高校民法教学问题和策略

时间:2022-06-29 04:03:38

高校民法教学问题和策略

摘要:文章从高校民法教学的人才培养原则入手,对高校民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提高高校民法教学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即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加强对民法实践教学的应用;逐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民法教学;人才培养原则;教学方式

民法作为一门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始终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过程中,很多专业的学生都不能对民法有很好的了解,这也就制约了民法教学质量的提升。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民法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全方位地提升高校民法教学质量。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校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展开全面研究。

一、高校民法教学的人才培养原则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高校教育正面临教学改革的机遇,这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精华的传承,也是新的教学方式的创新。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民法教学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这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满足时展对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致无法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法制基础与之相结合。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法律结构得到了不断的健全。基于此,大学教育也要与之进行匹配,加强对学生民法精神的全方位培养,要对民法教学的实践价值、民法精神、民法理论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这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其应用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上。也就是说,只有将民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够对民法的效用进行检验和应用,这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1]。(二)实现与时俱进的教学创新。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预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将会面临巨大的变革。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这就要求实际教学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具有时代意义。同时,我国的各种法律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基于此,民法教师必须将民法教学的理念与民法的精神进行融合,彰显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积极遵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对于其教育理念的培养也应随着其法律内容的不断完善,积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民法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另外,高校民法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必须对其进行差异化的对待,有差异化地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从而有效促进民法教学的创新,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不断提升学生自身民法意识的保障。

二、高校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广泛的教学内容。我国任何一部法律都具有整体化、体系化的特点,其包含诸多的法律内容,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研究了部分内容,这就导致很多内容是无法向学生传授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方面,大学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教学的,这有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但是,很多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很多大学法学教师的教学深度不足,出现了教学内容不全面的状况,使很多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的民法知识。第二方面,大学教师的重要评比指标是科研成果和论文成果,但是,民法教学作为人文类的学科,在科研方面是处于劣势的。但是,面对整体环境中的“重科研、轻教学”状况,部分教师会将自身的时间重点放在课题研究方面,从而严重忽略了对实际教学的研究。(二)缺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民法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面临教学方法缺失的情况。缺少多元化的民法教学方法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民法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需要教师进行差异化的操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和情景交融教学法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所以,很多一线教师会重点关注这些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社会大众身边所发生的实际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民法教学;情景交融教学法就是利用课堂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将民法知识教授给学生,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民法教学方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两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所使用的民法教学法必须能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提供基本的知识支撑,这对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活跃民法课堂的气氛,这是极其符合当今高校教学理念和追求的,这也具有全面化、个性化、定制化的诸多特点。基于此,民法教师必须积极进行民法教学的改革,为提供具有基础长效作用的民法教学方式提供动力。案例教学法则是比较受追捧的民法教学方法,并且具有其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作用[2]。但是,民法教师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这种方式只注重对民法理论的学习,缺少对实践的认知,这也是阻碍高校民法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三)教学理念缺少灵活性。民法教学是紧紧围绕我国通用的民法进行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法都是反映社会大众通行意志和切身利益的重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的基本精神。民法现在已经完成了体系的构建,从最早的民法典已经发展成体系庞大的民法通则,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正的精神,这都是对社会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民法教学理念最远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历代哲人的思考和探索,其内部包含诸多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民法不仅具备工具作用,而且承载着世界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在实际的民法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将各种法律和法条进行引用,更深层次的是将教学案例进行结合。教师只是将民法理论作为一种工具,严重忽略了民法教学实用性的考量,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际关注较少,缺乏法理学的积淀,学生很难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

三、提升高校民法教学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大学阶段的民法教学比较特殊,这是我国的教育特点。目前,我国的民法教学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指导。传统意义上的民法教学,部分教师多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机械灌输,很多学生也只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知识记忆,这便是我国民法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提升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民法教学方式有很多缺陷,一方面,会无法真正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学生的民法精神进行全面培养。对教师自身而言,则无法有效提高其自身的民法教学水平。基于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民法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民法教师要积极地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民法是比较理论化的知识,在很多民法概念中缺少具体化,甚至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第二,民法教师可在民法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相关案例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学职能的转换,最终能够有效地提升广大学生对民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二)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的衣食住行,反映其基本的利益追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民法的使用频率一直比较高,也就是说,民法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民法理论博大精深,为了把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民法课程教学必须应用实际案例,通过具体案例解释法律法规[3]。基于此,在高校民法教学过程中,民法教师必须将民法教材中的法律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民法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三)加强对民法实践教学的应用。民法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偏重于实际应用。在民法教学过程中,民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法律职业训练,加强对学生法律实践教育的培养。民法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在民法教学过程中,民法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相关机会,让学生充分利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民事案件。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法院进行旁听,进行模拟审判,做法律咨询工作。让民法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民法的兴趣,为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四)逐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具有两方面的积极作用,既能够体现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又能够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提升。目前,在高校民法教学的过程中,民法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把握,导致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但是,根据现有的民法教学评价理论,民法教师必须对民法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所以,民法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最为有效的客观评价,对教学评价做好全时段监控和记录,从而为高校民法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总之,我国的高校民法教学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发展体系,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但是,针对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民法教师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我国高校民法教学虽然发展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是传统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与社会发展相匹配,仍然需要民法教师进行全面的改革。民法教师要合理应用各种教学方式,比如,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对民法教学理念和民法精神的认识、重视实践教学等。高校民法教学的具体内容还需要民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进而使现代化的民法教学模式不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管洪彦.论民法教学中的体系化思维与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12):61-64.

[2]张毫.我国高校民法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知与行,2017(4):136-140.

[3]艾岩卿.研究性教学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J].职工法律天地,2017(16):288-289.

作者:季娜 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