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4 03:23:50

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当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需要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还需要意识到家庭和社会对中学德育工作的影响。针对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社会和家庭提出改进对策,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结合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环境,做好中学德育工作。

关键词:中学德育;现状与问题;德育环境;道德修养

一、重视中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年轻一代的道德素养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起着决定性影响。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德育[2]。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我们不仅要培养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指引着青少年正确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德育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未来社会将是年轻人的社会,做好中学的德育工作,为今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可以减少社会不良道德现象的发生,也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社会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积极开展德育工作,2010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3]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不仅需要反思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也需要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家庭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当前中学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德育的首要地位没有很好落实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生成绩是家长择校、高校录取、社会人才选拔的重要条件,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重智育轻德育[4]。中学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育目标,将重心放在教学上,狠抓学生成绩。另外,学校德育课程资源不足,德育方法单一。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大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现,重德育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的阐释。

(二)教师重视不够且榜样作用缺乏

当前中学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以学生成绩作为职称晋升、奖金评定、工资发放的标准。教师必然把学科教学当作主要任务,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而忽略学生品德的培养。首先,教师德育意识淡薄。大多数教师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讲授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体现教学成果。而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班主任、政教处的职责。其次,德育和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很少创造性地挖掘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最后,教师榜样作用缺乏。有些教师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没做到,当对学生说教时,自然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再加上近年来,有关违背教师师德的事件频频发生,这无疑给学生的品德成长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家庭德育不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5]。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当好“教师”的角色,忽略对孩子品德的培养。首先,家长缺乏一定的德育理念。家长没有意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质胜于孩子的优良成绩,品格的力量更加有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他们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等,认为只要孩子考得好,就万事大吉,前途无量。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道德教育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也不易养成。其次,家长缺乏科学合理的德育方法。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只是简单的口头说教,不能充分利用榜样作用、名人典故、名人故居等对孩子进行灵活施教,更难让德育过程丰富多样,充满乐趣。最后,家长教育观念存在一些偏差。家长不仅重智育轻德育,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

(四)社会德育环境不良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随着与世界各地联系的增多,各种思潮和文化蜂拥而至。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与中学德育内容相违背的现象也随之增加。首先,广告、报纸、杂志等登载的不良信息增多,使得学生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增大,不仅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其次,网络环境不良,监管不力。由于网络环境复杂,不易监管,暴力和色情等信息、图片和网络游戏增加,学生接触这些信息也更加便利,产生暴力倾向,沉溺于网络,思想发生动摇,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意志,也阻碍其良好品德的养成。最后,社会不良风气和个人品德不良现象,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如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再加上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敲诈勒索、坑蒙拐骗、道德感丧失等事件频发,动摇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品德的发展。

三、改变和加强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德育本身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还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携手合作,协同共育,再加上学生自身的内化,才能提升德育实效。

(一)把学校德育工作落实到位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学校应该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努力。首先,学校应该改变重智轻德的教学观,落实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运用适当的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德育的影响力。其次,改变教师的评价机制,让德育工作更好实施。学校不应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平均分等作为教师职称晋升或工资奖金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情况,也应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评聘、工资晋升的必备条件。最后,学校要丰富德育内容,改变德育方法。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开展红色旅游、拜访革命军人、访谈名人名师等,倾听他们的事迹,反省自己。另外,让德育课程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一个典故、一部微电影欣赏、一次团体活动、一次手工陶艺等,德育内容蕴藏其中,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让课堂不再是单一的讲授。

(二)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和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要想解决当前中学德育的问题,教师应该转变德育思想,学习新的德育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首先,教师要提高德育意识。德育工作要求和德育目标只是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还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落实。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注重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其次,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素养。榜样的作用比单纯的道德知识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人素养对学生才更有说服力,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才能像古语所说的那样:“习惯成自然。”

(三)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关心和保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家长也需要担负起教育的重担。只有家长也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配合学校工作,德育才有成效,不然可能就会出现“5+2=0”的结果。首先,家长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父母的言行对成长中的孩子起着引导作用,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否则,正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孩子就会受到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其次,家长应该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成绩只是进入名校的敲门砖,未来的发展不只是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家长应该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和“成人重于成才”的人才观,注重孩子品德的培养。

(四)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作为教育三大支柱之一的社会,也需要为教育的良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都要为社会服务,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发展,需要良好道德的支撑,这就需要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6]。首先,社会需要净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社会应该加大德育的宣传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从我做起,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德育意识,为学生做好榜样,让他们从社会当中习得更多的高尚品德。其次,社会应加强对广告、报纸、杂志、网络等的监管。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要坚决打击和惩罚,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为学生品德的发展扫清障碍。社会还要大力推出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文学作品、影视广播等,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提供文艺资源。

(五)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外在因素,学生自身需要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因为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这不仅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各科学习获得道德的理性之“知”,同时需要通过现实中的各种生活情景与自身的体验感悟获得感性认识。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高尚的自我修养,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也有助于形成自身的良好品格。当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时,才能够泰然自若,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向上。其次,学生要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不仅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也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通过不断地反省,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养成良好品格,使自己全面发展。

作者:冯文全 陈晓霞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晋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N].光明日报,2015-07-24(7).

[2]韩春影.浅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J].吉林教育,2014(4):11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07-29.

[4]黄应平.中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5(10):101.

[5]刘涛.探析中学德育现状与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6]江新.当前德育现状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0(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