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改革创新论文

时间:2022-09-13 04:18:00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改革创新论文

摘要: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具体化,落实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到每个课堂上。论述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繁难的教育过程。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学与德的统一,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唐朝的韩愈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也一直把传授知识与进行思品教育结合在一起。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爱国主义精神”。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兼顾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必须将德育教育具体化,落实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到每个课堂上。

一、紧扣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记叙的名人志士大多拥有着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那是有所广益的了。比如尊老爱幼的问题,是古今社会共同存在的。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节中,讲尊老爱幼的问题极为明确,也为人们所熟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讲到“为长者折枝”,“老者衣帛食肉”的问题。这都反应了孟子尊老爱幼的礼仪道德思想。现代文学中包含这种道德思想上的作品也不少。如《散步》中,一家三代在散步时,围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争论就体现了新时代温馨家庭中的那种尊老爱幼的道德思想:妈妈腿脚不好却提议走小路,是为了让孙子多接触大自然;我提议走大路,是为了照顾年迈的妈妈。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如能把古代与当今、传统和现实、书本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贯穿到这篇文章的讲解中去,那么学生一定会感受甚深,自然也就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了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了,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古代作家写下的许许多多的诗、词,描写、歌颂爱国热情。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诗中强调的是“不知”二字,然而却是“早知”,借亡国之音——“后庭花”寓托对晚唐统治者淫逸放荡、政治局势,岌岌可危的兴亡之感,充满忧国忧民之情,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感人肺腑。还有李白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贾岛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诗或旁敲,或侧击,或写对面,或作反语,欲说还休,委惋入情,无不洋溢着一种爱国热情。特别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十一月风雨大作》,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诗歌的典范,诗人写作此诗时已68岁,又值卧病在床,但他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在想着为国戍守边疆。听着夜深之时的风雨之声,他又回想起当年前线跃马持枪作战的情景。这种将抗金复国大业为已任的精神,的确令人肃然起敬。

还有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屈原,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郩之战》中的用牛酒假意犒劳秦师,以迟缓秦师行动的爱国商人弦高等等,他们都是古贤的爱国主义者,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范例。公务员之家

三、围绕教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的人生观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培养学生的忧国忧民思想又是一大主题。大思想家孟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人,在《孟子-告子》中就有一段后人题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彩论述,文中孟子列举了舜、傅说、胶隔、管仲、孙叔敖、百里溪等人在忧患中崛起的例子,说明人要担当大任总要先经历一番磨砺和考验,最后的结论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足以说明忧患意识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宋代的范仲淹的诗、词、文中总是蕴含着一种担忧国事、关心民病的忧患意识。他的《岳阳楼记》更是渗透了作者深沉、博大的忧患意识。他虽被贬邓州,却以一种豁达的情怀劝慰贬官岳阳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并抒发了闻名古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种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的崇高精神,是真正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哟。

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报效祖国的大志。“了确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豪言壮语。这位爱国词人“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劳自许”。他积极投身于抗金复国大业,他既盼望自己生前赢得名声,也希望身后青史留名。还有宋末抗元的爱国志士文天祥则是更以其生命谱写了一曲“正气歌”,抗元未果,反被元军所俘,但他至死不降,并在《过零丁洋》里唱出了震撼人心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颂歌。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为国家、为民族去建功立业,不管是在多么的艰苦环境中,都能够以死报国。这正是我们新一代青少年发奋学习、报效祖国所需要的精神。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的志士仁人的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的情感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