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教育发挥作用研究

时间:2022-05-14 03:32:18

教师德育教育发挥作用研究

第一篇

1临床德育的必要性探析

1.1医学研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医疗卫生事业的研究服务对象是人,而人的生命具有不可替代性,容不得半点失误和敷衍。[1]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有妙术,更要有仁心,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近些年医疗领域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引起公众对医务界的信任危机,医患纠纷频发。[2]近期发生的复旦大学生投毒案,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医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因此,临床德育迫切需要加强。

1.2医学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临床实践阶段德育的必要性

由于医学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任务约有近50%是在附属和教学医院结合临床实践完成的,这个阶段是学校理论教育的实践延伸阶段,也是医学生增强服务意识,确立医德和服务理念的重要时期。通过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可引导学生增强是非判断能力,对身边的非道德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判,督促实习生尽快摒弃不良情绪影响,找到发挥自己人生和社会价值的坐标。[1]

1.3临床带教教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临床实践阶段德育的必要性

医学生实践性教育大多是在教学医院完成的,临床带教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医务工作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职业素养,无疑将会对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毕业后的职业道德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临床医学带教教师,如果过于注重医学专业能力的培养,而相对偏废德育责任感教育,这可能会导致现代医学教育的失败。而如果带教教师自身医德高尚,则会促使医学生自觉提升医德水平,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减少医患纠纷,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加彰显临床德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医疗领域之所以出现医患纠纷的频发状况,除了一定的社会因素及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部分医务人员漠视病人的需求,责任意识差,频繁出现失误,又不善于与病人沟通,引发病人的极度不信任。现今我国医务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构建他们的职业道德价值体系,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临床德育的精髓所在。

2临床德育的现状

在对临床带教教师的德育功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5.71%的临床带教教师认为自身对实习医学生的德育功能影响很大,86.21%的临床带教教师对实习医学生的内心价值冲突、苦恼与焦虑表示关心,100%的临床带教教师对带教学生、教学等活动重视。78.57%的临床带教教师对实习生德育影响的方式、形式、途径等考虑过,但没有研究。有42.86%的临床带教教师认为带教教师在医德医风方面存在问题。大多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临床工作忙,带教时间少,与学生沟通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临床带教的质量,再加上学生个性突出,带教学生多,很难对学生做到个性化辅导。许多带教教师感觉现在学生就业压力大,实习与考研协调不好,管理过严保证不了考研复习的时间,影响考研及就业;管理过松,又保证不了实习的时间,影响实习效果。

2.1学校、教学医院对实习生德育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将毕业生实习看成额外负担,认为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任务,对学生医德教育引导不够,临床带教教师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甚至忽略不计,因此,导致学校、教学医院对实习生德育工作重视不够。

2.2带教教师临床德育意识淡化

根据某教学医院的调查表明,在临床带教教师中,认为实习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教学医院、实习医院的任务的占68.42%,认为是学校和辅导员的任务的占21.05%,认为是带教医生的任务的仅占10.53%。从数字来看,临床带教教师大多还没有认识到自身对医学生的临床德育功能,因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医德医风教育。再加上大多临床带教教师缺乏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虽然主观上想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但是客观上效果不佳。一些带教教师片面强调学生业务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即“只教书,不育人”。个别带教教师不仅教学水平一般,而且对待实习学生没有耐心,对待患者态度恶劣、责任心不强、言行不一,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更甚者造成医疗责任事故,损害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这些带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医德观的形成。[3]

2.3医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重自我专业发展,不重视德育素养的提高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医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开始偏重于追求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突出个人价值的人生追求,重视专业发展,认为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妙术”即可,个人道德素养无关紧要,于是就出现了在实习中“厚此薄彼”,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医学道德及人文素质相对薄弱,导致人文精神欠缺、人格不太健全。[4]

2.4实习医学生易受行业歪风侵蚀,出现各种不良现象

医学生课程紧,学制长,心理压力大。实习后期又面临考研、就业压力,思想动荡,如果请假时间较长,连实习时间都保证不了,何谈医德教育。另外,进入临床实践阶段,随着与医疗环境的深入接触,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种种不正当现象逐渐耳濡目染,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不自觉中发生着改变,导致实习生出现一些不良现象,诸如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忽视健全心智和高尚人格的修为;不能严格遵守实习医院各项规章以及各项医疗操作制度;不积极参与临床病人管理工作;对待患者缺乏同情心和起码的尊重等。

3临床带教教师德育功能的实现

3.1临床带教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德育水平

临床带教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因材施教。面对实习生可能出现的紧张心理,自卑、挫败的情绪以及眼高手低、自满的心理等情况,带教医生要多关心学生,合理诱导,使实习生既不妄自菲薄,同时又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尽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转换。[5]

3.1.1通过自身师德建设去影响学生。作为临床医学教师,在具备精湛医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遵章守纪,遵守社会道德、社会公约和人文伦理规范,由此构成的临床带教教师的独特师德功能以及渗透在临床教学中的“以德育人”的思想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1.2通过强化自身敬业精神去教育学生。尊重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对工作精益求精,是医务工作者必须发扬的一种敬业精神。临床带教教师的这种敬业精神通过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让实习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医疗工作的艰辛,磨砺他们的意志,在治病救人的成功中获得社会成就感,增添一份医者的信心与责任心。

3.1.3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临床带教教师对实习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实习生的学习效果。一个事业心强、医德医风好、医疗技术扎实、工作效率高、带教意识强的带教老师,能深刻领会实纲的精髓实质,善于寻找教学查房的典型病例,详细系统讲解,能鼓励和认同实习生的临床实践工作,对诊疗性操作做到先讲解、再示范、后放手,能在有效调动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杜绝带教中不规范的技术操作,能在实习生出现不良现象时及时进行医德教育,这也是临床带教教师最重要的影响途径。

3.2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临床教师的导向作用,特别是一些具有仁心妙术、口碑很好的权威专家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临床教学中,教师要时时注意把与医学职业相关的德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应注重在讲授临床疾病的防治和与病患的接触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现身说法,不仅要在理论上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更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逐步加以完善。

3.3通过分配责任管理制,加强学生对患者的责任心

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科室后,对所属患者进行分配责任管理制,让他们提前体会到临床患者管理工作的艰辛与责任。要求实习生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从点滴处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患者的影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他们必须敬畏生命,学习准确无误的技术操作要领和技巧,启发他们善于将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克服对带教教师的依赖思想和盲从思想,有意识锻炼独立思考、综合判断能力。

3.4在带教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带教方式

3.4.1临床带教教师在业务上要给予实习生规范化的指导。带教教师要注意经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帮助他们明确人的生命意义以及自身的重大责任,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尤其是注重实习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同时做到耐心指导,放手不放眼,让学生安全操作,提高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6]

3.4.2临床带教教师对实习生要因材施教。带教教师要根据实习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不同实习阶段的心理特点等进行因材施教,[7]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反复训练,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4.3临床带教教师要寓德育于灵活的带教方法之中。带教教师可充分利用典型病例,应用标准化病人、模拟训练平台、多媒体立体化示教,组织小组讨论,教学查房,临床实习小讲课等形式,[8]积极探索有利于实习生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的带教方法,既巩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知识,激发实习生的求知欲,又不失时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临床带教的效果。

3.5定期的职业道德学习和考核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开始接触社会和复杂医疗环境的时候,也是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以及抵抗各种诱惑的能力逐渐形成的时候。在这个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临床带教教师绝不能犯“教书不育人”的错误。作为医学高等院校和教学医院,在注重学生德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宣传学生周围的先进个人和事迹,树立学习的楷模。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应逐渐将医学生的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命观和职业道德等列入综合素质的考查范围,并作为临床实习阶段的硬性指标进行考核。(本文来自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珍1刘建伟2孙素芳3工作单位: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教育处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3滨州医学院基础学院

第二篇

一、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内涵

在学术界,意识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在哲学中,意识是跟物质对应的。而社会与个人都是意识的主体,因此,有社会意识与个人意识的区别。社会精神现象的全部就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意识跟教育实践的统一就形成了教育意识,而德育意识就是有关德育自觉的教育意识。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是特定的德育意识的外化,德育意识是教师比较重要的一种意识,作为一种固有形态的社会意识,德育意识是对德育的一种反映。对职业学校来讲,德育意识是指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学校德育系统的认识。它包括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学校德育的评价、内容、目标、价值、功能、本质和课程实施等的观点和理念以及实施德育的指导思想。可以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意识是以德育观为中心的对职业学校德育系统全面性的认识,德育意识是职业学校教师的德育哲学和实施德育的方法论。

二、职业学校教师德育意识的养成

1.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培养教师的理论,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当作认识的对象,并对教学过程与行为有意识地批判、分析的过程。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德育实践活动的改进与反思决定了职业学校德育实施的成功,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逐步提高反思德育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以不断地丰富经验,进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反思自己以前的德育方案和实践活动,应当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能力。教师在讲解完每一节课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成就与不足之处,并不断地改进不足之处。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的教师才可以抛弃一些错误的德育意识,不断树立更多正确的德育意识,并不断地更新德育思想,提高德育水平。

2.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在职业学校教师德育的意识形态上,存在以下两种错误的形态:(1)泛意识形态化,也就是泛政治化,这种错误形态的表现是只注重德育的阶级性,致使德育被政治化,当成政治的附庸。(2)去意识形态化,也就是去政治化,把社会公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不断地学习德育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形态。在职业学校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警觉,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贯彻科学的发展观,逐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

3.在实践当中践行德育意识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交互主体的德育意识。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改变以往那种单向灌输的德育方式。另一方面,应当尊重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教师应当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观念。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树立生成德育的思想意识,以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有效的引导,以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够比较自然地提高。比如,对学生开展热爱家庭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感受父母的辛苦,在节假日和父母生日的时候,写封信或者是打个电话以感激父母的恩情。

总之,职业学校教师应当树立实践德育的意识,职业学校的德育活动应当以道德实践作为向导,坚持道德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从而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践行德育意识。职业学校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意识就是德育意识,它也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意识,它是一种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观。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并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德育意识。

作者:朱培林工作单位:山西省翼城县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

一、当前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发挥作用的不和谐因素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1]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往往把专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德育工作割裂开来,将德育工作归属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及德育教师,而忽视了业务课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作用的发挥,致使业务课教师对人才培养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则相对被淡化。为了更明晰地反映当今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发挥作用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省内部分高校进行了关于《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的作用》的调研。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其中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500份,回收调查问卷562份(教师98份,学生464份)。对回收数据的分析处理的结果显示:当前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其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不少不和谐因素。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识上的不到位、业务课教师德育素养的不足、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都是原因之一。

(一)业务课教师教书,不育人

业务课教师和谐德育意识淡漠,重教书,轻育人,教书与育人相脱节。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业务课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做到经常结合德育方面的内容,经常结合德育方面内容的仅占约28.83%,有时能做到的约占56.05%,很少和从不做的竟占了约15.12%。来自学生的问卷则显示,只有约28.45%的学生认为大多数业务课老师课上课下经常对他们进行德育引导,而约71.55%的学生认为少数和极少数业务课老师课上课下对其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德育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和领域不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且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都举足轻重。针对德育中这些重要的内容和领域,调查问卷显示,相当一部分业务课教师却很难做到在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引导。如:约35.41%的业务课教师很少甚至从不与学生谈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约30.60%的业务课教师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时不去关注这名学生:约38.61%的业务课教师很少或从未向学生谈到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另外,还有约12.63%的业务课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很少或从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约18.33%的业务课教师很少或从不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约15.12%的业务课教师很少或从不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习惯;约10.68%的业务课教师很少或从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进取;约9.79%的业务课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等等。以上数据说明相当一部分业务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

(二)业务课教师育人,不系统

德育工作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课教师很难将这些领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引导。调查问卷显示,约39.68%的教师德育教育的内容不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部分;不涉及道德规范教育的约占37.90%;不涉及身心健康教育(如心理辅导)的约占53.56%;不涉及法律法规教育的约占57.65%;还有约13.70%的教师在其他方面进行引导,以上方面均不涉及。因此,业务课教师很难做到对德育各部分内容的协调引导,往往会忽视一些重要的领域。同是德育中的具体内容,业务课教师的关注度也有很大的差距。注重培养学生优良学风的业务课教师约占31.32%;经常关心学生思想状况的约占20.46%;经常关心学生心理问题的约占69.40%;经常注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约占43.42%;经常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约占34.52%;经常向学生谈到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的约占19.22%;经常注意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习惯的约占48.93%;经常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积极进取的约占51.42%。以上数据说明业务课教师在德育中发挥的作用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三)德育方式传统单一,效果不够理想

高校业务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时大部分都是采取课上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方式上较为传统单一。调查问卷显示,约有87.37%的业务课老师采取的方式通常为将德育内容融入平常课堂教学中;课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约占31.67%;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进行交流引导的约有17.44%;约有19.40%的业务课老师采取其他的方式。而课堂上的渗透也只是针对培养优良的学风、职业素质等方面,没有深层次去挖掘和弘扬学科专业内容中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没有充分认识到各种科学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浸透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目前业务课教师也没有深刻认识第二课堂活动的德育意义,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的特长,积极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业务课教师的人格力量和道德示范对学生和谐德育所起的重要引导作用也没有被重视。李岚清同志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意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2]业务课教师不仅要以其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行为为示范,从而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大多数业务课教师能以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的仅占约46.98%;约有11.42%的学生认为业务课教师中极少能以自己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总之,德育方式传统单一,影响了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作用的发挥,要改变现状,亟待构建多元化的德育模式。

二、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发挥作用不和谐因素产生原因分析

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的作用被边缘化,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认识上的不到位、业务课教师德育素养的不足、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一)认识上的不到位

大部分高校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甚至将思想政治课程给予压缩,加大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即使从事学生工作人员也只是关注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不重视其思想状况。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从上到下就很难去关注业务课教师的德育引导问题了。调查问卷显示,仅有约30.61%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业务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引导。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业务课教师就更难自觉地去发挥德育引导作用了。业务课教师自身对其在和谐德育的作用认识也不到位,德育意识淡薄。教学与育人是教师的两大基本职能。而业务课教师由于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有不少业务课教师自身对其在和谐德育的作用认识不够,缺乏自觉地德育意识。经过调查,约20.41%的业务课教师认为专业知识与德育没有太多关联,专业知识主要是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技能,而德育主要是教学生怎样做人,那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以及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课堂上讲德育实在是偏离课堂主题。约有30.61%的业务课教师则认为,专业课任务重,课时紧张,本来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德育引导了。调查问卷显示部分业务课教师对其在和谐德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约有4.98%的业务课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约有2.31%的业务课教师对其是否应该进行德育教育竟然不清楚。约有20.48%的业务课教师认为他们的德育引导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用不大,甚至有约3.91%的教师认为根本不起作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被动,因而业务课教师目前在和谐德育中发挥作用的现状就不言而喻了。

(二)部分教师德育素养待提高

高校有些业务课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不是很高,爱岗敬业意识不够,职业素质欠缺,对生活缺乏热情等等,这些因素促使他们很难发挥对学生的示范作用,缺乏足够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甚至对学生会起到不利的反面作用。再者,个别业务课教师本身对法律和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更不能在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了。因此,要充分发挥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的作用,必须提高业务课教师的整体德育素养,才能保证他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此外,业务课教师的德育能力有待提高。约20.41%的业务课教师虽然认为德育引导很重要,但却不知如何进行,自身德育知识和能力欠缺,因此无法发挥德育引导作用。不少业务课教师平时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提高,很少进行德育方面知识的学习,自身对德育内容不是很了解,缺乏对德育目标的准确把握,因而,对蕴涵在学科课程当中的德育素材挖掘不够,经常从专业实际出发而忽视道德教育的社会性、政治性和理想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道德困惑。再者,有些业务课教师虽然了解德育内容,但感觉内容枯燥,不知怎样将其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也不知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故课堂上的德育多半体现在简单地维持课堂纪律或对学生不良言行的批评教育上。有些教师即使注意做了,也往往存在着生硬结合的现象。因此,培养业务课教师的德育能力至关重要。

(三)学校层面德育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首先,由于高校对业务课教师的要求往往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的作用。所以缺乏相关的政策来保障业务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也没有相应的组织保障。学校政策规章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虽然学校对教师有职业道德要求,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但只是泛泛的规定,并没有相应的政策要求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而且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措施,并没有对于不育人的业务课教师进行相应的处罚措施,对于育人工作突出的业务课教师也没有奖励机制。其次,学校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业务课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工作的顺利展开。经过调查,约77.94%的人认为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机制以保障业务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这说明学校目前缺乏相应的机制。尤其是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约有18.36%的人认为目前所在的院校对业务课教师的考评体系中没有涵盖业务课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方面的内容,约有35.71%的人认为是否涵盖不明确,仅有约45.93%的人认为考评体系中涵盖此项内容。绝大部分学校都有对业务课教师的考评体系,但是往往只是包括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内容,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专业技能的培养等,并没有关于业务课教师要进行德育引导方面的内容,这将直接影响业务课教师在和谐德育中作用的发挥。此外,针对业务课教师不知如何进行德育引导的问题,可以看出学校德育培养机制也不健全。经调查,约有54.08%的人认为目前所在的院校很少或从不对业务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德育能力的培训,构建完备的业务课教师的德育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作者:王秀霞工作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