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下学校德育研究

时间:2022-09-26 10:15:17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下学校德育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改中对于学生主体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逐渐被教育工作者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本文将学校德育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作为指导,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科学定位,积极的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的途径,构建有效的德育工作机制,希望通过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德育工作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重要思想,主要是指每个人都能够最大化的提升各类潜能(思维能力、交往能力、认知能力、体力与智力),并且保证情感和意志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自由的境地。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或者是为今后实现全面发展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其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在相应理论知识的引导下,明确德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方法,从而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更新德育观念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培养目标要符合素质教育思想要求,同时还要求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这使得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文化素养的同时,还需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并且要将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核心内容,逐渐的完善学生品德素质以及政治思想,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品德思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德育观念,确定新课程当中的德育工作内涵。转变传统观念认为德育就是政治的错误观点,认识到政治不能完全涵盖德育,同时也不能替代德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的德育工作要比政治具备更加广阔而丰富的内涵,从本质上来看,德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教授受教育者如何做人,凡是与此相关的规范以及观念、思想都可以认为是德育。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是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其主要体现在热爱党、热爱人民、具有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在开展爱国教育的时候需要将重点放在激发与培养爱国情感上。主要途径包括,第一,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以及国情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知晓史情。第二,利用榜样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校楼梯墙壁上悬挂榜样的诗词、画像,为学生播放爱国影片,举行绘画比赛、图片展以及专题演讲会。第三,在升国旗仪式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爱国氛围的渲染下,能够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迸发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第四,通过主题班会、专题墙报、征文以及队会等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三、构建德育工作机制

从本质上来看,人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社会性不断完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过程。所以,想要做好德育工作,一定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机制。第一,学校的领导一定要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重要性,从科学角度审视德育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第二,学校教职员工要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具备高度使命感,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从而形成德育工作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共管的良性机制。第三,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改变注重过程轻视结果、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评价形式,从德育实效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树立全面评价体系。第四,构建专职德育师资队伍,强化队伍的培训与考核工作,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与德育工作水平。

四、创新德育工作思路

新课标要求教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当中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认真的研究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规律,引入渗透式、交互式、体验式以及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主体性要求不吻合的教学方法与方式,转变为主体性的现代德育方式。除此之外,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注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在德育当中培养个性、尊重个性、反对将学生作为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只有将外部教育真正转变为学生内在考验、认识、思考以及追求,使得学生能够成为德育工作的体验者与参与者,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德育实效性。

五、结语

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处理好和传统德育之间的联系。传统德育是时代的产物,与社会发展走过了相同的轨迹,对于社会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具备时代印记。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传统德育工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产生的利弊得失,抛弃那些错误的教育理念,从而保证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造就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作者:陈锦添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韵琴小学

参考文献:

[1]辛世俊.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5(0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