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产者道德体系的探究

时间:2022-12-31 11:43:41

当前生产者道德体系的探究

本文作者:王瑞韩云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生产者道德自律的机制剖析

1.信息非对称与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关系在现实中,信息常常是不对称的。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生产者的生产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另一些产品又生产过少;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也可能会出现失误,比如购买了一些有害健康的伪劣商品,而错过了一些有益健康的优良商品。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并且生产者往往相比消费者处于信息的优势地位,导致生产者冒着道德风险,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生产劣质有害的产品,去追逐更大的利润。2.信息非对称弱化生产者道德自律的主要机制首先,生产者的道德追求欲望降低。爱尔维修说:“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与道德了。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罪恶。那么,我们对道德和罪恶这两个名词必须怎样了解呢?必须了解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和有害的行为。”[1]企业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而是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生产者在生产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一种无形的产品———社会效应。在改革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各行各业的人嗅到了较为自由、较为开放的商业气息,纷纷下海经商,力求赚得第一桶金。这种人员的复杂构成,也造成了生产者不同的伦理价值观。当生产者生产或者销售劣质、假冒产品的时候,首先对消费者的权益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造成消费者的恐慌,特别是目前环境恶劣的食品行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吃什么都是错的”定性思维。其次给其他诚信的生产者也造成了损害,如果这些生产劣质产品的生产者同样可以获利,甚至获利更多,那么久而久之,其他一些诚信的生产者也会加入,造成恶性循环。这种行为导致了生产者诚信的缺失,给社会也会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在利益面前,生产者的道德追求欲望越来越低。其次,来自生产者外部的约束软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重中之重,被提到了首要的位置。由于我国不同于西方或者较发达国家的国情,在变革初期并没有一个可以全盘照搬的成功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所以只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检验,去创新,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麦金太尔说过,“假如在一特定社会中,对外在利益的追求变得压倒一切,那么,美德的观念可能首先被削弱,然后也许就几乎被全然抹杀,虽然其模拟物可能还很丰饶。”[2]虽然我们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一起抓,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同精神文化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现实落差。我认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制度的约束不够,我们的重心还是较多放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比重相对较轻。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并不像经济发展这么立竿见影,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更长久的过程,所以相比于经济发展,效果没有那么显著。这样更加给人造成一种道德的滑坡和缺失的影响。道德沦丧的问题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并不是现阶段特有的问题,更不应因此就消极面对。虽然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但是并不能说大家都不讲道德,如果大家普遍没有道德的话,那社会肯定比现在要混乱的多,正是因为我们没有放下对道德的追求,有道德需要,社会的发展才可以呈现稳定的局面。最后,社会规范向生产者的内化产生障碍。第一,受教育水平以及个人素质的制约。不同的教育,铸就不同的个体。甚至同样的教育,对于不同的个体也有不同的效果。这种外在的不同,导致生产者内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当个体的外部正确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开始自觉的内化成内心的信念,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对于那些错误的积累,即使产生内化,也是错误的,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素质较高的生产者,对道德会有强烈的需求,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素质较低的生产者,对道德的需求较弱,大多数是被动的去接受,而不是主动实现。另外,就是社会风气的制约。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会带来良好的效应,如果道德自律是多数生产者的追求和做法,那些少数的不自律者以及处于观望中的生产者自然也会效法,不然肯定会受到舆论的压力和谴责,进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但是目前的情况看,社会风气并不乐观。食品生产者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足见食品的不安全。但是民以食为天,即使不吃自己生产的东西,并不能保证不吃到别的生产者生产的有毒有害食品。生产者相互投毒,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即使生产者得到了利益,但是拿命去赌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这种不好的风气,使一些原本自律的生产者也慢慢被同化,导致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内化。

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原因分析

对生产者而言,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利润,而和生产者相关的利益者中,尤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冲突更为显著,这里以塔克的“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博弈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分析生产者道德行为。(一)从短期博弈分析短期博弈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短期内,根据各自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参见图1)图1是生产者是否自律和消费者是否购买的短期博弈的收益情况。生产者在他的两列中选择,消费者在他的两行中选择。生产者有两种选择:是自律,还是不自律。消费者也有两种选择:即购买,还是不购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选择的两种决策组合起来,共有四种结果,将其放在ABCD四个格子中,每个格子中的数字代表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四种结果中的获利情况。右上角的数字代表生产者的获利,左下角的数字代表消费者的获利。一个极端是A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购买,生产者获得稳定的收益2,消费者获得稳定的收益2。因为此时生产者卖出产品获得利润,而消费者买到好的产品对自身有利,二者获得了双赢。另一个极端是C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不购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负收益,分别是-3和-1。因为生产者生产好的产品没有卖出去,较大的成本却没有回收,是一种损失。而对消费者而言,没有买到好的产品,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小小的损失。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是,生产者不自律,消费者购买,如B格,在生产者不自律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得到的是负收益,而生产者则获得了最大收益6。因为消费者花了钱,买到的东西确是有害的、伪劣的,对自身是一种很大的损失;而生产者花费很小的成本,却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同样在生产者不自律的情况下,如D格,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收益为1,而生产者的损失也很小,为-1。因为生产者虽然没有卖出产品,可是成本很小,所以损失相应也小;而消费者没有购买差的产品,相对来说,是做了对自身有利的决策。从这个简单的模型中,我们看到不自律对生产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比如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购买的话,生产者得到的利润较小,但是消费者选择不购买的话,得到的损失却相对较大。而在生产者不自律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生产者得到最大的利益,即使消费者不购买,生产者的损失也较小。所以在这种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生产者在考虑了对方可能的策略之后,选择一种对自己最优的策略———不自律,以获得更大的收益。从短期来看,信息是非对称的,消费者一般来说不能辨认出产品的好坏。如果生产者选择自律,那就势必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产品价格上升,销售量下降,竞争力减弱,因此而遭受损失甚至破产。在短期内,生产者更多的是关注生存,而不是建立长期的品牌效应或者良好的社会效应。未来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也许三五年后,企业早已不复存在。在快速发展的商业大潮以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产者首先想到的是短期利益。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生产者将会抛弃自律带来的较少收益和较高的风险,而选择不自律带来的暴利以及较小的损失。也就是说,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短期博弈中,生产者选择不自律,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损失,是最优的策略。(二)从长期博弈分析长短期博弈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各自所掌握信息及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既考虑短期,更考虑长期,所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一种行为。(参见图2)图2是生产者是否自律和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长期博弈的收益情况。生产者在他的两列中选择,消费者在他的两行中选择。生产者有两种选择:是自律,还是不自律。消费者也有两种选择:购买和不购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所选择的两种决策组合起来,共有四种结果,将其放在ABCD四个格子中,每个格子中的数字代表了他们在四种结果中获得的收益情况。右上角的数字代表生产者获得的收益,左下角的数字代表消费者获得的收益。一个极端是A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购买,生产者和消费者得到共同的最大收益5。因为各取所需,达成共赢。另一个极端是C格,生产者选择自律,消费者选择不购买,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了负效益。因为都没有实现对各自有利的结果。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是,生产者不自律消费者购买,如B格,生产者得到较小的利益1,而消费者是负收益-2。因为消费者花钱买到的却是劣等品,是一种较大的损失;而生产者虽然卖出了产品,得到了收益,但是长期来看,消费者不会再上当,不会继续购买,所以收益很小。而D格,生产者不自律,消费者不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少没有损失,对于生产者来说,是负收益,因为成本没有收回。在这个类似图1的模型中,我们看到自律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将会得到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损失。比如无论消费者选择什么策略,生产者选择自律都是有利的。从长期来说,信息相对来说是对称的,消费者在长期的购买行为中,能够辨别出产品的优劣,购买行为大多是理性的。而对于生产者来说,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好的产品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以及一定的品牌效应。坏的产品自然也得到消费者的一致抛弃。生产者在长期的发展中,他所看重的不再仅仅是企业的生存,更多的是企业的长久的发展和兴旺。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长久的获得收益,怎样才能长久的得到肯定,只有生产者不断地自律,不断地保证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能,做良心产品,做良心企业,企业方可不断超越。因此,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长期博弈中,生产者自律是最优的选择。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获得最大的收益,也有利于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同时也可以带来正的社会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综合以上生产者和消费者短期和长期博弈的两个模型,我们看到,从短期来看,生产者更注重生存,更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想寄望于不确定的长远利益。生产者在短期博弈中,选择不自律,是获利的。但是从生产者发展的长远来看,自律是最好的选择。生产者持久的道德自律,会带来品牌效应,诚信效应,这样也会带来更多更稳定的利润。不仅对自身很有益,对消费者和社会也很有益。这种持久的道德自律,带来的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生产者的道德自律,以达到和谐稳定持久的发展。

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实现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产者目前更多的是依靠利润的驱使以及他律的规范,依靠社会对其进行的法律法规的强制力、道德原则的规范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从短期看,生产者不自律可以获得利润;但是从长期看,只有生产者自律才可以获得利润。因此,生产者道德自律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引导生产者正确的道德自律指向。冯友兰说,“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亦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律,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3]单纯地依靠法律法规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状,它只是规范社会的一种基本的强制性的手段,尽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很多时候,它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甚至充满滞后性。“历史进程的合理性体现于人们的行为、社会的行为逐渐有了明确的目标,而不限于生存和繁衍;假定缺少精神力量,没有一定的伦理观念作为目标理性化的内核,社会的持续进步将是不可能的。”[4]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利润的支撑,在利益的驱使下,怎么引导生产者正确地追逐利润,怎么引导生产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生产者过度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就会出现上面所分析的普遍的道德不自律,从而侵犯消费者权益,导致生产者的恶性竞争,造成不良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要给生产者正确的引导,使其确立正确的道德自律指向。生产者只有道德自律,才能获得长远利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而企业要想长久发展,长久获利,必然要道德自律。其次,重视外部规范对生产者自律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说,“道德德性则通过习惯养成,因此它的名字道德的(ethike)也是从习惯(ethos)这个词演变而来。”[5]他还说,“德性不同:我们先运用它们而后才获得它们。这就像技艺的情形一样。比如,我们通过造房子而成为建筑师,通过弹奏竖琴而成为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6]如果生产者重视外部规范,按照规章制度去行为处事,用规章制度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久而久之,习惯将变为自然的事情,而这些外部的规范也将内化为生产者内心的准则以及信念,自觉地进行道德自律,从而进行道德生产。而生产者重视道德习惯的养成,不断地运用,带动其他生产者的道德自律,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更进一步地改善生产者行为,完善生产者道德。那么由此看来,发展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使制度和伦理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也是至关重要的。当饱含伦理性的制度内化为生产者的内在信念时,生产者也可以形成一种正确的正面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形成各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局面;而包含制度性的伦理,在引导生产者的时候,也不会显得太空泛,而是有着制度的可依循性。再次,减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性分布。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掌握信息较充分的一方,将处于有利的位置。而生产者相对于消费者而言,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加了解产品的质量;而消费者只有通过购买经验、广告宣传、舆论的传播、购买能力以及品牌效应,去选择产品。特别是有些产品,短期内并不能分辨出好坏。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政府的积极干预,是将普通消费者从水深火热的状态中拯救出来的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信息不对称瓦解了市场,当人们不能相信商家时,他们只能相信政府,而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这一信心,保证他们的消费是出于自愿的、知情的,而非受到欺诈的。”[7]可见,政府应该尽可能全面及时地公开信息,使信息相对均衡分布,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处于同等的位置,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消费者,也应积极地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扩大知情权,尽可能多地了解产品信息,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有效监督,也会促使生产者自觉地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当信息处于较为均衡的分布,而不是被生产者垄断的情况,那么生产者必然会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以维护企业的发展。最后,构建生产者道德自律机制。一种良好的机制,可以带动机制内部各相关者的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充分有序的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能力与热情,从而也带来良好的外部效应。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应激发生产者道德需求的内在动力以及长期利益追求的意识。生产者在道德自律机制下,进行道德生产,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信任,那么消费者也可放心的进行消费,反过来也保证了生产者的利润和持续发展,社会整体处于一种良性运行中。在利益以及共赢的激励下,激发生产者主动的追求道德,以及对长远利益的重视。而消费者,增加知情权以及维权意识,对生产者也可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应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创造信息对称的条件,加强制度和道德的规范。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增加伦理职位,构建互联网有效的信息平台。以管理良好的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引导消费者选择质量好、有保障的产品,对生产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严防腐败。只有当手握实权的关键人物采取恰当的行动之时,道德自律行为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除非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否则提高生产者道德水平的目标将是一场空想,而对我们社会问题的道德争鸣也只能是苍白无力的纸上谈兵。因此,构建生产者道德自律机制对改善生产者道德失范,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有着积极持久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