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环境状况十篇

时间:2023-06-21 09:43:18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1

受滑坡堆积体溃决影响,易贡湖湖区水面大量萎缩,湖区土地沙化、湿地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法,依据易贡湖溃决前后的卫片解译成果,对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演替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湖区生态环境逐年变差,逆向演替加速。为遏制易贡湖溃生态环境逆向演替趋势,初步提出了在湖口筑坝的工程措施,以抬高湖水位,恢复易贡湖生态,推动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数;生态恢复措施;易贡湖;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发生后,生态环境遭到极为严重破坏。灾难后的生态环境演变也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进一步恶化,一种是正向演替,但历时漫长。研究泥石流灾难后灾区的生态环境演变,提出并实施相应的辅助措施,推动生态环境正向演替,对人类构建现代生态文明,营造绿色家园,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试就易贡湖生态环境演替问题进行探讨。

1湖区概况

易贡湖位于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境内、易贡藏布干流下游段,下距G318交通咽喉通麦大桥约25km。湖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是易贡茶叶和易贡辣椒的唯一产区。大约1900年藏历7月间,易贡藏布左岸扎木弄沟发生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贡藏布形成易贡堰塞湖。经过100a的演变,易贡湖已形成约22km2的水面,湖中云雾游荡、雪山倒影,湖滩平原水鸟飞翔,湖周果林茂密、茶园垅垅,成为“人间仙境”。2000年4月,易贡湖左岸的扎木弄沟再次发生特大型泥石流堵塞易贡湖口,导致湖水位急剧暴涨,6月11日易贡湖滑坡堆积体溃决,湖水下泄造成湖口河道下切,湖内水位急剧下降,水面大量萎缩,导致枯季湖底,仅存狭窄河道。目前,湖区土地沙化、湿地系统退化、水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易贡茶叶也失去了以前的口感,旅游发展受困,经济发展受限。

2易贡湖溃决前后环境状况分析

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平衡系统,它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其结构和功能将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无法平衡,必将造成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灾难。目前,区域环境状况分析一般是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综合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易贡湖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依据的是1999年7月(易贡湖溃决前)和2013年7月(易贡湖溃决后)的湖区卫片解译成果,主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等方面对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变差的缘由。

2.1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易贡湖溃决后,湖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溃决前后各类土地拼块数量以及面积的变化情况见表1和图1。通过对湖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比分析发现,2000年易贡湖溃决后,湖区林地、水域等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林地面积减少了141.55hm2,水域面积减少较多,达1414.95hm2,比溃决前减少了约43.5%。

2.2湖区生态环境变化分析

2.2.1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计算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192-2015)提供的方法,依据易贡湖1999年和2013年湖区卫片的解译成果,对湖区(面积170.49km2)的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生物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5个;各归一化系数均采用全国归一化系数标准(归一化系数=100/A最大值,A最大值指某指数归一化处理前的最大值)。生态环境状态指数计算公式为EI=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协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1)式中,生物丰度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生境质量指数)/2。生物多样性指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23-2011)评定。生境质量指数=Abio×(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Abio参考值取511.2642131067;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3;土地胁迫指数=Aero×(0.4×重度侵蚀面积+0.2×中度侵蚀面积+0.2×建设用地面积+0.2×其他土地胁迫)/区域面积;污染负荷指数=0.20×ACOD×COD排放量/区域年降雨总量+0.2×ANH3×氨氮排放量/区域年降雨总量+0.20×ASO2×SO2排放量/区域面积+0.10×AYFC×烟(粉)尘排放量/区域面积+0.20×ANOX×氨氮化物排放量/区域面积+0.10×Asol×固废物丢弃量/区域面积。经计算,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为65.79和58.23。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2.2.2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判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T192-2015)按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5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生态环境状况评判标准见表3。000年溃决前,易贡湖湖区的生态环境指数为65.79,生态环境状况为良,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2000年溃决后,湖区的生态环境指数为58.23,生态环境状况仍然为良,但是生态环境质量相比溃决前已明显变差。

2.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分析《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稿)》(HJ/T192-2015)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与基准值的变化情况,将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分级见表4。2000年溃决前后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指数由65.79减小到58.23,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度ΔEI为-7.56。由此可知,易贡湖溃决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变差。

3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分析

依据易贡湖溃决前的1987,1992年和溃决后的2004,2013年湖区遥感卫片的解译成果,通过计算,1987,1992年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7.04和66.45,生态环境为“良”,生态环境指数变化ΔEI为-0.59,属于“无明显变化”,说明该湖溃决前湖区生态环境无明显变化;2004,2013年湖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0.64和58.23,生态环境为“良”,但生态环境指数变化ΔEI为-2.4,属于“略有变化”,说明湖区生态环境状况逐年变差,逆向演替加速。

4工程措施

易贡湖溃决前后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分析说明,溃决前,湖区生态环境演替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溃决后则为逆向演替,并有加速趋势,湖区生态自然修复难以实现。为防止湖区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受破坏,需采用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和生态环境修复措施,以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维持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为保障易贡湖湖区生态环境正向演替,初步研究拟在易贡湖口修建拦河坝抬高易贡湖水位至2212m,形成湖长15km,湖宽1.8km,最大水深22m,湖面20km2,库容约1.1亿m3的水体,恢复易贡湖2000年溃决前良好的生态环境。挡水建筑物采用混合坝,主河床布置混凝土滚水坝,右岸布置土石坝,之间布置连接段。大坝坝顶高程2218.00m,滚水坝堰顶高程2211.20m,最大坝高21.5m。大坝上游设置长15m、厚1m的混凝土铺盖,下游设置下挖式消力池,长16m,厚1m。河床右岸布置砂砾石坝,坝顶高程2218.00m,坝顶宽5m,坝体上游面设置土工膜防渗,底部接防渗墙。工程实施后,易贡湖水面将增加至20km2,接近于2000年易贡湖溃决前湖面面积,可改变湖区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湖泊水环境容量,扩大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改善湖区小气候,遏制湖区生态系统逆向演替,提高湖区生态环境质量。

5结论

通过在当贡湖口修建拦河坝抬高易贡湖水位,扩大湖区水面,可基本遏制湖底土地和区域土地沙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易贡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障湖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维持湖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

参考文献:

[1]HJ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S].

[2]HJ623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S].

[3]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4]木轨,杨勇.易贡湖的消亡与重生[J].人文地理,2005,(3).

[5]张文敬,杨生成.百年沧桑易贡湖[J].大自然探索,2001,(3).

[6]杨兴坤,李海东.泥石流灾害的工程预防措施[J].中国水利,2014,(10).

[7]沈万斌,尚颖.长白山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J].环境保护科学,2011,(2).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2

资源压力度包括水资源压力度、土地资源压力度、矿产资源压力度、森林资源压力;环境压力度包括水环境压力度、大气环境压力度和固废消纳压力度。承载饱和度大于1,说明该区域在现有条件下已没有发展余地,如果继续发展,则将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反,如果承载饱和度小于1,说明有继续发展的余地。生态承载力综合评判依据和方法一级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生态系统自我抵抗能力和生态系统受干扰后的自我恢复与更新能力,分值越高,表示生态系统承载稳定性越高,80分以上表示承载稳定性最高,80~60分表示承载稳定较高,其余依次类推,20分以下表示承载稳定性最低;二级评价结果主要反映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实际上代表了现实承载力的高低。分值越大,表示现实承载力越高,分值越低,表示现实承载越小。三级评价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度的评价。当CCPS>1时,承载力超负荷;CCPS<1时,承载力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大庆市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分布状况大庆市土地总面积为21219.16km2。土地利用结构为:林地面积609.2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7%;草地面积4231.28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9.94%;耕地面积9468.8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4.62%;水域湿地面积4347.9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49%;建设用地面积1351.4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37%;未利用土地面积1210.4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70%,2.1.2生态环境状况现状评价(1)大庆市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利用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数据,以整个大庆市、大庆市区及所辖四县作为基本评价单元,评价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将大庆市整体作为一个评价单元,其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51.84、60.39、30.36、22.54和96.2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1.04,评价等级为“良”(表2)。将大庆市区及所辖4县作为基本评价区域,除肇州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表现为“一般”水平外,其余评价单元评价等级均为“良”,其中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和肇源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高,均大于64,其次是林甸县和大庆市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在60左右。(2)生态环境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处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0mm,而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00mm,约为降水量的4倍。大庆市是黑龙江省西部重点干旱区,城市供水主要依赖外引嫩江水和开发区域内的地下水,属于严重缺水城市。水分条件是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指标主要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其反映被评价区域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的综合情况。大庆市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中,耕地和草地分布较广,分布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4.62%和19.94%,二者总面积超过全市国土面积的60%,但是林地覆盖率相对较低,而且几乎都是人工林,这决定了大庆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另外,大庆市境内虽然没有天然河流,但湖泡湿地广布,水域湿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丰度指数和水网密度值数处在较高水平;由于大庆市的土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较严重,使得大庆市土地退化指数相对较大;另外,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工作安排部署,大庆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力实施,使得大庆市目前的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综合各指标体系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评价等级为“良”。大庆市区的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807.59km2和1077.13km2,分别占市区国土面积的35.42%和21.1%;市区内分布有较多湖库,面积较大,占市区国土面积的10.07%,水网密度指数较高;虽然市区耕地、草地和湖库面积较大,但林地覆盖率的偏低,导致大庆市区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相对较低;由于城市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使得环境质量指数相对较低,土地退化指数相对偏高。综合各指标体系对大庆市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8.83,评价等级为“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杜蒙县)是大庆市重要的农牧业产区,其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2091.03km2和1110.05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4.76%和18.45%;杜蒙县分布有大庆市主要防风林和农田草原防护林,林地面积为302.54km2;另外,该县湖库面积较大,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4.97%,水产业较发达,分布有大龙虎泡等重要湖库。良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杜蒙县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均较高,但是由于近年来土地退化较为严重,所以土地退化指数相对较高。综合各指标体系对杜蒙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4.69,评价等级为“良”。肇源县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耕地面积为1981.72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7.63%,其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5%;草地和湖库面积分别为919.86km2和267.59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2.11%和6.43%;林地面积为40.81km2,只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虽然林地面积较小,但由于耕地、草地和湖库面积较大,使得该县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均较高,综合各指标体系对杜蒙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4.61,评价等级为“良”。林甸县是大庆市重要的农牧业产区,其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885.71km2和900.31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3.53%和25.56%;林地和湖库面积均较小,均不足全县国土面积的1%。虽然林地面积较小,但由于耕地和草地面积较大,使得该县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均较高,但由于湖库和河流分布较少,所以水网密度指数较低,综合各指标体系对杜蒙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1.34,评价等级为“良”。肇州县是大庆市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优越,农牧业物产丰富,其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702.94km2和900.31km2,分别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47%和7.77%;林地和湖库面积分别该县国土面积的0.43%和2.54%。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均较低,分别为31.75和43.67。综合各指标体系对肇州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1.70,评价等级为“一般”。综上所述,大庆市各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序是杜蒙县、肇源县、林甸县、大庆市区和肇州县,其中前4个评价单元生态环境状况相差不大,而肇州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与前4个评价单元相差较大。

生态承载力指标核算结果

大庆市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1)判断矩阵构造(确定权重)。经过各种因素的反复比较讨论,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22-26]。(2)弹性度计算与分析。承载指数计算首先需确定各因子的分值大小。分值大小确定采取2种办法,对有确切数据的因子采用分段回归的方法;对没有确切数据的因子,采用半定量化或专家评分的方法。本研究中采用了半定量和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各个因子的平均变动范围,来确定各因子的分值大小。在确定各因子分值后,利用承载力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见式(1)。(式略用前述结果与表1比较,大庆市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状态,有一定的抵御外力的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从原始数据分析可知,水资源仍是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弹性度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根据二级评价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首先需要确定各种资源在承载力中的权重,方法如生态弹性度。为了使结果有明显易见和具有可比性,对各承载力因子采用分值表示方法。分值的确定必须有相应的标准和参照值,为了使结果有可比性,本研究以中国不同区域水资源拥有量为依据。其他分值因缺乏全国、区域的统计数据或资料,笔者以大庆市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大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其分值。在确定各因子分值后,利用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模型,计算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指数表达模式(式略)用计算结果可知,大庆市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大气环境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能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大庆市承载压力度计算根据三级评价和承载力压力度的概念,首先需要确定各种资源在承载力中的权重,方法如生态弹性度中的计算方法。承载力各因子确定后,按照三级评价的计算方法,给各因子确定适当的分值,环境压力度各个因子不能按人均确定标准。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大庆市实际资源利用情况或规划实施后资源利用情况,与大庆市实际拥有可利用资源量的比较确定其资源压力度;环境压力度各因子采用实际排放量和大庆市环境容量去比较,确定其压力度值。这样计算可反映大庆市生态环境实际受到的压力,再用生态环境压力表达式去计算可得压力度值。(式略)当CCPS>1时,承载力超负荷;CCPS<1时,承载力低负荷;CCPS=1时,承载压力平衡。本研究的CCPS<1,因此,大庆市资源-环境压力度现实值较小,处于承载低负荷状态。(2)受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流动、不利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将会下降[27]。代入“十二五”规划实施后的预测数值,可得本次规划实施后的承载压力度见式(6)。(式略)本次评价规划后的CCPS<1,“十二五”期末,大庆市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实施后,大庆市对资源的利用强度进一步加大,但承载压力度仍然小于1,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绿色经济是减轻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最佳方式[28],因此,应重视绿色经济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地位,做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工作,降低规划实施后的生态环境压力水平。

结论与讨论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分析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情况“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各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年度变化幅度在-0.12~0.18之间,生态环境状况较为稳定,各评价区域大体呈现出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趋势,其中大庆市区的增加幅度最大,2006—2007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增加0.18,整个大庆市2008—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减少0.12,其他评价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更小,尤其是杜蒙县、林甸县和肇源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均未超过0.02,各评价单元2004—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等级均未发生变化。另外,大庆市整体与大庆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分析(1)生物丰度指数变化分析。“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各评价区域的生物丰度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年度变化范围在-0.10~0.10之间,生物丰度指数较为稳定,各评价区域大体呈现出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趋势。其中大庆市区的降低幅度最大,出现在2008—2009年,其生物丰度指数减少0.1;增加幅度最大出现在2006—2007年的杜蒙县,其生物丰度指数增加0.1,肇州县、林甸县和肇源县的生物丰度指数历年变化甚小,生物丰贫程度保持相对稳定,年度变化未超过0.05。大庆市整体生物丰度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各评价区域的生物丰贫变化的综合情况。生物丰度指数的变化决定于被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2008—2009年间,大庆市区的生物丰度指数减小相对较大,主要是由于部分高覆盖度草地发生了退化。2006—2007年间,杜蒙县生物丰度指数的增大与部分耕地转化为水域湿地有关,水域湿地面积增加了3.1km2,其他评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较小。(2)植被覆盖指数变化分析。“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各评价区域的植被覆盖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年度变化范围在-0.07~0.08之间,植被覆盖指数较为稳定,各评价区域大体呈现出先增加后略有减少趋势。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杜蒙县,2006—2007年增加0.08,而2007—2008年减少0.07,肇州县、林甸县、肇源县和大庆市区的植被覆盖指数历年变化均较小,植被覆盖程度保持相对稳定。大庆市整体植被覆盖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各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综合变化情况。植被覆盖指数的变化决定于被评价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2006—2007年间,杜蒙县的植被覆盖指数增加较大,主要是由于退耕还草,8.2km2的耕地转化为草地。2007—2008年间,杜蒙县植被覆盖指数的减小与草地退化直接相关,其他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较小。(3)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分析。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反映了被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减。影响环境质量指数主要有SO2年排放量、COD年排放量、固体废物年排放量和年均降雨量等4个指标。由于大庆市固体废物处理较好,固体废物每年实现零排放,因此SO2年排放量、COD年排放量和年均降雨量的变化就成为影响环境质量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4)水网密度指数变化。“十一五”期间,大庆市河流长度、湖库面积和水资源量变化甚微,所以水网密度指数几乎保持较平稳水平,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影响因素分析中可知,水网密度指数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的影响较弱,所以不再探讨水网密度指数变化。(5)土地退化指数变化。土地退化是生态系统衰退的重要表征之一。土地退化指数通过加权计算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由于笔者获得的土地退化数据仅为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故无法对土地退化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3.2大庆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结论(1)大庆市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状态,有一定的抵御外力的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从原始数据分析可知,水资源是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弹性度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2)大庆市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大气环境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大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能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3)大庆市目前的资源-环境压力度小于1,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策略;激励机制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而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具体策略,以探求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的对策.

一、当前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严峻形势

我国环境保护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长期疏于对农村环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弱。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设置了一些如“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农业环境监测年报制度”等制度,但随着机构调整以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很多制度都形同虚设。如此状况,在面对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之际,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将遭遇极为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增长与内需拉动严重挑战我国农村环境保护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问呈现出倒“U”形关系。“十一五”至2020年期间必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遭遇最严重挑战的时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能否在其环境容量阀值以下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呢?这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否密切相关。当我们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不进行有效保护。一旦造成环境污染突破环境系统阀值,那么就会造成环境系统严重破坏,从而丧失环境生态功能。尽管 “零增长”理论过于悲观,但它也确实指出了经济增长所带给人类的“陷阱”。我国农村在缺失环保机制防护网的前提下,一旦“裸奔”进行经济快速建设,那么落入“陷阱”将不可避免。根据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再加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农村必将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经济将快速发展,广大农民收入将大幅增加,农村内需将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费品将进入农民家庭。城市环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已经成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且更加难以管理。农村内需的启动,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费品报废垃圾大量产生的开始,这也同样将挑战我国农村的环保机制。

(二)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保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张雅光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退化情况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路明从农村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顾松圃、顾柏园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采取入户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抽样调查了农村环境污染现况;章力建、朱立志研究了当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阻碍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等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力。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沉痛担忧。现实情况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农村环保机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三)农村环境污染与农民环保意识的落后制约我国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明显呈现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这也是它成为国际环境保护难以对付的主要原因。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面源污染会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农村环境污染的这些固有特点对我国环境保护机制提出了挑战,原有的城市环境保护机制较难适应农村环境,因此机制创新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健全与完善的关键。结合国际环境保护机制的发展趋势,机制设计不断增强工具弹性以及多方参与,实现监管部门、被监管者和公众的多方互动是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互动既有利于实现工具的有效,又能提高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各自的效率,从而提高环境绩效。在这些关系中,公众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村广大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环保意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难以对污染者与相关部门形成全民监督,不利于环保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另一方面,农民环境意识的落后,也阻碍了自身文明行为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民众环境意识的进化,始终是推动环境保护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改善农民环境意识将成为实施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任务。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4

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水利工程在实际进行建设时,其经常会和当前时展脚步保持协同一致,使其能够对用水需求给予满足,同时也会对于当前生态平衡发展保持起到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防止植物退化现象以及河流断流问题与水生物锐减情况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生态系统进行调整和改善,另其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运作模式。水土流失状况以及植被破损坏情况和生态失衡情况不断的出现,以上情况产生都会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发展才能够保持稳定,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够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这时还需要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所作出的安排,对于在建设过程里要求将排水分区和河道流域作为单位完成集中的整体建设,并争取每年多种不同类型设施都能够进行开工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能够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帮助,人与水土要素都需要被纳人至其需要进行考量的范畴中,使用自然化方法以及多样化方式作为基础,使得河道治理能力能够的丰富,从而推进河道治理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生态水利建设需要遵守的基础原则

2.1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原则

安全性体当前在水利工程设施其自身的安全以及稳定与耐久性,经济性展现在使用生态系统的一种自我的恢复功能,使用较小的投入从而得到较大的效益。

2.2空间异质性原则

突破以往水利工程对于河道其渠道化以及非连续化,使用横向和纵向的自然地貌提供所需要的生存空间,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

2.3生态系统自设计和其自身的恢复原则

自设计功能主要展现在生态系统其自身的自然选择以及物种分布,其在通过食物链的时间发展使其本身可以保持一种持续性的发展。

2.4景观尺度以及其自身整体性的发展原则

景观尺度涉及到了空间尺度以及时间尺度,其自身的尺度不断提升,那么对于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所获得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整体性其主要是对于整体生态系统来说的,其本身并不仅仅是单一存在的一个物种。

2.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其属于自然演变的一种动态系统,其本身无法依照单独设定的目标去进行持续的发展,因此其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对其滴啊去的干扰,并且本身还具备了不同程度的修复功能,在二者彼此协同作用的影响表使其能够在时间亦或是空间上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一种不确定性也让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变成了一种反馈调的整式设计。

3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方法

3.1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使用生态水利,可以使得河道自身的自然情况得到恢复主要展现在两个基础:①需要将大自然中的河流具备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河道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得到提升。诸如:设计人员能够把河岸线当前的形状设置成为一种陡缓错落的并不是十分规则的形状,并且,相关的设计人员还需要针对当前河道的深滩以及浅滩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构成,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保障淤积和冲刷等情况产生的位置是一种适宜的位置,这样的一种情况也能够让河道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缔造出一个非常适合生物居住的一种环境。②相关的设计人员还需要关注周边环境和河道环境彼此之间的协调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整体环境变得更为和谐。设计人员一定要针对河道周边环境给予有效的分析,并按照周边环境去完成河道周边环境的合理设计,能够把很多不同的环境完成有效的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河道当前的生态系统范围得到提升。

3.2建设生态河堤

设计人员对生态河堤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从几点不同的内容进行:①合理的对河道中心线进行设计。当前喝到的河道形状都是在河道中心线上展现的,所以,设计人员在对河道中心线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河流当前的走向和河道自身的宽度变化以及河道周围的环境与河水实际的流动动力等相关因素给予一个整体有效的分析和考量。②一定要把道周边的潜水域给予有效的设置与合理的布局,这样的一种方式不但可以让河道在视觉上为人带去一种非常宽广的认知,并且也可以为河道两边的景观布置提供所需要的空间,从而让河道的河湾和湿地与河滩彼此可以构成一种层次感。

3.3提升河道的整体设计性能

参建人员在进行河道治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河道治理工程给予整体的设计。在当前阶段发展背景下,设计人员在对河道工程进行治理的时候,不但要求对河道当前的泄洪和排水能力给予整体的考虑,并且还需要提升对河道治理工作进行过后是不是可以保持生态平衡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首先,设计人员要求使得河道自身的弯曲程度具备合理性,在对河道给予治理的情况下,设计人员要需要尽可能的使得河道保持适当的弯曲,河道需要保持适当的弯曲程度,不但可以很好的降低水流速度,并且还可以为河道里生存在的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繁殖场地。其次,设计人员在具体河道的宽度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其自身的宽度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犯愁中,为了使得河道可以和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可以适当的改变河道宽度。

3.4其他生态水利应用措施

在河道在进行工作的时候,相关的人员如果想要让河道中的生物能够具备一个良好的繁殖和栖息环境,可以采取在河床里添加大小不一的石块去完成有效的排列,并且合理的运用石头表面存在的凹凸感,使其能够在河道里缔造出很多的浅滩与小深沟,这样的一种发那个是能够让河道里的生物快速的繁衍并栖息。除了这些之外,工作人员还能够在河道里完成鱼道和丁坝的设置,使其能够在水下构成紊流,这样的一种情况也便于氧气的传输,这也为河道里生物的有效生长缔造非常好的生存环境,使得生态环境能够实现一种有效调节的作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河道环境变得十分理想。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时候,不管工作人员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河道原本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也是为了使得河道保持稳定发展的一种有力的调节。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5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生存状况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不但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对教师生存状况的关注也逐渐增多,教师队伍的生存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和提高,然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教师队伍生存状况的改善并不乐观,其中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生存状况更是不容乐观。生存状态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的概念,但通常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一种物质精神环境的综合。幼儿教师生存状态通常被定义为幼儿教师为履行教师职责,谋求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及自身素质、工作负荷、工作回报、社会地位、对自身价值追求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即幼儿教师在工作待遇、工作压力、社会地位、继续教育等全部的情形和状况。[1]

借助于中国期刊网以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为主题进行检索,搜索到115篇文章,其中15篇具体关注了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其中有理论探讨,调查研究也有新闻报纸,主要可以将其概括为三种研究视角。

一、以局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生活状况的为例进行的调查研究

以这类视角为研究方向的有杨莉君、周玲等对中部地区四省的农村幼儿教师,以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幼儿教师的身份、工作压力、工资待遇、职业幸福感及专业成长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从体制、政策、专业发展以及工资待遇方面提出解决策略。[2]

周燕、李冬燕对广州市16所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揭示了农村幼儿教师学历低、工资低待遇差、工作压力大、无职业规划、培训学习机会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

金光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了腾冲县7个乡镇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从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工作认可度、工作负荷、工作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况主要表现为共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工作负荷大、社会认可度低职业成就感弱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策略。[4]

二、以全体农村幼儿教师为主体进行的理论探讨及策略分析

这一视角下分为两种类型文章:指明现状并提出建议和直接提出建议对策的文章。

陈琴和童艳华分别指出农村幼儿教师在身份、学历、专业发展、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工作压力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良生存状态并根据表现提出了相应解决策略。[5][6]

董柏玲从三个方面:管理体制上,要求健全管理体制,县级教育行政部分增设专职工作人员,地方政府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支出。幼儿教育经费上,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教育经费,有助于减轻职业倦怠。幼教资历制度上,要求严格幼教资格制度、岗前培训、定期考核、证书把关。[7]

三、聚焦民办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

牛桂红敏锐的洞察出农村幼儿园主要以民办为主,将视角集中在农村民办幼儿教师上,更加深刻细致的从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职业满意度等方面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科学研究方法揭示了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并从政府、幼儿园以及民办幼儿教师三方角度提出可行性策略。[8]

尽管各位学者专家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式,但都揭示了农村幼儿教师迫切需要改善的生存状态。希望通过本文引起学者、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关注,并能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个对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的清晰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掘新视角提供更加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解决策略。

四、存在的不足

纵观以上文章,无论是新闻报纸、理论探究还是调查研究,大多数是从生存状态内涵所包含的工作负荷、工作汇报、社会地位、自身追求以及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但未对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现状进行分年龄阶段进行考察,提出的政策也未关注到工龄不同教师生存状态的不同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金英大连市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与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

[2]杨莉君,周玲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以中部四省部分农村幼儿教师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0(9)

[3]周燕,李冬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生存状态研究-广州市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与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J]教育导刊,2011(11)

[4]金光发腾冲县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5]陈琴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6]童艳华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发展状况及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1(7)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6

1 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1.1 对农田、草地、林地带来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途中,多多少少都需要占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占地和清池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对该地区的农田、草地以及林地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影响了区域动植物之间的平衡,破坏了生态环境中的食物链。

1.2 对水域带来的影响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时,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工业废水、噪音污染和灰尘污染。工业废水没有经过相关处理就直接排入沟渠中,这给当地沟渠河流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建筑垃圾倾倒至河流中,会导致河道堵塞。此外,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对区域的土壤和植被造成破坏,导致众多植物死亡甚至是绝种,同时严重影响到了水中生物的正常生存,给水域环境带来破坏,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的平衡。

1.3 对水环境带来的影响

大多农田水利工程都是建立在农村,而在农村进行水库建设时基本上就是利用原有的河流改造建设而成。在建设水库的过程当中,必然对水流、水温和水流量带来影响,使之发生变化,使得水流由流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急剧下降,不利于河流的自我恢复和自我清洁。在这样的情况下,水中的有机物和有毒物质逐渐呈上升态势,这些都给水环境的平衡带来了破坏。

1.4 对陆生动物带来的影响

由于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当中,会对该区域的各种用地以及水域环境带来影响,从而导致在该地生存的陆生动物的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破坏了该地的食物链状况,不利于陆生动物的正常栖息,从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带来影响。

2 促进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2.1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前做好调查工作

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需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到农田水利工程可能会对该地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现状再结合发展状况做好综合的研究,通过提升该地的地质状况、地形地貌、水温状况以及生态环境水平等,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 因地制宜符合区域特点

为了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则在具体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更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估,针对当地农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选址及施工等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二者能够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局面的实现。

2.3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以减少破坏行为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部门和管理部门都要严格制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管理部门可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定来执行,确保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另外,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员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员工强烈的责任心,把保护生态环境当作一项义务来执行。为了在整个施工企业的上上下下人员当中形成一种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效应,企业可以执行奖惩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氛围,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4 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除了农田水利部门做好管理工作以外,还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法律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一旦发现有不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企业,随意排放污水、废气以及废物等,则要进行严惩,从而警醒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确保生产单位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来。

2.5 建立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要尽快建立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危害、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设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从而有效地对已经造成破坏的地区尽快恢复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共生存、共发展。

2.6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低碳、节约、环保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人们普遍采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这要求人们更加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的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确保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7

[关键词]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企业融资;山东;实证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15

民营企业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之一,也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营状况都受到了影响,很多民营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层的现象。为了转变民营企业的经济现状,解决小企业的倒闭问题,国家需要考虑如何促使民营企业融资顺利。政府方面已经根据当前的状况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并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具有一拼之力。

1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权力体制也发生了转变。地方政府方面已经开始了分权体制,在该种环境下,地方政府掌握了处置公共资源的权力。尽管政府已经在该方面的处理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但政治关联的广泛还是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如今,企业建设是否合理、企业的竞争力是否增强都受到政治关联的束缚。该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道路都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尽管政府关联在对企业的限制方面也变相地保护了企业的产权,但民营企业的性质与国有企业不同,造成了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金融环境支持,需要不断地拿出实力,证明自身企业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金融部门对于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促使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无法与国有企业相比,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概况

山东省是我民营企业发展的典型省份,也是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民营企业影响较为明显的地区。山东省内的经济发展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省内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山东省内多上市公司,而在众多的上市公司当中,民营企业的比例较大[2]。在该种条件下,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自然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在山东省内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的融资到底保持了怎样的联系呢?笔者将就山东省内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此来论证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3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之间的联系

随着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的融资就一直是业界所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金融方面的专业研究企业融资,但从其所观察的视角来看,对于企业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关联。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其企业的融资要更加困难。

从表1所给出的指标可以看出,政治关联并不仅仅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束缚性,还对企业的税负等具有一定的帮助。政府方面的政治关联态度就是企业的外界发展信号,企业要想获得融资的机会,就需要向政府的金融机构展现自身的资源。很多地区之所以限制企业融资,就是为了确保融资过程中所带来的金融风险,确保企业不受到经济损失。[3]我国现有的制度促使我国的民营企业融资会受到政治关联以及金融环境的影响。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比人们所想象得更加复杂。山东省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来说并不稳定,其对企业融资的干预比较大。企业融资所得的保护机制比较不健全,只有依靠政府方面的干预才能够使企业的金融状态保持良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政府的关联代表了企业的质量,政治关联较为复杂,代表着企业的资源状况并不乐观,相反,代表着企业比较适合融资。

4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实证分析

笔者通过对山东省上市公司的情况了解,以及对表2中9个地级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所做出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关联确实对企业的融资据有明显的影响。政治关联就像是一道枷锁,束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融资进度。山东省的金融部分对于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偏见,如此才导致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评估。在这些评估进行过程中,不仅浪费了民营企业的时间,也浪费了企业的精力和金钱[4]。企业选择了适当的时机进行融资,一旦由于政治关联而导致企业错过了融资最好的时间,就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我国已经改善了部分地区的政治关联现状,并督促政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为民营企业创设外部环境来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使其与国有企业处于相对公平的金融环境当中。从表2中山东省的各个市区所处的金融生态环境排名来看,山东省地区范围内,只有济南市以及威海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该种现象表明,在济南及威海地区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更好,所受到的限制也较少。济南及威海地区的金融制度更加完善。而山东省其他地级市的情况比较不乐观,多数都排在了10名以后,这表示其他地级市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还没有得到缓解,其融资状况还受到政府的压制[5]。

5结论

山东省应该关注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省内政府部门需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总而言之,笔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已经发现了政治关联对企业的融资所产生的影响。政府部门为民营企业所营造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使民营企业的融资出现了转机,融资的成功率也有所增加。外部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好的融资机会,政府方面也不再束缚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方面经过各个方面的措施拯救,能够使山东省的上市公司融资变得相对容易,并积极推动了省内民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建平银行关联、会计信息与债务融资――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3(1):3-14

[2]邹颖,杨晓玮政治关联、金融生态环境与股权资本成本――基于2005―2012年的数据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12(10):98-104

[3]黄新建,王婷政治关联、制度环境差异与企业贷款续新――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8(6):1184-1192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8

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相关指标体系从实践层面进行了较多探索。深圳、厦门、中山、无锡新区、江阴、贵阳等地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各自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除包括生态环境、生态经济两大类指标外,还包括了生态制度、生态意识等指标,较好地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而且要求从制度和意识层面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革新的含义。但是,这些指标体系仍侧重环境及其相关指标,未能很好表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新型文明形态的应有内涵。

学术界围绕生态文明评价问题展开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进展及其特点为:(1)一些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对环境、经济关注较多,而对制度、文化方面关注较少[1](P51-53)[2](P823-826)[3](P60-63)[4](P21-27)[5](P1-5),比较接近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内涵体现相对不足。(2)有些研究的指标体系较好地涵盖了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指标[6](P55-59)[7](P131-136)[8](P72-75)[9](P60-63)[10](P6295-6304),但由于生态文明内涵阐述不足而使得指标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清。(3)对区域生态文明评价而言,其与区域外部的经济、环境关系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当前研究较少触及。本文首先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和文明成果具体表现形式两个角度定位生态文明并阐释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选择相应的表征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为定量评价生态文明水平提供方法基础,为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对生态文明内涵的阐释,是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当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内涵进行阐述,徐春(2010)将这两个角度分别称为历时性角度与共时性角度[11](P61-63)。从历时性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而且生态文明的出现具有客观必然性[12](P31-37)[13](P36-43),这个角度下的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列。从共时性角度来看,生态环境与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样是文明的一个主要子系统,因此生态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11](P61-63),这个角度下的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

比较而言,历时性角度下的生态文明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形态而言的,共时性角度下的生态文明仅针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发展成果。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仅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而且由于人与自然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使得生态环境建设无法孤立进行,因此本文将从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替的角度定位生态文明。具体到实践意义上,共时性角度下的生态文明意味着需要生态环境相关部门(例如我国的环境保护部、林业局等)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自然环境质量,历时性角度下的生态文明则意味着需要整个政府以及社会部门共同行动构建致力于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主流价值观。

关于生态文明的具体成果形式。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具体成果形式同样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14](P4-5)。生态文明内容涵盖了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15](P30-32)。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具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种成果表现形式;与工业文明不同的是,生态文明要求这三种文明成果的获得必须满足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的要求,本文称之为生态型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的具体成果形式还包括生态环境相关的文明成果,即共时性角度下的生态文明含义。

本文将生态环境纳入了文明的内涵,更好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人类与自然属于同一有机整体。进一步地,生态文明内涵可以概括为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生态环境,其二为生态型传统意义上的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全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几乎封闭的系统,人类只能基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来构建生态文明。但是,对于某一国家或者区域而言,市场交易体系使得其与外界存在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贸易而基于区域外的生态环境基础。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一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应以牺牲区域外部的生态环境基础为代价。当然,这一准则并不反对通过适当的市场交换机制来促进包括生态生产力在内的多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要求区域内外在资源环境利用方面的公平。

综上,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可以得到两点认识:其一,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其二,区域生态文明评价需要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这样生态文明内涵可以概括为“1+3+1”,其中,第1个“1”为生态环境,“3”为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第2个“1”为“与区域外部的关系”。

已有的关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一般都包含了生态环境、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与意识等指标。可见,这些指标体系已经超越了共时性角度下生态文明的含义;同时,这些指标体系仅包括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制度、精神成果,未能较好地涵盖传统的制度与精神成果,即未能涵盖历时性角度下生态文明的含义;最后,这些指标体系一般不包括评价区域与区域外界之间在经济与环境方面的交换关系。

二、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阐释,采取自上而下的思路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 系。首先,从生态文明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层,全面、直接地体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环境、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与区域外部的关系五个单元。其次,将系统层单元分解为若干目标层单元(如图1所示)。

其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自然基础,包括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建设两个目标层单元。生态环境状况描述了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状态。生态环境建设描述了社会经济系统为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所进行的努力,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回馈。

图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层和目标层结构

其二,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物质文明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并不排斥物质文明,要求的是具有生态友好属性的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据此分解为物质文明和物质文明生态化两个目标单元。物质文明是人类在自然界求取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获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集中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E16](P380)。物质文明生态化,指物质财富的生产、消费过程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排放较少的废弃物,包含生产生态化和消费生态化两部分内容。

其三,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政府、企业、公众是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三大类行为主体,其相互作用机制构成了社会运行机制。政治文明是社会运行机制发展形成的积极成果,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等多个方面[17](P504-505)。生态型政治文明要求调整社会运行机制从而引导社会个体行为调整,达到促进社会与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引导政府、企业、公众推动生态文明进程的社会运行机制都属于生态型政治文明范围,例如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机制等。

其四,生态型精神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是生态文明的认识基础。精神文明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文化方面和思想方面[16](P380)。生态型精神文明一方面要发展传统的积极精神成果,另一方面要促进精神文明生态化转型。精神文明方面主要从科技、文化、道德水平三个方面来表征。精神文明的生态化转型,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这一方面直接影响社会个体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影响社会运行机制来影响社会个体行为,从而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相应地,精神文明生态化可以从生态科技水平、生态文化水平、生态文明意识三个方面来表征。

其五,与区域外部的关系。生态文明要求一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应以牺牲区域外部的生态环境基础为代价。与区域外部的关系主要衡量某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区域外部生态环境的占用程度。

三、生态文明评价的具体表征指标

针对每一个目标层单元,将其所包含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为准则层。针对准则层,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表征,从而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选取原则

遵循如下原则选取具体表征指标:其一,简约性原则。由于生态文明涵盖的范围较广,如果要求指标体系包含所有内容,则需要大量的指标,导致指标体系的庞杂,因此指标选取时遵循简约性原则,即选择少量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其二,动态性原则。随着生态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环境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不断演变,相应地,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选择新的指标来表征。其三,可操作性原则。尽量选择现行统计体系内的指标,或者选择通过调研可以获得的指标,从而使得指标体系在应用中具有较好的数据支持。

(二)具体表征指标

1.生态环境部分。(1)生态环境状况目标层单元。从环境质量状况、生态系统状况、资源持续利用状况三个方面描述生态环境状况。以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表征环境质量状况。以生态用地比例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表征整个区域、城镇区域的生态系统状况。以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表征资源的持续利用。(2)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层单元。包括经济投入状况、污染治理状况两个准则层单元,分别以经济度量指标和实物指标表征。经济投入状况针对整个经济系统和政府财政分别选择了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和生态环境相关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两个指标。污染治理状况主要选择了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2.生态型物质文明部分。(1)物质文明目标层单元。包含生产发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两个准则层单元。生产发达程度以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例分别表征经济产出规模和质量。生活消费水平则以恩格尔系数表征。(2)物质文明生态化目标层单元。包含生产生态化和消费生态化两个准则层单元。生产生态化强调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其中,资源消耗选取了水、能源、土地三种资源,污染物则选择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纳入约束性指标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四种污染物。随着污染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染物种类也应随之调整。生活生态化,强调生活活动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这里选取了新售水电器具中节水节电型比例、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和绿色出行率三个表征指标(如表2所示)。

3.生态型政治文明部分。(1)政治文明目标层单元。构建了政府执政能力水平和公众参与状况两个准则层单元。一般地,效率由市场机制完成,而公平状况则需要政府不断提升,因此选择描述社会个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表征政府的执政水平。公众参与状况部分,结合我国当前制度基础,以政府信息公开状况来表征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的保障情况。(2)政治文明生态化目标层单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推动,也需要公众积极参与。政府执政部分,以生态环保工作在党政实绩考核中的比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程度两个指标表征;公众参与状况,则结合我国当前制度基础,以生态环境议案、提案、建议纳入相关政策比例表征(如表3所示)。

4.生态型精神文明部分。(1)精神文明目标层单元。主要包括科技水平、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三个准则层单元。科技水平以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来表征。文化水平可以选择人均受教育年限或者入学率来表征,考虑到 当前我国正在普及高中教育,而且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将高中入学率作为发展目标,这里选择高中阶段教育净入学率为指标。思想道德水平难以直接表征而采取间接反映的方式选择指标,注册志愿者人数比例、义工小时数、人均捐款量等正向指标与犯罪率、交通违章数量等负向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选择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作为表征指标。(2)精神文明生态化目标层单元。与精神文明相对应,包括生态科技水平、生态文化氛围和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三个准则层单元,其含义分别为应用于实践的科技文化知识的生态友好程度、人们对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人们从事生态友好活动的意愿。生态科技水平以应实施清洁审核的清洁生产企业比例表征较为清洁的生产技术的应用程度。生态文化氛围则解读为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可以通过统计调研得到。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人们相对更加偏好生态环境的程度,此处以环境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比例来表征(如表4所示)。

5.与区域外部关系部分。以生态足迹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占用的衡量指标,从而选定某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净输入表征该区域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对区域外部的生态环境的占用程度(如表5所示)。

四、结语

本文从当前关于生态文明的两种角度理解出发,阐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其一,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其二,区域生态文明评价需要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基于生态文明内涵,构建了“1+3+1”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系统层、目标层、准则层以及35项具体表征指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9

[关键词]水资源 水源 农业用水工程 高效节水

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61-01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地球为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水环境的作用下,又为人类及自然界提供生存繁衍的生物链,维持着人类及自然界的生存与发展。在若干年前,水资源水环境是处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类及自然界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健康地生存与发展。若干年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地破坏,由于工业用水量的大量增长,农业用水量的大量增加,城市人口的增多,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的大量排放,致使江、河、湖、泊的水质发生了改变,乃至造成水质污染,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一)水资源目前质与量的现状

从水文学角度而言,在水资源水环境的评估中,存在着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是指水质变化程度,也就是水体污染后水环境发生改变的状况;“量”是指水量多少,也就是水体总量的多少。对同一水质污染事件,在水量多少不同的情况下,水环境改变乃至发生恶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近十几年来因天然降水不断减少,水资源利用达到严重超采的程度,各江河湖泊已频频告急,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枯,水环境到了严重破坏的“红色警戒”程度。在水体总量较少的情况下,当具有一定污染物的污水排入后,常常造成受污水体的水质急剧变化和严重的损失;如果有充足的水量则受污染的水体的水质变化就会减轻,造成的损失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见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持江、河、湖、泊一定的水量,待水污染突发事件爆发后,可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要求现代社会在关注水环境恶化的同时,也应重视在全流域内科学地分配和调度水资源,增加各江、河、湖、泊的有效水体,尽量保证各大江大河不断流,不干涸,对中小河流也应保持一定的水量。黄河保持多年不断流就是很好的C明。同时,应增加水资源水环境方面的资金投入,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坚持节约与保护水资源并重、维护和治理水环境并重的基本理念,科学有效地保证有限水资源状况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走水资源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之路。

(二)目前河流水的现状

河流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流中下游一般是城镇比较聚集且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高,水环境破坏也是相对比较严重,如海河流域下游,因大量污水的排放导致地表水水质恶化;黄河中下游因污水直接排放而导致郑州、开封等城市饮用水紧张。由此可见,河流的中下游水资源水环境的受害程度要大于上游地区。

河流源头一般为山脉的主峰之一,生态环境比较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因人烟稀少,其水质极为良好。源头来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导致下游河道流量的变化,源头水质的变化同样会影响下游水质的变化。目前,大江大河的源头保护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如三江源保护区水源保护较好。但是一些小的河流源头保护工作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小的河流年径流量比较小,源头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会使水质受到污染,对中下游河道的影响极大。所以,在关注河流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河流源头的水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状况下,多种利益矛盾相对突出,往往为了获取利益,破坏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为此,要严防个别企业或个人在“源头”附近进行影响水源健康的开发或作业。在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中,除了关注河流的水环境现状,河流源头的水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应列入各级政府的监管之列。笔者认为,源头的保护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议在一些小河流源头设立保护区,或者建设森林公园等,在保护区内严禁各种对保护水源不利的活动,以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的目的。这样保护了“源头”,也就保护了一条河。

要正确处理好河流与源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要全盘考虑和分析这个有机的整体。大河流的保护机构(河务机构)目前建立的比较完善,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乡(镇)为了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可以专门成立小的河流保护机构或建立河源保护区。

(三)农村生活和生产用水现状

理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体制,形成州、县、乡、村4级管理体制。以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逐步将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移交到水利管理单位,对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和跨村工程实行统一管理。逐步扩大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试点面,为今后实行乡镇水务一体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现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实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对全州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人员进行轮训,确保管理人员持证上岗。

建立管理责任制。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应根据工程大小和受益范围,建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乡镇供水工程应由乡镇水利管理站以企业的形式直接管理,农民个人所有的水窖、水池由本人管理。管理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维修、用水制度、节水措施及水费征收等内容的规章制度或乡规民约。

(四)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地调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会各部门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确保流域内各行业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促进各行业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避免由于流域内各部门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造成抢占水资源、滥采地下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既要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要保障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20世纪90年代以后,节水措施越来越多样化,在田间工程方面,推广小畦灌、沟灌、膜下灌等灌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持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篇10

《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教学设计

设计者:勉县九冶中学杨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展调查当地环境状况等活动,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能力:

能够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提高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知识:

通过观察当地环境状况和阅读我国环境方面的资料,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表现和原因;

开展调查当地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等活动,知道生态环境恶化的危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教学难点

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危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活动】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同学们,请说说目前我们勉县的生态环境怎么样?请一位同学说勉县的环境状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继续设问:勉县的水和山怎样呢?生回答。

教师将第一段的内容提炼出来:“局部好转,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依然严峻,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

二、自主探究、分享交流:

(一)观察思考、阅读探究:空气质量持续下降

1、观察思考:同学们看窗外的天,你看到蓝天白云了吗?

学生回答:灰蒙蒙的蓝、、、、

教师:这就是雾霾蓝,雾霾遮住了蓝天白云。即空气中的Pm2.5浓度太高。勉县的空气质量很差。

2、阅读探究:

(1)全国的空气质量如何?有何表现?

(2)是谁污染了我们的空气?(除了书上讲的,还有哪些原因)

(3)你认为空气质量恶化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4)我们应该怎样从自身做起减少空气污染?

(二)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水污染日益严重

1、观察思考:同学们,我们勉县的水质量怎么样呢?汉江河水清澈吗?

2、读材料(76页)探究:

(1)材料中的数据说明什么?

(2)根据自己等观察,分析造成水污染的原因。

(3)水污染有什么样的危害?

(三)观察思考、阅读探究: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加剧

1、观察思考:你了解勉县的土地的质量情况吗?有荒漠化吗?土壤有被污染吗?

2、阅读探究:

(1)读77页材料:思考,目前我国土地环境面临那些威胁?

(2)探究:土地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的原因。

(3)探究危害:荒漠化——致使耕地迅速减少。土壤污染的危害呢?(阅读77—78材料,分析危害)

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派代表发言)

1、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做?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环保法治建设;落实在日常行动中,应该、、、、、)

四:名言警句记心间: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