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十篇

时间:2023-03-22 20:04:25

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经济形势篇1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同心共筑中国梦,知道现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其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内涵 【教学难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教学班级】工管16(本) 【教学时间】12月3日 【教学课时】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华民族的人均寿命不足35岁,文盲高达80%。正是在这样悲惨危急的情况下, 才产生中国的国歌这样极其悲壮的歌词。

1900年8月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联军约5万人,军舰 18艘,侵略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为什么要赔 4.5亿两,他们说中国约4.5亿人,一人赔一两,故意羞辱中国人。清朝时GDP 是英国的6倍,占世界三分之一,比美国加欧洲还大,中国却被瓜分。甲午海 战时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中国却战败,因为中国当时的GDP由瓷器、 茶叶、丝绸等构成,西方已经由工业产品构成。俗话说,天高皇帝远,国人一 盘散沙,没有凝聚力。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仅有巨大的GDP是不够的, 一定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一定要有巨大的凝聚力,这样别人才不敢来打你。

(二)中国梦的探索历程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任人摆布,更不会面临 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无动于衷。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的入侵,唤醒了中华民族民 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开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

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奋斗。洋 务运动曾经学习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换来的却是惨 痛的失败;维新派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者 的无情镇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通过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然而,中国依旧是四分五裂、战乱频仍、分崩离析、国不成国。在1920年以前,中国人民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其 结局都是失败。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 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 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 自1921年诞生以来,就担当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中华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历史,实际上就是努力探索中华民 族复兴之路,追逐中国梦的艰苦卓绝的历史。 (三)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联系起来, 将国家、民族、个人联系起来,将中国、世界、人类联系起来,进一步揭示了 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1、中国梦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昭示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 图景。2、中国梦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反映了全体 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3、中国梦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 了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意愿。

(四)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1、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在建设强盛中国、 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中实现伟大梦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 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 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有国家的繁荣昌盛, 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到中国共产 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步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

中国梦实现之时,我们的中国应当是一个强盛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

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强盛中国,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生活幸福;文明中国,就是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民文明素质高,社会文明程度高;和谐中国,就是社会公正、安定有序,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美丽中国,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环境良好,天蓝地绿水清,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统一。

2、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在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奋力自强中实现伟大梦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有了各族人民紧密坚强的团结,就能够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当代中国深刻变革,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社会思想复杂多变,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关键是要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奋力自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3、把握好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在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中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四)把握好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根本要求,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中实现伟大梦想

二、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其主要任务 (一)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1、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外不利因素

(1)经济增长普遍失速,扭转低迷态势比较困难。 (2)欧债危机依然高危,短期内有效缓解比较困难。 (3)国际市场震荡加剧,实现平稳运行比较困难。 (4)干扰因素作用叠加,消除不利影响比较困难。 2、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不利因素 (1)经济企稳基础不牢 (2)企业经营困难加重 (3)结构调整任务繁重 (4)财政收支压力较大 (5)三农问题不容忽视

(二) 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及若干政策解读 1、加强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

3、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4、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 5、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30分钟

理解:“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谈谈:中国是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强国?

【板书】

中 国

实质

国经济

【课后评注】

当前经济形势篇2

【论文摘要】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措施,对我国迅速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至关重要。 

 

 

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许多国际国内不利因素的冲击,但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宏观调控将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进步、创业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近期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防止经济下滑,但不能影响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抑制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成果显著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对三农的政策力度加强,粮食增产增收,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 

(三)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持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去年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6~12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上升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

二、2009年经济增长展望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中国经济前景值得乐观,特别是从长期来看,保持8%以上的增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所以要继续扩大内需,“有效扩大内需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满足人本身的多方面需要,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今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新兴市场国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因素。2009年,发达经济实体基本不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任何贡献,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所以,我国经济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四万亿投资计划等,这些政策实施好了,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以上。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的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 

因此,考虑了国内外许多的因素,使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连续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所以说,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率先突围,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元竹.寻找经济问题的社会解决方案[j].开放导报,2009,(1). 

当前经济形势篇3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此前,温总理在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时曾经谈到,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已经走出最低迷的阶段。这一判断,获得不少实际经济数据的支持。

五组利好数字

首先, 2009年2月中旬以来,我国发电量和用电量都恢复了正增长。

2008年11月,我国发电量曾降至2540亿千瓦时,创下26个月新低,回落到2006年8月份的水平。虽然2月份同比发电量数据仍然下降,但是环比已经开始趋于稳定。剔除春节因素,2009年1月和2月总的用电量同比也不再下降。其中,全国用电量增长15%,环比增长13.2%;在南方,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8%。因此,从用电量的变化上分析,我国经济很可能在2008年岁末至2009年年初,已经意外见底。

其次,企业库存快速回落,基础原材料价格开始回升。相对于2009年年初,目前原油价格回升30%,铜价回升42%,水泥为12%,镙纹钢为16%。基础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取决于供求关系的波动,预计到2009年1季度末期,企业存货的下行期将会结束,股市的反应也许是在2008年10月末,形成了本轮熊市的一个重要的低点,即上证1664点。

第三,现代企业在调整库存之外,还必须对资本支出水平进行调整,看看新的资产表是否出现价格的较大缺口。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杠杆比率较低,企业库存与企业投资杠杆基本无关。因此,在新一轮的牛市到来之前,A股的反转不会有任何先兆。一旦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得到初步平衡,A股市场随时可能结束熊市,重新步入新一轮的上升。

第四,就全球而言,特别是在某些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市场产能的退出,也许不可避免,但就我们的国家而言,由于政府启动了大规模保护性的“收储”,用以支持企业盘活库存,支持企业信贷,因此,相对过剩产能的退出已经逐渐缓和。

据相关数据,自2008年10月以来,我国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强劲增长,显示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及“十大产业”的振兴与扶持计划,正在逐渐发挥作用。

新年之后,各方资金不断地注入A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着眼点,仍然是基于我国基础经济的产能,以及人民币资产的中期价格,均不会受到本轮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

也许,自2008年10月起,全球产能增长(如果有所增长的话)中主要的份额,基本上是中国的增长;全球产能的退出,主要是在西方的那些“发达国家”。其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汽车、工程机械、医药和基础化学工业品。

第五,有关就业的前景也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化。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企业外贸订单逐渐回升。相关行业的股票,比如纺织、食品、消费品和家电行业,近期的走势已经给出答案。

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信贷的枯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信贷业务成为最近6个月以来,惟一真正增长的信贷投放。其中,中长期贷款的强劲增长,将部分抵消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波动,支持我国沿海地区的粗加工工业――当然,外贸转暖,但仍偏冷,我们希望向好的趋势,能够继续下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宏观调控曲线),“通胀率”与“失业率”本身是一种“互补关系”,当经济前景不变时,通胀率低,失业率就高(如果资源投入不足,商品滞销,市场就会自然地进入负循环,甚至进入经济衰退)。

三大负面因素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各种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外部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不利因素之一:自2008年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快速下滑,尤其是工业生产急剧放慢,疑似“硬着陆”。我们不能低估2008年全年在“去库存化”和“消化落后产能”方面的政策打压对于企业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警惕个别企业的“去存货化”和“休克疗法”,割肉割在地板上,这将形成企业财务数据的“空心化”。在这方面,巴菲特老先生也已“看走了眼”,坦陈“追悔莫及”。

不利因素之二:过去的一年,为了遏制经济增速下降,最近以来,货币流动性迅猛增加。2008年11月、12月、2009年1月和2月,新增信贷分别超过4000亿元、7000亿元、1.6万亿元和1.07万亿元。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2008年12月末、2009年1月末和今年2月末,同比分别增长17.8%和18.8%和20.06%。

然而,在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下降的背景下,再充沛的货币流动性,也无法有效释放到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刺激民间投资。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资金的大进大出。事实上,政策压制与政策刺激,并不利于商业投资环境的稳定。从目前分析来看,在各个资金渠道中,有相当部分的流动性货币已经通过票据贴现,流向股市,或者高风险市场(1月份有1.6万亿的新增贷款、6200多亿元的票据融资)。

不利因素之三:周边市场不稳。以资本市场而论,上年投资业绩不彰――要论成绩,跑赢了刘翔;要论失误,竟然跑输了CPI!

当前经济形势篇4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机)、fuel 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 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 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 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 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 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当前经济形势篇5

[关键词]经济形势;辽宁省;经济发展;十大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49-02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后续效应

2003年以来,辽宁作为东北振兴战略的中心,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较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要素,今后后期效应还会继续显现,并且会更加强劲,这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这种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机会多和商务成本低。外国资本、东南沿海资本纷纷看好辽宁,南资北上、外资北上的势头迅猛。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达到29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沿海当年的开放相比,辽宁多了一个南方资本。2013年辽宁从省外引进资金8800多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据统计,现在有120多万南方人在辽宁投资兴业。国内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辽宁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初期效果开始显现

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就是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突破辽西北。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这两大部级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辽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振奋了全省人民的精神。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六市即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形成开发开放的新局面。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金普新区为契机,加大支持力度,组织编制好新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也将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生产要素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辽西北三市也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三大战略实施以来,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工业园区、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已经成为辽宁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镇山之宝”。

4经济发展多点支撑的局面业已形成

在辽宁的经济总量中,沈阳、大连两市各种经济指标之和都占到全省一半以上,接近60%,其余12个市占40%。现在两个副省级城市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其他12个市也都在争先恐后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多点支撑的经济意义在于,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辽宁省经济不会因为一两个地区表现欠佳就出现整体下滑的情况。

5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辽宁省的城市经济在全国并不落后,落后主要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被称为“短板”。在发展县域经济上,辽宁省确立了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思路,重点抓了农业的一县一业,工业产业集群和县城建设三项具体工作。2013年,辽宁省44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30亿元,占全省比重达28%,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县域工业产业集群达到26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县域经济挺身而出,为辽宁省保增长做出重大贡献,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下一步工作中,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夺取粮食丰收。一县一业示范县(市)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建设,早日竣工投产见效。加快发展县域工业产业集群。抓好经济园区、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集约使用资源。2014年,在我省经济下滑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必定会全速前进,勇担重任。

6工业增长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工业是辽宁省经济的脊梁,经济增长能否稳定,关键靠工业。这几年,辽宁省狠抓了工业五项工程,工业基础更加厚重,竞争实力稳步提升,抗经济波动的能力逐渐增强。在现在的发展形势下,工业必定会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工业产业集群已经产生新的发展能量。沈阳装备制造业、大连软件、鞍山钢材深加工、抚顺能源装备、本溪生物医药、丹东仪器仪表、营口电机、锦州光伏产业、阜新液压件、辽阳芳烃和精细化工、铁岭专用车、朝阳新能源电器、盘锦石油装备、葫芦岛数字技术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发展壮大。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85个,其中,突破千亿元的5个。装备制造业增长保持稳定。装备制造业占整个工业318%,对工业增长举足轻重。从指标上看,装备制造业今年不仅会平稳增长,而且会好于2013年。

7服务业开始跃入发展的主战场

辽宁省作为城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省份,服务业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短板。为了推进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辽宁省明确提出城区必须在服务业发展中承担主力军作用。同时,加快推进区划调整和向城区放权两项改革,增强城区经济发展活力。房地产业税收占全省地税收入的26%左右,是辽宁省重要的支柱产业。辽宁省的房地产市场以刚性需求为主,占比达到90%左右,市场以中小户型为主,占比达到70%以上。所以,总体来看,辽宁省房地产业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一直会延续上半年乃至全年。温泉旅游、沟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13年,投资10亿元以上的温泉项目78个,营业收入增长25%。

8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旦建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08年以来,辽宁省下大力气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23公里,6年间增长了近一倍。建设了哈大铁路客运专线、京沈客运专线、沈丹客运专线、丹大快速铁路。以上在建项目投入运营后,辽宁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营业里程将稳居全国第一。建设了盘锦荣兴港、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葫芦岛石河等大型港口。扩建新建了沈阳桃仙、大连机场、锦州机场、营口机场、朝阳机场5个机场。建设了大伙房水库二期工程、锦凌水库、青山水库、猴山水库、三湾水利枢纽主体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了沈阳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大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2014年半年对京沈客专、徐大堡核电、大连长兴岛炼化一体化新开工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使项目尽快开工建设。主动争取国家战略性重大项目在辽宁省布局,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9生态建设综合效应逐步体现

环境具有综合效应,它能吸引投资,能振奋人民群众的精神,也能增加投入,带动经济发展。2008年以来,辽宁举全省之力,在全国首创性地实施了碧水、青山、蓝天三大生态治理工程。碧水工程集中体现在辽河和凌河流域治理。借鉴外国经验,组建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实行整个河流的综合治理,消灭了辽河干流劣五类水质,摘掉了重度污染帽子。成立了凌河管理局,实施退田还河生态封育,大凌河、小凌河生态环境明显恢复。青山工程八项治理措施实施以来,成效显著,林木绿化率达到482%。蓝天工程上,采取六项措施整治大气污染,空气质量明显提高。辽宁省也已经明确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抓好碧水工程,加强辽河、大小凌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大力推进青山工程,抓好围栏封育、矿山治理、山体植被恢复等重点任务,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加强扬尘污染治理,严格企业达标排放。抓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宜居乡村建设。现在,辽宁省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已形成良性循环,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反哺作用日益显现,这又是一个具有辽宁特色的发展优势,并且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优势。

10形成了一整套抓经济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近几年,辽宁省经济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在困难与挑战面前,辽宁省形成了一整套抓经济运行的措施和方法,这既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较大的发展优势。

提早谋划,工作抢先一步:2014年要干的事,2013年四季度就开始谋划,充分准备,并且打好提前量。目标管理:将目标细化、量化,并做到责任到人。走进基层,现场办公:深入基层,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进,绝不走过场。提高工作效率: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加班加点,加速推进工作进程。强化监督:坚持旬调度、月分析、季度通报,牢牢掌握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严明奖惩制度:凡考核不能完成工作目标的,通报批评,启动约谈制度和行政问责制度。

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辽宁的现代化建设必将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李威,郭洪渊辽宁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分析[J].辽宁经济,2009(4).

[2]姜旭辽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J].理论界,2007(8).

当前经济形势篇6

关键词:财政经济;形势;财政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2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行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财政经济形势随之变化。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我国经济面临着经济改革的压力,而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剂和强心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占据突出位置,因此,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是应对社会经济形势变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以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为着眼点,清晰梳理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宏观政策方向,继而探究未来一段时间财政体制改革要点。

一、当前财政经济形势

(一)经济发展整体上稳中求进

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金融危机时,大多经济体仅仅为零增长或负增长,但中国经济以10%的增速带动了全球50%以上的经济增长,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新引擎。目前,我国GDP占据全球总量的14%左右,就全球经济增长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35%。2014年,7.4%的经济增速,位居世界经济体前列;同年超过7600亿美元的GDP规模列于世界第一。

在稳步前行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呈积极进取之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深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经济发展形态逐步走向高端水平。农业发展稳定,粮产1.2万亿斤;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8.2%,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1%,逐步成为经济运行又一重要推动力;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近4年来,均超过了GDP增速,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改善。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求进之势。

(二)当前财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发展困难增多。在外部国际环境与我国抽紧银根政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运营难、筹资难等问题。近两年来,PPI不断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市场竞争力降低。中小企业深陷融资难、融资贵等困境之中,亟待针对中小企业性质、风险状况等优化相关政策措施,以助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中小企业要在困境中谋发展就要在产品上下功夫,加强升级换代,中小企业要苦练内功,继而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投资增长乏力。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仅为15.7%,但2015年前两个月却降低至了13.9%。投资问题系统复杂,与储蓄紧密相关,居民储蓄率应在50%以上,假若国内投资率紧缺,极易引发储蓄外流,使得国民经济失衡,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内储蓄,确保投资充足适度。

3.民生问题复杂。在我国,民生问题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对民生问题运行管理过程中,不确定性突出。例如,多年来备受人民关注的住房问题,尽管双轨框架政策不断落实,但保障房工作落实与发展仍旧面临极大挑战。在医疗问题上,国家不断出台医疗保障服务,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医疗卫生事业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

4.财政增收放缓。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生产、投资、利润回落,主体税收增速降低。人口红利渐失,成本优势不足。当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产业升级亟待强化。工业出厂价降低,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财政收入增长受到严重影响。房地产市场不断加大调整力度,相关收入增幅降低。现如今,产业结构性失衡与经济主动性减速已经演化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收入增速下滑风险加大,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5.物价持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商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一现象诱因较多。客观上说,商品自身价值提升;从外部诱因来说则较为繁杂,例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对于进口商品及其原材料在价格上的约束力度不强,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这些都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对外贸易程度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商品市场,影响了我国商品价格。

二、当前财政体制改革

(一)健全现代税收制度体系

税收制度是财政制度的重要分支,税制改革直接关系到现代财政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现如今,新的税制改革趋向于完善税制结构、健全税收功能、加强依法治税,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整,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大增值税改革力度,健全消费税,推动资源税改革,对房地产税加强立法并推广实施,建立环境保护税及综合结合分类的个人所得税。另外,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涌现各种新业态,对此,亟需强化金税工程建设。

(二)科学调整经济发展规模

我国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税收,因此,在国家财政经济发展上,应首先确保国家稳定的税收,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以税收增长情况为其主要依据之一。其次,关注财政赤字水平,财政赤字对经济调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当前财政赤字尚处较低水平,因而,应加强对财政赤字的科学运用,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第三,加强市场化调控,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对经济结构进行科学调整,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是财政货币政策,利用市场化手段对经济的调整应依据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而定,同时制定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方能达成。

(三)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调整财政支出需以财政经济形势为依据,可为财政体制平衡提供保障。由于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原因较多,在对其的调整上除结合经济发展形势外,还要研究分析以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对今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基础上开展有效预算。立足于当前我国财经发展形势,针对当前最受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问题,加大财政支出,例如,加强对失业问题的关注,在失业保险上扩大财政支出,这一财政投入,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帮助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另外,对于城乡发展差距大的问题,国家应着力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大财经投入,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财政支持。

(四)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收入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我国最为集中的收入分配矛盾主要在于东西部收入差距及城乡收入差距,而诱发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展优于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优于农村地区,其收入结构亦是如此。对此,国家对于收入分配的调整上,应充分结合上述情况,利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近年来,通过税收调节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收入差距,但这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收入不均问题。因此,国家需紧密结合当前收入状况,在不同的地区与行业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收比重的调整。

(五)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要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对财权、事权进行严格划分,建立事权适应于支出的责任机制。在确保中央与地方经济有序发展,收入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梳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重新划分事权,促进税收体制的规范化,协调事权与财权,促进政府权力与支出责任的统一,保证办事与花钱的协调统一,同时赋予地方相应的税政管理权,改变现今繁杂的税收状况,切实强化国家治理效率。基于对事权的明晰,确定中央地方财权,明确各自的支出责任,中央可讲部分事权转交至地方,优化中央与地方事权配置,带动财经体制改革的良性循环。

(六)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与财政体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具有约束力的财政法律体系,尤其是新《预算法》颁布后,应随之调整不适宜的财政体制与规定,以适应新《预算法》的相关规定,更好的推动当前经济的发展;同时,强化对财政资金的监管,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及对资金流动乃至流通的监管。规范财政监管程序,以完善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着力将财政资金用于“刀刃”上。

三、结语

纵观我国当前的财经发展形势,其中既有积极因素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关的问题影响着经济的前进发展。针对如今经济发展形势,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优化财政体制改革,防止问题的恶化。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纷繁变化的今天,尤其是日益密切的国内外贸易往来背景下,更应在全面把关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制定行使有效的财政体制改革措施,以更好的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财经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经济发展形势推动着财政体制改革,同时财政体制改革也会作用于财经发展形势,因此,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建设中,仍应继续加强财政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蒋丽珍.试论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的改革[J].财经界(学术版),2014(06):22+24.

[2]许保军.试论当前财政经济形势和财政体制的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3):141-142.

[3]韩金华.当前财政经济形势与体制改革探讨[J].中国外资,2013(03):3.

当前经济形势篇7

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现状

现阶段,我国金融形势整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在正确的管控下,由之前的低迷慢慢走向稳定。同时,伴随国际金融形势的不断好转,我国出口的势头也在不断加强。我国金融形势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究其原因,主要可归功于以下几点:

第一,伴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开始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开始由投资、出口向消费、出口及投资拉动经济转变。

第二,政府加大宏观调控,简政放权,在财政及货币这两方面都颁布了较为实用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形势更加稳定、和谐。

第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我国在基础工程、国防及民生方面的建设,保证了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发展的措施

宏观调控可有效且快速地防止金融市场出现极端现象,促进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应正确行使政府的引导职能,使金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当前经济形势篇8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使得各国的经济形势日益恶化。为有效应对这场危机,各国领导人在g20峰会上达成多项共识,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缓解经济衰退。本文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指出g20峰会上提出的应对措施的积极作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例如4月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便是很好的明证。在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

一、当前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可谓造成影响的范围非常广;危机使各国经济面临严重衰退,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可谓造成影响的程度非常深。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因此给美国造成的影响也最为严重。首先是美国金融业遭受史无前例的打击,这种打击宣告着是美国华尔街投行时代的结束。举世闻名的华尔街五大投行目前处境惨淡: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轰然倒塌、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由投行转为传统 银行 控股公司,这些都标志着一个高杠杆金融时代的结束;其次是美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创。我们可以从美国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中窥见一斑:4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6.1%,比上一季度萎缩6.3%略微缩小,但从去年三季度下降0.5%至今,累计下降12.9个百分点的幅度,已经刷新了大萧条以来连续下降幅度的纪录(此前最高纪录为1953年三季度至1954年一季度的累计下降10.6个百分点)。这就无怪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要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并将引发经济持续衰退和动荡。

(二)欧洲的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由美国向全球 传播 ,并且在欧洲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欧洲银行业首当其冲,已有多家大型 金融机构 陷入 财务 危机。传统上,欧洲的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影响,在国际 市场 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并大量 投资 于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这种与美国相似的 金融发展 模式使得欧洲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遭受巨大损失。据bloomberg 统计 ,截至2008年年末,欧洲银行共提取次贷相关减计和损失2400多亿美元,约占全球金融机构减计总额的一半,且损失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英国央行也在每半年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这次英国经济走向衰退的严重性将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相当,预估英国六大金融机构可能损失1300亿英镑。这个金额已远远超出政府宣布的500亿英镑援助方案。

另外,金融危机也敲响欧洲实体经济衰退的警钟。全球金融动荡已显著改变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前景。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迅速恶化,失业率已增至7.5%,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经历季度甚至年度的经济零增长。目前,imf已将欧元区经济增长今年预测值由1.2%降至0.9%。

(三)

3.就业形势严峻。 经济 增速的放缓势必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城镇新增就业减少,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2008年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

当前经济形势篇9

2007年的美国次按危机,最近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春节前南方各省几十年罕见的雪灾,这些事件的突然发生,不少人认为国际经济形势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国内经济形势也会随之出现根本性变化。如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增长前景因金融动荡变得暗淡”,因此,面对转变了的 经济形势,各国政府也得重新调整已有的财政货币政策。如美联储急剧降息与巨大的财政救助政策。对此,国内更是有人在说,中国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应该顺应大势而调整。

不过,正如我不久前所指出的那样,尽管这次南方的雪灾会造成不少损失,比如民政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月12日,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111亿元。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为本已紧张的经济运行骤添了不稳定因素。但是,在本文来看,不仅国际经济环境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而且这次雪灾也是局部性、临时性的,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从目前出台的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在此,我们可以从最近公布的物价水平及银行信贷快速扩张得以说明。

可以说,如果中国CPI一直处于高位运行,那么国内经济过热的局面要想改变是不可能的。而且CPI全面上涨及这种全面上涨持续性,不仅会影响到居民金融资产处理方式与途径(如2008年1月份居民储备存款少增2400亿),而且也会影响企业融资行为(比如下面要指出的1月份银行信贷增长8000多亿),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进一步推高CPI上涨的预期。所以,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看,CPI快速上涨所造成的对国内经济影响一点都不可低估。它是中国经济形势全面过热的重要标志。

还有,从最近央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货币供应量增长迅速。如1月末,M2余额为4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4%;M1余额为15.49万亿元,同比增长20.72%;M0余额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31.21%。

从这些数据来看,其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1月份M2增速不仅较2007年年底大幅反弹,还创下近19个月来的新高。而M2的快速增长,一定会导致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可以说,央行一方面在千方百计地收紧市场的流动性,但是实际上商业银行又在大量放出流动性。二是不仅M2快速增长,而且M1、M0也是快速增长。特别是M0增长更是惊人,达到了31%以上。这里有两个问题,即居民存款的活期化,以及不少企业及单位借助于春节大发奖金。因此,最近有人认为国内经济形势出现逆转,从紧的货币政策也要随之根本性的转变,但是从1月份的货币供应量来看,国内货币信贷增长全面地反弹,加上1月CPI涨幅居高不下,央行在近期加大流动性回收的力度,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上调利率等。

还有,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达8036亿元,同比增长了2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如果按照这样的一个银行信贷增长速度,那么全年的银行信贷增长将达到10万亿以上。不仅无法保住央行信贷从紧的目标,而且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要达到2007年全年银行信贷增长的3倍以上。如果按照这样的信贷增长速度,肯定会导致流动性泛滥、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及物价水平全面上涨。

造成1月份新增贷款快速增长的因素可以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信贷过度压抑后的自然释放。2007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央行严厉信贷管制政策,从而使得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被迫减少。进入2008年,信贷额度得到恢复,信贷供需双方的冲动立即得以释放。比如,2007年第四季度签了不少合同,但是四季度突然开始的紧缩,使得这些合同被迫压了下来,新的年度一开始,很多合同开始集中放款。

二是,在信贷额度严重稀缺及低利率政策下,企业不得不抓住每个可能的机会主动争取信贷,而不能被动地等到真正需要资金时才行动。当企业争相采取类似行动时,信贷需求向1月份集中就是正常的了。同时,对各商业银行来说,由于信贷增长是各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因此,当信贷规模管制一有放松,各商业银行基层单位就会借此机会加大放款力度。只要企业及个人申请贷款并达到一定贷款条件,各商业银行一定会加大放贷的力度。

三是,在目前商业银行依然主要是依靠信贷利差来获取利润的情况下,哪家分行获得的信贷额度多就意味着利润多。在总行信贷额度总盘子有限的情况下,各家分行自然会抢先行动,以便尽可能在额度告罄之前分到更大份额。而各分行的业绩及利润水平基本上都以放贷的规模为主要方式,把握机会加大放款力度、扩大贷款规模也成了各分行创造业绩的根本。

还有,从贷款的结构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35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9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64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66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8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8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999亿元。

当前经济形势篇10

关键词: 经济形势;金融危机;G20峰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给各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例如4月2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便是很好的明证。在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共识,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

一、当前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可谓造成影响的范围非常广;危机使各国经济面临严重衰退,全球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可谓造成影响的程度非常深。

(一)美国的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因此给美国造成的影响也最为严重。首先是美国金融业遭受史无前例的打击,这种打击宣告着是美国华尔街投行时代的结束。举世闻名的华尔街五大投行目前处境惨淡: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轰然倒塌、美林被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也由投行转为传统银行控股公司,这些都标志着一个高杠杆金融时代的结束;其次是美国实体经济遭受重创。我们可以从美国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数据中窥见一斑:4月2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第一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6.1%,比上一季度萎缩6.3%略微缩小,但从去年三季度下降0.5%至今,累计下降12.9个百分点的幅度,已经刷新了大萧条以来连续下降幅度的纪录(此前最高纪录为1953年三季度至1954年一季度的累计下降10.6个百分点)。这就无怪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要说:美国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场危机将持续成为一股“腐蚀性”力量,并将引发经济持续衰退和动荡。

(二)欧洲的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由美国向全球传播,并且在欧洲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因此欧洲银行业首当其冲,已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传统上,欧洲的银行业以稳健著称,但近年来,受美国金融业发展模式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活跃的欧洲大型银行纷纷提高财务杠杆率,并大量投资于住房抵押贷款以及相关衍生品,以博取高收益。这种与美国相似的金融发展模式使得欧洲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遭受巨大损失。据Bloomberg统计,截至2008年年末,欧洲银行共提取次贷相关减计和损失2400多亿美元,约占全球金融机构减计总额的一半,且损失主要集中在大型银行。英国央行也在每半年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这次英国经济走向衰退的严重性将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相当,预估英国六大金融机构可能损失1300亿英镑。这个金额已远远超出政府宣布的500亿英镑援助方案。

另外,金融危机也敲响欧洲实体经济衰退的警钟。全球金融动荡已显著改变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前景。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基本面迅速恶化,失业率已增至7.5%,德国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经历季度甚至年度的经济零增长。目前,IMF已将欧元区经济增长今年预测值由1.2%降至0.9%。

(三)中国的经济形势

中国由于金融实行分业经营,资本与金融帐户受到管制,开放程度较低,因此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传播速度远不如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速度快,但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金融危机仍然可以通过经常帐户传染到我国,并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有些已经转化为明显的不利因素。据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数据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比上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GDP在保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已连续6个季度出现回落。因此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对外贸易大幅下降。今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长久以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目前对外贸易下降而内需的替代作用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形下,势必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困境。例如在广东、浙江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省份,许多中小企业停产、歇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

3.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城镇新增就业减少,今年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2008年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

4.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据4月9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下降1.2%,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6.0%,这是CPI和PPI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双双为负。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代表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原材料成本的CPI和PPI数据持续为负,应被视作是宏观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重要征兆。

从以上对欧美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正遭遇一场寒冬:投资锐减、股市低迷、失业率上升等等。要有效遏制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就需要各国彼此合作,共同努力。

二、G20峰会的积极作用

为有效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各主要国家领导人于4月2日在伦敦举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通过发表宣言的形式达成多项共识。这些共识在目前形势下具有如下的积极作用:

(一)重振市场信心

各国领导人同意联手进行一次从未有过的财政扩张活动,到明年底为止,这一活动总额将达5万亿美元,将全球产值提高4%,以复苏经济增长,并创造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金融危机使各国投资者信心尽失,此项大幅度的财政扩张计划,无疑给各国投资者注入一剂强心剂,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全球经济走出阴霾的一线希望。因此,市场迅速作出了积极反应,长期低迷的全球主要股市一度气势如虹。

(二)推进金融改革,利于治本

如果说峰会上通过的财政扩张措施仅是在遏制金融危机,仅是在治标,那么各国领导人达成的金融改革的共识,则是从源头上加强治理,是在治本。伦敦金融峰会为推动国际金融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一致认为,在加强微观金融监管方面,有必要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和监督,并首次把对冲基金置于金融监管之下。

此次危机的起因在于金融机构的过分的扩张活动和政府的疏于监管。因此,加强金融监管有利于金融体制的完善和提高透明度,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国际贸易的进展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多达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国际贸易中壁垒不断增多,全球面临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危险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鉴于此,G20峰会上达成的保持贸易和投资开放、抵制保护主义的共识显得尤为重要。

贸易保护犹如饮鸩止渴,虽然短期内可能保护本国经济,但从长期来看必定会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从而引起恶性循环,不利于形成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因此,各国理应从长远、从大局出发,维持正常的贸易秩序,推动各国经济的共同繁荣。

(四)打击“避税天堂”,有利于维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在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了避税天堂的“黑名单”和“灰名单”,各国领导人同意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并准备实施制裁。

最近一段时间,避税天堂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按照经合组织的描述,避税天堂的主要特点包括金融信息及税收体制不透明;税率极低甚至不征税;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避税、洗钱提供方便;损害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等。因此,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的制裁避税天堂的共识,有利于各国查处偷税漏税以及进行洗钱活动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有利于维持稳定的国际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刘佳,崔晓笛,刘妮雅.浅析我国在金融危机中扩大内需的紧迫性[J].商场现代化, 2009,(01)

[2]张海燕,赵健,蒲银.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03)

[3]刘时文.金融危机“冰”临城下,中小企业如何招架[J].中国安防,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