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资本的二重性

时间:2022-12-28 09:44:44

道德资本的二重性

本文作者:张祖华工作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道德资本具有资本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特殊性状。研读王教授的道德资本,并结合道德实践,笔者提出道德资本的二重性特征:“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寄生性”与“独立性”、“有形增值”与“无形增值”、“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丰富性”与“稀缺性”等特征,下面笔者一一来论述。道德资本具有“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相统一的特征道德资本的研究“以一个耀眼的新话题不仅凸显了经济运作中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最终走出‘二律背反’的困扰指出了一个有益的思维路向。……‘道德资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对帮助当代中国人破解经济与道德‘二元对立’的时代难题,无疑具有方法论的启迪意义。”[5]王教授在《五论道德资本》中指出,道德对于人来说应当是“目的性功能”与“工具性功能”的统一。从资本视角来讲,说道德是一种资本,并不是要从道德上去美化资本,甚或使道德沦为资本增殖的伪善工具,而是强调道德可以而且应该为获得更多利润和效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而且,事实上,道德一方面充当资本的盈利手段,另一方面却是对资本作“内在批判”。因为,一方面,资本总是试图把一切作为实现其价值增殖的工具,但另一方面,“资本虽然在以独特的方式控制着资源、知识、文化和道德,但也在客观上塑造着人本身。这些被提升了的人类理性水平和精神力量反过来又会内在地成为约束资本负面效应的力量,也即对资本作‘内在批判’。在这方面,道德资本的价值目的性较他类资本形态更为突出。道德不仅能够以自身的工具理性为资本服务,也可以在资本内部以自身的价值理性约束资本本身,以避免资本本性的非理性膨胀和‘资本逻辑’的无度扩张。”[6]道德的“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在道德资本中达到了统一。从企业层面来讲,实际上,不难想象,一个重视用道德资本营利的企业,它在为社会提供人性化商品的物质消费过程中,不也同时为本企业职工和消费者提供良好道德的精神消费吗?在经营者那里道德资本主要表现为工具性价值,在消费者那里则主要表现为目的性价值,这是道德资本“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最常见的统一方式。“道德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创造道德是为了运用道德、让道德为自己服务———这种运用和服务既有目的意义上的,也有手段意义上的———目的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多反映在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方面,手段意义上的价值取向多活跃在生产和经营活动(包括精神生产和精神传播活动)之中。”[7]只不过,经济学家和企业主更注重于道德资本的工具性价值,而伦理学家和消费者则更注重于道德资本的目的性价值。企业道德资本的生成是通过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博弈”,即“义”与“利”的“博弈”[8],最终达成的“义”与“利”的统一[9]。毫无疑问,道德资本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两大功能,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道德资本的目的性功能固然重要,但道德资本的工具性功能也显得日益迫切。

道德资本具有“寄生性”与“独立性”的二重关系资本包括“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有形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无形资本”包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及道德资本等[10]。道德资本属于“无形资本”,但它与“有形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德资本和“有形资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寄生性”与“独立性”的二重关系。道德资本的“寄生性”主要表现为道德资本的存在有赖于“有形资本”首先,道德资本的投入有赖于“有形资本”的投入。道德资本的投入伴随着“有形资本”的投入而投入,如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消耗。对人的道德教育必然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即需要一定的物质教育资源的消耗;企业员工道德的实践也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中介,仅仅停留于思想上的道德行为,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实践;道德环境的营造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如道德硬环境、软环境建设,人性化公共设施建立,寓含道德意蕴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可见,道德资本的投入依赖于有形资本的投入,道德资本投入的特殊性反映出其具有的“寄生性”。其次,道德资本的运作依赖于“有形资本”的运作。道德资本在企业中的运作也不能离开“有形资本”而独立运作,一定要参与到以“有形资本”为主体的资本运作中去,道德资本离开了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存在的;道德资本离开了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道德资本离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道德受到社会冷落,道德资本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道德资本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其作用的独立性企业的存在不仅仅其有经济价值,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更应该具有精神价值,扮演一定的道德角色,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道德资本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优化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道德资本能够激活“有形资本”。资本要增殖就要不停地运动,一是道德资本能够提高员工“同心同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从而促进企业“有形资本”的高效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二是一个道德资本运营良好的企业,一定能凭借企业良好的形象和人性化的产品,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引导消费,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其次,道德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起着规范和引导作用。道德资本在资本市场上起着规范并使其理性化,忽视道德资本的投入和运作,或否认道德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美国金融海啸以及日本福岛核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一个企业游离于道德之外,缺乏‘道德资本’,势必会畸变为一只‘迷途的羔羊’,掉入了越是赚钱心切却越发不能的‘怪圈’。”[11]因此,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合法经营与道德结合的企业,才是社会需要的企业。企业的运作需要道德来规范和引导其行为,消弭其成为“迷途的羔羊”。

道德资本促进“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双增值道德资本通过参与整个资本的运作过程,发挥其具有的独特作用,在资本循环过程中不断地促进“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增殖,并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双重价值。首先,从道德资本本身来讲。一方面,寄生于“有形资本”的道德资本只有通过自身的运作,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在最终意义上转化为“有形资本”,促进“有形资本”的保殖、增殖,并得到社会和企业主的重视和认可,才会获得自己存在的意义。“道德资本得以科学的运营,完整地发挥自身的功能,就能够实现在‘有形资本’意义上的保值和增值,包括实业资产的增进、金融资本的增值和产权资本的优化和增进等。这是道德资本存在和参与运作的根本原动力。”[12]另一方面,道德资本的科学运作也能使“无形资本”的价值增值。道德资本促使企业“无形资本”保殖、增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外部,它将优化企业形象,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声誉,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在企业内部,主要表现为增强员工“同心同德”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塑造良好的职业风尚,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协调员工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员工的创新精神等。其次,从道德产品方面来讲。道德资本最终落脚于道德的物化形态即道德产品上,道德产品是道德资本的实物性载体,是道德资本最终实现价值的依托,也是实现道德资本积累和增值的“关键的一跳”。道德产品具有和普通产品不一样的特征,即具有“物质性”与“符号性”的二重性特征。一方面,道德产品表现出物质性的特征,道德产品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加速资本流转过程,加速资金流转过程,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符号性的特征,“符号性的一面决定了道德资本能够多次重复使用,它不仅丝毫无损其价值,而且使得其价值无限增值……道德产品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的需求,发挥着它的效益。反过来,为人所用,又能够产生新的效益。”[13]

道德资本的运作呈现出“正外部效应”与“负外部效应”的特征所谓外部效应,是指“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14]也就是说,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一定在其自身内部系统中的成本或收益上表现出来,却会给系统外部其他经济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当其结果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正面影响时,被称为正“外部效应”,反之,则称为“负外部效应”。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重系统内部交换双方的利益实现,而对其系统外部的效应却视而不见。王教授在其《再论道德资本》中很重视道德资本运动的“负外部效应”,提出“在交换过程中,必须依托道德资本的有效运作,提高交易双方的道德素质,从而使交换结果的负外部效应实现‘零存在’。”[15]从理论上讲,道德资本的完美性决定了其运作的“正外部性”特点。“道德资本是精神资本,其作为资本存在时就意味着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已经具备优秀的品德,同时也表明实物资本或货币资本已经在按照人的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善的目标在运作。否则,道德资本就不能成立。”[16]正如西松所说:“道德资本或者美德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体现的同时不会排他、也不会消耗,美德具有‘正外部性’。这意味着:一个人美德的增加不意味着另外人的美德的减少”[17]。因此,从理论上讲美德或道德资本是不存在“负外部效应”的。

道德资本具有“丰富性”与“稀缺性”的特征一方面,道德资本具有丰富性的特征。首先,道德资本的供应具有无限性的特征。道德资本不像“有形资本”随着人们的使用而有所减少,道德资本是一种无限资本,永远不会枯竭,是一个“无底洞”,只要人们愿意,人类可以无止境地开挖,并且可以重复使用,“道德资源”具有无限丰富的特征。另一方面,道德资本具有“稀缺性”的特点。道德之所以会成为资本,关键就在于企业道德的“稀缺”,企业道德的“稀缺性”让企业道德转化为企业资本具备了可能性。企业道德的“稀缺”程度代表了企业现有的道德状况与道德水平。正如每一个成员道德高尚就不会存在道德问题一样,每一个企业道德高尚也就不会存在企业道德问题,企业道德问题的存在以及受到重视,问题就在于企业道德的“稀缺”。人类对道德的需求是无限的,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出现道德的“饱和”现象。因此,对于道德资本的需求来说,人类永远处于“饥饿”状态,道德资本总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