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宣传范文10篇

时间:2023-09-25 18:12:51

道德教育宣传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1

一、领导重视、迅速落实

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是全国妇联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教育局把开展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作为九月份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精心组织,迅速落实工作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在全县教育系统全面展开。

二、主题引路,广泛宣传。

教育局和各学校紧紧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这一主题,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开展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教育局和各学校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宣传标语、条幅等集中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营造有利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舆论环境。各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之机,对“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宣传中央、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宣传家庭道德建设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宣传“双合格”活动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使广大家长提高了认识,为全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局还在〈〈教育简讯》开辟了家庭教育专栏,刊载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专论。通过教育局和各学校多层面、多形式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宣传,使广大家长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了家庭道德教育对社会、家庭、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教育局的督促和指导下,各学校组织青少年学生继续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学校通过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做一天‘小家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体验亲情,体验父母的艰辛,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理解,进一步营造了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今年10月,教育局与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一起,邀请了老干部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新理念,推广家庭教育新典型、新经验,受到家长们广泛欢迎,参加听讲家长和学生达3000多人。

家长学校是广大家长获取先进家教理念,提高家教水平的重要阵地。全县各学校均建立并完善了家长学校,并依托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解答家长关于未成年人养育、教育、维权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家长素质,鼓励家长“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通过家长学校教育,为家长理智地教育孩子,完成从“自然父母”到“合格父母”的转变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2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党内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但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利益关系、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造成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公害;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受到很大的损害。”[1]这些党内道德失范造成了人民群众对于党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产生质疑。于此,笔者想从两个方面回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一方面,在“美德可教性”的基础之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当前,在美德可教性基础之下,我们党内仍然存在着许多党员道德失范的行为,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党员自身仍然处于“主—客”模式之中,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其中主要包括:一是主体接受能力不同,即不同主体在同等道德教化条件下由于自身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不同,最终呈现出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二是主体道德行为实践的不同,即假设不同主体的接受能力相同,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主体性格等因素的影响下,致使主体最终表现不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未来前景光明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发展的社会,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中国改革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主体,也随着改革的车轮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尤其十八大以来党的反腐力度以及频频“亮剑”的举措,说明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程度在加深,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党的权威。所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始终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质疑,是由于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致使部分人民群众对其缺乏理性分析而迷茫。但从《美诺篇》美德可教性的视域来看,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是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可行性。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所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内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客观要求。

二、提升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着力点

(一)加强党内思想道德“相”和“形”的有机结合。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过度强调美德的“相”而忽视其“形”的反作用,最终致使其论述处于混沌之中。借鉴其原因,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要把握“形”与“相”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化。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相”,是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念。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宗旨,中国共产党员应时刻谨记党的性质和宗旨才能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身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要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事业的真挚信仰,在实践中时刻以此要求和警醒自己。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形”,即包括“廉政”、“为民”、“公正”以及“诚信”。部分党员干部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利益至上”思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利用职位之便谋取私利的现象不在少数,“官商勾结”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党员干部与人民的关系日益紧张,公信力有所削弱。所以,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形”的加强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第一,廉政。廉政是思想道德教育“形”之首,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廉洁,才能在社会中树立威信,受到人民的拥护,也才能谈得上为民、公正等其它道德。[3]作为党员干部,洁身自好,不贪不腐,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忠诚干净有担当,树立清廉的党员干部形象。第二,为民,是指为人民服务。应按照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4]。第三,公正,即“公平”“正义”。公正的基础是尊重和平等。共产党员与群众的关系建立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真正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为其谋福利,做到“公平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对于不公之事主持正道,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3]邓小平曾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P.146)所以,要求党员要建立起正确义利观,即在保障党和人民利益基础之上,合理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最终实现党员与群众利益的“双赢”局面。第四,诚信。党员干部的言行,不仅代表着其个人形象,更代表着党的公信力。党员干部诚信丧失,其后果难以想象。所以,党员要具有诚信意识,这是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加强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的统一,发挥榜样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要加强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作用,形成党内思想道德教育的“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理论学习,其主要形式有党课教育、不定期学习和检测等。党课教育,是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要经历的环节。加大党课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比重,在理论层面上形成宏观认识。不定期学习,是指不断学习赋予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内涵,积极主动学习当前领导人的相关讲话等,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提高执政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不定期进行检测,通过暗访等隐蔽性举措,对党员的言行进行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是检查其在新时期如何正确对待党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问题,以检测其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自然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而这个“总开关”一旦出问题,在金钱、权力、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就会丧失道德防线。[6]实践教育,其主要形式是对党内道德行为的宣传,对无道德行为的惩治,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第一,建立健全中国共产党党员思想道德奖惩制度,以成文的方式将党员思想道德行为的相关奖励和惩治细则明细化,做到“有章可循”。第二,举办“思想道德优秀党员表彰及道德失范党员的批评总结大会”。鼓励广大党员进行道德实践行为,督促广大党员规范道德言行。第三,加大新闻舆论的宣传。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7]积极利用新闻舆论的宣传效果,扩大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榜样教育作用,使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党员在政治上受尊重、在精神上得荣誉、在经济上得实惠,把党员的带头作用和桥梁作用落到实处。(三)建立健全党内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道德评价体系,就是依据党章对党员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传统文化中对“官员”的要求标准,对党员的道德言行和实践活动,做出道德与不道德的客观判断,从而达到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和反思目的。由一系列相关机制有机构成的体系,在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生活中,具有裁判、监督、教育和调节的作用。这对于广大党员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对自我反省改正,对社会思想道德风气改善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建立健全党内思想道德内省和其他党员、社会外界有机统一的道德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党员自省、其他党员评价、人民群众等社会外界的评价打分、反馈以及监督改正机制。这个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党员自省的基础之上,最终反馈到党员自身并改正的循环机制。考核机制,指把道德评价的结果纳入到党员干部绩效考核中,作为硬性指标。为了防止在此过程中产生“贿票”现象,所以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实行“盲投”和“互评”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客观。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是敦促党员有意识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终提升我们党思想道德教育现实成果有效方式。但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内化是党员思想道德的最终归宿。所以,有效落实措施的基础是党员主体道德内化。

三、结语

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8]所以,党员应该加强自律和内省,党组织必须做到认识上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郑金斐.党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张德友.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道德评价与道德教育[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6).

[4]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www.12371.cn/special/zggcdzc/.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王政堂.新时期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现状•问题•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5).

[8].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3

关键词:高校;环境道德教育;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环境是人群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只能是一定的。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培养环境意识,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教育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一、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确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五条,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将自然环境道德纳入道德教育之中,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教育对象。这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滥用、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代价的,如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等等环境问题,这不但现实地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在人们的精神上、思想上导致不良的环境心理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究其原因,环境道德教育滞后与不力是导致当前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或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大力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是宣传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然而,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还相当薄弱,大学生普遍的环境道德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为此,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倡导大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用“人类相对中心论”取代“人类绝对中心论”。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系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其实也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倡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不仅实现不了发展的目标,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都无从谈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倡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和改造,问题在于如何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这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尤其是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只有在科学认识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倡导环境道德重在实践,从自我做起。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整个校园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路

(一)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理论教育

首先要把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告诉大学生,包括环境道德的提出、内涵、原则等等,同时深入宣传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主张,使大学生理解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了环境道德的理论、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在广泛的生活领域内正确地履行道德义务。其次要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之所以这么强调环境道德,是因为过去的发展是付出惨重代价的高污染、高耗能下的粗放型发展,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如果我们再不重视环境道德,后果将不堪设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将难以实现,这也是为什么党要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同时,环境道德的理论知识要和具体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具体转化为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的经验、实践。这就是常说的,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明白事理”,而不要把“事”和“理”割裂开来。

(二)加强环境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环境道德意识

在全校广泛深入开展环境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对环境道德规范“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环保法规宣传和环境道德宣传要同步并举,发挥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利用便于宣传教育的功能。宣传、通讯部门要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己任,全面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部门宣传和个人宣传相结合,形成全校范围内的宣传氛围。

另外高校也要充分利用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座谈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环境道德,使它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校人人都有环境道德意识的校园风气。

(三)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实践教育

团组织领导下的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要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会的带头和组织作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学生会可以组织相关的如“植树节”、“消除白色污染”等校内环保活动;在假期中,学生会可以联系环保、林业、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参观环保先进单位,让他们到社会上和大自然中观察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

各种学生社团也是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把环境道德规范融合到他们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去,通过社团的倡导和组织,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的环境道德意识的树立。很多社团比如“绿色阵营”、“环保志愿者”等本身就是倡导环境道德的组织,社团和成员之间、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和完善。所以,这些社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班委的主题班会和团支部的主题团日活动,都可以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载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将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

(四)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反面惩戒作用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要重视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过程中,典型示范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要注重发现、培植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弘扬其高尚的环境道德品质,使公众感到真实感人、可望可及,从而启发、激励、引导人们实践环境道德义务,逐步养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高校的工作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环境道德品质,并且做到表里如一,这不仅是给大学生作示范,而且也使环境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同时,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也要重视反面惩戒作用。在宣扬正面典型的同时,也要发挥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宣传法治思想和各种反面案例,形成对不道德环境行为的强大威慑;另外强化舆论监督,广泛而恰当的造成或利用正确的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行为,也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环境行为,加以倡导或斥责,鼓励或鞭挞,敦促人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在荣、辱的激发下,确立和增强环境行为的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

当然,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加大环保宣传的经费投入、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环境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相结合等等。高校环境道德教育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和实际,建立制度化、经常化、实践化的环境道德教育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响应和执行党的决议,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去。

环境道德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高校需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和高校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我们要将环境道德付诸实践,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84.

2、周晚田.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环境道德教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

3、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6.

4、罗志雄.试论高校环境教育与德育的融合[J].环境教育,2000(3).

5、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呈现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需求多样、价值多元等特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农民实践需要,难以有效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积极构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道德规范,是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实践的重要抓手。培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可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入手,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化其中,逐渐形成自觉认知。第一,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这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可以快速、精准地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实现劳动力结构迅速转型。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农民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第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倚仗的是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农民整体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较差,很难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乡村法制教育,做到农村法制知识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形成法律自觉,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法制环境。第三,加强“四史”宣传教育。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浴血牺牲,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鼎力支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劳动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史、奋斗史,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探索史、创业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克敌制胜、攻坚克难、赢得未来的重要法宝,更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增进农民对党的认识、理解、情感,从“四史”特别是百年党史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要着力提升农民参与能力。第一,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农民的娱乐活动之中。将日常娱乐生活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感受、感知和吸收主流价值观念。日常娱乐生活要贴近群众生活、贴近乡村实际,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娱乐生活乐趣的同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熏陶,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主基调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活动氛围,既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方面的调节功能,又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抵制低俗之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第三,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调节公民与集体的关系,利于公民养成宽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广大农民乐于参与,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广大农民可以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更好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能。

丰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实践。第一,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给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推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利用日益便捷的信息传递、检索、获取功能,60加速推进网络媒体化、大众化、时代化,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不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幸福感。第二,在劳动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提升劳动的激励作用,出台各种贴息贷款、奖励、补助等政策以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劳动的获得感。第三,在生活中提升农民的兴趣感。利用乡村振兴重要契机,做好传统文化活动、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欣赏传统工艺、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民在业余活动中的兴趣感。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机制。随着农民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依靠传统灌输的方式不能较好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效能,必须充分考虑农民主体需求,构建融入农民需求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机制。第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乡村振兴工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综合各部门职能特点,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主体需求,着力解决农民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统一。建立各种联动机制,如就业创业帮扶机制、医疗救助帮扶联动机制、教育帮扶机制等,创新推动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从速办好,以联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责任人,高效协调问题解决落实机制,助力农业生产生活、助推乡村振兴。第二,建立民意畅通机制。畅通广大农民诉求渠道,建立民意收集分理机制,对农民反映的民意及时处置,争取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思想匮乏、技术不足等现状,开设乡村振兴教育精准培训班,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或者有关专家入村寨、进农户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推动民愿转化为制度、方案,民愿从速从快落实落地。第三,建立民意传递联动机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之所以能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最大执政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这也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民意调查员、民意调查平台积极推送党和国家各种惠农助农政策,向广大乡村群众传递党的关心、关爱。发挥民意调查员身边人的作用,力求用民意引导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到底,形成宣传教育合力。畅通民生热线,听民声、察民意、解民题,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作者:张培卫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对策建议

思想是我们的意识表现,道德是我们的心灵体现。思想道德是一个由众多因素组成的综合性系统。文明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是否有人民统一遵循的思想道德文化。中国5000年历史文明,塑造了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体系。中华民族自古以礼相待、和谐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浓重的一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深刻变化,我们迎难而上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也突显思想道德建设的薄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衡量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头等思考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同时更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部分民众思想道德的现阶段性变化,有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坑蒙拐骗、贪污腐败、投机取巧、偷奸耍滑、损公肥私。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思想道德出现的阶段性变化,在许多重要的讲话中都强调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重要思想,更在在报告中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总要求:“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本文将根据新时代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要求,就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一、教育

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把良好思想道德意识贯穿到全体人民,就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政府要自上而下积极介入思想道德教育的每个环节: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教育。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从儿时抓起,使他们从小认清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通过对少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有了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为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原生动力。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从边远农村抓起。现阶段,我国地区差异明显,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农村与城市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少数边远农村在缺少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教育系统忽视或完全无视思想道德教育,使得边远农村的孩子缺乏思想道德素养体系的养成,影响着农村人口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再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减轻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目前来看,教育资源地区间严重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资源软硬件较强,且对好的教师资源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反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本身教育条件差,且对教师资源引进难度大。在此背景下,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减轻因教育资源不平衡所造成的思想教育不健全问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传播新时代思想道德,反之则会对基础教育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成人教育。成年人是思想文化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只有提高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更好的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首先,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公众人物做起,因为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他们在行使政府职能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带来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全民做起,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全民道德教育,倡导全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理念,加强全民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思想的培养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学校为基本点,通过制定道德教育大纲,设立道德教育课程,把道德教育作为考试科目等,对中小学学生以及大学、成人自考等普及思想道德教育。

二、宣传

宣传是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尤其是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消息的传播速度大大较快,思想道德建设也应该立足于宣传,运用大数据,向世人宣扬正能量。首先,要加强网络宣传。目前,我国正在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国向强国稳步迈进,已经形成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现代传媒体系,对新时代宣传思想道德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观,让公民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认识新时代的道德标准,明确道德底线,为弘扬正气,振奋精神,真正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再造精神文明的辉煌,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中走向辉煌。其次,要加强媒体宣传。媒体是网络的主要发言者,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强调互信互敬互谅,多宣传敬老爱幼、无私奉献的故事。例如加强对留守儿童、扶贫工作中感人事迹的宣传。最后,要加大宣传监督。近年来,网络恶意造谣事件屡见不鲜,网络负面能量持续增长,不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更是不利于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要通过群体压力、公众舆论来加大宣传监督,形成惩恶扬善的宣传氛围,做正能量的引导者,而不是负面能量的传播者。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正能量的引领。通过不断的宣传,让人们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自主的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意愿。

三、引导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种内在行为,表面上是无法看出和得出的。因此,新时代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加强引导,让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政府大力提倡道德规范时,应借鉴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把已经形成的、成熟的道德体系、道德思想贯穿到广大群众中来。首先,实施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引导。树立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大开展社会文明活动以及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人们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开展思想道德习惯培训,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思想道德讲座,向人们普及正确的仪表、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的思想道德知识。其次,建立思想道德引导平台,开展辅导讲座、集中学习等活动,通过不断开展道德形象展示,引导干部群众成为思想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在思想道德引导平台上还可以开展各类演讲、摄影、征文评比活动,让人们增强参与度,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觉学习和传播新时代思想道德观念。最后,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引导。在学校里除了知识的学习外,学习更应该开展相应的主题思想道德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触动灵魂,真正的认识到思想道德的内涵,从而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例如:开展“孝敬父母活动”、“尊敬师长活动”以及“团结友爱活动”。

四、保障

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种内在建设,不能依赖于法律,但必要的法律是更好、更快、更稳的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来看,我国思想道德建设远远低于经济文化建设,夸张的说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拖了经济文化建设的后腿。因此,短期来看单单依靠社会的宣传、教育、引导,对新时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推动力。俗话说的好“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仅靠思想道德说教和舆论谴责是远远不够的,当思想道德下滑到了法律所不能允许的底线,法律就不应坐视思想道德的继续沦丧。用法律为好人保驾护航,为好人撑腰,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呼声。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思想道德实力,不仅要靠教育、宣传和引导,还要靠法律的规导。仅靠思想道德本身力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思想道德缺失问题的发生。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制建设,违反道德的行为不受惩罚,遵守道德的行为得不到奖励,那么道德自身的规范力量就会大为削弱。从政府的角度看,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确保思想道德课程真正走入课堂。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舆论监督,及时发现不实报道和负面言论,确保网络舆论主战场。文化部门要加强思想道德宣传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悖德行为的惩处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强恶劣事件处理的公开透明度。在各方的努力下,确保能继续加强新时代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新时代的宏阔画卷上绘就更加辉煌的图景。

【参考文献】

[1]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2017.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和探索[J].曾代川.低碳世界,2016(31).

[3]新媒体让思想道德建设变难了吗[J].谢奉君.人民论坛,2017(14).

[4]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观[J].郑自立.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04).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6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律作为规范化、制度化、客观化、权威化的社会意识,对道德教育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道德教育通过法律的不断支持,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法律相配套的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要求

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一种软性调节,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征。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社会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绝对不够的,社会需要另外一些约束机制来明确道德规则的内容和范围,这些约束机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确性、制度性和威严性弥补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将其系统化、具体化、明确化,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法律权威的广泛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规范的实现。目前,社会正经历着多方面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面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律来推进道德建设。否则,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与奖惩机制,公共服务意识无以确立,道德高尚者最终只能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结果或被同化,或归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与特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则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及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

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规范、制度、环境、文化等内容,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引导、确认、限制或保障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配套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会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法律强制;二是法律通过奖励或惩戒等手段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的过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民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表扬和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内容和崇高的道义精神,以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可见,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强制性。法律把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上的义务,要求全体公民一律遵行,没有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支持道德建设的强制性。第二,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创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则是在理论上对二者的嫁接,是优势上的互补而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体现了在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性。第三,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先进性。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意识使得社会环境空前活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运行对个体成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合适的制度和理论指导。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会所需,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性。第四,法律对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肯定合法行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恶从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对道德支持的辩证统一性。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虽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却可以在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上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辅以法律手段,强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结合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过程中宣扬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

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只有当道德成为公民个人的自觉追求、内在需要和自主行为时,才能实现它特有的功能。因此,要通过公民法制教育把法律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守法行为习惯,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外在强制。在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上,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观念。科学的法律宣传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加强正面宣传,表彰道德的先进典型,为广大群众树立真实、感人的模范形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宣传部门、新闻媒介要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要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利用法制监督机制,建立起隐性的道德教育系统,为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道德教育的规范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主导。法律只有和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基本吻合,才能获得普遍效力。因此,一部真正的法律必须体现和保障维系社会存在的基本道德义务。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规范中,依靠一定的强制力量来督促执行,这就使“法”与“德”交叉渗透、融为一体,使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基本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做到对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在这种伦理精神中,不乏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价值的合理内核。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消极的影响。法律能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作出明确的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说,法律在道德建设中表现出继承、批判传统与促进文明发展的统一。

(三)在执法过程中否定和惩罚严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良好法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实现过程。通过法律实施来维护、促进道德风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缺德行为予以否定甚至制裁。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其次,道德的法律强制还表现为法律能为人们提供和保障行使道德权力的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监督和批评的权力。实施道德批评和监督要靠法律对公民权力的设置和保障来实现。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民;道德教育;现实价值;路径选择

实施新农村建设方案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风貌明显改善,道德风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党的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决定,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民在物质利益、权利保障、精神满足、生态健康等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享受。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道德素质状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进的。面对发展的新情况,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水平,能够起到维护乡村和谐发展的作用,从而为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以及推动乡村振兴进程提供良好的环境。

1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是解决农村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最佳方案。乡村全面振兴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社会认知、内在需求、行为取向,将带来农民道德评价系统的整体更新。农民道德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程度,对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具有反作用。因而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显现出来。

1.1加强道德教育打破“农民——农村”话语规定

农民是对土地有着高度依赖情结的处于社会基层的群体,与市民相比,农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呈现自主性弱、专业性差、主体性不强、集体意识不高等特点。从农民群众自身而言,由于受到小农思想的束缚,价值观念易于保守,责任义务意识比较淡薄,科技文化素质较弱。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导致农民在道德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盲目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情结与城镇化的矛盾造成农民社会心理分化,道德健康堪忧。由于农民重视乡土人情,对事物的判断易于固守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而导致其法制观念疏于人情关系。农村是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环境,由于受到农民整体道德水平的制约,与城市相比,农村环境存在着经济结构单一、政治民主性薄弱、传统文明色彩较重、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等问题。总体而言,农民群众的道德承受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乡村全面振兴对农民的道德底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道德教育,目的是打破“农民——农村”的话语规定,树立新时代农民形象,抓住实现农村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机遇,才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掉队。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在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氛围和道德风尚,维护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土壤,使农民正确认知实现美好生活的方法途径。

1.2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对“五位一体”的价值

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在经济层面的价值表现为促进乡村振兴中经济的发展。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占据着更大的市场份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使其作为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经济中,遵守法律规范,约束自我的取利行为,从而使农村市场直接受益,为乡村振兴中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道德氛围。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具有发展性、适应性、时代性,“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使农民具备适应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经济改革提供厚重的道德力量。

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在政治层面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围。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对提高其内在知力、营造乡村文明氛围以及建设有序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呈现“三位一体”的格局,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厚重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政治环境,也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依靠全国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提出了要求,也为加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契机。其次,强化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化政治改革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符合更高要求的公民概念,需要强化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处理好权利、义务关系。权利与义务、责任关系的平衡存在着复杂性,易出现农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忽略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甚至对有些个人权利模糊、冷漠、畏惧等问题。农民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具有同向性,使农民明确社会主义公民的内容和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公德观,以指导道德实践活动。

最后,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德保障。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农民道德修养的提高,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着重提高农民道德层次水平,坚定农民的道德信仰,对其个人的行为选择具有引导作用,农民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道德保障。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能够丰富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内涵,增强农民抵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能力。首先,在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在农民群众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和公民道德意识,增强农民约束自我行为的能力,这是与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相一致的。对其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使农民不断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认识到加强自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与振兴乡村文化结合起来。再次,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群众区分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扬弃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乡土文明。在我国农村,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依然成为农民为人处世的依据,形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和谐邻里、尊老爱幼、朴素善良的乡土文明,但也存在着迷信、封建、懒惰、宗族恶势力、利欲熏心等破坏乡风文明的不良现象。

加强农民的道德认知教育,要正视农村优秀传统的道德约束力和规范性,引导农民辩证认识传统的道德行为习惯,对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和丰富乡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使农民对“和谐乡村”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乡村和谐是乡村振兴、乡民幸福的重要前提,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为对其进行“和谐乡村”教育,将和谐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处理好乡民与乡民、乡民与社会、乡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乡村的整体和谐氛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是振兴乡村经济,与乡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农村问题的解决需要振兴经济,农业问题的解决需要振兴产业,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和谐观念教育,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为适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在生态文明层面的价值表现为乡村生态之美。与城市(人化自然的程度严重)相比,乡村自然气息比较浓厚,农民生于斯,长于斯,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大。由于农民养成的不良道德习惯,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以来农村具有“脏乱差”的社会印象。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农民为了增收、“赶时气”,过渡使用化肥、农药等污染生态环境的化学产品,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农作物产品质量下降。由于一些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迎合有关部门政绩作为的要求,将工厂建在乡村,在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同时,不注意保护当地环境,过渡排放废物,过渡利用资源,造成乡村生态的破坏。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是要将“美丽”的生态理念灌输到农民群众当中。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其“美丽”观念的内化直接改变着其道德行为取向。加强“美丽”观念教育,使“美丽”观念成为农民道德行为的约束和道德评价的准则,引导农民的道德实践,使乡村生态美丽、乡民心灵美丽。

2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应该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应该建立长效机制,而不是“刮一阵风”,让农民愿意摆脱落后的、非科学的思想束缚。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内在自律与外在教育、制度监督与机制完善、理论灌输与实践引导结合起来;扬弃传统的农村道德习惯,重新建构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道德系统,注意整合多种社会力量,做出正确的路径选择。

2.1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监督者

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在集中力量解决乡村经济问题的同时,要重视道德教育,提高乡村道德素质水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优秀乡风文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等作为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依据,尊重农民的思想道德习惯、引导农民的道德行为。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应充分做好规范谋划工作,将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各种各样的贴近农民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活动的实质性、丰富性、实效性,确保活动定期开展,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思想道德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凝聚农民道德心理认同。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道德教育机制、监督机制建立起既符合农民身份又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道德体系,培养农民新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制定道德教育机制、监督机制的目的是将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改变原有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实际的现象。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方式。

2.2坚持村委领头:道德教育的直接负责人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当家人”的角色,也就理所应当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当负责人的角色,成为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当前农村社会正面临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农民的传统道德自律机制正在解构或新的道德机制正在重构,道德价值观正处于混乱的局面。村委会干部应当从自身做起,提高道德素质,采用符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处理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为村民做表率,成为村民道德行为上的榜样、道德思想上的引领者。将德治理念贯穿于乡村自治和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采用有效、妥善的办法解决农民道德纠纷问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村委党员应自觉参加到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队伍中,杜绝形式主义,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积极学习和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原则、要求、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村委可以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树立学习榜样,弘扬正能量,对村民进行道德教育,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榜样教育一方面能够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也会使之通过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使道德行为动机得到激发和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由于城乡融合导致农村传统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瓦解或者重构,村委应该根据村民道德素质状况制定恰当的道德教育程序,构建能够让农民群众愿意接受的自律程序,从规范上对农民群众的道德行为进行监督、纠正、引导,逐步将社会主义道德灌输到农民中去,做好党和政府在农村代言人的角色。

2.3乡贤:道德教育的关键少数

乡贤达人是生活在农民身边的乡村成功人士,他们对乡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他们应该成为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在乡村中扶持培养一批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表明乡村能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同样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乡村能人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将乡村能人这一少数群体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在农民群众中树立乡村能人的道德模范形象,并借助乡村能人的能力展开更大范围的道德教育活动,增强道德教育的真实性、有效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道德教育的说服力。乡贤是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乡村先行者,通过无形感染和有形示范带领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丰收”,是农民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工具”。同时,对乡村能人的道德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让乡村能人成为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标杆”。

2.4坚持农民主体:道德教育的受众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承担道德实践的主体,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群体的道德素质状况不尽相同,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相应地表现为以适应农民道德素质现状的道德教育方式为途径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多数的农村群众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是闻所未闻。通过教育,使广大农村群众增强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道德认知能力,自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人在道德实践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总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无论是其道德选择,还是其道德评价,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的制约、规范和指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要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农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逐步认识到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提高的直接性。从本体论上看,“我”的存在是道德行为所以可能的前提。道德自我以道德自律为规定,唤起农民道德自律意识,指导农民群众自觉地将个人力量融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之中。

2.5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的“宣传员”

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需要依赖一定的传播媒介,大众传媒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在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成为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帮手”,从而增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广泛性和即时性,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就现在而言,电视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通过新闻、纪录片、道德教育栏目等渠道向农民群众传递道德信息及有关乡村振兴的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网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宣传与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水平相关的决策、规范、原则、榜样精神等,而且可以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监督、问责。放映电影也成为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重大节日或农闲时,播放与爱国主义、乡村振兴、保护生态、民族团结等有关的电影,不仅能够丰富农民的生活,而且能够对农民的思想道德产生一定的冲击。此外,报刊、书籍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大众传媒引导农民对道德评价进行正确认知,从而产生具有正能量的道德心理认同,形成自觉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道德价值取向。

2.6高校研究团队:指导者和推动者

高校研究团队能够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指导农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活动,并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持,成为乡村振兴中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指导者。高校是先进文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践行者和弘扬者,积极参加乡村振兴,帮助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和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是高校相关研究者的责任。高校研究团队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通过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深入基层社会,为基层干部带去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帮助基层干部更好地构建适合地方特点的道德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丰富研究理论,又可以向农民群众学习,从而增加理论研究的实效性,为理论的传播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高校研究者不仅能够深入基层为基层干部和群众,带去指导意见和帮助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而且能够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咨询者,高校研究团队可以积极同政府部门就相关的研究进行合作,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规范和加强道德教育的机制,增强决策的正确性。关注“三农”问题的研究者,应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积极研究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实现理论研究的价值。

3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农民道德素质水平成为其实施进程中的制约因素之一,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具有与乡村现代化相一致的目标。乡村振兴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打破普遍印象中的“农民——农村”形象,树立新时代的农民形象,能够为“五位一体”作出必要的贡献。乡村振兴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农民的经济问题,而应当注意的是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并不是成正比的,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注意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提升农民道德素质的路径,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目的在于解构传统的道德教育体系,重构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系统。尤其是基层党委和政府部门,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满足了实现幸福生活的需求,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才能树立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刚,郑朱仙.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价值及路径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

[3]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2-5.

[5]杜振吉.论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

[6]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8.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8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公民道德就是围绕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认同。法律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律作为规范化、制度化、客观化、权威化的社会意识,对道德教育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道德教育通过法律的不断支持,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法律相配套的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要求

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一种软性调节,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征。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社会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绝对不够的,社会需要另外一些约束机制来明确道德规则的内容和范围,这些约束机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确性、制度性和威严性弥补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将其系统化、具体化、明确化,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法律权威的广泛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规范的实现。目前,社会正经历着多方面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面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律来推进道德建设。否则,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与奖惩机制,公共服务意识无以确立,道德高尚者最终只能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结果或被同化,或归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与特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则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及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

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规范、制度、环境、文化等内容,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引导、确认、限制或保障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配套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会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法律强制;二是法律通过奖励或惩戒等手段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的过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民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表扬和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内容和崇高的道义精神,以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可见,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强制性。法律把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上的义务,要求全体公民一律遵行,没有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支持道德建设的强制性。第二,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创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则是在理论上对二者的嫁接,是优势上的互补而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体现了在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性。第三,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先进性。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意识使得社会环境空前活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运行对个体成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合适的制度和理论指导。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会所需,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性。第四,法律对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肯定合法行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恶从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对道德支持的辩证统一性。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虽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却可以在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上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辅以法律手段,强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结合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过程中宣扬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

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只有当道德成为公民个人的自觉追求、内在需要和自主行为时,才能实现它特有的功能。因此,要通过公民法制教育把法律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守法行为习惯,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外在强制。在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上,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观念。科学的法律宣传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加强正面宣传,表彰道德的先进典型,为广大群众树立真实、感人的模范形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宣传部门、新闻媒介要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要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利用法制监督机制,建立起隐性的道德教育系统,为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道德教育的规范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主导。法律只有和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基本吻合,才能获得普遍效力。因此,一部真正的法律必须体现和保障维系社会存在的基本道德义务。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规范中,依靠一定的强制力量来督促执行,这就使“法”与“德”交叉渗透、融为一体,使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基本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做到对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在这种伦理精神中,不乏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价值的合理内核。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消极的影响。法律能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作出明确的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说,法律在道德建设中表现出继承、批判传统与促进文明发展的统一。

(三)在执法过程中否定和惩罚严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良好法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实现过程。通过法律实施来维护、促进道德风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缺德行为予以否定甚至制裁。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其次,道德的法律强制还表现为法律能为人们提供和保障行使道德权力的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监督和批评的权力。实施道德批评和监督要靠法律对公民权力的设置和保障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道德教育是不够的。道德的约束毕竟是一种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而且“人性”中总是有“自利”的因子,有“好声色”的欲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必须强化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作用。国家要利用法律的约束机制,通过公正执法、惩治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来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规范公民的守法行为。国家要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只有严格执法,打击歪风树立正气,体现时代风貌的道德才能顺利发展,才能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只有相互配合,双管齐下,法律与道德才能既保持外在张力,又相互契合。公民道德教育只有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实现功能互补,才能相得益彰,使公民全面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社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01-02-01.

[2]李宁.德法同构: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N].南方日报,2001-05-20.

[3]罗国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N].人民日报,2001-02-22.

[4]郝铁川.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求是,2001,(3).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教育

一、进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自然观念和消费观念,构建节约型社会,使农民过上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二)有利于农村青山绿水的建设。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能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象,整体上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文明乡风,最后实现农村绿水青山的繁荣景象。(三)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其中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因此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内在要求,能够帮助农民提升生态道德水平,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三者有效结合,由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因此加强新农村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农民的生态意识普遍淡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流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出务工,这部分人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主,他们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另一部分在家务农,忙于春耕秋收,除管理好农作物之外,闲暇的时间比较少,他们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对于提高精神境界的动机不强,即使在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最后导致农民的生态道德水平相对低下,生态意识淡薄。(二)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单一。农民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定一个空闲的时间将村民集中在一起,由村里开大会传达生态相关政策;另一种方式是由政府指定工作人员以宣传车的形式在乡道上进行移动宣传。因此在特定的空间内,农民接受的生态道德知识有限,教育途径也比较单一。(三)从事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人员较少。近年基层事业单位招聘中,招聘专业的生态道德教育者和生态学专业的人员较少,那么分配到乡镇从事生态道德教育的人力资源缺乏,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比较困难。(四)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物质基础薄弱。根据政府每年的预算可以看出,政府对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逐渐加大,但资金主要倾向于交通、水利及能源等方面,而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资金较少,主要用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和水流域治理等方面,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物质基础薄弱。

三、解决农民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应该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而生态道德教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意义深远。想解决农民的生态道德教育问题,需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一)加大对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力度。1.进行生态知识教育,培养生态意识。首先,严禁带火种进山林,加强农民的森林防火意识;禁止滥垦乱伐,保护已有的森林资源;同时提倡保护退耕还林的区域,培养保护森林的意识。其次,普及科学使用农药与化肥,着重强调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土壤和生态系统,并且对人的身体危害更大。最后宣传环保知识,从身边小事入手,纠正农民乱丢乱扔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环保意识。层层深入,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2.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教育,主要围绕污水治理、饮水保护、日常垃圾生活和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利用等方面开展工作,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同时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3.重视生态文明榜样教育,树立看齐意识。在村、镇及县评比保护生态环境出色的个人或者集体,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在每个村根据每家每户的卫生情况评定卫生等级,颁发奖牌悬挂于门口,树立榜样形象,增强农民的看齐意识,从而整体提高农村的生态道德素质。(二)创新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1.利用网络新媒体宣传生态道德知识。当前宣传生态道德知识的方式主要靠村委会面对面传授知识,并没有合理利用现代资源,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跟随潮流,拓宽宣传渠道。在大数据时代,手机是传播生态道德知识的最佳途径,比如微信、QQ、抖音及快手等颇受大众青睐的社交软件,这些社交平台可以帮助我们传递知识,而这种方式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帮助我们宣传生态道德知识。2.建立乡村书屋普及生态道德知识。根据调查,大多村庄只有村委建立一个小的阅读室,生态道德方面的书籍较少,不能满足农民的阅读量。为了方便村民了解生态道德知识,应增加更多的阅读室及生态相关的书籍,这样才能拓宽农民生态道德知识的视野,提升农民生态道德素养。3.开展特色旅游节强化生态道德认知。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不一样,在宣传生态道德知识时,可以利用地域特色,在特定的时间开展旅游节,汇集四方的游客,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对生态道德知识进行强化,从而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水平。(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队伍建设。1.重视对基层领导干部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基层领导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认识高度与深度,对开展农民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决定了对生态道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整体提高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水平。作为基层干部,应该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努力学习生态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行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实践,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潜移默化影响农民对生态道德的认知。2.加强农村生态科技工作者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农村生态科技工作者主要是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的研发、服务及种植等工作,他们直接接触农民,给予农民生产、种植及销售等方面的帮助,在农业、农村、农民三者之间,农业科技工作者起着中介的作用,对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播也最直接,因此提升生态科技者的生态道德素养意义重大。3.支持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新农村传播生态道德文化。由于农村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者比较少,而我国每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数递增,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高,性格热情活泼好动,乐于沟通与交流,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出身农村,贴近农民生活,更了解农民的思想及行为习惯,因此派遣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新农村传播生态道德知识是重要途径之一。(四)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发展经济,夯实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1.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发展新型服务业。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后,各级政府纷纷开始贯彻落实,根据政策大力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建电商平台、种植大棚蔬菜、种植经济林、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办养殖等各个项目,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夯实了生态道德的基础。2.打造特色品牌,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各个地方的地域特色不同,应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利用网络新媒体,拓宽市场,打开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形成生态、健康、绿色的农产品生产产业模式,构建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一体的产品链条,促进生态农业健康发展。3.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与人力投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需要大量的土木材料,因此滥垦乱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举措,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应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并派遣专业人士对治理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对治理结果进行检查,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这样才能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娟,郑春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01):157-161.

道德教育宣传范文篇10

一、青年思想道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青年现实主义倾向明显,缺乏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一些青年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对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还缺乏一致性,青年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和消极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萌发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的思想;比较注重当前利益,精明有余而坚韧不足。现在的青年无论在人生目标的确定,还是学习方式、就业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深受市场导向的影响,十分务实,特别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有时过于实用功利,相对缺乏为国家和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2、在道德上有知行分离倾向。当代青年对责任、平等、公正、自立、纪律等基本道德规范都很认同,道德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自律性不够强,比较缺乏对传统美德和现代公德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知行分离、重知轻行的现象,甚至还不时出现一些道德逆反行为,尽管比例很低,但影响很坏。

3、存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机制脱节现象。由于在基层缺乏良好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青年道德教育中仍存在方法、目的上的差异,难以对青年形成和谐统一的影响。特别是家庭、社会中对青年道德建设的负面作用仍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来。

4、青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如今生活、学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尤其是独身子女等很少遇到以前那样的困难、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识逐步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稍稍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茫然失措、承受不了。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

5、青年较为强调自我中心。现在的青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也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常常紧紧追逐潮流,很愿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有时还有较强的攻击性,喜欢批判。

二、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潜在地增强了青年对金钱的崇拜和对物质的追求。有些青年互相攀比,比吃穿玩乐,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淡化传统美德,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严重影响着青年思想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他们物质来源不够或缺乏的情况下,往往不惜挺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和个人置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宣传封建迷信、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等推向市场,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青年人会被这样的文化产品刺激心灵,误读社会。到处可见的美容院,舞场OK厅,到处可闻的麻将、扑克声等,对青年心灵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社会腐败现象也对青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唯利是图、拉帮结派、权力至上等意识,这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3、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陈旧,教育者以消极作为的方式对待主导价值观教育。一些教育者对价值观教育有畏难情绪,认为主导价值观教育是市场经济社会难以实施的,仍然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解释市场经济的问题,让人误以为主导价值观无法与市场经济相衔接。价值观扭曲使孩子们从扭曲的示范和矛盾的教诲中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4、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大行其道,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的存在。同时,学科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长期相互脱节,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5、青年家庭道德教育知识较少,方法简单,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对家庭教育的要求。由于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方式,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滞后,给青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娇宠,百依百顺,造成女子自我放任,好逸恶劳;有的家长片面认为“拳脚底下出孝子”,子女稍有不对,轻则辱骂,重则棍棒,造成子女逆反心理和孤僻性格;有的家长自身行为不检点,无形中影响子女,使子女步其后尘,染上恶习。

6、失学、辍学现象还未完全消除。由于一部分农户家庭还很困难,还有少数青年因家庭贫困而不得不中止学业,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一些失学、辍学的青年由于所受教育有限,加之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走上歧途。

三、强化共青团工作,促进青年思想道德工作创新

青年时期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按照党对青年健康成长的要求,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优势和作用,开拓创新,全面提高青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

1、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要多角度对青年进行熏陶。大至广播、电视、报刊,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并为青年乐于接受的工具等,小至社区的宣传栏、街头广告等,都应开辟一定数量的道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影响,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要重视互联网在青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道德教育。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青年道德教育。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年活动阵地、青年教育基地等,对青年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要加大维护青年权益的力度,打击黄赌毒,净化青年成长环境。总之,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共同促进青年道德素质的提高。

2、广泛开展动员,扩大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覆盖面。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必须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内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通过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在各社区内普遍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并按其特长优势加以规范、分类,组建专兼职的未成年人教育者队伍,为未成年人提供切实广泛的服务,并在实践中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3、推进阵地建设,增强思想道德工作的实践基础。教育阵地建设是进一步推进青年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着重是要实现教育阵地网络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多门类建立多功能的教育阵地,为青年广泛提供实践机会。一是建立青年活动中心,形成以其为龙头,以各地青年中心、青年活动室、青年科技图书文化站等为延伸的青年文化活动阵地网络;二是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形成以其为龙头,以各地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为支点的实践阵地网络。同时,还可考虑通过吸收民资以股份制形式,以创新的方式,实施市场化运作,创办各类有益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扩充、延伸青年道德建设阵地。

4、构建服务机制,调动青年人的自身积极性。当前青年的需求日趋务实、多元,并呈现出层次性,要着眼于为青年创造优良成长环境,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大力开展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方面的服务,进而促进青年在道德建设方面积极性的提高,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要深入宣传贯彻青年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并致力推进有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完善,为青年道德建设的发展和青年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保障。

5、健全奖惩机制,保证良好的舆论导向。恰当的褒贬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有力工具,特别是青年,由于社会阅历浅,认知能力尚存欠缺,需要通过科学的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的奖惩为他们树立榜样。这需要我们树立恪守道德的典范,大力褒扬品德高尚者,谴责道德沦丧者,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青年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开展一次青年人先进性的主题教育活动。

5、遵循身心发展规律,加强道德教育。要从青年成长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影响青年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针对青年不同的成长阶段,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要一以贯之地在青年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共青团要把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青年的成长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青年特点的道德教育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年进行系统规范的道德教育,使青年道德教育落到实处。还可以在青年干部职工中开展诚信教育和岗位培训,引导青年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