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德建设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2-05-18 11:30:37

中小学师德建设挑战与对策

摘要: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过度理想化、空洞化、功利化等问题,凸显了学校师德底线意识的薄弱、底线思维的缺乏。师德底线是教师不应逾越的行为界限,文章认为,在中小学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底线,运用好底线思维,并在厘清师德建设底线思维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小学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师德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师德底线;底线思维;中小学

一、基本概念厘定

1.师德底线。即教师不应逾越的行为界限,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理问题所要遵循的道德上的规范。教师主要有两个道德义务,一是对自己所教学生有应尽的道德义务。教师自古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校园活动中,教师都要做好行为示范。二是对整个教师行业有应尽的道德义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教师群体,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师德底线是教师不可逾越的行为界限与约束,即合格教师绝对不能做什么的界限。2.底线思维。即保证底线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意味着做事要考虑越过底线的后果,要尽自己最大努力避免出现坏的结果。底线思维注重大局,关注事情的未来发展并预知下一步行动,始终对各种准备工作和解决方案持开放态度。教师不仅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还要具备控制行为方向的前瞻性意识,无论是在自身修养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要以“底线思维”指导自身言行。教师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预测最有可能出现的打破底线的行为,并深刻认识到一旦打破底线将要面对的批评与处罚,从而坚守底线。

二、中小学师德建设面临的困境

师德建设是教师发展之根本,本应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但实际上中小学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师德建设。1.中小学师德建设理想化。古人推崇“圣人”,追求“道德”与“理想”,导致传统社会把师德过度理想化,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道德要求。一项关于教师对社会看法的调查发现,70%~80%的教师对于牺牲家庭和亲人以及不顾健康坚持工作的师德形象表示不认同,40%左右的教师对长期以私人钱财补助困难学生的师德形象也存在反感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对当前社会的一些过度理想化的师德形象存在不满。只讲无私奉献而忽视正常合法的物质利益需求,使得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教师可以达到的高度,长期如此,极易使教师背上道德重负。同时,脱离实际的师德标准很容易让师德建设成为一些领导或教师的做秀,不利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2.中小学师德建设空洞化。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然而其关于师德建设总体目标的表达较为抽象,显得高不可及。具体到学校层面,一些中小学在实施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师德建设趋于空洞。2019年7月,教育部公开曝光了6起违背师德底线的案例,这些事件给中小学师德建设敲响了警钟,反映出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在学校层面未得到贯彻落实的问题。师德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点,但一些学校制订的规则脱离教师发展实际,影响了师德建设的成效。例如,学校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简单制订教师行为规范,却没有配套的具体标准和奖惩措施,教师行为规范流于形式,没有对师德建设起到有效影响。3.中小学师德建设功利化。社会上个人主义、利益主义盛行,一些教师在面对选择时倾向于自身利益优先,还有个别教师意志薄弱没能坚守住底线,最终迷失在功利场。同时,社会的一些功利氛围使得学校师德建设也充满了功利性,教师可以通过职称晋升、完成公开课任务等方式获得许多现实利益,忽略了内在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而师德功利化造成师德底线下移,个别教师为自身利益屡屡在师德底线边缘试探,无视规章制度,最终造成恶果,对自己、学生、教师群体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对于教师而言,掌握制度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更能提高自身地位、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能够减少面对学校目标和家长期望的压力,种种因素促使教师为争取更为实际的利益满足和地位获得,而忽略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建设和自身的师德建设。

三、新时代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实践

1.师德底线建设需要学校认真落实。近年来,对于出现的种种师德问题,教育部相继了关于师德建设和违反师德行为的处理办法等意见性文件。国家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但在中小学师德建设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偏差,如师德底线不明确,导致文件无法为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教育部的文件具有纲领性质,学校需要因地制宜,制订具体措施以落实中小学师德建设,切不可采用“假大空”的过度理想化模式。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强调基准的师德要求,突出德育核心,明确师德底线标准,着眼于实际,制订违反师德行为的处理措施,并且绝不容忍打破师德底线的行为。2.师德底线建设需要教师自觉坚守。社会的发展促使教师精神趋于多元,也造成了部分教师的道德失衡现象,因此,自觉坚守师德底线是新时代教师的必然选择。教师道德规范对于师德建设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完成:一是他律,二是自律。他律包括他人的监督与制度法规约束,它限制着教师的某些行为,使之受到规范和舆论的监督。借助于他律进行教师道德约束很有必要,但师德条例化并不能完全解决当前师德建设困境,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自觉坚守师德底线。学校应从修正制度入手,营造文明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德提升提供文化引导,促使教师主动修养美德,杜绝打破底线行为。畏惧法律的惩罚而不得不遵守师德始终不如教师自觉完善人格的境界高,教师内心的自我要求比他律更有效,对师德建设能够起到更持久、更广泛的影响,所以教师要自觉坚守底线,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发展。3.师德底线建设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底线思维和底线不同,如果仅知道底线在哪里,还不能认为具有了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一种基于底线的思维方式,其作用在于警示教师在问题发生前要懂得预防,防止打破底线的行为出现,并指导教师积极应对,将面临的挑战变成机遇,坚守师德底线并寻求最佳结果。不论是中小学师德建设还是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都需要运用底线思维。底线思维要求教师一方面关注预防,另一方面又要有所行动,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思考师德底线是什么、有什么原因会打破师德底线、触碰师德底线的后果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违反师德规范,从而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此外,底线思维要求在确保底线的前提下,向更崇高的师德学习,它不仅要求防范,还要求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卓越教师靠拢。因此,教师不仅要时刻告诫自己坚守道德底线,还要运用底线思维自觉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作者:燕茹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