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研究

时间:2022-02-11 09:13:07

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很多时候会受学校规章制度的制约,在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管理方面缺少柔性,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本文切入柔性视角来讨论高校道德教育的管理问题,是对高校道德教育管理的一次创新,也为高校提升道德教育效果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道德教育;柔性管理;实践研究

一、引言

本次调查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范围,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工具为自编问卷,共15道题,分别涉及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效果以及柔性管理的内涵、重要性、对策等方面的内容。发放问卷200份,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各50人,回收有效问卷182份,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二、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缺失引发的问题

(一)对学生教条性灌输道德知识,其刚性效果使学生道德主体意识薄弱。在中国,道德教育是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教育者首先把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价值才得以实现。换言之,“灌输”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基础,是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就目前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情况来看,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呈现出教条性的特点。就方法来看,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就内容来看,从古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到今天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一些现成的原则、概念,无不体现出教条性的特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标签式”的道德知识并内化于心,将是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调查问卷显示,75%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教条性灌输道德知识,有12%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环境影响他们自身道德的养成,10%的学生认为优秀榜样的示范在道德教育中起了主要作用,还有3%的学生选择自我教育。可以看出,教条性灌输说教的德育方法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教师重视知识教学轻视技能教学,重视传授教学轻视方法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淡化了。二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知识化,在如何获得善和德行这个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道德的获得主要在于掌握道德知识,所以,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自上而下地系统地将道德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做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与实际行为联系较小的支离破碎的道德知识,对其品德的养成毫无帮助。(二)学生逆反心理严重,造成道德教育效果不佳。高校把大学生看作是装灌的知识容器,对学生灌输教条性的道德知识,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德育中,学生往往会对这种硬性不合理的做法感到不满。加上道德教育的内容枯燥乏味,道德教育的方法机械单一,这对于热衷于新鲜活泼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就难免会对道德教育课堂产生厌倦心理,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台上老师讲老师的课,台下学生做自己的事,更严重的还有一些学生逃课。调查问卷显示,有6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德育课,38%的学生喜欢上德育课,在这些喜欢上德育课的学生中能够保证大部分课堂时间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的只有17%的学生。由此可见,德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而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既然德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那么可想而知道德教育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三)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且管理缺乏灵活性。在高校的管理系统中,用硬性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教育教学行为仍占主导地位。这种刚性管理是凭借制度制约和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部制约为主的管理模式,着重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以及对规章制度的服从性,而很少去尊重人的主观意识,考虑人的内心感受,忽视了情感、激励、启发、引导等柔性因素对学校师生的教育作用。这种缺乏柔性化认知的刚性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也制约着高校先进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学校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另外,学校的管理层为教育教学制定了严格的程序和规则,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使教育教学活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

三、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高校学生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注入式”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灌输教条性的道德知识,由于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和叛逆性极强,这会让他们对那些既定的、教条的道德知识丧失学习的兴趣,那么这些道德知识、道德思想也就不能很好的去教育影响学生,从而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所以,科学的德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柔性教育方法。教育者在灌输道德知识时,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最能使其接受的教育方式,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载体使抽象的、教条的道德内容形象生动化,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从学生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学生的渴求,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有助于疏导高校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进步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突出强调的是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充分尊重人的权利和挖掘人的潜力。柔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激励。传统的灌输德育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灌输教条式的道德知识,使得学生对这种专制的教育方法产生排斥甚至厌恶心理,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道德教育的柔性管理变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在与老师的互动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减少了上课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能够较快的发现学生思想上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矫正,有利于学生的不断进步。(三)能极大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以更好实现高校的有效管理高校管理不仅需要强硬的制度管理,也需要柔性的道德管理。制度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是利用外部的力量来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是一种内在的法则,是通过人内心的道德信念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高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如果管理者一味的用缺少人性关怀的硬性制度规则来管理约束学生,不免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长期在这种压抑冷酷的环境中生活,时间一久便会变得“冷血”,必然带来人性发展的欠缺,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而柔性管理更注重人的情感表达,能够很好的顺应人性,关注理解人的内心感受,这样一种柔性的管理模式能极大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实现高校的道德管理。

四、高校道德教育柔性管理的对策

(一)减少教条式的道德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长期以来,高校道德教育大多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侧重对学生灌输教条性的道德知识,而轻视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导致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教条式德育背景下,高校要想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就必须把道德教育中教授教条式的道德规范转向学生道德思维逻辑的养成训练。要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老师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分析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并自觉的领会相关的道德知识。(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道德情感的作用,提升道德教育效果。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因此,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帮学生解疑答惑。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导者。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教师把自己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高深的学识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会得到学生的钦佩和敬重,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心理。教师只有做到为人师表,以德示范,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致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三)营造柔性的管理文化,建设和谐校园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管理过程中,应适。当减少为管理所设置的不必要的条条框框,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当作学校办学的主人,充分听取教职员工对学校道德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给教师提供参与决策、参与管理的机会;同时要多听取学生的心声,使制定的规章制度从学生实际出发,能够维护学生的权利,代表学生的利益。管理文化的营造是建立在整个校园文化基础上的,所以,为营造柔性的管理文化,要确保整个校园文化的柔性与和谐。首先,在校园舆论文化方面,要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当下政治文件、法规制度、校史校规等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要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使学校到处充满正确的舆论气氛。其次,在学生课余文化建设方面,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科技节、艺术节、文娱晚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在活动中习得道德知识。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优秀班集体的形成,而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无形的、深刻持久的;在师生关系方面,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成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局面的形成,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古人云:过刚易折,过柔易卷。高校道德教育要想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就必须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发挥刚性管理的规范约束作用时,还要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的润滑剂作用。只有刚柔相济,才是高校道德教育管理的理想模式,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道德教育的管理效果。

作者:马文卓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