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5-13 11:31:59

老子生态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老子生态思想解析

老子所主张的“天地不仁”思想诠释一种生态平等观点,在老子那里“道”对万物的一视同仁,一切顺其自然,万物在天地间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存在,“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立,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归,不可得而贱。”他的这一思想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十分相似,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派施韦泽认为自然万物同样有珍贵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泰勒也主张人类是地球一员,大家平等相处要学会万物间的尊重。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关注人与自然关系,而老子早在2000多年就已经洞悉相处的智慧,这些思想内涵理应成为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态意识。老子思想里“少私寡欲”蕴含一种生态消费观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主张减少私欲,主张减少欲望“返璞归真”与“道”无限接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认为过度的追求物质世界的五色、五音、五味,会使事物发展走向堕落。当前环境问题的凸显印证了老子这一观点,欲壑难填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牺牲环境换来社会发展最终造成了生存灾难,而在老子那里他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要抑奢尚俭,适度消费才能长久发展。老子在两千年前农业社会中提出这些观点,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值得借鉴。老子思想“知常知和”是一种生态和谐的主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世间万物都要遵守消长的规律,这就是“常”,如果违背这一规律,那么将会造成“妄作凶”的后果,这是老子所主张的是“天人合一”的前提,人类应该“道法自然”,顺应这种状态,世间万物才能和谐相处发展。他认为事物发展都有循环往复的规律,老子这一思想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要求我们按照规律办事,对我们当前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老子生态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启示

老子思想内涵里无论是圣人标准还是终极追求的理想人格,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上善若水”、“返璞归真”、“尊道贵德”这些观点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也是理想人格的标榜,他们蕴含了一定与自然相处的道德要求,对我们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观点当中水是最高的标准,是和谐共生的重要一部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的七种特性是万物和谐之道,也内在的折射出圣人的高贵品质,仁爱万物利而不争,主动奉献不求索取,这才是“上善”之人,践行老子的“上善若水”就要在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增强生态道德认知、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继而达到人格的丰满和完善。同样的老子“返璞归真”诠释的是一种本初状态的精神境界,要内在的坚持这种归真的状态,就会实现大成。那么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中借鉴这一合理成分,就是要保持社会发展与自然同步的原生态节奏。老子这些思想精华都与生态文明所呼吁的“生态人”基本相同,“生态人”是继“自然人”、“道德人”、“经济人”之后新型价值观念要求的形态。他要求有万物平等的生态情怀,有践行规律的自觉意识,有尊重自然崇尚“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生态人”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老子所呼吁的圣人标准与此十分相似,是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十分重要。以老子思想为鉴,秉持“尊道贵德”思想中非人类中心主义意蕴,它认为万物依“道”而存,各具本性即“德”,万物尊“道”即可实现自身价值,这就要求要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世间万物的内在价值,依自然法则行事,不仅要从要从自身出发形成内在的生态情感和动机,尊重自然关注自然,而且要有外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行动,理性且自觉地处理各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形成新型道德主体。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除了人类道德的约束更需要内在的价值信念来主导。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的培养,是对经济发展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借鉴老子思想精华有助于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理解,体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行为方式,这样的价值观念使我们能够以发自内心的自律外化为理性行为,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老子生态思想对大学生生态教育内容的启示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占据了不同地位,而中国传统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解有着合理的内核,这些思想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宝贵的理论来源,周口地域文化中富含丰富的生态思想,是我们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和地域文化教育的不竭源泉。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挖掘传统文化重视传统生态思想教育,古往今来道家一直被赞誉极具自然主义意蕴,诸多观点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他们都强调将自身置于自然中,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倾向。而传统文化支柱的儒家文化思想中也具有丰富的自然思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万物平等的观点,“仁”的对象不仅是人还有物;而孔子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也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传统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有着类似的认识,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文化基础。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新生态观教育。传统文化思想中有着对自然的认识,这些认识在当今时代仍有合理的部分,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契机加强新的生态观教育。比如老子“知止不殆”主张适度、适可而止才能长久,这与当前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及其相似,传统发展方式向自然无限索取,以自然资源的消耗来助推经济的发展,长此发展势必影响人类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要适度要符合生态经济的总体要求,这些正是“知止不殆”所传递的思想。而“少私寡欲”是一种绿色消费的主张,无限膨胀的欲望不符合自然的本质,会带来一定的灾难。

四、辩证的思考

老子距今两千多年,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其学说不免带有一定历史局限,他的思想虽然带有极强的自然主义色彩,但是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依靠直觉的体悟,缺乏科学的认识。他所主张的“返璞归真”是一种理想状态和原始状态,在精神上诉求本真纯净境界的同时也带有消极否定的倾向,比如他主张小国寡民,认为一切矛盾回到原始状态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原始生活水平的社会才最理想,很显然这些思想不追求社会发展进步,进而精神也停滞不前,以此换取和谐共生非常有限。老子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其合理部分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伴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老子的生态智慧也备受关注。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挖掘老子生态思想精华需要辩证看待,取精华弃糟粕,自觉发扬传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构建道德规范,提升道德素质,培养道德情操才是应有之意。

作者:吴晓利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