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23 10:54:27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

问题的提出

农村养老保障一直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中国长久以来的城乡二元制度的存在,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城市。1992年推行的“老农保”由于自身缺陷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我国在2009年提出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新农保”)。新疆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老有所养”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强烈愿望。新农保的提出和实施,对新疆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于2009年11月制定了《自治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方案》,2010年6月对原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出台了《自治区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方案》。2011年9月,新疆92个县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基本实现了新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惠及农牧民超过490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10.92%,新疆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了较大提升,一改“老农保”时期的低迷局面。本文将对新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现状和适度水平进行分析,以期获得进一步完善新农保政策的一些启示。

文献综述

农村养老保险旨在确保农村居民劳动能力欠缺或是退休年龄后的基本生活,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内许多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问题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一)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杨发祥(2010)发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很多事先并没有想象到的难题,为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奠定根本的制度基础、整理完善制度策略、征收养老保险基金和适当提高养老保险水平等方面实施创新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唐自政(2010)认为,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完善应该在本国国情的前提下出发,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李玲(2011)以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缺陷为着眼点,提出定义新农保的概念和建立新农保制度的重要性。司春燕(2011)根据有关部门与研究机构的测算结果得出,新农保能否有效推进,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邱云生(2011)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老龄化问题愈发突出,应该重新定义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中的作用。朱耀洪(2011)认为,要保障新农保有序顺利推进,必须考虑政府的承受能力和农民的负担能力,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要老保险的积极性,使农民尽早实现“老有所养”的心中所想。赵燕妮(2012)认为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政府应该承担相应的财政责任,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王石生(2013)界定新农保与老农保的区别,借鉴国际经验,为完善新农保制度提供建议。同时对不同地区在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加以整理,并提出相应对策。(二)对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研究穆怀中(2003)建立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在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条件下,2012年—2015年适度个人账户使全国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幅度都有一定的提升。适度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使全国养老保险水平有相应的提高,同时,适度农村社会养老金及家庭养老为提升全国养老保险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具有很积极的作用。孙雅娜、王成鑫(2011)利用ELES模型,对我国2011年至2020年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测算,得出农村居民养老给付水平的上限,并计算新农保不同缴费档次下的养老金给付水平,将其与养老金适度水平上限展开比较,得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付水平是适度的这一结论。张祖平、马碧莹(2014)经过初步测算,以农村低保标准为下限确定的新农保适度水平,可以保持地区间的相对水平。(三)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定量研究穆怀中、闫琳琳(2012)经过文献梳理,证实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决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并综合运用描述统计方法、交叉列联表卡方检验方法以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居民参保因素分析,得出“新农保”试点政策存在制度缺位,最重要是建立参保激励机制。樊林昕(2013)运用定量方法对农村整体养老保障的适度水平进行了测量和计算,并且对不同省份农村养老保障适度上下限水平给予进行分析,后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得出新农保的实施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最后得出完善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沈毅、穆怀中(2013)认为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金支出的增加,农村老年居民养老收入增加,在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得到提高。2011年截面数据实证分析同样证实,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有很大乘数效应。(四)农村养老保险区域问题研究李琼、姚文龙(2013)研究发现,公共财政对西部新农保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基础养老金较低等缺陷,所以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李琼(2014)认为经济稳步快速增长和财政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西部地区新农保政策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和养老需求大的原因,使新农保的供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他认为一定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培养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识,改善财政体制。丁煜(2011)认为中央财政按地域划分的财政补助方式并不合理,应该按“农村养老负担能力指数”科学地进行补助。邓大松、刘远风(2011)研究发现,在建设新农保制度过程中,应该兼顾各种养老利益,整合多种养老保险制度,合理化激励机制和再分配机制,才能有效规避制度风险。王雪芹(2014)以新疆等贫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政策了解程度、按时交纳费用、监管资金流向等三个方面来说明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吐拉克孜•阿比提(2015)研究新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现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大、资金筹措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的建立与预测养老保险作为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国情下,社会养老保险金额的支出会持续增加,因此,及时测量社会养老保险支出的适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养老保险水平系数为社会养老保险的总支出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参照学者穆怀中(1997)所提出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在引入居民工资总收入作为过渡变量下,推演出“社会养老负担保障系数”与“工资收入分配系数”,则此模型公式为:(1)其中,S表示社会养老保险水平系数,Sn表示社会养老保险的总支出,G表示社会生产总值,W表示社会居民(城乡)工资总收入,Qn表示社会养老负担保障系数,即社会养老保险总支出占社会居民工资总收入的比例,H表示工资收入分配系数,即社会居民工资总收入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例。又因为社会养老保险总支出(Sn)包含城市居民养老保险总支出(Sc)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总支出(Sv),即:Sn=Sc+Sv,所以进一步推算出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系数模型,此模型公式为:(2)其中,表示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系数,Sv表示农村养老保险总支出,Qnv表示农村养老负担保障系数,由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与农村老人的养老金平均替代率所决定,即农村养老保险负担系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QnvQpCp=×(3)其中Qp表示农村60岁老人的比例,Cp表示农村老人养老金平均替代率。由公式(3)可以得出最终的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系数模型,模型公式为:(4)以此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系数模型预算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首先需要计算的是新疆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新疆总人口中的比例,如表1。其次是新疆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金平均替代率,根据已参考过的论文资料,将农村养老金平均替代率设定为50%。工资收入分配系数(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则分作两部分即现实值与合意值,现实值根据城乡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比值计算而来,合意值则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规定的生产要素所占的度来衡量,即65%。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现实值计算结果如表2。从表2可知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的现实值小于合意值,因此以现实值与合意值为基础计算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的范围。计算结果如表3与图1。从表3可以看出,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范围大致在1%-2.5%之间,从图1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适52数据来源:表3图1农村养老保险适度上下限水平分析度下限水平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虽然农村老年人口比重略有降低,但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总收入增加,则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上升幅度大于老年人口比重下降幅度,因此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下限水平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另一个能够明显观察到的是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上限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控制了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不变,新疆农村老年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上限水平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新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现状及分析2009年之前新疆以至全国的农村养老保险主要是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建立在五保基础上,保障水平非常低,保障范围十分有限。许多农村居民在失去劳动能力或是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后,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保障。特别是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区,低保障、小范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必定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目的是实现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险全覆盖,保证农村居民老有所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新疆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新疆地域广阔,农村聚居地分散,农村居民占比相当大,且大都以农牧业为生,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基金支持,为所有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这一政策对新疆的社会稳定与长久发展有重要意义。表4列举了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后2010-2015年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情况。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型农村保险制度实施后,参保人数从2010年到2011年有一个显著的增加,2012-2015年的参保人数在经历明显的提升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字。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人口数量在实施农村新农村保险制度后持续增加的状态,特别是2010年到2011年,享受待遇人数增加明显,2012-2015年的享受待遇人数也在稳定的持续上升。当年基金支出在2010年至2012年这一期间大幅度的增加,之后三年也呈现出持续增加态势。从以上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对新疆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范围有一个“量”与“质”的提升。根据表4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后的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现状水平。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和图2的数据变化以及曲线的变化可以清晰的看出,自2009年实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后,新疆的农村养老基金支出整体上有一个明显的上升,2010年至2012年养老基金支出额度大幅上涨,2013年至2015年养老基金支出额度虽不及2012年,但相比2010年,2013年至2015年新疆养老保险支出额度增幅较为明显,故2010年至2015年新疆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度在整体上是大幅增加表4新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支出现状年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的。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现状水平从份额0.0497%整体上升到2015年的0.1085%,幅度上涨明显。因此,自农村新型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后,新疆的养老保险现状水平逐年上升,参保人数、享受待遇人数以及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在整体上都增加明显。新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实水平适度性分析观察2010年至2015年的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新疆各指标数据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后的初期增长明显,后期也呈稳定趋势上升。虽然各统计指标在总体上都是上升的,但是与我们所构建的模型所预测的范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根据表3和表5的数据,我们将2010年至2015年的新疆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与现实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如表6和图3。通过图3能直观观察到,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水平不在适度的水平范围内。虽然新农保实施后新疆农村的养老保险水平有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其现实水平仍低于适度水平的下限。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包含两大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即农村居民个人缴费也是新型农村保险的一部分。由于新农保政策是2009年开始实施,执行过程还在一步步的探索之中,而且每个省的个人缴费也是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而制定的,基金支出也是各不相同的。新疆由于地缘辽阔,农村人口比例大且聚居地分散,政策的实施只能有条不紊的推进,逐步覆盖全疆范围。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享受待遇的指标可以看出,在新疆新政策的覆盖范围还相对较小,又碍于新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疆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个人账户缴费相对较少,对农村享受待遇的老年人口的当年基金支出贡献较低,因此农村养老保险的基金支出在GDP中所占比例小,农村养老保险的现实水平也相对低下,与农村养老保险的适度水平相距甚大。

结论及建议

从我们收集的数据和分析中,可以得到基本结论:自2009年国务院推行农村新农保政策,过去的五保制度转向全民参保,新疆的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在扩大,享受养老保险的老年人也在快速增加,当年的基金支出也在逐步递增,新农保的实施对新疆的养老保险现状水平积极效应明显。但是,由于新农保政策推行时间不久,仍在不成熟的阶段,新疆农村养老保险的现实水平达不到预测的新疆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因而提出以下建议:(一)创新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方式。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不单可以只是政府的支出和个人的缴费,还可以通过聚集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以获得更多的养老基金。扩充养老保险资金的基础量,能够增加养老保险资金的支出,从而趋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保障新疆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更能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与长久治安。(二)完善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任何政策的实施初期都是处于探索时期,尚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为防止居民对政策产生曲解,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因此在新政策的实行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确保新政策的强有力的实施。(三)加强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政策能否有效推广,宣传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政策的宣传方式与力度得当,提高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积极性。从而扩大参保人数,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维护社会的稳定。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应减少农村居民获得保险的成本,例如费用缴纳与结算的便利化等。

作者:林静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