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妇女护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5-05 09:49:22

老年妇女护理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接受妇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逐渐增大。妇女在60岁以后即进入老年期,由于老年患者多种器官出现衰老和退化,同时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风险,术后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今妇科术后并发急性精神障碍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可延迟康复,导致并发症和增高病死率,延长住院天数和增加医疗费用。笔者对2002年5月至2007年11月发生在我科的18例老年患者术后出现急性精神障碍的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18例术后急性精神障碍患者住院前均无明显精神症状,未使用影响精神活动的药物,否认精神病家族史。年龄61~90岁,平均72.4岁。丧偶的11例,2例丈夫患有慢性病,10例患者住院期间由女儿照顾,3例患者住院期间由保姆照顾,2例患者由丈夫照顾,3例患者由媳妇照顾。本组卵巢肿瘤3例,宫颈癌3例,内膜癌2例,子宫脱垂8例,外阴癌2例。急性精神障碍主要发生在手术后1~2d,其中谵妄型13例,表现为躁动、精神混乱、定向力障碍、语言错乱、行为异常,有视性、听性幻觉和被害妄想;抑郁型5例,表现为烦恼、失眠、情绪淡漠,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拒绝治疗。通过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治疗,不但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意外,也没有后遗症存在。

二、原因探讨

2.1年龄由于老年患者组织器官老化,生理功能有不同程度减低,对手术创伤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术后容易并发心功能不全、肺部并发症、高血压脑病等,造成的脑低氧、脑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产物滞留、电解质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感染等,均可引起精神障碍。

2.2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老年患者牙齿条件差及胃肠功能减退,平时进食不多,术中出血、术后发热等消耗增加,受麻醉影响出现恶心、呕吐等,均可导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3手术和麻醉影响手术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果术中大量出血、严重低血压未得到及时纠正、发生低氧,以及过度通气造成二氧化碳分压过高,使脑血管收缩,影响脑的血液供应,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影响,如术前使用的抗胆碱药和术中麻醉用的氯胺酮、依托咪酯、氧化亚氮(NO)、氟烷等都与精神障碍有关。

2.4心理社会的影响老年妇女患者由于特定的生理、机体等方面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心理上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对住院手术感到紧张和恐惧,加上子女常因工作忙不能陪伴左右,有被家人遗弃的感觉,又担心住院期间的经济费用加重子女的负担,加之由于患病部位的特殊性,经常由于检查治疗需要暴露其最隐蔽的部位,加重了心理压力,产生了负面情绪,加重其术后精神症状的发生。

三、护理体会

3.1心理护理掌握患者精神特质:手术对机体功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术前患者或家属都会担心,特别是反复追问手术情况或有失眠史的患者,提示其处于忧患中。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就主动与其有效沟通,掌握其个人特征,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了解有无失眠、焦虑、精神病家族史,有异常现象汇报医生,酌情使用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如术后出现谵妄且思维混乱,应反复讲解,促进患者认知的主动功能,并给予暗示,对幻觉的患者要用亲切的语言耐心解释,否定他们的幻觉、幻听、幻视,证实目前的真实情况,医护人员及亲人都很关心他们,阻止幻觉延伸减轻症状。

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意识、情绪、生命体征等情况,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减少脑组织缺血低氧性损伤,术后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酌情予以面罩吸氧,同时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早期评估精神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3.3做好安全措施,防止发生意外对于烦躁、乱抓的患者,应专人守护。护士及她最信任的亲人用手握住患者的手,轻声与之交谈,针对患者的不同情绪反应,给予安慰,耐心反复解释过度活动将产生的后果。既给予一定的约束防止不自主的躁动,又给予亲切感,同时轻拍患者肩部或按摩背部,使患者减轻了烦躁症状,从而防止患者神志模糊时自拔导管。保持环境舒适,根据患者需要病房保持安静和舒适,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夜间也要保持适宜的灯光,防止因黑暗而带来的恐惧,降低噪音,工作人员做到“四轻”,合理安排一切操作,减少刺激,保证患者安静休息。本组4例患者采取上述措施后烦躁症状逐渐减轻。

3.4家属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护理家庭关系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持系统,与情绪心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不少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的参与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要经常与患者的家属联系,加强沟通,让家属了解家庭支持对患者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及好友多陪伴患者,增进老年患者对渴望关怀与被爱的积极情绪,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本组有3例患者因子女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托付给保姆,患者出现低落的情绪。通过护士与其子女沟通,尽量在早上上班前和下班后来看望患者,让她感觉不被遗弃,缓解低落的情绪,从而促进康复。公务员之家

小结:术后精神障碍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常认为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术后精神障碍要具体分析其原因,一旦发生及时协助医生进行治疗,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如做好心理护理、安全护理、病情观察、环境的护理,尤其安全护理要做好。通过对18例术后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表现的观察和护理及其因素的分析,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也提高了我们对术后精神障碍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经验。

【参考文献】

[1]魏秀丽.老年妇科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07,15(2):91-92.

[2]马长松.老年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自然科学杂志,2005,7(3):247-248.

[3]陈立波,张连仲,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65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7(2):103.

[4]欧阳秀珍,纪燕琴,黄凤英.老年妇科住院患者164例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6):986-987.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2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的影响,帮助围绝经期妇女度过围绝经期这个“不平凡”的时期。方法:设立专科门诊及加大围绝经期知识的宣传,一对一的护理干预。结果:70例围绝经期妇女接受护理干预后都能正视围绝经期的反应,根据不同症状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持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护理干预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化年代,随着人口老化进程加快,步入围绝经期的妇女也就越来越多。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内分泌功能失调,并逐渐向老年过度的一个时期,其中包括一些卵巢早衰或因手术导致的卵巢功能丧失的妇女。临床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等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症状,在此阶段,妇女在心理、生理、社会角色等各方面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质量。为了有效帮助围绝经期妇女平安度过这个“不平凡”的时期,我们应针对影响围绝经期的行为进行护理干预。现就2004年至2005年我科门诊及住院的70例病人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作介绍。

1临床资料

门诊病例50例,住院病例20例,年龄在30岁~55岁,其中卵巢功能早衰包括手术切除卵巢的有8例年龄为30岁~40岁,有潮热出汗的54例占77.1%,情绪不稳、易激惹的50例占71.4%,心悸48例占68.6%,失眠60例占85.7%,性欲减退40例占57.1%,阴道干涩50例占71.4%,有泌尿系症状10例占14.3%。

2方法与结果

设立围绝经期专科门诊、设立围绝经期知识专刊宣教栏、制作围绝经期知识宣教小册、宣传单等方便传阅。住院病人由主管护士给予一对一的负责。通过护理干预,都能够积极面对,并根据自己不同症状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持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3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有报道,在被调查的4489名围绝经期妇女中有更年期症状的3084人,占68.7%,能及时就诊的893人,仅占19.9%[1]。在就诊的围绝经期的妇女中就诊内科的比例最高占36.2%,中医的占34.1%,妇产科仅占20.3%[1]。从种种迹象表明大部分围绝经期妇女不清楚此时期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相关症状的原因,盲目投医。因此,强化围绝经期知识的宣教力度,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护理干预,使妇女平安度过这段“不平凡”的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4护理干预内容

4.1帮助认识围绝经期的心身反应

出现更年期症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种身心反应。祖国医学认为,围绝经期妇女由于肾气渐衰,天葵渐竭,冲任二脉虚衰,致阴阳失去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因而围绕绝经前后出现诸多证候[2]。再加上此年龄段的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精神、环境因素的刺激,如:下岗、孩子上学、孩子离开、照顾老人等,更加重了身心的不良反应。所以,帮助围绝经期妇女认识围绝经期的心身反应应从心理干预开始,强调自我调节,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正视围绝经期的心身反应,尽量保持良好的心境,消除紧张、孤独和恐惧,保持乐观的心态,正视现实。

4.2情志与行为护理

围绝经期妇女容易情绪不稳,尤其是在家庭或单位受到不良气氛或工作环境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不良的心理反应,而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往往又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更加重了发怒、多疑、失眠等症状。因此,必须加强情绪与行为护理,可有助于减轻不良情绪反应。学会回避:当遇到不良刺激时采取短暂的回避,因离开是一种让心情冷静的很好方法。学会倾诉:尤其是一些较内向的妇女,更应该学会倾诉,找亲朋好友或保健医生,将心中的不快或疑虑倾诉,也是一种减压的好方法。学会移情:不要让家庭琐事锁住,抽空参加娱乐活动,如唱唱歌、跳跳舞、打打太极拳等,都可达到放松神经、调节情绪的目的。

4.3饮食护理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大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植物雌激素,大豆卵磷脂、植物固醇有利于血脂代谢,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3,4]。牛奶还含有较丰富的天然钙,吸收率也高,是理想的钙来源。经常饮用牛奶和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比不饮用牛奶及豆制品者低且症状轻。也就是说围绝经期妇女如能坚持饮用牛奶及豆制品,可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且减轻失眠、潮热、忧郁等症状[5]。

4.4加强性知识的认识

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阴道分泌物减少,围绝经期的妇女不同程度存在阴道干涩,性交疼痛症状,因而导致性欲减退的发生。而大量资料反映,性生活和谐的夫妻不仅精神愉快,而且寿命也长,也是保持中年以后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的性生活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卵巢功能、垂体下丘脑功能的调节又起到了促进的作用[6]。因此我们必须指导中老年妇女保持适度和谐的性生活,也利于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神经症状。

5讨论

围绝经期时期是妇女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年龄的妇女往往会遇到较多的生活事件,并且对大多数妇女来说,进入围绝经期本身就是一种应激。临床经验和大量的文献资料均证实,女性在围绝经期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尤其以情绪障碍多见,而且这种情绪障碍多以抑郁为主,可伴有或不伴焦虑[7]。我们医护人员必须正视这为数不少的人群,应帮助指导她们如何正确对待这个生命的必然规律。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积极面对现实,以达到体内阴阳气血之间的平衡[2]。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相信绝大多数妇女都能平安度过围绝经期。少数症状较重的,除接受护理干预外,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激素替代疗法等,也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建红,田丰莲,赵庆国,等.围绝经期妇女就诊及激素替代治疗态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8384.

[2]吴敏霞,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干预[J].甘肃中医,2005,18(5):3233.

[3]WangMF,YamamotoS,ChungHM,etal.Antihypercholesterolemiceffectofundigestedfractionofsoybeanproteininyoungfemalevolunteers[J].JNutrSciVitaminol(Tokyo),1995,41(2):187195.

[4]WangY,JonesPJ,AusmanLM,etal.Soyproteinreducestriglyceridelevelsandtriglyceridefattyacidfractionalsynthesisrateinhypercholesterolemicsubjects[J].Atherosclerosis,2004,173(2):269275.

[5]江雪芳,田丰莲,赵庆国,等.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6):667669.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3

——编者

中央组织部:

让老干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8年的老干部工作,中央组织部将突出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拟从2008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老干部工作系统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

继续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从组织上凝聚老干部。加强和改进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适时召开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继续组织好中央和国家机关老干部专题报告会。

加强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推进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财政支持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有效运转。做好国有改制和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继续抓好全国老干部工作部门信访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坚持把老有所养同老有所为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离退休干部在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着眼于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加强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老干部党校等活动、学习阵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丰富活动、学习的内容,改进活动、学习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广大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的研究制定。针对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的实际,适时出台改善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好让老干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

民政部:

大力促进老龄事业发展

2008年,民政部将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下大力促进老龄事业发展。

在社会福利方面,继续深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意见》,召开“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推进会”,命名首批“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市、县)”。以保障“三无”老人为重点,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提供服务。完善和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调研、论证《养老机构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在社会救助方面,继续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农村医疗救肋制度,加快城市医疗救助建制步伐,实现到今年6月底全国所有的县(市、区)都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救助体系。

在军休安置方面,进一步完善军休安置管理政策法规。一是着眼军休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出台《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办法》;二是抓紧研究制定《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政策规定》;三是着眼军休安置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四是着眼与总后等有关部门联台出台无军籍退休退职工的配套政策;五是着眼军休干部的法制化建设,启动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管理条例的调研工作。推进军休人员接收安置工作持续稳定发展。拟以民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名义,联合表彰在军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全面落实军休干部住房制度改革政策。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年把健全机制作为重点,着力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镇养老保险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确保今年春节前发放到位。三是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四是加紧完善有关养老保险政策。研究提出解决困难老年群体养老保障问题的意见,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意见等。五是积极推进养老保险长效机制建设。按照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省级统筹的工作目标,全力推进省级统筹工作。

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是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做到即征即保。二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保制度。

医疗保险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资金来源问题。二是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三是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服务,进行养老护理员资格认证,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退休人员公寓试点,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教育部:

为全社会老年人多办实事

2008年,教育部将在做好教育系统老龄工作的同时,努力为全社会老年人多办实事。

一是配合全国老龄办继续做好第三届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而努力。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促进高校老龄学科专业建设。对已开设老龄工作相关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继续推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老年学专业和社区服务类等专业,培养从事老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是在各大片区学习交流的基础上,组织片际之间的交流研讨,为起草关于加强高校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的意见或办法作准备。积极探索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联动机制,促进高校在现有家属区服务点的基础上完善为老服务功能。7月份组织以“庆七一,迎奥运”为主题的在京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老同志文艺汇演。

财政部:

加大投入,使更多老年人受益

2008年,财政部将继续做好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同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在继续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推进省级统筹。二是在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三是探索研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会同老龄办做好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按国务院统一部署,从2008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财政部将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制定200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方案,做好调整待遇相关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老年群众生活问题。一是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以及其他特殊群体的生活救助制度。2008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密切关注物价变动情况,及时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切实保障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二是认真做好老年人医疗保障工作。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将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将扩大试点,同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使更多的老年人从中受益。三是积极参与研究老年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有关政策,继续做好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

2008年,财政部将继续根据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可能,合理安排老龄事业经费。

卫生部:

为老龄人口提供有效卫生服务

2008年,卫生部将坚持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相结合落实老年卫生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内容,为老龄人口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的卫生服务。

从今年起,新农合制度将覆盖全部农村地区,所有农村的老龄人口都可以自愿参加新农合。为使参合农民得到更多实惠,部分地区将一些老年病、慢性病的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减轻老年病、慢性病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

组织对老年疾病发生的早期标志物进行有关研究,为老年疾病的早期诊断奠定基础。研究建立老年疾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老年社区护理的研究。继续组织实施“光明行动”及相关项目。

加强已有的老年疾病防治社区试点工作,在试点社区建立老年疾病三级防治网络。召开全国老年疾病防治研究与策略研讨会,举办全国老年医学部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培训全国老年医学研究人员。

司法部:

扩大对老年人的法律援助覆盖面

2008年,司法部将继续推进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组织和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老年人维权岗活动,满足老年人对法律服务的需求。

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力度。推动各地依法扩大对老年人的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促进将涉及老年人的医疗、家庭暴力等权益保护事项纳入到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使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更多困难群众能够享受法律援助。推行法律援助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度、公示制度,向老年人公开申请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和工作流程,公开法律援助咨询电话和办公地址,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实行上门服务。

进一步深入推进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组织开展老年人学法用法活动。在全国举办卫星远程讲座,介绍有关法律内容,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

文化部:

继续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

2008年,文化部将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要求各地文化部门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向老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或优惠开放的各项措施。督促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老年人等社会群体服务。

文化部将继续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并在适当时机对老年大学办学、文化设施为老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或优惠开放、老年艺术的创作表演、贯彻评估标准中有关老年文化工作要求等情况进行检查。

公安部:

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在新的一年,公安部党委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把老年维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打击、防范侵害老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认真对待老年人的报警、求助,依法、及时受理涉及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严密预防、严厉打击侵害老年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加强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广大公安民警要主动深入辖区,深入群众,及时获取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信息、线索,强化对农村、社区居民家庭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保障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基层派出所要充分利用当前推进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配合老龄、民政等有关部门,大力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推动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体活动、疾病护理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

全国妇联:

解决老龄妇女的实际困难

2008年,全国妇联将努力推动老龄妇女工作新发展。通过开拓工作思路,组织特色活动,丰富老龄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继续开展工作交流与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协调社会力量,帮助解决老龄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全国妇联将在去年对老年法的修改进行研讨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好老年法修法调研,认真听取基层组织、有关单位和老龄妇女等多方面的意见,摸清老龄妇女在权益维护方面最容易受侵害、最需要保护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如何从立法的层面,加强保障老龄妇女合法权益的现实针对性,提出立法建议,配合全国老龄委完成《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争取在草案中体现维护老龄妇女合法权益的内容,切实维护老龄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

全国老龄办:

把老龄工作持续向前推进

针对老年群体,尤其是城乡贫困、高龄、病残、空巢、失地等老年群体在养老、医疗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2008年,全国老龄办将积极开展专题调研,为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

协同有关部门,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修订纳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立法工作规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年底完成上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今年,全国老龄办将颁布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推进各地探索和逐步形成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老龄化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4

一、我市老年妇女面临养老问题的情况

我市共有老年妇女13万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3.9万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的老年妇女6500人。从目前对待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家庭状况来看,大多数的老年妇女选择居家养老,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年妇女面临着养老困境。一是“空巢”老人;二是“三无”老人;三是特殊困难老人;四是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老人。这些老年人更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以及健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但从我市目前的社会福利机构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就曾连续3次接待一起这样一位老年妇女赵某。赵某年龄己近80岁,生活自理尚可,但是也渴望有人照顾,她丈夫去世30多年了,儿子也去世,只有一女在身边,但是女儿不孝,常年不去探望老母。赵某来妇联上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希望帮助协调女儿常去探望她,二是希望妇联帮助协调住进市民政局开设的社会福利院。市妇联经过协调第一种途径被迫中断,其女儿不接电话。协调市民政局社会福利院,虽然赵某各种条件都符合,市民政社会福利院也同意接收赵某,从去年10月份开始在民政福利院登记入住,但是至今还没有空床位,民政福利院的机构设施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二、我市老年妇女养老权益发生的原因

从目前的社会形式来看,国家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居民社会福利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老年妇女的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不断提高,但是为什么还存在着这么多养老问题的上访案件呢,从到妇联上访的案件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年轻时收养儿女,年老时老人有病发生养老权益问题。近2年己有2起因年轻时收养儿女,年老时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信访案件发生。比较典型的一起是家住向阳区的秦某,年龄将近70岁,老伴去世5年多,年轻时收养一个女儿,现秦某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在身,女儿将老人的房产占为己有后,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甚至虐待老人,秦某的妹妹不甘忍受,将秦某的养女告上法庭,经多种媒体暴光后,要求变更老人的监护权和解除收养关系,要回老人的房产,此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二是无儿女,再婚后又离婚导致养老权益问题发生。今年到妇联来上访的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李某本人一辈子无子女,前夫16年前去世后,再婚双方共同生活了15年,老人己76岁,此时,丈夫提出离婚,经法院判决,李某因无证据证明家庭财产,结果一辈子的积蓄全没了,给老伴看病,侍候老头,十几年的付出都成了她心头无法抹去的伤痕,现在面临着自身难保的生存境地,养老权益更是无法维护。

三是再婚后双方儿女干涉,本人无经济来源导致养老权益问题发生。前进区有一妇女王某,今年72岁,再婚20多年,丈夫前妻的儿子7、8岁就由其抚养长大,丈夫目前己经80多岁了,离休,挣的钱很多,儿子现在20多岁,不务正业,整天花父亲的钱,父亲的工资卡被其拿在手中,房子更名到其名下,现在将继母赶出家门,王某想回家不敢回,去福利院又没有经济来源,养老面临着难题。

四是残疾妇女无收入,监护人有争执的造成养老权益问题发生。刘某,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50多岁,无子女,无父母,有兄妹3个,轮流照顾她,但他们之间常发生争执,刘某不愿意让他们照顾,想去福利院,无人送。

三、遏制老年妇女养老权益发生所采取的对策

为了更广泛地维护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的合法权益,遏制老年妇女养老权益问题的发生,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

一是加大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力度。老年妇女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较深,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淡薄,在遇到有关自身权益受侵害时,常常举步维艰,束手无策。因此,加大《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让她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强德育宣传,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的氛围。老年人再婚问题一直是社会谈论的焦点问题,常常受双方儿女的干涉而影响到婚姻的质量,然而老年人到了老年孤独、寂寞、无助的心理常常需要有人做伴,儿女忙于自己的事业,无瑕照顾父母。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是我们晚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也要加强正面宣传,尊老、敬老、爱老,不要以自身的好恶评判老年人婚恋,真正从老年人的意愿出发关心关爱老年人,营造一种和谐快乐的老年家园。

三是多开展一些老年妇女的联谊活动,相互交流心得。组织老年妇女参加联谊活动,既可活跃身心,激发老年妇女的动脑能力,又可活跃老年妇女的筋骨,增强老年妇女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联谊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相互谈心,交流居家生活、思想观念、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提高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5

关键词:子宫脱垂;盆底重建术;镇痛泵;护理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称为子宫脱垂(uterineprolapse),子宫脱垂常合并有阴道前壁和后壁膨出,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1],目前,我院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该病获得满意效果,但其术后疼痛的护理值得关注,本研究探讨对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加强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组病例均为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40例患者,年龄52~67岁,平均(60.4±2.9)岁;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膨出31例,阴道封闭术后再发子宫脱垂2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宫颈残端脱垂7例;患者中伴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1例,压力性尿失禁7例。患者均行盆底重建术治疗,手术前有合并症的患者血压、血糖均控制良好,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将以上4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情况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对患者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如果有心律失常、血压过高或过低、心肺功能衰退等及时告知主治医师,积极对症处理[2]。(2)患者术后24~48小时阴道内有纱条填塞,一般患者可有阴道流淡血性液体,护理中注意其有无颜色、气味及量的异常。(3)根据患者的盆底重建术情况,留置了阴道内腹腔负压引流管,护理人员应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无菌,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3-4]。(4)患者术后4~6小时进流质,恢复排气后进食半流质,术后3天可逐渐恢复普食。针对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强调早期、足量进食,满足患者对各类营养素的需要,同时告知患者术后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地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患者的康复[5]。(5)重视患者的会阴护理,保留尿管及会阴伤口拆线前,注意保持会阴清洁,要彻底清洁大小阴唇皱褶间的分泌物、肛周及大腿根部污迹,保证会阴护理治疗,以防逆行感染。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镇痛泵加强疼痛护理:盆底重建术后患者会自觉下腹不适、疼痛,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减轻、加剧疼痛的因素[6-7],指导患者采取舒适的半卧位,同时给与镇痛泵进行镇痛治疗,使患者无痛舒适。

1.3观察项目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5.1±0.49,对照组为5.42±0.51,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略短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35,P>0.05)。

2.2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3,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略)

3讨论

严重的子宫脱垂和膀胱膨出,是因为年龄增大盆底组织过于松弛导致的。患者早起时会感觉有肿块从阴道脱出,并伴有不受控制的尿漏,在咳嗽或运动时更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这类疾病,以往采用的手术方式是将脱垂的子宫和膨出的阴道壁切除,然后将损伤的筋膜进行缝合[8]。但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将没有器质病变的子宫切除了,而且缝合后的结构仍然是建立在存在病变的盆底组织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组织会越来越松弛,日后仍有可能复发膀胱膨出的情况[9-10]。盆底重建术就是通过使用无张力阴道吊带或补片对过于松弛的组织进行悬吊、修补,并采用对人体无伤害的合成材料来代替原有的病损组织,重建盆底组织架构,并且具有弹性效果,无排斥反应,是患者体内的长久有效“柔性支架”,这种新型的手术不用开腹,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控尿效果好,不易复发,并且保留了子宫等无病变组织,对患有内科疾病、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大手术者更加适宜。我院采用此法治疗子宫脱垂患者40例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该40例入组患者术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其恢复情况也略有差异,观察组采用镇痛泵加强疼痛护理效果更好,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略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

镇痛泵可以减轻和缓解手术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这一技术在国外发展较快,已达较成熟阶段,而国内最近几年才逐步推广应用。在使用镇痛泵的情况下,对于卧床的患者可以咳嗽促进排痰;而且患者在手术以后可以早期在床上翻身活动,也可以下床活动,这样对肠蠕动以及身体的恢复都有好处。另外,早期活动对于老年患者还可以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综合以上论述及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对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镇痛泵加强护理,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并能明显提高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幼林,赵荷兰.子宫脱垂7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9):1148.

[2]陈洁.20例全盆腔重建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1):24.

[3]王玉琼.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

[4]徐景芳.子宫脱垂并阴道壁膨出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33.

[5]廉伟.女性盆底重建手术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4):50.

[6]戎明梅.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围术期的护理[J].江苏医药,2008,34(10):55.

[7]乔凌,苗娅莉,张晓红,等.全盆底重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9,10(4):26.

[8]吴振玲.老年妇女子宫脱垂28例手术治疗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36):51.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养老服务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2017年度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而60周岁以上的老人已占人口总数的17.3%。伴随着大量“空心村”的出现,一直以来依赖于家庭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渐改变,持续外流的青壮年劳动力及不断提高的生活成本使家庭式养老质量难以保障。而相较于城市中相对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而言,农村养老的综合服务机制尚不够健全,因此,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下,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模式尤为紧迫。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尊老、敬老是传统道德文化的精粹,对老年人口的关怀与周到服务是一个社会拥有高尚道德文明的体现。当前,进一步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是有效维护人口老龄化危机之下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村养老综合服务水平的现实之举,同时也是从人文关怀角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效途径。(一)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现实要求。近些年来,“银发经济”热度走高,“夕阳商机”的不断涌现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趋势。2017年《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关于印“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中指出:“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1]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完善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养老理念、市场运作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而我国的养老服务市场还处于培育期,优势资源向农村下沉缓慢,因此,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养老负担,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农村老人安享晚年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提高农村养老综合服务水平的理性选择。农村家庭式养老是特定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家庭式养老服务的人力要素出现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因务工、升学等原因不断流向城市,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承担主要赡养责任的子女外出务工,加之部分家庭成员缺少主动赡养老人的道德品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质量较低。而农村家庭式养老的现状与农村整体养老公共服务不到位不无关系。因此,优化农村养老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利于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更多的养老方式选择,“满足老年人口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2]。以健全的养老服务供给改革推进农村养老观念的改变,从而依靠成熟、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三)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有效途径。农村养老服务是道德文化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在精神层面上推进农村社会的道德文明发展。有助于以养老服务为途径,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培育良好的“孝道”文化,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道德能力与文明素养。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可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形成弘扬社会正气、以尊老敬老为荣的淳朴民风。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可从人文关怀角度加强对老年人口的社会关照,反哺老年人口毕生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助于在农村养老服务助推及孝道文化的感染下,使农村家庭形成尊老爱幼、责任担当的家风,展现乡村文明的新风尚,进一步推进农村社会的公民道德工程建设。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的阻碍

以家庭为主,以政府和市场为辅的模式是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拉动的养老新需求,使农村养老服务的原有的模式被打破,出现了新旧养老模式的衔接问题。(一)家庭养老服务的质量较低。其一,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较重,使老人物质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在我国农村地区,“养儿防老”是很多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家庭式养老几乎是老年人唯一的养老选择。家庭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归属于老人的土地、牲畜、房屋等个人财产及子女支付的赡养费用。通常而言,子女收入稳定、经济收入越高则老人的养老物质享受越充足。但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整体收入仍有待提高,同时农村家庭的经济支出种类不断增加,在子女教育、房屋修建、治病就医、出行代步等多方面形成了新的消费需求,家庭总体消费不断提升,用于高质量养老的费用比较有限。其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及儿童留守成为了农村社会的常态,“空巢老人”在得不到下一代精心照顾的同时,更要养育隔代的“留守子孙”,使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其三,部分子女较多的农村家庭选择“流动式养老”的方法,但家庭成员的关系亲疏、复杂的家庭经济利益纷争并不利于对老年人进行长期、稳定、高质量的照顾。在空间上与子女的距离,在时间上的聚少离多,使家庭养老的情感慰藉优势得不到发挥。加之农村业余文化生活的匮乏也使农村老年人口的孤寂无从排解,对家庭圆满、安享晚年有了更强烈的期盼,因此,由于思想观念、人员安排、经济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农村老年人口的家庭养老质量不高。(二)农村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农村养老服务需要健全的制度体系为支撑,而政策制度的缺位将导致农村养老粗放、原始发展,不利于农村社会治理向着现代化转变。其一,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社会建设的中心往往聚焦于城镇,用于农村养老服务机制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个别部门在养老服务上观念滞后,忽视了基层组织、社区等在农村养老服务机制建设中的责任。其二,农村养老制度设计不健全,主动性规划较少,对人口老龄化危机认识不强,相关政策存在“碎片化”的问题,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农村养老与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及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合不够,政策的普惠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其三,缺乏专业化的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养老护理人员绝大多忽视来自于农村,更高的经济收入使农村养老护理人员迅速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现有农村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社会认同度不高,收入待遇较差。农村较难吸引经过专职培训、具备一定医护常识、掌握良好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加之农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专业化护理队伍尚未建立,使农村养老服务的技术含量较低。(三)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机制不成熟。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是有效弥补家庭养老质量低、政府公共服务承载力有限的有效方法,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主体,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制在城市中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引领了城市养老的新潮流。但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也存在多种现实问题。其一,养老服务机构多集中在城市之中,即便是建设在紧邻城市、生态较好的乡村边缘的养老院或护理中心,主要服务对象仍是城市老年群体。其二,市场化养老服务主体存在经济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其次的观念,因土地成本、建筑装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保险服务等成本因素影响,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化养老机构收费较高,客观上提高了农村老年群体购买养老服务的门槛。市场化养老服务更对贫困农村老人关照不及,无法从社会意义上真正实现养老服务的普遍覆盖。其三,现有农村地区的福利院、养老院承载能力有限,而民间付费的小规模养老院基础设施不佳,对护理人员监管不到位,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一旦家庭付费中断,意味着对老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终止,在本质上对家庭经济供给的依赖现状并未完全改变。

三、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措施分析

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之下,应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优化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满足农村老年人口在医养结合、情感慰藉等方面的养老需求,使农村养老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化,加快推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进程。(一)转变观念提高家庭的养老能力。第一,开展道德教育,培育孝贤家风。需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贤文化,推进养老观念的转变。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尊老、敬老的道德文化。从农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讲好榜样人物在赡养老人方面的先进事迹。长期开展农村“道德讲堂”学习实践活动,重点针对青壮年人群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引领塑造孝贤家风文化。增强青壮年人群的自觉尽孝意识,使其主动向老人付出关切,提供周到照料,从而形成以善待老人为荣、以漠视老人为耻的淳朴乡风。第二,提升家庭养老的经济实力。目前,我国“农村家庭规模相对缩小,家庭照料资源日益匮乏”[3],提高农村家庭养老综合能力的关键在于促进农民增收,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回流”,使一部分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获得就业机会。重点对家庭中有高龄老人、重病老人的青壮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性别差异和个人就业意愿进行针对性地技术指导,增强农村家庭的创收能力,提高农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为农村家庭高质量的赡养老人夯实经济基础。第三,加强对家庭养老护理技能的培训。良好的家庭养老需要以人性化的护理理念、良好的技术知识为保障。因此,要对家庭养老的主要护理人员加强专业护理知识教育培训,定期开办家庭养老服务护理培训班,社区需向农民提供养老护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老人及差异化的养老需求,组织开展紧急救助、老年心理疏导、一般护理、康复训练等技能培训,其中要重点对农村留守妇女进行系统培训,一方面提高农村妇女的养老护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育,逐渐培育出优秀的农村养老护理职业人员,使留守人员的潜在就业价值得到开发。(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制度发挥政府调节职能。第一,建立健全农村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基本医疗、教育就业、基本救助等加强政策设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对农村家庭的赡养费进行科学计算,提高法定农村老人赡养费标准,细化子女的赡养责任与义务规定。进一步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需求的新变化,对现有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同时要优化乡镇、村一级的法律援助工作,强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常态化监督,提高老年人口的维权意识,将普法工作做到家门,为农村老年人口依法享受养老服务创造条件。第二,完善养老服务的制度设计,对农村养老服务进行系统规划。应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进行系统化、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整合乡镇医疗卫生、养老院、农村社区等单位的力量,建立立体化、多功能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挥出农村养老政策制度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完善农村就业政策,面向社会开放农村养老服务的公益性岗位,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本地就业。进一步加大对老年护理、家政服务类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联合职业护理院校,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鼓励民间创办专业化、设施齐全、拥有一定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政策上加大倾斜力度,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格审查和专业评价机制。加强对市场化养老机构的监督及管理,确立农村养老服务人员的准入标准及能力审查制度,严格把控服务人员的健康情况,采取服务对象监督、企业监督、部门监督及网络监督等形式,保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规范经营。第三,加大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用于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资金足额按时发放,做好财政预算支出的结构性增减,提高对农村养老保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救助、护理人才培养等项目的补贴力度,为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基础资源夯实资金保障。与此同时,需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合理改造的资金投入,使特色旧宅、林地湖泊等自然资源融入农村养老服务项目建设之中,让农村自然风光、文化特色与养老服务相得益彰,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环境宜人、贴心便利、健康自然的养老环境。(三)优化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模式。第一,维护养老市场的运行秩序,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质量。要充分发挥出市场调节的作用,使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对家庭及政府养老模式进行有效补充。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行业引导,强调养老服务要以质量取胜,增强服务品牌培育意识。与此同时,要针对农村老年人口购买力较弱的现实问题,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定价合理、服务周到、安全细心、支付灵活并富有文化内涵的养老服务,从而以品牌美誉度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影响力,争取农村老年人口的心理认同。第二,对社会养老服务进行价格指导,对关系到农村老人切身利益的养老服务及产品予以价格补贴,对以欺骗、哄骗、强制等手段迫使老年人口支付不合理养老服务费用的行为要依法严格惩治。与此同时,要遵循养老服务市场的运行规律,鼓励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创新服务,丰富农村养老服务的种类,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对乡镇中低档次收费标准的养老机构要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机构提高服务质量,在满足基本服务要求的基础上,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道德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对农村老人的情感慰藉明确列入到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之中,使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能够结合农村老人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有人情味的养老服务。第三,加快乡镇养老院、社会养老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使公立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以及盈利性的社会养老机构等得到有效整合,在确保养老服务基本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床位,完善基础医疗康复设施。充分利用农村废弃校舍、厂房等闲置建筑资源,通过合理改建打造区域性、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中心,使农村老年人口就近获得养老服务。实施“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灵活养老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村老年人口“离家不离邻,离户不离村”的养老心理需求。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7

【关键词】农家养老民间养老养老模式

据统计,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我国已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列。而且我国老龄化速度已居全球首位。

显然,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让许多家庭思考,而老年人则最关心的是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适合自己。目前,我国的养家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以房养老”和“民间养老”等是一些新型的养老方式,而农家养老是民间养老的其中一种形式。这些养老方式中社区养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农家养老等则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的不足之处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是现阶段中国人的三种主要养老模式,但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1、家庭养老,独生子女负担加重

家庭养老作为几千来年一直延袭的传统养老方式,目前仍占主导地位。但对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对夫妻给4位老人养老,其压力的确很大,家庭养老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到2020年,我们将要呈现一种8421的家庭结构,即一户家庭中有8个老人,下面是4个小老人,然后是2个青年加一个孩子,这种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更多途径的赡养服务,因为指望子女赡养已经非常不现实了。

2、民政机构养老,人满为患,政府不堪重负;民间机构养老,年年亏损,步履维艰

机构养老包括民政机构养老和民间机构养老。

首先,民政机构养老即按照计划经济的办法办养老事业,是国家民政部门着眼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救助,其范围有限,基本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根本无法满足大多数老人的入住要求。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5亿,约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院的愿望,可实际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了老龄人口的2%。如浙江省目前各类养老机构1957家,就算往大估计:每家养老院有150床位,也只能解决22.5万老人入住。但想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却有30万,僧多粥少,现有床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而民政机构养老政府负担重,管理也难以有效率。

其次,民间机构养老,步履维艰。如位于奉化市河头路的99老人乐园是浙江省最大的民营养老院,一期投入1400万元,占地15亩。99老人乐园自2003年开办以来,三年亏了200多万,院长王雪飞介绍,投入养老院的1400万资金中,除了900万元是自有资金外,有500万资金是向别人借的,光这些钱的利息,一年就要60万元左右。而养老院现在的收入远远抵不上开支。养老事业虽然是一种慈善事业,但是进入其中的民营资本也应该获得合理的利润,而目前的现状是,社会开办的养老机构大都处于亏损状态。

3、社区养老,未来趋势,但眼下发展迟缓

我国正在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前面所述的家庭养老用的钱是家庭的,将来的居家养老则很多方面是靠政府来实现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人住在社区也可以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而社区护理站的财政、设施、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届时,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由社区上门提供所需服务。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两个优点,既满足了老人的“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同时还节省了养老福利设施的投入。应该说,这是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社会现状的养老模式。

然而,社区养老目前服务的对象覆盖面不广,原因是经费筹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社会福利的福利金,而社会福利的收入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社区养老难有大的发展。因而需要探索更有实际意义的新型的养老模式,如:农家养老。

二、农家养老是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随着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我国全社会的老年人都被纳入了社会福利的保障和服务对象范围。这样,我国老年社会福利范畴就包括所有为保障和改善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所采取的一切举措。而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已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改善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因而应该探索更适合国情的新型的养老模式作为这三种主要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

农家养老是上海巾帼服务中心等家政公司两年前发起的一项颇具创意的养老项目。它吸引了上海许多老人和家里有老人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而又需要一定照顾的老人。

1、崇明“寄家养老”,既解决农家女就业,增加收入,又让老人得到照顾

崇明“寄家养老”这一模式的产生缘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名叫沈晓多的崇明妇女在上海一家医院为一位62岁、身患多睡脑梗的魏老太做护工,已经换了17位保姆的魏老太对沈晓多很满意,后来沈晓多因要回家务农不得不回崇明,于是便提议让魏老太夫妇搬到崇明自己家中,这样可以两不耽误。到目前为止,已经搬到崇明一年多的魏老太夫妇对崇明的生活很满意,病也减轻了很多。他们将位于上海市区的房子出租,所得收入扣去在崇明寄养的护理费还略有盈余。

这个项目从04年10月份开始,最初是崇明县妇联的同志提到,崇明有许多35岁至55岁的富余妇女劳动力,这些人没有多少文化,很难到外地找工作,也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离开家乡。而这些人中,大部分人家都有几间闲置的房子。相应的是,很多上海市区的老人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于是,上海市家政“绿色联盟”便想到将老人请到生态岛上养老的办法,让老人们住到农民家中,由这些农家妇女对他们进行护理,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这样既可以解决崇明妇女的就业问题、增加她们的收入,又可以让很多生活不便的老人得到照顾。

2、竹乡安吉,64户农家接待老人养老,老人愿意,费用合理

中国竹乡安吉泗溪村,徐云玲的家在村子的西头,贴着山脚而建,两层小楼;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花和枇杷树,屋前的晒场有半个篮球场大,晒场上随意地摆着几张竹椅。今年春节前,一位杭州老太太来到徐云玲家中养老。她中风瘫痪,在医院里住了七八个月,看病花了十多万;刚来的时候,话也不愿意讲,手脚都不能动。徐云玲既是保姆又是护工,天气好,就把老太太抬到外面晒晒太阳,看看四周的青山。现在老太太恢复得很好,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手脚也开始动了起来。

徐云玲家接待城里老太太养老的消息,很快在泗溪村和附近村庄传开了。有64户人家登记接待城里老人。由此,村里成立了五人领导小组,为了规范养老标准,村民们委托五人领导小组起草了八条《养老服务公约》。考虑到老年人生病需要急救,五人领导小组上门与百丈镇人民医院进行了联系;医院表示,只要城里老人来泗溪村养老,看病随叫随到。

城里老人感觉,这儿住得实惠,一个人25元住一天,包吃,包住,每次都有四菜一汤,早上还有馒头。费用合理。

3、田园养老,买下“城仙居”乡村公寓,“豪华又经济”,“隐居”天目山,重归自然、养老休闲

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养老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以外,由于其低廉的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相对于城里养老院五六个人挤一间房间而言,“城仙居”乡村公寓是“豪华又经济”,所享受的生活品质更是完全不同。

今年65岁的张教授和老伴这个夏天都没有在杭州的家里过。他只是花了5.5万元,就在风景秀丽的天目山九思湖畔安了一个新家。这个新家正是由联众公司开发的“城仙居”乡村公寓之一。

在这里,张教授和当地村民一起,吃的是自家菜地里种的菜,喝的是天然的山泉水,过着的是真正远离城市喧嚣、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想念儿孙了,打个电话,就可以叫上他们周末一起过来住住,真正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又还能让孩子在乡村里亲近自然,体验乡间快意。就像张教授说,“这样舒服的日子,当然不想回杭州了!”

三、推行农家养老的具体措施

看来,农家养老、寄家养老、田园养老是一种利用自家院落以及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老人前来吃、住、游、玩、购的旅游型的养老形式。显然,富了农民,喜了老人,乐了政府。在解决城乡统筹,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旅游扶贫,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地方,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带,已经开始了农家养老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家养老服务中也有一些问题:一是养老点是乡村,往往离市区较远,子女看望多有不便,且老人生病时,就医不如市区方便;二是整个养老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如何解决,一旦发生老人受伤、被虐待等一些极端事件,谁来承担责任?三是从事农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优待提高,如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对老人精神慰籍的重视不够等。

农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养老项目,要在社会推行,必须依靠政府、社会、家庭等诸多方面为其创造条件。

1、政府介入,政策扶持,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

将养老点尽可能设在离市区较近的郊区,便利交通。并将老人从对象上分为能自理和半自理、不能自理,小病由乡镇医院的医生上门诊治,大病回城里治疗。

但这项事业光靠民间来做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据了解,从05年开始,杭州市上城区率先在全市推出社区养老计划,由政府先期出资100万元,向民间机构购买服务,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如烧饭、洗衣、打扫卫生、外出陪护、陪聊、上门看病等,老人在自己家里也能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照料。那么,市政府是否也应考虑资助农家养老这项事业呢!这可是一件出小钱,高回报的好事。适当提供交通设施和必要的老年福利设施,为农家养老这一模式的推行扫除一定障碍。

2、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农家养老服务队伍

对养老护理员要加强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老年心理学和按摩理疗的基础知识,学会从心理上为老人排解忧烦,从肢体上为老人解除疼痛,让老人感到亲情的温暖。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纠纷。当然,除此之外,应该在双方签有协议的基础上,为了保障双方的诚信,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组织进行相关评估和日常监管。

可以说,养老护理员的素质是决定农家养老事业成败的关键,应逐步建立职业资格等管理制度,逐步提高农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老人的氛围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应大力弘扬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农家养老点,对高龄老人可组织当地农村的中小学生与他们互相结对,为高龄老人带来生命的活力和热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通过服务人员或志愿者的读书、唱歌、聊天等方式,使老年人心情舒畅,减轻病痛带来的痛苦;对更多低龄健康的空巢老人,则为他们搭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和集体活动的平台,使生活得以充实。

总之,中国正面临着急剧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养老机制、设施、方式的滞后现象,提出农家养老这一借助社会力量的养老方式、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思路显然是寻求如何科学地解决诸多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笔者对杭州市100名独生子女的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达93%,有两类老人愿意采用农家养老模式。其中一类是患有慢性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2%;;另一类是向往好空气、好环境、在意饮食健康的老人,占了调查对象的3%。如果这两部分老人能疏导到农家养老,将大大减缓机构养老的压力,对国家养老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06年6月10日,杭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政府的关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民政》2006年8月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养老;体系;构建

中国农村人口较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留守老人、孤寡老人具有显著的特点。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的养老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农村养老体系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农村老年人仍主要靠自己以及子女养老,农村养老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未引起重视。党的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因此需要逐步探索和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关系到能够使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一个公平正义的问题。本文实例剖析某市农村养老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农村养老体系建设提出对策,为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现状

以2017年2月底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该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21.91万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8.2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中,农村人口数量为64.83万人,占全市60岁以上老年的比例为53%,为城镇老年人的1.14倍。农村老年人在各年龄段均略高于城镇人口,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农村和城镇的老年人数量逐渐趋同,百岁以上老人,城镇的数量高于农村,为农村百岁以上老人的1.25倍。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总量高于城镇,养老服务需求总量更高,并且随着年龄增加,农村高寿老人占比逐渐降低,表明农村养老服务仍需要改善。当前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方式包括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以及社区养老,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家庭养老逐渐显现出很多问题、土地养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出现许多不确定性、多数60岁以上老人并未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区养老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为建设更为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该市从组织体系、设施建设、优惠扶持、规范管理等各个方面,逐步建设覆盖到乡村的养老体系。一是老年优待政策不断巩固提高,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市累计发放高龄津贴6766.2万元,累计免费为老年人办理优待证90073张。财政资金及福彩资金用于养老事业经费有较大增长。老年人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和均等化转变。二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人均标准分别提高到6000元/年和4200元/年。养老机构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全市城乡社会福利机构不断改造升级,市、县两级全部建设有综合性社会福利院,所有乡镇都建有养老机构。各类养老机构达163家,养老总床位达2.3万张。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77%,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覆盖率达到38%。三是社会养老多元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多元投入,全市新改建养老机构38个,总投资约2.96亿元,社会办养老机构从2010年的11家增加到30家,全市城乡基层老年协会建成1570个。

二、农村养老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当地政府在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发展趋势,不断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但总体上来说,养老体系建设尤其是农村养老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的初始阶段,其他地区农村养老体系建设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目前该市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养老体系建设跟不上养老需求的发展。一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全市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为64.83万人,占总人口的9.8%,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0.04万人,90岁以上老人有1.23万人。二是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城乡空巢家庭接近40%,高龄、空巢、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人数量将持续增加。三是社会保障、医疗和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任务将更加繁重,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二)农村老人医疗负担重。一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充分,与城镇不同,农村老年医疗保险涵盖范围小,报销比例不高,慢性病比例较高,个人负担比重大。二是农村老人经济薄弱,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之后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医疗负担转嫁到子女身上,部分老人为降低医疗支出,不得不选择保守治疗或放弃治疗。(三)社会化保障程度低。一是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程度不够,农保参保率低,部分人观念仍然未能转变,子女养老理念深入。二是超龄老人不能享受养老保险政策,目前养老保险只有在60岁以前购买,60岁以后享受,对于已超60岁老人,没有相应的社保政策,与这样的养老“保险”无缘。三是养老保险缴费水平和补助低,保障水平起点低,养老金不能保障生活,一方面降低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意义,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购买农村养老保险的意愿。(四)市场化参与程度低。一是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现在机构养老主要还是以公办运作为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老年人服务市场还不成熟,缺乏有资质的为老年人服务实业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龙头引领。二是农村养老服务理念落后,老年人靠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自费购买所需养老服务的理念尚未形成。(五)养老服务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一是农村养老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由于养老服务队伍人才缺乏,专业化水平低,敬老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养老服务从业人数与农村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基础薄弱,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医养结合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队伍职业素质亟待加强。

三、完善农村养老体系的建议

逐步完善农村地区养老体系,维护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权益,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针对目前多数地区农村养老均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养老机构,扩充养老服务能力,充分挖掘农村闲置资源,利用闲置学校、房屋、村委会等设施,改造成为养老服务中心,建立具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关爱中心等功能的养老之家,通过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探索建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服务一体的服务中心,通过购买服务、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方式,探索农村养老运营模式,使农村老年人离家不离村、就近得到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提高农村福利院的服务功能,改善福利院设施,提高福利院服务能力,满足不同特殊特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积极开展面向社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扩大福利院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培育农村福利院发展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保障养老院服务质量,防止欺老、虐老现象发生,需加强对养老院服务质量的监督,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社会福利院服务质量提升也能够吸引更多老年人。三是打造护、康、养的综合性服务社区,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区,支持社工去农村发展,建立专门服务老人的社工服务工作站,利用社工的专业优势为老人提供养老、心灵慰藉服务。(二)探索发展医养结合新途径,降低养老医疗负担。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农村机构和设施的服务能力,促进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与农村养老机构、养老院的有效对接,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全程监管和健康管理。二是鼓励医疗机构走出去,发展养老服务,与养老机构合作,向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并逐渐形成稳定的制度,加强中医与养老服务的结合,真正做到医养服务。三是充分利用本地医疗资源,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与乡镇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为老人提供护理、康复服务,推进乡村卫生室健全医养结合服务,加强对农村老人上门巡诊,缓解就医难问题。四是探索老年人健康档案服务模式,乡镇村卫生机构为老人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提供健康诊疗档案,做好预防保健干预,使疾病得到及时治疗,降低因病支出负担。(三)增加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优待水平,逐步拓展优待项目和范围。鼓励社会各行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创建活动。二是提高农村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建立养老服务补助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三是完善保险政策,提高针对农村老年的保险业务开发力度,鼓励支持老年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四)建立健全市场运营机制,吸引市场主体参与。一是细化养老服务市场化运营的制度,贯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优化扶持政策,保障养老用地供应,落实税费减免和水、电、气优惠政策。加大金融业支持养老服务力度,鼓励各商业银行对养老服务组织的融资贷款。二是鼓励养老多元投入,积极鼓励外资、民资和集体经济等社会企业、组织和个人参与养老服务发展,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筹资渠道的多元化,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使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养老市场投资的主体力量。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将闲置厂房、学校、等社会资源整合改建为养老机构。允许养老机构依法依规设立多个服务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五)着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保障养老服务能力。一是编制人才培养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保健、护理、康复、社工等专业人才,鼓励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二是强化护理教育培训。大对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参加部、省级养老服务培训,有计划开展针对乡村养老机构的人员培训。三是提高服务人员待遇,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待遇和地位,推动依法规范用工,鼓励给予养老护理员特殊奖励。四是鼓励农村中年妇女和低龄老人参与养老事业,为她们提供养老护理技能培训和经济补贴,经过培训的留守妇女可以照顾农村社区中的老人,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杨皖苏,胡庆玲.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02).

[2]李圣梅.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农民养老的困境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10).

[3]王文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丝路视野,2017(31).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9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妇女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村妇女维权工作,原创: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对创造性开展好农村妇女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切实推进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抓住妇女群众信访中带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协调,扎实工作,促使有关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妇女整体维权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妇女组织积极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

一、切实加强私企女职工的权益保障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机制的转换,广大农村妇女已不再单一种地,而是选择进厂做工,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因而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成为妇女维权的重点。为此,妇联组织积极同劳动部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合格单位的创建工作,并重点推动有关企业开展了多种险种的参保工作,努力解除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即使女职工发生意外事故后,企业和家庭也能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天林制衣厂一名清洁工宋监琴因搞卫生,不慎从三楼坠落至二楼,造成颅底骨折、脊椎断裂,前后实行了三次手术。事后妇联组织从伤者的实际困难出发,积极汇同劳动所、司法所与天林厂法人代表进行了商谈,通过多轮的协商除劳动保险部门支付医疗费用6.6万元,伤残救助金17094元,每月抚恤金693.60元,护理费326.40元之外,厂方为其支付生活费等各项费用,一次性补偿金共计人民币17.75万元,从而平息了伤者家属带着伤者冲击天林制衣厂、聚众闹事等事态的发展。同样对企业未投保的外地女工,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工伤赔偿补助的协调工作。2004年欣鑫纬编有限公司外地女工李红,因在车间拉毛机上操作不慎被卷入机内,造成左手四指断,左手受伤,为此,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出面协调,使女工李红获得厂方赔偿医疗补助金和伤残金10.1万元。2004年4月凯福尔染整有限公司外地女工许寒英因在烘干烘布时不幸造成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伤残,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为许寒英争取了厂方7000元赔偿金。由于妇联组织的积极参与,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最大利益。

二是积极维护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2000年大毛桥村2组有一对夫妇,1999年离婚,男方是个个体户,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男方作出让步,把上下三层楼房让给女方,自己搬到城里住,法院作出了判决。时隔一年,男方因生意不好,不愿在城里租房住,带了新娶的老婆强行搬进了法院判决给女方的楼房。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会同司法办、派出所赶到村里,当面与男方交涉限期搬出,使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2004年10月塘口村妇女朱文玉因遗传因素,患有精神病,男方起诉与其离婚,因朱文玉在医院做过人工流产,法院不予受理,但男方将其赶出家门,朱文玉只得回娘家吃住。当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为了解决朱文玉的衣食住行,确保其生活有着落,在法院不能受理的情况下为了切实维护已婚妇女的合法权益,根据婚姻法有关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法定义务,并提出了由男方供给朱文玉每月粮食45斤、生活费200元、并每月供给朱文玉精神病药及服装等,从而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是妥善解决老年妇女的赡养权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进入,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益突出。因为农村老年妇女一旦丧失劳动能力,一无积蓄,二无养老保险,再加上子女不赡养,她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面对近几年来信访中的这一突出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调解不成的来访案例,积极动员和鼓励老年妇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000年2月,妇联组织为新光村一名83岁的老年妇女盛凤金诉讼,状告四个不孝子女,最后通过开庭调解,落实了老人赡养问题。2001年6月,当我们得知塘口村81岁的老年妇女陆小如被继女赶出家门,流浪在外。妇联组织鼓励老年妇女状告女儿不尽赡养义务,并会同司法所,请求法院到老人住村现场开庭。妇联组织为其出庭。周边村近1000多人参加了旁听,最终为老年妇女陆小如讨回了公道,维护了权益。为了扩大影响,我们通过常熟有线台“今日传播”这一栏目,连续三次作跟踪报道,加大了媒体宣传。2005年6月勤丰村81岁老年妇女陈大妹在三个儿子不接纳母亲居住,不尽赡养义务时,妇联组织会同司法所与村委会一同做工作,并实地查看情况。通过对其儿子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使三个儿子转变了态度,并与其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书面文书,按年轮流赡养老母亲。从而使陈大妹老年生活得到了妥善解决。

努力推进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适应形势需要,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一、必须坚持加强维护权能力建设。加强妇联维权能力建设就是加强妇联的职能建设,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是做好维权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只有不断夯实维权的基础,提高维权队伍素质、增强维权服务实力,妇联维权工作才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妇女群众不断增长的维权需求。

二、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发展是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维权是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促发展是妇联组织第一要务,抓维权是妇联组织的生命线。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持两手并重,在发展中促维权,在维权中搏发展,才能切实履行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推动妇女事业的不断进步。

三、必须坚持走法制化、社会化维权道路。法制化是维权的根本途径,社会化是维权的必由之路。只有依法开展维权工作,抓住参与立法、监督执法和法制宣传等主要环节,要增强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的能力。要协调社会力量构建各个层面的综合协调监督妇女维权机制,只有将维权的着力点放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上,放在建立健全专政机制上,维权工作才能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四、必须坚持增强妇女自主维权法律的意识。妇女自主维权是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维权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如何加强新时期妇女的维权工作,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妇女的自主维权能力。一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取机多学、多看、多听、多问,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增强自己维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一旦自己利益受到侵害和损失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注意交流和沟通,经常到“娘家”走走,便于“娘家人”出点子、指路子,使危害妇女的行为得到事先控制。四是走向社会,和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地位提高了,才能促进自己地位的提高。

老年妇女护理范文篇10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妇女权益保护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村妇女维权工作,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对创造性开展好农村妇女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为了切实推进农村妇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抓住妇女群众信访中带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协调,扎实工作,促使有关问题得到解决,促进妇女整体维权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妇女组织积极维护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

一、切实加强私企女职工的权益保障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机制的转换,广大农村妇女已不再单一种地,而是选择进厂做工,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因而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成为妇女维权的重点。为此,妇联组织积极同劳动部门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女职工劳动保护合格单位的创建工作,并重点推动有关企业开展了多种险种的参保工作,努力解除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即使女职工发生意外事故后,企业和家庭也能不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天林制衣厂一名清洁工宋监琴因搞卫生,不慎从三楼坠落至二楼,造成颅底骨折、脊椎断裂,前后实行了三次手术。事后妇联组织从伤者的实际困难出发,积极汇同劳动所、司法所与天林厂法人代表进行了商谈,通过多轮的协商除劳动保险部门支付医疗费用6.6万元,伤残救助金17094元,每月抚恤金693.60元,护理费326.40元之外,厂方为其支付生活费等各项费用,一次性补偿金共计人民币17.75万元,从而平息了伤者家属带着伤者冲击天林制衣厂、聚众闹事等事态的发展。同样对企业未投保的外地女工,妇联组织积极参与工伤赔偿补助的协调工作。2004年欣鑫纬编有限公司外地女工李红,因在车间拉毛机上操作不慎被卷入机内,造成左手四指断,左手受伤,为此,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出面协调,使女工李红获得厂方赔偿医疗补助金和伤残金10.1万元。2004年4月凯福尔染整有限公司外地女工许寒英因在烘干烘布时不幸造成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伤残,妇联组织汇同劳动部门为许寒英争取了厂方7000元赔偿金。由于妇联组织的积极参与,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最大利益。

二是积极维护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2000年大毛桥村2组有一对夫妇,1999年离婚,男方是个个体户,为了达到离婚的目的,男方作出让步,把上下三层楼房让给女方,自己搬到城里住,法院作出了判决。时隔一年,男方因生意不好,不愿在城里租房住,带了新娶的老婆强行搬进了法院判决给女方的楼房。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会同司法办、派出所赶到村里,当面与男方交涉限期搬出,使离婚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2004年10月塘口村妇女朱文玉因遗传因素,患有精神病,男方起诉与其离婚,因朱文玉在医院做过人工流产,法院不予受理,但男方将其赶出家门,朱文玉只得回娘家吃住。当妇联组织得知这一情况,为了解决朱文玉的衣食住行,确保其生活有着落,在法院不能受理的情况下为了切实维护已婚妇女的合法权益,根据婚姻法有关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法定义务,并提出了由男方供给朱文玉每月粮食45斤、生活费200元、并每月供给朱文玉精神病药及服装等,从而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是妥善解决老年妇女的赡养权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进入,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益突出。因为农村老年妇女一旦丧失劳动能力,一无积蓄,二无养老保险,再加上子女不赡养,她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面对近几年来信访中的这一突出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对调解不成的来访案例,积极动员和鼓励老年妇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000年2月,妇联组织为新光村一名83岁的老年妇女盛凤金诉讼,状告四个不孝子女,最后通过开庭调解,落实了老人赡养问题。2001年6月,当我们得知塘口村81岁的老年妇女陆小如被继女赶出家门,流浪在外。妇联组织鼓励老年妇女状告女儿不尽赡养义务,并会同司法所,请求法院到老人住村现场开庭。妇联组织为其出庭。周边村近1000多人参加了旁听,最终为老年妇女陆小如讨回了公道,维护了权益。为了扩大影响,我们通过常熟有线台“今日传播”这一栏目,连续三次作跟踪报道,加大了媒体宣传。2005年6月勤丰村81岁老年妇女陈大妹在三个儿子不接纳母亲居住,不尽赡养义务时,妇联组织会同司法所与村委会一同做工作,并实地查看情况。通过对其儿子进行法律宣传和教育,使三个儿子转变了态度,并与其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书面文书,按年轮流赡养老母亲。从而使陈大妹老年生活得到了妥善解决。

努力推进农村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如何适应形势需要,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使整个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一、必须坚持加强维护权能力建设。加强妇联维权能力建设就是加强妇联的职能建设,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是做好维权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只有不断夯实维权的基础,提高维权队伍素质、增强维权服务实力,妇联维权工作才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妇女群众不断增长的维权需求。

二、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发展是解决妇女问题的根本途径,维权是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保障。促发展是妇联组织第一要务,抓维权是妇联组织的生命线。只有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持两手并重,在发展中促维权,在维权中搏发展,才能切实履行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推动妇女事业的不断进步。

三、必须坚持走法制化、社会化维权道路。法制化是维权的根本途径,社会化是维权的必由之路。只有依法开展维权工作,抓住参与立法、监督执法和法制宣传等主要环节,要增强构建社会化维权机制的能力。要协调社会力量构建各个层面的综合协调监督妇女维权机制,只有将维权的着力点放在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上,放在建立健全专政机制上,维权工作才能走上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四、必须坚持增强妇女自主维权法律的意识。妇女自主维权是构建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的维权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如何加强新时期妇女的维权工作,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妇女的自主维权能力。一是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取机多学、多看、多听、多问,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增强自己维权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一旦自己利益受到侵害和损失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注意交流和沟通,经常到“娘家”走走,便于“娘家人”出点子、指路子,使危害妇女的行为得到事先控制。四是走向社会,和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地位提高了,才能促进自己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