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8 17:44:43

劳动教育设计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生;劳动教育

1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需求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在开课之际,笔者以“结合自身及周围同学的事例,谈谈高校该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为主题,对172名河北经贸大学2020级学生进行了简单的线上需求调研。其中165人进行了需求表达,仅7人未做任何说明,共收集资料一万余字,为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需求提供了参考。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需求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1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需求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劳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不完整,劳动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较少,大学生系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存在困难。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学生直言:“高校应该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齐头并进,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对劳动形成根深蒂固的认识,明白劳动的必要性。然后应该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多开展一些能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活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上。”

1.2对劳动教育实践机会的需求

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类型有利于大学生快乐劳动,减少千篇一律的乏味感。学生期待劳动教育和实践的真正融合,一位学生坦言:“寒假期间,我积极响应老师号召,参加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主要负责全民核酸检测信息录入、电话问询、信息登记、社区巡逻等工作。每日服务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总服务登记信息用户每天600余次。这次劳动让我深刻认识了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了我的集体意识和爱国情怀。”

1.3对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需求

校园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3]。劳动教育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校园文化,重点也是校园文化。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有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知名度。

2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本质上是以大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基于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教学需求,表现为理论需求、实践需求和文化需求三个方面,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做出大胆尝试。

2.1坚持理论育人,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理论学习是重中之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是理论学习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劳动教育在教学上始终坚持理论育人,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转变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情怀和提高劳动素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理论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重视课程建设。河北经贸大学劳动教育教学团队通过多方对比,选定了赵鑫全、张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教材,该教材非常重视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坚持以《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为蓝本,结合自身社会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背景,对大学生与劳动品德、大学生与劳动情怀以及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进行了重点讲授,满足了大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需求。(2)重视劳动教育资源学习与分享。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正式开课前,邀请国内知名劳动教育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教师要借助这次机会认真领悟劳动真谛,并在授课过程中将其传递给学生,实现“学”与“教”的深度融合。(3)重视自身教学素质的提升。在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前,笔者多次参与劳动教育集体备课,有效提升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理解水平。

2.2推进实践育人,“校内+校外”双渠道探索实践机会

实践是提升劳动素质的重要途径。河北经贸大学历来重视对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不断创造校内实践机会,拓宽校外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劳动实践的传统为推进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了肥沃土壤。实践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创造条件开展课堂实践。立足大学生爱好探索、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结合高校实际的教学条件,利用课堂灵活开展实践活动。笔者在“大学生与创造性劳动”一章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一张A4纸,你能叠成什么”,而后让学生拿出一张A4纸进行现场手工制作,并通过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晒作业”,最终评出“最佳人气奖”10人、最佳创意奖10人和最具挑战奖10人,丰富了课程内容。(2)引导大学生反思校内实践。2021年上半年,河北经贸大学实行封校式管理,校内实践成为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河北经贸大学有宿舍文化节、主题团日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等传统活动,还有“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市场调查分析大赛、“调研河北”和科研助困等课题申报机会,为在校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地。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校内传统活动相融合,例如将劳动情怀和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讲授;另一方面将知识点与大学生科研课题实践相融合,例如将创造性劳动与科研选题创新性结合起来讲授。(3)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跨省跨区的大规模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减少,但河北经贸大学每个暑假都会定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分享了历届学生通过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在学业和事业上获得的助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2.3强化文化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在学生精神培育、价值引领和综合素质提升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而言,文化建设是培育劳动精神的必要条件。文化育人的具体措施包括:(1)高校可建设劳动文化育人机制,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劳动风气。2021年,河北经贸大学先后举办了“光盘打卡行动”和“劳动文化节”两项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育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向学生重点推荐了这两项校园活动,并将其与集体劳动和劳动文化紧密结合,启发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2)推进劳动教育与学习教育的结合。在授课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大学生学习教育重要还是劳动教育重要”的现场辩论,让大学生体会劳动教育和学习教育融合的重要性,真正实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3基于大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效果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对劳动教育需求表现为理论学习需求、实践机会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据此展开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从不同维度探索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授课过程中,借助河北经贸大学劳动教育授课团队的平台优势,基于大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探索。笔者在讲授劳动教育时,力求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课程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实现了主要授课目标。在课程建设上,劳动教育课程纵深发展任重而道远,须在理念、机制和文化上不断进行有益尝试。具体而言,在理念上,要抱有开放的学习态度,勇于借鉴国内外劳动教育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机制上,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平台优势,创建愿分享、乐分享和勇分享的管理机制;在文化上,营造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紧密结合校内外实践机会锤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2]杨效泉,曾蓓蕾,白炳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43-44.

[3]刘瑶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58-62.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能少于32个学时。随着《意见》的实施,各大高校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等文件,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1]。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但受经费、人员以及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机制在实际运行和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如何,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改进方向,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质量,必须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准确了解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以及生源地四个题项。第二部分为五分量表题,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从1至5进行赋值,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学校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五个维度。

(二)量表信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检验问卷整体信度。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9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分别为0.967、0.960、0.962、0.960、0.964,均大于0.9,说明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良好,可用于进一步研究(Cronbach’sAlpha的值超过0.7表示信度良好,数值在0.6~0.7为可以接受)。通过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样本数据KMO值为0.981>0.8,显著水平p=0.00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良好(KMO值高于0.8,则说明问卷效度很好,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二、结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数据来源主要包含农学、动物医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确保问卷数据的真实性,本次调查研究采取匿名方式作答。剔除信息缺失的问卷之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137份,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从性别来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从年级来看,主要以正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为主,占97.3%。从专业来看,湖南农业大学主要学科农业类的学生占39%。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占59.1%,其主要因素可能和农业类大学生源更多来自农村有关。在研究中将3、3.75、4.25作为李克特五分量表的临界值来判断被试的得分情况,小于3分,情况较差;3~3.75分,情况一般;3.75~4.25分,情况较好;大于4.25分,情况非常好[2]。将劳动教育各维度题项的数据加总后取平均值即可得到各维度的得分值。由表2可知,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学生态度、学习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五个维度平均分都大于3.75分,其中学校顶层设计的平均分大于4分,整体情况较好。从得分情况来看,五个维度当中学校顶层设计整体状况最好,条件保障方面相对来说最薄弱。

(二)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状况1.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但参与劳动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态度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3所示,学生劳动态度维度的平均分为3.87分,有60.9%的学生在学生态度维度的平均分>4分,说明学校学生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较为端正,对劳动教育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非常有必要弘扬‘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精神品质”题项中,平均分为3.98分,说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着正确的认识,非常认可学校弘扬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意识到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但题项“我非常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及“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平均分分别为3.75分和3.83分,相对而言得分较少。说明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懂得其内在价值,但是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自己参与劳动教育的意愿并不是那么强烈。高校要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热爱劳动、愿意参与到劳动当中。2.学校顶层设计合理有效,但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作用凸显不够。学生顶层设计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4所示,学校顶层设计的维度平均分达到了4.06的高分,有69.7%的学生在学校顶层设计维度的平均分>4分,说明学校顶层设计比较完善,整体情况良好,但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来说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从题项“学校将劳动教育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平均得分为4.02分;“学校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置了学分”平均得分4.11分;“学校下发了劳动教育相关文件以及规章制度”平均得分4.14分可知,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制定了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以及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为劳动教育实践设置了具体的必修学分。但其中题项“学校有非常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平均分为最低分3.96分,说明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相对其他的环节来说比较薄弱,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3.校园劳动教育氛围营造较好,但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氛围营造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5所示,氛围营造维度的平均分为3.89分,有60.9%的学生在氛围营造维度的平均分>4分,说明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氛围营造比较到位,校园里拥有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从题项“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或课程”“学校经常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劳动教育相关宣传”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8分和3.95分可知,学校会经常开设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劳动教育宣传以及张贴劳动模范人物榜等多种形式进行劳动教育的氛围营造,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但题项“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平均分最低为3.77分,说明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一般,参与程度不高。营造更好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4.理论教学师资较为充足,但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师资队伍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6所示,师资队伍维度的平均分为3.87分,说明学校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情况良好。从题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过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辅导员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给我们普及劳动教育观念”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3分和3.96分可知,学校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会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向学生讲授、普及劳动教育的观念以及相关内容,在劳动理论教育方面比较到位。相对而言,题项“学校会聘请生产一线工作的劳动模范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平均得分最低只有3.75分;“专业课教师会带领我们进行专业课程劳动实践”与“学校配备了教师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和指导”平均得分为3.86分和3.87分,说明学校劳动教育进行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校在建设具有丰富劳动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的同时,也可以聘请一线劳模来担任兼职教师。5.条件保障体系不完善,经费、物质、场地投入不足。条件保障维度以及各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7所示,条件保障维度的平均分在五个维度里面最低只有3.866分,说明学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题项“学校会准备充足的劳动工具以供劳动教育实践”平均得分为3.99分,说明学校对劳动教育方面给与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提供了劳动工具确保劳动实践的顺利进行。但是题项“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会设置物质或者经费奖励”的平均得分仅有3.72分,说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财务投入比较少,组织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经费有限。

三、结论与启示

从总体来看,学生态度、学校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以及条件保障五个方面整体情况都比较好,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全面有效推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包含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的营造、师资队伍建设、个人财物的保障、政策的落实、高效的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推进劳动教育要抓住要领,把重点放在对劳动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来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把难点放在现状相对薄弱的环节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实现其育人功能,需要高校与社会、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凸显出其效果。因此,本研究结合调研分析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一)健全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是基础就调查数据来看,条件保障的现状相对其他方面来说最薄弱。为了有效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高校应该在物质经费、实践场地、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提高高校劳动教育整体水平。在物质和经费保障方面,高校应该主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经费的严格管理,设置专项资金项目。专项资金可用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专题教育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与劳动教育技能比赛等。另外,高校也可以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资金保障。高校应该在综合考虑学生数量以及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专门进行劳动教育场地,不能仅依靠校园场地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清洁活动。同时,劳动实践场地可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设立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在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时要配备专业人员,同时也要让教师学习相应的防范与应急知识。

(二)提高学生劳动价值观念教育是前提从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当中可以看出其能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自己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热情与意愿相对偏低。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周围的同学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与劳动教育可能是因为学校的劳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及对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来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还要从思想层面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高校要认识到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三)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师资队伍方面,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师资较为薄弱,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劳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坚实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基础保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劳动教学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针对带领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一定要强化其劳动教育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与困惑。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聘请一线劳模作为学校的校外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劳动教育实践。

(四)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补充劳动教育评价既是劳动教育的最后一步,也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步。劳动教育评价的结果对于后续劳动教育实施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劳动教育后续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取决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否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会导致劳动教育得不到正确的反馈,失去发展的方向,从而被弱化、边缘化。教育部门应当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督导与监测,建立严格而灵活的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监管与评价,同时应当及时将评价结果和考核明细公开。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2]杨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路径

一、引言

新时代下各学段有关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已经提上日程。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文件中也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由此可见,新时代下各学段劳动教育得到国家更多的重视。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据,以“劳动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梳理文献发现,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段的劳动教育内涵明晰、教育价值等理论层面,以及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等实践探索层面。然而,关于大学阶段尤其是职业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却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尝试从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资源优化以及劳动教育评价角度提出改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的意见与建议,以供各职业院校参考。

二、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为中小学段重要的必修课之一,但在大学段便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更应将劳动教育内涵贯彻始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而不是给学生造成“工具人”的劳动教育误区。分析其成因关键在于,一是劳动教育内涵建设不足,职业院校未能正视院校内部对劳动教育的缺失与误用;二是劳动教育内涵价值认识不足,职业院校未能规范设计与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三是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足,职业院校未能在思想认识上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缺失与误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庞茗萱等在对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抽取天津市的40所样本校中有27.5%学校未开设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仍存在缺失情况,职业院校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不容乐观。职业教育始终坚守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学校培育的学生不仅具有技术过硬的本领同时要兼备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所要求的劳动精神与劳动素养。然而,由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不清,导致有的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教育价值目标的引导,单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能学习,甚至存在有作秀心态。劳动教育成为走形式、过过场,并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职业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

(二)职业院校鲜有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价值内涵认识不到位,错误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内容画等号,认为不需要单独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其次,部分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将劳动教育开展流于形式化,为应对上级管理单位的要求,象征性地在某学期进行1-2次的劳动教育讲座,组织社团进行1-2次志愿者活动就相当于进行劳动教育,同时调研显示有57%教师在对待劳动教育态度上认为提高成绩更为重要;再次,部分管理者们陷于学校本身管理资源限制,没有足够的能力资源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最后,部分管理者们呈现有心无力的现象。关于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由于缺乏该方面的专业指导经验,职业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资源分配、教学规划、师资配备、课堂实施以及教材选用规格等无从借鉴,尽管管理者们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是无从下手。

(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劳动观

学生们在家庭中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认为劳动即是个人体力劳动的付出,忽视了在劳动中的获得感,缺失了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学生们在学校安排的重复性强、技术性低的实习实践的活动中,疲于应对并陷入了人被物化为“工具人”的误区。“劳动”成为仅是获得或者巩固“技能”的手段,“劳动”教育片面发展为巩固技术技能的基础,学生劳动行为与劳动认知平行发展,使学生们丧失了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乐趣,个人价值也未能实现;随着社会产能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机械的体力劳动已不再成为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的禁锢。部分学生现在应用更多的是脑力劳动,同时,学生们也受传统“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影响,出现轻视劳动的现象,形成失衡的职业观,向往“不劳而获”的成功,追求“一夜暴富”的虚无。

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举措

在倡导立德树人、工匠精神等崇高品质时代背景之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需要统筹管理力求多方面协同推进。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应正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树立正确劳动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从教师层面来讲,需要更改已有的知识与结构来满足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需求;从学校层面来讲,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配备资金、制度、师资保障,拓宽综合实践渠道,丰富学生们的职业体验,从而掌握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与生活实践中的劳动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道德品质;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讲,应以确保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否符合其效果评价标准为工作导向,使得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行之有效、行之有范。

(一)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帮助学生重塑劳动观,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丰富个人劳动知识,提升个人工作技能,培养劳动意识,为今后个人的工作实践奠定基础。学校应正确宣扬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风校园建设当中。像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的文明宿舍评优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日常的生活劳动,使学生们养成自觉、主动的劳动习惯。劳动是连接知识与实践之间的纽带。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秉承理论检验的践行者的理念,积极参加学校带有组织性、目的性的校内外社会类的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学校社团活动、勤工俭学、公益志愿项目、工农业生产活动、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劳动实践,并学会在实际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养成热爱劳动意识、尊重劳动价值、主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习惯,树立起劳动可以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态度。

(二)形成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新时代下的职业院校应建立起相应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可行性实施。学校科学统筹安排劳动教育方面资金投入,建立劳动教育制度保障,成立劳动教育实施机构,配备基本工作人员,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明确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在师资投入上,调整现有师资结构,开展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知识培训,改变教师对其认知不足与偏差,辅助教师更新升级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以提高其教育和教学能力,满足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需要;另外,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师专业化;完善评价标准,设置健全的工作考核机制。学校利用顶层设计,规划资金投入、提供师资保障、制定劳动教育相关制度,为学校实行劳动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三)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在构建新时期全面劳动教育体系时,探索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学科的有效结合,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新方法,增强劳动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关于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上,遵循职业教育学科设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改变劳动教育课程属性。将其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依据学生个人生活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在学校可提供资源范围内,开设个人生活劳动类、集体义务劳动类或者公益劳动类课程。一方面唤醒学生们的劳动意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一方面也可以平衡到部分设计类学生体力劳动教育缺失,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二是开设技术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依据学科特色,在专业理论教育阶段加入劳动价值观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规范的劳动技术流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劳动习惯。在专业实践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

(四)拓宽实践渠道,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开放化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是科学、数学、工程、艺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体系,仅依靠学校资源不足以支撑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应借助校外教育资源支持。与各类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形成劳动教育资源共享的综合机制。例如,文化类、运动类场馆等公共设施。学校应尝试拓展调动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的专业资源和技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条件,丰富职业体验,让他们参与探索性、综合性和基于项目的劳动,并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打破组织和制度上的障碍外,这种合作企业还可以帮助建立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形成学校与社会相互支持的劳动教育开放体系。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型学生为目标,给予学生评价应更具有综合性,在衡量学生全面发展依据上,劳动教育逐渐崭露头角。教师方面应注意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综合应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像是表演、播音、美术等艺术性课程的评价方法更多使用的是过程性的评价模式。学校方面应依据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特点制定评价标准,设计开发劳动教育评价量表,建立激励机制和公示、审核制度。另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考虑设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电子档案袋。一方面对每个学生劳动作品形成连续式记录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参考。学校后期可借助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学生档案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多层比较,形成学生画像,可给予学生全面的劳动素养评价,也能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正确认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正视劳动教育缺失与误用成因,保持科学严谨治学方略,提高思想站位,正确实施劳动教育内涵价值。同时应明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目的、目标,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涵意义,注重重塑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内涵解读,改变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认识,引导学生对职业学院劳动教育与专科课程融合的科学理念,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实施策略,使其行之有效、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实施过程监控,辅助修订劳动教育制度章程缺陷与实施短板问题,不断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切实将劳动教育落地运行。劳动教育体系制度化,坚持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制度保障措施,提高劳动教育有效实施能力,将劳动教育与职业院校课程落地融合;劳动教育体系开放化,应坚持开放、融合、共享、共赢的理念,拓宽劳动教育内涵与外延,将劳动教育与社会职业技能教育科学融合,形成合力举措;劳动教育课程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以课程为载体,创新性开发劳动教育与课程融合新方法,保持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活力,形成劳动教育课程长效机制;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劳动教育综合实施全面评价反馈,创新评价机制多元化,实施劳动教育过程监控,逐步优化劳动教育实施举措。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

[3]裴艳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2).

[4]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4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从其内涵出发,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更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劳动意识和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当前小学教学中,劳动教育仅仅停留于概念层面上,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1]。从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在构建小学全学段、全学科教学体系中,除了必要的知识性与实践性评价之外,还要注重劳动精神和劳模模范等综合性因素的培养。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是当下小学教育中的重点。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融入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与劳动教育融入的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并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1当前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入现状

1.1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缺失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劳动教育进行课程标准研究尚未有系统化的研究和深入实践[2]。深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融入理解不深刻,对学习内容不熟悉,无法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方式方法或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无法真正意义上发挥劳动教育价值。且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也会影响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灵活程度的把握,应重点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因此难以制定统一、规范、严格的教学内容标准。

1.2课堂教学价值理念和活动设计存在缺陷

之前,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的融入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与刻板,不仅不利于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系统化,也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现实中,很多教师对于劳动教育融入文化课堂教学的理念认知不足,往往停留于理论层面上的讨论和浅显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在课堂上,劳动教学价值理念的灌输略有浅显。小学语文教师通常不熟悉劳动教育,没有系统学习过《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于如何把劳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体系方面缺乏相关意识与方法,无法进行整体规划。因此,教师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规划、实施学习策略及教学活动比较迷茫。

1.3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考核指标

在实际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时大多都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主要依据,忽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而且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劳动活动没有系统研究,导致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劳动精神和劳模模范等综合性因素的培养。首先,是由于目前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过高或者过于单一,难以落实到位。其次,是大多数教师忽略了学生实际情况与认知规律以及认知水平上的差异[3]。因此,部分教师没有对劳动教育进行系统化研究,课堂标准化实施达不到预期效果。

2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化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析

2.1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材料,丰富课堂上的学习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收集生活中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在本课中,学生可从生活中找到需要的材料,根据这些材料来自己动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墙上有没有蜘蛛网?”等具体描述内容,并结合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没有处理好的生活垃圾。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垃圾分类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对“劳动教育”进行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值得自己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劳动教育”的探索兴趣。

2.2优化课堂教学价值理念和活动设计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标准化教学要落实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现学生个性和情感、能激发学生潜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语文学习效果提升的劳动教育内容。例如:在《我的妈妈》中给孩子们布置了“把我的爱给妈妈”这个小任务,通过创设情境、创设任务等方式,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让孩子们从《妈妈我爱你》这个小故事中知道:如果妈妈对自己好,自己也要对妈妈好;如果自己对妈妈不好了,妈妈也会对自己不好。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引导,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普遍具有探索美的欲望,但是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这一群体渴望劳动的心理需求,通过激发他们对美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来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2.3明确目标,构建劳动教育融入课堂的学习评价体系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培养成热爱劳动的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首先要明确的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的重点人群是小学生,其次是相关的家庭成员。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家庭成员在劳动方面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分析自身能够给家庭劳动所带来的贡献。要结合我们国家的现状,制定出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同时根据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措施来保障课程发展的顺利进行。在明确以上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构建劳动教育融入课堂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劳动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深入思考。

3结束语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劳动精神;专业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在专业实训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加强劳动锻炼和劳动考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专业技能工作所必须的精益求精、创造性劳动的素质。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时代紧迫性,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接班人提出的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以往的教育中缺少劳动锻炼,劳动意识比较薄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新时期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特别高职院校要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劳动的种子慢慢在学生中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初,中国人民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肺炎疫情保卫战,在总书记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各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冲锋在前,他们的劳动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他们的劳动技能拯救了许多同胞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这些劳动者的付出,是他们的劳动付出,才有了今天安宁美好的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指导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课程思政中体现劳动教育精神,在课程实施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结合本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创新教育等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的专业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将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内化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扎实劳动专业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劳动精神。[2]

二、高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正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3]。

(一)劳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不少于16学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以课外实践为主,在专业教育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或者很少体现劳动教育的内容,存在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脱钩的情况。劳动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有些学校劳动教育学分的认定工作往往以体力劳动为主。[4](二)劳动教育意识薄弱,劳动教育效果不佳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以实践课程为主,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劳动教育。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动手实践了,就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学习了,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缺少系统的课程设计,劳动教育浮在表面,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甚至有抵触思想,劳动教育效果不佳。[5]

(三)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单一,与专业教学关联度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往往以社会实践为主,与专业结合度较少,只是一些简单的校内外志愿者活动,例如社区实践活动、图书馆实践活动,校园卫生大扫除等活动,以及一些社区或企业的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与高职院校已经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类似,把劳动教育简单的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认为劳动就是体力活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开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应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加强研究。

三、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精神,要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劳动素质)高技能(劳动技能)人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根本路径就是人才培养体系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劳动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等全过程。在专业教育中,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技能。[6]

(一)加强专业教育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正是对其开展劳动思想教育扥最佳时期。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开展实实在在的职业劳动活动。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有较好的劳动能力,而是要有正确的劳动思想,用劳动精神指导劳动过程,这一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最终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要正确的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使教师具备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其次是引导学生的劳动思想,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有了正确的思想引领,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成效。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将劳动教育放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把劳动精神、敬业精神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将劳动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工作对劳动技能的要求更高。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培养具有深厚劳动情怀、扎实劳动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图1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形成“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并且要在专业劳动教育中融入企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邀请具有规模的企业参与,在专业教学设计中融入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工作标准,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劳动教育体系。[7]劳动教育要具有全面性,要从基础课程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公共基础课开始培养其劳动素养(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在后期专业课程中培养其劳动综合能力(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技能)。

(三)改革课程体系,融入劳动教育

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课程,因此要融入劳动教育,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将学生劳动教育融入进去,构建劳动教育特点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现提出两种构建方式:1.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不变在课程标准制定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例如打破传统校内教师任课的形式,采用双师制,邀请企业老师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融入劳动敬业精神、劳动技能的培养。2.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件围绕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开发一系列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劳动+”课程体系。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基本劳动素养的教育,还需结合将来的专业就业岗位,并能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劳动+”课程体系就是要结合基本素养、专业教学、就业指导、科技创新等,建设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劳动素养课(大国工匠等)、劳动专业课(专业实训课)、劳动创新课(科技创新)、劳动就业课(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四个部分。在劳动素养课中,利用国家及地方媒体的大国工匠宣传片,让学生初步领悟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专业课中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引入企业劳动工作场景设计专业教学任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创新课中,采用参与科技创新比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劳动就业课中,让学生在实际企业工作实践中,锻炼劳动精神,提高劳动技能。

(四)劳动教育融入师资队伍培养

要保证和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实现,前提条件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首先教师队伍的劳动素养高低直接决定学校劳动教育的好坏,老师首先需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劳动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内全体教师的主体作用,让专业教师、辅导员、实训室管理员、校内外实训指导老师都具备劳动教育的基本素养,并能各司其职,打造一支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五)专业实践课中融入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与劳动结合紧密,学习场地一般为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应充分利用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专业实践教学对接企业需求,可开展各种真实情景下的教学项目,学生在专业实践课堂中就是劳动者的角色,对照企业劳动评价标准,开展实践教学实施。

(六)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与校园文化融合,重视劳动文化培养,结合各高职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让“劳动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校园活动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课内课外融合,通过举办劳动为主题的各项校园活动,培养劳动文化。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非遗工匠等的劳动实际,弘扬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震撼。还可以开展劳动为主题的一些讲座、竞赛、培训等活动,邀请地方行业的劳动模范开展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劳动精神;同时结合一些学校定期开展的劳动教育周,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劳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各种主题鲜明的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逐渐感化和熏陶学生的劳动精神。

(七)劳动教育融入评价考核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全过程教育,也是学生素质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需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劳动评价体系,并根据各专业劳动教育特点,制定合理的劳动评价指标,并将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把劳动学分考核放入毕业条件中。

四、结论

劳动教育是落实总书记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优势,只有把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具有较高劳动精神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宋世杰.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J].船舶职业教育,2020(4):69-77.

[3]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2-66.

[4]谭泽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7-91.

[5]邹丹,张锶,赵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对策解析[J].辽宁高职学报,2020(9):72-75.

[6]李纯斌.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2):78-80.

[7]郑治伟,许艳丽,张雨澄.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目标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108-112.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就业创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总体呈现协同、互促的双融合状态,但居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就业创业指导的深远性,以及社会发展、职业环境对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倾向

通过调查,较大一部分受访者对于就业选择有一定的想法,当问及期待就业地点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地级市,而选择去县级以下地点的受访者则寥寥无几;问及择业考虑因素时,31.05%的受访者首选了发展前景,27.35%的受访者首选兴趣爱好,另外首选收入水平、企业福利和知名度、专业对口、工作的稳定性的占比分别为13.39%、13.96%、11.68%、2.56%,从结果来看,三成以上的高职学生对于职业规划有较高的期待,但大部分受访者更看重职业给个人带来的经济、地位、生活、心理上的满足感,说明现在的高职大学生追求个人职业成就、职业幸福感的意愿更加强烈。但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对于当前大学生劳动素质,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选项“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如轻视体力劳动者、职业能力缺乏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劳动功利化,只注重个人利益”排在前三位。

(二)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认同

在设计本次调查问卷前期,随机选取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97.72%的受访者表示有必要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其中63.2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此外,97.47%的受访者认为“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动教育对于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或者非常重要。关于对劳动的理解,约80%以上的学生表示肯定积极的想法,比如,劳动创造幸福、每个人都能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劳动者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但仍有较大一部分学生持消极或不置可否的意见。

(三)对双融合教育的认识

当问及劳动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时,较大部分的受访者认可劳动教育在个人职业目标确定、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成就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对于双融合教育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的说法;大部门受访者持赞同意见。当调查者问及目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劳动素质的现状时,大部分同学认为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怕吃苦受累、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认为劳动低人一等等方面。接着,为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和职业价值观的互促作用,我们就“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积极影响作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表达了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认同,比如,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和理性的职业规划,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劳动情感认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等。可以看出,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培养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影响,仍出现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确定或者不同意的情况。

(四)对双融合课程的认可

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学校是否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90.6%以上的受访者均表示参与过学校劳动课程,其中83.53%的大学生表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课程的频次为每周1~2节劳动教育课。当问及“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任课老师”时,得到的结果为:课程担任老师中辅导员、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企业导师的占比分别约为24.5%、46.44%、25.07%、3.7%。可见,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劳动教育课,且大学生对于劳动课程的参与度较高,但教师结构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不够全面。针对学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调查结果显示(见下表),57.83%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偏向体力劳动,没有与脑力劳动、创新劳动有效融合;52.71%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单一,不能融入专业实践中;65.53%的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过于偏向理论,没有很好地结合到实际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此外还呈现出“没有形成相应的导向、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其他问题。总体而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范围广,但师资薄弱有待加强,同时还存在课程形式单一、课程设计简单、课程融合较弱等问题。

二、调查结果归因分析

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现状调查分析,认真梳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继而深究问题背后的根源,笔者主要从学生主体认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体系建设三个层面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归因分析:

(一)个人认知不够理性,职业生涯规划欠缺全面性和长远性

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在开展职业劳动时更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把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生活质量等外在职业目标作为主要追求,而忽略了与外在职业目标相配的内在职业目标的制定,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所参考依据往往局限于自我生活经验和他人可见经历,职业价值观的认知较为局限,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全面,职业路线的设计不够完善。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考上大学就是远离体力劳动的工作环境、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态,社会职业主流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重脑轻体”现象较为普通,而高职大学生主要为行业培养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两者在思想和现实环境中的相互冲突容易使人的劳动观、就业观出现较大的起伏和不稳定性,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向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

(二)人才培养理念不够清晰,重技术技能而忽略了以劳育人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使命是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技双修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劳动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育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同等重要。然而,高校在制定当前就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主要注重于通过课程教学和实操实训等,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能力和岗位调适能力,从而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成为一名职业劳动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使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中的体现不够明确。

(三)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融合不够

学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顶层设计不够,劳动教育课程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联系不够密切,缺乏全面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无法发挥出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体系对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一,就业创业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可迁移能力等理论讲解,劳动实操实践训练较少,而良好的劳动能力需要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因此,劳动能力的培育在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施过程中执行不够全面、深入。第二,就业率一直以来作为学校办学社会评价标准的主要参数,促使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聚焦在短期内如何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和创业率,劳动教育成果影响深远,但缺乏短期量化评价标准,难以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导致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课程融合时缺乏紧迫感和推动力。

三、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都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的实践路径,对于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树立双融合培养理念

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以劳动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多部门协同,将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双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贯穿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职业精神培育、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的各个环节。要高度重视学生劳动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融合培育,以新时代青少年劳动价值观为指导,倡导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职业岗位劳动中感知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在专业课程、实训实践培养职业劳动能力的同时,指导学生不断探索职业环境和自我认知,科学、客观地制定内外职业目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路径。

(二)构建双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通过实施双融合课程,坚持“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两手一起抓:一是加强双融合教材建设,更多地将劳模事迹、工匠精神、劳动价值观、职业道德等内容编制纳入就业创业教材,以促进劳育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融合。二是创新双融合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上融合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强调劳技双修,以加强学生对劳动育人的认同。三是配备齐全的双融合课程教师队伍。加强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吸引优秀的企业劳模进校园担任客座讲师,同时要求学校专任老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双融合课程导师,加强自身思想政治、能力水平建设,将正确的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学习实践和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四是合理完善双融合课程设置,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翻转课堂、实践课堂、大宣讲等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双融合课程。

(三)搭建职业劳动实践平台

根据调查数据,认为“最有助于大学生劳动素质提升的方式”排前三位的是劳模进校园宣讲、开设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参观校企实地观摩。因为劳动素质的培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有职业劳动实践平台的支撑,例如开设基地、校企平台等用于实地实践和考察。一是充分利用和开放校内创业学院、就业指导工作室、专业实训室等,以各种形式打造劳育实践平台,将劳动育人渗透在专业实践和职业指导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的培养;二是依托学校与产业、企业间的产教融合体系,借助与产业学院、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从而为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引导提供资源支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课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渠道作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劳动精神。一是开展工匠劳模专题讲座。调研结果显示,开展工匠精神、劳模进校园宣讲活动最受认可,通过与工匠、劳模等面对面交流,从身边他人经历中汲取正向能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二是通过专任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合力指导,在学生组织、社团文化活动中融入劳动元素和就业创业元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虚拟场景感受劳动精神的力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综合素质。三是利用校园新媒体、显示屏、宣传栏等线上线下宣传阵地,以及微信等学生线上线下聚集地,开展系列的正向宣传,营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校园文化气氛。

(五)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双融合教育难以实施到位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难对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同时进行考核。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为激发学生参与激情,一是需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结合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创业学分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二是在专业实习、实训考核过程中,加大过程表现考核,推动学生在专业实训、岗位实习过程中自觉遵守劳动守则,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三是制定量化的劳动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如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创新劳动能力等细则标准,作为劳动教育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成绩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杨艳.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教育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及路径选择[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7:130-131.

[2]魏晓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思考[J].对外经贸,2021,05:149-152.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1.3在条件保障上配备不强。相对“德智体美”教育来说,劳动教育特征明显,实施起来更加复杂。现实中,农村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瓶颈是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问题。很多学校校园面积十分有限,根本没有专门的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加之交通不便,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也无法有效利用。除此以外,劳动工具也普遍短缺、种类简单。调查中发现,有些农村中小学校除了卫生工具,就没有别的劳动教育设备,有的规模大点、条件好点的学校,劳动技术室里的设施配备也基本是一些传统农耕工具。有些学校劳动基地高处没有护栏,水边没有安全标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1.4在考核评价上机制不全。一直以来,尤其在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督导考核是教育评价机制中的短板。调查中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督导刚性不够。与此相应的,多数学校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实际上没有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种评价机制上的不健全导致“重智育,轻德育和体、美、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某些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文化课程占用,劳动教育师资、场地、经费相对缺乏,课外劳动实践基地形同虚设等现象,甚至个别学校的劳动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的路径探索

要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精神和教育部的有关要求,摆脱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效的路径探索,通过源头管理、过程管理、保障管理和结果管理,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劳动教育。2.1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源头管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样,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除了农村中小学的老师和家长以外,尤其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小学校保证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这是最起码要做到的。比较难落实的是每学年的劳动周和每月的劳动日,其实农村中小学可以把劳动周安排在“春播”和“秋收”时期,结合农业生产开展集体劳动实践。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区域性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纲要》,并进行劳动教育专项督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2.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过程管理。一般情况下,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主要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得以实现。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所以提升农村中小学生劳动素养也需要从课程入手。每所学校除了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课程标准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外,还要注意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比如开设一些农村种养殖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农业生产意识;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一些文化传统。学校一定要重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要求并引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2.3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保障管理。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不足,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除了花大力气培训专职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外,各学校其实也可以聘请当地的一些能工巧匠或者劳动能手来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的统筹规划与建设中,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逐年增加专项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用3~5年的时间,实现每所农村学校配备劳动实践教室和种养殖实训基地的目标。除此以外,还应该通过与各乡镇、当地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共建,集中为每所农村中心学校创设一个相对固定、交通方便的校外劳动实训基地,同时做好劳动过程的安全保障。2.4强化督导评价,加强结果管理。从宏观角度来说,要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督导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一起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并不断增加劳动教育作为考核学校教育质量重要指标的权重。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项督导。从微观角度来说,要在学校层面建立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农村中小学要建立起从小学到中学全面贯通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各校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等活动,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增强农村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通过更多的劳动实践来培养他们的劳动素养。甚至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列为中考考试科目,作为评优评先、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和基本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促使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农村中小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国华.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1(06):21~22.

[2]张建仁.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中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21(34):18~19.

[3]贺亚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探索例谈[J].新课程,2021(15):40.

[4]郭军.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J].新课程,2021(15):41.

[5]尹秋雯.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破解之道[J].中小学校长,2020(7):64~66.

[6]张家平,赵淑琴.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的开发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0(14):34~35.

[7]练捷情.农村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分析[J].新课程(下),2019(12):72~73.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劳动教育;翻转课堂;融合课程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现代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工农业,还涉及商业和服务业等,更增添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造性劳动内容。我们结合小学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学生需求,将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进行了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最优发展。我们以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尝试开发了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以信息技术进行支撑,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创设“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以一个或多个专题领域为目标,从“小”做起,逐步深入,构建了以科学、数学、艺术领域、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项目结构。

一、翻转课堂“微课程”———为劳动教育助力

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整体架构之下,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助力,推进由“微课程”引导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学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视频微课,将劳动教育具象化,创设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使劳动教育翻转课堂的可重现、能普及、易推广得到了充分体现,加快了学生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适应进程,降低了创新实践劳动课程在课内学习的难度,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控观看微课的进度与内容,手脑并用强化实践体验,制作设计创意作品,甚至自己录制视频分享劳动成果,亲历劳动收获喜悦。在改变劳动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学习创新实践劳动,进一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技术创新———为劳动教育赋能

(一)VR沉浸式职业体验课程———实现虚拟职业体验。沉浸式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实验环境中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的各种物体进行三维化、虚拟化的观察和探究,通过虚拟场景和体感交互功能,进行真实的场景模拟。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在劳动校本课程中引入这类新颖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职业体验的沉浸式课程中,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深入体验探究广袤宇宙、微观世界和现实生活。对于危险系数高或非日常的职业体验(如救火、救灾等职业),仅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片展示,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很多场景停留在想象中,无法身临其境切身感受。VR技术的使用,将各种工作场景,将宏大的宇宙与微观的世界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交互技术,在各类虚拟环境中完成各项职业体验,让孩子们拥有全新的学习感知。(二)STEAM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劳动创新能力。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新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时代,劳动形态发生了新变化,有别于偏重于体力劳动的传统劳动。现代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实践课程,以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课程为载体,融合信息技术、科学、艺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1.“小小程序员”课程我们将AI+编程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编程教育具有鲜明的新时代属性,朝向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它的融入能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学生通过编程能更好地设计智能化的作品。脑力劳动因编程教育的融入式设置简化了部分手工劳动过程,相较于传统劳动教育课程,新兴的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代劳动教育具有很多优点:易操作、可迁移、实效强、可创新。编程不再是枯燥单调的代码编写,而是有益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有趣技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后,学生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及潜能,也自然地将劳动认知和习惯培养起来。我们紧扣现实中的生活热点,挑选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的主题,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已经规划实践的多主题教学任务有:紧追生活热点的垃圾分类、自动驾驶、烹饪高手等,跨学科项目的电子音乐会、神奇画板、开心农场、捕鱼达人、建筑大师等。在结合编程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创新,将结合生活经验与想象产生的创作理念,变为可体验可操作的游戏或动画,大大激发了劳动的幸福感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机器人总动员”课程机器人课程以结合机器人的编程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工程思想进行渗透教育;促使学生探索使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相关工具设计与完成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应用水平。通过开展机器人搭建、编程、创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工程挑战赛或主题项目创作中,学生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参与营救行动或绿色环保,如灭火英雄、环保卫士等。3.“3D智造”课程学校开设的“3D智造”课程,让学生基于实际生活和经验兴趣能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三维造型与结构设计、编程、智能硬件等知识,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分享,成为具有职业素养和创客精神的新一代。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推动着新型的劳动教育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突破了普通人进行设计创造活动的技术屏障,为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想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D打印和激光雕刻技术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将学生的作品具象化,有效地抓住学生的视觉和触觉,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课程。“3D智造”课程以培养学生三维设计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础,以探讨三维模型设计、三维打印技术和激光雕刻技能同新型劳动的结合为桥梁,积极发掘、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小能手。小学中高段学生从现实生活和想象未来出发,利用3D软件设计,最终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作品。为更好地结合信息化劳动教育,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从中选取了学生兴趣度高的相关主题进行实践探索,如童年玩具、优创文具、创意家居、梦想校园等。此类针对性强的信息化劳动课程,既切合了日常生活和科技热点,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创作的学习兴趣和美化生活的热情。4.“天涯小创客”课程“天涯小创客”课程实施以学生社团和课堂教学为载体,在“3D智造”课程的基础上融合STEAM教学理念精髓,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始终秉持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用“自由的双手表达自己的自由”,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逐渐从知识内容的学习者向知识内容的传播者、创造者转变。我们通过设计智能城市为问题线索,围绕主题分解不同子课题(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校园等),由学生个性化选择完成。目前,植根于信息化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已有多个物化成果,如自动巡线智能小车、智能护眼灯、智能停车场、智能甜品店、智慧教室、扫地机器人、八音盒、招财猫、智能温室、智能宠物屋等。5.“天涯梦工厂”课程动画电影制作是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创客小剧场”是一款辅助中小学生制作动画影片的工具。软件充分利用虚拟抠像、AR、移动互联网视频分享等技术,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把一个个新奇的想法和故事变成现实。配套教材辅助学校开设动画电影制作课程,鼓励孩子们创造自己的故事,设立人物、塑造性格、描写情节、记录对话、捕捉每一个画面,让孩子们全程投入到创作之中,在创作中全面提升各项能力:故事构思的创新能力;撰写剧本的写作能力;道具制作的动手能力;统筹导演的组织能力;分工合作、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对话配音表达能力;构图配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乐高积木搭建、手机拍照,运用视频软件录音剪辑,手脑结合创作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融合下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三、实践反思———为劳动教育筑基发展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事业的总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使学校劳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认知世界、自我提升,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他们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尤为重要。职业是劳动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应当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立足劳动实践性的特征,面向真实世界,搭建学生劳动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性认知各种职业的基本概况。而职业体验作为提升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认识,寻找自己的职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规划。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多年来定期开展“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其设计立足校园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职业工作。通过职业体验,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特点和相关行业,掌握劳动技能,逐渐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职业选择奠定基础。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补充。开展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时空受限小,实践机会多,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一、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内在意涵

(一)以劳养德,培养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领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做到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3]。通过校园职业体验,每位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项劳动的重要性,要热爱劳动,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认识到每一个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要自觉维护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浪费,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增进对学校的了解,理解每一位员工对他们成长的付出,培育良好师生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二)以劳增智,培养追求创新的时代新人

劳动是开发青少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桥梁。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维、创造的能力,充分扩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校园职业体验,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岗位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师生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探究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创新。同时,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缓解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放松学生身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以劳润心,培养心理健康的时代新人

中学阶段,学生学业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劳动次数不断减少、劳动观念不断淡化,这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较大冲击。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宽广的心胸、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增进学生与外界的情感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学校在设计劳动教育时,应当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劳动教育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作用和方式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教育,达到以劳润心的成效。通过校园职业体验劳动,学生认识职业,思考未来,增强自我责任感和发展的内动力,不断增强自信心,防止或减缓自悲心态、懒惰恶习的形成。校园职业体验劳动也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情感交流、协调人际关系,进而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友善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建立长效机制,促使活动开展常态化

一是建立活动规划与落实机制。厦门二中成立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将“无物业周”职业体验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月”劳动技能大赛列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二是建立宣传学习认同机制。首先,召开专题研讨,分析“无物业周”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成效,讲好学生在“无物业周”活动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所有师生认同这种劳动教育形式,避免简单应付、“一阵风”等现象。其次,广泛宣传“无物业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事迹,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及时收到正面反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最后,充分利用“劳动月”契机,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年级宣传栏、集会等方式,宣传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及成果,弘扬劳动精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建立多元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校园劳动卡任务制度,设计多样化的劳动项目,充分给予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的空间;规定每学期至少要完成的劳动项目数量和劳动时长,让学生享受劳动成就感、获得感;将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劳动过程及成果评价量表,从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劳动态度与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评价;实行多途径评价,将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将展示评价、分享评价、竞赛评价与表彰评价相结合。

(二)整合学科资源,有效促进五育融合

劳动教育能联结德智体美“四育”,是“五育”的统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1]。劳动教育可以锤炼身体,磨炼学生意志,丰富人生阅历,提升道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4],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再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是增进智慧的过程。系统的劳动教育应当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学科课程和劳动主题活动,以达到劳动教育全渗透、增加专业性知识、提高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要求。在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渗透于教学中,促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为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教师要融入实践创新教育,如分析洗衣服中的物理和化学知识、探讨运用学科知识提高生活中某一劳动项目效率等。通用技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程中,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

(三)开展技能比赛,营造优良劳动风气

技能竞赛具有展示、选拔、增强荣誉感等功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动力。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搭建劳动技能竞争平台,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等能力,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劳动的喜悦与荣誉。学校将每年的5月定为“劳动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劳动技能比赛,如图书整理大赛、垃圾分类大赛、书桌整理大赛、洗衣服能力大赛、创意插花大赛、宿舍美化大赛等,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以此展示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励学生互相比拼劳动技能,促使他们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理念。

(四)开展课题研究,助推创新能力发展

一是发挥德育骨干力量,调动全体教师积极主持或参与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厦门二中积极借鉴外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经验,在学校现有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力求在劳动技能指导、劳动兴趣培养、劳动主动性激发、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机制、劳动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提升学校劳动教育水平和成效。二是发挥科技创新骨干教师力量,组织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校园劳动中存在工作效率低、打扫难的角落、劳动工具落后、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究解决方法、设计新的工具,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创新。

三、指向职业体验的校园劳动教育实施成效

(一)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项目不断得到丰富与完善

厦门二中充分调动校内食堂、图书馆、油印室、功能教室等各类劳动场地和工作岗位,研发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合理分配任务,并配置相应的劳保物资,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实践平台,践行多岗位的职业劳动体验。表1呈现了厦门二中校园职业体验劳动教育项目。

(二)劳动教育研究成果显著

在学生层面,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使他们利用学科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养护绿化过程中,学生发现草地生长状况不佳,甚至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学生将这一现象作为课题研究内容,经分析得出两点主要原因:绿地大型乔木种植过密,导致底层光照不足;物业人员清理枯枝落叶不及时,加重光照的缺乏。在找出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学生建议将乔木下的草地更换为耐阴的灌木。在教师层面,劳动教育科研也是硕果累累。学校各教研组定期开展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专题研讨,并开设与之相关的主题观摩课。学校负责的省级课题“学科融合理念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顺利结题;多个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市级、校级课题有序开展,教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劳动教育研究成果。

(三)以劳育德作用影响深远

实行“无物业周”活动以来,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增强了劳动技能,从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校每一个岗位都至关重要,对每一位物业工作人员的态度更加尊敬。学生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厉行节约、爱护校园环境成为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1-08-02].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1-08-02].

[3]魏进平.新时代“劳动”的多维审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1-6.

劳动教育设计范文篇10

一、加强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设计完善的活动方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很多劳动教学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进而导致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强化劳动活动方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需要以加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作为基础,这一方面是为了达到强化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通过教师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以身作则地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首先,加强拓展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西北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中,受多方面条件制约和影响,师资力量始终比较落后。为了提升整体教育效果,加强师资力量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其次,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至教师培训内容中,促使全体教师具备较强的劳动教育意识,将劳动教育真正渗透至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学科中,从而促进提升劳动教育效果。在此过程中,提升教师劳动素养及劳动观念可以通过多种专项培训的形式进行,将劳动教育以更加专业化的形态呈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研讨会议,在会议中,教师可以将各自的劳动实践活动方案进行分享,也可以根据其他教师的意见完善自己的实践活动方案。同时,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工作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开展,其中要包含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性、互动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实践活动的安全性等。因此,完善实践活动方案的基础因素是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较强的责任意识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创建完善的教学方案,以此促进提升学生的劳动学习效果。

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认知发展目标,同时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目标,为综合性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对此,教师在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期间,要注重将多元化教育目标融入至实践活动中。首先,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劳动节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充分掌握劳动的基础技能,从而体会到通过劳动获取成就感的方式。例如:在植树类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即可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感受植树劳动的乐趣。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已经成材的大树,使学生想象自己种植的小树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状态,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其次,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及享受生活的意识是非常有效的,要让学生深度感受到劳动的根本目的是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社会的贡献。要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活动感受生活的美好,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另外,在西北农村初中阶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劳动方法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是促进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关键措施。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与劳动活动相结合,使学生既可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也可以提升综合素养和思想情操,为发展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将劳动教育元素渗透至不同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