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5:47:25

科学课堂论文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1

课前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教材熟悉程度的有效抓手,并且这样的课前学习环节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前探究环节的作用,将其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有效体系之中,专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作为硬性规定。在这一方面,学生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自觉进行课前探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在完成了这样的蜕变之后,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地开展探究,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自己的家庭、身边的熟人以及同学朋友的走访中,了解不同家庭在食物搭配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充足与均衡,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样的课前探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学习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鼓励学生课前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个教学理念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落实。

二、引导课堂研讨,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课堂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要重抓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地位体现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为了保证这一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笔者要求学生组成6人合作小组,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也有助于辨析真伪。例如在《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并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验证这一结论。这一方面的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开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互为验证,学生在寻找身边事例时,讲述了许多热胀冷缩的案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冷热对物体的影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有些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见,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民主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而且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学生对于这样的探讨活动兴趣也很高,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有了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的载体,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台,科学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较大。

三、联系生活内容,进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动一个物体什么时候比较吃力,什么时候比较轻松,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引入摩擦力的学习,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要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小组讨论,很快找出许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动物体较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动物体要费力一些,圆形物体在滚动时较为轻松,其他物体在推动时极为吃力。有了这样的生活内容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样将摩擦力的规律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装可拆卸滑轮,便于在家庭内部改变摆设,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不仅表现了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拓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探究思考

一、善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以提问的方式来揭示课题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疑问中看到“远处的灯光”,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首先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教师趁机通过设疑来揭题:“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从而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运用引趣设疑法,教师的设疑,一定要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时也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因为这时的学生有把问题搞清楚的强烈欲望,教师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提出疑难,引导学生争论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争论设疑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争论设疑,就是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引导学生提出摆的次数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呢等问题后,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无关,有的说有关,这时教师提示设疑:在对比实验中只有唯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三个实验中什么样的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是改变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终于解决了问题。

四、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教师针对不同的课题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谜语、游戏、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设疑,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五、善于对比,找出差异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揭示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设疑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发展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开阔思路。

如:《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很多学生认为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也会随水蒸发。但实验中学生发现用酒精灯给蒸发皿里的盐水加热,水蒸发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和他们原先的认识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认为白色颗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有的同学认为这不是食盐而是其他物质。这时教师提出“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比一比它们和食盐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和食盐颜色、大小、形状的比较,通过尝味道、做溶解试验,找到了说明这些白色颗粒是食盐的依据,这种实证意识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培养的。

六、贴近生活,积极拓展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公务员之家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素材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才能确保科学实验合理有效地开展呢?

一、从生活中获取实验素材

素材是实验的基础,素材的选取直接决定着实验效率的高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同样如此,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获取到的实验素材有很大的不足,很多素材与改编后的教材有较大的出入,也有些素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的实验要求,是维持原样浪费更多实验的时间?还是用一次次失败的尝试来摧毁学生的自信心?我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从生活中获取实验素材,确保每一个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是“热传递”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从实验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热传递的具体过程,实验材料包给学生准备了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夹、火柴、蜡烛油、铁丝等素材,实验过程相对简单,学生只需要用蜡烛油将火柴粘在铁丝上,并将火柴粘在下悬的方向上,这时候加热铁丝的一端,先受热的火柴就会往下掉落,由此就可以直观的看到热从铁丝较热的一端传向了较冷的一端,这时将热传递无形的过程转化成了有形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简单。我自认为这样的实验并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问题,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多数学生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竟出于同一个细节上,在用蜡烛油将火柴粘在铁丝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反映蜡烛油粘不住火柴。虽然蜡烛油在受热之后可以黏住物体,但是时间太短了,在还没有粘住火柴的时候就已经凝固住了,看来实验包里的蜡烛油是一个无效的素材,我就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能够代替蜡烛油的素材,突然有一个学生灵机一动:“粘在钢珠里的黄油可以代替蜡烛油吗?”不少学生想到了修自行车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各种轴承上的钢珠,我笑着点了点头,全班学生开始欢呼雀跃起来,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黄油,用黄油来代替蜡烛油,从而成功的完成了本次实验。可见,生活处处有素材,学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科学实验,从生活中去获取更多的素材,以此来完善他们的实验包。

二、鼓励自主性探究实验

一节科学课的时间是40分钟,在这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教师要完成旧知识复习、新课引入、知识介绍等环节,很多时候,当教师将需要讲解的内容讲解完成之后,会发现留给学生实验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即便是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也无法让学生拥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实验应该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投身到神奇的大自然中,投入到丰富的生活怀抱中,将一些科学实验留到课后,鼓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实验过程。比如在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时,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是让柠檬水与小苏打反应,观察反应的现象以及产生的气体。这种实验操作起来相对简单,实验的素材全来自于家庭厨房,于是便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事先准备好鲜柠檬、凉白开水、糖、小苏打和杯子等素材,将切好的鲜柠檬鱼,凉白开水混合在一起,再往杯中倒入适量的糖,然后再向杯中倒入适量的小苏打,就可以观察杯子中液体混合后的现象。当然,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总结鲜柠檬、凉白开水、糖、小苏打的搭配比例,思考如何搭配才可以调制出一杯美味的柠檬水。

三、学写科学实验小论文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但是学生动手动脑好习惯的培养绝非仅来自于实验的过程,很多时候实验的后续处理工作对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的培养有着更大的帮助,而很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从实验的准备、观察和动手等全过程出发,为学生设计了一次次精彩的实验,学生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乐趣,但是实验的完成就意味着实验的结束,学生很少有反思实验的时间,这是现如今小学实验教学的一大缺陷。我认为学写小论文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如果说实验过程是一次动手尝试和实践的过程,那么写小论文就是一个总结和巩固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写实验小论文呢?首先,小论文应该具有总结的作用。小论文中应该对本次实验的目的、意义、过程和结果等做出一定的总结,比如在做了“开水养鱼”的实验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将“开水养鱼”的目的、意义、过程和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将侧重点放在对过程的描写上,有的将侧重点放在对结果的总结上,只要学生能够完整的将上述几点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其次,小论文中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生想法丰富,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有着自己不一样的见解,这时候就可以在小论文中加以表述,如在“开水养鱼”后,学生的想法就会异常的丰富,有学生表示:如果先往试管中放入冷水,再往试管的上半部分注入热水,还能达到同等效果吗?也有学生表示:为什么试管中的水只有一半能烧开呢?学生想法不同,自然就可以将其表述在小论文中,让其为自己所写的小论文增色。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充分利用起丰富的生活素材,在自主探究中展开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加以实验小论文的辅助。我相信在未来的科学实验中,我们的学生可以收获多多,我们的科学课堂也可以更加的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刘达军.新课改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02期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4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月22日至26日在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5

一、夯实科技教育主渠道———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这三维目标在科学素养结构中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形成科学知识的基础和途径,科学探究的着力点还是课堂,因而夯实科学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样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如果把这句话用在科学教学中,也就是科学课标中强调的“科学探究”。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学科学”,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科学”,在积极探究中“体验科学”,在创新发展中“应用科学”。

2.构建主动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构建了“激趣生疑———猜想假设———探究经历———交流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以形象化的手段、实践性的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其次在师生共同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猜测,作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再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实验,探究验证科学结论,使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经历中获得,在经历中发展;最后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开展科技创新。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和浮》,我以“小魔术”激趣引入,我拿起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马铃薯轻轻放入两杯“清水”里,啊!学生发现“一个沉,一个浮”的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质沉浮情况不同呢?是不是两杯‘清水’不一样?”当学生猜想其中一杯“清水”可能是盐水时,我让学生讨论“怎样证明另一杯是盐水?”学生想出了“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用酒精灯给这杯水加热等”方法。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讨论哪些方法“不科学”?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用“加热法”验证。在教学“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环节,我准备了多种材料:盐、碱、糖、味精和不等量的水,让学生调配出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学生的做法是不同的,有的是一包一包地增加要溶解的物质,有的是改变水的多少。在交流汇报环节,几个组都得出了只有“一定浓度”的溶液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使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科技教育辅助道———科技创新兴趣活动

我们把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拓宽、延伸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由个人或小组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小采集、小调查、小论文等。如小制作,学习了《光的反射》,同学们用纸盒、镜片制出了“潜望镜”;学习了《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同学们用大纸盒、泡沫塑料、小饮料瓶、锡箔纸、透明塑料纸等制出了“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如小论文,学生杨晓辉撰写的《我家的低碳生活》在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的“寒假日记征文”中获得二等奖。再如学习了《风向和风速》一课后,李路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写了“小观察”《奇怪的风向》:这天的清晨,我看到校园里的国旗向西方飘,心里想:今天刮得是东风。回到教室,我告诉我的同桌“,今天刮得是东风,在天气日历上记下吧!”同桌却说“:你看错了吧,我刚才看到大电厂的高烟筒冒的烟向南方飘,今天刮得应该是北风。”难道是我看错了,于是我叫上同桌一同到教室外又看了一遍。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校园里的国旗向西方飘动,而电厂的烟往南方飘,风向为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疑惑地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们:地面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一般来说是不一致的,因为存在空气的对流现象,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行。近地面的风除了受那两个力的作用,还受摩擦力的作用,最终风向是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一定夹角。由于大电厂的烟囱很高,顶端在高空,而国旗旗杆顶端属于低空,所以产生了红旗与烟的飘动方向不一致的现象。看来,大自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科技创新兴趣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科学的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志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6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的联系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终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课程的设置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遍性。其中小学科学课程融合了物理、生物、地理三门学科,少量涉及化学学科。其中光、电、力、声、机械等方面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内容[1]。中学物理课程是在小学科学普及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是从现象了解升华到本质学习的重要阶段。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认知学习具有累积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等特点,学习高阶段的知识是在掌握低阶段知识、能力、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学习需要必要的学习准备。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成为一门学科由启蒙到系统化过渡的重要环节。如能将小学中学两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则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目前多数小学与中学独立设置,校际之间的沟通多局限在横向,缺乏足够的纵向交流,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尚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教师缺少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小学科学课与中学物理课的有效教学,避免小学科学课因教学难度把握不当而导致学生厌学,避免中学物理教学只是单纯简单的重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造成时间的浪费。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过程需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以保护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笔者提出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小学科学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

二、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课程内容的比较

小学科学与中学物理在内容标准上有相近之处,中学物理是小学科学的延续,在教学上能够进行合理且有效的迁移,如下图所示。小学科学(物质与世界部分)与初中物理相应部分的内容基本一致,《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习这些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2]。小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授、谈话、讨论、实验、自学等传统教学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中初步体现出科学探究的思维萌芽,但受学生自身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理性思维的参与,机械模仿,重复记忆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物理除沿用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之外,更强调探究式教学,即强调“授人以渔”的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即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保护学生学习兴趣;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三、“非常规”物理实验概念界定

常规物理实验一般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地利用实验室装备的专门实验器材、设备展开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此类实验通常采用厂制仪器,遵守严格、有序、规范的操作步骤,突出了实验规范、定量、严肃的特点。“非常规”物理实验,是与常规实验相对,指选择和利用环境中“非专门”的物质手段,不按固定方法或形式,人为控制条件、有目的实施的观察与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活动[3]。此类实验贴近生活,主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物品、材料、工具以及儿童玩具等多种生活常见资源开发进行的一类体现创造性、简易型、趣味性、体验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非常规”物理实验是一种直接的创新活动,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非常规”物理实验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空间,使“非常规”物理实验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常规”物理实验的范围广泛,包括人们熟悉的“低成本实验”、“自制教具实验”、“玩具实验”、“家庭实验”等[4]。

四、“非常规”物理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课程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中学物理“非常规”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应用。(一)学情分析与教学准备学生在前课已掌握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能够明确拉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相关,本课在前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动手能力,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利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与物体重量的关系。教学准备:橡皮筋若干、回形针、硬纸板、线绳、纸盒、学生准备可供拉动的小物体若干等。(二)实验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先举出一些常见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摩擦力现象,如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出示新鞋底和磨损严重的旧鞋底,让学生进行比对观察,使学生在了解了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的基础上,逐步给出摩擦力的概念。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我们可以用硬纸板、橡皮筋、曲别针制作一个测力计。学生探究:用右边两种方法制作的弹簧测力计会有什么不同?怎样画出这两个测力计的刻度?用自制的弹簧测力计和可供拉动的小物体、纸盒等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什么关系。实验中思考:物体重力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摩擦力的大小将如何改变?实验记录:根据实验得出相应结论。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运动中的物体有轻有重,用准备的实验器材推测摩擦力与物体重量有怎样的关系,即接触面光滑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物体的重量,摩擦力将如何改变?实验记录: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根据实验得出相应结论。(三)实验总结及反思中学物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旨在以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理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运动与摩擦力是科学与物理学科共有的基础性章节,将中学“非常规”物理实验理念应用在本章节具有合理性,教学过程中重在保护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学习和实验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做到把“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实验过程中学生利用橡皮筋和回形针制成了弹簧测力计,用同样规格的橡皮筋替代了钩码,用纸盒替代了小车等,由教师利用实验室器材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体探究实验,在教师的引导和教材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的转变,学生的兴趣有所提高,在收集实验物品及实验过程中修理改进器材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本课总结时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表述实验结论,还能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进行一定程度的解决。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受社会整体教育环境影响,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注重程度不够导致课堂参与性不高,同时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少数同学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有欠缺,更加难以适应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的“非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因此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其效果和目标达成仍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的因材施教。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不断实践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五、小结

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的启蒙课程,是学生系统化科学素养培养中的重要一环,应用中学物理“非常规”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进行建构,让学生参与进来,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受教育者即学生,接受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系统角度来看,科学素养的培养及物理教学过程可看成是一个系统,由各教育阶段教育的子系统共同构成,各子系统之间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有机衔接,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理科课程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途径,“非常规”物理实验能够很好地将小学科学课程与中学物理衔接起来,将知识的掌握系统化,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的动手过程中来,在平时生活中发掘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知”的环境中探索未知,提高学习兴趣,时时刻刻培养科学素养,这在进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意义尤为重大。

作者:苏岩 张伟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崔成志.浅析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过渡[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7):130.

[2]陈刚.初中物理与小学科学课标衔接比较研究[J].湖南中学物理,2014(12):12.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7

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本学期。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校,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注意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家长、同行面前宣传学校的良好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努力为他身心健康发展发明良好的环境。

一丝不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样工作。注重学科渗透,教育教学工作上兢兢业业。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好复批工作。

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紧张工作之余。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学生的心目中似乎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头脑中多贮藏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另外,多争取外出听课的机会,以学习外地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理念,相对而言,这个学期也是外出较多的自我感觉在教学理念上,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只是经常外出难免影响教学,也给一些教师带来了代课的烦恼。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问题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对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大胆提问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应在肯定他的勇气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学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要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更锻炼了思维欲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级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融化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陷于别动的角色,让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公务员之家

五、结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严国峰.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张金桥.小学科学探究中问题构建策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01).

[3]王瑞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问题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对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大胆提问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应在肯定他的勇气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学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要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更锻炼了思维欲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级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融化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陷于别动的角色,让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公务员之家

五、结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严国峰.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张金桥.小学科学探究中问题构建策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01).

[3]王瑞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

科学课堂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问题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对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大胆提问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应在肯定他的勇气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学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要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更锻炼了思维欲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级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融化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陷于别动的角色,让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

五、结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严国峰.浅议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3).

[2]张金桥.小学科学探究中问题构建策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7,(01).

[3]王瑞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