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课程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1:21:22

金融课程总结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1

一、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重要性

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甄别和评价的教育活动。[1]177首先,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涉及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可用于检验教学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和完整性。从这个层面来看,考核评价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是专业和课程设置目标实现的反映,是检验教师教学工作成效的手段。其次,课程的考核评价有助于鉴别学生职业素养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考核的过程和评价的结果,刺激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职业修养,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综合以上两点来看,课程考核评价过程关系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相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评价方法的设计和研究将会对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二、目前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普遍来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考核环节主要采用笔试或提交报告的方式,在个别实践课程上主要针对项目或任务设计进行评价。特别在金融专业课程的考核上,大多采用开闭卷形式,考核的方式较为单一。这种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应试的思路,尤其是试卷中题型的设计,限制了学生发挥的空间,考核的项目过于强调认知的共性部分,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金融职业能力。

(二)课程考核内容偏离教学目标

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对学生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的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目前大多数的金融专业课程中,受考核方式的限制,考核内容大部分为金融理论知识,过于强调书面知识,而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因此,考核评价环节也无法体现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虽然在考试成绩上获得了较好的结果,但不一定说明其具有熟练的金融实操和应用能力。而恰恰是这种考核内容偏离教学目标的缺点,使我们培养的金融专业学生无法满足行业的需要和金融岗位的要求。

(三)课程考核过程忽略形成性评价

一般来讲,课程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注重平时作业的考核、课堂的讨论等内容,总结性评价主要以期末的考试、论文报告等为考核内容。但在目前多数情况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形成性评价只流于表面。例如学生提交的作业雷同的情况较多,可辨别度低;同时,课堂讨论环节只能体现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因此目前形成性评价环节的设计对学生差异性的鉴别程度相对较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契合度低

目前,在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多数都注明需考取相关的金融职业资格证书。换句话说,取得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类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然而在大部分课程设置及课程考核设计过程中,忽略了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融合。有些考核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脱节,或者有些考核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及时针对相关金融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点要求进行更新。因此,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考核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契合度较低,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难度。综上,目前我国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和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考核学生及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应从全面科学的角度,建立一个专业课程考核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考察指标体系中各类的考核指标,甄别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且通过该评价体系控制教学质量并总结教学成果。

三、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目的性

金融专业的课程考核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提高就业技能”为目的来构建评价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2]47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围绕着如何通过测试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通过考核来引导学生对“成为怎样的人才”及教师在“培养怎样的人才”问题的思考,使评价的过程与结果能真实的反映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全面性

目前我国高职金融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都存在以偏盖全的缺点,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改变当前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完整的现状。要如实和全面的评价学生在职业能力、职业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真实地反映高职教学效果,就不能片面地依靠几项笔试成绩或几份研习报告下定论,而应该建立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评价。

(三)可操作性

任何一个指标体系的设计都要以是否可行、是否可测为执行标准。金融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应以各级各类指标的数据是否可以获得,程度是否可以测量为构建标准,只有可量化的指标内容才能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及课程的反馈情况做科学判断。以上三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不仅适用于高职金融专业,也适用于其他大部分高职专业,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以下将根据这三个指标构建原则,针对金融专业课程的特点构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金融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落实和实施高职金融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可将考核体系的内容分解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及职业修养等三个方面。具体针对金融类课程,我们将侧重对学生在金融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考核、在真实金融环境中实践操作的能力考核以及作为金融基层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考核等三个方面。

(一)认知能力考核

不论是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是操作方法的解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再认知能力是形成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元素。认知的能力包括对金融专业课程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综合应用等三个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接收信息、消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过程。这里的信息主要指金融专业中基本的概念、原理、准则及方法等,对这些信息的认知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金融产业、金融产品的初步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并掌握融会贯通的学习技巧。认知能力的考核重点将集中在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两个层面,这体现了学生在特定职业环境下的分析能力。考核的方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口头讨论、书面作答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等。

(二)操作能力考核

学生在实务工作上的操作能力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直接标准,也是学生能顺利在特定岗位上展开工作的前提。操作能力主要包括简单复制型操作技能与能力、综合型操作技能与能力以及创新型操作技能与能力。操作能力涵盖了以上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实操技能的应用情况,体现了高职教育目标的核心。简单复制型操作技能与能力属于较低层次的实操能力,主要指按照现有指令对一项或若干项金融业务展开操作;综合型操作技能与能力要求学生可以综合若干项金融业务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操作;创新型操作技能与能力的要求最高,不仅考验学生的操作基本功,而且考验学生能否在现有操作指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获得更有效率的操作步骤,同时考验学生解决新问题的应变能力。该部分的考核方式可采取项目评估、任务设计、模拟竞赛以及职业资格考试等。

(三)职业修养考核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相关行业输送高技能技术人才,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学生的职业修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这些素养是由在校生向职业人转变的基本要素。[3]56职业意识指人们对某个职业的态度、评价和情感等,例如在岗技术人员对所从事工作或项目需具备的责任心;职业道德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与职业岗位相符的道德准则、道德品质等,从而对在职人员起到约束作用,例如银行柜台人员收付现金时的诚信正直的品质;职业精神指人们在具体岗位上形成的与职业特征相关的精神,例如谨慎认真的态度、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等。该部分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或模拟场景实验等方法来考查。综合以上三个层次的评价内容,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表1来表示。金融专业的课程涉及到金融基础理论、金融行业概况、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以及金融工具的投资操作等,有些课程偏重理论,有些课程偏重方法,有些课程偏重实践,因此评价体系中的各级指标权重应根据具体课程侧重点的不同进行调整,同时各级指标的考核方式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下将针对金融专业课程“证券投资分析”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具体分析。从表2看,我们将《证券投资分析》课程的考核体系划分为三个模块,分别用三个一级指标来体现,分别是:证券投资工具与投资原则方法的认知能力考核、证券投资活动的操作能力考核以及证券投资分析岗位的职业修养考核。在每个模块下,我们分别设置若干个子指标以详细展示和说明该模块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重点。例如在证券投资活动的操作能力考核模块下,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将操作技能与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考核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一般;考核方式由单个项目向复杂任务设计转变,从委托下单、成交股票等单项实训到开展股票投资竞赛等综合型模拟真实情景的项目任务。同时,不同的技能层次,考核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简单复制型技能考核模块中,我们侧重的是对单一指令型技能的考察,要求学生在识记某一固定指令的前提下能进行重复熟练操作,考察的目标较为单一;在创新性技能考核模块中,我们侧重考查的是在模拟情境下,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中,该项技能更强调的是学生能否应用各类投资技巧及投资方法对特定时期股票市场的行情走势进行判断、选择入股时机及合理构造投资组合,该层次的考核目标较多元且灵活。另外,从考核模块的整体设计来看,由浅入深的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也符合学生在学习及操作中逐步适应的心理状态和学习顺序。从表中也发现,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从课程考核的内容入手,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不同模块之间会有重合,例如认知模块中大部分可能采用笔试的形式,同时在操作技能模块中同样也会用到书面考核的方式,如要求学生根据某个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历史交易信息提供该公司股票的分析报告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用到了类似的考察方式,但侧重点有明显不同,前者侧重知识点的识记,后者侧重对各项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注意到,课程考核指标体系不仅仅是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采用。从我们设计的评价方法来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既有对某个课程任务的具体考察,也有对一个完整投资方案设计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考核的目标,即教学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使课程的考核方案同时具备了导向性及全面性的特点。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课程建设;案例教学;课程创新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其内容涉及十分广泛,涉及了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市场与产品、统计学等。因此“金融风险管理”历年都被学生评为最难学的课程之一。如何深度解读并让学生更好理解这门课程,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天上”的知识拉下“人间”成了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同时如何让学生从这门课中得到共鸣并将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是教师在讲解这门课程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目前教师在进行这门课的课程中,多使用传统的PPT+板书教学,这种传统教育并不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与现实结合,本篇文章将探讨如何将案例、现实实践结合至课堂中,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近期文献表明有多名学者研究过关于大学的教学课程应该怎么样创新和改革,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可以学习的经验。黄旭平(2006)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的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支持,启发学生自主开始思考学习,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1]而针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改革方案。苏显方(2016)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预备知识范围广,难度大,提出可以制定《预备知识复习手册》。[2]曾晓华(2020)提出了CDIO教育理念,CDIO具体指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认为可以将“项目-反思”和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当中。[3]位华(2019)建议设立案例库,将案例库分为银行、证券、保险三个专题,并定期进行第二课堂讲座,请金融学专家来进行实操讲解,并为学生答疑进行互动。同时推荐建立“风险沙龙”板块,给出具体情景模拟,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去了解风险情景,并记录到学生的平时成绩。[4]李颖琨(2020)认为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应当从学生出发,让学生了解在未来职业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风险,而不是一味地单一教学,从一个行业来介绍风险。应该将现实和课本结合,以成果导向性去分析课程,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增加课程实用性。[5]占晶晶(2015)提出可以进行辩论式教学,将学生分成多组,对于某个话题或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6]

二、从教学主体角度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建立以来,大量的学生反馈认为这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如果只是靠教师的传统授课和PPT教学没有办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师的角度和学生的角度都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此我们对问题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从教师角度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门既复杂又难的课,因为需要大量的前导知识。在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金融学基础从而可以更好地根据不同的金融风险场景,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在进行风险度量的时候,对于信用风险或者市场风险,经常出现数学建模等方式,需要学生对于经济数学有一定的基础。课前准备对于教师来说,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在不清楚学生的前导课程和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进行知识教学,很有可能一节课传输了较多的课程内容或者低估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然后整节课就变成了一场“催眠曲”。如何获取学生真实的基础掌握程度,并且如何设计本节课的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教师课前的重点研究问题。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当分专业分等级地进行课程的教学。对于金融学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同时,对于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增加,也是现在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进行重视的问题。在授课之后,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后可以正确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也是教师在教授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些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些距离感的,让学生无法设身处地理解课堂所学。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并让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当中。

(二)从学生角度

初次接触“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虽然已经拥有金融基础,但是学生仍然很难将所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到一起。“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程非常复杂,里面穿插各种模型、数学知识、金融学投资学等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如果不了解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很多知识,就很有可能无法领会教师上课对应的知识点。每一节课教师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课前会将相应的PPT或者教案供学生查阅预习,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学习效率。在课前每个人可以查阅有关这一段时间知识点的新闻或者金融机构的风险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有助于课程的学习。在课程的学习中,“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节奏紧张,学生需要精神集中才可以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享一些有关的知识,将学生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同时这门课程的学习少不了建立模型,当第一次在做Z值评分法评价金融机构时,学生明显感觉理论和实际操作相差很大,这便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看过往的案例逐步得出结论,所以不能在上课的时候只学习理论而不进行实践的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课程设计

对于课程的创新性研究,本文也从三个角度开始讨论,分为课前的准备,课中的教学安排与课后的课程应用和总结。旨在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课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案。由于“金融风险管理”课程需要大量的前导课支撑,才可以让学生可以最大程度地理解上课的内容和课本的知识。对于前导课程知识掌握的测试和针对不同学生的前导课程知识回顾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对于数学基础相对差的金融学专业学生进行基础的统计学和模型回顾,让他们对于接下来可以学习的Z值评分模型,VaR等学习有一定数学理念。对于金融学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大数据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金融学基础的学习,了解金融市场及衍生品等信息。同时可以在前导课的过程中开展金融风险的重要性的学习,总结全世界范围内的几次金融危机并进行分析讲解。在课堂之前也应该建立含有丰富案例的案例库,对于日常教学的案例分析有一个总纲指导,这样可以在后续的教学当中及时运用。

(一)课前

在课前,可以预想一些调动学生学习气氛的方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高效的专注的学习环境。1.可以选择在课前使用Kahoot之类的APP(类似剥豆豆和考考),这些网页可以让学生们实时竞答题目并且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和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国外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以增添课堂的互动和趣味性。2.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公司对应不同行业,创建讨论面板,将每周的学习内容与自己选择的公司结合,让同学自己进一步挖掘信息,更加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和内容。(二)课中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重难点内容的突出讲解,或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重点的教学。1.结合学生个人情况:银行一般会出现高频低损和低频高损的风险情况,课堂讲解得更多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这些一般是低频高损,但一般学生接触不到的,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介绍操作风险,突出高频低损的严重性,这样学生更容易有代入感。2.将金融的职业道德融合进课堂学习,不光传授课本知识,也应该将道德教育和个人素养培养融入课堂,让大学生在日后就业的时候不光是进行日常工作,运用课本知识,同时也应当克己守信,提高个人素质。

(三)课后

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和归纳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探究如何让学生高效地去完成课程的复习和整理。1.让学生们养成整理思维导图的习惯,运用思维导图去引导学习,而不是通过一个一个单个的知识点进行复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思维连贯性,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每一个章节为一个思维导图,之后再将整本书连接起来。2.可以进行每一节课的一个学习程度的反馈,然后对于课程进行及时的调整,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尽量让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接受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里,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对于金融风险体系的管理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需要规范和学习的地方,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发展逐步深化的今天,每一个行业都在内卷化,而作为高盈利的行业——银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更好地进行统筹的风险规划和安排,才可以更进一步地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所以“金融风险管理”这门课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开始教学的时候要做充足的准备,并且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多使用案例教学和趣味性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可以结合现实和书本知识,从而为课堂带来真实感。只有多实践、多总结才能更进一步促进“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教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金融行业。

参考文献

[1]黄旭平.英语(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创新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234-235.

[2]苏显方.《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68-69,73.

[3]曾晓华,袁持平.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134-135.

[4]位华.金融风险管理创新课程建设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7):57-58.

[5]李颖琨,邱逸诗.基于成果导向的《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5):138-139.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教学模式;网络实时动态;电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网上购物需求,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推出了微信支付、支付宝、京东白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P2P等投资理财网站,互联网金融成为时下发展最迅速的产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金融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互联网金融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结合体,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在互联网平台上构建支付、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模式。它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服务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积广、发展快、风险大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现有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金融教学进行改革。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时展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服务也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互联网金融。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国内外很多大型的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的动态演示图,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服务项目。国内的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个人网上银行、水电费缴费、投资和理财、汇款服务、账户管理等项目的服务动态演示图,给用户网上操作提供参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这些服务动态图展示在学生面临,让学生深入其境。演示结束以后,老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训练,老师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随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具体应用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这门课程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金融发展起来建立的一门新的课程,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金融发展方向。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讯技术、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管理学。将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引入到该课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互联网金融环境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毕业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因此,本文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为例,将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应用在网络金融教学中。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电子支付和网络金融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以及网络支付工具和特点,支付流程,以及电子支付结算未来的发展发现,熟悉现有的网络银行发展现状、主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掌握网络金融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难点

网上支付工具、网络银行、网络金融。

(三)教学步骤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计划,然后按照教学计划,老师通过PPT或者文档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第二章内容为例,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电子支付的发展历史和电子支付系统以及电子支付工具。其中电子支付工具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掌握支付宝、微信、网上银行等几个常用的支付工具。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时动态演练。最后由学生到计算机进行仿真演练。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总结评价。(四)教学实施老师随便登录到淘宝网站,随便在淘宝中选择一件商品,为学生讲解购物的过程,确定购买的物品以后,放到购物车以后,进行结算,这个时候页面会跳到支付界面中,在支付界面中,在结算环节就会出现好几个支付形式:好支付宝支付,还有网银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蚂蚁花呗等几个方式,老师对这四种不同的支付方式简单地介绍。让学生了解整个操作流程,从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更好实操。

(五)学生进行实操

老师讲解电子支付的几个常用工具和特点,学生到电脑上进行操作,老师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监督,了解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便于课后总结。

(六)教学总结

实践结束以后,学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难题:比如网页打不开,登录不了购物网站,以及学生不了解第三方在支付的原理,造成支付不成功的情况,尤其是网上银行支付的方式比较复杂,需要登记注册,过程比较烦琐。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进行总结,找出实际原因,进一步给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课后进一步的了解。

四、结束语

通过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金融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作者:高华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毛金芬.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应用——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4):45-47.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4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金融学;教学设计

面对新时代的经济结构深刻调整、新一轮产业的变革、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如何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师生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以内蒙古地区民办高校———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为例,主要介绍BOPPPS教学模式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教学单元(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的教学实践应用。

一、学情分析

当前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侧重点是在应用实操能力。新的就业形势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如下:

(一)课程情况

《金融学》是面向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同时又是第一门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侧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并且对第一次上专业课的学生而言,对所学的理论不了解,所学的知识都是模糊的;课程内容中现代信用的形式、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的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等市场的交易机制,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这些内容学生渴望真实的体会和了解运行机制。直观和身临其境的感悟让学生更能深入理解知识。该课程也是学科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门课程;学生对金融学专业的了解也是基于这门课程的介绍。从课程体系连贯性的角度看,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基石、奠定作用;从学习效果和学生兴趣培养的角度看,该课程是培养学生对金融专业学习热情的“第一扇门”;从思政教学角度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防范学生发生金融风险案件的教科书。

(二)学生情况

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和其他办学类型的高校学生比较,具有其特殊性。整体来看,与公办高校比较,民办高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不太喜欢钻研较深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对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老师们的督促和要求。学生们动手能力较强,喜欢参与性强的课程。同时如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太过于单一化,学生都是低头不听课。学生们喜欢学习实践性强并感兴趣的课程,不太喜欢相对理论较强的课程。

(三)教师情况

教师队伍教学经验不足。教师团队比较年轻化,教师职称较低,教学任务相对较重。教学经验不足,并且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也不够充分,做不到游刃有余。所以特别是理论课程讲解的过程中,照本宣科的较多,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目前还需要一段时间和一些距离。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率低。金融学课程主要是面向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学生。该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讲授为主,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在积极讲授;教学手段也比较落后,几乎没有利用网络平台。特别是疫情之后,网络教学与线下传统教学之间的对比,教师和学生们深切感悟到网络平台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网络教学授课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网络媒体手段吸引学生们的视觉。当前正常情况下,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网络平台教学利用率太低。总体来看,当前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讲授知识后,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的理解,对实践情况缺乏了解,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师授课的方式比较单一,针对学生的基础和了解能力,只是停留在讲解课本知识点的层面。同时学生课堂参与度也比较低,很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对知识的了解仅仅在表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改进新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提倡学生主动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BOPPPS模式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师的课堂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BOPPPS模型的六个字母是六个英文词语的首字母,这六个词语分别代表了该方法所提出的课堂教学中的六个阶段:导入环节、目标环节、前测、参与式教学、后测和总结。该模式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顺利达到教学目标,通过这种学生亲自参与和感受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B导入(Bridge-in)

课程导入环节。播放视屏老梁观世界里的《行善的恶人———索罗斯》,通过视频中索罗斯通过和泰国借入泰铢,之后大量兑换美元,迫使美元兑换泰铢比率上升的案例。通过这个视屏让学生了解到汇率的变动,引出汇率的变动对我们的经济和生活会带来很多方面的影响。导入本节课程要讲解的汇率及其变动的影响。

(二)O目标(Objective)

教学目标阶段,这部分目标的介绍,通过教师用PPT来展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是三部分,分别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汇率的变化,及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技能目标:可以从投资、购物、消费、求学等角度出发,分析其汇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利用分析知识来理性决策,规避风险;素养目标:正确看待汇率变动对国家经济带来的危害和收益。

(三)P前测(Pre-test)

课前自测阶段。提问的方式:索罗斯是如何搞垮泰国泰铢的?其背后汇率是如何变动的?索罗斯成功投资的方法是什么?通过提问的方式,测验学生是否了解或者知道什么是外币,什么是汇率,外汇汇率的变动与币值变动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解释外汇的汇率上升对本国货币的币值的影响,外汇汇率的上升对外国货币的币值的影响,外汇汇率的下降对本国货币币值的影响,外汇汇率的下降对外国货币的币值的影响。

(四)P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ion)

参与式教学。分组模拟场景,分组讨论,并总结得出每组的结论。学生分组情况按照学号进行分组,每组10人,组内模拟一下交易场景。场景分类:汇率变动对企业进出口、对求学就业、购物、投资等方面的影响。每组内分角色扮演,并最终组内推荐一人对模拟的场景的不同结果进行解释说明。第一组是进出口企业,组内成员扮演中国进口企业老板、美国出口企业老板,和相关购买商品的人员。模拟当美元汇率提高和降低的时候,分别两家企业和购买者进行沟通交易,并用一些道具模拟对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的销售量的影响。分别模拟场景交易后,推荐队员对其两种情况进行解释总结。第二组是个人出国留学和旅游,组内成员扮演出国求学或者出游的学生,国外学校和旅行社。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变动会导致出国留学者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发生变动,成本发生变动;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变动会导致出国旅游的成本发生变动。第三组是个人投资者,组内成员扮演不同的投资偏好者,并且有不同的投资方向。主要分成基金、储蓄存款、证券等投资领域,投资偏好有保守型、中间平衡型、冒险型。当教师公布假设同一种外汇汇率上升或者下降的时候,不同的个人投资者会做出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并对投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五)P后测(Post-test)

后测阶段。将外汇汇率变动对本币币值、对进出口企业、出国留学和旅游、个人投资者的影响情况进行汇总,并整理出10道相关选择题。同时凭借钉钉平台,在班级群里在线作业,根据学生提交作答情况来检测和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六)S总结(Summary)教师对小组的模拟情景和小组的汇总解说进行总结点评。并对有误的情形进行更正和解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同时对后测阶段的测验结果进行点评分析,集中讲解大家出错的问题。

三、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设计环节的测验结果分数,了解到本节课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本节课汇率变动情况对投资、进出口、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影响,都是学生本人亲自模拟角色,并进行扮演现场来分析总结的。学生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并且结合生活和经济场景,进行身临其境地感悟,学习深入、理解深刻。和传统地教师单一地板书讲解比较,应用BOPPPS模式整体效果非常显著。后测阶段,大家也非常喜欢在网络平台进行答题,同时提交题目之后很快速显示答案和分析。大家比较及时地看到自己哪里答错;同时网络平台便于保存,方便学生后续学习和查阅。同学们反馈,针对理论较强的专业课程而言,BOPPPS模式非常便于学生融会贯通,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但是这种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教师充分构思并设计每一堂课程,精心规划BOPPPS的每一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理论知识较好地融会理解;对教师而言,应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是当前顺应教学改革的必备,同时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并能够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便于调整后续教学活动和内容,能非常流畅、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旭珂,王东民,严磊.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金融工程学》数学设计[J].办公自动化,2020,25(15):34-36.

[2]张芳,李政.“金融计量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7):72-73,80.

[3]贺刚,朱淑珍,杨一帆,方媚柔.金融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以“外汇交易实务”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6):553-555.

[4]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1):25-28.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大数据;教学改革;投资学

一、引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之间的价值关联逐步凸显;从各种类型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大数据量(Volume)、多类型(Variety)、快速(Velocity)、价值(Val⁃ue)和真实(Veracity)等特点使得传统数据分析和决策方式变得更为困难。如何进一步确保高校教育的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大数据时代课程教学的特点,深化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需要在大数据思维引领下进行[1]。面对复杂、海量的数据,投资者如何制定投资决策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金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需具备大数据分析和综合决策的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经济、金融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投资学等专业课程上,对数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挖掘大数据时代的课程教学特点,深化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高校教书育人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投资学课程教学出发,研究大数据时代课程教学的改革特点和推进途径,为深化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投资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概念已植根于金融类专业教学中,这不仅推动了金融实务的持续创新,更催生了金融模式的深刻变革。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培养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离不开大数据,这不仅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大数据思维对金融问题分析提出新要求。基于大数据的经济、金融研究与传统计量研究方法相比出现很多新的特征,比如数据的采集、清洗、分析、使用等均有别于传统的方法,这也意味着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不能墨守成规。目前,大数据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监管等方面,并逐步走向成熟。大数据逻辑与传统逻辑有明显区别,如传统方法是理论假说检验驱动,而如今是大数据驱动的归纳推理;大数据是自下而上的推理归纳方法,而传统逻辑则是自上而下的演绎推理方法[2]。(二)优化资产选择和资源配置决策方式。作为投资学核心内容的资产选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需要优化。对投资者而言,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的数据采集变得容易,这拓展了资产选择渠道和优化配置的视角。然而,数据量庞大、低价值密度的特点使得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辅助决策更为困难;如何有效利用海量数据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并构建个性化的投资方案日益重要。海量数据加简单逻辑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是一件极富挑战的工作[3]。(三)数据类型多样化对分析提出新的考验。大数据时代不仅需要对海量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对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传统的金融理论,比如组合投资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大都是基于结构化的数据展开分析的,教学和实证过程中也大多依赖于结构化数据。然而,仅对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可能有所偏倚。实践证明,对于文本、网页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也同样重要。半结构化数据(及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同样隶属于整体样本中的一部分,不管是哪种数据都夹杂着有价值的数据和无价值的数据。这方面,从金融文献研究、投资者情绪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可见一斑。同时,大数据可扩充的性质要求对各种数据能有效及时地甄别,区分数据的价值。这就要求课程教学特别是案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结构化的数据分析上,而是要拓展到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事实上,教学过程中对结构化数据的重视远超过非结构化数据,而非结构化数据恰恰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和分析的基础[4]。从具有价值的数据整体挖掘出其内在反映的真实信息并找到简单逻辑变得极为关键,这将关系到下一步的投资决策。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其内在信息时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四)综合决策的挑战。权衡投资风险及收益并做出符合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决策是投资的核心工作,这需要建立在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上。分析问题的途径多了,就会对投资者的综合决策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不仅要考虑到投资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求对多渠道分析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更为显著的是,传统的抽样实证方式难以实现对问题的系统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样本总体实证更为重要。传统实证研究和教学的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先确定研究目标、现象总体和个体,再确定所需变量或指标,最后向全部个体或部分个体获取数据。显然,是先有总体再有数据。在大数据背景下难以识别数据的基本特征,很多情况下无法事先掌握所关注问题的完整数据;这种情况下,只有找出这些数据背后的承担者才能构筑总体,所以是先有数据后有总体。目前,受大数据分析技术局限性和经济学专业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影响,投资学课程的大数据教学方式改革进展缓慢。大数据分析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效率,是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也是经济、金融等专业适应新形势教学改革的必要探索。培养金融类专业人才需要对投资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5-6]。

三、投资学的教学改革探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对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投资学作为金融的核心课程也需要进一步调整更新,以适应如今所处的信息时代。充分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调查学生对投资学课程教学的期望和自身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要求,探讨课程教学中大数据分析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厘清两者之间的影响机理,可以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支撑。经济类专业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下文以“有效市场理论”展开案例教学探讨,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综合决策等方面开展大数据教学改革的探讨。(一)数据采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据平台效率低下,要努力建设成以“数据”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化平台[7],为师生的各项活动提供保障。这样能提供多渠道积极收集课程教学的相关数据。一方面,针对投资对象的多元化,需采集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结构化的数据,做好相应的数据分析,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采集文本、HTML和视频等非结构化的数据,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并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非结构化数据挖掘的相关教学和研讨。以A股市场有效性为例,证券市场大量股价数据被收集,这给有效市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可通过编译循环语句处理海量时间序列数据,继而开展有效市场分析的相关实证。考虑到股票交易数据样本大,现有研究大多采用了抽样分析的方式,即侧重对市场指数的宏观分析,淡化对个股数据的探究,显然,这并未发挥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优势。从理论上说,有效市场应当是对市场整体的分析,因此采用市场指数进行分析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抽样分析也存在局限性,大数据处理技术能够对超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既能做到总体把握,又能了解局部情况。因此,考虑到数据表现形式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将有效市场检验的数据总体划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包括个股数据、市场指数等;非结构化数据包括相关研究文献等。在实证教学中,不同于传统的市场指数抽样分析模式,应该采集A股市场的所有市场指数和个股数据进行分析,这与国内学者李金昌提出的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实证分析模式“发现—总结”是一致的[8]。通过对所有的个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市场指数分析)继而挖掘出市场信息传递规律,其研究结果将更具有说服力,也更符合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总体分析的特点。另一方面,A股市场有效性的研究文献较多,以中国知网为例,以“市场有效性”为关键字的所有相关中文文献共计703条;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筛选和挖掘,也可以形成有效市场的相关结论。(二)数据分析方法。结构化数据通常适合传统金融理论的建模分析。有效市场中的游程检验、单位根检验和长记忆性检验方法都是基于结构化数据的分析。一方面,需要对有效市场检验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实证提出新的要求,这需要强化数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的教学目标。非结构化数据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文本挖掘,这涉及文本检索和文本分类等研究。A股市场研究文献包括中文和英文,读取文本数据库、文本分词、构建文档、统计建模是常见的分析途径,这要求在教学中对相关工具和理论原理进行学习和运用。总之,不同的数据分析方式,对课程理论教学和工具运用的要求有所不同[9],需要教师提高数据处理和挖掘的能力,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综合决策。大数据分析角度和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大相径庭。“实验结论统计归纳”要求对大数据背景下海量数据分析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而有效市场的分析结论可能存在差异,如何综合判定并形成有价值的决策是培养学生综合决策能力的关键。这不仅要从统计角度给出“发现—总结”的分析结论,而且要结合专业知识给出相应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以结构化数据分析为例,有效市场的个股全样本分析的结果和市场指数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如果是这样,则可以尝试从信息传递和投资者行为特征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市场指数从宏观角度反映出市场状况,是所有投资者可参考的依据,其对信息传递的效率较高;而个股投资者的数量仅限于部分人群,投资者关注度过低或者过高会引起信息传递效率偏低(可能是参与者的片面性和非理性投资所造成)和信息过度反应。从非结构化数据分析可知,现有文献研究对A股市场有效性实证的结论存在争议。在1993年以前,我国证券市场普遍被认为是没有效率的;但在1993年以后,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势有效市场却存在分歧。由于数据结构和类型的不一致,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在相关实证分析中的结论存在显著差异,这也给有效市场的教学带来了疑惑和不确定性,但是这其实是可以从理论上给出解释的。因为有效市场定义中对信息的界定本身就不够明确,在实证中往往是从有效市场假说中的“收益率的可检测性”入手,因此,研究结论存在争议就有其必然性。另外,有效市场成立还需满足三种理论上的前提假设,这对大数据分析结果的综合运行和判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海量的金融和经济数据的大量涌现,使得传统投资学教学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对传统投资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将大数据思维运用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拓宽研究范围,还可以丰富研究思路。本文从有效市场案例教学角度开展分析,为大数据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提供参考。当然,大数据时代非常关注对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大数据对行业数据关联的研究也关注颇多。不可否认,经济大数据研究已经深入人心[10],这些需要在本科课程教学中给予一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晋,张建军,王奕俊.大数据思维下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再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8(6):21-26.

[2]邓国民.大数据和教育研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8(6):48-53.

[3]李金昌.从政治算术到大数据分析[J].统计研究,2014(11):3-14.

[4]冯小舟.对大数据时资学课程体系新规划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6(6):77-80.

[5]张晶,易艳红.大数据时代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23):2-7.

[6]乌拉尔•沙尔赛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投资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7(2):81-83+92.

[7]郭峰,王耀,董焱.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创新创业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26-30.

[8]李金昌.从政治算术到大数据分析[J].统计研究,2014(11):3-14.

[9]丛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98-102+137.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金融学的地位作用

金融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有关金融范畴的基本概念,即对货币、信用、利息与利率、汇率等知识点的介绍;二是金融的微观分析,即介绍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涉及金融机构的职能及其经营管理、金融市场的职能及分类、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类型、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及主要方式等等;三是对金融的宏观分析,即从宏观角度对一些与实际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规律进行理论上的阐述,诸如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中央银行职能及主要业务、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及传导机制等等。金融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一方面,该课程涉及了大量的金融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了解金融运作的内在原理和基本规律,了解金融学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今后经济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该课程与金融经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来认识经济金融现象,将所学知识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金融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金融学的教学中,PPT、微课、慕课等新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逐渐融入进来,使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的信息量加大、课堂形式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板书外,有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金融学相比于其他实务课而言,涉及的理论较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几乎会占据整堂课。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一方面,由于课堂的信息量大,学生很难对整堂课的所有信息进行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教师的整堂讲授占据了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二)实践教学不足。虽然金融学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双重性质。但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注重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实践教学。例如在金融学的总课时中,几乎全部为课堂学时,而实践教学的比重非常小。在期末考核中,学生的成绩自然也就只反映理论学习状况,而不能实践学习情况。(三)教学和科研的脱节。金融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有责任感、创新型人才。但是在本科金融学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问题:理论讲解不够深入、教学资料更新速度较慢,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使得理论的学习浮于表面,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

三、推进金融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增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达到真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金融学具有很多难懂的专业术语和抽象的经济金融原理,若单纯从字面理解较为困难,这时可以引用案例来进行分析,将深奥的理论或问题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分析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时,可以通过分析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引出股权合约中的委托问题。教师既可以在介绍理论时主动引入案例,也可以提出案例供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总结各组讨论的结果,并由教师点评。(二)安排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在教学中,应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金融学课堂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人的讲堂,而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课堂。金融学课程包括了基本概念分析、微观金融分析和宏观金融分析三个部分。教师可以分别就这三个部分安排相应的专题报告和专题讨论。首先,教师安排好每次的讨论主题,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三至五人,各小组在课后针对教师的主题进行讨论;其次,各小组讨论后要形成一份讨论报告,其中包括小组内各位同学的发言记录以及小组讨论总结,最后,各小组将本组的讨论记录及总结制作成PPT。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部分小组,让他们在班级进行分享。在主题的选择上要尽量结合国际国内的金融经济现实问题及热点问题。比如中国当前为何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经验及教训是什么?结合通货膨胀的相关知识,谈谈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等。(三)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验是指通过专业的教学模拟实训平台,比如证券交易模拟,银行实务模拟、期货交易模拟等,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金融业务中,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外实践包括专业实习及其学生参加的各类金融类的学科及实践大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银行等金融部门实习和参观。对于各类金融类学科和技能竞赛鼓励学生报名参加,并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张青龙.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魏自花.金融学课程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8(5)

[3]齐睿.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金融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思路

随着金融业领域的摩擦不断升级,高校传统的专业英语理论教学已经不足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由于金融专业英语本身具备了通用英语的使用特点,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未来需要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学生外语实际交流能力、用外语处理问题甚至解决冲突能力的指导及培养。在未来日益频繁的行业交流中,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基于过去几十年的课程教学成果,结合作者近十年在应用型高校的一线教学经历,针对金融专业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旨在为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一、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理念的发展现状

为提升人才的专业水平,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都认可金融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也基本已经将金融英语的学习纳入了金融学大类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教学思路也从传统的由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逐步转向更注重互动的应用型培养模式。从知网中173篇相关文章的主流教学建设理念总结来看,高校在课程改进领域已经做了一定的探索。总的来看,就是在全面科学的规划指导下,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知识引领,配合新型技术手段,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系统性规划教学安排的理念已被充分认识

从涉及教学安排的思路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参照学科规律,统一从教学层次找出切入点来进行切实可行的金融英语课堂教学[1],二是应当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习群体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来综合考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是以难度不大的处理实际业务和交流能力的实用型为主,还是专业强的学术型为主,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计划和评价方式等[2]。

(二)倡导教师引导下的知识拓展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不同于以往,现阶段的大学教学有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可以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在课内外通过更科学的教学安排和对金融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来拓展学习,利用以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自发性与探究性的终身学习理念[3],或以周影认同的电影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中实际教学效果的方法[4]。

(三)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

以易思为代表的观点则认为应当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建设新型金融英语智慧平台,从而提升学生的金融类专业英语水平[5],并从英语视角完善和丰富学生的金融基础知识和以数字化教学为导向,借助翻转课堂来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6]。

二、教学建设完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就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来看,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对金融英语课程的改进,主要是从借助科技手段来完善金融英语的教学安排,以及根据教学目标分类培养等方式,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理念及其延伸发展出的教学方式可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并不足以应对近几年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当下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还有较大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一)场景性教学的欠缺使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有限

目前现有的金融英语专业教材多以阅读为主,听力和口语等沟通交流类的教材建设欠缺,即使有,在专业内容方面也以剑桥商务英语为主,内容滞后,且国内外本领域的相关新闻和学科的前沿知识缺乏[7]。在现有金融英语教材使用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到了场景化教学方式的缺失以及这种缺失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巨大影响[8]。

(二)在帮助学生提升主动学习性方面发展缓慢

刘娣和刘铁军认为,内容的滞后导致专业知识缺乏实用性和先进性[9],当然也导致兴趣的缺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提到教材建设的文章中,涉及由于当下部分教材建设的听说读写内容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所导致的教学效果有待商榷。虽然不能否认积极的老师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有益影响,但在实际中到底有无主动学习并达到良好效果的具体路径仍在探讨中。

(三)教学技术手段增加、缺乏事后的教学跟踪完善体系

苏联心理学家蔡戈尼克在一家他经常光顾的咖啡馆中发现,咖啡馆中的服务员可以不做记录就能准确记住好几位客人的餐点,然而这位服务员在完成服务后会很快忘记之前的客人所点餐点。后来,蔡戈尼克通过心理学实验验证了这个现象并得出了结论:“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对未完成的课题记忆比较深刻。但目标实现后,人对已经完成的课题,记忆就没那么深刻了。”也就是说,正因为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或微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甚至“花式”点名等技术手段,目的就在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及使得课堂时间的安排张弛有序,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但老师们虽然加强了技术手段,但教学效果是否得到真实有效提升还难以确定。

三、对新环境下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提升场景化教学内容篇幅,保证新环境下人才培养成效

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得金融英语课程不能简单以金融行业英语学习为重点,而是需要将重点放在让学生结合所学金融知识,使用其他语种时也可以保证批判性思考,在多人沟通交流时,仍旧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并用外语准确全面的表达。在经济交流和摩擦日益加剧的今天,为了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学生不能停留在读写类输入型知识的掌握上,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了国内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依照我国银保监会的金融机构划分对我国金融体系实际情况,从整体到部分,联系实事和案例进行讲解,加强场景化的听说练习,以激发和保证学生未来的竞争力,纯粹的国外文献理论性翻译已不能满足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有限课堂时间内的科学安排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除了采用加强交流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学队伍素养,或增加有实际翻译行业或金融领域工作经验的人才补充教师队伍等方式,还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可以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这起源于德国的一位名叫埃米尔的神经科医生做的一项实验,埃米尔让实验者在固定的1小时内做连续的1位数加法运算,结果是随着时间和作业量的变化,实验者的作业效率表现为实验初始和实验结束时呈现出较高的作业效率,但到了中段因为“疲惫”或“厌倦”导致作业效率明显下降,甚至达到最低谷。因此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三)采用常规性课程反馈以保证教学改革成效

微课、多媒体、新闻播放展示、小程序抢答、随机点名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但效果却很难量化,更谈不上如何调整和完善下一次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课上预留约5分钟时间,利用相关小程序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制定调查问卷,问题可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合理、课堂教学计划是否清晰、对金融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教学内容的难度是否合理、对教学的时间安排是否满意以及你认为可以增加的教学环节和建议等。通过此方法,将教学安排的信息反馈常规化,有助于教师及时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把握也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进度和目标,保证并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除了观念转变和借助科技手段,还应当在传统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基础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场景化和实时性,采用可操作性的课堂管理方法,以应用型专业课程课后反馈体系为保证,满足社会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燕立乾.经济类本科“金融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8(07):50-52.

[2]喻凤.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04):369-370.

[3]刘丹羽.服务沿边金融发展的金融英语人才的培养探索[J].经济纵横,2020(02):221.

[4]周影.电影教学法在金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197-198.

[5]易思.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金融英语智慧课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8):315-316.

[6]林姝妤.基于翻转课堂的独立学院金融语言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3):255-256.

[7]林丽.从几种金融英语教材的比较分析看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J].才智,2017(02):136-137.

[8]李漫.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金融英语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1):111-112.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金融学基础;协同教学;支持模式;循环教学

金融学是高校经管类公共专业基础课,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框架的切入口。从课程内容来看,不仅涉及传统的银证保、信托租赁等行业领域,还涵盖各类型的金融市场以及宏观金融调控。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金融业带来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下,广泛庞杂且时效性强的教学内容,使得只具有单一专业背景的教师常常难以驾驭,对教师教学提出严峻的挑战。协同教学通过教师间的协同合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能力,为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学生满意度的提高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方法。

1协同教学支持模式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的课程教学

协同教育是协同学与教育学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最早在美国倡导的一种教学形态。20世纪90年代,大陆首次将协同教学引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层次领域,并开展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协同教学是由两名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集体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协作分工实施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由于学科和专业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差异性明显,协同教学模式弹性大,呈多元化。一般根据教师组织形式的不同,将协同教学模式分为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平行模式和嘉宾模式。典型模式是由教学团队的所有成员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呈现、反馈和成绩评定负责,教师间的协同贯穿于全过程。基于这一模式要求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研究生阶段适用性较强。支持模式中各团队专业教师根据各自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轮流展示教学材料,但教学内容的设计、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共同参与。大学阶段通识教育课、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等较适合此模式。平行模式已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政类通识教育课和各专业的基础概论课中得以广泛应用。教学团队成员各自独立负责不同数量班级的日常教学工作,但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命题,并不定期通过教研室会议、QQ、微信等方式交流观点、分享经验和资源。对应地这类课程习惯称为“三统”课程。嘉宾模式则会结合课程内容需要不定期地邀请其他教师或行业专业人士以合作者或嘉宾身份参与某一特定内容的课堂展示或讨论,日常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绩评定还是由主讲教师负责。这一模式一般在高等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中使用较多,通过讲座或座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在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中鲜少能接触的实务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要求。以上四种模式特点不一,各自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形。结合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进行协同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做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同一专业的平行班级较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往往由两名或以上老师进行平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各授课教师由于专业方向或研究领域的不同,在内容庞杂的课程教学中无法顾及所有模块,难免主观地进行内容取舍,也不排除对不擅长部分内容讲解不严密的可能,会误导学生,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有若干专业核心课或选修方向课与专业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形成严格对应关系,基于教师自身研究专长和后续教授课程实施协同支持教学,即可以做到授课难度、深度的相对统一,保证知识内容的连贯和精准,同时学生也可以在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开展深入学习,甚至进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2教师循环协同教学在金融学中的实施策略

协同教学支持模式依据操作方式的差异分为教师循环教学型、学生循环教学型和教师共同教学型。教师循环教学型的课堂教学由多名老师共同完成,每位老师根据专业背景分别讲授课程中最擅长的部分,课程中教师发生变化但教室固定不变。这种教学方式多运用在内容广泛或含有跨专业知识的课程中。学生循环学习型的课堂教学仍然由多名老师协同完成,但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到不同教室听课。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在高校的实践课或实训课等对教室有特殊要求的课程中运用比较普遍。而教师共同教学型则要求同一课堂由多名老师共同参与,协同组织展开教学。该方法适合于教学中的讨论环节,把老师安置在各讨论小组中,以增加师生互动,提高讨论效果。《金融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庞杂且各章节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且实践教学内容并不多,采用教师循环教学型支持模式不失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现阶段教学的最优选择。2.1教学目标的协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进步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指挥棒,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参照标准。正确全面地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协同关系,对于富有成效地开展协同教学活动具有首要意义。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教学目标的协同体现在:(1)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目标的协同,这是第一个层次的协同关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等不同层次、类型课程的开设,培养德、智、能、勤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与目标体系中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保持一致是协同教学开展的保障。(2)金融学课程与各后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协同,这是第二层次的协同关系。专业基础课的作用在于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本分析方法和知识结构框架。各课程目标的共同性联系、内容的本质性和交叉性联系、功能的整体效应联系,决定许多教学目标,如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品德等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课程学习,经过若干年的连续培养才能较好达到目的。因此,专业基础课与后续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协同成为协同教学支持模式运用的核心。(3)课程内部知识、智能、技能、情感、品德诸方面的协同,这是第三层次的协同。各模块之间的有效衔接,模块内各章节之间内容的对接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这也是本课程协同教学的基本要求。以上三个层次为基本框架,并以第三层次为起点逐层分解到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的整体系列,这就是整个教学系统的目标体系。其中第三个层次是基础。2.2教学内容的协同。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学内容去贯彻,教学目标的协同要体现于教学内容的协同。《金融学》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基础性较强的特点,灵活性和模块化十分重要。教学团队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层次、后续课程开设及选用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金融概览、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和金融宏观调控。各教学模块中的内容,均部分与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有严格对应关系。如“汇率”对应《国际金融》课程,金融中介模块中的各个章节分别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原理》、《信托与租赁》、《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直接对应,金融宏观调控模块与《中央银行学》课程衔接紧密。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讲授不同模块,不仅可充分发挥教师知识结构专长,还可保证教学方法使用的连续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保证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口径的一致性。另外,各模块之间的内容衔接相对松散、独立,因而教学顺序可以进行调整组合,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一位老师负责一个模块的模式,也可以采用“X+1”模式——后面三大专业模块之一+“金融概览”模块。2.3教学过程的协同。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始于组织教学,终于教学评价。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后,采用合理的教学结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呈现成为获得预定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专业公共基础课的《金融学》理论性较强,在教学安排中实践学时比重很低。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对提高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团队教师要打破经典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探索不同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或技能适用的教学结构。如对掌握性要求的理论知识课沿用经典结构;了解性要求的内容,采用自学——习题辅导式;理解性要求的知识技能,采用引导—发现式等。教学方法的协同则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协同。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一次具体的教学任务往往需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才能完成。如“利率的分类”,我们先通过“案例导入”结合实际经济现象引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运用“讲授法”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解释或分析;接下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们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求在每一教学方法使用时采取若干教学方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在动态中形成协同关系外,各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协同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二是不同教师教学方法的协同。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一,同一教学方法也会因授课对象、教学情境、语言表达等差异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对同一门课程实施的协同教学势必要求不同授课教师对教学要求相同或相似的不同知识点采用相同教学方法,以便防止学生产生困惑,同时起到通过同一性的强化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让学生乐学而学会(掌握智力技能和学习方法)这恰好是教学方法协同效应的集中体现。2.4教学评价的协同。大学阶段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由任课教师对教学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逐一评价,教师循环型协同教学需要教学团队的所有教师结合自己所授课程模块对所有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模块内容的不同,对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一样,各授课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然后根据各模块内容在课程中的课时比例和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每位学生的总评成绩。由于多名教师对每一名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或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相对会更客观、全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班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相对传统教学模式会有较大的改善。通过总结性评价,教师总结教法和体会,并根据学生知情成果意行的反馈信息,检查教学目标确定的如何,教学内容安排得怎样,教学结构设计是否优化,教学方法是否运用高效等等,作为下段改进教学,加强协同的依据。在运用协同教学模式对《金融学》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的协同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协同是连贯一体的。在充分了解各授课教师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教授课程的基础上,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及技能要求,从而建立合理的协同教学团队。一旦教学团队建立起来,教学内容的模块选择自然确定,协同教学就基本上成功了一半。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通过协同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沟通教学情境和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协同教学也容易产生一些新问题,如教学秩序管理难度加大,团队教师负责模块课时和工作量的分配不合理,教学场地和时间的安排冲突等。因此,创造良好的协同教学实施环境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鉴《形势与政策》等公共课或《东莞学专题》等拓展选修课的经验,既发挥团队精神又尊重教师特色,同时灵活运用教学辅助人员完善教学管理环节。

参考文献:

[1]中央教学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所.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5).

[3]焦佩,李妍华.协同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2013,(11).

[4]聂旦平.协同教学流程初探(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2,(2).

[5聂旦平.协同教学流程初探(下)[J].课程.教材.教法,1992,(3).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9

[关键词]CDIO;“项目-反思”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一、引言

CDIO教育理念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很多的应用,CDIO具体指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从系统论出发,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能力。CDIO在本科教学改革中重点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a)学生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b)学生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对新产品或者新系统进行建造并运行;(c)能够从全局的角度理解研发和技术对社会系统的影响。由此可见,CDIO既培养个人优秀的技术开发能力,也重视个人在团队的贡献并且从战略的角度引导学生把研究和技术发展服务于整个社会。“金融风险管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构建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管理团队中如何把自己的风险策略融入团队的风险管理目标之中,如何根据最新发生的金融风险设计风险管理组合及对策。这三个总体目标和CDIO教育理念是一致的。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将“项目-反思”和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到“金融风险管理”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探索与实践“金融风险管理”

课程具有专业性、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基于CDIO理念的教改首先从教学内容入手,除了教材之外,再额外选取反映金融风险研究领域最新动态的教学资料,其次,丰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和课外指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求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同时熟练运用与之对应的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和实用工具。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研究分析能力进行提升即指导学生根据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对案例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在学生具有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反思”方式对集金融、经济、投资、信息技术以及法律为一体的金融风险系统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实践。(一)案例教学。在课堂的案例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教师主要从案例发生的情境、案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性等方面去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首创精神。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研究问题,界定风险,并尝试如何解决问题。从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课程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新的金融风险理论、金融风险实际案例、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没有及时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于现实情况。而案例教学是这些问题的最好突破口。案例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启发性,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案例内容必须以是当前出现的金融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际的金融风险案例分析,从而掌握在特定的金融风险下如何选择合适的金融风险防范以及管理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把课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合理地用于解决金融风险。案例教学主要由五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列出与案例相关金融风险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例如案例中的金融风险有哪些、是单一的还是复杂的、是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是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界定了存在的金融风险后应该采取从上而下的分析方法还是从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案例中使用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是单一的还是组合的?第二步: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提问。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和教师进行互动,学生可获得案例分析逻辑进而学会自主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第三步:教师分析了案例之后,由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对案例进行团队分析。在小组谈论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围绕案例中出现的金融风险以及管理工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个人观点的记录;最后,小组再形成小组团队的风险管理策略。个人观点和团队观点记录好之后,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给教师。第四步:由小组成员陈述本小组案例分析的基本观点,重点讲解小组的风险管理策略,这样同学就可以知道每个小组的风险管理策略都有可能不同。这就印证了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因为每个人或者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界定都有不同的认识,从而对金融管理工具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既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又要适当进行引导,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第五步: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对案例进行总结。教师主要从金融风险模型出发,给学生展示如何从学术的层面上训练自己的金融风险分析思维。另外,根据案例的特点,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模拟金融风险的发生。例如,学生模拟自己的角色金融市场中的需要规避风险的一方,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风险对冲等。课堂的谈论以及小组的案例分析记录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二)“项目-反思”教学。开展了4-5周案例教学之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项目-反思”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者,而“项目-反思”教学中,其过程应该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教师要在“项目”的选择上对学生进行指导。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的“项目”指的是由学生(5个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学的金融风险理论和工具的知识,选择一个小组想研究的金融风险问题。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确定金融风险研究项目。“反思”是指个体积极监控、评价、修正自身思维的过程。金融风险研究项目一般从项目的确定到完成历时比较长,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也是CDIO理论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体现。这一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金融风险,提出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能力。在“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中强调“项目-反思”,是因为学生将来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是项目管理,因此,在课程中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感兴趣的风险管理项目,学生会考虑金融风险的确定是否正确、判断金融风险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是否合适、评价风险管理组合策略是否合理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生项目进行主要由以下三个环节。1.计划。包括研究问题的确定、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具体的金融工具。研究问题的确定主要是对具体的金融风险的确定。例如,研究金融风险中的国际投资组合风险。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宏观分析、微观分析、投资组合理论、外汇风险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具体的金融工具有金融衍生品、对冲基金等。2.探究。根据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查找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反复思考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3.表达。通过让学生制作PPT,把金融风险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展示处理,使得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同时形成了对项目管理的自我评价和总结。这一环节对学生将来写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在“项目-反思”教学过程主要是起引导和管理作用。环节一:项目进行前的介入。研究题目太广学生难于把握重点,研究题目过于窄不利于学生发掘研究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选题之前需要给出一组(例如20个)明确的金融风险管理项目的题目以及选题标准。例如,如何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对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方案,从而对正在发生或者正要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起到防范作用。例如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运作新模式。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包括信息技术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因此,如何分析评估互联网金融风险并如何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也是体现时代性的一个项目。环节二:项目进行后的介入。教师与学生探讨项目的可行性,金融风险的界定是否正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宏观分析问题能力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风险地类型,然后探讨金融管理工具的可行性。环节三:项目完成后的介入。每个同学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项目研究报告。另外,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汇报交流、评价。通过相互学习,了解其他小组的研究项目,对自己的研究也是一种促进。

三、总结

金融课程总结范文篇10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在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并逐步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模式在我国开始受到关注,并多用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但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国内学者对案例教学法在金融类的单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刘卫红分析了案例教学在《金融学》课程中的运用,冯丽娜分析了《金融市场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潘成夫分析了金融工程案例教学的难点与对策,骆祚炎分析了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运用。现有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案例教学在单门金融学类课程的教学进行的探讨。本文在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探讨案例教学在金融类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二、运用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适应金融发展变革的需要

当前各种金融改革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非常快,而现有的金融类教材不可能及时反映最新的金融发展。利用案例教学的时效性,可以将金融领域出现的最新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建立金融类课程之间的整体关联性通过建立《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精算》等金融类课程的通用案例,可将独立的单门课程的教学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通过金融类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其分析问题、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是为了达到提高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金融类整体课程的案例库,总结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建立科学的案例教学评价机制等目标而建立的。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点。

(一)案例的选择

通常而言,案例的选择要遵循如下标准:(1)真实性和典型性相结合;(2)系统性和针对性相结合;(3)潜隐性和适中性相结合;(4)丰富性和精炼性相结合;(5)自主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目前,国外金融类案例基本上都是以跨国银行、大型投资公司等作为研究对象的,而仅仅将跨国银行、大型投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是欠妥当的。因为我国目前的跨国银行和投资公司还较少,我国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去向基本在国内金融行业,因此,有必要补充国内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在实际运营中的经典案例,实现案例教学的本土化,以服务我国金融和地方金融。此外,国内高校多半是每门课选择独立的教学案例,没有建立金融类课程的通用案例,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汇编金融类课程通用案例也是极其必要的。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

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重点在于花足够时间准备案例讨论以及将焦点集中在案例关键问题上。(2)组织好分组及课外讨论。重点做好确保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加强成员间的相互沟通、贯彻团队精神。(3)分配好学生的任务。重点要求学生在积极参加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书面案例分析报告、口头阐述案例分析报告。(4)教师加强引导工作。案例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发言特别多,有的学生发言特别少甚至不发言的情况。因而可以采取在开始课堂抽查发言前,先让学生分组对课外已讨论过的案例议论3-5分钟,这样,即使是平时由于胆小发言少的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也就敢于发言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创造比较活跃的课堂讨论气氛。

(三)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将教学目的、教学计划中宏观性目标、原则具体化为微观的、可操作性的标准、程序与方法,还能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较强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减少案例教学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兴趣,从而不断完善教师的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必须构建金融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在实际评价案例教学效果时,可以通过专家随堂听课评价、同行评价、学生反馈评价的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发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对具体课程案例教学进行效果评价,从而提高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引导、驾驭技巧。

四、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师的参与问题

教师参与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金融学教师没有实际从业经验,也不不熟悉案例教学方法,仍然习惯“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式的授课模式,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实质并不是十分清楚,甚至将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育与案例教学混淆,所以还需要时间来真正学习和适应案例教学模式;二是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考核激励体系在促进案例教学方面还不够,教师在主观上应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动力不足。因此可以将教师送往实际金融部门锻炼、优化考核体系等方面来加以改进。

(二)学生的参与问题

学生的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和课堂参与度是影响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对案例教学的要求也不同。本科层次金融学专业目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理应成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科层次的案例教学不同于MBA层次的案例教学,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本科学生来说,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方式使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案例学习方法比较陌生甚至不接受,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案例的课前准备,有的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得消极被动,有的学生课前没有准备充分,在课堂上无法很好地参与讨论,有的不习惯当众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佳,出现冷场的局面。因而教师需要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