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7-03 17:49:06

金融服务市场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1

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和壮大农村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目前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并就如何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三农”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出了相关思路。

一、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一)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1、县级及县级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将自己服务范围定位于“三农”,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定位是竞争的手段,竞争是定位的目标,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根据地就无法竞争,农村信用社要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以农村为阵地,为“三农”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主导力量。(2)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2、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3、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1)摆正位置,不与国有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现阶段城市信用社首先应当稳住阵脚,在同国有商业银行有可比的地方要强化,比如存款工作,一定要做实做好,要力争创新服务水平;发展边缘业务,着手中间业务,把现有对中小企业和私营经济的支持做好、做足、做大。城市信用社在市场的位子必须摆正,不要贪大贪多,不应和国有商业银行盲目争大企业、争大项目,应在高科技、小规模上做出文章。业务方面首先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把服务方向调准。(2)“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的定位。位于“兵家必争之地”带有浓厚“农”字色彩的城区农村信用社,因其市场定位模糊、经营理念滞后、资产质量低下、业务品种匮乏、服务手段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城区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的选择上,必须扬长避短,立足于支持城区经济发展,采取“依托个私,拓展市民”的战略,把市场定位在“以个私为本,为市民服务”上。这种市场定位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组合模式。城区居民、个体民营经济金融服务空间大,市场前景看好,城区农村信用社应该利用自身人多地熟的优势,积极拓展客户群体,重点开拓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这一信贷市场,抢占这一新兴市场。(3)以服务社区为定位。城区农村信用社应以服务社区为定位,以同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为思路,以贷款“零售”业务为手段,以多元化经营为方向,不断拓展自身的市场空间。具体讲,要以居民、商户、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符合需求的品牌产品。据相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户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准城市居民”户同农户相比,大多数有具有商品性质的房产和固定工资收入,有的还有一定数额的银行存款,从事工商企业的还有厂房设备等一定数额的资产。因此,农村信用社可以吸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功经验,把社区金融服务业务的名称定为社区居民户小额贷款。按照这一思路逐步在城区或城镇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创建出新的业务品牌——“社区居民小额贷款”品牌服务项目。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1、加大科技投入将科技的创新转化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并积极依托中国银联、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等各种网络,拓展服务的范围和内涵;借助电子化及网络等高科技手段,进一步开发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功能,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完善创新电子转账、支付等业务内容;提高汇兑、结算等业务的服务效率,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2、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1、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2、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种种主客观因素,中国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建设情况不同,特别是东西部农村发展更是悬殊,因此不能片面认为合作制合适或者是股份制合适。农村信用社要明晰产权制度,形成多种金融组织形式并存的局面。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民原有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先改革为政策性金融,待“三农”问题逐渐缓解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革。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可以改组为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

3、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构建适合内部各业务环节、各岗位之间有的工作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更要建立严格的制度执行、考核和奖惩体系,确保有章必循,并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查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五是切实做到违章必究。

(三)争取政策支持为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其他支持,包括获取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支持、政府有关方面给予农村信用社以商业银行平等的待遇、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等;对各级党政部门和乡村两级组织的结欠贷款,要依靠当地政府采取措施予以清理,对党政工作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或担保的到期贷款,要依靠行政和司法手段予以清收,以挽回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要依照国际惯例,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孙迎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2、张红霞.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金融,2008(1).

3、张虎,沈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浅议[J].现代金融,2004(9).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2

关键词:欧盟金融服务法,金融监管,母国控制,相互承认,共同利益

欧盟内部跨境金融服务的开展不但涉及不同成员国法律的适用问题,而且会导致不同成员国监管权限的冲突。长期以来,这一直是建立欧盟单一金融服务市场最主要的法律障碍。为了为跨境金融服务及其监管提供一个稳定的法律框架,提高服务效率并确保监管的充分和有效,推动欧盟金融服务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欧盟根据《欧洲共同体条约》(ECTreaty)中关于“设立机构的自由”(freedomofestablishment)和“提供服务的自由”(freedomtoprovideservices)的规定,以欧洲法院(EuropeanCourtofJustice,ECJ)的判例法为基础,在一系列金融服务指令中确认了母国控制原则(homecountrycontrolprinciple)。这一原则与最低限度协调原则(principleofminimalharmonization)和相互承认原则(principleofmutualrecognition)等共同构成了欧盟金融服务法的基石,对欧盟单一金融服务市场法律框架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系统地研究母国控制原则的含义、这一原则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欧盟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的模式、发展水平和现实障碍,并准确地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母国控制原则的含义

(一)概念

虽然母国控制原则是一项“贯穿于金融服务规则协调各个方面的指导性原则”,但是欧盟有关金融服务指令都没有对这一原则作出准确的界定。目前,在欧盟有关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的法律文件中,只有1985年《欧共体委员会关于建立内部市场的白皮书》(以下简称《1985年白皮书》)中涉及了母国控制原则的概念。着眼于跨境金融服务监管权限的分配,《1985年白皮书》指出:“‘母国控制’原则是指由金融机构的来源地成员国(MemberStateoforigin)主管当局承担对该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主要职责,……尽管服务接受地成员国的主管当局也享有部分监管权力,但是其监管只起辅助性(complementary)的作用。”[3]与《1985年白皮书》的视角不同,美国学者E.W.Warner对这一原则的概括则旨在明确适用于跨境金融服务的监管规则。在他看来,母国控制原则是母国监管规则的一种域外适用。据此,“来自欧共体某成员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在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或者设立分支机构,该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受母国(homeMemberState)审慎监管规则的约束;作为服务的提供地国,东道国(hostMemberState)也可以制定有限的补充性(ancillary)监管规则。”[4]

我们认为,母国控制原则是一项旨在确定跨境金融服务准据法(applicablelaw)并划分有关成员国之间监管责任的法律原则。为此,母国控制原则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两个要素:1.跨境金融服务的法律适用要素,即明确跨境金融服务应适用哪一成员国的法律;2.监管权限或者监管责任的分配要素,即明确哪一成员国有权对跨境金融服务进行监管。事实上,上述两个方面的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确定跨境金融服务的准据法方面,某成员国与特定金融交易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该成员国就应被认为有充分的理由适用本国的监管规则。”[6]并且,“各成员国享有的利益以及对准据法的确定有影响的其他因素……同样也会影响监管责任的分配”。[7]因此,有关金融服务指令在规定某类跨境金融服务适用特定成员国法律的同时,也会将监管权力和监管责任分配给该成员国,以确保金融服务提供者能够遵守该项金融服务的准据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母国控制原则是指,欧盟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或者直接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时,应主要遵循该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规则,相应的监管责任也主要由母国监管当局承担。作为对母国控制的补充和上述原则的例外,东道国也可以制定部分监管规则,行使部分监管权力。

(二)效力和适用范围

虽然母国控制原则“金融服务指令中各项具体规定的基石”,但是这一原则仅仅是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而不是《欧共体条约》中的一项原则。《欧共体条约》中关于“设立机构的自由”和“提供服务的自由”的规定是实现欧盟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的法律依据。欧洲法院的判例法已经确认,上述两项规定在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方面具有直接适用的法律效力。[9]因此,母国控制原则不能适用于未经金融服务指令协调的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欧盟金融服务指令中,母国控制原则的效力也不是绝对的。司法实践表明,基于欧共体基本法的上位性(superiority),为了建立金融服务单一市场,欧盟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立法在不损害合理预期(legitimateexpectations)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遵循这一原则,而是直接作出与该原则不一致的规定。[10]

母国控制原则的这种“弹性”效力使得其在金融服务指令中的适用范围并不统一。从总体上讲,《存款保险计划指令》、《投资者补偿计划指令》、《保险公司重组和清算指令》和《信用机构重组和清算指令》几乎全面地贯彻了母国控制原则;在《金融产品市场指令》中,这一原则也广泛地适用于跨境金融机构监管的各个方面,唯一的例外是在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提供跨境投资服务的情况下,东道国承担部分监管责任;相对而言,母国控制原则在《第三非寿险指令》、《寿险业务综合指令》和《银行业务综合指令》中的适用范围最小也最为模糊。根据上述三项指令的有关规定,跨境金融服务的监管规则主要由许可和审慎监管规则(authorizationandprudentialsupervisionrules)以及共同利益例外规则(generalgoodexceptionrules)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通过上述指令进行协调,并适用母国控制原则;后者仍然属于各成员国“监管自治”(regulatoryautonomy)的范围,由东道国根据“共同利益”标准自行制定和实施,但须接受欧洲法院的司法审查。

(三)与相互承认原则的关系

相互承认原则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作出承诺,“通过认可对方法律和监管规则的方式对跨境金融服务开放国内市场”。在欧盟金融服务法中,母国控制原则和相互承认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上述两项原则的适用范围都是有限的。从实践来看,母国控制原则和相互承认原则都是以对方成员国监管制度具有相当性(equivalence)、相似性(similarity)、一致性(compatibility)或者至少某种程度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为条件的。[13]因此,它们都只能适用于金融服务指令已经协调的领域。另一方面,上述两项原则都是以最低限度协调原则为基础的。母国控制原则和相互承认原则都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互信任(mutualtrust)对方监管制度的充分性(adequacy),而这种相互信任的制度基础只有通过最低限度地协调各成员国金融服务监管制度的方式才能够建立起来。“实体法律标准的最低限度协调是理事会通过相关指令的基础,而该指令的通过则间接表明,通过实施该指令,各成员国特定领域的法律相互之间是充分的。”[14]

在实现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方面,母国控制原则和相互承认原则又有着不同的功能。相互承认原则强调从静态意义上认可对方成员国监管制度的充分性。母国控制原则则是一个动态意义上的概念,不仅要求各成员国监管制度具有相当性,而且还要求有关成员国通过“规范性的”(normative)活动,就跨境金融服务的准据法和监管权限划分问题建立一种新的安排。虽然一系列金融服务指令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各成员国特定领域金融服务监管制度的趋同,但是在确保成员国国内法与指令的有关规定的一致性方面,以及成员国实施指令的形式和方法方面,有关指令通常都允许各成员国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于是,各成员国实施有关指令的国内法就仍然具有共同体法(Communitylaw)和成员国法(nationallaw)的双重特征(dualcharacter)。在这种情况下,就特定跨境金融服务而言,仍然有必要运用一定的法律原则进一步明确其准据法,并合理地划分有关成员国之间的监管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讲,相互承认原则为推行母国控制原则提供了制度基础,而母国控制原则又是实施相互承认原则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有学者认为:“母国控制原则是相互承认原则的高级模式(anadvancedversion)”[16],“母国监管模式只有建立在对各成员国监管标准的相互信任和信心的基础上才是可行的。”[17]欧洲法院也认为:“各成员国监管当局共同遵守的相互承认原则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而母国控制原则是实施相互承认原则的一种特殊形式。”[18]

二、母国控制原则的形成和发展

(一)早期银行指令的规定

从欧盟金融服务法的历史来看,母国控制原则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至《第一银行指令》中的有关规定。该指令指出,通过制定一系列指令协调各成员国有关信用机构设立和经营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种制度,使得在某成员国设有总机构并在其他成员国设有分支机构的信用机构不受其他成员国许可标准的约束”。并且,这种协调的结果应当是,“对于在多个成员国开展业务的信用机构,应由其总机构所在地的成员国对其实施全面监管,……”。[20]这就预示了一种发展方向,即信用机构的业务活动应当由其母国负责监管。可以说,上述规定是母国控制原则最早的法律渊源。

然而,《第一银行指令》毕竟脱胎于欧盟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的早期环境,反映的是欧共体关于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最初的态度和法律方法,即通过全面协调(fullharmonization)各成员国金融服务法律制度的方式建立一种高度集中的体制,来实现欧共体内部金融服务市场的一体化。按照这种积极一体化(positiveintegration)模式,跨境金融服务的“法律适用问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解决,从而在理论上并无划分不同成员国法律制度主管范围的必要”。结果是,《第一银行指令》只涉及了母国控制原则的部分内容,并且其中的某些规定也与该原则的精神并不一致。例如,该指令第4条第1款规定:“对于总机构在另一成员国的信用机构分行的开业申请,成员国应适用本国有关信用机构的法律和程序决定是否予以许可。”这表明,在取得开业许可方面,欧共体信用机构的分行与子行具有同等的地位,它们都必须受东道国审慎监管规则,特别是有关资本准备(capitalreserves)要求的约束。因此,有学者指出:“《第一银行指令》的作用极为有限,其在许可方面的泛泛规定实在不值得一提。”[22]

(二)CassisdeDijon案:一个里程碑

在欧盟金融服务法中,母国控制原则地位的正式确立是欧盟内部市场一体化方法演进的必然结果,而判例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79年,欧洲法院在CassisdeDijon案的判决中,运用了一种以最低限度协调和相互承认为核心的新的一体化方法,并提出了母国控制原则。欧洲法院认为:“如果共同体规则没有对酒的生产和销售作出规定,……那么有关……事项就都由该成员国负责。在与本案有关产品的销售方面,有关成员国法律的不同规定阻碍了货物的自由流动。如果这些规定符合有关税收监管有效性、保护公共健康、商业交易的公正性或者保护消费者的强制性标准,它们就应当得到认可。”[24]据此,欧洲法院确立了一项原则,即如果某项产品能够在一成员国合法地销售,那么该产品就能够出口到另一成员国并在该国销售,除非《欧共体条约》另有规定或者进口国基于“公共利益”(publicinterest)作出了限制性规定。换言之,各成员国应当相互承认对方成员国关于销售货物的法律的充分性。

随后,《1985年白皮书》将上述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展至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并将其作为欧共体金融服务法的一项基本原则。《1985年白皮书》指出:“要求‘金融产品’自由流动的呼声日益高涨。……在工业和农业产品方面,欧共体委员会在CassisdeDijon案判决中采用的方法与现在在保险单、家庭储蓄合同、消费信贷和参与共同投资计划等方面的做法颇为相似。……上述协调,特别是在持续性监管方面,应遵循‘母国控制’原则。”总之,就跨境金融服务而言,CassisdeDijon案判决的意义在于,每个成员国应承认许可某金融机构的另一成员国法律的充分性;对于被许可金融机构在任何成员国提供的服务,均适用母国的法律。但是,在没有协调规则的情况下,相互承认必须让位于东道国根据“共同利益”(generalgood)作出的规定。

(三)母国控制原则的全面推行

尽管欧洲法院在CassisdeDijon案的判决中提出了母国控制原则,但是在欧盟层面上,具体运用这一原则协调各成员国金融服务法律制度的努力则主要是通过一系列金融服务指令来实现的。1985年的《共同投资机构指令》是第一个实施母国控制原则的金融服务指令。其后,为了实现《1985年白皮书》设定的目标,欧共体各成员国于1986年2月签署了《单一欧洲法》(TheSingleEuropeanAct)。该法为单一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极大地推动欧共体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以《第二银行指令》为标志,欧共体开始将上述新的一体化方法广泛地运用于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的各个方面,母国控制原则也在随后的《第三寿险指令》、《第三非寿险指令》、《投资服务指令》、《保险公司重组和清算指令》和《信用机构重组和清算指令》等一系列金融服务指令中得到了全面推行。[27]至此,在欧盟金融服务法中,母国控制原则全面覆盖了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持续经营和市场退出监管的各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1994年的《存款保险计划指令》和1997年的《投资者补偿计划指令》还将母国控制原则的适用范围拓展至消费者补偿责任方面。因为消费者补偿责任与审慎监管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上述两个指令没有沿用其他金融服务指令划分母国和东道国监管责任的做法,而是更多地体现了母国控制的因素。根据指令的有关规定,对跨境金融机构应适用母国有关存款保险计划和投资者补偿计划的法律,相应的补偿责任也由母国监管当局承担。但是,上述指令也规定,如果东道国的补偿标准高于母国,东道国应确保接受母国审慎监管的跨境金融机构能够按照东道国的标准获得补偿,即东道国承担了一种“向上看齐”(topping-up)或者“补充保证”(supplementaryguarantee)的责任。[29]

近几年来,为了为信用机构和寿险公司的设立和经营活动提供一个明晰和合理的法律框架,欧盟对原有的银行指令和寿险指令加以合并并进行了系统的编撰,先后制定了《银行业务综合指令》和《寿险业务综合指令》;面对欧盟内部金融服务市场上,投资者日益活跃、各种投资服务和金融产品越来越广泛和复杂的新形势,欧盟还在《投资服务指令》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金融产品市场指令》。这些新的框架性指令全面地继承了原有指令所遵循的母国控制原则。并且,与原有指令相比,它们的内容更加明确和具体,适用范围也更为广泛,这就使得母国控制原则在欧盟金融服务法中的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综上所述,母国控制原则的形成与欧共体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方法的转变有着密切联系,其发展也是这种新的一体化模式广泛推行的必然结果。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消极一体化存在缺陷、完全集中化亦难以实现或者不可能的情况下,母国控制是最有效的一体化模式。”

三、母国控制原则的实践

(一)缺陷和不足

如前所述,母国控制原则旨在要求欧共体跨境金融机构主要遵守母国的监管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划定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从理论上讲,在欧盟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立法中,实施这样一项以母国控制为主,明确准据法和监管责任的法律原则有助于增强跨境金融服务监管法律框架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堵塞监管漏洞,避免重复监管及其给跨境金融机构带来的额外的监管负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母国监管模式的意义远远不限于协调和统一各种要求实行东道国控制的主张。这一原则触及了问题的根源,能够消除诱发监管失败的潜在因素。”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欧盟金融服务指令中关于母国控制原则适用范围的规定大多过于原则,欧洲法院对“共同利益”这一概念的解释又过于宽泛,母国控制和东道国控制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母国控制原则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除了《金融产品市场指令》外,欧盟现行框架性金融服务指令都规定,东道国可以基于“共同利益”制定能够限制跨境金融服务的行为规则(rulesofconduct)[34].与此同时,在AlpineInvestment案[35]的判决中,欧洲法院还确认,跨境金融机构的母国也可以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维护本国金融市场声誉的“共同利益”制定行为规则。在这种情况下,跨境金融服务既要受到母国的许可和审慎监管规则的约束,可能同时又要遵守东道国和母国的行为规则。并且,在实践中,准确地区分审慎监管规则和行为规则也颇为困难。[36]因此,母国的许可和审慎监管规则与东道国的行为规则之间,以及母国的行为规则与东道国的行为规则之间都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

与此同时,上述监管规则之间的冲突还有着颇为复杂的表现形式。目前,有关金融服务指令都没有对“共同利益”的概念和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尽管欧洲法院对这一概念的解释一直持谨慎的态度,但从司法实践来看,“共同利益”的范围是开放式的(open-ended),其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在不同成员国,“共同利益”的表现形式也可能有所不同。目前,已经被欧洲法院认可的“共同利益”标准包括:“维护行业关系的稳定”、“确保本国服务提供者的收入”、“保护服务接受者的利益”、“保护贷款人的利益并确保司法行政的效率”、“遵守职业道德”、“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声誉”、“防止欺诈”以及“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利益”等等。[38][39]

此外,上述已经被认可的“共同利益”标准能否适用于其他成员国也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关于共同保险的Commissionv.France案中,欧洲法院以保单持有人通常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为由认定法国的附加许可要求违反了“提供服务的自由”。而在关于普通直接保险的Commissionv.Germany案[41]中,欧洲法院结合保单持有人一般为普通消费者的特点,认定德国的附加许可要求符合“共同利益”。这表明,欧洲法院倾向于在零售金融服务方面认定东道国行为规则的合理性。但是,从各成员国有关法律的规定来看,机构客户与普通金融服务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类跨境金融服务,即使在不同成员国适用相同的行为规则,其结果也可能截然不同。

毫无疑问,这种事后的、以个案为基础认定东道国行为规则合理性的做法无法为跨境金融服务的开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和可预见性强的法律框架,并可能导致重复监管,加重跨境金融机构的监管负担。在现阶段,这是欧盟金融服务市场一体化最突出的法律障碍。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共同利益’的宽泛解释直接危及了相互承认原则最基本的积极因素,……足以使任何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努力付之东流。”

(二)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母国控制原则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有学者认为,母国控制原则“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在表明母国承担审慎监管职责方面似乎颇有价值。但是,这一原则的作用不过如此。”欧盟经济和社会委员会(EESC)则认为,在现阶段,成员国的“共同利益”观念“与‘欧盟的利益’(Europeaninterest)并不一致”;为了消除跨境金融服务的障碍,“有必要在欧盟层面上考虑共同利益问题”。欧洲委员会也承认,金融服务指令中有关“共同利益”例外的规定构成了一种“不合理的障碍”(unjustifiableobstacles),被成员国用来限制跨境金融服务的市场准入。[44]为了为跨境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欧洲委员会还先后了两个解释性文件,全面地概括和总结了欧洲法院关于“共同利益”例外规则的司法实践。[45]

我们认为,只有加强母国控制原则在欧盟金融服务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欧盟内部跨境金融服务的法律障碍,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此,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运用积极一体化模式,在欧盟层面上实现金融服务行为规则的协调。首先,从实践来看,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公正性和防止利益冲突方面,东道国控制本来就是不充分的。这是因为,上述问题涉及跨境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对整个跨境金融机构而言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内部控制体系又是决定金融机构是否遵守行为规则的主要因素,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也要求金融监管更多地以整个跨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和完善为导向。然而,在实行东道国控制的情况下,东道国监管当局往往难以掌握整个跨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结构和经营情况,不仅监管的有效性难以保证,而且其监管还有被边缘化(marginalisation)危险。

其次,国际金融监管惯例发展及其在欧盟成员国的实施也为在欧盟层面上实现金融服务行为规则的协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近年来,为了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统一并促进监管合作,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Committee)和国际保险监管官协会(IAIS)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先后制定了大量的监管指南。这些指南既包括一般原则,也包括最低标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活动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目前,上述原则和标准不仅得到了欧盟各成员国的普遍接受,而且其中有关行为规则的规定在欧盟金融服务指令中也已经部分地有所体现。[48]这表明,欧盟各成员国有关行为规则的立法和实践已经具备了实现协调所必需的共同基础。

此外,欧洲货币联盟(EMU)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欧盟内部金融服务市场的面貌,各成员国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网上银行等新的金融服务方式也层出不穷。新的市场环境需要一个更加有效的监管体制、更加协调的监管环境和统一的欧盟金融监管机构,而金融服务行为规则的全面协调将为这种监管模式的变革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基础。

在金融服务行为规则的协调方面,《金融产品市场指令》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了“达到高水平的投资者保护所必须的协调”,该指令没有沿用其他金融服务指令对母国控制原则的适用范围进行模糊处理的做法,而是以一种“几乎是接近全面协调的方式”[50]对信用机构和投资公司开展投资服务时应当遵守的行为规则作出了详尽的规定。此外,《金融产品市场指令》还将直接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完全纳入母国控制原则的适用范围;对于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该指令则明确限定东道国只承担“本指令明文规定的监管责任”[51].可以说,这种协调行为规则,明确划分监管责任并扩大母国控制原则适用范围的立法实践也应当是欧盟银行和保险市场一体化立法的发展方向。

「注释」

[1]本文涉及三个领域的金融服务指令:1.证券和投资服务市场一体化框架性指令,包括《共同投资机构指令》(Directive85/611/EEC)、《投资服务指令》(Directive93/22/EEC)、《投资者补偿计划指令》(Directive97/9/EC)和《金融产品市场指令》(Directive2004/39/EC);2.银行服务市场一体化指令框架性,包括《第一银行指令》(Directive77/780/EEC)、《第二银行指令》(Directive89/646/EEC)、《信用机构重组和清算指令》(Directive2001/24/EC)、《存款保险计划指令》(Directive94/19/EC)和《银行业务综合指令》(Directive2000/12/EC);3.保险服务市场一体化指令框架性,包括《第三寿险指令》(Directive92/96/EEC)、《第三非寿险指令》(Directive92/49/EEC)、《保险公司的重组和清算指令》(Directive2001/17/EC)和《寿险业务综合指令》(Directive2002/83/EC)。目前,《投资服务指令》已经被《金融产品市场指令》废止,《第一银行指令》和《第二银行指令》已经被并入《银行业务综合指令》,《第三寿险指令》已经被《寿险业务综合指令》废止。

[2]C-233/94FederalRepublicofGermanyv.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1997]ECRI-2405,para.126.

[3]CompletingtheInternalMarket:WhitePaperfromtheCommissiontotheEuropeanCounil,COM(85)310final(June14,1985),para.103.

[4]E.W.Warner,“MutualRecognition”andCross-borderFinancialServicesintheEuropeanCommunity,L.Contemp.Probs.,Autumn,1992,p.8.

[5]事实上,调整跨境金融服务的实体法包括公法规范(如许可和审慎监管规则)、强行性私法规范(如保险合同法)和任意性私法规范(即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或者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的跨境金融服务合同的准据法)。目前,欧盟各成员国任意性私法规范之间的冲突主要适用1980年的《关于合同义务法律适用的罗马公约》(RomeConventionontheLawApplicabletoContractualObligations)来解决。就跨境金融服务而言,该公约的某些规定也反映了母国控制原则的要求。例如,按照该公约第4条的规定,对于商务合同(commercialcontract)或者非消费者合同(non-consumercontract),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合同的准据法,应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在直接提供跨境金融服务时,合同的特征性履行由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因此,“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就是金融机构的管理中心(centraladministration)所在国,即母国。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只有不同成员国公法规范和强行性私法规范的冲突才能构成欧盟内部跨境金融服务的法律壁垒。因此,本文在讨论调整跨境金融服务的实体法时不涉及任意性私法规范。此外,本文还将调整跨境金融服务的公法规范和强行性私法规范统称为跨境金融服务的监管规则,因为它们都具有强制适用的特点。

[6]A.Gkoutzinis,EuropeanBanksandtheCross-borderProvisionofServicesviatheInternet:CommercialPracitcesandRegulatoryConcerns,J.ofInt‘lB.Reg.,Vol.3,No.3,p.222.

[7]A.M.CorcoranT.L.Hart,TheRegulationofCross-borderFinancialServicesintheEUInternalMarket,Colum.J.ofEuro.L.,Spring,2002,p.266.

[8]E.Lomnicka,TheHomeCountryControlPrincipleintheFinancialServicesDirectivesandtheCaseLaw,Euro.Bus.L.Rev.,Sep./Oct.2000,p.324.

[9]SeeC-33/74VanBinsbergenv.BestuurvandeBedrijfsvereniging,[1974]ECR1299;C-2/74JeanReynersv.BelgianState,[1974]ECR631.

[10]SeeC-233/94Germanyv.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1997]ECRI-2405,para.127.

[11]本文第三部分将详细分析有关共同利益例外规则的问题。

[12]A.Gkoutzinis,Cross-borderElectronicBankingActivitiesintheSingleEuropeanMarketandtheNormativeValueofHomeCountrySupervision,J.ofInt‘lB.Reg.,Vol.5,No.1,p.85.

[13]SeeA.Gkoutzinis,Cross-borderElectronicBankingActivitiesintheSingleEuropeanMarketandtheNormativeValueofHomeCountrySupervision,J.ofInt‘lB.Reg.,Vol.5,No.1,p.85.

[14]A.M.CorcoranT.L.Hart,TheRegulationofCross-borderFinancialServicesintheEUInternalMarket,Colum.J.ofEuro.L.,Spring,2002,p.236.

[15]例如,欧盟框架性金融服务指令都强调,指令的有关规定仅仅为各成员国金融服务监管制度设定了最低标准,成员国可以针对本国金融机构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

[16]A.Gkoutzinis,Cross-borderElectronicBankingActivitiesintheSingleEuropeanMarketandtheNormativeValueofHomeCountrySupervision,J.ofInt‘lB.Reg.,Vol.5,No.1,p.85.

[17]A.Gkoutzinis,Cross-borderElectronicBankingActivitiesintheSingleEuropeanMarketandtheNormativeValueofHomeCountrySupervision,J.ofInt‘lB.Reg.,Vol.5,No.1,p.92.

[18]C-25/88CriminalProceedingsv.Wurmser,[1989]ECR1105,para.18.

[19]Directive77/780/EEC,Recital(10)。

[20]Directive77/780/EEC,Recital(3)。

[21]E.Lomnicka,TheHomeCountryControlPrincipleintheFinancialServicesDirectivesandtheCaseLaw,Euro.Bus.L.Rev.,Sep./Oct.2000,p.324.

[22]M.Hoskins,EECBankingLaw:PluggingtheGaps,J.ofInt‘lB.L.,1992,p.57.

[23]C-120/78Rewe-Zentralv.BundesmonopolverwaltungfürBranntwein,[1979]ECR649.这是一个关于货物自由流动的案件。原告系一家德国企业(Rewe-Zentral),拟从一家法国企业(CassisdeDijon)进口一种法国利口酒。被告德国联邦酒类产品垄断管理局(BundesmonopolverwaltungfürBranntwein)允许进口这种酒,但禁止其在德国销售,理由是德国《酒类产品垄断法》第100条第3款规定了利口酒的最低酒精含量标准,而CassisdeDijon生产的这种酒并未达到上述标准。原告不服,向德国财政法院(HessischesFinanzgericht)提起诉讼,后者遂请求欧洲法院就德国法律的上述规定是否符合《罗马条约》第30条和第37条的规定作出预先裁决(preliminaryruling)。欧洲法院判决认为,德国法律中有关货物自由流动的限制性措施并不符合公共利益的要求。

[24]C-120/78Rewe-Zentralv.BundesmonopolverwaltungfürBranntwein,[1979]ECR649,para.8.

[25]CompletingtheInternalMarket:WhitePaperfromtheCommissiontotheEuropeanCouncil,COM(85)310final,paras.102-103.

[26]SeeDirective85/611/EEC,Art.4(关于母国承担许可责任的规定)andArt.5d(关于母国承担审慎监管责任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在《1985年白皮书》之后制定的框架性金融服务指令中,只有《共同投资机构指令》没有明确使用“母国控制原则”一词。

[27]SeeDirective92/96/EEC,Recital(6);Derective92/49/EEC,Recital(5);Derective93/22/EEC,Recital(3);Directive2001/17/EC,Recital(11);Directive2001/24/EC,Recital(6)。

[28]SeeDirective94/19/EC,Art.4(1)andDirective97/9/EC,Art.7(1),para.1.

[29]SeeDirective94/19/EC,Art.4(2)andDirective97/9/EC,Art.7(1),para.3.

[30]SeeDirective2000/12/EC,Recital(7);Directive2002/83/EC,Recital(7);Directive2004/39/EC,Recital(23)。

[31]A.Gkoutzinis,Cross-borderElectronicBankingActivitiesintheSingleEuropeanMarketandtheNormativeValueofHomeCountrySupervision,J.ofInt‘lB.Reg.,Vol.5,No.1,p.87.

[32]A.Gkoutzinis,Cross-borderElectronicBankingActivitiesintheSingleEuropeanMarketandtheNormativeValueofHomeCountrySupervision,J.ofInt‘lB.Reg.,Vol.5,No.1,p.85.

[33]在欧盟金融服务法中,“共同利益”一词是一个纯粹的司法概念,泛指极为重要的公共利益要求(imperativepublicinterestrequirements)。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欧洲法院为了通过判例法补充《罗马条约》第30条关于数量限制例外的规定,在有关货物自由流动案件的判决中创设了这一概念。后来,鉴于《罗马条约》没有关于“提供服务的自由”的例外规定,欧洲法院在有关金融服务的案件中也广泛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以判断成员国国内法中限制“提供服务的自由”和“设立机构的自由”的措施是否合理。SeeT.R.F.Sexton,EnactingNationalEnvironmentalLawsMoreStringentthanotherStates‘LawsintheEuropeanCommunity:ReDisposableBeerCans:Commissionv.Denmark,CornellInt’lL.J.,Vol.24,p.578.SeealsoS.K.Schmidt,TheImpactofMutualRecognition:InbuiltLimitsandDomesticResponsetotheSingleMarket,J.ofEuro.Pub.Pol.,Dec.,2002,pp.937-938.

[34]具体地讲,行为规则包括市场行为规则(rulesofmarketconduct)和商业行为规则(conductofbusinessrules)。其中,市场行为规则是指“防止滥用市场行为的法律和监管规则”,这些规则旨在通过禁止滥用内幕信息、制裁市场欺诈和市场操纵行为来保护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市场的公正性;商业行为规则是指调整金融机构与客户关系的法律规范。通常,这些法律规范表现为一系列“基本的法律原则和详尽的监管规则”,用来确保金融机构能够诚实地管理客户的资产、恰当地执行客户的指令以及避免或者合理地处理利益冲突问题。从法律性质上讲,市场行为规则属于公法性质的法律规范,适用时不以事先存在合同或者受托关系为前提;而商业行为规则既包含公法性质的法律规范,也包含私法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准确区分上述两类行为规则是很困难的,欧盟金融服务指令也没有将两者截然分开。SeeE.Avgouleas,TheHarmonizationofRulesofConductinEUFinancialMarkets:EconomicAnalysis,SubsidiarityandInvestorProtection,Euro.L.J.,Vol.6,No.1,p.74.

[35]C-384/93AlpineInvestmentBVv.MinistervanFinancien,[1995]ECRI-1141.

[36]例如,在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情况下,有关利益冲突的规则就兼具审慎监管规则和行为规则的特点。

[37]例如,《银行业务综合指令》前言第7段指出:“在相互承认的范围内,如果信用机构在东道国开展业务活动的方式与母国相同,那么东道国不应限制这些业务活动,但东道国保护共同利益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20条第4款规定:“东道国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阻止或者惩处其境内违反有关共同利益的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第22条第5款规定:“在必要的情况下,东道国应告知信用机构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必须遵守的规定。”该条第11款规定:“信用机构可以在东道国境内对其业务进行广告宣传,但是应遵守东道国基于共同利益而对广告的形式和内容作出的规定。”另外,《寿险业务综合指令》前言第46、47、49和53段、第33条、第40条第4款以及第47条,《第三非寿险指令》前言第19、20、24和29段、第28条、第32条第4款、第41条以及第54条第1款也有类似的规定。

[38]SeeA.Gkoutzinis,OnlineFinancialServicesintheEuropeanInternalMarket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E-commerceDirectiveintheUK,Int‘lRev.ofL.,Comp.Tech.,Vol.17,No.3,p.326.

[39]

[40]C-220/83Commiss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vFrenchRepublic,[1987]ECR3663.

[41]C-205/84Commiss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vFederalRepublicofGermany,[1987]ECR3755.

[42]A.Gkoutzinis,OnlineFinancialServicesintheEuropeanInternalMarketandtheImplementationoftheE-commerceDirectiveintheUK,Int‘lRev.ofL.,Comp.Tech.,Vol.17,No.3,p.324.

[43]E.Lomnicka,TheHomeCountryControlPrincipleintheFinancialServicesDirectivesandtheCaseLaw,Euro.Bus.L.Rev.,Sep./Oct.2000,p.331.

[44]SeeInsurance:SupportforClearRulesonCross-borderServiceandGeneralGood,EuropeanReport.,Sep12,1998,p.1.

[45]SeeCommissionInterpretativeCommunicationontheFreedomtoProvideServicesandtheInterestoftheGeneralGoodintheSecondBankingDirective,SEC(97)1193final,Jun.20,missionInterpretativeCommunicationonFreedomtoProvideServicesandtheGeneralGoodintheInsuranceSector,O.J.oftheEC,Feb16,2000.

[46]SeeJ.J.Norton,APerceivedTrendinModernInternationalFinancialRegulation:IncreasingRelianceonaPublic-PrivatePartnership,Int‘lL.,Vol.37,pp.46-47.

[47]See,forexample,IOSCO,ObjectivesandPrinciplesofSecuritiesRegulation,May,2003;TechnicalCommitteeoftheIOSCO,InternationalConductofBusinessPrinciples,Jul.,1990;BaselCommittee,CorePrinciplesforEffectiveBankingSupervision,Sep.,1997;IAIS,PrinciplesforConductofInsuranceBusiness,Dec.,1999;IAIS,InsuranceCorePrinciplesandMethodology,Oct.,2003.

[48]SeeE.Avgouleas,TheHarmonizationofRulesofConductinEUFinancialMarkets:EconomicAnalysis,SubsidiarityandInvestorProtection,Euro.L.J.,Vol.6,No.1,p.77.

[49]Directive2004/39/EC,Recital(2)。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原因;对策

“三农问题”直接关乎国计民生,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同样将重点落脚在农村地区。然而,资金短缺问题依旧束缚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无论是农村城镇化的继续推进,还是“调结构、促增长”所需的从粗放式生产到集约化生产的转变,抑或是农村生态系统的改良与优化,都需要足额资金的投入与支持。质言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

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对问题保持敏锐的洞察力,防止其进一步扩大。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短板表现在:

1、农村地区投资渠道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且农民外出务工的资金回流规模较大,农村的资金积累已经初步完成,资金的投资需求逐渐旺盛。但是,与巨额资金形成对比的却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1996年以来的金融改革,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撤离,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与城镇居民可以选择投资政府债券、股票市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等相比,农民在处理剩余资金时,主要选择存入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渠道。由于目前标准利率普遍较低,因此农民通过农村信用社存款获取的投资收益常常难以实现资金的保值,也就更难获得较高的收益。由此,在高收益承诺的吸引下,农民倾向于转向非正规渠道,即“处于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比如地下钱庄、“资金互助会”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这些渠道都不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运行,与之伴随的风险往往极高,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农民资金则会损失惨重。农村金融诈骗也经常在其间鱼目混珠,极易瞒过辨识能力低的普通农民。

2、农村地区融资渠道有限

目前,农村地区不但涉农金融机构较少,并且相应的涉农产品的种类也相对匮乏,授信额度也较低。然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一方面,农业形态转变和集约化生产需要的资金量相比传统农业大得多。农民改善生活条件,诸如修建住房、购置大件消费品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另一方面,由于转型中的收益不确定性和相关产权界定的缺失,银行在审核贷款时通常设置相关质押物、担保人等门槛,成为了农民获得贷款的巨大障碍,极大提高了贷款的物质和时间成本。因之,农民在生产性投资和消费性投入方面都面临着较多的信贷阻碍。3、非正规金融市场管理混乱客观来看,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确实为解决农村投融资问题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是,其间的管理乱象依然堪忧。在资本固有的扩张性的支配下,这些机构往往为谋取更高收益而将筹集到手的农村资金投入到风险更高的城市资本借贷中,其对资金的掌控能力也进一步下降。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无序发展映射出农村对金融服务产品的强烈需求,也反映出农村地区金融规范的缺失和金融风险意识的淡薄。这种无序发展也隐藏着各类不良后果:(1)引起经济纠纷。(2)缺乏引导和监管,容易诱发社会问题。(3)冲淡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现阶段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分析

应着力寻找解决农村当前金融服务难题的治本之策,以多样化、制度化为要求,多管齐下,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可能遭遇的风险。

1、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建设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制度。基层政府应该时刻保持2020年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的紧迫意识,牢牢抓住精准扶贫的契机,从农村入手,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寓之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课题之中。突出“看得见的手”的引导作用,为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建构谋划大致蓝图。恰如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一体”与“两翼”之不可分离,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建立健全,内在地需要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制度的辅佐与支持。首先,应加大对农村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农民能够获取足够的金融市场信息、了解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主动接触和融入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大势;其次,加强农村保障制度的建设,健全农村扶贫救济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将农民从自给自足、保障基本生活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使其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高收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再次,在农民中间普及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实现其与农村义务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在授课中适当增加相关理论与案例的教学。大学生村官应该发挥其特长,积极宣传农村金融市场知识,并创造条件向农民演示基本金融服务的流程。在宣传和演示中增强农户的金融、法律和信用意识,从而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在农村的“拓荒成本”。(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准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既不能不受政府调控、完全实现市场化,也不能像公共产品一样完全由政府提供。换言之,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具有二重性,表现在它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市场。政府应当综合运用农村的财政补贴政策、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发挥三者合力、实现优势互补,使之在配合衔接中共同作用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初步建立起“宽严相济、激励相容”的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第一、建立农村财政金融一体化的财税支持政策。政府应及时制定和出台农村财政金融相统一的政策,以减免税收为突破口,有效吸引金融机构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对需要扶持的涉农信贷给予合理的财政补贴政策,从而降低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成本。第二、建立与农村财政政策相配合的农村货币政策。相关决策部门应该适度放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干预,确保利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农村金融服务的供求状况,从而建立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循环的利率“筛选”和补偿机制。第三、建立与农村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农村金融监管政策。应制定相应的约束和激励并存的监管政策,合理确定当地资金投入到当地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比例。从而实现农村金融监管与农村货币政策的有效结合,引导当地资金资源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更为充分有效地配置。(2)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的高效运转。市场的建立是供需两者实现对接的最佳途径。通常而言,我国农村资金的供方是农民的存款,但是由于一系列的政策和现实障碍,这部分存款并不能顺畅地流向需方,导致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单一和低效。我国农村投融资现状的分析中反映出,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和谐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亟待建设运转高效的金融服务市场,进一步打开农民直接投融资渠道,深化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具体而言,可以将现有的金融机构作为主导力量,以相关的融资项目为载体,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创新方式,筹集相应的资金。畅通渠道,确保能够提供完善财务报告并且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项目可以向正规金融机构提出直接融资申请,金融机构则直接面向项目申请方进行放款。

2、创新正规金融服务机构产品

(1)创立融资租赁中心。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稳步推进,对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技术创新的需求日益明显,大额足量资金的支持由此而显得尤为必要。经由正规金融机构的推动,创立融资租赁中心,成为为需要大型机器设备的农民提供融资租赁服务的救急良策。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将融资租赁服务产品化,拓展资金来源,吸引农村闲置资金的投资。这样,通过发挥融资租赁中心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着力建构起资金供需双方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投资无门和融资无术的困境得以同时解决。作为回报,金融机构也能够借此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同时扩展金融服务项目,获得更大的客户市场和较高的经济收益,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金融风险的多方分担和化解。(2)创新抵押制度。由于农民通常无法具体表明其偿还贷款的能力与意愿、无法提供透明专业的财务报表,正规金融机构也缺乏他们的信用记录,因而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比例的考虑,金融机构向农民提供的贷款通常总量少、规模小,这也反过来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钳制因素。农村土地和房屋性质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也成为农村融资质押难的症结所在。应探索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业务,并积极推动和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的工作,以制度化为目标,研究和创新上述业务、服务规范运行的现实路径。通过合理完善的质押和抵押制度,打破农村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服务中的现实阈限。(3)推进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合法化。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尽管各类非正规金融机构尚未获得明确地位,但其对农村发展发挥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治理的历史和效果角度看,加强疏导远比粗暴地禁止会产生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它们有力地填补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社金融由于覆盖不足所产生的空白,迎合了部分农民的需求。许多国家对其上述作用尤为重视,并将其纳入正规的农村金融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其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重点结合非正规金融机构融资速度快、利率富有弹性、回收快、渠道覆盖范围广、服务态度好、资金利用率高和信息费用低等优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辨别与分类,避免以偏概全和一刀切的处理措施,加速其向正规化与合法化的转型。将其资金运作纳入正常的金融监管,并且对资金的用途进行监督,防止恶意融资和金融诈骗的出现,遏制金融风险,以此推动农村征信体系的完善。要深刻剖析和特别重视其内在的合理因素,并以创新精神将之作为正规金融机构升级完善的有益借鉴。此外,对严重影响农村金融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金融机构,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将其取缔。

作者:孙振鹏 潘卫东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日照市莒县桑园镇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1]参见刘民权主编.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

[2]郭延安,陶永诚.现代农村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7.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4

1.1网络金融的一般性风险

1.1.1流动性风险

网络金融的一般性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例如:贷款风险,市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且由于网络银行的金融服务方式与传统银行的商业服务模式不同,导致了虚拟金融服务模式无经验可循、无先例可考。网络金融服务的规模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网点的辐射局限性有了巨大的突破,网络金融的服务范围通常是突破地域限制的,只要通过网络化的手段都可以接受网络金融服务,甚至全世界各个区域的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金融服务进行快速的交易。因此,网络金融方面资金的流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同时,流动性的大幅度提高,也可能给国际性的金融投机商以及做空机构等潜在的投机机会。很多机构可以通过负债业务筹集资金,然后运用筹集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投机,通过快速的买进卖出赚取利差。使得流动性强的特点反而成为我国网络金融发展的潜在风险之一。例如:1998年亚太地区金融危机的爆发,有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部分证券金融服务的网络化服务流动性较大。而给国际金融炒家留足了空间,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金融大鳄狙击泰国官方货币——泰铢,大量买入泰铢,又在短时间内大量抛售;从而导致泰国金融市场一片混乱,通货膨胀率飙升。而泰国又是亚洲金融体系中的环节之一,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快速蔓延,从而最终引发了区域性的金融危机。

1.1.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网络化的金融服务过程中,通常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动结合网络化的快速交易模式,使得部分信息不对称以及计算机设备不够先进的交易者蒙受巨额损失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例如:我国外汇汇率的快速变化就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大量的金融机构都或多或少地从事外汇方面的交易服务,如果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导致外汇市场的不规律波动,就会引起货币的贬值,且我国外汇储备量巨大,微小的波动就有可能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贬值。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汇率的变化导致其他行业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的商业风险波动,如: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就会导致我国对外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当年的GDP生产总值。

1.1.3国内金融利率风险

通常指网络金融服务因利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提供电子货币的网络银行如果利率不能够及时跟随市场利率变动,就可能导致大额交易者或者是交易机构利用网络交易漏洞快速转移资金,从而形成利率利差赚取大量利润。另外,如果我国进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也可能导致国际投机商以及国际游资利用网络交易平台快速狙击我国利率市场从而造成我国金融市场的混乱,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化发展。

1.2网络金融服务的特殊风险

相比较于传统银行而言,网络金融服务因为高效率的交易频率,可能导致微小的局部风险,通过网络平台的转化快速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甚至是全国性的金融危机。

1.2.1网络金融服务的系统性风险

网络金融服务的系统风险通常是指网络银行依托网络运营的过程中,如果程序本身出现问题,那么网络金融服务体系就会在该环节停滞,从而导致整个网络金融服务系统的瘫痪,甚至是交易数据的错误,从而造成大量的金融经济损失。网络银行的金融服务通常是结合全球金融服务市场的海量信息的基础之上,在跨国金融支付清算中会涉及大量的跨国电子货币交易,如果我国的国内金融市场网络化服务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体服务清算系统,进而在国际市场上造成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局部的技术性系统风险短时间内就会造成网络金融风险的迅速扩散。

1.2.2网络金融服务的业务交易风险

网络金融服务的业务交易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在操作风险、市场风险风险、信誉风险等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将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形成威力巨大的系统性风险。(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既包含技术层面的操作失误,又包含人为操作规范的不严谨而造成的风险。从技术角度出发,系统本身的缺陷型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技术性风险的发生几率成倍增加。并且技术层面的网络金融风险不便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毕竟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技术专业性方面较为薄弱。同时,人为操作规范性不严谨而造成的操作风险则需要所在金融机构通过有效的制度手段进行规避。(2)市场选择风险市场选择风险通常是指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网络银行服务的缺失而引发的业务风险。由于网络金融交易平台的服务客户不能像传统金融服务网点一样便捷且快速地识别金融机构的真伪。使得部分网络知识薄弱的网络金融服务客户无法有效甄别网络金融机构服务的真实性。大量非法机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网络金融服务平台诱导客户进行交易,从而盗取客户的资金。因此市场选择风险同样需要重视。

2.对于网络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现阶段

我国金融服务风险的监督主体是各级金融管理部门、中央银行以及分支的专业监管机构,如:央行、证监会等。

2.1我国现阶段银行业监管当局对监管体制的完善

在宏观层面传统银行业监管体制的设置以及对于网络金融服务模式的认知不全面,导致了我国行政机构对于网络金融行业监管的混乱。自1994年10月正式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及监管》文件以来,我国一直沿用该文件的监管方式。除了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文件中部分法律法规进行细微调整之外,对于原则性的文件内容从未有过大幅度改动。而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在很多方面已经很难通过传统的监管制度进行解释和管理。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的监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例如:针对我国快速发展的网络一体化结算金融平台,在传统金融服务制度的监管层面仍然是一片空白。例如:近两年内快速发展的基金日结利息的创新式金融服务模式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巨大冲击,传统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只知道一味地打压,而不是积极地发现自身服务的问题以及改善现有的监督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在网络金融服务层面被类似阿里巴巴公司“余额宝”类的基金货币产品越甩越远。因此,改善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提高客户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并且为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成了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并且监管部门也应该配合传统银行对快速发展的网络金融服务进行积极的学习和对网络金融服务优秀的方面进行积极学习,改善现有的服务模式以及金融产品。

2.2对于网络金融服务市场准入的监督管理

我国网络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主要集中在近5年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的监督管理显然十分不适应。对于大量的网络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例如:“余额宝”、P2P个人信贷、金融众筹等模式的认识尚且停留在了解阶段,对于其具体的监管措施更无从谈起。因此,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如:央行、证监会等应该首先组织工作人员对新兴的金融知识进行快速的学习与掌握,并与开展新兴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公司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技术人员、产品经理等对产品本身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了解,从而针对网络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得出具有专业性的金融监督管理办法,在网络金融服务产品尚未成熟阶段,就要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措施。避免因为网络金融服务的盲目扩张而影响到整体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网络金融服务市场的准入门槛,防止滥竽充数的机构或单位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2.3监管部门主导开发有效的网络金融服务监督系统

网络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建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而监管部门想要针对网络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就需要结合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于网络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例如:在银行业的网络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可以由央行主导,开发针对网络金融服务多方面监督管理的网络监管系统,并允许各级国有银行可以结合具体区域的金融服务市场而对网络金融服务监督系统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保证系统在推广与落地过程中能够克服“水土不服”,真正做到对现有网络金融服务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3.结束语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5

(一)汽车金融服务市场的概念及作用

汽车金融服务市场是指以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商业性担保机构以及其他关联服务组织为主体,为消费者、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汽车金融最初的职能仅仅是向汽车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及其下属零售商的库存产品提供贷款服务,并允许其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的贷款或租赁服务。随着其业务范围和职能的不断拓展,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开始逐步向消费者、经销商和生产商提供多种形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存在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刺激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拉动行业生产力,解决汽车生产、流通阶段的资金需求,促使整个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体系的变革。对生产商来讲,汽车金融服务市场是连接其同汽车经销商的沟通桥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经销商来讲,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可以增强其对资金管理的风险控制,以提高资金收益率;对消费者来讲,汽车金融服务市场能够填补其自身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大扩宽市场需求。

(二)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概念

担保通常是指经济和金融活动中,债权人为防范债务人违约而产生的风险,确保债务得到清偿,降低资金损失,由债务人或第三方以财产、权益或信用提供履约保证或承担相应责任,保障债权实现的一种经济行为。商业性担保机构则是以自身财产为债务人提供担保从而获利的企业法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控制的原则运行,以自有资金来弥补所生亏损。

(三)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汽车金融市场中的服务运作模式

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汽车金融市场中主要依附于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汽车信贷模式,扮演着为消费者贷款提供担保的角色。消费者先去汽车销售商那里挑选满意的车辆,待决定之后,向担保机构提供购车首付款和签订办理贷款服务及申请消费车贷所需的文件资料。担保机构首先调查该消费者的资信情况,符合要求后,担保机构会垫付首付款之外的剩余车款,将全部车款提交给汽车销售商以便消费者提前使用车辆,随后担保机构将消费者申请贷款的材料送交银行,并为该消费者所申请的车贷提供连带责任担保,银行审查同意之后,直接将贷款发放至担保机构的账户之中,虽然该笔贷款的借款方是消费者,但其也认可银行将贷款直接发放至担保机构的行为以抵付购车时担保机构的垫付款。

(四)消费者、商业银行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法律关系

上述担保机构服务模式中,包含两层法律关系:一层是消费者同担保机构间的购车贷款服务合同关系;另一层是消费者、商业银行、担保机构间的消费贷款合同关系。第一层法律关系中,消费者是购买服务人,担保机构是服务提供人,双方订立的汽车贷款服务合同形成服务合同法律关系。服务提供人即担保机构的权利有:依约定标准收取服务费,要求申贷的消费者提供反担保措施,时刻关注消费者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及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要求在消费者所购车辆上安装GPS导航装置,要求消费者购买车辆保险,若代偿车款后向债务人追偿。义务是对消费者资信进行审查,为消费者申请的购车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当消费者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向债权人即商业银行承担担保责任,妥善管理和处置反担保物。购买服务人即消费者的权利有:要求担保机构依约为其购车贷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服务。义务是提供担保机构审核所需要的真实全面的资料,支付服务费用,提供反担保措施,在担保机构履行代偿责任后返还代偿债务。第二层法律关系中,消费者是贷款借款人,商业银行是贷款放款人,担保机构是贷款担保人,三方订立的贷款合同形成借贷法律关系。贷款借款人即消费者的权利有:依约收受银行贷款用于购车。义务是按时足额偿还该贷款本息。贷款放款人即商业银行的权利有:要求贷款人支付贷款利息,若贷款人未按时足额偿付贷款本息,则可直接向担保人主张该笔债权。义务是向借款人发放贷款本金。担保人即担保机构的权利有:代偿贷款后向债务人追偿。义务是在借款人未按时足额向贷款人偿付本息的情况下,履行担保义务,代其向贷款人履行债务。

二、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主要法律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一)从法院裁判文书的归纳分析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法律风险

笔者以“汽车贷款服务合同”“车辆”“分期付款”等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无颂案例等网站搜索相关判例,共查询到70余件判决书,若按年份划分上述判决,2016年10余份,2015年30余份,2014年20余份,即近三年占据了该类型95%的案件量;若按地域划分,河南省有50余份判决,在全国占据了70%的案件量;若按诉由划分,50余份判决均为担保机构主张向消费者行使追偿权的案件。故从以上对裁判文书的调查归纳结果来看,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主要法律风险是消费者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但由于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担保合同,当消费者不能清偿到期贷款债务时,担保机构就不得不承担代偿责任,终而形成大量担保机构要求行使追偿权的纠纷案件。

(二)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主要法律风险的产生原因

主要法律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被担保的消费者,完善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担保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我国目前的社会征信体系却远不能适应担保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来源于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由担保公司为消费者提供担保的行为,实质上是为银行转嫁商业风险的行为,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金资源优势地位,往往要求担保公司在银行押存高额保证金后才允许其为消费者提供购车贷款的连带责任担保,消费者逾期偿贷的风险会完全转嫁到担保机构头上;三是来源于担保机构自身,担保机构归根结底为盈利性企业法人,故在从事担保业务时始终面临着审查严格盈利变少,审查松散风险扩大的根本矛盾,现实中众多担保机构不具备健全的规章制度,业务操作不够规范,担保业务人员经验不足、恶意操作等情况频频发生。

三、商业性担保机构在提供汽车金融服务时的法律风险防控

(一)加强、完善保前调研阶段的审核力度,建立起自身的信用评估体系

担保业务的保前调研,是指担保业务受理后,担保机构项目团队对被担保人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合同信息撰写项目调查报告,并为下一步评审做好准备工作。保前调研工作应注意如下几点要领:第一,对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的主体资格进行审查,若为自然人,应注意审核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的年龄、行为能力、家庭婚姻状况、家庭住址的真实性等内容,若为法人,则应注意审核被担保人及反担保人的营业执照、出资协议、合作协议、验资报告、税务登记证等证件。第二,被担保人要有还款来源。商业银行要贷款给客户,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应考虑客户的还款来源。审查客户的还款来源,首先应考察其正常生活收入,现实中客户经常谎报收入,这时就需要业务人员通过实地盘查、查询工资流水估算其收入及支出,挤掉客户报表中的“水分”。其次要考察客户提供的反担保保证人、保证物,将其作为客户凭日常收入无法偿债时的代替或补充,但应注意,并非有了反担保人、保证物后就可高枕无忧,要从全局入手,全面防控风险。第三,查询被担保人的涉诉情况。消费者被牵扯进入诉讼(含仲裁、被执行),无论作为原告还是被告、第三人,通常多少能够反映个人的诚信程度及负债情况。通常消费者对自身的诉讼情况最为清楚,但依据民间“家丑不可外扬”的习俗,其并不会主动告知调查人员自身的涉诉情况,则调查人员可采用网络加实地的双重考察方式通过登陆中国裁判文书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全国法院被执行信息查询系统以及到消费者当地法院现场查询等方式来确定客户的涉诉情况。

(二)加强银保合作,健全与商业银行风险共担制度

同为汽车金融市场的服务方,担保机构及商业银行应该共享收益、同担风险,由于担保业务的特殊性,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本身即为自愿承担风险,并以此作为对价收取相应费用,因此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比例必然要高于银行承担的比例。但并非担保机构承担全部风险就一定对所有人都有利,银行分担部分风险有利于降低银行对担保机构的过分依赖,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警惕心和责任感,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控风险。至于具体分担的比例,笔者建议,以担保机构的实力、银行同担保行业的认识程度以及谈判情况来定,通常以“2:8”较为常见。

(三)完善反担保制度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要问题;完善措施

1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依然远远落后于城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在一些中西部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非常低,农民的经济收入也较低。推进农村经济体系改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开启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课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就要重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全面把握“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方面,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向“三农”,为新常态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2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布局不均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形成各种形式的金融服务网络,不同的金融机构也逐渐将目标投向农村市场。但这些涉农金融机构仅仅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对一些发展落后的地区并未真正介入。此外,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依然以银行、信用社为主,保险、证券机构类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典当、信托的组织架构就更少;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非正规金融的服务体系缺乏有效监管,多数依然处于游离状态,甚至成为农村地区高利贷的主力,并未真正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作用。总之,现阶段依然缺乏专门为农村客户服务的金融机构。

2.2农村金融服务的产品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要持续增长,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的支持,但现有的融资产品很多无法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银行信贷融资为主,缺少直接融资渠道,来自农村地区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而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间接融资的方式又以短期融资为主,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需求。也就是说,我国依然缺少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产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题。

2.3农村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较差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环境较差,缺少完善的信用维护体系。主要有以下几问题:现有的人行征信系统尚未完全覆盖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服务的信用环境较差;农村地区的非法集资活动日渐猖獗,近几年有不断恶化的趋势,农村地区的金融稳定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失信惩戒机制力度不够,金融债权的诉讼存在严重的“执行难”问题,且农村司法环境的建设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社会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农村产权制度不清晰,产权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2.4农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城乡管理体制的差异,农村居民持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没有市场化价值,农村金融的客户无法跟城市一样提供符合现行法律规定要求的抵押物,所持有的资产价值也远远低于城市,抵押物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客户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主要表现在:一是抵押物难选择。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林业等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林业资源,若作为借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二是龙头企业寻找保证担保难。许多龙头企业在当地农村都是最大的企业,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企业为其提供担保。三是贫困地区企业贷款担保难落实。四是农户申请大额贷款难以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

3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逐渐暴露,要真正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就必须通过增加金融资源的供给,提高金融服务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匹配关系来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局

从金融体系发展的内在动力来看,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动因是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随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情况不断变化,需要通过更加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来支撑。

3.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不断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环境存在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地金融发展市场所存在的差异。地方政府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时,应更多的强调市场自由发展,不能过度干预,应该从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设计上进行完善,扎扎实实的做好金融服务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不断深化金融发展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监管政策的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

3.3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支持农村地区的小型和区域性金融机构发展,扩大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权限,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创新政府宏观调控方式,提高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的比例,积极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的支持;规范发展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行为,拓宽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针对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市场的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3.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的金融信用体系

我国农村地区缺少规范化的信用保障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熟人社会相互信任的社会心态已经支离破碎,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缺少信用意识,让金融机构难以有效控制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解决农村信用体系的问题至关重要,一是要逐步探索和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信用登记制度,提高广大农民和小微企业的信用维护意识。二是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地区信用特点的信贷担保体系,解决农村贷款“担保难”问题。如推广和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办法,建立农民的“联户担保制度”。三是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尽快研究出符合农户自身需求的多种担保办法,积极探索和实行耕(林)地承包权、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积极鼓励各类金融信用担保机构开拓农村金融服务市场,鼓励他们拓展一些符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担保业务,支持农村地区建立规范的互助合作组织参与农业担保业务。

3.5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的金融发展实践表明,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引进更多的金融服务企业,提高金融服务企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一是要进一步搞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规范村镇银行资金投放机制和制度,落实其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二是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民间借贷问题十分普遍,而且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威胁因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必须保持警惕。要加强监控,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引导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既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又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43-192.

[2]李刚,陈亮亮.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及其金融深化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4).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7

一、我国金融服务开放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服务开放在加入WTO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05年10月末,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38家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达845亿美元,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左右。在保险领域,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有40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46家保险公司中,有27家在我国设立了营业机构,全球最大的50家保险公司中有29家在我国开展保险业务,从2000-2005年年底,进入我国保险业的国外资本在保险业总资本中占比已由3%上升到37%。证券服务业到2004年底,有5家合资证券公司,27家境外机构获得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先后批准了13家。

中国的金融服务开放还可以从金融服务贸易的统计数字进一步反映出来。根据WTO对服务贸易的定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有四种存在形式:跨境交付(国内消费者从国外金融服务提供商购买服务);境外消费(国内消费者在境外购买外国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商业存在(外国金融服务提供商并购国内机构,或设立分支机构,主要是分公司和业务部,或通过直接投资向本地居民出售服务);自然人流动(外国自然人向国内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主要是通过跨境交付和商业存在这两种形式进行的,因此,我们主要考察通过这两种形式进行的金融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一)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根据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对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统计范围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保险服务科目仅仅统计跨境交付的寿险、货运险、其他直接保险和再保险等几类保险服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服务科目也仅仅统计跨境交付的金融中介服务费用和与有价证券交易有关的佣金。我国从1997年开始按照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编制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其中统计了保险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国际贸易量。因此,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数据反映我国从2000年到2005年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表1我国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统计表(2000-2005)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跨境交付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和进口规模都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是这种增长却不平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都处于逆差状态,并且这种逆差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来看,保险服务贸易占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要比其他金融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高得多,2000年以来,保险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3.6%、94.3%、96.1%、92.7%、96.6%和96.2%,但是,保险服务贸易的增长也不平衡,2000年以来一直都处于逆差状态,其逆差占整个逆差的比重也都在98%以上。

(二)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由于统计的缺陷,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额无法从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获得,在本文,我们用金融机构的国外资产数来近似地评估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由于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业中具有代表性,也是银行业“走出去”的代表,因此,本文将通过考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外资产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的相对数来反映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

表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

从表2可以看出,如果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外资产数和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数分别代表我国商业存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则我国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的金融服务贸易呈出口远大于进口的态势。不过这二者的相对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外资银行在华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所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逐步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服务开放中的金融结构转换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的格局中获得了制造业中心的位置,由此在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成为规模位居第三的贸易大国;连年吸收的直接投资保持在六、七百亿美元的高规模;外汇储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迄今已超过八千亿美元,位居世界第

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与此相应,中国金融服务在开放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金融结构的转换上,因为这种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到金融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增长。

(一)金融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我国金融产业结构总体已经形成了管理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金融机构并存,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齐备的多元化结构。从金融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发展不平衡,2004年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331331.68亿元,其中银行业资产占比95.04%,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保险业、证券业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分别为3.58%和1.38%。

从银行业内部来看,各类银行机构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所占比重虽然自2003年以来连续3年下降(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56.5%、53.6%、52.5%),但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最快,市场份额由2003年的12.7%上升至2005年的15.5%;其他类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由2003年的25.9%上升至2004年的26.2%、2005年的26.6%,其中,随着银行业开放的深入,外资银行资产所占比重由2004年10月的1.8%上升到了2005年10月的2%,这说明外资银行资产虽然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另外保险公司资产所占的比重虽然较低,但2000年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80%上升至2003年的3.08%,其中,外资保险公司所占的比重虽低,但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证券、信托租赁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额也都有所增长,但所占比重也都较低。

(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

随着金融服务市场的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规模在2003年以前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04年首次出现了下降,其中,外资机构在拆入市场所占的比重由2003年的2.37%上升至2004年的6.46%,在拆出市场所占的比重由2003年的0.59%上升至2004年的2.31%。1998年以来,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较快,到2004年底,票据市场上累计签发商业汇票34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4.84%。股票市场的总市值自2000年以来连续减少,由2000年的48090.94亿元减少至2004年的37055.57亿元,减少了11035.37亿元,下降幅度达22.94%。外汇市场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步入规范发展时期,从市场规模看,2004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209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2.65%,自2000年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连续五年以双位数增长;从交易币种看,在原有美元、港元交易的基础上增加了日元和欧元的交易。保险市场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保险市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模相对较小。期货市场从规模上来看,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总成交额由2000年的1.61万亿元上升至2004年的14.69万亿元,增长了8倍;从交易品种上来看,期货市场从2003年开始一改以前单一品种(农产品期货)独大现象,出现不同期货品种共同活跃的局面,2004年工业品期货累计成交8.43万亿元,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57.39%。

(三)金融资产和融资结构的变化

随着金融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资产的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表3,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货币性金融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绝对比重,但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证券、保险类资产虽然所占的比重较低,但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在我国,间接融资虽然仍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但其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80.2%下降至2003年的78.96%,2004年的75.85%。另外,从直接融资的内部结构来看,国债融资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且其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总的来说,虽然我国的融资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不协调、企业直接融资中股票与债券的不协调、债券市场中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的不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

表3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表

三、金融创新是带动金融结构转换最活跃的因素

影响我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金融总量增长和金融结构提升的主要动力,是金融发展的灵魂和主线。在目前我国金融总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和金融结构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金融开放程度的提高和金融结构多样化的设计,已成为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从政策上说,金融服务开放应以解决金融结构性矛盾,促进金融结构升级为宗旨,通过规定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鼓励金融业在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金融结构转换的能力、速度与效率,进而实现金融产业结构的协调与提升。金融业作为一个服务性的行业,在当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内容的公众吸引力,直接决定其市场占有水平。同时,金融机构服务效率的高低,服务对象的区别,也直接影响到该机构所能创造的盈利水平。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优质个人客户等20%的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这迫使中资金融机构转变观念,从制度安全、机构设置、金融产品调整、金融业务开发等方面开展金融创新,以此来全方位迎接挑战。

(一)服务对象创新是开展其他服务创新的基础

开展服务创新,首先要对服务对象进行创新。只有选择了特定的有一定范围的对象,才能根据这些对象,开展针对性的,真正具有特色的创新服务。我国各个地方由于地域特色、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客户构成也不相同,金融机构应从实际出发确定业务发展的重点。因此,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来界定合理的客户群体,从而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是服务行之有效的前提。

(二)服务工具创新是开展服务创新的必要手段

当今社会科技力量日新月异。仅仅停留在以往手工、柜面操作的基础上,无论多好的服务都已经不能够再吸引顾客。金融服务市场开放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更是为客户提供了选择先进、科学、高效服务工具的机会。因此,大力开展服务工具的创新,是服务创新的必要手段。只有借助现代、科学、先进的服务工具,才能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综合的服务。

(三)服务内容创新是吸引客户的源泉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有时金融机构为自己钟情的对象提供了高效、先进的服务,但由于服务的内容不到位,同样不能吸引客户。这就要求银行在提供传统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应客户的要求,提供新的服务内容。近几年来,业务、银证转账、个人委托贷款等等都是应市场的需求而生。金融机构在服务内容的创新上走在同行的前列,就可以率先占领该业务的市场份额,从而占据主动地位。

(四)服务方式创新是扩大服务效益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银行的服务大都还停留在被动服务阶段,临柜员工往往缺乏相应的公关服务能力,客户上门以后,不能主动帮助其选择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这里的差别不仅仅是态度的问题,而是服务方式的不同。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改被动为主动,开展综合服务,公关服务,利用我国银行业综合的资源优势,吸引和稳固客户,并创造综合性的效益。

总之近年来,我国各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纷纷从各方面着手,开展服务软、硬件等多方面的创新,以特色服务吸引市场,创造效益。这使得我国的金融领域十分活跃,各个层次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从金融产品市场来看,2005年我国金融机构就推出了人民币理财、外汇理财、黄金理财、外汇远期、外汇掉期、货币互换、资产证券化、企业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普通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债券远期、信用违约互换、权证交易、企业年金、信托构造以及大量的保险产品的创新。从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趋势来看,人民币衍生产品和国际离岸业务的推出,已经并将继续使我国金融产品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

四、我国金融服务开放中的金融企业效率变化

在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和金融结构转化的过程中,竞争的加剧和创新的活跃促进了我国金融效率的提高。这种提高一方面反映在金融中介机构的效率提高上,另一方面也通过金融机构的活跃刺激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金融的深化。

(一)银行业的效率变化

1.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上榜数量逐年上升。英国《银行家》杂志(TheBanker)每年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是目前全世界有关商业银行的最权威的排行榜,被公认为是评估全球各大银行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我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上榜数量逐年上升(见表4)。

表4中国历年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的情况

2.银行经营指标明显改善,所有者权益、资本充足率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2005年年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达到1.1万亿元,增长了19.2%;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已达到40家,比2005年年初增加了10家,达标银行资产约占73%,比2005年年初提高25个百分点。在资产质量方面,到2005年底,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827.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比年初下降4.25个百分点,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自2002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双降”。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8

一、金融自由化概述

(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

20世纪国际经济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经济全球化,虽然对于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国际经济中呈现的经济全球化的事实是为各方所认同的。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资本、货物、人员及技术跨越国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为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将随着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国际化的进程而不断深入,在法律上表现为支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金融国际化的国内和国际法律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在金融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金融体制不断发生变革,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展的从金融抑制到金融深化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相继实施的以放松金融管制为表现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这两方面的改革逐渐形成了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所谓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趋势。在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以亚洲的泰国和拉美的阿根廷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着手进行以“金融深化”为指导的改革,金融自由化由此不断走向深入。

(二)金融自由化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风起云涌,金融创新理论着重分析了管制制度的利弊以及创新对金融效率的提高、资本流动的促进以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等积极作用,提出全面放松对利率、汇率、业务范围及信贷规模的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从而引发了对原有以严格管制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体制变革。金融自由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对利率、汇率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再贴现和法定储备率要求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市场调节作用;二是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从事交叉业务,进行公平竞争,即所谓混业经营;三是金融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四是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

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就金融自由化在法律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金融自由化即要求在法律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由此可能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对于象我国这样金融体系不太完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无不是金融自由化进程操之过急引发的后果;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金融自由化在法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各国调整金融管制的法律,建立一套新的适应金融自由化的监管体系,建立适应充分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的法律以及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实现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金融自由化不仅不是在法律上放宽对金融的管制,恰恰相反是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只不过是放宽了传统意义上的管制,而强化适应金融自由化的监管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认同金融服务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方面,从法律上推动金融服务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在法律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但金融服务自由化不是金融自由化的全部。

二、WTO法律体系与金融自由化

(一)WTO关于金融服务的规则

WTO有关金融服务的规则主要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及《金融服务附件》、《金融服务第二附件》和《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以及1997年达成的《金融服务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作为调整国际服务贸易的最一般的规则,对金融服务自然也适用,《服务贸易总协定》为成员方开放服务贸易提供了基本原则和规则,至于成员方选择什么服务部门做出什么样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则有赖于各方的谈判。在对《服务贸易总协定》进行谈判时,各谈判方普遍认为对金融服务需要作特别的处理,最后达成了《金融服务附件》、《金融服务第二附件》和《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金融服务附件》的重要意义在于将金融服务纳入《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约束之下,对相关的术语进行了定义,把通过行使政府权力提供的服务,如央行或其他执行货币政策或汇率政策的机构的活动排除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适用范围之外,该附件最重要的内容是有关“审慎监管”原则的规定,依此规定,成员方为保护金融体系及其使用者,可以自由采取审慎监管措施(prudentialmeasures)。这一规定为金融自由化的法律框架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附件二》的目的在于使谈判方在WTO成立后继续进行金融服务的谈判。《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是谈判妥协的结果,它规定了许多发达国家成员同意做出金融服务承诺的基础。但WTO关于金融服务最重要的规范却是在WTO成立后经过艰苦谈判最后于1997年12月达成的《金融服务协议》。该协议记载了有关成员在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方面所作的承诺。

(二)WTO关于金融服务规则的特点

如前所述,WTO关于金融服务的规则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协议》,该协议主要的内容就是有关成员在金融服务市场开放方面所作的承诺。在这些承诺中发达国家因其金融业发展水平高而普遍愿意开放金融市场,只对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规定了极少的限制;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普遍提高了金融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承诺水平;从允许提供的形式来看,发达国家允许其他国家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在本国设立金融机构和向本国消费者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同时也保障本国公民在境外接受金融服务,而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却有较多的限制;从承诺开放的具体部门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愿意开放再保险服务和存贷款业务,而对于人寿保险服务、清算和票据业务以及证券业务发展中国家则有较多限制。由此可见,在金融服务开放方面,发达国家的开放程度较高,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较低,一些业务相对成熟、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服务部门开放程度高,其他部门开放程度较低。与会的专家、学者们由此认为目前在WTO体系内并没有实现全球金融服务的全面自由化,《金融服务协议》所反映的仅是成员方现有的金融服务自由化的程度。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还注意到,即便如此,金融自由化的其他方面的法律要求,如关于监管的法律体系、关于构建国内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充分竞争的法律体系等在WTO有关金融服务的规则中并未显见。

三、WTO谈判新议题与金融自由化

(一)WTO谈判新议题概述

WTO新一轮谈判正在进行中,新一轮谈判涉及的议题众多,农产品与非农产品、服务贸易、知识产权、WTO规则的实施、争端解决、贸易便利化、政府采购透明度、竞争政策以及贸易与环境、贸易与投资等问题。这些新议题如果谈判成功,将不仅使得WTO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利于WTO宗旨的实现,而且也将扩大WTO的管辖范围。但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也注意到在新一轮的谈判中并未继续就金融服务自由问题进一步讨论,金融服务仍将遵循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不仅如此,新一轮谈判中也未就金融自由化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关于金融监管等问题,进行讨论。由此可见,全面规范金融自由化并非是WTO的目标。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9

第一,信贷产品种类数量较少。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除了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农民的建造房屋、子女上学、就医、婚丧等项目都对于资金有着较大的需求,而当前的农村信贷产品额度小,信贷方式较为陈旧。与此同时,一些新的信贷服务产品则具有较大的风险,开展工作缺乏一个具有足够可行性的良好方案,难以得到相关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第二,产品创新度不足。农村地区由于人才素质的限制,其金融行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农村地区的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潜能受到人才规模的限制,其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实现。在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中,相关员工不具备专业的金融业务素质,并且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很多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也会受到一系列的影响,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法制的需求,进而导致了农村地区金融信贷服务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法制需求,逐渐地与城市地区产生较大的差距。第三,需求范围有限。很多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金融信贷缺乏足够的了解,并且对于信贷服务的范围认知依然停留在以往传统的范围之中。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对于金融信贷产品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认为农村地区信贷服务需求量小,忽视农村地区信贷产品的创新。这种发展驱使之下,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就受到了诸多的限制。第四,环境问题限制。当前农村地区金融信贷服务的开展过程中,相关黄精建设较为落后,并且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整体金融结构的工作和业务开展相对单一,整体金融体系不够健全,信贷服务在农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开展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并且难以为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农村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思路

第一,加信贷产品的宣传。任何一个新生事物,要想提高民众对其的认知程度,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宣传手段来进行宣传。由于农村地区的文化因素限制,很多农民对于信贷产品的认识不足,并且在新的金融信贷产品推广过程中,存在抵触的心理,不利于信贷服务的有效开展。针对于这种问题,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强日常的宣传工作,并且推广试点服务,让农民真正的对于新产品的优势进行了解,并且接受创新和改变。第二,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农村地区的信贷服务开展过程中,信用是重要的评估标准,也是产品服务能顺利开展的关键。相关部门要对于农民的信用意识进行普及,并且定期地对相关信用制度进行讲解,让农民了解信用对于抵押担保的重要性。另外,有关部门还要针对于农村地区的具体特点,构建有效地法律手段对于信用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第三,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金融机构要对于对农村地区信贷产品服务的理念进行创新,并且认清产品创新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信贷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和保障。金融机构要对于内部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考核与培训,并且积极引入专业的高水平人才,真正的为相关产品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第四,保险机制的完善。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商业和专业保险机构要与之同步发展,政府要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相关保险服务。通过对于保险机制的完善,是的农村地区保险产品线不断丰富,更好地促进金融信贷产品的有效、合理创新。信贷机构的建立,还要做好相关配套信贷抵押担保体系的完善,并且规范担保抵押行为。第五,构建农村信贷机构。要想充分地对农村地区的经济进行激活,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完善金融机构的职能,并且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特点,提高对信贷机构建设的重视。第六,提高对非人为灾害的保保障能力。在金融信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些非人为的灾难难以被有效的控制,并且会给与各方都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影响。政府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要关注对这类问题的控制,并且设置专门应急保障资金,促进促进风险分散机制的完善,对于农民的根本利益进行良好的保护。第七,丰富金融信贷产品的服务范围。在农村地区,要对于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进行不断的拓展,为“三农”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科学细化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建立农村特色“金融超市”。涉农金融机构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提供差别产品、差别营销和差别服务,满足农村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结束语

金融服务市场范文篇10

[摘要]奥运经济必须与金融发展相互依托,奥运金融应正确选择支持奥运经济的切入点,以奥运会金融服务和金融环境的建设为重点,加强金融创新,确保奥运经济效应的整体实现。

[关键词]奥运经济奥运金融金融服务

目前,奥运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现象,人们从聚合效应、裂变效应、辐射效应等方面表述了奥运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奥运经济必须与金融发展相互依托。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支持,奥运经济效应则难以充分发挥。其实,从2001年7月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天起,中国的金融业就已经开始积极参与奥运,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那么,奥运经济与奥运金融有着怎样的联系?金融业又应如何选择支持奥运经济的切入点?为此,本文特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奥运经济给奥运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奥运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业凭借自身业务属性的优势,率先搭上了奥运经济的快车。众所周知,举办一届奥运会是要大动土木的,除了奥运赛事所需的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包括奥运村、媒体村、会议中心,以及残奥会场馆的的建设等等。如此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强力支持,还需要一条畅通无阻的资金链条作为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但是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分享奥运盛宴的机会。2003年4月,中行与北京市政府签署了《金融合作协议》,根据《金融合作协议》,中行承诺在2008年之前,将提供1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北京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所需的融资服务。可以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二、奥运金融发展的突破口

1.金融支付产业

如果将门票刷卡比作奥运催生的偌大金融支付市场的入口,那么与其相比与奥运相关的旅游、餐饮、酒店、消费等领域才是银行卡刷卡消费的重头戏。特别是在中国,刷卡消费所占比例还远远没达到预期水平,无论是签约商户数量、POS受理环境还是刷卡消费习惯都还未达标。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奥运倒计时的钟声将对金融支付产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金融支付将进入井喷式发展阶段。

2.银行管理业务

我国银行业能否为参与奥运盛事的各界来宾提供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和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直接与网络、技术、资金和人员保障能力有关。当然信息技术是金融服务系统的基本支撑。中国银行正发挥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优势,在奥运村等奥运区域内设立营业网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奥运场馆周边网点布局,与VISA国际组织共同合作,在奥运现场安装ATM和POS机,携手拓展奥运会相关城市商户受理网络。从目前已经开展的奥运相关市场开发和运营看,中行总的回报和收益比较理想。从直接收益看,围绕北京奥运会筹备开展的各种资金管理业务,代售北京奥运会门票、代销奥运特许商品和开设非居民临时法人账户等业务.已成为中行业务收入新增长点。从间接收益看,北京奥运会在提高中行金融服务水平、提升产品创新能力、拓展客户关系,以及建立品牌差异化优势等方面作用日益凸现。

3.自助服务市场

在银行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全面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服务将不断前移,企业也会更加关注自动化和渠道集成。奥运金融自助服务工程无疑会促进金融行业与产业链各方的联合,全面推进金融业技术的应用.将使我国金融行业系统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全球领先的金融自助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NCR公司宣布,快捷、便利安全的金融自助服务将成为中国成功承办重大赛事和国际活动的必备条件,而日益频繁的大型活动也将为金融自助服务市场营造无限的拓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目前单一的存取款功能的ATM机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过一流的技术和软件实现集存取款、购票、充值、交费等全新功能的ATM将成为市场新宠,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协助银行获取更多利润。

4.风险管理业务

筹办奥运周期长、规模大、影响远。最大限度地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确保安全,是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重要基础。作为保险合作伙伴,人保财险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为北京奥组委、中国奥委会,以及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充足的保险保障服务与资金支持。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受到各届奥运会组织者的高度重视。这次人保财险加入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行列为双方的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人保财险将通过赞助奥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加速企业的发展。

三、奥运金融发展规划的制定

1.构建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结合北京特色,为举办奥运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支持与服务。第一,针对混业经营的趋势,可考虑成立北京金融控股公司,控股公司是商业银行、北京证券公司等地方性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第二,加快开放实现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要有步骤地吸引具有先进管理经验、运行机制的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北京开业或参股首都金融产业,提高服务奥运的能力;第三,构建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要着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推动奥运融资创新。

2.加强与改进金融监管,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与环境

建立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一是各分业监管机构继续加强协调合作,建立金融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将金融机构置于市场约束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二是应加强首都金融业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完善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早期的风险预警系统;三是要整顿首都金融秩序,打击金融犯罪,提高首都金融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邱晓德:奥运经济与发展中国体育金融市场[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