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构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8:07:02

组织构成

组织构成范文篇1

纵向分立是企业不仅仅从事多品种经营,而且对同一种产品也进行上、下游分离。实行分立化组织机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是增加了各公司的自主权,也增强了各自的进取精神;二是减少了企业管理层次,精简机构;三是信息传递快,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四是各部门间平等,无上下级关系,有利于相互配合、协调,提高效率。

柔性化趋势通常表现为临时团队、工作团队、项目小组等形式。

所谓“团队”,就是让员工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绕过原来的中间层次直接面对顾客和向公司总体目标负责,从而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主导地位。临时性,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将有关部门的人员组织起来的“突击队”。通常等问题解决后,团队即告解散。这种形式是对那种等级分明、层次多、官僚主义组织的强烈冲击。

现代企业普遍追求大型化、集团化,企业兼并风潮锐不可当。然而,庞大的现代企业虽然有了规模效应,却容易丧失灵活机制,造成组织臃肿,带来大企业病。这与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外部市场化、内部计划化是许多大型企业的一贯思想和做法,但是80年代末,大型企业集团开始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内部市场运行机制”,在各子公司之间形成厂商客户的关系,各自相对独立,单独核算。这就把原本像“大象”一样笨重的大型企业,变成了具有活力的“瞪羚”,创造了“瞪羚式管理”。此种管理方式的实质就在于着重大公司的重建和结构调整,趋势是向下级更多地授权和分散经营,增强企业的生机和市场反应能力。

环境决定战略,战略决定组织。当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企业战略必然发生变化,新的战略必须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来支持和保证。于是,组织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组织结构的主要功能在于分工和协调,所以,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将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转化成一定的体系或制度,融合进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指导和协调的作用,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完成。因此,组织结构调整是企业总体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考虑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权力和职责对等原则。即赋予下级的权力,必须对等于所分配的职责。该原则要求上级将其权力充分委任给某项职责的下级,从而减轻了上级的工作量。这样的授权方式既能把企业主要领导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而集中精力考虑企业的战略发展,同时能够真正激励下级发挥和提高自己才能,完满地行使职权。

2.让权不让责原则。这里的责指的是责任。在上级领导把某项工作委派给下属部门执行时,同时也需授予完成该项工作的必需的权力,即“授权”。但在职责委派和权力授予的同时,上级领导向其上级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并没有随授权而转移下去,他们仍然向其上级承担原来的责任。

3.谨慎越级指挥。越级指挥会使直接下属和指挥对象无所适从,使直接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这是一种典型的上级干下级的事,经理人员在指令时,应沿指挥链逐级传达下去。应避免下级过多,更要杜绝组织中出现“一个上级,一个下级”的情况。尽量避免横向兼职、纵向兼职、交叉兼职。

4.管理理论要求因岗设人,因事择人,但管理实践中,有时也因人设岗。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并不是因为因人设岗造成的,有时恰恰相反,是因为过分从组织流程、工作性质、部门分工等因素出发,缺乏对具体人力资源的分析,从而形成不合理的工作分析和职位描述,导致岗位设计泛滥,并且限制了人才的充分发展。因此,要辩证的看待因岗设人和因人设岗。

5.坚持命令统一原则,避免多头领导。领导之间没有协调好,没有统一的口径与决议,会让下属无所适从,即使下属勉强为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由于相互间的利益或者是矛盾引起不能精诚合作,影响了即定目标的最终实现。

6.在委员会的决策过程中,应注意决策效率低下问题和少数人支配问题。组织中出现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必然现象。组织管理中应采取积极的方法,正确诱导和运用非正式组织使其为实现企业的正式组织目标服务。

7.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和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都会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应相应地滚动调整和优化。

如何优化组织结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一做好关键活动分析,以确定组织经营型态结构。许多企业对内部出现的组织问题力不从心。出现组织体系管理紊乱,人浮于事,组织效率低下,内部管理无从下手、凭经验主义、没有适应新业务的成熟管理手段和方法等问题。因此,企业在面对新形势下,组织结构的有效与否必须深入分析和甄选企业的关键活动,用组织结构的手段把这些关键活动有效组织起来,使其处于被管控状态。同时对组织的战略进行明晰,分解成年度经营指标,根据经营指标的导向性有效梳理分析出组织关键活动。

二进行组织管理变革,使组织结构型态扁平化、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将组织内部关键活动所使用到的资源和管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各部门结构。并重视组织内部过程管理,对组织系统全过程之间的联系以过程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控制,用组织流程和组织制度进行规范。对组织内部各项职能进行专业设计和合理分工。从组织职能、主业务设计、管理责权利三个方面进行专业设计。做到组织高、中、基层权力环环相扣、职责层层落实、绩效目标层层分解,管控、监督到位。

三根据部门的核心主业务,设计岗位,对岗位工作进行专业分析。从部门的主要职能分解到岗位,对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量、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任职资格进行有效分析,建立岗位说明书和工作指导作业书。根据岗位说明书,合理建立岗位绩效目标考核,通过岗位职责的明确,组织优化解放高管,提升管理效率。

四对所设计好的部门、岗位制定出职权、指挥、集分权管控系统。有效的组织机构调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考虑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在设定职权、指挥、管控系统时,要做到权责分明,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管理者能把企业主要领导从繁忙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能够使得各部门、岗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真正激励各级管理者和岗位员工发挥和提高自己才能,完满地履行职权。同时要做好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设计。

五组织设计和优化必须做好五项基本原则的把握。

1.精简高效原则。(机构精简、职能清晰、办事效率高)

2.扁平化原则。(流程清晰、结构层次少,反应迅速)

3.责、权、利相统一原则。(职责、权限、利益、管理统一)

4.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清楚、任务明确、协作有序)

组织构成范文篇2

根据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流通组织就是商品流通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所谓流通组织结构,既是流通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也是流通产业内大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格局。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内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一经确定,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先进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将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组织结构将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适时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都将依据自身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有其特定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传统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调整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打破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并允许工业自销、引进外资等,从而使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无疑大大增强了中国流通企业的竞争活力,提高了社会流通能力。但就当前来看,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二、三、零”流通格局已经“网破线断”,而新的流通组织结构并没有形成,在流通产业组织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在此我们沿用美国经济学家席勒的产业组织模式,即“结构——行为——效应”范式,对中国流通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一国经济中市场和产业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或者说,某个特定市场或产业中经营厂商所面临的环境,这种环境又可以通过产业集中、规模经济、进入退出壁垒等指标来反映。一般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及效果好坏的基本因素。我们从产业集中、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三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当前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的状况。

1.流通产业集中程度低。据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GDP中商业所占比例为10%,零售商业50强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占全国零售总额的百分比分别是499亿人民币和2.45%,而美国则分别是17%、4910亿美元和21.4%,差距是明显的。不仅如此,我国流通产业的集中度还呈下降的趋势。1993年全国最大的100家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净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3.6%;1994年占3.3%;1995年占2.9%;1996年只占2.7%。

2.没有规模效应。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组织规模结构呈现非均衡发展的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大型化,造成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仅以大型零售商店为例,1995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10家,到1999年为22家。而效益普遍不佳,1998年,全国100家国有零售商业企业中只有50%—60%的企业收支基本持平,而30%的企业处于利润下滑状态。另一种趋势是,一些流通企业的规模呈小型化发展。流通业所具有技术要求低、投资少、进入门槛低等特点,促使下岗人员、竞争力差人员纷纷涌入流通领域。大量小商业资本盲目扩张趋势使商业企业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导致流通领域的低效率、高成本和对城市公共资源的严重破坏。小型企业成为经济生活供应系统的主体,这显然不能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盲目扩张和小型化使商业的组织结构朝两极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下表可看出,中美最大的商业企业规模比较的差距。

3.流通产业的进入壁垒偏低。进入壁垒由规模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相对费用壁垒这三种经济性壁垒构成。由于流通产业的特殊性和经济性,流通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首先,与工业企业比较,流通企业开办容易,只要有几平方米的门店,选址合理、定位恰当,就能在市场上找到生存空间,可见,流通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并不显著。其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流通产业由于社会产品的相对丰富,企业一般都能采购到同行都经销的产品,这使企业产品差异小,新企业进入流通产业的产品壁垒是较低的。第三,相对费用壁垒也低,流通产业并非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企业开办时购进设备、引进技术、寻求供应商、培训人员等费用均不高。正是流通产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流通产业的经济性壁垒普遍较低。

(二)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的具体形态下为赢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大利润而采取的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是受市场结构的状况和特点所制约的。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的市场行为有以下三个最突出的特点:

1.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为战,盲目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流通体系内的批发、储运、零售企业以行政指令为纽带形成了专业分工协作体系。流通体制改革后,传统的体系打破了,企业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主体。在给企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在客观上又造成批、零、储各自分割的局面。加之小商人经营思想、行政条块管理的影响,分割状态下的批发、零售、储运企业无法走向联合,无法进行分工协作,各自为战,呈现了过大或过小的极端发展。仅盲目扩大规模行为而言,据内贸部的统计: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商场有700多家。近5年开业的数量是前40年的总和,而销售额又没有与营业面积扩张同步增长,利润水平还下降了。同时,家电、服装、汽车等产业的厂家自办销售,甚至自办延伸至最终消费者的销售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工业企业自办销售带来的是专业化分工效应的进一步萎缩,社会资源的浪费。

2.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到目前为止,中国商业企业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是商业地理位置和低水平的价格战、广告战等,外国商业零售业在中国能够因企造市,而大部分中国企业还只是因市兴企。未来商战核心是消费者战略。在消费者看来,海尔也好,沃尔玛也罢,物美价廉、服务优良才是首要的。但是,流通产业的经营主体是在低水平上迅速膨胀的,为了争夺购买者,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许多企业没有在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下工夫,缺乏能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在营销手段上互相模仿,各种商品削价大战、重奖大战连绵不断。广告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1999年全国广告支出相当61亿美元,增幅15%;2000年支出97亿美元,又较1999年增长36%;预计2001年广告营业额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成为仅决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广告市场。据AC尼尔森的调查表明,2000年广告花费前10名的都是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仅保健品和维生素一个种类的广告费就近90亿元,占全部广告费的12.5%。价格恶性竞争也愈演愈烈,从彩电、空调、汽车到保暖内衣等,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尽管许多商品已跌破了成本价,为了压倒竞争对手,强行让利,亏本经营,其结果是国家和企业利益严重损失。

3.地方行政性垄断、市场分割加剧,造成异地市场的高进入壁垒。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国出现的垄断现象主要是地方行政性垄断。形成垄断的主要根源是地方与部门的权力。这些权力构成的行政性垄断,时常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通过行政手段,设置市场壁垒,垄断并阻碍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例如,一些地方及部门为排斥异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时常制造地方性垄断,在制造业、国内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建筑等行业,规定苛刻的准入政策。在一些大型项目的交易中,他们不采取市场经济通常的公开拍卖的方法,长期维持内部审批、小范围招标和行政分配,对异地企业竞相排斥等等。地方行政性垄断的危害是:排斥地区间的正常竞争,分割市场,形成了经济性、强制性和保守性的封闭环境,妨碍商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专业性流通企业跨省经营难,只限于地区内寻求规模,这必然形成商业流通普遍规模过小和进入异地市场的高的壁垒。

(三)市场绩效

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阶段与产业组织演变的特征来看,存在以下关系:(1)工业化前阶段。这一阶段,产业资源密集度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相应地,产业组织形式素质低,呈小型化、分散化的特点,小企业居主体地位,产业间关联作用弱,几乎不存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2)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在产业部门日益增多、交易复杂、产业技术关联趋紧的格局下,产业组织形式演进为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托拉斯,大批量生产体系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效益,保持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迅速提高。(3)工业化后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业、高科技制造业与其他新兴服务业为主导,相应地,产业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方向演变,集中度与分散度适当,大中小企业关系协调,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共存,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把中国流通产业组织放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结构的一般趋势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中小型企业并行发展,反映了企业对市场结构的适应和对各种市场机会的有效反应,推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是从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变化的历程看,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小、散、乱、差”的根本性缺陷,即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偏小;众多流通企业被各个部门、各级行政区划分割,分散经营;低水平过度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企业竞争力差,缺乏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世界各国新兴企业的发展演化过程无一例外地证明,企业的进入、退出或淘汰是市场竞争中一种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现象。由于中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不健全的市场制度环境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流通组织结构优化水平的提高,并主要通过不合理的进入或退出壁垒对流通组织结构变化产生直接影响。流通业属于低进入壁垒的行业。现阶段中国不合理的市场壁垒主要表现为过低的壁垒和过高的壁垒并存,及缺乏形成合理壁垒的机制,造成重复建设、过度竞争问题,市场效率低下。据一项研究成果表明,1999年中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仅为1.20次,国有商业也只有2.3次,而发达国家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速度一般为6-8次,商业企业高达20多次。时至今日,全国各行各业因流通不畅,形成的资金短缺、巨额商品滞销,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投入产出不对称,发展的缓慢迟滞,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梗阻于流通。

二、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从而向流通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环境因素

1.WTO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演变的影响。入世后,有雄厚实力的外国商业资本将加快进入中国的步伐,中国流通产业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中国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按国际惯例进行,要求中国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建立起规范的竞争市场,合理利用资源,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此,只有流通组织创新,才能促进技术进步与提高管理效率,实现规模化经营,内在地降低单位产品的经营成本,从而才能在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提高服务,创造世界名牌商品,进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分工与贸易地位,由垂直分工为主向水平分工为主演进,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同时,流通产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竞争的格局,才能外在地迫使国内产业为在国际竞争氛围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换,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结构的目标,并将竞争的努力由价格竞争扩展为更广泛的非价格竞争和市场外竞争,获取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2.知识经济对流通产业组织演变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加大力度积极开展其知识经济发展的对策与规划的研究与实施,以期在未来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中抢占有利地位。这必将引起企业经营与环境的变化,从而对产业组织结构的若干决定因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产业组织的演变。知识经济时代对流通产业组织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流通组织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往的市场购销渠道,制造商也已不满足于小规模、分散化、无组织的流通体系,迫切需要流通组织模式创新,提供专业化、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组织体系。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将发生较大的变化,而新型的消费方式完全取决于流通组织形式。流通组织可以从商业的品种和质量,服务的形式和方式、网点的布局和业态,从多层次、全方位反映人们生活素质和满足消费需求。流通组织还可通过消费信贷、分期付款、广告宣传,产品展示等形式,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为人们提供多种消费和生活方式。

(二)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组织发展模式的启示

世界工业化历史表明,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是从流通开始推进并加速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过程既是生产过程的继续和延伸,又是生产过程的前提。流通在社会经济中居于先导性的地位。据统计,国外商品的周转、库存、保管以及把商品向最终消费者运送的全部流通费用,一般要占商品总价值的50%以上。流通速度对全部资本的周转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单纯从技术途径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取更多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而改进流通组织管理,提高流通效率则被比喻为“一块经济界的黑大陆”。因此,发达国家于1960年代以后,相继开始掀起“流通革命”,逐步发展起高度现代化、专业化、高效率的流通产业。当今,企业如果没有相应的流通能力,生产能力再强,也不能快速有效地组织商品交易活动,也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有效的竞争力。

现代流通组织模式有两种典型代表。一种是美国模式,即以大型生产企业为主要力量,形成了以生产企业为主导,大型分销批发商、连锁零售集团企业同步发展的流通组织形式。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全社会商品流通中,生产企业的直接销售占主要部分。据估计,美国大约70%的生产资料是由生产企业直接销售,约30%是由独立的批发商销售。美国90%以上的出口贸易由200家大型工业公司直接控制。大型工业公司通过建立若干个现代化、高效率的销售中心、配送中心、新式仓库,现代信息技术贯穿于企业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实行电子订货,即时配送,实现了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流通现代化,推动了全社会流通产业的发展。另一种是日本模式,即通过成功地发展大型综合商社,形成以专业流通企业为主导的流通组织模式。日本大型综合商社的特点是与金融、工业资本有机结合的流通产业组织形式,并以其融于庞大企业集团的实力,无所不包的经营范围,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从经营规模看,仅日本几大综合商社的经营额,就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1/3,占出口的50%,进口的60%以上,从而推动日本经济高度的社会化和高效率。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是依赖于综合商社有效地解决引进技术、确保原料和开辟销路这三大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尽管美日两国的流通模式各有不同,然而,两个国家都实现了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创造了突出的经济业绩。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一个国家的流通组织形式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按照经济实力形成的。一般发达国家是在市场化体制完备、工业化生产高度发达、高度集中后,开始重视发展流通的,因而必然是金融、工业垄断资本进一步向流通领域延伸,形成以工业资本为主体的现代流通产业,商业资本尽管也有很大发展,但仍然要从属于工业资本。但是,日本却比较特殊,二战后,日本财阀被解散,工业资本一无资金,二无市场,正是利用这一契机,使当时还是农村杂货铺式的商社逐步发展成为经济起飞的核心力量。可以说,综合商社是日本所特有的政治、经济等诸因素的综合产物,很难为其他国家仿效。

2.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流通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是生产与流通在更高层次的分工协作,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产销关系变化,这必然要求流通产业组织为之提供商品销售服务。因为只有大批发商、商才能大批进货,满足生产企业产品单一化、批量化生产与销售的特点和要求,使生产与消费很好的连接起来。这也与一、二、三产业顺序启动,相应发展的一般规律相一致。尽管美日两国代表的流通组织形式不同,但不同流通组织形式却都反映了流通社会化、专业化的共同规律。美国是通过大公司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实现的,一方面发展庞大的专业流通产业,一方面发展专业化生产;日本则是通过发展大型综合商社,综合商社又与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组成巨型企业集团,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生产与流通的专业分工。

3.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流通组织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流通组织形式的演变是与其科技背景相一致的。科技革命所引起的商品货币关系的深入发展,要求流通组织形式不断的演化和发展。随着现代科技在美国、日本流通领域的应用,百货商店、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流通业态的演进,从产销合一、产销分离到产销结合的演变,就表明了流通组织形式是随新技术应运而生,特别是当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已能支持规模化、分工协作化的现代流通组织系统,使之在高效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和经营管理的轨道上运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流通组织由小型化、分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4.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共存是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组织结构演变表明:在工业化前阶段,产业资源密集度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相应地,小企业居主体地位,产业间关联作用弱,产业组织形式是小型化和分散化,产业组织素质低,几乎没有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在工业化阶段,产业部门日益增多,交易复杂,产业技术关联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形式演进为以专业化协作为特征的大批量生产体系,托拉斯充分享有规模经济效益,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迅速提高产业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增长速度;进入工业化后阶段,信息业、高科技制造业与其他新兴服务业成为主流,相应地,产业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方向演变,集中度与分散度适当,大中小企业关系协调,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共存,经济稳定发展。

5.不同流通组织形式体现不同的市场经济关系,反映商品流通各自的特点。生产资料流通具有销售批量大,用户相对集中,购销范围广等特点,商品的销售活动可以由专业流通企业完成,也可以由生产企业直接完成,由此可以产生不同的流通组织形式。与生产资料相比,在生活消费品的流通中,工商关系在总体上只能形成以专业流通企业为主导的流通组织形式,厂家直销不可能占主要部分,这是由消费品流通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研究流通组织形式问题,要根据不同商品的特点,解决好生产与流通的分工协作问题。

(三)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框架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中国流通企业组织结构中,不论是专业流通企业还是流通导向型企业,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如在生产资料流通中,生产企业直销虽已逐步占到主要部分,大约70%,从这一点看,与美国模式比较相近,但这种自销是一种分散的、初级的、低效的流通,还不是现代化的流通,而要发展现代化的大流通,像美国那样主要依靠生产企业,在中国可能难以办到。大型生产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远无法与国外的跨国大公司相比,加之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的历史包袱十分沉重,解决生产上的种种问题,已相当吃力,要进一步发展高效率的现代流通产业,就难以为继了。另外,中国中小企业数量相当大,这决定了必须更多地发展和利用专业流通企业,如果以生产企业自办流通作为发展流通产业的主要途径,不但生产企业的实力达不到,而且从宏观的角度看,也是对于社会资源再投入的一种浪费。

中国的专业流通企业,改革开放后逐步走向市场经营,通过市场经营的磨炼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专业流通企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重要发展。从总体上讲,在资金、网点、渠道、信息、人员等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流通产业的雏形。但从流通企业自身来看,还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即企业组织结构分散,经营规模偏小,众多的专业流通企业及经营网点被各个部门、各级行政区划纵横交错地分割,形成各自独立小而全的经营单位,受体制的制约,又很难通过大量兼并重新组成若干个大型集团。从外部环境来讲,流通企业要进一步向其他产业渗透、发展,余地并不大。因此,专业流通企业与国内的大型生产企业极不匹配,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格局。要发展像日本那样的大型综合商社也不现实。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国情决定了发展中国现代流通产业的途径,无论通过生产企业还是专业流通企业,都难以成为中国流通组织的主导模式,无论美国模式还是日本模式,也都不是我们的方向。只能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吸收国外模式的合理部分,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商品流通组织形式。我国正处在不断加快发展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发展集约化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

基于以上认识。中国流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组织形式,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实施流通领域的大集团战略,加快流通组织的规划,加强立法工作,提高流通组织建设的规范程度,运用市场机制调整和完善流通组织和组织方式,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流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尤其要针对中国当前流通企业组织规模过小,低水平过度竞争,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等问题,政府通过制定流通产业组织政策,避免过度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导向;以培育和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拥有知名品牌、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发展现代流通体系的骨干和依托,成为与国外流通企业相竞争的“主力军”和对外实行跨国经营的“先遣部队”,从而形成流通产业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有效竞争、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

三、促进流通组织结构优化的政策选择

为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并能引导、推动流通组织的健康发展,有必要通过政策对流通组织实施有效的集中、分散、兼并、融合、协作与联合,从而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1.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这有利益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也是实行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催化和发展一批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流通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条件和前提。为此,一是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反垄断法不仅针对垄断企业,而且针对形成垄断的行为。当前特别要对由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形成的垄断加以限制;二是清理现有行业法规。目前,由于政出多门,地方与中央、部门之间及新老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因此,需要对现有法规进行一次大清理,特别要撤消和废除一些阻碍竞争和制造垄断的法规。三是为了促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规则,同时要有保证实施法规的执法和监管体系,司法部门和一些重要法规执行管理部门应实行平直领导,排除层层干预。

2.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政策。对于中国流通产业来说企业兼并能减少流通企业数量,提高市场集中度,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较好地发挥流通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制定流通企业兼并政策的重点是要促进流通企业间的兼并活动,并从税收、金融上支持流通产业的优势企业去兼并劣势企业,统筹解决和安排为被兼并企业的债务和职工。目前中国流通企业还受“条条”和“块块”的限制,造成分散经营、多头对外的过度竞争状况。考虑到上述实际情况,政府应重视制定和实施流通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减少流通企业间的摩擦和矛盾,一致对外,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对于不具备组建企业集团这种紧密性联合方式的企业来说,也可以建立较为松散的联合关系,采取统一联网、信息共享、统一退换保修商品等合作。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无序竞争,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3.流通业国际化经营政策。流通产业的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双向过程,可分为外向国际化经营和内向国际化经营,前者指中国流通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后者指外国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流通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因此,流通产业国际化经营政策也相应地可分为外向国际化经营政策和内向国际化经营政策。鉴于中国目前在外向国际化经营中存在多头对外,国内企业间过度竞争,内部摩擦大等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外向国际化经营政策加以校正,通过设置必要的壁垒,对从事外向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实行资格审查,保证企业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国际竞争实力,在优化市场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特别是要在同类企业间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以增强一致对外经营的合力。同时,根据中国当前的内向国际化经营政策的重点是维持一定的进入壁垒,对外商进入同时实行数量和质量控制,以保证中国内向国际化经营的有序性,避免流通企业的过度竞争现象。

4.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流通产业竞争政策的目标导向就是要规范流通企业的竞争行为。由于近几年来,中国流通产业普遍存在过度竞争现象,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竞争政策约束,致使各种不正当的价格竞争、促销竞争不断发生。一些企业甚至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秘密。这意味着中国迫切需要制定流通产业竞争政策,就流通企业订价、促销、商业秘密等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使流通企业的竞争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保障,从而抑制流通产业的无序竞争,实现有效竞争。

组织构成范文篇3

一、人力资源管理消亡可能性对其变革的激励作用

管理的本质是人力资源管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新的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智力资本化、知识经济的兴起、需求多样化以及人的个性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企业面临新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上,要么消亡,要么变革。进行组织结构的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在新的条件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比如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组织员工流动性加快,智力资本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如何开发和利用组织员工的潜能提出了挑战,而个性化时代的兴起又对组织员工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获取、整合、奖酬、调控、开发五个职能将很难满足这个时代的需要。

惠普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惠普公司的价值体系称为惠普之道,它强调信任员工,发展企业,主张企业取得的竞争性成功要建立在所有员工共同努力和整套制度基础之上。因此惠普公司在创建后的二十年内一直没有设立人事部门,关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立的争论直到今天还在进行,有些主管人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生产部门经理的工作,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降低生产部门经理对于人力资源的关注,会导致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理念的不同而出现无法招聘、管理、培训满足部门需要的员工,降低公司的绩效和盈利,破坏公司的价值体系。惠普公司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不仅靠优厚的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靠向员工提供良好的提高、成长和发展机会,帮助每位员工制定他们满意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依靠科学的测评工具让员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再结合公司内部需要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从而给员工一个清晰的发展路径。这些工作中部门经理的作用功不可没,惠普公司的案例说明了人力资源部门所处的尴尬境地。

而组织现存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成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部门而引起的弊端也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消亡可能性的一个原因。这些弊端包括:(1)由于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具有自身的目标、自己的政策、自己的工作方法甚至自身的利益,人力资源部门和组织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员工绩效考核、薪资培训甚至晋升职务方面存在部分的冲突。(2)部分组织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从人事部门向人力资源部门转换中,管理方式、目标设定换汤不换药,没有充分地理解员工的需求和目标约束,对员工之间存在的观念、能力方面的差异不理解,倾向于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理念,没有制定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人力资源激励和管理办法,容易导致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计划脱离公司的实际状况,无法有效促进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实现。(3)由于现代企业员工众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机构无法对每一位员工的能力、潜力了解清楚,员工在组织内部处于被动的地位,“服从企业安排”将无法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力和积极性,员工成为满足于完成任务的机器人,是不符合现代企业面临的激烈竞争环境要求的,因此,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参与成为促进组织绩效改进的必由之路。

人力资源部门消除的可能性是对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最大的威胁,也是最大的促进,按照现有人力资源部门的运作方式继续下去,将无法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既定目标,变革具有必然性。组织是人力资源共同组合发生作用的场所和环境,即使取消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职权的组织机构将仍然存在,或者将其职能合并到企业其他的部门中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消亡的可能性对于部门的发展将会具有推动作用,促进人力资源部门的变革和组织结构再造。

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方向

组织人力资源变革方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定义:

(一)面向组织目标的变革

以组织目标为部门目标,分解组织目标到不同的部门。促进组织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改变被动的管理者状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组织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设定和分解与组织的策略甚至营运计划结合起来,确保内部人力在素质与数量上,均能配合执行组织策略。

以人力资源部门自身的目标来说,在组织中,人员比策略或营运都重要,因为组织要靠与市场接触的人员来判断市场情况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判断来制定组织策略,再将策略转化为现实的组织营运。如果没有标准的人力资源流程,组织的潜力发挥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人力资源部门的变革具有先导性,如果本部门的改革方向没有完成,那就根本无法指导组织内部其他部门的变革,无法满足组织从传统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向现代转变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目标分解后的部门目标一般包括三项目标:首先是建立完整而准确的绩效考评方式,深入地评价每位组织员工,根据目标分解确定个人的目标和任务以及相应的权利和利益,必须明确组织的良好运作首先得益于一个团结的能够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员工队伍,因此从招聘、考评、薪酬到晋升的制度安排必须透明,公正,做到人人知道自己将来的位置,知道怎样努力可以达到将来的位置;其次是注重从组织内部晋升组织的管理领导人才,建立一个鉴别与培养各类领导人才的选拔制度,配合组织制定未来策略、保证组织策略执行连续性的需要;第三则是从多个领域储备人才,充实领导人才储备管道,健全组织接班计划,现代人力资源流动性大大增强,人力资源的老化和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除了组织领导管理人员自身的努力以外,我们国家组织面临的人力资源断层现象较为严重,多方储备人才也是人力资源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注重组织绩效的改进

发展符合不同部门需要的绩效考核方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员工的交流和沟通,将员工的工作绩效和激励报酬以及组织的目标实现程度挂钩,依靠那些个人能够影响到的计量因素来评估个人业绩。

这种方法通过测量与员工的具体职责相关联的一系列确定目标来考察业绩,根据员工在几个指标上的得分而建立奖金制度,公司就控制或者聚焦于各种战略计划上,担任从战略计划向员工指标转换的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平衡记分卡方法。这种方法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及NolanNorton公司总裁DavidNorton提出的,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界导入获得成功并逐渐发展,现在不仅是一种绩效评估制度,而且是一种策略性管理制度。平衡计分卡以公司战略为导向,依据公司价值链来分析各个价值增值过程并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建立与之具有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战略实施过程的状态和采取必要的修改以维持战略的持续成功。依靠这种方法将以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注重组织绩效的改进,结合组织实施计算机和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推动组织成功。

(三)成为关注组织战略的商业伙伴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了解它所支持的组织战略与经济实际,必须关注组织实际、提供组织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动承担着组织员工的招聘、培训、开发等各种任务,接受上层领导和管理人员的直接指导和领导,作为一个改革方向,组织结构的变革将会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而许多组织通过设定高层的人力资源总监(一般由组织副总担任),来对人力资源和组织战略的结合出谋划策,协助组织自身的人力资源战略发展规划,帮助组织内部的中高层经理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说,只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成为组织战略的商业伙伴才会完成这些任务,首先要有战略思维,才可能有战略行动。

人力资源部门与组织的战略关系还包括与其他部门间形成的“合作伙伴”关系上,组织运作、财务成功、新产品设计期间的合作和资源支持、激励都离不开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这是不同于人力资源总监的职务目标的,从层次上说,这种合作的沟通和协调更多地是人力资源部门普通工作人员的目标,这也意味着人力资源部门担任着从组织战略向战术的转变中具体制度的制定,并保障各部门合作的顺利实施。

人力资源要完成这两个层次的和组织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就要转变以前那种只负责人的管理的工作方法。人力资源部门参与决策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整个状况,包括企业使命、远景、企业价值和商业目标,还要理解实现目标的实际意义;第二,要找出符合组织要求的给员工带来最大优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并贯彻执行;第三,人力资源管理要转变成本收益观念,要如同商业运作那样对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和珍惜,并不断进行投资开发,同时要对那些不合格的人员做出合适的处理。

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再造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再造,可以从人员的配置、部门的合并或拆分和信息合作沟通的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不同组织面临的组织结构改造也不相同,包括部门本身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角色的转换加强部门的职能、人力资源整体管理功能的拆分,部门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门的信息合作加强联系。通过改造将会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延续前述的三个方向,更好地为组织实现目标、增加盈利、稳定人力资源做出贡献。

(一)满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自身对人才的需求

从人力资源部门变革方向上,我们可以知道,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知识越来越高,从组织战略的制定到具体目标的设计,从财务管理知识到员工绩效的考核的知识,还要具备从交际技巧表达能力到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运用统计技术到劳动法规的知识,甚至还要具有管理领导的能力,引导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建设性地做好管理工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首先要搜寻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的人才,引导组织人力资源部门的变革。

(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整体管理功能的划分

人力资源部门的整体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功能一分为三:设立人力资源总监职务由组织副总兼任;与组织各部门经理共同执行招聘、考评、升迁等任务的职责;保留人事管理部门执行例行事务。人力资源总监的职责处于辅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最高层,作用在于对组织内部门经理的指导和促进合作,负责整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和管理,直接参与高层决策,给予组织领导者相关建议。因此人力资源总监既需要具备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成为企业高层和基层员工的顾问或参谋。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和人事部门的事与最高决策者无关的看法是错误的,推行高层领导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当务之急,重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需要高层领导的支持和全局角度的帮助。

组织内部各部门具有自身的局部利益这是一个现实,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揽招聘、考评、升迁大权将不利于部门内部人员能力的充分发挥,只有和组织部门经理的合作才能合理地对组织内部人员的工作、收益、职业生涯做出合理的规划,符合组织发展战略的需要,认同组织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文化,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人事管理部门是具体人事、劳资、培训等事务的操作者,执行例行工作采取计算机和网络化管理,如此可以合理区分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范围。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精力放在员工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上,执行现有许多人力资源部门牵扯主要精力而又不得不执行的一些职能。

(三)人力资源部门和部门经理的信息合作加强联系

组织构成范文篇4

1、物流和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构成的,当初被称为PD(PhysicalDistribution),译成汉语的意义是“实物分配”或者“货物配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论述了实物分配的概念:“实物配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材料和效劳,以及在消费场所的活动过程中所发作的种种经济活动。”1963年,物流的概念被引入日本。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接触“物流”这个概念,此时的物流已被称为Logistics,而不是过去的PD的概念了。

现代物流管理是指企业规划、调理、控制实物(原资料、在制品、成产品、商品)在企业内外活动的过程。它使食物在包装、搬运、保管、库存、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的过程中,到达本钱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企业经过管理活动,使消费者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取得所需求的货物。

2、物流管理组织与机构

将物流系统的目的和任务合成,构成各种子目的和子任务,这些目的和任务分别由相应的子部门担任完成和实行。这种物流部门内部各子部门之间与总部的关系,将物流系统分红以下的典型构造:

2.1参谋式构造

参谋式构造是一种整体功用比拟弱的过渡式组织构造。这种构造的物流部门在企业中只是作为参谋的角色,只担任整体物流规划、剖析、谐和和物流工程,对各部门的物流活动起指导作用。参谋式构造的缺陷是:物流效率低、资源糜费以及职权不明。

2.2直线式构造

直线式构造是指物流部门对一切物流活动具有管理权和指挥权的组织机构,是一种简单的组织机构。直线式构造的物流总经理,一方面管理下属部门日常业务运作,同时又统筹物流系统的剖析、设计和规划,此则对物流经理的业务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请求。

直线式组织构造的优点是:物流经理全权担任一切物流活动,效率高,职权明晰;缺陷是:总经理的决策风险较大。

2.3直线参谋式

直线参谋式是在单纯的直线式和参谋式的根底上合二为一。物流部对业务部和参谋部实行直接指导,具有指挥和命令权。参谋部的职责是对现存的物流系统停止剖析、规划和设计,并向上级提出改良意见。而对下层的业务部门没有管理和指挥权,只起到指导和监视作用。这种组织构造中的物流部门,在功用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消弭单纯直线式和参谋式存在的缺陷。

3、物流本钱管理

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效劳,要占用和消耗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为物流本钱,也称物流费用。

所谓物流本钱管理,就是经过本钱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本钱,物流本钱管理能够说是以本钱为手腕的管理办法。

3.1物流本钱管理的内容

物流本钱管理的内容包括物流本钱预测、物流本钱决策、物流本钱方案、物流本钱控制、物流本钱核算、物流本钱剖析和物流本钱检查等。

3.2物流本钱管理的办法

物流本钱管理有三种办法:物流本钱横向管理法、物流本钱纵向管理法和计算机管理系统。

3.2.1物流本钱横向管理法

物流本钱横向管理即对物流本钱停止预测和编制方案。物流本钱预测是在编制方案之行进行的。它是在对本年度物流本钱停止剖析,充沛发掘降低物流本钱的潜力的根底上,寻求降低物流本钱的有关技术经济措施,以保证物流本钱方案的先进性和牢靠性。物流本钱方案依照时间规范停止划分,有短期方案、中期方案和长期方案。

3.2.2物流本钱纵向管理法

物流本钱纵向管理即对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物流过程是一个发明时间性和空间性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为使其能提供最佳的价值效果,就必需保证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和物流过程的疾速畅达。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对他停止优化,需求借助先进的管理办法和手腕。

3.2.3计算机管理系统

计算机管理系统将物流本钱的横向和纵向衔接起来,构成一个不时优化的物流循环。经过每次循环、计算和评价,使整个物流系统不时的优化,最终找出总本钱最低的计划。

4、物流管理的战略目的

物流管理在实质上要完成下列功用目的: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等等。

4.1快速响应

快速响应关系到一个厂商能否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效劳需求的才能。信息技术进步了在最少的可能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和尽快的托付所需存货的才能。这样就能够减少传统上按预期的客户需求过渡地储藏存货的状况。快速反响的才能把作业的重点从基本预测和对存货的储藏的预期,转移到以从装运的方式对客户需求作出反响方面来。

4.2最小变异

变异是指毁坏系统表现的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它能够产生于任何一个范畴的物流作业,诸如客户收到订货的希冀时间被延迟、制造中发作意想不到的损坏、货物抵达客户所在地时发作损坏。物流系统在某种水平上能够把变异降到对低限度,进步物流消费率。

组织构成范文篇5

当地各级人民当局是国度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者,是当地区经济社会开展和社会不变的组织指导者,更是当地区公共产物、公共效劳的组织供应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络最为直接,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好处需求当地当局去完成、维护和开展。变革开放特殊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顺应经济社会情势开展的需求,各级当局依照中心的一致摆设,勇敢立异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不时深化机构变革,在改变当局本能机能、完美运转机制、进步效劳质量等方面获得了分明成效,有力保证了变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事业的开展。然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行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依然存在一些与经济社会开展不相顺应的方面。当局本能机能改变还不到位,当局依然管了一些不应管、管不了、管欠好的事项。在机构设置上,部分机构分设细致、本能机能穿插、权责脱节、责任不清、行政本钱过高级问题仍分歧水平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局具体准确实行本能机能,在必然水平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开展。

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计谋和变革开放的总体结构动身,做出了加速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主要摆设。当时,国务院机构变革已完成阶段性义务,合时推进当地当局机构变革显得尤为需要和急迫。这是新情势下增强当局本身建立,做好上下联接,确保政令一致,具体准确实行当局本能机能的必定要求,是加速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定要求,是推进科学开展、促进社会调和、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的必定要求。只要当地当局机构变革真正获得实效,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的总体目的才干完成。

二、精确掌握深化当地当局机构变革的根本要乞降首要义务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心编委委员马凯在当地当局机构变革任务电视德律风会议上指出,深化当地当局机构变革,要高举中国特征社会主义伟大旌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维为指点,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对峙以报酬本,在朝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好处作为变革的起点和落脚点,出力处理人民群众最关怀、最直接、最实际的好处问题,建立人民称心的当局。要以改变本能机能为中心,依照精简、一致、效能的准则,理顺职责关系,明白和强化责任,优化组织构造,完美体系体例机制,推进依法行政,进步行政效能。“改变本能机能,优化构造,强化责任,严控编制”是此次当地当局机构变革首要义务的扼要归纳综合。

(一)改变本能机能是当地当局机构变革的中心

当局本能机能问题是当局治理的中心问题。行政治理体系体例变革可否顺畅推进,要害在于当局本能机能改变能否获得本质性发展。要经过变革,进一步标准当局行政行为,构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议计划科学、执行顺利、监视有力”的行政治理体系体例。详细来讲,一要对峙“四个分隔”。即加速推进政企分隔、政资分隔、政事分隔、当局与市场中介组织分隔,为充沛发扬市场机制装备资本的根底性效果发明需要前提和优越情况。二要凸起职责重点。当局本能机能首要是经济调理、市场监管、公共治理和社会效劳。对这四个方面的本能机能,各级当局无疑都要具体实行。然则这四个方面,在分歧层级当局之间的详细本能机能是不尽一样的,应在具体实行当局职责的根底上,区别状况,各有偏重,凸起分歧层级当局实行职责的重点,构成具体联接、分工合理的本能机能系统。三要强化直接效劳。对各级当地当局特殊是底层当局来说,增强直接面向底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的效劳与治理尤为主要。要经过查询研讨和变革立异,搞清需求作废、划出、移交、划入、添加、增强的职责,不时健全处理准则和顺序,公创办事根据,简化做事流程,进步做事效率和通明度,使广阔群众真正从变革中获得便当和实惠。

(二)优化构造是当地机构变革的主要目的

国务院机构变革依照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在进一步优化当局组织构造,标准机构设置,探究执行有机一致的大部分体系体例等方面迈出了主要变革措施,还又坚持了机构的相对不变。当地当局机构变革,也要从实践动身,出力整合优化组织构造。此次中心对当地当局机构的数目,只作出准则性规则,要求机构设置表现本级当局的功用特点,而不用上下对口。城市当局机构设置要充沛表现城市治理的特点。有前提的当地可加大整合力度,答应一个部分对口上级几个部分。关于部分内设机构,也要进一步综合设置,规格和称号要加以标准。随州、成都、富阳等地都先期进行了探究性的变革,它们履行“大部分制”、“大科室制”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进修借鉴。

(三)强化责任是当地机构变革的主要内容

明白强化责任、理顺职责关系,是变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改变当局本能机能,优化组织构造的必定要求。在机构设置确定后,要精心搞好部分“三定”。“三定”起首是定本能机能,定本能机能要出力处理职责穿插、权责脱节等凸起问题。要针对一些部分存在的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纰谬称等问题,经过“三定”规则,在付与部分权柄的还,明白其响应承当的责任,真正做到权责一致。还积极探究明白和强化责任的路子及办法,推进政务公开、绩效考评、行政问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视、违法要追查,加强当局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四)严控编制是当地机构变革的硬性要求

组织构成范文篇6

一、参加对象和组织构成

参加对象:凡驻在西屏镇城区范围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积极参与社区及行政村创建文明县城工作。

组织构成:每个社区(行政村)与一个牵头单位和若干个共建单位结对成立一个共建委员会,下设创建工作办公室和工作小组,明确相关人员组成。

二、共建目标

通过共建双方的共同努力,实现如下目标:一是有一套完善的共建机制,保证共建活动的有序开展。二是有健全的卫生保洁机制,实现卫生环境同创。三是有合理的资金筹措机制,实现共建经费共筹。四是有规范的活动联谊机制,实现创建活动共建。

三、工作任务和要求

(一)工作任务

1、环境卫生方面。

(1)实现单位内环境的洁化、绿化和美化。

洁化:①社区共建单位门内卫生达标,每月检查一次;②严禁饲养家禽、家畜;③办公楼、居民宿舍楼、院子、楼道、阳台无杂物堆放,阴沟无污水溢流。绿化和美化:①完成院内空地绿化,对空地难以绿化的场所要摆放盆景、盆花;②办公室摆放盆花。

(2)实现责任区内环境的洁化、绿化、硬化、美化和亮化。

洁化:临街店面房内外卫生达标、每月检查一次;各临街单位和店面房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实现单位“门前”的干净、整洁、有序;根据《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共驻共建责任区》的划分区块,积极开展片区共建责任区环境卫生的保洁工作。绿化:帮助搞好责任区内的绿化工程。硬化:积极帮助各责任区做好道路硬化工作。美化和亮化:①及时清除责任区内未纳入全县牛皮癣专项治理统一招投标保洁区域非法广告;②临街有条件的单位安装射灯或霓虹灯,并对损坏的各种霓虹灯及时修理。

2、组织健全

分社区建立共建委员会,各单位要建立共建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把共建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指定专人负责。由牵头单位负责,各共建单位要积极配合,帮助所在责任区筹集各项创建活动经费。

(二)工作要求

1、各牵头单位要积极组织责任区内的各共建单位参与各项创建活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共建工作例会,对共建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疏理、分析,并逐一解决。例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对创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定期进行逐项分析、统计、评估,研究工作进展,解决工作难题,作出阶段性工作决策,同时要求做好会议签到和记录工作。

组织构成范文篇7

摘要:文章对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模式即网络组织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构建出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设计框架,通过网络目标确定﹑共享伙伴选择﹑组织结构与共享平台设计﹑网络组织运行反馈四个子活动,并对其中的核心环节共享伙伴选择、组织结构与共享平台设计以及协调机制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网络组织;模式构建。

科技人力资源作为科学技术“活”的载体,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科技研发工作,所以通常被叫做科技研发人员。对这一资源的共享包括组织内部共享和组织外部共享,本文将从组织外部共享角度研究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组织支持体系。在实践中科技人力资源的组织外部共享通常采取合作研发、技术转移和技术联盟等方式。实现这些方式的组织模式多种多样,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种网络组织模式,实现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组织外部共享的有效支持。网络组织是出于市场竞争﹑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分担研发成本和分散经营风险﹑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1],网络组织是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多边互联、互利和合作完成共同的价值目标而组成的网状结构,其不同于传统的科层组织结构,具有独立性、灵活性、互利性、资源共享性和多变性[2]。资源共享是网络组织建立的主要目的。在网络组织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科技人力资源的特点,我们认为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构成要素有:共享网络目标﹑共享成员及其创新能力和共享意愿﹑支持网络组织的技术﹑网络组织的管理手段。

一、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设计。

(一)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构建框架。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型网路组织包括四个阶段模型,即共享网络目标的确定﹑共享伙伴选择﹑共享网络组织结构与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共享网络组织的运行与反馈(见图1)。其中共享伙伴选择和共享网络组织结构与平台的设计开发无疑是构建这一组织模式的核心活动,所以将对这两个子活动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论文格式]

(二)科技人力资源共享伙伴的选择。

共享伙伴可能是来自相同或不同行业的具有优良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企业;也可能是致力于不同研究领域,拥有高尖端研发设备,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或是拥有并不断培养高级人才,相应具备卓越的科研能力、理论创新水平的高等学府等等。所以共享伙伴的选择过程是:首先,通过科技人力资源状况识别与评估过程,初步确定伙伴选择范围,建立候选伙伴集,在此基础上,依据大量信息和专家经验,制定准确、合适的伙伴评价指标,构造适当的评价体系,利用模糊多指标评价方法对候选伙伴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实现共享伙伴的选择。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共享伙伴选择的因素很多,虽然依据不同科技人力资源需求类型,评价侧重点不同,但根据网络组织构建目的和各组织参与合作共享的宗旨,可确定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成员组织所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组织科技人力资源状况及科技人力资源素质进行评价。另外还应对组织的科技协作能力以及参与合作共享的意愿进行评价,因为不具备科技合作能力的成员组织同样难以构建稳定高效的网络运行体系,同时合作共享意愿不强的组织也会影响网络组织的稳定运行。

(三)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及共享平台设计。

在共享伙伴选定以后,就得进行网络组织的详细设计,包括组织结构和共享平台设计。

1.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型网络组织的结构。

在明确上述各项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建立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型网络组织的结构框架(见图2)。

在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需要建立各项功能机构,以利于执行共享合作协议,具体而有效地开展共享成员组织之间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活动。一般来说,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运作的功能机构由两层构成,即在微观﹑底层上按照具体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需求和合作共享项目及目标的不同组建一个或多个科技人力资源合作共享团队,形成相应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体系,以不同的共享方式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在拥有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共享;在宏观、高层上由相应的共享成员组织共同参与建立的高层管理机构,负责整个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在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需要建立一个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以支持和配合科技人力资源及其拥有知识的转移、获取、应用及创新等共享合作活动的开展

2.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开发主要涉及以下运作环节:利用各项网络服务器传递每个成员组织相应提供的科技人力资源信息及科技人力资源所拥有知识中能够编码化的知识;通过共享平台内部各功能子系统的有效运作,实现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匹配及科技人力资源编码化知识的加工、处理、检索、传递及应用;最终通过相应的人工传输或网络传输,直接指导每个知识合作团队的实践活动。这些运作环节共同构成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完整的体系结构[3](见图3)。

二、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型网络组织的协调机制。

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与建设,只是为成员组织之间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及知识共享与创新提供基础平台环境。此外,还需要有配合支持整个网络组织运行的协调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才能最终实现网络组织的构建及运行目标。在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中,协调主要强调:协调并配合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的有效运行;通过激励机制、共享文化培养等方式协调各成员组织之间共享合作关系,支持科技人力资源及知识共享创新共享合作活动的开展,促使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中的每个成员能够采用最有效的目标优化方法,与其他成员组织一起为达成网络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协调主要涉及网络组织结构层次﹑网络目标分解层次以及具体执行层次的内容。据此,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协调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前向协调和后向协调。

(一)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前向协调。

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中的前向协调,强调在网络组织构建过程中根据成员组织之间差异,以及可能出现的矛盾、冲突,事先设计合理的机制,对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整体运作及每个成员组织的合作行为加以协调管理。本文认为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前向协调机制如表1所示[4]。

(二)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后向协调。

与前向协调机制不同,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后向协调着眼于发现并解决网络组织运行中已存在的、需要协调的问题或冲突。强调事后反应,即是一种被动型﹑反馈模式的协调[5]。后向协调机制应包含发现问题、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三部分,可用协调/冲突解决模型加以描述(见表4)。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中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大量的、共享伙伴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全面、正确的形式化描述,并且在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整个生命周期中加以有效地维持,以减少相互之间出现冲突的次数,从而降低协调工作量。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关系模型来形式化表示成员组织之间的、层次化的依赖与制约关系,并保证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实际运行过程符合此关系模型。在实际工作中,以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组织模型、过程模型和科技人力资源共享需求模型作为关系模型的主要输入。一致性检验可判断信息采集模块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是否满足关系模型的要求,是否满足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的最终目标要求,根据关系模型的描述工具不同,一致性检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发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中的问题和冲突,从而确定协调内容和范围。一致性检验发现待协调问题之后,进入并启动协调/冲突解决模块。在此,将根据协调问题的不同层次和内容,采用不同的协调方法进行协调,并在协调不成功的前提下,给出最终解决方案。任何协调/冲突解决都需要一些基本知识支持,包括协调的一般规律,冲突解决的程序和原则以及一些成功的协调实例等,在此可以收集、整理有关知识并加以形式化表示后形成知识模型,为新的协调/冲突解决提供有效的支持,以提高协调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形成动因、条件与方式[J]。商业研究,2001(234):74-75.

组织构成范文篇8

社科类社团是顺应中国社会提高和学术昌盛的客观要求而发生、开展的,是在中国变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历程中不时强大的。跟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美,民主法制的推进,科学文明的开展,对外开放的扩展,社科类社团的数目逐年添加。据不完全计算,截止2005岁尾,我国社科类社团已有8.3万个,〔1〕占全国社会组织总数的26%,占全国社会集团总数的48%。社科类社团在数目增进的根底上,日益出现出学术研讨范畴多样化、组织构造类型多样化、展开运动方法多样化、地区散布局限多样化的开展态势。社科类社团在多样化中开展,构成了独具特征的社科类社团开展系统。

一是构成了分级治理、区域结构、类型各别的社科类社团开展格式。我国对社科类社团执行分级治理体系体例,首要是依照行政区划设置。既有全国性(中心级)的,又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的、地市级的,更有县(市、区)一级的底层社团。各级社科类社团在司法上各自自力,不存在从属关系,各自承受营业主管部分的治理,但在营业上,上一级社科类社团对下一级有指点关系。

从中心、省、市、县社科类社团散布状况来看,是呈金字塔形态,越往下社科类社团数目越重大。据不完全计算,截止2005岁尾,在国度民政部注销的国度级社科类社团有557个,〔2〕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政部分注销的省级社科类社团有4842个,地市(含县区)级社科类社团有79050个。〔3〕国度级与当地社科类社团首要集中在高级院校、党校、社科院、党政机关之中,此外,还有一局部社会人兴办的分歧类型的社科类社团。各省的社科类社团开展规划与该省的经济文明开展程度、市场经济发育水平、社会科学的强与弱亲密相关,其占社会组织总数的比例不尽一样,大体在20%~30%之间。〔4〕

从中心和当地社科类社团运转状况看,国度级社科类社团与当地社科类社团功用、效果大体一样,只是治理方法分歧。国度级社科类社团辨别归口各自的营业主管部分,当地社科类社团则在归口各营业主管部分的还,按行业一致归口到各级社科联,成为社科联集团或直属会员。社科联作为各社科类社团的结合性组织,一方面与各社科类社团增强任务联络,为学术昌盛建立平台。另一方面按党和当局的要求,对其进行行业治理,标准各社科类社团行为。

从社科类社团类别划分状况看,划分类型办法纷歧。按学科划分的社团,分为根底学科、使用学科和兴穿插学科类社团;按组织构造划分的社团,分为社会天然人提议成立的社团、企事业法人提议成立的社团、离退休老同志兴办的社团;按性质划分的社团,分为官办社团、民办社团、半官半民社团;按运转方法划分的社团,分为学术型社团、部分组织型社团(从属党政机关)、专业型社团、社会运作型社团。从当前状况剖析,我们比拟倾向于按运转方法划分社团类型,如许划分有利于对社科类社团执行区别看待、分类治理的方针。据剖析计算,各省社科类社团类型散布各别,从总体状况看,学术型社团占社科类社团总数的63%;部分组织型社团占23%;专业型社团占12%;社会运作型社团占2%。〔5〕分歧类型社团在组织构造、运转机制、运动方法、功用效果、资金运筹、本身建立等方面有着分明区别。

二是构成了机构健全、准则完美、专兼连系的社科类社团组织系统。社科类社团组织构造严谨,机构健全。社科类社团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结束会议时期指导本社团展开日常任务,对会员代表大会担任。一些理事人数较多的社团还设立了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发生,在理事会结束会议时期行使响应权柄,对理事会担任。由理事会选举发生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辨别行使响应权柄。社团设法定代表人,具有自力法人资历。一些大型社团还设立了做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实体机构,如秘书处、分会、专业委员会、任务委员会等,机构设置完好,本能机能分工明白。

社科类社团准则建立到位,制订了一系列内部治理准则,如严重事项申报准则、民主议事准则、财政治理准则、年检准则、档案治理准则等,绝大大都社科类社团可以依法办会,严厉按准则做事,不时标准本身行为。

社科类社团吸引了一多量热心于社会科学事业的公民参加社团任务,任务人员专兼职连系。据计算,在全国社科类社团中,以在职任务人员为主的社团占87%,以社会报酬主的社团占4%,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的社团占9%。〔6〕跟着社会组织构造的深入转变,社科类社团将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就业,以社会报酬主的社团有增多趋向。社科类社团有自力的账户,经费起原普通以会费、当局购置、社会捐助、非营利性收入为主,与其他类型社团比拟,社科类社团的全体经济实力较弱。

三是构成了掩盖面广、门类完全、人才荟萃的社科类社团学科结构。当前,社科类社团掩盖了根底学科、使用学科、兴穿插学科等一、二、三级学科。各学科的学术集团门类完全、散布面广、专业性强、研讨范畴普遍。社科类社团已涵盖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党建、哲学和逻辑学、理论经济学、使用经济学、财产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国际问题研讨、前史学和考古学、民族问题与宗教育、文学、言语学、闻与传达学、图书谍报与文献学、治理学、教育学、心思学、艺术学、体育学、外国言语及翻译以及兴学科、边缘穿插学科等多个学科和研讨范畴。一些具有当地特征的优长学科学术集团相当活泼,如孔子学会、燕赵文明研讨会、红山文明研讨会、华夏宋学研讨会、《红楼梦》学会、满学研讨会等社团显示出较强的学术力,研讨效果丰盛。与此还,兴穿插学科社团很多涌现。社科类社团已成为昌盛学术、整合伙源、创理论、交流效果、凝集人才、协作研讨的主要平台。

社科类社团人才荟萃,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云集,社科类社团的会长、副会长根本是本学科身手域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威望,在社会科学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和普遍的学术影响力。社科类社团的人员构造趋势合理,一些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社团运动,越来越多的实践任务者、青年理论人才参加各级各类社科类社团,个中不少党政指导干部和企业家也直接参加社团的指导任务和学术运动,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立中来。

四是初步构成了昌盛学术、参政议政、效劳社会的社科类社团任务机制。社科类社团成立的主旨普通是以学科建立、学术研讨、学术运动为己任的,凸起学术性是社科类社团的首要义务,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社团任务者的一起希望。社科类社团在组织协谐和指导广阔会员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方面,发扬了主要引领效果。经过建立理论钻研、学术交流、课题研讨、征询效劳、效果评奖、人才评价、阵地建立等平台,鼓舞学术争鸣和理论创,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效劳社会是党和当局与人民对社科类社团的根本要求。各级社科类社团都把展开公益性的科普运动、政策征询运动、扶贫帮困运动作为社团首要任务,设计了社会科学普及周、社会科学常识展览、免费发放科普读物、公益性讲座、政策征询等载体参加社会效劳运动,任务力度大,社会回响好,为传承文明,进步广阔人民群众的科学本质,知足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精力文明需求做了很多任务,发扬了主要效果。

五是初步构成了双重担任、区别看待、分类指点的社科类社团治理机制。社科类社团具有光鲜的认识形状属性,是党的宣传思维理论任务的主要阵地,增强党对社科类社团的指导直接关系到社会各界对主导认识形状的认同。党和当局对社科类社团治理任务非常注重,曾经将社科类社团治理归入社会组织治理之中。接纳的是注销治理机关与营业主管单元双重治理体系体例。营业主管单元偏重日常营业治理,注销治理机关首要进行注销治理和法律监视。从各省、市、县社科类社团运转看,各级社科联是各类社科类社团的营业主管部分。各省、市、县社科联在各级党委、当局的指导下,与民政部分亲密共同,较好地实行了各级党委、当局付与的治理、指点社科类社团的职责,构成了合适当地实践的社科类社团治理格式。有的省树立了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民政部分、社科联等有关部分参与的社科类社团治理任务联席会议准则,每年合时召开会议,研讨处理社科类社团的治理和建立问题。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科联与民政部分树立了常常性的沟通协商机制,碰到社团治理方面的问题可以充沛交流定见,一起协商处理。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社科联依据分歧类型社科类社团的特点,树立了社团联络人准则,经过深化社团展开查询研讨,催促反省、详细指点社团营业任务,协助社团理清任务思绪,加强开展才能。从全国的状况看,很多省社科联都在社科类社团中展开了标准化治理与建立运动,把社科类社团归入目的治理和绩效评价之中。

总之,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开展还处在初始阶段,还没有进入具体继续安康开展的轨道,社会各界对社科类社团的认同也还处于较低认知阶段。这种状况恰好反映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国情。我国的社科类社团与兴旺国度的社科类社团比拟,还十分稚嫩、十分微小,在相当长的一段期间内还离不开党和当局的关心和支撑。实践上,西方兴旺国度的非营利组织也曾阅历过这一阶段。以美国为例,仍然有大约31%的非营利组织是在当局的财务搀扶下展开各类运动的。〔7〕虽然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开展还处于初始阶段,但跟着社会组织构造的深入转变,社科类社团的开展是呈上升趋向的,开展的空间日益宽广,前景看好。各级党委和当局要实时跟踪社科类社团开展态势,实在从体系体例、机制动手,培养开展与治理监视偏重的方针,将党和国度关于社科类社团建立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二、社科类社团开展的根本经历

综观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开展过程,总结探究社科类社团的开展规则,我们以为虽然我国社科类社团还处在初始阶段,但从社科类社团的数目规划、学科结构、研讨效果、运动情况、本身建立、人才培育、效劳社会成效等多方面的综合剖析评价来看,我国绝大大都社科类社团可以准确的政治偏向,仔细贯彻执行党的道路、方针、政策,恪守国度司法律例,连合广阔社会科学任务者,在展开理论宣传和学术研讨,普及社会科学常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任务,起到了进步前辈文明传达器的效果;在环绕中间,效劳大局,参加决议计划征询和论证方面,发扬了思维库和军师团的优势,起到了经济社会开展助推器的效果;在答复干部群众关怀的热点、难点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继续安康开展方面,起到了社会不变器和减压阀的效果;在扩展就业范畴,安顿社会人员和大学生就业,添加社会财富方面,起到了包容器和蓄水池的效果;在培育理论人才、建立理论阵地、推介学术效果和组织评奖评优等方面都显示出较强的活力和生机,为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我国变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做出了主要奉献。首要经历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增强党的指导是社科类社团安康开展的根本前提。社科类社团分歧于其他类其余社会集团,光鲜的认识形状属性使它处于认识形状的前沿阵地,增强对社科类社团治理直接触及国度政治平安、经济平安、文明平安。变革开放以来,党中心、国务院高度注重社科类社团的治理与建立任务,制订了相关政策律例,接纳了一系列办法,确保了社科类社团沿着准确轨道开展。各级党委宣传部分、当局民政部分,各级社科联组织,经过行之有效的依法治理、科学治理、民主治理来落实党对社科类社团的方针政策,充沛发扬社科类社团在昌盛学术、效劳社会中的效果。当局民政部分根据社会集团注销治理条例等政策律例,依法对社科类社团执行监视治理。各级社科联依照党委宣传部的要求,与民政部分亲密共同,增强对社科类社团行业治理,社科类社团的挂靠单元也尽职尽责,增强对所属社团日常治理。从理论来看,社科类社团的开展离不开党的指导,各挂靠单元与各营业主管部分依照党委、当局的意图,仔细实行职责,对社科类社团安康开展非常主要。

二是区别看待、分类指点是社科类社团安康开展的主要方针。在社科类社团开展的初始阶段,社科类社团的状况千差万别,既有以学术研讨为主的学术性社团,又有以运营为主的社会运作型社团;既有从属党政机关的社团,又有民办社团。分歧类型的社科类社团在组织学术运动、展开社会效劳、进行资金运作、完美内部治理、处理本身问题等方面差异很大,接纳一种形式、一刀切的治理方法是不契合现阶段社科类社团开展实践的。多年以来,一些地域的社科联和民政部分,区别看待、分类指点的任务方针,依据分歧类别社科类社团的特点,接纳分歧的治理方法,执行分歧的绩效评价规范,树立分歧类其余典型,并赐与响应的营业指点和任务支撑。一方面明白了分歧类别社科类社团的评价规范及任务起劲偏向,另一方面最大限制地调动了社科类社团的积极性,发扬了各类别社科类社团的优势,为充沛发扬社科类社团在社会主义经济建立、政治建立、文明建立、社会建立中的效果,建立了平台,发明了前提。

三是科学精确定位,明白任务义务是社科类社团安康开展的主要包管。社科类社团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主要构成局部,其任务本能机能有社会组织的共性,也有其非凡性。可否精确掌握社科类社团任务定位,直接关系到社科类社团的开展偏向。从各地域社科类社团任务理论看,发扬效果大的社团,都与其精确任务定位有关。任务定位精确,任务义务就明白,任务成效就凸起,社会认知度就高。作为学术性的社会集团,既要从事社会公共效劳,更需求将学术研讨、科学普及、决议计划征询、效果评价、人才培育等任务作为社团的首要任务义务。传承文明,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需求社科类社团聚集分歧学科的专家学者,积极推进学术研讨,发现培育学术人才,营建学术昌盛气氛;需求普遍展开社会科学普及任务,不时进步人民群众思维品德本质、科学文明本质、身心安康本质;需求积极投身我国变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充沛发扬思维库、军师团的效果,做好决议计划征询论证任务。这是社科类社团运动地点、生机所系。

四是依托社科联的治理与效劳是社科类社团安康开展的有用伎俩。各级社科联是党委指导下的群众性人民集团,是代表党和当局联络各类社科类社团的桥梁和纽带。社科类社团的安康开展,离不开各级社科联的组织协调与治理效劳。社科类社团的民间性、自力性、群众性、多样性,易使各类别社科类社团处于涣散形态,各自为战,各成系统,难于掌握。各级社科联组织在组织协调各类别社科类社团中,可以敏捷将党和当局的方针政策贯彻到社科类社团之中,将各类别社科类社团归入社会总体构造之中,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开展的主要依托力气;可以整合社会科学资本,发扬社科联共同的“联”的优势,有用地促进社科类社团之间的结合、社科类社团与企业、与当局的结合,组织专家学者结合攻关,展开多学科、跨范畴、综合性研讨,提拔全体研讨才能,推出一批精品效果;可以在党和当局中架起与社科类社团联络的桥梁和纽带,实时反映各类别社科类社团的定见与建议,为社科类社团做好效劳任务;可以依照当局有关社会集团的司法律例,协助民政部分对各类别社科类社团展开绩效评价,发现典型,进步社科类社团的知名度。

五是选好社科类社团指导班子是社科类社团安康开展的要害环节。社科类社团完成安康开展与树立一个刚强有力的指导班子是分不开的。指导班子的中心是会长(理事长)、秘书长。会长(理事长)是社团的首要担任人,承当着指导学会、协会、研讨会的重担。秘书长是社团日常任务的掌管人,是社团运动的首要组织者。他们的本质凹凸、责任心强弱、任务黑白,直接影响社团的生机与生命力。因而,各级社科联在看待请求成立的社科类社团或社科类社团换届任务中,特殊留意把选好会长、秘书长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将会长、秘书长的政治认识、政治风致、思维人品作为任职基本准则,将能否拥有较高的学术位置、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学术感化力、人文亲和力、组织协调力作为权衡会长、秘书长的主要规范。

除此以外,社科类社团还在创开展形式、营建开展气氛、扩展开展规划、吸纳就业人员、扶贫帮困等很多方面也积聚了珍贵经历。上述经历标明,社科类社团从总体上看,开展是安康的,成效是明显的。然则我们也必需看到,在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的情势下,社科类社团的开展与时代要求比拟还有不小差距,存在很多问题。共性的问题首要显示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任务开展不服衡,分歧类型社团在开展思绪、开展视野、开展空间、任务成效、本身建立、经费保证、福利待遇等方面差异很大,有的好一些,有的较差一些。二是国度级社科类社团治理存在空白点,在一致治理体系体例上不如当地对社科类社团的治理科学标准,标准化治理与建立任务不到位,往往处于真空治理形态。三是整合社会科学资本力度不敷,结合攻关才能不强,学术资本与人才资本整合的结果不睬想,精品力作和传世之作不多,学术效果转化性差。四是法人认识不强,自我开展才能不敷,社团经费遍及缺乏,按市场经济规则办社团的方法不多,对挂靠单元存在较严峻的依靠情结。五是社团干军队伍建立滞后,有的无视社团政策律例的进修,不调查党和当局的方针政策,有的社团担任人政治本质低,营业才能差,有的社团人员构造不合理,长时间不换届,后继无人。六是有些社团重运营、轻学术,重规划、轻治理,社团运动偏离办会主旨,把首要精神放在了经商办企业上,单个社团甚至呈现经济胶葛和违法违规问题。七是官办颜色浓重,有些挂靠单元日常治理不到位,对社团缺乏准确看法和需要的支撑,没有把社团任务摆上地位。八是社科类社团的外部开展情况还不睬想,有利于社科类社团开展的政策律例还不配套,言论情况还没有构成,社科类社团的社会认知度还不高。上述问题是社科类社团开展的中的问题,进步中的问题。只需各级党委、当局高度注重,将社科类社团的开展归入构建调和社会系统之中,理顺体系体例,明白责任,就可以扎扎实实处理社科类社团存在的问题,使社科类社团成为构建调和社会中的一支不成或缺的主要力气。

三、社科类社团开展的根本趋向

作为中国社会组织主要构成局部的社科类社团的开展,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一个的前史阶段,面对的开展时机。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指导、当局担任、社会协同、大众参加的社会治理格式,健全底层社会治理体系体例”、“注重社会组织建立和治理”。党中心、国务院已将社会组织归入了构建社会主义调和社会的总体结构之中,各项培养搀扶和依法治理社会组织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完美,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期间的功用与效果日益突显。在如许一个大布景下,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开展将出现以下四种开展趋向:

一是引领学术昌盛的才能将进一步加强,成为学科建立和学术资本整合的主要推进力气。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建立和理论创,是社科类社团赖以生活和开展的根底,是社科类社团的立会之本。从理论来看,某一学科的创建和开展,往往与该学科的学术性社团的发生和开展相随同,学术性社团在一次又一次的理论钻研、学术争鸣、效果交流中推进了学术昌盛,推进了学科建立。跟着社会主义民主历程的加速,学术昌盛气氛的浓重,社科类社团在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效果将日益加强。增强学科建立与加速学术资本整合措施,是昌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行动。一个地域、一个部分、一所院校单就某个学科、某个范畴展开的学术研讨是有局限的,社科类社团最大优势是普遍联络着高校、党政军(院)校、社科院、党政机关研讨部分、企业和社会各界的社会科学任务者,聚集了分歧学科的专家学者,拥有很多学科和范畴的研讨力气,可以不受地区、院校、部分、专业的限制,组织起来展开根底理论研讨与使用理论研讨,完成资本整合的最大化。资本整合的进程也是昌盛学术、推进学科建立的进程。学术昌盛了,根底理论研讨与使用理论研讨效果必定丰盛,学科建立的规范、成效也将获得表现。现代社会通知我们,一个成熟的学科,一个有价值的研讨效果,往往与社科类社团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参加是分不开的。注重社科类社团在学术昌盛中的效果,必将成为各级党委、当局和教育部分存眷的重点。

二是宣传普及的功用将进一步展现,成为建立调和文明,传达并推进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建立的主要理论力气。建立调和文明,推进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建立,是社科类社团义不容辞的责任。社科类社团所从事的社会科学研讨,所展开的社会科学常识普及运动,关于确立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意义严重。社科类社团凝集的广阔社会科学任务者都是人类魂魄的工程师,他们运动的舞台,展现的研讨效果与传达进步前辈文明息息相通。面临国际上分明增多的不确定、不不变、不平安要素,面临西方仇视权力借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加紧对我施行“欧化”、“分化”的政治图谋,面临我国社会生涯日益突显的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所带来的各类思维文明互相激荡,各类社会思潮空前活泼,各类杂音噪音时有呈现的客观实际,面临人民群众休闲工夫增多,对精力文明需求越来越激烈的开展态势,处于马克思主义认识形状前沿阵地的社科类社团,在学术研讨、学术运动、科学普及、政策征询等社会科学系列运动中,必定要把建立社会主义中心价值系统,贯串社会科学悉数运动之中,社科类社团必定要成为党的宣传思维理论任务的主要阵地,拓展宣传普及功用,普遍展开社会科学常识普及任务,将成为社科类社团的主要任务。

三是凝集人才的优势将进一步发扬,成为培养优异学术人才的主要基地。人才是社科类社团开展强大的第一资本,没有优异的学术人才,举行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展现丰盛的研讨效果,展开深受欢送的社会运动都无从谈起。社科类社团具有宽松的学术气氛,对外联络普遍,学术会议、社会运动较多,这就使社科类社团成为发现人才、凝集人才、培育人才的主要平台。相当一局部中青年学者在社科类社团展开的运动中崭露头角,并逐步成为各学科的学术主干。社科类社团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与社会科学常识普及、政策征询、决议计划征询等社会效劳运动,一方面为社会科学任务者效劳大局、效劳人民建立了平台,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科学任务者发挥才气建立了舞台。可以预见,在社会组织构造深入革新中,跟着社科类社团运作日益标准,社会承认度的逐渐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各学科人才聚集在各类社科类社团之中,成为学术昌盛、科学普及、征询效劳的主干。

组织构成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组织生态分销渠道模式渠道权力

依据传统的渠道管理理论对分销渠道模式进行选择,使得企业的渠道模式选择缺乏系统性、动态性和前瞻性。本文将应用组织生态理论,从渠道环境、渠道种群、渠道资源、渠道系统运行机理等方面,全面解析企业分销渠道的生态系统,并根据渠道种群间的权力结构差异,划分渠道权力时代,根据不同渠道权力时代的特点进行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的决策,为企业的分销渠道模式选择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组织生态理论

组织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社会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理论,其起源包括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由于组织生态研究领域学者的专业学术背景不同,研究的具体对象存在差异,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组织生态的内涵、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一)组织生态学的内涵

组织生态学是一种运用生态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概念、模型、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结构及其所受环境影响进行研究的理论。组织生态学试图解释是什么力量形成了多样化的组织结构。它认为,组织变化的主要根源不是决策者的战略选择和适应,而是环境的选择,如果能够适应环境,新的组织形式将得到发展。

(二)组织生态理论的研究内容

从1977年Hannan和Freeman发表第一篇关于组织生态理论的文章《组织种群生态学》至今,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从理论到应用,极大的丰富了组织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其研究对象分为组织内单元、组织、组织种群、组织群落和组织生态系统。根据以上五个层次,其研究内容分为组织个体生态学、组织种群生态学、组织群落生态学和组织生态系统。

二、企业分销渠道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分销渠道生态系统内涵的界定

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被视为生命体,企业成长过程中,要吸收外界资源,也回馈给外界资源,会对生存环境做出反应,以增加成长及生存的机会,也会繁殖、老化及死亡。人及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被看成是“种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看作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分,是生态系统的活水源泉。资金和技术视为企业成长所必需的肥料。

企业的分销渠道系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厂商、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等构成的组织种群在特定的渠道资源(人、资金、技术)配置下存在于特定环境中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在渠道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环境变化、资源配置、信息传递以及价值流动而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二)分销渠道生态系统的构成

1.渠道环境。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前提。企业分销渠道系统的运行受到经济、政策法规、社会文化、流通、消费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经济环境。宏观经济走势、经济增长率、经济运行周期等对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当宏观经济走势良好、发展平稳,市场需求上升,生产商可以增加销售点,扩大销售网,选择宽渠道或长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反之则相反。

政策法规环境。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政策选择合法的分销渠道。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们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

流通环境。当一国的社会物流体系完善且共享程度较高时,分销渠道模式较为单一;而当一国社会物流体系的成熟度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时,多种分销渠道模式并存。

消费环境。具体包括消费者选择便利性、消费者议价能力、消费者需求特征差异等几类要素。当消费环境成熟时,消费者选择便利性强、议价能力高,消费者需求呈现个性化特征。

2.渠道种群。种群是由在一个特定边界内、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组织构成的集合。渠道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以下几类种群:

生产商种群。在特定行业内,所有从事提取、种植以及制造产品的企业组织构成了渠道内的生产商种群。生产商要大量投资产品的研发设计并控制产品质量,努力提高顾客满意度,生产适销的优质产品,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它们提供产品或服务,构成分销渠道的源头和起点,是分销渠道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分销商种群。在分销渠道系统中,所有介于生产者和终端商之间的经营者组织构成了分销商种群。分销商履行组织商品运行的职能,具有实现产品价值、提高交易效率、简化产销双方搜寻过程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功能。分销商的专门化经营使得这种纽带效率大大提高。

零售商种群。零售商种群是由于渠道环境变化而从中间商种群中分化出来的群体。零售商种群与消费者种群实现零距离接触,负责产品的终端分销,为消费者提供购买便利和售后服务,并努力搜集消费者需求信息。

消费者种群。消费者种群是由所有消费者组成的群体,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视作种群内的组织,消费者是渠道生态系统运行的动力源泉,为其他渠道种群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3.渠道资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渠道资源是一定的,具体包括人、资金和技术三种。

人。在组织生态系统里,人是渠道系统内各企业种群赖以成长和发展的稀缺资源,是渠道系统成长的动力源。渠道内的人力资源分为两部分:一是渠道内组织愿景和价值观的载体—领导者资源。伴随着企业的成长,领导人的自我成长与实现是组织个体进化的关键;二是销售团队。在渠道系统内,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都需要拥有一支成熟的销售团队,它是独立的或者种群间共享的。

资金。渠道内的资金是一定的,其流转方式决定了渠道种群间的比较优势。厂商、分销商、零售商哪一个种群能够占据资金的支配地位,就将在渠道生态系统中得到充足的养分,促进该种群与组织个体进化,这一支配地位随着渠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技术。技术因素对任何生态系统都是重要的。其来源方式为:企业内部研发、联合后共同研发、购买技术、并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等。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一样,在渠道各个种群内具有排他性,而在渠道种群间具有一定的共享性。技术创新是组织个体、组织系统进化与优化的动力源。

三、渠道生态系统与企业分销渠道模式选择

(一)渠道环境对渠道种群间权力结构的影响

渠道权力结构就是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在渠道生态系统内相互之间权力的对比状况。

如同自然界不断发展变化,渠道生态系统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经济、流通、消费环境则日新月异。渠道种群对这两种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决定了该种群在渠道生态系统中的权力。

T1时代,生产商主导时代,即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缓慢(A1),社会流通体系尚不健全(B1),消费环境单一(C1),这时的渠道生态系统环境简单,资源匮乏,此时生产商掌握着渠道系统内的绝对权力,分销商和零售商必须想尽办法获得产品,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此时为生产商主导时代。

T2时代,分销商主导时代,即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此时渠道环境的特点为:经济环境得到改善(至A2点),流通环境变化不大(近似为停留在B1点),消费环境略有改善(近似为停留在C1点)。受社会流通的弱环境影响,生产商只有及时有效的将自身生产的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才能够在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由于分销商控制渠道流通体系的关键环节—分销网络,零售商必须依赖分销商获得产品,故这一阶段为分销商主导时代。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市场结构的存在,农村在消费基础环境、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的相对落后,农村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可得性和低价格,加上购买渠道单一、产品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渠道权力结构中仍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使得产品的分销渠道仍然掌握在本地的渠道分销商手中。因此,在T3时代,农村市场仍然处于分销商主导时代。

T4时代,消费者主导时代,2020年以后。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预测到2020年,渠道环境特点为:经济高速发展(至A4点),社会流通体系成熟且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至B3点),消费环境成熟(至C3点)。此时,消费者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消费者种群将变为渠道生态系统的起点,逆向营销模式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竞争法则。

(二)基于渠道种群间权力结构差异的企业分销渠道模式选择

1.企业分销渠道模式的种类:

传统层级渠道模式,是指由一些独立经营的生产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共同组成的具有层级结构分销渠道,包括直销、一阶渠道、二阶渠道、三阶以及多阶渠道等类型。

自建分销渠道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实力,构建自己的产品分销网络,包括直销、自建层级分销渠道等渠道模式。

外包分销渠道模式,是指企业将企业的产品分销职能完全借助外部力量进行分销,企业自身只负责产品生产和品牌策划。

网络分销渠道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所占据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现阶段,电子商务分销渠道也呈现出以直销为主体(B2C),层级(B2B2C,B2B2B2C)快速发展的渠道模式。

多元化渠道模式,即企业依据自己的综合实力,可能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式进行组合,实现多元化分销渠道。

2.基于渠道种群权力结构差异的渠道模式选择。企业分销渠道模式所经历的四个时代,每个时代的渠道种群权力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其不同的分销渠道模式决策结果(见表1)。T1时代。此时受经济弱环境影响,市场基本为卖方市场,渠道稀缺资源表现为产品。生产商处于主导地位,该种群将产品逐级推向分销商,分销商再将其推向最终的消费者。信息流以“生产商到分销商,再到消费者”为主。此时,企业渠道的运作方式由生产商制定规则,中间商的议价能力较差,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小,因此渠道的运作模式体现的是生产商种群侵蚀渠道生态链下游的种群利益。此时生产商种群可以选择自建渠道模式和传统层级渠道模式。

T2时代。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但受流通弱环境和消费弱环境的影响,分销商占据渠道权力的主导地位。企业渠道的运作方式由分销商来制定,分销商议价能力空前提高,生产商话语权降低,消费者选择余地较小,渠道的运作模式体现分销商种群侵蚀渠道生态链两端的生产商种群和消费者种群的利益。此时生产商可以选择传统层级模式和外包渠道模式。

而在乡村市场,这一时期生产商的渠道模式仍然与T2时代相同。

参考文献:

1.梁磊,邢欣.论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J].科学学研究,2003(12)

2.刘春雄.产品、渠道与品牌[J].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07(12)

组织构成范文篇10

关键词:乳制品;实验室;认可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为了能够证明其运作能力,出具有效结果的要求,从根本上深化国际互认机制,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要依据ISO/IEC17025:2017《GeneralRequirementsfortheCompetenceofTestingandCalibrationLaboratories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简称《准则》)构建管理机制。现阶段,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大多存在管理机制构建过程不完善的弊病,一般体现在管理机制系统性、可操作性差等方面。为了从根本上规避上述问题,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浅析乳制品实验室认可管理机制的构建作为切入点,对实验室建立的基本原则、管理机制的策划等方面予以探究。

1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建立的基本原则

1.1明确实验室的法律地位。依据《准则》,实验室应为法律实体或法律实体中被明确界定的一部分,该实体对实验室活动承担法律责任。在法律角度上,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的法律地位有两种情况:一是实验室自身即为一个独立法人单位,在国家相关政府系统根据相应的法律设立、登记、注册,进而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具有明确的法律身份,因此,其法律地位具有较强的明确性,可以单独担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二是实验室并非为独立法人单位,而是特定母体组织构架中的一个分支,在此状态下,母体组织一定是一个独立法人单位,这样才可能为实验室肩负起应有的法律责任,同时,母体构架独立法人单位的代表人需要正式书面授权,予以从事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活动。1.2构建匹配于认可准则要。求的检测试验质量机制依据实验室认可条件要求,实验室一定要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出台的认可准则,拟定实验室质量机制。依据《准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明确质量体系。其构成要素主要有下述两点:一是管理标准包括组织,质量机制,文件控制,外部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选择,要求、标书以及合同评审,对客户的服务,不匹配检测工作的控制,调整、改进措施,记录的控制,内部审核及评审;二是技术标准包括相关工作者,设施与环境条件,检测模式与技术的确认,检测方法的选择、验证和确认,设备控制,测量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抽样,检测样品的处理,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检测结果的质量保证及报告。

2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管理机制的策划

2.1构建领导小组与相关工作组。领导小组与相关工作组的构建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构建最高管理人员为组长,质量负责人为副组长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设立领导小组,其主要任务是为体系构建整体规划,出台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根据职能部门予以质量职能的划分;第二层次是构建由各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工作班子,由质量与计划部门领导牵头,其任务是根据机制出台的整体规划,具体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与相关工作组的成立为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工作的开展铺平道路。只有领导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验室管理机制的策划和构建才能趋于稳定;若未予以必要的重视,甚至闭门造车,则会直接导致管理机制出现综合性问题。2.2明确实验室认可申请项目。首次申请认可的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在明确申请项目时切勿盲目地大范围申请,要根据本单位的检测能力,明确申请认可的项目,同时客户需求也是重要依据。在明确申请项目后,需要根据认可的领域代码,分类表查找所申请的项目类别,进而明确相关专业领域的应用说明。2.3组织全员培训。对CNAS-CL01的深刻认知是策划实验室管理机制的先决条件,亦为编写管理机制文件的基础。因此要对实验室所有工作者包括实验室认可工作小组的工作者予以全面培训,掌握认可《准则》对实验室的相关要求。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说明是对认可准则在专业要求方面的完善,亦为实验室构建管理机制和申请认可的凭证。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的检测项目主要涉及化学与微生物领域,其应用说明主要包括CNAS-CL01-A0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和CNAS-CL01-A002: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实验室要根据应用说明类的相应要求,策划实验室的机制文件。实验室的质量手册应覆盖应用说明中的具体要求,这也是实验室运行专业领域的具体要求。2.4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申请认可的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若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则母体法人需要通过书面授权书,授权实验室的最高管理人员,在业务行文、签订合同、计划管理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授权书要确定其享有的财产分配与处置权,使二级法人在具有相应自主权的先决条件下进行检测活动及质量管理,履行其应有的法律义务。实验室需具备完善的组织构架,除了专业的检测室外还要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职责。通常组织构架的设立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核心原则是任何一个要素都要有专人管,专人负责。同时,还要明确实验室的质量负责人与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是管理机制构建、实施的主要因子,由与最高管理人员直接接触的人员担任,需要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力维护管理机制;技术负责人需要由本实验室权威的技术人员担任,并负责供应所需的资源。

3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为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检测实验室提供了认可管理机制的构建方法与途径,明确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系统性、严密性。在准备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时,可以较快地完成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保障牛、羊乳及其加工制品实验室能够证明其运作能力,并达到出具有效检测结果的要求。其他专业的实验室在悉心研究本领域的要求后,也可参照本文方法策划建立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科技成就“工业厨房”天津春发食品配料有限公司建立首家国家认可检测实验室[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12):89.

[2]张建春,汪万起.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特种防护服装检测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及计量认证现场评审[J].中国劳动防护用品,1999(1):51.

[3]王耀.肉制品和乳制品中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建立及李氏菌分型鉴定与溯源研究:[博士论文][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