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13

组织管理创新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1

(一)含义

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用语,但到底什么叫“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呢?目前学界对此概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这会影响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实践。笔者从其初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谈起,尝试界定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被普遍认为是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此来获取超额利润。熊彼特的创新最初属于西方经济学概念,一开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40年左右他在出版的《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对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化之后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创新概念发展至今,已经演变为所涉领域广泛的概念,包括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等。本文属于其中的管理创新范畴。笔者认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是社会组织管理实践和管理环境变化的产物,是基于新的管理思想、原则和方法而对原有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制度、文化等管理要素进行持续改进和重组的系统过程,是一种既强调发挥创新主体的创造力、也坚持维护社会稳定的创新边界循序渐进的创新活动,目的在于构建一种更有效的社会组织管理范式,以促进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内容

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是整个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项系统活动,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的变革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没有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活动就不可能启动。受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等制约,我国各级政府对社会领域长期以来秉持的是无限政府观、人治意识、管理本位等理念,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推动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政府首先必须改变落后的社会组织管理理念,顺应时代潮流确立正确的社会组织管理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艾格斯为代表的网络治理理论风靡全球。该理论倡导一种“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等多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1]在网络治理的框架下,政府意识到“政府失灵”的局限性,转而寻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不再是目的,而是实现更好服务和合作的手段。网络治理理论明确了公权力的价值归属,引领各国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的理念转变,成为社会组织管理理念创新的价值取向。

2.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创新是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和突破口,它是指政府通过对管理制度的修改、完善,打破束缚社会组织发展的陈旧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激发管理者和社会组织活力的行为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其制度空间的匡定,即可以在什么范围、原则和条件下对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的实际环境,管理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创新,主要是在已有政治框架下政府管理的自我调整,包含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登记规范、管理体制调整等;另一方面是激发管理者创新力的制度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是一项风险性事业,应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保护创新者、淘汰平庸者,确保改革创新的持续力。

3.管理方法创新

管理方法是管理行为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我国公共管理水平长期以来并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和现代化”。[2]在社会组织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政社不分、运动式监管等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方式方法降低了社会组织管理功效,亟需管理方式方法的革新和变化。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正从单一的“命令—控制型”向“市场—社会型”多样化管理手段转变,从运动式监管到规范化建设转变,从管制到服务转变,这些趋势对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简而言之,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包含理念、制度、方法等三个方面内容,其中理念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制度是创新的突破口,方法是创新的技术支撑,三者共同作用推动着社会组织管理优化。

二、和谐海西建设与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之间的关系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已成为中央决策和全国战略。无论是2009年国务院首次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原则性政策,还是2011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具体举措,都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是构建和谐海西的重要抓手,通过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而和谐海西建设也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一)理论基础:结构功能主义简述

阐明和谐海西建设与社会组织管理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在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理论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包括塔尔科特•帕森斯、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其组成部分虽然会发生变化,但经过自我调节整合,仍会趋于新的平衡。”[3]尽管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因为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判,如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等,但它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揭示了“社会和谐有赖于系统各部分的有机结合、系统能够通过改善自身的功能来维持社会稳定”等规律,为深入研究社会组织建设和构建和谐海西提供了理论依据。要建设和谐海西,就需要认识到社会组织与政府作为系统内不同部分存在的事实,需要协同治理一起发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在社会矛盾加剧背景下,社会组织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随着社会组织发展变化,经过自我调节整合后会趋于新的平衡。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只有通过创新实现自我修复、持续发展,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二)和谐海西建设与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互动关系

1.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是建设和谐海西的客观要求。

(1)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是反映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当前福建省既处于海西建设的“黄金发展期”,又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等因素,处于“矛盾凸显期”,近年来,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医患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利益表达和矛盾协调机制。只有把社会矛盾化解好了,和谐海西才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社会组织就能够较好地反映并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在协调利益主体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当社会矛盾化解的稀释剂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来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增强其服务社会功能成为构建和谐海西的客观要求。如2010年底,晋江市陈埭镇商会成立福建商务领域的首个调解委员会,成立两年多来,商务调委会解决了数十起商业纠纷,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纠纷,维护了和谐的市场环境。[4](2)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是倡导社会文明、推进公共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的内在要求。社会组织主要从事志愿互助、民间慈善和其他社会服务。它以社会的和谐至善为核心价值,弘扬扶贫济困、关爱他人的人道主义和志愿精神,塑造信任、友爱、合作的人际关系,能够发挥利益调整的润滑剂作用,强化社会自我管理,促进海西社会的和谐发展。以福建慈善组织为例,至2012年底,全省慈善组织共募集善款60多亿元,积极开展多领域慈善服务,全省近500万人次困难群众获益。[5](3)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实现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就是要求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治理,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从过去“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领域逐渐退出,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在提供公益服务、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对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群众的需求、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和谐海西建设的关键所在。

2.和谐海西的发展为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提供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

按照中央的部署,未来近十年是福建各地实现和谐海西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对于我省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创新来说,也是一个重大发展机遇和空间。(1)不断深化的社会体制改革为海西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官方认同,通过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从中央层面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设专章阐述“十二五”期间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基本规划;从福建地方层面看,福建省在《关于落实海西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机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可以说,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从上到下的各级政府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这就给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2)公民社会的发展为海西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社会环境。随着海西社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公民参与经济、社会乃至政治过程的机会越来越多,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公民自主、自治、结社的意识逐步培养和形成,推动着整个社会资本的建设,从而为海西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奠定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3)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为海西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随着海西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微观私人部门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为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迫切需要行业规则制订、信息提供、业务指导、评估培训等相关服务,而发育良好的社会组织正可以扮演起这些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海西社会组织管理创新提供了市场的动力。

三、结语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2

社会组织是我国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原则上主要指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基金会,也兼顾工商注册或没有注册的其他社会组织。我国的社会组织不应等同于西方社会的民间组织(只是政府工作的监督者或某个社会群体的代言人),而应是整个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即我国的社会体制应当是“一种社会力量协同发挥作用的同心式的合力构建”[1]。而这正应合了多方参与、共同治理这一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是2011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一个创新成果[2]。它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社会现实发展的产物,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政府主导+社会自治”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进一步深化,是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共同参与和治理社会的一种思路和举措。应该说,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社会管理方面有着比较深厚的积淀和成熟的经验,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及福利国家改革实践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管理及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了诸多包括治理理论在内的一些新理论,比如“合作网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公民权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核心是要实现政府改革的一个目标模式———即形成政府治理的新模式,构建新的公共治理体系。在我国,社会生活实践迫切要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一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社会组织将历史性的承担起政府改革后的部分职能,帮助政府建立起民主的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的自治机制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实现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围绕培育扶持、依法管理、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这个中心,做好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工作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工作。

二、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

(一)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合肥市社会组织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面较广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截至2011年6月,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共依法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510个,其中登记1686个(市级登记625个,县区级登记1061个;社会团体登记64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1043个,非公募基金会1个),备案城乡基层社会组织824个。[3]图1展现出合肥市社会组织从2006年到2011年的发展情况,图2从类别上展示出合肥市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仍是主要类型。[4]表1展现了合肥市与北京、上海、深圳三市在社会组织数量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十一五”以来,合肥市的社会组织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与京、沪、深三市相比,发展力度远远不够,合肥市社会组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09年底,合肥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153637人,其中女性共10174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6%;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共656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3%;55岁以下从业人员138633人,占90.2%。全市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共357个,占社会组织总数的17%;中共党员共137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不到1%。[4]可以看出,合肥市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社会组织党建任务任重道远。

(二)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

早在2007年,合肥市政府就以市政府第128号令形式颁发了《合肥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就行业协会的名称、宗旨、设立登记等一系列事项予以规范,极大地促进了行业协会的发展。此后,《合肥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管理实施办法》、《合肥市示范行业协会标准》、《社会团体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合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意见》(合办〔2009〕36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等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这些文件均明确了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民间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发挥职能作用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一基本思想。在2010年9月民政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协议》(以下简称《部省协议》)、2010年11月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意见>的通知》及当年合肥市被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为全国35个率先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等一系列政策背景下,合肥市抢抓机遇,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同时,以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和城乡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工作为新的抓手,以项目管理为工作推进形式,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包括:合肥市民政局《关于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合民〔2009〕259号)、《全市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评估实施办法》、《合肥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规则(试行)》和《合肥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项目书》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合肥市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大推动了全市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三、合肥市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思想观念、政策环境、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社会组织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和误区

当前,人们对社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忽视其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社会、反映诉求、规范管理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存在所谓“四重四轻”现象,即重行政组织建设,轻社会组织建设;重登记,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使用,轻投入。[5]对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把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鉴于此,合肥市社会组织总体来说发展缓慢、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政策环境还不完备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关于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建设总体滞后于社会组织发展实践的客观需要,目前只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个条例及民政部几个部门规章,立法层次不高,缺少全面、系统、严谨的关于社会组织管理的《社会组织法》或《社会团体法》,使得社会组织的设立、性质、地位、作用及职能等没有完全明确规范,缺少行业自律环境。从省级层面看,也缺少相应的关于社会组织全面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长远规划。鉴于此,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所处的政策环境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缺少关于“十二五”期间或者更长远的关于合肥市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门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社会组织面临定位难、信任难、参与难、吸引人才资金难等难题,政策的顶层设计显得非常欠缺。

(三)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进展缓慢,政府投入机制和扶持力度尚显不足

2009年5月的《合肥市民政局关于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的实施意见》中有明确的关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投入机制的建立和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等规定,但具体落实情况仍不明朗,落实效果也不得而知。目前,虽然全市121家行业协会全部实现了民间化与社会化,但官办色彩过浓的“准政府性”的其他社会组织仍大量存在。比如,城市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仍在行使着大量的政府职能。同时,大多数行业协会未能承担政府转移的职能,仍有大量行业协会没有得到政府购买的服务。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仍未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四)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结构性障碍仍比较突出,综合监管体系建设尚待时日

合肥市实施的社会组织审批登记制度分类改革应该说效果明显,但改革仍不够彻底。比如,对于行业协会商会虽然形式上取消了双重负责管理体制,即无业务主管单位,由各级民政部门直接行使登记管理职能,但市、县(区)的其他有关部门仍是行业协会、商会的“业务指导单位”,“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依法对行业协会、商会进行相关业务指导”。这里就会留下两个问题:一是这里的“其他有关部门”究竟指哪些部门,由于其概念模糊,会不会造成部门间相互扯皮,造成“令出多门”的现象;二是“主管”与“指导”的界限到底是什么,在现行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会不会动辄越俎代庖,在具体实践中又走回原来的老路。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组织的改革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体制改革仍显滞后,创新氛围尚未形成,具体工作中仍不可避免存在行业协会的“准行政化”、各部门配合力度不够、在审批登记、日常管理、年度检查等监督环节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以及缺编制、管理力量严重不足等现象。

(五)社会组织治理结构不够健全,队伍素质、自身能力仍需提升

安徽省民政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合芜蚌试验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意见》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合肥市出台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完善社会组织自我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建立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但实际情况是,截至2009年底,合肥市社会组织中建立现代法人制度的仅有665个,仅占社会组织总数的31.6%,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有待加强。从人员素质来看,合肥市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4.3%。[4]

(六)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的参与度不够,主体地位特别是政治地位有待提高

在现代社会治理理念下,社会组织本应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伙伴,是社会领域的行动主体,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不同利益阶层的代言人,社会组织理应成为现代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渠道。但现实中,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普遍缺失。合肥市《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探索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中增加‘社会组织代表’、“科学确定适当的名额”、“发挥社会组织参政议政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组织主体地位的缺失,其参政议政的渠道并不顺畅,在市民政部门的工作成效汇报及各类文件中也鲜见社会组织代表的姓名。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以适应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除上述种种不足之外,合肥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也非常薄弱。截至2009年底,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的仅占17%,党员数量还不到1%[4]。这种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合肥市正在探索进行的“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项目也缺少市场化运行机制和途径。这些都需要我们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逐一加以解决。

四、创新管理视角下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协同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35个试点城市之一,特别是恰逢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皖发[2011]22号)文件的出台,合肥市应当立足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充分借鉴京、沪、深等三地的发展经验,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为此,笔者给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社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是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的前提。我们要实现“小政府,大社会”这一重要转变,首先就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理念,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分担政府事务、发展经济、服务公民的利益诉求,调处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社会建设的具体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我们要观念先行,上下统一认识,充分意识到当前进行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助社会组织这一载体,培育和调动每一位现代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意识,营造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从京、沪、深等一些先进城市社会组织发展经验来看,政府的积极作为成为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鉴于此,合肥市可以在不违背现有国家、省市有关社会组织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框架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首先,可以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思路,通过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先行先试,逐步摸索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而上升为政策层面,推而广之;其次,合肥市不妨抓住35个创新试点市这一大好机遇,制定未来5至10年,甚至更长时间关于社会组织发展的、专门的、长远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统筹规划考虑;最后,还要建立政府职能转移的配套政策,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合肥市推进政府职能和工作事项转移委托工作实施方案》及《合肥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实施办法》等文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三)进一步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规范发展

若要真正解决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和制度性障碍,就要进一步加大双重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借鉴北京市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整合功能,建立枢纽型管理体系,进行分类指导。在条件更加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借鉴深圳市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规范管理、无业务主管单位的新体制,统一由民政部门登记管理,基层政府不再履行“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而是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政策制定等宏观指导工作。[6]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评估制和备案制等配套工作,完善以网格化为主的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和整体联动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新格局。

(四)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实行民主决策

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增强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性。一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扩大政社分开,尽快在更大范围内确立社会组织的独立地位,确保社会组织独立行使决策、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二是要积极探索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强化自我约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三是积极拓展参政议政渠道,通过合法的参政议政,充分表达所代表阶层合法的组织利益诉求,在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中适时增加“社会组织代表”,科学确定适当名额;四是加强社会组织的职业化和专门化建设,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和差额选举,以积极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有效提升参与社会管理事务的能力;五是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把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纳入各级党委的整体工作,切实解决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建设和党的活动两个“覆盖”的问题。

(五)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项目

合肥市的“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项目是改革自上而下单一的行政培育社会组织模式,实现社会组织社会培育模式的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既符合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也符合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要避免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走样,就应当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借鉴上海市以恩派公益组织孵化器项目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培育的新机制[6]。即“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和公众监督、公益组织受益”的孵化器模式,少一些政府行为,多一些市场化运作,真正实现“依托政府的扶植和监管,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项目的有效施行。这就要求各利益相关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界定自身角色和功能定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可以考虑在相关政策支持下,由政府出面扶持成立一个类似于“恩派”这样的社会组织培育的孵化中介组织(中心)。由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或“社会企业家”担任负责人,具体承担社会组织的孵化工作,实现“社会力量兴办”。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合肥市科教城市的优势,整合在肥高校经济管理类专家,建立经管类专家数据库,为孵化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实现专业化团队管理。此外,还要建立包括媒体、社会公众等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监督系统,设立项目运作举报电话,切实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后,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组织孵化机构的社会影响,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广大徽商投身家乡社会组织建设,践行其社会责任,通过设立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保证项目正常有序高效运行,为孵化园能够真正孵化出一批优秀的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尽一己之力。

五、结语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3

关键词: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

在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项一体化管理对于社会上各个行业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针对于这种现象来说,就要求我国现在进行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能够全面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铁路运输的相应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在对目前铁路运输物流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中,发现其自身还存在一定弊端,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铁路运输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对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进行有效创新。

1传统铁路货运模式

要想保证铁路运输能够有一个全面创新,除了需要对铁路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创新之外,还要求对传统铁路货运模式有一定了解,这样对于促使其得到有效创新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对传统铁路货运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中,发现其自身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以下笔者就针对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1.1铁路货物列车类型。传统铁路货物车类型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有效选取的,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会收到铁路的制约。在这个时期中采用的货物车裂性也比较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采取分类的方法进行管理。但是这种分类的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比较复杂,而且对货物本身相应信息也不能全面体现,这就为铁路运输行业的组织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1.2铁路货物运输产品。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市场上对各项货物的需求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货物运输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铁路运输进行的。在采取铁路运输方式进行货物之间的运输时,还需要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运输效率有一个全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的角度上保证铁路货物运输的顺利实施。

2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

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我国现代货物运输市场需求不断增长,这一增长为铁路货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于此,除铁路以外的货物运输方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与铁路运输产生了日趋白热化的竞争;再加上现阶段我国铁路货运企业不断面临着外来货运企业的冲击,如此一来对我国铁路货运发展亦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全面铁路物流运输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理论不断实现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如何进一步促进铁路物流运输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建立全新营销体系。在对传统的铁路物流运输进行深入研究中,了解到在进行铁路运输的时候经常会因为多个部门同时参与运输而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提升整个运输过程的工作效率还产生很大的阻碍。另外再进行铁路运输的时候经常是生产部门直接参与相应运输,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没有设立营销部门,这就导致铁路运输行业的营销政策并没有全面落实。针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在进行铁路运输的时候建立有效的营销部门,并将市场销售与营销部门进行有效结合,设立统一窗口,促使营销部门在整个铁路运输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对现阶段各部门全面人员、业务展开优化整合,设立货运营销部门,开拓货运市场,生成门户网站、客服电话等相关受理平台。该货运营销部门,对外是一个统一窗口,用以满足消费者货运需求、提供货运服务;对外是一个独立职能机构,用以配置运力、处理订单及制定实施营销对策等。经由客服人员、货运业务办理人员组成营销部门,很好地发挥其连接市场需求与铁路生产的桥梁作用。

2.2改革收费管理模式。要想全面保证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除了要保证其自身相应质量,还需要对整个运输过程的经济方面也进行全面考虑。也就是说保证铁路运输行业在同类项目中有一定价格优势,这样对于促使铁路物流运输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改善铁路收费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起自身涉及的三个方面有一个详细的说明。第一,要想保证铁路物流运输的收费合理性,就需要对整个运输过程的收费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保证这项收费规定能够与现在社会上规定的收费决策一致。第二,尽量减少在进行运输过程中收取费用的次数,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相应工作效率,实施一次性收费。这样不仅仅能减少人们在进行铁路运输时投入的资金,还能够有效提升整个运输过程的便利性。另外在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中,铁路物流运输行业还可以采取适当的网上物流运输交易,大大提高铁路运输的便利性。第三,在进行铁路运输收费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整个过程中涉及的收费标准进行合理分配。一般可以按照科学定价的方式对整个物流运输过程实施有效定价,保证定价的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同类企业自身制定的价格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在进行收费改革的时候还需要对整个企业自身运输自主权有一定掌握,促使铁路物流运输的利润最大化。

2.3优化物流运输模式。在进行物流运输的时候还需要保证整个物流运输过程能够符合社会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运输,还需要对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保证物流运输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促使铁路物流运输得到良好的发展。

2.3.1保证铁路运能供给。开展好铁路运输组织工作,经由对机车车辆等铁路运输资源的合理运用,减少车辆停站时间,进一步减少车辆周转时间,确保空车供应;强化调度指挥能力,充分利用通道能力及其他相关运输资源,改善运输效率。

2.3.2推出多元丰富的运输产品。伴随货运市场化的发展,货运被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需求,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依据市场实际情况,推出多元丰富的运输产品,提供配套的运输服务,实现对市场货运需求的有效满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铁路部门要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切实开展好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充分发挥出铁路快速货物运输的重要作用。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传统铁路货运模式,充分认识铁路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创新重要性,“建立全新营销体系”、“改革收费管理模式”、“优化物流运输模式”等,积极促进铁路物流运输事业有序健康发展。

作者:杨光 单位: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站

参考文献:

[1]周建勤,米晓芳.我国铁路现代物流发展模式探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10).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4

一、市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主要作用

(一)社会组织稳步发展。近年来,市的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7066个,其中社会团体320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724个,基金会134个;社会组织总资产达321.31亿元,净资产264.12亿元,年度总收入133.71亿元,总支出112.10亿元,从业人员11.6万人,社会团体会员1458万个,年度开展社会公益活动7.7万次,受益人达2055万人次,公益活动支出10.4亿元。社会组织遍布全市城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功能较强的社会组织体系。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在首都经济社会建设中逐渐显现出主体作用。

(二)社会组织作用突出。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促进首都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社会组织开展了60项活动,投入资金1.37亿元。市级汽车、服装等行业协会组织会员企业加强合作,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组建应对危机服务平台,制定了出口企业扶持长效机制。

第二,在抗震救灾和抵御西南旱灾中,社会组织积极筹措资金,共向灾区捐赠款物7.6亿元,参与志愿服务达1116人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第三,奥运会举办期间,社会组织提供了场馆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志愿者服务;在国庆60周年活动中,社会组织承担了20万件庆典服装制作、和平鸽放飞、游行彩车驾驶员培训、10万参训学生应急救护等工作,有32个社会组织4563人直接参加天安门广场庆典活动,23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了社区巡逻、治安维护工作,展现了社会组织的能力和风采。

第四,在支持三农方面,市级涉农社会组织开展了社团支农“春风行动”,400多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农民会员受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服务社会方面,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民生服务,发挥社会公益特性,受益群众近230万人次,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特点

1986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恢复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呈现出落实双重管理体制、严把登记审批关口、个别领域试点突破的特点。

(一)落实双重管理体制。双重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特征。市自恢复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将这一管理制度予以有效落实。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对业务主管单位进行适当调整,在原来由市委、市政府部委办等综合部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基础上,将各职能局也纳入业务主管单位的范畴。同时,将原本各部委办承担的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向各职能局转移,改变了原来主管单位不直接参与管理的现象,使社会组织与业务主管单位之间的工作领域更为贴近,为业务主管单位真正落实职责创造了条件。

二是倡导“三个一”的管理模式,推动业务主管单位切实履行职责。所谓“三个一”模式,即各业务主管单位都确定一名主管领导、一个分管部门和一名具体的工作人员负责所辖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目前约一半以上的业务主管部门采取了这一管理模式,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三是加强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双重管理体制的优势和效能。

(二)严把登记审批关口。一直以来,市都将严把登记审批关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做到“五个严审”,即严格审查社会组织的政治方向;严格审查其业务范围的非营利性;严格审查登记及证明文件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严格审查章程的合法性;严格审查社会组织内部人员的社会表现,从而使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都具备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的活动宗旨,尽可能杜绝非法组织合法化的企图[1]。

(三)个别领域试点突破。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市在个别领域试点突破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成效较为显著的是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制的实行。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规则》,利用96156工作平台,实现备案工作的计算机管理,充分发挥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组织在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备案工作管理体系。目前,已有170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进行了备案登记。同时,从2001年开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将原本分散的业务主管单位统一归口至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民主管理、购买服务、财政支持、配置社工岗位、建立孵化基地、政策制度配套、涉外活动管理等多项改革创新的措施,形成了引领全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

三、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积极面对新情况,勇于解决新问题,坚持改革发展,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质的社会组织建设管理之路,促进了首都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一)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迈入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之后,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成为重要工作领域。近年来,首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健全组织、提升能力、培育扶持、规范管理、发挥作用”的基本思路逐渐清晰,管理服务体制逐渐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作用发挥日益显著。

1、加强统一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把构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纳入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2002年11月成立了市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发展办公室(简称“市中介办”),积极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8月印发《关于促进市行业协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党的十七大之后,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成立了“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社会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了《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全市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有力推动了全市社会建设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2、深化体制改革。提出“一口审批、分类规范、政府监督、扶持发展”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基本方针。降低公益类、慈善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门槛,新辟金融行业民非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登记审批绿色通道,创新咨询登记服务机制,实行社会组织登记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登记许可事项、为申请人建立与业务主管单位联系的服务承诺制度,建立“一站式服务、协调联合审查、20个工作日回复”的审批机制和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社会组织管理中的作用,实现了网上审批登记、年度检查、活动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加强对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引导和活动项目的计划性管理,强化行政监察职能,形成密切配合、协调互动、快速反应的联合执法队伍和查处非法民间组织工作机制。

3、创新党建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2009年9月新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始后,按照市委统一部署,设立市社会组织党总支,将不具备成立党支部条件的新社会组织的党员纳入统一管理。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党建“三个创新”,即创新党建工作体制、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创新党组织工作方式,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市民政局、东城区民政局和顺义区民政局被评为全国社会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先进指导单位,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等三家社会组织被评为全国社会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4、加强规范化建设。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落实信息公布制度,指导社会组织健全内部制度,实现了行政监管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建立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机制,陆续出台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等税收优惠政策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社会团体会费政策,对企业、个人给予公益性组织的捐赠进行税前扣除,对社会组织接受捐赠、政府项目补助、会员会费等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在全国率先对113个社会组织赋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为全市社会组织捐赠人减免了2008、2009年度约3.5亿元税收,有力地支持了首都公益事业发展。

(二)积极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近年来,为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市以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试点为代表,在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获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效。

1、加快推进政社分开步伐。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关键在于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在坚持双重管理体制的同时,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及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全市各类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重点解决产权归属和干部兼职问题。经过清理整顿,明晰了产权关系,建立了社会组织独立运行体制,全市共有768名党政领导干部辞去了社会组织领导职务,基本解决了领导干部兼职问题,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自主、自立、自律开展工作。同时,逐步把业务主管职能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除少数有特殊职能的政府部门暂时保留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外,行政部门原则上只行使业务指导职责,不再担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变业务主管为业务指导,变事前审查为事后监督。

2、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同类型社会组织的联合型组织。市在加快推进政社分开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概念和工作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发挥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管理、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在政治上,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使之成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业务上,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将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合力、促进共同发展。在管理、服务上,发挥其助手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授权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对相关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促进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2009年4月,首批确认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10个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分别负责职工类、青少年类、妇女儿童类、科学技术类、残障服务类、涉侨类、文学艺术类、社会科学类、医疗救助类、法学类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

3、探索中关村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试点。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于1988年,是首都高端产业功能区。活跃在园区的社会组织以会员制的协会组织为主,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4家发展到2009年底的40家,企业会员数超过1万家,占园区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涉及领域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也包括创业投资等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中介服务领域。2009年初,国务院作出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决策,为促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市制定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意见》以及《中关村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这是对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对进一步推行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4、开展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为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制度,2009年政府部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5385项,全市给予社会组织各种项目补贴达5.79亿元;2010年,市政府将购买300项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市区两级投入1亿资金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为强化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功能,围绕“大民政”建设,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迫切需求出发,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主要围绕“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文体科普、妇幼保护、服务三农、法律援助、支教助学、生态环境、促进就业”等关系民生的十大领域开展服务活动,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社会组织公益资源,树立社会组织公益品牌。7月12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推介展示暨资源配置大会”召开,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推向高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1853个社会组织申报了2715个项目,筹集社会资金近23亿元,组织动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会员和志愿者50多万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通过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纳入统一规划,进行计划性安排并组织实施,实现政府、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联、互补、互动,充分展现了社会组织整体优势,成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史上的一次新尝试,收获双赢成果。第一,创新社会动员体制。以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为契机,强化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创新社会组织动员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第二,建立社会组织动态管理体系。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开展,推动登记管理机关管理工作由“静态”转变为“动态”。通过购买服务加强政府购买项目的监管,将日常管理、活动监督、支持服务、规范建设的系统化管理职能与社会组织活动紧密结合,把握住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探索出培育扶持、监督管理的新方式和新途径。第三,引入社会化管理机制。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通过引入第三方管理、契约管理、受益单位和受益对象信息反馈管理等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了社会化、契约化监督机制。

四、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与优势。当前,社会组织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首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党的十七大以来将社会组织的培育与管理置于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政府、社会将更加关注社会组织,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其次,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都需要一个健康有序、充满活力与能力的社会组织部门,同时,大量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存在(如养老问题、农民工问题、教育与医疗问题等),越来越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市具有许多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优势:第一,财政状况好、大企业多、中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较大,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充足的潜在资金资源。这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扩大企业与个人的捐赠,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的成立都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第二,市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能够为社会组织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对于专业性人才需求旺盛的教育类、卫生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来说,充足的人力资源为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三,社区群团组织、跨社区活动甚至在全国范围开展活动的草根性组织非常活跃,群众基础较好。第四,支持性社会组织较多,特别是大量全国性社会组织和国际性的资助型社会组织能够为基层社会组织提供人力资源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挑战。首先,作为首善之区,市的稳定任务压倒一切,在发展社会组织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对有政治倾向的社会组织需要格外警惕,防止国外势力通过社会组织进行颠覆和渗透。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同时克服其消极因素,成为发展社会组织的巨大挑战。其次,由于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包揽社会事务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政府部门不愿将部分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或将原本属于行业自治领域的事务交还社会组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第三,社会组织总体结构还不够合理,其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专职工作人员比例偏低,人才吸引、使用、流动的渠道不够畅通,制约了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第四,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政府、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不足也影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五、创新社会组织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新时期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创新,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大民政”建设战略和社会建设战略,健全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质量和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与首都地位相一致、与世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新格局。

(一)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制定市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实施办法,完善“一口审批、分类规范、政府监管、扶持发展”的工作体制,逐步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市委政法委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落实慈善类、公益类、福利类等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探索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简化登记和备案双轨制,建立社会组织社会角色管理、契约式管理、公共服务承诺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登记管理体制。按照依法办事、便捷高效的原则,规范工作流程,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为社会组织申请成立提供规范、高效、优质服务。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在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中逐步增加社会组织代表比例,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反映诉求、服务社会功能。

(二)基本形成“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积极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现有人民团体业务覆盖不到的领域,通过新建、改造、提升等形式,再认定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进一步形成枢纽型社会组织框架体系。研究制定《“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规范》,按照“六有”(有领导责任制、有职能部门、有工作制度、有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广泛覆盖、有管理和服务体系广泛覆盖、有业务和活动品牌项目)的要求,健全完善“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发展龙头、服务平台作用,按照政社分开和分类管理原则,授权相关“枢纽型”社会组织承担业务主管单位职责,同时,将原来由行政部门主管的社会组织,按类别和性质与相关“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工作联系,并逐步实现与原行政主管部门在人、财、物方面彻底“脱钩”。

(三)推进中关村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改革创新。启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试点工作,开展中关村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和管理,取消业务主管单位,由政府部门根据社会组织业务范围和类型进行业务指导;允许冠以“中关村”名称的行业组织在全国开展活动;市民政局在中关村设立社会组织直属管理机构,对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社会组织进行登记和日常管理,推动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完善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席会机制,积极探索在中关村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新模式,推动中关村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四)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初创的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提供资源服务、项目引介、业务发展等专项服务,解决场地、资金、政策扶持等方面困难。鼓励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吸纳大学生就业,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民生服务,打造社会组织公益品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发挥社会建设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制,制定实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健全项目信息公开和项目储备库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和运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监督。积极搭建资源配置平台,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渠道。制定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户籍、薪酬、职称、保险、培训等政策,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提供保障。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5

(1)从数据规模上说,项目型组织在项目管理创新中所能利用的数据规模之大超出了传统认知的范畴。一是自项目型组织成立开始,就不断地积累着与项目相关的各种信息和数据;二是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大量与项目型组织及项目相关的数据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得以公开;三是遍于媒体和网络中各类相关数据和信息。所有这些信息加起来,成为项目型组织进行项目管理创新中可待开发的无尽财富。

(2)从数据来源和结构的角度看,大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特征。多源性体现在项目管理创新涉及的数据不仅来自于项目型组织和项目本身,还可能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其他组织和网络媒体;异构性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表现形式,项目管理创新中的数据不仅以电子形式存在,还可能以纸质或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从使用的角度看,数据不仅包括可以直接使用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海量的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3)从数据的动态性角度看,不论是项目型组织、项目本身还是外部相关数据都处于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对这些新的数据流的实时处理,为项目管理创新的持续提升和改进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大数据成为当前项目管理创新的基本背景。大数据之“大”,对于项目型组织开展项目管理创新具有如下影响:

(1)大数据的存在扩展了项目型组织可利用的资源和条件的范围,使得项目型组织能够在一个更广泛的组织生态中开展创新工作。

(2)大数据决定了项目管理创新是数据驱动的,大数据的存在使得项目型组织开展项目管理创新决策更为科学,数据分析结果成为创新方案决策和评估创新绩效的核心依据。

(3)大数据要求项目型组织在组织文化及工作流程等方面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新背景下项目管理创新的要求。一方面大数据之“大”,要求项目型组织变革创新思维方式,从动态的视角出发,基于动态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的中心不再仅仅是流程、知识或者技术,而是数据和基于数据分析的发现,这就要求项目型组织必须重视项目管理创新中的数据问题。

2传统项目管理创新与大数据下的项目管理创新比较

项目管理创新的传统模式,主要是基于工程实践、问题驱动的探索式创新。这种模式从特定的工程实践管理问题出发,借助组织知识和专家智慧,利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项目管理创新。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项目管理创新,如苏通大桥工程项目的综合集成管理、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的标准化管理等,就是这类创新的典型代表。由于探索式创新往往是针对一类特定的工程,使得同类工程项目,能够在已有探索式创新的基础上,通过非本质性的修正,解决本工程面临的管理实践问题,从而形成传统模式的一种衍生模式,即借鉴式创新。但借鉴式创新往往重在形式而非本质,所以鲜有成功案例。例如在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的标准化管理创新取得成功后,大量高速铁路项目乃至公路项目都竞相模仿,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如预期那么理想。大数据下的项目管理创新,则与传统模式有本质不同。传统项目管理创新犹如“池塘捕鱼”,而大数据下的项目管理创新则如同“大海捕鱼”。此处的“池塘”和“大海”指的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鱼”代表的是可能存在的项目管理创新选择,而“捕鱼”的过程即是实现项目管理创新的方法和路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可能的实现途径和结果。因此,从“池塘”到“大海”的变化,决定着传统项目管理创新和大数据下的项目管理创新存在着诸多本质性的区别。

2.1创新环境和条件的区别

传统项目管理创新的基本背景是“池塘”,“池塘”意味着有限的生态,即创新是围绕着组织知识、专家智慧等少数项目型组织自身可能拥有的资源展开的,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实现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大数据下的项目管理创新,其基本背景是“大海”,“大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资源的无限性,大数据下的项目管理创新不仅依赖于项目型组织,还可借助于更为广泛的组织生态中的资源,从而为创新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2.2驱动因素、创新方式和路径的区别

传统项目管理创新是问题驱动的,项目型组织领导、管理专家等在“池塘”所提供的资源条件下,应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决策树法等定性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地找到一种创新的方案。而大数据背景下,创新不仅可能是出于问题驱动,同时也可能是基于数据,更多情况下是二者的结合,即提出问题,然后借助于数据确定问题。考虑到数据的共享性,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以通过更广泛参与的形式实现项目管理创新。一方面,项目型组织的领导及专家,借助于专业人员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形成初选方案,另一方面,项目型组织中其他人员也可以在数据平台下开展研究和分析,提供备选方案,甚至还可以通过一定程度的数据公开,如同众包类网站那样,寻求网友提供的解决方案,从而形成项目管理创新备选方案集。从创新路径来看,大数据背景下的项目管理创新,不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而且还可以是自下而上,甚至是网络化的协同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项目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要素,而数据分析方法则是寻求创新的核心问题。目前常见的云计算、数据分析等,尽管也可以用于传统项目管理创新问题,但在大数据背景下,这一问题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完全不同。

2.3创新结果及成功关键因素的区别

传统项目管理创新中,受创新背景、条件和手段的限制,可能获得的创新方案是有限的,并且最终创新方案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资源约束下专家知识的应用。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方案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并且最终创新方案决策主要取决于数据分析的结果以及项目型组织对结果的解读;创新方案在实践中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分析结果及解读的准确性。基于以上分析,传统项目管理创新与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创新的区别如表1所示。

3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创新模型

大数据是项目管理创新的核心要素,而数据处理过程则是大数据问题的关键。相关领域的研究表明,数据处理过程与创新过程存在一种耦合关系,因此,围绕着创新过程中的数据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创新模型。

3.1数据获取与创新问题界定

在项目开始,项目型组织首先要确定是否要进行项目管理创新。这一决策涉及的关键问题是数据的获取问题。借助于BIM技术,将项目的主要技术数据以二维或三维方式呈现出来;借助数据转换技术,将现有的其他形式的数据转化为电子化信息;借助各类信息检索技术,利用搜索引擎等搜集媒体上公开的相关数据。基于获得的这些数据,项目型组织评估是否要进行创新以及能否创新。一旦做出肯定的回答,则需借助于数据,根据项目型组织管理层及专家知识确定项目管理创新问题。问题的界定通常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大致确定需要创新的范围或领域;二是借助于初步的定性数据分析,明确界定创新问题。

3.2数据处理分析与创新方案决策

这一阶段,主要是项目管理创新方案决策,而创新方案的形成和决策则取决于数据处理和分析。项目型组织获取的各类数据,需要进一步的处理,首先需要将大量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数据整合和数据提炼,转化为可用于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形成项目管理创新的数据平台。然后由专业分析人员应用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等分析技术,找到项目管理创新问题范畴内,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可能影响创新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因素,提炼出项目管理创新中的核心问题。项目管理创新一般涉及到大量的问题,而数据处理的结果,因数据的可得性、数据人员的专业能力、使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对分析结果的解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并进而可能影响到项目管理创新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共享数据平台信息,项目型组织可以在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上获得项目管理创新方案,一是项目型组织领导或专家,自上而下地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形成项目管理创新方案,二是由项目型组织工作人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自下而上地形成项目管理创新方案,三是可以通过项目型组织外部人员,利用网络渠道收集数据共享平台形成的方案,最终构成项目管理创新方案集。根据数据处理分析的结果,对备选项目创新管理方案进行再验证,包括形成方案的依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预测方案实施成功的概率、以及可能取得的效果,从而择优选择创新方案。

3.3动态数据与创新方案实施

创新方案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实施,随着项目的进展,一方面项目实施方面的数据在积累,另一方面,创新方式实施绩效的数据也在积累,这两类数据经过收集、处理过程,成为数据共享平台的一部分,并为项目创新方案的实施绩效评价提供依据。同时动态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助于项目创新方案的动态优化。从而确保方案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处于持续改进的过程之中。

3.4新一轮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与创新方案的提升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创新方案,始终经历着数据分析结果的检验,借助数据收集和分析,应用于其他类似项目中去,因而可能避免借鉴式创新带来的困境。通过对新的项目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进一步分析结果,可以恰当的方式对原有项目管理创新方案进行修正,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项目管理创新方案的提升。

4大数据下项目管理创新实施建议

为使基于大数据的项目管理创新模型在项目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如下建议:

(1)项目型组织应着手进行企业文化和决策机制方面的改革。努力建立一种与大数据管理创新相适应的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将以往基于组织领导者意图或专家知识的决策转化为数据驱动的决策,以数据分析结果作为决策和评价的基础。

(2)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优化设计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宜在传统的职能型或矩阵制组织结构中增加专门的信息部门,用以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为项目管理创新及其他组织业务提供支持,同时加强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外界的配合与合作,尽可能完善地获取数据和信息;以信息化为中心重新组织工作流程,实现从业务部门、项目型组织到组织生态等不同层次的数据过程的贯通。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6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

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条件,对已有管理工作进行改革、重组,以实现最佳状态下的企业管理形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不断成熟,企业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常态化举措。那么,具体而言,企业管理创新是基于市场变化,对企业各要素(如,人才、资本、科技)进行重组,进而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创新姿态适应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活动过程,而创新又是整个过程中的灵魂。经济市场的变化对企业管理造成一定影响,但同时也是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市场环境,创新无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契合市场发展需求下寻求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活动过程,而创新内容则是构建并支撑活动的重要元素。如图1所示,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1.经管理念的创新。基于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企业的立足面应面向市场,力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竞争层面呈现出不同的竞争元素。但企业面向市场下的竞争核心指向于消费者,而企业高层次竞争指向于企业文化。所以,企业经管理念的创新,是基于不同竞争层面下的创新立足点,无论是企业的管理思想还是管理理念,都需要超越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契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需求。2.战略理念的创新。战略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向性问题,强调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寻求企业的长足发展。战略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如何定位好企业的经营方向。如图1所示,是战略构建与创新。(见图2)3.管理体制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直接关乎企业管理创新的成败,无论是企业组织机构的优化,还是管理体制的完善,都需要企业基于已有的管理体制,做出更加企业企业发展需求的体制创新,这才更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4.业务流程的创新。管理体制化、规范化是其形成管理效力的重要基础。在企业经营战略的立足面,推进企业管理不断规范化与体制化。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创新、如何突破已有的现实阻碍,均是企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并非一帆风顺,而更多地是呈现出滞后的创新情形。究其原因,是企业管理创新面临诸多的问题。那么具体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管理创新不是口号,也不是“光看即可”的形式,其需要创新主体在其中充分体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方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从实际来看,企业管理创新意识淡薄的根源在于企业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安于现状的企业发展形态,削减了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市场变我也变、市场稳我则安的企业意识,势必让企业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翻来覆去,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此外,企业管理创新在硬性管理机制的影响下,极易受到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以至于管理创新在狭窄的空间下容易早产或难产。并且,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多方元素的组合,不仅有企业管理层,而且广大的企业职工也是创新主体的重要力量。但在实际中,职工这一管理创新主体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压制并削弱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意识。所以,在创新意识缺乏导向性与主观能动性的情形下,企业管理创新既无法狠抓落实,也无法从管理创新中收获更多的发展利益,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管理创新环境营造不足,创新缺乏足够的主动性

管理创新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以支撑活动的开展。但是,企业注重直接管理效应的获取,而缺乏效应基础构建的思想认识。于是乎,企业管理创新缺乏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上下对管理创新呈现出冷淡的态度。这种情形下的创新环境,谈不上是固步自封,但的确是滞后的。与此同时,企业领导层缺乏对管理创新的认识及重视,在管理创新的狠抓落实方面,显然是缺乏应有的力度。并且,正是由于企业上层管理意识的薄弱,削减了企业职工参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企业上下思想行为的一致性,让企业管理创新面临尴尬的境地。

(三)创新目标模糊,管理创新的指向性不明

管理创新既要有主体也要有客体,但创新客体的不明确性,让创新目标蒙上了一层模糊。我们要知道,管理创新的推动需要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但缺乏创新目标的指向性,也难以夯实管理创新的堡垒。在实际中,企业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以及专业化的服务,以至于企业空有一身创新热情而无创新的实际举措,盲目的创新形态反而让企业管理陷入窘境。所以,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是需要各方的有力配合,为管理创新营造好内部环境,推动企业管理创新迈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三、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应对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推动需要多方力量之源的参与,这就涉及到如何推进管理创新这一现实问题。从上述而言,要想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首先就需要构建如图3所示的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从图3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管理创新所需的支撑面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推进企业制度的创新,而企业不断形成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只有在各方面夯实的基础之上,才能从本质上推进企业管理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前进动力。此外,企业管理创新体系中的五大元素之间相互支撑,形成循环的、有生的促进效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落实。那么,针对图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一)坚定不移的推进企业制度创新,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

企业制度创新的推进,是当前企业管理创新厚积薄发的重要基础。对于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即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时代性特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必然表现。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助于盘活企业内部环境,让企业创新主体保持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

(二)组织结构的柔性体现,为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组织结构以刚性结构为主,而缺乏柔性结构的体现。所以,在企业结构中更好地体现柔性结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相比于刚性结构,柔性结构简单而稳定。通过不断的增强组织构建的柔性,不仅解决了当前组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有助于避免因组织结构柔性不足而出现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组织结构的柔性,让企业管理创新更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组织实现扁平化发展,提高管理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组织实现扁平化发展,既是当前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发展需求,也是提高企业管理创新主动性的重要元素。企业组织扁平化发展,让企业管理层呈现出少而平的特点。于是乎,在信息传输、管理沟通、团队建设等方面,明显具有优势。此外,企业组织扁平化,避免了高层结构形式的管理冗长,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极其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特点与需求。

(四)进一步完善薪金报酬制度,不断巩固管理创新主体

流动性的管理创新主体难以形成长足的创新效力。只有管理创新主体牢固,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对于企业管理创新而言,其所形成的企业效益可能是间接的、长期的,这就容易造成创新主体在思想认识发生转变,影响管理创新的推进。所以,进一步完善企业薪金报酬制度,并逐步探索实行股票期权,以巩固企业的管理创新主体。当然,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下,企业薪酬制度的完善,以及股票期权的探索实施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其最终形成的效力却是长足的。

四、结束语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7

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在要求随着创新型社会口号的提出,是国家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鼓励。对于企业来说,粗放式的生产经营已经不能够使企业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需要企业积极创新,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为重点,把企业塑造成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综合体,管理创新将会开创企业的新的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与支撑。(三)管理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胆创新,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突变的能力,保持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企业能够与时俱进以及追求最大化的企业经济效益。

二、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复杂激烈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势必会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企业的组织结构在于小型化在于精,即对企业化大为小,合理地把大企业划分为小公司,鼓励小公司积极进行创新,从而能够摆脱臃肿的大企业管理结构,能够提高创新措施的落实能力,有效地进行管理创新的探索,如果企业建立起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层次,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扩大,企业的管理会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现象,不利于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展开。另外,要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在复杂的条件下显示企业的良好适应能力,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敏感迅速的做出反应。在强调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企业要优化组织结构,以组织结构的改变促进管理创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构建管理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管理创新的展开,需要构建合理的奖励机制,充分刺激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企业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管理层的力量,很难使企业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在企业内部中也不容易展开管理创新。依靠单纯的企业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很难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潜力,因此,要构建企业的奖励新机制,充分挖掘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者需要真正把创新的权利交付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以优厚的奖励额度保持员工的创新热情,从而增强员工的创新自主性。(三)以制度创新带动管理创新企业制度一般表现出三种基本功能:协调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指的是利用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期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最高目标的合力功能;导向功能指的是企业制度指引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功能;激励功能指的是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功能。企业的制度是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这样保障了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能够具有规范性、稳定性以及科学性,规范实施管理制度,没有制度的创新,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就失去了保障以及稳定的基础,其他的创新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撑。(四)观念创新引领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源头在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前提是对本企业的现状及其竞争形势有个相对清醒的认识,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一些高层领导对于社会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严重缺乏危机意识,这就导致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被忽略。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培训教育,导致缺乏对新理论、新方法的理解,这就严重束缚了企业的观念创新。当然观念创新不仅仅指的是领导的创新,还要求每位员工有创新意识。观念创新需要企业从领导到员工能够跟上时展的主流思想,能够消化吸收当前企业管理的不断发展的新理念,从而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理论指导实践,积极进行管理工作上的革新,完善管理制度,弥补管理中存在的缺陷,这样才能以观念创新引领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刘莹莹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08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08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08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上级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9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已步入到一个以知识和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新时代,创新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推动下,企业的外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企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企业要想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就必须从企业管理入手,持续推进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创新,才能使企业顺利时代潮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计划经济时代那种传统落后的企业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有前途的企业纷纷开始谋求企业管理的创新改革。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则为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成功经验,树立了改革创新的信心。企业作为获取经济收益,实现生产价值的主体,其生存与发展极度依赖于市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也都是以市场形势和基本导向的。因此,企业管理的创新绝不能是盲目的创新改造和照搬引用,而是要抓住企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迫切需要改善的薄弱环节来进行创新的。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应是立足于企业实际,以适应市场经济形势,满足市场需求为创新改革方向。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经营目标、组织框架、经营形势以及人力资源、生产技术等企业资源并不都是完全相同的,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殊性,同样的管理制度很难在两个企业中达到同样的管理效果,如果盲目照搬的话,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因此,企业管理创新在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立足于企业实际,切不可完全照搬、盲目套用,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企业管理创新也不能缺少战略指导,不能没有方向重点,必须要审时度势,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制定科学的创新改革战略,才能使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途径

1、管理思想理念的创新

思想理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因素,企业管理创新要想获得成功,取得突破,就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管理思维模式,打破旧的管理体制下的条条框框,勇于创新、敢于突破。新时期,企业面对市场经济新形势,首先应当企业经营方面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形势的能力;在内部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革除墨守成规的上下级强制性管理,树立民主、平等的管理思路,使企业全体员工能够在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形成上下一心的管理氛围。

2、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

组织结构创新是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内部高效运转以及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关键。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就是要依据企业内部生产、管理需要,结合外部市场环境,通过合理设计组织结构框架,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明析、协调流畅、运行高效的管理体系,来保证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施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从而为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带来更多的效益。企业组织创新应裁彻过去一些臃肿多余的部门和岗位,并根据新的管理需要成立部门,增设岗位,同时明确部门和岗位职责,合理组织和安排人员。新时期,企业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契机,建立网络企业和相应的网络营销部门,拓宽企业销售渠道;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协作和资源共享,通过战略联盟、业务外包等形式使组织结构创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3、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各项创新活动的根本保障,都依赖于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发挥作用,使企业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制度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最高层次。企业管理创新就是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并通过对企业相关经验的借鉴而对企业现有的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如分配制度、生产制度、技术研发制度等进行进一步的规范、明确和完善。新的时期,我国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都在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并取得突破。如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以及企业内部的用工制度创新、约束激励创新等都成为当前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方面。

4、人力资源创新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使得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逐渐成为企业第一战略资源的情况下,企业人力资源创新也成为了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与其说是资本、技术的竞争,更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那么企业将注定无法获得生存发展,企业的管理创新也无从谈起。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措施,如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增强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扩大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还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合理地调配和使用人员,使企业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有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支撑,必然会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思雨 许亚东 杜宗棠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1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上级财务部门审核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