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47

组织学论文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1

【摘要题】比较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China''''smainland

一、两岸学历互认问题的提出

台湾“采认”大陆学历问题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97年10月,当时台湾“教育部”首先对外宣布将“采认”大陆73所高校学历,并开放岛内青年赴大陆“念研究所”的决定。该政策在酝酿了五年之久后终于出台,主要是基于两岸合作与交流的加深、经贸往来的需要、课程专业互补性强、学历和学位制度存在对等关系的考虑。该政策的出台,曾获得了台湾民众约95%的支持率以及大部分高教界人士的欢迎,正当众多台湾学子殷切期盼此类实施之际,台湾方面随即又宣布“暂缓承认大陆73所大学学历”,并将此计划“无限期搁置”。从“采认”的提出到“暂缓执行”前后不足70天。应该说台湾“采认”大陆学历政策的出台,几经波折,经过了台湾“陆委会”以及“行政院”的反复审核,最终才由台湾“教育部”正式提出。然而,转眼之间学历“采认”便成了“过眼云烟”,而且还多出了三条“暂缓”理由:其一,大陆有许多大学课程并不完整,课程安排也不具备严格的专业区分;其二,大陆许多大学办学水平较低,又毫无国际声誉;其三,两岸学位制度差异很大,认可其学历须经审慎研究和重新评估,等等。这一“暂缓”便是漫长的五年。不言而喻,两岸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只是一种借口,而政治问题才是“暂缓”的真正理由。

就大陆对台湾学历“采认”政策的回应来看,早在台湾单方面提出“采认”政策之前,大陆就在1985年以“联合招生”的形式向港、澳、台地区招收学生,而且“联招”的院校从最先的7所增加到目前的150多所。当台湾单方面提出“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政策之后,大陆方面也随即做出了回应,提出“凡获得台湾大专以上学历的台湾青年,均可直接向大陆高校申请插班读本科课程”的规定。事实上,该规定是在承认台湾“大专以上学历”与“大陆高校本科学历具有衔接或对等关系”的前提下做出的具有善意的回应与表态。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大陆方面推荐参与“联招”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也都是国内最好、国际知名的院校,在学术积淀、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方面,毫不逊色于台湾的知名大学。即便是在台湾“暂缓采认”大陆学历之后,大陆方面也仍在继续为台生来大陆求学提供各种方便,其中包括:继续放宽招收台湾学生的渠道;不设统一分数线,由各校自主决定;审批权由教育部下放到各盛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大陆对两岸高校学历“采认”的基本态度是,积极回应,乐观其成,创设条件。

尽管台湾“采认”大陆高校学历政策已搁置多年,但在两岸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两岸间的学历“互认”是否有重新启动的必要?可行性如何?政治问题能否与学术问题分开?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将要进一步探讨的。

二、入世后两岸重启学历互认大门的必要性分析

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日益明显。各成员之间的教育服务贸易日益升温:谋求开拓高等教育的国际或区域市场,吸引留学生和境外学生、加强合作办学、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远程高等教育等,已越来越成为各成员方努力奋斗的目标,“无边界的高等教育”[1]已初现端倪。事实上,“无边界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成员方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受教育者的学历互认(资格认证)。鉴于两岸都加入WTO的状况,双方是否能主动绕开意识形态问题,从学术的视角来探讨两岸学位、质量、水平和层次之间的对等问题是重启两岸学历互认大门的一个必要前提。

(一)WTO中与教育有关的服务贸易形式及原则

WTO与教育有关的服务贸易形式有四种:其一为境外消费;其二为商业存在;其三为跨境交付;其四为自然人流动。很显然,教育服务领域的条款,与金融、交通、航空等服务领域旨在消除关税与贸易壁垒的条款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各国以及区域间教育的封闭性和对外参与办学竞争的限制,以图建立开放的教育服务市场,使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服务市场对外开放,境外机构与个人可以平等地与境内机构和个人竞争,等等。

台湾“经济部”官员吴文雅2002年7月12日对外公布,台湾已经于6月30日对大陆等34个WTO会员提出初始开放清单,希望大陆及其它方面提前开放研究发展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管理顾问服务业等5个领域。但台湾目前仍未向各成员方面提出开放台内教育服务业的清单,也未做出任何承诺。而大陆方面,已成“境外消费”中的“出境留学或培训”以及“商业存在”中的“合作办学与培训”等项,向WTO各会员做出了承诺,其它方面待时机成熟时也会陆续做出承诺。仅就WTO的规则而言,在WTO架构内,一旦会员之间互相开放高等教育服务领域,彼此之间就必须共同遵守WTO的基本原则:包括无歧视待遇原则(即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互惠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等。值得一提的是,只要对成员方做出了承诺,就必须遵照WTO的原则办事,包括对治见不同的成员方也必须信守承诺,不得另开炉社或人为设障。也就是说,在WTO的架构内,可以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和学术问题区分开来。

(二)入世后两岸重启学历互认大门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需要来看:首先,人为因素可以不在WTO规定的基本原则内进行讨论,因此在探讨两岸学历互认问题时可绕开意识形态而专门探讨与学历互认有关的学术交流、留学问题和合作办学等问题;其次,随着两岸对WTO各成员间的承诺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教育服务贸易的相互开放,两岸之间的学术交流、项目分工、留学教育、技能培训、教师进修、人员互访、合作办学等教育消费活动将会不断增加,而这些活动的增加,通常必须以学历、职称、专业、质量的对等以及评价标准的对等为基础和前提,因此这在客观上也会促使台湾方面松动学历“采认”政策。

从主观需要来看:学历“互认”能使双方获利。大陆方面,首先希望台湾“采认”政策的松动能给大陆高校带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学科、新的项目、新的手段、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其次,两岸学历“互认”后,可以为大陆带来新的生源,从而提高大陆高校的资源利用率;第三,给大陆高校注入新的观念、新的活力和新的学习群体,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而台湾方面的收获是,第一,可以用较少的成本获得相对多的人才回流,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资源,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制订人才战略并加紧对人才资源的争夺;第二,两岸学历互认,有利于台子女在两岸间自由选择就学与就业,方便更多的台湾学子到大陆就学和经商,既缓解了台湾的就业压力,又为台湾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第三,学历“采认”有利于两岸学科的优势互补和人才分工。比如,台湾相对薄弱的中医学和管理学科需从大陆方面获得学术上的支持,而大陆方面相对薄弱的信息资讯学科,也可以从台湾方面的优势学科中获得课程、师资和项目上的支持。从追求管理的最大综合效应来看,两岸科技人才的分工也十分必要,就象美国IBM大中华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张台杰所认为的那样,“两岸的科技人才各有强项、弱点,不过重点不在比较,而在全球化的挤压使得跨国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到了‘非常专业’的地步。与其担心大陆人才会不会抢台湾人才的工作,还不如回头加速提升自己的专业。”[2]

(三)重启两岸学历互认的大门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从现实需要来看,自1999年台湾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独立关税区”的名义加入WTO后,台湾学子留学大陆的热潮有增无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陆在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下,原本设限重重的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和通路业等,因受“外资”大举冲击,所需应对人才也大量剧增,因此,大量台湾学子热衷于到大陆求学,主要是放眼于大陆未来的就业市场,与前一代台湾学子完成学业即返台湾找工作的状况大不相同。有些台湾学生,在大陆读完本科后,没有马上回台湾就业,而是再到美国拿一个学历,然后回去让台湾承认。这种状况就像前台湾“教育部”官员曾志朗所表示的那样:“开放采认大陆学历的时机,已经成熟到必须好好面对的时候了。已经有台湾学生到大陆北京大学上学,之后再到美国耶鲁大学念完书,然后回来问‘教育部’承认不承认,承认哪一个?这会变成一个可笑的问题。”[3]

以上情况,若在WTO架构下加以技术处理,便可免尴尬与意外。由于学历“采认”涉及双方学位制度、学位评定、课程设置、学术交流、人员互访、互派留学生以及合作办学等学术权限等方面的问题,应该说是各成员高等教育机构间相互承认其资格的一种学术行为,其实质是课程、专业、师资、质量、层次、规格和水平的对接,与政治问题无直接关系。因此,这种对接实际上是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进程是不会因为某一环节出现故障而中止的。因此,当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对接功能受阻,其它环节的功能将会设法取而代之。

(四)重启两岸学历互认大门可共创两岸教育双赢

虽然台湾方面至今仍未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但在临近加入WTO之前,两岸间的民间教育交流已相当频繁。2000年寒假和2001年暑假,台湾至少有上百位大学生自费或通过民间组团的方式,赴大陆参访知名大学。他们参访大陆高校的目的主要有三:其一是参访大陆高校并与大陆学生交流座谈;其二是希望到大陆求学,尤其是攻读法律、会计专业,以应对两岸加入WTO、直接“三通”后的需求抢摊就业市常在台湾,要选读某些热门专业并不容易,而大陆不仅大学数量多,而且相同的专业也多,就读的机会也多,因此选择“曲线救国”也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三是想通过求学到大陆经商或就业。台湾近几年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来大陆的台商事业红红火火,这对许多想来大陆求学并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

除了求学与抢滩大陆就业市场等好处之外,学历互认还可以加速两岸间的合作办学。据悉,台湾“元智”等私立大学曾表示想借入世之机,赴大陆专为台商设EMBA班,因为台商赴大陆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在台湾进修不便,于是规划与上海交大、清华大学合作,借用其教室为台商设EMBA班。此信息刚一传开,包括“铭传”、“淡江”等大学也都表示已在进行类似的规划。台大等“国立”大学也有意规划比照办理,有些大学甚至表示愿到大陆设分校。从发展趋势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后,两岸间的直接互动,尤其是教育和文化交流会越来越多,学历互认对双方均有利:大陆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台湾生源;台湾学生学成之后则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大陆经商、就业,也可以返台就业。以上的分析表明,学历“互认”虽对双方均有利,但最大的赢家还是台湾学生。

(五)重启学历互认大门有助于加速两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理论根据。虽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员的交流、项目合作以及为研究和教学提供国际化的环境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要真正富有成效地开展两岸人员与项目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必须以一定的对等关系为先决条件:从高校内部环境来看必须在专业、课程、学术、学位和质量水平等方面实现对等和对接;从高校外部来看,则必须充分实现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开放,使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能在各成员之间进行贸易和流通。可见,互认学历将有助于加速两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大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较为充分地利用了“后发外生”优势,因此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大陆近几年来在转变高等教育观念、改革办学体制、调整学科结构以及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大众化的人才培养观,以及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单一的精英式办学思想,富有成效的改革使大陆高校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地迈进。台湾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较早起步,教育市场的开放度较高,特别是在招生、转学、聘请外籍教师、学历对等、学位授予等方面早已和国际接轨,而且学校的招生、质量评估和学校声誉大多由市场决定,政府直接介入较少。尽管两岸在向国际化方面的差距已在缩小,但是一旦涉及双方高等教育的对接与互动问题时,台湾方面便表现出少有的敏感与被动,台湾当局也由间接干预变为直接干预。相信入世以后,两岸在创设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方面,会有更大的空间。

三、入世后两岸学历互认的可行性分析

两岸在加入WTO后并不意味着学历“采认”的相应条件就自然具备了。事实上,两岸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但“求同存异”仍是世界各国在寻求学历对等关系中所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重申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对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仅文化传统、地方习俗、经济社会状况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足以产生该国特有的教育概念,因而试图强加一个通用的定义是无济于事的。”[4]学历“互认”也一样,强求完全的相同才“互认”,不仅不太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求同存异才是务实的做法。

(一)两岸学位制度存在的共性是学历互认的基本依据

发端于欧美的学位与学历对等研究,在东南亚也有广泛影响。进入21世纪后,学位制度的对等研究,已逐渐成为各国和各地区间高等学校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的基矗中国大陆与各国之间的学位对等关系,最初仅局限于与前苏联、东欧以及部分西欧高校间的人员对等交换。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中国高校与周边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人员往来不断增加,主客观上都要求双方必须以对等的学历关系为基矗在此背景下,中国加快了对东南亚、香港以及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位对等制度的研究。

其中,对海峡两岸学位制度和学历方面的研究和比较表明,两岸高等教育学位制度存在“许多共性”:1)两岸高等教育均实行三级学位制:学士、硕士和博士;2)大陆和台湾对不同级别学位的申请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学术能力要求。其中,大陆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均有论文要求,而台湾的学士学位授予并无论文要求,但博士学位的申请程序,则比大陆方面更为烦琐;3)台湾各级学位开设的课程有必修科目、主修科目、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而大陆各级学位开设的课程差别也不大,主要有学位课程(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含必修课和选修课);[5]4)大陆现行的学位是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个门类授予,而台湾则是以文学(文、史、哲)、理学、法学、商学、农学、工学、医学和教育学等8大门类授予的。经比较表明,两岸学科门类的划分仍有不少共同之处,而且各级学位的授予都是按学科门类进行的。

两岸同源不同流,在总体上学位制度具有相似的特点,若相对与美国等国的学历互认而言,大陆与台湾的学历“互认”所涉及的文化、历史问题更少一些,这在客观上为两岸间的学历互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会遇到一些客观障碍,需要进行技术层面的处理。

(二)两岸普通高教系统的共同性是学历互认的基础

台湾的高等教育系统实行双轨制:一轨是以普通高等院校为主线的高等教育系统,另一轨是以专科教育以及职技高等教育为主线的高等教育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内均有完整的升学和就业制度,前者以学术研究和升学为目标,也兼顾就业;后者则以就业为主,同时也兼顾一部分升学需要。到了研究所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又相互交叉并打通。相比之下,大陆方面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统要比专科教育和职技高等教育系统完善得多,因为大陆的专科教育和职技高等教育原本不是同一个体系,是近两年才逐渐朝新的高等职业技术方向转轨,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思想、课程设置、职业培训等方面与台湾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从学历对等的角度看,大陆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与台湾的相比,更具有共同性。在实施对接过程中,可分期分批进行,先选择一些已具备条件的高校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逐渐扩展到其它高校。

台湾原“教育部”选定的73所高校,自1997年大陆高校进行合并以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名单中的部分高校已与其它高校进行了合并,有的甚至更换了校名。台湾前“教育部长”曾志朗在2001年4月表示“现阶段很多中国大陆的大学进行整并,与前教育部长吴京公布预备采认的73所大陆学校有较大差距”,在过去的一年里,“教育部”已委托中原大学的2位教授,到中国大陆各地的学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希望取得更完整的资料再做“采认”方面的探讨。2001年5月,台湾“教育部”高教司人士称,“承认大陆学历的准备作业已在积极进行”,“教育部”已初拟两种方案,若采用宽松原则,将“采认”70多所大陆高校,若严格审查,则只能“采认”30至40所大陆高校,“学校名单已初步拟定。”[6]

(三)市场导向和社会评价可作为两岸高校学历互认的共同评判标准

虽然台湾学者对大陆高校以及大陆学者对台湾高校的评价机构不同,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评价及其排行榜,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基本上仍可作为两岸大学学术水平、人才质量、社会声誉排名的基本尺度和共同标准。

就目前大陆向台湾学子开放招生的高校而言,多数是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学。这些大学基本上是经过两个评价渠道而胜出的:一是通过大陆教育部所组织的“优秀评估”或“合格评估”,二是在社会和企业评价中排名靠前的高校。大陆目前的高校,并不像有些人所误传的那样是“毫无国际声誉”或“没有进行严格区分”。事实上,自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以来,大陆方面就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传统做法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以学术标准为惟一评价尺度的评价体系,改为能体现多样化趋势的质量评估体系;既建立了国际公认的国家质量评估体系,又形成了能体现和保持地方院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使整个大陆的高校评估符合质量多样化的要求。

台湾的大学评估制度已实行多年,有官方评估也有民间评估,但台湾历来较看重民间评估,特别是以学生、社会及企业评价的形式出现的排行榜,尤其受到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因此,在两岸学历的互认中,可选择两岸具有共同性的民间(社会)排行作为试点,对社会排行相对靠前、分类排行较相似的高校,可先期作为学历“采认”的对象。

四、结语

基于对以上相关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首先,自1997年台湾方面提出学历“采认”问题以来,两岸围绕这一问题的“出台”与“叫停”展开了多轮、多方面的探讨,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台湾是否以及如何“采认”大陆学历。随着两岸加入WTO,这一问题终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台湾方面,公、私立大学“西进”、“登陆”、“合办”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学生则基于就业与经商的长远考虑,也大多睛睐到大陆高校就读;大陆方面,通过学历互认吸引台湾学生到大陆学习可能是第一动机,加强双边的相互了解、互派人员以及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可能是第二动机,通过提供学习、就业和经商一条龙服务,间接地吸引更多的台商、台资到大陆来可能是另一动机。

其次,随着两岸的同时入世,两岸经济、文化、教育交流的日益增多,涉及学历“采认”的人群、高校也将日益广泛和增多,两岸学历互认的前景与趋势应是“双向”而非“单向”、“大范围”而非“小范围”地进行:包括台湾承认大陆的学历,同时大陆也承认台湾的学历;两岸学历互认的规模将由小变大,由几十所逐渐扩大到几百所,甚至覆盖两岸的绝大多数高校。

再次,考虑到目前两岸还存在一些客观及人为障碍,全面、大范围的学历互认目前仍较难实现。因此,可考虑在WTO的架构下,依据WTO的基本原则,并基于以往及目前对两岸学位对等制度的研究成果,在双方教育服务贸易准入条件与承诺的范围内,采取相对灵活的措施,进行双边学界的对话与谈判,先以部分高校为采认试点,各项关系理顺之后再逐渐铺开。

第四,现阶段两岸的当务之急,是双方均要确定出第一批学历采认的高校名单,以供对方采认时参考。从大陆方面考虑,有以下几个方案可从中选一:其一是以台湾前“教育部”圈选的73所高校为基础,然后再进行增减;其二是以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名单为基础,从中再确定合适的学校为采认对象;其三是以2000年最新确定的向台湾地区联招学生的150多所高校为基础拟定采认名单;[7]其四,以美国承认的大陆高校作为参照,确定采认对象。

第五,应从战略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的“无边界”趋势及其发展特征,尽快建立两岸学历互认制度,积极谋求开拓双方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常大陆的高等教育服务市场是对所有成员方开放的,而不仅仅只关照具有天时地利的台湾。若台湾方面不抓住机会,仍纠缠于一些不太重要的细节,那么座失良机将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黎安琪.无边界高等教育及其资格认证[J].高等教育研究,2002,(1):1-9.

[2]导报讯.台湾人才仍具优势[N].海峡导报.2002-4-8(24).

[3]林承铎.希望台湾早日采认大陆学历[J].台声,2001,(1):12-13.

[4]卢晓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J].高教探索,2001,(3):60-63.

[5]李泽或,武毅英.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201-215.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2

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就使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化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为人民服务,以劳动促发展,共享劳动成果。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解决城乡就业压力,通过对农民工的培训,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所以,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以优质的高职教育作为前提,其中,学风建设是优质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品德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我国整体素质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能够提高其竞争力,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高职教育的教育方式是直接生产式的,它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十分直接、密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促进和谐的建设上和健康学风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

2.1积极方面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成为了其教育的内在需求,高职教育也成为其内在动力。各种教育水平的评估机制也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外在条件。另外,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优良学风的重要保障。

2.2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中虽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学生无目的地学习,没有对未来形成一个明确的规划方案;没有对高职院校认识清楚;对自己的专业不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

3.高职院校以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学风建设的路径

3.1明确创建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目标

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要使学生学会指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的性格、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指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方案,以及对其指定的规划方案进行实际实施的具体细则。通过学校的引导,使学生真正学会挖掘自身潜能,为实现自身的更高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这样,高职院校就实现了总体的学风建设的目标。

3.2探索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途径

网络是现代化科技良好发展条件下的产物,对当今许多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方面也具有十分可靠的应用性,因此,要想做好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需要加强对网络知识的学习。要求学校领导以及学生都要综合学习网络知识,鼓励和支持学生党员参加各种有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党组织活动,有组织地推动理论学习,提高党性和学风修养。

3.3加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

通过对加强学风建设的新路径的探讨,明确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引导建立,来推动对其爱国主义的培养。另外,通过对学生学习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来推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举办各种科技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学生学会树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的目的。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通过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考风考纪教育,让学生懂得感恩,诚信做人,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通过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帮扶工作的开展,组织党员帮扶讲课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3

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将加强党的学风建设置于首要地位,这是因为学风问题关系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和执政水平的提升。党的优良学风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广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工作实践和思维模式之中,能够使他们养成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分析总结、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增强他们的工作技能,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全党在新时期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目的。新时期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之所以要在全党树立优良的学风,还因为优良的学风不仅是保证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效果、提升全党学习能力的首要条件,也是规范党员学习行为和提高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保证。党员只有树立了优良的学风,才能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掌握、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由此可见,加强党的学风建设是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当前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应当看到,在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尽管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创新,但在学风方面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三是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四是学习不能做到有始有终;五是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六是学而不思;七是不善于总结、提炼、升华学习的收获等。学风上的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没有从思想上提高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在学习问题上具有被动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在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学习,往往认为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是根据上级的部署而进行的;党员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学习活动没有那种本能的、内在的积极性,参加学习是靠“党性”、靠组织纪律性去“完成任务”。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的问题上都缺乏主动性,以至于出现对学习“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和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处在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为了实现“中国梦”,有很多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研究和学习,在此形势下,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果不从思想认识上重视学习,就会在实践中处于被动局面。为此,全党上下必须树立良好的学风,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并着力纠正以下两种错误观念:一是认为经验比理论重要。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经验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若不上升为科学理论,就将永远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因此,只有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具体工作。而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以此提高思维的层次,开阔眼界和思路。二是认为工作比学习重要。这种观念是错误地把工作与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干工作就没有时间学习。实践证明,不认真学习,工作就不能科学、高效!由此可见,只有从思想上纠正上述错误观念,才能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其二,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过于程式化、学习方法过于简单、学习内容比较单调。长期以来,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呆板生硬,气氛沉闷压抑,常常是由一人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读文件,大家旁听;或前半段自学,后半段讨论;或限定主题,轮流发言;或集体学习,分散答题等。这些形式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长期沿用的结果,必然使学习者产生“学习疲劳”综合症,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即使是鲜活的学习内容也得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此外,学习的内容也往往仅限于上级文件、领导讲话、时事政策等。毋庸置疑,这些内容确实是应当认真学习的。但是,除此之外,在新的形势下,还应当积极地去学习、研究新的理论知识,增加新的学习内容,这不仅是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有利于调动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使之能够有兴趣、主动地去学习。

三、“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与特征

(一)“四步螺旋学习法”的内涵

笔者按照认识论的相关理论,遵循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四步螺旋学习法”。所谓“四步螺旋学习法”,是指在学习中采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按照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四个步骤进行学习。这一学习方法能够有效改变传统学习活动的被动性、程式化和低效性。四个学习步骤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步,选题定向。选题定向就是在学习活动起始时,学习者必须选定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指向。因为在当今世界上,知识浩如烟海,如果在学习起始阶段学习者不能选定学习的内容、确定学习要达到的目标指向与学习的方式方法、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和时间等,就必然使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选定内容是学习的前奏,也是学习开始的序幕,前奏和序幕能否引人入胜,将决定着演出(学习)的成效。第二步,深思凝思。深思凝思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在学习中,学习者对于要学习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对问题表面现象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和细微之处。自古以来,人类对“思”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息过,从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到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等,人们对“思”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也产生了无数的、令人振奋的思维成果。深思凝思要深入、要专注,即对学习的内容、对接触到的实践,不仅要了解其表象,还要把握其本质,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地。第三步,检验交流。每个学习活动经过选定内容、深入思考阶段后,都必然会有一定的收获,为了检验个人的收获成果,就需要进入第三个学习步骤———检验交流。检验交流是学习者之间通过思想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由于个人的阅历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因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实践,各自学习收获的成果可能也不同,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这也就是交流的必要性之所在。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者之间互相启发、思想互相碰撞,实际上是使每个学习者获得了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给每个学习者提供了一个重新选择、提高的机会。交流是学习者对学习成果欠缺方面的有益补充。第四步,总结升华。总结升华就是总结、提炼学习成果。学习者经过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就需要总结、提炼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新的成果。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升华阶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经历了学习者的选定内容、深思凝思、检验交流阶段后,萃取了集体的智慧、集结了众人的学习成果的精华而得以实现的。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一旦被个人或组织升华,就既能提高学习者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又可以惠及他人。

(二)“四步螺旋学习法”的特征

“四步螺旋学习法”具有循序渐进性、周而复始性、学以致用性的特征,充分体现了科学、高效的学习活动的规律。

1.循序渐进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每一个步骤都是不可逾越、不可取代的,学习必须按顺序进行。它的不可逾越性表现为四个学习步骤的逻辑关系:整个学习过程必须依次通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检验交流、总结升华环节。四个学习步骤的不可取代性表现为四个步骤的学习内容不可取代、方法不可取代和过程不可取代。即使人为地将其中某一过程合并,而事实上它还是隐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告诉我们,任何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点点入心、润物无声的过程。

2.周而复始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使学习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一次学习过程的结束预示着另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这种周而复始性有两种涵义:一是对于选定的目标未能得到满意的升华时,可以在下一个学习过程中重复进行,直到满意为止;二是一个选定目标完成后,再选定新的学习目标重复进行新的学习过程。这种多次选定、多次重复、多次升华的过程是永无休止的。因此,一个循环之后,既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起点。这种循环不是简单地自我重复和机械地轮转,而是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每一个学习的新起点都是在以往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

3.学以致用性

“四步螺旋学习法”特别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该方法从第一个步骤开始就立足于学以致用,强调要选题定向、要明确学习目标,从而规避了空学空转的问题,使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四、“四步螺旋学习法”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中的实施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需要全党在学习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四步螺旋学习法”是一个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顺应人们心理倾向的学习方法,为此,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学风建设中,笔者认为采用这一方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在全党形成优良的学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可采用“四步螺旋学习法”,按照该方法的步骤依次开展学习活动。

(一)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必须首先选定学习内容,确定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等问题,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活动伊始,就应首先选定学习内容,明确要达到的目标。新时期必须选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事政策,以及有关人生教育、道德教育、思维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等的学习内容,并明确每次学习的目的指向。从宏观上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学习时事政策就是洞察时局、把握形势,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习科学知识就是要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量,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囊括于胸,用于提高工作质量;学习思维就是使思想方法科学;学习技能就是提高履职的效率和水平等。此外,还应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定学习内容,并确定学习的目标指向。如此,才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问题上的盲目性、被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必须勤于思考、深入思考

针对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而不思等问题,学习型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应在选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所选定的内容勤于思考、深入思考,使学习活动进入深思凝思阶段。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深化,也是认知的必然,要对所选定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用先进的理念去审视这些内容,才能萃取精华,萌生新的创意和设想,从而达到学有所得的目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后,党和国家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全党更要在学习活动中对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勤于思考、深入思考,努力找寻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规律性,认识它们的本质,由此才能科学认知、处理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对改变一些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时学习形式程式化、学习方法简单化、学习者怠于思考等问题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党组织和党员要重视学习中的检验交流环节,并尽力提升检验交流的质量

“四步螺旋学习法”的检验交流环节是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深化学习收获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检验交流对解决一些党组织在学风方面存在的学习方法简单、学习气氛沉闷压抑、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效果明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学习活动经过选题定向、深思凝思阶段后,为了检验学习效果,学习者必须在学习中进入检验交流阶段。检验交流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学习的理论收获需要用社会现实进行检验(联系),以验证学习的理论正确与否;二是学习者之间需要交流,以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党员应增强积极检验交流的意识,主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在交流中,除利用传统的组织学习的形式(党小组会、支部会等)外,还可利用新的媒介搞好交流,如网络就为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党的组织和党员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经常、及时地促进新的知识和成果在党员之间、党员和党组织之间的传播和交流,达到党组织内部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党组织和党员要积极总结升华、推广学习成果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4

加强学风建设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并大力弘扬的优良传统,是党带领人民群众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决定性因素。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需要完善的制度、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方法的同时,还要突出学风建设,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实践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是科学统一的,党员的学习成果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内化的成果,提升人的思想水平与理论素养,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实践的经验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升华,从而促进人的内在素质的转化,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内化和外化相辅相成,紧密联结,共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基本原则

2.1可持续发展原则

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这两项工程是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的工作,这两项工程要最终取得圆满的胜利,对高校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产生预期的影响与效果就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高校党建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完善。因此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的联动机制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每一项工作的开展,每一项制度的确立,每一个举措的实施需要着眼长远,以最终目标为衡量的标尺,把联动机制中涉及的问题、困难逐一解决。

2.2因地制宜原则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全党都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切实落实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要求。然而,在各级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因组织成员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从事职业的不同而不同,绝不能搞“一刀切”。学风建设是所有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因学校性质、层次、专业的不同,所体现的校风、学风也大相径庭,因此学风建设也是要因地制宜的。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大方向是毫无疑义的,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但是在构建联动机制过程中,因地制宜就是一项需要广泛遵循的原则。

2.3尊重主体原则

无论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还是学风建设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大学生成为所有高校各项工作的对象与主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也不例外。在构建二者的联动机制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大学生广泛的参与其中,让大学生成为联动机制的策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得到学生的认可与欢迎,才能保证二者的联动机制能切实发挥作用,切实“联动”。

2.4开放性原则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确立最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是会形成一定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等十分具体的模式,但是作为联动机制的指导者与实施者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工作,不能让思维因具体的工作而越来越狭窄,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风建设以及联动机制的宏观层面考虑问题,推动工作,进而实现科学发展。这也就是构建二者联动机制中所需要遵循的开放性原则。

3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途径

3.1建立科学体制

其一要加强领导,完善组织结构。“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一个高效、强力的组织领导能够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建立完整、完善的组织结构能够保证这两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过程中完善组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既然二者要联动,两项工程的组织结构就要具有可对接性。组织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既简洁又合理,既高效又全面,既能够保证两项工程的有序进行,又能够实现两项工程的“无缝对接”。其二要合理分工,明确岗位职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有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后就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能,职能划分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结合现实的情况对两项工程的各个岗位进行合理的定位,最终目标是实现合理分工,权责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身处两项工程中的成员,无论是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都能各司其职,通力配合,这也是构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机制的客观要求。其三要加强管理,保证工作持续。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联动互补不是某个人的某项工作,而是基层组织的长期工作内容,而因高校的特殊性,人员流动频繁、数量大,因此加强两项工程及联动机制的管理,保证工作的持续性的重要意义就尤为突出。只有充分提升师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对两项工作的管理,注重“自上而下”的督促与推动,才能保证工作的持续性。

3.2建立完善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一项机制能够顺畅运行的基本保障。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各项工作不“因人而异”,“人亡政息”的重要措施,也是二者联动机制得以长久运转的动力源泉。

第一,完善学习制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都集中在一个“学”字,因此完善学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二者联动机制的构建中,学习制度的完善是基础,要对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时间、深度等做出详细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全体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让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

第二,完善奖惩制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的联动机制得以顺畅运转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激发师生学习热情、工作热情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学风建设长久蓬勃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这两项工程建设与联动过程中依据奖惩制度大力奖励优秀者,严格惩戒懈怠者,通过正反典型的示范与警示作用来保证两项工作的不断发展,良性循环。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自主情境氛围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情境教学,精心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愉悦学生的身心,使之以积极的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投身到学习中去。

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时,在讲桌上摆放粉笔盒、词典、篮球、象棋、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卷筒冰激凌盒、三棱镜、玻璃棒等学生熟悉的实物,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观察后,提出问题:桌上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哪些与圆柱、圆锥类似?

这样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与图形相关的问题,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一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脉博,激发学生主动、自主的去探求新知识。

㈡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例如:以“五一”旅游黄金周为背景,提供有关数据编应用题。在学习打折销售这节时,可以先让学生请交他人,或查找相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等,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常识,有哪些销售措施等专题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供问题的背景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四人一组的合作学习,再进行全班相互交流。教师进行综合点评。还可让学生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的体会,撰写一片数学小论文。如目前,包括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在内,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其中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32.4%,而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更为严重,它的水土流失面积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还要多29万多平方千米,问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是多少?还可进一步拓展:通过解决上面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如何做?

二、启发自觉设疑,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可以体味到真正的“自我”,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可以尽情地发展,真正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首先,明确问题范围,指导思考方向。有时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并不单是参与意识差而是方向性不明确,或太大范围的思考使学生茫然。这就是说,教之以方法。如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能直接让学生盲目地到生活中去搜集问题,而是先作分类例题起提示作用,使学生把握了数学本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自己再去发现问题,这样学生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其次,运用激励机制,提高问题的层次。并不是说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表明参与了,还要看这个问题对学生思维的触动有多深,所以教师要控制相对肤浅问题,并激励学生拓宽发现问题的广度、深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延伸拓展他们的思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也可以使学生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更能激发学习热情。

首先,在教学的内容上,要从学生的自身基础、认识特点和能力大小来考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些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引入式、提问式、自学式、讨论式等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再次,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使他们通过学习活动得到更多的乐趣。

如在进行《展开与折叠》教学之前,安排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老师也准备如下形状的纸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对自己准备材料的引导展示,组织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材

料进行展开与折叠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形成对新知识“展开与折叠”的认识。

四、指导学生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在知识同化过程中想问题、导方法、作结论,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并从中学会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探索解法——得出结论。

引导探究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提问形式,向学生指出探究方向,通过学生自主的形式去探索规律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应注意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注意提问层次作用,注重提问的激励作用。

如学习比较线段的长短的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角的比较也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前后出现的两种方法是一样的吗?不同在哪?实际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于这两种方法的比较物体大小方法吗?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就会让学生感到无味;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太难,又会让学生感到望而生畏,伤害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未具备的知识能力之间的跨度,若跨度太大,则可考虑设置中间问题,使之起到牵引的作用。

五、把握角色定位,实现有意义的自主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6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7

一、考核内容:

1、各班学生行为规范。

每周一次评选流动红旗,拿到流动红旗的班级得10分,拿不到的得6分。(以值周班检查和值日教师抽查结果为依据)

2、班级探究园地。

一学期确定一个探究主题。每月围绕大主题制定一个小课题开展探究活动。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获☆☆☆得10分,获☆☆得8分,获☆得6分。(以学校检查结果为依据)

3、班级黑板报。

中高年级每两星期按规定出好一期黑板报,低年级每月出一期黑板报。获☆☆☆得10分,获☆☆得8分,获☆得6分。(以学校检查结果为依据)

4、班主任手册填写。

每月一次检查《班主任手册》,能认真、完整、翔实地按要求完成填写任务的得10分,往下依次为8分,6分。(以考核小组检查为依据)

5、家校联系。

每月对5名学生作一次家访或与家长书面联系一次,每次得2分。(以家校联系本和《班主任手册》为依据)

6、班队会课。

每月能认真组织好一次班队(会)课,要求班队(会)课有主题,有内容,有教案。每举行一次得5分。(以检查与班队活动记录为依据)

7、午会课。

做到专课专用,得10分,少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以学校抽查为依据)

8、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两操。

按时到岗,能使学生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得5分,不去一次扣1分。(以值日老师抽查为依据)

9、小家务布置。

教室的环境布置情况,要求整体体现个性化,激励用语规范化,文具摆放条理化,洁具放置隐蔽化,“三表”悬挂合理化,教室周围清洁化。获一等奖得50分,二等奖得30分,三等奖得20分。(以学校检查结果为依据)

10、论文、方案设计。

能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类文章的撰写,如论文、方案设计等。按时上交得10分,采纳应用得40分。不按要求上交材料,每少一次扣5分。

11、参赛情况。

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校级一、二、三等奖得10、6、4分。(其他各类奖项参考校长特别奖)不同奖项可累计,同一奖项以最高奖统计。不参加各类竞赛,一次扣2分。(以竞赛公布的结果为准)

二、考核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考核方法:

1、班主任管理工作每月考核一次,步骤为先个人填表自评,然后学校考核总评。

2、考核办法:

每得一分相应得奖金一元。

2008年9月

班主任月考核考核表

序号项目要求自评分考核分

1行为规范每周一次评选流动红旗,拿到流动红旗的班级得10分,拿不到的得6分。(以值周班检查和值日教师抽查结果为依据)

2班级探究园地一学期确定一个探究主题。每月围绕大主题制定一个小课题开展探究活动。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获☆☆☆得10分,获☆☆得8分,获☆得6分。(以学校检查结果为依据)

3班级黑板报中高年级每两星期按规定出好一期黑板报,低年级每月出一期黑或每月出一期黑板报。获☆☆☆得10分,获☆☆得8分,获☆得6分。(以学校检查结果为依据)

4班主任手册填写每月一次检查《班主任手册》,能认真、完整、翔实地按要求完成填写任务的得10分,往下依次为8分,6分。(以考核小组检查为依据)

5家校联系对5名学生作一次家访或与家长书面联系一次,每家访一次得2分,书面联系一次得1分。(以家校本或家访表为依据)

6班队会课每月能认真组织好一次的班队(会)课,要求班队(会)课有主题,有内容,有教案。每举行一次得5分。(以检查与班队活动记录为依据)

7午会课。做到专课专用,得10分,少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以学校抽查为依据)

8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两操能使学生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得5分(以值日老师抽查为依据)

9小家务布置教室的环境布置情况,要求整体体现个性化,激励用语规范化,文具摆放条理化,洁具放置隐蔽化,“三表”悬挂合理化,教室周围清洁化。获一等奖得50分,二等奖得30分,三等奖得20分。(以学校检查结果为依据)

10论文、

方案设计能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类文章的撰写,如论文、方案设计等。按时上交得10分,采纳应用得50分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8

为了更好地实施STS教育,采取课堂渗透的方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无疑是一条主要途径,但仅有这还不够,有效和生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必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开放式的辅助手段。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高中物理试验课本上除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近20个课外小实验,我觉得将其分布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仍显不足。为此我联系有关章节知识,另外增补了10多个。如在《动量》一章里增设了“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增设了“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增设了“室内彩虹形成”等小实验,平均每月至少有一个可做。我把这30多个课外小实验编成序列,按教材的特点分阶段以各课外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组织实施,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小实验,我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所需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有些实验原理简单,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边易找,要求他们在实验室外随机场所完成。而有些实验需要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必须要他们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测人的反应时间”、“缝衣针浮在水面上”、“观察光的衍射现象”等大部分小实验均可在实验室外完成,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微小形变的显示与观察”等少部分小实验可在实验室里完成。

每学期每班能收到学生完成的课外小实验报告和小结达100余份,对这些报告和小结我都给予了及时的批阅,从中还筛选出20余篇优秀报告和小结装订成册进行展览,然后存档。

丰富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学生智力开发不无裨益。

近几年高考中,加强了对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考察,这标志着今后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由于我重视学生课外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99年高考中,我所带的毕业班实验题得分率较高,平均分为15.2分,而实验题总分为17分。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撰写科技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科技创造和发明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用物理学也因此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要想培养爱迪生式的大发明家,必须从小事做起。

首先,我将教材上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较紧的知识作恰当地扩展,引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和“简易验电器制作”;在学完了“动量守恒定律”后,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学完电路知识后,学生完成了“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和“多用电表组装”;学完了“透镜成像”后,学生完成了“照片的拍摄与冲洗”;学完了“声波”知识后,学生完成了“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与安装”;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制作”等等。

其次,我引导学生对身边观察到的和课本上遇到的物理现象作理论和实践上的思考,写出了一篇篇嫩稚而又不失科学的小论文。学了“向心力”知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拐弯安全谈》;学了“动量定理后”,学生写出了《汽车制造中的舒适问题》;学了“超重和失重”知识后,学生写出了《在宇宙飞船中的生活起居》;学了“圆周运动”后,学生写出了《地球形状为什么是椭球体》;学了“振动和波”后,学生写出了《房屋建筑中的防震设计》等。

再次,我结合现代前沿科学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科学幻想。他们在查阅了我提供的有关资料后,写出了一篇篇发人深思的科幻小论文。如《月地索道与来来太空旅游》、《未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超导现象与电力革命》、《反物质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碰撞》、《环保生物电池》等等。

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活动,极大地陶冶了学生们的科学情趣,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献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启迪。

每学年每班能收到学生的小制作和小论文达50多件(篇),在98年由京山县科协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小论文、小制作评选活动中有2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4人获三等奖,获奖数居全县各校之首。有二项还作为科技成果向有关单位推广,如《楼道感应灯控电路的设计》被推广到建工局,《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被推广到制造厂。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但学生终究要走入社会,在人海茫茫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生存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9

半年工作计划2009年,我们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精神。以《无锡市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为指针,定目标,找差距,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坚持“电教科研为龙头,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步伐,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使电教工作成为提升我校教育档次,促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主要工作:1完善本校创新教育网,准备进行较大的改版,在内容和智能化程度要有突破,实现智能化。2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第二模块的培训工作,今年力争第二模块参考通过率达到100%。3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比赛。具体实施: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1、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上,根据无锡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南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逐步实现“教师办公自动化、备课无纸化、上课课件化、图书数字化、资源化”的教育现代化目标。2、完善“我校创新教育网”的建设,准备进行一次较大的改版,将加强安全,实行三级制度,部分栏目实现由校网管员、教师电子投稿,审核。3、组织教师积极参加6月份由区举办的教师个人特色制作评比,促进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二、以师资培训推动素质教育1、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关键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认真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第二模块的培训工作,总结前阶段培训工作,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培训的课时和质量。力争第二模块考核通过率达到100%。2建设一支电教骨干教师队伍,成立校电教小组。三、以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1、加强课改研究时间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学习方法,应用和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新设备、新成果和新方法。2、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和课改总结[1][2]下一页

>。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以课改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为重点,撰写论文物化自己的科研成果,参加年底省、市、区电教论文评比。同时组织好教师参加区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为主题的论文评比;参加区举行的信息技术评优课活动。3、抓住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研究的新机遇,配合新课程实施,结合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发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课件,使我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有新突破、新长进、新作为。4、抓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机遇,完成培养学生素质的新任务。抓住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四、创新电教工作量化,提高电教水平1、认真做好区电教站下发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各项工作。2、继续抓好电教教材征订和代办费收支,发挥其对电教教材建设的支持作用。认真做好学生英语录音带的配发工作。全身心、全方位服务学校,服务师生。《2009年电教半年工作计划》2009年电教半年工作计划

>。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以课改实验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为重点,撰写论文物化自己的科研成果,参加年底省、市、区电教论文评比。同时组织好教师参加区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为主题的论文评比;参加区举行的信息技术评优课活动。3、抓住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研究的新机遇,配合新课程实施,结合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发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课件,使我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有新突破、新长进、新作为。4、抓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新机遇,完成培养学生素质的新任务。抓住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四、创新电教工作量化,提高电教水平1、认真做好区电教站下发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各项工作。2、继续抓好电教教材征订和代办费收支,发挥其对电教教材建设的支持作用。认真做好学生英语录音带的配发工作。全身心、全方位服务学校,服务师生。

组织学论文范文篇10

1.入学测试情况及学员基础状况分析

入学测试是了解学员基本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地保证。每位新生入学伊始,我们都能按照中央电大地要求进行测试。从测试地成绩来看,及格率不高,说明学员专科地基础知识不扎实。从年龄结构看,前两届学员年龄偏大,但实践经验丰富,多数学员是从事工商管理工作。部分学员已是部门地领导,近两届年龄偏小,但缺少企业管理地实际经验。许多学员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教学的难度。通过入学测试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学生的基本状况,为开展本科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本科试点专业补修课程的组织

为了保证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开始伊始,我们认真组织学员对专科阶段的课程进行补修。安排教师进行《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每门课程不少于20学时。为了检验授课效果,我们还专门组织了考核,给学员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为了提高本科试点专业的教学质量,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工商管理本科的所有课程一律采用多媒体教学。许多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ppt授课,结束了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状况,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员的欢迎。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还大胆尝试,采用MBA的方式进行授课。如小企业管理课程,该课程采用的是美国原版教材,教师能结合书中的案例教与学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网上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课程都在大连网站设有网页,每门课程都在网上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教学辅导和习题作业,方便了学员上网自学,改变了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每位任课教师都有自己的邮箱,方便与学员的交流和讨论,每到学期末,责任教师还在网上有关复习考试的要求,确保教学信息的畅通,既方便了学员的学习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效率。

二、教学实践环节

1.课程实习工作

工商管理本科的许多课程,都要求结合作业进行社会调查。如企业战略管理和中小企业管理课程,要求学员走访企业家,调查企业经营状况、战略制定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能认真布置检查,并做好记录防止相互抄袭,走过场,保证了课程实习的质量。

2.专业实习工作

为了提高专业实习,我们在冰山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认真组织学员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请厂长和人力资源部长做报告,并组织学员参观车间,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实习结束后,要求学员认真写出实习报告,并请企业给学员做鉴定,确保实习工作的质量。

3.毕业论文工作

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指导委员会,教学系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分校设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央电大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确定专业论文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写作阶段、答辩复审阶段、终审验收阶段。在每一阶段都设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重点,确保专业论文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检查地进行,提高了毕业论文地质量。

三、关于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的配备

工商管理专业全部由电大地专兼职教师自己授课,没有一位外聘教师,这是确保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地基础和关键。目前,从事该专业授课的教师中有教授5名,副教授9名。这在全国电大系统来讲,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授课的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大部分课程平均分和及格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保证。

2.教师的进修

目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年轻教师中,多数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也计划在三到五年内达到研究生水平。对于老教师都能坚持不定期到普通高校去深造,更新知识,并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究会,确保师资队伍地质量。

3.科研工作

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都有自己的网址和信箱,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服务。每位责任教师都制作了网页,网页累计达到数十万字,许多教师都能自觉主动地参加科研工作,积极承担开放教育的课题,每年5篇,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开放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是教育制度和形式的创新,首先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其次学员也应转变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

2.网页地质量有待提高

开放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既要从事日常地教学工作,又要学会制作网页。但目前有些教师地网页发展还有待提高。

3.网上资源地利用率有待提高

目前我校多数学员还习惯于传统地面授教学,上网查询资料和自主学习地人数少的可怜,网上资源的利用率不高,这既有认识问题,也有学员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原因。

五、今后的设想

1.稳定学员规模,注重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