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融入

时间:2022-09-13 09:03:48

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的融入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背景,然后分析了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重要性,接着论述了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路径,最后论述了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成效。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组织胚胎学”课程;实验课教学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先后有4.2万余名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他们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和医者仁心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堡垒,使得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回顾这场无硝烟的战役,让人们敬佩的不仅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湛的医术,还有他们敬佑生命和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单纯的技术治疗只能治愈患者的疾病,而仁爱和信念鼓励等医学人文关怀不仅能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能治疗患者受创的心理。现代医学把医务人员的角色设定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见,人文关怀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抗疫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我国将长期面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挑战和压力。新的形势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业务水平,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卫生医疗事业的接班人,故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1]。基于此,下面笔者对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的融入进行了探讨。

一、相关背景

医学诠释了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特性。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卢里亚说过,医学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2]。我国有学者指出,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面对生命充满仁爱之心,面对患者能自发救助病人、关心病人,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3]。因此,将人文思想、人文关怀渗透至医学活动之中才能彰显医学的精髓和灵魂。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以提高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其医学职业道德,使之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西方医学道德典范《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国最早的医学伦理道德《黄帝内经》,到我国现在使用的《医学生誓词》,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始终是医务工作者普遍信奉的职业伦理准则。因此,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精神。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医学院校应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改革性措施,明确提出“加快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4]。因此,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人文素养,不仅是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目前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但部分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文教育本质的理解较为片面,仅仅将人文教育定义为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而没有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得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未能真正实现融合统一[5-6]。由于临床医学课程更加接近临床实际,因此已有一些研究探讨如何将人文教育融入临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7-9],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知识结合不深,故鲜有学者探讨人文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基于此,在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医学教育中,如何把人文精神培养与医学基础课程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重要性

“组织胚胎学”课程是研究人体微观结构和胚胎生长发育的一门形态学学科,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人体的构造、探索生命的起源,让学生学习人体组织结构的同时,积极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在“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让抽象的人文知识富有色彩和感染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组织胚胎学”课程是医学生学好生理学、病理学、妇产科和儿科等多门学科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为医学生今后采用人文精神理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此外,教师在教学时将战“疫”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故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方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水平和医学人文素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全面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因此“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要与时俱进,即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必须从过去的“以医学知识为导向”转变为“以医学知识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为导向”。“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三部分,而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夯实基本知识,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专业知识,进而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理论课教学

在理论课教学中,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运用“三个结合”,即结合医学史、结合临床病例、结合战“疫”英雄故事,将人文知识融入专业知识。其中,结合医学史,可使学生了解医学发展的过程,丰富人文底蕴;结合临床病例资料和知识拓展内容,可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结合战“疫”英雄故事,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由此可促进医学生“三早”教育,即早期接触历史、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进而充分发挥专业课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促进作用,加强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教育,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第一,将医学史教育融入教学。学习医学史是每个医学生踏入医学大门的必经之路,将医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可巧妙地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的融合。由于医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医学人文发展的进程,学科的进展和真理的发现都是前辈不断攀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医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医学史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巧妙地把哲学和人文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医学史与各章知识点相结合,可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医学人文素养。第二,将临床病例融入教学。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课题组将临床病例融入课堂教学,可初步引导学生形成临床人文意识,进而逐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胚胎学”课程以研究人体微细结构为主,课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点抽象、内容繁多。但新生常误认为本门课程与临床课程无关,对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加之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差,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也不高。为了加强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好基础,课题组根据教学大纲,拟定了在各章可结合知识点导入的相关病例,如表2所示。教师在讲解具体的病例时,除介绍与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等相关的知识点之外,还会在病例的解读和疾病的诊断上向学生强调临床人文关怀意识。教师通过把“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和临床病例相结合,将抽象的形态学知识与相关疾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让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通过案例早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第三,将战“疫”故事融入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崇高的仁爱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断地涤荡着整个社会的心灵。从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组建救援医疗队伍驰援湖北,全国各个行业的关注和爱心捐赠,到普通中国民众的爱心奉献,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关切,这些战“疫”故事在人文关怀上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含义。在课程教学中,课题组可运用医务工作者的战“疫”事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授“免疫系统”章节时,笔者向学生讲述“人们英雄”陈薇院士及其团队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事迹,号召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及时接种新冠疫苗,为疫情防控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在讲授“呼吸系统”章节时,笔者引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人民英雄”张伯礼、张定宇在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笔者提示学生,还有许许多多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上的普通医务工作者,他们亦是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是真正医学人文精神的践行者。教师通过讲述战“疫”英雄故事,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可让他们认识到作为医疗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验课教学

医学实验课是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第一次实验课又是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的最佳时机。“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用到的最主要的实验工具是显微镜和标本切片,而以往有些学生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爱护显微镜,随意摆放、丢弃,甚至损坏切片的行为。所以在第一次实验课上,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组织学学科的发展简史:1665年,虎克发明光学显微镜,随着科学进步,光学显微镜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之后伴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与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术、原位杂交术和组织工程等新技术不断出现,刷新了人们对人体结构和组织细胞的形态和成分的认知,并借此告诉学生,学科内每一个技术的进步和认知的提高,都是先辈经历了多次试验、反复验证而获取的成果。通过对学科发展史的介绍,一方面,可激发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先辈勇于探索科学精神的敬仰;另一方面,可提醒学生要做到爱护显微镜,并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保养。教师还要着重讲解石蜡标本的制作过程,并安排学生参与制作石蜡切片。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切片,一方面可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还能体会到标本制作过程的烦琐,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切片标本,进而可有效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责任意识。通过参与切片制作,学生还能意识到原来实验室使用的大部分标本切片取材于实验动物。往年由于学生操作不当或保管不善,实验室报废的标本切片数量高达上百张。而且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些切片背后是大量为医学研究献身的实验动物。因此在实验课上,教师应带领学生瞻仰对医学研究做出奉献的实验动物遗体,开展实验动物伦理教育,警示医学生敬畏生命,心怀感恩,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实践操作是医学人文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胚胎学部分的实践教学中,课题组安排了参观标本的实践活动,教师会带领学生在标本陈列室参观不同月龄的胚胎标本和各种畸形胎儿标本,并向学生介绍这些胚胎标本及各种畸形胎儿标本的制作和保养方法,以及可能导致畸形的原因;同时告知学生其实胎儿标本曾经也是鲜活的生命,由此唤起学生对遗体的尊重和对畸形胚胎标本的同情之心,以及对生命的珍爱。另外,随着产前检查技术和产前诊断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畸形胚胎标本几乎很难再获取,因此这些标本都是无价之宝,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应珍惜爱护实验标本,不得随意触摸标本。通过参观实践活动,教师将尊重生命的人文理念渗透到教学当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从而可将人文关怀铭记于心。此外,课题组可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施网络实践教学,以辅助理论课堂的实施。课前,教师可利用学习通课件、教学视频等,并向学生推送学习任务,展示各章节课堂讨论的病例及问题。课题组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知识体系还有所欠缺、尚未接触临床,因此其只有在课前通过网络搜索疾病的相关内容,才能对案例讨论的疾病有一些了解。学生在上网搜索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了查找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授课知识点,组织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病例学习过程中树立临床医学人文关怀意识。课后,教师在学习通公布病例答案,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巩固和复习。在理论教学前后进行网络实践教学,体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可促进低年级教学中病例导入教学法的成功实施。

四、医学人文教育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融入的成效

“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结束后,课题组针对6个临床本科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班级共360名学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46份(占96.1%)。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2%的学生认同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课程的教学模式,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此外,2021年,“组织胚胎学”课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在全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五、结语课题组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教育契机,通过优化“组织胚胎学”课程设计,多措并举地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教学。学生在整个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热情,这一方面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基础课程的认可和支持。此次教学改革初步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首先,促进了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在医学理论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使医学教育更生动和丰富,使医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更全面;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人文课程中素质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即通过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成效[10]。其次,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可此次教学改革。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此次教学改革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组织胚胎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医学人文修养等,最终可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后,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医学人文涉及面较广,教师要讲好医学史,不仅要拓宽知识面,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教学改革中的病例导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掌握临床的基础知识,并根据课程知识点搜集病例、设计问题,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案例教学的实施,耗费的时间远比传统教学时间多,而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对此,课程授课教师应加强与临床教师的交流和联系,如与临床医生联合教学,把临床病理学整合到基础形态学科中来,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临床,这种有机整合的方式可逐步改变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状。

作者:李小京 单位: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