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2:12:11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范文篇1

按照创建国家一级档案馆的要求,市档案馆将对市直104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1993年至2002年档案,及我市范围内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档案,如钢博会、航空节、全运会、援川、非典档案资料,及时接收进馆。有关部门单位要全力做好配合,高标准做好档案移交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及时、高质量地完成档案的移交进馆。各区要进一步加大档案接收进馆的力度,严格按照档案移交进馆的要求,做到应收尽收。向社会《关于征集档案资料的通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不断丰富馆藏。围绕实现“文件系统化、管理科学化、服务多样化”的目标,做好现行文件资料的收集工作。积极探索重大活动档案、名人档案、声像档案、地方物产、著名人文景观等特色档案资源,开展馆际档案资料合作交流,做好声像档案资料抢救保护工作。认真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乡村记忆工程”等,对“濒危”文化进行抢救性记录。

二、不断推进档案法制建设

深入贯彻《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在全市组织开展档案工作执法检查活动,推进依法治档。贯彻落实《行政强制法》、《省行政程序规定》,健全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档案行政执法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档案违法举报电子邮箱、举报电话,随时查处档案违法案件。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开展《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档案法制宣传活动,编辑出版《档案工作指南》。组织对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内的各立档单位的档案机构、人员、设施、设备和档案数量、整理编目、现代化管理、提供利用、编研等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全市档案工作的真实水平,为档案事业科学化管理服务。组织各统计单位搞好2012年度档案事业统计年报、文化产业统计年报、社会统计年报工作。

三、大力推进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

各级档案馆、室要不断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建立全部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库,建立照片档案数据库,建立新闻、城市记忆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等音影档案全文数据库,建立珍贵、重要及利用频繁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按照《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编制完成《市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做好馆内局域网、政务网及互联网的管理维护,对档案信息网站进行补充完善,逐步实现开放档案、已公开信息目录的网上查询,及时做好全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开展电子文件(档案)备份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完善安全备份制度体系。以维护电子文件真实性和长久保存为重点,着力解决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实现电子档案接收规范化。

四、加强档案业务监督指导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9号令、10号令,按照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规定,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强化对改制企业档案归属流向的监管、帮扶和处置,搞好民营企业、新兴产业、支柱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建档工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改革发展。认真做好全市2012年度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各单位的归档工作进行检查。贯彻执行《省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紧紧围绕我市中心工作,做好大项目建设档案的业务指导工作。制定《关于推进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意见》,按照《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办法和标准》的要求,扎实开展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工作。巩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成果,进一步抓好家庭档案的试点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水平。围绕全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抓好国土、房管、民政、卫生、社保、水利、畜牧、计划生育等系统的民生档案工作,为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五、积极稳妥地做好档案开放和提供利用工作

按照《档案法》的规定,认真做好原已开放的1978年前147998件档案的鉴定、划控工作;组织力量对馆藏1979年至1982年的档案进行审查、鉴定、划控,适时向社会开放。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认真完成档案利用情况分析,编写《2012年度档案利用实例汇编》。发挥档案馆教育功能,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教育效果。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档案开放、档案提供利用工作,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确定市档案馆为政府信息公开场所,制定公开信息送交办法,接收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主动公开的信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以档案查阅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和档案信息网站为载体,通过函电查询、在线查询等多种方式提供便利服务。

六、积极开展档案编研、业务培训工作

深入研究、挖掘馆藏,编辑出版档案资料专题汇编,配合省档案局做好关于摄制《往事——档案背后的故事》中有关《战役》、《烈士——吉山战斗》两个选题档案资料的征集、研究、文字编写工作。继续做好《年鉴》2013卷的供稿工作。组织做好2013年度全省档案学术年会论文撰写、推荐工作,组织开展群众性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完成全省档案学优秀成果、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奖的申报工作。面向各区、重点部门和社会,征集能够真实反映2012年全市发展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奋起2012——发展成就图片展览》,编辑出版《图鉴》2012卷。认真贯彻《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局)科学化评估标准》、《省机关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标准》、《省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科学化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学习培训、试点和推广工作。以归档文件整理、档案法律法规、档案在线管理、档案执法检查、档案普查统计为主要内容,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人员,组织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各区协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培训的调查摸底和组织报名工作。

资源建设范文篇2

本文作者:潘晓飞周宁工作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从近年来天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在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艰辛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必须认识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天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相比,还十分有限,推动天长历史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已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规模不大,影响力不足目前,天长已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形成大的项目,甚至部分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因此影响力不够,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周边地区,经济效益相对有限。尽管千年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相关宣传,加之景点分散零乱、数量不多,尤其是缺乏大型综合性景区,所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无法做到长时间吸引游客,同时也限制了餐饮业和零售业的发展。饮食文化方面,鸡头米和京彩松花皮蛋销路虽好,但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生产加工,生产能力十分有限;进贡甘露饼近年来重视力度不足,始终无法走出天长。民间工艺品,长期以来,销售没能形成规模,很难吸引高档次的消费群体。红色革命文化,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规模尚需扩大。(二)缺乏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相关产业文化内涵欠缺当前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主要停留在文物古迹、饮食文化、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的开发和建设上,缺乏对地方风俗、娱乐活动、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的认识,因而也就无法展现天长特色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就开发旅游业而言,人文景观目前依然停留在对文物遗迹的修复和重建上,而对于它们的文化底蕴开发却没有得到重视,对于游客而言只能带来感官上的刺激,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饮食文化产品的相关历史文化内涵也未做足,例如有关进贡甘露饼和“唐殿春”白酒的传说和原始工艺都有待于进一步做出开发。天官画、天寿玉雕等民间工艺以及抗大精神同样缺乏充分展示。(三)部分传统文化工艺在传承中没能培养出接班人才,无法形成产业规模作为天长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不容忽视。但由于这些传统工艺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无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更多的只是将它们作为业余爱好,既没有专门成立有关组织或机构来培养专业人才,传承艺术技艺和经验,更没有涌现出知名艺人,因而这些传统工艺目前处境艰难。

针对上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保护和建设措施已迫在眉睫,当地政府应当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天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推进天长市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加大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规模,以精品工程和天长特色扩大影响力继续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引进相关投资,开发出集“孝文化”、“状元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等为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旅游观光项目,并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风景区,打造天长旅游业精品工程,带动天长旅游业上档次上规模,吸引更多游客。饮食文化方面可以通过兴建大型工厂,扩大鸡头米和京彩松花皮蛋生产能力,将这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产品做大做强,争创国内知名品牌,同时还可适量开发当地秦栏卤鹅、铜城雪片糕等地方特产。对于天官画、长兴锣鼓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应当抓好机遇,适时借助商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这必将成为天长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亮点。(二)进一步挖掘天长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加紧对新项目的开发开发新旅游景观,在不断深化天长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当注重历史文化艺人在天长留下的文化遗迹,比如宣鼎写下的晚清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夜雨秋灯录》,曾受到鲁迅先生的赞誉,可以对宣鼎和《夜雨秋灯录》故事深入挖掘。另外,高邮湖、界牌鹭鸟生态园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给天长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观光资源,都有很大开发价值,不但能够提升天长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也有利于拓宽游客来源渠道。特色饮食文化方面,继续立足于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在恢复传统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进贡甘露饼和“唐殿春”白酒相关的故事传说的宣传,丰富饮食产品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革命文化方面,在强化发展红色旅游业的同时,也有必要将抗大精神沿袭下去,炳辉中学在立足于自己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更应负担起传承抗大精神的重要使命,为天长历史文化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三)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开发和管理,推动民间艺术与旅游等相关产业共同发展针对民间传统艺术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从业人数较少,以及传承的过程中没能培养出接班人等现状,需要充分利用政府扶持,通过成立研究会、艺术团和培训基地等方式来培养专业人员和优秀人才,促进艺人队伍发展壮大。尤其在对天长天官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拯救时,应当在保留天官画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凤阳凤画等优秀传统技艺,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改造,绘制出更多精美的天官画作品,而对于天寿玉雕也可以考虑开发出与旅游业相关的旅游商品,从而赢得更多的消费者。另外,在旅游观光景区设立专门表演场所,经常举办民间歌舞表演,充分展示长兴锣鼓、打对子、走旱船等民间活动的艺术魅力,这样不仅可以弘扬天长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还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做到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等相关经济产业紧密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四)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天长历史文化产业竞争力天长自设县级市以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商业用地、居民住房也就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而急剧增加。新一轮城市规划的修编,经济开发区的快速扩张,为天长市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但是由于在城市西进南扩的过程中忽略了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旧城区的疏解作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群、传统商业街等在旧城改造的浪潮中被拆毁,[5]甚至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当地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建设的观念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使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地统一起来,[5]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不断提升天长历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天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资源建设范文篇3

摘要

从“什么是人才资源”和“怎样建设人才资源”两个范畴进行了初步探讨。①在什么是人才资源范畴:讨论了人才资源的定义,人才资源提出的理论依据,人才资源与其他关于人才的概念的区别;讨论了人才资源的两上根本属性--组织性和自为性;讨论了人才资源与创新的关系,以及人才资源提出的意义。②在怎样建设人才资源范畴:立足于当代中国和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基本国情的研究,从政治优势、人才战略和历史机遇三方面分析了人才资源建设的机会,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道德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质量人才资源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人才资源组织组织性自为性价值观思维模式创新战略

前言“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由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迄今已走过了二十三年多的风雨历程,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推动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空前的辉煌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3%和发达国家2.5%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经济总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七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达到小康,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二步战略任务,为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八十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极其深刻的论断。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发展速度,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也接连取得了突破。为我国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战略转移和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方向。理论创新的热潮正在形成,必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推动力和牵引力。本文拟就支撑创新的实质性载体―人才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论和实际意义上的初步探讨,并就人才资源建设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以期为理论创新热潮的形成和壮大尽一点力。

资源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源建设

一、“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内涵

“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曾因资源优势前期发展较快,但未取得技术优势,资源依赖程度高,产业较单一,当资源枯竭时,又不像贫困县市能得到国家强力扶持,使发展难以为继,财政特别困难的城市。湖南省耒阳市是典型的“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它是湖南省最大的产煤基地,煤炭曾是耒阳的经济支柱,占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它又是全国17个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之一,随着资源枯竭,发展出现落差,导致财政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源建设的难点与问题

(一)发展环境破坏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煤炭曾是耒阳经济发展的命脉,高峰时年产量1200万吨。它虽使耒阳经济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枯竭,问题接踵而至。如今煤炭可开采量仅1.2亿吨;去产能使耒阳2018年的煤炭产量跌至120万吨,赶不上高峰时的零头;失业矿工增多;经济结构失衡,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占“大头”;煤矸石、粉煤灰和废水污染土地,使其无法耕种;矿区居民职业病、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地下水位下降使水资源告急;采煤沉陷区使房屋、桥梁、道路等遭受损坏;水源涵养能力削弱使耒阳面对2008年的洪灾不堪一击,山林遭毁,田地受损。目前全市有矿山地质灾害隐患157处,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亏空需要加倍弥补,治理“后遗症”需要巨大投入,这让政府的财力难以承受,无力推进财源建设。(二)产业萎缩收益递减,自我发展能力弱化。过去耒阳因资源而兴,但单一的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中被束缚在狭小空间,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导致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加工业不发达,经济结构畸形,产业转型迟缓;名优产品少,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煤炭开采门槛低也使中小型企业居多,规模化程度低,经营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难以扩大规模,自我发展能力弱。金融危机后,西方进入衰退期,外煤大量进入我国且价格低廉;国内新能源快速发展,普通混煤从过去每吨近千元降到2019年初的每吨240元。耒阳不仅资源枯竭,还要去产能,致使煤炭量价齐跌,煤炭税费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大幅降低。加上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初始开采成本低,煤炭品质好,价格高,效益较好。随着采掘深度、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品质变差,价格下跌,优势变劣势,产量收益都在递减。煤炭作为耒阳的支柱产业曾大力发展,过去煤价上涨使先入者一夜暴富,从而引发跟风效应,重复投资,恶性竞争,既让企业效益变差,投资者损失巨大,也使财政增收困难,整个耒阳的自我发展能力弱化。(三)产业单一结构不合理,难以产生综合效应。耒阳过去一“煤”独大,产业单一,结构脆弱,经济受市场、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如耒阳的煤炭税费2010年在财政收入中的比占为59.43%,2013年就降至15.09%,原因是2012年耒阳连出两次安全事故,国家要求关闭小煤窑。近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产能,耒阳大量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资源性产业属于投入型产业,产品缺乏深精加工,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乘数效应小,产业的关联性、辐射性低,作为支柱产业既难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产业之间又互不配套,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效应。近年耒阳虽大力发展替代产业,但尚在培育期,短期难形成优势。长期依赖资源使耒阳其他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结构的低水平和趋同性使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源建设举步维艰。(四)经济总量偏小,税收集中度过高。煤炭虽使耒阳经济快速扩张,GDP总量在湖南曾排到第五、六名,但仍总量偏小,与位居前四名的长沙、浏阳等县市相比差了一个级数。前四名一年的GDP都是上千亿,长沙县2018年达1509.3亿元,而耒阳最高年份也只有400多亿。长沙县的财政收入2011年是120亿元,到2018年已达350亿元,耒阳的财政收入同期却由22.63亿元弱减到21.9亿元。资源产品属于上游初级产品,价格过高,下游产品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国家为稳定物价,就要抑制上游资源产品价格。过去煤炭开采主要是国有企业,创造的利税大都上缴,留给地方的很少,导致资源富县又是财政穷县。煤炭作为耒阳的支柱财源,其税费一度占据全市税收的半壁江山。但近年这一支柱财源坍塌,其税收从2012年的4.77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1.8亿元。后来又依赖土地经营与房地产开发,当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时,财政增收就异常困难。财源结构的单一性和高度集中性,使支柱财源基础脆弱,风险极大,加上经济总量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就容易使财政陷入困境。(五)刚性支出不断增多,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分税制改革将事权下放,财权上收,层层向上集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求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医保、养老等标准不断提高,教育、扶贫、三农、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补短板”支出不断增多,且支出刚性,结构固化、能增不能减。作为传统农业县市,财政收入随着农业税取消而明显减少,再加上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增收更加困难。作为夹心层资源枯竭型城市,耒阳既不像发达县市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又不如贫困县那样得到国家的有力扶持;过去依赖资源使产业结构单一,不如其他中等县市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发展较为平稳,当依赖的资源逐渐枯竭,发展出现较大落差,使耒阳的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六)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能力弱化。煤炭开采技术门槛低且利润可观,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使耒阳经济科技投入少,以物质消耗为主。由于资源开采一次性投资大,设备、钻井、洞道、房屋等固定资产具有较高的利用锁定性,难以回收或转作它用,形成大量沉淀成本让企业退出的成本很高,只能低效运营,致使产业结构呈现刚性,转型困难,关闭整顿浪费很大。由于耒阳过去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虽大力招商,推动产业转型,但受项目达产时效和减税让利等影响,短期对财政的贡献有限。科技投入少使耒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未充分延伸,科技创新和营销人才缺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响亮的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低下。(七)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转型意识不强。过去耒阳因资源而兴,一些干部群众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养成靠山吃山的思想,缺乏危机感与紧迫感。当被国家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得到国家一定扶持时,一些人又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缺乏主动探索、研究培植壮大财源的思想,生财、聚财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积极促进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意识与有效举措,也影响了财源建设的步伐。

三、对策与措施

资源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地方学;察哈尔民俗文化;品牌建设

一、乌兰察布市建设文化品牌的新进展

文化建设,就要通过研究历史底蕴,挖掘文化精髓,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以历史悠久,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成当地的文化品牌。近年来,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及周边地区有关察哈尔文化研究机构、社团组织和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全力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共同致力于察哈尔文化的挖掘抢救、传承保护、研究创新、弘扬发展,在文化研究挖掘、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传承、文化阵地创建、文化城镇塑造、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察哈尔文化的研究、传承、抢救和保护工作,团结广大专家学者和致力于察哈尔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坚持“抓精髓、聚精英、出精品”的研发思路,广纳贤才,重点突破,开展学术研讨及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开发文化产业,铸造地区文化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本世纪初,在国家“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和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战略的号召下,乌兰察布地区掀起了察哈尔文化研究“热”。2003年,自治区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宏伟目标,乌兰察布盟委、行署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精神,积极谋划制定本地区文化发展路径,并首次提出了“察哈尔文化”概念。2005年,在乌兰察布市首届察哈尔文化研讨会上,市委、政府立足实际,着眼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经过多方论证,正式确定察哈尔文化为乌兰察布市的文化品牌,确立了察哈尔文化在乌兰察布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战略地位,即以草原文化遗产为源头,以察哈尔蒙古族文化为内涵,以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和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努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从而推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谐发展。此后,在市委、政府的推动下,2005年11月,集宁师范学院率先成立了察哈尔文化研究所;2008年,察右后旗成立了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随后,察右中旗、察右前旗、丰镇市等旗县市区也陆续成立了察哈尔文化研究组织;2014年8月,自治区“一旗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现场观摩会在“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开发保护基地”察右后旗召开。“察哈尔文化”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文化品牌,标志着察哈尔文化研发思路趋于成熟。同年11月,集宁师范学院与察右后旗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签订协议,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特色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2016年7月,区直社科类社团工作会议暨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察右后旗召开,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作为基层社团工作典范首次向全区推广工作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同年12月,集宁师范学院“察哈尔文化研究所”正式升格为“察哈尔文化研究院”。2017年6月,内蒙古察哈尔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察哈尔文化研发工作走上更高的平台。同年11月,成功举办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论坛期间,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文化研究会正式揭牌成立。市研究会的成立为深入推进察哈尔文化研究,打造乌兰察布地区的品牌文化积累了智力,提供了学术支撑,营造了良好氛围。乌兰察布市位于蒙晋冀三省区交界处,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鄂金三角结合部,是自治区12个盟市中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地区,是自治区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北开南联的交汇点,是联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是自治区对外开放的前沿。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参加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乌兰察布市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乌兰察布市最大的发展优势是区位,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开放,一定要保持强烈的发展意识,做好开放发展这篇大文章。”因此,乌兰察布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区位交通,在实现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全面开发、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以察哈尔文化为品牌文化的文化建设不仅对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且是最具实践意义和操作性的抓手。

二、培育地区文化品牌的有效抓手

察哈尔文化作为蒙古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察哈尔蒙古族民俗文化,最大限度发掘这一地域性和民族性凸显的文化资源,实现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呢?我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依托丰厚的察哈尔蒙古族历史文化遗产,瞄准传承至今的察哈尔蒙古族活态民俗文化,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品牌,重点加以培育。第一、抓住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全力塑造和培育品牌意识。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乌兰察布地区蕴藏着灿烂多姿的察哈尔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乌兰察布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要有实质性突破,必须重视察哈尔文化元素在品牌培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要抓住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塑造本土的品牌。第二、充分发挥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社会团体的作用,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依托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察哈尔文化研究会,积极调动各旗县(市、区)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及民间社团组织在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发挥研究会团体统筹组织协调职能,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各文化机构、文化社团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察哈尔文化工作的合力;配合内蒙古大学,进一步发挥集宁师范学院作为“蒙古族及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在察哈尔文化研究方面的研究中心功能和智库作用。第三、树立草原文化核心理念,设立市级察哈尔文化艺术节。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建议设立乌兰察布市级“察哈尔文化艺术节”,将该理念融入到艺术节各项活动之中。诸如2010年举办的全市察哈尔民歌大赛,察右后旗举办的察哈尔文化艺术节、察哈尔奶食比赛和老年阿斯尔大赛;2017年成功召开的“察哈尔文化•乌兰察布论坛”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了节日的气氛,鼓舞了各族群众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察哈尔文化艺术节办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节日。第四、盘点察哈尔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新亮点。一要深度挖掘乌兰察布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放眼乌兰察布历史文化资源,可谓资源丰富,积淀深厚。我认为我们乌兰察布当下,不仅要研究和保护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还要仔细盘点历史遗存,潜心研究,科学论证,合理利用好这些遗产。以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发掘出土文物(7000多件,各类瓷器标本上万件)为例,足以佐证800多年前的集宁是何等的辉煌繁荣。古城建于1192年(金章宗明昌三年)原系金代集宁县,为西京路大同府抚州属邑,是连接蒙古草原与中原进行商贸交易的春市场(榷场)。二要充分认识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下功夫潜心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品。比如旅游文化产品,要坚持保护优先,防止破坏性开发。三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与活力。要以文化为灵魂,以历史为脉络,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含制度文化和地名文化)、草原商道榷场文化,古驿站(含军台)文化,察哈尔文化、杜尔伯特文化、长城文化和红色文化。四要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对外开放新通道。我市成功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北方陆港园区取得国际道路运输许可资质,货运车辆可直接由乌兰察布经二连口岸出境到扎门乌德,打通了乌兰察布—乌兰巴托—乌兰乌德“三乌通道”。乌兰察布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项目建设工作,机场国际航站楼改造完成,具备了开放航空口岸的硬件条件,申请开通国际航空口岸相关资料已报送国务院。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二期工程加快建设,俄罗斯、蒙古国境外物流园区建成投用,B型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面向俄蒙欧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初具规模。五要加强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和转型发展,为地方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大学是一座城市智慧的心脏,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乌兰察布市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提高城市品位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和帮助集宁师范学院等院校建设专题博物馆和文献资料中心,结合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加速特色学科建设。

三、深耕民族文化沃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资源建设范文篇6

资源基础理论综述

1.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原理资源基础理论是研究组织内生成长因素的重要理论之一。1959年,英国人彭罗斯(Edith.T.Pen-rose)在《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是建立在管理性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体的概念,认为“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11]。1984年Wernerfelt提出,企业发展的一系列特殊资源以及资源的使用方式上,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需要打破利用现有资源与开发新资源之间的平衡[12]。企业可用的资源包括品牌、可用的技术知识、高级的雇员、贸易联系、机器、资本等。1990年Prahalad和Hamel指出,企业应被看作是能力的集合体而非资源的集合体[13]。1995年,Barney融合了资源和能力的概念,指出企业要拥有有价值、稀少的、不可模仿的资源才能形成该企业的核心能力[14]。1997年,Olive将企业资源的范围扩展到生产流程、专利、专有技术、客户,甚至政府关系[15]。2000年,Helfat将知识管理能力纳入到企业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中[16]。2.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从资源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特殊的异质资源,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的种类从有形的物理性资源范筹,向无形的知识资源不断扩充。企业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的内在原因是具有不可模仿性的资源与能力;而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利用异质资源和能力获取超额的利润,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建立外部网络等方式获得这些特殊资源。另一方面,一个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为了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要突出重点,发展有竞争力的部分。这样做的结果必将导致企业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客观上要求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的异质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的关系,以形成一种稳定的资源流动方式[6]。

科技资源共享组织成长的内生因素分析

1.科技资源共享组织的产生在科技资源管理的初期,科技资源管理职责往往由单个人承担,而且是兼职从事资源管理工作。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没有太大差别,多从保护、保值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怎么提高利用率。对于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基本上零散地保存在研究人员个人手里,由课题组统一管理的情况都比较少见。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以及资源获取技术、手段、方法的增多,我国的科技资源总量大幅提升[17],由单人兼职负责科技资源的管理已经不能胜任科技资源发展的需求,而科研机构的管理者也对科技资源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加强科技资源管理逐渐成为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一大批科技资源专职管理和服务机构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组建了一批国家分析测试中心;90年代开始组建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仪器协作共用网和国家农作物种质保存中心等;2000年,由7家科技信息和情报机构参加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更有一批隶属于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资料室、情报室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转变为信息中心,开始提供信息和数据服务。这些专业机构的出现,标志着科技资源管理工作的专业化。2.科技资源共享组织的资源和能力分析在科技资源共享机构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资源,一类是可供共享的物理资源或信息资源,另一类是资源管理技术、资源服务技术、品牌、高技能的资源管理人员或服务人员等能力资源[18]。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科技资源共享机构对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扩充需求呈现不同的阶段。基本上可以分为资源/能力积累、资源/能力充分利用和资源/能力创新与再生3个阶段。(1)资源/能力积累阶段。该阶段主要指共享机构成立初期,其关注点在于保持自然状态、持续运行,反映了对物理或信息资源占有的初始需求。(2)资源/能力充分利用阶段。该阶段表现为科技资源共享机构对自己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利用,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其关注点在于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对于资源管理与服务技术、品牌经营等更加重视,在资源层面开始注意资源的筛选和评价。(3)资源/能力创新与再生阶段。处于该阶段的科技资源共享机构,对资源的管理能力很强,人员素质和水平也相当高。共享机构此时的管理重点已经不再仅仅关注资源和相应的管理技术,而更加注重对人员智力、能力和经验的开发利用,以期通过具有创新技能的人才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或者引入新的资源,开拓新的业务。我国的科技资源共享机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资源单位。例如,仪器中心、数据中心、文献中心、种质所等。这类单位普遍有一定数量的资源积累,因此都拥有一定的资源管理能力,也拥有若干资源管理人员。资源单位的资源和能力状况呈现两级分化。对于国家气象中心、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这样的具有一定行政职能的机构来说,国家每年有充足的经费支持,资源持续更新、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员配置较为充足,人员素质也较高。但是对大多数仪器中心,以及没有行政职能的数据和信息中心来说,普遍存在资源总量小、质量低、人员素质不高、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等问题[19]。资源单位的发展会体现在上述三个阶段。随着科技资源建设投入经费的增加,资源积累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对资源管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如果资源单位想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则需要在资源/能力创新与再生上进行重点投入和培养,此阶段对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加。第二种是资源服务单位。例如,生产力促进中心、仪器协作服务网、数据共享网等,这些机构的特点是本身几乎没有资源积累,以为资源拥有机构和资源需求用户提供中介性服务为目标,具有一定的服务能力和人员队伍。但是这类机构与资源拥有机构相比,在科技资源共享价值链上处于弱势,难以吸引优质资源加入自己的服务体系,进而影响服务质量,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现阶段,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一家名为“数据堂”的公司,利用免费的数据集存储空间和共享服务平台,吸引了众多计算机领域的机构用户在平台上共享高质量的数据集,也吸引了很多个人研究者在平台上索取数据集,数据共享中介服务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利用这样的免费服务平台,加上自身在计算机领域深厚的专业背景,也为自己吸引了专业的计算机领域数据生产和加工订单,实现了自我发展的服务模式探索。这种现象也说明,资源服务单位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能力,就无法有效吸引资源拥有单位与自己合作,共同开展资源服务。所谓专业的知识背景和服务能力集中体现在人才队伍的专业化,以及领域知识的专业化。

资源建设范文篇7

国有自然资源报告制度建设的法理考量

所有权主体地位有待落实。根据法律规定,我国国有自然资源的最终所有者是全民,但全民在法律上只是一个抽象概念,无法直接行使自然资源所有权。实践中,《物权法》等法律规定由国务院代表行使包括国有自然资源在内的国有财产所有权,国务院再将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分配给各级政府行使。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实现国务院对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的统一领导,但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目标和利益会有所差异,多级机制本身也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激励不兼容等问题,可能导致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部门化或地方化,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和维护全民作为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的法律地位。人大监督职能有待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全民行使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主要是通过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法定职权(立法权和监督权)来实现的。在国有自然资源所有权行使制度中,所有权行使主体是人民政府,全民有权监督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行为。长期以来,各级人大未充分履行国有自然资源的监督权,全民对行使国有自然资源各项权利缺少监督机制。因此,必须要加快健全相关制度,强化和落实人大监督职能,为完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行使制度、确保实现国家所有者权益提供基本路径和制度保障。

国有自然资源报告制度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按照《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国有自然资源报告重点是:自然资源总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重大制度建设,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情况。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在总量、制度建设和保护利用方面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基本摸清主要门类自然资源数量。我国已经建立了主要门类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统计制度,包括全国国土调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海岛统计调查以及年度《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中国水资源公报》《海岛统计调查公报》等,基本掌握了各类自然资源数量和部分资源质量情况,为开展国有自然资源报告编制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自然资源管理重大制度体系。国土空间开发方面,通过科学编制实施各类规划,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建立国土规划制度,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引导和管控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等各类活动。二是建立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形成了全国、省、市、县、乡五级规划体系,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三是建立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优化了海洋空间开局。四是建立健全用途管制制度,制定实施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构建以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工程实施,促进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一是建立健全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制度,2017年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初步建立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二是推动国土综合整治,实施了青海祁连山等11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推动统一保护和系统修复。三是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形成了煤炭等九大矿业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先后批准了四批共661家部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促进矿业行业的绿色发展。四是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全面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将全国30%的近岸海域和35%的大陆岸线纳入红线管控范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通过开展重大制度改革,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一是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颁布实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政策标准,形成了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文件思路。二是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出台《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不断扩大有偿使用范围,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全面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方面,一是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构建了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全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二是有序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截至2017年底,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达2249处,占国土面积的13.14%;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平台,开展多项专项监督检查行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一是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24.2%,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下降58.4%。二是不断推动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40个示范基地建设,遴选334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回采率分别提高5.7个百分点和l个~2个百分点。三是确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形成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四项制度”。四是持续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创建活动,并选择部分省份探索开展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建设。

国有自然资源报告制度建设存在的困难

缺乏国有自然资源报告编制顶层设计。国有自然资源报告涉及多种自然资源门类,整体设计、统一方法和统一标准成为报告编制的重要前提。目前,国有自然资源报告编制主要涉及自然资源、水利等多个部门。由于各种自然资源属性不同,加上不同管理部门管理基础、统计口径、分类标准不一致,难以把握不同类型报告的详略程度,影响报告的规范性和完整性。此外,由于国有自然资源报告编制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其紧密相关的统计核算、监督核查等制度规范基本处于空白,相关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也不健全,亟待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难以确定国有自然资源报告内容。虽然《意见》明确了国有自然资源报告重点,但对报告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以及自然资源资产分类、计价等均缺乏相对统一的规定,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比如:就报告范围来说,是只包括国有自然资源,还是也包括集体自然资源,尚无明确规定。但若仅包括国有自然资源,受自然资源系统性、整体性影响,将无法全面反映“相关重大制度建设”“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情况。缺少规范的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方法。自然资源总量应反映实物量和价值量。目前,在具体操作层面,不管实物量还是价值量核算,都还存在一定问题,造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从实物量看,一是缺少统一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各类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导致数据不一致,如:原国土资源部门和林业部门统计的林地数量相差较大。二是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形态和属性不同,统计单位不一致,如:土地的统计单位为亩或公顷、天然气为立方米等,导致很难对所有种类的自然资源进行实物量加总或比较。从价值量看,一是缺乏统一公认的价值量核算方法,难以准确评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虽然众多专家学者从理论上对价值量核算进行了探索,但目前仍未形成一致认可的核算方法,从某些地区实践看,部分资产还在采用名义价值。二是部分缺少自然资源质量评定,自然资源质量是衡量自然资源价值量的重要依据,但目前各类自然资源中,仅耕地、水资源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质量评定,森林、草原等资源质量评定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技术方法有待优化。

国有自然资源报告制度建设的思路

资源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管理办法;技术标准;标准体系;监测质量

1项目背景

河南省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共分两期项目:国控河南省项目2012—2014年为一期,国控河南省项目2016—2018年为二期。

1.1国控一期建设项目情况

2012年国控一期项目启动后,根据水利部《关于印发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内容的通知》的要求、遵循国家项目办的技术路线和相关标准、结合河南省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和现状编制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河南省技术方案(2012—2014年)》,该方案于2013年通过了国家项目办的评审并付诸实施。建设内容除国家确定的建设内容外,还包括省控取用水户监测点建设,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市、县分中心平台建设,省、市、县三级业务应用系统定制部署等。一期完成的建设目标为:一是取用水监控体系建设,共完成建设国控取用水户监测点590个(其中管道型监测点551个,河道型监测点39个),省控取用水户管道型监测站点近1500个,监测点建设完成率达到100%;二是水源地监控体系建设,在邙山花园口水源地、白龟山水库水源地、许昌市北汝河大陈闸水源地、南湾水库水源地、漯河市澧河水源地、开封市黑岗口水源地6个重要饮用水源地设立了水质实时在线监测站;三是水功能区监控体系建设,完成了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及9个分中心实验设备的更新配置工作,以加强对《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中河南省内水功能区水质的巡测检测工作,实现了100%监测覆盖;四是信息平台建设,以全省水利三级专网及已有机房配套设施为基础,完成了相关的软硬件环境搭建和业务系统开发,实现了与中央、流域、省辖市、省直管县的互通互联,完成全省大部分水资源业务的线上处理,完成了水资源业务管理三级通用软件、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应急管理系统、水资源运维管理系统、水资源监测数据交换平台、内外网门户系统的定制开发部署。

1.2国控二期建设项目情况

国控二期河南项目(2016—2018年)是在一期建设成果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到2019年结束,历时3a左右时间,进一步提高三大监测体系的在线监测能力,特别是大中型灌区的取水口和重要饮用水源。同时,进一步对水资源监测交换平台进行完善,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河南省水资源管理体系,为水资源最严格考核和定量管理提供信息化支撑。国控二期项目在一期成果基础上,实现三个目标任务,分别是:一是完成对河南省河道外许可水量的80%以上和河南省总用水量的50%以上实现取用水量在线监测;二是完成对供水人口超过20万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全监测;三是完善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定制移动应用门户等。

2项目建设中取得的经验

2.1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多方参与

河南水资源监控项目成立以分管厅领导为组长、相关处(局)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依托省水文水资源局、省水利信息中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提供技术支撑,负责全省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下设河南省水资源管理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项目办),负责项目的日常工作。各省辖市、省管县水利局及有关大型灌区管理单位作为项目协调管理单位,具体负责项目前期建设中的协调与项目建设后期监测体系的管理工作。各取用水户参与监测设备的日常看护与管理工作。

2.2勤沟通重协调,为承建单位做好服务

河南省国控项目参建单位很多,工程项目涉及全省所有省辖市及其县区、省管县水利局、各地节水办以及数百家涉水企业和机构,沟通协调工作量很大。为了给各个参建单位提供一个较好的施工环境,减少非技术因素对项目推进造成的不良影响,项目办一直把沟通协调工作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把市县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协调与地方水资源考核挂钩,通过微信、QQ、电话与参建单位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对协调不力的各级单位给予重点督办。

2.3根据各个标段的特点制订项目管理办法

国控水资源项目技术分类比较复杂,不同的项目涵盖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技术设备。因此,需要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考核制约机制,制订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对于设备安装类的标段,侧重于考核生产厂家的技术实力以及承建单位的施工组织能力,通过资质要求和技术参数严把设备的质量关;通过考核安装工艺的成熟度以及阶段性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确保施工质量和建设进度;对于大批量安装的站点,让承建单位率先按规范标准建试点工程,经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联合验收通过后再展开后续工作。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度问题建立惩罚和制约机制,确保质量进度两不误。

2.4统一技术标准,构建规范标准体系

根据河南省水资源管理要求,遵照水利部的相关技术要求与标准,省项目办先后印发了《监测站点基础信息表》《河南省水资源监测数据传输规约补充说明》《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河南省项目验收实施细则》《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河南省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河南省项目建设档案管理办法》《河南省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自动监测站水质数据监控管理办法》《关于统一全省水资源在线监控传输规约与技术标准的通知》《水资源监测系统运行维护规程》,《水资源监控数据传输规约》等相关技术规范,统一了河南省在建设、验收、档案管理、数据传输的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了河南省水资源监测技术要求和标准。

2.5规范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项目办颁布的建设标准规范要求,省项目办严格贯彻施工监理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以及合同管理制度,并组织与承建单位共同学习。同时,项目办定期邀请部项目办专家对河南省监测平台、业务管理系统进行质量审查把关,督促承建单位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整改到位。各软件系统在试运行以前,以及试运行后期分别由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测试单位进行专业测试,确保对照功能、安全稳定性符合预期要求。在运行期间,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定期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设备检测数据进行比测,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

3项目建设的一些建议

3.1落实运行维护标准和经费

通过近七年建设,系统已全部上线运行,一二期的管道型监测站点、渠道型监测站点、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等设备与各类软件已过保质保修期,建设完善有效的运维体系已迫在眉睫。当前,项目运维管理任务逐年增大,尤其是一期监测站点的故障率呈上升态势,所有设备随着年份的增加故障出现的频率也将逐渐增加,所以经费需求规模将会随之增加,建议部项目办尽快制定系统运行维护费定额标准,并在中央预算中安排国控项目运维经费。

3.2继续提高全省水资源监控目标和监测质量

继续加强规模以上取用水户及大中型灌区的在线监测建设,在河南省水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市、县已建水资源监控项目资源。同时,对计量设施未安装或虽安装但不合格、运行不正常的取水单位及个人,责令限期整改,持续提升河南省河道外许可水量和总用水量的监控目标和监测质量。

3.3加强监控体系后期运行管理,提高数据采集精度和准确率

进一步加强各业务系统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发挥系统对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征收水资源税的支撑作用,确保各类监测数据的准确、及时。随着水资源费改税的持续深化,在线监测水量作为计税的依据将成为常态,监管部门和用水户对在线计量精度要求日益迫切,建议尽快制定计量设备校准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4结语

资源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资源库;共享性;差异性;职业性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资源库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具备成本核算技能、具有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成本会计》教学资源库是基于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启动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通知》《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指南及技术规范》,旨在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课程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原则

(一)完善资源的共享性

资源库建设最基本的要求是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资源库内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具备可兼容性和可获取性。进而依托教学平台,通过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以此方式获取或者传播教学资源,完善校际、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功能。

(二)满足需求的差异性

成本会计教学资源库是以学生、企业、社会学习者的需求为根本开展建设的,不同的社会角色产生了不同的需求。需求的差异要求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构建分类分级的教学资源体系,在强调资源逻辑性的同时,针对不同的资源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资源。(三)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在成本会计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高职学生自身特点、企业岗位需求、专业技能等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积极与企业对接,加强校企合作。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坚持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量引入行业标准、企业规范、真实项目等充实资源库,以更好地辅助会计专业教学。

三、课程资源库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库内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然而资源逻辑性仍需不断提高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是依据结构化的课程设计,分层建设课程资源。建设资源分为素材资源、积件资源、模块资源和课程资源四个层级。尽管团队根据教学需求和专业特色对资源库建设有整体的建设方案设计和规划,但在资源建设时还是或多或少地缺少模块化和逻辑性的思考。

(二)资源库更新标准仍需改善

国家对教学资源库的更新、完善有明确的要求,教学资源库每年的更新比例不低于10%。但对于需要更新的目标资源如何选取,缺乏相应的量化细则;对于资源选取后该制定何种更新目标缺乏分析。

四、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及途径

(一)基于课程的分工协作资源建设模式,通过教案和自学

指南将资源有效地整合利用首先,完成调研任务,分析教师和学生对资源的不同使用需求,围绕“能学、辅教”的功能定位,设计完成资源清单;其次,根据教学日历安排,以课时为基础进行任务分工。这样的分工方式有利于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设计有效地建设和使用各种资源,使资源的建设更具逻辑结构;最后,在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教案和自学指南引导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以及线上线下的学习。

(二)研究技术标准,提高教师质量意识,严格把控资源验收过程

组织团队内部人员加强技术标准的学习,明确各种资源的技术要求,强调资源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建设者的资源质量意识,要求建设者能够将完成且验收合格的资源逐项应用于教学或学生自学过程中;对建设完成的资源进行统一验收。验收时形成可量化的验收标准,重点查看资源四个“是否”:是否满足技术标准、是否与知识点紧密结合、是否可以形成积件具有逻辑结构、是否具有使用价值。

(三)检查资源的利用效率,评价资源的使用情况,促进教学资源的更新

因为某个颗粒化资源的改变可能影响积件的逻辑性,所以在决定资源更新时需要慎之又慎。选取更新的目标资源时应使用相应的选取标准,具体标准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效率、资源建设完成的时间、资源使用时学生的感受等因素出发考虑,并且对相应的因素进行量化。

五、结束语

《成本会计》教学资源库仍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未来资源的建设、验收和更新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今后的工作中团队仍会积极沟通问题、认真总结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坚持建设原则下,实现建设完成数字化、网络化的成本会计教学资源库,满足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自学、培训、检索、交流等需求,达成省内外职业院校开放、共享的目标,为学习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成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107-110.

[2]吕玉龙,张全.基于“互联网+”的会展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理论导报,2016(10).

资源建设范文篇10

1.资金问题。对大部分普通高校而言,文献资源采购的经费是有限的,而数字资源建设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在正常运作基础上无法兼顾数字资源的全面建设。此外,由于经费和设备等问题,造成了民办高校图书馆实现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存在技术上的障碍。2.数据库建设问题。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而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中普遍缺少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特色数据库,现有的数据库往往重复性太强。在建库过程中,各个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种类、自动化系统及相关数据库系统之间缺少统一的标准,各种数据库软件兼容性差。3.资源共享问题。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存在明显的思想意识障碍。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共享意识薄弱。由于各馆之间各自为政,使得数字资源建设缺乏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使得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成本较高,同时由于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缺乏服务和价格优势,使得图书馆真正加入信息资源共享的动力不足。4.馆员素质问题。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缺乏真正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在能力上,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外语水平一般,不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缺乏必要的熟练度,严重困扰了网络化资源共享的发展。在心态上,数字资源建设人员安于现状,适应新形势的观念淡薄,没有很好地掌握和获取网络资源技术,对数字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资源的利用率较低。5.共享用户素质问题。用户的信息能力普遍欠缺。具体表现在:查询资源的方式比较简单,不会使用高级的检索系统、不熟悉各类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资源的获取能力不高;在进行信息加工、传递等操作时仅习惯自己常用的软件,对工具的使用不够灵活,资源利用效率不高。6.管理问题。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较为落后,严重阻碍着信息资源共享的步伐。同时,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缺乏强有力的专业管理机构,多托管给图书馆学会和图工委等组织,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难以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协调作用。

加强民办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民办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启动机。要保证对于网络建设的投入,加速网络建设的步伐,使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获得经济上的支持;在原有资源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数字资源在整个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中的比例,引进数字馆藏资源,以加快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2.加强数据库科学化建设。在建设数字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数据库建设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加强数据库建设,关键在以下几点。(1)数据资源多样化,特色化。建立民办高校图书馆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依据自身的特色设立有关的信息库,有效整合数字资源,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2)数据格式标准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共知”,而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共知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在统一的协调机构组织下,在区域内构建各个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平台,使用统一的标准和数据格式,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3)建立模式分散化、共享化。各高校图书馆应集中技术优势,有效利用自身条件,实现分散建立数据库、集中连库以及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不但能够减少资金的投入,而且能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要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协调各馆之间的资源购藏工作,合理布局文献资源,加强文献资源的采集、建设和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最终深化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工作,构建出一个各具特色、资源互补、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信息资源体系。(4)建设思路合理化。民办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要综合各方面的资源,制定建设标准和原则,并做好前期的需求分析论证工作。为使效益最大化,应确保数据库有较强的相关性,有一定规模的需求,数据库的使用能达到一定的效率,避免浪费。图书馆还要大力宣传网络资源建设,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完善数据库的建设。(5)重视检索平台建设。要搞好民办高校图书馆检索平台的建设。加强网站主页面的设计。当前的数字图书馆主页面逐步成为民办高校图书馆同外界联系、取得沟通交流、展示馆藏资源信息以及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人员要熟悉和了解数据资源,检索平台不仅要方便广大师生检索查询,还要体现出资源的学术内涵和条理性,对读者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1)对共享用户的培训。利用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更重要的是利用和掌握图书馆所蕴藏的信息资源。掌握和利用这些必要的检索工具,成为一种必然。需要对读者使用数据库的技能进行培训,利用对常用数据库信息的运用,增强读者对基础性文献资料的理解运用,增强信息检索整体能力水平,让数字资源成为人们进行数据信息收集的熟知工具。民办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应积极同读者进行沟通,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网络意识,增加读者逐步向良好的网络资源趋近的热情,创造出新型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格局。(2)对馆内人员的培训。一是理念先行。树立“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必须理念先行,充分尊重读者,给读者以针对性的服务。二是团队培养。依靠高校雄厚的学术水平和技术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邀请众多专家、教授和学者,从较高的层面开展工作,为用户提供专业性更强的服务,让用户认识到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不可替代性。三是重视素养。重视提高民办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信息素养,要求馆员熟悉馆藏资源情况,通晓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知识;了解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网络上的各种数据库;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准确判断信息质量及利用价值,提供快、新、准的信息。

民办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