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0:30:36

资源节约

资源节约范文篇1

进入新世纪的**,正处于由提前实现小康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按照《**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关于强化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要求,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成就

**时期,全省积极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强化政策法规引导,依靠技术进步,完善基础管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强和改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明显

全省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打开了工作局面。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进一步明确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职责,健全省、市、县三级管理组织和工作网络。特别是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发[**]36号)文件下发后,各有关部门协调动作,强化工作指导和政策引导,促进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据**年底统计,全省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1075家,从业人员10.7万人,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渣109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5%;废水处理回用量57026万吨,比"八五"末增长近两倍;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产值214.9亿元,实现利润14.6亿元。仅全省物资、供销再生行业统计,五年累计回收利用废旧物资总值144.1亿元,其中回收利用废旧金属409.8万吨、回收(拆解)报废汽车96884辆。

(二)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自国发[**]36号文及若干配套政策出台后,省制定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加强废旧金属资源管理、加强散装水泥管理和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各地也针对当地实际制订了具体的规定和管理办法,如杭州市颁发了废旧金属管理办法,湖州市推出了废纸回收管理办法,温州市制定了加强老旧机动车报废更新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出台,促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推动整个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从1997年开始,重点对利废建材企业和木竹企业、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等进行认定。据**年底不完全统计,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259家,减免税3.02亿元。镇海炼化、巨化集团、尖峰集团、新安化工集团、诸暨八方水泥厂、杭州木材总厂、温州汽车设备更新回收公司等一批重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通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增强了企业实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地位,拓宽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

(四)积极培育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拓展资源综合利用领域

重点开发了一批大用量、经济效益好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了10个国家和省级示范项目。石煤提矾技术,综合利用低品位石灰石、石煤渣、金属尾矿烧制水泥技术等,被国家经贸委列入第一批优秀实用技术;利用废橡胶生产冷冻胶粉、利用回收废玻璃丝进行回炉生产等项目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全国推广。**虎霸集团利用日本援助的20t循环硫化床锅炉,开创了我省利用石煤发电的先河;杭州锦江集团建成年处理生活垃圾150万吨的垃圾发电项目,成功地走出了产业化处理生活垃圾的新路子;常山虎跃、江山何家山水泥等企业,利用固体工业废渣新建日产10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拓宽了资源综合利用的路子,而且有效缓解了我省资源不足的矛盾。

(五)兴办各类再生资源市场,资源综合利用队伍迅速扩大

各具特色的再生资源市场迅速形成。全省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各类再生资源市场近10家。其中东阳废塑料市场,年成交量30万吨;台州废电机、再生白银市场和杭州旧货交易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已扩展至省外。通过市场带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较快发展,全省城乡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三废"回收利用工作队伍。仙居有三千多人从事废渣、废液回收和白银提炼,年提炼量约50吨;温岭、路桥等地有十几万人从事废电机、变压器回收拆解,年回收拆解废金属100多万吨;富阳通过各种渠道年回收90多万吨废纸,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六)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

散装水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期末,供应散装水泥的生产企业发展到332家,发放设施能力达2500万吨;五年累计供应散装水泥4548万吨,年均增长20.5%,散装率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按通用标准折算,节约包装纸27.3万吨,折合木材150万立方米,创经济效益18.7亿元。**年,散装水泥供应量1384万吨,居全国首位;散装率达到32.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

(七)全面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新型墙体材料产业迅速崛起

墙体材料改革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新型墙体材料的产业规模和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发展到836家,全行业形成了多孔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主,砖块板瓦相配套,高中低档产品并举的产品生产体系;形成了年产混凝土小型砌块250万立方米,多孔粘土砖93亿块标准砖,混凝土瓦1500万平方米,轻质条板1200万平方米的产业规模。五年累计生产新型墙体材料311.9亿块标准砖,年均增长26%;**年城镇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例达51.8%,比"八五"期末增长37.8%。通过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利用固体工业废渣738万吨,保护耕地5.1万亩,节约能源212.5万吨标准煤。

(八)广泛开展宣传和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形成有利的社会环境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宣传与交流。一是开展全社会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二是积极争取日本政府的"绿色援华项目",石煤综合利用电厂等项目成功投产;三是举行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培训和交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会,开展省、市、县际的交流和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已有的优惠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执行和扶持力度还需加强;三是企业粗放经营和无序竞争现象较为普遍,从事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整体经济实力不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新领域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

二、"十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战略任务

大力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实现全省"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大省,但也是自然资源小省。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自然资源严重不足与资源严重浪费并存,资源和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五"时期,必须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切实把握好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促进全省现代化建设。

(一)总体要求

"十五"时期,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完善政策法规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基础管理,健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开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新局面,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思路

加大贯彻国发[**]36号文件的工作力度,坚持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技术改造、"三废"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

基本思路是:一个中心,两个提高,三个加强。一个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两个提高:提高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水平;三个加强: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示范项目的培育和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主要目标

1、工作目标

--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体系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

--建立和完善符合省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管理体系,企业运行机制,中介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形成以政策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以经济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以信息和宣传等途径引导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管理模式。

--创建50家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组织实施10个重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初步形成10个优势明显的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经济园区(带)。

2、主要指标

--"十五"期末,全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产值350亿元。

--到"十五"期末,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

主要城市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全社会废旧物资回收总值170亿元,比**期末增长18%;

散装水泥供应量突破1700万吨/年,散装率达到38%;

新型墙体材料总产量125亿块标准砖,建制镇以上城镇建设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面积占当年城镇总建筑面积的70%。

三、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政策法规建设,实施依法管理

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法规体系建设,促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透明度高、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重点推出《**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实施办法》,制订《**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完善《**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和《**省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利用管理办法》两个行政法规。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依法管理,引导和规范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行为。

(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系

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主要抓好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建立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项目)认定领导小组;健全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制度;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依法加强监督检查;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机构改革的要求,建立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调查研究、宣传培训、科技成果的转让和推广工作;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形成社会化服务网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企业自主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微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立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主体地位,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改进生产工艺入手,建立严格的物耗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统计、生产、计量、财务等指标体系,实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围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两大主题,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技术创新,促进跨越式发展。省里重点研究制定主要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方向,推广应用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新技术,组织实施实用性技术的开发、示范项目。各地要建立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资源综合利用实用新技术的开发、示范项目的推广,鼓励和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先进企业。

重点组织实施四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一是以大掺量、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利废建材项目,主要是利用粉煤灰、石煤、硫酸渣、硫石膏等工矿废渣(尾矿、碎石)项目;二是以劣质石煤、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利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实行热电联产的洁净煤燃烧发电项目;三是以废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废玻璃回收利用为主的再生资源二次利用项目;四是以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垃圾回收利用项目;五是旧家用电器的回收处理项目。

(四)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和指导,保障资源回收有序进行

进一步发挥物资、供销两大系统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以省级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为主导的全省再生资源组织管理体系,推动再生资源行业从松散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型、产业效益型方向转化。

按照国家《报废汽车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汽车更新领导小组;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全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经营网点的规划;建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资格认定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行业行为。

坚持落实"以废养废"的优惠政策,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各类再生资源市场,以市场带动周围乃至全省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工作,鼓励发展废旧有色金属、贵稀金属、废橡胶、废塑料、化工原料、造纸原料等大宗废旧物资的再生原料性加工,提高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五)进一步发展散装水泥,向国际水平进军

继续加强省政府第71号令的宣传贯彻力度,着力保持散装水泥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以增加散装水泥供应使用量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散装水泥及预拌混凝土供应率和使用率,加强散装水泥发放、中转贮运、用户接收等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能力建设,大力推进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县(市)和重点乡镇供应使用散装水泥工作,继续做好技术创新、基础管理、职工队伍建设、协调服务和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周边省、市及国际散装水泥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

(六)稳步实行禁用实心粘土砖,推动新型墙体材料改革上新台阶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省政府第87号令的要求,适应加快城市化的新形势,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和建筑节能。优化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主导产品、砖块板瓦相结合和多层次产品相配套的新型墙体产品生产和应用体系,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和配套功能。以建筑市场为导向,实现非粘土类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生产和建筑应用的大突破,实现小城镇墙体材料改革的大推进。在全省建制镇以上城市,分期分批限时禁用实心粘土砖。编制新型墙体材料的设计标准、施工规程、标准定额,实施建筑节能,在努力适应市场需求中壮大产业规模。

(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资源、环境、节约意识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形式,进一步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重点是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综合利用、大有可为"宣传活动;并适时组织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产品、技术展示会。针对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后,机构新、人员新的状况,重点抓好各级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人员的培训;继续抓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管理、技术和操作员工的培训教育。坚持学习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相结合,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资源节约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节约放在重要位置,加强资源节约宣传教育,落实资源节约措施,完善资源节约制度,努力在党政机关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工作目标

通过广泛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活动,力争使干部职工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显著增强,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资源节约技术广泛使用,资源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政府节能采购、建筑节能改造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确保20**年全市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专项经费得到有效压缩,人均公用经费降低20%。

三、具体措施

(一)节约用电。政府采购要优先购买经国家认证的节能设备或产品,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低能效设备和产品。机关工作人员在办公时间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照明设备电耗,离开办公室或下班时要随手关灯。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要减少待机消耗。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冬季的空调温度不得高于20℃,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办公楼照明要严格实行分路控制,根据需要开启照明灯,楼梯、走廊、卫生间、地下车库等公共区域要尽量少开照明灯,坚决杜绝“白昼灯”、“长明灯”现象。要合理使用电梯,提高电梯载客率,尽可能多人一梯,降低空驶率。非上班时间,根据需要安排电梯运行数量。对办公区内不同使用单位,实行用电分户计量,分别收取电费。

(二)节约用水。检查更换老化的供水管线,安装或更换节水型龙头、便具,避免“长流水”现象发生。绿地养护要根据天气预报,提高雨水利用率,科学、适时地进行喷灌,尽可能利用废水养护绿地。对外出租房屋要增装独立水表,使用单位独立计量和支付水费。严禁用高压自来水冲洗车辆和地面。

(三)控制车辆运行和节约修理费用。加强公车使用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公务活动用车,能几人同行的,不分乘多辆车。集体公务活动,不分散使用多辆小轿车。根据车型和排气量,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科学合理地确定车辆使用年限,及时报废、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加强车辆过路过桥费用的管理,公派车辆要逐日逐程登记,做到日清月结。领导外出学习考察或开会,凡安排有专项经费的,不得另行报销车辆用油、过路桥、路途等费用。

(四)节约使用办公用品。根据工作需要,试行办公经费和办公用品包干制度,制定办公设备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办公设备采购。大力推进无纸化办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设备,减少复印、誊印次份数,严格控制纸质文件、信息简报等印发数量。打印文件坚持双面印刷,重视对使用过的信封、文件袋、复印纸进行再利用。尽可能使用钢笔书写,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打印机、复印机的墨水、墨粉用完后,要重新灌装,再次使用。

(五)加强会议、接待经费的使用管理。召开各类会议,应按有关规定和标准预算报批经费,不得随意扩大预算;不得提高食宿标准,不得乱发纪念品。接待工作要坚持节约原则,不得超标准接待。对上级领导和外省市来客的接待,要按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疆内公务接待一律不准宴请,工作餐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不得以接待的名义报销其他费用。

(六)从严控制通讯费用。坚持做到不该打的电话不打,必须打的电话应尽量做到长话短说;严禁用公费电话聊天、谈私事,杜绝用公用电话打私人长途。要加强传真机的使用管理,凡可用信函或电话传达的内容,不得使用传真。

(七)建立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和我市关于政府采购节能产品有关要求,购买经国家认证的节能、节水产品,严禁购买国家明令禁止的非环保、高耗能设备,逐步淘汰低能效设备和产品。

四、有关要求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21号)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党政机关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的重要意义,自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点滴事情做起,自觉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杯水、一张纸、一滴油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市各级党政机关要把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研究提出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当前,各部门、各单位要抓紧对资源能源使用消耗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节约目标和管理措施。要加强机关内部行政后勤服务管理,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工作责任制,分解落实任务,严格检查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资源节约范文篇3

一、主要做法

认真研究。接到邢台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关于加强市直机关资源节约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后,1领导重视。局领导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做好资源节约工作是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加强自身建设,改善自身形象的重要内容,每名成员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节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为把文化局建设成为节约型机关而努力。

根据文化局实际情况,2制定相关制度。认真研究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度从四个大项十三个小项对节约工作做出规定,大到机关车辆配置、物品采购,小到涮洗抹布、开关电灯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对做的好的科室和个人的奖惩情况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以制度的形式使每个成员成为节约资源的能手、节约资源的标兵。

还在机关醒目位置张贴宣传画,3加强宣传力度。除建立制度之外。宣传单,提醒每个人都时刻牢记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为建立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主要成效

每名成员都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资源节约工作的两个月来。工作总体开展顺利,已取得明显效果。用油量、用水量比以前明显降低,办公费用开支明显下降,尤其四月份电费比三月份降低近千元。

资源节约范文篇4

【关键词】资源节约;财务;审计;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就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是国家经济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因此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企业实现资源节约是一项长久活动,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活动和相应的财务、审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重要环节,为企业节源开流,实现资源节约起到加速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财务、审计管理是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的核心内容和突破口,这既是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真正认识清楚企业财务、审计在企业实现资源节约中的作用,应从财务与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关系;企业资源节约的目标和财务、审计管理目标的共同性;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

一、财务、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及关系

(一)财务的含义

财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财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归集、核算和管理,是不断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降低资源消耗的持续过程。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审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监督和规范,对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不合理和不合规的部分进行改正,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

(三)财务审计的关系

财务与审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其相同点主要有三:内容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目的都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范围都涉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同点也有三:概念定义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具体监督内容不同。

从企业资源管理角度看,财务与审计相同点都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和监督,都是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完善资源的管理,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同点是财务对企业资源管理侧重于日常管理和监督;审计则侧重于企业资源运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评议。

二、财务、审计目标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目标的共同性

(一)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的目标

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就是对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有形物资资源的消耗,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消耗。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资源的合理消耗往往会形成资源浪费,造成企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导致企业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同时资源使用的不合理和浪费,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经济效益损失,也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损失,给社会和环境增加负担。

企业只有通过合理使用资源和创建节约资源,才能使企业投入减少,消耗降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而要做到资源节约和合理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强化管理,制定合理管理制度,激发职工积极性,从企业日常消耗控制一点一滴做起,并促进和推动员工的技术开拓和创新思想,从而带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见,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创建资源节约的最终目标。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单从财务管理的表面现象看,它是企业人、财、物的消耗用资金表现化的归集核算过程,是企业各种资源消耗过程的归集和核算,通过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源消耗过程进行核算、分析、评价得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结果。但是从深层次看,财务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企业财务部门单一的管理行为,它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行为,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过程。它表现为:

1.财务管理和企业其他管理工作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部门在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相互协作和配套实施,离开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财务管理体制便成空中楼阁,无法施展落实。

2.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参与,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企业的决策和计划最终要由企业的高层来决定,并由各个职能部门来执行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企业财务管理要求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财务管理与生产的关系。企业生产的过程是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加工过程,通过对企业资源的生产加工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融入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参与着生产过程资源消耗的计划、计量、核算、监督和分析,并向生产者反馈资源消耗指标和状况,监控督促生产者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

企业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各部门共同管理、控制企业资源消耗的过程,只是财务管理在这过程中起到主要管理控制作用。不难得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资金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取得的时间及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三)审计管理的目标

企业审计管理的过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监督、评价、反馈和保全企业资产资源的过程。企业通过经济效益的审计,从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和主要经济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出发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进行评价,评定企业预先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实现。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换而言之就是企业资源消耗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收益,能否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这是对企业资源实际消耗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评判。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是对企业资源在专项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分析、评判。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从企业审计管理的形态和表现的方式来看,审计管理参与企业管理所表现的效果没有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明显和直接,但是审计管理却是对企业从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整个过程的监督、分析、评判和保全。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难看出,企业审计管理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作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的实现。这和企业节约资源寻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企业财务、审计管理和企业节约资源从它们的目标来看,三者有着共同之处,都能促使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表现形式不同,效果相同

(一)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企业产品品种、管理、规模等不同,使企业表现出来的节约资源手段和途径不同。对产品单一、管理简单、企业规模不大的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相对简单,以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节约资源意识为主;而产品种类繁多,管理复杂,企业规模大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较多,在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开展资源节约的意识基础上,通过企业技术、设备更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来实现资源节约。

1.产业结构调整开创资源节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技术结构落后、规模结构偏小,是导致企业资源浪费、能源消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应把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小、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隐患突出的工艺、设备和装置,使结构调整成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十多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年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因地制宜,建立电厂,把煤炭直接转换为电能,大大节约了原煤外运成本,减轻了污染和资源耗费,节约了资源成本。

2.技术进步推动资源节约。面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现实需求,企业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节约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通过技术引进,自我研发创新等,使生产技术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如西山煤电集团西曲矿通过引进乌克兰螺旋采煤机,使以前无法开采的7号薄煤层的原煤得以开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浪费,增加了业务收入。

3.管理创新构建资源节约新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需要严格的“精细”管理,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从管理和体制的层面上构建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企业在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过程中,应开展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标”工作,主动寻找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从而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为切实加强激励和约束,应加强对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组织领导,建立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的资源节约责任制,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纳入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使精细管理、精益管理,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日益成为企业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

(二)财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财务管理在参与企业资源节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控制上,参与管理的形式多样,表现形态比较直观,是企业一项全员性活动。

1.企业应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总体控制企业资源消耗。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资源控制的中心环节,全面预算对企业资源起到总控作用。它采用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考核的方法,对企业资源在流转过程中实施了细化落实,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各项发展规划,以货币的形式融于财务预算中,财务预算统括全局,其他各项计划服从财务预算。其他各项计划的制定要以财务预算为中心,最终服从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个根本目标。近几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自下而上的财务预算管理,并结合集团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使集团各项资源的耗费和收入的来源全部纳入集团管理之中,并通过严格的责任法人等考核机制,确保预算指标的落实完成。这一举措,使得整个集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耗费得到控制。

2.实行生产资源集中采购,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企业生产资源实行集中采购,改变企业按部门分散采购做法,不仅能使生产资源的取得依照计划实施,服务和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而且集中采购能使企业把握资源取得的主动权,获得最佳资源采购价格,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为减少生产物资采购成本,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一直强化物资集中采购,并不断完善采购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集中采购机制,降低了采购价格,节约了采购成本,为集团节约了资金。

3.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将资源消耗落到企业生产经营考核、评价指标中。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各部门,使各单位、各部门都承担资金、成本、收入等财务指标。财务分级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消耗按照预定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各部门中,促使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加入到资源消耗控制中,推动企业资源节约。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财务分级责任制,把公司总体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预算指标进行再次分解,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相关科室、区队,使各项资源按照预定指标得以消耗,防止了资源消耗被扩大化,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4.完善企业存货及资产管理,维护企业资产完整,发挥企业资源作用。企业资源经过消耗,被转换成待加工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了企业新的资源,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并发挥着作用。完善的财务资产管理,可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对企业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节约了企业资源。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坚持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机制,强调存货、固定资产的出入库、使用过程的监管,最大限度发挥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作用。

(三)审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审计管理通过参与对企业资源的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分析、评价、保全来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节约,它表现的形态不直观,参与人员范围小,不易被认识,但审计管理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最后防线。

1.运用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开展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年度审计,分析、评判企业活动结果,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总体经济效益的审计,可以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审计反馈,从而使企业及时更正、弥补存在的缺陷,保护企业利益,减少资源流失和浪费,维护企业资源,起到节约资源作用。西山煤电集团一直坚持项目总体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山西省财政厅专项审计等,对企业运行的项目进行经济综合效益审计,使企业各经济项目不合理和不合规之处得以改正,提升了企业各经济项目运行的效益,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2.开展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审计,审查资源取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确认采购成本。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合同的合法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可以确认和保护企业资源取得是否价格合理,防止企业以高额成本取得企业生产资源,为资源节约起到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坚持公开招投标,定期进行审计,保证了集团各采购合同和经济合同的合理性,减少了采购资金成本。

3.资源存储审计。主要审查存货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防止资源霉变损耗流失,对资源的保存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资源在存贮中的浪费。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项生产物资的储存实行定额管理机制,当生产物资低于定额时才予以补充,有效地防止了超额储备。通过物资存储审计,使西山煤电集团的物资存储更加趋于合理,防止存储物资过多占用资金,节约了资金。

4.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确保生产资源在生产过程的合理消耗和使用,促进企业实施技术、设备更新,降低资源损耗,起到了资源节约的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坚持生产业务审计,审计生产业务的合理性和作业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生产业务及作业流程管理,使作业中各项消耗降到最低,节约了资源。

5.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通过审计,可以明确企业资源的回收、保护企业货币资金的回笼、防止货币资金流失、发挥货币资金的效率,为企业转入新一轮的生产提供资金保障。西山煤电集团实行集团统一销售机制,由集团对各项产品进行集中统一销售,统一回收货款,使集团资金及时回笼。西山煤电集团坚持销售业务审计,通过审计使销售费用得到合理控制,销售资金得到及时回笼,以防资金被挪用,销售业务的审计为西山煤电集团资源节约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通过对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可以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可见,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起到了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作用,确实是企业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最后防线。

四、结语

企业创建资源节约表面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减少浪费,起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用,实质是实施资源节约这一过程,需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进步、开展管理创新,进行精细管理和精益管理,是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即通过节约和降低资源消耗使企业获得经济资源的投入最小化,经济收益最大化,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利益。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财务管理参与到企业的资源取得、资源消耗、资源转换和资源收益四个方面中来促使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

企业审计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审计管理对企业资源取得时的成本是否合理和资源是否有用、资源消耗时是否浪费和资源是否被他人侵占、资源收益是否合理和有无流失转移等方面的监督、分析、评价来维护保全企业资源,使企业资源消耗最低化,收益最大化。

资源节约范文篇5

现将我局开展建设节约型机关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以及所总结的经验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认真研究。接到邢台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的关于加强市直机关资源节约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后,1领导重视。局领导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认真研究,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做好资源节约工作是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加强自身建设,改善自身形象的重要内容,每名成员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节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为把文化局建设成为节约型机关而努力。

根据文化局实际情况,2制定相关制度。认真研究的同时。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度从四个大项十三个小项对节约工作做出规定,大到机关车辆配置、物品采购,小到涮洗抹布、开关电灯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对做的好的科室和个人的奖惩情况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以制度的形式使每个成员成为节约资源的能手、节约资源的标兵。

还在机关醒目位置张贴宣传画,3加强宣传力度。除建立制度之外。宣传单,提醒每个人都时刻牢记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为建立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主要成效

每名成员都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资源节约工作的两个月来。工作总体开展顺利,已取得明显效果。用油量、用水量比以前明显降低,办公费用开支明显下降,尤其四月份电费比三月份降低近千元。

三、主要经验

不断总结经验,开展资源节约工作的过程中。认为要想把工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必不可少:

资源节约范文篇6

能源资源节约指的是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污染物排放。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干部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对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加之现行财税体制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能源资源节约作为软指标,特别是一些市(地)和县(市)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制订能源资源节约总体性方案,责任不够明确,措施也不够具体。

二、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除淘汰小火电工作按计划进行,淘汰落后钢铁、有色、水泥产能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外,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起步晚,进展迟缓;淘汰不彻底,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落后产能容易死灰复燃。

三、能源资源节约重点工程建设滞后。今年计划现有燃煤机组脱硫设施投运3500万千瓦、设市城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00万吨/日(不含原有污水处理厂增加处理水量),但上半年分别仅完成31%、25%。

四、激励政策不完善。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五、价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普遍偏低,如煤炭价格、居民用电价格、供水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补偿和环境成本。

六、监管不到位。覆盖各省(区、市)的节能监察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滞后,法规政策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弱,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有的地方政府保护环境违法企业,干扰环境执法。

七、基础工作薄弱。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严重滞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统计制度不完善,有些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差,科学统一的能源资源节约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各级政府部门能源统计力量不足,统计经费落实困难,不适应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要求。

实现“能源资源节约”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建立政府能源资源节约工作问责制。一方面,将能源资源节约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公开严肃查处一批严重违反国家节能管理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起到警醒教育作用。

二、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形成能源资源节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能源资源节约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同时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能源资源节约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能源资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同时创新模式,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监督。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能源资源节约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能源资源节约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四、加快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优化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广泛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国际科技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五、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完善能源资源节约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同时,组织开展能源资源节约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

资源节约范文篇7

为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储备,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近日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07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的通知》(环资[**]019号)。根据通知要求,现就组织申报国家2007年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的主要内容

本次申报的项目主要围绕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试点、污染防治四个方面(节能备选项目已经先行通知上报,不在此次备选项目范围)。具体内容如下:

(一)节水方面

高用水行业(电力、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的节水技术改造;海水淡化及海水直接利用工程;矿井水利用项目。

(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

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项目,以及以提高产业利用水平为目标的再生金属、废弃塑料、林木剩余物资源化项目。

(三)循环经济试点方面

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实施方案中符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对整体方案实施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项目。

(四)污染防治方面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清洁生产项目需是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中、高费方案项目。

二、选项原则

(一)突出重点。围绕资源节约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集中资金,重点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以及循环经济项目。

(二)注重示范。以推广潜力大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在行业内或某一地区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三)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承担项目的企业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近3年经济效益较好,企业银行信用等级AA以上,资产负债率60%以下,项目资本金落实,企业净资产不低于所承担项目总投资。

(四)项目前期工作扎实。项目配套条件好,前期工作基本落实,能够保证按期开工建设。

(五)项目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项目实施后具有显著的节水、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效果。

(六)项目总投资超过1000万元以上。

三、有关要求

(一)请各地经贸委(经委、经贸局)和省级有关单位,严格按照国家备选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选项原则要求,依隶属关系认真组织、遴选本地区、本单位有关项目(每个市不超过5个,经济强县不超过3个,省级单位不限),统一报省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汇总。要求突出重点,提高上报项目质量。对于上报项目总体质量较差的单位,将考虑限制上报。

(二)需要上报的有关材料

1.上报文件;

2.备选项目汇总表。请按照项目的优先顺序,分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试点、污染防治4个方面依次排列。如项目同时包括1个以上方面内容,请归综合类(参见附件一)。

3.项目基本材料。每个项目要提供项目建议书一式3份,项目简介(包括项目主要内容、技术先进性、前期工作情况等)、企业基本情况表(见附件二)和项目基本情况表(见附件三)一式7份。除项目建议书外,每个项目其它材料应提供电子版本。

资源节约范文篇8

这次全国税务系统机关资源节约工作培训研讨班,是总局全年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以训代会研究机关服务中心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主要任务是总结税务系统资源节约工作取得的成绩,交流经验,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建设,服务税收工作大局。加强资源节约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事关税收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抓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全国税务系统资源节约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近年来,全国税务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约意识,注重制度建设,形成工作机制,坚持科学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有力推动了节约型机关建设。

(一)领导重视,形成氛围。总局党组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要求,把资源节约放在税收工作的重要位置。谢旭人局长强调:“在研究如何从税收政策上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节约型机关建设,对机关节水、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工作要进行周密部署,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在人、财、物方面要给与大力支持。”为了推动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各级税务机关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研究确定机关资源节约的目标、重点和要求,总局机关对重点资源节约事项,由局领导组织会议专门研究,督促抓好落实。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确引导,形成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积极参与“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每年6月11日至17日,坚持开展以“五小”(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竞赛和“我为节约做贡献”、“节约型社会我先行”、“四个一”(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等一系列资源节约型活动,要求每位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自觉节约能源。各级税务机关也因地制宜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节约意识。有的把资源节约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邀请专家学者分析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形势。有的在税务网站、会议室、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和水、电使用区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倡导节约文明。有的积极开展干部职工讨论会,倡议从我做起,厉行节约,并为做好机关的资源节约工作献计献策。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控制重点部位的资源使用量是节能降耗的关键。为了减少供暖、照明耗能和节约用水,总局机关先后实施了多次较大的技术改造,大大降低了机关的资源消耗量。采用国际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自主设计“热力站自动监控系统”,在确保供暖质量的前提下每年节省燃油180吨以上,水电油综合费用为每平方米24元,被北京地区行业专家评定为全市最低。自主设计“自动循环变量储能太阳能集热系统”,每年减少卫生热水的油耗40吨左右,节省80%,这一设计现已在一些省市税务局推广使用。将办公楼照明全部换成高效节能灯,节约照明费用约70%。在中央空调、锅炉管网和生活水系统中加装变频调速装置,降低电耗25%。利用涡旋离心原理设计“循环水固形物过滤器”,每年节水2000多吨。自行设计和改造饮用水锅炉系统,每年节水70至80吨。对冬季采暖系统加装高效自动排气阀,每个供暖季可节约用水450吨。加上采取其他节水措施,总局机关2005年实际用水仅为38000吨,远低于年用水10万吨的核定标准。各级税务机关也在节约水、电、油以及办公用品、通讯、会议支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仅节电一项,去年下半年杭州市国税局节电20.4万度,去年7月至今年7月广东省地税局节电80万度,今年上半年黑龙江省国税局同比节约电费1万元,今年1至5月大连市国税局用电量同比下降11.17%。

(三)严格管理,讲求实效。全国税务系统坚持向管理要效益,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把资源节约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局先后建立目标管理、岗位责任、设备巡查、责任追究、情况通报等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管理监督,严禁各种浪费现象。细化资源节约管理措施,增强可操作性。比如,在供电网络中分区加装计量表随时掌握电能消耗情况并加强节能分析,在照明灯和空调开关处安装提示牌引导干部职工采取节能措施,实行照明、空调、电梯最低量使用制度,实行用水设备专人管理、各部位用水量精确统计制度,以及节电节水巡查制度等,有效加强日常管理。各级税务机关立足实际,严格管理,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工作。浙江省国税局把节约工作任务分解到单位和个人,纳入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并组织检查组,不定期地对省局机关、各市地局节电、节水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找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广东省地税局坚持规范管理,加强核算,推行阳光管理,规范采购业务,大大削减了内部开支。河南省国税局规范机关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会议管理、印刷品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制度,使每项经费支出都有制度可依。广西自治区国税局先后制定《机关工作人员十项禁令》、《加强自治区国税局机关管理的意见》、《接待管理制度》、《机关经费管理制度》等14个制度办法,对局机关和基层财务开支、公务接待、办公用品、通信费用、公用燃油、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完善各项节约措施,并把建设节约型机关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四川省国税局提出节约目标,2006年全省各级国税机关按同比口径电费、水费、公车油耗、公车维修费、办公用品支出、会议接待费等六项指标至少下降5%。青岛市地税局严格财务管理,10万元以上经费支出事前申请、集体审议,重大办公用品采购一律实行书面请示、公开招标并纳入政府采购范畴。这些加强内部管理的措施,都有力推动了资源节约工作。

(四)上下联动,共同推进。除了做好本机关资源节约工作外,总局还加强了对全系统资源节约工作的指导。2005年7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了《关于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意见》,要求全国税务系统认真贯彻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和总理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立足实际,切实做好资源节约工作,并对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机关节约水、电、油、办公用品、粮食和开支,以及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领导,作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总局还加强对全系统开展资源节约工作的技术指导,针对有些单位在物业管理、技术设备安装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安派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加强业务协调。各级税务机关雷厉风行,结合实际,制定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全系统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

经过各级税务机关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国税务系统资源节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总局机关在1997年至2005年间,累计节水24万吨,节电68万度,节油780吨,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总局机关连续6年被北京市节水办评为“节水先进单位”,连续7年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供热先进单位”。2003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节水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5年4月,北京市政府为总局机关树立了永久性的“北京市节水模范碑”,并将总局的经验列为北京市的5种节水模式之一向全社会推广介绍。中央电视台新闻媒体专门介绍了总局的节能节水经验。2005年11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总局机关召开节水工作现场会,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同志到会并讲了话,对总局机关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各级税务机关也通过推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在当地和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借此机会,我代表总局党组对在资源节约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的单位表示祝贺!同时,对各级参与和推动节能降耗的机关服务中心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二、充分认识资源节约的重大战略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的意识,大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高度重视资源节约,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目前又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从有关统计数据来看,虽然我们的国土面积和有些资源的蕴藏量较大,但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铅矿不足2%。在人均资源方面,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10。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世界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单位总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英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当前我国的节能形势十分严峻。按照今年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经济增长保持在8%至10%测算,能源消费总量增幅应当控制在3.7%至5.6%的范围。但从当前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与这一控制目标差距较大。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9%,而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煤炭上升5.5%,石油石化上升8.7%,有色上升0.4%,电力上升0.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城市建设贪大求洋,汽车消费追求豪华型、大排量,住房消费追求大面积、高标准,有的产品过分包装,一些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这样,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导致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且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以拼资源、拼环境为代价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难以为继。因此,高度重视资源利用问题,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是缓解能源资源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资源节约绝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国策。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度重视资源节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理在全国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和国家机关要首先带头,各级政府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并把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等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未来五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在今年8月6日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资源节约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要求,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的意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高度重视资源节约,是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税务部门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税务系统广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认真研究如何从税收政策上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节约型机关建设,把资源节约放在重要地位,在机关节水、节能降耗、节约资金、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作出表率。要教育引导广大税务干部充分认识资源节约是实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税收征管目标的内在要求,只有降低税收征收成本和机关管理运行成本,最终才能降低整个税收成本;充分认识资源节约是坚持“两个务必”的根本要求,只有做到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才能永葆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充分认识资源节约是提高机关行政效能的现实需要,只有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纠正“花公家钱不心疼”的错误作法,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不断提高税收工作效益;充分认识资源节约是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只有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接近自然,摈弃过度的物质需求,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快乐工作。总之,推动税收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又要加强干部教育,强化内部管理,大力倡导节约文化和节约文明,引导广大税务干部职工立足税收工作实际,切实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促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三、切实加强税务系统资源节约建设

推进税务系统资源节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加强税务系统资源节约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制度管理为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降低税务系统资源消耗,大力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促进税收事业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坚持领导与群众并重,宣传与教育并重,改进技术手段与加强管理并重,建立完善制度与狠抓工作落实并重,进一步强化措施,确保推进资源节约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成效。

(一)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领导。资源节约是一项全局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级税务机关要把资源节约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部署、调度和检查。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各方面支持,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明职责分工,“一把手”要亲自过问,抓好全局的资源节约工作,分管领导要注重落实,抓好所分管部门的资源节约工作。要以领导的模范行动和表率作用影响带动机关和系统的资源节约工作。机关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等部门要牵头研究制定建设节约型机关的具体方案、目标、任务和措施。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细化管理要求,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具体的人员,确保资源节约措施取得实效。

(二)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宣传教育。资源节约涉及多个部门,是每一个税务干部职工共同的责任。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国情教育,宣传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做好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真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资源节约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大力宣传普及资源节约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积极推广资源节约的科学技术,集中介绍资源节约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单位、个人的事迹。通过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税务干部对资源节约的认识,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克服资源节约是生产单位的事、“事不关己”等错误认识,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风尚,自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逐个单位、逐个部门、逐个家庭、逐个房间、逐个机器的能源节约,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把小节约变成大节约。

(三)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抓好资源节约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来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结合税务机关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节约水、电、油、办公用品、粮食、机关开支等为重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逐项加以落实,切实降低资源消耗。

一是节约用水。定期检修用水设备,严防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发生。对公用大型耗水设施进行节水改造,尽量改用节水型设备。积极利用符合用水水质的回收水和再生水拖地、绿化、洗车、冲洗卫生间,禁止用高压清洁水冲洗车辆,严禁使用自来水龙头直接冲洗墩布。引导全体税务干部自觉养成节约用水习惯,用水后随手关闭水龙头,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

二是节约用电。合理使用空调设备,办公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白天朝阳的办公场所尽量不开灯,要求干部职工离开办公室、下班时做到随手关灯和及时关机,坚决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后勤管理部门对下班后和双休日无人办公时办公室用电情况要进行巡查通报。提倡三楼以下尽量不搭乘电梯,减少电梯运行。下班或长时间离开应及时关闭电脑主机和显示屏、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饮水机等设备,减少待机耗能。推进大型耗电设施技术改造,逐步改造更新达不到节电效果的设备,积极使用节电灯具、器材。

三是节约用油。严格核定公务用车编制,控制车辆规模,集中处理超编超标车辆。严格车辆出行管理,有效杜绝公车私用现象。政府采购车辆,要优先考虑环保节能车辆。及时淘汰环保不达标、油耗高的车辆。加强车辆油料使用管理,实行车辆定点定车加油,及时登记单车燃油消耗,实行车辆定点维修保养。提高车辆管理人员和驾驶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积极开展节油技术比赛,评选节油技术能手。对使用燃油锅炉供暖或供应生活热水的地方要加强锅炉房的管理,大力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节油技术改造。采用科学合理的供热运行方式,降低热消耗和无用功付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推广太阳能的应用,以减少燃油的消耗。

四是节约办公用品。完善办公用品配备、采购、领用制度,全面推行办公用品集中采购,建立办公用品使用情况分析、通报制度。在合理统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制订人员办公用品定额标准。

五是节约粮食。建立机关食堂粮食消耗情况的统计分析制度,尽可能准确预测就餐人数,按需投料,作到不剩饭、少剩饭。实行规范就餐制度,引导用餐人员按需取食,对用餐情况进行不定期巡查,对剩饭菜较多的人进行教育,对屡教不改者予以通报批评,让干部职工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六是节约开支。完善对机关办公用房等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办公用房建设、装修中严禁攀比、超预算、超标准。机关物业管理中要采用招投标方式,降低物业管理经费支出。坚持依法理财,严格财务预算管理,实行机关财务开支“一支笔”审批制度,规范支出范围,切实控制会议费、招待费支出。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制度,定期对本部门和各单位的水、电、油等资源消耗数据和费用开支情况进行统计,压缩消耗单位的开支。

为了促进各项资源节约制度的落实,要把资源节约工作纳入考核管理,并作为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要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制度、对比分析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对各单位的电、水、油以及办公耗材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定期通报。对节约活动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及时提出表扬,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及时查找各种资源浪费现象,并提出批评,限期改正;对存在严重浪费情况的要作出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切实改进资源节约的技术手段。资源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作好节能节约工作这个历史性课题,已经产生了许多像利用太阳能、节水、节电、节油等方面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和可操作的应用技术。加强资源节约建设,既要靠内部挖潜,也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要通过强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搞好资源的综合节约和利用,做好资源节约这篇大文章。一是建立科学的能源管理体系。对全系统和各级机关的能源消费进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系统能源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鼓励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聘请节能专业服务机构参与机关节能改造,优化能源管理,提高利用效率。二是积极使用新型节能设施。倡导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节能材料,加大新型节能照明、节能型空调、余热回收利用、建筑保温等节能技术的推广,鼓励使用太阳能和清洁能源。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再生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要认真推广建筑节能技术,从加强对既有建筑的节能综合诊断和新建建筑节能评审工作,以及改善日常管理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机关建筑设计、施工、调节、运行维护各个阶段全过程节能跟踪管理体系,有计划地开展空调、照明、采暖系统的节能改造,推进建筑低成本、无成本节能管理。三是有效开展办公综合节能。要严格办公材料消耗核算,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搞好日常节约,节约每一支笔、每一张纸,提倡双面用纸、信封反面利用;推广和使用节能环保型办公材料和再生材料,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机制,搞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促进办公用品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发挥视频会议系统作用,减少会议开支。

技术手段的改进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受资金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管理与技术的关系,在加强资源节约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日常管理,坚持科学管理,搞好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挖掘节能潜力,释放经济效益。

(五)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思想、业务素质。资源节约工作既是全局性工作,也是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各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部门要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为加强资源节约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后勤管理是各项税收工作正常开展、税务机关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工作涉及物业管理、车辆管理、安全管理、接待安排、卫生保洁、生活服务等方方面面,具有服务性、超前性、社会性、技术性等特点,后勤管理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要切实加强后勤管理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形成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行为规范、辩证的思维方式。广泛开展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干部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干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后勤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要切实加强廉政教育,坚持“两个务必”,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廉政纪律,全面落实总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各项廉政规定,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防止各种违规违纪和不廉行为的发生。

二是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作风好则事业兴,作风差则事业衰。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是提高后勤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是切实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的关键。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后勤部门的各项工作放在整个税收工作的格局中去考虑,准确定位,科学决策,使后勤管理工作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促进各项税收工作任务的完成发挥积极的保障作用。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后勤管理工作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把加强后勤管理特别是资源节约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真抓实干,务求成效。要增强纪律观念,令行禁止,坚决反对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散漫拖沓的风气。

三是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进后勤管理的不竭动力。后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加强探索,认真研究后勤管理的工作规律,按照“市场导向、监管到位、廉洁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效能。要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后勤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完善工作方法。坚持从时代要求和形势需要出发,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改进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开创后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四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马克思曾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人力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后勤管理工作是技术较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认真抓好后勤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落实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后勤管理人才库建设,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广泛开展后勤管理岗位练兵,培养后勤管理的业务能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邀请有关部门和系统内的管理行家里手为后勤管理干部传授知识和经验,也要积极向全系统推荐各级税务机关后勤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全系统后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要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更新和充实后勤管理队伍,使之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工作需要,促进整个后勤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提升后勤管理部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资源节约范文篇9

经营节约是节约型企业建设的前提。投资和经营决策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一旦投资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失误,会导致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中国石油要按照事前节约和全流程节约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投资和经营决策体制,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国家的需要调整企业的战略思路,保持经营方向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加强内部管理,实现管理节约

管理节约是节约型企业建设的基础。

1.建立全面的旨在促进节约型企业建设的PD-CA循环,如图1所示。PDCA,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是质量管理的成熟做法。这种做法的主要思路是全面、全时的动态管理,而不是简单地在一个较长的阶段开始时定下规划和目标,在这个阶段末期进行评估。如果只是确定一个较长期的目标,而中间阶段疏于总结、调整和反思,则最终的实际效果很难保证。所以要引入PDCA循环,在全员、全部门、全流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修订目标,提出对策,使节约型企业的建设始终向前推进。

2.改善内部管理,推动精细管理,夯实一线基础管理水平,提高各工艺环节的要素利用效率,进一步节约能源、水、土地、资金和其他各种原材料。

3.建立健全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和业绩考核机制。生产经营考核体系不仅要注重产出,还要注重对投入的各种资源节约的考核;相应的,收入分配也要体现建设节约型企业的要求。通过激励性措施和限制性措施的共同影响,提高基层单位节约能源资源节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节约”为“我要节约”。

4.要确立科学、合理和可行的衡量节约的标准体系。赶上或者超过国际同行能源资源节约消耗的先进水平,是企业的长远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不断超越企业自身的能源资源节约消耗水平。可以说企业自身的历史水平和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这两个标准之间是短期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把国际先进水平作为短期目标不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不实事求是。但是,长期局限于企业自身的标准上,也不利于节约型企业建设的不断深化。所以,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超越自身水平,提高各个时期短期标准的水平,最终逼近国际同行的先进水平。

三、推动技术进步,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节约

技术节约是节约型企业建设的根本。

1.不断优化各环节的工艺技术水平,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消耗。

2.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综合生产效率。

3.重点提高炼化环节的产出率,以及开采运输过程中的各种损耗,降低自身能耗。

4.整合和强化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和培训力量,优化研发项目的决策机制,使研发投入更加紧密地贴合一线生产经营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一线操作员工的技术水平。中国石油要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不仅是未来的重要业务方向,也是中国石油自身推进节约型企业并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为此要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储备。

四、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实现结构节约

结构节约是节约型企业建设的关键。中国石油是大型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炼化企业,产品种类多。而且中国石油生产经营的地域布局广阔,不仅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有开采和加工企业,还在许多其他国家有开采和加工企业。由于市场上产品的供需形势不断变化,且各地的变化互不同步,所以,必须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以及区域布局结构,增加市场需要的、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的生产,降低市场不需要的、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的生产,以便用同样的生产成本和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市场旺盛区域扩大生产,在市场萎缩区域缩小生产,优化生产运输能力在开采地、加工地以及最终销售地之间的配置。另外,中国石油还分为上市的股份公司部分和未上市的部分,两者的业务侧重点不同,只有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保证中国石油作为一个整体的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五、借助外部力量节约能源和资源

借助外部力量是节约型企业建设的保障。能源和资源的需求管理,是促进节约的重要途径。而专业化的节能公司在这方面有技术专长。中国石油的生产和后勤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因此,聘请专业化的节能公司规划、设计和实施非核心环节的电力供应,既节约电力消耗,又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保障能力迅速提高,社会化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也今非昔比。中国石油有大量的服务环节,这些环节当中有些是核心的,有些是非核心的和次要的。利用市场外包非核心的和次要的服务环节甚至一些核心的服务环节,有利于中国石油集中精力抓好主要的生产经营环节,提高核心竞争力,并节约总成本。

六、延伸生产者责任,设计制造全流程节约型产品,引导社会形成节约型消费行为,更好地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资源节约范文篇10

自上世纪*年代以来,特别是“*”期间,本市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在产业用地方面。结合本市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市场调节、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政策导向,在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在郊区,通过清理整顿开发区,淘汰、归并、整合了零星低效的产业用地,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以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重点工业区为配套、郊区都市型工业园(产业街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

(二)在统筹、优化郊区土地利用方面。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主导和典型引路的推进方式,在郊区推行了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集中”战略,即: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通过规划引导、年度计划调控、用地全程管理和土地储备等综合手段,逐步在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和利用方向上,引入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心城区实施“双增双减”、存量土地再利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郊区清晰了城市化战略构想,确立了“新城—新市镇—中心村”的组团式、紧凑型的用地布局。

(四)在集约用地政策建设方面。实行“批项目、核土地”制度,出台了《*市建设项目审批中用地规模控制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关于设立市级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的意见》、《*产业用地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及标准。这些探索已经开始产生效益,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已实现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建设用地地均产出显著提高。全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率从19*年的1.66亿元/平方公里,上升到20*年的3.81亿元/平方公里;三是工业用地集约效益有所提升。全市工业用地地均产出率从19*年的12.45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年的18亿元/平方公里,提高了约45%,工业布局的集中度从20%提高到54%;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以“一城九镇”为代表的试点城镇建设已有了实质性启动,郊区现代化新市镇的雏形正在逐步显现,为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面临的形势

*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特大型城市。从长远看,土地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从土地资源消耗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看,“*”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五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期间,本市土地利用方向和方式,必须切实转变思路,着眼于存量挖潜、着眼于结构调整,在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中注重二次开发和复合利用。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是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必须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角度,统筹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和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协调发展,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从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激活存量低效用地、统筹全市土地资源等方面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

三、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五个统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总体目标,立足于*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的市情,按照本市城乡规划体系的要求,以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为重点,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积极引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土地资源利用突出节约。通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规模及节奏,减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造成的不可逆的消耗。土地资源利用注重集约。通过增加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强化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土地资源利用强调效率。通过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体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实施和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但体现在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而且要综合考虑解决好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等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坚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主题。推进节约集约的用地方式,不是寻找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而是要实现最优集约度或最佳集约度,体现“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用地理念,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渐进原则和差别政策。尊重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相结合,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土地产出率体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坚持从严从紧管理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实施不同的差别政策。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集约用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规律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财税政策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0年,*各类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及评估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郊区“三个集中”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外延扩张型向集约循环型、内涵挖潜型转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保护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明显增强。“*”期末,全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率比“*”期末提高50%以上,“*”期间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地耗水平比“*”期间下降40%左右。

(二)分类目标

中心城区:通过继续推进“双增双减”、“退二进三”战略,着力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提升生活环境质量,建设体现繁荣繁华和*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建成服务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区域,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从目前的35平方米调整到“*”期末的40平方米左右。郊区城乡体系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推进新城、新市镇和中心村的建设过程中,着力体现有层次的用地规模、互补共享性的用地结构和紧凑组团式用地方式,为“体系成梯度,布局成组团,城镇成规模,发展有重点”的郊区城乡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保障。通过设定城镇增长边界,将全市郊区城镇建设的外延扩张规模控制在250平方公里以内。工业用地: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用地方针,进一步推进工业发展的集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大力归并零星工业点。“*”期间,全市工业仓储用地总量控制在1000平方公里以内,新增工业用地控制在70—80平方公里。进一步细化并严格实施工业项目用地定额指标,提高新建项目用地审核标准,努力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新增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提升到3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期末,全市工业仓储用地地均产出率从20*年的18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7—3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单位用地产值达到5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农业用地:按照全市农业发展形成崇明三岛、黄浦江上游、杭州湾北岸、城郊结合部楔形农业区四大板块的布局,实施稳粮、扩经、调优、增效战略,使农田由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充分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和景观等方面功能。努力将全市农业用地产出率从目前的900万元/平方公里提升到“*”期末的950万元/平方公里左右,户均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公顷左右。基础设施用地:支持“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国际航运中心、*世博会、新农村建设、生态型城市和城市安全保障为重点,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用地的资源整合、设施共享、综合利用。规划期内,全市对外交通用地增加7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居住用地: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的生态房型和紧凑用地的中小户型住宅建设,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配套商品房)的土地供应,其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确保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占新审批新开工商品住房总面积的70%以上。农村居民点用地:继续有序推进分散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中归并,到“*”期末争取归并8000—10000个土地利用粗放的自然村落,将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从目前的557.8平方公里调减到450平方公里左右。

五、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任务

(一)搞好全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的总量控制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全市各类土地资源。综合运用环境容量、功能定位、产业导向、城镇布局和用途管制的调控工具,引导和控制土地利用的总体规模,加强宏观战略管理。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和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综合运用GPS、RS、GIS等技术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向的变动,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奠定技术基础。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61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控制在1870平方公里以内。

(二)搞好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统筹安排从严从紧利用好土地计划指标,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体现“控增逼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75%用于确保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六大产业基地等重点区域以及重点投资领域和市重大项目。完善土地储备库蓄水池的调控作用,强化土地储备中心功能,统一收购、储备、开发和供地,充分发挥土地总阀门的调控功能。支持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和配套商品房建设。限制高地耗、高能耗、低产出的用地供应。严格按照《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要求,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土地供应。

(三)深入推进“批项目、核土地”结合实际,分阶段建立并严格实施工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类项目用地的定额标准。从工业项目入手,逐步实现由按需供地向按标准供地转变,将用地定额标准扩大到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项目用地审批。在全面推行六类经营性用地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出让。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完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市场机制。贯彻保护公共空间、农业用地、自然景观的用地理念,制定城镇建设集约用地的导向性政策。城镇建设引入“理性增长”理念,城市建设相对集中,适当增加居住点的居住密度,提供共享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和批后管理,根据项目优劣、轻重缓急、规划布局、产业导向和“三个集中”原则,以及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指标体系的规定,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操作机制。

(四)充分盘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在全市范围开展土地清查,切实摸清各类用地的规模、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具体措施,充分盘活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

一是优先盘活闲置土地。健全闲置土地的动态监管机制和措施,对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闲置用地,采取限期开发、调整项目、整理复垦、土地回收等多种途径促进盘活。同时,通过完善土地闲置费收取、加强闲置土地处理的有关办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从制度上防止和减少闲置土地的产生。

二是激活低效土地。从激活零星、低效工业园区用地入手,巩固开发区清理整顿成果,对存量建设用地中的批而未供、已批未用、部分闲置、低效利用等各类土地采取二次开发、主体调整、收购储备等措施进行有效激活。“*”期间,全市零星工业点减少50平方公里左右,整理各类工业用地20平方公里左右,淘汰劣势低效土地利用企业3000—4000家,腾出土地20—30平方公里,发展都市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

三是稳步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依托产业和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农村居住社区,合理安排农村居住点,适当提高新建农民居住点的容积率。加大分散农村居民点的归并整合力度,协调推进原有零星宅基地的置换和复垦。

四是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在城市重点地区编制各类建设发展规划同时,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城市重点地区内新建项目,必须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和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搞好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在人民广场、陆家嘴、北外滩、徐家汇、五角场等20余个重点地区,建设骨干型地下空间工程。在郊区新城规划建设中,结合轨道交通、民防工程、管线共同沟和公共活动中心的建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全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

(五)挖掘城乡土地利用的综合潜力

1、提升第一产业用地的综合保障能力。“*”期间,按照“以建设促保护”思路,确保全市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推进金山区部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继续推进设施粮田和设施菜田建设,按照现代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用地规模化经营,引进新农艺,运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努力提升并充分发挥全市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

2、逐步提高第二产业新增项目的投入产出水平。“*”期间,除有特殊工艺要求外,工业项目新建厂房容积率要达到0.8以上,都市型工业项目的标准厂房容积率要达到1.2以上。“*”期末,全市工业用地平均建筑容积率比现状提高20%左右;进一步提高工业布局集中度,市级以上工业区和六大产业基地的产出占全市工业产出的比例提高到70%左右。

3、提升第三产业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中心城区,结合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与*世博会建设为重点,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对工厂仓库码头、交通运输用地的调整,对两岸的水体空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使黄浦江滨水地区成为展示*城市土地综合利用功能风貌的代表。郊区,按照有关规划要求,有序推进若干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世博会建设以土地开发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形成以两岸滨江生态绿地为基础的一轴一核和五大片区的会展功能区,形成体现自然、人文和历史特征的世博展区,形成国际文化商务交流的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区域,充分发挥休闲、旅游、会展、商服的综合功能。

(六)推进基础设施用地的集约化利用一是推进地下市政场站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各类公共活动中心、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以及其它城市用地紧张或者景观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结合地面绿地和高层建筑等项目,建设地下或半地下市政设施。在中心城区,推进架空线入地,有条件的逐步实施地下变电站,推进专业线缆沟的使用,结合地面建设绿地、公园和非永久性、非居住、非公共活动建筑等,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结合郊区新城和重点城镇建设,推进变电站入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共同沟的专项研究,努力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二是结合重大设施的建设,进行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其具有复合式功能。对大型绿地、大型体育、文化、休闲等设施的开发建设,结合相关规划和实际功能需求,倡导综合设置地下商业、娱乐、民防、物资存储等功能;对轨道交通建设,要以枢纽车站为核心,加强周边各类相关设施的互相连通,形成与地上密切衔接,以交通功能为主导,集商业、休闲、民防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综合公共活动空间。

三是有效利用现有集中卫生填埋资源,减少简易堆场的数量。建立、健全郊区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置系统,减少郊区分散填埋和堆放垃圾占用的土地。同时将矿化垃圾处置技术纳入科技开发项目中,并制定实施计划。

六、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政管理,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推进模式

从行政推动层面,制定整套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明确推进目标、推进重点和保障措施,落实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的各自责任。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专项规划的实施和跨部门的协调推进,对有关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充分衔接。地方政府具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明晰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节约集约用地的义务和权责,提供有利于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开展动态监控,形成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机制

一是开展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和核定办法研究。按照“批项目、核土地”要求,完善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有关核定、评价及操作办法,建立用地规模核定制度。

二是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的批后管理和后评估。建立项目用地供应评估机制,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评价研究,跟踪掌握已批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地、投资、开工、竣工、开发强度、产出效率等方面情况,作为评估考核的基础依据。

三是强化区域(各区县、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逐步推进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情况的评估工作,形成定期评价、通报机制,主要评价内容是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情况、违法违规用地情况等。探索对区县土地利用情况开展综合评估的办法,逐步建立全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四是建立地价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挂钩的调节机制。完善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推进全市统一、透明、规范的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研究更新本市基准地价。在不低于全市各类土地基准地价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低效的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利用效率高的适当给予优惠。

五是建立土地供应与土地集约利用考核结合的评估机制。根据区域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提出逐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将土地供应与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挂钩,特别是将增量用地计划指标和存量土地消化利用情况挂钩,建立长效的评估激励机制。对土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的地区,倾斜安排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手续。对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未达考核标准的地区,暂停办理该地区的用地审批手续,或相应核减用地指标。

(三)鼓励制度创新,开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是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机制。以“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为原则,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机制,通过将城镇增量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相挂钩,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

二是鼓励和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有关政策机制,加大对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规划许可前提下,鼓励用地单位通过整合挖潜,通过翻建多层厂房等方式,适当提高容积率。鼓励新企业租用或购买闲置厂房,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探索利用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加快淘汰劣势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对闲置土地、低效土地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有关整改要求的,动员其用地单位退出占有的土地资源,并允许退出的土地指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再利用。

四是推行工业用地前期开发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定相应计划,明确操作机构,通过工业用地的前期滚动开发,缩短项目供地周期,提高用地效率和质量。对工业用地逐步全面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并严格执行出让最低价标准,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工业用地的配置作用。

五是探索以市场配置方式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的使用进行改革。在对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实施招拍挂出让的基础上,对部分占地规模较大的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通过市场配置实行有偿使用。

六是运用经济杠杆,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以土地置换、土地租赁等方式,将项目集中到市级以上工业区的,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融资、绿色采购、贷款贴息、专项基金支持、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

七是促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对于以市场配置方式取得的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政府在融资、抵押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完善政策规定,形成指导节约集约用地的规范和标准体系

在继续推进实施《*产业用地指南》、《*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等地方规范的基础上,加快研究促进土地复合利用的相关管理办法。完善修订《*产业用地指南》,抓紧研究出台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研究制定《*市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工业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以及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开发区及工业项目用地后评估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定出台《*市地下空间近期实施性规划》、《*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若干规定》等规划、政策和办法,建立健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法规政策环境。加快研究以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地耗、容积率、土地利用率和集中度等指标为基本框架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五)强化技术手段,支持试点项目攻关和节地典型的推广

重点研究节能省地住宅用地模式,绿色世博园区土地二次开发和后续利用的运行机制,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建设用地使用“三维”范围的权利界定,崇明生态岛、绿色园区和精细农业的耕地资源保护等方面内容。评估和总结中心城区楼宇经济、都市型工业园和创意园的节地经验,积极推广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节地典型的用地理念。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方法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六)坚实社会基础,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建立专项规划的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节约集约用地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信息,对社会公布的内容包括节约集约用地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等。同时,建立定期检查通报、鼓励社会监督等方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