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3:07:35

资源化

资源化范文篇1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主要是总结**年以来的工作,研究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形势,部署**年工作。上午,大家参观了湖州市局建设用地审批的信息化工作情况,交流了经验。下面,我主要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简要回顾

自**年6月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一是完成了《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省金土工程总体方案》及《浙江省金土工程一期实施方案》的编制;二是基本实现了省厅与各市局之间的网络互联,构成了浙江省国土资源信息网的主干网;三是推进“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并在湖州市、长兴县局进行了试点;四是完成了全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储量数据库建设,继续推进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五是按省政府的要求,规范了省国土资源厅门户网站内容;六是信息化机构队伍不断加强,11个市局中绝大多数经当地编委批准成立了信息中心,县级单位中海盐、上虞、义乌、龙泉、鄞州等十几个县(市、区)局也都经编委批准成立了信息中心,全省目前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约有80人。

在取得这些进展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数量不多,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工作上的总体安排、技术上的指导和管理上的具体措施没有完全到位。

二、当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所面临的形势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金土工程已经列入国家计划,并在国土资源部及全国64个省市试点单位展开。可以说,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国土资源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信息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国务院早就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并要求“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联合印发了《**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关问题。**年6月12—1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电子政务工作。总理、黄菊副总理分别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曾培炎副总理非常关心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在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国土资源部运用遥感、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精确地掌握全国土地利用情况,为加强土地督察、严格土地管理、做好大型建设工程选址选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土资源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对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也十分重视,一是把“数字浙江”列入“十五”的五大百亿工程;二是**年召开了电子政务工作会议;三是要求相关部门在网站上开通“在线咨询”特别栏目。这些都对信息化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国土资源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能越来越突出,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近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国土资源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年以来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8号)、《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等重要文件,尤其是**年又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地质大会、加强土地调控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会。在**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总理的讲话中都用了较大篇幅强调要做好国土资源工作,使得国土资源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理解和支持。国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国土资源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迫切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金土工程的实施,进一步疏通信息传输、汇总、集成的渠道,为准确掌握资源“家底”,及时了解资源开发利用的动态变化提供技术实现方式。另一方面,按照“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着力强化国土资源监管和服务职能”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国土资源宏观指导、监管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省厅党组对信息化工作历来都很重视。**年和**年两次召开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由各市县局局长参加,研究部署信息化工作,并将信息化列入每年省厅对各市局的考核内容。

(三)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

**年12月,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召开了全国金土工程一期实施方案评审会,总结了全国各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的进展情况。贵州、福建、上海、山西、江苏、湖南、河北等地已经实现主要管理业务的网上运行,并在抓好本级系统应用的同时进一步向市、县延伸,从窗口收文向网站受理转变,从本级网上运行向纵向多级联网运行转变,从本级网络督办向远程在线监督转变。其中,江苏、湖南、山西、云南等省正在开展公文远程协同办理系统和建设用地远程报批系统的试点,业务应用系统的联网运行大大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减少了报批环节。甘肃、青海完成了矿政综合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已经转入到试运行阶段。湖北、河南、广西、山东等已经完成本级电子政务系统的招标工作,系统开发正在紧张进行。海南、新疆在做好现有系统应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

反观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也与我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理清思路,虚心学习兄弟省份的好经验,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三、**年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要求

(一)编制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规划。

国土资源信息化规划(或计划)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龙头。要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一步加强各信息系统的协调和整合,提高信息的共享性。规划要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突出实用性;要充分体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根本转变;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年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吸取教训;要注重前瞻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省本级要以金土工程为重点,**年争取完成省本级金土工程的立项工作。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要求,金土工程一期任务包含七个方面,即应用系统、数据中心、数据库、网络系统、安全系统、标准化和管理制度建设。省厅、宁波市、绍兴市局要按部里的要求,分别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抓紧开展工作,按时完成金土工程一期任务。市、县局要编制好今后四年(即**—2010年)信息化工作规划,于**年6月底前将报厅信息办备案。

(二)制订、完善信息化标准。

要在国土资源部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做好规范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如制订《浙江省国土资源系统局域网建设技术规定》、修订《浙江省地籍测量电子数据成果技术规定》等。尤其是通过规范的执行,确保不同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成果质量,避免重复建设。

(三)完成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的联网工作。

目前,省厅与各市局的联网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由于个别市局的设备采购还没有到位,联网是先暂时采用单机方式进行的,这些市局在设备到位后,应及时与厅信息中心联系,完成网络调试。各市局要在网络试运行一个阶段后,组织验收,并将结果报厅信息中心备案。这项工作争取于**年3月底前完成。

市局与所辖县(市、区)局的联网工作由各市局负责,争取于**年6月底前完成,其中宁波市、绍兴市局要于3月底前完成。确有困难的,要先与厅信息办沟通。联网开始前,各市局应将市县联网方案报省厅信息中心审查通过后实施。

(四)大力推进网上信息传输。

**年,在网络联通后,要发挥网络的作用。首先,要确保实现省市县三级建设用地联网审批。**年6月底前,完成省到市的建设用地联网审批工作,12月底前,完成省市县三级的联网审批工作。这是年初全省国土资源市县局长会议上确定的硬任务,必须如期完成。联网审批的最低要求是做到电子材料的网上报送。第二,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系统完成后,各市、县供地备案电子数据也要通过网络上报。同时,**年厅里开展并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最迟**年底,要实现厅发文件的网上下发,力争各市局上报厅里的文件也可通过网络上传,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厅内网网站的相关内容,如建设用地审批进程、所在环节、工作安排等。

(五)加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

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系统是信息化应用的平台。目前全省各地信息化基础工作参差不齐,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轻重缓急作出安排。**年,各市局负责督促各县(市、区)局在系统或数据库建设方面力争开展一项工作,于**年3月底前汇总后报厅信息办,作为**年底考核内容。基础工作比较滞后的地方,要有紧迫感,迎头赶上。

(六)继续做好政务公开工作。

政务公开是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的重要措施,也是每年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考核的内容。要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做到依法、全面、真实、及时,在内容上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年开始,各地在原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在网站建设上向互动性方面发展,如网上咨询、违法举报、效能投诉、民意征集、网上调查、网上评议、访谈专栏等。力争使我们的网站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土资源信息、理解国土资源工作、支持国土资源事业的重要桥梁。

四、几条措施

(一)通过考核,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管理。

**、**年厅里将信息化列为考核各市局班子年度工作的一项内容。要在前两年考核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年前明确考核内容,季度通报工作动态,年底进行最终考核。厅信息办要抓紧时间于4月底前明确**年对各市局的考核内容及办法,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项目管理,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质量。

要继续加强项目招投标、方案论证、成果测试、验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项目的监理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要将成果汇交与考核相挂钩,把成果是否完成汇交作为项目是否完成的终点环节。

(三)评估绩效,加强信息化成果的应用。一直以来信息化建设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没有建立绩效评估制度。目前,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尚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起一种公众评议、专家跟踪考核和主管部门日常监督评议的长效评价机制。信息化项目成为某些人眼中的政绩工程,一些政府的专项资金没有切实用好,各部门的智慧与力量尚未被充分激发出来。要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建设评价体系,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电子政务发展中的问题,规范和引导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年,要探索绩效评估的办法,将应用好坏、是否提高工作效率、是否方便群众、是否提升国土资源部门形象等作为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开展信息化的试点工作。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不断总结经验。**年要在全省范围,从发达、中等、欠发达的地区选择3—4个市、县作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试点。试点单位选定后,省厅信息办和信息中心将集中力量指导试点工作。在2008年适当的时候,召开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现场会,推广试点经验,推动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

(五)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信息化队伍素质。

资源化范文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

二十一世纪我们的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较为成熟了,在日常的办公中经常会用到信息存储,工作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提高。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说没有了土地,人类将无家可归。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土地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也在日益推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信息化水平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且已经与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了。这就需要我们对此问题进行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不断促进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1提高认识,加快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在不断增多,工作流程也越来越繁琐,这使得土地资源管理的难度系数在增大。另外,有的部门在对于数据信息化的了解上还是存在不足,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没有与时展相一致,这无疑是阻碍了土地资源信息化的发展。面对这样的问题,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在推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高效化上起到的作用,将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日常化,还要加强土地资源各项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土地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的特点就是任务重、范围广、时间长,所以我们将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进行良好的设计。首先就是要从整体上规划出一个总的思路,明确目标和计划,然后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每一个模块的工作都要做好,特别是细节之处,强调各模块功能的独特性和专业性,模块的数据应发挥出其实际作用,还要强调各模块数据资源的一体化,使系统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数据共享。信息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做好统筹工作,这样可以减少部门的重复建设,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实行统一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还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现阶段的数据信息化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诸如有的土地利用的数据和城镇的地籍信息还是以纸质的形式存放在档案柜中,数据信息库的资源积累不足,有的土地资源的信息只供单位内部使用,资源共享的要求形同虚设。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数据库建设,还要做好数据资源的整合、提炼及分析以及更新工作,以便保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支撑监测监管、决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各类数据必须集中汇交,做好数据的更新记录。

2以地籍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带动相关业务的信息化进程

地籍管理工作属于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如土地登记、土地确权与争议调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籍档案管理等,地籍信息化建设工作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所以在建设土地资源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地籍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平台,带动起其他相关业务的信息化进程的方法。地籍管理工作会关系到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技术的要求也很高,这就使其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现阶段我国多地的地籍信息化建设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农村地籍数据库建设标准化进展滞缓系统的维护费用和数据更新还远远不足,有的地方的地籍信息系统只能简单地提供图形数据及其管理功能无法在系统中完成,而对于较为先进的技术,如遥感、航测、数字化技术却是推广和应用的力度不够。人力、物力和财力当然是加强地籍信息化建设平台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还应积极推进城镇“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地籍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包括完善原有的农村地籍调查制度确保其与城镇地籍调查相匹配、积极补充、更新原来的农村地籍数据等。还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运用,遥感、航测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土地登记地籍调查中的运用,土地登记统一使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图件、属性资料和档案一体化等,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地籍管理的高效化和现代化。

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信息化管理的长效发展机制

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的良好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仅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同时具备精通数据信息技术和熟悉业务的人才还是比较少的,而用于建设的资金也常常出现短缺,这些因素的制约阻碍了土地资源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所以应加大投入的力度。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使国土资源信息化队伍能够得到有效补给。日常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来提高工作人员运用信息化的能力,这也能够促进土地资源信息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土地信息,我国也在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多个方面,多重角度来建立信息化管理的长效发展机制,保证土地资源信息建设能够得到良性、有序的发展。

4加强土地资源信息化系统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切实的落实土地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只有这样土地信息化才能够得到持续发展,所以一旦建立了土地资源信息化系统,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其尽快地使用,达到物尽其用。土地资源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主要有:(1)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在建立了土地资源信息化系统后,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日常的工作就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来进行传输交流,不但节省了办公资源,还在工作效率上有了显著提高。(2)地籍管理数据库建设为全局工作提供了数据保障。如通过数据库或扫描库直接对用地勘界图、地籍现状图、宗地图、规划图、位置图等进行出头,使数据的准确性和图件编制的高效性得到保证的同时也减少了资金的投入。另外在规划调整、农用地转用、征用报批等各项事宜上,工作时间大幅度减少,工作效率却得到了提高。

5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在社会发展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它也是信息时代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近年来土地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信息化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的土地资源信息化的研究力度,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张立 单位:牡丹江市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陈实.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16):178.

[2]胡智毅.解析构筑“数字土地”推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J].广东科技,2013,22(14):151-152.

[3]解立辉.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5(11):78.

资源化范文篇3

我国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时间较短,目前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均有很大程度的缺失,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产业还在逐步的完善之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所取得的成效较少,这对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力度,确保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以此来有效解决畜禽粪污问题。”2017年出台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案(2017~2020年)》进一步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要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要重点以畜禽粪污减少、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最大限度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资源利用潜力的角度来说,畜禽粪污其实是被放错位置的农业资源,因为放置在不正确的位置才导致其成为污染物,如果稍加处理和利用即可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肥料。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有关于农业生产改革的方式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实践应用发现,通过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并应用到农田肥料,不仅可以实现畜禽粪污的最大化处理,还可以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的使用量,可以解决环境问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总的来说,无论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说,进一步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技术重点

2.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环节,可以直接影响和决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应用质量,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清洁生产的本质是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采用有助于畜禽粪污利用的清粪方式。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两点:①大多数的畜禽养殖场在饮用水节约方面的意识不强,往往饮用水会流入到畜禽栏舍与粪便等杂物混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污染物质的产生量。针对这一问题,畜禽养殖场要进一步对畜禽饮水方式进行优化设计,既实现畜禽的清洁饮水,也最大限度减少污水的产生量。②清粪方式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质量,目前畜禽养殖场所采用的清粪方式以水冲粪和干清粪为主,水冲粪方式虽然可有效清除栏内粪便,但用水量较大,污水与粪便混合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污染物质的产生量。但目前解决这种方式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要做好这方面技术的研究工作。干清粪方式耗水量较少,方便后期的运输,但有较高的劳动强度,因而建议将其作为畜禽养殖场的优先清粪方式,并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2.2畜禽粪污的有效储存。无论针对畜禽粪污采取何种处理方式均需要做好储存工作,目前畜禽粪污最为常用的储存方式包括简单堆肥和有机肥生产两种。在简单堆肥方面,畜禽养殖场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设规范的粪便堆场,确保畜禽粪污可以得到充分的发酵,而后应用到农田施肥中。有机肥生产和沼气生产要求畜禽养殖场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相应的粪污储存设施,加强管理,避免出现泄漏而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2.3畜禽粪污的高效输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多数的畜禽养殖场并没有配备足够消纳粪污的土地,因而往往需要将其运输到其他的消纳土地。为进一步提升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效率与质量,无论是就近消纳还是输送后消纳均需要建设相应的输送设施,尤其是要做好粪污输送过程中防流失、防污染、防泄漏和防扬散工作。如果消纳土地距离养殖场较远且分布较为分散,则可以采取车辆运输的方式;如果消纳土地距离养殖场较近且分布较为集中,土地面积较广,则可以采用管道运输的方式;如果消纳土地距离养殖场较远且土地面积较广,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置生态沟渠。2.4畜禽粪污的合理施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解决畜禽粪污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但在实际的施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一定时间内单位土地面积对畜禽粪污的消解能力有限,一旦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一些多余的氮和磷元素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最终影响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质量。因此,要借助相应的计算方式对单位土地畜禽粪污消解能力进行计算确定,进而有针对性、合理性的进行施肥,在确保畜禽粪污合理利用的同时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3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展望

针对目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国家要进一步根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特点和现状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并加大对地方养殖产业畜禽粪污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和监管,确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可以得到高效开展;②地方政府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和约束下,合理、高效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③养殖户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养殖、资料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完善基础养殖设施建设,开展大规模养殖和专业化养殖,并应用先进的技术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4结语

资源化范文篇4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水平不仅对利用国土资源有较大影响,还对部门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国土资源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必须要依赖信息化管理,以弱化区域差异,平衡利用土地资源。所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重要课题。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作为重要的世界发展趋势,而国土资源管理也顺势进入到重要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时期。这就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党的重要指导方针,不仅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还要统筹规划、共享信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坚持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严格遵循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客观规律,既要开放信息服务,又要保证信息安全,以便从整体上推进信息化管理,带动国土资源管理走上科学化以及现代化的道路。信息化管理能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大大减少重复劳动,在省时省力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电子政务得以快速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迫切要求,更是发展经济与信息事业的内在推动力,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业务主流程信息化。将土地业务流程理顺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是在整合、重组土地业务主流程时要打破传统以部门为界限的开发方式,选择围绕信息流这一主线加强系统建设,对现有土地业务加以分析,整理土地业务办理流程,建立最优的业务模式,以便共享信息,整体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实际进一步明确分工,建设有关主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如可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计算机调查评价辅助系统加以开发和利用,围绕数据流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又如针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则可利用网络、大屏幕、光盘、电子阅览室、触摸屏等形式直观、方便、快捷地国土资源信息,促进业务的信息化。

(二)加快建设数据库的步伐。建设数据库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因为收集、整理国土资源的基础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国土资源数据不仅时空性强,且规模庞大,涉及多个时间与空间尺度,而更新及时、上下一致、真实客观的国土资源数据是落实最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制度以及加强国土资源监管的重要信息基础。过去附属于各个主题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是封闭的、分散的、垄断的,无法满足即时、大规模共享国土资源数据的要求,务必要重新建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模式,通过大型的数据采集项目建立起有关国土资源的全新数据库,集中存储与测绘、土地、地矿等相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共享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土地及地矿数据等。另外,对过去国土资源管理所生成的数据库资料应实施标准化整理,形成能通过计算机识别的国土资源数字化资料,坚持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数据库,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加快数据库建设部分,推动信息化管理进程。

(三)完善公众管理监督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在互联网上国土资源信息,以便公众能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加强信息反馈,大胆检举甚至是控告破坏国土资源或浪费国土资源的行为;检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失职行为、不作为行为,鼓励社会大众通过电子信件或信访电话等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并针对公众参与行为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全面调动公众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土资源监督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社会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向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依托信息化管理加深公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公益性作用、基础性作用。

(四)须重视智能化建设工程。智能化建设工程实际上是针对专业技术实施信息化再造,特别是采取信息化手段增强专业技术能力。而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或辅助完成专业技术工作,如计算机自动测算土地的价格,或自动选定工程项目的地址,或自动对比并优选决策方案等。智能化工程建设涵盖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多种技术形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空间分析方法,辅助解决大量技术分析问题,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仿真技术等支持智能化工程建设,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结语

国土资源是人们生存及发展的必备物质基础,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迫切需要全面普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升级信息化管理体系,而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集体智慧,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从而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杨尧 单位:长白山管委会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资源化范文篇5

1.教育资源的概念丁兴富教授在其《远程教育学》一书中,认为教育资源、教与学的资源和学习资源这3个术语表述意义非常相近。他认为:“在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中,资源(Re-sources)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李克东教授也在其《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2.高校教育资源的概念高校教育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存在于高校内外并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的不同形态资源的总体。这个概念强调了三个内容:一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资源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外延和内涵;二是高校和其社会环境的关系,要求同时着眼于高校自身和它所处的环境;三是不同形态的教育资源,只要能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任务,无论是巨大的社会资源还是微小的工作规范,都可以视为教育资源。

二、高校教育资源的分类

1.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按业务视角将高校教育资源以主题域的方式分类整理。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划分,高校教育资源可分为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1)物力资源高校物力资源是指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以及文件、资料、图表、数据和网络等物质和信息的总和,分为:信息类资源:是对其他各类资源的描述,在内容和使用范围上具有公开性、广泛性等特征,包括政策、规范、通告等;资料类资源:是教师、学生的智慧结晶,是知识的成果体现,创造者享有知识产权,包括课件、培训资料、图书等;设施类资源:以实体资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设施类资源的共享以资源调剂、配置为主要手段,包括网络、会议室、体育场馆、实验设备等。(2)财力资源主要指各类财力保障或财力支持,适用范围涵盖支付结算,如教育基金、奖学金、科研经费等。(3)人力资源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工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分为:知识类资源:指人力资源中的专项知识,主要表现为专业人士在其专业领域中的知识、技术等,包括教师授课、学者研究、其他专项知识等;能力类资源:主要指各类组织、管理能力等,通常为跨专业领域的能力,包括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等。3.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划分以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目标,按照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可将教育资源划分为非限制性资源和限制性资源。(1)非限制性资源,指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抓取、提炼和呈现的教育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对资源本身进行访问和利用,包括各高校共享的既有网络资源以及共同建设及成果共享的资源,如信息类资源、资料类资源等;(2)限制性资源,包括因客观属性、知识产权或权限限制仅可在各高校管辖范围使用到的资源,包括场地、设施、现场授课、学校网络等。

三、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及应用实例

教育资源在不断丰富的同时,其建设与增长需求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重复建设、使用率低、缺乏共享、维护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的积累与融合缺乏制度的保障和扶持,优质资源的示范和引领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展示,分布在各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现代信息技术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而且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人机交互,通过互联网实现远隔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双向交互。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每一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来参与知识的创造,之前这主要控制在专家权威和专业机构的手中。基于互联网,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或者协同创作,即协作共享模式。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育理念逐步发生变化,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不断丰富。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泛在学习成为可能,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根据合作的目的和合作主体的关系,把高校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模式分为:中介式、共建式、联盟式。1.中介式中介式信息化共享模式是指以某一政府权威机构或社会组织为主体建立网络资源交换平台,并以此作为中介机构,负责做好各参与成员的关系协调、资源建设的规划、标准的制定和资源共享方式的确定等工作。参与共享的高校之间相对独立地管理自己的教育资源,各自负责自己的资源标准及质量。中介机构是一种“网络教育超市”,掌握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高校可以通过这个“教育超市”推广自己的资源,有网络教育资源需求的高校和个人则可以通过“教育超市”有偿或无偿获得资源。这种体系有利于共享标准的推进与实施、课件建设和软硬件资源共享,适用于信息类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高的部分资料类资源和知识类资源的共享。实例: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由上海市教委发起建设的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已经投入试运行,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30多所高校已加盟。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公布的首批课程包括复旦大学王剑锋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旨在增加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整合上海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全市性长期、可持续的跨校课程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为各高校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换、专业辅修提供一个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享受优秀教师、优秀课程等资源,共享课程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学习机会”。2.共建式共建式信息化共享指高校在教科研任务上进行“共建、共享”式的合作。合作成员利用各自已有的优势和资源,组成一个合作小组,通过网络平台一起策划和决策各个环节,共同进行同一目标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与传送,成果供所有合作成员或对一定群体开放使用。共建合作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成员高校在资金、教育资源、技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教育资源的开发使用,他们联合起来共建教育资源和交换平台。另一种是成员高校都拥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技术等,他们“强强”联合起来,开发出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科建设,树立品牌,为其他教育资源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共建合作方式适用于人力资源以及开放程度较低的资料类资源的共享。实例: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共建共享。东北片区的10所高校加入了上海东北片区的高校文献传递,19所高校加入了上海地区的馆际互借联盟。43所普通高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图书馆加入了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28所高校图书馆加入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凭《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通用阅览证》在规定时间内,到成员馆的指定阅览室查阅特定的文献资源。此外,还有南汇地区10所民办高校、高职高专自愿组成上海南汇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为他们之间文献、信息等资源共享、促进各图书馆的管理及业务技术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3.联盟式联盟式信息化共享指通过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将各校已有的资源平台有机联系,在可信的网络基础设施上进行共享。共享联盟中各成员高校独立管理各自的用户与资源,以分布的形式组成一个联盟,用户从本校身份认证系统获取一个可以标识身份的令牌,该令牌在联盟中通用并可以被其他高校的身份认证系统识别,从而获取其他高校的资源。这种体系适用于设施类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也为财力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的途径。实例:上海高校无线通。无线网络因其架设部署和实际使用的便捷,已经成为高校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为保证网络安全管理,通常都会使用一些网络安全接入管理机制限制未授权用户访问无线网络。而在校际间交流和访问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他校师生便捷地使用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种模式。为此,上海地区于2009年开始基于跨校认证试点实施“上海高校无线通”应用项目,旨在实现跨校无线网络漫游接入。高校无线通在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基础上实现了已加入跨校认证联盟的各校师生使用其本单位帐户就能在他校接入无线网络的功能,目前已有十余个教育单位开放无线网接入资源,已为加入上海教育跨校身份认证系统的19所高校提供了超过300000人次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四、结语

资源化范文篇6

1建筑垃圾处置利用中的突出问题

1.1源头管理难

按“谁产生、谁负责”的处理原则,拆除单位、施工单位等产生建筑垃圾的机构应支付相应费用处置建筑垃圾。但根据《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格[2002]872号),各级财政在项目开工前已向建设单位收取了建筑垃圾处置费用,按文件要求,相关处置义务已转交给地方政府,大多数建设、施工单位不愿再支付费用将建筑垃圾分类并运到正规的资源化利用场地进行处理。由于缺乏源头管理政策体系,其处置收费并未按分类与否进行分级,也就是无论建筑垃圾是否分类收取的处置费用均相同,不利于建筑垃圾源头分类开展。

1.2环保达标难

由于简易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的噪声和扬尘的排放难以符合目前环保标准要求,存在关停取缔风险。由于缺乏细致、完备、可操作的建筑垃圾管理法律法规,运输、收纳过程存在管理无序现象。2018年,中央环保巡视组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固体废物大排查行动和“清废行动”中发现的垃圾堆放中,近一半是建筑垃圾,其中大部分是不规范倾倒形成的。

1.3企业发展难

虽然各地区都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将建筑垃圾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但在区县级层面,相关规划中一般不明确处置设施的具体位置,基层政府在建筑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存在顾虑,导致设施选址难落地。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刚起步,相关技术装备、行业人才等配套产业尚不成熟,其技术、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导致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成本高于一般建材产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涉及城市管理、环境、住建、交通等多个领域,目前尚无成熟流畅的运作流程,企业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遇到问题需要处理,运营效率低。

1.4产品应用难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为再生制品,公众普遍认为再生产品质量低于普通建材产品,工程采购单位也不愿购买使用带有“再生”“垃圾”之类标签的产品。现阶段也缺乏完备的再生制品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及可落地的再生制品应用政策保障,使再生资源化产品市场推广困难。

2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我国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起步较晚,政策法规和技术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各地推进措施主要有特许经营制度、处置收费制度、资源化利用方案备案审核制度等。山东、湖北、陕西等地都相继出台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特许经营政策文件,明确特许经营准入条件,通过招投标方式授予相关企业特许经营权。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享有所在区域建筑垃圾的优先收集权和处置权,以鼓励采取此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深圳、青岛出台《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条例》,要求建设单位编制建筑废弃物减排及处理方案,在工程开工前报主管部门备案。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建立了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对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全过程进行高效监管。

3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的主要方式

建筑垃圾处置利用主要包含源头减量、收集运输、处置与资源化利用3个关键环节,其源头减量化管理包括从源头上减少产生量和就地利用2部分。所谓从源头减少产生量,是指在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等阶段就尽可能地减少后期拆除阶段建筑垃圾的产生;就地利用是指将施工、拆除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直接用于在建项目,以减少排放。建筑设计阶段是减少建筑垃圾产生的最佳时机。然而目前设计阶段的建筑垃圾减量化问题尚未得到从业者足够重视,设计人员无法清晰地理解在设计阶段由何种措施、因素导致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实现设计阶段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的主要方式如下。

3.1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是减缓建筑垃圾产生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设计阶段,可以采用高耐久的结构材料以及多功能的复合材料和一体化材料,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实现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建筑垃圾的产生。此外,增强设计的灵活性对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也很重要。最大的浪费就是由于建筑结构不能满足新的建筑功能需要而不得不在达到使用年限前拆毁建筑。设计的灵活性能保证建筑物在建筑用途改变的情况下仍能满足未来建筑物结构的调整需要,如将传统的大开间的房屋变成小开间的房间,或将小开间的房屋变成大开间的房屋,以减少因为需要拆迁重建而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大跨度、大开间结构体系,在耗材量较小的情况下满足空间使用的多样性要求;设计阶段考虑到安装和拆卸,易于部品部件维护更换等也是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垃圾产生的有效措施。

3.2采取合适的设计方法与建造技术

设计时应尽量运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采用基本模数、分模数来协调其他部品尺寸,增强材料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工厂标准化预制构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建设效率,易于质量控制,有利于环保,而且由于在工厂大批量生产,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废料。推广喷射砂浆、临时围墙、金属脚手架、铝合金模板免抹灰等绿色环保建造技术,有利于材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原材料的损耗,避免建筑垃圾的产生。

3.3精细化设计,避免后期工程设计变更

设计时应积极与建设的各相关方沟通协调,减少工程中因意图不明确产生的设计变更,避免现场拆改而产生建筑垃圾。

4减少建筑垃圾排放的措施

施工阶段也是建筑垃圾产生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量约为0.05t/m2,根据全国新开工建筑总量估算,每年工程垃圾产生量达到千万吨级。因此,必须对施工垃圾给予足够重视。为减少工程垃圾,施工单位首先要对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仔细的阅读和细致的理解,选购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并进行适当的运输和管理,以避免材料浪费产生建筑垃圾;其次要严把施工质量和施工工序,避免返工现象;最后要注意施工过程中废弃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分类回收,大力推广绿色施工,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4.1编制施工垃圾减量化方案

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始前,应编制工程垃圾处置利用方案,以便于施工各环节建筑垃圾产生和使用的统筹考虑。方案应包括工程垃圾减量化要求,主要内容有施工阶段减量化的对象、目标、途径、措施以及资源化利用方式。工程垃圾的组成中废弃混凝土、废弃砖瓦等约占总量的30%~50%,这一部分材料回收利用率较高。因此,根据绿色施工技术要求,工程垃圾回收利用率应达到30%,每1万m2建筑面积的施工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应不高于400t。施工单位还应建立工程垃圾再利用的台账和清单,对工程垃圾产生和资源化利用情况进行统计,以便于方案的落实。

4.2施工垃圾现场分类回收

工程垃圾应按照混凝土(砂浆)、钢筋、模板、砖瓦等工程进行分项回收,各分项回收工程应与相应施工环节配套进行,优先就地利用。施工过程中按分项施工顺序和流程及时对产生的施工垃圾进行回收,有利于提高工程垃圾就地利用效率。比如在混凝土工程进行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随时对废弃的混凝土进行回收就地利用并分类堆放,避免后续分项工程中其他废弃物的混入,影响就地利用效率。对于不便就地利用的工程垃圾,应根据其资源化利用途径的不同,进行分类堆放,便于后续运输和资源化处理。

4.3规范建筑材料的采购和管理

由于建材价格的波动,施工单位容易在低价时大量购进建材。建筑材料在工地现场长期堆积,极有可能造成导致建筑材料的浪费,产生建筑垃圾。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工程节点、库存情况等,对所采购材料的数量、批次、进场时间、储存、使用等进行合理统筹管理,使材料耗量降到最低,避免因过量囤货,或者调度不合理,造成材料过期或损坏,导致材料浪费。现场材料应堆放有序,并满足材料储存及质量保持的要求。材料运输方法应科学,以降低运输损耗率。

4.4施工场地临时设施再利用

施工场地大门、围挡和围墙等采用模块化、标准化产品并使用活动连接,以方便拆卸,周转使用。现场主要道路硬化处理宜采用可周转使用的材料或再生材料。短期的施工路面可采用钢板路面。临建设施应采用可拆迁、可回收材料,并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物、市政设施和周边道路。建筑物拆除阶段是产生建筑垃圾的最主要环节,目前拆除的建筑多为老旧的砖混结构,拆除垃圾可资源化利用率较高,但由于拆除方式简单、盲目追求速度等原因,拆除方式简单粗暴,使拆除过程中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建筑拆解”是一种更为节能高效的建筑拆除办法。通过建筑拆解设计,可以使大量的资源得到节约和再利用,从而实现建筑物的闭链循环。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1996年第一届建筑全会上,美国学者盖伊教授认为,传统的建筑拆除方式后,建筑材料只能当垃圾填埋,建筑拆解是以手工或机械的方式回收旧材料的过程。德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拆解是将建筑分解为不同部分,促使废旧材料的再利用或回收利用。我国学者贡小雷认为建筑拆解是“以回收建筑材料为目的,将建筑中不同类型的构件逐一拆除使之分离的过程”。普遍认为,建筑拆解是以回收建筑材料为目的,将建筑中不同类型的构件逐一拆除使之分离的过程。对于整个建筑的拆解,可以分为以下5个步骤:(1)移除装饰构件,包括门框和装饰线;(2)去掉厨房用具,管道,橱柜,窗和门;(3)移除楼面层,墙面层,保温层,配线和管道;(4)拆卸屋顶;(5)拆除墙体,框架和地板,1次1层。在拆解过程中,遵循上述步骤对建筑材料逐步进行拆解,然后在每个过程结束后,对材料做简单的处理,如清除钉子、材料分类、堆叠、清洁等。

5建筑垃圾的收集和运输

建筑垃圾产生后,经分类收集再由运输单位进入现场,将所产生的建筑垃圾运输至资源化利用场所。收集运输环节连接建筑垃圾的产生环节与资源化利用环节,规范化的收集运输对于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图1是目前较为完善的1个处置体系,涵盖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潢垃圾的主要处置流程、监管部门、产生费用等情况。由图1可知,建筑垃圾的收运涉及建设部门、城管部门、交通部门、交警部门、街道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运输单位、物业公司等市场主体,其流程十分复杂,涉及利益主体众多。运输单位需办理安全证(交警部门)、准运许可证(城管部门)、运输通行证(交管局),“三证”齐全之后才能合法收集运输建筑垃圾。3个部门对于收集运输全过程的监管分工不清晰,存在大量的“中间地带”。运输单位往往为了利益最大化,未按照规范化的方式对建筑垃圾开展收运。工程垃圾及拆除垃圾倾倒回填和资源化利用2种处置方式的费用基本持平。装潢垃圾采用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处置费用较高,一般运输单位会选择倾倒。这也是制约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因素。

6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

6.1矿坑回填

矿产资源开采遗留的大量矿区废弃地为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国的矿区废弃地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泛且不均,复垦和修复严重不足。建筑垃圾中建筑泥浆、废弃砖瓦、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渣土(表层土)等大部分材料,经破碎、筛分和按照所需土石方级配要求混合均匀后,都可用作矿坑回填。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时需要大量覆土,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附近建立建筑垃圾的再生处理站,利用建设废土或含泥量大的建筑废渣用作生活垃圾填埋场覆土材料,可以节约大量的耕地。各种再利用途径中,填方料消耗量最大,且仅需粗碎即可再利用,但是附加价值较低。矿坑回填在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中的比例也相当高,如上海达到65%、湛江达到85%。它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消纳建筑泥浆、装潢垃圾等不易资源化利用的垃圾,其局限在于城镇周边需有采石矿、露天煤矿等天然矿山资源。6.2堆山造景建筑垃圾堆山造景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新课题,建筑垃圾含有混凝土、石灰、砂石、渣土、灰土等成分可用于堆山造景,是处理城市建筑垃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举措。

6.3再生路基

路基是路面结构的基础,目前常用的道路路基填料是天然土源,即经检测合格的路线纵向土石方调配土、半填半挖横断面上的挖方土或由取土坑内获取的土。从取土坑获取土填筑路基,不仅可能破坏地表自然排水系统,且会破坏植被,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废砖、废混凝土等含量较多,达80%以上,其自身强度较好,对其进行一定加工处理后,完全可用于道路路基填筑,该方式可成为处理建筑垃圾的有效途径之一。西宝高速改扩建工程B-C02合同段、西宝改扩建项目阿房宫立交工程等,均为采用建筑垃圾填筑路基的成功案例。

6.4再生骨料

建筑垃圾破碎形成再生骨料,应用于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等建材产品,是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重要途径。相比于上述其他利用方式,再生骨料产品应用技术要求较高,是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预拌混凝土年需求量约为80亿m3,消耗粗骨料约10亿t、细骨料约7亿t,资源消耗巨大。由于环保要求,全国范围内已控制开采天然砂石,江砂资源也逐渐紧张,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对于缓解砂石资源紧张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再生砂石用于预拌混凝土中应满足国家标准GB/T25177《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和GB/T25176《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的要求。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按性能要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废弃混凝土破碎骨料的压碎值较低,可满足Ⅰ类骨料技术指标的要求;废弃砖瓦破碎骨料的压碎值和吸水率较高,一般满足Ⅲ类骨料技术要求。采用再生骨料的预拌混凝土(砂浆),其性能指标应符合JGJ/T240《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建筑垃圾制备再生骨料设备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从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城市的经验看,固定式资源化处理工厂是主要发展方向。各地区应参照拆建垃圾年平均产生量作为设计处理量来规划固定式处理工厂,针对固定式资源化处理工厂无法解决拆建垃圾的问题,可采用少量移动式设备分散处理。国内常用的资源化处理工艺和设备,尽管技术水平在逐步提升,但多未摆脱粗放式工艺和直接使用矿山机械,集成集约度不高,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扬尘噪声污染严重、再生骨料品质不均、生产线能耗偏高,处理企业综合制造成本过高等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必须树立“产生者承担处置责任”和“谁处置,谁受益”的理念,坚持加大投入和发展工业化、自动化成套技术和装备,确保设施良性运转。拆除和施工垃圾经分类收集后成分相对单一,装潢垃圾则成分复杂,若均采取堆填方式处置,装潢垃圾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明显大得多。相对而言,拆除的施工垃圾的资源属性更多,装潢垃圾的环保属性更多。因此,建设装潢垃圾终端处置设施进行无害处理,对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在处置工作更为重要和紧迫。

7总结与展望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对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须应用系统思维,从多方共同发力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的问题。(1)要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立法,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和监督管理机制;(2)要制定政策鼓励建筑垃圾分类,推动政府项目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减免产品增值税,提升再生产品竞争力;(3)要建立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全过程标准体系,打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参考文献

[1]李国遵,郭昊茹,闫丞佑,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J].砖瓦,2020(10):45–46.

[2]陈雅芝,黎江平,王婉怡.德国建筑废弃物层级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建筑经济,2020,41(3):24–29.

[3]张守城,王巧稚.英国建筑垃圾管理模式研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7,10(12):38–41.

[4]陈雅芝.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的比较研究[J].建筑技术,2019,50(3):342–345.

[5]桂志伟,俞进进,蔡立弘,等.中日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技术、政策对比研究[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20,41(1):34–39.

资源化范文篇7

关键字:粪污资源化;养殖场;田东县;重要性

田东县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为了促进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该地区大力推进畜禽生态养殖规模化建设,促进养殖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助推畜牧业绿色循环新路径,从而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致力于在2025年,全县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认证率达到90%以上,粪污处理设备配套率达到10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地区统筹工作路径,优化工作方法,加强利用粪污资源化技术,并且取得良好工作成效。

1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根据笔者多年研究经验,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型畜禽规模养殖场,要想实现畜牧业绿色发展,构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对粪污处理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物处理,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从这一层面来讲,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同时,田东县将粪污资源利用作为政策性标准,将其作为重点民生实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打造农村美、农民富、生态优的现代化乡村,突出农村产业新活力。其次,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可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畜禽养殖废弃物,如果不合理应用,将直接导致环境污染,使整个动物疫病大面积、大规模暴发,并且多种病害虫害可以人畜共患,直接影响公共社会卫生安全,阻碍畜牧业健康发展,而利用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可以使得粪便中有机物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回收、可持续。

2常见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

常见的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人工堆肥,其二是沼气处理[1]。在人工堆肥过程中,主要利用微生物作用,对牲畜、家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粪便进行腐殖化,以好氧堆肥为主,少数地区还会利用厌氧堆肥方式。在好氧堆肥中粪便养分成分更加稳定,同时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有利于作物吸收,通过相关技术对牲畜和家禽的粪便进行处理。主要经过:集中、脱水、消毒、除臭、堆肥、加入相应配方、搅拌、造粒、颗粒风干、过筛、包装等工艺[2]。严格控制好畜禽水分、时间、温度,并且注重生产工艺中臭气的排放,从而提升人工堆肥效果。沼气处理就是指利用厌氧发酵和相应配套工程技术,将养殖场的粪污作为处理对象,使得粪污排放达到相应标准,并且获得沼气、沼液和沼渣,将其作为化学原料应用于生活、生产、焚烧、供暖等工作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固液分离方式,在其中加入必要元素,将畜禽粪便制作成复合肥或者是液态肥。注重沼气原料收集,并且对发酵的杂物进行剔除,可以有效提高沼气的实际效应,最终提升其自身性能,实现粪污资源化的充分利用。

3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

为了探究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笔者以田东县为例,该县在进行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之前,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尤其是猪场和鸡场,成为田东县最大的污染源,并且经过相关技术人员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和磷元素,因此被污染的水体,逐渐呈现富营养化状态,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田东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利用全新的清洁工艺和生产方式,对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3.1设备应用

田东县利用固液分离机对粪便进行分离,该分离机相应参数为:电机功率7.5Kw、转鼓长度1800×450×300mm、重量260kg、转鼓速度2r/min、处理污水量10m3/h。经过该种固液分离机,粪渣经过分离后,拌入草糠充分搅拌,通过造粒,可以制成复合有机肥,加入菌种发酵,可以制成颗粒饲料,为鱼提供充分饵料,其次,也可以作为特种经济作物肥,改造土壤有机质含量。该种固液分离机含固率较小,并且圆筒滤网利用尼龙材质制成,处理量大,设备外壳利用不锈钢打造,耐腐蚀性较强,机头可以根据固态物质的不同要求调节干湿度,尤其适合对细小杂质分离,可以应用于鸭粪、鸡粪、牛粪、猪粪的粪便脱水处理中。

3.2粪污处理工艺

粪污处理工艺流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将养殖场粪便分离成液态粪污和固态粪污;②对于固态粪污,主要利用固态粪污自卸车,经过第三方畜禽养殖粪污集中处理之后,得到固体粪污;对于液态粪污,经过液体粪污运输车,在集中处理之后变为液体粪污,集中收集之后,放入搅拌池,搅拌之后送至固液分离平台,最终分离成固体干粪,之后与固态粪污中分离出的固体粪污相结合,共同运输到粪棚中;③将粪棚中的粪污,通过铲车运输到发酵车间,并且及时加入生物菌种,做好发酵时间控制、发酵水分控制、发酵温度控制,之后经过铲车运输到加工车间,通过粉碎、筛选、打包,制成成品;对于已经分离出来的液态粪污,经过集污池发酵,加入生物菌种,并做好温度和水分控制,直接倒入贮液池;④将固态成品施加在苗木基地和林木基地,通过就近利用方法,充分发挥肥料价值,同时也可以打造有机肥品牌,对该种肥料进行销售。对于液体粪污,可以将其运输到花卉苗木基地、林果基地和蔬菜大棚基地,将液态粪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经过以上无害化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将粪污变废为宝,降低环境污染量,同时液体部分经过厌氧发酵生成沼气,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固体部分及厌氧发酵残留的沼渣,经过发酵、堆肥处理,形成固态有机肥,经过稀释和发酵,可以灌溉果园、菜园和相应农田。由此可见该种粪污处理方法可以改善周围农田土壤结构,节约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化学药剂和化学肥料的施加量,最终提升经济效益,切实构建了粪污消纳土地配套养殖技术,打造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体系,实现了农村地区畜牧业、养殖业的零排放和零污染,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对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田东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工作展望

从上文中可以发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3]。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技术人员和农业部门应该大力推进粪污处理设施化、全量化利用,规模养殖场要按照农业农村部相应规定,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和消纳场地,夯实全量化利用基础。重点改进节水设备,建设雨污分流、暗沟布设的污水收集系统和漏缝地板、自动刮粪板等清粪设施,配备固液分离机等设备,提高规模养殖场的设施化、标准化水平,完善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集粪池或沼气池,配备充足的消纳场地,以沼气池为纽带,推广“猪(牛、羊)一沼一果(草、林、菜)”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粪肥还田、还果、还林等综合利用。其次,应该积极培育“第三方畜禽粪污利用实体”,比如建设一批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的经纪公司(合作社)和经纪人,增强县域有机肥生产加工企业利用畜禽粪污综合能力,为养殖户和种植户开展粪污还田利用服务,实现粮食(经济)作物种植与畜禽养殖有机结合,并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推动建立互利双贏的“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付费”制度,推动形成生态产业化格局。引导现有三家有机肥厂做大做强,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增加农户畜禽粪污利用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县农业农村局要及时组织县乡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养殖业主等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题培训、现场观摩学习,提高认识和技术指导能力。建立技术指导团队,加强对畜禽生态养殖、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全过程的技术指导,重点指导规模养殖场按照广西畜禽生态养殖技术规范进行建设及生产,大力推广生猪“异位发酵床”养殖模式,实现养殖“零排放”。同时,还要加大畜禽粪污有机肥还田、还果、还林等综合利用的指导,促进农牧循环发展,建立县乡两级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工作领导、协调和指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责任落实,有力推进田东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成立田东县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和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要逐级落实工作责任,重点扶持获得2021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养殖星级认证的规模养殖场与生态养殖技术示范主体,把生态养殖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作为养殖企业申报项目立项支持和评估考核的首要条件,对获得生态养殖场认证、粪污处理设施配套达标、粪污处理效果好的规模养殖场优先安排支持。在“三品一标”种植业农产品认证登记中,贯彻落实肥料使用准则,引导推进种植业主使用有机肥,形成全县普及使用有机肥良好氛围,弘扬良好农耕文化,不定期派出工作组,对各乡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乡镇有序推进生态养殖认证、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建设与运转情况、粪肥还田等工作。各乡镇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及实施措施,对辖区内养殖企业及规模养殖场加强检查指导,确保专项工作质量和效率。

5结语

综上所述,加大粪污资源化利用,可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农村产业发展新活力。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畜牧站和指导人员应该对各乡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配套建设与运转情况,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最终构建农村地区生态产业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朱赫,郭光成,胡海彦.基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探讨及对策思考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6):257.

[2]吴海船,张玉才,樊永顺,等.努力搞好郓城县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J].山东畜牧兽医,2019,40(12):3.

资源化范文篇8

一、我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起点——卡片式管理法

(一)应用时期及内容。80年代末到2000年初期,我院的人力资源档案主要是由职工登记卡组成的职工名册。当时全院职工为260人。职工登记卡的大小就如同人们交际用的名片,受面积的限制,登记内容少得可怜。新员工一入院报到,首先填写职工登记卡,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籍贯、学历、毕业时间、毕业院校、政治面貌、本人身份、原工作单位等,登记完毕将卡片放入所在科室类别。遇有职称、职务等调整需随时进行更新。这就是我院人力资源档案的最早雏形。

(二)用途及用法。每年用此职工名册分析医院科室人员数量,进行年度干部职工登记。在干部职工登记中,工作人员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要求,从头到尾每个卡片逐个翻看登记,填写指定内容,用钢笔填写,一式三份,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医院各保存一份。在计划经济时代,这就是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应用的全部。

(三)缺点和不足之处。

1.职工名册卡缝极易撕裂,造成职工登记卡片经常脱落。2.职工登记卡角容易折损,需随时更新。3.信息统计汇总效率极低。在年度干部职工登记汇总中,每年要用至少2天的时间进行统计汇总。如统计职工学历,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高中及以下各多少人,需从登记表的第一页开始,按不同学历类别,分别数一遍;再如职称级别、年龄结构等都需要手工逐一数准确。如一项出了差错,需从头另数,极其繁杂。有时汇总完了,但登记表已经基本上翻烂了。4.无法满足医院对人力资源科学分析、预测的需求。

二、我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转折起点——电子表格管理法

(一)电子表格数据库的实施时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我院于2005年12月建立了人力资源档案数据库。在原有职工名册的基础上,我院专门开展了职工个人信息征集工作。从2015年1月起,经过下发通知、以科室为单位进行收集、组织专人进行信息核对、查阅职工个人档案、进行信息录入等过程,历时11个月,人力资源档案电子表格数据库建成。之后,我院又专门调阅医院文书卷宗,对1996年以来年度考核情况进行了集中汇总。2014年又集中建立了员考绩档案,内容包括:毕业证、资格证、聘书、身份证、论文、成果、专利、表彰复印件和履历表、岗位说明书等。

(二)电子表格数据库的项目类别。建立的人力资源档案电子数据库所收集的信息类别有人员所在科室、人员类别、姓名、性别、来院时间、进院方式、身份证号码、执业资格、执业类别、证书编号、取得时间、执业范围、合同编号、专业特长、第(一、二、三)学历、第(一、二、三)学历毕业时间、毕业学校、所学专业、工作时间、原职务名称、原职务时间、现职务名称、现职务时间、职称系列、最后学位、资格级别、取得时间、聘任职称、聘任时间、执业资格注册时间、岗位等级、籍贯、身份、政治面貌、入党时间、出生地、年度考核次、联系电话等40余项。自2006年1月起,我院每月更新一次,至今已更新128次,保留了完整的人力资源变化原貌。初步满足了对人力资源进行分析比对、科学分析、配置人才、培养人才的需求。

(三)电子表格数据库的应用。首先选择要应用的数据库进行复制,建立一个新的数据库,根据需要保留相关个人信息项目,设置字型字号,按规定进行排序,或按姓名笔画,或按出生年月,或按职称高低,或按参加工作时间,或按来院时间等等。可以利用MicrosoftOfficeExcel里的全部功能对数据库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发挥了人力资源管理、配置等方面应有的作用。

(四)电子表格数据库的不足之处。对数据的分析只能满足于需要什么,就提取什么、分析什么,如果人员变动、人员项目变动等,就需要再次重复提取相关信息、重复相关操作,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仅依靠数据库仍然不能很好的实现快速、高效、一目了然、准确无误的目标。

三、我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新阶段——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一)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时间、背景。

当前,我院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先进行列,引领医院走进了大数据时代,为医院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预测提供了及时高效的信息数据。我们以此为依托,于2016年1月开始着手建立医院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二)做法。

1.首先召开了关于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2.将电子表格数据库信息和职工个人标准照片整体导入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抽调专门人员对全院职工的毕业证、资格证、聘书、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护士执业证、大型设备上岗证等6000多件证件进行扫描,导入系统。

3.在指定时间内系统向职工本人开放,自己利用自己的工号进入自编辑状态,完善维护个人信息。方法步骤是:输入用户名、密码,选择“一般员工”角色,登录系统(用户名、密码见最后附录)

4.医院派专人对自行编辑的信息进行审核,重点是出生年月、工作时间、来院日期、资格级别、资格取得时间、资格聘任时间等。

(三)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项目内容。

1.点击员工技术档案、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进入了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在欢迎页面可以直观了解学历、性别、员工类别、年龄、职称、聘任级别、编制类别、政治面貌八个饼状图及在职人数、本月入职人数、本月离职人数。

2.基本配置项包括:员工管理、信息导入管理、员工岗位管理、排班管理、年度考核。点击员工管理页面可以对职工进行查询,了解某一职工技术档案、证书检测、所在科室、入院日期等信息。点击职工姓名可查阅职工人事主档,点击员工履历可查阅职工证书信息、院级培训、考核信息、兼职信息、工作经历、家庭信息、教育经历、党派信息、职务信息、著作信息、论文信息、获奖信息等。

(四)优点。可自行根据需要选择所需内容导出电子表格,一次输入信息可长久利用,信息更全,利用更加方便。没有极特殊情况无须调阅职工个人档案,省时省事高效。

四、讨论

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人力资源档案数字化是工作现实的需要,是多数据综合分析研究的需要。

2.自行设计应用的MicrosoftOfficeExcel数据库应与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并行,并及时更新,两者保持高度一致。

3.员工考绩档案也要完好保留并及时补充新内容,为鉴别利用提供依据。

资源化范文篇9

一、拉丁美洲传统文化资源及旅游产业概况

拉美国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印第安文化。墨西哥、危地马拉、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等国家至今仍然受到印第安文化的较大影响。(2)欧洲殖民文化。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主的前宗主国文化对拉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几乎涉及拉美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3)19世纪和20世纪的移民文化。意大利、德国及东欧的移民主要影响了阿根廷、乌拉圭、巴西(东南和东北地区)、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的文化。(4)中国、韩国、日本的移民文化。主要影响地是巴西、古巴、危地马拉、墨西哥、巴拿马和秘鲁。(5)非洲奴隶输入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舞蹈和宗教方面,受影响国家主要包括多米尼加、巴西、巴拿马、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古巴等。拉美国家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指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拉美人民在适应自然环境和改造社会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城市遗迹、名人故居、古代建筑、宗教文化古迹、古代墓穴、古代军事工程等历史遗迹,以及民俗、手工艺、艺术(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教育和体育活动等文化资源。拉美历史悠久,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其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至2011年6月的第35届世界遗产年会之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96项,自然遗产36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3项①,分别占全世界总数的13.2%、19.7%、10.7%,分布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26个国家。遗产数量最多的是墨西哥,其中文化遗产27项,自然遗产4项。其次是巴西,共有18项,其中11项是文化遗产。排名第三位的是秘鲁,共有11处世界遗产,除了7处文化遗产、2处自然遗产外,还有2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②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2011年国际游客比上年增长4.4%,达到9.8亿人次,旅游业产值占全球GDP的比重达到5%③。旅游业也是拉美国家的主要产业之一。2009年,拉美地区旅游业产值占GDP的6.6%,旅游就业(包含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是6.4%,相当于每15.7人就有1人在旅游行业就业,加勒比地区这一比重高达12.6%。拉美地区旅游投资额达450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8.3%;旅游产品及服务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9%,加勒比地区的这一比重高达41%。①有些拉美国家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墨西哥旅游业多年以来一直是墨西哥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和石油业之后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秘鲁旅游业的外汇收入已经仅次于铜、石油、银和咖啡等产业的收入,居第5位;危地马拉的旅游外汇收入超过香蕉和咖啡等产业的收入,跃居第1位;古巴的旅游外汇收入仅次于蔗糖业,旅游业成为古巴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阿根廷的旅游收入已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巴哈马、圣基茨和尼维斯等国的经济都严重依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巴西,近年来年均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仅旅游业一项年收入就达20多亿美元,占GDP的50%以上,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约5万人。近年来,拉美旅游业在经济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加勒比地区经济缓慢恢复,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2010年,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旅游市场开始复苏,1~8月中美洲的国际游客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7%,南美洲增加了7.4%,墨西哥增加了6.8%,加勒比地区增加了3.4%②。全年到访航空过夜游客2310万人次,比2009年的2210万人次增长4.7%;酒店入住率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客房收入增长5%,游轮收入增长6%。在旅游业的强劲拉动下,2010年加勒比地区经济实现了0.5%的增长③。在巴西,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尤其明显。2010年,巴西国际旅游收入增长了51%,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11年,巴西国际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32%。拉美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从国际环境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2010年的经济复苏有很大的关系;从地区内部来讲,则是拉美国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的结果,尤其是对拉美独特历史所造就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结果。即便是在以自然风光作为主要吸引力的加勒比旅游度假区,旅游业也不是完全依赖自然旅游资源,以西班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非洲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的融汇也是加勒比国家旅游业生存发展的资源基础,确切地说,是自然资源和文化的融合统一造就了加勒比地区独特的观光和度假魅力。拉美国家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道路值得同样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二、互动与交融: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整合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游客的旅游需求日益丰富多样,单一景观的游览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要求,这一发展趋势需要旅游目的地提供复合型旅游产品,而非单一产品。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也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在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之间的有机整合,产生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长期停留,增加过夜率,实现旅游价值增值,最大化地发挥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拉美文化的多元性造就了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悠久的拉美文明史给这个地区留下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留下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又赋予了该地区优美绮丽的自然景观;瀑布、雪山、冰川、原始森林、明媚的阳光和洁净的海滩都是极具魅力的自然旅游资源。拉美国家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注重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的互动与交融,在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墨西哥玛雅文化与坎昆海滨的综合开发是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互动融合产业化的典范。尤卡坦半岛是玛雅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半岛北部的奇琴伊察是后古典时期玛雅最强大的城邦,9~10世纪进入繁荣时期,控制着当时的海上贸易和食盐生产,一度成为中部美洲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半岛北部的另一处玛雅文化古城遗址乌斯马尔代表了玛雅人艺术和建筑的顶峰,被称为玛雅古国三大文化中心之一。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①在开发利用尤卡坦半岛的传统文化资源问题上,尽管这里的文化资源价值非常高,但墨西哥政府并没有把半岛上的玛雅文化遗址作为一种孤立的旅游资源来对待,而是把古老的文明遗迹与优美的海滨自然风光结合起来综合利用。这一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直接导致了新兴城市坎昆的诞生。坎昆原是一座只有300多人的僻静渔村,1972年墨西哥政府在这里投资3.5亿美元建设自由贸易区,重点发展旅游业。1975年开始接待游客,如今坎昆已发展成为每年可以接待200万人次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游客中有1/3以上会到奇琴伊察和乌斯马尔的玛雅文化遗址考察游览。20世纪80年代坎昆会议中心建成以来,坎昆更是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会议、展览、服务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城市。通过坎昆这一平台与世界的经济、贸易、宗教文化交流,璀璨的玛雅文化尤其是玛雅人先进的科学技术、精确的数据计算和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玛雅文化资源与海滨资源、城市资源互动发展的成功经验说明,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要重视与相关资源的互动和融合,这可以使传统文化资源最大化地转变成旅游产业资源,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三、引领与推动:旅游产业的政府主导

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立法、规划、协调和投资四个方面。具体地说,政府职能是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科学立法、规范市场、服务市场、引导市场,必要时宏观调控市场,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等公共产品及服务,保障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运行,做到与市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合理分工。从发展中国家的旅游经济发展经验来看,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企业集团的条件下,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以及加勒比各国都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其旅游业都呈现出政府主导的鲜明特征。这些国家在投资、吸引外资、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业的危机应对等方面制定的政策,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巴西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的国有化管理,规定旅游资源全部为国家所有。二是强调政府在旅游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国家、省(州)、市三级政府都编制了旅游开发的控制性规划,在土地利用、旅游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政府通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来调控开发方向。三是对旅游资源的强力保护。巴西对国有海岸区域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禁止开采、挖掘、农业畜牧业占地等行为,并划出海岸带的建筑界限。阿根廷政府对旅游业的推动在金融政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08年,阿根廷政府通过银行向旅游部门提供3亿比索(约合8720万美元)的优惠贷款,获得贷款的企业必须承诺不能解雇员工。此外,阿根廷政府旅游部门、银行和旅游行业协会达成协议,消费者在阿根廷国内旅游,可以从银行获得利率优惠的贷款,其中包括3~6个月的无息贷款。拥有固定收入的阿根廷消费者在购买电脑、服装以及外出旅游时,可以一次性获得5000比索以下的优惠贷款,年利率为11%,远低于银行普通贷款的利率②。阿根廷政府此举旨在通过扩大消费信贷来推动居民的旅游消费。为推动墨西哥旅游业发展,墨西哥制定了10项战略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墨西哥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陆空中转建设;建设、维护和改善公路、港口和机场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境内外的有关墨西哥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墨西哥旅游公司的竞争性,保证旅游者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服务质量和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推动墨西哥旅游产品生产链的发展,增加国内技术含量高的旅游产品的消费;增加旅游文化并提高全民对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在可持续性发展、环保、保护历史遗产和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的框架下,推动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整。③此外,墨西哥政府重视旅游营销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2009年第二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墨西哥旅游业下滑了37%,旅游收入也同比下降40%~45%。为了遏制旅游业的下滑,政府在墨西哥城著名的改革大道举行友好文化节,包括中国在内的56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活动。文化节主要展示了墨西哥传统的民间歌舞表演、照片绘画展览、工艺品展销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风味小吃等文化活动,对重振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独特性与比较优势:打造标志性文化旅游产品

发挥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整体经济欠发达,市场经济体制欠完善、资金和人才优势不太突出的拉美国家,发挥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格外重要。找准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整合其他的产业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就能把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继而转变成产业优势。巴西狂欢节的产业化打造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一“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成为巴西文化的标志之一。2012年,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在5天的时间里为里约赚取6.4亿美元,接待了85万游客,增加了25万人就业。巴西狂欢节始于1641年,当时的殖民统治者为了庆祝葡萄牙国王的寿辰,发动民众举行游行、舞蹈、畅饮娱乐等活动。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狂欢节成为巴西民间最重要的节日。巴西政府看到了这种独特的民间活动的优势所在,看到了它的独特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对这种缺乏组织、经常发生街头闹事和暴力犯罪的民俗活动给予积极扶持和引导,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狂欢节活动由地方政府旅游局牵头组织实施,医疗、环卫、警察等部门积极配合。(2)增加投入。首先是政府直接投资,例如里约热内卢市政府1984年率先修建了一条长700米、能容纳6.5万名观众的“桑巴大道”,2006年又斥资5000万美元,在里约港区修建了一个用于制作彩车的大棚。其次是引导企业的投资拉动狂欢节产业链的完善。最后是旅游相关企业的赞助,政府要求从狂欢节中受益的旅馆业、餐饮业和娱乐业必须无条件地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3)政府要求各地桑巴舞学校联合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杜绝狂欢节的色情、猥亵或全裸表演,引导狂欢节的健康发展。巴西狂欢节成功实现了从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的转化,为其他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加上政府的强力推动、积极引导、市场机制的引入、传统文化资源的不断创新、新技术的运用、民众的参与等,都是使狂欢节这一单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并形成规模效益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五、文化觉醒与财富传承:旅游产业化中的遗产保护

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产业化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化资源在开发的同时遭到破坏,二是产业化开发给社会带来的趋利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开发和破坏之间的矛盾贯穿着开发活动的整个过程。拉美国家虽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的殖民史所带来的外来文化入侵,使得本土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拉美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财富效应。大力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实现财富的代代传承,不仅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体现了当前拉美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文化觉醒。阿根廷文化发展的理念是,以社会责任为先,经济效益第二。阿根廷针对不同人群的全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足球”让人们通过公共频道免费收看全国足球联赛,“全民电影”计划把阿根廷电影免费带入全国各地、边陲小镇山村,“书籍与住家计划”为公租房住户每家免费赠送18套书籍,“工厂文化计划”鼓励工人参与文艺创作。阿根廷的国家文化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文化繁荣和保护的觉醒。秘鲁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主要体现在立法层面上,即构建了完备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20世纪30年代起,秘鲁就通过立法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930年,实行《文化遗产保护法》。1999年,全国文委起草并提交国会通过了《第27173号法》①。1999年9月,秘鲁政府又在6个文物古迹丰富的城市设立专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特别检察官。90年代中期开始制订涉及多学科、采用多种科技手段的《昌昌考古遗址管理和保护综合计划》。在秘鲁,各种类型文化遗产的管理均由国家专门的文化遗产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的责权界限明晰,而且各级文化遗产行政管理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拥有绝对权威,城乡规划建设一律尊重并服从文化遗产部门的意见。秘鲁的立法保护是非常有效的,在库斯科省,印卡帝国时期的建筑遗址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其上叠压着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房子,两种文化都得到有效保护。马丘比丘进入遗址核心景区的道路至今还是一条土路,以此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拉美国家在遗产保护上还重视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并意识到地区合作的重要性,把拉美地区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加以保护和传播,是拉美国家的共识。例如,拉美国家积极加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遗产项目,古巴比尼亚莱斯谷地和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墨西哥龙舌兰景观及古代龙舌兰产业设施、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智利岛屿农业系统等已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遗产项目。拉美国家联合保护地区传统文化的意识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2005年,由委内瑞拉、乌拉圭、古巴等共同组建的南方电视台正式开播,信号覆盖整个美洲、欧洲和部分非洲地区。电视台在古巴、阿根廷、乌拉圭、巴西、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美国设记者站。节目除新闻外,还有体育、文化、纪录片、拉美国家拍摄的故事片等,旨在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向公众传播拉美自己的思想和文化。2006年,拉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RESPIAL)在秘鲁古印卡文化遗址所在地库斯科建立,这在世界上是首例。

六、国际支持与合作:开放式的旅游产业投资模式

资源化范文篇10

关键词:养殖业;畜禽粪污;对策

1粪污资源化利用现状

1.1养殖业现状。张掖市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张掖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甘州区畜禽产业已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攻、农户主动的发展格局。在生产中注重良种繁育、良法饲养、疫病防治和科技培训四大体系建设。建立起了融资、补贴、保险、奖励等扶持政策和风险防御体系。在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方面,从全局意识、生态意识和创新意识入手,着力推进一个转型(从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型),重点建设一个基地(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1006-799X(2020)01-0014-03集中,形成优势产业区。促进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从农户散养型向规模养殖型的跨越。201畔,全区畜禽词养量达1437.6万头(只),其中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43.88万头、117.36万只、55.86万头、1220.5万只。1.2畜禽粪污产生量及利用。经测算全年畜禽粪污产生总量352.92万t,粪污回收利用量为301.32万t,利用率为85.38%。1.3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经调查,甘州区115个肉牛养殖场普遍采用干清粪方式,固体粪污和液体粪污不分离,清运后的粪污缺乏固定的堆积场所及有效的覆盖措施,粪污堆积发酵时间长短不一,最终经土地消纳利用。8个奶牛养殖场全部采用干清粪方式,有3个场采用固液分离方式,液体经处理后循环利用;另5个场固液不分离,粪污堆积发酵后经土地消纳利用。249个肉羊养殖场全部采用定期清理固体粪便的干清粪方式,尿液自然蒸发,粪污在圈舍内践踏发酵后经土地消纳利用。125个养猪场大部分采用水冲粪或水泡粪的方式,将粪污收集到化粪池或沉淀池中定期抽取还田利用;少部分采用干清粪方式,堆积后还田利用。54个养鸡场全部采用干清粪方式,粪污在堆积后出售或还田利用。

2存在的问题

2.1粪污处理设施不健全、环保压力大。由于甘州区畜禽饲养量大、面广,粪污治理方面仍以直接还田利用或自然堆积发酵还田的模式为主,粪污大部分被土地消纳。全区范围内的养殖场(户)均无污水处理设施,固体粪便的利用方式长期停留在自然堆积发酵还田利用模式上。2.2粪污堆积场所不配套。大部分养殖场、户在养殖场建设时没有配套建设防渗漏、雨污分离设施的堆粪场,普遍采取露天堆放的方式,在堆积中缺乏有效覆盖措施,造成粪污渗漏、雨水冲刷等污染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由于覆盖措施不到位造成气味散发、恶臭难闻,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及人居环境。2.3粪污堆积发酵时间不确定。大部分养殖场、户将粪污运至堆粪场后,不采取有效的覆盖,缺乏防止雨水冲刷的措施,堆积发酵时间长短不一,没有依据獎污堆积发酵效果确定堆积发酵时间,而是根据农时的需求,随意性很大,造成粪污堆积发酵时间不足、发酵不充分,没有达到充分腐熟灭菌的目的。2.4保护环境预防污染的意识不强。养殖场、户及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只注重养殖增效,不重视环境保护;只注重养殖圈舍的修建,不重视对粪污处理设施的配套;甚至对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堆放场所不预留,造成粪污乱堆乱放,严重污染周围环境。2.5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力量薄弱。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粪污处理虽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但历年来在畜牧科技推广工作中,不重视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科技推广和培训,明显造成专业技术人员在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治理方面存在技术力量薄弱,导致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科技推广和指导力度缺乏。2.6粪污资源化利用资金投入不足,监管不力。长期以来,甘州区养殖场(户)在养殖场修建时不注重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的资金投人;业务主管部门因各种原因对配套建设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的监管要求不明确,加剧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3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