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9:07:53

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范文篇1

关键词: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行动者网络理论;中心城市国家

“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既是三峡工程影响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敏感区,合作区面临统筹推进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中心城市是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是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1],同时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2]。中心城市具有聚集性、开放性和枢纽性等特征,其作用可以概括为聚集功能和扩散功能[3]。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协调发展。宜昌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产业集聚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本文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过程中多元主体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的动力机制。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卡隆(Callon)提出的一种科学实践研究方法,其包括行动者、转译和网络三个概念,且这三个概念也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4]。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传统二元观点,将人和非人等异质性要素在认知论的层次上都称为行动者,其具有同样的行动能力[5]。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其运行环境背景和条件下,透过转译建构起异质行动者网络[6]。行动过程包括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与异议,其中各行动者主体之间需要有共同的强制通行点[7]。通过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视角,将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看作是行动者动态变化过程的结果,并通过转译环节来解释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行动者转译过程。

二、行动者网络视角下宜昌市建设三峡生

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思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参与者包括: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竞争性政府、区域人口等人类行动者;公益组织、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非人类行动者。1、问题呈现阶段。这一阶段是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第一个阶段。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核心行动者确定强制通行点(OPP),以使宜昌市政府成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行动者网络必不可少的部分。宜昌市政府作为行动网络的核心行动者,以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设立与宜昌市政府自身利益需求相一致的目标,提出实现这一目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强制通行点,各相关行动者围绕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关键问题的强制通行点及各自目标,形成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建设网络。核心行动者是宜昌市政府,其强制通行点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共建共享。中央政府面临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人口集中的问题,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利用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宜昌市政府面临国家战略实施,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以促进宜昌市城市建设的跨越和区域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协调发展;竞争性政府面临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的问题,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以促进竞争性政府的城市发展和服务区域能力;区域性人口面临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希望通过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以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非人类行动者则希望通过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实现其价值的提升。而要解决问题并实现全部行动者的意图,最终落实为一个核心议题,即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2、利益赋予阶段。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者网络中,宜昌市政府通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宜昌市建设基础,提出了建设中心城市的利益诉求,成为行动者网络的关键问题;同时在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治理、产业对接等方面与竞争性政府合作,使它们能够在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行动者网络成员积极参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保证并鼓励其参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共建共享。3、征召阶段。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接受由核心行动者宜昌市政府为其规定的利益。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过程中,每个行动者被赋予互相可以接受的任务。在宜昌市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下,异质行动者被采用多种征召方式,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征召,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通过公共服务提升,更好地为区域内人口提供服务,通过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的对接,将区域内利益相关者进行征召:生态治理征召,宜昌市政府通过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区域性生态治理平台构建,将区域内政府和社会组织进行征召;城镇化征召,通过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城镇化,集中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和生态移民问题。因此,通过征召手段协调所有参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益,进入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过程,创造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广泛参与,实现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的政府之间合作。4、动员阶段。卡隆认为只有达到动员阶段,行动者网络才算成功。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动员阶段指宜昌市政府上升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网络的代言人,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治理群防群治等方面与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内竞争性政府合作,以促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稳步推进。5、异议阶段。这一阶段,异质行动者在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中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但是在此网络中其关系并非固化,而是随着中央政府区域性政策调整、竞争性政府退出、异质性行动者身份转变等,均会构成行动者网络形成、发展与稳定的主要障碍。如果行动者在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行动者网络运作过程中,不能获得其必要的利益,原有行动者网络可能会重构甚至可能会被瓦解。

三、结语与讨论

本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在宜昌市建设中心城市过程中,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竞争性政府、区域人口、公益组织、政策(资金)、基础设施、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在各自利益驱动下,通过共同的强制推行点缔结形成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网络,建设网络随着时间演进和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转化。宜昌市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不仅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资源集聚和扩散场所,更是一个异质性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其构成了具有一定权力关系与动态变化的行动者网络空间。宜昌市从边缘城市到中心城市的转变,蕴含着以宜昌市政府为关键行动者,吸纳了多个人与非人的异质性行动者所缔结的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者网络。中央政府、宜昌市政府、竞争性政府、区域人口、公益组织、媒体、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等非人类行动者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建设网络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对称性原则,对此具有较好的理论解释力。宜昌市政府作为行动者网络中的关键行动者,其由宜昌市城市建设转变为促进服务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的建设,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竞争性政府的进入并成为后续关键行动者的可能,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中心城市空间的重构也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彭丽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以城市功能和国家战略的动态耦合为线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

[2]张少华:中心城市区域服务功能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6).

[3]王凯、徐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和布局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3).

[4]CallonM.Thesociologyofanactor-network:Thecaseoftheelectricvehicle.In:CallenM,LawJ,RipA.MappingtheDynamicsofScienceandTechnology.London:MacmillanPress,1986.

[5]罗伟亮、杨文培、李静: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J].商业经济研究,2015(2).

[6]朱剑峰: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奶粉”事件辨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1).

中心城市范文篇2

一、深圳建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

深圳市在跨世纪发展过程中,应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战略性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应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

l、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转口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深圳也连续多年在国内进出口贸易中位居全国之首。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应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国际贸易中形成的有利地位和各种优势,借助毗邻香港这一国际转口贸易中心的有利条件,力争把深圳建成与香港互补的面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转日贸易中心。近期应立足华南市场和东南亚市场,使深圳成为东南亚货物转运的分流中心。

2、面向珠江三角洲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深幼怖建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的配送中心奠定了基础,而京九铁路的开通为深圳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因此,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时,深圳应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为基础,重点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保税生产资料市场。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使深圳成为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九地区的商业批发配送中心。

3、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航空运输中心

两港起飞是深圳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同样应当坚持这一发展战略,力争使深圳成为面向南中国地区的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中心。在远洋运输方面,利用东西港口群的优势,特别是盐田港作为我国四大国际集装箱中转港的有利地位,大力发展远洋运输,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远洋运输中心。在航空运输方面,利用深圳空港列为华南地区货物运输机场的有利条件,依托深圳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心、海外市场开拓及先进技术吸收的优势,把深圳建成为面向全国的高科技新产品开发、生产的配送空运中心。

4、具有全国影响的物流信息中心

利用毗邻香港这一国际信息中心的有利区位条件,借助深圳信息网络开发与建设的优势,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深圳应力争成为全国物流信息中心,在物流信息网络建设、物流信息、产品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二、深圳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加快发展物流业,把深圳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保持深圳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合理选择。

l、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域市,是深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创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改革开放进人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新形势下率先改革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探索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是深圳继续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试验场”作用的要求,也是深圳市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深圳促进第三产业增长,建成一流国际性城市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深圳市物流产业滞后发展影响到区域性商贸、运输以及信息、金融中心的建设。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过程中,以物流产业发展做为牵引力,形成区域性的物资交易体系,进而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餐饮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顺利建成。

3、发展物流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深圳市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以商业企业为代表的深圳物流企业近年来出现了销售成本增加。流动资金短缺、资产负债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的趋势。要解决商贸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有效地降低商业企业的经营成本,改变深圳市场上商品价格偏高的现状。积极发展现代化的物流产业,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改变目前商流环节过多和物流配送体系落后的局面,提高深圳市场对国内外需求的吸引力。

4、大力发展深圳现代物流产业,可以进一步维护香港国际贸易、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提高深港两地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保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既定国策。为了维护香港国际商贸、金融、信息和运输中心地位,需要寻找香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办法。在这方面,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香港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经济中心的优势,通过与深圳港口和京九铁路联运,从而形成深港物流产业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香港与深圳的国际竞争力。

三、深圳建设成为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可行性

1、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墓础条件

深圳既是内地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同时也是港澳走向内地的桥梁,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良好区位条件。同时深圳目前基本具备了建成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各种基础条件,包括基本形成的四通八达的货物集散运输网络,正在完善各大型运输结点的物流服务功能,国际性港口城市的有利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口岸城市特点,以及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

2、深圳具有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体制环境

经过十八年体制创新的探索和实践,深圳旧经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经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就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必要的体制条件。

3、深圳基本具备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商业环境

深圳市商贸企业配送中心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现有数万平方米的商贸企业配送场地,配送的商品品种数千种。同时以加快商品流通和扩大规模为核心,以商品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配送中心也正在计划建设之中。因此,利用深圳现有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物流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深圳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九沿线地区和广阔内地提供面向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双向物流服务。

4、深圳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具备了由生产服务型域市向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转型的条件

深圳传统加工工业已经完成了起动深圳地方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带动了与之相关的房地产业、商贸服务、金融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服务型城市。随着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以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标志,深圳经济已经进人了经济功能转型的转折点。从深圳经济转型的外部环境看,随着内地经济开放度不断加大和国际贸易业务不断增加,需要深圳为内地进人国际市场提供服务,向内地输入国外的先进产品,这为深圳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圳具有成长为华南地区重要句流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存在着种种挑战,面临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这就使得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又十分紧迫。

1、物流增长低于经济增长,与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减弱

深圳物流量增长明显低于经济总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从物流产业主要指标分析,深圳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居于劣势,物流专业化运输程度不高,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从近年来过境运量下降、平均运距减少的现状来看,深圳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由深圳到香港、以及香港经由深圳到珠江三角洲的中转运量在深圳全社会运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深圳市与经济腹地的关系趋于弱化。

2、物流体制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中心域市的要求

我国物流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目前虽然传统的三级批发和零售的固定流通模式被打破,流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是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大中城市,还没有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物流产业。主要表现为:物流组织和方法以及手段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生产与流通、消费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物流产业的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权限分散在政府多个职能部门,造成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形不成有效的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城市,造成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产业规模不经济和资源浪费;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竞争力薄弱。

3、深圳物流业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与竞争

从华南地区来看,深圳位于国际性贸易中心和购物天堂的香港及华南地区传统的商业中心城市广州之间,而且在深圳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集中了13个城市,在商业服务的半径和争夺顾客群方面竞争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从全国范围分析,深圳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上海等大城市的竞争。近年来上海大力提高物流科技含量、产品附加价值,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初步形成顺畅、快速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业,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虽然我国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绝不是一个城市就能完成的,但上海的快速发展的确对深圳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快深圳现代物流产业的建设步伐不但十分必要,而且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五、深圳建设物流中心的政策与措施

深圳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全市二次创业的战略性产业之一,提出了把深圳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的设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调整物流产业国土布局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鉴于物流产业与设施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和投资规模大等特点,需要市。区两级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性政策与措施,以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和物流中心区的开发建设。

l、明确全市物流节点区的功能定位和布局

全市物流节点区的功能定位与布局应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各单位不得擅自自行进行,应依照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制定全市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各节点区功能应以建设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一流的国际性城市和花园式的环境为指导,充分利用各个区域的地理优势,形成各具分工特色的转运。仓储。批发。配送。展示。购物、消闲以及娱乐互相配合的物流中心。

2、依托海港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1997年深圳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100万箱,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按照国际集装箱港口发展的惯例,100万箱是一个港口从转运港口走向远洋港口的起点。可以预见,未来十年,深圳港群,特别是盐田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由此充分利用深圳优越的港口和已经形成的交通枢纽条件,改变目前深圳单纯充当过境运输要道城市的形象,变过境物流为与商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将是深圳近期在发展物流业方面重要的任务。

3、加快实施铁水联运的布署

深圳地处京九、京广和广深铁路的交会点,这三条铁路与平南、平盐两条地方疏港铁路连通,货物可以直通深圳东西两海港区,实现铁水联运。深圳西部港区可以通过珠江水系完成江海联运。广深、深汕、深惠、梅观、机荷五条高速公路,把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城市相联。对此深圳将贯通行业间的信息联系,打破行业界限,提高货物转运效率。

4、促进物流与商流的联动

在加快建设华南集装箱转动中心及盐田港集装箱后方转运中心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扩大功能,发展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的各类专业市场,引进新商业经营方式,建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辐射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的物资配送中心,同时努力发展对香港供应的国货大型配送中心。对经香港输入国内的商品,在深圳建立大型进口货物物流中心,沿京九线和京广线形成面向全国的长距离物流运输。

5、加快平湖物流中心区的开发建设

平湖物流中心在深圳物流业的长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深圳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发展物流业的公铁水衔接的枢纽点。为此,建议市政府尽快制定加快平湖仓储区建设的规划,制定开发建设平湖物流中心区的扶持性优惠政策:

——允许有条件的平湖物流中心区内企业设立保税仓库业务,以支持盐田港的发展;

——平湖物流中心区对用水、用电严格管理和控制价格,以降低物流业投资成本;

——为了吸引仓储物流企业投资,在平湖物流中心区实行土地价格优惠政策,免收市政建设配套设施费,缓交地价。

——原笋岗仓储企业经批准改变功能后,迁往平湖物流中心区的,可获部分补缴地价退款优惠。

中心城市范文篇3

[关键词]石家庄物流业物流中心城市途径

引言

物流产业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型服务产业,是社会分工深化的结果,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成为共识.目前,中国几大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纷纷在建立物流中心城市框架.河北省会石家庄面对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认识物流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加快石家庄物流中心城市的建设步伐.

一、物流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1.城市发展呼唤物流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城市居民迅速增加,其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需求日益向精品化.他们希望社会能提供工作、学习的场所,购物、交通方便,餐饮、住居的舒适等,这些要求都涉及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城市其它产业的发展也必须由物流业提供支持.只有建立高水平的物流业,才能解决好城市积聚的货物,商品才能快捷、经济地发送到周边地区乃至更远地区。

2.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

如果没有物流配送业的发展,城市商业业态货色商场、购物中心、超市、连锁商场以及总、总经销难以兴起.同时,城市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外贸的发展和招商引资等等也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总之,有了物流业发展的支持,城市才能快速发展.

二、中国物流中心定位指数及其比较

影响物流中心形成因素主要有:城市物流规模、外部投资额、生产要素、航空设施等级、港口设施等级、道路设施等级、物流人才数量、人才综合优势、市场制造业规模、产品进出口额等.其中,前六个因素,通过模糊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可得其贡献弹性均大于0.5。

对表1物流中心指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物流指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武汉、杭州、南京、沈阳、成都.这几个城市又可分为两类,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为第一类,总体指数得分都在0.5以上,而其他6个可以划分为一类,总体指标得分在0.5以下。

物流中心城市积聚趋势明显,主要集中在华南区(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无锡;华北核心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但应该看到,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和华南的深圳、广州的优势明显,东北的沈阳(排名9)、大连(排名12),西南的成都(排名10)、重庆(排名16)均处于同一经济区域且实力相近.而华北区的石家庄(排名28)与北京(排名1)、天津(排名5)却实力相差悬殊

三、石家庄各项主要物流中心因子情况分析

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位于华北核心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以及与北京、天津毗邻的区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其物流中心城市中的排名却只在第二十八位。

1.专业人才短缺、管理模式紊乱

现代物流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增殖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城市物流企业必须加速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以配合自己的竞争发展战略.中国众多高校中开设物流专业和课程的高等院校仅仅十几所,而由表2可看出,石家庄仅有高校32所,其中开设物流专业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教育的更是了了无几.这就导致石家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商理论基础不足,存在盲目性和混乱性.更加拉大了与北京、上海、天津等高校云集且知名高校众多的省市的差距.

2.京、津两市对石家庄的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涌到了城市行政管理中,使得北京、天津两座城市有“老大”思想,不像广州、上海那样与周围城市之间是兄弟般的合作伙伴关系.京、津、石家庄之间却相互封闭,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发展理念.

3.外商投资相对较少

石家庄位于华北腹地,没有天津、上海、大连的沿海、沿江区位,不利于发展河运和远洋运输.另外,石家庄的空港建设落后,石家庄机场在全国一百多个机场中排第五十七位,无论从航班架次还是货运量都远远落后于京、津、沪等大型城市,影响了对外尤其是国外的通达度.石家庄建市时间短,没有能与北京、天津抗衡的历史底蕴,经济产值较低.因此外商的投资额很大部分直接转向了北京和天津,更加限制了石家庄各项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物流中心的建设。4.物流信息状况有喜有忧

石家庄的通讯、邮政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城市的整体信息跟踪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商不健全.但可喜的是石家庄有京广、京九两大铁路干线纵惯,石太、石德铁路横亘,属于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对各省的客货流通有着重大意义,对石家庄的仓储、零售等的发展,特别是物流中心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石家庄进行物流中心城市建设的途径

1.展物流中心需要采取适宜的发展模式

通过本文第二部分已经研究发现,物流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区域集聚性.除此之外,还有明显的层次性,即物流中心分为大中小规模.石家庄应根据本地区的建设现状,以石家庄市区为物流网络中心点,以周边县(市)元氏、鹿泉、正定、藁城等为小的节点,采用欧洲的轮辐式,逐级向外扩散,在交通枢纽地或重要生产基地附近,处理大批量、小批次的大宗商品.从大的范围上,可以以邢台、保定等地级市作为发展的缓冲区,扩大石家庄的影响范围.

2.加紧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为了改善石家庄物流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可以通过派人到国外考察学习、联合办学或在高校设立物流专业等方式加速培养现代物流人才.还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和“物流学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人员专业素质。

政府部门应全面统筹规划,在一定区域内率先突破条块分割,制订市场准入制度和适合石家庄物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

3.加强石家庄交通设施建设是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便捷的交通及其交通网络是物流中心形成的核心要素.石家庄铁路运输相对发达,但区内公路尤其是机场建设严重不足.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扩大公路网和航线规模,形成地—空结合的立体式物流网。

4.与周边省市联合,发挥城市物流中心的相互拉动作用

由图1上看,河南省会郑州市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其物流中心城市排名只比石家庄高一位.石家庄应充分利用便捷直通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与郑州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和人才互助,争取形成广州和深圳类似的双子座物流中心,两市互相拉动提高城市竞争力。

五、结语

物流中心建设涉及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上文仅对其中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另外,提高石家庄物流中心城市竞争力还应从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考虑,由于条件有限,本文未做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漆莉莉:我国的物流业与城市化发展[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7(1):36~48

[2]踪家峰胡玉敏:城市物流中心定位研究[J].商贸经济,2005.4(2):44~46

中心城市范文篇4

这次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市防汛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0年中心城市防汛任务,扎实做好防汛准备工作,确保中心城市安全度汛。刚才,亚才同志宣读了《关于调整市中心城市防汛指挥部成员的通知》,荣国同志宣读了《市中心城市2010年防汛工作方案》,本昆同志宣读了《市中心城市防汛应急预案》,请各单位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防汛工作无小事,一定要高度重视

防汛工作无小事。城市防汛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建设魅力的大局,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当前,我市城市防汛面临的形势是极其严峻的,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一,从天气分析上看,形势比较严峻。我们十年九灾,水灾几乎每年都有。根据市气象局2010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测,6至8月份,全国降水偏多的范围大于2009年同期,主要多雨带位于长江中游沿江、江淮至华北南部地区,位于多雨带的中心区,降雨偏多2-5成。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条件不确定因素更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频次、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局部突发性气候灾害的压力与日俱增。随着汛期到来,集中降雨,局部暴雨等天气将频现,全国防汛形势都很严峻,近日南方10省市遭强降雨袭击,致786万人受灾。这样严峻的天气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惕,更加重视城市防汛工作。

第二,从防洪设施上看,薄弱环节不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洪设施的建设,把实施城区内河治理连续三年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综合治理改造内河23公里,极大地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心城市防洪设施建设依然比较薄弱,问题仍然很多。一是河道阻水建筑物、构筑物还比较多,拆除任务重、难度大。二是新、老城区防洪排水基础设施尚不完善,老城区部分道路排水设施老化,设计标准低。新建道路排水设施与城区原有排水设施不协调,排水不畅。三是一些单位、小区排水管网设施设计建设标准不高,布局不合理,管网不顺,一旦出现汛情,容易发生内涝。四是内河日常管理维护水平较低。内河清淤标准不高,不够彻底;河道日常管理不够到位,河床沉淀物、漂浮物随处可见;沿河道周边脏乱差情况严重,向河道倾倒垃圾现象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市民公益意识较差,人为破坏和盗窃排水设施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一些人为隐患。这些问题时刻提醒我们,千万不可大意。

第三,从防洪认识上看,麻痹思想还有。一些同志,一些干部认为,2005年和2007年我市已经来过了50年一遇的大洪水,今年不会再有大雨了吧,存在一定的侥幸心里。特别是一些城市居民,对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水认识不够,准备不足,麻痹侥幸思想严重,对防汛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工作不到位、不协调。防汛就是打仗,有备才能无患,有备才能打赢。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意识,时刻绷紧防汛这根弦,抛弃侥幸思想,增强责任意识,从严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做到有备而来,打有准备之仗,决不能麻痹大意。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认认真真的准备,扎扎实实的工作,才有可能安安全全的度汛,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减灾。

二、防汛任务很艰巨,一定要抓紧抓好

防汛工作我们每年都要抓,但每年都有新的情况,每年都有新的问题,每年都有新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多一些,把情况想得复杂一些,把工作安排更具体一些,立足早准备、早着手、早行动,确保防汛工作万无一失。

(一)迅速启动汛前检查。汛期来临之前,各单位要对排水设施、房屋、电力、通信设施,进行一次认真、全面、彻底的检查,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是对河道堤坝、险工险段、防洪设施、除涝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二是对除涝泵站进行检查维修,确保泵站设备完好、正常运转。三是对那些年久失修的住房、仓库、车间、校舍,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加固整修,确保安全。生产、生活的危房要停止使用,有人居住的危房要进行搬迁。四是对低洼易涝、易淹的区域和路段检查,要采取措施进行疏通。五是对单位排水设施和道路排水管网进行检查,打通区域之间、单位之间的排水阻断障碍。六是对汛情预警预报装置进行检查维修,确保设备运行良好。

(二)加大内河治理力度。今年3月1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瑞民主持召开了中心城市2010年内河治理工作动员会,对今年中心城区内河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5月6日郭瑞民市长、市人大姚铁璜主任和人大代表视察组,专门视察了今年内河治理进展情况。这都说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内河治理工作。我们要按照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一要明确工作任务。今年,内河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上游,做好中游、下游河段治理工作,完成内河治理10公里,解决河道行洪不畅的瓶颈问题,同时做好内河清淤和阻水物的拆除,道路排水设施清淤疏通等工作。市内河指挥部已对今年的任务进行了分解,请各辖区政府按照责任分工,严格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按时间要求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二要加快工程进度。要抢抓当前少雨的有利时机,加快内河治理工作进度,特别是要加快重点阻水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力度,确保在5月31日前基本拆除完毕,确保主汛期间,一些重点阻水建筑物、构筑物不影响行洪,确保中心城区安全度汛。每个标段要明确一名处级干部牵头,具体负责工程建设工作。每个标段要树立倒排工期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三要强化执法管理。要进一步加大城区内河的日常管理和执法,强化内河巡查管理,严厉查处乱搭乱建和向内河倾倒垃圾的行为,严格内河两岸建设开发审批,确保内河排水通畅和卫生整洁。今后,沿内河15米红线范围内,严禁审批新的建筑物、构筑物,严禁覆盖河道。对不按规划、不听招呼,仍在违规进行审批的,要坚决追究责任,谁审批谁负责。对新发生的违法违章建筑,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强制拆除,严禁以罚代管。拆除不到位的,监察部门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行政不作为和失职、渎职责任。对在治理期间,对突击办证、补发证件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厉的处罚。总之,要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坚决遏制住在河道控制范围内的乱搭乱建行为。

(三)抓紧排水设施清淤疏通。一是抓好河道清淤。内河清淤是当务之急的大事、急事。今年城区内河清淤任务分解、完成时间,防汛方案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各辖区要组织相当的力量,迅速开展辖区内淤积严重的河段实施清淤工作,争取在汛期来临之前,完成清淤工作,提高内河行洪能力。二是抓好排水设施改造。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要迅速对全区路段进行排查,发现新的易涝积水点,马上组织力量对排水设施进行施工改造,并加强对市管道路排水设施的清理疏通,确保城区排水管网畅通。各辖区要进一步加大辖区内排水设施、阻水桥涵的改造力度,扩大泄洪能力。三是抓好阻水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各辖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阻水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力度,对严重影响河道行洪的必须坚决予以清除。对阻水建筑物、构筑物要分门别类,区分有证、没证,公产、私产,历史的、当前的,是否违章,那些应该补偿,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制定出具体的拆除措施和标准,确保拆除顺利到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对河道、湖泊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对阻水建筑物、构筑物,我们有法律作保障,要硬起手腕,坚决拆除到位。

(四)做好防汛物资储备。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宁可“备而不用,不可来而无备”,切实抓好防汛物资储备工作。绝不能因为舍不得花钱,而使防汛物资准备不足。对各类防汛物资,要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严格管理。同时,要发动群众做好备料工作,特别是准备充足的麻袋、草袋、铁丝、木材及铁锨、铁镐等,确保关键时候拿得出、用得上,保证抗洪抢险的需要。

(五)抓好抢险队伍组建。各级、各单位要立足“抗大洪、防大讯”,组织好抢险队伍,要落实人员,登记造册,并将花名册于5月30日前报送市城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备案。对抢险队员要进行防汛演习和培训,保证关键时候拉得出、用得上、守得住,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组织一些农民工加入抗洪抢险队伍,补充抗洪抢险力量。今年要进一步搞好军民协作,加强军民联防,充分发挥部队官兵在抗洪抢险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防汛责任重于山,一定要严明纪律

防汛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任何环节都来不得丝毫麻痹和懈怠。在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面前,能否把防汛工作做好,对各辖区、各单位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严明纪律,按照“说了办、定了干”的要求,齐心协力地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实行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规定。多年的防汛实践证明,落实以行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是加强防汛指挥工作的有效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防汛工作的领导。单位一把手作为防汛的第一责任人,要把防汛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对防汛抗洪的重大问题要亲自研究部署,主动到一线督促检查,一旦发生险情,要迅速作出反应,通盘考虑,临危不乱。主管负责同志要掌握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切实协调好工程建设,防汛检查,队伍组织,物资储备,预案制定,自救互助,灾后重建等各项工作。要认真履行防汛抢险岗位职责,对防汛工作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都要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都要做到工作不到位不放松,责任不落实不放松,问题不解决不放松,隐患不排除不放松,防止人为纰漏,做到万无一失。

(二)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坚持城市防汛一盘棋思想,顾全大局、统一指挥。各辖区政府和市直单位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坚决保证城市度汛安全。特别是面对重大汛情时,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心城市防汛应急预案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尽职尽责,扎实做好抗洪抢险工作。中心城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城市防汛的总参谋部,要站在防汛抗洪前列,统一指挥、协调中心城市抗洪排涝工作。水利、气象部门要掌握好雨情、水情的测报、预报,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电信部门要保证汛情信息和调度指令及时传递。电力部门要保证抗洪抢险用电。交通运输部门要保证抢险人员和物资的及时运送,并为滞洪区人员转移提供交通工具。城管执法、规划、住房建设、房管和各辖区政府要搞好城市防汛设施抢险维护。公安部门要认真做好防汛抗洪期间的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工作。民政部门要及时对受灾区域的单位、群众做好统计上报和安抚工作。卫生部门要及时为受灾群众搞好防疫灭病工作。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搞好宣传动员,鼓舞抗洪士气。其他各级各部门也要按照职责分工,坚持与群众同舟共济,带领群众战胜困难。

中心城市范文篇5

【关键词】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化;经济

一、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条件

中国的城市化既不能走单纯发展大城市的路子,也不能走单纯发展小城镇的路子,而是应该走体系化发展的路子,即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走体系化发展的路子,最为重要的工作是推动各类中心城市的发展。各类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体系中的最基本构架,对别的城市及小城镇有巨大的辐射和推动作用,因而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工作,是推动各类中心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

中心性城市要有强大的产业支撑,产业的高效发展是中心性城市的最主要特征。可以说,没有雄厚的产业作基础的城市,不仅无法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而且还会成为空心化城市,从而就根本谈不到发展,其结果只能是衰落。可以这样说,拥有大量的能创造税收和就业机会的企业,是中心性城市的发展基础,因为税收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资金来源,就业机会是城市繁荣和稳定的最主要社会保证。因此,中心性城市要把造就提供税收和就业机会的企业,作为自身发展的中心环节,也就是要构建雄厚的产业基础。区域中心城市要有强烈的开放性,因而不仅在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体育中心、影视中心等具有开放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上,要体现现代化和开放的色彩,而且在机场及车站等交通设施方面,也要体现现代化与开放的原则,尤其是在整个城市布局及人的观念上要体现开放性,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性。不同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可能会在组团模式或连片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必须都要有应有的规模,即在城市人口、城市面积等方面都要有应有的规模,没有应有的规模,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不可能发挥应有作用的。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模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应参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不是某个历史时期就能全部完成,而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也就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建中要使该城市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能破坏它的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发展表现在经济、文化、城建等各个方面。区域性中心城市都有对整个区域发生带动作用的应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是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区域性中心城市如果发挥不了区域性的经济带动功能,那就失去了作为中心城市的资格。例如,有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科教中心、商务与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的功能,但却无法向周边城市发挥这种功能,因而这种中心性城市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作为中心城市,就必须要在城建中充分地体现它所应有的那些辐射功能的发挥,若不能发挥这些功能,城建就是失败的。发达的传统房屋业,尤其是传统服务业中的物流产业和零售业要特别发达,从而形成商业中心和商业体系的合理搭配并具有高效性;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也就是各种服务机构比较发达,有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居民家庭服务等,从而使商务中心与商务体系进行合理的搭配并具有高效性;发达的精神产品服务业,有教育、文化、娱乐、体育等全方位的精神产品服务体系。合理的布局包括区域性中心城市自身的合理布局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合理布局;合理布局涉及各种产业布局、居住地布局、公共活动场所布局及产业、居住、公共活动场所之间的布局等的协调,包括行政区、住宅区、产业区、教育区、商业商务区等。一般来说,合理布局的原则包括专门化组区原则和各组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因而城市中的区域布局必须合理。

二、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区差异

从宏观上来看,劳动力的流动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种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表现在各地在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上的差距。自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外开放,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种有利于部分沿海省份的“非平衡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显著地增加了一些省份和地区的经济活力,但同时却扩大了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东南沿海首先被选做了重点发展地区。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1980年在广东和福建设立4个经济特区,政府在1984年又将沿海14个城市定为开放城市。这些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各类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大量涌现。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了地区的工资水平,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省份的劳动力,使由内陆向沿海的劳动力流动成为省际人口迁移的主流。政府在税收和进出口贸易等方面为这些企业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使它们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沿海省份的经济由此得到了引人注目的增长,在这些地区,市场机制逐步建立,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中国的对外开放发源于广东,该省因而具备许多经济开发的优惠条件,实现了经济腾飞,外资的大量进入使劳动密集型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全国劳动力大军。除广东外,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和江苏、山东两个沿海省份的人口迁入量也相对比较高。如果说广东的吸引力主要来源于对外开放;三个直辖市的吸引力则是来源于其强大的城市工业和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而江苏和山东的吸引力则得力于小城镇和乡村工业的发展。某些省份的迁出量也较大,如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这些省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其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的外省迁入人口并形成较高的迁入率。

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总体上对城市化发展起正向作用。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积聚,许多城市工业部门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直接而显著地提高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总体上也起正向作用,但在中部地区表现得不是很明显。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大多数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第二产业所吸收。由于在该阶段第三产业发育不足,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都相应较弱,无疑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也就相当有限。但当工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些相关产业,如交通、通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就会迅速繁荣,并对城市化发展起拉动作用。此外,消费的多样化和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都推动着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收入弹性较大的劳动密集性产业,第三产业涵盖的行业和部门比较多,为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流动人口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所以可能在工业化中期以后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目前沿海省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因此,从大趋势上看,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代表基础设施水平的铁路密度,在各个时期对三大类地区的城市化都起到很强的正向作用。铁路运输能力是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东部,由于公路、铁路和内河航道一直都比较发达、交通基础较好,所以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要依赖于公路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或者说是影响城市化发展诸多因素的作用差异。不同地区的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各异,同样的因素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决定了城市化的地域特征和发展模式。

三、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以杭州城市为例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早已天下闻名,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美丽的西湖这几年在杭州市委、政府的大力整治下,越发显得俏丽。随着国际休闲文化的引入,旅游休闲正在成为杭州的时尚。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在这方面浙江省的其他城市与其是无法相比的。这种中心城市独具的功能再加上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极易形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聚集效应。杭州的房地产这几年大幅度上升就是最有力的说明。除上海、南京以外杭州是第三个教育中心,浙江省许多高校坐落在杭州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商学院等等一批高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大部分留在杭州市就业,更何况杭州独特的城市环境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来杭工作。这使得杭州市聚集了大量人力资源。

从资本方面来说,浙江南部温州、台州的资本正在北移,在上海、苏南、杭州及其周边地区温州的民间资本已经大量地投向不同的行业,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带来更多商机。但是杭州在工业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并不具有优势。特别是和苏州、宁波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浙江而言,其制造业发展遍及全省。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浙江的制造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金融的约束。这就要求在浙江省,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一个区域金融中心为浙江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而能够承担这一重任的城市只有杭州。在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浙江区域经济要保持其强劲的竞争力,那就要融入长江三角洲,加快产业升级,而这必须适应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竞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外向型的经济。在旧中国金融史上,“江浙财团”声名远扬。以上海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组成的“江浙财团”核心,势力雄厚。这说明杭州具有创办金融的悠久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因此,在杭州建立相对完善的专业化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区域金融中心是提升杭州城市水平和地位的重要力量。

在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浙江的经济增长中,中小企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杭州的区域金融中心服务对象是中小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浙江私营经济已经占到了半壁江山。浙江中小企业的80%以上是个体私营企业,具有旺盛的创业精神和经济活力。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大多数的立身之本和财富之源。中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浙江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必须有相对完整的金融市场体系,提供包括金融产业各个环节的金融支持。因此,要保持浙江经济的特色和发展速度,杭州金融中心的定位应该是:专业性的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同时以杭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环杭州湾区域,环杭州湾区域在浙江与长江三角洲的共同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整合作用和桥梁作用。该区域已具有经济腾飞的有利条件,应牢牢抓住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

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组织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在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异尤为显著,在不同地区,第二、三产业对城市化水平分别有不同的影响。杭州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很多有利的优势带动环杭州湾区域的经济发展,主动接轨上海,从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产业分工、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中国经济奇迹:发展与活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心城市范文篇6

关键词:疫情;都江堰市;成都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对策

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和旅游消费影响巨大,以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为例,2019年2月综合收入为6502.6万元(门票4999.6万元)[1],2020年同期营收趋近为零,旅游人数为零。在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下,都江堰市结合自身本底资源和产业优势,抢抓机遇,致力构建成都旅游消费新中心,从而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此,都江堰市加快做好疫后旅游产业振兴,带动全域消费升级,尤显急切和重要。

1都江堰市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主要优势

1.1旅游资源丰富,具备软硬实力基础。都江堰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有“天下幽”的道教发源地青城山,有龙溪—虹口部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国宝”大熊猫等代表性旅游资源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旅游气候资源十分优越。曾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2019年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单位、2019年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县及罕见的“三遗之城”等殊荣。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众多的荣誉称号,奠定了都江堰市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的坚实基础。1.2产业效应明显,三产发展势头稳健。近年来,都江堰市经济整体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2015—2019年的五年时间,都江堰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其年均增速分别高于GDP2.44和1.12个百分点。2018年[2]都江堰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4∶36.2∶56.4,服务业占比高于成都市54.1%的2.3个百分点、高于四川省51.4%的5个百分点;2019年接待游客总量2618.81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8.14亿元。都江堰市服务业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由此可见,都江堰市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为都江堰市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1.3管理体系完备,构建城市运营保障。都江堰市始终坚持“创国际旅游精品、建世界旅游名城”品牌战略,着力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彰显了高效的都江堰特色的旅游之路。一是推进旅游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了“1+3+N”旅游市场综合管理体制,“5A+”都江堰样本得到国家旅游局肯定;二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旅游交通项目,推进“快旅慢游”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改造了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等;三是积极创新事件营销,做精“走出去推介、请进来交流”的营销方式,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一系列管理措施,都是都江堰市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城市的强力保障。

2肺炎疫情对都江堰市消费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都江堰市逐步构建起以旅游业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本次疫情正处于消费旺季特别是春节的假日经济期间,对都江堰市景点景区、餐饮住宿、文体娱乐、批发零售等服务细分行业影响十分明显。以下主要从都江堰市县域微观经济层面分析疫情对消费市场的主要影响。2.1服务业企业资金压力增加,投入产出比低服务业企业的房租(含营业性用房、库房和员工宿舍等)、人力成本、防疫耗材成本等是主要资金压力,尤其是餐饮企业,春节前还有大量的食材储备,在疫情期间不能正常营业消耗而带来的积压食材浪费,让资金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同时政府倡导的企业与房东协商房租减免、与员工协商工薪调整、金融机构放宽融资贷(还)款等减缓资金压力的途径,仍需一个时间过程。2.2消费者消费意愿被压制,市场消费力锐减疫情期间,消费者活动范围相对固化封闭,缺乏外出流动的消费空间,消费意愿被客观条件所压制。同时作为消费中坚力量的工薪阶层消费者,其预期工薪收入不确定乃至减少,消费更具保守性,市场消费能力锐减。2.3特殊时期特殊管控,企业主动复业意愿不强专题研究疫情期间对人员流动采取了十分必要的管理措施,员工返岗有相应的程序,企业复业采用社区、街道(镇)、部门三级联动的申请备案制度及审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营业意愿。疫情期间,除了保障城市运营必需(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运输、通讯等行业)、疫情防控必需(如医疗器械、药品、防护品销售服务等行业)、生活保供必需(如超市卖场、食品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具有“刚需”特点并受政府部门鼓励支持的服务业企业,主动复业的意愿强烈,而其他如餐饮百货、美容美发、文体娱乐、旅行服务、房产中介等大多数具有“非刚需”特点及政府部门管控严格的服务业企业,主动营业的意愿不强。

3肺炎疫情下都江堰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都江堰市因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及地处大成都上风上水的特殊地理区位,不能发展重工业,而致力于构建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此次疫情对服务业冲击影响最为直接和惨重。当前正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随着疫情防控周期的拉长,都江堰市旅游服务业总体损失将进一步扩大。3.1景区景点收入趋近为零。2020年1月24日,四川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1月25日都江堰市对都江堰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虹口景区、熊猫谷、蓝光水果侠、玫瑰花溪谷等景区景点实行关闭,景区景点几乎没有了门票收入。乡村旅游活动取消,如安龙海棠花节、大观问花村、玉堂水果侠灯会等。3.2旅游服务企业全面停摆。都江堰市156个旅行社(门店)全部停业,暂停旅游服务业务,国有市阳光旅游公司预估2月份损失约3000万元;酒店住宿业营收骤减,2月纳入统计范围的35家星级酒店、品质酒店停业30家、在营的5家平均入住率仅为2%,入住率最高的5星级酒店青城豪生也只有5%,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0%[3]。3.3批发零售业亏损不一。2020年春节以来,都江堰市88家线上商贸企业,正常营业的约55%,线下商贸企业正常营业不足15%,预计第一季度批发业同比下降6%、零售业同比下降15%[4]。截至2月24日,都江堰市纳入统计的23家大型商超全部复业,500余家小型超市多数恢复了营业,批发零售业亏损不一。对都江堰市而言,比较典型的一是生活保供必需企业(如超市卖场、食品批发零售等行业),受疫情影响不大,个别企业同期不降反增;二是石油销售企业面临巨大冲击,如中石油岷江公司销售额同比下降一半。3.4餐饮服务业断崖下滑。都江堰市注册餐饮商户3300余家,截至3月2日,复业餐饮商户910家[5],复业率近28%,绝大多数为线上外卖、到店自取,不鼓励堂食,餐饮行业总营业额断崖式下滑。3.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缩水。都江堰市有18家线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自2020年1月24日起受疫情影响,此18家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正常营业7家,歇业11家,歇业率61%,预计第一季度都江堰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5%[6]。

4都江堰市服务业发展的趋势预判

对疫情过后的都江堰市服务业发展态势,笔者持谨慎乐观态度,就服务业总体而言,短暂阵痛后依然会稳中向好发展。疫情后,所谓的“爆发性”消费、“报复性”消费应不是普遍现象和主流趋势。以下主要从体现消费的重要经济指标、市场经营主体更替、消费心理习惯变化、旅游健康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4.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空间收窄,全年同比增长压力较大。疫情期间,因社会消费被压制,建筑业制造业复工时间延后,当前疫情有全球蔓延的态势,故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均显动力不足。2020年GDP增速预计全年同比降低1~2个百分点;体现旅游消费重要经济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压力加大,预计全年同比降低1.5~2.5个百分点;旅游城市传统的寒假暑假旺季,因疫情寒假延长且旅游停滞,暑假或将缩短,“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拉动能力有限等原因,预计全年接待游客总量增幅或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增幅或同比下降5~8个百分点。预计全面恢复往年同期水平时间应超过半年。4.2市场经营主体有较大的波动淘汰,用工和就业压力双增。服务业因其行业特点,是大量的中、小、微企业集聚的产业,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与其他产业相比,这些企业存在资本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低、人员专业技术不高等特点,此次疫情容易出现小微企业现金流断裂、用工成本增加、营收水平恢复较慢等问题,从而导致市场经营主体有较大的波动和淘汰,并产生相当数量的服务行业低技能失业者。4.3消费者居家消费习惯逐步养成,新经济业态迎来春天。首先,此次疫情相对固化封闭的环境让大众“被迫”养成了居家消费习惯,餐饮、休闲娱乐消费最为突出。其次,2019年下半年以猪肉为代表的典型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而引领的CPI指数上涨,必将压缩消费者对其他物品和服务的消费空间。最后,疫情风险的持续性将导致恐慌观望心理,谨慎外出消费的心理必将随疫情的解除而持续一段时间。上述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心理的延续,给电商营销、快递配送、私人定制、数字媒体、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网游娱乐、短视频APP、AR/VR体验新经济模式和业态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4.4旅游及其关联产业迎来挑战和机遇,旅游业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此次疫情解除后,大众对旅游的需求应该有一个补偿性释放。预计以景区景点游、城市周边游、乡村体验游、户外运动游等省内游会较快恢复,而跨省游和境外游的恢复则仍需时日,由此旅游客群有一定区域限制,旅游产业将迎来一定挑战。同时,数字化旅游和智能化旅游的产业能级必将得到互补性发展,迎来发展机遇。而健康休养游、医疗保健、基因工程、健康管理、康复智能、养老养生等大健康产业将与旅游业更加融合发展。

5持续建设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的对策思考

5.1抓好疫情防控和刺激经济复苏并重,助推企业共度时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四川省、成都市随即密集出台相关政令,由此可见,应并重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工作。疫情后,作为城市恢复繁荣主力军的广大的服务业经营主体,或将面临有较大波动淘汰的可能,都江堰市政府和部门、镇街(社区)应主动上门服务、驻企服务,积极引导促进商贸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复工、复业、复产,切实用好、用活、用实四川省“13条”、成都市“20条”、都江堰市“16条”扶持政策,助推中小微企业渡过房租、用工、能耗、融资等困难,确保商贸经营主体基本面的稳定。5.2保持传统旅游优势和开发健康旅游业并重,培育消费新业态。景区景点旅游作为都江堰市旅游的传统优势产业,应未雨绸缪,提前研究规划各景区景点有序开放的计划方案,确保优势产业主阵地不能丢。做好旅游产品设计更新,可及时推出数字化旅游、智能化旅游、AR、VR体验性旅游产品;结合山水熊猫、川西林盘、天府绿道、精华灌区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开发提升乡村体验游、户外运动游、健康休养游等健康旅游产品;持续培育提升夜食夜购夜娱夜宿业态,做活夜间经济,打造网红打CALL店、区域首店、特色老店、晚味去处、购物潮地、风情街区、光影秀场、视听剧苑等夜间经济引爆点;培育电商营销、快递配送、私人定制、数字媒体、康体养生等消费新业态,扶持“都江堰市直通车”“青城八百里”“大青城”等新近露头的本土平台配送新兴服务业。5.3促建龙头项目和创新招商模式并重,尽快抢占旅游新高地。随着都江堰市服务业龙头项目融创文旅城的有序复工,重大项目的促建工作应提上首要日程。持续加快推动融创水雪世界、融创青城秀场、室外主题乐园,以及外江水上娱乐等重点项目建设,迅速填补并全力抢占成都市、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的爆款旅游IP产品高地。疫情期间苦练内功研究产业发展趋势,用好都江堰市为无现症病例区尤其是无一个病例的“光荣”优势,增强投资者信心,创新运用视频洽谈、在线签约等招商引资模式,做好优质项目储备工作。5.4开展事件营销和推出感恩回馈并重,彰显城市人文关怀。结合疫情这一特定事件,延续都江堰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免费馈赠熊猫卡的营销思路,对支援湖北(武汉)或对防疫工作具有特殊贡献的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社区人员等,推出旅游折扣乃至免费的感恩优惠活动,增加带游率和复游率;科学研判筹备,在安全防控前提下,恢复举办双遗马拉松、清明放水节、消夏啤酒节、虹口漂流节、田园诗歌节等具有鲜明城市特质的赛事节会活动,做活会展经济、会奖旅游经济,讲好城市营销故事,全面彰显温情的城市人文关怀,提升都江堰市知名度和美誉度。5.5践行靠前服务模式和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并重,培养新消费观。疫情期间,基层社区、街道乡镇、职能部门、医疗救护等单位工作人员都是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冲锋在先、靠前服务的真实践行者,为做好疫情防控不遗余力,疫后政府更应弘扬此类为民靠前服务模式;此次疫情影响深远,必将引起广大消费者和群众百姓对健康生活理念的探寻和触动,进一步思考健康消费观念,更加注重衣着材料天然、食材绿色有机、出行健康环保、疾病预防在先等,塑造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借此时机,市场顺应提供满足需求的健康消费供给商品,引领并培育新的消费理念,形成更加环保健康的消费品产业链。

参考文献

[1]中共都江堰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及服务业影响分析与对策建议的报告》(都政研报〔2020〕2号)[R].

[2]2019年成都市和四川省的数据,在本文成稿时尚未正式公布.

[3]中共都江堰市委政策研究室《关于疫情对都江堰市旅游及服务业影响分析与对策建议的报告》(都政研报〔2020〕2号)[R].

[4]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调研专报》[R].2020-2-26.

[5]都江堰融媒体中心《每日都江堰》3月2日微信公众号《防疫复工两手抓!都江堰市910家餐饮企业商家有序恢复营业!》[EB/OL].

中心城市范文篇7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规划管理滞后。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的主要手段,也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目前,我市规划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中,没有配套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数量充足的基础服务设施。一些新建的居民小区,没有规划建设便民市场、公厕、垃圾中转站,有的即使规划进去了,也往往被挪作他用。二是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不强。在审批大型建设项目和道路建设项目时对地下管线建设缺乏考虑,“拉链工程”时有发生,如2009年东方电力公司在泾河风情大道开挖人行道埋设电缆线,距离该处人行道竣工还不到一个月。三是规划的权威性不强,执法监管效能不高。城区几百处大型固定广告,大部分都没有办理规划审批手续;个别单位建设项目擅自变更规划设计方案,查处缺乏力度;市电信局在城区道路和人行道随意安装设置线路交接箱,妨碍行人通行。

(二)环卫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一是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城区每平方公里需配套建设3座公厕或每3000人1座,垃圾中转站为每平方公里1座。按现在的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计算,需公厕108座,按城区人口26.4万计算,需公厕88座,而现在城区仅有55座公厕,且多为旱厕,大部分都在背街小巷,无明显标示,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新民路、中山街、盘旋路等人流密集地段就厕问题尤为突出,市民基本都在附近商场就厕。二是陈旧落后,污染环境。城区现有的垃圾斗仍为敞开式收集作业,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且部分垃圾斗破损严重,斗内污水外溢,污染路面;沿街果皮箱多被人为损坏,目前仅有很少一部分可以使用。三是无专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中心城市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多达几十万立方米,这么多的垃圾,要么与生活垃圾混倒,要么在路边、河道、空地内随意倾倒,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污染城乡环境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城市管理投入不足。近几年来,伴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南环路改造工程和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和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城区新建扩建了很多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部分区域,如南环路市民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依然长期存在,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投入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管理人员和经费紧缺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从道路清扫保洁上看,城区环卫部门人均清扫面积均高于国家规定的城市道路清扫标准,区环卫处目前共承担了城区310万平方米的道路清扫保洁工作,按照每名环卫工人每天清扫保洁5000平方米标准,需要配备环卫工人620人,而目前上街清扫的只有210人,清扫保洁力量明显不足。由于环卫工人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而月平均工资不到800元,工作辛苦而待遇偏低,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也留不住人,中青年都不愿来,在岗的基本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员,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日常管理难度大,保洁水平不高。从市政道路设施维护上看,市城市公用设施管理处管辖市区道路61条,总长度120公里,维护道路面积396万平方、排水管道长度78公里、雨水井、检查井5400多口。以2008年为例,市财政各项拨款60万元,市城市公用设施管理处收取各项管理维护费用150万元,而全年的市政道路设施维护支出为280万元(含人员工资),缺口达70万元。

(四)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不高。部分市民的环境卫生习惯较差,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城市意识和卫生意识还十分淡薄。“六乱一明”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些干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不高,不少人只抱怨不参与,只指责不自责,袖手旁观而不身体力行。

二、意见和建议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城管部门一家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难以胜任的。城管工作与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紧密关联,常言道,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城管工作是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将城管工作与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统筹安排,齐抓共管,紧密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和制约城市功能发挥的各项难题,也才能为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一)切实加强规划管理。一是合理编制城市详规,在规划方案中要充分参照先进地区经验做法,预留便民市场、公共绿地、停车场等公共空间,配套完善供排水、电力、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就厕、垃圾收集处理等公用设施;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从严审核城市道路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方案,杜绝“拉链工程”,同时要大力推行地下共同管沟建设,积极推广无开挖施工技术;要依法强化规划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干预,更不能随意更改。二是加强居民小区、大型商业区等项目的规划方案审查,明确配套的停车场地、公共绿地、公厕、垃圾收集点的数量与位置,并在建设管理中监督落实到位。三是要强化规划执法。加大规划巡查力度,对擅自变更规划设计条件的,要及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整改,规划配套的市政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要严格落实到位,坚决杜绝一罚代纠现象,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不断完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量大、质优的基础设施是搞好城管工作的物质载体和必备条件。一是把环卫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项目开发相结合,实行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移交,而不能等主体工程建完了再建设这些必须的辅助设施。新建、改建小区、新建市场和其他公共场所必须配套环卫基础设施项目,应邀请环卫部门参与项目规划审批、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及时听取意见和建议。二是尽早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建筑垃圾填埋场。在城区附近选址建设一到两处建筑垃圾填埋场或改造利用现有的三角城羊渠沟生活垃圾填埋场,解决建筑垃圾无处倾倒和与生活垃圾混倒等问题。三是加强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内乡镇、村社环境卫生的管理,环卫部门要与各乡镇紧密配合,共同论证,因地制宜设置垃圾斗或垃圾中转站,对垃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清运和处理。四是加大公厕、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斗点建设和改造力度。要参照每平方公里3座公厕和1座中转站的要求,在城区新建几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斗点,并对部分卫生条件差的旱厕及时进行改造维修。新建居民小区,实行谁开发谁负责配套的原则,由开发商或建设单位负责在小区内建设安装各项环卫设施,居住人口在三千人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还应至少修建一所环保公厕,规划、环卫等部门要加强监管、做好服务。

中心城市范文篇8

【关键词】四省边际;物流园区;规划设计;SWOT分析

在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当下,物流园区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和规模化的运作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区域是连接闽东南、长三角、华中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经济区连接的重要交点,为支撑物流业建设和发展,在该区域建设高效、便捷、智能的物流园区体系尤为关键。而四省边际相邻城市(衢州、金华、黄山、南平、上饶)的物流功能定位相似,为此,研究四省边际城市物流园区体系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物流基础设施的重组,也有利于促进周边物流节点城市加强合作,从而引导物流功能衔接、优势互补,促进四省边际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1衢州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1.1综合物流水平发展程度不高

衢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处于浙江省第三梯队,物流业综合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根据《2019年衢州市统计公报》[1],2019年衢州市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73.5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保持连续中高速增长;与之对应的,衢州市201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只增长2.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运输量为13834.47×104t,相较上年增长2.7%,同样低于GDP增速。如表1所示,与浙江省同GDP梯队的城市全年货物吞吐量相比较,衢州货物吞运量排名靠后。综上可以看出衢州综合物流水平发展程度不高,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

1.2物流平台布局缺乏科学统筹

衢州的物流平台功能尚不完善,服务能力和水平都不够高:一方面存在物流园区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造成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缺失以电子商务为主的快递物流园区,造成物流范围小。另外,快递服务“最后一百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仍亟待解决。因此,衢州市的物流平台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优化物流节点层次布局。

1.3物流成本相对偏高

衢州市的物流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物流成本偏高。2019年,衢州市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3834.47×104t,其中公路13509×104t,铁路运输317.42×104t,水运7.97×104t,公路运输占据了绝大部分而铁路和水运占比极少。由于公路运输的成本较铁路、水运成本高得多,这导致衢州物流成本偏高,企业物流成本普遍高于金华、杭州等地同20%以上,物流竞争优势被降低。

1.4物流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衢州市政府在“十二五”时期就提出要打造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在城市物流定位和大方向发展上奠定了良好基调,但对现代物流发展的针对性扶持政策较少。同时,对物流业的扶持政策在实际中缺乏落实,导致物流企业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壮大[2]。

2衢州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与战略部署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从而合理规划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而建设的。从衢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来看,物流园区作为物理集结地,需要打造一个货物仓配中心,并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建设一个区域性电商快递物流中心。同时,完善衢州的交通枢纽,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也是衢州市物流园区规划部署需要考虑的问题。

2.1打造仓配中心

打造“3+N”的快递物流仓配中心。“3”指依托新农都电子商务产业园布局农副产品仓储配送中心,依托弈谷电商产业园的制造业电商布局“大货”物流快递服务中心,依托柯城跨境电商小镇布局跨境电商智能仓储分拨中心;“N”指结合市区其他零散分布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物流中心。衢州物流园区可以立足现有的交通、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周边产业和市场集群,大力发展生产物流,比如商贸物流、智慧物流、城乡配送物流[3]。

2.2建设区域性电商快递物流中心

衢州目前尚无大型快递公司的中转站,电商快递多通过金华(义乌)、杭州等城市中转。从提升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衢州亟需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性的电商快递物流园区,以此提供全面的配套服务功能,进而将衢州打造成为四省边际的区域重要枢纽节点。在选址方面,考虑衢州市城市环线外扩的趋势,可在西区新建布局一个电商快递物流中心,初步与高铁小镇规划相衔接;或者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衢州传化智能公路港园区内划出部分面积,建设区域性的电商快递物流中心。

2.3完善水运枢纽

衢州物流中公路运输占主体,成本较高,所以应在原有园区综合功能定位基础上,完善综合物流园区水运枢纽功能。目前,衢江港区大路章作业区成功开港,衢州人民实现复兴水运的愿景。随着衢江航运开发的不断推进,要充分发挥港口和水运优势,引进一批仓储物流、贸易、水运等企业,引导临港产业布局。同时,政府需从城市规划层面对临港产业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布局与水运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3衢州市物流园区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衢州市的物流园区发展现状,我们实地调研了衢州市几个重要的物流园区。从地理位置、规划面积、功能定位、主要运输方式、货运量这五方面对物流园区的主要情况作了统计(表2)。如表2所示,衢州物流园区散布在围绕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园区大小存在较大差异,运输方式是以陆路运输为主,货运能力差别也较大。更鲜明的特点是公路运输占据了运输方式的绝大部分比例:一方面,公路运输是所有物流园区的主要选择;另一方面,主要通过公路运输零散型货物的物流园区的货物吞吐量要高于通过铁路运输集中型货物(例如粮食)的物流园区。这体现了公路运输的便捷、灵活性,但同时会提高运输成本。因此应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的体系建立。

4用SWOT法分析

衢州物流园区发展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资源配置及发展策略,从而来实现其目标。以下是对衢州物流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1)S(优势):衢州市作为浙西门户,到四省边际各中心城市之间已形成两小时交通圈,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且其人均GDP略高于周边城市。物流基础设施比较健全,物流节点体系初具规模。(2)W(劣势):衢州人口总量较低,地域面积不大,经济规模总量不高。物流园区规模较小,物流成本相对偏高,物流平台功能不完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不高,物流节点的定位和层次布局缺乏科学统筹规划。另外,还存在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的问题。(3)O(机会):衢州市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对党的全会精神进行学习,为新时代衢州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此次会议中衢州市委提出要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桥头堡,加快空港、水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全力使衢州真正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和浙江对内开放桥头堡。在“十四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衢州市将迎接新的发展机遇。(4)T(威胁):四省边际城市竞争加剧,衢州市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并存。在四省边际城市中,上饶、南平等市也相继提出了类似于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目标,物流业也在快速发展。同时,有些四省边际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无论是国家定位还是发展规模、速度上都超过衢州市。例如,在《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中金华市被确定为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之一,而衢州由于物流量较小、物流设施配套不足等原因,未能纳入布局规划。综上,我们要在认清衢州自身的优劣势的前提下,抓住发展机遇,政府与企业携手,大力推进衢州物流业发展,将衢州市建设成为四省边际物流基地,促进衢州向四省边际发展辐射,进一步成为四省边际的物流中心枢纽城市。

5物流园区发展对策

5.1加大对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立足衢州实际,制定积极宽松的物流政策,建立健全物流服务机制,为物流企业提供宽松良好的经营环境。在具体实践中,推进各部门协作管理,一方面仔细辨别申请入驻的物流企业资质,严格把控物流企业审批和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对于优质的物流企业,要将加大扶植力度,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拿地和资金注册门槛等优惠政策,扶持本地物流企业成长,引进优质物流企业,实现衢州市物流业快速稳定发展。

5.2创新企业运营模式

O2O即OnlineTo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物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互联网+的模式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衢州市可以依托第三方货运物流平台建立O2O物流体系,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货物配载、零担专线、电子商务订单配送等综合功能。通过依托新农都,大力推进农产品预冷、初加工、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网络;依托衢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浙西粮食物流中心、衢州省级储备粮库等专业物流中心,建成一批适应散装散卸的主要粮食物流节点;依托铁路粮食专用线,打通水铁联运粮食物流通道。通过这些方式将衢州的物流范围覆盖到整个行业。

5.3加快物流业专业化建设

随着现代物流服务业向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物流业的科技化水平逐步提高,也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的从业人员支撑。大数据显示,当前物流业整体就业队伍中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所占比重还比较小,尤其是掌握智慧物流知识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4]。为此,需要加快培养对口的行业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充分结合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需求和学校的教育功能。要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开放日、专场就业招聘会以及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物流业的了解,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对口专业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优质物流企业可以与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联合培养订单班、定向班,针对物流业现实需求增设培养课程。另外,物流企业也应该保持自身技术和产业升级,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对员工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6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要立足衢州实际,充分发挥衢州“四省通衢”区位和交通优势,合理优化物流园区和节点布局,加快物流工程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并完善政府政策配套体系。同时,通过加强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推进互联网与物流园区相结合的进程。与此同时,统筹协调城市之间物流设施,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提高物流效率,并充分发挥物流功能,促进衢州物流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19年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衢州日报.衢州新闻网.2020.3.20.

[2]衢州市服务办.我市物流业发展情况汇报[R].2017.

[3]永川未来将形成“2+3+N”物流发展空间布局[N].重庆晨报.2017.7.26

中心城市范文篇9

论文内容摘要: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从旅游业综合现状和旅游流集散能力来看,其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造成这一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状况以及客源接待和盈利能力等。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苏安徽,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和巢湖。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了都市圈旅游发展中心城市及各层级,并着力分析以中心城市为起、止点的旅游流及其影响因子,以及中心城市目标市场层级划分。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008年南京都市圈内各市旅游发展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以SPSS17.0实现数据处理,研究圈内各市的旅游发展水平,确定圈内旅游业中心及各圈层。同时分析以中心城市为起、止点的旅游流规律及其影响因子,以及中心城市目标市场划分。

都市圈建立的意义在于打破行政界线,按经济发展趋势构筑相对完善的城镇群体空间单元。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地跨江苏安徽,目前包括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和巢湖。中心城市占据都市圈系统经济发展高地,具有最高的经济势能和地位,它通过集聚与扩散两种作用力的交互耦合,实现与周边城市旅游要素的有序流动,促进各市旅游产业规模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

都市圈旅游中心城市及圈层分析

影响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影响力各不相同。本文选取的指标有:各市GDP、人均GDP、人口数、旅游接待总人数、平均逗留天数、人均消费、旅游总收入、4A以上景点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距中心城市交通里程(祁秋寅、张捷,2006),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通过SPSS降维处理(剔除因子载荷小于0.5的指标),最终保留的指标有GDP、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4A以上景点数、星级饭店数、旅行社数。

综合以上指标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采用K-均值方法,设定聚类数为3,可将8个检验城市旅游业综合水平分为3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南京,第二层级为扬州和镇江,第三层级为淮安、马鞍山、芜湖、滁州和巢湖。通过ANOVA检验得到显著性水平均为中等或高度显著。可见,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南京是都市圈旅游发展状况优势最明显的城市,为都市圈的旅游业中心,扬州、镇江为发展相对较成熟区域,其余5市旅游业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中心城市旅游流分析

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指旅游者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影响旅游流的因素有:两地距离和交通便捷度、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联系、游客感知、旅游费用、接待设施等。都市圈旅游流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任何两个城市之间的旅游集聚和扩散流,很难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结论。因此本文以中心城市为视角,分别研究南京作为其它城市目的地和客源地情况下,旅游流聚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一)中心城市旅游集聚流分析

本文定义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表示从各市直接来南京的客流占南京总客流的比例,它反映了圈内各市向中心城市提供客源的能力。可得的旅游流影响指标包括各地经济水平、人口数、旅行社数、到中心城市距离、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本文运用双侧相关性检验,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得到表1。各市人口数、与南京距离这两个指标同中心城市集聚比例无显著相关,而GDP水平及旅行社数与中心城市集聚流比例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结果具有高度显著性。

由此可知,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规模对旅游流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而人口数,与中心城市距离并不能成为促进其它各市产生旅游流的显著因素。这表明旅游流的产生更加依赖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中心城市要吸引都市圈内更多的客源,除了自身发展之外,更要加强圈内各市产业的合作,从而提高各市输送客源能力,实现共赢。

距离因素在都市圈内部产生旅游流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以往一般性认识有悖,随着近年来都市圈交通的日益发展和同城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对距离这一要素的敏感程度正在消减。

(二)中心城市旅游扩散流分析

中心城市扩散流比例是指直接从南京所往城市的旅游客占该城市总客流的比例。它反映了圈内各市吸引中心城市客流的能力。

如表2所示,中心城市扩散流比例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住宿接待条件(星级酒店数)有高度相关性,同旅行社数也有一定相关性,且前者比后者相关性更显著。这表明,由于中心城市消费能力相对较高,旅游方式多元化,游客对星级酒店的需求高于对旅行社的需求。中心城市扩散流比例还与当地旅游总收入高度相关,表明中心城市是各市旅游业重要收入来源,各市应当对中心城市这一巨大市场予以重视。同时,旅行社和星级酒店对各地旅游总收入的贡献很明显,但显然星级酒店与旅游收入相关性更大,这印证了过夜游客消费贡献更大这一观点。

中心城市旅游目标市场空间定位

由上文分析可知,中心城市的集聚流主要受都市圈各市GDP和旅行社数影响,因此选取南京周边7市GDP和旅行社数作为指标计算因子得分,按得分将南京目标市场划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扬州、镇江、淮安,它们均在江苏省境内,旅游业综合水平为都市圈前三位(除南京),可将它们看成南京周边旅游目标市场的核心市场。第二层级为其他4个城市,它们均在安徽省境内,可见省际行政界线对都市圈旅游流集散有一定影响。它们的旅游业综合水平在都市圈中处于末位,旅游流产生能力尚待提高,是南京周边旅游市场的潜力市场。以上划分均是基于都市圈内部而言。

对于第一层级市场,应充分利用优势,进一步加强旅游同城化进程,将巩固高品位的传统景区与开发新旅游模式相结合,巩固市场份额。对于第二层级城市,急需打破省际和市际行政界线和经济壁垒进行区域合作,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模式升级,最终提升市场份额。

结论与对策

南京都市圈各城市,从旅游业现状和旅游流集散能力的角度来看,其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造成这一不平衡性的主要因素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状况及客源接待能力。要提高都市圈的整体产业竞争力,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提升实力。影响旅游流的主要因素是GDP和旅游产业规模,各市要提升经济实力,优化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为旅游流的聚散提供可能。其次,加强内部合作。一定区域旅游经济整体水平由各城市的竞争、分工与合作决定,而区域的整体发展又影响着城市的兴衰(叶依广、周蕾,2004)。

参考文献:

1.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祁秋寅,张捷.我国省际旅游经济影响因素分析[C].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2006

中心城市范文篇10

第二条物业管理活动相关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管理部门和单位,享有《物业管理条例》、《省条例》规定的权利,并应当履行《物业管理条例》、《省条例》规定的义务。

中心城市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使用以及物业管理活动监督管理应当遵守《物业管理条例》、《省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市规划与建设局是本市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各区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物业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城建、规划、公安、行政执法、安全监督、环保、物价、民政、税务、工商、市政公用、电力、邮政电信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物业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协助实施本办法。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协调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协助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对物业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或者受其委托调解业主或者使用人与物业服务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矛盾和争议。

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工作积极主动的业主委员会,予以表彰和奖励。具体办法由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会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制定,并组织实施。

和谐社区建设应当包含物业管理活动方面的内容。

第五条鼓励和引导物业管理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本市物业管理水平。

符合规定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享受有关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具体办法由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报市、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采取有效方式,做好《物业管理条例》、《省条例》和本办法在本辖区内的宣传贯彻。

第七条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大会,一个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一个业主大会。

业主大会自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之日起成立。业主大会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有关物业管理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同时,应当向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提出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要求。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应当按《省条例》的规定划分物业管理区域,并书面告知物业建设单位、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

经相关业主同意,尚未划分或者需要调整物业管理区域的,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省条例》的规定,结合当地居民委员会的布局划分物业管理区域。

第九条物业管理区域符合《省条例》规定条件的,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依法应当指导业主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成立业主大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协助。

物业管理区域符合《省条例》规定条件的,建设单位应当向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提出成立业主大会筹备组、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书面报告,并提供业主清册、物业建筑面积、物业出售并交付使用时间、已筹集的专项维修资金清册等文件资料;建设单位未及时书面报告的,业主可以向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提出成立业主大会的书面要求。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筹备、召开程序及业主投票权数应符合《省条例》规定,筹备经费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条业主有权推举业主代表,并享有被推举权。

第十一条首次业主大会会议通过的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应当就业主大会的议事方式、表决程序、业主投票权数的确定方法、弃权票规则、业主小组的设立、业主委员会的组成和委员任期等事项作出约定。包括:

(一)业主大会会议形式、业主代表产生方式、召开业主大会定期(临时)会议的条件、业主(业主代表)委托人参加业主大会的要求等内容;

(二)对采用设置投票箱自行投票、专人逐户派发(回收)意见单表决形式,或其他表决形式等作出约定。但表决通过业主大会决定的票数约定,不得违反《省条例》规定;

(三)业主小组以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幢或单元设立;

(四)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具体资格及资格终止的情形,业主委员会委员人数、任期、可否连选连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缺额补选,业主委员会会议召开规则;

(五)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后办理移交期限;

(六)除依法履行《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职责外,在物业管理活动中还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七)业主大会认为应当作出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业主委员会应当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

(一)会议记录制度。会议记录由会议主持人和记录人签字,涉及重要事项的会议记录由全体出席会议的委员签字;

(二)印章管理制度。印章应由业主委员会指定专人保管,并按印章管理制度使用;

(三)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业主大会档案资料、业主委员会档案资料、有关物业管理档案资料,由业主委员会指定专人保管。

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终止的,应当在约定的期限内将其保管的档案资料、印章以及其他属于业主大会所有的财物移交给业主委员会。

第十三条设立业主小组的,业主小组由该幢、单元的全体业主组成。履行下列职责:

(一)讨论业主大会拟讨论的事项;

(二)推选业主代表出席业主大会会议,表达本小组业主的意愿。

业主小组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

业主大会可以撤销业主小组不适当的决定。

第十四条业主大会可以决定在物业管理用房中划出必要面积,作为业主委员会的办公用房;可以决定物业管理经营用房所得收益的使用;可以决定在利用本物业管理区域的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经营所得收益中划出部分金额,作为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

第十五条物业服务企业不得擅自改变办公用房性质;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物业管理经营用房、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经营所得收益及其使用情况,定期向业主大会报告,并接受业主委员会监督。

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使用情况应单独建帐,定期向业主大会报告,并向全体业主公布。

第十六条业主公约应当对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物业管理区域环境卫生和秩序的管理,房屋外观的维护,业主的其他义务以及违反业主公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作出约定。

业主公约自业主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对全体业主、非业主物业使用人均具有约束力。

第十七条业主委员会应当将业主大会会议通过的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和业主公约,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布。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在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应当将其与选聘的对物业进行前期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所签定的前期物业服务合同,报所在地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备案。未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对新建物业进行前期管理的,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不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第十九条建设单位应当通过公开招标投标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进行前期管理。但是,投标人少于三个或者物业管理区域的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下的,经所在地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同意,建设单位可以采取邀请招标或协议方式选聘物业服务企业。

以招投标方式确定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报物业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在销售物业前应当制定业主临时公约,作为物业买卖合同的附件。

建设单位应当将业主临时公约在物业销售现场予以明示,并有义务向物业买受人作出说明。

物业买受人在与建设单位签订物业买卖合同时,应当对遵守业主临时公约予以书面承诺。

建设单位不得将依法属全体业主的物业共用部位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单独转让。

第二十一条业主临时公约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不得侵害物业买受人的合法权益。业主临时公约应当报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

建设单位在物业竣工验收前,应当一次性向所在地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交纳物业建筑安装总造价百分之二的保修金,存入指定银行,作为物业维修费用保证。

保修金交纳、使用、管理和退还的办法,由市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根据省规定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建设单位应按《省条例》的要求配置物业管理用房。住宅物业配置千分之三的物业管理办公用房和千分之四的物业管理经营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包括办公用房和经营用房)应集中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配套项目建设,应当与新建物业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其面积、位置应当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中载明。

建设单位申请《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应当提交物业管理用房的室号、面积等相关资料。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应当注明物业管理用房室号。

物业管理用房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同所有,由物业管理企业使用,不得转让和抵押。

第二十四条建设单位向对物业进行前期管理的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时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向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移交物业资料时,当事人应当报告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并办理书面交接手续,报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新建物业交付使用时,除物业销售合同有约定或物价管理部门有规定外,不得向物业买受人收取任何费用。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生效之日至出售房屋交付之日的当月发生的物业服务费用,由建设单位全额交纳。出售房屋交付之日的次月至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之日的当月发生的物业服务费用,由物业买受人按照房屋销售合同约定的前期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承担;房屋销售合同未约定的,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按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物业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持证上岗。

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应做好物业服务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工作,并指导业主大会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

第二十七条物业服务合同内容可以包括有关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公共安全防范工作方面的条款,以及可以解除物业服务合同情形的条款。

第二十八条物业服务企业应当遵守《物业服务收费明码标价规定》、《浙江省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显著位置明示本企业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以及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情况。

物业服务企业认为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收费项目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进行投诉、举报或依法申请复议、提起诉讼。

第二十九条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前不少于30日,业主大会应当作出续聘或重新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决定。

业主委员会应当将业主大会决定告知物业服务企业,重新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决定,应当书面告知;决定续聘的,根据业主大会授权续签物业服务合同。

重新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的,由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大会授权组织实施,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指导工作。

第三十条物业服务企业决定在物业服务合同期满后不再接受续聘的,应当在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届满前不少于30日,将不再接受续聘的决定书面告知业主委员会。

第三十一条物业服务企业未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业主委员会可以按合同约定解除物业服务合同。

按前款规定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的,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报告物业管理主管部门。

第三十二条物业服务合同终止后十日内,物业服务企业应向业主委员会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办理下列移交事项:

(一)预收的物业服务费;按实结算已核拨的物业维修专项资金;

(二)初始的以及在物业管理维修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物业管理资料;

(三)物业管理用房。

第三十三条业主未按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交纳物业服务费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督促该业主交纳,物业服务企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第三十四条车辆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停放、收费和管理等事项,由业主大会决定。车主对车辆有保管要求的,由车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另行签订保管合同。

公安、消防、抢险、救护等特种车辆执行公务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停放,不得收费。

第三十五条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属于业主所有。

专项维修资金实行“业主交纳、统一存储、按幢核算、建帐到户”和“业主决策、专款专用、政府监督”的原则,收取、使用、管理办法由市物业管理主管部门根据省规定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六条原物业服务合同终止,新物业服务企业尚未进驻期间的物业管理,由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会同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协调解决。业主应当按规定交纳相关费用。

第三十七条住宅物业管理区域内依法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等设施设备的移交、维修、更新、养护,按省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业主或者非业主使用人装饰装修房屋的,应当遵守相关法规和业主临时公约、业主公约,并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装饰装修管理协议。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装饰装修的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进行公告,并书面告知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

第三十九条违反《物业管理条例》、《省条例》的,按《物业管理条例》、《省条例》规定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第四十条本办法中有关名词和专业用语的含义,同《省条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