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1:56:41

中小学生

中小学生范文篇1

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指的是中小学生上进心的骤然萌动和进步欲望的闪现振奋,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因受教育情境感染、教育活动刺激、师长或同学言行激励而闪现的渴望进步的思想火花和振奋情绪。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过程既是中小学生自我选择规范、接纳扬弃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思想萌动、孕育、生长的过程。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可分为自然冲动和自觉冲动两大类。自然冲动即主要由情景感染、环境陶冶、情感激发等自然因素和情感因素诱发的无意识冲动,包括新奇冲动、趣乐冲动、爱好冲动、灵感冲动、美感冲动、特长冲动、共振冲动、情感冲动等。自觉冲动是一种能动的、觉悟的、有意识冲动,包括明理冲动、成才冲动、需要冲动,目标冲动、认可鼓励冲动、仿效冲动、前途理想冲动等。根据冲动功能,又可分为有效冲动和无效冲动两大类。有效冲动指符合中小学生实际、能够稳定保持、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实际激励价值的冲动;无效冲动是一种痴妄心理的闪现,指的是脱离个体实际,不可能且无法稳定保持,对中小学生成长进步没有实际价值的冲动。根据冲动时效(即冲动保持的时间)还可分为瞬时冲动和持续冲动等。l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几个基本特征

①情感性。上进心理冲动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常情况下受青少年学生当时的心情心境、兴趣爱好、新奇愉悦等感情好恶、需求欲望等情绪支配。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优化,教育者的音容笑貌,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友好帮助、信任尊重以及对学生情感的适应调谐、师生课内外活动交流的和谐融洽,都为中小学生上进心的孕育萌发营造情感氛围,开启思想碰撞的情感阀门。

②时境性。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受时间、地点、空间等环境背景条件制约。

③闪现性,即突发性。上进心理冲动易生易逝,一般是由强到弱地快速递减消失。因此,抓好上进心理冲动的复现诱导,“留住冲动”、“延续冲动”是教育者永恒的职业课题。

④多端性。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具有多角度、多渠道、多范围、多形式、多层次的诱发开端。

③迁移性。它具有心理顺势和心理惯性,自然冲动可以向自觉冲动(引导)迁移;无效冲动可以向有效冲动(引导)迁移;瞬时冲动可以向持续冲动(引导)迁移。

⑤感染性。同一层面的青少年学生群体的上进心理冲动氛围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良好的学风、教风、班风,良好的家庭、社会风貌,优美的育人环境,群体的榜样示范,都能相互感染、相互渗透而产生“你追我赶”的“共振效应”。

以上特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认识、把握这些基本特征,对于提高教育工作者抓好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诱发引导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是十分必要的。

2上进心理冲动的教育价值

①净化作用。上进心理冲动在中小学生心录深处能够驱逐消极情绪和颓废思想,抵御拜金主义。封建腐朽思想,战胜心灵深处的利己主义、懦夫懒汉思想等不健康心理因素,从而起到自我净化作用。

②强化作用。上进心理冲动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理品质起着自我鼓励、自我肯定、自我赞赏和自我强化作用。使他们身上具备的进步思想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加强。

③催化作用。上进心理冲动可以促进中小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回顾,反省自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扬弃。促进中小学生不断地深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确定新的目标,向更加高远的标准看齐,随时调整、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积极、主动地追求进步。

④升华作用。随着上进心理冲动的不断萌发、凝聚、扩展、生长,必将促使中小学生不断地向着高远的理想境界、坚定的意志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升华,向着追求进步、严格要求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过渡,从而逐步发展成为较为稳定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原则策略

1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原则

①鼓励性原则。教师对学生采取肯定、赞赏、支持的做法,使学生得到鼓励,诱发上进冲动,促其优良品质得到巩固发扬。具体来讲,一是对学生要一分为二,用肯定、鼓励代替批评、惩罚;二是及时对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表示认可;三是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现、发展、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和特长。

②针对性原则。熟悉每一个学生,了解其特长优势、志趣需求等,及时准确地发现、诱导上进心理冲动。③渐进性原则。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是由量的积累(上进心理冲动)到质的变化(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连续不断的渐进过程。

④顺势性原则。把握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心理惯性,“趁热打铁”,顺势引导,使其向着奋发向上、不断进步的精神风貌迅速过渡,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追求上进、敢于拼搏的优良品质。

⑤情趣性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上进热情和参与兴趣。

⑤点滴性原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的诱发引导必须坚持从我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此外还有超前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

2中小学生上进心理冲动诱发引导的策略

①立志扶志,引导中小学生选准人生的参照物。志是人之本,无志不成器。无志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小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下宏大志向,确定终身奋斗目标,是人民教师最首要的任务。一是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引导他们选准人生的参照物;三是鼓励支持他们坚定理想志向,为理想志向的实现而奋发努力;四是当他们困惑、迷茫、摇摆时给他们以力量,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并转化为上进心。

②育心交心,让中小学生的心热起来,劲鼓起来。育心即培育、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的动力支点。交心即交流思想,开展谈心活动。交心的主要方法有:拉家常法、商讨迭、寻掘潜能优势法、推心置腹法、体谅宽慰法、心理补偿法、期待鼓励等。

③发掘潜能,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上进心的重要源泉。“必须培养中小学生具有情绪稳定、作风踏实。自尊自强、充满自信、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不怕失败挫折。有远大理想抱负、有创造欲望和信念等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智慧潜能,排除阻碍智力开发的心理障碍与不良习惯。

④置境激情,给中小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获胜”。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上过热情,给他们参与、表现和获取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

中小学生范文篇2

一、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是指在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包括本地户籍学生、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以及符合条件在转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跨省、跨县)务工人员子女等。正常转入我市就读学生系指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调动和引进人才、留学回国工作、随军、港澳台及侨胞、投资创业等人员的子女需在我市就读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外来学生系指在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条件、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暂住地已取得暂住证并暂住一年以上、并依法交纳社会保险或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其他证明材料齐全的需在转入地就读的学生。具体由各县区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免费对象审定实施办法。

二、免费标准按照市教育局、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通知》(湖教计〔2004〕141号)制定的杂费(含信息技术费)标准执行。最高限额为:城镇中小学(含乡镇初中、乡镇中心小学)为每生每学期小学100元、初中130元;农村中小学(指村小、村完小及中心小学在村里举办的教学点)为每生每学期小学65元、初中90元。

经批准创办的民办学校(含按民办机制运行的公办学校)按规定仍可收取学费,但在学生注册报到时,根据价格部门核准的学费标准,按当地公办学校免费标准作相应扣减。

三、2006年秋季开学始对接受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各级财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增加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除学杂费的学生人数和免费标准计算补助经费,足额安排。2006年要按照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下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通知》(浙财教字〔2003〕36号)规定的农村中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保证农村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四、按照“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免除学杂费后,增加的教育投入原则上由县区财政承担。为帮助各地做好免费工作,对这次免除杂费后各地财政相应需要安排的资金,省财政根据经济和财政状况,对我市的各个县区分别按二类地区省补70%、三类地区省补50%、四类地区省补30%、五类地区省补20%给予转移支付。市财政对吴兴区、南浔区转移支付的比例为50%。省、市财政安排的免收杂费转移支付资金是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的重要来源,各地要确保用于学校日常公用经费支出。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截留、挤占、挪用或用于平衡财政预算。

中小学生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质;中小学生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软件巨人微软的市值超过卢森堡、荷兰等国GDP的总和。整个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人类近30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不仅可以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网络会议等交互方式向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学习;学习材料不仅有主要以文字符号表现的课本,还有以文字、图像、图画、声音、动画等多种符号表现的电子教材;不仅可以按照线性的顺序阅读教学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以非线性的顺序进行超媒体教材的阅读。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畔⑺刂适切畔⑹贝惹行枰饩龅囊桓鲋匾侍狻?nbsp;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可以说,信息是控制系统相互交换相互作用的内容。笔者认为,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是表现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现象及规律的内容,它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的。

"素质"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是指人的解剖生理特征,即感觉器官的神经方面的特征。现在则引申为,人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下所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信息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一个新成员,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质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其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质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将信息素质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笔者认为,所?quot;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总之,信息素质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具体表现为:①能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和拥有大量信息的特殊意义,确立在信息时代尊重知识、终身学习、勇于创新的一些新观念。②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除了自身具有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外,还应善于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需求自觉地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的信息需求。③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善于从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前及未来的中小学生均生活在信息时代,图书、报刊、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每天他们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中小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是极为关注信息,敏感于信息,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和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所要完成的任务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发掘信息并善于创造信息的新型人才。

2、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具体表现为:①传统文化素质。传统文化素质包括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尽管信息时代读、写、算的方式已发生了彻底改变,但是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依然是人们文化素质的基础。信息素质是传统文化素质的延伸和扩展。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地从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②信息常识。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特征及其对人类各个领域影响的认识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原则(如信息分析综合法、系统整体优化法等)。③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的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等)、信息技术的作用、特点、优势、发展及其未来等。

一般来讲,中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有所了解;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应对那些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幻灯机、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有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有所知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否则,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它主要包括:①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②信息搜集获取能力。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运用科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③信息分析识别能力。指人们运用批判思维,对无边无际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剔除无用、无关信息,寻找有用、相关信息的能力。④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指人们根据特定任务要求,对所获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重组,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⑤信息再生创造能力。指人们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加工处理,再分析、再综合,抽象升华为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⑥信息相关能力。是指与信息相关联的从事其他各项活动的一般能力,包括人们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公关能力等。

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它不仅体现着中小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中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中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的道德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以信息化的数字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而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了正常的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

为了维护信息权利,规范信息行为,稳定信息秩序,中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主要有:

①在查阅资料时私自剪裁、撕取自己认为有用的章页,据为己有;

②借阅资料不按时归还,延误他人查找、利用相关信息;

③不分良莠,随便从网上下载信息;

④将封建、淫秽的信息通过网络任意传播,毒害他人心灵;

⑤因好玩而在网上大搞恶作剧,使正常的信息活动陷入混乱。

作为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中小学生,应自觉抵制信息污染,培养信息道德,提高信息素质,为创建理想的信息环境尽一份责任。

构成信息素质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四个要素都要重视,不可或缺。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很好地掌握信息知识、信息理论,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兴趣、品德的实际,联系信息技术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实际,联系当代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际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让中学生用制作多媒体文稿的方式,来演示某一化学试验的现象、过程和特征。

2、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条件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过程中,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例如,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授同一难度的内容,而是利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然后在余下的时间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对于优等生,可以提出一些提高性的题目,指导他们上机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上机练习和巩固本节课知识;对于差等生,教师给予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依照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感知,进而抽象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直观性的语言和其他更具直观性的教具(如挂图、录像、计算机等),使学生获得具体认识,形成鲜明表象,为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讲窗口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键位时,不应脱离机器在黑板上讲;尤其在讲授WPS这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软件应用时,更离不开演示。

4、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现代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改变,如CPU的型号不断更新,主频不断提升等。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多阅读新资料,多使用新软件,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向中小学生传授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5、协作性原则

有效的协作能够使人们更快乐、更充分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分享他人的思想观念而后做出回答,有利于激发动机,改善思维,加深理解,相互促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其他陌生的专家、学者及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机会大大增多。团体研究、合作学习、小组问题解决以及任务分配的讨论均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得到加强。因此,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时,应遵循协作性原则,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合作。例如,在学习电子邮件的使用时,两个学生可以合作,一个发邮件,一个收到邮件后做出回答。

6、系统性原则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众多系统构成。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不只是教育部门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以及其他部门,如经济部门、宣传部门的责任;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行政人员、计算机专家和学生家长的任务。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要深入研究,计算机专家要加强指导,教育行政人员要积极配合,学生家长要全力支持,只有各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措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提出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从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根据信息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1、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①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②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③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④由于电子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将如何变化;

⑤进行控制实验,将基于资源的学习与传统条件下的学习进行对比研究,看学生从中获益多少,等等。

2、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小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小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提供实践保证

目前,我国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小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小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4、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5、增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常规课程的整合,为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探索新道路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把信息素质的精神、意识、伦理整合到其他常规课程的教学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在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操作、接触、熟悉电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价值,对计算机网络先产生一种好感,进而产生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在中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除了把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外,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素质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的要求。例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使用、的责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一些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如上海市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在Internet环境中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探索实践中,通过"明确方向,提出建议;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归纳整理,阅读理解;展示观点,深入认识"这样一个学习流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从计算机文化到信息素养--计算机教育观念的发展〔J〕.外国教育资料,1998,(6).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3〕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4〕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中小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在我国,感恩是对提供帮助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是人类善良本性的流露,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人类历史生活中一直都提倡的良好品德,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一直将这种品德传承下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许多留传下来的文字与语言都认为人要懂得感恩,并且永远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关于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培养,一方面使学生懂得了感恩父母、老师,提高了中小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学会处理并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够尊重他人并且获得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顺应新时期和谐发展的理念,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素质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原因

作为新一代的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在家里父母长辈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也不用操心,也从来都不需要去吃什么苦;在学校里老师不敢对他们太过于严厉,往往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忽略了他们的素质教育。长久下来,多数学生会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也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与他人交往,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也只会培养出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大,有着畸形的价值观的学生,他们以分数论长短,将自身的利益作为任何事情的重要的考虑因素,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需要考虑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不仅有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及社会也有不足的地方。1.好多家庭中的孩子为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很少,父母以及双方的长辈都把他们当作自己心头上的一块肉,舍不得他们吃一点点的苦,总是想着办法满足孩子的需要,却很少考虑这样过度溺爱是否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往往导致孩子从小就有了只会替自己考虑,从不在乎别人感受的坏习惯。而且不少家庭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注意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有的家庭由于自身家庭素养的限制,也忽视了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机会。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不会替别人考虑的,也不会在乎别人的付出,那又怎么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呢?2.学校往往也是只考虑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当前学校的教育通常带有严重的功利性,只会教学生“治国平天下”,却从来不向学生传授如何“修身齐家”。由于学校的教学质量,老师的教学能力多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对于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远远不如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来的重要。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到的只有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而他们的修养却得不到足够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没有学会感恩他人,这也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3.社会也缺乏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在中小学生所能接触的社会环境里,也就是一些媒体、网络以及动画片等公共媒介中,人们大多只重视它们的经济利益,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二、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提出的相关建议

1.多方面的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还需要来自学校以及社会的努力。家长作为孩子们的第一位人生导师,首先自身就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言传身教,发挥一名好榜样的作用。在怀有感恩之心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有一定的责任心,并能够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父母会有感激之情。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敬畏与感激,了解别人的辛苦,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方面的作用,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感恩情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在传授知识的一点一滴中,向中小学生灌输懂得感恩他人的思想,同时也应该注意个人平时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绝不口是心非,为中小学生建立一个知恩、感恩的楷模。学校也应该为中小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多开展有关感恩的活动,宣传古今中外名人的关于感恩回报的一些事迹,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一些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树立感恩观念。社会公共媒介也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比如一些动画片、媒体、网络向中小学生传达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当中,使得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树立感恩意识。2.正确对待感恩教育感恩,不是一味的报答和感谢,也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而是要在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范围内报恩。不能因为报恩而失去自我人生的追求,也不能因为报恩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知恩图报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报答。

三、小结

中小学生范文篇5

(一)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欺凌、网络暴力行为。对于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这类报道,经常见诸报端、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对于网络欺凌现象早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而在我国研究还比较少,总的来看,网络欺凌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或电子通讯工具对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学生有意识的施以威胁、骚扰、侮辱的违法行为,其表现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等七种表现形式。[1]可见,网络欺凌本质上是一种网络暴力,通过网络为手段和媒介对其他的中小学生进行施暴等违法行为,使得中小学生在身心上受到伤害。

(二)利用黑客手段或制造、传播网络病毒。这种网络犯罪主要是利用网络非法破坏或者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运行的程序,向其系统安装木马程序以及虚假数据和信息,删除或更改数据与资料,篡改信息与文件,制造和故意传播病毒等等,从而使得他人的计算机处于被干扰和侵害的状态,以至于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以及经济上的损失。在中小学生中,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通过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及对网络技术的熟悉,运用网络手段或者技术工具对他人的计算机进行攻击,一方面使得他人的计算机的数据或者文件受到损害或者毁坏,干扰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使得他人的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让其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从而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网站或网页,制作、传播、出售淫秽物品等网络违法。这方面的网络犯罪主要是指一方面中小学生广泛搜索和浏览淫秽影片和图片,并将其传播给他人,以至于损害他人的利益,构成犯罪行为。不管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课后生活中,一些中小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一些国内外的网站,去浏览那些淫秽影片或者图片,以至于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并将其传播给其他人,也造成犯罪行为,根据报道,北京警方共抓获了77个人,全部为男性。其中18岁以下有两个,占到2.63%,19到22岁的占到9.21%,23岁到26岁的最多,占到了32.90%,27岁到30岁的占到了27.73%,31岁以上的为27.63%。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为34个,无业人员为20个,学生13个,其他人员有20个。[4]另一面,一些中小学利用网络建立淫秽网站或者网页,还进行单独或伙同他人制作、出售淫秽物品,不仅让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还有意或者无意去毒害其他的中小学生。

(四)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和网络盗窃。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和盗取他人的财物这也是当前中小学生网络犯罪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网络诈骗主要是指中小学生通过伪造银行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网络手段来欺骗和诈取他人的财物等犯罪行为,而网络盗窃就是指中小学生通过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转移到虚开的网络银行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5]这一类网络犯罪在生活中也逐渐增加,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如QQ、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聊天或者进行网络视频对话等与他人“套近乎”,获得他人的“信任”后,开始对他人进行网络欺诈,从中获得不当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些中小学生进行网络盗窃,通过尝试密码或者修改他人的账户登录名称,从而使得他人的网络账户不能正常运行,或者从他人网络账户中进行转账,从而使得他人的钱财受到损害,做出违法和犯罪的行为。

二、中小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因素。我们知道人的发展受到环境、教育、遗传、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会宏观环境下,一些不利因素在刺激着中小学生的网络犯罪,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6]可见,社会风气在影响着中小学生,也在刺激着中小学生的网络犯罪。

(二)家庭因素。中小学生没有成年,需要得到家长的呵护和保护,需要家长的正面引导,但是一方面在今天就业压力加大,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家长一天到晚就是“忙、忙、忙”,以至于用太多的功夫去工作,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关照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留守幼儿这一个特殊群体中,中小学生的父辈去外面打工,留下孩子呆在家里,其没有得到更多的教育,更遑论法制教育。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离婚率的上升,许多离异家庭孩子的法制教育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其沉迷网络以至于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实际上,中国很多家长并没有多少法制知识,连自己都缺少法制观念,就别去奢谈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了。因此,在对待中小学生上网的问题,中国家长更多的是采取忽视对其进行法制教育,而是默许其上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中小学生的网络犯罪行为。

(三)学校因素。中小学生网络犯罪与学校法制教育的不得力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是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教育者整体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制教育未形成法制教育合力。[7]在学校法制教育的不到位的前提下,中小学生缺乏法制意识,缺少对法律的畏惧,也没有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面对网络犯罪,中小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一方面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和违法行为从而使自己越陷越深,另一方面,面临网络犯罪现象不能正视和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从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

(四)个体因素。中小学网络犯罪与其自身的因素是分不开的。在中小学生网络犯罪因素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一方面,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分辨力差,对网络上的东西辨不清真伪与美丑容易被误导,另一方面,与中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在网络上的各种金钱诱惑、色情诱惑、暴力诱惑等诱惑因素对中小学生产生了奇大的陷阱,但是因为中小学生自身没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而导致误入网络犯罪的歧途。

(五)网络自身的因素。第一、网络技术的局限。在很多时候,网络本身的技术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只要网络技术水平高些就能进入他人的计算机进行散播病毒,从而修改别人的计算机程序,攻击其他网络,从而进行相应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有些中小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比较熟悉,并识别某些网络的缺陷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网络犯罪。因此,网络自身的弊端与局限也是实施网络犯罪的一个客观因素。第二、网络黑客文化的影响。当前网络黑客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对计算机的使用应该是不受限制的和完全的;所有的信息都应当是免费的;怀疑权威,推动分权;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创造艺术和美;计算机将使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7]在网络黑客文化的影响下,会刺激一部分中小学生进行网络犯罪。

三、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预防网络犯罪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做到预防中小学生网络犯罪,就需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让其具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所以,需要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它是全民普法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着重于培养中小学的法律意识,对提高未来公民的整体素质教育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9]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进行普法教育,实现新课程所提出来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8]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很重要,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在很多时候因为缺乏正确的方法,而导致法制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成效。而笔者认为,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将法制知识与法制意识渗透到学科课堂中去,在遵循以学科教学为重的原则、自然渗透的原则、深浅适度的原则等原则[9]前提下充分发掘学科教学中的法制知识与法制意识,从而进行法制教育知识的渗透,使法律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生活中去,以免减少和杜绝中小学网络犯罪。

(三)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德高为师、行高为范”。中小学生是学习的对象,而中小学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他者,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将达到或者超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且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因此,教师首先自己需要具有良好的法制知识和法律意识以及维护合法权利的能力与愿景,预防网络犯罪。而现实的中小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很薄弱,一般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学习与培训的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社会活动课老师”或者是“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学习与培训的校外司法人员,这些校外兼职人员虽然有较厚的法律功底和丰富的法律案例素材,但是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对中小学生教学规律和特征不熟悉,只能结合自身工作对中小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辅导。”[10]因此,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中小学生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00”后;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的中小学生主体是生活在物质丰裕条件下的“00”后,他们聪明伶俐、思维活跃、自信心强,追求时尚、个性,乐于接受挑战,喜爱创新,但责任感弱,缺少归属感。在核心小家庭环境影响和信息多元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逆反心理突出;喜欢网络、手机等新型的交流方式,和同龄人可以无话不说,却不愿意接受大人的教导,喜欢美国、日本、韩国的影视作品和外来文化,对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现冷淡,因此笔者尝试从互联网+入手,思考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00”后中小学生特点

(一)“00”后中小学生受互联网影响大。2000年1月1日,李彦宏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第一次互联网的大浪潮已经就绪。在之后,我国的互联网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00”后群体正是在这段时间出现在社会中的。“00”后中小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和认可,远比前几代人更加深刻,很多“00”后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由于年纪太小,不仅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更是缺少一定的行为认知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二)“00”后中小学生生活优渥。作为“00”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有比前几代人更加优渥的物质生活。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越来越好的发展,我国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30-50岁人群的收入不断增加,因此,对孩子的物质生活会极大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很多“00”后中小学生过早地享受到了本应在相对成熟后才能享有的物质生活,因此,他们的责任意识,归属意识,社会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三)“00”后中小学生受到溺爱。“00”后群体的父母一般多为“70”后,还有少数的“80”后,这些“70”“80”的父母们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期,很多机遇和挑战都迎面而来。有些父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加之缺乏一定的照看小孩的能力,会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来照看,这些老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关爱,关心,甚至是溺爱,会无条件的为孩子提供更多便利,相比之下对孩子严格的管教却欠缺很多,造成孩子的任性,自我现象出现。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正因为“00”后的这些特点,想要在“00”后群体中推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就需要投其所好,根据他们的喜好,来传播文化,才能提高兴趣,事倍功半。加之“00”后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对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不足,对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甄别,而且他们独立意识更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此进行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国外有调查显示,8—12岁儿童每天消费在各种媒体上的时间是成人的两倍,国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家庭网络的快速普及,中小学生接受互联网影响的机率进一步提高。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周围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立足时代,依托家庭与社区、深入校园,与时俱进。“互联网+”与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既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又可以使优良传统文化的保存方式、传承方式、发展方式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易于“00”后中小学生学习、掌握、吸收、发展。以网络为媒介,以各种微载体为渠道,如QQ、微信、微博等,向中小学生群体传播优良传统文化,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内容简短、通俗易懂,符合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二)利用“互联网+”实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1.发挥政府核心作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正视民族传统文化,选择其积极的成分,摒弃其消极不良的因素,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民族文化。世界主要国家无不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政策法律、组织宣传、资金筹集、活动培训、挖掘保护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利用“互联网+”实施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就需要政府发挥调控作用,发挥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开展“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2.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场所,开展“互联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可以与市区青教办、宣传部、部分中小学教导处及家长委员会共同研讨利用互联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对策,根据研究出的对策和方法,在学校内试点开展,根据反馈的学习教育情况,对开展“互联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及时调整,使之更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有助于在学校推广和传播“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3.充分重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网络信息是由网络平台负责维护的,作为网络平台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在该平台上的信息把关。一些负面的信息,传播假丑恶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对信息的作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配合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同时要充分利用平台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或定时为中小学生推送一些相关文章或者漫画图片,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刘波,刘航.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J]2016(6):20-22

中小学生范文篇7

美国学者认为,品德评定对于学生品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品德评定工作开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关系到学校的德育水平乃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美国这方面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品德评定主要发挥着鉴别作用,即为了测量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或为了比较和鉴别学生的品德水平。而现代的品德评定则更注重通过评定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帮助教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决策服务。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评定要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取向。在美国,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具有明确的社会标准,对于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将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反之亦然。这样就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按照正确的品德要求健康成长。

(二)诊断功能

通过品德评定,教师可以鉴别出学生的品与评价德处于什么水平,可以为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提供依据。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品德有时不一定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发展。为了尽早发现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教育,必须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诊断。学校和教师需要弄清学生的品德中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进而因势利导地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品德评定可以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品德修养的水平,由此分析其原因,发扬优点并改正缺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品德评定来检验所开展的品德教育活动的成果,为改进品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供反馈信息。

(三)强化功能

所谓强化功能,是指在评定学生品德时,通过扬善抑恶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抑制不良的品质。当学生得到肯定的评价时,能产生愉快的感受,反之则会引起内疚、羞耻等情绪体验。通过品德评定的强化功能,学生的品德能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把这种强化作用称之为“效果律”。

(四)调节功能

品德评定除了具有强化功能,能够激活学生积极向善的动机,还具有调节学生的言论和行为的功能,即通过表扬和批评等方法,有效调节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品德评定的调节功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这是由品德评定的目的所决定的。品德评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和揭示学生品德的现状,更重要的是不断对其进行调节,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善的品格。

(五)选拔功能

在佛罗里达、乔治亚和德克萨斯等许多州,学校会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评定来判断学生是否可以直接进入上一级学校。美国大学理事会的克里斯托弗•拉哲罗(ChristopherLazzaro)博士说:“尽管SAT(ScholasticAssessmentTest)是美国很重要的升学选拔手段,但是标准化考试只提供了学生单方面的信息。在招生过程中,大学还会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信息而进行筛选与选拔。其中,学生的品德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考核内容。对于品德特别高尚、有特殊贡献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尽管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3]由此可见,在美国,学生品德的好坏对于学生能否顺利升入上一级学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在高校招生和人才选拔时注重品德的做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评定除了具有以上几种功能外,品德评定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功能。许多美国企业家都意识到“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这里所说的思想不仅仅指道德认知(主要是道德知识),还包括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思维乃至道德行为。所以,通过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评定,能够直接促进他们的思维进步,进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最终成为能够立足于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二、品德评定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美国品德评定的内容也日趋完善。美国早期中小学生品德评定多是孤立地对某一品质进行测评,而现在的品德评定内容愈来愈全面,既有关于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评定,也有关于道德动机和道德身份的鉴定,还有涉及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的评价。关于品德评定的内容,美国有许多种界定。美国价值观委员会(AmericanValuesCommittee)把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概括为:同情、合作、诚实、正直、负责、奉献、自制和尊重八种基本美德。[4]品格教育运动(CharacterEducationMovement)的倡导者认为,品德评定的内容应包括:诚实、善良、慷慨、勇气、自由、平等和尊重。[5]1986年,在经过美国五大城市现场实验与试点的基础上,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了品德教育教程,并将品德评定的内容概括为:诚实、真诚、勇敢、信念、公正、容忍、宽宏大量、善良、助人、自由、平等、时间与才能的使用。美国前总统里根将体贴、忠诚、善良、诚实、守法、勤劳、公平和自律作为品德的重要内容。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的目标3明确提出:建立安全的学校,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可见,“坚忍”也是品德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评价协会(AmericanEvaluationAssociation)将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尊重、同情、合作、坚忍、自制、自律、奉献、负责、诚实和正直。[6]此外,美国中小学还特别重视对学生们的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学会学习、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矛盾与冲突、学会释放压力等方面的考查。[7]在乔治亚州的西点小学,每周的品德评定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学校每周会列出30种品德评定的内容,如礼貌、守时、尊重他人、耐心、公正、负责、同情、宽容、诚实、勤奋、毅力等,以问卷形式让家长选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然后将其安排在各周的品德评定中对学生进行考查,西点小学的品德评定内容。西点小学通过日常的品德教育与评定活动,以家校合作的方式,每周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与评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品德素养,以及自我监控品德的能力。

三、品德评定的方法

美国中小学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学生品德评定,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情境测验法

所谓情境测验法,指评价者采用经过精心选取和设计的测评工具,通过创设假想或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并对他们的反应作出评价,从而获得关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客观结果。情境测验法可分为模拟情境测验法和现场情境测验法。如伍德洛(Woodrow)运用图片模拟情境的做法,就是一种模拟情境测验法的形式,让学生对于情境作出口头或书面回答,以此来推断学生的品德水平。[9]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下面是一个情境测验法的实例。幻灯显示:两个学生刚走出教室,天下着大雨,其中一人手中拿着雨伞,另一个没拿,满面愁容。录音播放:假如那个拿雨伞的同学是我,没拿雨伞的是我的同学,但我俩的家不在同一方向,这时我想:(1)同学没有雨伞,该怎么办呢?我想到的办法是:()(2)这些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这些办法中,最不好的办法是:()我的理由是:()(3)我决定选择的办法是:()伍德洛根据这一测验成绩初步建立了6~11岁儿童的道德反应模型。哈特逊(Haetshorne)和梅(May)还设计了一系列内容广泛的“诚实情境测验”,其共同点是,给被评定者提供各种各样可以乘隙作弊或撒谎的机会,甚至可以从中行窃,然后根据被评定者面对这些机会的行为反应,对他们的诚实情况和自我控制情况予以评定。

2.成长记录评定法

成长记录评定法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评价改革运动”中被提出的一种评定方法。它是以学生记录和体验自己的成长过程为主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这种品德评定以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为基本原则,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将各种有关学生品德表现的事例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解释,找出学生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品德发展。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格莱德勒(glynderle)认为,使用成长记录评定法需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10](1)明确目的,确定主题教师在决定使用成长记录评定法之前,必须明确用成长记录评定法去反映、评价和促进学生哪一方面的品德发展,例如,是诚实、自制、坚韧,还是自律、同情、合作。评定者首先要确定评定的内容及目的是什么。(2)确定作品,进行收集根据确定的主题,师生共同商讨收集哪些作品,需要的数量是多少,如何进行收集等,此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对学生的反省记录,如何对教师、家长和社区的评定进行收集。(3)及时评价,进行反馈成长记录评定法在功能上属于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及时的调整,以促进、修正和改善学生的品德。收集学生信息本身不是目的,而及时提供反馈,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才是成长记录评定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家长参与,完善记录在成长记录评定法使用之初、之中和之后,学校和教师都会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家长做成长记录评定的建议者、参与者和支持者。教师寻求家长的帮助,征求家长的建议,完善学生表现记录,大大提高了品德评定的信度与效度。

3.量表评定法

评定量表法通常用来系统观察与评定个人或团体的品德行为特征,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这类品德评定量表包含了每个测评对象可能具有的品德行为特征,规定了品德评定的所有目标,每一条行为特征或目标就作为一个评定内容。评定者可根据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表现,按评定的要求确定出一个适当的等级。表2中的“百分比”是所有成员品德评定的控制指标,例如,品德被评为“一般”等级的成员应占总人数的50%,以此类推。表2中的“百分比(平均)”,是用来对照检查最后实际评定的结果是否符合表头的控制指标。对于学生的品德评定,美国中小学还使用另一种量表,叫做“两极评定表”。表3列出此种表格的具体形式。这种量表把相对应的两种品质配成对,评定者针对学生的表现或个性逐个判定,然后将所得的分数进行加和,得出每个学生的品德评定结果。

4.问题评定法

所谓问题评定法,是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来评定学生品德。所设计的问题用来衡量学生的道德判断(考察学生对基本的对与错的认识,如考试作弊是否错误)、道德责任(如果你确信你不会被抓住,你是否会在考试中作弊)、自我汇报的道德表现(过去一年中你是否曾经在考试中做过弊)。[12]这些问题要在学校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之初使用,可以对学生的品德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基点,检查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5.多元主体评定法

所谓多元主体评定法,是指在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时,由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多方面参与的一种评定方式。[13]多元主体评定能够形成自我、同伴、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体化,形成品德教育的合力,同时也能使品德评定的结果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全面性。

四、对我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启示

我国中小学虽已开设了品德教育课,但无论是普及的程度、开展的深度还是其实践的广度都远远不够,在品德评定的功能、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深入分析,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拓展品德评定的功能

品德评定应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落脚点应放在切实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上,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形成性评定,而不是终结性评定。评定要起到对学生表现的检测作用,对未来行为的引导作用。同时,学生品德评定还应对教师起促进作用,对学校的招生选拔起参考作用。学校应努力发挥品德评定的多方面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品德评定内容的针对性

美国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内容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可测量性,这些正是我国品德评定内容的薄弱环节。对照中美两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我们发现,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更真实、具体,可操作性也很强。目前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品德内容指标,是由美国迈阿密大学克里斯顿(Kriston)于1987年提出的21条学生品德规范准则,其21条准则表述了美国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包括自律、诚实、勇敢、合作、谨慎等美德。在我国,无论是在中小学的德育要求中,还是在中小学生的行为守则中,品德评定的内容都比较模糊。目前,很多学校仍把品德评定的内容放在简单的道德认知上,注重纸笔考试的测验成绩,而没有真正重视学生自身的品德修养,忽视了学生日常行为中的品德表现。笔者认为,品德评定的内容除了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外,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细致而人性化,使品德评定的内容易于接受。与美国相比,我国中小学需要增加品德评定内容的针对性,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品德评定的内容。

(三)注重品德评定的行为考查

在开展品德评定时,我们不仅仅要检查学生是否记忆了一系列的道德规则、知识与理念,还要“入其骨髓”,重点考查学生是否是在实际生活中,遵守了社会道德规范。美国中小学非常明确地要求,品德评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表现,促进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品德知识,在关心他人、尊重、同情、奉献、负责和创新等方面,有良好、持久的表现。例如,在学习《心中有他人》一课后,老师走进教室,拿出一叠白纸,其中每一组的第一张白纸都被撕破了角,老师说:“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考试,试题的答案就写在白纸与评价上。”老师将白纸发下去,观察哪些学生能把那张“破纸”留给自己,真正做到心中有他人。

(四)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评定活动

美国许多教育评价专家认为,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定活动,可以使品德评定的功能、目标和内容更加全面,评定方法更加多样、科学,评定结果更加及时、可靠和系统。因此,品德评定的主体不应仅局限于一线教师,同时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社区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学生本人评定可以对自己的品德现状进行反思与总结,清楚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产生塑造良好品德的热情与动力;同伴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精神、人际互动情况;家长评定能够反映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的真实德性;教师评定可以了解学生品德的进步情况、责任感和学习态度等;社区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评定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和改进品德教育。由此看来,只有从多个角度开展评定,将各个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品德作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中小学生范文篇8

一、学生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年本市共有中小学生130.83万(含所有农民工子女学生)。据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统计,全年共发生中小学生各类安全事故1756起,比上年减少763起。各类安全事故中,轻微伤和轻伤占96%,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校方责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4.9%,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非正常死亡学生71人,比上年增加1人。其中在校园内非正常死亡4人,比上年减少4人,死亡原因为坠楼3人,被杀害1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非正常死亡67人,比上年增加5人,占学生死亡总数的94%,比上年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溺水身亡43人,比上年增加4人;交通事故死亡5人,比上年减少11人;坠楼、跳河5人,比上年减少3人;触电死亡3人;煤气中毒2人;火灾死亡2人;猝死5人;被杀或被残墙压死2人。

年本市中小学未发生集体食物中毒、校车责任事故等公共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

二、学生安全事故的主要特点

(一)学生受伤害程度以轻微伤和轻伤为主。据统计,学生伤害事故中轻微伤和轻伤占96%。其中导致骨折的占46%,比上年降低6.6个百分点。

(二)校方责任事故发生率较低。据统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因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等原因造成的学校责任事故占4.9%。公平责任事故占12.9%。

(三)非死亡事故发生的时间以第二、四季度为主,死亡事故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从事故发生时间看,发生在第一季度占26.5%;第二季度占28.1%;第三季度占12.5%;第四季度占32.9%。初步分析,第二、第四季度,学生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相对较多,发生意外事故的比例相应较高。但要引起重视的是,第三季度学生死亡事件占全年的49%。主要原因为,一是七、八月份正值暑假,一些学生喜欢玩水,发生溺水死亡比例较高。二是新学年开学期间,个别学生因家庭矛盾、学业压力、情感挫折等原因,产生困惑或焦虑等心理障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最典型的是在学年开学前一天全市共发生3起学生坠楼事件。对此,建议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不要因学业不佳或家庭纠纷过分指责孩子,而要多加引导。

(四)初中阶段学生伤害事故比例最高。初中阶段学生伤害事故占总数的46.9%,其次为小学生,占38.6%,高中阶段学生占14.5%。分析表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正处于少年期,学生的骨胳、肌肉系统发展相对较快,但行动的协调性尚需锻炼。加之这一阶段学生独立性增强,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学生之间嘻闹玩耍不注意分寸,对教师、家长的教育有逆反心理,较易发生各类伤害事故。据统计,全年因学生不守纪律,相互嬉闹而引发的意外伤害有430起。因此,教师、家长要多关心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指导他们科学运动,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努力提高自控能力。

(五)男生受伤和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生。据统计,年男女生死亡人数比例分别为69%和31%。受伤人数比例分别为72.7%和27.3%。

(六)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因未尽监护责任而引发的孩子死亡比例较高。此类情况主要发生在农民工子女家庭,约占死亡人数的40.8%。对此,建议广大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家长,要依法加强对孩子的监护。

二、年本市预防中小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府投入,不断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1.完成中小学幼儿园技防标准设施完善的市政府实事工程。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资金1.2亿元人民币,按时间节点和任务目标,完成了2655所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技防设施安装工作。

2.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校车管理。根据国家新出台的中小学校车标准,年,市教委协调公安、交通等部门及时修订下发校车规范管理文件,规范校车复核、信息登录、登记备案和校车标牌申领工作。本市382所中小学幼儿园(比年减少94所)共使用车辆1378辆(比年减少348辆)。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使用校车问题、拼装车与超龄车用作校车问题继续得到遏制。本市自有校车和租赁校车车况有明显改善。

3.基本完成中小学幼儿园风险勘查三年行动计划任务。全年对崇明、闵行、宝山、青浦、松江等五区县486所中小学、262所幼儿园开展风险勘查工作,共发现346所中小学、145所幼儿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目前正在督促整改过程中。对风险勘查中发现的中小学校常见安全隐患,已整理汇编影像资料即将发放到各中小学校,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4.市教委继续为全市中小学(含所有农民工子女学校)购买了校方责任险,为学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二)坚持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优化学校及周边环境

1.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确保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市容等环境安全有序。年,本市各级公安部门继续落实“八条措施”,共破获各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11103起;收缴学生携带管制刀具50把;清查学校周边无证摊位,收缴管制刀具176把。为514所地处复杂路口、路段的中小学安排720余名交通民警和交通协管员维护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秩序。

各级工商部门严把市场准入关,结合年检和分类监管工作,对学校周边存在问题和隐患的商店进行重点监管。共检查学校周边各类商店9800户次,取缔无照小食杂店和小摊点614户(个)、“六小”行业559户,立案查处58件。

各级市容管理和城管执法部门坚持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规范学校周边市容秩序,改善学校周边市容环境。全市市容管理和城管部门全年共查处校园周边乱设摊60300起、跨门营业3338起、乱堆物8883起。

2.开展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隐患排查。年11月,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市教委共对2721所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建筑、设备设施、在建工程等进行了排查,共排查出安全隐患309处,绝大多数隐患得到及时整改,未能及时整改的,都制定了整改计划,限期完成。

(三)坚持安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生范文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培养兴趣终身运动锻炼习惯

1引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终身运动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终身运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为终身运动提供了实践的环境,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就是学校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中小学是接触学校体育的最早时期,也可以说是接触体育的最早时期,为终生体育服务提供最好的环境,是终身运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运动观念,激发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终生体育要从小抓起,从中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

2学校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学校合理地利用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以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终身运动的年龄范围看,它包括婴幼儿体育、学龄前儿童体育、学龄儿童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等。学校体育的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以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是人终身运动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运动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运动锻炼的受益者,在终身运动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运动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运动基础的关键时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3转变观念,树立终身运动观念

体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运动教育意识,努力思想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正确观念。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变成了单纯的身体锻炼。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品德、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身体锻炼与发展个人品德、兴趣,把个人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也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赋予我们体育教学新的注解。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因为无论是教师的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都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兴趣和体育能力重要的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所以,要转变体育观念,使学生有正确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树立终生体育观。

4体育要激发中小学生兴趣、爱好

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中小学生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不生自主学习和终身运动锻炼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动机培养的起点,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体育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坚持终身的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强调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的习惯,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使其主动积极地走向终身运动。(这里提到小学体育教育,那么中学体育教育呢?)

5加强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更为了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在校期间接受系统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运动观的形成。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与理论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运动,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身体和怎样锻炼,克服盲目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懂得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和事业的辩证关系,懂得怎样遵循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以及根据年龄、性别、体育锻炼基础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掌握必要的科学锻炼理论和方法,合理的安排好运动量。遵循全面、经常、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有效增强体质,提高运动兴趣、能力和水平。以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可灵活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及技能指导自己坚持锻炼。

6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从“要我锻炼”到“我要锻炼”的转变,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终身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会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培养兴趣、爱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身的多种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制定锻炼身体处方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逐步培养能力,既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又提高了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此有助于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

7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首先要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其次要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再次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总之,小学的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的关键,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运动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运动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运动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终身运动不仅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学校体育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由此,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积极和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样这里也存在的问题是,只提到小学体育。既然你题目是中小学生,那也就是包括小学体育和中学体育,所以是否考虑改题目,只写小学体育还是修改文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孟文砚段保密:英国学校体育见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65期,2007年7月1日。

[2]胡建东:高中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68期,2007年10月1日。

[3]李克荣徐卫华程晓燕:体育课程资源研究浅析,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0期,2007年12月1日。

[4]何琼:体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2期,2008年2月1日。

[5]肖素华: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新视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3期,2008年3月1日。

中小学生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学校德育

一、调查实施

(一)完善工具

为追踪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及心理发展情况,201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再次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②。调查工具为课题组编制的《全国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的80%与2009年和2011年开展品德调查时的问卷保持一致。根据形势发展,问卷的部分内容也作了一些调整。一是加大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的比重。调查问卷既包括了体现积极心理学内容的检测心理健康的题目,也加强了检测心理问题或烦恼的题目;既设定了检测一般幸福感的题目,也顾及检测具体心理健康之核心素养,如生命意义感,合群性、耐挫性和自信心等的题目。二是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关于中小学生五个方面德育内容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要求③,对原有问卷内容结构进行梳理。修改、完善了传统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想信念、社会公德、文明绿色上网等部分内容,以便使调查内容与政策指向高度衔接,使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真正在调查项目中得到体现。三是将原先分排的中学生、小学生问卷合并为一个中小学生问卷,除9个题目不适合小学生回答仅由中学生作答外,其余111个题目由中小学生共同作答。这样便于分析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年级发展趋势,保持调查内容共性,同时也能体现中小学调查内容的差异性。四是对个别项目选项作了调整,以使调查工具能更加精准地反映学生作答反应范围而又不致增大选答方差。在问卷修改过程中,课题组对每项测题从其方向性、措词水平和反应范围等方面逐一进行了反复检查、修改完善,以确保调查工具的科学性。

(二)开展实测

这次调查取样范围与此前的调查基本相同,涉及河北、甘肃、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等6个省、12个城市、24个区县的62所学校共10,233名学生。为了提高样本校对调查取样的重视程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致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再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通知、协调取样工作,保证了取样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测时,采用邮寄问卷方式。为保障施测的标准化,采用统一印制标准化问卷,统一指导语、统一施测时间区间、统一施测程序。为统一施测人员素质,调查组织者要求尽量由学校德育教师或心理教师组织施测。从取样结果等多方面看,该实测方式比较科学、可行、有效。

(三)处理数据

对调查结果的处理主要包括对各德目选项的频次统计,对各德目的年级、城乡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分析,对有关德目不同监测时段同年级比较分析等。为便于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参照教育部有关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分类标准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将学生思想品德调查结果分为四类:百分数90分以上为思想品德表现优秀,百分数75~89分为思想品德表现良好,百分数60~74分为思想品德表现一般,百分数60分以下为思想品德表现较差。为避免人工录入的误差,对原始数据采用问卷机对标准化问卷集中录入,提高了准确度和效率。统计分析程序软件为SPSS20.0汉化版。录入完成后,对个别漏答较多的项目个案及出现系统填答倾向明显表现出不认真作答的个案进行删除,其他个别选题非故意漏答的项目按缺省值处理。

二、调查结果

(一)表现优秀和良好的德目

1.思想主流积极向上

一是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90.4%的学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79.5%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很高和比较高。87.9%的学生听到奏唱国歌、升国旗时,心情庄严肃静。88.6%的学生对中国梦的具体含义有所了解。93%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景很看好和比较看好。88.4%的学生更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77.6%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说明广大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对民族文化也充满自信。二是崇尚个人努力,珍视家庭亲情。在人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中,75.8%的学生最看重个人努力,其次是运气机遇(9.0%)、天赋(8.2%)、家庭背景(7%),表明现在的青少年崇尚个人奋斗,愿意靠自己努力过幸福生活。在人的一生中,对影响个人幸福的因素最看重的依次是家庭亲情(36%)、友谊(21%)、健康(14.3%)、个人名誉(6.6%)、信仰(5.3%)、爱情(4.3%)、知识(3.8%)、金钱(3.5%)、事业(3.2%)、权力地位(1.9%)。我国青少年把家庭、友谊视为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源泉,反映出他们重家庭、人际关系等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而将金钱、地位放置在影响人生幸福的末位,反映出他们具有典型的东方价值观倾向。在做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中,学生将孝顺(63.9%)排在第一位,其次分别是诚信(58.2%)、遵纪守法(38.3%)、爱国(33.8%)、友善(31.3%)、敬业(19.7%),勤劳(13.1%)、环保(19.4%)、俭朴(5.2%)、合作(5.1%)。在认知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被排在价值认同的前列。可以说,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保留了东方传统价值主流重亲情等内容,也有现代人崇尚个人奋斗的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2.基本品德素质良好

一是孝亲尊师。87.4%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98.6%的学生外出或回家时“经常”和“有时主动”向父母等长辈打招呼。98.2%的学生遇到教师时“经常”和“有时主动”向教师问好。只有7.4%的学生完全同意“教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学生不必表示感激”的说法。二是互助友善。看到同学有困难,周围的同学有97.7%“经常”和“有时”能帮忙,对于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不好或身体有缺陷等弱势同学,80.5%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到关心帮助;向同学请教问题,77%的学生会耐心认真讲解。当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小孩、孕妇或残疾人上车后,76.4%的学生让座;学校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85.1%的学生能自愿捐款。三是明礼守法。97.4%的学生在公众场合“经常注意”和“有时注意”自己不大声讲话,以免干扰别人。过马路遇红灯时;66.1%的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绝不闯红灯;29.6%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也不会闯,只有遇紧急情况下才会闯,两项合计为95.7%。四是崇尚环保。73.7%的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86.1%的学生认为乱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行为是不对的,95.4%的学生对别人乱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行为“很反感”和“反感”。86.8%的学生外出时能做到随手关灯,95.9%的学生看到自来水龙头没关上会随手关上。

3.心理品质阳光健康

一是生活愉快,满意度高。幸福感的最重要综合指标是心情愉悦、生活满意。调查发现,86.3%的学生生活得非常愉快和比较愉快,88.6%的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此项结果表明,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总体愉快度、满意度高。二是乐观自信。93.9%的学生对自己作了积极正向评价,认为自己“很棒”和“还行”,79%的学生对自己应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三是专注有韧性。80.4%的学生学习时绝大多数时间能精神高度集中,极少分心和比较专心,做事情时89.1%的学生能做到有始有终、善做善成。这说明广大青少年学生意志品质良好。四是心理承受力较强。调查表明,93.1%的学生对人生挫折有正面认知,当问到“面对考试、升学、就业等压力,你多数时间是如何想的”时,学生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自古英雄多磨难”,说明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挫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76.8%的学生努力改变现状,使事情向好的一面发展,问题应对能力良好。当遭遇如成绩下滑、失去朋友等打击等,77.1%的学生能很快和比较快地从不良情绪中恢复过来,情绪应对能力良好。总体表明,广大中小学生心理恢复力、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强,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思想品德表现欠佳的德目

1.部分学生人生偶像选择偏差

在人生偶像选择上,学生最崇拜的偶像选择按先后排序依次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27.7%),父母(11.8%)、革命英雄(11.4%)、商界英雄(10.8%)、领袖人物(8.8%)、科学家(7.8%)、文化名人(5.2%)、教师(3.7%)、道德模范(2.2%)、其他(10.6%)。可见,将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排第一位的学生多,将教师、道德模范排后面的学生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人生榜样选择多元、分散,较重视外表、影响和金钱等外在因素,榜样选择存在一定偏差,榜样教育有待加强。

2.部分学生没有劳动习惯

67.8%的学生在家里主动干家务活,如洗衣服、扫地、擦地、洗碗、洗菜和倒垃圾等。66.5%的学生自己洗自己的袜子、内衣等衣物。66.9%的学生认为体力劳动光荣。当父母劳累了一天回来,45.7%的学生会“主动”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50.3%的学生“偶尔”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部分学生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有81.3%的学生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值得提倡,但59.2%的学生倾向于购买一些新款的文具、玩具、时髦的运动鞋等时尚物品。66.1%的学生的纸、笔、本等学习用品“经常”和“偶尔”没有用完或用坏就换新的。29.6%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浪费粮食现象普遍,回答不普遍的学生占45.1%,25.4%的学生回答不清楚。

4.部分学生不讲诚信

部分学生存在说谎、抄袭、作弊和说话不算数等诚信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53.1%的学生对父母撒过谎,35.1%的学生向教师撒过谎。在过去的一年里,54.8%的学生“经常”和“偶尔”抄写过同学的作业,或请人过作业。在过去的一年里,24.2%的学生在考试或测试中作过弊。只有68.1%的学生答应过别人的事情经常能够做到。

5.部分学生缺乏公共文明行为

部分学生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讲求文明礼仪的行为缺乏,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较严重。51.5%的学生经常(3.1%)和偶尔(48.4%)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34%的学生在遇红灯时,别人闯,自己也跟着闯,或急的时候会闯。51.5%的学生偶尔说文明礼貌用语,7.7%的学生从不说文明礼貌用语,30.2%的学生认为说脏话只是个人习惯问题,有个性、很酷。49.5%的学生当别人用脏话骂自己时,会用脏话反击或气急了用脏话骂人。

6.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29.9%的学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心神不宁。26.1%的学生常常责怪自己,24.6%的学生常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自己。13.4%的学生常常觉得别人和自己作对,13%学生常感到孤独苦闷,前途无望,甚至有轻生念头。这表明青少年焦虑、自责、冲动、敌对和抑郁等心理烦恼不少。有的心理问题,已经对他们的生理产生了影响。35.4%的学生常常难以入睡或醒得太早、20.6%的学生常常头疼、头昏,13.4%的学生常感恶心或胃不舒服,11.9%的学生常心跳厉害,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现象并存。

7.部分中学生缺乏方向感、意义感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有62%的中学生有紧迫感、发奋学习,但也有7.4%的中学生没什么紧迫感,觉得竞争离自己还远,有22.1%的中学生担心就算自己努力学习,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因而不能专心学习;7.9%的中学生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面对未来,45%的中学生有长远打算,并且为此付出努力,41.3%的中学生一直在考虑人生未来,但还没想好,有9.1%的中学生不考虑将来,只想顺其自然,4.6%的中学生很少考虑未来,都听家长安排。34.2%的中学生认真思考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65.8%的中学生偶尔思考或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10.1%的中学生看不到自己有什么价值。21.5%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活得有点价值。认为自己活得比较有价值和很有价值的中学生只占38.9%和29.4%。可见,对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与理想教育有待加强。

(三)一般生活状况和德育环境状况

1.一般生活状况

一是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兴趣不高。13.1%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非常大,难以承受,47.9%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较大,但还可以承受。36.7%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很厌倦或有些厌倦。喜欢和比较喜欢学习的学生占63.6%。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考试(61.8%)、升学(46.1%)和家长期望值高(40.1%)。二是部分学生每天锻炼少,睡眠严重不足。每天锻炼时间一小时以上的学生只占24.6%,半小时到1小时的占32.7%,半小时以内的占62.1%,有13.6%的学生回答根本没有锻炼时间。睡眠达到8小时以上的只有32.7%,6~8小时的有51.8%,有15.5%的学生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下。三是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于上网和看课外书。学生课余时间除了写作业外,43.2%的学生看课外书、上网或听音乐、看电影电视。24.6%的学生出去玩或运动;14.2%的学生帮家长干活;9.3%的学生补觉;8.8%的学生上各类课外学习班。学生看得最多的课外读物依次为小说名著类(43.8%)、科技科幻类(15.2%)、学习辅导类(12.5%)、童话寓言类(10.3%)、漫画类(9.9%)、历史知识类(8.2%)。四是上网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95.2%的学生上网,上网做得最多的事情依次是查资料(32.9%)、看电影电视(23.6%)、打游戏(17.2%)、聊天交友(15.9%)。上网时间每天半小时以上的占58.2%,其中13.6%的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对于社会比较关心的青少年上网是否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18.6%的学生认为此种现象很普遍和比较普遍。

2.中小学生德育环境状况

从中小学生对家庭、德育课、教师和社会实践等德育途径实施的感受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查出学生所处的德育环境。一是家长对学生思想品德关心不够,但亲子关系情况良好。家长仍被学生视为影响其为人处世第一重要的人(51%)。但父母最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45.3%)和学习成绩(31.2%),其次才是思想品德(16%)和心理健康(7.5%)。总体上看,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情况良好,19.6%的学生和父母无话不谈,有时说、有时不愿说的占60.9%,与父母谈不来,很少说的占11.1%,从来都不说的占8.4%。当学生考试没考好,71.3%的家长通常会鼓励下次考好,24.4%的家长会批评数落,2.3%的家长会体罚学生,不关心的家长只占1.9%。61.7%的家长会立即制止学生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二是专门德育课对学生做人有帮助,但德育课被挤占现象较重。88.1%的学生表示喜欢上德育课,87.2%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对为人处世有帮助,但46.9%的学生回答德育课不能严格按课表上,有时不上或被语文、数学等课挤占。三是大部分教师能做到教书育人。学生认为86.4%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能自然地结合教学内容,既讲学科知识,又讲为人处事的道理。班主任除最关心学生成绩(47%)外,其次关心的是思想品德(28.3%)、身体健康(13.5%)、心理健康(11.2%),85.2%的学生认为教师师德表现很好和较好。当遇到学习和生活问题时,79%的教师经常和有时找学生谈心。四是学生实践活动不足。60.3%的学生从没去过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和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场所。30.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也说明学校未开展类似活动)。58.3%的学生未参加过任何志愿者或公益活动。16.9%的学生表示未参加过任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27.1%的学生表示在学校未接受过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教育。五是学校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训练不严格。关于学校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是否有明确要求和严格训练,有40.7%的学生表示没有或不清楚。

三、相关思考

(一)优良德目主要成因

1.党中央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得到彰显。国家的强盛大大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更加坚定了学生的道路自信和民族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倡导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于2014年“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教师节和2015年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期间多次就广大青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时代的生命力,它成为广大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不竭之源。中华传统文化在个人修养上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讲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个人与自然关系上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基因,渗透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熏陶人、规约人、塑造人,成为学生价值观修养的基本遵循。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广大中小学生重家庭伦理亲情,崇尚个人努力,尊师孝亲、崇尚环保、乐观知足,这些优秀品质具有典型的东方文明特点。

3.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

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德育制度建设,加强德育重要方面,改进德育薄弱环节,提升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感染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崭新阶段。近年来,各地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形成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是始终坚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和主线;二是始终坚持将增强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三是始终坚持将拓展渠道、改进方式方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四是始终坚持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坚强保障。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

(二)欠佳德目主要成因

1.社会环境中存在不良因素

从发展阶段来看,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解决思想道德领域问题的艰巨性;市场经济在促进竞争、增强发展活力的同时,其逐利性也会给思想道德领域带来负面影响;实行对外开放,在带来好的东西的同时也会泥沙俱下。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信仰缺失、精神迷惘,把灵魂交给鬼神和“大师”;有的价值观扭曲、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有的是非、善恶不分,不讲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有的无视社会公德、公序良俗,肆意突破道德底线。

2.学校德育工作不够与时俱进

从实际工作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质内涵的理解缺乏深度。二是对中小学德育研究不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仍不明确、方法手段有待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机制尚不健全。三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尚未形成,一些教师的育人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家长忽视价值观教育,一些不良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网络负面信息影响巨大,造成学生价值观冲突的困境。这些,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四、政策建议

(一)发挥好课程教学的阵地作用

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因此,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进行系统传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教育部正在加快对义务教育阶段品德、语文、历史三门课程统编教材的编写,同时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机融入其中。加强课程教学的管理,指导学校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把各门课程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发挥好优秀文化的熏陶作用

文化熏陶往往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量,它可以植入人的内心,对人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最为深厚和久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厚德载物,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此外,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像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也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学校应发挥隐性德育资源的浸润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陶冶。

(三)发挥好社会实践的体验作用

良好品德一般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体验来形成。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努力拓展校外教育功能,大力推进社会资源协同配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深入开展“蒲公英行动计划”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寻访红色足迹、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近距离触摸历史、认识社会、体验美丽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和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广泛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学敬业、诚实肯干、创新创造的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主导作用

加强师德建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引导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提高“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永怀仁爱之心。当前,要特别注重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班主任各项待遇,提高专业化水平,让他们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五)发挥好学生守则的养成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要抓好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领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教育部2015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这一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载体,作为行为养成教育的基本遵循和指导依据,校校上墙入屏、制订行为规范、纳入督导评价,引导中小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引导学校将学生守则融入教育和管理的方方面面。

(六)发挥好虚拟网络的便捷作用

网络正深刻改变着生活、学习和教育方式,要切实加强网络教育,用主流价值观占领网络这块新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法律意识,引导他们科学利用网络,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加强绿色网络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和互动性,善于运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善于运用新兴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利用班级微博、校园微信和公共账号等新媒体,扩大网络正能量的传播。

(七)发挥好正面榜样的示范作用

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楷模。我们党历来重视先进典型、英雄模范的力量。要教育引导学生心中有榜样,引导他们学习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和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特别要学习身边的教师楷模和“最美少年”,使学生见贤思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美好情操。

(八)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