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43:00

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范文篇1

一、创新执政理念促发展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夯实党的根基,必然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然要围绕发展要务,创新执政理念。一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要认真落实正确政绩观。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是一个与党的事业成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攸关的紧迫问题,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集中体现。同志指出,考核干部的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成果,又要看社会进步;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硬环境的加强,又要看软环境的改善;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要看党的建设的成果。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各级基层党组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看待政绩、分析政绩、创造政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通过一桩一桩事情的落实,把创造政绩作为一个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办实事,求实效,务实绩。三要认真落实正确群众观。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事关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检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尺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党员干部只有以正确的群众观作为认识基础和价值约束,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对待。广大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作为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考核、民主监督等办法,真正让群众了解、支持并参与到党的活动中来。实践证明,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正相信群众,群众就是强大的智慧源泉;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心依靠群众,群众就是可靠的坚强后盾;只要各级基层组织真诚为了群众,群众就会努力创造,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健全执政体制强队伍

如何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从主体来看,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党的体制和机制,则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一要构建学习长效机制。早在1939年,就说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为消除“本领恐慌”,我们党不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学习运动,以提高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今天,我们党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根本任务和执政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身处这样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的光荣传统更不能丢,更要进一步加强,“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语)。站在践行“三个代表”、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思想高度,把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更具有非常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每个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出来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学习、坚持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的落后,导致思想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进步,引起思想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建设学习型基层党组织,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不够和知识缺乏的问题,为保持先进性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良好载体。二要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意识和整体素质。《决定》着眼于巩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强调各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也就是说,既要运用党员管理的传统经验,又要大胆创新管理方式,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对下岗职工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和失业党员、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要从关爱普通党员做起,特别是要主动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广泛开展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热爱党组织的“双爱”活动,激发爱党热情,重塑组织形象。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三要深化为民服务机制。基层党组织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建立起便民、利民的为民服务机制,这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的内在要求。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基层,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改进群众工作,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和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执政能力范文篇2

——执政能力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要履行好执政的职能和责任,除了构建一个好的制度框架、好的组织体系、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我们所讲的执政能力,就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全心全意地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能力和水平。

——执政理论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同志指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这样七个有关执政的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执政理念———我们党长期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执政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首先是人民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法律基础问题。

执政方略———就是执政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执政,是全局性的根本大事,当然就要有全局性的眼光、全局性的思维、全局性的方针和全局性的谋划。

执政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说,政治体制可以称作执政体制。其他体制,多少也与执政有关。而体制是基本制度的实现形式。体制与制度共同构成执政的制度框架。

执政方式———用什么样的形式、手段、方法具体执政,效果不一样。当今,管理国家和社会,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契约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执政资源———办什么事情都要有资源,执政当然也不例外。比如阶级基础,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等。

执政环境———执政活动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研究和改善执政环境,是我们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执政理论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执政能力建设

从构成执政能力的基本要素来看,直接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及其效率、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须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

执政能力范文篇3

一、要赢民心、顺民意、造民福,为夯实共产党的执政根基竭心尽力。

要增强“民心”观念,情系于民。始终把“为民”作为党的核心要务。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极其重要的问题抓紧抓好。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弱势群体,特别是因下岗、失业、因病等造成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体。

要致力真抓实干,取信于民。民心的向背,说到底是看执政党能否给民众带来实惠。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要转变干部作风,服务于民。民心不可欺,纪委一定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治理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顽疾。要大力倡导“四个力戒和四个注重”:力戒虚假,注重实际。力戒漂浮,注重实践。力戒空谈,注重实干。力戒形式,注重实效。特别要注意珍惜民力,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为民”而不是“政绩工程”上。

二、要抓监督、抓纠风、抓教育,在推进反腐倡廉大业方面做出贡献。

首先要加强监督。蓬江区近期出台了一些重大举措,在加强领导班子监督的同时,重点抓好三个层次的监督。一个层次是加强对区直重点部门的监督。区委决定,由区纪委直接向区直9个队伍大或掌握财、物调配权的部门派驻纪检组(监察室),这是按市纪委要求率先开展的县级纪委派驻试点工作,派驻纪检组(监察室)的人员及业务工作均由区纪委直管,实行垂直领导。第二层次是加强对镇、街乃至社区党员干部的监督,每个镇街都配备了一名以上专职纪检干事,专司党内监督工作,保证监督到位。第三层次直接抓到村,将监督视线下移,开展“廉政进村”活动。

其次,要坚决纠正不正风。必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反腐倡廉的突出问题:既着力解决大案要案,依法惩处腐败分子,又致力抓好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既着力抓“不廉洁”问题,又致力抓“不作为”问题;既着力抓机关作风,又致力抓部门行业风气。要盯住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开展纠风工作,对城市拆迁补偿问题、严格教育收费“一费制”问题、纠正医药购销和医药服务中的不正之风问题以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问题等,要结合正在进行的行风评议和行风评议回头看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再次,要强化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治本之策,要通过加强教育,特别是通过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做到“四个结合”、达到“四个增强”的目的:与树立科学发展观教育相结合,增强真抓实干促发展的意识;与深入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增强勤政为民意识;与认真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增强表率意识;与剖析腐败案例、强化警示教育相结合,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要立廉志、修廉德、践廉行,在清廉自守、廉洁从政方面做表率。

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是辩正的有机结合,领导干部不但要能干事、能成事,而且要干净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作为纪委领导,更是要做廉洁奉公、廉洁从政的表率。

要立廉志。这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需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领导别人执纪执法,监督其他人员廉洁奉公,首先自己必须过得硬,起到表率作用。要以焦裕录、湖、梁雨润等为榜样,清廉自守,模范带头,立志做“清官”。

要修廉德、践廉行。要将修廉德贯穿于从政过程的始终,纪委领导要在协调领导反腐倡廉大业中,自觉践行廉德,做到廉洁从政。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七慎”:一要慎始。二要慎微。三要慎言。四要慎好。五要慎独。六要慎友。七要慎终。

执政能力范文篇4

一、执政成本与福利产出的内涵

成本原是经济学中的生产费用,即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与生产过程一样,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也希望在执政过程中,通过最小的要素投入实现其执政目的,因此,执政也存在产出与成本,执政成本就是执政党为了实施政党意志主张、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需要采取一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制度来施行政策方针,其过程中所耗费的物质的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非物质的如信息、时间等内容的总和。

执政成本包括战略实施成本与战略机会成本。战略实施成本,指执政党在实施其大政方略时所付出的实际投入成本。譬如,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国家需要组织专家评审考察、投入资金与资源建立战略储备体系以及储备体系的维护费用等等,都是实施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成本;战略机会成本则是相对与实施成本而言的,任何一项选择意味着放弃另外的选择,施政措施的一种方案意味着其他方案的放弃,这样,其他方案可能带来的福利产出就是战略机会成本。假如国家在选择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时还有另外能源开发计划,但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战略石油储备计划,那么,其他能源开发计划可能为国家带来的福利就是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的机会成本。

战略实施成本不是简单的经济数据,而是包纳了经济、信息以及其他各种形态的资源在内的综合。其内涵中,首要的是执政党内部的信息传递与控制成本,然后是执政党与其他执政团体之间的政治协商——交易成本。执政成本的外在表现是会计成本,是为了保障政令畅通、制度落实,而消耗的经济数据。

福利产出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宏观概念,对个人来说,福利主要是效用,体现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福利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经济学教科书中饿汉与富翁的故事所描述的那样,于富翁而言,一元硬币的效用非常之小,而对一个饿汉,一元硬币至少能够买上两个馒头,以解决其饥饿之急。这就说明相同的物质形式给不同群体带来的福利是不同的,执政党的每一个执政措施,给不同群体所带来的福利有所差异,执政党追求的目标是福利帕累托最优(即不存在任何其他的政策,以使得所产生的福利得到增加),而社会福利是个人效用的累加,从某种意义上讲,执政党福利产出最大化的基本条件是让尽量多的人口感受到尽量多的效用。因此,为最多的人谋取最多的福利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二、树立“执政成本”观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

执政党往往重视执政成果,而忽略为之付出的代价、成本。而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执政党能否保持青春活力,能否持续发展,重要的因素是其党的经营理念。企业家的经营理念是不断减少成本、追求最大的利润。中国共产党拥有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是人民群众的政党,与人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理应通过各种努力降低执政成本,减轻人民负担,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大的福利。缺乏“成本观念”,执政党就会走上“粗放型”的发展之路,盲目地、一味地追求政策的落实,体现的是低水平的执政能力。

“执政成本”首要表现是执政党的信息传递成本与信息控制成本。信息传递成本是党的执政意图在各级组织传递而产生的成本。政府决策信息在组织结构中传递,经过不同的节点与不同的层次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变、弱化,复杂的组织结构会导致信息弱化程度加速,成本增加。信息在简约的组织结构内传递迅速通畅,成本消耗小。信息传递成本过高,意味着执政效率低下。信息控制成本是党组织进行信息反馈而产生的成本,信息反馈是组织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反馈途径与组织管理层之间的障碍条件越少,所产生的费用就越少。因此,政党的组织结构是影响执政成本大小的非常重要的主观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机构臃肿的组织机构会有高效的管理能力,同样难以想象一个杂乱无章的集体能够产生出强大的生产力。信息上传下达成本巨大是我党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传到下级机构就变了味道,上级要求抓教育要落到实处,下级模糊应对,勉强交差,大量的信息流失,成本巨大。有些单位工作效率低,时间观念差,相同的工作需要数倍的时间来完成、下级组织向上级汇报情况,不及时、不具体、不准确,使得基层信息无法传递到上级组织,上级无法判断组织运行状况等等都是信息反馈成本太高的表现。

执政的交易成本高低意味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的寡众。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国家管理与建设的政治团体也越来越广,执政党为了贯彻自己的执政方略,需要更多的群众基础,更多的政治支持,任何缺乏广泛的民众与政治支持的制度措施都难以得到实施。与民众及其他政治团体之间的沟通所付出的交易成本体现了执政党的支持基础,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协商能力。

执政的会计成本,主要指用于维持执政党进行各种活动的经费总和。会计成本体现执政党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会计成本越高,纳税人所承担的成本分摊就越大。执政党本身不创造财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政党,没有任何政治捐赠),其所有活动的经费主要源自纳税人的劳动成果,用人民的财富为人民谋福利。如果把国家比作企业,人民是财富的所有者,是最大的股东,执政党是资产的经营者,必须为财富所有者的资产保值增值,执政成本的多少应该与福利产出挂钩,脱离成本谈利润是不可以思议的。执政党执政的会计成本,能够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党为人民负责的责任心,是关系到党在人民心目中形象的重要表尺。200*年中国审计风暴,所揭露出的庞大数字,在客观上已经体现出我党执政成本过于膨胀的现实,遏制这种腐败膨胀现象,严格控制会计成本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经济学途径

(一)评价执政能力必须坚持“两点论”

执政成本与福利产出是对偶的概念,成本反映执政过程中的投入,福利产出则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福利。在衡量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时,必须要将“执政成本”与“福利产出”两点联系起来分析。

如上所述,执政成本与福利产出是执政效益的两个基本因素,任何方面的失衡将会改变效益状况。与厂商生产不同的是,执政党的执政成本是隐性的,难以通过会计成本核算,而执政党的福利产出是显性的,可以通过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因此,人们往往会形成一个误区,认为评价执政党执政能力就是要评价执政党是否为百姓带来了福利。反驳这种观念的实例有许多,典型的代表就是政绩工程现象,如果以是否有福利产出来评估该政府的执政效益,那么可以肯定政绩工程的正确性毫无疑问(因为多少还是为当地的某些群众增加了福利),但是如果用“两点论”来分析,政绩工程相对当地的经济状况成本是否过高,是否为当地最多的老百姓带来了福利,很容易认识到,相对成本太大、福利产出不高的政绩工程体现出当地政府执政能力的低下。

很显然,如果用微观的视角来看待国家,执政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好比工厂管理层与工厂,所有厂商决定是否投资的核心内容是能否获取至少比平均利润还要多的利润。同样,决定执政党执政效益的核心内容是其执政所带来的福利是否与其成本相称,如果执政成本非常巨大,带来的福利产出却很小,整体的效益就不好,即使带来的福利也比较大,但是在除以成本基数后数值比较小,也可以说执政的效益不佳。

分析执政成本与执政能力的关系,应该考虑执政成本的构成——战略实施成本与战略机会成本,战略实施成本要求执政党在施政工程中要注意控制成本大小,提高国家资源利用率,战略机会成本则要求执政党在施政之前进行详细周密的战略研究,寻找最佳方案,而衡量最佳方案的标准是唯一的,即能否为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富有强大执政能力的政党,总是能够在众多战略选择中选择出最优方案。

因此,必须将成本与福利产出综合考虑,这样才能有清晰的视角来看待执政效益,才能科学认识执政能力。

(二)制度建设与成本效益挂钩,是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要问题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途径有许多,首要的应该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制度的作用,好比汽车与公路,要让所有的车辆都走得通畅、快速,仅仅有好的车辆是不够的,在布满石头的公路上,奔驰还没有拖拉机开得快,好的公路、好的路标,比好的汽车更能减少交通事故频率。好的制度,就如同一条优质的公路,能够让执政者按照各种路标安全驾驶,而不会迷失方向。制度与成本效益挂钩,从根本上规定了制度的内容与性质,指出了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成本与效益体现出的为民执政指导思想,将在制度建设里成为一条硬的规定而落实下来。成本与效益是制度建设与执政能力之间核心的纽带,既反映了制度为谁所定,又展示执政党的领导决心与魄力,是执政能力的高层次体现。

中国经济建设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蕴含着的基本道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民谋福利的理念始终保持不变,当前中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好的制度是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基础,然而,建立怎样的制度、怎样建设制度是全党正在面临而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路径问题,要将执政为民理念落到实处,就要将执政成本与效益(福利产出)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标准,因为好的制度,是可以最经济地规划与运筹人民的财富,是可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福利。

执政能力范文篇5

一、党的执政能力要由执政基础

是否巩固或扩大来检验

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密切相关。首先,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动力,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论是在共产党执政还是非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历史都提供了足够的事例来说明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执政党的方针政策执政方式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是迟早要丧失执政地位的。因此,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其次,执政能力的强弱,主要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判断。而人民群众又以我们党是否做到了“三个代表”,是否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判断标准。第三,执政能力建设受到包括执政基础在内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比如,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民主的、依法执政的方式必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再如,社会结构简单,利益群体单一,执政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就相对简单;而社会结构复杂,利益群体多元,那么执政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协调方式则要复杂得多,这就使执政党在执政方式、社会整合方式等多方面面临不同考验,其执政能力建设不可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后,执政能力建设的成效,表现为执政基础是否巩固或扩大。执政能力建设搞好了,执政能力提高了,可以巩固或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如果执政基础流失,就意味着党执政的合法性流失,执政能力建设不成功。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需要科学认识执政基础的变化

既然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基础密切相关,那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认识自己的执政基础。

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党的执政基础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

结构多元性。任何执政党的执政基础都不是平面的、铁板一块的,都内含了以特定方式连接在一起的不同阶层或利益群体。当前的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党的执政基础相对复杂。在改革开放前,这个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主要是因为当时所有制形式单一,造成了社会结构的简单,党的执政基础就是“两阶级一阶层”——工人、农民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由于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存,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复杂、多样,使党的执政基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政党的的经验教训表明,各政党在社会结构出现变化以后,都面临着对执政基础的重新认知问题。比如,英国工党的传统基础是工人阶级,但现在明确宣布自己代表“中产阶级”——因为中产阶级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甚至有媒体说其全体国民已经“中产阶级化”了;日本自民党的传统的基础是农民,但上个世纪日本经济起飞后,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自民党由此经历了一场“政党现代化”的变革,针对党的执政基础转移到城市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对于上述政党获取执政地位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于,社会转型尚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新兴的利益群体或阶层虽然是未来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方向但还未在人口中占据多数,占据数量优势的仍然是传统的工人农民,社会结构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还未达到根本性的结构转变,因此,能否对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而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使不同利益群体或阶层都成为党的执政基础,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流动性。即执政基础是可以变动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是站在党是执政主体的角度来说的,如果把视角放在执政基础上,那么,就可以理解为,人民群众对党的选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群众的选择权问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主要看党的性质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党的政策能否满足群众的需要。即使是传统的执政基础,如果党的政策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执政基础也会流失。不看到这一点,就有可能真正造成执政基础流失的局面。当然,在党的执政基础中,有的群体成为弱势是由不可抗拒或不可逆转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由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而造成的某些产业的衰落,其就业者难免成为弱势群体,但执政党的责任恰恰是在尊重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正。

层次性。即群众对党的认同度是不一样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巩固,要看群众的心理认同。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一是同样都是执政基础,有的群体认同感较强,有的群体就不那么强;二是在同一群体中,因个体经历的不同,其认同感也不完全一样;三是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基层党组织的行为表现不是同一水平的背景下,群众对党的认同度也不同。认同度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破坏这种认同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分析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群众的认同度。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多种原因影响人民群众的认同,但据有关党校的调研表明,当前影响执政党与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公正和腐败问题。这就需要党以高度的警觉和决心来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选择权掌握在群众手中,而能否改进党的建设,主动权掌握在党的手中。党能否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塑造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象,关系到执政基础的巩固与否。

三、以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方式

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贯穿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也同样贯穿于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党执政合法性的全过程。

科学执政,从巩固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来讲,就是以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方式来构建党的执政基础。离开了科学性,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其执政地位的巩固只能是短暂的和不稳定的。这里首要的问题是理性认识执政基础的变动与时代潮流的趋向,认识执政基础中各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趋势、比重,在此基础上确定党的利益协调政策。党对于自己的执政基础的依赖,只能建构在科学的预期之上,并通过对现实政策的调整,使之达到预期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十六届四中全会所说的注重社会公正,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际上都是顺应时代潮流,通过科学发展的政策,自觉调整社会结构,使党处于主动地架构自己的执政基础的地位。这正是党科学执政的标志之一。

执政能力范文篇6

人类要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执政,就是基于对“执政”是“科学”的深刻认识。政治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有它固有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遵循政治的发展逻辑和客观规律,是对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提出的基本要求。毫无疑问,推进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改革,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理表明,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中,需要我们像探索经济发展的逻辑和规律那样,来探索政治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即要从理论、制度、体制等层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基础上政治发展和国家政权运行的规律、政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而改革和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执政体制和执政方式,整合我党的执政资源,夯实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对“执政”是“科学”的深刻认识,表明我们党要始终做到执政为民,不但要有理想和科学的理论,还要有一整套不断完善的、科学的执政制度和执政方法。作为一门科学,执政是理论、制度和方法的统一。科学执政,就是按照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执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执政是民主政治和依法执政的基本前提和条件,而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和保证。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推进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三者是有机统一的。

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创新执政理论。所谓执政理论通常是指一个政党执掌政权的指导性理论、思想、原则等。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执政理论的指导下执政的,执政理论不同,执政方式也必然不同,所以执政的绩效必然不同。要实现科学执政,必须对长期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执政理念、思想、观点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厘清;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必须强化对政治发展和现代政治理论的研究,尤其加强对民主理论和法治理论的研究;要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各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做法与经验,使党的执政理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建设科学的执政制度。党的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有序进行及效率、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灵活、高效。所以,推进科学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执政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执政制度,能合理划分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权责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执政活动的责任归属,使党的执政资源的各要素实现优化配置,防止执政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执政成本,使党的一切活动都依靠制度来规范,从而提高执政效率,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证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和谐、高效运作。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只有依靠民主政治制度来进行安排和运作,才能为党科学执政提供一个广阔良性、科学合理的制度平台,也就是说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推进民主执政。因为,作为国家制度产生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探寻到的充分保障人权、实现人民主权、保障国家权力有序运转和对权力实现最有效制约的最科学合理的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是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制度是党内制度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丰富党内民主的形式,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内事务,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实现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科学执政的最大、最重要的制度平台是人大制度,我们是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有机统一。离开根本政治制度建设,有机统一就失去了制度性的依托。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种主张,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通过人大工作,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宪法、法律、法规能有效执行。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和完善也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充分吸收社会各方面对决策的民主参与,各种决策要素能够畅通、规范、高效、有序地发挥作用,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了全体社会成员最广泛的政治参与,保障决策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我们看到,只有人大制度才能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三者有机统一。当然,我们还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其他一些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

要推进科学执政,必须运用科学的执政方法。科学的执政方法是党的执政理论、执政制度在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党实施执政的方法上讲,就是要把依法执政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执政能力范文篇7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对于我党长期以来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科学执政强调了执政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完善,民主执政体现了我们对执政主体和执政过程的高度重视,依法执政则突出了我们的执政准则和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执政理念,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于执政能力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依法执政是当前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的和紧迫的要求。依法执政理念的提出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提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初期,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强调理念转变,在随后提出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时,也没有对“依法执政”加以突出。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执政”的执政新理念,但当时也是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还没有提升到党的执政经验和执政目标的高度。在此意义上,《决定》对于“依法执政”的高度强调不仅体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表明了依法执政对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这至少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决定》在界定“执政能力”内涵时,突出强调了“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执政理念,充分反映出对依法执政问题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决定》也深刻认识到,“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如不抓紧解决,无疑将会严重影响治党治国治军的效率和效力,使党的执政能力难以得到切实的提高。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党执政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法治理念。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投射到共产党执政这一问题上,必然要求我们依法执政。换言之,依法执政作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过程中的必然延伸,要求我们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依法执政对于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标准和新要求。按照依法执政的目标要求,我们党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必须做到“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要从政治高度来看待依法执政,依法执政不是单纯的立法和执法问题,它更多凸现的是一种政治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依法执政的核心是要求我们党领导立法。不能片面将依法执政理解为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执政,它更需要执政党领导立法工作,为法制建设指明方向和确定基本准则,还需要执政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法律得到切实有效执行。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3)依法执政要求我们加强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与执政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尤其是在《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执政法律和法规体系;(4)当前依法执政的重点是依法行政,不断增强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这特别需要强调两方面的依法行政理念:一方面,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依法行使权力,另一方面,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遵照法律法规积极行政,行政过程中的“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行为同样属于不依法行政的行为;(5)依法执政的宗旨和目标,是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为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奠定坚实的执政基础。

执政能力范文篇8

(一)

科学执政的提出,是党主动顺应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科学的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科学执政的根本问题,是遵循客观规律治国理政的水平和能力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由自身运动固有的规律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规律,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先进的政治力量可以认识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和政治集团,在处于上升时期的某个阶段,可以不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成为执掌政权的政治力量,但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自觉把握客观规律,最终会因为逆历史进步潮流而动被人民赶出历史舞台。工人阶级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出现的先进阶级,它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没有其他阶级难以摆脱的阶级局限性,而且有着其他阶级无可比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因而能够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正确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某个时期、某些方面也会犯错误,但能够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从总体上把握前进方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纠正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发展,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次中央全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时强调科学执政,就是要求全党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不断提高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领,进一步解决好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长期执政等问题。

科学执政的提出,是保证党更好地履行执政职能,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世界上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有其固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突出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要把社会主义固有的优越性变为现实,执政党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方面相互适应,坚持应当坚持的,改变应当改变的。否则,必然会因违背客观规律而受到历史的惩罚。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领域以及党本身的巩固和发展,都还有许多亟待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保证把党的执政活动始终建立在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基础上。

科学执政的提出,是我们党客观判断国内外形势,为壮大提高治党治国的骨干队伍以应对新挑战新考验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各种力量进一步分化组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有可能保持增长态势,但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并未改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管理等领域成就斐然,为更快更好地前进积累了新的执政资源和有利条件,同时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党要能够用好执政资源和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成功地应对挑战,关键就在于拥有足够的高素质领导人才。应当肯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实践,锻炼了党的领导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得到发扬,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来,但是这并不等于领导干部都已经做到科学执政。许多同志常常觉得工作中棘手的问题不少,有些问题经过几年努力解决但仍不理想,有些问题这里解决了那里又发生,有些问题以前出现过以后又重新出现,还有一些干部经不起各种诱惑和困难的考验。这既反映出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还存在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领导干部、领导班子治党治国的能力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科学执政要求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科学执政的素质,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推动中国保持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本身就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们应当能够经受住这场考验。

(二)

科学执政的主要要求是什么?怎样做到科学执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来治国理政,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认真研究把握其中的内涵,结合新的执政实践深化对科学执政的认识。

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执政,就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执政活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处理好外交事务和军队与国防建设,需要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吸取人类智慧的精华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涵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世界最有力、最有效的思想武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人民开辟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才能达到的发展目标。这证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科学的,同时证明指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是党和人民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创造世界历史上发展奇迹的历程,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生动展现其科学价值和伟大力量的历程。世界上有些人承认中国的变化和进步,却看不到或不愿承认中国共产党依靠科学理论执政的力量和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蕴涵着丰富的执政理论。坚持以科学的思想执政,就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理政,并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执政理论。在坚持党执政的根本指导思想问题上,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坚定和清醒,切不可落入有人设置的“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的陷阱。

坚持以科学的制度执政,就要遵循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坚持、完善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体制和机制。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确立了符合国情的国体、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二十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不断进步,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证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好的,政治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的要求总体上是适应的,我们党和人民选择的国家发展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应当对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充满信心。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我国政治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还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的要求。所以,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冲破以至消除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管理、运行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以创新的精神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党执政和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继续推进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围绕明确权责、公正廉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整合资源等要求,积极规范从政行为和司法行为,等等,都是为了从总体上进一步解决依靠科学制度执政治国的问题。坚决沿着这条改革创新道路前进,及时排除各种干扰,必将使党的执政能力在新的实践中得到新的提高。

坚持以科学的方法执政,就要进一步解决好党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有效地开展执政活动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执政的合法性,早已在国家宪法中作了明文规定。执政党应当对国家政权机关实行领导,这是不能含糊的。但党本身不是政权机关,不能取代或包揽政权机关的工作。关键是把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严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执政,处理好党的执政活动与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的重要职责是决策。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科学的决策是民主决策的结果。做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既是党执政能力的体现,又是党履行好执政职能的保证。为此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执政,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是执政党发挥领导作用的基本方式。要坚持并发挥好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好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党委(党组)必须保证支持国家机关和各种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督促他们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工作,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带头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决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积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执政,是我们党的本质和国家政权本质的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党支持和组织人民参与国家事务、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吸取民智、凝聚民心、汇集民力的重要途径。尤其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正因为如此,党必须改善自己的领导,把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执政结合好,把科学执政同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统一起来,全面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履行执政职能,完成执政使命。

(三)

提高党的科学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能力。这样的能力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实践经验,置身于人民、善于求教于人民,紧紧依靠党、善于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要增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是科学执政的行动指南。党要科学地执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政,党的领导骨干一刻也不能放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刻也不能忽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在自己头脑中牢固确立其指导地位。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领会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苏共丧权解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理论建设上犯了两种教条主义错误,先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后是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我们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发挥好这个特点和优势,党就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与创造力,既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又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实事求是地研究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使自己愈来愈成熟和坚强。

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锻炼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发展是硬道理。任何国家要前进都必须发展,否则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领导好发展,否则不可能长期执政。我们党是在社会主义中国执政的党,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要有求发展的强烈愿望,而且要善谋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此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五十多年的艰苦探索。、邓小平、同志都注重集中全党智慧,对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对我国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科学的论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概括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对指导我们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帮助领导干部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变化和波动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和运用能力高一些,领导发展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强一些,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就能够长一些,波动的程度也会小一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领会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决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上,努力形成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套科学体制和机制,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经济较大波动的根源,促进经济走上长期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作为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水平和领导发展能力的过程,下大力气帮助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以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和办法去推动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实际出发贯彻中央正在实施的宏观调控决策,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行事。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单凭自己的热情和主观意志行事,这本身就不科学。

执政能力范文篇9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完善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善于同一切妄图削弱甚至否定党的执政地位的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同时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共产党人为维护党的执政地位而斗争的使命意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共产党人要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二是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共产党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依法执政的法治意识。共产党人要带头学法、懂法、用法,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强化执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

执政能力建设,是按照执政党建设规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提升执政品质的过程。增强共产党人的执政意识必须落实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践上。

科学执政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实现科学执政应该做到:一是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一旦形成便作为一种深层的理性认识贯穿于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均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党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使党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党只有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指导下,在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之中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心声,高度重视和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维护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二是正确处理执政党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关系。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是实现科学执政的关键。“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原则”,改变党以前“事无巨细”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党对立法机关的领导方面,要善于使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实施。在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方面就是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保证司法工作的独立和公正。在党对行政机关的领导方面就是要通过党政分工而不是党政分开,科学、合理地配置二者的权力资源,使政府更好地行使其行政管理的职能。

民主执政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条件。坚持民主执政核心的问题是要把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用健全的党内民主生活推动民主执政。政党都是由一定数量的党员组成的,全体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没有广大党员的积极参与是难以形成和贯彻实施的。因此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二是积极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作为执政党,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政治资源,因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充分吸收新兴的社会力量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依法执政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实现依法执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转变执政观念,摈弃“为民做主”和“替民做主”的观念,牢固树立执政为民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同时还必须贯彻以下原则:第一,执政行为的合法原则。如果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容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信任,那么其形式的合法性就在于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实现执政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根据执政的合法性原则,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对执政党的基本要求。第二,执政方式的民主原则。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和前提的。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必须使其行为贯穿着民主精神。从形式上看,通过民主实现执政是现代执政党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执政行为的公平、公正原则。社会公正以制度为基础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资源和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要求。“公正是人类自身的利益、自身存在和进步的普遍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在其执政活动中,必须以实现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为首要原则。只有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才能领导国家政权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要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执政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执政能力范文篇10

党的执政能力来自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如同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一样,党的执政能力也来自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主要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赢得最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实践。古今中外的历史充分说明,人心向背,历来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就是因为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本源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通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对我们党执政的支持和拥护。最广大人民越是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越强。

在执政的指导思想上应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所有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都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忧民所忧,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执政的具体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执政宗旨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当前,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基本实践活动,就是抓好发展,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蛋糕”做大,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与此同时,还要分好“蛋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应着力解决好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一些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通过广大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践行,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可亲、可信、可敬。

在执政的制度方面应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拓宽新形势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制度作保障。这个制度就是我们党一再倡导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只有靠健全和完善的民主制度,才能正确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制定正确的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前进;才能使党正确地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远离腐败,永不脱离群众;才能使我们党及时地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养分和力量,化逆境为坦途,实现领导目的。

党的执政能力来自全体党员的良好素质

党是党员的集合体,党的能力首先取决于全体党员的素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基础在于我们的广大党员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和对党的组织负责的一致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必须从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抓起。

提高党员素质,首先要抓好学习。“知识就是力量”。领导权的本质含义,是掌握着比别人更多的新知识。如果缺乏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那么对人民群众就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掌握新知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广大党员以掌握先进文化、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进行开放的、互动的、终身的学习,努力掌握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知识。同时,根据我们党新党员多的特点,不断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和优良传统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通过学习教育,有效提高全党同志的素质,使广大党员既善于用新的知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新的问题。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员素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经常地“回头看”,正确地总结经验,才能从理论上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切实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向前看”、向前走,开辟未来。

党的执政能力来自科学的党内制度

广大党员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党的执政能力不是党员能力的简单汇总。列宁曾指出,党所以要组织起来,就是因为组织的整体力量大于组织内部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如何实现组织的整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呢?这主要取决于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如何科学地、合理地、有机地配置和组合。权力和责任配置合理,人员组合得好,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整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的效果;配置和组合得不好,就会权责不清、心情不畅、矛盾丛生、效率低下,出现整体力量小于个体力量之和的情况,甚至毫无整体力量可言。这种配置和组合,就是包括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在内的党的制度体系。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党的基本制度好,领导体制适应党的事业发展要求,工作机制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就不断提高;反之就下降。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得到改进。然而,在制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些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有些制度不大管用,有些好的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应通过改革和完善,增强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一是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制度是党内制度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应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二是对现有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废除那些过时的制度,对那些不完全适应现实需要的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三是加强制度的落实。有了制度,就一定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育,使全体党员懂得一切按制度办事;需要监督,使人们不敢、不能违背制度规定。通过严格执纪执法,做到违者必究,维护党的纪律和制度的严肃性。制度健全、管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有了可靠保证。

党的执政能力来自大批的优秀人才

对于执政党来说,人才永远是关键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进步是群众的事业。但是,群众不是自发地推动历史进步的,而是在一大批优秀人才的组织带领下行动的。优秀人才的流失与缺乏,是执政党的一大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执政地位的得失,就是人才特别是一大批优秀领导人才的得失。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能不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和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我们党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某些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一些优秀人才受到排斥和压制。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党制定了新时期人才发展战略,大力解决用人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靠什么发展壮大党的人才队伍呢?理所当然,要靠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靠主要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责任心和眼力。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制度。

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被邓小平同志称为“落后的”干部选拔制度,主要在于它是依靠传统的“相马”方法,“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而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先进的干部选拔制度。这种干部选拔制度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民主性。它不排斥领导人对人才的培养和推荐,但必须能够最充分地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志,体现“由多数人选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原则。二是具有现代科学性。应把社会学、政治学、领导学、管理学、人才学等有关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干部选拔工作中来,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机制,增加客观性、公正性,减少主观性、盲目性。三是具有真实公开性。人才的公平竞争要以公开化做保证。对领导干部而言,从工作到生活,从领导成效到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可以公开的都应向人民群众公开,使那些有大德大才的人被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接受。只有建立健全先进的干部选拔制度,才能保证广开进贤之路、纳新之路,畅通去劣之路、吐故之路。

党的执政能力来自党内的严格管理

管理出生产力,是现代社会公认的法则。对于执政党来说,党内的有效管理也能出执政能力。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强化党内管理。党执政以后,没有放松党内管理,较好地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保持了党的强大执政能力。但应该看到,目前还存在一些党员干部为了个人私利违背党的制度、破坏党的纪律的现象,影响了党的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形成,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纪律,才能形成强大的执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