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提升执政公信力

时间:2022-12-14 04:30:48

摘要:党风和廉政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力度空前。要使反腐倡廉取得长效实效,必须加强党员干部的理念信念教育,践行“为民”初心;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要强化党内问责机制,理顺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党员干部还要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

关键词:反腐倡廉;执政党;公信力

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和廉政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密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形势和问题,主动利用新手段、新方法,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人。随着贪官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显著增强。据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5%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立足于坚实的群众基础,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就有了牢固的根基。要确保党的执政公信力能够持续提升,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推进反腐倡廉。

一、坚持“为民”初心是反腐倡廉的信念基础

从思想层面看,党内腐败现象的出现与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党的基本宗旨不无关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句话,是一切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一个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密切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与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就在于其先进性和纯洁性,而先进性与纯洁性需要不断地维护和保持〇曾经先进不代表永远先进,曾经纯洁也不等于永远纯洁。为此,就需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行为进行斗争,及时清除党组织中的污垢,对于各种腐败行为,用零容忍的态度使其无存身之地。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95年的历史进程中,党始终视贪污腐败等侵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为大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在许多重要场合都反复强调反腐败的重要性,指出反腐败工作对于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之后,担任总书记的,在500多名中外记者面前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重申:“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这些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扶正法邪的坚定决心。正是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切人点,其实质就是在人民心中重塑党的“为民”形象,就是提醒所有的党员干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初心,践行初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从根本上讲,还是要靠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教育活动密集开展,其目的就是为党员干部立根固本,不忘“初心”再出发。常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如何“补钙”呢?形象要求: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说到底,依然是不忘初心。

二、党内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工作取得长效的保证

反腐败不仅要治标,更要固本。贪官暴露出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制度建设不足,制度执行不力。贪官是表象、是标,治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是指一系列制度,制度才是最具稳定性的治党手段。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髙度重视制度建设。目前,反腐败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足,制度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强,制度的前瞻性和预防性不够等?。治党管党、反腐倡廉一定要靠制度。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大党,党员人数多,必须靠制度管好自己的队伍,才能保持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肃地讲,“身为党员,铁的纪律就必须执行”。纪律是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框架制度,其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对人的约束防止组织涣散。纪律是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是“高压线”,不能触碰,只能遵守。对于反腐败工作来说,纪律是真正关得住权力的制度笼子。多次强调,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只有坚持制度建设,对于党和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硬性约束和规定,才能制约官员的以权谋私行为。只有制定规矩,严格依规办事,使党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才能使官员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预期,不敢越雷池。多次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健全完善制度,深人开展纪律教育,狠抓执纪监督,养成纪律自觉,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人民做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几年来,党着力解决了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等问题,使制度建设对于腐贪的震慑作用充分显现,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常态内容。从制定中央八项规定,到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从修订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出台《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已经超过50部,占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1/3还多,制度建设紧锣密鼓。党中央的决心之大,显而易见。当然,在制度建设的同时,从思想深处对党员干部进行正面引导也必不可少。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有纪律方面的“硬”约束,也有思想教化方面的“软”倡导。一“硬”一“软”,目的就是在发挥“不敢腐”震慑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不能腐”“不想腐”,让“不忘初心”成为党员干部行动的自觉选择,成为拒腐防变的长久之道。

三、强化党内问责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举措

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需要有界限的地方方可休止?。这一思想对于今天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有其重要意义。如何使用权力才能避免滥用权力?对于权力的后果进行问责就是重要举措。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了干部问责问题。“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决不允许出现底下问题成串,为官麻木不仁的现象”。党的干部在工作中出了问题,如果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不了了之,那么,同样的问题就会反复出现。2016年7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文章强调: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制度关键在人。他指出,各级党委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联系实际、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手电筒对着自己照,不能只对着下级说事。一个案例胜过一打纲领,实践中勇于担当是第一位的。他还指出,要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认真劲儿,敢于较真碰硬,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不能有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害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四风”问题仍然突出的,对巡视发现的问题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对腐败问题严重、不作为乱作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都要严肃问责,一级抓一级,增强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应该看到,强化党内问责的顶层设计是基于对权力的客观认识。“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它强制人们服从它,迫使人们做出改变。权力的这种支配性特点使得有必要用某种方式来控制约束它,使它不至于无法无天,对人们的正当权利造成损害。这种约束方式就是责任”?。对于建立问责机制的问题,中央曾多次出台具体措施,重视问责机制的可操作性。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2014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工作报告强调,加大问责工作力度,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有错必纠,有责必问。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该《条例》将问责的内容、对象、事项、主体、程序和方式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条例明确规定,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有六个方面失职失责的情形,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影响恶劣的,就要进行严肃问责。《条例》覆盖了各级党组织,意味着问责不能只包括下级,也包括中央部委党组、省区市党委,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要细化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的鲜明态度。同时,突出强调了问责的重点是主要负责人,是“关键少数”,而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更是问责的重中之重。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理顺了,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才可能相应转变。除了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干部问责机制外,对具体领域的领导干部问责也层层展开。2015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首次对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做出制度性安排。在国有企业管理方面,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制度安排。问责机制越是完善,权力就越能得到有效约束。在实践中,要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而不能用下不为例、网开一面等方式回避责任,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

四、党员干部要守住廉洁自律的底线

2016年10月17日到25日,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引起了强烈反响。摄制组先后赴22个省、区、市,拍摄了40多个典型案例,采访了7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纪检干部,采访了苏荣、周本顺等十余位因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近年来,众多贪官落马,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被査处之后,许多官员都表示追悔莫及。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说:“起诉书中对我的所有指控都是属实的,我没有任何异议。人生没有办法重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所犯下的受贿罪和滥用职权罪,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对党的形象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公信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令自己羞愧难当、痛悔不已。”2016年,云南省昆明市市委原常委、常务副市长李喜在悔过书里写道:“看到周围的老板们坐豪车、穿名牌、上酒楼,大把花钱,过着花天酒地、灯红酒绿的生活,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诱惑。”在工作和生活中,讲排场、摆阔气,迎来送往,忙于应酬,晕晕乎乎,完全丧失了党员干部应有的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许多官员的堕落之路,都开始于放松对自己廉洁自律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确保廉洁最有效的力量就是自律。2015年1月12日,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明确指出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实际上,“强调自律意识,才能从内源机制上提升党执政的公信力,用执政效果昭示党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为了进一步树立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树立了道德高线,强调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通过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动其他纪律的严格遵守。与此前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不同的是,新准则把适用范围扩大到了全体党员。同时,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规范,不再限于“廉洁从政”,而是扩展到了“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等更为广泛的方面。围绕党纪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条例》开列了“负面清单”,划出了党组织和党员不可触碰的硬杠杠,树立了纪律底线。除了把之前规定的10类违纪行为整合为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六类以外,还特别突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增加了拉帮结派、对抗组织审査、搞无原则一团和气、非组织活动、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条款。《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层面的内化道德标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理想信念外化的具体表现,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制度支撑和实践载体。两个法规回答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在工作中更加便于执行,便于在党的建设中坚持把髙标准和守底线结合起来,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的底线,同时也要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拒腐防变。执政党的威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网络传播时代,任何腐败行为都可能经过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活动败坏党的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反腐倡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2013年7月,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告诫“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再次提醒全党,“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考试者,他们的优秀答卷将是提升执政公信力的关键。

作者:王靖华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