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0:30:57

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范文篇1

[关键字]传统资源知识产权ABS《波恩准则》

近年来,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遗传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自1998年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经为此召集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与研讨。200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政府间委员会,即“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保护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及遗传资源,就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的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在此,统称为对传统资源的保护,与现代法律上的知识产权相对应。

一、传统知识的概念和特征

“传统知识”这一术语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见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件的。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术语的使用与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讨论与研究传统知识问题时遇到了两个主要难题。在传统知识保护问题上,可能采用的术语包括:土著知识、土著群落、人种与种族、传统医药、传统知识、革新与习惯、传统与地方知识、技术、诀窍与惯例等。基本上可以分为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三类,但是不穷尽于此。之所以要将这三个问题一并讨论,就在于这三个主题具有内在属性上的关联性与共通性。

首先,这三个主题所涉及的对象都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commonheritage)”。从“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三种共同遗产中核心的要素,即无形要素都已处于公有领域,属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对象。重要的是,这些要素往往会成为新的创造性成果赖以产生的基础,从而给使用这些要素者带来可成为私权对象的“知识产权”。出于对这些处于公有领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认可,国际社会最初的政策取向仅仅是“保存(preservation)”这些要素。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这些共同遗产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成果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加积极的选择,即积极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极地“保存”这些遗产。

各国在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均已将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作为使用者的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纳入考虑的范围。“利益平衡”问题进一步上升到了权利人与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所要解决的就是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在利用这些资源完成的知识产权中分享利益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历经代代相传的努力,原生境保护了相关资源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分享问题。

第二个共同特征就是其都属于群体智慧与贡献的结果,超越了知识产权保护所关注的个人智力成果的范围。“传统”虽然更多地属于人文要素,但其肯定不是任何特定的人刻意安排达成的结果,而是一定规模的群体经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在基本无意识的情形下逐渐培育起来的。

尽管人的努力与创造性活动可能对遗传资源及传统的形成与保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可享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在讨论保护相关资源与利益分享问题时,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显然已不合适;必须创建一种全新的制度,或者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创建一个特殊的分支,以满足这些特殊资源保护的特别要求。

第三个共同特征是,每一主题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所创新和进步;而这种创新和进步中既有正规革新(formalinnovations),也有非正规的革新(informalinnovations)基于请求保护的对象所具备的这种介于正规与非正规创新之间的特征,有人提出了一种“等同(quid-pro-quo)”理论来支持非正规革新者的知识产权主张。依据这种理论,既然在特定对象上的正规革新得产生新的知识产权,那么与相关或者相似的对象相关的非正规革新就应该导致一种类似权利(cognaterights)的产生。这种理论最早可见之于1989年关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讨论,且在当时促成了两个决议的同时诞生:一个决议要求承认农民的权利;另一个决议则要求保护植物栽培者的权利。

二、传统知识权利与现代知识产权的联系和区别

传统知识根据现展中国家的观点,国家对其境内的传统知识具有资源主权,因而对传统知识的获得和利用,必须经过一国的事先知情同意、遵守国家对其境内的传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法律、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所认可的方式进行进出口,遵守国家关于对传统知识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等。同是传统知识是和某一定的地域、传统、风俗、习惯等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代表着共同群体、社区、民族等的利益。而有别于现代的知识产权是属于某个特定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现代的知识产权属于私权,是国家为了鼓励私人将其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公诸于社会公众,以促使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并相应地赋予该特定的主体一定的法律上的垄断性的权利。

可见传统知识和现代的知识产权是存在属性上的一些相似特征的。

(一)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和专有性

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和专有性是为各国法律所确认的。它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定。日本的学者也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它分为独占权和禁止权。这种垄断性是为法律所严格保护的,也是权利人凭借该垄断性获得市场获益的手段。这种垄断性和专有性来源于法律的赋予,来自于权利人对其独立创造的智力成果的权利。传统知识也具有其垄断性和专有性。这种垄断性和专有性不仅是需要法律的确认,也来自于对创造这些传统知识的智力成果的保护。

这种垄断性、专有性导致了两种后果:一即在知识产权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上,都要防止的是其垄断性的被滥用,导致其在产业上形成垄断,影响了公平的交易和自由的竞争,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两种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二是两种知识之间的垄断性如何协调的问题。不能一味地强调现代知识产权的垄断性,而无视传统知识的专有性,甚至将其视为公共领域的自由资源,可以任意攫取和滥用,这不仅是对传统资源所在国的资源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不利用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的。因而在法律上确认传统知识具有和现代知识产权相当的专有性和垄断性,是传统知识得以良好保护、有效利用的法律保障,也是使国家资源主权得到实现的法律前提。

(二)具有地域性

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专有权是受到地域的限制的,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一般仅限于其国内。这种地域性是源于知识产权是来自于一定国家法律的授予,对于其他国家则需要一定法律程序,才能得到承认和保护。而传统知识的地域性更强,其不仅是需要资源所在国家的法律程序上的确认和保护,更需要通过国际协议、条约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甚至需要国际组织的来共同协调和保护。同时它是和一定的地区、民族、国民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联系在一起,因而就需要相应的地方的法规、地方政府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性上,传统知识更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因而所制定的传统知识保护法律、法规等需要的是国际法、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三个层次,尤其是地方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对传统知识实行特殊的、有效的保护,起着具体的作用。

尽管传统知识和知识产品的法律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但在其特殊性方面,也存在着相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时间性

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法律所保护的知识产权,仅在法律所规定的保护期内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一定超过有效期,相关的知识产权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人类所共同使用。这在于知识产权是社会利益和权利人的利益的协调,否则会影响着知识的更新和利用,毕竟每项知识创造成果是有一定的价值寿命的,并从其注册或使用时起计算。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性”是建立在对受保护客体可利用价值实现的时间预期基础之上的法律设计。这正是导致专利、商标与版权作品受保护时间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时间性是鼓励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激励。

传统知识不具有时间性,这和知识产权大相径庭。不仅在法律上不能确定相应的法律保护的有效期,一旦在法律上确定其权利,则永远都应当是有效的。并不因为其长期的使用,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形式的创新的知识产权,而减少对其的保护。这是由于传统知识是各地区的生存方法、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的保护,一旦消逝即不可再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知识的价值会不断的上升,在时间上其价值的预期是不可确定的,对其保护的法律和技术的措施就更加重要。如果说法律保护的时间性铸就了现代知识的不断再生,那么这种时间性则将导致传统知识走向万劫不复的毁灭。

(二)确定性

知识产权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权利主体的确定性和智力成果客体的确定性上。知识产权的主体需要具备何种资格及如何确定,法律上都是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达到某种资格和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则成为某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而且知识产权的主体往往是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具有个体性、明确性。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某些智力创造成果,也是符合法律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保护范围、形式和类别的,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播载体和表现形式,符合法律所规定的统一的确认智力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确认某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

而传统知识的则不具有这样的确定性。传资源、传统知识与非属于作品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都属于在外延上不确定的概念。即使就某一个主张保护的“单位”(包括个体与群体)而言,其可主张保护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等等,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首先在主体上,它不是某个个人、组织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某个社区、民族、地区等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群体生活、民族文化、共同习惯的反映,也是为群体内的成员掌握的,并通过不断的历史流传、繁衍而继承下来的。同时这样的传统知识往往不具有相应的载体和传播形式,只是通过人们的记忆保存、口头流传、制造产品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种对象的不确定性还在于,三类主题都将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类主题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均会有所不同。任何将其以现代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保存、利用和转让都是属于现在知识产权所调整保护的范畴。传统知识所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即主体、客体、对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应当有别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此外,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在法律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价值取向也不同,前者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多样性、原生性、维持其完整性,以防止其失真和流失。其次才是其被其他主体所获取和产业应用,而且这样的应用不能损害传统知识的完整属性、更不能评价通过传统知识的衍生品——新知识产品,而取得知识产权以对抗、排斥传统知识的保有、维持和世代繁衍。通过以上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其在法律上是不能纳入到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范围的,而是应当根据其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特征,而确定相应的保护机制。

三、传统资源的保护和惠益分享的法律分析

传统资源是现代技术与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而发达国家却一直在强调:任何对传统资源的保护都不应妨碍相关资源的正常流动与获取,也不应阻止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因而坚决反对向传统资源授予垄断性的私权。这是一味强调保护创新,忽视传统资源保护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大量传统资源的破坏甚至灭绝,进而使创新失去了基础,中断了源泉。

保护传统知识就是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的传统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目的就是要与现存的知识产权保护相抗衡。一方面,设计一种机制,使那些技术与知识创新能力较弱,但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传统资源方面拥有相对优势的群体获得合理而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的授权体系,防止那些本应属于全体社会公众的知识与资源被少数人通过知识产权而垄断。

保护传统资源的目的在于,一为维持人类传统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二为作为传统资源保有者的弱者和其他利用传统资源者之间的利益安排和分配。因而对传统资源的法律保护将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在这方面的国际法律文件主要有:保护生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saftyDiversity,以下简称CBD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具体规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的惠益的波恩准则》(以下简称《波恩准则》)等国际法律文件。

(一)在传统资源的保护和维持方面

CBD公约承认各主权国家对作为其自然资源一部分的生物资源的主权,认为各国有权依据其本国立法,决定如何获取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生物资源。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所确立国家的经济主权的体现。而这样的原则和主张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国际实践所接受、认可和遵循,也是传统资源国际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

此外在CBD公约及其议定书中,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事先通知的AIA机制、预警准则等都是保护生物安全的重要机制。在具体的民间传统艺术、粮食农业、文化资源等领域也都有相应的保护传统资源的规定。

然而对这些资源的维持和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国际层面上,传统资源国应当主动地实施其资源主权,进行积极的国内立法、实施相应的措施。主要体现在:

1、建立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制度

对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是源于传统知识的地域性和客体的不确定性。由于其具有地域性,和一定社区、民族和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习惯、传统风俗等具有历史的紧密联系,这是其他的地区和群体所不具有的,这使得在技术上进行确认和登记是可能的。传统知识的不确定性,即所保护的资源散布于各个地区,并且不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和流传形式,有效的登记、保存、注册有利于对这些传统资源的确定化、成型化和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确认该传统知识属于某特定的地区、民族、部落和社区群体等,实现权利主体上的确定性。

对传统知识的注册和登记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册和登记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专门机关、地方的政府部门、地方的社区、各个研究机构、群体部落等的主体,或者是几个机构的联合进行。由其代表各个传统资源的群体来具体行使这样的资源权利,将所得的收益用于传统资源的维持和保护,以及群体共同所有。二是确认传统资源的技术标准以及数据库等。这样的数据库及标准并非在于使尚未公开的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进入公共领域,应当包含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内容防御性的和积极的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目的,进而使管理者持续控制和享有其知识与利益的权利通过对数据库和注册登记的汇编、运行和使用得到确认。比如中文版的“中国传统中药专利数据库(TCM)”包括含有超过12,124份有索引的中医药专利文献,其中含有32,603份中药配方。

对传统资源的登记和确认是其进行法律上的保护、进而实现其资源拥有者权益的前提,是实现法律定份止争、防止和减少权利冲突、发挥资源保护激励机制的功能。

2、对传统资源权利的权利的法律确认

对传统资源的权利范围的确认,包括对其所属群体赋予什么样的法律权利,以及这样的权利怎么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进而实现传统资源权利的应用、转化、授权使用等方面。如前所述,传统知识资源和知识产权是有一定的共同性质,而又具有其特殊性,这就影响到了法律对其进行权利设置。

由于传统知识资源不具有时间性,因而对其所确定的法律权利也是无期限限制的,法律应致力于保护该权利的永续性和价值性,而不能规定一定的保护期。但是对这些权利的实施及监督状况、资源的适当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措施,应当按期限、事项等经常的进行。

由于传统知识资源具有垄断性和地域性,这就是决定了基于传统知识资源的权利的专有性,这个知识产权具有共同性。因而在权利的保护和防止侵犯时,在归责原则上应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一旦发生了损害,法律就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在权利主体主张其对传统知识所具有的权利在不知情或保护不利的情况下被侵害时,应当由被控告的一方负责举证,证明其对所使用的知识资源具有合法、有效的权利,其权利来源和权利本身是没有法律瑕疵的。否则就构成了对传统知识资源权利的侵犯,应当承担法律上的侵权责任。

由于权利主体和客体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权利内容的确定是法律保护资源的必备内容。除了财产权利所应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绝对权利外,对某项具体的传统知识所具有的权利范围、权利主体、权利的利用和保护制度、法律措施的监督制度和侵犯权利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应当由法律或相应的规章做出规定,使该项具体的而又不具有确定性的传统知识得到法律上相对确定的保护。

3、建立传统资源的维持和保护基金

由于权利主体和客体的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知识在维持、保护、利用和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随机性、任意性,这和法律保护权利的确定性是不符的。而只有利用和获益,而没有保护和治理的传统资源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根据谁获益谁治理、谁享权谁担责的法律原则,要求权利的主体、实施者、授权利用者等承担相应的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义务是适当的,也是促使其正确地利用资源、实现传统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法律激励手段。

同时对传统资源的利用而获得的收益,应当首先运用到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维持和发展方面,传统知识资源的权利收益也属于特定的群体、组织、民族和社区等,而非由某个人或组织机构所有。同时也需要对由于传统知识资源的授权使用、及所获得的收益分配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腐败和公共利益的私人化。

因而可行的办法是对某项传统知识资源的利用所得的收益建立相应的基金,以促使对传统知识保护的以上功能的实现,尤其是对传统知识资源为群体外的其他人所获取、进行惠益分享的制度安排、实现传统知识资源的产业化和技术化应用等方面,是良好的制度保障。

4、确定管理传统资源的相关部门

纵然传统知识资源是属于某特定的群体、社区、民族和地区的,也是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的。但是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措施是需要由相关部门来监督的。同时私人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在传统知识的保护方面,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法律和机制上的指导,这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对其境内传统资源的主权,其中对内的监督管理、法律保障是必要的,这样的职能是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来具体的实施的。而在对外方面,传统知识资源的利用和与国外相关机构、法人组织的建立和具体实施惠益分享制度时,所确定的制度安排、具体的分享机制、教育培训、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是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认可的。

目前,在中医药、农业、生物资源等方面,我国已经逐渐确立的相关的政府机构,来履行相应的保户传统知识资源的职能,也是我国通过相应的国际协议来积极地争取国内的资源管理主权的体现。

(二)传统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

CBD公约在尊重缔约国的资源主权的前提下,要求各缔约方努力为生物资源的获得创造条件,以使其他缔约方能够为了在环境意义上可靠地加以利用而获取有关的生物资源,而不要设置有悖于本公约目标的限制。而不论是提供方,还是接受方,都不能单方面为遗传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设定不合理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设定了遗传资源的获取和转让、技术的获取和转让、信息的交换和科技合作、利益的分配和财政资源的提供等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并形成了传统资源的惠益分享制度(AccesandBenefitSharing,以下简称ABS)。可见,作为遗传资源主要接受方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波恩准则》对ABS过程中的步骤作了更进一步的规定,这包括“事先知情同意制度”和共同商定条件。“事先知情同意程序”要求获取遗传资源需要取得资源提供国的事先知情同意,内容包括:给予知情同意的主管部门,时间规定,用途说明,取得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机制等等。共同商定条件则是遗传资源提供方和获取方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包括:遗传资源的类型、数量、活动的地理区域,对材料用途的可能限制,原产国的主权,能力建设要求,向第三方转让的规定,尊重土著社区的权利,保密资料的处理,如何分享惠益(惠益类型、惠益时间性、惠益的分配和惠益分享机制)等等。

然而这些国际条约及协定所侧重的都是关于传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即使关于传统资源的保护和维持方面的规定,也都非常的原则和宽泛,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和保护方法,因而这些具体管理和执行方面的计划、方法和步骤,则不仅成了相关国际组织及各国继续进行开展工作的事项,也成了作为传统资源国的发展中国家和利用传统资源进行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发达国家之间,讨价还价和反复磋商所乐此不疲的话题。

2005年2月的一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临时会议的关于ABS实施战略计划书表明,针对各国对ABS的实施进展状况、及所确定相应的指标选择上统计了各国的意见。其中巴西等国反对对ABS确立强行的指标和计划,而应由各国进行自主确定,这反映了资源国对其主权的主张。这样的指标可分为进度指标和效果指标。其中进度指标是帮助缔约方衡量制定国家制度、解决ABS问题的进度指标,包括已建立ABS的国家联络点和国家主管机构,处理国家一级的ABS运作机制的国家数量;已经制定相关的措施,便利其他国家获取资源的国家数量;确保管辖范围内的使用者遵守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和据之获权的国家数量。效果指标是指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框架,用于衡量ABS的运作和实施效果的指标,包括:与资源国主管机构签订合同,以获取遗传资源使用权的外国使用者的数量;附有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国家加入到ABS机制中的数量,以反映从资源国获取权利工作更容易;每年签订ABS协议的数量;未经授权获取的案例的数量;以及受训人员的数量、传统资源的转让数量、授予以传统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和技术的专利数量等等。可见在ABS机制的遗传资源的获取利用方面的进展,要比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设计要相对成熟、迅速,可见技术发达国家对传统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获取和分享是何等的迫切,而对其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关注又是那样的无暇顾及,这也是资源国在建立相应的ABS机制时所不能忽视的,是其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和主权的前置程序。

通过对ABS运作机制的谈判达成的结果和最终形成的方案,将直接影响着这些条约所规定的制度和机制的进展状况和实施效果。同时传统资源国家在主动地争取国际上的权益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援助时,更应当积极地加强国内的传统资源相关立法和管理,协调国内的传统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技术体系,在传统资源的保护和惠益分享两个方面将自己的资源主权从国际层面的口号转化成国内的具体权益。

四、我国对传统资源的法律保护展望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多民族、多人口、宽地域的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传统资源。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较弱,至少在短期内不大可能通过技术与知识的创新获得与发达国家平等竞争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传统资源的保护,不仅可以延缓甚至阻止各种传统资源的消逝,而且可以使那些弱势人群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合理的利益。

为此,应当建立自己的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机制,并积极地通过ABS机制与更多的用于传统知识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建立相应的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协议。如今发达国家为了攫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资源、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无视资源国的主权。相应的作为一个传统资源大国,中国应当积极应对,在传统知识资源的对内外保护方面,都应当加强立法和技术措施,主动行使自己的资源主权和对传统知识资源的管理和支配权。

参考资料:

1、林灿铃:《国际环境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版

3、陈安:《国际经济法专论》(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ABS所产生惠益的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能选择》,UNEP/CBD,2005年2月临时议程。

5、《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6、《波恩准则》

7、WIPO2004年11月第七次会议摘要文件:《与记载或注册登记的传统知识相关的技术标准和事项的进展》

8、唐广良:《遗传资源与传统知识知识保护》,

9、唐广良:《保护民族的传统资源》,

10、于文轩:《论生物安全国际法的惠益分享制度》,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知识资源范文篇2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开放更多的产业。作为WTO的支柱型知识贸易,中国的期刊产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并面临严重的考验以及前所未有的机遇。科技期刊是是我国期刊行业中关键的组成,也是我国期刊行业的主要力量之一。近年来,期刊界持续关注着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科技期刊的资源非常丰富,在知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将它们应用于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当中,对铸造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简要介绍了科技期刊的资源以及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在总结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之后,分析把两者有效融合的好处以及重要性,最后分析了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类公司进行知识管理的融合路径。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并建立相应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知识经济的优点,实现知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企业知识管理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管理系统,可以利用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源,并全面进行资源协调来控制企业的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共享与创新,主要是通过创新企业知识的氛围与环境,实现企业知识的转换与共享来展示企业的知识能力。企业知识可以无形地应用于项目的建设环节中,从而有效地将企业知识具有的成本向可见型的经济利益转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是为满足我国知识管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一本教材,从知识资本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的组织行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和评价七个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并介绍了知识管理在客户关系管理、电子政务和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教学内容体系。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指导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相关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参考书目。

当企业管理知识时,大多数公司会以知识创新的方法开发并利用知识资源。在创新知识的环节中,企业为创新创建了各种奖励机制,进而鼓励员工提升自己的知识创新技能,并通过可行的奖励措施进行协调,充分激发了员工进行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营造了宽容且和谐的创新知识的氛围。例如,铸造类公司建立完备的知识创新型的奖励体系后,充分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创新意识,激励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成果向科技型成果的转化,转化率明显提高。此外,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当中,公司的文件管理以及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将不同种类的隐性知识向一种知识储备型资源转化,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提取以及调查,推动知识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以及系统化,方便进行知识资源的共享。当然,企业知识管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指导,利用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满足不断学习以及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加人性化以及科学化,满足并促进员工管理的知识管理。伴随信息社会的高速更迭,知识的价值也在不断扩大。为了实现知识管理的标准化,铸造类公司一般都具有对应的硬件设备,以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和谐的管理知识共享的环境。公司基于知识的传播以及信息管理的速度,整合全球各类信息资源,其中就包括科技期刊资源,建立完整的整理数据库,以使员工能够快速访问各类信息以及行业中的其他公司的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相关业务领域最新动态。它不仅增强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且促进了行业内的沟通与协作。同时,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需要减少科技人才的流失,防止员工以公司内部职位变动的形式跳槽,并尽可能地减少员工对工作的不满意以及厌烦心理,这需要采取轮岗的措施.使员工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结合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职位,并在轻松的工作环境中释放自身积累的知识潜力。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企业知识管理的结合,具有明显的益处以及重要性。通过将科技期刊纳人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中,可以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铸造公司可以利用科技期刊资源来进行铸造类信息的查询。它还基于铸造公司将发展目标和规划理念相结合,搜索科技期刊资源中的技能,针对铸造公司的知识构建创新管理系统。此外,公司可以为铸造公司提供相应的知识管理服务,根据其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资源信息数据库,并积极响应社会新的发展趋势。建立服务类型的科技期刊资源系统,实现科技期刊资源转变成社会化资源,最大化地利用了科技期刊资源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以及信息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企业向前发展的不朽动力。所以,铸造类企业和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互操作性,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可以输出铸造所需要的信息,并且铸造厂也能够使用技科技期刊资源库接触到科学界的最新信息技术的相关信息。当然,科学技术期刊拥有丰富的资源,它们所保留的学术知识资源以及人才培养资源,可对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有所帮助。本质上,科技期刊资源是一个以知识管理以及服务为基础的信息共享系统,它的信息资源比较完整,对铸造公司而言,设计并开发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管理机构进行知识管理的意义重大。同时,科技期刊上进行知识管理的应用与研究的重点,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为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从而为铸造企业提供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科技期刊资源的建设还需要聘请一批知识管理人才,可以利用学习铸造科技知识、创新并传播等优势来提高应用知识管理的价值。铸造公司还需要聘请管理科技期刊的人才,全面地建设企业的知识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提高知识的使用以及创新水平,最终促进创始企业知识管理的持续发展。当前社会中,信息极度爆炸,知识积累已成为衡量各公司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大型铸造类公司通常会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培训,而公司的大部分知识管理是以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的形式呈现的。员工素质对企业的未来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素质型员工在促进铸造类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制造企业,铸造企业在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对员工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铸造企业还需要通过引人科技期刊资源,进而促进员工的知识管理创新,创设适合铸造企业人才开发的环境,拥有丰富的技术人才,服务人才以及创新人才,完善的资源系统库资源信息,并通过自学将知识资本向经济利益转化,并在多个方面提高技能,以帮助企业提高其经济效益。

伴随公司的现代化,其信息网络系统变得更加完善,其知识管理结构也变得更加合理。国内铸造公司缺乏知识管理的经验,信息构建框架缺乏完善性,并且知识管理系统缺乏科学性,对铸造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科技期刊的资源与铸造类企业的知识管理相结合,科技期刊的丰富资源将为铸造类企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铸造企业需要引人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对应的管理系统以及服务理念,创新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以知识共享的模式,从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知识管理,来创新自身的知识管理,使之适应信息社会的各项需求,并促进企业实现转型以及升级。铸造企业还需要充分以信息资源的四通八达优势,完善自身的知识管理体系,使员工能够实时搜索以及使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从而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社会中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当前,铸造类公司的知识管理意识相对较弱,大多数公司缺乏深人的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体系不完善,所以我国铸造企业的知识管理困难重重。大多数铸造企业甚至都不了解基础性的知识管理概念,更不用说知识管理工具。例如,我国某铸造企业的知识管理只是将国外相应的经验以及模型复制到其知识管理系统当中,并没有结合国内铸造类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局部改进,知识管理系统不完善。科学技术期刊资源在促进铸造企业进行合理的知识管理中起着明显的作用,然而铸造企业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消极影响,所以铸造企业应科学引进科技期刊这一资源。需要加快高质量的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公司的知识管理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另外,知识共享是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如果一家公司无法实现知识共享,那么它将根本无法进行知识管理。然而,在公司内部进行知识共享并不容易。实际上,有些员工想要共享,然而却不知道如何积累知识并与所有人共享,因为他们没有沟通渠道。有些员工甚至更不愿分享自己的知识,尤其是与他人共享自己的专有知识。为此,有必要动员所有员工,营造知识管理的良好氛围,并建立学习型的企业组织结构。首先,在公司的大型项目完成后,以项目总结会的方式总结此次项目,并结合铸造类企业的特点,分为研发、设计、制造以及调试等项目讨论环节。在总结会议上,研发、设计、制造以及调试相关负责人,可以使用相关的报告来讨论项目的收益、损失以及经验。这样,员工通过共享知识,不仅可以创建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还可以真正感受到他们在公司中的价值,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此外,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议,讨论员工在出差以及调试的相关经验,分享研发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困难,员工共同来解决问题。同时,可以随时进行内部培训,所以每个部门的核心员工轮流担任讲师,这可以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动员员工真正成为企业主人,利用共享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多个平台积累自身的知识。通常,利用沟通平台积累的知识是比较原始的,需要专职人员进行深度处理以形成生产力,公司需要在其中建立以及完善知识库,将企业知识转化为企业利润。管理人员需要建立并创建学习、积累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便所有员工都能实现知识共享的好处,并为公司的知识库做出贡献,提高知识库内容的深度与质量。知识库以及公司发展需要保持一致性,对于铸造设备制造商而言,所有者需要将知识库分为三个信息库:机械库、电气库、气动库与液压库,分配特定的子库管理员工,负责收集并分类知识,将其移交给企业的所有者。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完善以及深人加工,以形成公司的知识资本。知识库还可以构成内部的培训课程,并编辑成为培训相关的知识手册。在共享平台上积累了大量知识之后,通过知识的整理,将其输人到公司的知识库中,最终转变成公司的生产力。同时,如何将知识生产力转移给大多数员工也是重点研究的内容。专门人员需要定期开展有关知识库的知识培训,激励员工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利用科技期刊资源的知识库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并反馈给知识库以进行补充。要实现员工中的有效知识交流,公司需要对做出知识贡献的员工提供奖励激励。在使用加薪以及实际薪酬作为激励措施的同时,还需要建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其认识到知识共享的价值,并自觉、积极地与其他员工共享知识。这就需要有机地整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进而构成高效的激励机制。总之,在铸造类企业的持续发展中,知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将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类企业有机结合,通过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同时,将知识管理与铸造类企业的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改变铸造类公司的价值取向,并将公司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变成客户导向。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资源与铸造相关企业的知识管理必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知识资源范文篇3

一、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经济,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知识成为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是以耕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是以大量自然资源和矿藏原料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衡量经济发展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常常似为生产的外在因素;而知识经济则是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它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知识和技术自然而然地被纳入到生产函数之中,从而使经济效益可以持续递增,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知识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竟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以往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增长不再完全依赖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已转而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依赖于对知识的获得,足以弥补传统生产要素不足而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将会由其掌握有形资产的数量转移到拥有知识的能力和服务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数量上去。例如,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总资产在很短的时间就达到143亿美元,其无形资产价值市价已高达1623亿美元,该公司的市场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2、知识劳动者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农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农民,知识分子游离于社会财富创造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是工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的指导者或组织者;而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者已成为庞大的知识阶层,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知识劳动者,新时代的工人也是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高技术工人。拥有足够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创造出数倍于体力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的主流。1981年至1991年,美国就业中的蓝领份额平均降低了3个百分点,而白领份额增加了6个百分点。在日本,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预期于本世纪末增长超过40%,几乎比次快增长的群体——办事员及其相关职业快四倍。在美国,到2005年前预计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就业增长将是36%,几乎比工艺和熟练的手工职业快三倍。[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却较差,甚至不能替代。例如,一个高级工程师可以完成几个低等级工人的工作量,而几个低等级技术工人共同工作却难于完成高级工程师所从事的复杂工作。知识经济仍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企业竟争的胜负,取决于其是否拥有更多的优秀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1年至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长了1倍多,而同期其它制造业的产值增长了2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年度报告中指出,其主要成员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已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1997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出口总值已接近商品出口总值的40%。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以上,而汽车工业只有4%。[2]

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全方位变化。知识经济条件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体现着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以高新技术为杠杆,推动着传统产业的知识化;以高新技术为武器,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就微观经济组织——企业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居于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

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最需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具有创新潜能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将成为企业内部长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甚至要超过对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例如,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这些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力量。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要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及其他相关机构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要。

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人工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

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分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3、人力资源会计向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政府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企业要为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也需要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我国人力资源存在人口众多、素质低下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存在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并存的局面,存在教育收益率和教育投资比重十分低下,知识分子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动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较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以人力资源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问题的人力资源会计,尽管自诞生已有30余年,目前这门学科仍处在不很成熟、不断探索的阶段,仍难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还处于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理论界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实务中也没有得到应用。但会计界对它研究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要有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深入理论研究,澄清模糊认识,更新传统观念。人力资源能否被视为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会计资产,必须用货币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价,人们会误以为对人明码标价,似乎是对人格的贬低,所以难以接受。明确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产各概念的范畴、特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础,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及资本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是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现有会计模式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发展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对其每改进一步,都是传统与新生的较量,尤其是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要素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收益权问题,这将影响到政府、企业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集团的切身利益。会计界必须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共识,才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转变管理人员传统计会计模式下形成的旧观念。

其次,吸收借鉴西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新成果,洋为中用。一方面,我国会计界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考察和研究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作一般性介绍,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搬照抄。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各不相同,进而有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劳动用工制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吸收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与国情及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

知识资源范文篇4

一、知识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高新技术是知识型企业的物质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离不开知识存量的积累,且以人的知识创新能力即人的脑力劳动为基础,因而,在知识型企业里,人力资产尤其是高素质人才资源就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缺乏人力资源优势依托的企业将会举步维艰。

(二)劳动雇佣资本是知识型企业的治理结构。在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里存在着资本雇佣劳动的委托权安排体制,在社会知识存量不变的假定下,拥有资本的生产资料提供者,享有最终的剩余索取权而成为企业的委托者,劳动只不过是完成价值增值的一个手段;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企业里,社会知识存量的急剧变动使得知识和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知识创新创造的财富超过拥有物质资本获得的财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因而拥有知识比拥有资本更易获得成功,有了技术,便有了企业,拥有知识及知识创新能力的社会群体将成为社会主流,资本所有者则退居其次。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达,扩张资本并不成为企业设立的难题,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雇佣资本便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在劳动雇佣资本的体制下,知识创新者成为企业委托人,是企业增量知识的创造者并决定生产对象;经营者管理工人并组织生产;生产者负责生产,获取固定的工资报酬;资本拥有者成为债权人,获取固定的利息收益;创新者和经营者则共同分享企业剩余。

(三)知识导向是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生产经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将是知识创新,如研究与开发、职工培训等。由于知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获利的主要源泉,企业有没有知识创新能力便成为判断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因而以知识为导向将是知识型企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企业兼并的条件时,首先谈到的便是被兼并企业有没有知识创新能力,有没有专利技术,他们认为,即使企业暂时负债累累,但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值得收购;反之,企业虽暂时红火,市场占有率较高,若没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应认真考虑值不值得兼并。知识(技术)创新成为知识型企业管理的重点和导向是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逻辑选择结果,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挑战,其本身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四)网络协作是知识型企业的生产方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网络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触角伸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网络信息成为知识型企业互为依托、互相合作,同时也是企业互相竞争的主要依据。高度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网络公司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国外已出现网络公司(又称虚拟公司,VirtualCorporation)、网络银行、网络书店、网络医院等。网络企业临时结盟,分组迅速,机制灵活,将是知识型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网络公司的最大特点是根据网络信息提供的瞬间即逝的市场机会组成临时性的结盟,进行网络协作式的生产,即分散化生产。网络协作式的分散化生产将成为知识型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流水线式的集中化生产方式已大不相同。

二、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是知识型企业首要的生产要素,提供知识和拥有知识创新能力者成为知识型企业的主体,知识型企业的管理将以知识为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管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无形资产管理和人力资源战略储备管理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以人才储备管理为前提。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作为知识和知识创新载体的人,其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寡往往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一个知识型企业只有具有前瞻性战略眼光,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储备高科技人才,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人才的储备也就是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储备,也是抢占高新技术领域前沿阵地的重要手段,北大方正的知识创新就具有典型意义,为了保持在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往往向世界一流大学网络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开发超越日本、欧美二代甚至三代的同类技术。

以知识创新管理为核心。知识创新是知识型企业的灵魂,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就理当以对知识创新人才的管理为核心。要使现有科技人才发挥其最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必须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最重要的一点是能者优酬优位,庸者劣酬劣位,人力资源管理要制定与此相适应的制度。

以继续教育管理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知识爆炸与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陈旧的周期越来越短,学历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毕业后不几年便可能过时,因而要想获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技能必须崇尚终身教育。知识型企业作为现代高新技术的聚合体,更要重视现有科技人员的技能与知识水平的保持,继续职业教育已成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

知识经济社会是以人才智力为资源的经济社会,具有超常性、独立性、开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人的智慧和创新将成为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生产要素,会计所需要提供的信息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比传统的人力资源会计将发生以下几方面的重心转移,即:资产核算的重点将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将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对人力资源经济价值计量重点也将从投入价值计量法转向产出价值计量法;在利益分配上也将由现在的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贡献和创造价值的大小分配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会计必须紧紧围绕着知识、智力的价值这个中心,反映和描绘知识型企业的生产关系和全貌,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除此以外,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还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前提。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一个经济组织所拥有、控制的人力资源为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个会计分支。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一个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知识创新及其实施往往可由单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合作所完成,知识创新的团队性及综合性不能体现出来;作为知识及知识创新载体的人力资源在进入某一组织以前,其知识的拥有及知识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与该经济组织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使其项知识创新及其无形资产的形成与其主创人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而该主创人取得创新成果又离不开所在单位的支持和条件给予,因而该知识产权并不清晰(究竟是属主创人的还是所在机构的?),这就使以其为核算对象的传统人力资源会计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信息相关度并不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团队性与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知识产权应该属于该创新集体,但人力资源产权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个人,因为内含于人这个活载体的知识潜力是具有“人身依附”特点的,脱离“人”这个活载体,人力资源将毫无经济价值可言。因而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源产权有时是同一的,有时又有区别,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必须首先界定人力资源的产权归属。

(二)反映和核算人力资源权益是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中心。“传统人力资源会计以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为核算中心,并不能反映知识经济时代劳动雇佣资本的知识型企业的特征,也并没有将人力资源作为可以再生性的经济资源对待,而是将其等同于一般性的经济资源。为克服这一缺陷,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应该以反映和报告人力资源权益为其核心。人力资源权益之”权“是指人力资源之产权,而人力资源权益之”益“是指人力资源之所得报酬,结合起来就是人力资源之产权所有者可因其知识创新产权而获益,这就触及到了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实质,也反映了知识型企业的重要特征-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治理结构,因而将人力资源权益而不是其投入成本和产出价值作为知识型人力资源会计的核心,以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知识型企业的典型特征。

(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恒等式。为适应知识型人力资源会计将人力资源权益作为其核算中心的要求,应将传统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恒等式作一适当的修正,即将原有的会计恒等式:

知识资源范文篇5

关键词:读者知识资源;必要性;可行性

一、开发读者知识资源,为馆藏资源注入新鲜血液

1.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形式是纸质文献、电子文献。馆藏资源的来源主要是采购、捐赠或馆际互借。资源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图书馆及部分院系教师。图书馆员不是知识信息的直接需求者,他们难以及时准确地跟踪信息需求;部分院系的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具有局限性,学生这一高校广大读者群体对于资源的需求未被考虑进去。图书馆选择的文献资料在利用率上会出现偏差,不一定完全符合读者的需求。这样势必导致大量文献资源的拒借率增长或者借阅率不高,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率。而在文献资源的选择上,读者是直接需求者,如果能将读者的知识资源利用起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图书馆的采访原则对于读者的信息需求具有一定滞后性和局限性。高校图书馆通常采取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征求读者推荐好书,不定期地带领学校院部的专家或专业人士外出采购图书,进行文献资源利用调查等办法广集采访意见。但是由于这种采访机制一般都涉及面窄而且灵活度不高,所以效率不高。若能有规律、有计划地组织部分专家读者直接参与采访工作,请他们参与文献资源的选择,馆员再根据本馆的实际馆藏情况和经费预算作相应调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资深的专家读者不仅熟悉自身的研究领域,而且对相关学科也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请他们参与文献建设工作,使采访工作目的更加明确,更加合理。3.图书馆的采购机制对于读者的信息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就目前而言,文献资源的来源主要是批量订购纸质或电子版图书和期刊,有时加入一些图书馆联盟交换部分文献资料或者偶尔接受社会及个人的捐赠资料,获取的资料往往大部分不具备很高的时效性。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必须接触到第一手最新的资料信息,如部级或者省级举办的学术会议、专家学者交流会,这些会议上获得的信息都是能反映相关领域的全新动态和最新成果,是真正具有研究和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获得这些信息的恰好是读者中的专家读者,他们与外界交往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多,如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建设馆藏文献,将他们每次参加学术研讨会的资料搜集起来进行整理归类,既能提高文献的时效性,又能丰富馆藏文献,为其他读者提供更新的知识信息。

二、适时开发读者知识资源

1.将读者知识资源与馆藏文献资源紧密结合。一方面,许多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专业文献资源,但由于馆员本身的专业水平、知识能力和服务质量的限制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有价值地开发,所做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加工。另一方面,许多熟悉和需要专业文献的读者由于缺乏对图书馆藏书结构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有效地接触资源,失去了直接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机会。要想真正使馆藏资源物尽其用,读者各取所需,就必须借助和利用读者开发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实现读者知识资源与馆藏文献资源的紧密结合。图书馆可以开通读者反馈信息渠道,及时获取他们所需信息,及时沟通,依据他们的信息需求情况共同开发馆藏信息,让读者亲身参与馆藏资源建设,充分实现馆藏资源的潜在价值,实现互惠互利的和谐局面。2.将主动服务读者与读者相互服务有机融合。一直以来,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负责提供信息资源,等待读者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来图书馆获取所需信息,无论是读者还是图书馆都是一种被动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图书馆能调动一批专家读者积极参与开发馆藏文献,给予专家读者主人翁的权利,他们就能主动地、更好地利用开发馆藏文献,提高自我服务水平,积极开发多渠道,使被开发的馆藏文献资源服务于其他读者。在这种积极主动的互动文献交流过程中,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会得到相应改善,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程度得以提高。读者中的专家学者对有关专业学科的新知识、新信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发言权,把握知识发展的前沿动态脉络。广大读者都比较相信专家读者,想从中获取更为先进前沿的信息,而专家读者乐于分享成果和知识动态。如果能将主动服务读者与读者相互服务有机融合,就能充分挖掘读者的知识资源,提高开发馆藏文献工作的针对性,实现有的放矢。一直以来,图书馆的传统模式使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有一条无形的鸿沟,图书馆负责服务,读者等着享用,两者独立而无交集,资源无法得到物尽其值,读者无法得到需求的满足,两者之间矛盾重重。作为高校三大阵地之一的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知识储备、信息服务功能的作用,必须改变观念,除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专业技能的提高,还要充分调动广大读者的积极性,开发和利用读者的知识资源,将读者与图书馆有机融合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王子舟,吴汉华.读者既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也是活态资源[J].图书馆杂志,2009

[2]杨广宁.“读者资源”的再认识与开发利用[J].图书馆杂志,2013

[3]蔡晨,韩博文,覃铭添.高校图书馆利用读者资源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研究[J].情报探索,2013

[4]郑福根.谈高校图书馆读者资源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

[5]郑福根.谈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

知识资源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大学城动因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大学城。建设大学城是推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人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全球性课题,而大学城管理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大学城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较为权威的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万~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在国外,自12世纪中世纪大学诞生至今,大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约900年的历程,而大学城的兴起则是2O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伴随着战后西方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一批以大学为主体、以城市为依托、产学研一体化的特殊区域相继而起,并逐步演绎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典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城发展模式。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重任。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大学城的兴建应运而生。迄今,全国各地出现了5O多座大学城。国内大学城建设呈现出建设模式多样化,空间布局的密集化,建设规模超大化的特点…。由于大学城建设的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不同学科的交叉,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创新创造了空间条件及物质条件。因此,大学城的创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

由于大学城是多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主体,使得目前我国大学城在管理、发展、战略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如,大学城的资源共享(尤其是知识共享)与开放性不够、大学城院校之间相对独立导致合作欠缺、设备和人力资源未充分利用,降低教育成本的潜力尚未挖掘,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有待加强等等。大学城不应该是简单的大学的集合,大学城的发展要聚、要融、更要合,但在我国已建成的大学城中,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问,尤其是知识共享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大学城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两个基本方向。知识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只有在企业的最多数员工中得以最大程度地获取和应用后,才能发挥其经济价值,而且知识共享的过程本身即为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知识共享在知识型组织的知识管理中具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Ipe(2003)认为,在组织环境下,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就是知识源将其私有知识转化为可被他人理解、吸收和使用的知识的过程,强调共享的结果是知识源与接受方共同占有知识。

大学城是高等学校的集聚,也可以称为大学集群,如从整体上将它视为高等学校的集合体,则大学城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基本特征是: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是知识。

大学城知识共享是指在大学城中,各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大学城其他高校的教师或学生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整个大学城的知识财富。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知识共享:一、教师或学生之间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涉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二、知识在教师或学生个体和大学城各个层次之间的有效合理流动。大学城知识共享不仅仅包括大学城内各高校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更重要的是大学城内各高校跨组织问的知识共享。大学城各高校问的知识流动和共享,是大学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大学城作为知识传承、传递、扩散和创新的生产源和集散地,实施大学城知识共享,有利于整合大学城内各高校教师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提升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水平,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增强大学城内各高校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而且有利于高校教育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外因分析

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大学城区域集聚的特征为大学城知识共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大学城知识共享最主要的外部动力。

3.1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传承和知识创新的社会使命,是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因素。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及教育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正面临着改革的历史重任。尤其是1999年,我国开始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大学城现象为改革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为有效重组、盘活高等教育资源,为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改革教育体制提供了可能性。

由于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各高等院校都会根据学校的特点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某些高校由于某一学科特色显著而使得其他学科的发展缓慢,这种情况并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它内在的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来加强本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大学城中各高校都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充分利用大学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必将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创新性、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大学城各高校充分利用大学城各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3.2大学城区域集聚的特征

大学城一般是几个高等学校在某些区域聚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这些高校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相距很近。这样大学城地域上、空间上的集聚使各高校之间更紧密合作,双方的程序和惯例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构建大学城知识共享是一种节约知识交易成本的创新。知识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高额交易费用的商品,市场交易并非最佳的选择,所以知识在大学城高校间低成本而高效的转换是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其次,大学城各高校的地理位置和区域集聚特征使得大学城各高校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这种社会文化特征有利于大学城整体知识的扩散和共享。

再者,大学城区域声誉效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大学城各高校间需要在各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加强各高校组织问的知识交换和知识共享,提高大学城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4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内因分析

大学城知识资源的特性、大学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大学城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城知识共享最主要的内部动力。

4.1大学城知识资源的特性

按知识的可表述程度,可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大类。一般把编码程度相对较高、能以系统的方式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将编码程度相对较低的、难以形式化和模仿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或者意会知识或缄默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转移的媒介、方式、工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高校所拥有和形成的知识以及知识获取、传播、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是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需要的首要因素,高校的竞争优势将极大地取决于知识的广度、深度、知识结构和知识创造力的优势。大学城内高校的知识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授给学生的大众化的知识(教学方面知识);另一类是具有保密性质的核心知识(科研方面知识)。大学城高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都以显性知识为主,不具有机密性,不同于企业知识联盟中的核心知识或是涉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此外,大学城齐全的学科专业、丰富的知识结构层次等大学城知识资源的特性有利于大学城知识资源在大学城范围内的共享,经过大量的知识创新,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形成新的知识资本。

4.2大学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核心竞争力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文率先提出的一种管理理论。核心知识是核心能力的本质,但核心知识具有生命周期,若赢得持续的核心能力必须持续地更新知识,通过知识的获取、处理及补充形成新的核心知识,使核心能力的发展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高等学校不仅面临着国内竞争,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培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大学城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已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参照知识联盟的形式,加强各高校间的知识共享,使各高校互相交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在知识吸收和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出新的核心知识,使各高校持续保持核心能力。这样,不仅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关键是整个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有利于大学城持续健康的发展。

4.3大学城的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在学科建设中强调学科建设的全局性,改革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的概念,把多学科的力量有效的聚集起来,把教育资源合理的配置、整合起来,才能真正推进学科的创新和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重视利用本校内的学科知识资源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

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学科一般都各有特色,门类齐全,并兼具文、理、工、哲、管等学科门类。如果单独利用各自校内的学科知识资源,涉及的学科门类单一,很难在学科交叉融合中取得重大的突破。所以大学城内各高校由于集聚和制度等方面因素使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共享,经过不断的知识创新,更有利于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从而提升整个大学城的学科创新和学科建设。因此,大学城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学城知识共享的动力之一。

知识资源范文篇7

一、传统知识的概念和特征

“传统知识”这一术语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见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件的。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相关文件上甚至可以看出,术语的使用与概念的界定是目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讨论与研究传统知识问题时遇到了两个主要难题。在传统知识保护问题上,可能采用的术语包括:土著知识、土著群落、人种与种族、传统医药、传统知识、革新与习惯、传统与地方知识、技术、诀窍与惯例等。基本上可以分为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三类,但是不穷尽于此。之所以要将这三个问题一并讨论,就在于这三个主题具有内在属性上的关联性与共通性。

首先,这三个主题所涉及的对象都属于某种意义上的“共同遗产(commonheritage)”。从“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来看,这三种共同遗产中核心的要素,即无形要素都已处于公有领域,属于人人都可自由使用的对象。重要的是,这些要素往往会成为新的创造性成果赖以产生的基础,从而给使用这些要素者带来可成为私权对象的“知识产权”。出于对这些处于公有领域的要素的重要性的认可,国际社会最初的政策取向仅仅是“保存(preservation)”这些要素。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这些共同遗产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成果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加积极的选择,即积极地“利用(utilization)”而不是消极地“保存”这些遗产。

各国在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均已将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作为使用者的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纳入考虑的范围。“利益平衡”问题进一步上升到了权利人与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所要解决的就是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社会公众或群体在利用这些资源完成的知识产权中分享利益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历经代代相传的努力,原生境保护了相关资源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分享问题。

第二个共同特征就是其都属于群体智慧与贡献的结果,超越了知识产权保护所关注的个人智力成果的范围。“传统”虽然更多地属于人文要素,但其肯定不是任何特定的人刻意安排达成的结果,而是一定规模的群体经过长期的生产与生活过程在基本无意识的情形下逐渐培育起来的。

尽管人的努力与创造性活动可能对遗传资源及传统的形成与保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能被归结为可享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创造性。正因为如此,在讨论保护相关资源与利益分享问题时,正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显然已不合适;必须创建一种全新的制度,或者在知识产权制度中创建一个特殊的分支,以满足这些特殊资源保护的特别要求。

第三个共同特征是,每一主题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所创新和进步;而这种创新和进步中既有正规革新(formalinnovations),也有非正规的革新(informalinnovations)基于请求保护的对象所具备的这种介于正规与非正规创新之间的特征,有人提出了一种“等同(quid-pro-quo)”理论来支持非正规革新者的知识产权主张。依据这种理论,既然在特定对象上的正规革新得产生新的知识产权,那么与相关或者相似的对象相关的非正规革新就应该导致一种类似权利(cognaterights)的产生。这种理论最早可见之于1989年关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讨论,且在当时促成了两个决议的同时诞生:一个决议要求承认农民的权利;另一个决议则要求保护植物栽培者的权利。

二、传统知识权利与现代知识产权的联系和区别

传统知识根据现展中国家的观点,国家对其境内的传统知识具有资源主权,因而对传统知识的获得和利用,必须经过一国的事先知情同意、遵守国家对其境内的传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法律、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所认可的方式进行进出口,遵守国家关于对传统知识及环境保护的要求等。同是传统知识是和某一定的地域、传统、风俗、习惯等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公共性,代表着共同群体、社区、民族等的利益。而有别于现代的知识产权是属于某个特定的权利主体和利益主体。现代的知识产权属于私权,是国家为了鼓励私人将其所创造的智力成果公诸于社会公众,以促使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并相应地赋予该特定的主体一定的法律上的垄断性的权利。

可见传统知识和现代的知识产权是存在属性上的一些相似特征的。

(一)具有相当的垄断性和专有性

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和专有性是为各国法律所确认的。它同所有权一样具有排他性和绝对性的特定。日本的学者也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它分为独占权和禁止权。这种垄断性是为法律所严格保护的,也是权利人凭借该垄断性获得市场获益的手段。这种垄断性和专有性来源于法律的赋予,来自于权利人对其独立创造的智力成果的权利。传统知识也具有其垄断性和专有性。这种垄断性和专有性不仅是需要法律的确认,也来自于对创造这些传统知识的智力成果的保护。

这种垄断性、专有性导致了两种后果:一即在知识产权和传统知识的保护上,都要防止的是其垄断性的被滥用,导致其在产业上形成垄断,影响了公平的交易和自由的竞争,影响了社会公众对两种知识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二是两种知识之间的垄断性如何协调的问题。不能一味地强调现代知识产权的垄断性,而无视传统知识的专有性,甚至将其视为公共领域的自由资源,可以任意攫取和滥用,这不仅是对传统资源所在国的资源主权的严重侵犯,也是不利用传统知识的保护和利用的。因而在法律上确认传统知识具有和现代知识产权相当的专有性和垄断性,是传统知识得以良好保护、有效利用的法律保障,也是使国家资源主权得到实现的法律前提。

(二)具有地域性

知识产权所具有的专有权是受到地域的限制的,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其效力一般仅限于其国内。这种地域性是源于知识产权是来自于一定国家法律的授予,对于其他国家则需要一定法律程序,才能得到承认和保护。而传统知识的地域性更强,其不仅是需要资源所在国家的法律程序上的确认和保护,更需要通过国际协议、条约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甚至需要国际组织的来共同协调和保护。同时它是和一定的地区、民族、国民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联系在一起,因而就需要相应的地方的法规、地方政府的管理和保护。在地域性上,传统知识更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因而所制定的传统知识保护法律、法规等需要的是国际法、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三个层次,尤其是地方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对传统知识实行特殊的、有效的保护,起着具体的作用。

尽管传统知识和知识产品的法律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但在其特殊性方面,也存在着相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时间性

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法律所保护的知识产权,仅在法律所规定的保护期内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一定超过有效期,相关的知识产权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人类所共同使用。这在于知识产权是社会利益和权利人的利益的协调,否则会影响着知识的更新和利用,毕竟每项知识创造成果是有一定的价值寿命的,并从其注册或使用时起计算。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性”是建立在对受保护客体可利用价值实现的时间预期基础之上的法律设计。这正是导致专利、商标与版权作品受保护时间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时间性是鼓励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激励。

传统知识不具有时间性,这和知识产权大相径庭。不仅在法律上不能确定相应的法律保护的有效期,一旦在法律上确定其权利,则永远都应当是有效的。并不因为其长期的使用,或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形式的创新的知识产权,而减少对其的保护。这是由于传统知识是各地区的生存方法、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长期历史积淀而成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遗产资源,需要从法律上永久地确认对其的保护,一旦消逝即不可再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知识的价值会不断的上升,在时间上其价值的预期是不可确定的,对其保护的法律和技术的措施就更加重要。如果说法律保护的时间性铸就了现代知识的不断再生,那么这种时间性则将导致传统知识走向万劫不复的毁灭。

(二)确定性

知识产权的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权利主体的确定性和智力成果客体的确定性上。知识产权的主体需要具备何种资格及如何确定,法律上都是有明确的规定,一旦达到某种资格和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则成为某项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而且知识产权的主体往往是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具有个体性、明确性。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某些智力创造成果,也是符合法律知识产权法所规定的保护范围、形式和类别的,往往具有一定的传播载体和表现形式,符合法律所规定的统一的确认智力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确认某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

而传统知识的则不具有这样的确定性。传资源、传统知识与非属于作品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都属于在外延上不确定的概念。即使就某一个主张保护的“单位”(包括个体与群体)而言,其可主张保护的对象到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等等,都是无法回答的问题。首先在主体上,它不是某个个人、组织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某个社区、民族、地区等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和技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群体生活、民族文化、共同习惯的反映,也是为群体内的成员掌握的,并通过不断的历史流传、繁衍而继承下来的。同时这样的传统知识往往不具有相应的载体和传播形式,只是通过人们的记忆保存、口头流传、制造产品等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种对象的不确定性还在于,三类主题都将随着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类主题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均会有所不同。任何将其以现代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保存、利用和转让都是属于现在知识产权所调整保护的范畴。传统知识所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即主体、客体、对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应当有别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此外,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在法律保护和利用方面的价值取向也不同,前者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多样性、原生性、维持其完整性,以防止其失真和流失。其次才是其被其他主体所获取和产业应用,而且这样的应用不能损害传统知识的完整属性、更不能评价通过传统知识的衍生品——新知识产品,而取得知识产权以对抗、排斥传统知识的保有、维持和世代繁衍。通过以上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其在法律上是不能纳入到知识产权法所保护的范围的,而是应当根据其所具有的特殊属性和特征,而确定相应的保护机制。

三、传统资源的保护和惠益分享的法律分析

传统资源是现代技术与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而发达国家却一直在强调:任何对传统资源的保护都不应妨碍相关资源的正常流动与获取,也不应阻止对相关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因而坚决反对向传统资源授予垄断性的私权。这是一味强调保护创新,忽视传统资源保护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大量传统资源的破坏甚至灭绝,进而使创新失去了基础,中断了源泉。

保护传统知识就是要为那些作为创新基础的传统资源及其拥有者提供适当的保护,目的就是要与现存的知识产权保护相抗衡。一方面,设计一种机制,使那些技术与知识创新能力较弱,但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传统资源方面拥有相对优势的群体获得合理而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的授权体系,防止那些本应属于全体社会公众的知识与资源被少数人通过知识产权而垄断。

保护传统资源的目的在于,一为维持人类传统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二为作为传统资源保有者的弱者和其他利用传统资源者之间的利益安排和分配。因而对传统资源的法律保护将主要围绕这两方面进行。在这方面的国际法律文件主要有:保护生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BiosaftyDiversity,以下简称CBD公约)及其《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具体规定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分享通过其利用所产生的惠益的波恩准则》(以下简称《波恩准则》)等国际法律文件。

(一)在传统资源的保护和维持方面

CBD公约承认各主权国家对作为其自然资源一部分的生物资源的主权,认为各国有权依据其本国立法,决定如何获取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生物资源。这也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所确立国家的经济主权的体现。而这样的原则和主张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法律文件和国际实践所接受、认可和遵循,也是传统资源国际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

此外在CBD公约及其议定书中,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事先通知的AIA机制、预警准则等都是保护生物安全的重要机制。在具体的民间传统艺术、粮食农业、文化资源等领域也都有相应的保护传统资源的规定。

然而对这些资源的维持和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国际层面上,传统资源国应当主动地实施其资源主权,进行积极的国内立法、实施相应的措施。主要体现在:

1、建立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制度

对传统知识的登记和注册是源于传统知识的地域性和客体的不确定性。由于其具有地域性,和一定社区、民族和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习惯、传统风俗等具有历史的紧密联系,这是其他的地区和群体所不具有的,这使得在技术上进行确认和登记是可能的。传统知识的不确定性,即所保护的资源散布于各个地区,并且不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和流传形式,有效的登记、保存、注册有利于对这些传统资源的确定化、成型化和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确认该传统知识属于某特定的地区、民族、部落和社区群体等,实现权利主体上的确定性。

对传统知识的注册和登记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册和登记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专门机关、地方的政府部门、地方的社区、各个研究机构、群体部落等的主体,或者是几个机构的联合进行。由其代表各个传统资源的群体来具体行使这样的资源权利,将所得的收益用于传统资源的维持和保护,以及群体共同所有。二是确认传统资源的技术标准以及数据库等。这样的数据库及标准并非在于使尚未公开的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进入公共领域,应当包含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内容防御性的和积极的法律保护等多方面目的,进而使管理者持续控制和享有其知识与利益的权利通过对数据库和注册登记的汇编、运行和使用得到确认。比如中文版的“中国传统中药专利数据库(TCM)”包括含有超过12,124份有索引的中医药专利文献,其中含有32,603份中药配方。

对传统资源的登记和确认是其进行法律上的保护、进而实现其资源拥有者权益的前提,是实现法律定份止争、防止和减少权利冲突、发挥资源保护激励机制的功能。

2、对传统资源权利的权利的法律确认

对传统资源的权利范围的确认,包括对其所属群体赋予什么样的法律权利,以及这样的权利怎么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分配,进而实现传统资源权利的应用、转化、授权使用等方面。如前所述,传统知识资源和知识产权是有一定的共同性质,而又具有其特殊性,这就影响到了法律对其进行权利设置。

由于传统知识资源不具有时间性,因而对其所确定的法律权利也是无期限限制的,法律应致力于保护该权利的永续性和价值性,而不能规定一定的保护期。但是对这些权利的实施及监督状况、资源的适当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措施,应当按期限、事项等经常的进行。

由于传统知识资源具有垄断性和地域性,这就是决定了基于传统知识资源的权利的专有性,这个知识产权具有共同性。因而在权利的保护和防止侵犯时,在归责原则上应采取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即一旦发生了损害,法律就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在权利主体主张其对传统知识所具有的权利在不知情或保护不利的情况下被侵害时,应当由被控告的一方负责举证,证明其对所使用的知识资源具有合法、有效的权利,其权利来源和权利本身是没有法律瑕疵的。否则就构成了对传统知识资源权利的侵犯,应当承担法律上的侵权责任。

由于权利主体和客体不具有确定性,因而对权利内容的确定是法律保护资源的必备内容。除了财产权利所应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绝对权利外,对某项具体的传统知识所具有的权利范围、权利主体、权利的利用和保护制度、法律措施的监督制度和侵犯权利的责任追究制度等,应当由法律或相应的规章做出规定,使该项具体的而又不具有确定性的传统知识得到法律上相对确定的保护。

3、建立传统资源的维持和保护基金

由于权利主体和客体的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传统知识在维持、保护、利用和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随机性、任意性,这和法律保护权利的确定性是不符的。而只有利用和获益,而没有保护和治理的传统资源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根据谁获益谁治理、谁享权谁担责的法律原则,要求权利的主体、实施者、授权利用者等承担相应的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义务是适当的,也是促使其正确地利用资源、实现传统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法律激励手段。

同时对传统资源的利用而获得的收益,应当首先运用到传统知识资源的保护、维持和发展方面,传统知识资源的权利收益也属于特定的群体、组织、民族和社区等,而非由某个人或组织机构所有。同时也需要对由于传统知识资源的授权使用、及所获得的收益分配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腐败和公共利益的私人化。

因而可行的办法是对某项传统知识资源的利用所得的收益建立相应的基金,以促使对传统知识保护的以上功能的实现,尤其是对传统知识资源为群体外的其他人所获取、进行惠益分享的制度安排、实现传统知识资源的产业化和技术化应用等方面,是良好的制度保障。

4、确定管理传统资源的相关部门

纵然传统知识资源是属于某特定的群体、社区、民族和地区的,也是有相应的制度进行保障的。但是对传统知识的保护、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措施是需要由相关部门来监督的。同时私人或非政府组织机构在传统知识的保护方面,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法律和机制上的指导,这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对其境内传统资源的主权,其中对内的监督管理、法律保障是必要的,这样的职能是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来具体的实施的。而在对外方面,传统知识资源的利用和与国外相关机构、法人组织的建立和具体实施惠益分享制度时,所确定的制度安排、具体的分享机制、教育培训、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是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认可的。

目前,在中医药、农业、生物资源等方面,我国已经逐渐确立的相关的政府机构,来履行相应的保户传统知识资源的职能,也是我国通过相应的国际协议来积极地争取国内的资源管理主权的体现。

(二)传统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

CBD公约在尊重缔约国的资源主权的前提下,要求各缔约方努力为生物资源的获得创造条件,以使其他缔约方能够为了在环境意义上可靠地加以利用而获取有关的生物资源,而不要设置有悖于本公约目标的限制。而不论是提供方,还是接受方,都不能单方面为遗传资源的提供与获取设定不合理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设定了遗传资源的获取和转让、技术的获取和转让、信息的交换和科技合作、利益的分配和财政资源的提供等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并形成了传统资源的惠益分享制度(AccesandBenefitSharing,以下简称ABS)。可见,作为遗传资源主要接受方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波恩准则》对ABS过程中的步骤作了更进一步的规定,这包括“事先知情同意制度”和共同商定条件。“事先知情同意程序”要求获取遗传资源需要取得资源提供国的事先知情同意,内容包括:给予知情同意的主管部门,时间规定,用途说明,取得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机制等等。共同商定条件则是遗传资源提供方和获取方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包括:遗传资源的类型、数量、活动的地理区域,对材料用途的可能限制,原产国的主权,能力建设要求,向第三方转让的规定,尊重土著社区的权利,保密资料的处理,如何分享惠益(惠益类型、惠益时间性、惠益的分配和惠益分享机制)等等。

然而这些国际条约及协定所侧重的都是关于传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即使关于传统资源的保护和维持方面的规定,也都非常的原则和宽泛,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和保护方法,因而这些具体管理和执行方面的计划、方法和步骤,则不仅成了相关国际组织及各国继续进行开展工作的事项,也成了作为传统资源国的发展中国家和利用传统资源进行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发达国家之间,讨价还价和反复磋商所乐此不疲的话题。

2005年2月的一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临时会议的关于ABS实施战略计划书表明,针对各国对ABS的实施进展状况、及所确定相应的指标选择上统计了各国的意见。其中巴西等国反对对ABS确立强行的指标和计划,而应由各国进行自主确定,这反映了资源国对其主权的主张。这样的指标可分为进度指标和效果指标。其中进度指标是帮助缔约方衡量制定国家制度、解决ABS问题的进度指标,包括已建立ABS的国家联络点和国家主管机构,处理国家一级的ABS运作机制的国家数量;已经制定相关的措施,便利其他国家获取资源的国家数量;确保管辖范围内的使用者遵守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和据之获权的国家数量。效果指标是指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框架,用于衡量ABS的运作和实施效果的指标,包括:与资源国主管机构签订合同,以获取遗传资源使用权的外国使用者的数量;附有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国家加入到ABS机制中的数量,以反映从资源国获取权利工作更容易;每年签订ABS协议的数量;未经授权获取的案例的数量;以及受训人员的数量、传统资源的转让数量、授予以传统资源为基础的产品和技术的专利数量等等。可见在ABS机制的遗传资源的获取利用方面的进展,要比事先知情同意的程序设计要相对成熟、迅速,可见技术发达国家对传统资源的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获取和分享是何等的迫切,而对其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关注又是那样的无暇顾及,这也是资源国在建立相应的ABS机制时所不能忽视的,是其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和主权的前置程序。

通过对ABS运作机制的谈判达成的结果和最终形成的方案,将直接影响着这些条约所规定的制度和机制的进展状况和实施效果。同时传统资源国家在主动地争取国际上的权益和来自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援助时,更应当积极地加强国内的传统资源相关立法和管理,协调国内的传统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技术体系,在传统资源的保护和惠益分享两个方面将自己的资源主权从国际层面的口号转化成国内的具体权益。

四、我国对传统资源的法律保护展望

知识资源范文篇8

一、文学论文知识重组平台的选用与设计

文学论文的知识重组,需要选择一个适用的软件系统构建平台,以便建成适用的小块知识资源库。目前,国内较好的资源整合系统有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发的跨库集成检索系统(CSDL)、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研制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清华同方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USP和TRS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门户(TRSIIP)、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宇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等可供选择。特别是经过改造的•“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所用软件,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作平台。软件系统选择到后,还应在其首页上作数据库题名、主题词、检索口等必要的设置,以期构建更科学的数据库。数据库首页上作系列主题词设置具有两大功用:一是导读功用,引导读者快速、有效地从小块知识资源库中获取和利用其适用的知识资源;二是宣传功用,通过若干个主题词就能让读者尽快了解本数据库的知识资源体系。进行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小块知识资源库首页上的系列主题词设置,可根据学报文学论文的特色选取和组织相应的主题词系列。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按学科知识分类可将专题数据库首页设置为:文学研究一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一诗词创作、戏剧创作、小说创作、散文创作、儿童文学创作、报告文学创作、民间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一诗词评论、戏剧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儿童文学评论、报告文学评论、民间文学评论……点击上列最小检索词小窗口即进入第二层面及其检索窗口,如点击下列左边的“小说创作”进入下一层的检索窗口。数据库的第二层面也可设为第一层面竖条窗口的多检索人口(如:“传统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等)或一层面竖条窗口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如:“小说创作”的下一级细分示意图“中国小说创作、英国小说创作、美国小说创作”等)及其检索入口。数据库检索层面的设置,是一种知识分类重组形式,其设置的最小类目可以作为论文开发小知识块的第一主题词,用于按主题进行开发性知识重组。如上所述,可以把有关散文创作理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组织到“散文创作”这一主题词上,可以把有关诗词评论研究论文的开发知识重组到“诗词评论”这一主题词上。开发性专题知识小块数据库不宜采用分类号作知识小块的分类重组,以多级主题词系列作按主题词分类重组是个好方法。此法很适合开发人员有效开展知识小块组织工作,由此法重组起来的小块知识资源库也非常便利读者的检索利用(符合读者的检索习惯)。但是,学报中文学论文的开发知识系列,更应该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设计专题数据库页面,如当代文学本科教学专用参考开发文学知识数据库首页可设计为:当代文学研究一新时期文学产生背景、新时期文学创作特征、新时期文学创作思潮发展、新时期文学理论思潮发展、新时期诗歌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新时期散文创作……新时期小说创作(细分)一伤痕小说创作、反思小说创作、改革小说创作、寻根小说创作、先锋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创作、新历史小说创作……选择好软件并设置好各个建库层面后,就可根据相关设计进行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重组。根据老师上课的实用教学题纲进行专题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学报文学论文开发性知识重组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利用开发知识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好途径。

二、高校学报文学论文资源的开发

文献知识资源开发已经提了很久,做了很多,但成效不显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开发出来的知识产品质量不够高,无法使读者与用户完全满意。要从文学论文中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产品),开发人员有熟练开发技巧并了解文学知识很有必要,这是技巧之外的大技巧。高校文科学报中的每篇文学论文都有若干个专用小知识团块,从文学论文中作小知识块开发,应根据文学论文的专用知识团块分布状况进行切分,然后提炼成精致的小知识块。例如作者旷云的(论<聊斋志异>的时代性》一文,可开发成:“科举制的兴衰史(小知识块的标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录用人才的制度形成于隋朝,在唐朝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两宋时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在元代曾一度终止,但并没有妨碍它在明清之际走向发展高峰的命运。然而,它却未能跳出中国文化盛衰循环的规律,盛极必衰,科举考试在它走向最高峰的那一刻,就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路,直至走上僵化、死板的穷途末路一等9个小块知识单元。文学论文的小知识块开发分三步:第一步,对知识小团块进行切分。辨别知识小团块先要识“块”,识别文中知识小团块的分界线才好分块。一般对有4级或3级小标题的按小标题分块;只有2级小标题的或无小标题的,需认真阅读分析论文后根据知识组合团快分块。文学论文的小知识团分块,可运用相关的分块诀窍:有明显知识团的论文多数按团切分;小说评论方面的论文,可按原著的情节切分;文学史论方面的论文可按时序切分等。第二步,对切分出来的知识团块进行“瘦身”提炼。从文中切分出来的知识分块,大多数都要进行“瘦身”处理。特别是有些以文中的某段文或某两段文作知识块的,经过再提炼后才能成为精炼的小知识块(精品)。知识分块的再提炼,就是要运用编撰文摘的技巧,把其中主要的内容摘录出来,丢弃那些次要或不用的部分。进行文学论文开发知识块的“瘦身”提炼,需要坚持最小化原则与性质不变原则,即应把文学论文提炼成各种最小的专用知识块(单元),并使最小化的知识块能保持其原有的含义、性质。第三步,小知识块的组合(知识重组)。经提炼出来的知识内容,有些只作累加即可成为适用的小知识块(成品);另一部分得由摘编员通过使用关联词连接成有序、通顺的知识小块。进行文学论文的知识开发,要求开发人员既要掌握相关的开发技巧,也要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掌握开发技巧,能提高开发速度;而掌握文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文中小知识团块的划分,开发出高质量的小知识块。

知识资源范文篇9

(一)智能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智能型的人才,这样就需要企业在发展中要对人才的知识、科技和创造能力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变。这种改变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这些智能型的人才也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他们要有高深专业知识,还能够利用资讯科技来获取前一辈人的经验。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企业必须首先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要注重人的思维方式的再造和创造性才能的培养,以思维方式的训练为主,培养职工的洞察力、创造力、判断力,使他们能够对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需要,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过程与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相比,最大不同是它在发展要直接依赖知识才能进行有效发展,这种知识利用不是对资源、资本利用。在对资本利用过程中要保证规模和数量。在利用方式上要放弃目前普遍的追求产品技术和单一产品生产规模,而是要把高、新知识作为生产的主要内驱力,突出知识产品的信息化、个性化、智能化,并迅速地加以更新,满足日益变幻的生活需求。这才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力资源。

(三)综合型人才在人力资源发展中需要综合型的人才,综合型包括科学技术、科技技能和管理技能。科学技术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力资源中的社会科学包括了一定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这是随着科技进步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方面。经济时代中要求人才更加专业化,所有的工作人员在自己的领域中要有专业的技能。换一种说法就是必须要更注重广泛考、能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讲究管理工作中思维的系统化、全方位、立体型,使自己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全才。

(四)协作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力资源活动具有协作性。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单纯的凭个人智慧在企业中发展已经与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发展不适应了。企业发展是链状供应体系,特别是在银行服务模式中,我们能够理解成网状服务状态,这样进行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就是要各个网点进行协作工作的。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发展要把人际关系社会化,企业在发展中必更加需要进行协作型的人才。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企业要尽量确定人力资源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首先按照人力资源投资理论中要求的要确立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我们可以认为人力资源其实是一种经济性资源项目投资.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特殊、资本属性.它还和一般资本不同。能够作为一种资本性资源,能够表现在很多方面,对于投资这部分,能够在一定时期产生一定的经济利益,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会有消耗和磨损,但是产出的效果是非常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一个企业的人才在后天挖掘价值和能力产出是非常大的,对他进行培训也是非常好的投资。

(一)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观念都在变化,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人力资源在发展趋势这方面,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内容是可以终身实用的,教育培训就是人力资源提升水平的一种方式。在培训教育中要保证一定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制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在培训者方面,还要保证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二)人力资源发展培训要职业化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要保证实现各种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组织目的强有力手段,就要在过程中普遍接受,特别是在培训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对于公、私组织中进行专门化的培训。在培训中,要形成一种自己的培训体系。要聘请专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和培训专家。利用高超的培训知识进行培训,这样才能够得到好的培训效果。

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有一定的创新,这种管理创新方式主要是管理层次要战略化,在管理模式中要进行动态化管理,在管理形式中要保证虚拟化,在管理方式中要进行分散化,在管理手段中要网络信息化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五个方面。

(一)管理层次战略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层次要向战略化方向转移。把人力资源工作从作业性和行政性事务中全部解放出来,加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管理部门把所有精力都要投入到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在这方面还要保证具有辅助型管理职能。另外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一些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上升到企业营业部门的战略伙伴,这样才能够加强人力资源战略化管理。

(二)管理模式动态化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中,一些方面的管理经常会出现一些死板的管理方式,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动态化的模式管理方式,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进行动态化的管理模式要从对员工工作的状态进行纵向管理,在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各个部分都要紧密的联系起来,还要从纵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人力资源动态化管理的主要模式。

(三)管理形式虚拟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一般都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采用一种外包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分析转移到对职能范围的分析,这样要求把整个社会和其他组织联系起来才能够实现。

(四)管理方式分散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要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但是员工对于信息管理的处理方式中,要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不会进行日常事务处理,所以他们的工作模式不用进行集中化管理。在最高层的管理人员中,不用获得更多的消息,也可以进行良好的工作管理。在分散化管理中,要让员工更加了解这方面工作的要点,这是管理分散的主要模式。

(五)管理手段信息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讲究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管理方式中要与网络技术向结合,这样能够帮助实现一些员工福利这方面的计算。这是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四、结束语

知识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共享;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与知识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宜新时代对知识创新、知识增值的发展需求。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乃至整个人类发展都对知识信息有了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在后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组织决策重心不断下移,企业组织频繁变革,组织管理实践的运行方式向团队转移。所以,研究哪种模式能够推动企业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提升组织的创新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探索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知识共享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知识共享和知识增值中的积极作用。

1知识共享的现实意义

知识共享是指员工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知识,使知识由个人的经验扩散到组织层面,从而员工可以通过这个良好的平台查询组织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反过来,好的方法和工具通过反馈系统可以扩散到组织知识平台上,让更多的员工使用,从而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从20世纪末期以后,大量的研究证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与知识共享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比如培训开发、员工配置以及工作设计等,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知识共享的方式、广度及深度。科学合理地配置企业员工,有助于构建知识共享区域,进而促使企业员工之间获得知识以及知识流动,而培训开发活动则可以传递组织的规范及价值观,进而能够优化知识共享的效果。由于单个的人力资源实践非常容易进行模仿,从而便无法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无法消除团队共享知识的障碍,无法构建顺畅的团队共享知识机制。由于团队工作方式在企业组织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对影响团队知识共享的因素进行探讨,并且由此提出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成为优化企业管理以及深入研究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2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共享的积极作用

在企业的组织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取代原有的事务性管理以及行政性管理,开始朝着战略管理的方向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尤为突出的变化就是将人力资源当成企业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进步促进了人力资本理念的提升,进而将人力资源上升到人力资本的层面。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突出知识共享,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促进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对于促进知识共享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人力资本理论于20世纪中期便出现了,把具有较强抽象性的知识技能当成与资本类似的生产要素。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理念将是协作与自主并存。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未来的必然趋势是专业管理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弹性不断加强,上下级关系更为模糊,组织界限更加不明显,层次关系将会被互补关系和合作关系取代,而适应这种发展要求需要对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进行创新。简单来说,企业的组织关系在未来将不会再是传统的固有组织形式,而是更加注重知识积累、智力资本,更加重视传统管理理念向人力资源投资及投资转变,而不同的管理则势必会对员工和企业的方式、程度带来不同的影响,并且知识型的员工也将有着更高的非经济需求、经济需求乃至个性化需求,员工的独立性会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则是推动员工的交流合作与互助发展,从而通过建立新型的员工关系促进知识共享。

3促进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3.1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从知识管理理论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出发,研究者将重点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知识共享的主题上,并且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整合系统与单项实践对企业的知识共享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实施有助于资源共享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措施,企业则应切实立足于企业团队知识的共享障碍,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探索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以此为促进知识共享提供有效的路径,以便于化解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障碍,提高企业知识共享的有效性。3.2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措施对知识共享具有非常突出的影响,有效、积极且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企业的知识共享产生正面影响。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向功能以及调控功能,以此促使企业内部员工共享知识的行为,借助于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推动知识共享,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与核心目标。3.3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知识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离不开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切身参与,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人是最终的接收端以及最直接的发送端,而在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中,员工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企业应当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效能,推动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便离不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由客观方面的知识共享条件决定的,不会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发生转移,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知识共享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将信息技术应用在知识库管理中。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可能创造出也不可能存在普遍适用的一个方式,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的实践与人力资源管理会为知识应用、知识传播以及知识创造服务,因而信息技术是必不可缺的。3.4搭建交流平台消除知识共享障碍。企业应当加强团队及员工的开发培训,以此加快隐性知识的流动速度、增加团队隐性知识的存储量、提高隐性知识的流动效率。第一,要建立师带徒的培训开发机制。企业团队中具备丰富隐性知识的每一位员工均可以当成“师傅”,企业员工可以互为师生、互相学习。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仅有助于拉近企业员工之间的知识距离,而且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员工,从而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共享知识工作团队。总的来说,组织、技术和人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组成要素,而组织和人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由此可知,组织、信息技术以及人力资源是知识管理的主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尤为关键的一个知识管理主题,而知识管理的一大核心则是知识共享。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知识共享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关系。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