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7:31:36

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范文篇1

政府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载体,以人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人力资本增值、流程知识创新等为导向,系统化、组织化地鉴别、获取、开发、共享、利用、存储组织内外部知识的一系列活动。

首先,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属于“认知”和“精神”层次。其次,政府知识管理的施行需要其他硬件、软件因素的支持。最后,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以知识为载体,这些知识在政府中有不同的分类。根据其应用范围可分为组织级、团队级和个人级;根据其种类可分为“信息资产”和“流程知识”,其中流程知识是“如何顺利完成任务”之类的细节,它存在于组织成员的头脑中。

二、政府绩效的内涵

从唯名的角度理解,政府绩效就是政府活动的“绩”与“效”之和,即“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和“获得了什么效用”,它与政府的使命、职能紧密相关。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绩效、流程绩效和个人绩效。个人绩效是个人工作产出与工作行为的结合;组织绩效是组织在数量、质量和效率等方面的完成情况;个人与组织绩效要靠流程来连接,流程绩效包括部门间协调、工作流程通畅、流程响应等情况及表现。

三、知识管理与政府绩效

知识管理能为政府绩效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如知识的共享、工作效率的提高等。另外它还将发挥长期作用,如使得基于知识共享的政府决策更加科学、透明等。以下将探讨如何实施知识管理以改进政府绩效。

1、实施知识管理,提升组织绩效

(1)重构组织战略

成功的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那些可以带来组织变革、改进业务流程且与人力资本战略紧密联系的机制、方法、手段来实施的。一方面对组织自身使命、面临机遇、知识架构、人员结构等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和把握,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另一方面通过配套机制的运行、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知识库的建造、组织成员的培训及组织文化的引导等途径支持知识管理战略的执行。

(2)变革管理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管理必须要向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和组织方式转变。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不是其拥有的静态知识存量,而是组织促进知识有效转移、流动和共享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最佳的实践经验在组织内迅速扩散,使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3)变革组织文化

知识管理的运行需要其它活动的配合,如组织文化的变革。在政府组织中,引导并建立一种认同信息、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对知识管理十分关键。组织文化作为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组织及其成员所遵循的潜在规则和要求,其对于新事物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在组织中的应用和发展。

2、实施知识管理,提升流程绩效

(1)增进部门间协调

实施知识管理,增进部门间协调,应突出对矩阵型组织的知识管理。首先,应该改变以职能为导向的传统部门制,实行以任务为导向的矩阵型组织,强调政府的扁平化和部门间的协调。其次,还必须设计良好环境并创建一些活动,鼓励团队之间共享信息和知识,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与发掘。由于大多“流程知识”就产生于这样的活动中,因此要注意对其进行发现及存储并作为集体财产共享。

(2)促进流程创新

现代政府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知识管理的实施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政府流程创新提供便利。一方面要打破政府组织内部的职能结构,促进了在各种环境下信息、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要促进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办公。因此政府知识管理的实施又可以看成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重组政府部门,完善公共服务流程,增加全员参与的途径,为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

3、实施知识管理,提升个人绩效

(1)促进智力资本增值。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实施知识管理,应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培养及其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的开发、增值应纳入政府知识管理实施的战略规划中。

政府绩效范文篇2

我国自入世以来,政府由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正逐步从市场竞争中退出,致力于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一切以人民名义取得的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配置、消耗都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政府部门和机构工作效率的高低、为人民服务责任履行的好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不仅要求对其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更要求对财政收支、国民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做综合分析和评价。绩效审计正是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审计制度融入世界审计主流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中国审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完善有效的政府审计制度,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监督,并适当地进行审计公告,才能便于公众对公共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了解与监督,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促进政府提高整体诚信水平和工作成效。

目前,绩效审计虽然已经在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逐渐开展,但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总的看来还很滞后,没有构建形成一套健全的审计模式。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探讨方兴未艾,借鉴国外成熟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和经验,设计构建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是一项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又极富挑战性的工作。

一、政府绩效审计基本理论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涵义及重新界定

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从它产生以来,经过各国的实践,至今已形成了一系列概念,由于在各国的做法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其内容也各有侧重。目前,世界各国对政府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定义,许多国际组织和绩效审计领先国家对政府绩效审计有各自不同的定义。虽然具体的表述不同,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普遍认同政府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上述共性的方面显然也适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在借鉴国外关于绩效审计定义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本文认为可以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概括为:政府绩效审计是由独立的政府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取得证据,依照选定的标准,对政府及其各隶属部门及其他使用公共资金的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核检查,并做出独立、客观、系统地评价,用以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审计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并且随着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扩展而有所发展。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人所负财务(会计)责任进行的审查和评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不仅被要求评价被审计人所负财务责任,还必须审查和评价在经营管理中讲求经济、效率、效果的责任,绩效审计由此产生。绩效审计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加重了政府审计部门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把政府审计推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在此过程中,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下三种理论。

1、资源有效配置理论

资源有效配置理论是研究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用等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或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既定的产出。但是,随着政府公共支出日益增加和公营企业不断涌现,有限的经济资源日益满足不了需要,使人们对政府部门支出的效益越来越关注。政府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和控制活动不断增强,政府机构的开支也与日俱增,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授予政府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权利的公众及其代表无法直接了解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的状况,因此,由专业审计人员实施绩效审计,提供客观公正的反馈信息就成为必然。政府绩效审计就是要关注:政府财政资金是否实现了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合理配置。

2、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理论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要发挥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收入、产业等政策和政府指导以及经济监督,保证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理论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产生的原因就是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政府开始执行一些非传统的职能,日益承担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任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在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担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公务官员需要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使用结果得到答案,绩效审计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应运而生。

3、外部影响理论

外部影响是指个人或组织的一项活动给社会上的其他个人或组织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也就是说给其他个人或组织带来了社会效益,就称为“外部经济”;反之,则为“外部不经济”。政府行为可能产生外部经济,也可能产生外部不经济。随着民主意识的发展和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公共支出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人民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开始要求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关心公共资源使用的合规性。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要求。

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内涵

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这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服务型政府的涵义

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以为公民、社会有效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公共秩序和公共服务为核心,以规范、有序、依法、透明的服务为手段,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和社会诉求进而不断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并承担责任以达到善治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政府治理模式。

(二)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石

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除源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思想,还从经济思想、法制思想中获得营养,传承了几千的政治、法制、社会思想传统,吸取了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法学家、伦理学家的思想精粹。因此,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石主要有:

1、人民主权论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主权被赋予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等新的内涵,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在。为人民服务理论是人民主权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理论主要是由的“为人民服务论”、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论”和的“**”思想组成的,主要内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政府也必然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正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和体现。

2、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运动将目标锁定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其实践和主张主要包括:实行多中心、分散化的公共管理,向下层放权,向社会放权;将约束型以规则为本的管理思想转变为鼓励创新型以结果为本的管理思想;改变严格金字塔式的多等级组织体制,推动组织体制扁平化;以公民为顾客,根据其需要提供多样化服务;引入私人企业管理方法,在公共服务领域引进竞争机制;改革传统的繁琐的零基预算制度,实行按效果拨款和绩效工资制度等等。其总的思路就是尽可能按办企业的方式进行政府管理,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政府应该成为有限政府,其主要职责是掌舵即制定公共政策,而不是亲自去从事公共服务的提供。

3、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是关于公共行政在将公共服务、民主治理和公民参与置于中心地位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对老公共行政和新公共管理的批判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公民权、公共利益、公民参与和公平公正,“在新公共服务中,诸如公正、公平、回应性、尊重、授权和承诺这样的理想不是否定而常常是超过了那种把效率作为政府唯一标准的价值观。”

4、公民社会理论

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催生和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使大量的个人和组织摆脱了政治权力的束缚,成为非政治的生活主体,即公民社会主体;相应地,政治权力所支配的生活在相对萎缩,这就拓展了公民社会的活动空间。“现代民主政治是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而且只有建立在成熟的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功。”公民社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民主政府,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三、政府绩效审计与服务型政府的契合

(一)开展绩效审计是建立高效的政府机构的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向公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秩序和公共服务。政府的职能就是通过管理和服务来确保社会公众利益的不断实现。作为未来政府管理新范式的服务型政府,要依法整合各种行政资源,积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公共秩序和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公众维护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社会在稳定秩序下运行的诉求。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率,一直是政府管理追求的基本目标。所谓高效政府,要求政府机构的人员必须要少而精干,政府行为必须是有效率的,政府应该和民众具有互动性,有比较高的效能。一个高效的政府对于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准。政府审计的工作范围也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更广泛的绩效审计扩展,并在促进公共资源有效利用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绩效审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保证政府尽到对国家和人民应尽的责任。通过审计,揭露其管理不善造成效益差效率低、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改进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完善法制建设,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更好地实现政府的绩效目标。

(二)开展绩效审计是促进政府职能有效转变的需要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有限和有效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表现在政府应该从过去“大政府”、“全能政府”上转变过来,将政府职能的触角从社会能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领地收缩回来,把能由市场、社会和个人处理的事情交还给他们,积极建设一个“小政府”。有效政府是服务型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的形态之一。服务型政府摒弃管制型政府繁文缛节的行为方式和层级制度,通过放松规制、精简机构、授权等方式追求一个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更为适时的、更具弹性的、更加灵活、更有成效服务。加入WTO后,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要求,要求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越位,要求政府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了促进我国政府职能顺应WTO的要求而进行有效转变,作为具有政府审计监督权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也必须发生相应变化,它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审计监督职能,事后监督、重复检查多,防范性、事前、事中监控少的状况,必须采取包括绩效审计在内的一系列监督措施,促进政府职能的真正到位。

(三)开展绩效审计是适应集约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集约型经济是建立于市场经济之上的效益型经济,它对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上需要突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局限,扩大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部门的经济行为效果。另外,政府绩效审计也应主动承担起为集约型经济弹好前奏的任务,主动将审计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换。

(四)开展绩效审计是公众及社会了解政府并信任政府的需要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善治和满意的政府。善治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保证社会良好治理的实现。服务型政府要保证向社会公众提供高效、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不能仅仅只依靠政府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因此,政府需要与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协作来达成服务的提供。与此同时,政府为公众服务要实实在在,按照客观规律和基本原则“着力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最直接、最紧迫、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满意。

政府绩效审计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政府经济运行效果的平台。随着政府公共支出的日益增加、公营企业的不断涌现以及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政府部门支出的效益也越来越关注。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愿望和要求。政府绩效审计可以改善政府的经济管理、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同时向公众公布审计结果,让公众了解政府财政使用情况的制度,培育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政府绩效审计能够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公共责任,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对人民负责,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构建服务型政府和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从保护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旨在实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绩效审计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审计立法方面

早在19**年的《国务院批转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中就规定:“对国营企业、基本建设单位、金融保险机构,以及县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的相当于国营的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并考核其经济效益。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对严重的贪污、侵占国家资财、严重损失浪费、损害国家利益等行为,进行专案审计”。在这里提到了“考核经济效益”,但考核对象仅限于国营、集体企业、基本建设单位和金融保险机构;还提出了对严重损失浪费进行专案审计的要求。在19**年的第一个审计法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则明确规定“对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这时仍然沿用了“经济效益”的提法,而审计对象则扩大到了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1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规定“对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家资产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这里用“效益”一词取代了“经济效益”的提法,扩大了效益审计的内涵,并首次将效益审计对象扩大到“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即政府效益审计。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一步将效益审计范围扩展到了“国务院各部门”。20**年新修订的审计法保留了该部分内容,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说明我国政府对绩效审计的重视进一步加强。

同时,政府审计准则是政府审计部门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和工作范围的特点制定的,是对政府审计人员和政府审计行为的规范。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是确定审计责任的依据。虽然,我国的法律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审计法》等法律文件中均提到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但是始终没有明确详细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出台,所以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政府绩效审计的结果缺乏权威性,另一方面使得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无章可循。这种不规范的审计形式必然难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同时,绩效审计结果的处理无法可依。绩效审计完善了财政资金的监管链条,但是,如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怎样追回损失的国有资产等等,都没有相应规定。那么,政府绩效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开展的意义。所以,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严重地影响了审计的工作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制方面

审计体制是影响任何审计开展最根本的因素,而且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力度越大,审计体制的影响就越大,作为高层次审计监督的绩效审计就更难以摆脱审计体制的制约。从审计体制看,我国目前是双重负责的审计体制。审计部门不仅要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还要向本级政府报告工作。由于本级政府对于该审计部门工作的直接领导往往超过了上级审计机关,所以“双重负责”的意义名存实亡,审计部门对于其直接领导者——本级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价显然缺乏独立性,特别是当各级政府某些行政活动有悖于法律,或在行政活动中存在短期行为,或者发生区域利益、行政级别利益、部门单位利益冲突时,尤其会影响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的核心是审计组织的独立,组织独立决定于人员独立和经费独立,这恰恰是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无法满足的。

政府绩效审计的受托经济关系在处理上也存在问题,审计的委托者、审计者以及被审计者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明晰,实际上是一种中央政府自己使用公共财产同时又反过来审自己的关系。同时,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成效受政府首长个人意志左右。这种在行政型体制下必然出现的现象是有其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依据的,是政府首长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责的必然结果。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决定审计根本大事和工作重点的决策者是政府首长而不是审计机关自己。审计工作的安排与政府首长工作职责、政绩评价甚至个人偏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目前体制环境的弊端导致政府绩效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制约了政府绩效审计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的发展。

(三)预算管理体制方面

首先,从预算管理体制上看,财政部门既是预算的编制者,又是预算的执行者。在这种预算管理体制下,政府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由财政部门来决定,经济利益的制约使它难于独立、客观、公正的对财政部门的绩效做出评价。其次,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审查预算的执行结果,然而预算决算机制的不完善,现有的预算决算大都简单粗糙,没有详细的支出明列,目前能够看到的部门预算只是少数几个部门的预算,还看不到所有一级预算单位的预算。另外,还有大量并未列入的预算外支出。第三,实施政府绩效审计进行审计评价,除了常规的账簿报表等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大量的非财务指标、资料。但由于目前我国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对项目立项、预算编制、资金分配等环节审计介入较为被动和滞后,对许多重要的非量化信息无法收集到比较翔实的明细资料。被审计单位也往往利用其所处的垄断地位,以审计人员所需资料超出财政财务收支范围或者内部资料涉及机密内容等为借口拒绝提供,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公共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或仅仅依靠有限资料进行评价,加大了审计风险。

(四)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

政府绩效的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衡量、评价绩效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制定有详细的绩效审计标准,如澳大利亚的绩效标准包括工作绩效、生产率、使用率等。美国对难以量化的标准建立了“优先实践”概念为衡量标准。而我国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来源如组织的基本命令或基本计划文件、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方针性文件、公认的管理实务准则等内容不详细。同时,审计标准不适用,如被审计单位的计划指标不科学,没有反映经济活动应当达到的水平,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原来使用的标准不适用而没有及时更改。迄今为止,审计人员还没有一个公认可接受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可供利用,由于政出多门,标准本身很不完善,甚至标准之间相互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对绩效的评价无据可依,无疑会影响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五)政府绩效审计模式方面

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绩效审计模式,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程序和方法体系,这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和方法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另外也是由我国审计工作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审计机关成立的历史较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实施方式相对单一,主要由国家审计机关负责实施。审计监督程序不科学,目前审计机关接受的审计任务绝大部分是事后审计,审计的结果是审而无绩、绩而无效,若这种事后监督的执法程序不改善,对审计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即便是绩效审计开展得再好,最终也难逃放空炮的结局。目前绩效审计大部分仍然停留在较低级的审计层次上,即只重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忽视了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相结合的全面绩效审计。随着审计内容的发展,单纯的定量审计已不能满足现有审计目标的要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方式越来越重要,并且需要针对不同的社会现状,采用切实可行的审计策略。

(六)审计人员方面

目前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对公营部门绩效审计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长期的财务审计工作已经创造出一套方便可行的程序性方法,审计人员开展起工作来可谓轻车熟路。然而政府绩效审计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审计方法可供使用,没有现成的审计准则可以遵循,这是个崭新的活动领域。所以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有意回避。不少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传统合规性审计上,实际工作中习惯于看账本、翻凭证,对于如何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纠错防弊得心应手,而对如何分析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感觉无从下手。另一方面,这种主观认识上的轻视也反映出人们对财务审计与政府绩效审计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缺乏控制。实际上,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如果没有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做基础,政府绩效审计结果的可信性也将受到怀疑。所以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并不排斥财务审计。两种不同目的的审计活动不能割裂开来。

政府绩效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泛、审计方法多样、审计结论具有建设性等特征,从而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在结构上必须具备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的专业人才,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绩效审计工作。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西方各国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但是,目前我国审计队伍尚达不到上述要求,一是审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现在大部分的审计机构拥有一定数量的审计、财务、会计人才,而其它工程、经济类专业人才很少,甚至没有。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主要是“财会型”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的审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同时普遍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对现代审计技术比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同时,审计人员数量上也较缺乏。我国的政府机关管辖范围大,由此造成了政府审计任务繁重,不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更有一大部分精力被国有企业带走。财务审计也只实现了部分审计,而没有扩大到所有公共部门和单位,没有实现对所有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相比于繁重的审计任务而言,审计机关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反腐倡廉,揭露纠正违规行为,审计机关很难抽身再集中精力实践政府绩效审计。

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的体制、法律、经济等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活动存在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因素。所以要想在我国全面顺利地开展政府绩效审计,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改善,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各种制约因素。

五、我市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践

近年来,丽水市审计局积极探索政府绩效审计。20**年至20**年,丽水市审计局在全市9个县(市、区)开展城建资金、水利资金等同步交叉上审下审计,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认为该组织形式绩效审计的内涵。20**年以来,丽水市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和**省审计厅《关于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模式的指导性意见》,加快绩效审计理念更新,加强绩效审计学习培训和交流,加强绩效审计工作考核、指导,大力推进绩效审计。丽水市审计局从绩效审计选项、内容、方法、绩效评价、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

按照选项四原则选准绩效审计项目。加强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横向、与上下审计机关纵向的沟通,按照重要性、时效性、增值性和可行性等四项原则认真选好绩效审计项目。在具体内容上: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选项,开展了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旅游扶持政策、“康庄工程等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审计与调查,促进市委市政府政策、措施的落实。二围绕社会民生选项,围绕关注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审计与调查,促进民生政策落实、资金使用规范、社会和谐有序。三围绕丽水特色选项,开展了乌溪江紧水滩移民下山脱贫、民族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审计与调查,反映丽水欠发达地区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围绕目标找准绩效审计的切入点。在决策方面,主要关注是否符合实际、发展规律以及决策程序;政策方面,主要关注是否存在政策缺陷以及执行效果;管理方面,主要关注是否按照现行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定执行、管理是否到位;绩效方面,主要关注资金使用、经济活动、履行职责是否达到资金安排初衷、政策目标、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履行职责的要求。该局对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社保项目从被征地农民社保政策缺陷和执行弊端等方面切入,分析原因,提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的建议,取得较好成效。市本级市本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程绩效审计从决策随意、管理不善等方面切入,反映了设计不科学造成的功能不配套、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审计成果得到较好的体现。

根据实际选择绩效审计方式方法。绩效审计组织方式上,采用单独立项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以及跟踪审计等形式。在绩效审计方式上,除了运用传统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符合性测试等技术方法外,还大量运用调查研究、经济、统计分析和计算机审计等方法,为把握问题、客观评价提供了依据,效果较为明显。该局对市区“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资金管理使用审计调查,运用SQL语句,将莲都区再就业培训、农民培训和丽水学院等四个数据库同成教分院农民培训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1**8名虚报培训人数,将此线索移送司法机关,涉案人员6人中有3人被判处有期徒刑、1人缓刑、2人免予刑事处罚。

客观准确把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实践中主要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经济标准,专家意见、群众评议、共同认知等来评价绩效审计内容;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按政策标准评价之外,还注重从实际出发客观评价、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市本级住房公积金审计调查项目以政策制度、公平合理为评价标准,评价了市区个人公积金月最高与最低缴纳额相差悬殊(相差191.5倍),污水处理工程审计调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城区污水管网“卡脖子”的原因,提出加快管网建设的建议,引起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按审计建议认真抓好整改。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按照领导批示和审计建议,统一了公积金缴费基数,出台了住房公积金缴费限额的规定;市城建部门加快了连接污水处理江滨路管网建设,提高城区污水收集与处理率。

重视绩效审计成果的提升应用。从项目的选择、方案制定、项目实施等环节,注意收集与审计成果相关的材料和数据,加强与被审单位及相关部门沟通与协调,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审计报告、专报信息、审计建议等形式引起领导重视,促使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整改。2007年市本级审计报告、审计专报被省市领导批示29篇次,其中市局对水阁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专项审计调查专报信息得到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9次的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单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

绩效审计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通过政策制度绩效审计,促进政策制度完善、切实加强内部管理。政策制度绩效审计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促进政策制度完善、宏观管理改善。该局对水阁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专项审计调查,侧重关注政策的完善性、执行的有效性,其反映的问题引起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相关部门单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整改,促进市政府完善了《关于调整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政策的通知》等相关保障制度,市社会保障部门恢复已停办近两年的被征地农民保障业务。二是通过重点资金绩效审计,加强政府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资金为审计对象的审计与调点反映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绩效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相关单位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调查反映低保对象审核不严、动态管理不够到位等问题,引起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调查综合报告批转各县(市、区)长,责成各县(市、区)对照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确保低保政策真正落实。三是通过基本建设绩效审计,促进基本建设规范管理、切实提高政府投资绩效。政府投资的项目绩效审计坚持财务审计与工程管理审计结合,在把握投资项目真实性、合法性的前提下,重点关注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管理的规范性和投资的绩效性,促进项目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市污水处理工程绩效审计侧重对建设规划的完整性、运行管理科学性、投资的绩效性和收费政策的可行性进行审计调查,审计报告、专报引起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主管部门及业主认真整改;市政府已批转出台了《关于完善污水处理经营管理办法》。

六、基于服务型政府理念下的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探索

模式是作为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模式属于认知科学领域,它理应建立在现代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建立模式的过程一定要从客观原型出发,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建立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抽象出本质要素,简化次要因素;建立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变化过程,制定操作程序。因此进行模式研究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问题本质,研究其过程、操作程序。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与中国当前实际相适应、相结合的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政府绩效审计的中国模式必然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相适应。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而我国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现代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而推进的,这是一条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渐进性改革道路。

(一)处理好政府绩效审计与合规性审计的关系

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阶段,市场化的取向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最终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我国不仅有庞大的政府机构,而且有大量的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或机构所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光存在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更存在很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各种管理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影响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我国的审计基础明显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这种基础上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不能完全抛开传统的合规性审计;然而若将绩效审计直接导入传统审计,又会出现绩效审计缺乏实质的内容,受到旧习惯和定式的制约,跳不出传统审计的圈子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面临一个很大的矛盾。所以,我国目前的状态之下,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开展政府绩效审计:

一种方式是在合规性审计基础上进行绩效审计。目的在于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给被审单位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正好弥补我国审计中经常存在的“审过了没事了”的状态。在合规性审计基础上进行绩效审计,可以节约项目选择环节的时间,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合规性存在问题,绩效也会有很大问题,合规性是绩效的基础。此外,应明确这种方式下绩效审计与合规性审计仅是程序上的先后,而不存在所谓的归属关系,两者是平行的。但是,这种方式通常选择性不大,其项目的选择范围比较窄,限定性较强。

另一种方式是借鉴国外开展绩效审计的经验,采取“小而勤”的绩效审计开展方式,独立开展政府绩效审计项目。政府绩效审计项目选择采用计划性和经常性,内容涉及的范围应该拓宽,有计划地做到“小而勤”,这些小型项目完全可以形成专门的政府绩效审计项目,在各个领域有计划地开展,而不必依附于合规性审计项目,小型项目花费时间少,人力物力也少,运用计划还可以达到较为全面的效果,这样能防止政府绩效审计因混杂在合规性审计中一起发展所造成审计形态的走形和重复审计。

(二)选择绩效审计机构及人员

1、选择绩效审计机构

开展绩效审计时应先确定审计机构,即审计主体。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选择审计主体的方法有两种:

(1)自主审计调查。自主审计调查是指由审计机关自主承办审计调查工作的办法;

(2)审计调查招投标。审计调查招投标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市场规则,采用招投标方法确定审计调查承办人,从而由社会审计机构(即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调查的办法。国外大部分绩效审计调查项目采取部分或全部调查工作按合同承包给外部调查研究机构的办法来实施。外部调查研究机构提供的服务通常包括: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管理、与被调查人面谈、制定调查样本策略、信息导入和分析、汇总统计表和起草调查报告等。这种做法,大量节省了审计署工作人员用于信息处理和调查问卷管理的时间。事实上,外部调查研究机构往往能够采用更为有效的系统方法和程序,进行数据采集和稽核。

由于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不成熟,现阶段由审计机关自主审计调查比较合适;审计经验成熟时,需要审计的项目比较多时,部分项目可以采用审计调查招投标的方式。

2、选择绩效审计人员

国际上开展绩效审计比较成熟的国家,有的由审计机构自行组织人员;有的采用审计调查招投标,由社会审计人员实施;有的采用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库的做法。现阶段我国绩效审计人员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由审计机构自行组织。审计机构可以通过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优化现有人员的组合,增强了审计力量;同时,审计机构自己也可以招聘、挑选、组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经济管理和审计知识,还要具备信息、计算机和法律方面的知识,改善了专业结构,提高了业务能力。

(三)建立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系统,防范审计风险

从全面质量控制角度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强调对审计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一般是对审计作业过程和与审计作业有关的所有其他管理活动所实施的控制,包括:作业控制、规范控制、人员控制、计划控制、检查控制和其他控制。从全面质量控制角度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强调对审计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一般是对审计作业过程和与审计作业有关的所有其他管理活动所实施的控制,包括:作业控制、规范控制、人员控制、计划控制、检查控制和其他控制。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指在审计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审计组织,按照审计准则和规范建立审计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管理系统。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使审计质量方针和目标得到完善和改进,达到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同时要求审计组织规定相关的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实现良好的工作业绩。一般而言可将绩效审计质量控制系统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质量控制层次。宏观控制主要从国家立法和制度颁布这一层次来实现控制,微观控制则以地方审计机关为主体进行质量控制的,它同时又细分为内部复核机构、业务部门、项目审计小组和审计人员等层次。

1、宏观控制体系

所谓审计质量的宏观控制体系主要指审计规范方面的控制。它既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则,又是外部人员衡量和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各类审计组织相适应的审计规范并使之不断完善,特别是要通过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政策和程序方面的控制标准与规范,为审计组织制定全面质量控制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规范控制主要包括四项内容:通过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控制;通过审计准则进行控制;通过审计职业道德进行控制;通过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控制。规范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贯彻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审计职业道德和质量控制标准。

2、微观控制体系

所谓审计质量的微观控制体系主要指审计组织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检查。外部质量检查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开展的行业自律性检查与监督。审计组织内部质量控制不仅要涉及到职业道德要求、专业胜任能力、工作委派、督导、咨询、业务承接、监控七方面的政策或程序,也应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它应包括:应用规范的控制、人员控制、计划控制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与督导控制、审计成果或报告控制等。审计机构在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时,一般要考虑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具体控制措施两个方面。无论国家审计机关,还是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都应制定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或规范,从政策和程序等方面控制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控制既应强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又需强调专业胜任能力和实际业绩;既要强调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建立与运用,又要强调对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执行有效性的监控。

(四)科学选择政府绩效审计方法

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及内容的复杂性,使得审计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有效的审计方法成为审计人员的难题之一。科学选择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可以依据以下三项原则:

1、以审计对象性质界定为基础选择审计方法

由于准公共产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盈利性,属于经营性资产,其财务核算也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因此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对其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和比较。而纯公共产品产生效益往往是无形的、无法量化的社会效益,单单用数字不能充分衡量其效益水平,在这种情况则适宜采用诸如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对影响其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排摸。当然,定性分析法同样也适用于准公共产品。

2、以公共产品投入产出过程为框架选择审计方法

由于公共产品在其投入到产出的过程中涉及了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流程和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审计时必须针对审计该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环节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当审计人员在审计不同的内容时,对审计方法的选择有着普遍的规律性。这规律性主要表现在:产品投入阶段的审计可使用审阅法、政策对比法、结构分析法等审计方法;产品生产阶段的审计可使用过程分析法、内控测试法、因素分析法等;产品产出阶段的审计可使用问卷调查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

3、以审计方法适用性为依据选择审计方法

由于每种审计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因此审计人员在选择时要注意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全面取证,扩大信息收集的渠道。二是起到验证及佐证的作用。

(五)建立绩效审计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行政部门绩效评估指标

为加强绩效审计的操作性与公平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政府绩效指标评价体系,指标内容包括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由于社会效益是很难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而定性指标有时难以保证公平。因此,在制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作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另外,针对弹性较大的、容易使公平性受到损害的项目或领域,可通过总结经验增加一些补充性质的规定,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建设。现阶段我国应按如下原则建立政府绩效审计评估标准:

1、坚持绩效与公平并重的原则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确立一方面在于评价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另一方面要兼顾公平,即利益分配、充分就业等方面。因为各利益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政府管理活动追求的目标。对绩效与公平两大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制度安排,政府管理活动不能有所偏爱。作为绩效审计在评价政府绩效时,片面强调绩效而遗忘公平或片面强调公平而忽略绩效对于经济都是有害的。

2、坚持绩效审计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强调政府绩效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政府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它包括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二是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安定团结、人口就业问题、医疗住房、退休金等的保障程度。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确立理应包含对政府社会责任的评价,否则提高政府绩效就是一句空话。

3、坚持长远绩效与当前绩效,宏观绩效与中微观绩效相结合的原则

从时间度量上看,长远绩效是指在较长时间里可能持续产生的绩效,当前绩效是指在当月、当季、当年实现的绩效,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确定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应坚持当前绩效服从长远绩效的原则。因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某些投资大、效益长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国民经济的长期高效、高速发展增加后劲。如果只考虑当期绩效,对国家和人民并未真正尽责。从空间广度上看,宏观绩效是指整个国家管理所实现的绩效,中微观绩效是指某一地方政府管理所实现的绩效。它们构成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局部应服从于整体。地方政府管理目标应与国家宏观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否则,即使是对地方政府再有效益的行为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中也不能评价为优。

(六)加强重视预算审计

预算审计处于绩效审计过程的开端,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同时也往往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应包括批准确立、组织实施、报告执行情况和结果、监督鉴证、决算批准五个环节,政府绩效审计就是预算管理的监督鉴证环节。它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大预算审批和监督的深度,又能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重要意义的认识。其出发点在于以“产出”或“绩效”评价问题影响预算安排。这就有利于人大行使对政府预算的审批权和监督权。现行的基数法预算下,预算单位所获得拨款与其业绩不挂钩,且预算不够细化,人大代表对此很难发表意见。绩效预算下,人大对预算的审点不是各部门的总预算,而是每项具体支出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这样就深化了人大的预算监督。绩效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公共财政制度和绩效审计制度的配合。绩效审计运用比较全面、具体的方法和指标来衡量资金支出或投资完成后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按绩效项目来核算和考察其支出,从而为人大绩效预算审批和监督提供技术和专业化支持。

(七)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报告权和公布权,是指政府审计组织有权将审查结果报告给授权机构,有权将审查结果公布于众。公告审计结果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各国审计立法对报告权和公布权都有相应的规定。审计工作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报告的公开性,它同时也是衡量政府审计组织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标志。按照WTO规则,有关政府行为要公开透明;**报告也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也势必要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就需要对政府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政府审计信息的公开化,逐步提高审计过程各环节的透明度,尽快推行审计机关对外公布审计结果的制度并加以规范,无疑是绩效审计管理内在的需要,也是提高绩效审计成效的必要途径。从国外审计信息披露的情况来看,审计结果要以某种表达方式传递给四个方面的利用者:一是立法机构。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国家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向国家立法机构提交年度审计报告、专项审计报告或特殊审计报告;二是司法机构。审计机关遇到己经超越权限的问题时,采取移交移送等方式,将审计结果传递给国家司法机构;三是行政机构。国家审计要将审计结果以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意见书)、审计判决书、审计决定等方式传递给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四是公众传媒,即传递给社会公众。

根据审计署第*号令《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和审计署20**年颁布的《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制定地方审计局审计结果公示制度,规范审计结果公示的内容、条件、范围、程序等,披露政府绩效审计信息。在固定的有影响的报刊上有选择性地刊登重大的或公众关注的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过程、审计建议和审计建议执行情况,让全社会关心、了解、支持政府绩效审计,提高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认识;同时利用审计结果公示“双刃剑”的作用,既有利于充分体现社会民主,引起社会对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促进审计监督落到实处,体现审计的威慑作用;又能监督审计机关,促使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结果公示应注意遵循保密性原则,在审计结果公布之前,审计机关应该按照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的规定,建立保密工作责任制,做好保密工作,避免泄露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秘密。

(八)强化执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

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就不可能真正落实责任。政府是由众多国家公职人员组成的集体组织,为了明确组织中的政治责任,必须实行首长负责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组织中,首长对组织的行为负有总的政治责任,因此,对政府责任的追究最终落实到对政府各级领导人的追究。政府责任是一种责任连带制度,在组织中,领导有权指挥、命令和规范组织中成员的行为,相应的,领导对他们的职务也负有政治连带责任。一旦组织中出现问题,不管是谁所为,领导都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制是政府组织的凝聚剂,是组织领导的推动力。领导责任制迫使领导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管理,从而使政府组织成为一个能承担集体责任的有机整体。

政府绩效范文篇3

由于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仍处于过渡时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处于探索阶段的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表现得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的实践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原始的手工业水平上”,具有“自发性”、“盲目性”、“随意性”、“单向性”、“消极被动性”和“封闭神秘性”等特征,这些特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障碍,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导致政府绩效评估流于形式,甚至步入歧途。由此,本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和运行程序加以设计延伸。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价值观念的限制,人们缺乏对政府实施监督的意识和行为,相应的,政府的责任意识与创新动力欠缺:政府有强烈的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动力,但在急功近利的赶超心态支配下,往往忽视自身创新,而倾向于寻找普适性的方法与技术:强烈的人文化色彩使得中国人较少有制度意识,对于问题的分析也倾向于进行定性的界定;同时,在党对政府、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与影响方面,党与中央分别借助于自己对于调整两种关系的主动权的掌控,赋予两种关系更多的期权特色。这样的基础限定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使其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如下问题:(1)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不足;(2)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3)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际应用有误区;(4)政府绩效评估的体系不够健全;(5)政府绩效评估设计的内容和构架不够科学。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和运行程序的设计延伸

(一)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的先进经验。发达国家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起步早,发展快,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与经验:(1)注重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的法律体系;(2)注重评估机构的健全和评估方法的科学化;(3)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绩效管理,确立以质量为核心、以顾客为导向、以服务为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式;(4)以公共支出评价为手段,注重政府绩效审计。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运行模式。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可分为三个评价模式:第一方评价:政府内部的自我评价:第二方评价:上级政府、公民对下级政府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事务部门的评价;第三方评价:独立的第三方专门评价机构对各级政府的评价。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程序

1、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一般化程序。第一,根据《宪法》、《立法法》制定《绩效评估法》,从立法上确立绩效评估的地位,保证绩效评估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环节,促使政府开展评估工作。第二,根据《绩效评估法》规范政府绩效评估法律关系,从法律上树立绩效评估的权威性,确保评估机构享有在调查、评估过程中不受任何干扰的权利;确保评估结果有效传递和反馈,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第三,按照法制化原则健全评估制度和法规,主要是通过全国人大制定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制度,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具体程序设计。根据我国政府卓越绩效评价运行模式:第一方评价、第二方评价、第三方评价的分类要求而设计的评价程序如下:

(1)第一方评价程序。首先,评价主体根据组织自身特征建立内部的组织卓越绩效评价机构,遴选和确定评价人员,并需获取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资格认证:其次,依据《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要求起草绩效评估计划,报请评估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给予指导和监督;再次,根据绩效评估计划,分步骤实施评价程序,包括评价动员、评价信息的收集、评价值的计算与分析、评价结果的形成、撰写评价报告;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结合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落实责任,并诊断出组织的优势和不足,识别组织的持续改进方向,为制定下一轮绩效评估计划和第二方、第三方评价提供借鉴。

(2)第二方评价程序。首先,评价主体(上级政府部门或公众)根据《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要求起草绩效评估计划:其次,向同级政府绩效管理和监督委员会提出评价申请,获得评价人员资格认证和计划批准后,方可对评价客体实施评价程序,并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再次,持管理委员会同意评价的有效批文和批准后的绩效评价计划,组建评价机构,落实评价项目责任制,分步骤实施评价程序,包括向被评机构发出评价通知、收集有效评价信息、计算评价结果、对比绩效标准分析和形成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提出合理化建议,此过程需要评价监督委员会对其实施全过程或专项独立审计,并确认其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结合事先确定的对下属政府机关工作绩效评价相关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相关条款落实奖惩责任,并帮助下属政府机构诊断出其政府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识别下属政府机构的持续改进方向,并上报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存档,为制定下一轮绩效评估计划提供借鉴。

(3)第三方评价程序。首先,由获得资格认证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政府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的要求起草绩效评估计划;其次,向政府绩效管理和监督委员会提出评价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对评价客体实施评价程序,并接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和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再次,持管理委员会同意评价的有效批文和批准后的绩效评价计划,实施评价项目管理责任制,分步骤实施评价程序,包括评估前的准备、向被评机构发出评价通知、收集有效评价信息、计算评价结果、对比绩效标准分析和形成评价结论、撰写评价报告,此过程需要评价监督委员会对其实施全程或专项独立审计,并确认其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帮助被评机构诊断出其政府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识别其持续改进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上报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存档,为评价管理和监督委员会提供政府绩效标准的修订、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的实践依据。

政府绩效范文篇4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前提条件,目标,环节性因素

政府绩效评估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拟针对影响我国当前政府绩效评估结果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一、评估的前提条件较为薄弱

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评估的前提条件较为薄弱,对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有影响。

(一)评估组织体系不健全。独立的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既是保证政府绩效评估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的前提,也是评估体系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正式的、独立的、专业化的政府绩效评估组织,政府绩效评估主要是政府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等类型的评估。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评估中引入了包括权力机关、审计机关、社会公众、大众传播媒介、专门评估组织的外部评估。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但是有些外部评估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上级任务要求、忽视本地客观实际、信息失真、行为短视、评估质量不高、评估结果适用性差等现象。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开展360°公民评议,但由于当前我国公民作为评估主体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角度来讲都还很不成熟,具有很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因此难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

(二)绩效评估制度不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不完善是制约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这方面,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较为滞后,尚处于探索阶段,不仅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而且在其他法律规范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在政府内部,虽然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但是仍缺乏一个全国性的有关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法规。与此密切关联的是,由于缺少一定程度上的法律规制,由此而导致的评估管理体系、制度体系、法规体系、指标体系不健全,政府内外评估主体与内容不太明确、评估指标不清晰、评估方式不确定、责任机制不完善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评估理论基础薄弱。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人们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操作原则、实施步骤等许多问题还未形成共识,其理论和方法仍在探索中发展和完善,对评估的实践指导作用不明显,这就给开展实际评估工作带来认识上的混乱,也同时对评估的结果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二、评估的目标不够确定

政府绩效评估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入手,具有目标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及难以测量性,这对政府绩效评估产生不利影响。

(一)绩效目标系统构建的多样性。政府管理是一项跨学科多领域的系统活动,绩效目标因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而有所差异。绩效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指标的有机结合。面对如此复杂的大系统,需要考虑的目标往往更加复杂: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相互补充的,也有互相对立的;还有些指标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因此,很难形成一个明确、完整、普遍适用的政府绩效目标评价体系。

就我国政府的绩效目标而言,大致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有关实践表明,不同的目标可能会对社会的不同阶层产生强度不同的影响,而有时候,这种影响作用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系统设计工作异常复杂,而公众和被评估主体——政府部门参与的态度也直接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政府绩效目标不确定。政府的产出总是复杂的,又经常是有争议的。如果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重性的或不明确的,那么,很难说是否有效完成或完全完成这些目标。而且,对不同的人来说,政府所实施的项目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能一些人所受的禆益或损害会比另外一些人多。这种政府绩效目标的不确定性和行政行为结果某种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的绩效评估是明显不同的。企业的管理目标当然也考虑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有形目标和无形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权衡。但是,企业管理突出的是经济目标,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单位成本是管理的核心内容。相比企业绩效目标的具体、明确和直接性,政府的绩效目标显然要复杂得多,有时社会目标、无形目标和长远目标等此类无法明确确定的绩效目标更具有根本意义。因此,政府绩效目标的这种不确定性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三)政府绩效目标难以定性测量。绩效目标不同于传统行政学上的“行政效率”,它包括经济、效率、效益、可得性、公众知晓程度、可预测性、民主性、公平性等。在实践中,绩效目标主要体现在“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及公平(Equality)方面。政府绩效目标的评估包括对“量”和“质”的评估,尽管政府绩效目标的“量”可以进行测量,但如何科学测量绩效目标的“质”?这是一个管理实践中的世界性难题。政府绩效目标中涉及公平、正义、责任、素质等内容的部分,比如满意度、公务员能力建设等指标,一般不容易进行定量分析。即使按照部门分类,一些政府部门可以形成定量指标,如教育部门的入学率、升学率和公安部门的破案率等,但相当多的部门,特别是决策部门、协调部门、咨询部门等综合性管理部门,很难用得上定量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可分辨性的评估指标。至于一些定性的指标,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民意测验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评估,但是它的测量结果由于容易受评估人员的知识、经验、判断能力和对评价标准的把握程度的影响,测量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而且对于那些需要定性分析的工作来说,如果用定量的标准去评估绩效,往往会导致目标错位。政府绩效目标的这种不易测量性,影响了绩效评估功能的发挥。三、评估的环节性因素的影响

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表明,由于绩效评估有关环节性因素的影响,致使评估结果可能失去客观性、公正性及准确性,从而影响评估的顺利推进。

(一)绩效信息不对称。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是一个绩效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准确、及时、完备的绩效信息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础。当前,政府绩效评估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对称成为绩效评估的一大难题。由于政府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还具有封闭性、神秘性,缺乏媒体监督,信息透明度不高;为了赢得较高的“满意度”,每一个被评估者出于对短期利益的执着追求,很可能会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评估者又无从了解到这些信息的情况下,又只能凭表面和主观的感觉来评估政府,或者通过社会关系来收集信息,这样就影响了评估的公平性。政府外部评估者——公民和被评估者——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便会导致“逆向选择”,即一些平时很努力的部门被排在了后面,而一些工作效率低的部门被排在了前面。这种评估结果将会导致工作效率高的部门积极性受挫,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低的部门仍会维持现状致使效率更低。这样的结果,与开展绩效评估的初衷是相悖的。

显然,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绩效评估的信度降低,使绩效评估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甚至完全丧失。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评估参与主体话语权的平等,成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一大难点,也是影响政府绩效评估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绩效范文篇5

一、政府绩效管理的涵义

(一)绩效的涵义

绩效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有不同的涵义。但总而言之,绩效可以划分为个人绩效、组织绩效两个层面。

从个人层面来讲,绩效可以区分为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以“结果”为衡量标准,认为绩效是个人工作所达到的结果,是个人工作成绩的记录。另一种绩效价值取向则重点关注“行为过程”,认为结果取向的绩效观容易滋长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做法,关注过程有助于测评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以及指挥组织能力。因此,需要重点考虑个人在获取绩效过程中的努力程度。笔者以为,这两种看法均有失偏颇,应该将两种价值取向综合起来。绩效的获取,是个人在行为过程中努力的结果,但是这个行为过程本身就是为绩效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因此不能将二者截然对立起来。

从组织层面来讲,学者们对组织绩效的探讨主要是基于组织绩效是由个人绩效决定的假设。他们认为在制定绩效计划时,组织目标将被分解为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又继续被分解为下一级部门目标,最终被分解为个人目标。大多数个人目标实现,意味着部门目标实现,最终意味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绩效的涵义

美国国家绩效评估的绩效衡量小组曾定义绩效管理为:“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他们认为,绩效管理是对公众鼓舞和计划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这种解释在一定范围内影响较大。

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及其管理工作效率、效能,是政府在行使其功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或者说,政府绩效评估是指对政府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与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价和划分等级。

另外,杨红明认为政府绩效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的含义在内。具体而言,政府绩效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三者之中,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核心,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是政府绩效的首要指标。社会绩效是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实现经济绩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绩效,保持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居民安居乐业。政治绩效是整个政府绩效的中枢。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需要政治绩效作为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和保障。

二、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一)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以政府为对象的绩效评估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绩效预算制度,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从此时开始掀起巨大改革浪潮的各国政府重塑运动,强调顾客取向和以结果为导向的政府管理,无一不将绩效评估放在首要位置。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芬兰、挪威、新西兰、荷兰等国家都引进并实施了政府绩效评估,并将其视为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改善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1.美国。

如前所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绩效预算制度。1973年,尼克松政府颁布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依据这一方案,有关部门拟订了三千多个绩效示标,由劳工统计局对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方面,民间对政府绩效评估开始关注,如曾任卡特总统人事改革顾问、联邦人事总署署长的坎贝尔在1990年退休后,创办了名扬欧美的“坎贝尔研究所”,以民间机构的名义对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绩效评估活动;另一方面,政府为了应对20世纪60~80年代政府管理中遭遇的经济、社会、财政、政府信任等一系列危机,开始主动展开政府绩效评估活动。

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政府绩效与成果法》(TheGovernmentPerformanceandResultsAct,GPRA),并将其作为国家财政预算改革的举措之一。根据GPRA的要求,美国所有的联邦机构都要制定一个至少包括未来5年工作目标的战略规划,并将战略计划分解成年度执行计划,同时每年都要对年度计划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形成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战略规划、年度执行计划、年度执行计划情况报告将提交给国会中相应的专门委员会、美国审计总局以及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各机构的规划制定情况及工作绩效的评估情况将与来年的财政预算分配挂钩。可以说,GPRA试图通过运用财政拨款的杠杆去调节政府部门的工作绩效,其特点正是在于将财政预算与政府绩效紧密结合起来,以帮助政府决策者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决策。GPRA颁布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各政府部门的重视,直到1998年,前副总统戈尔多次强调提高政府绩效的问题,才算得到贯彻和广泛的重视。

2.英国。

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推行了“雷纳评审”,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调查评估。雷纳评审针对公共部门中人们相当熟悉并司空见惯的事务提出问题和置疑,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提高效率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广泛征询意见。在相关人员对这些方法和措施达成共识后,由被评审单位的负责人组织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1980年,英国环境事务部率先建立了“部长信息系统”,集目标管理与绩效评估于一体,旨在向部长提供全面、规范的信息。随后,撒切尔政府颁布了“财务管理新方案”,要求政府的各个部门树立浓厚的“绩效意识”。1983年,英国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第一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绩效评估方案,在卫生管理部门与卫生和服务系统内实施运用。1987年,著名的《下一步》报告(《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将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从政府各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半自治性的“执行局”来承担这种职能,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这些举措又都进一步促进了英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审计署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对联邦公共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当时主要是适应建立高效率政府的要求,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改善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1997年,议会通过的《1997审计长法案》规定了审计长作为联邦公共部门的外部审计人员,享有对联邦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公司及其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的权力。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状

在我国,随着政府目标责任制的推行,政府绩效评估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极不成熟。

1.理论研究为主,与政府绩效管理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目前,有关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在学术界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在研究人员当中以高校教师为主体,政府部门的主动参与甚少。高校教师多受西方绩效管理思想的影响,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精辟见解。但是,政府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参与甚少。有些政府部门拒绝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数据,造成实证研究方面的停滞,还有的政府人员常常将政府绩效等同于公务员评估。

2.政府绩效管理在评估环节上缺乏科学、明确的评估标准、规范的评估程序。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普适性的政府机关绩效评估、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评估、专项绩效评估。目前,大部分政府部门都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没有标准,自然谈不上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另外,政府部门评估多处于自发状态,评估过程与结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甚至完全表面化而流于形式,使政府绩效评估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3.在绩效评估的形式上趋于单一,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督。目前,政府部门的评估主要以上级对下级的评估为主,政府自评为辅。一般而言,政府首脑只需要获得上级的好评就能够得到提拔,这种绩效管理方式促使其将上级的评估指标摆在第一位,而忽视社会公众的利益与需求。因此,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缺乏社会公众与专家的参与,媒体的监督甚少,不够开放、透明。

三、改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思考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政治环境,逐步探索、完善、发展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我以为,改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制度上,为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提供立法保障。政府的公共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有国家强制力作为支撑。因此,政府绩效的评估不同于工商领域的绩效评估,尤其是对其自身行为的绩效评估,没有法律保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而且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也是当前国际上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对于我国,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2.在思想意识上,树立以公众为本的绩效观。我国过去对政府绩效的评估往往是通过政府内部的工作检查制度实现的,这种制度往往激励被评价的政府官员更多地去琢磨上级政府的检查评估意图,而不是着眼于为本地公民服务。随着政府职能进一步由“管理”转向“服务”,评价政府绩效的参照系不应仅仅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而应该是公众。而且政府管理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都是从公众的立场和角度来看待政府绩效的。因此,以公众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有效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必要条件。

3.在评估方法上,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技术、预测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政府绩效评估所需的大量数据资料的存储、分析、快速查询得以实现,评估方法更为科学,增强了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可信性。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效率,减轻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压力。同时,信息化使政府绩效评估的各种信息得以在网络上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绩效的监督。另外,政府绩效评估的成功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广泛、及时地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从而既满足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需求,又满足政府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需求。

政府绩效范文篇6

第一,树立正确的绩效观,切实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行政府绩效考评的目的是推动落实、促进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绩效观的问题,也就是对什么是绩效、为谁树绩效、如何树绩效和怎么衡量绩效等问题的认识与态度。有什么样的绩效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推行政府绩效考评,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绩效,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既要分析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政策、教育科技等社会环境对政绩产生综合作用的客观因素;又要分析各地各部门干部队伍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对政绩产生直接作用的主观因素,真正把主观和客观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优势,趋利避害,推动工作。二要处理好从政与为民的关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急需的事情做起,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防止出现一味追求政绩、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真正为群众办实事。三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紧紧抓住当前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多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创造有形的政绩;又要干当前、想长远,多做一些诸如制度建设、百年树人这样的长远之事,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无形政绩。反对脱离地方实际、投机取巧、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做法,扎实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四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仅要在GDP增长、招商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创造实绩,而且要在社会风气、干部作风、综合治理、信访、社会稳定等精神文明方面创造实绩。要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协调,注重三大文明的整体推进,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严格遵循考评原则,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任何事物都有其规律性,只有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减少失误、事半功倍。政府绩效考评同样如此,在推行过程中,必须自觉遵循考评规律,严格按考评原则办事,努力做到“四个坚持”:一要坚持全面系统。做到既考评经济指标,又考评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考评城镇变化,又考评农村发展;既考评发展成果,又考评发展潜力;既考评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考评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要通过对各地各部门的自身条件和外在表现、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全面、系统地反映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绩效。二要坚持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保证考评结果准确可信的前提,违背了这一要求,就会降低准确度,削弱考评的权威性。要做到“一把尺子衡量、一个标准评价”,以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态度进行考评,防止和避免主观臆断、掺杂个人因素,更不得打人情分、搞特殊照顾,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三要坚持民主公开。要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社会评价机制,注重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参与政府绩效考评工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意见。同时,要增强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实行阳光考评,做到考评过程、考评标准、考评结果“三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四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统一。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对能够量化的考评指标,都要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考评对象在性质上的结果。对一些条件不具备、不能用数据反映的指标,也要尽量细化标准,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准确地进行定性描述,作出科学的评价结论。

第三,规范考评操作程序,注意把握“四个重点”。一要保持指标设置的相对稳定性。考评指标体系一经确定,在年度范围内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这样既有利于维护考评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也有利于考评委员会和考评对象在制定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按照“跳一跳够得到”的要求,既自我加压,又符合实际地定位各单位的工作目标。二要保证考评资料的权威性。在考评数据资料的收集上,原则上以统计部门提供的法定数据为准;统计部门不能提供的,可采用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资料或考评专班直接掌握的情况。对一些重要数据,在各地各部门自报的基础上,统计、财政、人事、监察等职能部门要认真审核,既要防止隐瞒不报、留有余地,又要防止掺杂水分、虚报浮夸。三要维护考评结果的严肃性。考评结果经审查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并采取一定形式进行公开,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对在考评工作中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篡改数据等违纪违规现象,一经查实,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其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要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各地各部门的绩效如何,不单由上级政府和上级领导说了算,还必须看社会各界的认可度。要通过公开评议、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考评对象的意见,充分了解社会各界对各地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政府绩效范文篇7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问题

政府绩效审计是最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最早将绩效审计引入到政府审计的是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不仅要求一切取之于民的,必须用之于民,而且要求必须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否则政府仍要负责。同时为了促成世界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国家公共开支成倍增加、公营部门大批涌现,促使人们要求提高公营部门支出的效益和明确支出的经济责任。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旨在监督政府公共资源使用绩效的审计。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会议上将其统一称为“绩效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基本涵义和相关问题

世界审计组织的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职责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审计”。绩效审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依靠有效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高效、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和实务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二是对使用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效率进行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效益衡量指标和监测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的检查;三是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联系期望效果对被审计单位活动的实际影响进行审计。

(一)绩效审计的特点

与财务审计比较起来,绩效审计具有灵活性、主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绩效审计基本上不受制于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在审计选题、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和审计意见等方面都相对比较灵活。绩效审计范围比较广泛,允许并非常欢迎审计师做出判断和解释。绩效审计的报告类别较多,这些报告一般包括更多的讨论、分析和合理的论证,由此又决定了绩效审计必须有广泛的调查和评价方法可供选择应用。在法定权限中,绩效审计有权检查所有政府活动,并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披露,但是绩效审计并不拥有已经在社会审计部门通用的公认的审计形式,它既不是发表正式审计意见的常规审计,也不是对责任问题的检查,它是由于不同需要、出于不同目的而产生的审计,它的根源在于公众要求对政府事业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独立分析。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的联系,有时绩效审计可能会包含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正当性审计的概念。

(二)绩效审计的权限和目标

在一个国家中,审计的权限一般由法律规定。审计权限确定了最高审计机关审计公共部门项目和机构的程度。绩效审计的权限一般具体说明最低的审计和报告要求,具体说明对审计师的要求,并为审计师提供开展审计工作和报告审计发现所需要的权力,相应地,审计师在开展审计时以审计权限为指导。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绩效审计的权限写入宪法或其他法律中。但各国的绩效审计的权限又有着很大的差别,有些国家绩效审计权限很大,审计机关可以检查非常复杂的政府事业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有些国家绩效审计的权限尚未涉及对政府项目政策依据的审查,因此在这些国家中绩效审计并不质询政策目标的优点,而是检查这些政策的设计、执行或效果。但有一点已经被证实了,就是在宪法和法律中没有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目前也具有将绩效审计作为财务审计或合规审计一部分的倾向。

由于世界各国的法律不同,因此绩效审计的目标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目前得到世界各国认可的绩效审计目标大体有如下几个:一是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独立检查服务;二是确定并分析政府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帮助被审计单位或者政府部门整体改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是对项目有意的、无意的、直接的、间接的影响进行报告,并对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没有实现的原因进行报告。另外,绩效审计也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行政部门所公布的业绩指数或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独立分析的服务。

政府绩效范文篇8

关键词:政府绩效;政府职能;科学发展观

一、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内涵

(一)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界定

为研究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所谓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是指对政府行为产生的政绩和效果进行评估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定,评估机制的运用,评估方式的选择,评估制度的制定等内容。

(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影响因素

1.政府的性质。政府性质不同,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体制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以为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服务的绩效为中心,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要以为人民服务的绩效为中心。

2.经济体制的类型。经济体制类型不同,决定了政府职能范畴不同,从而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体制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对企业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政府的绩效就由政府对企业集中统一管理的绩效决定,并由此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府只管应该管又管得好的事,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履行宏观调控职能,把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把该管的事管好,并适应新情况,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对原有评估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3.官员的政绩观。政绩观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标准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官员的政绩观不同,对政府绩效衡量的标准就会不同,对政绩效果的评价标准也会不同,从而在一定政绩观指导下建立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也就不同。在传统政绩观指导下,政府绩效评估是以社会总产值或GDP的增长速度为中心的,忽视了为获得一定社会总产值或GDP支付的物质消耗,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的代价。在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新的政绩观指导下,政府绩效评估是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中心的,政府绩效评估不仅要重视政府行为对GDP增长速度的影响,更要重视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不仅要重视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要重视政府行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要重视政府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重视政府行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因此,能否建立起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关键在于是否树立了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的政绩观[1].

二、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弊端

(一)现行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定不科学,阻碍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职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杜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国有资产管理上。但现行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着重强调GDP增长率,即使推出绿色GDP,还是由于评价指标过于狭窄,仍过多强调经济指标,不能全面考核政府行使其他职能的绩效,从而不能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职能转变。

(二)现行政府绩效评估法制不健全,减弱绩效评估机制的作用

政府绩效评估,是激励政府提高绩效的机制。但现行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高,表现在评估标准、评估原则、评估流程、评估时限、评估机构等方面,几乎都是基于政府本身需要而定,没有制度性、法规性规定,随意性大。例如评估时限的确定就很随意,往往在出现大的问题(SARS流行、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等)时,才对政府绩效进行“运动式”评估,没有制度化、法律化、战略性的规定,使绩效评估流于形式。有些绩效评估甚至创造了一些人收受礼品、收受贿赂的机会。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的绩效评估,权威性、制约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估促进政府绩效提高的机制的作用。

(三)现行政府绩效评估流程不完整,阻碍政府绩效的提高

政府绩效评估的完整流程应该是:明确价值取向——设定指标体系——确定评估主体——收集相关信息——得出评估结果——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方案——收集相关信息,由此循环往复。但是,现行政府政绩评估流程,只重形式,不重结果,往往只循流程在形式上走一遍,写出评估报告,就算过关,造成评估中形式主义盛行,走过场[2].即使评估中采用了虚假信息,得出了错误的评估结论,一般也不会追究责任,因为相关职能部门只看报告做的好就可以了,评估考核单位也不归他管。这种轻“结果”的评估方式使评估流程的环节残缺不全,不可能对政府绩效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估,更谈不上促进政府绩效的改善与提高。

(四)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难以提高人民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

评估政府绩效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绩效的满意程度。但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多是政府内部评估,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就是在政府内部评估上,大多也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估,职能部门的自我评估较少。即使有时也让“公民评议政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性,人民群众也不可能对政府绩效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使政府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权力运用上失去群众监督,由此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特别是第三方评估即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评估机构的评估,更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使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大打折扣。由于评估主体中缺乏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评估,难以提高人民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

三、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一)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吸收入类现代文明进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1].

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都要由政府领导,组织实施。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对政府行为产生导向性作用,因此,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具体表现在:

第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原有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在绩效标准设定上,片面强调GDP增长速度,将发展是硬道理变为发展速度是硬道理,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忽视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果,必然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引起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不能平隐较快发展。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改革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第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原有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在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上,重视政府领导经济增长的考核,如将GDP增长率,引进外资项目和金额增长率、固定资本投资增长率等作为考核政府绩效的指标,而忽视对政府运用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对经济调控能力的考核;在对政府绩效评估方式上,重视对政府行为即期绩效的考核,忽视对政府行为远期绩效的考核;在对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上,以即期绩效和上级领导的好恶作为干部升迁的依据,忽视将远期绩效和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干部升迁的依据,结果造成各地政府纷纷推出“政绩工程”、“亮丽工程”、“形象工程”,特别是造成各地低层次重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进而造成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党和政府必须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保证经济协调发展,要求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

第三,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要求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但是,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只重视“绩”的考核,忽视“效”的考核,在这种评估体制的导向下,政府在经济决策中,只重视产出,忽视投入;为了产出,不计成本,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税。要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第四,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要求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在绩效评估形式上过于单一,主要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绩效的评估,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群众和专门评估机构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使政府行为在颇大程度上失去人民群众的监督,不能在评估制度上保障政府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放在首位。因此,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必须改革政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二)它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国现行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缺乏政府行为对社会发展影响的绩效评估,政府行为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保障义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影响的绩效评估,没有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对强化政府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责任,不能起到导向性作用。因此,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

(三)它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要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些任务,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因此,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进行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

四、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的对策

政府绩效评估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

为达此目标,应有以下对策:

(一)按政府职能转变原则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评估指标体系,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以后,政府职能应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以这四项基本职能履行的绩效为中心进行设计,还要特别重视评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二)按群众满意原则确定评估标准。政府绩效评估标准,是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在评什么明确以后,以什么标准来评的问题。我国在确定了科学发展观和与它相适应的政绩观以后,将人民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政府绩效的评估标准,不仅容易达成共识,而且容易操作。特别是对有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如社会管理绩效、公共服务绩效等,更要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来衡量。

(三)按法制化原则健全评估制度和法规。为了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应该通过全国人大制定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法规,例如,规定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衡量标准以及评估方式,评估结果的使用,对政府及其主要成员绩效好坏的奖惩办法等,以克服形式主义,使政府绩效评估纳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四)按效率性原则发挥评估机制的作用。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政府行为的人民满意程度。为达此目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绩效评估的激励机制、导向机制、纠偏机制的作用。为此,必须将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与政府组成人员的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社会荣誉等挂起钩来,通过政府绩效评估,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能,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促进安定团结和社会和谐,使人民得到切实利益。引导他们主动地放弃不应当履行的职能,纠正他们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的各种偏差,如克服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行贿受贿等行为。

(五)按公正性、准确性原则完善评估形式。在进一步搞好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加强政府自身的绩效评估,切实开展人民群众和专门评估机构对政府绩效的评估,将四种评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并以人民群众对政府绩效评估为主。

参考文献:

[1]李培林,等。构建中国发展型的社会政策[J].中国社会科学,2004,(6):4—14.

政府绩效范文篇9

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政府实现职能转变、改变行政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它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破改革瓶颈制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民主化法制和谐社会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具体可体现在:

1.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2.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建立政府与民众广泛沟通的有效渠道,落实公共利益、广泛接受社会民众监督的有效途径;

3.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调动国家行政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基本途径;

4.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立政府绩效目标管理的切入点;

5.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是政府行政寻求社会民众支持、获取民心、建立政府威信的有效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二、新形势下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基本思路

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工作,首先要以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坚持以实现公共利益、民众满意为标准;以注重实绩、体现作为为导向;以职能转变、增强服务为理念;以系统全面、突出重点为基础;以民主公开、群众公认、社会广泛参与为要求;以提高效率、增强政府执政效能为动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责任,体现全方位、多层次,适宜中国特有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争避免片面追求形象业绩,建立政府绩效综合评价制度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理念,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化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执政效能,这是新形势下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最基本原则。绩效评价体系应以目标管理为基点,全面评价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政职能履行情况和工作状况,重点考评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重大事件处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情况。力争避免追求形象业绩,片面地以GDP、招商外资为政府业绩主要考核指标。评价实践已显示,单纯追求经济指标使不少地方政府将自己的业绩放置于对“显绩”形象的追求,对长远发展有利的“潜绩”却置于被忽略地位。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招商引资”,获取显赫的形象业绩,过于看重外资规模和引资落实,在优惠政策上不断做出让步,甚至出现了外资“空手套白狼”的情况。在发生外资非正常撤离后,“招商引资”为当地经济和社会遗留下许多后患。对政府绩效要实施综合考评,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政府管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差距,制定适宜、合理的综合考评指标,着重对政府公共利益实现的评价,科学评估政府潜在绩效状况。

2.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导向,建立服务型政府绩效考评制度

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产生严重影响的今天,就业、生活水准的保障;社会秩序的安稳;社会地位的平等;财富分配的公平等已成为社会民众广泛热忱关注的公共利益问题。社会民众迫切渴望政府能够从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改变政府行政职能,以实现公共利益为行政理念,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因此,政府绩效评价必须能够对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的工作表现和成效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以改进机关作风,增强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满意度。改革工作绩效自我总结、自我对比、自我肯定的传统考评方式,要根据各行政组织职责履行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按照社会公众对行政组织服务的满意度定优劣。

3.以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目标,建立公共政策政府绩效评价制度

依据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工作质量形成于过程。行政绩效评价作为行政工作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其体系应具备对行政行为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以实现对行政绩效形成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控制和管理。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政策制定,关注政策执行,轻政策评估现象。一些政策脱离实际得不到及时修正和更新,甚至个别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产生了破坏性社会影响,但却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纠正。政府的一些不当决策不仅造成了国家财产和社会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恶化了生态环境以及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甚至由于行政行为失当和行政决策的失误,政府的权威性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中必须建立公共政策定期审查评估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政策评估框架体系,健全完善政策评估信息系统。实行跨部门评估审查,排除部门利益制约,完善外部第三方和公众参与政策评价机制。

4.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核心,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公共项目既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要领域,又是公共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项目绩效状况是政府行政绩效水平的直接表现。因而,项目绩效考核是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考核制度,根本改变重前期立项、轻后期评价的现象,将项目绩效置于项目决策和项目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提高项目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

5.以突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绩效评价与预算挂钩作为绩效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实行预算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和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改革发展方向。坚持按绩效和工作成果分配财政资金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大力培育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和文化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评价指标是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反映了行政组织的政绩观。因此,构建科学的预算评价制度,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制定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价测量标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计量方法,制定结果运用刚性规则,落实实效化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以形成正确的导向,使绩效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将预算绩效评价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绩效审计在完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中的作用。

6.以考评结果实效化运用为目的,建立绩效考评问责制度

国家人事部《中国政府绩效评价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报告中将“绩效评价与目标管理责任制紧密结合”作为评价体系建立的首要原则,同时也是检验评价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目标责任制是对政府管理一种约束性的常规制度,考核需以考评客体的责任目标为依据,测量其实现目标的程度和效果。政府作为社会服务公共部门,在行为上必须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这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责任做出承诺,而且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能使公众对这种责任进行识别和测量的工具。绩效评价是公众领域内重要的“责任度量工具”,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凸显责任制度的重要性,既强调对行政优绩的激励,又要突出对行政行为失当和行政决策失误的评价,并确认其应追究的相应责任。因而在行政评价体系中,责任制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内容。必须形成不仅“有绩必奖”,而且“有责必问”、“有过必究”的问责制与行政评价结合的评价体制,以避免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奖励有余,惩戒不足”现象的发生。

7.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为手段,增强绩效评价适用性,建立绩效评价动态管理制度

行政评价指标的遴选,对评价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指标选择和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直接影响到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甚至影响到评价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工作环境和工作目标的变化,指标的适用性、有效性将发生变化。同时,过多过繁的评价指标不仅会严重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评价的可操作性。而且还会加大评价成本。为此,有必要对指标设置与选择进行动态管理,构建绩效评价动态管理制度,以实现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提高评价效能。

三、新形势下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几点对策思路

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增加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执政效能,完善政府管理体系是我国体制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

1.增强政府管理应变性,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要求,实施政府绩效战略

公共行政资源是宝贵的资源。在我国现阶段,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可提供的公共行政资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又是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使稀有资源消耗过多,有限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导致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来保障政府各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而国内体制改革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都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稀有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政府绩效管理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明确提出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战略,坚持绩效导向,运用科学的绩效评价引导、优化行政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政府所拥有的公共行政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政府的优势和潜力,以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政府行政所提出的新要求,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2.优化政府职责配置,完善政府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

增强政府服务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对政府行政提出的必然要求。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就要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健全和强化政府绩效评价的职能,完善政府绩效评级的组织体系,建立专业化和权威的政府绩效评价机构,履行政策制定、绩效督查和科学评价职责,以确保政府绩效评价在组织体制上的权威性。

3.实施内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多元化、开放透明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求政府及社会公众都要更新观念,并且还要形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制度安排,创新政府管理机制,真正以公民满意度作为服务的终极目标。基于公民满意度的第三方绩效评价使政府服务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最大程度保证“民意”的传递,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同时,考核对象的差异性,考核内容的全面性,绩效的多维性要求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主体。因此,在完善政府内部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扩大政府绩效评价参与面,将管理和服务对象纳入评价体系,吸纳各方智能优势,对政府绩效进行科学诊断和评价。充分发挥立法机构、政协组织和民间社会团体在绩效评价中的特有职能,深入开展公民评议活动。并使多元化评价体制制度化、法制化。

4.强化政府绩效评价职能,加大绩效评价力度,实施评价结果实效化运用,完善体系激励机制

考核是手段,结果运用是目的。激励作为考评体系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不仅在内容方式上要求体现出全方位、多层次——有奖有惩,有褒有贬,而且还要具备必要的强度和力度,真正做到奖励不搞平均,惩处不搞“下不为例”的惯式。完善绩效评价体系,激励是一项大有文章可作的内容。实效化地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强化绩效评价职能,加大绩效评价与单位等级评定、领导成员业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结合的力度。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基础,促进行政干部、公务员考核科学化。建立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的激励作用。

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新行政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营造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良好运行环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改革的重点,将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置于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位置。为了适应国内外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要求,引入学习和创新机制,构建学习型行政组织。在行政履职上,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改革创新,更新行政理念,强化绩效意识,将民众之苦为己任,改变行政官僚作风,增强服务民众政绩观。在社会服务上,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塑造廉政公洁、服务于民之形象,树立文明执政、营造和谐社会之榜样。在行政组织建设上,加强宣传和培训,融合国际行政管理理念,深化政府行政理论研究,推行政务公开,构建行政透明服务型政府。力求从全方位为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创建良好的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政府管理创新研究、东丽区委区政府课题组.科学构建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报告.

[2]刘春萍,徐露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责任政府建设.社会科学战线,2007,(5).

[3]李金龙,虞莹.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优化.行政与法,2007,(3).

政府绩效范文篇10

逐步形成了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虽然我国对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还是较快,已经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评估体系。当前我国出台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估体系由影响指标、职能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33项指标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以及公众的要求,而且为进一步的形成较为完整而有效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我国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但是政府审计法律法规及其规范中与绩效审计有关的规定是影响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纵览我国当前已颁布的各项政府审计法规和准则,仍然没有一个专门规范绩效审计的法律和准则。《审计法》在其总则中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对财政收支以及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但未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职责和权力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规划方案》《政府审计准则》等文件也只有“对效益进行审计监督”等字眼,对绩效审计没有明确的定义。实际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仍处于一种尚未完全的法律授权状态。虽然《湖南省审计监督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以及《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等地方法规引入了绩效审计这一概念,但在国家层面来说,没有形成统一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规范和准则,对于绩效审计的概念、含义、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及其操作方法等都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规定,没有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技术的指导。(二)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尚未健全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萌芽阶段,当前我们并未建立对政府各部门、机构等的绩效管理制度。人事部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课题中,初步提出了一套涵盖影响指标、潜力指标和职能指标等三大类33项指标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其主要用于对地方各级政府绩效综合性评估,但对于具体的项目、部门的绩效评估并不是完全的适用。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绩效审计人员只能从其他来源获取标准,或者是自己出来的某种标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政府绩效审计的质量和结论的可信度,同时也使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受到制约。当前,只有在组织建设、法律建设和项目管理上对绩效要求进行全面的考虑,把绩效管理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可以构建一个属于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三)缺乏绩效责任追究机制在现行的审计体制下,对于审计出的问题没有具体的责任追究机制是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虽然政府绩效审计能够有效的监管财政资金,但是在追究当事人责任以及追回损失的国有资产等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规定。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审计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属于“事后审计”,到了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时候,获得的只是一堆看起来是“证据确凿”,但其实却是“无用”的数据。政府的领导最看重的是在他任职期间所发展的业绩,有些领导比较急功近利,只允许成绩的宣扬却不准缺点的揭露。(四)审计队伍人员的专业素养未能满足绩效审计的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是直接影响政府绩效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但由于当前我国审计队伍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年龄结构的断层以及“官、兵”结构失调等问题,导致大多数审计人员是财会类专业出身、审计队伍出现了明显的年龄断层以及一线审计人员数量严重短缺等现象,从而导致现有审计队伍人员普遍缺乏管理、宏观经济、工程、法律、计算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且又习惯于凭经验办事,难以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缺乏进取意识以及应用新的审计技术的主动性,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缓慢。如广西南宁市审计机关现有审计干部233人,其中会计专业有92人,占40%,工程专业30人,占12.8%,而法律、计算机专业的分别只有2人,占1.7%;南宁市县级的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在20人左右,但是班子成员配备都在4人以上,多则为6人,领导班子人数占比为20%~30%。这种人才结构极不合理,难以满足推进绩效审计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推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创新策略

(一)以风险作为导向,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随着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水平需求的不断提高,政府职能也不得不从最初的监督型转变成服务型,与此同时政府自身的风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政府资金收支审计拓展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框架,也应当转变成以风险为导向,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才能适应审计实务的需要,也才能指导绩效审计实务并推动其发展。(二)建立健全政府绩效审计法律体系纵观在政府绩效审计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当中,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绩效审计的目的和范围、局限性、意义、审计对象的选择和审计计算技术、组织工作和培训技术资料收集和分析技术、报告程序和人力资源的利用。例如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先后颁布的《绩效审计业务指南》《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绩效审计手册》以及《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英国政府议会于1983年通过的《国家审计法》对绩效审计也作了明确规定。美国审计署除了在《政府审计准则》里对绩效审计作出具体描述外,还制订了《政府工作绩效与结果法案》,并且衍生出《各部门绩效审计年度计划评估指南》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而我国在法律方面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问题还有很大空白需要去填补。因此,应该积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首先,应当修改《审计法》及其附属条例,切实有效地落实政府绩效审计的监督作用。其次,以《审计法》为基础,明确制定政府绩效审计的各项规定。再次,以《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政府绩效审计职业规范,为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指出明确的方向。最后,以亚洲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和世界发达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需要的绩效审计指南。(三)建立健全政府绩效审计准则体系政府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从审计目标的确定到审计方式的选择都相差很大,特别是在如何制定审计目标、怎样完成现场审计和应该出具何种审计报告等方面,与合规性审计相差甚远。我国当前已出台的与审计有关的各种准则,主要是用于针对合规性审计的,而与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相关的各项文件仍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现在需要一套明确的准则来规范政府绩效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用以指导其进行的各项审计工作。为了能够广泛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高绩效审计工作水平,我们应当参照国外已形成的各项绩效审计准则,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各类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如根据近年来各地开展的投资项目、住房公积金、基础教育经费等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践,制定出相应的绩效审计指南等,为今后开展类似的绩效审计项目提供指导和示范。当绩效审计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都相对固定以后,再将这些具体的指南进一步归纳,以形成某一类绩效审计项目的操作指南,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体系。(四)合理确定政府绩效审计目标现阶段,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与评价。审计人员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项目、活动和单位的成果及影响获取足够的实质性证据。但是因为政府绩效审计方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其审计对象也较为复杂,与此同时又缺少一套可供参考的程序和准则,所以,可以从各种渠道搜集政府绩效审计的证据。在政府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大多通过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与增大调查样本量的方法来提高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合理地确定政府绩效审计活动中的绩效审计目标对于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对审计对象的客观评价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五)完善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完善审计队伍结构是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是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保证。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数量。自建立审计制度以来,虽然我国审计工作人员在规模上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与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相比起来,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还有待增加,可以通过采取录用或者聘用相关人员来加大审计工作人员的数量。二是改善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想顺利地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必须具备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美国GAO机构就录用了包括法律、会计、工商管理、工程、计算机、社会物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很多专家。目前,这些专业人才就已经占据了美国GAO机构人员总数的80%左右。这样多结构的人员配置方式,在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当中发挥出了高效率。我国也应借鉴其先进经验,引进统计、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适应政府绩效审计多元化的需求。三是提高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办班、讲座、读书和考察等各种方式的培训和学习使审计人员树立政府绩效审计的审计观念,跳出原有的审计模式,创新审计思维,学本专业以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在实务中不断应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以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与效果。综上所述,政府绩效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公益参与者及广大公民的监督,从而激发政府部门参与微博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和自律性,提高政府回应的品质及政府行政效能。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筑了政府参与微博微公益活动各阶段分析框架,以清晰展示微博微公益活动各阶段政府应该如何参与才能有效助力微博微公益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