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7:22:23

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运行机制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的发展,我国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愈益增加。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和失衡,都昭示出这一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都是对改革开放中社会的矛盾、问题的一种应对,是理性的决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社会的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以有利于加快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探求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的途径,对于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机器良性运行的必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社会是一个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和各种各样要素的有机整体。其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之中。当其中一个子系统或要素出现故障和问题,将连锁性地影响到其它子系统或要素,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社会机器应始终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行。

具体而言,社会良性运行首先可使社会机器本身保持一种“自适应”的运转状态,它能随时清除在运转中产生的“废物”或阻力,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协调社会各群体、阶层的利益冲突。其次,社会的良性运行可使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可持续”状态。这种可持续性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它能够摒弃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起大落以及严重的失衡现象,使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眼前和长远、急需和常规需要、主体关系和非主体关系等得到妥善的安排和统筹。要保持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行,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运行机制,这就必然涉及到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

二、事物运行的机制及其优化

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它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事物的机制对于确立事物的存在以及影响事物发展都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事物内在的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事物的存在是否有优势以及发展变化的速率。机制对事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机制可以使得事物内部组织或内部因素得到整合,以使事物的要素分布处于有序状态,从而减少阻抗和摩擦。第二,机制是激发事物内部组织或要素活力的前提。由于机制协调了事物内部组织或要素的关系,从而使得事物每一内在要素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每一要素的内在力量得到最好的挖掘,进而使事物的活力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总之,由于机制的作用,使得事物在纵横两个方面——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事物内部要素自身的层次上都得到完好的表达。

机制对于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所发生的作用,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就具体事物而言,某一事物内部又可建立多种的机制,于是,就有了机制的适用性和机制的选择问题,进而就提出了事物机制的优化问题。机制的适用性和选择遵从一个原则——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由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机制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许多情况下,一种机制对于事物而言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即它对于事物而言是适合的;但是,由于时过境迁,事物发生了变化,则该机制不再适合于事物,须要选取新的机制,淘汰旧的机制。另外,有些情况下机制对于事物而言并非过时,但不够完善,此时就须健全机制——即对事物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上所涉及的对于事物机制的选择、淘汰、健全等方面实质上反映出机制的优化问题。事物的机制是否达到了优化,有一判别的标准。这一标准是根据机制本身的特点——制约事物内部作用过程和关系以及它与事物的联系而提出来的。事物的机制达到优化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机制与事物的运行之间处于较好的“耦合”状态。这种耦合状态表现出机制与事物之间互相适应性程度较高,使得机制本身对事物的作用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其二,机制对于事物内部的组织和要素有较强的整合效力,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将事物的构成成份、要素及其关系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三,机制的优化最终使事物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经过上述的梳理整合,事物内部组织及要素按其内在联系组合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个有机体消除了不必要的摩擦和阻力,各组织要素既彰显出自己的活力和特性,又彼此之间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使整个事物系统处于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状态之中。

三、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途径

社会的运行及其机制的优化遵从以上所阐释的一般事物的运行机制及优化的原则。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从横向的角度看,社会大系统中包含着若干个领域、组织、单位、群体和个人;从纵向角度看,每一领域、单位、群体及个人又可分别为不同的层次。这一纵横交错织成的网络使社会大系统呈现多元错杂的状态,从而使得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行变得尤为重要。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社会要素越高,社会异质性与不平等就可能越大,而社会整体结构稳定的维护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要使得社会机器能够正常地良性运行,运行机制的选择与优化是一个关键。

一般而言,社会运行机制优化的途径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其一,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社会包含的几大领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要协调同步,不能形成长时间的偏倚和畸重。当今我们提出的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其中包含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三个文明的建设相辅相成,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政治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要条件,并且反过来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起着促进作用。以三个文明建设为主体,相应地去带动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的建立,是使得社会良性运行的首要任务。同时,和谐、有序、统一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消除异质,而是异中求同、多元共存、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的运行既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

其二,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社会的运行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社会成员参与,人的参与使社会运行变得较一般自然物的运行要复杂得多,当然,同时也使得社会运行机制的选择和优化有了可能。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在纳入社会关系之后,则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就需要用理性的东西去约束自然感性的东西。道德、法律以及其它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即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到人的私欲膨胀的本质,摸索出有效监督约束的规律,从而使危害于他人的欲念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对公共权力行使的约束机制的建立,则可见一斑。公共权力的归属在于广大的民众,因此,对公共权力行使时出现的越轨和滥用的约束应由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防止极至权力的形成,即实行总权力的分化,防止专权和权力滥用;二是建立有效的民众监督机制,使权力行使者真正代表民意、反映民意,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看民众的眼色”行事,从而釜底抽薪地防止权力腐败、以权谋私问题。又如,道德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也是如此,应使其成溪一种理性的自觉,这样就必须使道德践行者对道德约束本身有一理性的认识——即对己、对人、对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并将此内化入心,成为一种信念,从此,使对规范的践行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恪守始终、不敢懈怠。

运行机制范文篇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运行机制

江苏省阜宁县的文化工作在省、市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群众文化叫响大江南北,艺术创作争创国家大奖,文化设施力争苏北领先,文化产业成为江淮明珠,文化人才争创国家名片”的奋斗目标,从广大人民群众愿望诉求入手,不断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

1.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状况

1.1“十二五”初的状况。“十二五”初,虽然阜宁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有一定滞后。其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对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滞后于城市。尽管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升,每个省市都在不同的指标上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和进步,但是城市投入仍然高于农村投入。二是广大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农村文化服务功能逐渐萎缩。三是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优秀文化产品资源缺乏。虽然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但是图书更新率不高,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符合农民知识状况和审美倾向的优秀图书仍不足。四是文化供需矛盾现象还存在。比如,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绝大多数并非农民自身生产、创造和提供,而是由久居于城市之中的创作家、剧团等文化生产单位或个人制造和提供。这些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对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未必了解和熟悉,使用的语言文字、表述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也未必为多数农民所适应和喜欢。以上种种导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失衡、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差距较大的后果。1.2“十二五”末的状况。“十二五”末,阜宁县以全面贯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厚德、务实、创新、图强的新时期阜宁精神为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县有17个文化站,建有一级站2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4个。每个文化站已配有1至2名专职工作人员,每周免费开放基本都达到48小时;在三灶、硕集、板湖、吴滩、新沟、沟墩等镇(区、街道)建成了10个文化大院,这10个文化大院均具有基本的硬件设备和相对完善的软件资料。结合当地实际,初步开展了一些文化活动,丰富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生活;全县有341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根据省、市相关要求,2016年对其中68个村(居、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提升达标,已于2016年5月底完成了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阜城街道、益林镇成功创建成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2];县图书馆分馆39家,实行一卡通服务并通过邮政物流网进行图书流转;连续四年开展全民读书节活动,将阜宁县打造成有影响的“书香之城”。

2.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

2.1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有足够的资金保证,才能夯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提高服务质量。一方面,坚持公共财政建文化,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县、镇(区)、街道财政应设立专项经费,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和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坚持社会力量办文化。动员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文化事业的投资,通过国家、集体、合资等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二是加大重大工程实施力度,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加大重大工程实施力度。坚持以城带乡,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新增文化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倾斜。三是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公共文化示范区长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传播能力[3]。2.2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输入活动创新。一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节日、集会搭建文化平台,不断探索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灵活机动地开展文化活动。二要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二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创新。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趣味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另一方面,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空间,拓宽优质服务渠道,着力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实现共享交流,采取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可以采取村独办、村村联办、村企联办、村军联办、镇镇联办等文化联动形式,促进文化活动在联合互动中发展壮大,推动文化扎根基层,最终达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能够长效运行[4]。2.3加速运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机制,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一是依托阜宁“牛歌”特色文化品牌,着力发展特色文化。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把继承遗产与改革创新、优秀传统与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5]。二是依托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兴办公共文化服务产业。大力发展金沙湖影视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相交融,精心打造“新金沙情缘”杂技音乐剧。积极培育文化骨干企业,盐城晶微琉璃工艺品公司在第二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新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上荣获优胜奖。2.4积极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的人才战略。一是积极实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培训,重点培训图书管理与活动组织。利用艺术剧团的人才优势,深入基层培养文化创新人才,积极扶持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发挥基层文化骨干的艺术才能,提高他们参与文化创造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6]。二是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能否深入生活、服务基层、群众满意作为考核的基本标准,以参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让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示范区长效运行的考核评价。

3.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3.1成功举办或承办多项有影响的部级以上群文活动。承办“中华颂”第四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这是该项赛事第一次在首都以外城市开展;举办首届国际牛歌艺术周暨阜宁第五届牛歌展演,吸引8个国家民间艺术团,24支国内代表队,近400名专业选手参赛,同时出席活动的有各国代表23人,境内外媒体记者48人,盛况空前;举办中韩文化交流活动,韩国江原道的传统与阜宁县的民俗碰撞出文艺的火花,韩流偶像歌手组合带来的歌舞令广大人民群众耳目一新。阜宁县还举办了腰鼓大赛、“阜宁好故事”演讲比赛、阜宁春晚、新春文化庙会、舞蹈大赛、书法美术大赛、牛歌展演、中秋•国庆灯会、经典诵读大赛、歌手大赛、年均演出800多场的“欢乐进万家”等文化活动,实现了群文活动的周周新、月月有,长年不断。3.2成功创建了三项部级奖牌。“牛歌会”荣获文化部第十六届“群星奖”,这是阜宁文化活动品牌首次获得文化部大奖;2014年阜宁县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一年之中连续荣获两个部级称号,令人鼓舞。市级非遗阜宁牛歌、公兴面塑和阜宁大糕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阜宁省级非遗零的突破,争取数量之多在全省前列。除此之外,阜宁县还荣获“全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示范基地”和“江苏省盐阜方言小品创作实验基地”、“国际牛歌艺术之乡”和“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牛歌之乡”等称誉。

作者:孙军 顾波 田亚如 单位:阜宁县图书馆 阜宁文广新局 阜宁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4/c_1113996899.htm.

[2]第二批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EB/OL].http://www.jscnt.gov.cn/whzx/tt/201407/t20140714_23780.html.

[3]韦鸿宁.真抓实干显成效特色创新树品牌———贵阳市大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J].文化月刊,2016(2):78-83.

[4]梁凤莲.中心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J].探求,2016(4):35-43.

运行机制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演进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金融演进及其解释

金融演进是指金融体系中的规则等环境因素的变迁过程;各行为主体对此的适应与反应以及其相应的理念和心理调整。在此,‘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是指以有关法律和行为惯例为主的环境因素变化;‘适应与反应’既包括各行为主体针对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进行的适应性调整,也包括非适应性调整;而‘相应的理念和心理调整’指各行为主体针对规则等环境因素变迁所包含的经济乃至更广泛领域内思想变化的认同与非认同的心理反应。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金融演进的结果表现为金融体系的变化,包括金融体系中政府、银行、企业三大行为主体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变化,也包括作为行为客体的利率形成、信贷调控、资本市场发育、外汇体制以及外资问题等的变化。

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金融演进在时间上是长期的、连续性的,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只要金融存在一天,这一过程就回不间断地持续下去;而其进程可以理解为有关金融演进的事件在时间轴上的分布状况。由于事件发生在时间轴上的分布不是等距的,并且每一事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时限各不相同,所以金融演进的过程不是平均的。而目前为人们所关注的‘金融改革’从运用情况上看,依据上述定义可以解释为‘在特定时段上集中发生的对金融体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集合’。但是我们在讨论金融改革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它只是金融演进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样将金融演进片断化、静止化了。基于这一误解,我们比较注重制定新的金融法规,但对其具体实施过程和效果,以及因情况变化所应进行的相应修正工作重视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政策应有效力的正常发挥。所以本文提出了‘金融演进’这一概念,以全面动态的角度考察金融体系变迁这一复杂事物的实际情况。

一个新的视角:复杂的适应性系统

我认为运用计划经济或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视角是不能为金融演进提供合适的分析与解释的。因为在计划经济主义者看来,个体的人,乃至银行和企业只不过是整体经济中的一个零件,只应按上级命令行事,对经济产生上级规定的作用。而所有的经济活动不过是行政命令的执行结果而已,这一体制限制甚至反对人类最重要的创新能力,同时将经济问题政治化、简单化了,在理论上是幼稚而错误的。计划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限制甚至否定金融演进,因此不能用它作为分析框架。主流经济学在此问题上虽与计划经济截然不同,但是由于其在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使之不能为金融演进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框架。为研究方便,他们将一些经济变量,有时甚至是一些自己无法解释的经济变量作为固定不变的前提假设(如被简化的‘经济人’;被视为‘常量’的人类的创新能力---这一点其与计划经济区别不大等等),然后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实现‘完美’的均衡。这实际上动摇了主流经济学的精确性的根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会为经济学家的假设舍弃什么的,‘完美’的均衡状态难觅其踪,不均衡状态倒是随处可见。在此我们不想否定主流经济学所取得的成就,但如果理论的结论大多与现实相去甚远的话,我们不认为这种理论可以在长期内有效地解释、指导现实。因此,我们将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金融演进的全过程。

这就是约翰荷兰德提出的‘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社会学、生物等领域,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每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是有许多平行发生作用的‘作用者’组成的网络。

第二、每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具有多层次组织,每一层次的作用者对于更高层次的作用者来说都起着建设砖块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系统能够吸取经验,具有‘学习’能力,从而经常改善和重新安排他们的建设砖块。

第三、所有的复杂的适应性系统都会预期未来。

第四、这样的系统总是会有很多小生境。每一个这样的小生境都可以被一个能够使自己适应在其中发展的作用者所利用。这些系统具备发展的能力,总是处于不断展开与变化之中,因此讨论这样的系统的均衡是无意义的,因为该系统一旦达到均衡进入稳定状态,变成了一个死系统。

第五、这样的系统中的每个作用者都是自主实体,他们不只是环境变化的反映器,而且拥有各自的特定利益及价值标准。

我们认为,从‘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角度考察金融演进的全过程,能够是分析和结论更接近于现实情况,进而切实把握其本质。但是由于本人能力和参考材料的限制,下面的分析不能完全达到‘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要求,但是这一视角的引入仍是必要的。现在,我们从政府、银行和企业这三大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入手,以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为视角来考察金融演进的运行机制。[NextPage]

金融演进中的政府、银行和企业

在金融演进中,政府、银行和企业的作用是不同的,政府在对规则的改变方面比后两者有更大的主动权,银行和企业则是金融演进过程中利益---风险的主要承载者,是政府经济、金融目标实现的桥梁。银行和企业相比其在金融演进的作用更为重要,而企业对金融的作用主要以间接的方式出现。三者作用的差异使之在金融演进的过程重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政府是国家的统治机构,具有复杂的政策体系,经济---金融政策是其中一个主要部分。政府以其国家强制力成为金融演进过程中规则(主要是法律)的主要供给者,政府在制定或变更规则时,一般按下述程序进行:

(1)规则制定。

政府首先收集信息:包括宏观方面的经济景气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微观方面的来自与银行和企业的对于金融体系现状的意见和变革要求,然后以自己的经济指导思想为评价标准和分析工具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最终形成相应的判断。进而对原有关的政策加以调整或者向立法机构提出有关法律的建立、修正、废止等要求。

(2)规则执行。

在做出相应的变更后,作为行政执行机构的政府便将之付诸实践。下面三方面的因素对于规则变更的执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是政府经济力量的大小。如果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控制着整体经济的较大份额,这部分经济成分能够较快地执行新的规则,同时对其他经济力量产生执行压力和示范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快规则变迁在整体经济中的速度。否则其执行效果就主要是看其他经济主体对规则变迁的认同程度。这里我们排除了政府运用其强制力执行其规则变迁的情况,因为这样往往会造成微观经济主体对有关变迁的规避与反抗,难以实现其经济目标。二是执行机构的设置和安排。这取决于规则变迁的内容和执行机构的分工状况,有时需要设置新的机构,有时则需对原有机构的权责范围进行重新安排。三是人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换句话说就是政府的威信。这一点对于长期性规则变迁的执行绩效尤为重要,因为长期性的规则变迁一般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风险状况有重大影响,人们在不信任政府时是很难对此表示认同的。

(3)对规则的事后评价。

本阶段的政府行为与规则制定阶段的基本一致,可是为是新一轮的规则制定过程。政府对有关规则变迁的绩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以确定有无做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银行和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是金融演进的具体实现者,他们在一定的规则体系内运行,同时也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金融演进提出要求,主要体现在下述三方面:

(1)银行和企业主动推进金融演进。

首先,银行和企业在金融活动中形成的惯例是金融规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的决定权由企业和银行掌握,所以他们可以通过变更惯例对金融演进施加直接影响;其次,通过向政府提出有关要求,从而影响规则的变迁,对金融演进施加间接影响,在考察这一作用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银行和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情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他们作为自主的经济实体可以自由地向政府提出其对金融演进的意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他们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被视为是行政指令的被动接受者,表达其意见的机会较少,而意见又经常包含许多非经济成分,造成信息失真,使相应的规则变迁与实际经济需求出现偏差。二是银行和企业经济力量的强弱及其对规则变迁的迫切程度。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政府在制定规则时都会考虑到主要经济力量的要求,而迫切程度决定了银行和企业为实现其有关要求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2)银行和企业对规则变迁的适应与反应。

如果认为规则的变迁符合其利益取向,他们就会接受这一变化,使之在现实经济中发挥实效;如果认为规则的变迁不符合其利益取向,银行和企业就会对此加以抵制:向政府提出进一步修正的要求,或者采取规避和反抗措施---计划经济下的消极怠工、效率低下;市场经济下的某些金融创新活动。无论何种措施都会使规则变迁对于金融演进的实效受到损害。

运行机制范文篇4

(一)创新工作理念。一要树立区域发展的理念。乡镇政府应着眼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根据本地区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等因素,选择若干个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的行政村为中心,以相邻的3~5个村为一个区域组团进行统筹规划,以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整合各项资源,完善产业布局,形成规模优势,谋求共同发展。二要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要积极顺应农村经济多样化、农民生产流动化、群众需求多元化趋势,将乡村工作目标由重发展向重民生转变,工作重心由经济至上向经济社会和谐转变,工作内容由管理审批向便民服务转变,整合各种资源要素,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三要树立民主治理的理念。乡镇政府要积极履行“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管理村务的职责,充分吸收借鉴中外各地基层社会民主治理的成功经验,学会在民主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轨道上与农民群众打交道,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正确引导村民开展有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二)创新运转模式。要从统筹资源推动区域发展入手,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打破乡镇政府现行的若干个“办公室”加一个“365便民服务中心”的机关化机构设置和条线分割、个人包村、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性和针对性。一是在领导体制上,纵横结合,统筹城乡。明确乡镇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加强辖区内党组织的纵向管理,对现有辖区内各条条管理的单位党组织,可通过建立乡镇党建联席会议形式进行横向协调沟通,由乡镇党委牵头,辖区各单位党组织参加,形成协作会商机制,实现城乡组织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用。二是在机构设置上,精简机关,窗口前移。乡镇机关一般可设立党政综合办公室和“365便民服务中心”,前者负责乡镇机关的内部运转和后勤保障,后者负责乡镇可以直接办理和审批的行政管理事项及村级财务等工作。同时,根据“就便、就亲、就近”的原则,划分若干个由3~5个村组成的服务网格,每个网格建立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把涉农服务职能落实到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来履行。三是在人员调配上,优化组合,竞争择优。除了在乡镇机关负责后勤保障和便民服务外,要把大部分的干部安排到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由乡镇班子成员兼任或通过竞争上岗从一般干部中择优聘任,按照优势互补、强弱搭配的原则,通过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由中心主任聘任。同时,成立由乡镇干部和辖区单位志愿者参加的区域服务团队,变“一人包干驻村”为“组团包片服务”。四是在工作落实上,分工协作,捆绑考核。明确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目标要求,对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对乡镇干部服务团队进行立体式捆绑考核,强化乡镇干部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创新服务内容。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乡镇政府服务窗口的延伸,重点应做好六篇文章:一是掌握民情。工作人员根据个人意愿及特长划定业务职责和服务区域,定期开展走村入户,及时了解动态,写好民情日记。二是建立民档。要把区域内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每个家庭的成员、年龄、文化、收入、居住条件、主要社会关系等内容建立信息库,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并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进行补充更新。三是服务民富。主要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开展招商引资,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组织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开展来料加工等。四是改善民生。主要是落实各项民生政策,提高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开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组织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等。五是推进民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监督落实四项民主制度,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六是确保民安。建立群众性群防群治网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治安环境。

运行机制范文篇5

第一,坚持合理分工,确保常委权责匹配。1.力求工作全覆盖不交叉:兼顾工作量多少、关联度高低、落实有难易及常委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做到职责清楚、人岗相适、各尽其才,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但侧重党的建设。2.力求人人参与经济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在常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联系一些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负责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以政府为主。3.力求强化常委主体地位:常委对负责、分管、联系、协助的工作全权履行职责;不再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重要事项由书记、副书记及相关常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酝酿会研究,确保常委由协管变主管、副将变主将、配角变主角。

第二,坚持高效运转,不断完善执行机制。1.建立定期汇报制。各位常委、“三个党组”、基层党组(党委)定期汇报工作,以便常委会及时掌握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2.建立限时完成机制。坚持全年目标阶段化、工作任务指标化、落实责任明确化、完成要求时限化,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以个体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完成。3.建立执行保障机制。保证常委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对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工作享有日常事务的领导权、决定权、监督执行权,对分管负责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有临机处置权。

第三,坚持科学决策,着力规范执政行为。1.对重大发展规划的决定作出“四不”规定:议题事前没提出不上会,相互衔接不到位不研究,协商论证不充分不讨论,多数人员不赞同不通过;2.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作出“四不”规定: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达成四大班子共识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3.对人事提拔任用的决断作出“四不”规定:未经民主推荐不考察,未经组织考察不上会,未经上会决定不算数,未经公示检验不行文。坚持凡超过领导职责范围的决策一律无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经过集体决策、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律进行社会公示、凡属于重要问题的决策一律实行票决制。

第四,坚持狠抓落实,努力增强履职实效。1.强化执行机制:探索完善议事决策交办制、分级分工负责制、重要工作报告制、重大事项限时办结制、专项工作述职报告制、突出贡献激励制等制度,促进常委会成员带头提升落实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强化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党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逐一明确牵头常委和责任部门,把常委承担的工作任务制作成目标体系图,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同时以党委文件印发执行并接受监督。3.强化目标考核。坚持作表率、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建立并发挥党委政府督查办公室和《常委会决策通报》作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常委工作目标,加强动态跟踪考核。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工作力量。1.对综合工作:实行全年统筹、月预安排、周部署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几大家领导共同参与、协力推进的运行模式;对正常工作中形成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空白地带及其它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书记或指派专职副书记、其他常委进行协调;对工作中涉及多名常委的由主要涉及的分管常委牵头处理,相关常委予以配合;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府全体会和政协会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和决策冲突。2.对重要活动:凡需要常委参加的重要会议、集体重要活动、重要接待工作,由党委办、政府办统筹协调,报主要领导审定后统筹安排;调整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确有必要组建的领导小组,实行几大家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由分管常委负责牵头协调。3、对分管工作:常委实行“AB角”分工负责制,对常委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重大事项,采取会议通报、谈话了解、专项报告等形式进行协调。

第六,坚持立体监督,有效制约权力运行。1、健全监督体系,形成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党政督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共振联动的格局。2、创新监督方式,正确处理区县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探索建立党代会常任制,赋予党代表决策、建议、提案、质询、监督权,探索党务公开、党代表列席全委会、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列席常委会、常委会议公开报道等途径,完善常委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制度,对常委的分管工作和全年目标任务在报纸上公布,邀请退居“二线”老同志组建巡视组推进监督工作。3、扩大监督范围:公开常委分工情况,让常委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建立党内情况通报和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督促常委正确行使权力。

运行机制范文篇6

2007年初,镇党委学习借鉴永德大山乡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推进发展的经验做法,在黑马塘村等“三村”点先期推行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创建15个党建示范点为重点,在全镇全面推行“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形成了党群上下联动、干群纵横互助、密切配合、广泛参与、互补互促的工作格局。目前,全镇共建成党群致富联合体33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301个,互助组316个,产业协会62个,其中甘蔗产业协会7个、核桃种植协会21个、蔬菜种植协会2个、个私协会1个、中草药协会1个、沼气协会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在具体工作中,镇党委以镇为单位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产业协会、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三者有机结合,协调联动,形成“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一是组建“党群致富联合体”。实行一名党委委员挂钩联系一个镇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一个镇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挂钩帮扶一个农村党组织,一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帮带5名农村党员,一名农村党员帮扶5户农户,形成了以党委为核心,党支部为主线,党员为主体,群众为基础的“金字塔”帮带结构。并以落实“四个责任机制”保障活动开展:1.落实党委委员挂钩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责任机制,负责抓好所挂钩支部及对应农村支部的党建工作,按“四有”标准,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每年至少带领所挂钩的机关支部党员到对应的农村支部参加支部活动或召开党员大会4次以上。2.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挂钩农村党组织责任机制,每年到所挂钩的农村支部参加活动或者召开党员大会4次以上;指导帮助好农村支部组织开展活动,在资金、物资上给予支持,在规划、信息、技术、项目上提供帮助。3.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帮带农村党员责任机制,研究分析所挂钩的5名农村党员的家庭资源情况、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素质能力等;帮助扶持其带头致富,引导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年至少到挂钩对象家中帮扶4次以上、至少新发展1户特色产业户,户均经济增幅要达12%以上。4.落实农村党员帮扶群众责任机制,每个党员分别带动5户普通农户,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成立农村互助组316个,成员3900户7023人,由新农村理事会成员、具有“双带”能力的党员、产业大户、经营能人任组长,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五户联保”机制,由党员牵头,在产业发展上建立劳力、技术和物资互助,对较贫困农户实行生活救助和生产帮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二是组建产业协会。按照生产协作、销售联合、自愿互利的要求,把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协调组织起来,在主导产业发展及其重要环节组建协会,改变“单户作战、势单力孤”的状况,充分发挥下联农户,上连市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用。增强了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以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公开推选思想觉悟高、有能力、有威望、公道正派的人组成理事会;统筹协调管理全村社会事业,公共事务,统筹安排全村村容村貌的整治,共同商量办理村中一家一户办不了、管不了的难事、杂事,推进村民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建立以来,其作用发挥明显,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了赶、比、超的发展氛围。党群致富联合体的组建成立,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富帮穷、强带弱、先进促后进的发展热潮,镇级各机关单位党组织及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自身在知识、信息及技术上的优势,以捐资捐物、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协调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对农村党组织和农村党员进行帮扶,各农村党员也采取了在劳力上帮助、产业上帮扶、生活上互助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帮扶农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帮扶,帮助帮扶对象谋划发展思路、发展产业建设、实现发家致富。二是锤炼了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镇党委在强化“一体两会”作用发挥中,以“党群致富联合体”开展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三力”建设,做实“三培养”工作,组织“流动党校”开展农村党员轮训,提高队伍素质,一年来,共培训党员干部25891人次,培养致富能手42名,发展党员72名。在“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实践工作中,全镇党员干部切身参与了党群致富联合体、产业协会、新农村理事会开展的各项工作,自身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同时,通过党员在“一体两会”联动运行机制中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群众亲眼目睹了新时期党员干部心系民生、带领百姓干事创业的风彩,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三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比如:黑马塘村在核桃产业建设中,“党群致富联合体”与县挂钩单位一起开展“三级联创”,县、镇、村干部与群众结对挂钩,开挖核桃坑塘4633亩,推动了分水岭万亩核桃基地建设;在沼气建设中,全镇“党群致富联合体”积极行动,开展“百名干部驻村、千名职工帮扶、万户群众参与”活动,镇、村干部职工每人帮扶2户农户建设沼气池,共完成沼气建设1300口。理事会、沼气协会积极响应,刘家箐村、石房村上怕爬理事会,组建互助组,10户一体(组),解决了劳力紧张问题,有效的加快了沼气建设步伐;永胜村懒板组在新农村安居房建设中,由理事会组织,形成5户联保,产业(甘蔗)作抵押,施行信贷资金互助,建设新居房25户,推动新农村建设;妇联、畜牧等部门全力参与,争取妇女小额信贷循环金10万元,扶持养殖大户10户;田心村各理事会在遇到洪涝灾害时,组织上千名群众抗洪抢险,开展生产自救;刘家箐“党群致富联合体”组织各理事会捐资献料,义务投工,建设村完小运动场。四是维护了农村稳定和邻里团结和睦。在林改工作中,全镇发生纠纷300多起,其中80%被理事会组织成功调处。同时,通过“一体两会”积极发挥作用,凝聚了人心,汇集了人力,在全镇农村营造了团结和谐、齐谋干事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的建设进程。

运行机制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建立;高效;财务运行机制;

一、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的构成和内容

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是指高职院财务系统中各种要素、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系部的耦合方式及其与高职院内外部理财环境的衔接形式和协调程度。高职院财务战略活动涉及到高职院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包括资本筹资、资金耗费、资金节余等。以上财务各要素、各职能部门、各教学系部和环节之间耦合方式不同和耦合程度的差异,形成了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的不同特点。

1.自主经营机制。所谓自主经营就是保证自主安排,自动运行。具体表现在高职院所需资金必须由高职院自主选择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以最小的筹资成本获得最多的资金。

2.自我发展机制。高职院发展是高职院作为有机体的一种功能,在管理活动中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转换,旧的财务体制必须改变,要保证高职院有充分的发展资金,增强高职院自我发展能力。

3.自我调节机制。高职院在整个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理顺高职院内外各种关系,以健全自身的功能。

4.资金筹措机制。指高职院筹措规模、筹措方式、筹措渠道、筹措机机、资金构成及筹资成本的分析和决策。

5.财务预算机制。指高职院财务预算组织机构的设置、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编制方法、财务预算政策以及相关措施等方面运行机制。

二、高职院现行财务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侧重于年度预算,缺乏中长期预算管理,导致财务预算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高职院预算管理比较重视年度预算。从当年7月份起就要考虑下年度的招生计划、师资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等项目。程序上采取“一下一上二下制”,“一下”指总量由学院确定后下达;“一上”指各系部根据下年度事业发展申报预算;“二下”指财务部门与有关系部充分协商后,分别向主管财务和主管业务的院领导汇报,最后经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批准下达执行。说明了高职院对年度预算的重视。但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职院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不够。总体上缺乏科学的中长期的战略规划的指导,导致年度财务预算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财务预算以年度为限,往往只考虑年度内的收支平衡,不能够有效地与学院近中期发展规划相匹配。

(二)重视目标制定与分解,轻视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和控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已开始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高职院的年度财务预算通过计划的编制、分解、下达、监控和考核,已基本具有财务调控的雏形。但由于对各个环节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导致各环节彼此之间自律和他律失衡,影响了整个财务调控过程的效率和效果。

1.预算执行不力。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一是得不到主要负责人的支持,财务预算最终还是让位于领导的“我批准”和财务部门的“你办理”的旧有模式。二是执行系部的惯性作用。即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后,虽规定“先审后批”,但实际上仍是“先批后审”。三是缺乏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任意变更预算。

2.预算管理粗放化。主要是定额较粗,难以实现细化预算管理的目的。按细化预算管理的要求,各项经费的核定应落实到具体的科目上,至少应落实到“节”级或更细的项目上,但目前大部分预算定额仅按“项”级科目进行。

(三)重视外部风险,轻视内部风险。高职院外部风险主要是债务风险、学生就业风险、招生风险等,从目前来看最根本的是发展过程中的债务风险。这种外部性的债务风险,对高职院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高职院内部也是比较重视的。但也只是侧重于债务的延期,并非有什么有效的解决之道。高职院内部风险主要是决策失误、管理粗放等。对高职院内部风险现在已经逐步引起的重视,并在内部风险控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落后的技术手段、高度官僚化的管理体制和不完善的内部制度,难以使内部控制风险降低到应有的水平。

(四)业绩评价乏力,激励约束不足,导致业绩考核机制的功能弱化。高职院的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职院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中,大部分是约束性制度规定,规定考核对象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而且只有惩罚,没有奖励,实际上是一种惩罚制度,起警示作用,代替不了激励制度的作用。由于没有制度性的激励措施,使得对管理层和教职员工的激励缺乏制度依据,而且由于没有激励预期,教职员工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努力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容易诱发教职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干多于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2.激励存在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倾向,没有切实从激励效果出发,认真分析各种激励措施。如奖金,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激励方法,但在高职院内部往往将奖金普遍化和级别平均化,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再如评比先进,操作得当,效果理想,但遗憾的往往也是轮流作庄,评比时不是看谁干得多和干得好,而是看谁还没有当过先进,这次就尽量评谁当先进,等等,使激励完全失去意义。

3.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两者之间相互脱离,影响业绩考核机制功能的发挥,导致业绩评价工作由于没有激励办法作保障而流于形式,激励措施由于没有业绩评价为前提而成为无源之水。

三、高职院建立高效财务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短期预算与中长期规划相结合,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为高职院的财务运行机制建设指明方向。高职院的财务运行机制必须改变重眼前,轻未来的状况。财务预算管理既要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在,更要统筹事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问题,逐步建立起以发展目标为根本的滚动性财务运行机制,才能保证财务预算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高职院中长期发展战略影响到中长期财务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中长期财务战略又直接影响到财务运行机制的效率;如果没有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财务战略的引导,高职院财务活动将失去方向,财务运行机制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要解决高职院财务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重视高职院的发展战略和财务战略,主要是:

1.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国内部分高校盲目发展,草率扩张,带来了许多后遗症。2.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在当前高职院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计划要实行步步为营、滚动发展的方式,不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过大的规模、过快的速度,保证使高职院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3.选择发展机遇。在高职院的发展历史上有扩招热时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抓住者即形势颇好,失去者发展缓慢。现在国家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高职院又面临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财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就要求高职院战略发展系统正确分析面临形势,做出正确的抉择。

(二)建立高职院财务预算管理机制。首先,要在强化财务信息的集成、做好财务分析、测算、调整的基础上,制定先进合理的财务目标,在目标下总目标下制定教学、后勤、行政、学工、人员等各项子目标。其次,要制定确保目标实现的财务控制措施和财务约束制度,使高职院的各项活动、各个环节都能围绕预算目标规范有序地开展。再次,要按照责权明晰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财务考核政策,以发挥高职院人力资源的潜能,充分调动实现财务目标的积极性。最后,要健全高职院信息反馈系统,建立预算目标完成分析制度和财务预算系统,发现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和调整,确保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财务目标。

(三)建立高职院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高职院财务管理通过对资金运动的掌握,据此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进行科学的财务预测与决策,通过对资金的流量和流向的控制与调节,改善高职院管理活动,实现财务目标。首先,要完善资金的筹集机制。高职院要综合考虑收益和风险的关系,选择最优资本结构,使资金成本最低。要合理确定信贷种类、期限和规模,利用票据结算方式作为高职院筹资的补充形式,合理利用应付账款等进行适度的负债经营,把资金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在资金筹集的预测、决策和融通方面建立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资金使用的控制,严格控制事前、事中的资金流入和流出,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加强资金的科学使用,另一方面加快各种收入资金的回笼,通过资金的流入实现其补偿性的内在要求。

(四)建立高职院财务调节机制。高职院在资本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内外部财务环境变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需要发挥财务调节的功能对出现的偏差进行调整和纠正,就要建立资本运营调节机制。财务调节机制主要包括财务战略调整、资本运营计划调整和管理过程调节等。高职院制定的发展战略,由于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有战略方针已不能适应新的竞争和发展要求,需要作出财务战略调整,以避免出现战略上的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要通过财务管理调节的功能,调节高职院资本经营系统的运行质量,加强资本运营全过程的管理,达到最佳的运营效果。

运行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运营机制;问题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基层工作设备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投入力度小造成的,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品质,影响了很多技术手段的顺利开展;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地区没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对有关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规范管理,从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水平;三是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是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这让基层基础在农户推广中出现了很大的局限性;四是地方政府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待完善,尤其是法律法规的缺乏让农业技术的监督和制约落不到实处,更无法为农民和有关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以及运行机制的对策分析

2.1进一步完善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拥有良好的竞争协作和激励考核制度是实现基层农业技术顺利推广的重要前提条件,但这两项条件的实现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一方面,国家要大力支持并鼓励各地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要监督好各个单位都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良性竞争;另一方面,要以有效提升有关人员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目的,强化对基层农业和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考核与管理,以此助力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运行机制的顺利实施。

2.2致力于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农业技术推广最为基本的保障之一,因此,致力于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基层农技推广问题的必经之路。在农技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当地农业技术学校,一同对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为农民提供一些最新的农业资讯,从思想层面上为农民开启一扇大门。

2.3制定合理的农技推广优惠政策

不管是农户还是农业技术研究人员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提升都应有一定的要求,为了更加顺利地推广农业技术,有必要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比如增加工作补贴、扩大晋升空间和机会或者减免企业税收等,为农户和农业技术研究者的利益提供必要的保障,并鼓励有关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事业中。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或公司提供一个安全、平等的竞争环境,从而更好地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助力。

总而言之,我国在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运行机制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也大大提升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在农业发展中体现了较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清,朱桂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7):40.

运行机制范文篇9

腐败起因于权力失控

提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的概念,是总结近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

剖析近年来查处的案件,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凡是腐败滋生蔓延的地方,必是权力运行出现严重问题之地。其典型表现有这么几种:

对权力的监督缺位、制约乏力,导致一些党政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非法用权。中央纪委监察部北京培训中心副主任李雪勤认为,当前突出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一些党政主要领导权力过分集中,得不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在审批项目、减免税费、提拔任用干部等重大事项上大搞个人说了算,最终沦为历史罪人。“沈阳案件”涉案的20多名副厅级以上干部中,大部分都是单位的“一把手”,这与这些单位权力长期集中于一人之手大有关系。其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集于一个部门,权力与部门利益挂钩,导致“政府部门权力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

决策不科学、不民主导致决策失误,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有些领导干部不搞调查研究,“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屁股走人”。安徽某市不经充分论证,划出9800亩地要兴建“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场”和其它娱乐性设施,谁知奠基一年后工地变成了荒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政府部门落后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成经济发展的“瓶颈”,政府管理中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仍然存在;一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文山会海”现象严重。

加大三方面改革力度

加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首先要大胆改革完善决策机制。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首先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好习惯。”中央纪委宣教室主任戴俭明认为。其次,要提高决策的透明度,逐步公开重大决策过程,如建立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开听证制度等。第三,要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议事和决策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领导集体内部充分讨论,必要时请专家论证;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应记名表决并记录在案,对重要人事安排的决策应无记名投票表决。

加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就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改革目标是“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朱步楼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使其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实行权力与利益分离,决策与执行分离,做到“决策讲民主,执行讲效率,监督讲到位”。

加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最重要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党委成员之间的分工要科学合理,属于互相制约的权力不能由一个人独揽独占。不能以书记办公会或“碰头会”代替常委会来决策重大问题。要根据十六大的要求,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等。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

同心建设系统工程

运行机制范文篇10

1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现状

一直以来,矿产地质勘查投资都是风险较大的项目。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矿产地质勘查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有一些外因。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情势来看,我国矿产地质勘探的投资机制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要将风险投资进一步深化,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目前存在的情况来看,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总金额还是在稳定中增长,投资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善,投资的渠道也在一步步的拓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投资的主体也要从单元化逐渐朝多元化的格局变化。要让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朝着法制的、开放的、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比较大,特别是整个市场的规模相对偏小、发育还不健全,因此投资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革新。从各种实际情况综合起来看,主要是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2.1投资主体的信息不对称

在很多投资的工程当中,企业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带来了较大的法律风险,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客观方面的风险,即是外生性的非对称信息,也就是应为投资领域高度专业性进而导致客观存在信自不对称。另一方面就是主观上的风险,那就是双方刻意隐瞒自己的信息或者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导致最后的信息不对称。

2.2投资协议履行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在风险投资的时候虽然需要签订协议,但是在履行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是法律风险,在现有法人治理结构及勘查运行机制机制下,勘查实施主体和矿业权人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很容易造成某一方因为信息的不完全对等而造成违约事件的发生,从而导致某一方的权利受到损害。

2.3资本不能流转带来的风险

对于矿产勘查来说,无论前期投入如何巨大,工作做得如何细致,但是都不可能完全掌控矿产勘查结果不尽如人意的高风险性。一旦勘查没有取得成功,就不可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那么整个勘查的结果都将失去价值,都不可能带来获利。因此,投资者在关注合同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退出机制,也就是他们不愿意投资的时候如何退出,并要求自己拥有随时退出投资合作的权利。

3促进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

虽然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正在改善,但是还是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想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现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措施,建立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体制。

3.1拓宽后退的渠道

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要考虑现实中的退出。如果退不出而套进去,那就势必造成严重的亏损。因此,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就要考虑如何退出,要形成良性的循环才能让投资者放心投资。从目前的各种情况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比较狭隘,这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需要加大力气改善。

3.2构建更多的矿业权市场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中介,矿业权市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矿产地质勘查中介。只有这些市场得到了发展运用自身高效灵活的特性,引入中小型的高风险勘查企业进入,才能够提高勘查行业的高收益,才能够融入到风险投资市场中去。当然,要实现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些条件作为保证。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任何行业和任何企业做任何事情,如果得不到国家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推行下去是十分困难的。其次,对于矿业权而言要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如果矿业权的交易旦成功,但是收益分配上面却没有•个合理的措施,不但会滋生出更多的问题,还会严重挫伤一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这样就会阻碍矿业权资产进入到市场。最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矿管秩序。一个市场交易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交易秩序,就会导致整个交易市场•片混乱,这也会大大的挫伤投资企业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交易环境,为交易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矿业权市场。

3.3引导地质勘查单位进入市场化

要加快我国矿产地质勘查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这就需要加强这些企业进行企业化经营理念,进行行政指导与理论指导。引导中小型勘查企业面对不正常现象和改革的方向性等问题,让他们学会应该如何处理。

3.4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在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尽快制定出战略方针和中长期的规划。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刺激措施,提高中小型勘查企、的积极性。不但要制定勘查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还要完善矿业权的流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