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4:03:07

云南范文篇1

富民目标凝聚人心,富民举措鼓舞人心,富民实绩安定人心

迈向繁荣富强,让贫困欠发达的云南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让全省4450多万人民群众享受更加富裕的生活。2001年至2006年,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云南的步伐坚定有力,云南的前进激越澎湃。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创业,胜利完成了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

五年,全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五年,全省人民生活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年,云南以知难而上的气魄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向历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经济增幅止跌、回升、加快发展,短短的五年,历史的一瞬,云南迈出了关键的三大步,这是多么不易、多么宝贵的三大步呵!”回顾共同经历的难忘五年,来自大理的马琴代表感触满怀。

“衣、食、住、行,每个家庭、每个平常日子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亲眼见证了五年来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历数身边桩桩新鲜事,来自玉溪市的杨树林代表快乐心情溢于言表。

“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代表们说,这就是五年来全省上下一心、富民强省的真实写照。

紧扣“又快又好”主题,先行先试,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历史不会忘记,五年前,云南正陷入经济增速走入低谷的困境。面临着严峻考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这是全省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迅速统一了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

人口590万,其中有100万是贫困人口。作为云南省颇具代表性的人口大市,曲靖市如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

回顾曲靖市近年加快发展的奋斗历程,代表米东生感慨万千。“全国奔小康,曲靖怎么办?”曲靖市委、市政府领导殚精竭虑、苦苦思索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审时度势,曲靖市以宏大的气魄,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市,打造珠江源大城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任务。

集全民之智谋划加快发展新思路,凝全民之心共图富民强市新目标,举全民之力实施发展新举措,致力于现代工业强市、珠江源大城市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曲靖市全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年销售达100亿元左右的烟草、能源、化工、冶金、机械汽车、生物资源开发六大支柱产业。2005年,曲靖市内生产总值达441亿元,比2002年增165亿元,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提前5年实现翻番目标,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8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78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三年累计完成投资491亿元,年均增46%。

经过几年的埋头苦干,曲靖市呈现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明显夯实、发展难点明显突破、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发展“瓶颈”明显缓解、发展保障明显加强的良好局面。经济发展速度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曲靖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群众得实惠较多的时期之一。

“协调发展任务繁重,实现全面小康任重道远。”米东生代表说:“现在,全省再次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曲靖市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2005年初在全省率先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实践,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社会事业进步,深化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展望未来,米东生代表坦言:“只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就放手试、大胆闯,只要有利于实现富民强省,我们就果断决策、一往无前。”

先行先试、率先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局面,已经在曲靖市形成,成为云南省较发达地区建设富裕云南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唱响“加快发展”主旋律,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边疆、民族、欠发达,这是云南的省情。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富裕?

集边疆、民族、欠发达为一体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又如何破解这个命题?

“唱响‘加快发展’主题歌,全力推进‘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张田欣代表简明的回答,道出了云南贫困地区实现富裕的必由之路。

2005年,文山州生产总值达到148亿元,5年年均增长11.3%,增幅列全省第4位;财政总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18.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亿元,年均增长18.5%,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以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速度快速增长。

回顾过去五年风雨历程,张田欣代表备感欣慰。五年间,文山州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22亿多元,贫困人口从139万减少到50万人,遍布全州村村寨寨的沼气池、小水窖、茅草房改造,给千万农民群众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已成长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基础设施建设以大项目建设带动,“水、陆、空”大交通战略构想正变为现实;城镇建设全面推进,五年完成投资35亿元,城镇化水平由“九五”末的15%提高到22%,一个个繁荣兴旺的小城镇拉近了城乡生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齐头并进,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出“支部建在协会上、协会办在实体上、实体连在农户上”新路子。努力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激发了各方面的创新活力,贫困地区找到了长久发展之路。

“今年1~9月,生产总值增长达13.5%,今后的目标年均增长不低于12%!”不畏艰难的勇气,求真务实的精神,文山州加快发展的步伐坚实,追求富裕的成果丰硕,跨越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总结发展经验,张田欣代表备加珍惜。他说,文山的跨越式发展,源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了一条好的思路,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营造了一种好的氛围,把解决群众最盼望、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保持了一种好的作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激发了一种昂扬的斗志,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这种斗志和精神,就是欠发达地区不甘落后、创优争先、富裕人民、富裕一方的不竭动力。

云南范文篇2

关键词:生命周期;云南白药;财务战略

1理论概述

财务战略属于企业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在根据一定时期内自身经营现状和市场变化趋势配置财务资源,制定的有关企业财务活动的决策和方案。实践中发现企业治理有相似生物学的生命周期阶段,可帮助管理者作出决策。其判定可根据财务战略矩阵,将生命周期同财务战略矩阵结合,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撤退期。若企业价值评估维度为创造价值,且可持续增长能力评价维度为现金溢余,则为成熟期,如图1所示。

2云南白药简介与生命周期界定

云南白药创制于1902年,主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材、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及饮料的研制、生产及销售,医疗器械,日化用品等。2018年,云南白药排胡润品牌榜总榜单第42位,位列医疗健康行业第一,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云南白药现在“新白药,大健康”战略下已形成医药制造业、金融、茶产业和房地产企业产融协同。核心竞争力为国家保密配方,在消费者中具有高认可度。通过财务战略矩阵和生命周期耦合象限图理论,根据云南白药2014—2017年数据列出下表,由其分析可知,其一直为处于现金溢余状态和价值创造状态,故应判定为成熟期,如表1所示。

3云南白药财务战略分析

3.1筹资战略分析。从结构来看,云南白药对债权融资依赖性较低,商业信用占总负债指标2014—2017年均值(下文均值为2014—2017年云南白药均值)约61.77%;从2014年开始发行应付债券,均值约占总负债18.17%,长短期借款所占比相加尚不到1%。而在2014—2017年未有股权融资,资产负债水平大体上股东权益为负债的两倍。为更好说明企业财务战略在行业中的有效性,现选出我武生物、恒瑞医药、济川药业和上海医药2014—2017年同期财务指标作为同行业标准。现分析,近几年同业债权和股权融资基本都未发生过多变化,同云南白药情况基本类似。从应对风险能力来看,公司仅流动比率3.45与同业均值(下文同业均值为2014—2017年五家公司均值)3.815较接近,速动比率均值2.285低于同业均值3.26。现金流量表计算的经营净现金流量/负债均值0.2875仅有同业均值0.66一半,最近一年更下跌到0.12,这一情况令人疑虑担忧。但公司及母公司总计资产负债表上有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285亿元,在金融机构还有授信额度76亿未动用,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应比账面好。总体来说,云南白药对于商业信用利用良好,新增债券融资则体现了成熟期企业对资本结构的组合式要求。偿债指标数值较好,仅在经营净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相较同行业不足,但在短期资金融通方面由授信额度可以迅速获得大量资金。筹资结构基本符合成熟期企业定位,也符合行业特点,兼顾了发展需要和低财务风险,偿还债务能力较强。3.2投资战略分析。从结构看,云南白药的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在2014—2017年基本保持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均值约8.82%,仅有同业均值16.61%一半;云南白药的流动资产占比不断升高,均值约88.52%过多,远超同业均值75.33%。但云南白药的无形资产占比均值仅1.21%过少,相比同业均值2.25%偏低。三种资产配置总体方向符合价值创造配置,但比例失调占比差距过大。流动资产中,云南白药的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大幅增长,由2014年3.23%猛蹿至2017年24.81%,可提高资金利用并减少机会成本。云南白药2014—2017年直接对外投资,均在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联通和依托现有产品进行多元化布局,有助于其总体战略布局。从效果看,云南白药销售额上升但增速逐年递减,从2014年增速18.97%降至2017年仅8.50%,小于同业均值17.92%。ROA均值21.47%基本持平同业均值21.29%;净利率均值13.16%显著小于同业均值20.28%;净利润增长率均值7.9%。三种比率都以每年1~2个百分比下跌,这和上文资产配置结构方面的问题应不无关系,显示出云南白药的投资战略相较于同业效果较差。就企业本身来说,当前投资战略可以增加企业价值,尚未进入到衰退态势,在价值创造方面的效果仍是合理的。但分析期间EVA均在21.675%,几乎没有改善。企业管理层有义务搞清楚为何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基本持平,若行业发展良好应当找出原因加以改善,若行业竞争激烈应加以保持,延长当前较好态势的时期。投资战略中特别关注其研发情况。云南白药研发人员占比均值8.16%,相对同业均值9.06%数值应是合理的。但近似的人员占对应的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均值却仅为0.44%,极其显著小于同业均值5.08%。且在自身研发投入占比极小的情况下,外购的无形资产占比比不上行业均值。在当前利润水平下,无法满足长期“利润总额每上升1%,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增加1.14%”协整关系。据统计,2016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规模以上公司研发支出仅占同期销售收入1.73%,远不及国际研发占比平均15%。国内医药制造业企业本身与国际有差距,云南白药的研发投入相较更少。3.3利润分配战略分析。从狭义股利分配看,云南白药现金股利支付率呈阶梯式上升,前三年均值约23.95%,而2017年高达49.67%,高于同业均值35.91%。公司已于2018年11月推出员工持股预案,对比样本仅恒瑞医药有股权激励,表明公司在利润分配方面意愿较强。广义利润分配包含向利益相关者的分配,在此特别关注向职工的分配。云南白药职工薪酬增长幅度由2014年30.59%大幅下降至2017年仅4.42%。相对于同业均值16.86%降幅非常明显,相比同业较稳定的情况令人疑虑。在其薪酬占成本费用均值6.18%低于同业均值11.44%、高管薪酬占职工薪酬均值0.84%同样低于同业均值1.82%的情况下,表现出云南白药向职工分配利润的意愿薄弱。云南白药在利润分配中现金分红支付率高,其高股利分配战略符合成熟期企业特征,有助于股价稳定并体现公司价值,但不是很符合行业特点。

4云南白药财务战略问题与优化建议

4.1云南白药财务战略现存的问题。第一,投资战略科研创新投入过少,品牌效应遭到质疑,或影响公司成熟期持续阶段长短和未来行业进入衰退期后公司的发展。第二,投资战略项目偏向短期,投资实体领域偏少且效率不高。成熟期企业投资应更加关注长远利益。云南白药营运资金筹集和使用都非常激进,但是实际效果反不如同业均值。第三,利润分配战略中,相比高股利分配,向职工的分配意愿和力度偏低,可能无法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或影响企业长期发展。4.2对问题的优化建议。(1)加大对于科研的投入。医药制造业企业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加大研发投入。云南白药正进行混改,无形资产研发对于非国企的价值创造推动大于国企,加大投入更有必要。且由于“阈值效应”的存在,企业必须投入足够规模感知才能较明显。各大企业可在竞争尚不激烈的细分领域联合进行产品研发。上市公司也可以联合具备较强科创能力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产、学、研”深入结合,促进研发成果转化。云南白药EVA几乎没有改善情况下,可着重推动以前年度研发转化周期加快。(2)建立标杆管理、深入推进管理会计制度,改进高层管理者的薪酬评价与激励体制。云南白药当前财务战略在同行业样本中效果不佳,部分财务比率也偏低,可向国内外优质企业调研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不足。企业可以强化责任制度,通过管理会计体系推进财务管理优化。高管的薪酬制度改革能更有效快速推动相关方面重视。(3)公司可以在合理把握低费用成本基础上,重视利润分配对职工薪酬的比例。公司可以通过诸如收益分享计划、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等手段将公司发展红利分配给组织内部,使员工与企业一共发展前进、增进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企业长远持续发展。(4)联合同业企业向海外进军。从经营战略角度扩大现有财务资源,反向促进财务战略。当前国外掀起“中医热”“汉语热”,对传统中医药及文化的兴趣持续走强。云南白药当前营收国外占比仅1%左右,可联合同行业向海外拓展市场,扩大收入基本盘;又可带动传统文化输出,尽更多的社会义务。

参考文献

[1]王萍.论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选择[J].商业会计,2010(10).

[2]柴源源.基于财务战略矩阵的公司财务战略选择[J].财会通讯,2019(8).

[3]崔润花.财务分析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基于煤炭行业财务分析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2).

[4]李亚波,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金融支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5).

云南范文篇3

在区域优势上,发展云南本土旅游业

旅游业是云南省的支柱性产业,目前,云南的旅游业名列全国前茅。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旅游因文化而雅致,文化因旅游而丰盈。在旅游业的横向方面,针对旅游业现状,需要做到如下四个方面:一是稳定现有旅游成果,牢牢占据旅游业市场;二是提高旅游区内的服务设施,进一步从硬件上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提高旅游业增加额;三是开创新型的旅游线路,如怒江州的三江并流生态旅游等都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的眼球,必将成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另一瓶颈;四是加强旅游宣传力度,在价格和景点分配上,可以将旅游景点打包性的推销出去,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旅游发展效果,加大各新闻媒体与策划力度的密切结合,从而达到宣传的力度。在旅游业的纵向方面,一是建立“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古城的风俗特色游,促进文化产业消费。同时加快三大城市的古城完善和修葺,添加必备的设施投入,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二是建立澜沧江为中心的“怒江生态——西双版纳”的民俗游。

依托目前居民文化消费的现状,调整部分文化产业和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绝大部分居民消费为基础,通过分析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生产出适合的文化产品,或提供符合居民需求的文化服务,其中包括文化消费服务的具体内容和价格。譬如要调整目前云南省文化市场定价过高的产品和项目,如豪华电影院电影票价、大理、丽江等景点门票等,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从而做到经济学中“薄利多销”的效果。一旦文化消费定价过高,超过了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范围,势必出现单极消费局面,即只有富人才能消费的情况,单纯靠高价位反而不能换取高额的文化消费的提高。这也是文化消费的本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标志性目标,更要贴近群众、社会、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引导更多居民参与到文化消费的队伍中来,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文化消费总量的目标。

扩大珠宝玉石进口,加快当地民族民间工艺的生产

由于云南和缅甸毗邻,国内较多的翡翠玉石大多来自于缅甸。缅甸玉石进价便宜且精美,作为来云南旅游者的首选纪念品,加快玉石进口必将能影响文化消费的增加。同时,加快发展当地手工业艺品的发展,改变以前家家户户各自经营的理念,建立具有法人性质的文化消费手工业制作公司。

全力打造茶文化,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云南的茶文化在全国是处于前列的,著名的普洱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近年来,普洱茶的产量增长迅速,而普洱茶的价格决定于普洱茶的年份、产地、品种等因素决定其价格,一般而言,普洱茶的年份越久价格越高;古树茶数量少,其茶叶价格就高。

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新闻出版和传媒集团公司,培育大产业集团

云南出版集团公司成立自从2005年成立以来,在云南报业方面有显著的发展;城镇居民提高了看报的习惯,尽管如此,在云南边缘地区,通过报纸来获得信息相对比较滞后。因此,在接下来扩大新闻出版的头等大事就是扩大农村居民对报纸、杂志、刊物的接受,改变以往仅凭电视、网络的获取信息的形式。对于电视传媒发展的过程,人才是产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应该培育和引进三方面的人才:首先一支人气和实力的主持队伍;其次便是一支强有力的创意人才策划队伍;再次就是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和引进懂文化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云南范文篇4

2来稿注意事项。1)稿件应文字精练,层次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说服力强,一般不超过4000字,本刊对优秀稿件按相关标准优稿优酬。2)文章题目要求简明、确切,一般不超过22个汉字。正文前应有200字左右中文摘要(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研究目的、采用方法和主要结论等。)和关键词3-5个。作者项标注姓名,单位全称,省名加城市名,邮编,通信地址,联系电话。3)正文标题层次分级:一般不超过4级。引言章节编号为0、一级标题按1 2 3等顺序编号、二级标题使用1.1 1.2 1.3等、三级标题使用1.1.1 1.1.2 1.1.3等,一律左顶格。在标题以下,不设标题的分段、分层:使用1) 2) 3)等、①②③等、abc等,在段首时应退2字起排。4)表格采用三线表(即只要顶线、地线、栏头线,不要竖线和斜线)。5)计量单位和符号,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如m2(平方米)、hm2(公顷)、kg(千克)等表示。6)文稿首页地脚注释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类别(编号)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7)参考文献:按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书写。引用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的全部著录;超过则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参考文献格式如下例:期刊作者.论文题目[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论文集作者.论文题目[A].编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作者.论文题目[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报纸文章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在线文献作者.文题[OL].[日期].….8)作者应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规的有关规定,文章凡涉密的内容请自行删除。

3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1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请直接通过电子邮件发至本刊邮箱ynkjgl@sina.com。

4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不同意删改请事先说明。

云南范文篇5

在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看来营销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它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营销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规范的系统。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却又常常误读或者是曲解了营销,把促销、广告行为等同于营销,这就如同把报纸等同于媒体一样。这种误读的结果必然是景区缺乏整体性的营销意识,缺乏正确的营销视野,缺乏营销战略和计划,更谈不上对营销手段的有效性把握。我所接触过的部分景区负责人都很重视营销工作,严格来说真正对营销工作能全面、正确理解的却并不多见,营销视野模糊不清。

“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被专家忽悠”。因为我们误读或者是全然不懂营销,致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广告商,委托他们策划、设计营销规划文本,最后因为可操作性太差或者是不切实际而搁置,承担了一笔不必要的经费支出。为什么呢?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刘永炬说得很好:“因为企业不懂,它没有评判标准”。相信专家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要迷信专家,唯专家马首是瞻,把专家当作救星来看待就错了,专家方案很大程度上只要在理论层面上经得住讨论就行,具体实践他是不负责任的。说到底还得靠自己,要解决一个“懂”的问题。

二、定位不准、盲目营销

我们在凤凰谷景区的定位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彻底走出误区。我们原来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概念,我相信云南部分景区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我所在的凤凰谷景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质景观,集溶洞、峡谷、瀑布、湖泊、壮乡风情为一体。因其溶洞外观形似“生命之门”,为性学专家、社会学家等所首肯,经过充分论证,主题定位为“生命文化”。投入近亿元巨资着力打造,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处于全省3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但经济效益尚未显现。除却资金困难等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从旅游营销的角度,特别是定位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做到位。目前经过努力初步完成了定位分析,市场定位,其实是关于目标游客群体的多角度定位,近、中期发展的区域性定位应该是以昆明为中心客源地、辐射周边地、州、市的游客群体,所以曾经参加的省外营销活动暂时没有必要;从景区特殊性和文化属性上来定位,生命文化的适应性很宽泛,可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群。但景区游览所需耗费的体力成本却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主打客源应该是年龄在20至40岁左右的人群,正如同蒙牛酸酸乳针对的就是市场细分后的年轻、时尚一族。那么产品定位就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细分制定出对应的旅游标准,符合游客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奇景观光、水上漂流、生命文化、壮乡风情”的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则是基于市场、产品定位作出的“上古玄牝门、天然祈福地”。这样一来,原来因为定位不准、对象不清、无的放矢的盲目营销得以避免,营销导向的明晰,对媒体的选择、营销手段的使用更趋理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仍然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改进。

三、缺乏整合、单点营销

云南大部分旅游景区长期处于低水平营销运行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缺乏整合、单点营销。严格来说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产业,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但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旅游景区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加强区域性合作,才能具备组合优势,现在我们大力倡导的精品旅游线路就是实践证明最好的例子。

在云南,具备单个景区即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也就是石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屈指可数的景区,如果是长线旅游,这样的优势也同样不具备,类似于凤凰谷、菌子山这样的中小型景区就更不用多言,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者基于出行时间、交通成本的考虑所决定的。目前省内大部分景区缺乏整合意识,即使几条推得比较成功的精品线路也应该归功于旅行社,景区与景区之间除了简单的沟通、交流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形成这样的结果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实质性的整合措施;二是部分景区负责人没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没有正确理解旅游行业本身是个不会导致游客所有权产生的服务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它不象顾客买一条领带,领带的所有权就归属于顾客,这是旅游服务行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游客到石林旅游,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到凤凰谷或者是罗平九龙旅游,风景区很难用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这样看来,景区与景区之间应该是非零和竞争的一片蓝海,而不是非此即彼零和竞争的红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景区各吹各打,在缺乏组合、互补优势的情况下自主营销,罗平做罗平的,师宗做师宗的,游客在看到各自的宣传后,通过查看地图后,才知道原来是一条线上的两个旅游地域。没有认识到共同利益诉求点,有限的营销支付能力只能取得有限的营销效果。

从景区自身来看也同样存在缺乏整合营销理念,陷入单点营销的误区,因为没有认识到营销是个组合性的概念,传统的营销组合就是4P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据了解,大部分景区并没有制作完整的营销策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思路,就谈不上系统化的营销运用,有的景区总认为营销做得很好,其实全都是在单一的广告上下功夫,营销要素环节不协调、不统一。前段时间,师宗有部分同志认为凤凰谷景区现行的100元门票价格过高,要求降价。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价格促销,企业实行价格促销是在行业整体下滑,或者企业为获取短期利润采取的促销手段,以此增加销量,保持利润的增长。门票价格的下降,从理论上讲,无疑可以达到降低景区进入门槛,增加游客流量的目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凤凰谷效益的低迷,关键问题不是单一门票价格的问题,而是整体营销薄弱的问题。另外从当前执行价格来看,通过游客问卷调查,90%以上的游客表示可以接受,价格的敏感不足以成为进入门槛。国际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凯文.莱恩.凯勒认为:“如果某个品牌靠价格来促销,消费者就会认为它是便宜的品牌,通常只有在大减价的时候才会购买”,“促销会造成一个危险,它使消费者很难愿意再回到促销之前的情况购买产品”。所以本人认为单一降低门票价格不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现在所流行的节点营销手段的使用,如果不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框架下采用往往会适得其反,短期内可能效果不错,但破坏的却是长期积淀的品牌价值。

四、内外失衡、适得其反

作为风景区,最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全面营销,需要外部、内部和互动营销。景区的内部营销包括为游客提供的一切资源设施、服务标准、接待流程规范。很多风景区往往高度重视外部营销,广告铺天盖地的上,获取了高度的市场知名度,但却忽视了内部营销,形成内外失衡的局面,结果适得其反。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自以为只要更多的吸引眼球就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知名度,从而占有市场,收获超额利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满意度经济,因为高度的市场认知并不代表着市场认同。注意力属于外部营销、形象认知,满意度则归属为内部营销、体验评价,两者应该协同一致。为什么有的景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力抓好外部营销,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却很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游客可以影响20至25个潜在游客,这样的公式早就应该丢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尘封,这个公式是信息不发达、不对称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游客所能影响的可能是几十万游客。如果景区营销内外失衡,内部营销的失策,游客满意度不高,负面的口碑宣传将会导致最好的外部营销等于零。

在营销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广告在营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很多景区过分夸大广告对效益的贡献作用,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效益下滑就大打广告牌,把广告当成灵丹妙药,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广告活动中要结合景区实际,提出明确的广告主张,广告定位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要搞清楚,广告愿景要明确,要根据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有的放矢。比如云南印象这种品牌的高档香烟,就只能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下功夫。广告语言的使用要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定位理念,随着当前社会娱乐化趋势,大多数游客属于感性消费,属于“老汉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过于理性化、唯文化都不可取。在云南,让我印象最深,最容易记住的景区广告是“不游九乡、枉来云南”,属于广告学中的说服广告和强化广告。这样霸气十足、唯我独尊的广告用语会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让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师宗曾经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广告用语“世人请到师宗来”,饱受诟病。这样的广告存在的危险就是极大的提高了游客旅游的预期愿景,可进入景区游览后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重复游或者正面的口碑传播概率会很低,不利于品牌积淀和塑造。

五、几点建议

(一)强化景区负责人专业营销知识培训,提高营销意识和素质,逐步树立以营销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省旅游局牵头,按照构建成熟产业链的要求,对全省旅游行业全面梳理,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比如滇西的文化之旅,滇南的民族风情之旅,滇东的奇景观光之旅,按照线路设计,协调线路景区联合营销,加强景区营销主题类横向交流。

(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扶持发展专业旅游营销服务商。

云南范文篇6

一、“三生教育”提出的背景

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其提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现实背景的,是合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其提出的背景可归于如下:

第一,近些年,许多青少年学生不断暴露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茫然”的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学习、生活的正常化和成长的健康化。首先在人之生命问题上,越来越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知性”,他们无知生命的可贵,无知生命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无知人生该有的目标和方向,无知每个生命体存有的内在的责任和义务,也无知什么才是生命所本有的、所重要的,而正因为这些“无知”,使得生命对于他们而言,不具有任何的珍贵性和敬畏性,他们轻视、藐视自然生命之存在,破坏、践踏甚至毁灭自己和他人、他物的生命,如近些年我国各地频频发生青少年学生自杀(轻生)事件、杀害他人事件以及校园暴力事件,最近就又发生两例自杀事件:2009年4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男生从新一学生公寓8层坠楼身亡;14日,中国传媒大学的两名学生先后从学校47号公寓楼坠楼身亡。可以说,15~34岁已成为自杀的高发龄,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在人之生存问题上,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力性”,不懂得生存之规律。他们无力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无力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变化,无力应对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祸害,无力处理因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等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无力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和冲突,无力面对人生旅程中遭遇的挫折和不幸,等等。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6%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而正因为生存方面上的“无力感”,萎缩了青少年学生的生命,使得他们的生命很脆弱,很单薄,缺少了自我生命的保护羽翼和支撑力量,这就为什么他们会因为生存方面的不如意、不适应,来否定生命存在之必要。最后在人之生活方面,许多青少年学生暴露出严重的“无能性”,形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常识。他们无能自理个人基本的日常生活事件,无能寻找到人类生活之真谛,不懂得幸福何为?快乐何为?而正因为生活上的无能,造就了他们生活得单调、生活得无趣感,使他们看不到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感悟不到生活中的互助与感恩,同时,最为严重的是让他们易于形成一种过于重视当下生活感觉的生活态度和只懂索取、享受不懂奉献的生活价值观。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在“三生”方面暴露问题的普遍化和严重化,激发人们对此进行深刻的探析和反思,寻求其原因,探究其解决的方法,而“三生教育”正为此提供着新路子尝试,为解决此问题开拓出新途径与方法。

第二,我国特殊的社会大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日益面临着因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价值重建所带来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变化、冲突和困惑。据相关材料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步认识到,才能、竞争、机遇、剧变这些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已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共有特征,而这些与个体天赋和本人努力程度相联系的社会交往形式,从各个层面都加大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以往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中的无忧与安贫被现代的紧张、焦虑和不安所取代,而现代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能消除现代人的孤寂、郁闷和失落。相反,随着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性和变动性的加剧,使得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敏感了。

第三,当前教育自身存有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教育之应试性、教育之工具理性、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略人文内涵性,这些缺陷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作用和价值,使教育偏离了内在之本质。首先,教育的应试性让分数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应试教育使老师成为灌输知识的教书匠,学生成为只会死记硬背的械具和只会考试的机器。其次,教育之工具理性让功利主义成为教育衡量的标准,工具理性教育使教育成为职业发展的工具,学生是为工作而学习,学校是生产社会需要的零件“工厂”,老师是生产零件的“技术工人”。最后,教育之重科学知识而忽人文内涵性让科学知识成为教育的根本内容,将学校异化为科学知识的“贩卖地”,将教育教学内容单一化,使教育功能简单化,断裂了教育本有的精神、人文、情感以及生命涵养的功能。总之,当前教育存有的三大缺陷,极大地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三生教育”正以弥补现有教育之缺陷为目标,使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现代公民之本真上。

如上所述,基于当前青少年学生“三生”问题、社会形势、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的现实需要,云南“三生教育”为此孕育而生,它的提出必将以解决此些问题为目的,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生观”。那如何实现此目的呢?这就涉及到了“三生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

二、“三生教育”开展的主要内容

所谓“三生教育”,目前学界界定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此定义,表明了“三生教育”的性质,回答了“三生教育”是干什么的?其教育目标是什么?以及与以往的教育形式的区别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它也展现了“三生教育”独有的特色和应负的责任及作用。那么,“三生教育”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三生教育”开展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三生”认知教育。俗话说,知识是行动的前提。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首先在认知层面,建构起一套系统的“三生”知识体系,此体系应涵盖起自然科学层面的“三生”知识和传统人文精神层面的“三生”知识,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灵活加以运用,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提供内容丰富的“三生”教育知识资源,达到弥补学生在“三生”方面存在的知识性缺陷,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以及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如何学会生存?如何懂得生活?等等问题。但同时应该注意,“三生”知识的传授,其方法是灵活的,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一的知识灌输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式、分类分层式、亲身参与式等方法,让受教育者真正将“三生”知识内化于脑、内化于心。

(二)“三生”价值教育。“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三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价值层面上的建构,指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以合理科学的“三生观”来规范人之思想和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尽快建构起一套“三生”价值体系,该体系需吸纳进各种各样的“三生”价值理念,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三生”价值观,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自由主义等学派所倡导的“三生”价值观等等价值资源,让它极庞大丰富又不杂乱无章,达到让受教育者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找到属于各自的安身立命者,安顿和充实自身之人生过程,掌握生存之规律和生活之真谛。简而言之,“三生教育”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过程,就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知识能力传授、生命本质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和社会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三)“三生”信仰教育。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代表作《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可以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来排序,人当低级层次需要满足后,就将追求高层次需要。对于需要,人类最基本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生”认知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三生”知识性需求,“三生”价值教育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三生”价值性需求,但笔者认为,就此仍还不足够,因为还存在一个终极性问题,即意志层面上的问题——信仰问题。众所周知,信仰问题已成为当前人们日益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也深受“信仰困惑”之苦,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自身内心的空虚感、坚强意志的缺失感和无所畏惧的恐怖感,而现有教育又恰恰在此方面存在缺失,没能给人们一个各自需要、各自适应的信仰存有。因此,“三生教育”应该重视起人的“三生”信仰教育,在“三生教育”中融入“信仰教育”。但要注意,“三生”信仰教育中的“信仰”,指的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主要侧重于人之终极关怀上的信仰,寄希望通过“三生”信仰教育,来唤醒现代人的信仰意识,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让人们更充实地存在着,而在进行“三生”信仰教育时,又必须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类型施行与之适宜的信仰教育,注意其过程的递进性和长期塑造性,最终实现满足人之终极关怀层面上的需要。

三、“三生教育”的实施途径

云南“三生教育”虽已从2008年的试点施行进入到了2009年的全面推行阶段,但就目前而言,它仍是处在一个探索的关键期,还需要从历史、现实与理论三个维度,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文化学和生命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学等等学科视角或层次,来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对于“三生教育”实施途径即如何开展“三生教育”?怎样实施“三生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各地各级各类学校都是在遵循其基本原则和要求的大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建构起各自适应的“三生教育”模式。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现在各界普遍主张的“三生教育”实施模式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途径范式。

第一,抓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三生教育”最重要的实施途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三生教育”?如何将“三生教育”纳入到正规的教学教程中?这就需要学校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课程安排上,尽量设立独立的显性的“三生教育”课,强化“三生”课堂教学作用。到目前为止,云南各级各类学校都已开设了专门的“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安排了独立的“三生教育”课时,配有了相适应的教学教材和老师,设计了一套考核机制,并给予了一定的学分作为教学保障。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要注意“三生教育”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正确加以处理,充分的挖掘其他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做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二是在教学实践上,要凸显“三生教育”的实践性,建立起一批“三生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三生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老师必须扬弃以往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去体验、去认知、去感悟人之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价值、意义,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做到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和增长才干,让他们能够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三是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文化育人,加强“三生教育”之人文性建设。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做好其“三生文化建设”,做到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的文化育人的要求;做到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服务作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做到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四是在师资力量上,要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骨干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只有具备一批高素质、高知识、高能力的专业“三生教育”老师,才能让“三生教育”顺顺利利的、有准有方的推进着,才能起到一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让受教育者通过老师的榜样来领悟“三生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抓好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家庭,它是“三生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力量,我们应该主动的去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一起开展“三生教育”。那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三生”作用呢?首先,需密切其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等措施来实现,以此为家庭三生教育提供指导帮助。其次,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三生意识”,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挥家长的“三生”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正确的做人之道、处世之方、生活之原则等;最后,要注意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等方式来实现,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三生教育”的实施。

云南范文篇7

姓名

云南省劳动合同书

(样本)

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印制

签订劳动合同须知

一、本劳动合同样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云南省的有关规定制定。

二、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三、劳动合同应当用钢笔或毛笔认真填写。有约定事项的,经审查备案编号,双方签字盖章,以活页形式插入。劳动合同内容不得涂改。未经合法授权代签无效。

四、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

五、劳动合同期限内合同条款发生变更或者劳动合同期满需续订的,应将签订的相关“协议书”附后。

甲方(用人单位)简明情况

名称

地址

所有制性质法定代表人

备注

乙方(劳动者)简明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照片

民族文化程度籍贯

居民身份证号码

职称或技术等级技术专长

住址

本人简历(包括主要学历)年月至年月在何处任何职(工种)

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一条固定期限:本合同期限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无固定期限:本合同期限自年月日起。其中,试用期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以完成等工作任务为期限:本合同自年月日起,预计至年月日止。工作任务完成经甲方验收后,则本合同即行终止。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二条甲方安排乙方的工作岗位(工种)为,工作地点为,因生产工作需要,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岗位(工种)以及工作地点。

三、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第三条甲方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乙方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乙方应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甲方的合法权益,遵守甲方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本岗位的职责范围内,服从甲方的工作安排。

第四条甲方依法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按国家规定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乙方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爱护生产工具和设备,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甲方规定的工作任务或劳动定额。

第五条甲方对乙方进行安全教育,为乙方提供本职工作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六条乙方应当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对违反保密义务给甲方造成损失的,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四、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七条甲方安排乙方执行工作制。

执行定时工作制的,甲方安排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不超过四十小时。甲方保证乙方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甲方由于工作需要,经与工会和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乙方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平均日和平均周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执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工作和休息休假由乙方自行安排。

第八条甲方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及国家关于休息休假的相关规定,保障乙方的休息休假权利。

五、劳动报酬

第九条乙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为甲方提供了正常劳动后,甲方以货币形式按时支付不低于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在履行合同期间,甲方支付给乙方的工资为:

其中,试用期工资为:。

第十条非乙方原因造成的待岗,在待岗期间,甲方支付给乙方基本生活费,其标准为:。

第十一条履行劳动合同期间,甲方视生产经营情况和乙方的工作实绩,按甲方的有关规定调整乙方的劳动报酬。

六、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第十二条甲方依法为乙方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属乙方个人缴纳部分,由甲方从乙方工资中代为扣缴,甲方接受乙方对缴纳情况的查询。

第十三条乙方履行合同期间,患病、负伤、因工伤残、患职业病,退休、死亡以及女职工生育等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甲方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执行。

七、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续订

第十四条履行合同期间,甲乙双方若需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章的有关条款执行。

第十五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情形的,甲方应当向乙方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在双方当事人办理工作交接时支付。

第十六条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满前30日,甲方应将终止或续订劳动合同的意向通知乙方。届时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

第十七条甲方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为乙方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乙方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八、约定事项

第十八条经双方协商一致,约定以下款项:(选择打“√”)

(一)见插入的活页(二)无

九、其他

第十九条甲乙双方履行本合同期间如发生劳动争议,应当平等协商解决,协商无效时,可按法定程序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第二十条合同期内,所定条款与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律法规不符的,甲乙双方均应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劳动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存乙方档案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委托人):(签章)

合同签订日期:

云南范文篇8

关键词:云南农村;变迁发展;主体性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区,经济文化发达,因而在这些地区开展农村研究有相当便利的条件,一方面研究者可以获取非常丰富的各类文献资料,另外由于这些地区农村社会发育相当成熟,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繁多的研究素材。关于这些地区的农村研究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研究到具体的农村政权、农村市场、农村组织、婚姻家庭、农村教育的调查研究等等,较为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了这些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和发展的状况。然而,对于一个边远民族省份来说,在云南开展农村研究我们要面临与上述地区,甚至广大内地农村极不相同的情况。由于云南农村的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农村组织发育程度与内地农村存在极大差异,在云南开展农村研究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传统中国农村研究只能为云南农村研究提供有限度的经验,因此总结和反思云南农村研究的经验对于加深云南农村变迁和发展的认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上世纪30年代以来云南的农村研究作一个系统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涉及云南乡村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以及研究方法等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云南自然生态复杂,地理位置偏远,民族众多,历史上长期与中国内陆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相比较其他内陆省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西方势力开始渗入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外部势力也逐渐渗入云南,比较中国沿海省份,虽然这些外部影响仍十分有限,云南也开始缓慢融入整个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进程中。事实上,云南的农村研究历史和中国现代史密切相关。关于云南农村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第二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左右到80年代初;第三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

一、中国农村研究的云南经验

最早关于云南农村的系统研究起始于上世纪30年代。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矛盾丛生,农村与农民问题日益严重,这引起了当时的知识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试图寻找治病的良方,由此在三四十年代形成了本世纪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关于中国农村研究的主要有两大学派: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和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1]。除了学者、民间开展的农村研究活动外,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村调查。1933年,农村复兴委员会成立,它附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务是为行政院制定农村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复兴委员会先后对浙江、江苏、陕西、河南、广西、云南等地进行了专题调查。1934年编辑成书的《云南省农村调查》就是这一时期的调查研究成果,调查选取了滇中、滇东和滇南的昆明、禄丰、玉溪、马龙、开远6个市县的26个村子、642户村民进行了挨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这些农村地区的土地分配、农村副业、农村借贷、田赋、农村捐税、农村教育及政治情况。虽然调查只是限于当时云南局部地区的农村,调查内容也过多偏重于农村经济情况,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定期对农村经济情况进行记载,而且是第一次关于云南农村的系统调查研究,现代方法首次运用于对云南农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抗战爆发后,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各大学研究机构纷纷内迁,云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汇聚了当时国内许多优秀的研究学者。1938年费孝通回国,在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并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成立了“魁阁”工作站,他们在周边地区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合作完成了《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洱村小农经济》《、昆厂劳工》《、祖荫之下》《、芒市边民的摆》《、呈贡基层权力结构》等一批关于云南农村研究的基本文献,其中《禄村农田》《、易村手工业》《、玉村农业和商业》汇集成《云南三村》一书。在书中,费孝通选择了3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进行比较研究。禄村代表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社区,易村代表了手工业发达的农村社区,玉村代表了深受邻近商业中心镇影响的农村社区。费孝通和他的学生通过细致的实地调查,展现和概括出不同社区的类型特征,并基于不同类型社区的比较研究,加深对农村经济制度等普遍性问题的理论认识[2](P19)。这一时期费孝通关于云南农村的研究可以说是他早期农村研究的延续。1936年,费孝通在家乡江苏吴江开弦弓村调查完成研究论文《江村经济》,描述了中国江南一个农村村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及这个村落在面对现代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冲击下所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

在《云南三村》中,费孝通正是通过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来和江村加以比较,他最终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中国农村社会和农民问题。事实上,由于特殊的社会形势及费孝通等学者、机构特定的研究目的,这一时期关于云南农村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当时云南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很大局限。在《云南省农村调查》中,调查者所选取的几个农村地区都是属于当时在云南经济较为发达且汉族人口集中的地区。而在《云南三村》中,费孝通所选的3种类型的农村社区看起来也更像是典型的中国内地农村,并不能代表生态社会文化极为多样的云南农村。然而,应该看到这一时期云南农村研究的价值在于其中所运用的日渐成熟的理论方法,特别是费孝通本人的社区研究思想方法的成形,这些方法至今仍适用于我们开展云南农村研究。另外,即便有曲折,云南农村的发展也是一直缓慢融入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进程中,这一时期所做的云南农村的研究,也正反映出云南农村发展与中国农村发展所具有的共通性。

二、民族研究与云南农村研究

如果说第一阶段云南农村研究的特征在于显示云南农村社会经济与中国农村普遍的共通性,那么第二阶段的云南农村研究则显示出云南农村社会的独特性。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社会政治形势再次影响了云南农村研究的路径。一时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伴随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的开展,关于农村生产关系的研究成为农村研究的主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学被取消,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在30年代开创的中国农村研究经验也让位于关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讨论。在云南,1956~1964年间,为了开展民族识别工作,配合民主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民族语言大调查。调查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相当部分的研究内容也包括了云南农村研究。针对云南民族社会性质研究,形成关于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这些调查资料不但涉及各民族的文化、宗教及生活习俗,还包括了对各民族村寨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云南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生活居住在偏远的村寨,因此认识和研究云南农村现实绝不能忽略对广大的少数民族村落地区的关注。历史上,由于统治阶层的民族压迫政策,汉族知识精英的民族歧视,很少有关于云南广大民族村落地区的文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和政府民族平等政策的落实,这些详实的资料首次为我们全面认识云南广大的农村民族地区提供了可能。

总结起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一时期,云南农村的研究基本从属在民族研究的范畴下,而这时期关于云南民族研究受经典理论模式所支配:云南民族历史被纳入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交替演进的5种生产方式的模式中。相应地,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农村大多被视作处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更多体现为原始的、从属的性质,云南农村发展的多元性趋向在一定程度上被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取代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其历史传统被隔离开来。然而,应当看到这一时期关于云南民族社会性质的讨论加深了我们对云南农村社会复杂性、特殊性的认识,而若干的关于云南民族村寨社会经济的详尽的调查资料也成为下一阶段开展云南农村研究的重要基础。

三、云南农村发展与云南农村研究

事实上,云南农村研究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回答云南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而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其目的都受限于各自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期。第一阶段的云南农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服务于中国农村发展背景下的云南农村考察,而第二阶段可以被称为服务于民族政策背景下的云南农村民族地区调查。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这两个阶段的研究更多地是为未来云南农村研究提供经验资料、方法,及作相应的理论准备。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新的政治形势下,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强调,国内学术研究重点也从“生产关系”转向“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农村经济发展及区域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学科的恢复与重建,越来越多的研究力量投入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云南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家庭经济、商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改革来展开。进入90年代后,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农村发展的具体问题,如: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等等,不但只是涉及这系列经济问题,相关的影响农村发展的贫困问题、环境生态、基层政权、民族文化、农村教育、妇女儿童发展、健康等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的学科从各自的角度来关注研究农村问题,农村研究的范围日益扩大。

但是,应该注意到,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不足。首先,在理论方法上。相当一部分研究属于政策性研究,流于过多空泛的讨论,缺乏相应的理论及经验支持。还有一部分研究只是对经验资料的简单整理、加工,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事实上,在前面讨论到的两个研究阶段中,已经展现出相当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基础理论,特别是以费孝通为主要代表的相关学者的社区研究思想方法已经相当成形。而在五六十年代开展的民族调查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相关的调查研究也非常严谨、严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打断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正常路径,这些关于云南农村研究的宝贵方法经验也被遗忘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事业开始重建发展,但在经过10多年的停滞期后,不可避免地在知识方法的延续上出现了断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日益增多的新问题,在传统经验中断、缺乏相关知识积累的情况下,相当多的研究只能成为满足短期形势需要的产物。因此,对于云南农村研究来说急需加强对理论方法的重视,加强相应的学科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国外、国内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经验,也十分需要借鉴以往关于云南农村研究的相关经验。

其次,在学科建设与合作上。作为特定的研究领域,农村研究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改革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研究过多地偏重于关注经济因素。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占据农村研究的大半,经济学在农村研究中基本占据了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如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环境地理学等,过于恪守其传统的研究领域,没有积极地加入到云南农村发展的讨论中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政府和相关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在发展中只侧重强调经济的作用是片面的,特别是在像云南农村这样有特殊文化生态的地区,相关的发展问题如贫困问题不只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他相关的非经济因素如文化、环境因素也应该受到重视。新的发展观的确立,使人们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云南农村发展,不同的学科也开始更多加入到对于云南农村发展的讨论中来:如人类学、民族学关于民族文化与农村发展的讨论;社会学关于农村组织与农村发展的讨论;环境学关于自然生态与农村发展的讨论;等等。新的发展观也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云南农村发展的路径。云南农村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其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因此,云南农村发展的路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的,单一的某一学科理论无法解答云南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云南的农村研究非常需要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将有助于扩展和提升我们对云南农村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四、总结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对云南农村的认识是伴随着对中国农村的认识展开的,这个时期,云南的农村发展似乎是整个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注角。而在五六十年代,关于云南农村民族地区的调查工作是新中国民族政策、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部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云南农村的主体性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作为特定的研究领域,有必要明确云南农村研究关注的是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云南农村研究的目的在于解答云南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关于云南农村的历史经验回顾应该在这样的主体框架内展开。事实上,云南农村研究目的的主体性是在其历史发展中一步步被确立强化的,因此,这也可以说是云南农村研究的历史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明确了云南农村研究的主体性,我们关于云南农村研究的理论、方法经验的梳理就会清晰得多。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在于其多元性,因而应该重视以往云南农村研究中丰富有益的经验。早期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工业的研究,中期对民族村落地区生产关系的讨论,以及近年来对农村经济结构、人口、民族文化的关注,形成了关于云南农村研究的丰富经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认识云南农村的发展问题,其中发展成形、成熟的理论、科学研究方法也为我们系统、整体认识云南农村发展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从云南农村研究的总体历史来看,云南农村与中国农村研究所具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总是并存的,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云南农村或者缓慢曲折或者迅猛直接融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进程。另一方面,同样不能忽略云南农村发展独特的一面,它所具有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经济形态。就云南农村研究来说,强调主体性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应该认识到云南农村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复杂的背景、形势,单一的理论模式和方法经验无力解答云南农村发展的问题。因此,云南农村研究者应该认识到云南农村发展与中国发展的共通与特殊性,在主体思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寻求、建立系统、有效、适应的理论方法,来解答云南农村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反思云南农村研究经验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启示新时期云南农村研究者的学术理念与志向。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改革初期制定的沿海沿边发展的国家战略可以说是这一理论实践的发端。然而,沿边开放的收益远远无法同沿海开放相比较,边疆仍是意味着偏远与落后,事实上,这也大体反映了云南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就宏观背景来看,应该说改革开放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20年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以云南省两大产业为例:烟草和旅游都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云南经济仍然在被中国东部乃至邻近发达地区进一步拉大差距。

就云南省内部来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的扩大更为突出。作为一个边远落后省份发展最薄弱的地区,云南农村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同样,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活在云南农村的少数民族同胞经历了巨大的历史社会变迁,旧时代与国家、地方政府若即若离的关系被打破了,他们生活越来越直接地受到国家、地方政治经济力量的冲击、影响,如何应对或适应这一系列的外来影响,是在边缘化中封闭自己,还是积极适应变化,这也是云南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

上世纪30年代,在国家民族命运濒临危亡的时代,一批优秀学者怀着自信与热情积极寻找中国农村发展的道路。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者为我们树立了表率,费孝通本人1938年从英国来到昆明,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深入到云南边远农村长期蹲点调查。在研究中所体现的对国家命运、农村百姓生计的关切,不计回报的无私投入让人感动。五六十年代的一大批学者怀着对新中国建设的一片热忱,不辞辛劳地深入到云南最偏远的民族村寨地区开展调查工作,他们的奉献精神同样让人动容。作为今天研究云南农村发展的云南学者,在强调云南农村研究主体性的同时,也需要前辈的自信与热情。因此,回顾和反思云南农村研究的意义不单在于强调传统研究所提供的理论方法经验,也同样在于强调传统研究中可贵的学术理念与志向。

参考文献:

[1]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2]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参考文献:

1.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云南省农村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2.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吴怀连.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马戎,潘乃谷主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宋恩常.云南少数民族研究文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8.《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9.《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云南范文篇9

关键词:动作特征民族性时代感深人生活

倚在世纪门栏,回顾云南舞蹈创作的辉煌,抑制不住心中的欣喜,禁不住要为云南挚着的舞者喝彩,向大力支持云南民族舞蹈艺术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敬礼,也为热爱云南民族舞蹈的各族群众所感动。

的确,建国50余年来的云南民族舞蹈,以其年轻稚幼的躯干,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步履,走过崎岖的小路,越过纵横的江河,已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她在国内、国际享有的良好声誉,足以使每个云南舞蹈工作者引以为豪。

五十余年来,云南民族舞蹈创作,可以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的。其间,虽然也曾受到过极左思潮的影响,使民族舞蹈的创作出现了相对停滞,全省舞台上除了上演“样板戏”外,就是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舞蹈节目。为了迎合当时政治上的需要,云南的舞蹈创作不得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选用那些格式化的舞蹈语汇(动作)来表演“阶级斗争”的题材内容,从而偏离了舞蹈创作的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舞蹈界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文艺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云南的舞蹈创作又重新焕发出活力,通过几代人多年的共同努力,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然而,历史向前发展,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新世纪的到来,又将预示着赋予文艺工作者创新的使命。云南民族舞蹈创作怎样迎接新世纪对文艺的挑战,谱写出具有时代感的耀世篇章,成了云南舞蹈界众水纷纭的话题。

舞蹈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动作风格,是舞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分析、研究云南各个时期舞蹈创作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反映作品内容的动作风格特色以及社会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运用科学的一般规律性来审视各个阶段的舞蹈作品,将能帮助我们对这些作品的成功与不足作较为客观的评价。

一、五十年云南舞蹈创作回顾

1、第一阶段:1949年一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彻底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新生。云南舞蹈工作者,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穷多年的心血,将流传在民间的散乐歌舞,转变为探索与表现生活体验的创作表演形式。通过创作的舞蹈作品,表达了云南舞蹈界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讴歌、赞美新生活,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望。这种将民间中自然传承的歌舞形式转变为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为云南舞蹈后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云南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崭新局面,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建国10周年大庆的北京文艺会演中,云南选派的《小卜少》、《赶摆》、《白鹏鸟》、《龙舞》,《万盏红灯》等舞蹈作品,率先展现在首都舞台上,获得了成功,不仅一举轰动北京,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首次让全国人民了解到了神奇、优美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

2、第二阶段,1978年一198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了十年浩劫的云南舞蹈重新复苏,舞蹈创作又焕发出了活力,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全体舞蹈界齐心努力,创作出了舞蹈《水》、《金孔雀》、《橄榄歌》、《铜鼓舞》、《老人家》、《景颇刀舞》、《打歌》、《木鼓舞》、《版纳三色》,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等大批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节目在参加全国舞蹈会演和省内会演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主要是由云南第一代,第二代艺术家们,凭藉着多年深入生活的积累,怀着拨乱反正后对党的感激所创作出的这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又倍受观众欢迎的舞蹈佳作。

3、第三阶段,1988一2000年

这个阶段,由于有了第二阶段成功舞蹈作品的积累,适逢云南省各级政府的重视,举办各类大型艺术节和相关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云南舞蹈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仅舞蹈作品就有近千个,如《小伙·四弦·马樱花》、《他》、《看看》、《弹》、《高原女人》、《清清傣家水》等,还创作了《跳云南》、《阿低山好妈妈》、《爱的足迹》、《阿诗玛》、《七乡风彩》、《泼水节》、《卡瓦格博礼赞》、《啊·傈僳》、《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乌蒙之路》、《云海丰碑》《2000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白石江》、《蓝月亮》、《阿伍人》、《白龙泉》等四十余部舞剧、舞蹈诗、系列歌舞及各类大型歌舞晚会。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编导们不仅有深厚的生活做基础,而且在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编舞技法和经验的同时,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这一阶段的舞蹈作品体现出了较深的文学含量,并具备了较强的时代性和观赏性,如《爱的足迹》等。这在云南舞蹈创作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广大舞蹈工作者长期实践和积累所产生的效果,它标志着云南舞蹈创作已进人成熟期。

二、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分析

1、动作特征是第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的主要特占

云南第一代舞蹈工作者主要是由当时南下大军宣传队和“边纵”文工队骨干组成,由于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制约,他们未能接受非常正规的专业训练,所以当时的舞蹈创作,主要依靠艺术家们不断地深人生活向民间学习。在与少数民族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了解少数民族的思想感情、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然后他们将学习到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素材转变为经过艺术加工的表现形式。这个阶段的舞蹈作品虽然没有高超的编舞技法和高难技巧,也没有包装华丽的舞美、灯光及服装设计,但舞蹈语汇(动作)朴实大方,自然流畅,符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这些舞蹈中,典型性的舞蹈语汇(动作)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动作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动作本身就具有了离开舞蹈作品形象而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因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许多民族的舞蹈动作的产生、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许多动作都带有本民族深层含意的指向。这是一般原始民间舞的普遍现象。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对原始民间舞蹈的目的作了如下概括:“1、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2、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3、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4、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见闻一多《说舞》)。因此,可以说,舞蹈动作所表现的不是某一舞蹈作品的个性内容,而是同一类型的舞蹈形象普遍具有的形成美特征。这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标志着舞蹈的动作素材即使不进人编导的创作过程,也一样具有自己的审美内容。在创作过程中,编导们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运用符合主题内容的形式特征—造型性和节奏性,选择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组合、编排,最后形成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云南的舞蹈前辈们在坚持长期深人生活的过程中,将各民族民间典型的舞蹈动作加以提炼、加工,配以优美的旋律,并赋予新的主题内容,成为了载人史册的舞蹈佳作。

2、运用舞蹈手段揭示本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在这阶段得到了突破

这个阶段,全国各行各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云南舞蹈界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回到了正常创作,表演的轨道。老艺术家们重新激起了创作的热情,积极投人到新作品的创作活动中。

这个阶段的舞蹈创作特点,除了保持第一阶段的动作特征外,对民族舞蹈动作做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如《版纳三色》、《大地·母亲》等。这些作品的产生,象征着云南舞蹈创作探索出了一条超越自我的艺术表现路子,一些手法成功的运用,甚至影响到省内外舞蹈创作的思路,同时奠定了下一阶段云南舞蹈创作除保持民族特点浓郁的动作特征外,溶人了强化、发展民族典型动作的编舞技法,并获得了成功。

3、用多种形式表现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是舞蹈创作在本阶段的最佳表现

云南首届民族艺术节,为云南舞蹈创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跳云南》、《爱的足迹》、《鼓声中的太阳》、《东方彩霞》等一批优秀舞蹈晚会显示出了云南舞蹈创作深厚的创作资源和人才优势,吸引了全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云南民族舞蹈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加倍关注与呵护。云南舞蹈创作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小舞蹈作品上,开始迈出创作大型舞蹈的步伐,一时间,各种题材、体裁的大型舞蹈作品接踵而至,并进军北京参加各类全国比赛,如《阿诗玛》、《东方彩霞》、《泼水节》、《啊!傈僳》等,均取得优秀成绩。《阿诗玛》不仅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还获得了“二十世纪经典作品”的称号。2000年本世纪末的最后一年,是云南舞蹈创作达到一个顶峰而载人史册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啊!傈僳》在全国第二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比赛比赛中,捧回了“银荷花杯”;《泼水节》在“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展演中,夺得了银奖;《高原女人》、《他》、《清清傣家水》等一批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孔雀杯”中夺得了多枚金、银奖牌;《七乡风彩色》、《卡瓦格博赞礼》、《啊!傈僳》、《敲响铜鼓》等一批作品,分别获得了“第三届云南省文学奖励基金奖”舞蹈类评奖一、二、三等奖;在去年十二月的“2000年云南新剧(节)目展演”中,《云海丰碑》、《乌蒙之路》、(2001一一为人类环境有感而舞)、《怒江神韵)等作品在会演中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奖。

这个阶段云南的舞蹈创作,无论从选材、构思,还是编舞技法上,都具有了新的高度。云南的编导,在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后,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用舞蹈形式揭示了各民族人民深层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如《卡瓦格博礼赞》的编导独具匠心地用沉稳、端庄的中甸锅庄、佛祖家乡的东旺脚铃、“将天地踏出鼓声”的奔子栏踢踏以及塔城的热巴舞,表现出传说中居住在香格里拉的藏族人民深沉、厚重的性格和追求美的挚着;《啊!傈僳》则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描绘出了生活在怒江两岸陡峭悬崖上的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画面,通高黎贡山、怒江描述出了“东方第一大峡谷”伟岸的气魄,刻画出了“刀刃上的汉子”的性格,谱写出了撼人心魄的“悬崖上的爱”的篇章,最后溶于“升腾的火海”之中;《云海丰碑》则是云南舞坛近年涌现出的反映现实题材的力作。作者条理分明地运用解放军这条主线贯穿在帮助当地少数民族“驱障除瘟”,并用奉献自己的牺牲,换来民族的新生,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铁犁”翻开了一个民族的新天地。用科学道理和铁的事实,使砍头刀再次举起的时候,砍下的不再是人头,而是代表愚昧、落后的人头桩。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编导们充分运用舞蹈语汇和造型,虚实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刻划出生动的人物性格,塑造了少数民族大山一般的性格。这一阶段的云南舞蹈,使人从作品中看到了编舞技法和表现手段新颖,超越了传统表现手法,又在情理之中。这阶段许多舞蹈作品的编导,都不是外请的“高僧”,他们也不受许多框框条条的束缚,而是用自己对民族性格的理解,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大胆运用一些反传统的手法来刻划作品的人物形象。所以这阶段的云南舞蹈创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三、对今后云南舞蹈创作的思考

通过对云南五十余年来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以往创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要认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人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1,学习先进的编舞技法和经验进行创作,应与云南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

通过对五十年来云南舞蹈创作的回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云南的舞蹈创作之所以在各个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与编导们牢牢把握作品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是分不开的。但纵观后期云南舞坛,由于部分编导曾到省外学习了一些编舞技法,一回到云南就认为可编创出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尽管他自身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及舞蹈语汇缺乏了解和认识,仍然将作品推上舞台,并冠以某某民族舞蹈之名,使内行人一看,啼笑皆非。

要发展云南的舞蹈创作,借鉴外来好的经验和技法是好的,但毕竟不能随意地歪曲民族的艺术风格。因此,笔者认为年轻编导还是应多向前辈艺术家们学习,坚持深人生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的舞蹈精品。

2、对新的艺术载体应先学习再运用

近年来,当北京提出了“舞蹈诗”这一载体后,云舞坛上,忽然间也“蹦出”了许多台舞蹈诗,尽管有的作品是在有“舞蹈诗”之前就成形的作品,但作者依然将其冠以“舞蹈诗”之名。有的人甚至把舞蹈作品错误地理解为:不是“剧”就是“诗”。因此,我认为这些给作品强行冠名的人,应说首先将“舞蹈诗”的概念弄懂,再进行构思、选材、创作,否则这种行为不仅会将省内观众引人一个误区,还会限制云南民族舞蹈创作的发展。

3、培养本地编导人才,繁荣本地文艺

在“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和“西部大开发”的旗帜下,云南全省文艺异常活跃,就连许多县级文艺团队也经常搞大型晚会,以配合当地的经济开发,而大多数地区则又不具备艺术创作的能力。为此,云南舞蹈创作形成了一种现象:地州请省里的编导,省里请中央的编导,有的编导同时为几家编创节目,以硬在作品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手法上出现了惊人的雷同。这种现象应引起各有关人士重视,否则各地自己的编导总不能在锻炼中成长起来,同时还可能使云南的舞蹈创作朝畸形方向发展。

云南范文篇10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56个民族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主要有傣、彝、回、满、白、纳西、布依、水、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苗、僳、怒、独龙、藏、普米等少数民族。旅游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旅游本质上是具有社会交往活动的价值、教育的意义、个人生活方式及各种社会现象的总和,属于社会表层的文化。云南旅游特色: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立体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云南是生物繁衍地、人类的发源地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地。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禄丰的恐龙化石群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说明云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繁衍之地,同时堪称“动物王国”及“植物王国”。在云南的开远、禄丰、元谋和保山发现了距今800万—12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其中尤其以在禄丰和元谋发现的古猿化石最为丰富。这些古猿化石在早期人类起源上的作用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一直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在历史的进程中云南遗留下了:青铜文化、贝叶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彝文化、康巴文化等,为云南的旅游文化添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多数少数民族区域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划时代的社会经济符号,其影响结果不仅仅限于生命和流通领域本身,它迟早会带来整个民族生产性文化的深刻变迁。因此,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生产性文化的过程中,应摒弃民族文化中的封闭、保守的一面,发展其开放性的传统,更多地捕捉市场信息,并根据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合理地调整并引导生产,从而加快发展。

二、旅游发展与民俗文化关系

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雷同化”、“汉化”、“西洋化”的表现形式。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所展现的是表层的原始,(即自然馈予)未能彻底的原始或者民俗纯粹的自然。在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和不断发展进程中,无疑给我们重新认识民俗文化资源,引入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旅游业的民俗文化单一。云南呈现出多样的特殊的文化本位:特殊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在国内及国际上都是最为典型与集中的。然而这些特殊的文化资源在云南旅游的开发中,能够把文化资源运用好的区域相对较少。例如:香格里拉、丽江、大理、版纳的开发相对完善,大部分借助于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其余旅游路线旅开发相对欠缺,缺乏投入。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二种,自然资源构成了一定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则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景观,两者相辅相成、相德彰显。若经过成功的挖掘开发,人文资源可以变成颇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从而造就出无穷的人文景观。旅游相对于文化而言是表层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看不见却能给予生命力的能量。通过旅游,许多过去认为没有生命的事物突然有了生命,文化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这样既给民俗的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同时也给了民俗以流通的平台,使得民俗兼并开发保护及经济价值。云南发展民族文化是多年来一直研究的重点,至今未能合理开发与利用好自然赋予人类的特殊的生态的文化资源。文化是无形的经济资源,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已。文化在经济中的价值是社会的文化需求与社会物质基础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非生产性劳动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重要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通过文化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发展的经济性推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雷同旅游形式化。云南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有:观光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在众多的旅游产品中民族文化旅游颇具特色,却未能开发的尽善尽美,总体上趋于简单。雷同的旅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击退了旅游者的兴趣。绝大多数到云南的旅游者带着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而来,原本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本是一个很好的地域产品。如此丰富的特有的少数民族旅游在慢慢退化,转而取代的是自然的资源。具体原因在于旅游的经济价值高于文化的价值,人们转变了发展的方向。少数民族原始的生产方式在农业化的进程中逐渐被现代农业所代替,原始的生产方式因不符合现在社会的进程也将被逐步被淘汰。例如:在扶贫的进程中,农民的原始的居住场所,因不符合现代建筑的规范,将被现代的建筑群所取代。少数民族的织布、绣衣,在纺织业发展的今天,原始的纺织技术也在慢慢消失殆尽。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被社会化。很多原始的民俗,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书籍与博物馆才能参见。旅游业产生出亚民俗文化。云南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在版纳植物园里上演的民俗文化却以另一种文化形式出现,爱伲抢婚发展出带有经济利益的亚民俗文化,即不属于本民族的文化本质,抢婚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婚俗。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抢婚习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的掠夺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掠夺婚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所以成为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发生斗争时的掠夺对象。在版纳植物园的抢婚却参与经济的交易的文化再现,原本游客参与互动的游戏体验少数民族的抢婚项目,使游客从中认识到民俗的一种文化,在现实的展现过程中,开发变相为文化经济产业,违背了民族的文化本质。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