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旱灾十篇

时间:2023-03-20 08:05:36

云南旱灾

云南旱灾篇1

【关 键 词】云南 小冰期 旱灾 历史气候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连续发生大旱,特别是自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大旱,给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云南省造成了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引起了诸多学科的关注[1,2]。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连续性的大旱灾,是否为目前气候变暖下西南干湿变化的趋势性结果?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回到历史,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探求答案。

1905-1907年,云南发生了一次连续性的大旱灾,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是云南历史上极罕见的天气灾害。文中希望通过收集史料中的相关灾情记载,对该次连续大旱的天气过程及气候背景的分析,以增进对西南旱灾天气气候背景的认识,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大灾的基本情况

根据《云南水旱灾害史料》[3]上对这三年成灾情况的统计,1905年有15个州县有夏季旱灾的记载,在灾害高峰的1906年,有多达41个州县有旱灾的记载,昆明当年和农业栽插关系最为紧密的5月份降水仅为21.8毫米,全雨季的降雨量仅为455.6毫米[4],几乎只为多年平均值的一半,为1901年昆明有器测资料以来的雨季降水最低值。1907年有旱灾记载的州县亦达29个。和大旱并行的,还有涝灾,1905年有涝灾的地方,多达32个州县,而1907年,亦有25个州县有涝灾的记载。大多数地方都是先旱后涝,对农业生产来说是雪上加霜。

从记载的情况来看,本次大灾的灾情主要集中在了滇中、滇东和滇东南地区。连续三年的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几乎都在这一带。滇西也有一定程度的旱灾。这样的地理分布,与2009-2011年的连续旱灾有相似的地方。

伴之而来的是连续三年的,据当时《申报》说:“迤东迤南赤地千里,人民之困于饥馑者不下数百万。老弱妇稚或饿毙道侧,或转死沟壑,善会棺椁为之一空。”(《云南水旱灾募捐公启》,《申报》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日(1907年6月30日))研究云南天气灾害的学者普遍认为认为这次大灾“可以说是近500年来之最。”[5](p37)

二、大灾的天气背景分析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西侧,同时受到东亚季风系统和南亚季风系统的影响,干湿季节分明,5-10月份的雨季降水在滇中地区占到全年降水85%以上。雨季降水的多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而雨季的降水情况,又受到季风环流的影响。

1905年的的干旱,实际上就是雨季推迟造成部分地区春夏连旱的结果。但雨季推迟的时间并不太长,昆明为代表的滇中地区应为6月初。而接续而来的则是全省性的大水灾。如滇南的石屏:“自六月以来,大雨不止,七月初旬,城河、南河同时泛滥。”[3](p122)这说明六月到七月的雨带一直在云南徘徊。与之对应的是,江淮一带本年降水偏少,梅雨长度仅有9天。[7]现在段旭等人的研究,7月份云南降水和东部沿海降水反相关,东部降水较多,则此时云南较少,而东部较少,则云南较多。[8](p59)而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6],当年的主要的降雨带位于华北一带,这说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影响到低纬高原的降水系统主要是北上的热带气旋,极易形成暴雨。

同时本年也是El Nino年,印度大旱,全印度的降水较多年平均值偏少15%。[9]一般说来,根据踞建华等对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雨季与El Nino关系的研究,在El Nino年云南雨季一般开始偏晚或正常,容易造成初夏旱情。但对全雨季降水的影响则十分复杂[10]。这和前述也是相符的。

1906年的大旱有几个特点。一为本年雨季开始非常晚,可能迟至6月20日以后。各地的大旱都是从闰四月开始的。昆明的降水,5月份21.8毫米6月份为83.9毫米,全雨季降水为百年的最低值。档案中直到六月份才有稍强一点降水的记载,而这个时候应是云南雨季降水最充沛的时候,说明了该年的旱灾主要为雨季降水严重不足。二为本年旱灾分布主要在点苍山-哀牢山一线以东,而以滇南的建水、蒙自和滇中的昆明地区为中心。三为大旱是夏秋的连旱,在干旱的中心区,基本上找不到较长时间的降水记载。因此危害特别大。

一般说来,盛夏云南的干旱会有两种环流背景,一种是低空的盛行西风从初夏一直盛行到盛夏,这时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而副高的位置偏南表明东亚夏季风的异常。另一种环流形式则是副热带高压强盛,又特别偏西,控制到低纬高原,在副高内部下沉气流的影响下也会形成干旱。[11](p97)

从本年印度的降水情况来看,印度降水正常,全印度基本没有大的旱涝。这也说明本年印度季风基本正常。这可以解释受印度季风影响较大的滇西和滇西北地区本年没有遭受干旱的原因。而本年7月份印度低压中心异常偏东,位置在东经130度,是1871年以来位置最偏东的一年,其多年平均位置在东经116度[12]。印度低压中心的异常偏东,导致了季风环流位置的偏东,这有可能是本年两广和云南大旱的真正原因。

1907年的旱灾,其中心还是在滇南的建水、蒙自和通海一带和滇中的昆明一带,但旱情和前两年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据武定《石将军始建祠庙碑》:“时县方旱……遂得三日霖,农始移苗。越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应节滂沱。” (《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草稿》)雨季之开始应在芒种节前,为正常。昆明的降水记录,5月为125毫米,而6月仅为55.9毫米,7-8月份的降水亦偏少。[4]这和其它资料记载的夏旱是一致的。6-7月份的干旱,一般来说是雨季开始后的西南季风间歇造成的。

本年也是一个El Nino年,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华南大旱,华北降水亦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降水偏多,这是夏季风偏弱的结果。印度降水亦偏少。

本年云南的水灾则集中在9-10月份间,昆明9-10月份的降水多达365.3毫米,较多年平均值198.3毫米多84%,十分反常。从分布来看,从滇西的腾越到滇东、滇南均有分布,这可能和孟加拉湾风暴与夏季风较弱冷空气较早南下有关,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总的说来1905-1907年三年间,连续发生了三次大旱和两次大水,灾害的中心地区都是滇中和滇南,而各次旱灾和水灾的具体类型与成因均有不同。1905年和1907年是El Nino年引起的降水异常,而1906年则是东亚季风环流异常引起的全雨季降水严重偏少。而这一系列不同的灾害以滇中、滇南为中心连续的发生,确实是气候异常的体现。虽然现在还不能找到其确切的原因,但联系到一方面这几年是太阳黑子世纪活动周期的谷点,会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一段时间正是明清小冰期结束,全球性的气温转暖的气候转折时期,1901-1910年间竟有5年有El Nino事件发生。云南这一时期气温却处在一个较低的时期,快速升温要到1920年左右。这种气候背景与2009-2011年的云南大旱有较大的差异。

三、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

一,1905-1907年云南的连续性大灾是云南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天气灾害。灾害主要发生在滇中、滇南和滇东地区,而尤以滇南和滇中为最严重。这一灾情结构与2009-2011年云南大旱的旱情有类似的地方。

二,从灾害的具体成因来看,1905年的旱灾主要是雨季推迟所致。而涝灾则可能和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偏北有关。1906年的大旱十分罕见,应是东亚季风环流的异常所造成。可能和夏季印度低压的中心位置异常偏东有关。1907年的旱灾则是雨季开始后降水不足的夏旱。

三,1905年和1907年的先旱后涝都有El Nino事件的背景,但1906年大旱却找不到东亚季风环流异常的原因。从太阳活动来说,这几年是其世纪周期的波谷。从气候背景来看,2009-2011年大旱是在温暖气候背景下发生的,而1905-1907年大旱灾则是在从寒冷气候向温暖气候转变的时期发生的,二者气候背景的差异性值得探讨。但是,从历史时期的旱灾情况来看,2009-2011年的大旱,尚不能简单被归于是气候整体变暖的结果,而是需要做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藏德荣,唐德善.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云南大旱成因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1):1-5.

[2]叶文辉,张琰,叶效彤.公共经济学视角看云南农田水利建设——以2010年西南大旱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4(3):109-116.

[3]云南省水利厅防汛抗旱指挥部.云南水旱灾害史料[Z]. 昆明,2000。

[4]中央气象局,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室.中国降水资料[M].北京:1954.

[5]秦剑,解明恩,刘瑜,余凌翔.云南天气灾害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6]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

[7]公元1885-1981年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南京、芜湖、九江、汉口)梅雨序列[Z].张家诚.地学基本数据手册[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8]段旭.踞建华.肖子牛.王冰. 云南气候异常物理过程及预测信号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9]Indian Monsoon :1871-2000年印度季风降水分区资料[I],Indian Monsoon .

[10]琚建华,李艳,黄仪方.ENSO事件对云南短期气候影响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439-446.

云南旱灾篇2

应,紧急调拨资金、物资、人员,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抗旱,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我讲四点意见。

一、切实把抗旱工作摆到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

目前,整个西南地区的旱情还在持续,据气象预报,近期旱区不会有明显的降雨过程,干旱将持续蔓延,损失会继续增加,抗旱救灾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旱灾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畜饮水困难,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二是农业减产,不仅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或者绝收、或者大幅度减产,而且春播、春种也难以进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三是推高物价,我注意到,云南、贵州等地已经出现因干旱引起的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另外,干旱造成水电发电量减少,一些地方用电偏紧。可以说,旱灾既影响生活,也影响生产,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基本稳定,必须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今年农业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发展的全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今年“三农”工作和当前抗旱救灾工作的重要性,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麻痹,不懈怠,进一步动员和行动起来,坚决打好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努力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全面落实当前抗旱救灾和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

当前抗旱救灾和春季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

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在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对旱区的缺水问题,要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尽可能多引、多拦、多蓄水。严重缺水的地方,要组织力量打井找水。确实无法解决水源问题的地方,要组织运水、送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个群众没有水喝。

(二)扎实做好春耕备耕

今年西南地区干旱,小春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去年冬天,北方地区入冬比常年提前20天,华北、黄淮北部等主产区的冬小麦提前15—25天停止生长;今年开春,北方又持续低温,冬小麦的返青比常年晚10天左右。目前北方夏粮主产区尽管土壤墒情较好,但越冬作物苗小、苗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偏多,持续低温寡照,一些地方还出现严重渍害。所以,从全国来看,农业生产形势很不乐观。大家知道,我们已连续6年农业增产,在50%的耕地还是靠天吃饭的情况下,确实来之不易。农业增产政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老天爷也帮了大忙。按正常年景,我们是“两丰两歉一平”,在连续6年增产后,今年能不能保住1万亿斤的总产量,这确实是个考验,首先夏粮丰收就面临严峻挑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从春耕备耕做起,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努力克服灾害和不利天气的影响。要加大春季田间管理的力度,落实越冬作物促弱转壮的技术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供应,宣传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努力扩大春播面积,努力夺取今年农业丰收。

西南受旱严重的地区,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化解农业生产难题。要根据不同作物的受灾程度,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受灾较轻的小春作物,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受灾特别严重的,要及时改种。要依靠科技力量改变种植结构和模式,引导群众扩大旱育秧面积和旱粮播种面积,搞好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备耕。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三)严密防范森林火灾

持续的干旱使旱区的森林火险长时间处在高危险等级。一定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死亡。

(四)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

要保证灾区粮油、肉类、蔬菜等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要避免出现春夏粮荒和因旱致贫。西南旱区贫困面都比较大,有些地区一次旱灾就可以致贫。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救助方案,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三、加强对抗旱救灾工作的支持

做好抗旱救灾各项工作,要切实加强

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真正负起责任,落实好抗旱救灾责任制。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把各项抗旱救灾措施落到实处。

发展改革委、财政等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旱区抗旱救灾资金物资的支持力度,加快应急水源等项目建设。抗旱救灾资金可打捆使用,中央部门不要把资金分得那么细,最好由省里去调配。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一线,对灾区抗旱、春耕、森林防火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种子、种苗、抗旱设备的保障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会商和灾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粮食、商务部门要根据灾区市场变化,加强粮油等的调剂、调运,及时做好储备粮油、商品粮周转库存的出库,

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生活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理,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电力、石油等部门要优先保证抗旱用电、用油。铁路、交通等部门要优先保证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以及各种救灾物资的运输。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妥善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

各受灾地区也要自力更生,继续增加抗旱投入,细化各项抗旱救灾的方案和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要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从根本上讲,搞好抗旱救灾工作,还得靠经济实力、靠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的条件比过去好得多,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受灾地区看,都有能力抵御住这场重大的自然灾害。因此,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统筹兼顾,抓好今年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

四、从长计议,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我国农业已经是连续6年增产,6年间粮食产量增加2000多亿斤。但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并没有根本改善,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这次受灾地区河流很多,常年雨量也不少,水资源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旱灾仍然列自然灾害之首。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山区人畜饮水困难,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痛定思痛,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大中小水库统筹考虑,水库、塘坝与水窖统筹考虑。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时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利建设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设。西南旱区多是石灰岩地区,都存在水多、水少和水脏的问题。干旱的一个原因是,骨干蓄水工程少,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因此,拦水、蓄水、兴修水库就显得特别重要,就需要建设一些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这有利于提高供水能力,提高抗灾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解决城市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用水问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有好处。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

除了拦水、蓄水外,打井也是增加水源的重要途径。石灰岩地区,水并没有完全跑掉,有的进入了地下水库、地下溶洞、地下暗河,要摸清石灰岩地区地下水分布状况。水利、地质等部门,要派出强有力的技术队伍,进行地下水勘查,特别要寻找蓄水量比较大的地下水源。在喀斯特地貌区,打一口井,干旱时就能解决大问题。

二是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这次旱灾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激发了农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动员农民的好机会。因为通过这次旱灾,灾区的农民有切肤之痛,他们的感受最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水利设施,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要优先安排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效益最显著的工程,加快兴建集雨水窖、泵站提水、集中供水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建设小山塘、小电灌站等“五小水利”工程。

云南旱灾篇3

千里沃野,裂如龟背。每当行走在旱区,每个人的心都会被痛楚缠绕;每当你处在城市的高楼看着细若游丝的滴水,甚至连一滴浑浊的水都无法从水管中放出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到,旱魔已经逼近眼前。为何会这样?按理说云南作为植被较为丰富的地方不该蒙受旱灾之难,然而残酷的事实确凿地摆在面前,不容我们置疑,持续的干旱让云岭大地很多靠天吃饭的地方,陷入到焦渴之中。旱魔肆虐,不仅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一直烧灼着旱区人民的神经,让云南的自然环境再次遭遇了重创,更让各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焦渴的云岭大地。

为何会形成持续多年的干旱?社会各界人士都纷纷建言献策,并分析了严重干旱形成的主要成因。为打响这场抗大旱、兴水利、促发展的硬仗,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认真开展了蓄水工程建设和云南干旱原因调查。该如何尽最大努力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还人民以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兴水强滇”成了云南人民迫在眉睫的重任。社会各界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纷纷建言献策,积极行动,作出了合理的安排和部署。其实早在旱困云南的2010年年初,现任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国家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社科院院长助理的郑晓云研究员就带领专家组成员赶赴云南各旱区进行专题调研,也形成了云南3年旱情的详实调研报告。他认为,今年旱情依然严峻,过去的连续4年的干旱已成定局。治理干旱若依旧采取因旱治旱的短期行为是不行的,“必须做好长期准备,通过建立应对旱灾长效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云南干旱治理及修复工程规划等一系列举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撰写的题为《4年大旱教训深刻 痛下决心大干水利》的特稿,正是为“兴水强滇”战略擂响的战鼓。文章给了4600万云南人民一个满意的答案,更给了云南人民早日战胜旱魔的巨大精神力量。其文剖成因、拿措施、见行动,站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层面给出了战胜旱魔的高瞻远瞩、振奋人心的答案,恰似久旱的云岭大地上落下的及时大雨,让每一位在旱魔煎熬中的高原儿女看到了希望。

文章指出了严重干旱暴露出的云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尖锐、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值得深刻反思,更需要各地各相关部门下更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用更硬的举措,尽快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这个云南发展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全面提高云南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各州市应根据当地的条件,以“兴水强滇”战略为主线,以“兴水十策”为重点,利用一切蓄水设备,尽可能未雨绸缪,在雨季提高水的存储量以备旱季之用,并尽可能地降低由于干旱带来的不良影响。

何谓“兴水十策”?秦光荣书记力透纸背:“一、系统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水利发展大战略,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现在全省已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衔接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水利规划体系。二、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抢抓水利发展新机遇。建立重点水利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滚动使用新机制,创新建立前期工作项目良性运作机制,实现‘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为抢抓水利发展机遇赢得主动。目前云南全省在建重点工程达172件,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31座。全省水利投资规模以每年40%的增速高速增长,2009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15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2012年达264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兴水强滇”上舍得为民生花大力气,更舍得投入巨资,更可以看出民生高于一切。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水利投融资新机制。采取‘国家投、财政拿、集体筹、银行贷、招商引、个人出’等办法。集众人之财力,把‘兴水强滇’需要的资金分解开来,不止由政府掏腰包,尽量的做到众人集资,力量大。2007年以来,共筹集536亿元地方水利建设资金。可想而知,这笔钱将为抗旱救灾发挥何其大的作用和效能。陷入焦渴中的人民不再是自己的事情。四、积极申报一批大项目,争取国家大力支持帮助。‘润滇工程’的一批中型水库和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牛栏江―滇池补水等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帮助。仅2012年,国家就支持云南水利建设资金近100亿元。从国家层面给予的支持将是各项抗旱资金中最为坚实的支持。抗旱已经不仅仅是云南人民的事。其实早在2010年2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就已经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组赶赴云南灾区,协助指导抗灾救灾工作。2010年2月5日,鉴于云南旱情不断发展,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决定将针对云南的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2010年2月25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决定将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五、率先开征水资源费,拓宽可持续发展路径。做好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这篇大文章,在全国率先开征电力企业水资源费,2004年以来共征收水资源费38.29亿元,其中征收水电水资源费30.97亿元。由于云南用水发电的电站较多,此举将是解决云南干旱的又一条腿。也是云南的创新之举,取之于水,最终还用之于水。六、动员烟草部门反哺水利,增添水利发展力量。烟草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都为云南的经济建设发挥着中坚的作用。2005年至2012年,省级烟草部门累计投入78.9亿元资金建设农田水利,形成烟草反哺水利的格局,为加快水利建设增添了新力量。七、改造中低产田地,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注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八、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九、综合利用水电站水资源,改善库区周边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引导电力企业在注重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充分兼顾周边地区工业、城镇供水,农业灌溉及生态用水。十、调动社会治水积极性,聚合全省水利发展正能量。”

云南旱灾篇4

自从去年入秋以来,西南五省区就糟受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灾害,直到现在干旱情况仍未缓解,现已导致两千多万人饮水困难,一亿多亩耕地干旱,大量土地减收甚至绝收,西南人民生产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危机。

五省区中,受灾最严重的是云南省,云南全境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许多人一天只能喝上两三百毫升的水,农村地区还要靠人背马驼从好几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水,所有云南人民都是干旱的受灾者,但他们都再不断自救,政府组织打水,各级党政机关都在带领人民坚苦奋斗力求将这次天灾的破坏降至最小!可以说,这次干旱灾害给云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看着网上一些云南的孩子喝不上水那种渴望的眼神,心中不禁颤抖,我们每天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但云南的人民在这次灾害面前却只能每天喝一点点水,这些水甚至是不能饮用的脏水,饮用水毕竟太少了,云南是一个不缺水的地方,各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而当天公发了威,人是渺小的,再多水的地方都会因为缺水而倍受破坏和折磨!

但是,天虽无情人有情,水断了爱没断,地旱了心没旱!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流着一样的血,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手牵手,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云南人民有难,我们理应出手相助!捐一千块我们不嫌多,捐一块我们也不嫌少,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点滴爱心也是伟大!

请让我们伸出援手,踊跃捐款捐物帮助云南人民度过难关,我们也相信,伟大的云南人民一定能战胜这次干旱灾害重建那美丽的云南!云南人民感谢你们的帮助和关心,云南四千五百万各族人民将世世代代铭记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

云南旱灾篇5

2003年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4年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5年华南南部现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6年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早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早补助费2,23亿元。

2008年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9年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10年2009年秋季以来一直到2010年初,中国西南地区遭受严重旱情。特别是云南发生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全省综合气象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贵州秋冬连旱总体为80年一遇严重干旱,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旱情达百年~遇。目前云南全省、贵州大部、广西局部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损失十分严重。截至3月23日,旱灾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区)受灾人口6130.6万人,饮水困难人口1807.1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172.4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绝收面积111.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236.6亿元。

寻找水源的方法

云南旱灾篇6

用《水浒》这两句农夫歌词来形容3月24日的晋宁县,殆不为过。是日中午13时,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江巴吉才,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副主席王惠萍,昆明市总工会主席杨丽带着全省300多万工人老大哥的浓情厚意,从昆明登车一路南行,向着因旱灾而嗷嗷待哺的六街镇小湾山村进发。

烈日下,沿途只见河流见底,池塘干枯,水库牧牛,道路两边的土地干燥得感觉要冒烟,一片一片干涸而死的野草在风中摇曳,乡间土路,因为极度干燥,加上汽车碾压,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尘埃,无须车碾,只要有风,就是尘灰蔽天,日色无光。

沿途看着车窗外农作物几乎绝收的惨景,江巴吉才一言不发,面色凝重,农民兄弟的苦难令他心痛不已。自2009年9月份以来,云南全省滴雨未落,旱魃肆虐,各族人民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广大农村上干万人饮水发生严重困难。

14:30,江巴吉才一行来到了小湾山村,这是一个距六街镇12公里,高踞在一个山顶上,只有63户210人的小村庄,目前人畜饮水水源已完全枯竭,靠镇里的洒水车送水活命。江巴吉才察看了已经干涸的蓄水池,来到农户张建留家,给他送上了大米、食油和饮用水,察看他家米柜是否有存粮,临走又给张建留下了500元钱。

在村公房,省总工会向晋宁县捐赠了10万元,向小山湾村送了2万元。同时,昆明市总工会向晋宁县捐助现金6万元和4万元的物资。小湾山村小组63户村民每户都领到一桶油、一袋米、一箱矿泉水。江巴吉才饱含深情地鼓励村民说:“1764年,云南也遇到大旱,滇池水干涸,金沙江断流,当时死了很多人,许多百姓离乡背井逃荒讨饭。今年云南又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但在党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我们没有出现一个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的情况。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我们一定能战胜旱魔,克服困难,走向胜利。”

江巴吉才对旱情的关注已有时日。

进入新年后,灾情日益发展加剧。早在1月份,江巴吉才赴怒江、保山送温暖,就十分关注旱情发展问题,每到一地,他都要询问相关情况。

3月初,他赴北京出席全国“两会”,人在京城,心在云南,多次指示省总领导关注旱情,尽工会所能,组织动员工人阶级,向受灾的农民兄弟伸出援手。

2月26日上午,省总工会直属机关党委举行向旱灾灾区献爱心捐助仪式,机关在职干部职工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共捐款49511元,支援灾区抗旱救灾。

3月10日,云南省总工会在昆明东华电视电话会议中心,召开全省百万职工抗旱献爱心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号召全省383万职工每人捐款10元钱,省总工会本级拨出救灾款300万元,和职工捐款一并用于支援灾区群众抗旱救灾。

会议结束不到一星期,来自各方的捐款就达到1000多万元,目前捐款工作还在进行中。

省总工会此举,充分证明我省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之高、动员能力之强、组织网络之全,展示了云南300多万工人风采。

3月11日,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正国,副主席王惠萍来到富民款庄乡调研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在听取款庄乡党委书记王福军的情况介绍后,卢正国说,这次60年一遇的旱灾牵动着我们大家的心,省总工会已召开全省百万职工献爱心活动电视电话会,号召全省300多万职工每人为灾区捐10元钱,省总工会拨出救灾款300万元,一同帮助农民兄弟缓解饮水难问题。农民兄弟的困难就是我们工人老大哥的困难,我们会伸出援手,帮助你们渡过难关。在现场调研后,省总工会决定下拨给富民县抗旱救灾款15万元。

云南旱灾篇7

骄阳似火,炙烤大地。

自2009年入秋以来,无情的旱魔在云贵高原上徘徊,滇东红土地一片滚烫。

有着“珠江源头第一市”之称的曲靖市在云南省“总体80年不遇”的旱情中被列入“100年以上不遇”的重灾区。珠江源头已经断流。与广州人“同饮一江水”、守着“珠江正源”南盘江的数以百万计的曲靖人民陷入“水荒”。

旱、大旱、特大干旱,旱魔的肆虐正超乎人们的想象在曲靖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干旱发生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在云南历史上少有,罕见大旱正危及美丽的迤东这块土地,魅力曲靖备受煎熬。但旱灾没有吓倒英雄的曲靖人民――看!在抗旱救灾的第一线,中共曲靖市委、市政府领导人民不畏艰险,积极抗灾,党旗在高高飘扬!

2010年5月的迤东大地,本该是草长莺飞,绿意盎然。然而,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却让红土高原赤地千里。河道断流,水库干涸,耕地龟裂,小春作物绝收,大春生产岌岌可危,部分地方人畜饮水极为困难,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

在这场战斗的紧要关头,2010年3月19日到21日,共和国的总理飞赴曲靖,在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和中共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市长岳跃生的陪同下,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视察旱情,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研究部署抗旱救灾工作,给予了坚持抗旱救灾的广大干部群众巨大的鼓舞和坚强的信心。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曲靖市各级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连心,抗旱救灾的攻坚战全面展开。

面对严重旱灾,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把抗旱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结合各地旱情特点,层层落实分解责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千方百计抗旱抢灾促春耕。

2010年5月初,记者再次踏足这片红土地,专访了中共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中共曲靖市委副书记、市长岳跃生。

赵立雄:再部署再动员再加力

特殊的年景,严峻的形势,艰巨的任务。

中共曲靖市委书记赵立雄顶着炎炎烈日,跑遍了全市各县重灾区,与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抗旱措施,动员大家要有“抗大旱、抗长旱、抗大灾、打持久战”的思想,紧紧围绕“确保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不渴死打牲畜、确保不出现重大森林火灾、确保抗旱救灾一线干部群众的生民安全、确保搞好春耕生产、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六个确保”目标,把抗旱救灾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作为最紧迫、最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挖掘一切潜力,调动一切力量,以水为中心,以水为文章,决战5月,打赢这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

面对日愈严峻的旱情,赵立雄书记要求曲靖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两手抓,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一手抓抗旱救灾保民生、保春耕,深化对抗旱救灾形势的严峻性、任务的艰巨性的再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更加高度自觉、扎实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千方百计挖掘水资源潜力,强化计划、节约、安全用水,在人畜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尽可能增加大春生产的可用水量。要痛定思痛,化危为机,抢抓机遇,充分发动群众大干农田水利建设。要严防死守,科学扑救,坚决打赢护林防火攻坚战。要把中低产林改造与林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加快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林果业,把改善生态与增加山区农民收人结合起来,走粮烟林果畜综合开发,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路子,实现农民致富、生态良好,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有机统一。要进一步优化大春作物种植,努力增加大春种植面积,千方百计小春损失大春补,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和水量情况,把烤烟优先布局在中低海拔、优先布局在水资源条件好、优先布局在土壤肥沃的田块地块,发动群众多种旱作、节水作物、高效作物,优化大春作物布局,加大农业增产骨干科技措施普及力度,全面普及良种良法,向科技要单产、要质量、要效益,确保大春多增粮、农业多增效、农民多增收。

“对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市委、市政府及时部署、科学应对,全市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春耕生产有序推进,人心稳定,社会安定,抗旱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近段时间,全市各地虽有不同程度降水,但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改善了墒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并未从根本上解除旱情,抗旱形势将更加严峻,攻坚任务将更加艰巨。”赵立雄书记要求曲靖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旱情的严重性、长期性,树牢“抗大旱、抗长旱、打持久战”的思想,绝不能松懈麻痹,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要确保城乡人畜饮水安全,坚决控制火情火灾,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

岳跃生: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

“此次百年一遇的干旱持续时间最长、旱情发生范围最广、旱情造成损失最大,干旱危机影响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干旱带来了生产生活用水紧张,农业缺水、工业紧张,而且干旱程度还再继续加深,后续影响还再扩大。”面对记者,中共曲靖市委副书记、市长岳跃生语气显得很沉重。

早在曲靖市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工作会议上,岳跃生市长就指出,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特大旱灾对曲靖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严峻性、复杂性、艰巨性,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化危为机、乘势而上,强措施、调结构、推科技、促转移、渡难关,夺取以抗旱救灾保民生抓春耕为重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他强调,严重的干旱带来严重缺水,同时也暴露出曲靖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化危为机,抢抓机遇,加大项目前期经费投人,强化水利和中低产田地改造、中低产林改造项目的论证储备,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发动群众大干农田水利建设。随着旱情的持续发展和春耕生产的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更为突出,要算清水账,留有余地,完善春耕生产应对措施。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对水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分配;一库一策、一个自然村一案,科学动态调整保水供水方案,组织各级卫生防疫部门人员对所有水源点进行全面、动态、循环监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要尽快落实烤烟生产新增计划,培育适龄壮苗,保证大田移栽。要强势推动,落实措施,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任务。要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保开工保投产,保运行保增量。要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发挥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要加强引导服务,争取信贷扶持,加大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力度。要做好旱灾后的次生灾害防范,完善应急预案,储备抗灾物资。要强化监管,排查整治隐患,力保安全生产。要上下同心,克难奋进,千方百计保增长、保民生、保安全、保稳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岳跃生市长告诉记者,发生旱情灾情尽管是坏事,但坏事可以变好事。“中央领导的关心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激发了全市人民抗旱保民生的斗志,又带来了机遇。”他告诉记者,这次陪同总理来的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水利部、农业部的主要领导,“通过这次视察,估计中央对我们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方面的支持力度将会加大,会使我们争取了多年的项目工程得以实现,我们必须抓住机遇。”

采访结束之际,岳跃生市长告诉记者,曲靖市2010年的经济工作,总的原则是,小春损失大春补,灾害损失劳务补,农业损失工业补,抓好固定资产着力补,冲刺“十一五”、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基础,促进2010年曲靖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链接

赵立雄简历:

赵立雄, 男,白族,1956年12月出生,云南大理人,研究生学历,198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云南省曲靖市委书记。

1982年01月―1983年12月,任下关市经委企业整顿办主任;

1983年12月―1988年9月,先后任大理卷烟厂副厂长、厂长;

1988年09月―1990年4月,任大理州经委副主任;

1990年4月―1995年3月,任中共永平县委书记;

1995年4月―1996年8月,任大理州政府常务副州长;

1996年9月―2001年6月,任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

2001年7月―2002年2月,任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代州长;

2002年3月―2007年5月,任中共大理州委副书记、州长;

2007年5月―至今,任曲靖市委书记。

岳跃生简历:

岳跃生,男,汉族,1958年4月出生,云南省个旧市人,大学文化,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云南省曲靖市委副书记、市长。

1982年2月―1984年4月,在红河州民委工作;

1984年4月―1987年6月,开远市小龙潭区公所副区长;

1987年6月―1988年9月,开远市小龙潭区公所区长;

1988年9月―1993年3月,开远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1993年3月―1994年11月,云南省经贸委生产调度处副处长;

1994年11月―1996年9月,云南省经贸委生产调度处处长、主任助理;

1996年9月―2004年2月,云南省经贸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2004年2月―2007年2月,云南省经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共曲靖市委副书记;

云南旱灾篇8

持续的干旱,实属罕见!旱魔肆虐,一直烧灼着旱区人民的神经,更让各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焦渴的云岭大地。为何会形成持续多年的干旱?严重干旱形成的主要成因是什么,如何尽最大努力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等都值得深刻反思。因此,本刊头条刊发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撰写的题为《4年大旱教训深刻 痛下决心大干水利 》的特稿,以飨广大读者。

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2009年以来我省已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给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今年又发生冬春干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云南历史上少有的5年连旱。严重干旱暴露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尖锐、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必须深刻的反思,下更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用更硬的举措,尽快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这个云南发展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

一、四年连旱历史罕见,干旱成因复杂多样

2009年以来,气候异常多变、江河来水持续偏少、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云南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2009年春夏干旱、2010年百年大旱、2011年雨季干旱、2012年旱季更旱。干旱持续的时间、干旱影响的范围、旱灾造成的损失历史罕见。4年连旱呈现以下4个主要特点:

一是降雨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2009年至2012年,年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水平,2009年低16%、2010年低4%、2011年低20%、2012年低13%, 其中2011年、2009年年降水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和次少年,全省4年只下了3年多的雨,滇中地区则更为严重,昆明4年只下了不到3年的雨。全省多年平均气温16.6℃,2009年至2012年,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水平,2010年高1.0℃、2011年高0.1℃、2012年高0.5℃,其中2010年全省平均气温17.5℃,为1959年以来最高年份,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15.3℃,较历史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二是库塘蓄水减少,供水矛盾突出。2009年至2012年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历史平均偏少33.8%,全省库塘蓄水在2008年年末达到历史最高纪录72.68亿立方米之后,3年连年下滑,至2011年年末只有47.39亿立方米,是1994年以来同期蓄水最少的年份。2012年年末,虽经艰苦努力,全省蓄水达69.62亿立方米,但分布不均,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玉溪以及滇西的大理、丽江库塘蓄水严重不足,楚雄州仅完成蓄水计划67%,这些地区今年的抗旱水源将十分紧张。连续抗旱大量消耗水源,抗旱水源不能及时补充,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等城市及安宁、砚山、双柏等城镇供用水矛盾突出。山区、半山区各族群众主要依靠水窖保供水,供水水源分散、保障程度不高,因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尤为突出。同时,由于优先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减少生产用水,造成部分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水电站停发、限发。

三是旱灾涉及面广,灾害损失严重。2009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41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2351万人次、1311万头次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7347万亩次,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96亿元,是之前10年总和252亿元的1.6倍,因旱间接经济损失和影响范围就更大,2010年因旱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50亿元。滇中重点经济区因旱损失尤为严重,昆明、曲靖、玉溪、楚雄4个州市旱灾直接经济损失接近全省的一半。严重干旱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仅2010年百年大旱,全省就有近1000万人、2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持续干旱对云南水生态环境影响极大,我省九大高原湖泊平均水位下降超过70厘米,其中有七大高原湖泊水位低于最低运行水位,抚仙湖4年来累计下降超过2.1米,著名景点丽江古城黑龙潭完全干涸一年多至今尚未出水,旱灾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有的影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四是连续受旱受灾,叠加效应突出。云南是干旱频发的省份,但历史上连续大旱、反复受灾的情况却不多,连续4年大旱、接连四季连旱的情形更是极为罕见。1300年至2009年的709年间,连续两年大旱10次、连续3年大旱2次、连续4年大旱1次、连续5年大旱1次。2009年以来,云南连续遭遇大面积干旱,持续时间长,形成4年连续大旱;同时,2009年初秋至2010年初夏和2011年初夏至2012年初夏又形成了四季连旱的情形。由于近年连续受旱,反复受灾,叠加效应突出,产生了一系列叠加负面效应。

具体分析近年来干旱连续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是客观原因。云南2009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受多种大气环流异常、海洋温度异常等不同因子的综合影响,干旱期间的每个时段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因子均有所不同,但综合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多种环流异常和外强迫因子异常引起的辐散下沉气流长期控制云南区域,这种下沉辐散气流不仅会引起水汽输送路径和冷空气活动路径的异常变化,同时还抑制了云南区域的对流发展,进而引起云南区域降水持续偏少。气候异常变化,天气变率加大,云南近年降水偏少幅度最大的时段恰恰出现在雨季,干旱发生在主汛期农作物最需要水的关键时期,发生在库塘蓄水重要的增长期,不但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而且导致库塘蓄水的严重不足,给来年的城乡供水安全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

第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地形地貌特殊是自然原因。云南年平均降水量1086毫米,即使近年来降水偏少,也在800毫米以上,相对北方来说降水总量并不少,但云南干湿季节分明,85%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尤以6月至8月降水最多。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省有水难用和水资源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客观实际。同时,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地势垂直高差大,山高坡陡谷深,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有岩溶分布,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内汇集,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往往形成“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由此,云南成为全国五大旱区之一和西南旱区的中心。

第三,水利基础薄弱工程性缺水突出是现实原因。云南省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2210亿立方米,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7%(不含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容),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已建成的水库97%为小型,调蓄能力弱;全省水利工程蓄水总库容122亿立方米,人均蓄水库容不到全国的二分之一,人均用水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0%,水利工程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64%,特别是山区各族群众储水设施严重不足,供水保障程度低;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常用耕地面积的40%,还有60%的耕地“靠天吃饭”。

第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用水需求提高是社会原因。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全省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省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民生水利保障标准、供水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以滇中产业新区建设为重点的产业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省供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从4年连旱发生的特点和成因不难看出,严重干旱在云南很可能常态化。必须突破传统水利建设模式的局限,立足全局、超前谋划,积极创新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全力推动全省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持续大干力度空前,突破水利瓶颈成效初显

面对历史罕见的4年连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解决水的问题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以“兴水强滇”战略为主线,以“兴水十策”为重点,四年大旱四年大干四年大丰收,打响了一场抗大旱、兴水利、促发展的硬仗。

(一)系统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水利发展大战略。组织编制了西南五省云南重点水源建设规划、“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一大批规划,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衔接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水利规划体系。

(二)强化项目前期工作,抢抓水利发展新机遇。建立重点水利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滚动使用新机制,创新建立前期工作项目良性运作机制,实现“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为抢抓水利发展机遇赢得主动。目前全省在建重点工程达172件,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31座。全省水利投资规模以每年40%的增速高速增长,2009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15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2012年达264亿元。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建立水利投融资新机制。建立水利公共财政稳定投入长效机制和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采取“国家投、财政拿、集体筹、银行贷、招商引、个人出”等办法,变资金国家投入的“独木桥”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决定按土地出让总收入的5%计提专项水利资金,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拓宽水利建设基金来源。深化投融资改革,成立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多渠道吸引社会投入。2007年以来,共筹集536亿元地方水利建设资金。

(四)积极申报一批大项目,争取国家大力支持帮助。“润滇工程”的一批中型水库和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牛栏江—滇池补水等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帮助。2012年,国家支持云南水利建设资金近100亿元。

(五)率先开征水资源费,拓宽可持续发展路径。做好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这篇大文章,在全国率先开征电力企业水资源费,2004年以来共征收水资源费38.29亿元,其中征收水电水资源费30.97亿元。

(六)动员烟草部门反哺水利,增添水利发展力量。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烟草农业发展与水利建设相结合。2005年至2012年,省级烟草部门累计投入78.9亿元资金建设农田水利,形成烟草反哺水利的格局,为加快水利建设增添了新力量。

(七)改造中低产田地,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整合项目、资源、资金,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在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建道路的同时,注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年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1169万亩,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八)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继2007年率先在全国完成国有水管单位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后,又进行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2012年已经全面完成任务,既确保水利工程建得成,又使水利工程管得好、长受益。

(九)综合利用水电站水资源,改善库区周边生产生活用水条件。云南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10364万千瓦,占全国第3位。2012年全省水电装机3172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率为30%。目前,建成的水电站库容超过600亿立方米。根据水电发展规划,将来电站库容将达到1600亿立方米。把水电站水资源形成的库容,引出来加以综合利用潜力巨大。根据这个现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决定》,编制了《云南省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规划实施36个电站的44个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总供水量30.4亿立方米。引导电力企业在注重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充分兼顾周边地区工业、城镇供水,农业灌溉及生态用水。

(十)调动社会治水积极性,聚合全省水利发展正能量。突出水价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水利建设。积极建立以基层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体的基层水利管理新机制,采取转让、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盘活水利资产,激发社会力量加快水利建设。加大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建立12000余个农民用水户协会。

上述新举措推动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成功应对连年大旱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水利保障。

一是滇中引水前期工作成效明显。项目进入了国家“十二五”规划,工程规划经水利部批复,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正待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二是昆明补水工程供水成效明显。建成掌鸠河引水工程,将云龙水库、双化水库与松华坝等水库连通共同向昆明供水;实施清水海引水工程,将金沙江流域小江支流上的清水海、罗泊河等多个水源连为一体,共同向昆明空港经济区及呈贡新区供水;通过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将牛栏江流域德泽水库与盘龙江、滇池连通为一体,与滇池综合治理五大措施一起,为滇池近期水环境的根本改善奠定了基础。

三是润滇工程项目建设成效明显。4年来新开工146件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157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库容14.88亿立方米,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效明显。全面完成了738件大中型及小㈠型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实施了1568座小㈡型水库除险加固,全省重点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开始焕发青春恢复蓄水供水效益。

五是“五小水利”建设成效明显。4年累计建成山区“五小水利”135万多件,增加蓄水能力1.38亿立方米,为解决山区、半山区各族群众饮水困难和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六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全面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实施了6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4年来建成8459公里水库干支渠防渗、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8万亩。累计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1169万亩,中低产田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降低了15个百分点。

三、富民强滇必先兴水,突破水利短板任重道远

历史昭示,善治滇者必先治水;现实表明,富民强滇必先兴水。近年来,为了应对干旱的严重影响,我们虽然进行了实施科技措施,提高粮食产量;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耐旱、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等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由于水利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工程性缺水仍然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尖锐矛盾,洪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仍然是我省水利发展的薄弱环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我省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突出仍然是我省水环境治理的严峻挑战。因此,对云南来说,大兴水利是应对干旱的根本措施,突破水利短板还可谓任重道远。必须以破局、谋变、突围的大手笔,浓墨重彩地描绘治水兴水的崭新画卷。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水利建设要紧紧围绕小康水利目标,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推进我省水利改革发展,逐步实现由农田水利为主向农田水利与水源工程并重转变、由分散配置为主逐步向分散配置与流域区域统筹配置并重转变、由以自流引水为主逐步向自流引水与提水并重转变、由政府投资为主逐步向政府主导与多元化投资并重转变、由城乡分治“多龙管水”逐步向城乡一体化管理转变,着力构建以滇中引水为骨干、重点水源为支撑、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为调剂、河湖水系连通为通道、民生水利为基础、水生态文明为保障、现代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四江八湖连通、西中东部调配、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云南小康水利安全网。为此,要在以下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

(一)优化布局,着力增强水源安全保障能力。健全水利工程体系,解决“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问题,增加水源,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优化大中型水库和小型水库规划布局,全面推进西南五省云南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完善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建设,合理规划战略储备水源建设,统筹做好非常规水源利用,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恢复蓄水供水效益。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微并举、分散水源与集中水源并重、蓄引提调结合的云南水源安全保障格局。

(二)科学配置,着力构建连通畅达的水网体系。云南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合理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是提升水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小康水利安全网的重要载体。要在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江河湖库引调水连通工程。滇中引水工程是关系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工程,是根本解决云南滇中干旱地区供水问题的不可替代的关键工程,是建设全省河库联调、丰枯相济的水资源配置安全网的基础和支撑,要集中力量加快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步伐,争取国家支持尽快开工建设。将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以昆明补水为主的引调水工程纳入近期全省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积极推进建设,并与滇中引水工程形成相互调剂、互为协调的科学的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力争早日构建区域与流域相结合、分散配置与集中配置相协调的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有效的全省江河湖库连通水网体系。

(三)突出民生,着力夯实农村水利发展基础。民生水利是全省广大农村各族群众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是覆盖全省的小康水利安全网的重要建设内容。要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连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着力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灌区建设,加快水库干支渠防渗及管道工程建设,加强从水源到田间的末级渠道、输水管道和配套小泵站建设,形成完善的灌排体系。在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难以覆盖的山区、半山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以“爱心水窖”为重点的“五小水利”工程,从2012年到2015年,每年建设40万口“爱心水窖”,尽快提升山区、半山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四)积极引导,着力形成节约用水良好风尚。节约用水是解决我省干旱缺水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对我省省情、水情、雨情进行再认识、再反思,引导干部群众增强水资源意识、水危机意识、节约用水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科技、节水器具,倡导家庭生活用水一水多用。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积极推进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加强城乡供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防止“跑冒滴漏”。依法监管城市规划区内的地下水,严禁企业和个人私自开采地下水,严厉打击企业偷排污染地下水源行为,确保城乡地下水资源安全。重视对高耗水行业的节水监管和再生循环利用,严格控制用水指标,实行分级管理,减少和控制浪费用水现象和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作用,实施实行分类定价、阶梯式水价,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推进节水宣传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使“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良好风尚。

云南旱灾篇9

关键词 PRECIS;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SRES B2情景;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X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9-0165-07

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带来诸多风险。气候变化风险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均气候状况(气温、降水、海平面上升等);二是极端天气事件(热带气旋、风暴潮、干旱、极端降水、高温热浪等)[1]。研究极端天气事件的潜在变化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系统影响的基础[2]。预估极端天气事件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气象观测资料进行趋势外推[3-4]。尽管历史气象资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过去的气象统计信息只能部分地反映未来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气候模式的不断改进为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s)和区域气候模式(RCMs)预估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提供了更可靠的工具[5-6]。已有一些学者应用气候模式来评估气候变化对洪水[7-8]、干旱[9]、风能[10]及水资源[11]可能造成的影响。但GCMs过粗的分辨率对于分析气候变化对区域尺度的潜在影响是不够的,而RCMs却能很好地反映影响局地气候的地面特征量和气候本身未来的波动规律,被认为是获取高分辨率局地气候变化信息的有效方法[12]。

伴随着20世纪下半叶的持续增暖,全球陆地大部分地区存在着干旱化的趋势。与全球干旱化一样,中国部分地区的干旱强度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干旱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频繁出现了多个破历史记录的极端干旱事件。近些年,国内不少学者在干旱灾害方面进行研究[13-15],取得了大量成果,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但这些评估研究都是利用气象观测数据或历史灾情资料来开展的,并未考虑气候变化对未来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的影响。翟建青等[16]利用ECHAM5/MPI-OM气候模式输出的2001-205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选取标准化降水指数预估了3种排放情景下中国2050年前的旱涝格局,但其所使用的气候情景数据分辨率较粗(1.875°),且未能从灾害风险角度分析未来干旱致灾危险性变化。

未来我国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进行预估,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地区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气候情景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组。该研究组应用英国Hadley中心开发的PRECIS模式,模拟了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设计的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1961-2100年),其水平分辨率在地理坐标下为纬度0.44°×经度0.44°,在中纬度地区水平格点间距约为50 km。关于PRECIS物理过程的详细介绍可参阅文献[17]。许吟隆[12,18]等人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数据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气候模拟能力的研究表明:尽管一些气候要素的模拟值存在一定偏差,但总体上PRECIS具有很强的模拟温度和降水的能力,基本能够模拟出各气象要素年、季的大尺度分布特征。因此,本文不再对PRECIS模式进行验证。

1.2 研究时段划分

本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时段:现阶段为1981-2010年,未来分为近期(2011-2040年)、中期(2041-2070年)和远期(2071-2100年)三个时段。文中所选指标均以各时段30年的平均值进行探讨。

1.3 干旱致灾危险性评估方法

关于干旱的指标已有大量研究,但很多干旱指标只考虑了降水这一个变量(如连续无雨日数,SPI指数,降水Z指数,降水距平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仅仅考虑降水因素是不够的。陆地表面干湿变化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降水减少是干旱可能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地表温度的升高会大大增加水分的蒸发散,使得干旱更容易发生。因此,干旱指标应该能够衡量地表水分收支大小,本研究综合考虑降水和蒸发两个因素,采用地表湿润指数(降水量/潜在蒸散量)作为变量来评价旱灾危险性。

本文将干旱致灾危险性分为5个等级。具体的分级方法如下:首先,对现阶段西南地区各县域单元旱灾危险性指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再按1∶2∶4∶2∶1的大致比例将487个县域单元分为5级;之后,提取现阶段两个相邻等级县域单元的旱灾危险性指数,以其平均值作为旱灾危险性的分级标准(如1、2级的分级标准是,将现阶段1级县域单元中最大的旱灾危险性指数与2级中最小的旱灾危险性指数求平均值所得);最后,按照此分级标准对未来三个时段干旱致灾危险性进行分级。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均潜在蒸散量时空格局变化

如图1所示,在现阶段,我国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平均为775.42 mm,最大值为1 100.21 mm,年均潜在蒸散量低于700 mm的地区占总面积的39.14%,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而高于1 000 mm的地区仅占6.91%,位于广西省南部和云南省的北部。到了近期,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增大为819.78 mm,其最大值为1 149.45 mm,其中大于1 000 mm的地区面积增加到12.85%,约为现阶段的1.86倍。在中期,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继续增加为854.99 mm,最大值增加到1 202.25 mm,年均潜在蒸散量低于700 mm的地区面积继续减小,而高于1 000 mm的地区则大幅增加为19.45%。到远期,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增加到890.30 mm,最大值为1 265.00 mm,年均潜在蒸散量低于700 mm的地区仅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5.84%,主要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而高于1 000 mm的地区则扩展为26.06%,为现阶段的3.77倍之多,集中分布在广西和云南两省。可见,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未来我国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将呈现持续增大的趋势,尤其是年均潜在蒸散量超过1 000 mm的面积将大幅增加。

2.2 年均地表湿润指数时空格局变化

从图2中可以发现,各个时段西南地区均呈现出“西干东湿”的格局,并且相对于现阶段,未来西南地区总体上将呈变干的趋势。在现阶段,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平均值为1.51,其中地表湿润指数小于1.0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2.79%,大于1.8的地区占26.66%。而在近期,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平均值为1.46,小于1.0和大于1.8的地区分别占到总面积的14.68%和18.54%。中期阶段,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继续减小为1.42,大于1.8的地区缩小至总面积的12.48%。到了远期,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为1.39,其中小于1.0的地区占总面积的17.09%,大于1.8的地区占9.25%,分别较现阶段增加4.30%和减小17.41%。

2.3 干旱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变化

在对降水和蒸发等各因素分析和数字化的基础上,依据评价模型(式3)在ArcGIS中对各因素图层进行计算并分级,得到西南地区县域尺度干旱致灾危险性评价结果(图3)。为详细了解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表2列出了各时段旱灾危险性等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百分比。

可以发现,未来各时段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空间格局变化很大。相对于现阶段,未来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处于1、2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5级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旱灾危险性明显增大。尤其在近期,处于旱灾危险性5级的县域个数由现阶段的49个快速增加为236个,面积也占到总面积的50.30%,分别是现阶段的4.82倍和6.24倍,是未来旱灾危险性最严重的时段。到中期和远期,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相对于近期总体有所减小,但处于5级的县域干旱致灾危险性值却有一定程度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未来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大部始终是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最高的区域,在今后的旱灾风险管理及防灾减灾规划中需尤为注意。

3 结 论

本文基于PRECIS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了SRES B2情景下西南地区现阶段与未来时段潜在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情况,并对该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的时空格局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未来西南地区年均潜在蒸散量将持续增大,尤其是年均潜在蒸散量超过

1 000 mm的面积将大幅增加;同时,未来西南地区年均地表湿润指数将逐渐减小,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

(2)相对于现阶段,未来西南地区干旱致灾危险性明显增大,尤其是近期时段。在近期,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处于5级的县域个数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236个和50.30%,分别是现阶段的4.82倍和6.24倍。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大部始终是该地区未来旱灾危险性最高的区域。

4 讨 论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其中致灾危险性评估是从自然属性角度来评估干旱危险性。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理论[20],在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GDP、耕地、森林、草原、各种工程设施等的分布情况,以及遭遇干旱时这些承灾体的易损程度、社会防灾救灾能力等,就可以进行干旱灾害风险评价,辨识出高风险区,为各级政府开展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查阅《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中国灾害性天气气候图集》以及近些年的灾情资料可以发现,本文对现阶段(1981-2010年)西南地区旱灾危险性的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发生区域基本符合。但由于干旱灾害形成、发展及产生后果的复杂性,影响因子众多,目前的评价结果尚难以做到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考虑因素的全面性、各干旱等级权重值的真实性、预估气候数据的误差以及评价模型的科学性等等,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作出更符合实际、更加可信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本文只选取了SRES B2情景,虽然这一情景是比较符合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气候情景,但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展降低不确定性的方法,在现有情景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集合概率预测等技术手段,建立基于多情景多模式的集合概率预测情景方案。同时加强气候模式模拟研究,提高模拟数据精度,降低气候系统模式的不确定性[21]。

致谢:承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研究员在论文数据方面提供的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Tebaldi C, Hayhow K, Arblaster J M, et al. Going to Extremes: An Intercomparison of Modelsimulated Historical and Future Changes in Extreme Events [J]. Climatic Change, 2006, 79(3-4): 185-211.

[3]徐新创, 葛全胜, 郑景云, 等. 区域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7):883-890.

[4]周后福, 王兴荣, 翟武全, 等. 基于混合回归模型的夏季高温日数预测[J]. 气象科学, 2005, 25(5): 505-512.

[5]Zwiers R W, Kharin V V. Changes in the Extremes of the Climate Simulated by CCC GCM2 under CO2 Doubling [J]. Journal of Climate, 1998, 11(9): 2200-2222.

[6]贺山峰, 戴尔阜, 葛全胜, 等. 中国高温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J]. 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2): 91-97.

[7]Raff D A, Pruitt T, Brekke L D.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Flood Frequency Based on Climate Projection Information [J].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Discussions, 2009, 6: 2005-2040.

[8]贺山峰, 葛全胜, 吴绍洪, 等. 安徽省洪涝致灾危险性时空格局预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11): 32-39.

[9]Blenkinsop S, Fowler H J. Changes in European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Projected by the PRUDENCE Regional Climate Model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07, 27: 1595-1610.

[10]Bloom A, Kotroni V, Lagouvardos K. Climate Change Impact of Wind Energy Availability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PRECIS [J].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2008, 8: 1249-1257.

[11]Zhu T J, Jenkins M W, Lund J R. Estimated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California Water Availability under Twelve Future Climate Scenarios [J]. 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05, 41(5): 1027-1038.

[12]许吟隆, 张勇, 林一骅, 等. 利用PRECIS分析SRES B2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J]. 科学通报, 2006, 51(17):2068-2074.

[13]卫捷, 陶诗言, 张庆云. Palmer干旱指数在华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J]. 地理学报, 2003, 58(增): 91-99.

[14]武建军, 刘晓晨, 吕爱峰, 等. 黄淮海地区干湿状况的时空分异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2): 100-105.

[15]He B, Lv A F, Wu J J, et.al. Agricultural Drought Hazard Assessing and Spatial Characters Analysis in China[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 21(2): 235-249.

[16]翟建青, 曾小凡, 苏布达, 等. 基于ECHAM5模式预估2050年前中国旱涝格局趋势[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 5(4): 220-225.

[17]Jones R G, Noguer M, Hassell D C, et al. Generating High Resolution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Using PRECIS [M]. Exeter: Met Office Hadley Centre, 2004.

[18]许吟隆, Jones R. 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J]. 中国农业气象, 2004, 25(1): 5-9.

[19]Allen R G, Pereira L S, Raes D, 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lines for Compu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56 [M]. Rom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1998.

云南旱灾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水污染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1.“水多了”

水多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基本上每年都有发生。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70%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洪涝灾害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历史上危害甚重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泛滥范围北到某,南至淮河流域,总计25万平方公里。1933年黄河大水,南北两岸大堤决口50多处,死亡1.8万人。长江自汉代开始就有水灾记载,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共因灾死亡40万人。1935年长江支流汉江和澧水特大洪水,死亡14.2万人。

建国以来,我国因洪涝灾害年均农田受灾面积1亿多亩,大约两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洪灾。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8年,该比例可达到3%-4%。近几年来,洪涝灾害频繁,尤其是今年。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有30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4004千公顷,受灾人口4770万人,因灾死亡337人,失踪213人,倒塌房屋15万间。国家防办新闻发言人束庆鹏表示,今年洪涝灾害中,西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受灾较重,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特别严重。

2.“水少了”

水资源的稀少主要表现在旱灾上,说起旱灾,国人都知道旱灾的可怕。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有地区处于受旱区,国家也在努力的做着预防和救治。

近10年我国重大旱灾有下;

2010年,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严重旱情致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6130多万人受灾,旱区群众接受各地各界援助的同时踏上艰难寻水路。目前,部分旱区绝收后面临口粮危机,旱情缓解要到5月下旬。

2009年,我国多省遭遇严重干旱,连续3个多月,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15个省、市未见有效降水。冬小麦告急,大小牲畜告急,农民生产生活告急。不仅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城市用水告急,生态也在告急。

2008年,云南连续近三个月干旱。据统计,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现已达1500多万亩。仅昆明山区就有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旱,13多万人饮水困难。

2007年,22个省发生旱情。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24亿亩,897万人、752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中央财政先后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2.23亿元。

2006年,重庆发生百年一遇旱灾。全市伏旱日数普遍在53天以上,12区县超过58天。直接经济损失71.55亿元,农作物受旱面积1979.34万亩,815万人饮水困难。

2005年,华南南部严重秋冬春连旱,云南发生近50年来少见严重初春旱。

2004年,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

2003年,江南和华南、西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其中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伏秋冬连旱,旱情严重。

2000年,多省发生干旱,干旱面积达4054万公顷,受灾面积6.09亿亩,成灾面积4.02亿亩。建国以来可能是最为严重的干旱。

总体看,近10多年来,中国干旱面积略呈下降态势,尤其以2000年至2005年最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从2003年起,北方地区干旱受灾面积相对有所减少,南方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增加。

3.“水脏了”

长期以来,我国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水污染十分严重,但是水污染治理却滞后,严重影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安全。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6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2%;生活污水占53.8%。但据水利部统计,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64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0%,生活污水占40%。在2003年全国七大江河水系的407个监测断面中,仅有38.1%的断面符合III类以上水质标准,劣V类水质占29.7%。其中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污染最为严重,主要超标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更为严重的是,我国部分城市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在46个重点城市中,仅有28.3%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26.1%的城市水质较好,45.6%的城市水质较差。农村饮用水安全更令人担忧,其卫生合格率仅为62.1%。

然而,我国水污染治理严重滞后。在"十五"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建设项目中,已经建成的只占计划的32%,正在建设的占28%,还有40%的项目尚未动工。完成"十五"计划建设任务所需的资金,约有1200多亿元没有到位,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部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不够理想。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4 2%,但在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中,由于收费政策不到位,或污水管网不配套,致使处理设施运行也极不正常,有三分之一开开停停,还有三分之一根本就未运行。

4.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尤其是对水资源的保护,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将这项国策贯彻到底,就像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那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实行最严格的水环境管理制度,将其作为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日常工作之中,并严格地监督执行。 [科]

【参考文献】

[1]顾圣平.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