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8:18:41

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范文篇1

一、丰富精美的画面美

影视艺术通过丰富精美的画面,展现人间的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观众饱览各种动态的画面,会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丰富精美的画面往往通过变化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等达到画面的丰富性,吸引观众去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电视连续剧《牵手》中,女主人公在家干各种琐屑的家务事,送孩子上学等,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展现的是她忙碌的身影,表现的是她为家庭所作的巨大牺牲,她失去了“自我”,没有事业,也丢失了爱情。随着画面的变换,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女子以艰难奋斗,拥有事业,也重新拥有爱情。电视通过丰富精美的画面,把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演绎到了极致,让人愉悦的同时,给更多的人喝下一剂良药:“只有以事业为依托,爱情之花才会常开不败”。影视剧中的画面的丰富精美,还表现在含蓄抒情的画面。真正的艺术家都能把深厚的内容留在话外、弦外、意外,那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比那表面的东西要巨大、深厚得多,丰富得多。电影《血战台儿庄》里,最后破碎的军旗在迎风飘扬,敢死队员的人梯依然可见,把国歌的内容含蓄地表达出来了,在此,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连释。在《大辫子的诱惑》中,挑水姑娘赤脚,大辫子在身后摇摆的背影很美,画面展示的是:传统与美的谐和!我们从画面的丰富精美里,领悟到了抛弃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必须付出代价。有了种种意外,整个情节才波澜起伏,故事才引人人胜,观众才会动之真情,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丰富精美的画面,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二、荡气回肠的音乐美

好的音乐,会给影视艺术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影视音乐往往有渲染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细腻而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主题的作用。美妙动听的音乐穿插在影视艺术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当时特定的气氛,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动情之语诉诸于音乐,让音乐作为一种载体,让观众驰骋在音乐想象的空间,美妙的影视音乐,会有“余音绕梁”之感。《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依旧》,震撼了世人。影片的歌与情节一样永存。音乐的魅力在于让人产生共鸣,获得美感,得到心灵的陶冶,《好汉歌》为《水浒传》的个个英雄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巧妙地展现主题。好的音乐,能烘托气氛,让喜的更喜,悲的更悲。《红楼梦》中的一首《枉凝眉》让多少人为之倾倒,多少人为之潜然泪下。美妙的音乐为影视剧增色不少。一部电视连续剧《渴望》轰动了全国,其中里面的一首《好人一生平安》,已超越了影视艺术,演绎成现实生活中的对好人最平常,却又最诚挚的祝福。此首曲子为《渴望》注人了鲜活的生命力。好的影视艺术,使影视表演艺术与音乐艺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人领会荡气回肠的音乐美,既感受旋律的时缓时急,时低时高,更领悟歌词的传情达意所起到的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涤荡着心胸,让情感得到升华,产生无穷的美感。内容更丰富、更深刻、更鲜明、更集中的表现。德国诗人莱辛说过:“富于包孕的片刻”,引起想象的驰骋,智慧的思考,更细致领略其意境,更深刻地理解丰富的内容。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极简单的对话,往往蕴含着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所以含义丰富的语言,能很好地传情达意,耐人寻味。

三、含义丰富的语育美

影视艺术要浓缩众多的生活,既需要高度概括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又需要鲜明的个性语言展现栩栩如生的个性。用非常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含义,是一种深沉的美,含蓄的美。电影《归心似箭》男女主人公有一段精彩的对白:“不知道怎样感谢你?洲好,你就给我挑两挑水吧”“好”“不,你每天给我挑两挑水,挑到儿子娶媳妇,闺女出嫁。”这意味深长的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爱慕之情。在《还珠格格》这部电视连续剧里,小燕子的语言极富个性化,她一说话,常常会令人啼笑皆非,她的可爱、率直天真、毫无心机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回答纪师傅的三个问题都用“萝卜”作答,把一个天真、顽皮、胸无点墨的“格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影视的语言美,让人领略到语言以外的更深层的东西,让人遐思,让人回味。影视语言是将现实生活的真实事物加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它是典型的、立体的、内蕴丰富的。含义丰富的语言是影视艺术汤显祖认为情感涵盖一切,包诸所有,人类社会出自于情,艺术创作产生于情,这是符合宇宙自然规律。情感既是人类社会的本体性规定,也是艺术创作的本原性动因。“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情感因有本体性质故而具有感天动地泣鬼神的超越性力量,艺术创作出自情感正确性而能引发广泛持久的社会化情感共鸣,显示出超时空传达的审美张力。影视艺术能用最优化的结构形式来酣畅淋漓传情达意。影视艺术之所以没有一处是多余的、纯粹偶然的东西,一切都从属于、趋向于一个整体,就因为有饱和着情感的思想这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是散漫零乱的意象,并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完整的意象体系。因此,欣赏影视艺术,无论如何不要放过其中的情感脉络。情感是往复流动、缠绵不尽的。至真至善的亲情、友情、爱情,使人获得真正的审美情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净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做一个真正的,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诸种情感中,影视艺术总离不开表现爱情题材,因为爱情更能使人体会到什么是“生死相许”,什么是“白头偕老”,什么是“两情相悦”等。不同的爱情会体验到不同的美: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壮美,唐吉诃德的爱情滑稽美,茜茜公主的爱情优美。影视艺术创作贯注了情感,影视表演中,演员融人了情感,动人的情感往往打动观众的心,引起身心震惊效应,带来审美愉悦。情感追求不仅在于同现实抗争以争取个人尊严和从精神境界上超越人生困境。更重要的是在超越中实现精神财富的升华和享受追求过程的美好与光彩。可见,动人的情感美,会使人产生愉悦、满足、陶醉之感。

四、崇高的人格美

艺术审美范文篇2

关键词:电视艺术;审美生成;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本身存在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表达,在这两种重要特性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进行诗化转述,不断发现和展现生活中的审美元素,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着特定的影响,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本文就对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和审美特征进行具体研究。

一、电视艺术的审美生成

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理性目的诉求和情感传达,并且这两种特性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关系,能够通过对日常生产生活的诗化传达,获得一定的审美生成。电视艺术是近现代社会人类步入到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电视这一媒介传播形式的新艺术样态[1]。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化的语言系统和美学特质,其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将画面语言作为本体性语言。同时,区别于众多的传统艺术形式,电视艺术语言鲜明的个性不在于其单一的语言形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构成了复合式、多元化并且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电子语言系统。电视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一般不会以单一的手段维护电视艺术作用的发挥,而是通过对其他艺术语言和精神传统进行融合和变异,逐步促使电视艺术更为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电视艺术审美,并进一步推动诗化电视艺术审美的生成和发展。

二、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艺术本体论相关研究中必须深入探索的问题。对于电视艺术来说,受到其自身个各项特质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性和逼真性的统一、同时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能够实现大社会与小家庭的结合、重视留白的艺术性、客观具有物的尺度存在完善性、受众群体存在针对性、能够实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等多个方面,下面本文就选取其中几点进行具体分析。

1、传播方面具有逼真性和假定性

电视艺术的逼真性和假定性是自然存在的,电视艺术在向受众群体传播相关艺术信息时,可以借助图像和音频的形式保证传播的逼真性,促使电视艺术对受众群体的艺术吸引力逐步加强,获得良好的艺术传播效果。同时,电视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假定性。主要表现在叙事时间和空间的假定两个主要方面。实质上,电视屏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假定性,其通过屏幕展现出一个四维声画世界,是将审美幻象世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电视叙事艺术是一种建立在审美影像性、假定性基础上的艺术形式[2]。在电视艺术中,其叙事时间与现实的时间不能够等同,电视艺术时间可以结合艺术创作需求进行自由的加快和倒流,假定性较为明显。而在空间层面上,电视艺术表现出的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通过对各种镜头的搭配和组合,营造出一种新的虚拟环境,与人们正常生活中的空间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电视艺术具有兼容性和选择性

兼容并蓄,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提取艺术精华并且具有因人而异的可选择性,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重要审美特征。电视艺术是我国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与多种艺术形式的有结合体,能够向人们展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视听综合形式。从综合视听艺术的感知角度和审美关照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艺术形式最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指人、影、光、色、声等等,任何一种元素一旦进入到电视整体艺术中,就会获得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得到新的发展,因此其具有兼容性。同时,基于电视艺术在艺术形式选择方面兼容性,其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艺术进行整合处理,产生新的艺术效果,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选择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简单的说就是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需求,保证人们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艺术追求。

3、美的对象符合人的审美尺度

美的对象与人的审美尺度相符合是电视艺术的另一项审美特征。电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在传播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并且其从产生之初就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各项艺术形式的表现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从人们的生活中挖掘艺术,并将利用更为高级的艺术形式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可以说其艺术美的对象能够达到与人的审美尺度吻合[3]。电视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不仅促使其在大众生活主流价值的引导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能够对受众群体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电视艺术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电视艺术作为上世纪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与历史存在一定的联系,其能够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构建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因此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当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走向成熟时,其作为根本性的审美对象自然也会成为具有时代性质美学范本,能够进一步推动时代精神的构建。

作者:谷丹 单位: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

参考文献:

[1]刘恩.接受美学视域下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J].西部广播电视,2013(14):4,6.

艺术审美范文篇3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藻井,是中国古代宫室祠观等建筑中处理天棚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形式。这种形式明显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天花板“承尘”的功能特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屋上覆撩,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迄今为止,这种藻井形象,最早的考古资料是五十年代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石墓的前、中、后室顶部藻井。墓室的藻井是用石条(仿木材结构)从四面层层向上叠涩而成,整个墓顶空间是一个有梯级的方锥形,最上方的顶盖是两个正方形的浮雕图案、一方是“反植荷蕖”,另一方则是“圆以象天”。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中“覆顶以示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敦煌莫高窟诸洞窟的藻井图案是装饰在覆斗式窟顶的方形内,即通常所说的方形适合图案。藻井图案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很自然地构成四边相等的方形框架,既有廓边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藻井图案的“骨胳”。由圆和圆的连缀组成的方形框架有的是单层的,有的是套叠多层,还有的是在外层框架的四角处又与顶披披脊线上的“连珠”相接。例如隋代藻井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由藻井中心向外放射的动感,仿佛是由天穹射出的光芒普照人间四隅。又如西夏藻井的圆和圆的连缀,里外三层连珠正方形,结构变幻而严密,进入此窟仰视窟顶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视觉力量引导人们逐渐由地面升腾,越看越觉得高远,最终将人们的视线和视觉心理引进藻井中心的圆形——这或许就是佛教信徒们心目中的“天界乐土”,那里有一对凤首龙在如意祥云圈内飞旋。由此可见敦煌藻井图案中圆和圆的连缀,由于框架式的组合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天界”的空间效果——高远莫测,广阔无垠,引发人们的遐想。

带式圆的连缀图案(即二方连续)有左右横向,也有上下竖向。它虽然是处在“装饰”的位置,但在整个壁画画面中却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衬托主体内容或加强主体内容的作用;有时壁画中的佛经故事转换时,带式的圆的连缀图案又能在构图上起到分界、断续廓边的作用。

环式“连珠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圆的图案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由圆连缀成环形结构,环内再放置人物、动物、植物等主体图案。通常这种环式结构是上下左右环环相连而形成“四方连续”图案效果。因为是四方连续图案适合纺织品织机的提花织造技术,所以中国古代的丝织品设计,常用环式连珠图案。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人物服饰,就是当时丝织品形象的再现。例如第420窟西壁的一尊隋代菩萨塑像的裙子花纹,就是典型的环式连珠图案。隋唐两代,在丝织品图案中,此类“连珠”形式盛极一时。有人说这种环式连珠图案是来自波斯。诚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这是难免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连珠图案——圆和圆的连缀作为艺术题材,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古老的传统和独自的体系。

三、圆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审美范文篇4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藻井,是中国古代宫室祠观等建筑中处理天棚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形式。这种形式明显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天花板“承尘”的功能特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屋上覆撩,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迄今为止,这种藻井形象,最早的考古资料是五十年代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石墓的前、中、后室顶部藻井。墓室的藻井是用石条(仿木材结构)从四面层层向上叠涩而成,整个墓顶空间是一个有梯级的方锥形,最上方的顶盖是两个正方形的浮雕图案、一方是“反植荷蕖”,另一方则是“圆以象天”。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中“覆顶以示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敦煌莫高窟诸洞窟的藻井图案是装饰在覆斗式窟顶的方形内,即通常所说的方形适合图案。藻井图案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很自然地构成四边相等的方形框架,既有廓边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藻井图案的“骨胳”。由圆和圆的连缀组成的方形框架有的是单层的,有的是套叠多层,还有的是在外层框架的四角处又与顶披披脊线上的“连珠”相接。例如隋代藻井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由藻井中心向外放射的动感,仿佛是由天穹射出的光芒普照人间四隅。又如西夏藻井的圆和圆的连缀,里外三层连珠正方形,结构变幻而严密,进入此窟仰视窟顶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视觉力量引导人们逐渐由地面升腾,越看越觉得高远,最终将人们的视线和视觉心理引进藻井中心的圆形——这或许就是佛教信徒们心目中的“天界乐土”,那里有一对凤首龙在如意祥云圈内飞旋。由此可见敦煌藻井图案中圆和圆的连缀,由于框架式的组合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天界”的空间效果——高远莫测,广阔无垠,引发人们的遐想。

带式圆的连缀图案(即二方连续)有左右横向,也有上下竖向。它虽然是处在“装饰”的位置,但在整个壁画画面中却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衬托主体内容或加强主体内容的作用;有时壁画中的佛经故事转换时,带式的圆的连缀图案又能在构图上起到分界、断续廓边的作用。

环式“连珠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圆的图案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由圆连缀成环形结构,环内再放置人物、动物、植物等主体图案。通常这种环式结构是上下左右环环相连而形成“四方连续”图案效果。因为是四方连续图案适合纺织品织机的提花织造技术,所以中国古代的丝织品设计,常用环式连珠图案。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人物服饰,就是当时丝织品形象的再现。例如第420窟西壁的一尊隋代菩萨塑像的裙子花纹,就是典型的环式连珠图案。隋唐两代,在丝织品图案中,此类“连珠”形式盛极一时。有人说这种环式连珠图案是来自波斯。诚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这是难免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连珠图案——圆和圆的连缀作为艺术题材,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古老的传统和独自的体系。

三、圆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审美范文篇5

水彩艺术的发展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艺术往往表现的是当今社会的潮流,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的精神面貌。一般来说,东方的水彩艺术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多缘于艺术家对大自然万物的亲身体验,而西方的水彩艺术大都追求完美逼真的艺术效果,注重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使人如身临其境。这种审美心理特质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而这种心理特质与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艺术的直觉心理是艺术审美心理的基础。

二、心理因素

画家的心理因素始终影响和支配着其掌握的水彩绘画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对水彩艺术的审美活动是一种高级行为,是心理意识的外在生理反应。水彩艺术是人的视觉艺术,水彩绘画的创作离不开感觉、知觉、意识、想象、情绪、情感以及思维方式等重要心理因素。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心理因素对水彩艺术的作用。

1.感觉与知觉对水彩艺术的作用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正如列宁所说:“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映象。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知道任何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水彩艺术的创作更注重感觉的运用,用水色的流畅感抒发自己的感觉。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水彩绘画讲究整体性,统一的绘画语言、统一的色调都可以通过人的感官被感知。

2.意识对水彩艺术的作用

意识是能够被人自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人的意识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我们在创作一幅水彩绘画时,大脑会对动作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以控制,前者有一定的目的性,后者是由于惯。在水彩的创作过程中,画家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创造出特殊的表现效果,这说明无意识也可以支配人的活动。

3.想象对水彩艺术的作用

想象是人对头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欣赏者在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可以从绘画作品中体验到其内在的精神。同时,欣赏者根据艺术作品描绘出来的视觉形象,也能反映画家内在的心理活动。想象在创作水彩作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彩艺术的创作中,画家若没有想象力,美术时空就失去了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魂。

4.情绪和情感对水彩艺术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情绪指个体在参加活动时在生理上获得的一种相关体验,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并受人自身的社会条件制约。我们在生活中因客观环境不同,情绪就会随之产生变化,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立普斯认为:“审美欣赏的主体感情与对象形成的交汇,是主体情感对客体的移入或外射,因而是人的自我欣赏。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感到一I''''k乐或愉快的那个自我”。他的“移情说”揭示了审美活动中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移情现象,指出了主观情感态度对审美欣赏活动的重要性,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欣赏历代水彩画时,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创作者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画面,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

5.思维对水彩艺术的作用

艺术审美范文篇6

【关键词】艺术起源;舞蹈技巧;“转”;情感表达

《诗经》对“手舞之,足蹈之”的描写,体现了舞蹈能够展现审美艺术,从中国诗歌方面去了解舞蹈的表现形式以及传达的内在情感,尤其舞蹈技巧“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所联系。除开舞蹈动作,很难再找到第二种语言去表达这种艺术感。《诗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句话不但可以生动地说明舞蹈是表现人们情感的产物,也可以表明人类早已通过舞蹈技巧去传达舞者的思想以及情感。还记得曾皙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出神入化的意境,引得多少文人墨客神魂颠倒,惬意的意境无不让人联想:随情不禁挥动双臂,长袍宽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对人们来说,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舞蹈启蒙,是小时候朗朗上口的一首儿歌的歌词:如果你高兴你就拍拍手。这些都是天真,随意,无章法的舞蹈,没有压力地手舞足蹈。现在小朋友表现美好情绪的手舞足蹈,都像一场艺术,那些自得其乐的小人儿,都像舞蹈艺术家。《兰亭集序》有与舞蹈相通的感觉,书法同样也能通过线条表达情感,就像舞蹈那样。

1.“转”的艺术审美

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变化以及情感因素的配合而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审美是判断舞蹈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而舞蹈艺术在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舞蹈创作者只有抓住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并在题材和主题选择上进行创新,才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其中,胡旋舞是舞蹈的一种类型,它在唐代盛行,差不多就是在唐三藏取经的时候传入,唐朝盛世的很多娱乐活动都比较前卫,尤其是舞蹈中的旋转动作更加美轮美奂,甚至超过了文房四宝,轰动一时,是一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文化象征。舞蹈能够凭借自己的特色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只因胡旋舞的魅力,因此可以猜想“转”在舞蹈中的魅力是无法估量的,也是很多官家小姐们纷纷效仿的舞蹈技巧。

1.1“转”的艺术起源

舞蹈中的“转”是一种“艺术”。那么“转”的“艺术”到底是什么?学界有关“舞蹈艺术”的定义有很多,但是经过核实,可以得到的是中国舞蹈中的“转”依附于中国的文化背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能感受到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过,在市场化进程持续加快的背景下,舞蹈中的“转”从注重舞蹈背面的文化内涵,逐渐转化为仅靠舞蹈演员的形体美来吸引观众。但以这种方式达到快速的审美体验往往不见得有所成就,因此,现阶段的舞蹈中的“转”应该更加注重舞蹈的文化内涵,鼓励舞蹈中的“转”者更灵活地将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自身对于舞蹈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充分地表现出来。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掘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舞蹈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也可借鉴新时代的传播方式让舞蹈走进大众视野。在传统思维里,走进剧场被认为是观众欣赏舞蹈“转”的最佳方式,但在这物质横飞、媒介传播发达的时代,仅靠剧院舞台的呈现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正是因为大众缺乏渠道去了解舞蹈艺术,所以各类舞蹈节目才脱颖而出,各个舞蹈大咖将自己的舞蹈功底呈现在镜头下,利用电视等媒介起到“文化共享”的作用,将舞蹈和舞台剧进行改变,进一步打造舞台舞美,使舞者能够构建一个全新的舞蹈世界,通过舞姿向世人展示另一个艺术世界,舞者也需要通过舞姿使观众打破以往对舞蹈的偏见和误解。

1.2通过“转”的艺术表现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舞蹈作品艺术性的高低,而为了更好地体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增强艺术创作的创新力,无论是题材主题的选择,还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标新立异,给予舞蹈艺术以绝佳的阐释。维族的舞蹈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维族舞蹈是维族人民的本色出演,里面蕴含了极强的民族韵味。“幅度旋转”的动作也不是单一枯燥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快速平转,快速跪立转、幅度旋转、闪腰等都是“转”的不同表现形式,舞蹈中的“转”可以将舞蹈的灵魂和内涵完美地展现出来,让观者感受到舞者的喜怒哀乐。如在《摘葡萄》中,就采用了快速的“幅度旋转”来表达农民们在丰收之后的愉悦心情以及充满欣慰的情感,这样也可以让观众能切身地体会到丰收的欢乐。由于人类的情绪多种多样,对每一件事情的情绪表达都不尽相同。维族舞蹈中的“幅度旋转”动作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将其融合在“幅度旋转”动作中,“幅度旋转”动作所传达的情绪更加贴近人们的实际情感。与此同时,“幅度旋转”是一项需要高超技巧的舞蹈动作,这就需要舞者刻苦练习。

1.3“转”的情感表现

舞蹈是一种“情动于衷”的情感艺术。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和生命,注入了舞者真挚情感的舞蹈才是具有感染力的。而舞蹈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在华丽舞台陪衬下的优美舞姿,更是在于表演者的用心表现、以舞传情。舞蹈是舞者以情感和想象为基础,对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提炼加工,并带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

2.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的“转”

2.1幅度旋转的技巧

幅度旋转技巧主要有“斜探海转”“云手紫金冠转”等。幅度旋转技巧要求舞者认真仔细地抓住每一个细节动作。每一次登上舞台,观众的每一次期待都是舞者的动力,所以舞者需要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舞姿,观众与舞者之间的交流更多是通过肢体运动的表达。所有的舞蹈技巧中旋转便是一个难点,也是要求每一个中国舞舞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技巧之一。舞者的基础功要练好,要从开始学习幅度旋转,到后来才能得心应手。众所周知,在很多舞蹈当中,都能看到不同的幅度旋转,其中当然也包括常见的四位转、跨腿转等。评判一个舞者幅度旋转技术水平的高低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标准就是其幅度旋转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经过练习,舞者通晓配合的重要性,便开始跳得“有那么点感觉”了,也就可以通过舞蹈语言去传达舞者的意思。只有通过舞蹈练习,才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舞蹈语言的威力,这种威力可以体现出民族舞专有的体态感染力。舞蹈中的这种幅度旋转的技巧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古典舞的审美。任何一个掌握旋转舞蹈的舞者都可以在舞蹈中带有古典的审美特征并含有独特的动态美,所以很多舞者都说旋转是舞蹈中舞姿“转”和“身韵”有机结合的产物。

2.2反映历史事实的“转”

盛唐时,民族舞蹈是中国浩瀚艺海中一颗美丽的明珠,每一个舞姿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舞蹈中的“转”更是中国历史中以美而出名的一种民族文化。舞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就连刚刚出生的婴儿都会手舞足蹈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舞蹈更是人类本能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文化的逐渐成熟,人类善于使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活情景,这种行为一般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几乎没有地域、国界、种族以及民族之分。由于不同的民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我们国家从古代到现在,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不难发现,中国人民可以选择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完全不同的,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这就是我们的“转”,与众不同的“转”,综合了不同的民族风俗以及西域文明的“转”。

2.3表达情感

舞蹈者通过舞蹈艺术,并且以情、意、境为主去传达感情。用面部表情表现出喜、怒、哀、乐,通过舞蹈来表达情感。通过舞蹈动作、旋转幅度的大小以及速度与所要表达的舞蹈者的情感保持一致,舞者可以通过舞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将身体神态、动作韵律、舞蹈气息等随着音乐的起伏转化为成具体的舞台形象。舞蹈情感更多的是通过动作来表达的,同时这也是它与其他类艺术差别最大的一面。我们需要了解舞蹈者的情感表现是将内部情感通过某种形式呈现于外部的,毕竟形式终归是形式,舞蹈中动作才是起主导性作用的部分。在舞蹈作品中不可否认那些形式感强,为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舞蹈作品可以令人赏心悦目。所以如果舞者需要自己在舞蹈技术方面进一步提升,却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使舞蹈融入音乐,就很难达到情感宣泄的目的,那么舞蹈表演就传达不了任何思想。只有通过音乐把有感情的生命加入舞蹈中,才能使舞蹈真正给人留下印象,使舞蹈艺术可以更好地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并且在音乐的启示下发挥艺术想象力。

3.探讨民族民间舞中的幅度旋转技巧

3.1幅度旋转发力

舞蹈中的“转”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我们靠选择去发力。发力的过程已经是幅度旋转的组成部分了。经过后来的发展,可知旋转发力不会影响整个舞蹈。协调的四肢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心神合一的地步,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旋转发力。在练习旋转舞蹈的起初阶段,很多时候的旋转都是在为人类进一步了解我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有些舞者反映,有时候转多了,会感觉自己是在长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去了解幅度旋转,明白我们并不是在长高,而是旋转为舞者增加了一份遐想,误以为是长高的行为让发力更加有效、更加优美。

3.2幅度旋转舞姿

从各个舞蹈特色中慢慢发展而来的,一般带有地方特色以及民风民俗的幅度旋转的舞姿都建立在舞民的文化思想中。其中舞姿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立”,只有用一只脚去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才可以完成单脚支点幅度旋转的动作。除此之外,蹲也是一个关键点,为了把膝盖练到有韧性,舞者需要多方面地去练习基本功,才能做到脚下扎实,完成一个完美的幅度旋转动作,并且为后面的脚下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幅度旋转”对维族舞蹈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使维族舞蹈成为了最有特色的民族舞蹈。维舞需要以高难度的技巧完成整个舞蹈的表演,为在场的观众提供一场视觉盛宴。“幅度旋转”与其他的舞蹈动作不同,所以它成为了维舞中最有特色的舞蹈动作。在维族舞蹈表演中,“幅度旋转”能根据舞者的情感起伏来变幻舞蹈动作,使得舞者所表现的人物更加深刻、有内涵。在研究和讨论“幅度旋转”对于维族舞蹈的重要性时可以发现,维族舞蹈的优美和维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对“幅度旋转”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能展现舞者的喜怒哀乐,且都含有节奏的变化。节奏的产生在于动作、力度、速度方面的对比,其本身就带着情感韵味,能引导人的身体机体参与平衡统一的韵律活动,并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金佳晔.浅析幅度旋转技巧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21(31):127-128.

[2]马依拉·鲁提甫拉.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参花(上),2021(08):103-104.

[3]梁思思.浅析中国古典舞幅度旋转技巧在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18):130-131.

[4]刘艳红.舞蹈技巧在舞蹈中的运用[J].艺术大观,2021(02):101-102.

[5]赛琴福.浅议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明日风尚,2020(19):122-123.

[6]郭开莉.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合理运用[J].艺术评鉴,2020(13):80-82.

[7]卢琪.中国古典舞幅度旋转技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8]雷莹.民族民间舞中的幅度旋转技巧探讨[J].戏剧之家,2019(11):105-106.

[9]王敔.中国古典舞中幅度旋转与翻身之我见[J].试题与研究,2018(36):132-133.

[10]杨杰.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合理运用[J].明日风尚,2018(14):145.

[11]孟宪忠.民族民间舞中的幅度旋转技巧分析[J].黄河之声,2017(24):137.

[12]孟妍.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审美特征在作品中的展现[J].艺术百家,2017,33(03):241-242.

艺术审美范文篇7

一、抒情性抒情性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属性。

舞蹈是抒情的艺术,是以人的情感为动力,以人体为表现工具,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表现材料,以社会生活与人的思想感情为表现对象,在音乐、灯光、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等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舞蹈艺术鲜明而又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理想、信仰、审美需求,既供人欣赏娱乐,又通过“以情动情”的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舞蹈在揭示人的心灵,抒发人的情感方面,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方式和最后手段,关于这一点,我国汉代的《毛诗序》就说得十分透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无声的“手舞足蹈”,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舞蹈正是充分运用了人们表达情感的这种特殊方式与特殊形态,构成它独特的审美属性,做到心神与形体结合,以“情动”驱动“形动”,又以“形动”表达“情动”,以“情”“形”一体,身心一致,收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在舞蹈艺术中,情感是从动作、姿态、表情、手势、身段、步伐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而不是情感的简单图解。例如《红绸舞》的热烈欢快的情绪、《荷花舞》的清新幽静的情绪、《天鹅之死》的奋力拼搏的情感、《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无限纯真的爱情。尤其是当今流行的现代舞,几乎没有任何情节或事件,主要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来震撼观众的心灵。可以说,舞蹈艺术本身就是灵与肉、情与思的美妙结合,是身体与心灵一起飞翔的艺术。

因此,只有用“心灵的眼睛”去体会那动作中所蕴含的情绪与意境,才能看懂一部舞蹈作品。例如上面提到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名品———女子独舞《天鹅之死》,就含有多层次的情绪和意境,给人以无限的感怀与遐思。舞台上,一只垂死的“天鹅”,在奋力展翅,意欲重上蓝天,但却力不从心。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抗拒,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拍动着双翅,又一次次地垂下双翅,直到最后一次呼吸,她还在奋力展翅。这个舞蹈的动作十分简练,以双臂做波浪式颤动为基本动作,足尖不停地碎步行进,没有什么高难度的技巧了,也没有大幅度的单腿控制,更没有“平转”和“大跳”、“倒踢紫金冠”,只用一双颤动的手臂,把生的渴望、死的过程、死的抗拒表现得细致入微,感人至深。这个仅有7分钟的独舞,仅以优美的双臂颤动,就表现出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难以用文字去描述,也难以用语言去传递,以不言而“言”出无限深意。

二、形象性形象性也是舞蹈艺术的本体审美属性之一。

艺术审美范文篇8

关键词:圆圆形装饰艺术图案

一、圆在古代中国的萌芽

追述这古老的历史,沿其源头而下,当中国进入文明时期有了文字之后——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关天象的字,也多与圆有关。也就是说,从古老的汉字结构中也可以约略看出“天圆”观念的痕迹。例如:日——(.),月——).),星——晶,等等。

古代中国把玉工艺品作为人与天(自然宇宙)交往的媒介物。《周礼春官仲伯》记有这样的礼仪规定:“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圜就是天,所以祭天的玉壁必须是圆的。明代永乐年间在北京始建祭天的“天坛”——祈年殿、皇穹字、回音壁,圜丘等建筑物照例也都是圆的。由于天象中的“日月合璧”成圆,而“五星连珠”则是圆的连缀——在中国图案学中通常称为“连珠图案”。图案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这里蕴藏着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研究中国图案,不难看出圆和圆的连缀就是至大无极的“天”、“天象”以至“天道”的视觉符号。

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座拥有约10个世纪(公元4一14世纪)历史的壁画、雕塑、装饰艺术珍品的“博物馆”。装饰艺术中的圆和圆的连缀,除了上节所论及的本原涵义之外,显然还有佛家的精蕴,如佛经中常见的“圆融”、“圆通”、“圆妙”、“圆满”、“圆觉”、“圆寂”等。作为装饰艺术的审美对象,这里的圆和圆的连缀、圆的组合,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图案的形式美构成也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有三种格式:框架式;带式;环式。

框架式圆的连缀图案主要用于窟顶的藻井装饰。

藻井,是中国古代宫室祠观等建筑中处理天棚的一种结构和装饰形式。这种形式明显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天花板“承尘”的功能特点。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屋上覆撩,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迄今为止,这种藻井形象,最早的考古资料是五十年代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石墓的前、中、后室顶部藻井。墓室的藻井是用石条(仿木材结构)从四面层层向上叠涩而成,整个墓顶空间是一个有梯级的方锥形,最上方的顶盖是两个正方形的浮雕图案、一方是“反植荷蕖”,另一方则是“圆以象天”。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中“覆顶以示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敦煌莫高窟诸洞窟的藻井图案是装饰在覆斗式窟顶的方形内,即通常所说的方形适合图案。藻井图案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很自然地构成四边相等的方形框架,既有廓边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藻井图案的“骨胳”。由圆和圆的连缀组成的方形框架有的是单层的,有的是套叠多层,还有的是在外层框架的四角处又与顶披披脊线上的“连珠”相接。例如隋代藻井中的圆和圆的连缀就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由藻井中心向外放射的动感,仿佛是由天穹射出的光芒普照人间四隅。又如西夏藻井的圆和圆的连缀,里外三层连珠正方形,结构变幻而严密,进入此窟仰视窟顶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视觉力量引导人们逐渐由地面升腾,越看越觉得高远,最终将人们的视线和视觉心理引进藻井中心的圆形——这或许就是佛教信徒们心目中的“天界乐土”,那里有一对凤首龙在如意祥云圈内飞旋。由此可见敦煌藻井图案中圆和圆的连缀,由于框架式的组合变化,往往会产生一种“天界”的空间效果——高远莫测,广阔无垠,引发人们的遐想。

带式圆的连缀图案(即二方连续)有左右横向,也有上下竖向。它虽然是处在“装饰”的位置,但在整个壁画画面中却可以起到不容忽视的衬托主体内容或加强主体内容的作用;有时壁画中的佛经故事转换时,带式的圆的连缀图案又能在构图上起到分界、断续廓边的作用。

环式“连珠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圆的图案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由圆连缀成环形结构,环内再放置人物、动物、植物等主体图案。通常这种环式结构是上下左右环环相连而形成“四方连续”图案效果。因为是四方连续图案适合纺织品织机的提花织造技术,所以中国古代的丝织品设计,常用环式连珠图案。敦煌莫高窟壁画、彩塑中的人物服饰,就是当时丝织品形象的再现。例如第420窟西壁的一尊隋代菩萨塑像的裙子花纹,就是典型的环式连珠图案。隋唐两代,在丝织品图案中,此类“连珠”形式盛极一时。有人说这种环式连珠图案是来自波斯。诚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这是难免的。但我们也应看到,连珠图案——圆和圆的连缀作为艺术题材,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其古老的传统和独自的体系。

三、圆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审美范文篇9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发表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发情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艺术审美范文篇10

关键词:歌唱艺术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发情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