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7:17:15

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符号;运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文化和自身的精神建设等上层建筑。同时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为人们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现代艺术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理性和感性的兼具是艺术设计者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有机结合是他们的目标,艺术设计者除了要将作品本身的目的性表达出来之外,往往会通过一些设计技巧和经验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或所处时代的时代感,这时运用一些艺术符号来表达设计者的这些意图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此艺术符号在艺术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艺术符号概论

1、艺术符号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同的人对符号的认识和理解不尽一致,所以到目前为止关于符号的定义莫衷一是。笔者在参考了符号的一些定义后,认为可以这样来定义艺术符号:艺术符号就是设计者将某一对象与某种事物相联结,使其可以代表一定的事物,当这种联系得到了较多人的认同时,就会在这些人之间形成共识,最终默认了这一对象就是某一事物代表符号。

2、艺术设计符号的特征

艺术符号是艺术设计中常用的一类符号,其作为符号系统中的一种,与其他的符号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就是艺术符号具有一般符号所具备的一般特征,例如艺术符号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抽象思维形式下的产物,是在理性思考和具象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其具备抽象性又有理性的特征。另外,艺术符号还有自己独有的一些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独特的艺术表现性。人们一般认为艺术符号是一门独立的特殊符号形式。而艺术表现性是指艺术符号具有其他符号所不具备的表现和呈现人类情感的功能,这也与艺术的不谋而合,因为艺术的本质也是表现人类情感。艺术表现性其实就是对人类抽象情感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也可称为符号性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将艺术看作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可以将能表现人类抽象情感的艺术符号看作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特性的表现就是,当观众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他们看到的是符号中表现出来的设计者的个人情感或价值观念,而不会更多的注意符号本身。其次是艺术符号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对象。艺术符号是表达作者的设计观念和信息的重要载体,设计者通过艺术符号的运用可以将他们的价值观念、情感精神、思想风貌等信息呈现和传递给其他人。有人曾说过:“艺术品就是将情感表现出来供人们观赏的。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而不是一种征兆性的东西或是一种诉诸推理能力的东西。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

二、艺术设计符号的运用

1、艺术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所以建筑师需要与人们进行互动,从而设计出更具人性化的建筑。而设计符号的运用是建筑师和人们互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当建筑师想要表达某种设计意图时,如果可以透过实际物体进行象征,能很具体形象的将其设计意图转化到这一实物中去,观众能够简单快速的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当然,建筑师也可以不用实际的物体来象征,而用抽象的手法来营造,这时虽然有些人仍能领会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含意,但也有些人不能明白建筑师所用的抽象符号。但这种抽象的符号并不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能留给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一来观众可以由抽象的象征,自行展开与它可能有关的意义,这时候人们不但参与了设计者的思考内容,也扮演着部分设计者的角色。

2、设计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环境设计领域,继承和创新是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们总是在在继承和创新之间摇摆不定。作为一名设计者,设计作品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元素的掌握、运用能力,所以要想设计出一个优秀的作品,就需要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并选择合理的设计元素。当然,如果设计者能够巧妙地运用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之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也是创造出新颖动人作品的重要途径。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合理的加入一些符号元素有时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们会有这样的一个生活常识,就是人对于越熟悉的事物越是容易忽视,其也就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设计者如果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新的艺术符号或将熟悉的艺术符号做一些醒目改变,往往能够起到引人注意,使人深入思考的结果,这样设计者的想要表达的环境语言会更容易、更准确的传达给观众,起到环境宣传的目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艺术符号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桥梁的作用,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人们,使符号在表达传统意义的基础上传递出新的意义。例如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广场一端是一排排的五光十色的弧形柱子,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柱子的某些部位,例如柱子表面的草叶、竹子的基座等,并不是真实的混凝土柱子,而是由水流来冒充的,这种在人们意识中很熟悉的古典符号由水流来填充,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感受,当观众注意到这一点时,会通过水流符号快速的感受到广场带给人的狂欢的气氛,特别是在夜间,当霓虹灯在夜色中亮起来的时候,这些柱子会在不同霓虹灯的装饰下,更加色斑斓,变化多端,给人一种眩晕的视觉感受,加上水花四溅的喷泉,构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建筑时可能会感到有些不舒服,因为这不符合人们的正常审美,但这确实是设计者经过认真的思考的,他的目的是将这些人们熟悉的符号变形分裂后重新加以编排,使它们处于人们不习惯的位置,引发现实与经验的矛盾和冲突,从中体现一种特殊的意味,带给人一种别样的体验。

三、结语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研究人为事物的学科,是运用归纳、分析等多种设计方法及思维方式来进行创造的过程,是通过艺术和理性的思考来创造新文化、新观念的过程。因为设计在文化生活与交流中具有向文字、语言的某些特征,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运用现代符号学,来探索设计符号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艺术设计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有力的理论依据。

作者:赵琳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俊杰.《现代广告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艺术设计范文篇2

设计是计划,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它既不限于事先构想,更不排斥实践,是人类智慧和技能表现得最为充分的领域;它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例如造物,从原始到现在,造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计其数,而在造物活动中,使物蒙受艺术光彩的因素就是“形”。作为一种创造行为,设计就是将某种观念转化为实体(给予特定的形)的过程;也是利用某些物质材料,在特定空间中“创造物体形象”的计划。考察物的造型过程,即可发现:

1.设计(即计划)是造物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源于需求,规约制作,决定使用。由此可见,自原始时代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以来,设计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

2.产业革命迅速改变了手工艺者个人从事设计与制作的情况,出现了设计师这个新职业。造型计划也随之从混沌的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这才产生了设计学及其后的发展。设计学是研究产品造型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设计活动的经验,以指导设计创作,创造某种体形环境。它的内容包括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有人反对用这样的观点来谈问题,但学科细分化却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分化与综合是有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子的分化,哪来量子力学的发生和发展?)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不断扩大。于是,造型计划又有了更细的分化。

其一,造型计划的性质有所不同。若将其按功能性、使用性或相反的无用性、无观赏性的要求进行整理,则造型计划的范围如下表所示。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造型,多是对材料和物体进行组织或加工、综合。这是专门研究“物与物”关系的机能造型和以“物与人”关系为目标的造型。前者的计划主要在工学方面(基于工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例如齿轮、发动机、人造卫星等。而后者,则还必须考虑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即便是后者,又有把使用者的生理条件作为设计重点的,即把人作为活动的物体来处理,例如驾驶座的设计。以上,一般被称为“工程设计”①。也有重视使用和接触制造物之人的生理与心理条件的(即寻求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条件的均衡),例如衣服、家具、住宅的设计等。这种计划常常不能用复杂的计算去解决,而更强调艺术感觉。此外,还有使用物体和物质来表现形象和色彩,以吸引注意,并打动受众的心,传达某种意义。此种情况是把造型作为作者与观众精神联系的媒介,通过物来建立“人与人”的交流关系,例如宣传画、广告等。以上,都被称为“艺术设计”,余者则属于“纯美术”②。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乃是一个技术和艺术融通的边缘学科,而并非理工科或者纯艺术的分支门类。再加上其又以实用性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要叫“艺术设计”而不叫“设计艺术”的原因。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和设计”(写作“艺术·设计”),而是对design的意译(在国外,“设计”和“design”也是分别使用的),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

在这个领域中,复杂的公式和高等数学的计算方法无济于事,本质的东西在于以简化的公式为基础的方向性的估测,被称为“以直观为基础的力学意识和为探索方向而迅速、大致的估算”(属于直观感觉的技术经验领域),从而才有了艺术设计师自由驰骋并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实用的造型领域中,绝对不变的物理法则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师只能密切配合工程师的工作,做二度创造(人性化设计)。而在纯粹美的造型领域里,则是美术家纯感性的专业范围(尽管有所谓“美术的工艺化”,那只是特种工艺,而不是艺术设计的主体),但艺术设计却可以帮助纯美术将“只可意会”变为“可以言传”的科学③,破除玄学。

其二,机械以机能价值为目的,却是为了人类而存在,所以必须适合人类并有秩序。遗憾的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排除了难于定量化的人类要素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只遵从容易对象化的自然法则,这样才在物的方面完成了急速的发展。不过,“无时求有,有时求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的时代,机械的形态也应该是美的,应该是反映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艺术思潮的艺术品。因为美与真、善一起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具有最重要的价值。而且近代的产业组织又要求一切方面的专业化,于是,艺术设计学作为新的职业而诞生,并有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点,完全可以由工业设计④的诞生得到证实。

传统的设计领域只有图案设计、工艺美术和建筑学。到20世纪初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工业产品造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才逐渐发展成为设计领域的独立分支,并统一为“艺术设计”。这是一种崭新的视觉文化,它将新的视觉现象(大众社会、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与艺术、广告以及新媒介结合为一体。

二、艺术设计学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设计的产品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从原始社会以来,造物活动始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来以“衣、食、住、行”来表达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艺术设计学产生于人类的造物活动,又服务、指导着人类的造物活动,从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如何应用造型技术和艺术来创造合适的环境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是研究艺术设计学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社会性质。

艺术设计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的变化,都密切地影响着设计的技术和艺术。此外,艺术设计学的美学意识自然受到社会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切说明艺术设计学发展的原因、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绝不能离开社会条件,不能不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问题。

艺术设计学是融技术⑤与艺术为一体的应用学科,它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加,也不是“艺术与技术”的相乘,而是融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件从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在技术上都是一件优秀的作品。这足以证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关系,其具体表现为:

1.艺术设计追求机械和人的关系有机化。所谓有机化,就是把近代科学、技术纲目很难抄取的美、善、社会正义等对人类社会来说最珍视的要素,挽回到狭义的技术中,使物-人-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和谐。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师是在工程技术所提供的可行性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的,所以艺术设计不能超越当时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技术经济的合理性。而作为技术要求的约束总是保持为一个自由度的界限(只作为单一的下限或上限)。这个自由度将允许任何一个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即使在严格的技术约束下,也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反之,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又会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2.艺术设计师是凭经验和感觉去解决问题的,但这种经验和感觉与艺术家不同,是把计算与直观综合起来,把一个技术上正确的工程变成一项真正的艺术品。所以,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艺术设计学的学位就等于一个艺术家的毕业证书。艺术设计师是一个营造师,他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并使它具有美的形式。不过,艺术设计师也不同于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必须以简化的公式或方向性的估测来理解和掌握力学——施工的领域,为的是能够创造新型结构的造型方案,并大致定下尺寸。而对工程师来说,则应该有足够的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对已确定结构的各个部分予以分析,并定出精确的尺寸。简言之,工程师能给人以规矩,不能与人巧;艺术设计师则于规矩之外,更与人巧。盖非精熟规矩,不足语于巧。

3.在纯美术的创作中,美术家可以不受社会、经济、文化、生产等条件的制约,可以异想天开、随心所欲地去创造。而在艺术设计的范围内,由于受生产、技术、使用和消费等条件的制约,创作必须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必须创造出一种适应人们普遍心理、视觉经验和审美趣味的形式和内容。必须在充分考虑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在一定的设计意念引导下进行创造。确切地讲,艺术设计是在各种因素(机能的、直感的,生理的、心理的,共性的、个性的……)的限制中所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创造。

三、艺术设计学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学的核心,这是因为指导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是艺术设计学的最终目的。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技艺,需要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有关艺术设计的学科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总结各专业艺术设计(如视觉传达、产品造形、环境艺术等)的设计经验,按照各种艺术设计的内容、特性、使用功能等,通过范例阐述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类是探讨艺术设计的一般规律,称为艺术设计原理。其中,作为艺术设计基础的形态构成和立体设计是研究形态各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包括静态构造和动态构造)的学科。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设计技术不一定都是手头的工作,也不仅是仰仗手的灵巧,有不少是靠思考进行理智处理的成分。当然,大多数还是由手和眼这些人体器官的灵活动作所承担的。因此,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并加强设计感觉及判断力方面的练习上。感觉的练习,一是靠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二是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三是依照“计算-视觉化-对临-背临”的步骤,将计算转为直观化。

艺术设计史研究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演变的规律,总结教训,以利其发展。研究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一边为艺术设计汲取营养,一边又成为掌握潜在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之关键。

艺术设计理论因为“年轻”尚未达到十分科学的程度,留待研究的领域还很多。例如探讨艺术设计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探讨艺术设计实践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以及艺术设计的技术和艺术的基本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与艺术设计史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故而艺术设计理论必须是设计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自由驾驭的。也就是说,要有可操作性,否则只能束之高阁。

四、艺术设计训练的终极目标

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造型及其组合,控制欣赏者的观赏运动,以达到宜人之目的。印刷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运动;工业设计是控制人的视点和绕观运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镇设计则是控制人的视点和亲历运动,并通过此举调动人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另一方面,在大千世界中,运动的形态又是最引人注目的形态。由此可知,创造运动变化的形态是多么重要。

所谓运动变化的形态,并不一定是真实运动的形态。在造型活动中,最普通的是创造有运动感觉的空间形态。换句话说,就是创造“不动之动”。即:客观形态是不动的,给欣赏者的感觉却是运动变化的。这是因为,欣赏者的视点在动,欣赏者的人身在动(绕观或亲历),并由此带动了欣赏者的思维运动,从而产生了“超乎象外”的“惊人”效果。这就是所谓“形态的生命活力”。

中国传统造型理论早就把生物生长运动的形态与人的品格和精神联系起来,并且论述了运动变化的形态所给予人们的影响。这种不动之动(亦称“空间张力”)共有七种:

⑴主要导向——水平的(暗示低能量、平静的)与垂直的(暗示高能量、兴奋的)方向。

⑵框围的磁力——画面的框围、银幕的四边,对靠近它们的物体施展强而有力的拉力,尤其是四个角(两个主要导向——高度与宽度聚合的地方)大力地牵引着附近的物体。

⑶块体的牵引——大的块体比小的块体更具独立性、更稳定,块体越大,其牵引力越大。

⑷画面(银幕)的不对称——我们倾向于把焦点放在画面(银幕)右边的物体上。这种左右不对称同时也决定我们把倾斜知觉为上坡或下坡。

⑸图形和背景——人们把图形(经验或群化)当作物体知觉;而背景只是“无遮蔽”的画面范围的一部分。图形位于背景之前,是被包围的领域;背景是包围的领域,好像在图形后面延续。分隔图形与背景的线条属于图形,而不属于背景。图形比背景不稳定,与背景相比,图形看起来像要移动似的。

⑹心理描绘——采用最少的线索去充实心理上不存在的资讯,而达成一种易于处理的图样。具体内容有“整平化与尖锐化”⑥、“力象”⑦等。低鲜明度的影像强迫我们变成积极的参与者,只有在促进而非阻碍心理描绘时,才见美学价值。

⑺诱导力——把我们的眼睛从一点领到另一点上去的力。如果仔细查验视觉诱导力所运作的不同途径,很容易发现诱导力的三种类型:

轨迹诱导力:由可领导我们眼睛到某特殊方向的静态因素创造出来(透视消失线、位移和梯度)。

动势诱导力:由某些东西确切地指着一个特殊方向而创造出来(注意方向、动势和箭头)。

位移诱导力:由实际上移动的物体或看起来在画面上移动的物体创造出来。

总之,运动感是激发感官并因此对机体产生效应的物质能量(刺激)。发出运动或“不动之动”的刺激的形体是刺激物。运动变化的表情因素有:节奏、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形状的曲直,张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与含混,内在支配力的主动、被动等。所有这些,都是艺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能力。

艺术设计范文篇3

作者主要从设计素描的内涵、特点及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设计素描进行简要的概述:

1.1设计素描的基本内涵

设计素描是一种新学科,它是传统绘画素描艺术精华与现代艺术学科特点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新的艺术造型艺术学科。因此,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二者的优点。设计素描不同与传统造型基础素描,它更加侧重在研究客观对象内在构成关系和外观的整合感的基础上实现主动认识与创造。因此,艺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1.2设计素描的特点

设计素描主要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有机能性、科学性和审美性四大特点。具体如下:其一,实用性和目的性。主要表现在其能够客观地传达对象的视觉信息;其二,有机能性,主要表现在设计素描能够对客观事物的机能特点,对材质、肌理、结构等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把握并适度表现;其三,科学性。设计思考方法符合科学原理、描绘方法遵循科学规律;其四,审美性,艺术美与科学技术美的结合。

1.3设计素描与艺术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素描与艺术设计的的产生于发展都依赖于物质与社会文化环境。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的一部分,且设计师的灵感与创作思想需要通过素描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所谓设计源自思维理念,并诞生一定的创作结果,而设计素描在其中便是记录这一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因此,设计素描是整个艺术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够完善的记录们最初的思维理念和图形发展、深入、完善并不断成熟的创作过程。设计素描强调运用造型技法通过艺术设计来表现构想,意在刻画成型。而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表现特征,其以创造为宗旨,意在根据市场所需“设计目标”通过生产加工和制造过程等过程实现构物。侧重传达视觉效果和再现艺术内涵和人文因素。

2课程结构优化,培养综合能力

从课程结构优化的角度讲,笔者认为可分为感性课程和理性课程。感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胆识,即大胆的去尝试,去感受,去体会。增加自身对于早泄的感受力,一般我们认为具体包括如下五个层次:其具体包括感受的敏锐性、生动性、深刻性、独特性以及准确性。而理性课程则强调深入的对造型进行理解、归纳、抽象基础上实现的再创造。理性课程强调将创造因素与精神因素自然的揉入到作品中,使素描真正成为艺术创造的造型基础。通过上述两种课程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变以往学生简单照搬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地思考,解决面临的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设计素描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角度讲,我们一般可以将设计素描总课时量分为为三大模块。

3.1线形结构素描

线形结构素描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对客观物象的内外构造关系进行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认识到其本质、规律和方法,并以此为规律,从具象出发诱发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和表现手法。细言之,主要是一个对物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剖析的基础上实现去伪存真,进而发现并运用其抽象的设计元素。作者认为,应在此环境设置短期作业,并以设计素描教学宗旨为标准,合理安排实作训练。笔者认为如果作业布置以长期作业为主,则极易导致学生思维耗费过多,仅提流于对具象的描绘,而忽视了创造性形象思维和表达手法的诱发。

3.2以明暗塑造表现物象材质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力及胆识,强调培养只管的表现,即通过设计素描中的点、线、面、体、色度、空间、重量、质地、光线、材料等各类造型要素,采用不同的明暗、线形来表现物体的外在特质。这并不是单纯的临摹,其强调的是在对概括物体本质和精心写实重要细节来提升学生的控制能力、取舍能力、夸张变形能力以及细致观察力和充分的表现力等。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敏锐和精微的表现能力便是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需在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课时给予能力培养足够的保证。

3.3设计素描的创意环节

艺术设计范文篇4

1.艺术设计的定义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服务对象不同,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学科,艺术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例如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有极强的综合性。艺术设计的目的表现艺术的美感和形式。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要注意对艺术美的形象体现,注重对艺术美的使用功能,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2.艺术设计的特征艺术设计有两个特点,分别是广泛性和主观性。艺术设计的广泛性表现在: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有很广泛的研究对象,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涉猎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所以艺术设计要应用到非常广泛的知识。艺术家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相关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艺术设计,保持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艺术设计的主观性表现在:艺术设计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审美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艺术设计是来自于人的思维与实际的生活,是艺术家综合素质的体现,例如艺术家的表现力、感知力、创新和想象能力等。艺术设计中除了对专业的体现,还有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设计在展现主题和美的过程中是带有主观性的。

二、艺术设计中艺术美的表现手法

1.对比对比就是指将两个具有强烈反差的要素合理搭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烈的特殊效果。例如在色彩学中,最经典的搭配是黑白配;在音乐上,通常会用长短音搭配在一起;这些搭配会给人带来特殊的感受,营造出特别的效果和气氛。

2.对称对称是很容易被理解的,特别是在视觉上。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对称设计较为普遍,从心理学上来说,对称能够传达给人稳重的感受,对称美经过历史沉淀逐渐也运用到很多的科学领域中。在对称中,还存在较为特殊的反演形态,由于不存在绝对对称的东西,所以每个艺术想象的对称是相对的,而不对称则是绝对的。这两者的结合就像多与少、美与丑一样会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将不完美和完美结合起来创造特殊的艺术体验。

3.比例比例的手法通常运用在绘画的美感表达中,例如画家徐悲鸿就说过,比例准确是绘画的要点。在美学研究上,黄金分割是非常重要的比例,数值比为1.618:1,黄金比例应用于众多的实际生活中,例如高清的屏幕比例是16:9,摄影中的九宫格原理等。黄金比例可以给人协调的视觉感受。

艺术设计范文篇5

(一)对设计含义的反思

关于设计的定义有很多,即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指在进行某项工作之前所制定的方案:“它是一种有目的的造型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机能、生产和美感,还要关心到价格;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笔者对设计概念进行总结,认为设计是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人的生存(或生活)、帮助人们高效的实践、给予人们某些方面满足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基于此,笔者认为,既然设计属于实践活动,那么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就会受到思维、思想的支配,因此我们应该对设计者背后的思维和思想进行反思。

(二)对设计思维过程差异的反思

西方哲学史中有两大哲学思想,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中国哲学史上则产生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哲学流派。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略微不谨慎就能被上述现存的哲学思想所影响到。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肯定,一个设计者首先要认识事物,习得一定的属于自己的法则,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进行创造。任何设计师都要面临哲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认识世界?”“能认识什么样的世界?”等。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试想一下,距离又如此之近,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既然属于实践活动,那是否与其对世界的认识程度相关?我们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受到设计本身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虽然设计者本身可能也没有意识到,但从本体意义上讲,设计者在做实践活动,就需要认知和判断,其中所依据的“经验”或“规则”的形成,也是他的观念和哲学立场,最后这种思想会从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从石器时代的石刻花纹到陶艺图案,这些设计都有设计者对于生存的体验以及对于社会关系的观念。设计思维和一般思维的区别在于,一般性思维是就事论事的思考,始终围绕具体事务的内容和其延续性思考,特点是直接锁定目标,以经验主导展开直接功利性目标,紧紧围绕着目标去考虑现有基础条件是否可行,找到一条最优路径,重在结果。而设计思维的表现是以创意性为特色,在确定目的之后,将会进行大量的搜集材料,在搜集材料和构思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创意。即便是同样的资料,给不同的设计者,得到的结果也很难相同。但是,他们最终都能解决问题。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笔者认为,正是这些哲学思维的不同,以及个人对感性材料的认识,并主观地形成个人“图式”的差异,导致作品产生的美感有所不同。这个结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即当我们在训练思维的过程中,以及在进行设计思维教育时,可以从丰富哲学思维、丰富对感性形式理解的角度来进行。这都将作为设计者进行创作活动的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一步谈设计方法、设计技术和技巧。

二、设计思维方法的反思

要想得出设计思维方法,就要先对设计思维进行总结。人需要躯体与灵魂,设计作品亦是如此,要做到形神兼备,避免内外脱节。设计思维不仅需要外形的创作,还需要设计内涵的理性分析,达到内与外、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因此,设计师不仅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有卓越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顿现的灵感。那么,要锻炼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才能达到既很好地解决问题,又实现感性意义的目的呢?笔者针对此方面的思维进行总结,认为具体分为科学思维与创造思维。在设计活动中,科学设计思维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定量思维等。作为设计师,应该主动并且用严谨的态度去利用这些思维。如果说科学思维是设计的骨架,那么创造思维就是设计的灵魂。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设计,整个设计活动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构思,并最终生产出设计产品的过程。

三、设计思维的创造力训练总结

艺术设计范文篇6

一、网页艺术设计的内容

设计活动中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页主题之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页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视听元素和版式设计两个方面。

1.视听元素

这里所说的视听元素,主要包括:文本、背景、按钮、图标、图像、表格、颜色、导航工具、背景音乐、动态影像等。无论是文字、图形、动画,还是音频、视频,网页设计者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以感人的形式把它们放进页面这个“大画布”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网页艺术设计的表现力。

以上各视听元素大多数浏览器本身都可以显示或收听,无需任何外部程序或模块支持。比如,大部分浏览器都可以显示GIF、JPEG图形和GIF89a动画。还有些多媒体文件(如MP3音乐)需要先下载到本地硬盘上,然后启动相应的外部程序来播放。另外,在浏览器使用插件(Plug-in)可以播放更多格式的多媒体文件。微软推出IE浏览器后,提供了基于OLE的ActiveX技术,用来在网页中播放多媒体。目前ActiveX已经成为热门技术。另一种播放多媒体的技术是JavaApplet。它是用Java语言编写的应用于网页之中的小应用程序,相比于插件和ActiveX,JavaApplet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良好的跨平台能力,因此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总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媒体元素在网页艺术设计中的综合运用越来越广泛,使浏览者可以享受到更加完美的视听效果。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也对网页的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版式设计

网页的版式设计同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的版式设计有很多共同之处,它在网页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谓网页的版式设计,是在有限的屏幕空间上将视听多媒体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听传达方式。它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产生感官上的美感和精神上的享受。

但网页的排版与书籍杂志的排版又有很多差异。印刷品都有固定的规格尺寸,网页则不然,它的尺寸是由读者来控制的。这使网页设计者不能精确控制页面上每个元素的尺寸和位置。而且,网页的组织结构不像印刷品那样为线性组合,这给网页的版式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网页艺术设计的原则

网页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载体,同其他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在设计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要遵循一些设计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表现形式、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的不同,网页设计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网页的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要求设计者必须掌握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1.主题鲜明

视觉设计表达的是一定的意图和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并按照视觉心理规律和形式将主题主动地传达给观赏者。诉求的目的,是使主题在适当的环境里被人们即时地理解和接受,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这就要求视觉设计不但要单纯、简练、清晰和精确,而且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通过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鲜明地突出设计主题。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大多数人在短期记忆中只能同时把握4到7条分立的信息,而对多于7条的分立信息或者不分立的信息容易产生记忆上的模糊或遗忘,概括起来就是:较小而分立的信息要比较长而不分立的信息更为有效和容易浏览。这个规律蕴含在人们寻找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实践活动中,它要求视觉设计者的设计活动必须自觉地掌握和遵从。

作为视觉设计范畴一种的网页艺术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达到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这种效果的取得,一方面通过对网页主题思想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条理性处理,使之符合浏览者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和逻辑方式,让浏览者快速地理解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对网页构成元素运用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进行条理性处理,更好地营造符合设计目的的视觉环境,突出主题,增强浏览者对网页的注意力,增进对网页内容的理解。只有两个方面有机地统一,才能实现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

优秀的网页设计必然服务于网站的主题,就是说,什么样的网站,应该有什么样的设计。例如,设计类的个人站点与商业站点性质不同,目的也不同,所以评论的标准也不同。网页艺术设计与网站主题的关系应该是这样:首先,设计是为主题服务的;其次,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就是说,即要“美”,又要实现“功能”;最后,“美”和“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当然,有些情况下,“功能”即是“主题”,还有些情况下,“美”即是主题。例如,雅虎作为一个搜索引擎,首先要实现“搜索”的“功能”。它的主题即是它的“功能”。而一个个人网站,可以只体现作者的设计思想,或者仅仅以设计出“美”的网页为目的。它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美。

只注重主题思想的条理性而忽视网页构成元素空间关系的形式美组合,或者只重视网页形式上的条理而淡化主题思想的逻辑,都将削弱网页主题的最佳诉求效果,难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出现平庸的网页设计或使网页设计以失败而告终。要使网页从形式上获得良好的诱导力,鲜明地突出诉求主题,具体可以通过对网页的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性的把握运用来达到。

2.形式与内容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构成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设计存在的基础,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设计的内容就是指它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设计必定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说:“工艺的美就不在于要求实用品的外部造型、色彩、纹样去摹拟事物,再现现实,而在于使其外部形式传达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风尚、趣味,使物质经由象征变成相似于精神生活的有关环境。”(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一方面,网页设计所追求的形式美,必须适合主题的需要,这是网页设计的前提。只讲花哨的表现形式以及过于强调“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脱离内容,或者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的表现,网页设计都会变的空洞而无力。设计者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入领会主题的精髓,再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找到一个完美的表现形式,才能体现出网页设计独具的分量和特有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确保网页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存在的必要性,不要为了炫耀而使用冗余的技术。那样得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通过认真设计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全面的功能并体现美感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据有关资料所做的保守估计,目前在WWW上网页数据传输平均以每秒1.5k的速度到达客户端。假设某个网页为了丰富其艺术性而追赶时髦地大量使用图像或其它多媒体元素等,虽然达到了其静态形式美的效果,却造成多达几十K甚至更大的网页数据,使浏览者必须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这样的网页就不是一个优秀的网页,因为它不符合网页传播信息的突出特性之一——快捷性,使网页内容不能很快地到达访问者,影响了访问效果和质量,损害了访问者的情趣和积极性,这种技术要素影响了传达信息的效果,因而不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网页具有多屏、分页、嵌套等特性,设计者可以对其进行形式上的适当变化以达到多变性处理效果,丰富整个网页的形式美。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注意单个页面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同一主题下多个分页面组成的整体网页的形式与整体内容的统一。

因此,在网页设计中必须注意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3.强调整体

网页的整体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整体性,这里主要讨论设计形式上的整体性。

网页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要表达的是一定的内容、主题和意念,在适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里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它以满足人们的实用和需求为目标。设计时强调其整体性,可以使浏览者更快捷、更准确、更全面地认识它、掌握它,并给人一种内部有机联系、外部和谐完整的美感。整体性也是体现一个站点独特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网页的结构形式是由各种视听要素组成的。在设计网页时,强调页面各组成部分的共性因素或者使诸部分共同含有某种形式特征,是求得整体的常用方法。这主要从版式、色彩、风格等方面入手。例如:在版式上,将页面中各视觉要素作通盘考虑,以周密的组织和精确的定位来获得页面的秩序感,即使运用“散”的结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一个站点通常只使用两到三种标准色,并注意色彩搭配的和谐;对于分屏的长页面,不可设计完第一屏再考虑下一屏。同样,整个网页内部的页面,都应统一规划,统一风格,让浏览者体会到设计者完整的设计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强调网页结构形式的视觉整体性必然会牺牲灵活的多变性,“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强调网页整体性设计的同时必须注意:过于强调整体性可能会使网页呆板、沉闷,以致影响访问者的情趣和继续浏览的欲望。“整体”是“多变”基础上的整体。

三、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

1.交互性与持续性

网页不同于传统媒体之处,就在于信息的动态更新和即时交互性。即时的交互性是Web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也是网页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都以线性方式提供信息,即按照信息提供者的感觉、体验和事先确定的格式来传播。而在Web环境下,人们不再是一个传统媒体方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一个主动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之中。这种持续的交互,使网页艺术设计不像印刷品设计那样,发表之后就意味着设计的结束。网页设计人员必须根据网站各个阶段的经营目标,配合网站不同时期的经营策略,以及用户的反馈信息,经常地对网页进行调整和修改。例如,为了保持浏览者对网站的新鲜感,很多大型网站总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改版,这就需要设计者在保持网站视觉形象一贯性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新的网页设计作品。

2.多维性

多维性源于超级链接,主要体现在网页设计中对导航的设计上。由于超级链接的出现,网页的组织结构更加丰富,浏览者可以在各种主题之间自由跳转,从而打破了以前人们接收信息的线性方式。例如,可将页面的组织结构分为序列结构、层次结构、网状结构、复合结构等。但页面之间的关系过于复杂,不仅使浏览者检索和查找信息增加了难度,也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为了让浏览者在网页上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设计者必须考虑快捷而完善的导航设计。

印刷品中导航问题不是那么突出,如果一个句子在页尾突然终止,读者会很自然地翻到下一页查找剩余部分,为了帮助读者找到他们要找的信息,出版者提供了目录、索引或脚注。如果文章从期刊中的一页跳到后面的非顺序页时,读者会看到类似于“续68页”这样的指引语句。然而,作为一名网页设计者,你以前所学的导航技术没有一种完全适合于网页导航。在替浏览者考虑得很周到的网页中,导航提供了足够的、不同角度的链接,帮助读者在网页的各个部分之间跳转,并告知浏览者现在所在的位置、当前页面和其他页面之间的关系等。而且,每页都有一个返回主页的按钮或链接,如果页面是按层次结构组织的,通常还有一个返回上级页面的链接。对于网页设计者来说,面对的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印刷页面,而是自由分散的网页,因此必须考虑更多的问题。如:怎样构建合理的页面组织结构,让浏览者对你提供的巨量信息感到条理?怎样建立包括站点索引、帮助页面、查询功能在内的导航系统?这一切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

3.多种媒体的综合性

目前网页中使用的多媒体视听元素主要有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芯片处理速度的提高以及跨平台的多媒体文件格式的推广,必将促使设计者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来设计网页,以满足和丰富浏览者对网络信息传输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国内网页已经出现了模拟三维的操作界面,在数据压缩技术的改进和流(Stream)技术的推动下,Internet网上出现实时的音频和视频服务,典型的有在线音乐、在线广播、网上电影、网上直播等。因此,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是网页艺术设计的特点之一,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版式的不可控性

网页版式设计与传统印刷版式设计有着极大的差异:

(1)印刷品设计者可以指定使用的纸张和油墨,而网页设计者却不能要求浏览者使用什么样的电脑或浏览器;

(2)网络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象印刷那样基本具备了成熟的印刷标准;

(3)网页设计过程中有关Web的每一件事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

这一切说明,网络应用尚处在发展之中,关于网络应用也很难在各个方面都制订出统一的标准,这必然导致网页版式设计的不可控制性。其具体表现为:

(1)网页页面会根据当前浏览器窗口大小自动格式化输出;

(2)网页的浏览者可以控制网页页面在浏览器中的显示方式;

(3)不同种类、版本的浏览器观察同一个网页页面,效果会有所不同;

(4)用户的浏览器工作环境不同,显示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把所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即网页设计者无法控制页面在用户端的最终显示效果,但这也正是网页设计的吸引人之处。

5.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紧密性

设计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进行的,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已有经验和所处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限制,优秀设计者正是在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一种想象和创造的自由。网络技术主要表现为客观因素,艺术创意主要表现为主观因素,网页设计者应该积极主动地掌握现有的各种网络技术规律,注重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穷尽技术之长,实现艺术想象,满足浏览者对网页信息的高质量需求。

艺术设计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新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央政府颁布了《有关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议措施》,对于高等院校提出了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具体要求。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帮助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辅助他们成功创业,是相关部门、学校及企业应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当代高校中,特别是职业院校,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其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较广,不同的专业不仅要严格遵循设计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独特之处。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也要按照具体的规律与准则开展各项工作。各大院校通过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让其具备优秀的创新素养。长时间以来,我国拥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众多,学校规模较大,但却没有为社会输送真正的所需人才。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大多数企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强烈,特别缺少的是跨专业、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其次,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而导致这种现象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所提供的服务无法与社会完美对接,学生的知识结构、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等,都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1]。当下,我国正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院校应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革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进而培养符合市场及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

1培养艺术灵感及敏锐度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来想要真正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或是著名艺术家,就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要充分知晓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在艺术设计当中,对于设计保持较高的敏锐度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设计的感知度是开始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根本要求。艺术创作的灵感是对具体文化或是观念的感想,是内心深处情感的堆积,是将政治、金融、社会及文化进行转化与再次加工后将其外化成艺术作品的必经过程。作为一名艺术设计师,应具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及敏锐的洞察力,善于观察生活,能够窥探到常人不能发现的事物美,并通过自身所创作的艺术品来展现与众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当今时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也在积极鼓励大学生从就业向创业的大胆转变,并提供了一系列的帮扶政策。在完备的政策条件下,艺术设计专业应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灵感与敏锐度,只有具备良好的艺术设计素养,善于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各种艺术美,才能顺应社会发展形势,为将来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准确把控艺术市场形势市场的稳定运行与良好的发展态势属于动态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市场所提供的全新机遇以及市场自身的实际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对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充分掌握市场的动态发展趋势,时刻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并不断增强自身的先进性,适当地超前发展,创作出符合市场要求的艺术作品。例如,当前社会强烈需要并大力提倡的是激励人心、触动内心,且能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广大群众热议的相关话题,这既是艺术作品之外对于视觉上的要求,更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宝贵价值审美需求[2]。

三、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现状

1目标模糊、体系落后目前,许多院校并未将岗位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更未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施有效的培养,因而造成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满足相关企业的需求,进而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虽然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较广,充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但却没有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训练。其次,大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以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其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就业辅导》为选修课程,《美术基础》《立体结构》《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等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而《字体设计》《网站设计》《排版设计》《包装设计》等则通常作为专业中的特色课程[3]。但这样的课程体系一味地重视专业整体结构的综合性,并未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在文化创意领域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当代设计企业中对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明确的要求,通过这样单调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必然无法达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2实践不足、条件落后由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相关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只能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校内的实践训练通常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学生到相关设计公司也只是简单地参观,没有深入到企业具体岗位真实体验的机会,企业也没有创造条件让学生加入到有关的设计项目中。此外,学生对于设计过程及生产技术与主要材料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在实际设计中,并不能有效地顾及到材料与制作工艺对于产品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进而极易出现设计与产品需求严重不符的情况。实践教学多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构建

1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激发学生设计潜能近些年来,多元性智能理论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不同国家的教育基础理论及教学实践训练当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许多教育专家提倡运用多元性智能理论,认为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其属于一门综合类的学科,也可视为多元智能化的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合理利用相关智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积极作用,不断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全面体现出学生的艺术天赋,成为多元化智能理论运用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任何一种智能与其他思维方式的智能间,都有着各自的显著特征,具有较大的区别,但彼此间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而让这些智能拥有了更加复杂的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有规划性地培养学生的具体智能。教师应按照教学的具体内容,积极运用多元化智能理论的教学观念,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充分重视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设计创新潜能。2构建双创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设计兴趣在当代教育体制改革中,应更加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应主动加入到“双创”人才培养团队中。纵观目前各大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情况,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其一,高等院校是我国优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各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并且在众多企业飞速发展的态势下,更加看重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与进步[4]。因此,在设置相关专业特色课程时,要按照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环节工作,而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更加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其次,还要全面实施教学改革,不仅要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适当调整课程结构,优化内部结构,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时,要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其相互融合,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与双创实践活动间的直接联系。最后,将要健全评价机制,弥补以往评价过程中的不足,全方位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3加强项目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是其教育的主要目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在培养学生多元化能力与素养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想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务之急就要根据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并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校园竞赛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这些种类的项目教学课程,不仅能够积极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为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某些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关的艺术设计活动,在组织活动当中,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便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能、激活他们的设计思维,而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生的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也能让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应与设计比赛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将比赛主体与教学课程有机结合,依据赛事活动中的详细要求,来设计相应的作品,且要注重学生作品中的创新性表现。与此同时,由于设计主题范围较广,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因此,还要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间的结合。此外,在设计中,学生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想象力,结合日常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各种设计问题,从设计的主体、设计的构思再到设计最终定稿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设计素养,并在集体协作下,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他们的实践技能,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打下稳固基础。4以创业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依据当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在积极研发新型创业、就业渠道的同时,院校所开设的课程要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深刻地意识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各项挑战,要真正将学生的就业问题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院校的课程体系规划应将创业的有效途径以及创业的整体定位等方面问题充分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要按照创业与就业的不同实际需求,将其所必须具备的观念、态度、水平和知识等纳入到课程体系设置中,以此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及技术上的培训,可以按照行业中的相关要求的熟练程度以及工作指标来决定实践训练的时间、任务量及难易程度,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创新创业的需求。此外,应按照创新创业以及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将学习专业技能视为根本,在课程制定过程中,要有效结合就业与创业的变通性与学生的自主选择性。设立课程时要按照我国劳动部门、行业委员会等确立的岗位标准作为课程安排的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关键线索,在完成具体项目规定任务中,实现态度、能力、知识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细化专业课程中的各个指标。全新的课程安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的专业与人才标准、社会要求、行业规格等完美对接,让学生的专业学习真正实现专业无缝对接职业、专业证书无缝对接职业资格证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重点突出专业特色,始终本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充分保障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专业的积极作用,培养更多高素养、设计能力强且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切实有效地将创新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在制定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加强并重视学生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掌握市场动态信息,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豫.基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13):206—207.

[2]张伟,郑兴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9):225.

[3]吴.构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体系[J].艺术教育,2017(Z3):190—191.

艺术设计范文篇8

艺术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也是一个“循环经济”时代,所谓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资源高效利用除物质方面的还有知识方面的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不断地创新设计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容之一。

设计是科学与应用、技术与生活、企业与市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两个部门的市场竞争中,需要生产、设计和销售三个环节的紧密配合,而设计便是平衡、协调各种制约因素,使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利益达到一个均衡的整体,将我们生活环境按照美和机能的统一进行造物的活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巨大进步,提供了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的制造者是生产厂家,它们的目的很明确:产品必须具有市场竞争力,对于新商品而言还必须有巨大的市场,不管是设计的还是制造者,驱动他们开发新产品、提高设计质量的最终目的都是经济效益,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惟一途径,就是市场。

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做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明确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艺术设计作为生产力与市场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创新,新的劳动对象的发现和利用,新的工艺流程的设计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均须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艺术设计具有科学的属性,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应该说,在中国,艺术设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市场经济发生了割不断的联系。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的增大则发展的。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融技术学科、美学、经济学、环境学、人文科学、销售学、市场学、人体工程学、创造学以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艺术设计的主要功能和使命决定了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紧密联系,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科技、艺术和市场的结合点在设计。

市场原理认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是人类社会劳动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艺术设计与商品的生产一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品的设计质量、生产质量的好坏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检验;市场及市场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艺术设计的一处重要基础和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尺度;艺术设计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设计与消费者的关系。艺术设计推动市场竞争,联结技术和市场,创造好的商品和媒介,拉开商品的差别,创造高附加值,创造新市场,促进市场的细分,降低成本。现在意义上的产品创新是全方位全层次的,不再局限在技术创新,形象创新上,而是进入了设计创新的时代。谁把握住了设计潮流,谁就掌握了市场,市场的竞争也就是设计的竞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力。

艺术设计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艺术设计是高新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在全球化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设计正在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设计人员将越来越成为构成利润链不可缺的一部分,好的设计工作越来越被认为是市场中产品的区分者。市场竞争中单单凭借质量取胜已经不够,还要加上出色的设计,设计能够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艺术设计范文篇9

1.工艺美术的内涵。工艺美术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产生的最早时期可以追寻到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当时的工匠在生活用品中添加美的艺术,所以人们所使用的陶器以及生活器具中都充斥着工艺美术。他们通过精妙的技艺把美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处。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关系,工匠们为了把作品推销出去,加大了工艺研究的力度,不断地寻求突破。他们对生活器具和生产器具进行了改变,改变了色彩和质地,从而加快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国的瓷器就是工艺美术的代表。工艺美术是为了人们的生活服务的。我国的工艺美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是由56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并为自己服务的艺术。它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其中包括了年画、剪纸、泥塑、玩具、印花布、挑花皮影、石雕、编织、陶器等艺术,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艺术设计的内涵。相比于工艺美术的历史而言,艺术设计出现的时期则比较晚。工艺美术产生于中国,而对于艺术设计的理念,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时代。当时欧洲爆发了“工艺美术”运动,它引起了人们对工业化的思考,同时奠定了艺术设计的基础。当时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期间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不合格的工业产品。不合格产品的出现,劣质的工艺造成了很多艺术家的不满,从而引起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爆发。这种运动的爆发使得很多人开始抵制劣质的工艺品以及流水线工艺品,并且开始追求新式的符合社会理念的艺术品。艺术家开始寻找并且建立符合欧洲风格的艺术理念,满足工业化社会的需求。随着这种理念的延续和发展,经过多年的思想转变,从而建立了艺术设计的观念。

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区别

1.服务的群体不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物品的使用价值之外,同时对物品的装饰性美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正是因为人们的这些心理需要,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被广泛地应用到现实社会当中。通过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器具的使用,它们的外形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以及观念造成的。而且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禁锢,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非常缓慢。虽然一直存在商业活动,但是商业层次和范围以及交流的程度都非常低。人生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满足温饱的状态,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只存在于统治阶级,这也使得工艺美术发展进程很缓慢。但是艺术设计是为工业革命时期的商业产品服务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它的市场非常广,发展速度也非常快。2.美学价值不同。工艺美术的产生是封建时期的工匠把传统的手工技术与生产的产品相结合,这是当时的人们所掌握的技术与美学的结合,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而艺术设计是工业化革命的产物,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程而出现的。所以艺术设计融合了科学技术,为了满足人生的精神生活,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艺术设计产生于欧洲国家,它是欧洲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时期还非常短。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艺术设计还比较稚嫩。3.研究的范围不同。在我国对于工艺美术的研究,根据田自秉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就能够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历史以及工艺美术应用的范围。对于工艺美术的应用到目前为止一直围绕器、织、雕、染、塑、绘这几点。而对于艺术设计的研究范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解。它们分别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和产品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范围非常地广,也就是说艺术设计的应用可以在很多方面,这是由于它具有时代特性,并且商品社会的进程已经发展得非常快速,使得艺术设计的研究也更加地深入。4.教育的模式不同。工艺美术是在我国封建时期产生的,它是手工业的代表。工艺美术也具有自己的特性,它的传播是靠家族式途径传播的,途径非常窄,也非常地单一。受封建时期的思想所限制,工艺美术的传播是靠师徒来传授的,是一个师傅把自己的多年的经验和技术,通过手把手的教授,传给自己认可的徒弟。这也使得工艺美术在进行传播的时候没有参考教材,全靠记忆。同时,在封建时期对于技术人们都存在着保守心理,认为这是不能轻易相传的,也是不能外传的。只可以在父子之间,或者家庭之间进行传播。这也造成了对于工艺美术,真正会的人非常少的原因。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教育模式相比,它的范围就非常地广,也更加具有现代气息。艺术设计的教育模式通过现代教育进行普及,它的传播途径更加快速。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学习。人们可以通过科学的理论学习来掌握艺术设计,也可以通过实践进行体会。而且工艺设计充斥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处,如服装、家居、装修等。所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艺术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艺术;科学;整合;染织艺术设计

1关注: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艺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科学是近代的产物,但其发展的速度与影响力却如日中天。历史上将艺术与科学集聚一身的典型代表便是最著名的艺术家兼科学家——达•芬奇。无论是他的绘画艺术作品还是科学观察记录,处处流露出一代天才的伟大创造力。艺术创造形象,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因此人类创造了绘画、音乐、文学、雕塑、影视、戏曲、歌舞等包罗万象的艺术门类;科学研究自然,可以找寻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此人类开创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重要的科学领域。艺术与科学看似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却在同时从事着人类史上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但科学不得不面对被更好的成果取代的事实,因此科学具有时效性。而艺术并不以进步为唯一追求,艺术可以从经典中获取无限的精神价值与美的体验。由此可见,科学提供的是至关重要的方法,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发展和需要而不断变化和更替。艺术则更注重的是结果,艺术若要进步,需要依靠与某种新事物的结合与碰撞,而这一新事物往往与科学又有着必然的联系。以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现代艺术为例,印象派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整合了东方的装饰艺术与科学技术,从而孕育出现代艺术流派。科学技术对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摄影术与光学两个方面。基于当时这两项重要的科学发明,促使艺术家不得不采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与表现世界。科学的进步也在迫使着艺术家去探索一种摄影术所无法仿效的形象塑造。由此也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现代艺术。在莫奈、塞尚、梵•高等绘画大师的作品中,不拘泥于造型而是侧重情感的表达尤为突出。因此,没有科学的介入,艺术也必将停滞不前。艺术可以历经时代的洗礼却不被淘汰。而当年的摄影技术,发展到今时今日,却在不断地被彩色摄影、录像、3D成像等影像技术所更替与取代。站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现代设计,以美学与实用价值聚焦于一身的领域,一方面需要艺术为其不断地提供情感需求的提升点,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站在一旁来监督,防止艺术对其造成的自我封闭与不切实际。

2重视: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艺术与科学

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艺术是指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美学因素,它是一种贮存在一定的审美形式中的东西,有些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悟性或者品位,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生活中、自然中美的感知与把握。而这种对美的鉴赏能力,与一个人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天分是分不开的。因此,加强染织艺术设计中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美学修养是提升设计的第一步。这一步可以通过大量的资料筛选、艺术作品赏析、旅游观光甚至是摄影自拍等多种方式进行长期培养,这种艺术能力应该更具有感性与生活性。当练就了一双艺术之眼和一颗审美之心后,接下来才会运用到灵巧的双手和富有创造力的大脑去勾勒并展示对美的表达。在艺术领域中,绘画能力便体现在艺术家能否将自己看到的和想象出的美,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现出来。对此,描绘对象的能力在绘画史上一度成为像文艺复兴三杰等这样优秀的艺术家们都在竞相追求的目标。同样,染织艺术设计中的手绘与设计表达,成为传递设计想法所必备的手头功夫。即经过对自然植物、花卉、动物、风景以及生活故事、人物等造型元素的艺术组织与表达,将染织艺术设计的美学意味提升到现实操作层面的能力。但再好的创意想法和审美品位在实践和输出的过程中,如果不具备传递美的预想效果,都将出现力不从心的设计窘态。因此,染织艺术设计离不开对艺术的表达及其技能的训练,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项要求又带来了高效的提升空间。科学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不断孕育出有关材料、工艺、软件、网络等众多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和资源正在与染织艺术设计发生着紧密联系。掌握和合理运用这些科学成果可以有效地提升染织艺术设计的创作价值。以电脑技术为例,它为设计带来了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往要花一个星期完成的手绘图案,可以通过Photoshop、AI、Coreldraw、Painter等众多的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几个小时内迅速完成,并且在绘图、填色、换色、接版、模拟等设计要素方面拥有手绘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以工艺设计著称的提花、绣花、针织等纺织产品设计中,依靠专业纺织品设计软件CAD、CAM的操作,更是极大地提升了纺织品意匠工艺的设计效率和准确性,并与后续的机械化批量生产环节建立起有效对接。因此,探索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在染织艺术设计之中,成为进一步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3思考:艺术与科学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整合

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的特征,并且整合二者、超越二者,成为新的一级。[1]染织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技术进一步整合后的产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二者始终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变化拓展的状态之中。我国作为纺织品的诞生和发源国之一,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可以织造出精美的提花织物了,提花织物本身就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统合后的产物。值得关注的是,提花织物的设计是先于装饰图案而构建出的。在我国古代,算数二进制结构生成以后,将这个科学性的结构和预设的秩序与编织艺术进行结合,由此才产生出像绮、罗、锦等千姿百态的织物类型,这不得不称得上是染织艺术设计发展史上将科学与艺术进行合理整合的设计典范。艺术与科学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整合发展到今时今日,已远远超越了古代侧重技术合作层面的融合关系。现如今染织艺术设计者的任务是相当复杂的,每件成功的纺织品设计不是单纯依靠个人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各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团队合作完成。整合关系可以将设计团队中各自擅长的设计着眼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譬如审美分析、流行趋势分类、消费者心理特征研究等都将为整个产品设计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题材构想、构图安排、色彩搭配、肌理等诸多设计细节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辅助和修改工作的帮助。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庞杂的设计系统中,仅仅是将纱线、图案、色彩、形态、结构、款式和风格主题等若干设计因素组织在一起,是远远不能满足最终产品设计需求的。目前,市场和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包括为特殊顾客群体提供的染织艺术设计品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纺织产品等,都应当建立在将艺术与科学进行合理整合的现代染织艺术设计之中。

4结语

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对于艺术与科学自身而言不仅带来的是人类艺术与科学的新发展,还将进一步促成整体设计观的建立与发展。富有创造力的纺织品设计,会将美学传统运用在波动的市场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的改革前沿。在关注艺术和科学及其整合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打开染织艺术设计的多种层面,处理好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全面关注从产品的材料到美学形式和价值体现的各个方面,发挥整合团队的合作力量,以最包容和开放的设计思路去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此,纺织品设计师可以在艺术家、技术专家和社会学家之间不断转换角色,逐渐培养染织艺术设计中所谓的新型艺术和科学的整合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与满足新技术、新品种等不断增长的设计需求。

作者:阎秀杰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2001(1).

[2]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M].商务印书馆,19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