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3:37:21

银行信贷业务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1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积极影响

1.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提升。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中央限制了资金的价格利率,而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很高同时还可以在政府的保护下获得巨额的存贷利差,因此商业银行一直近乎处于垄断地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是个开放市场,借贷双方来决定利率等因素,那么就会刺激商业银行也采取创新,推出更适合当下的信贷产品以获取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2.拓展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渠道。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满足了客户的金融需求,客户也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和体验。为避免资金和客户的流失,商业银行会对当前的信贷业务进行拓展和创新,从而对自身渠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消极影响

1.银行信贷业务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种平台提供给借贷双方各种资金和信息资源,银行的信贷业务功能逐渐弱化,典型的例子有P2P平台提供的借贷服务,可以取代银行的相关功能。这会很快改变在传统借贷业务中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银行的中介作用会逐渐降低。2.信贷业务的收入利润减少。商业银行此前对个人和小微企业不够重视,忽略了这一贷款群体,使他们经常出现融资难等问题。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借贷平台,提供给了这一客户群体非常便捷的融资渠道。那些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倾向于选择更能满足他们对小额贷款要求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产品,小额贷款的特点是发放期限短、金额小、灵活性强等。这就导致了银行的客户资源的流失,从而银行的传统放贷业务减少,随之也影响了通过利差银行可以获取的利益。3.突出了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的弊端。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程序按照贷款业务操作规范要求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和发放、贷后监督和本息回收。以上三个贷款阶段按照“审贷分离”制度的要求需要分为三个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相应环节因工作疏忽而带来的风险责任需要各自承担。这些是银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和依据,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机制下这些程序显得过于繁琐复杂,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产生阻碍。银行采取这些流程会发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并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下的信贷业务。4.担保不再是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手段。互联网金融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借贷,在其监控之下有众多交易主体的资金流,对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无需银行的严苛复杂的信贷担保,这对银行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具有更广的创新空间由于需求的推动、技术的推动、制度的变革、风险的转嫁、成本的降低以及管制的规避都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相关机构对信贷产品的发展创新。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互联网借贷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对交易流程进行简化同时又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另外,诸如P2P网贷平台这类的互联网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完善了我国金融市场上信贷产品的缺陷。因此,凭借其广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借贷还有很多可以创新之处。(二)互联网金融可以解决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借款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在交易时,拥有充足信息的一方会选择对其有利的策略,这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而互联网平台有开放性的优势,借贷双方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并且及时、有效地交换信息,从而能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例如,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就能获得客户的交易和行为的有关数据,并依此可以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和预测,拥有客户信用评级的依据就可以相应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互联网金融可以降低信贷业务成本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人进行专业监督和审查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成本,例如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场地成本等,另外风险评级以及信息维护等方面的费用也都归入这部分成本中,从而使客户的信贷交易成本增加。与之相比,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借款方能够参与其中、各部门协调性好并且中间成本低,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劣势。

三、基于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一)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金融和互联网方面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技术经验加强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合作。同时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考量,可以开发出适合本银行的软件系统和更多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比如,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很多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就可以进入银行征信系统,小微企业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拿到银行贷款了。(二)加入P2P网贷。商业银行可以参考其他互联网金融的网贷推出自己的网贷产品,而且会在专业性和安全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相较于其他网贷产品来说银行的网贷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三)变革贷款业务流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复杂使其办事效率低下,客户等待时间过长。因此商业银行应再造和重构贷款业务流程,在信贷业务中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设计新的业务模式。同时要简化贷款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并且,一定要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因为在国家政策和改革的推动下其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他们是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客户。(四)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参考互联网金融的信贷风险管控机制,拓宽银行业务渠道以增强竞争力。利用互联网金融在数据和平台上的优势,结合自身风险投资和人才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五)深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在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成本越来越低,金融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因此,传统的商业银行借贷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己的服务效率,留住老用户同时开发新用户。另外,银行需要对客户群体进行划分,比如说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他们的需求是尽量能以最小的代价贷得足够款项,以备不时之需和买房买车。那么银行可以针对这类人群开发相应的贷款产品,以迎合这类群体的需求。同时,银行可以与现有的大型企业集团深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综合性服务计划,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成长,创新出来许多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便捷、廉价和安全等的需求,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产生了冲击。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将传统商业银行借贷业务与互联网相融会贯通,依靠自身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多年的庞大客户资源,提供更优质全面的信贷服务。

作者:贾凤涛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市顾乡支行

[参考文献]

[1]牛海霞.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4(11):118-119

[2]张楠.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293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2

关键词:放管服;银行信贷;流程优化

一、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省正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放管服”改革的根本在制度创新,关键是流程再造,核心是体制改革。2019年以来,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一系列纲领性文件①,做好制度顶层设计,为数字政府建设、“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实施流程再造提供制度保障。文件提出,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实现同一事项“三级十同”②。按照“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流程”的要求,开展“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推动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关联事项“一链办理”,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持续“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部建立窗口无权否决机制。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倒逼服务承诺落实等。银行信贷流程优化可全面借鉴政府放管服改革中有关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比照政务服务管理运用的无否决权受理、容缺受理、政务服务好差评、“六减”③、一次办好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建立健全信贷流程优化制度体系,形成长效的改革机制,确保信贷流程优化有规可依,有序推动。

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的背景及建议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继续逆周期调节,国家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拉动,大量基建项目上马,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开始发力,正是银行对公业务重振雄风之年。因此,存在对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优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亟需对信贷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尽快纾解流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各商业银行可学习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相关的设计理念,借鉴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形成的方法论,利用流程优化的原理做法。从结构、方法、手段角度,梳理信贷业务事项和流程,力求做到标准化;进行流程再造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和效果。比照地方政府“放管服”改革“六减”思路,在“减”和“简”上做文章,为银行授信业务做减法,变繁为简,为基层减负。提高信贷业务运作的标准化、差别化、专业化水平,推动银行信贷业务全流程效率和质量水平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信贷流程生态环境。

三、信贷流程优化的具体思路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3

(一)信贷扩张力度略显差异,传统业务发展方式一时难以转变

近年来,借助和受益于快速发展且势头良好的宏观经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贷款持续快速增长,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势头十分强劲。但从整体上来说信贷资产仍是四行的主体资产,传统的信贷业务仍是四行的主要业务,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与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五家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信贷扩张势头则更为迅猛,信贷资产和传统的信贷业务在五行占据着绝对比重,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明显落后于工、中、建、交四家大型商业银行。详情见表1:

(二)净利息收入仍占主体地位,经营收入结构转型难以短期见效

由于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传统的业务发展方式一时难以转变,导致九行高度依赖净利息收入这种单一失衡经营收入结构的转型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与四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五家中型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同样是主要依靠存贷利差净利息收入支撑,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详情见表2:

二、动因解析

(一)主观动机

1.既有的经营管理理念。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速度情结”与“规模冲动”,传统上就具有扩大信贷投放的偏好,因而从来就不缺少内在的扩张动力。这种片面追求资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速增长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惯性思维在短期内是难以与之一刀两断、彻底决裂的。特别是实行股份制改造,成为上市公司后的商业银行股东意识和市值意识的树立,盈利压力加大,当资本充足率达标或超过之后,资本硬约束对信贷行为的影响大大降低,不仅在主观上具有信贷扩张的强烈动机和意愿,而且在客观上也具备实实在在的扩张能力。因此,为了减少过高的资本储备可能带来的浪费,提高资本收益率,也为了应对和减轻境内外股东对盈利增长和利润分红的即期要求,在存贷利差等净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导向下,就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陷入贷款高速增长的怪圈。

2.分业经营制度的制约。囿于我国目前实行的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分业经营制度,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空间相当狭小,实行多元化经营的领域和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一问题很难指望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与其劳神费力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却很难达到相应的回报,那么主观上就会下意识认为扩张既有的信贷业务就是最便利的方式,从而就会在行动上不遗余力地付诸实施。应当承认,目前的信贷投放偏快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一些非理性行为。

3.传统的绩效考评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评机制侧重于衡量短期绩效,核心任务是规模的扩张或既定规模下的利润最大化,基本上只能完成对短期业绩的结果考核,摆脱不了传统的结果管理,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被考核机构或个人重视短期业绩而忽视长期成长性要求。相比这种传统考评方式在考评产出、结果、财务指标、短期绩效的同时,还要考评投入、过程、非财务指标,兼顾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ValueAdded)这一崭新的企业绩效考评体制和方式,虽已被国内银行业所认识和重视,在各自的改革和转型中也将其引入经营实践运作尝试,但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国内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对复杂的核算办法使指标的直观性要弱于传统规模指标,加之在自上而下的贯彻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理解层次上的差异,容易导致在传导和执行中来自分、支行的抵触,从而使考核被动打折扣,在实践中极易变相地回归规模考核,形成形式上新指标体系与实际上旧考评方式的“两张皮”现象。典型的例证就是银行各个层级的管理者为了在短期内证明自己的能力,尽快体现自己的业绩,只考虑当期的工作任务,过于强调当年利润的增长,过度放大贷款对当年利润的贡献,尽量以完成短期业绩为第一要务。因为扩张信贷业务,一方面可以实现利润增长,另一方面又可以稀释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那么加速放贷就成了最佳选择,从而导致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实施战略转型执行力的弱化。

(二)客观原因

1.经济发展强劲。数据显示,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在拉动我国经济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其投资的贡献率最大,且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仍将处于这种状况。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投资与信贷几乎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投资高速增长,信贷投放就伴随着相应快速增长,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投资的增长和信贷增长高度相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还不可能逾越基础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因此投资大、投资增幅快就注定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再加上我国直接融资不发达,固定资产投资70%以上的资金来源靠商业银行的贷款,要维持每年我国GDP不低于两位数的持续增长,就必须保持投资的强劲增长和高位运行,这无疑为信贷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增长态势,2007年难有显著改善,双顺差的格局将会持续,流动性过剩压力可能更为严重,银行业的放贷冲动将会有增无减,从而发生与2006年同样的“失控”现象。

2.存差持续增加。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差,并且逐步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存差持续增加,流动性呈持续过剩状态(见表3)。与贷存比75%的上限指标比较,我国商业银行贷存比偏低,表明有巨额无法实现利润要求的存差资金需要找到合适的途径释放,否则如此之巨的高额流动性积聚于银行体系内,不仅没有盈利回报反而要承担相应的利息支出。从2006年看,一年期存贷利差是3.6个百分点(360个基点),剔除经营成本后的净利差水平至少在2.5以上(见图1),当年11万亿元的存差意味着银行直接放弃了约2750亿元的利差收入。面对过剩资金难以取得良好收益的尴尬局面和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集到轻车熟路的传统业务发展方式上,加大贷款的投放速度就成了一个现实且必然的选择。

3.融资结构单一。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资金需求约90%左右以银行贷款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表4),这一倒逼机制客观上形成了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基本外因。另一方面,间接融资的过度发展导致直接融资相对萎缩,企业融资单一的“路径依赖性”,反映了在现有金融运行与融资环境下市场主体的次优选择,反之同时也维持并扩大这种融资方式,由此,银行信贷业务的扩张也就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客户基础的支持。表4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幅度小、速度慢,还无法构成对商业银行贷款间接融资方式的直接威胁。特别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质推动力仍然以投资增长为主,由此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相对优势依然存在,其快速扩张的势头也就很难予以遏止。

4.政策资源惠顾。我国商业银行成立伊始就得到政府直接和间接的政策资源惠顾和国家信用的隐性担保,最为典型的是通过行政手段不断扩大存贷利差来增加银行利润。据笔者研究,仅就近三年的情况看,一是央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在连续5次对存贷款利率上调的同时,活期存款利率却始终维持在0.72%的水平不变。据统计,活期存款已超过我国储蓄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且份额还在不断扩大。这意味着银行有相当一部分贷款资金成本没有变动,从而变相扩大了利差,使得贷款收益相对于资金成本获得了更大的提升;二是在2006年4月28日,仅对一至三年、三至五年和五年以上等档次的贷款利率分别单边上调了0.27、0.36和0.45个百分点,而同时对一、三、五年各档期存款利率并未给予相应上调,迄今为止,我国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已经上调了2.07个百分点,使本来就处于较高水平的存贷利差进一步加大。与国际银行业1.0左右的净利差水平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水平一般高于其1.5倍左右,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几无压力且极为舒适的活动平台。图1显示的05—06年9行净利差变动情况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注:本图示根据9行2005,2006年年报所披露的数据绘制

图19行净利差变动情况比较(2005—2006年)

三、风险评估

(一)显性风险

1.渐行渐近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导致利差的不断收窄。利用过渡期保护政策,采取行政手段在短期内扩大息差,不仅会对未来的正常息差水平形成挤压,而且会放大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运行风险。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商业银行可以不受区域和服务对象限制在华开展人民币业务,这就意味着原先对外封闭、对内垄断和严格管制所形成的我国商业银行高利差已无存在的基础和环境,迫使我国必须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据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整个银行业的平均利差将从目前的3.6%缩小至2.5%左右,大致接近国际市场2%的息差水平。这一不依我国商业银行意愿为转移的渐行渐近的利率市场化趋势,不仅导致靠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提升盈利水平的信贷业务持续快速扩张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导致传统单一收入结构进一步增长的乏力。如果说在实行管制利率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以既有的信贷业务扩张来获取高额存贷利差的盈利方式能够得到维持,盈利水平不会受到威胁的话,那么在渐行渐近的利率市场化的今天,利差不同程度的收窄和缩小,将会使市场利率一路走低,收益对利率波动的敏感度提高,抵御经济周期的能力减弱,相对于来自利率市场化环境,处于“客场”地位的外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与其渐次展开的从业务领域到时空范围的全方位竞争中,将很难把握竞争的主动和先机,将“主场”优势化为“胜势”。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信贷业务为主要产品,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传统业务发展方式,只能适应相对稳定、封闭、利率僵化、监管宽松、持续增长和低水平竞争的经济环境,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开放后经营要素已经变化的金融经营环境,正在失去生存的土壤。

2.信贷定价能力越来越弱,导致信贷业务经营成本不断高企。所谓信贷定价就是合理确定贷款的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渐次推进,使得贷款市场、存款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逐步放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自主进行资产方和负债方的定价,商业银行面临资产方和负债方变革的双重挑战。最为典型和直接表现是在激烈的信贷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在贷款尤其是优质贷款上的利率定价处于非常被动且劣势地位。对那些支撑银行信贷业务扩张的大企业、大行业、大项目等优质客户,其作为信贷市场的买方,议价能力大大增强,价格因素成为赢得这些优质客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家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结果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只得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被动地向其长期提供的价格较为低廉的贷款,导致信贷业务经营成本不断高企。这从我国商业银行2004—2006年四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数据中(表5),就很容易得出的结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浮利率贷款和上浮利率贷款分别呈逐年上升和下降趋势,2006年四季度,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浮利率贷款竟然超过上浮利率贷款11.72个百分点,高达40.75%,国有商业银行下浮利率贷款也达到了31.52%,占比近三分之一。区域性商业银行由于主要服务于在信贷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的中小企业,同期上浮利率贷款的比重和利率上浮幅度和区间,都要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下浮利率贷款则只占近四分之一。下浮利率贷款上升快,占比多,净利差就会降低,即使信贷规模扩张得再快,经营利润也不会同步增加,盈利水平也不会相应上升,传统的业务发展方式也就难以为继,不可持续。

3.融资方式的变革和贷款替代趋势的加剧,导致信贷业务生存空间和活动领域不断受到挤压和侵蚀。各种融资方式之间存在一种竞争性的互动和替代关系,在一定的社会融资条件下,是彼此消涨的。因而在实际中,企业会依据所有相关因素进行综合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融资方式,于是,就形成了企业对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这三种不同融资方式的偏好。尽管当前信贷市场的需求总量很大,但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融资方式变革,使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部分地替代了信贷这一间接融资方式,使企业对银行贷款依存度下降,进一步挤压了原先属于商业银行领地且有限的优质高效信贷市场,表明信贷市场已不再是我国社会融资的唯一市场,信贷已开始和正在失去社会融资渠道的独占地位。2004、2005、2006年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融资分别为6.3%、10.0%和11.3%(见表4),尽管从比例上看,规模相对来说虽然不大,但由此导致的优质客户信贷需求的减少对商业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却可能很大。因为商业银行源自优质客户的信贷收入、利润与全部信贷收入、利润的比例高于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与全部企业信贷需求的比例,因此,虽然从信贷市场转向资本市场的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只占信贷市场总需求的百分之几,但是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源自信贷的利润总额减少百分之十几或更多。如果按照商业银行"占总数20%的优质客户带来80%的利润",并且将这里的"20%"理解为"客户总需求的20%",则可知:只要优质客户需求的减少占总需求的5%,源自优质客户的利润就会减少四分之一即利润总量的20%。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央行开始大力推行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类似的企业短期融资券融资方式,并于同年和2006年当即分别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1393亿元和2943亿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大加快了企业直接融资步伐。由于短期融资券的利率低于商业银行同期限贷款利率,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深受企业青睐,对普通贷款的替代作用十分明显。与发行企业债券一样,能够被批准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一般也是商业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所以,短期融资券发行的增加将减少部分优质客户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的需求。可以想象,随着今后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股票、债券融资和短期融资券将共同蚕食银行贷款在融资市场上的份额,冲击和侵蚀商业银行既有的信贷市场,挤压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净利息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直接影响和威胁其盈利水平的提高和盈利能力的增强。

(二)隐性风险

1.资产质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不良隐患仍然较多。由于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从而使得经济快速增长中产生的风险有相当一部分积累在了银行。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银行在先前贷款快速增长时积累的风险就将逐步凸显出来,部分快速增长时期发放的贷款就很可能转化为不良,从而使新增不良贷款比率出现反弹。例如,建行在信贷业务快速扩张路线的推动下,2006年贷款净额增幅高达16.7%,尽管其不良贷款率依靠贷款规模的大幅扩张下降了0.55个百分点,但不良贷款余额在2005年反弹71亿元后,2006年仅下降了微乎其微的0.7亿元。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依靠信贷业务快速大幅扩张达到暂时的下降,这只是一些表层信息,其资产质量基础还比较脆弱的一些深层次和潜在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暴露和有效改善,某些不良基因还会因一定的内外部因素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内顽强地表现出来或寻找新的承载基础,不良贷款反弹的预期率和可能性还很大,还不怎么坚实的资产质量基础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软肋”。

2.信贷投放过度集中,期限结构失当。首先,一个时期以来,不管是大型商业银行,还是中型商业银行,其信贷资源的配置基本集中于大中城市,信贷资金的投量和投向基本锁定在大企业、大项目、垄断行业,尤其是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等项目。由于各家银行贷款非理性竞相投放的对象趋同,导致大量贷款向某些企业、行业和产业的过度集中,从而形成银行之间客户结构趋同,信贷运行中潜在的集中风险和系统风险大大增加。其次,由于逐利性的驱动和信贷的过度集中,“存短贷长”的现象不断叠加,大量的短期资金被长期运用。以中国工商银行2005年末的数据为例,短期储蓄存款是长期储蓄存款的3倍,而长期贷款则是短期贷款的2.17倍。另从整个银行业纵向经营态势看,近三年各家银行中长期贷款增幅几乎是短期贷款增幅的2-3倍;从横向相比,在中长期贷款三年增幅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多家银行表现出进一步的加速态势。信贷投放过度集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使信贷资金期限结构失当,错配趋势扩大,一旦国家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商业银行就无法及时实行信贷退出,进行相应的信贷结构调整,风险隐患就会强烈释放。

3.经济金融运行态势日趋复杂,政策调整变数加大。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历年定期公布的年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态势日趋复杂,即出现了工业产值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内需和外需、M1增速与M2增速、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相背离的突出现象,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持续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将会使已暴露的我国企业产能过剩现象更加突出,行业的景气水平变动很可能锐变为产业中的行业性风险,从而波及和引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和增加,信贷资产质量发生劣变,商业银行又将面临不良贷款可能大规模产生的困境。业务结构反映风险结构,如国务院2004年初叫停的江苏“铁本”钢铁建设项目,2006年叫停的内蒙古10个电站建设项目,造成多家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另外就是面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以及绵绵不绝的放贷冲动,央行从2003年9月21日起,年年出手“硬招”收缩银根,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目前的12.5%(07年9月25日),几近1988年13%的历史最高位,以回收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影响和拖曳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政策调整变数将会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业务扩张的潜在风险将大大增加。

四、对策点评

综上,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是目前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安排的结果,因为这种信贷扩张冲动不仅决定各家银行的利润水平,也决定各家银行的市场优势。而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从根本上入手,一是改变目前银行间接融资几乎完全垄断的单一融资结构;二是弱化央行对国内银行业事实上的各项政策帮助和有关扶持;三是扩大居民的投资渠道以分流过量的银行储蓄资金,否则,无法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的现行状况。作为扮演信贷扩张这一“主角”的商业银行,则应树立科学金融发展观,摈弃脱离客观实际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认识和想法,坚持业务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转型的基本策略不动摇,与片面追求资产规模快速扩张和信贷业务高速增长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惯性思维实行彻底决裂;真正实行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新的绩效考评体制,加大对投入、过程、非财务指标、实现良好业绩的长期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权重,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引入了事;努力扩大资金占用比例低的非利息收入比重,弱化对信贷业务扩张的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赖,改变经营收入结构失衡的现象,实现由利息收入主导向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经营收入结构转型,降低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对经济周期变化,特别是部分行业景气程度的敏感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夯实资产质量的基础;鉴于贷款利率下浮已成普遍趋势,着手甄别纷繁复杂的客户类型,适时调整和有效增加对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和短期贷款投入,控制中长期贷款的盲目增长,以应对今后将可能持续出现的“利差收窄、风险加大”的困难局面,从而顺利步出“困境中的选择和选择中的困境”的困扰,在变数日益加大的经济环境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勇.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6(10):25-30.

[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N].金融时报,2005-02-01(7,8).

[3]何勇.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结构转型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2):70-77.

[4]卓尚进.商业银行贷款增长应保持适度均衡[N].金融时报,2007-05-17(5).

[5]何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能力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1):29-38.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4

关键词:温州银行;信贷业务;信贷风险

一、温州银行信贷管理的问题现状

(一)组织分工协调关系不足。温州银行的信贷组织结构的分工与制衡关系不足,信贷的权力过于集中,信贷业务分为业务的调查、审查、检查三个步骤,分别各设部门,共同制约发展。调查部门主要负责工作在于对贷款的评估,承担着评估失真与调查不实的责任;审查部门负责评估风险,对于资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的审查;监察部门则主要工作点在于对负责贷款资金的发放、检查贷款金额、管理贷款项目、清收贷款款项,承担着检查失误的责任。这种机制的建立对于信贷的投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温州银行却未启动此机制,因此,会产生信贷业务的巨大风险。(二)风险测量水平低下。企业的信用等级与风险系数决定着企业的贷款风险。但是,目前对于信用等级的评定和风险系数的计算并没有一个合理且有效的计量方法。这也就对于信贷业务的风险没有一个相对严谨的测量计算方法,促使信贷业务混乱,不能有效地提供风险和不能实际提供信用水平。这也就给信贷业务的进行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这也使得信贷专员加大了工作量,却降低了工作效率,使得信贷业务的风险大幅度增加。(三)信贷资金形式较为集中。温州银行目前的贷款趋势跟其余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重点基于房地产业与制造业项目,并且都以短期贷款为主,这样势必就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据信息可查,最严重的信贷危机风险多集中在外贸经营业与房地产业。因此,可以看出温州银行的信贷风险很集中,然而,银行为了信贷业务的要求,争取质量优质的顾客,不得不接受许多苛刻的条件,不仅降低贷款利率还加大贷款款目,降低贷款利息率就大大增加了信贷的风险,也降低了信贷利润收益。虽然信贷多投于大型企业与优势行业,收益高,利润稳定,但是单一的信贷对象往往使得资金流动较单一,容易形成风险,同时规避风险的能力也较弱,一旦企业由于大环境影响出现恶劣的经营状况,银行大幅度增加信贷风险,势必影响银行的效益情况。(四)贷后管理手段单一薄弱。对于银行进行信贷业务而言,重中之重应该是做好贷前的计量与贷后的管理。现在,商业银行目前基于最弱风险控制技术阶段,对于企业的评估能力还存在巨大难度,因此,极容易形成信贷风险。这是由于过分重视重贷轻管而造成的。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客户留存银行的信息过于简单,不能按时按点反映出客户目前的经营状况,基础资料不准确,从而导致风险的增加。第二,还款来源不明确,给资产的保全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最终容易丢失。第三,关于贷后的检查管理还处于薄弱环节。由于信贷业务后的监督是最终环节,是信贷的最重要指标,将会保证经济效益的最终质量。然而,银行所执行的贷后管理方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重贷轻管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发展。(五)不良资产缺乏清收措施。目前,温州银行对于不良款项运用的手段是清收和重组。清收和重组这些传统手段目前已经不足以解决此类不良贷款。对于有还款能力与可以再生的潜力企业,可运用清收和重组。而真正意义上的坏账却使银行无从下手,无法追回款项。起诉企业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高额的诉讼费用也使得银行大多陷入被动局势。这样不但恶化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能力也使得银行面临一定损失,可谓是弊远大于利。因此,加强对于贷款商户的约束,增强银行的信贷实力水平,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约束制度变得越发重要。

二、温州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对策

(一)调整信贷业务结构,降低信贷业务风险。1.分散客户管理,优化客户信贷结构。银行实行竞争制度,其关键点就是获得客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水平日渐加强,产业结构链条不断加大,这样就使得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加大,因此,立足于当前形势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把眼光放在长远的角度上。目前,必须抓牢企业现阶段产生的外在效益,也要做好潜在优质客户的发展也变得愈发重要。优质新客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发展,只有加大对新客户的发展标准,才能保证客户结构处于最优状态。温州银行要抓住这些优质客户,例如上市公司这种大型且具有较强能力的企业,但是务必防范那些盲目竞争且信贷资金过于大的企业,这样能有效地扩展客户的结构,这样减少了银行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银行风险逐渐减少。2.中小型优质企业作为着力发展点,大幅降低信贷风险。中小型企业通常具有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较弱、财务核算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经营风险大等特点。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也使得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大大加强。但是中小企业依然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只要商业银行选对企业,加大支持,对于中小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仍然大为可观。要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制定实施可行的信贷方案,比如明确自身的定位,突出优势的行业,调动产业的积极性,在现有的运作体系中依据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实现集中管理分散运作等模式,调动企业运营的积极性,加大对企业的扶持,走进市场,贴近客户,逐渐加剧对中小企业运营中心的靠近,从而促使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的产业链更加稳定。3.增加对高端客户群体的信贷营销力度。温州银行运用个人中、高端业务营销力度加大促进信贷业务的发展。目前,国民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并快速发展,个体私人也迅速崛起。这样看来,个人理财的任务就不断加剧,这样,银行信贷的水平就处于稳步增加阶段。个人贷款业务、住房按揭业务、公积金贷款业务等多项中、高端业务也就应运而生,这样加大了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宽度,进一步扩大了工资业务,不断扩大着中、高端业务的进行,加大了高端客户群体,信贷风险分散,则能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水平。(二)与政府的关系和谐发展,加大对不良资产处理。目前而言,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银行的主要工作任务即是加大信贷业务资金用于扩大支持经济业务的发展。在正确、良好、和谐的政府关系下,致力于创造外部市场。温州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充分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地方政府一同推广大力创新,增强企业自身的运作力与竞争力。同时政府要加大金融法规的约束与要求,要求司法部门有法必依,加大了企业与地方经济的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从而维护了温州银行的利益,为银行创造了公平,使得外部的金融市场环境有了明显提高。(三)加强温州银行的贷后管理机制。1.确立风险监管的理念,加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控制理念。管理工作应当是信贷业务后的最重要工作,银行要采取信贷和管理两手抓的工作方法,加强对于信贷后的管理工作。重贷轻管的概念应逐渐摒弃,贷后管理工作应落实到基础,协调好信贷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信贷与监管之间的矛盾,促进信贷与监管之间能够和谐发展。温州银行应当更加优化风险的分级制度,将资产分类考核,对信贷资产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与监督,对于新增的不良信贷进行及时控制,从而进行严格控制,在业务考核方面做到正确引导,加强正确的信贷规范,要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做到正确判断,为贷款的安全性做好最后一道防线。2.加强管护权客户经理的责任意识,提高业务素养。管户权客户经理目前作为一种新型重要性角色占据着信贷市场的主要管理地位。他的主要工作在于始终关注贷款款项的用途,了解掌握贷款客户的经济运行状态,定时检查贷款客户的信贷档案,调查核实还款的主要来源,确保贷款的本息收回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手段主要包括:(1)借助目前的高科技技术,即时查询、了解、汇总所贷款项的风险预警,提高风险的检测;(2)利用银行财务会计柜台信息,掌握客户目前的现金流量、收入率、盈利率等指标,认真分析对比,实施对于风险的即时预警,实现最及时的安保措施;(3)实现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的工作对接,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提高贷后的防范系统,加强风险控制力度。3.将贷后管理与营销手段相互协调,从而促进银企共赢。温州银行应把贷后的管理和营销业务相互拓展,在做好营销的同时也做好贷后管理,比如可深入了解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加大对企业资金状况的了解,从不同方面了解企业是否拖欠员工工资、是否增加或缩减员工福利、是否清减员工人数等项目,从而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同时加大了对贷款业务的监管,避免了一些可规避的企业贷款风险,增加了银行的营运能力,减少了成本,增加业务量,收获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吉光,梁晓著.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连育青著.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与竞争[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张森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和建议[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沈言成.淮南市建设银行信贷风险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5

(一)银行信贷中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内容。银行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时,可以围绕企业财务状况、固有资产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做出评价分析,从而帮助银行对是否与企业开展合作,提供贷款做出判断。银行在分析财务报表时,不仅要分析观察流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速动比率等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而且要构建专项小组,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如产权比率、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进行测评。此外,还应对企业运营的基本情况、盈利性做出大致的了解。从而提高银行对于企业真实财务能力的掌握程度,保障银行在与企业开展经济合作时决策的可靠性。(二)银行信贷业务中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要点。银行应该抓住企业财务报表中内容的关键点进行分析。首先,银行需加强对企业内近期发展项目的财务分析。一方面,要考察财务指标的完整性,近期内发展项目的财务情况的数据或者凭证都应由专人进行保存,若为纸质凭证如有破损或者出现字迹不清都应视为无效。另一方面,要分析财务指标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如果一些数据出现漏洞或者出错,银行应该及时向企业求证并进行调查核实,保证每一份财务报表上的数据都是可以反映企业财务信息的。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虚增资产等造假情况,及时停止合作做出合理反馈。其次,银行应该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上出现不匹配指标的注意,如果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快速增长或者骤然下降,这些均属于不匹配指标,可能是企业内部发展出现异常或者是数据出现错误。同时还要对客户企业整体数据情况进行评估,整体数据太过优秀、波动太过平稳或者短期内波动太大都要重点关注,这也是属于数据指标不匹配的情况。最后是变动较大的财务项目,银行需调遣专业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了解、分析原因及评价其是否属于正常现象或者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是企业财务报表中体现的最重要的因素。偿债能力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部分。短期偿债能力主要依托短期内的资金流入体现,当银行决定对客户企业开展信贷服务时,需要根据财务报表分析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是否能够及时向银行完成本息还款,这主要是看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流动资金开展经济活动。当然,流动资金并非越多越好,在企业开展项目时,一定量的负债经营能够增大企业资金流转的灵活度,但是流动资金过多说明企业缺乏一定的负债经营,经营策略有待改进。所以说,短期偿债能力主要反映的企业短期内的经营状况。长期偿债能力主要依赖企业整体盈利情况和管理结构,这也是企业资产总实力的一种体现。主要表现在产权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平衡情况,只有这两种指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二)企业运营能力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管理与收入情况是企业运营能力分析的重要指标,所以银行也可通过这两项内容对企业整体财务情况作出基本判断。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可以利用构建制度与团队、建设考核评价系统等多种方法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这是提高企业运营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运营能力无法通过数据高低直接判断,但是资金管理效率是可以通过量化分析的。首先,银行可通过财务报表了解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果比较高,则说明企业具备良好的应收账款收回措施,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则说明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控制能力不足,此时若与该企业进行信贷合作,企业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其次是存货周转率,众所周知,存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出货速度和销售情况,如果存货周转率偏低,该企业的销售业务一定是存在问题的,长此以往,企业一定会因为货物流通速度过慢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但是这个指标也并非是也高越好,如果存货周转率过高,企业采购速度增加,人员工作压力不断上升,成本也会上升,反而不利于企业运营能力的提高。(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是判断一个企业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银行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也会根据企业盈利能力判断其偿还贷款的能力,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企业运营能力并不是特别高,但是只要企业拥有足够高的盈利能力,那么银行就可以决策对该企业进行信贷业务。财务报表上所有体现盈利能力的指标中利润率首当其冲,利润率作为企业净收益的主要体现,如果利润率较高,说明企业在项目中获得收益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同时,银行还要对企业的主要收入项目进行了解,分析企业主要收入项目净利润占全部利润率的比重。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收入项目获益足够高,也就说明企业整体获得收入的能力是企业内部发展的真实能力,而非短期的业务发展,企业长期发展能力越高,对于归还银行本息贷款的能力也越大,这就间接体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当然,企业的盈利能力测试不仅是对资金多少的考察,更是财务报表中资产报酬率、利润率多种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

总之,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是银行与客户企业开展信贷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在开展商业信贷时缺乏必要的财务报表分析,银行的信贷业务就会存在极大的资金风险,所以说,财务报表分析之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偿债、营运、盈利能力中多种指标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银行对于企业财务能力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助力银行实现工作愿景。

参考文献:

[1]高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25):1006-3102.

[2]季研池.财务报表分析在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6

信贷业务在财务报表中通过以下项目进行核算:一是“应收利息”;二是.“发放贷款及垫款”;三是“贷款呆账准备”;四是“利息收入”。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通常将“发放贷款及垫款”作为重点测试审核项目。

二、信贷资产审查的内容

一是审查贷款业务的开展是否符合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有无盲目追求盈利,将贷款投向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如集中对市政建设项目、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二是贷款发放的审批是否严格按照授权,有无越权放贷,有无先放贷后审批情况,是否执行审贷分离。三是贷款的发放规模各年之间是否稳步增长,是否一味扩大贷款规模,导致贷款风险过大。四是贷款抵押、质押担保是否合法有效,是否存在集体土地使用权等无效抵押物。五是贷款分类是否真实、合规、准确,有无虚报贷款质量。六是对不良贷款的管理是否做到部门专管、风险识别、及时处理,贷款界定、转账、核销是否合规。七是根据贷款分类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是否充足、合理,是否与贷款变动情况配比合理。八是对关联方发放贷款是否严格按照规定并实行有效控制,有无放宽贷款条件,放贷规模是否超过银监监管额度。九是审查贷款集中风险,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三项指标是否超过银监监管额度,是否存在关系密切的贷款客户之间互保获取贷款。十是贷款利率是否执行国家规定,有无因盲目追求利润,擅自或变相改变利率。

三、信贷资产审计的基本策略及其方法

定期、严格地评价贷款质量是商业银行管理当局的责任,而公允地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否符合执业的审慎原则,则是审计的主要责任。因此,审计应特别关注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可信,采取分析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对信贷资产的审计,不仅包括对各项贷款的审计,而且包括承兑汇票、信用证、信用卡以及应收承兑汇票、信用证等或有资产的审计。

(一)样本的选择

贷款审计目的是为了确认贷款的真实价值,可运用判断抽样方法,抽取风险点贷款样本,确认其可能损失的程度,谨慎判定贷款的真实价值,防止重大信贷风险。选取样本时应当做到:1.样本要有一定的覆盖率,达到总体评价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效果。若贷款质量较好,样本可少些;反之则多些。2.样本要根据贷款风险类别及重要性水平选取。对于行业风险较大的贷款及单笔金额较大的贷款,样本可多选些。3.样本要有代表性。对贷款的抽样可以从对期末贷款余额各项分类内容的分析出发,以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抽样。

(二)符合性测试

在全面了解商业银行贷款的基础上,正确评价贷款控制制度,判断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确定审计重点,准确把握审计方向。

内部控制测试时,1.通过询问等方式,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相关业务人员和会计人员询问,了解商业银行对贷款控制的环境及程序等的情况,取得与贷款业务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审计报告、当地银监局现场检查报告等记录,从而确认内控制度和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发挥和控制风险。

2.执行穿行测试,即抽取若干笔具有代表性的信贷交易,对其各控制点进行测试,审查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是否取得预期效果,是否实际发挥作用。测试的重点内容包括抽查计息清单,抽查贷款档案中有关贷款客户资料、贷前调查报告、贷款审批文件、担保抵押文件等资料是否与信贷系统记录情况保持一致;获取关于贷款五级分类的方法,检查实际贷款五级分类是否按规定方法进行;检查计息清单中计息范围和利率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正确。

在内控测试的过程中,通常将贷款审批程序的评审作为测试的重点领域,其主要内容有:

(1)贷款的审批是否按照审批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超过额度的审批权限未明确、化整为零或未经信贷调查即进行审批的情况。

(2)是否有效执行审贷分离原则。审查商业银行是否设置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这三个不同的岗位,是否保证岗位之间的独立性、是否相互制约。

(3)是否要求和保证信贷人员进行充分的贷前调查。

(4)贷款发放是否符合信贷政策。是否充分分析企业的资信状况,防止恶意骗取商业银行资金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保全商业银行资产。

执行内控测试后,依据测试结果确定审计实质性测试重点。对内控制度评审结果是健全有效的环节,可降低抽查比例,反之则重点抽查。

(三)分析性测试

贷款质量审计以贷款数量为基础,对贷款分类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熟悉贷款总体状况和结构,发现贷款内在风险,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同业比较和贷款投向结构分析,从贷款各要素及结构中发现投向规律,比较各分类之间合理性,以此作为审计重点,获取证据。

1.分析性测试方法。

(1)比较分析:

一是同期比较分析。审查贷款质量、贷款行业投向变化趋势,若变化趋势与同期当地经济变化大体一致,则属正常;反之,要做进一步分析。二是同业比较分析。对同一组经营规模类似、性质相同的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进行比较分析,比较经营业绩差距是否过大,若差距大,则分析成因。

(2)比率分析:

将商业银行五级分类贷款、投放行业类贷款、担保方式类等分类贷款余额分别与全部贷款余额作比较,审查各类贷款的风险权重及其分布。

2.在分析性测试中,需特别关注的方面。

(1)审核不良资产率是否不超过监管限额,不良贷款率是否不超过监管限额。

(2)授信客户的集中度:

一是获取单一客户和单一集团客户贷款授信及贷款余额情况明细表;二是查验贷款客户与其贷款保证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关联公司之间互保;集团及其附属公司对集团外公司是否存在债务担保情况,分析其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归还是否构成风险。三是审核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是否不超过监管限额,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是否不超过监管限额,前十家客户贷款总额是否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监管限额。

(3)对关联方授信的检查:

一是获取商业银行关联方清单、关联方贷款授信及贷款余额情况明细表。二是以关联方客户贷款为抽样样本,查验商行发放关联方贷款授信额度及其额度使用情况。三是检查是否遵守商行不得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的规定。四是关注关联方对其他公司实行债务担保的情况,分析其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归还是否造成风险。五是将关联贷款与非关联贷款条件进行对比,是否存在放宽贷款条件情况。

(4)不良贷款结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揭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集中区,例如进行行业投向分析、品种构成分析,揭示不良贷款行业分布和品种分布,从而发现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区域。

3.在运用分析性测试时要关注:

(1)信息来源具有可靠性。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决定着审计证据质量的高低,目标依赖于商业银行计算机信贷系统对数据录入的正确性以及数据计算的准确性。

(2)信息具有相关性、可比性。

分析性测试的资料必须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从贷款各要素的内在联系中比较,捕捉有用的信息。

(3)分析性测试结果具有可靠性。

由于分析性测试存在固有限制,对于重要项目应同时实施其他程序相佐证。

(四)实质性测试

对信贷质量的实质性测试,有赖于信贷内控的健全和有效控制程度。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在于用取得的审计证据验证贷款业务的真实性、贷款质量的准确性。审计应从各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中去发现所需的有关贷款证据。

1.获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系统中的贷款数据,核对与财务系统是否一致,编制贷款汇总表,反映贷款结构全貌,指引实质性测试方向。

2.核对有关账目,审查贷款的真实性。检查会计总账信贷部门台账,查看与部门统计报表是否一致。追查借款合同、借据、会计科目,审核所发生的贷款入账的及时性、完整性。

3.发函询证,核实贷款余额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4.获取当期核销贷款清单、当期收回以前年度核销贷款清单,检查当期核销的管理当局审批文件或主管税务机关的审批文件,检查会计处理的正确性。

5.复核银行利息收入的确认。

针对利息收入的真实性、合理性的实质性测试,可以通过将匡算的平均贷款利率结合商业银行当地特色,与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公布的基本贷款利率进行比较分析,如发现有上下浮动较大的贷款利率应进行进一步审查分析。

6.如有贴现业务,需要关注:是否在期后已贴现给央行;检查贴现利息收入是否按收益期递延计算,复核计入当期收入及递延收益余额的正确性;贴现业务是否以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相关票据实地盘点;对期后已托收及转贴现的票据进行期后审核。

7.如有进出口押汇业务,需要追加特殊查验程序:审验有关的押汇合同和单证抵押情况;检查进出口押汇利息收入是否按收益期递延计算,复核计入当期收入及递延收益余额的正确性;审验押汇的期后收回情况。

四、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专项审核

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关系到银行生死存亡的关键。资产质量的重点也就是贷款质量。中国人民银行自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在我国各类银行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至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已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采用“五级分类法”(即贷款风险分类法)对银行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类为银行不良贷款。

(一)对贷款进行分类审核,应注意考虑以下因素:

1.贷款客户的还款能力;2.贷款客户的还款记录;3.贷款客户的还款意愿;4.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5.贷款的担保;6.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7.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状况。

对贷款进行分类审核认定时,要以评估贷款客户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贷款客户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信用评级作为贷款分类的参考因素,不能用其代替对贷款质量的分类。

(二)五级分类复核方法

对商行贷款五级分类审核的前提是商行能够定期收集到贷款客户报送的真实、合法的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从获取的资料中,结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风险缓释条件等综合因素,重点分析贷款客户财务实力、现金流量、抵押品价值、还款记录、还款意愿,综合判断贷款客户及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的可能性和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程度。总之,企业财务分析是审核五级分类的核心。

在审核实务中,对获取的贷款业务汇总表进行分类汇总,以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例如单一客户贷款金额的前十名、五级分类上调类贷款、特殊行业贷款等,对贷款进行抽样。然后从每笔抽样样本贷款入手,对商行贷款五级分类进行重新认定。

在重新认定时,应特别关注:

1.关注重复出现的贷款客户及相关联的贷款客户。

有的商业银行为避开各种限制,对同一贷款客户采用分次形式发放贷款,或通过贷款客户的关联企业分户发放贷款;有的商业银行为完成某些经济指标,会采用借新还旧形式,造成虚假还贷还息;有的商业银行通过多次更换借据,将不良贷款从形式上变成正常贷款。这些做法违反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国家的有关规定,严重影响了信贷资产的质量。对正常贷款进行审计时,应高度重视重复出现的贷款客户和与其相关联的贷款客户,获取并审阅相关法律性文件,延伸相关单位审查,防止正常贷款中存在风险和违法违纪问题。

2.同一笔贷款不得进行拆分分类。

3.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

(1)本金和利息虽尚未逾期,但借款人有利用兼并、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商业银行债务的嫌疑。

(2)借新还旧,或者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

(3)改变贷款用途。

(4)本金或者利息逾期。

(5)同一借款人对本行或其他银行的部分债务已经不良。

(6)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发放的贷款。

4.下列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1)逾期(含展期后)超过一定期限、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

(2)借款人利用合并、分立等形式恶意逃废商业银行债务,本金或者利息已经逾期。

5.需要重组的贷款应至少归为次级类。

6.贷款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分类可作为参考依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联网系统查见贷款客户在他行贷款情况,通过显示的其他商业银行贷款状态信息作为判断五级分类的依据之一。

五、关注不良贷款的审核

统计2007年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如表1所示:

(一)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薄弱。

2.贷款过度集中,结构不合理。

3.借款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贷款难以收回。

4.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环境变化因素导致贷款损失。

5.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借贷人逃废商业银行债务比较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利用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与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相勾结,恶意骗取贷款资金。

6.受经济体制和金融会计制度的影响产生不良贷款。

(二)审核不良贷款时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1.损失贷款的金额、结构以及形成的原因和责任。查清确已流失、无望收回的损失贷款的金额;查清损失贷款造成的应收利息坏账金额。对损失类贷款的审核,要延伸到贷款企业逐笔调查核实。

2.在查清不良贷款数量的基础上,查清次级、可疑类不良贷款在各行业的分布结构及其所占比重。对形成不良贷款比重较高的行业,商行要总结其形成原因及盘活信贷资产的有效途径。

六、复核呆账准备金的提取

银行贷款发生呆账不可避免,但银行的呆账应控制在同业公认的水平内,特别是要控制在银行风险承受能力之内。商业银行不仅要能识别贷款业务活动中隐藏的风险因素,更要对风险导致的后果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贷款准备金制度是防范、化解风险的有效方法。商业银行是否足额提取呆账准备对商业银行的安全性、稳健性及盈利性有重大影响。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贷款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部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的有关规定,要求商业银行在提取一般准备金以外,按照五级分类的结果,对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分别按2%、20%、50%和100%的参照比率计提专项准备金。实际执行中,要考虑监管要求。

审计应协助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合理、充足地计提呆账准备,并将已计提的贷款呆账准备比例控制在监管提出的参照比率范围之内;指导商业银行逐笔分析每笔贷款业务的可收回性、可收回金额和预计收回时间,折算为净现值提取个别贷款呆账准备。

一般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覆盖率不应低于不良贷款金额的100%。

总而言之,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审计是整个商业银行审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掌握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各种手段的对外延伸和印证来发现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中存在的问题,以揭露问题、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同时,审计中应不断改进审计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的优势,不断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7]54号),2007.

[2]佚名.商业银行信贷审计的内容与方法.论文天下论文网,2007,(11).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7

肺炎疫情对县域国有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信贷质量防控压力增大,总体可控。以河南省驻马店市为例(下同),由于地理位置离湖北较近,疫情持续造成中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加大,五家银行2月份不良贷款率0.78%、比1月份增加0.02个百分点,区域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全国数值。对于受疫情短期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旅游、娱乐、教育培训等领域企业,整个2月份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受疫情直接影响下比上月增加5.26亿元、比年初增加6.58亿元。其中: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89亿元,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新增占全市金融机构的5.76%、5.06%。表1驻马店市2020年一、二季度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情况预测表通过驻马店市五大行上报的贷款逾期数据看,形势不容乐观:五行逾期户数达到768户、逾期金额2.76亿元,有些企业贷款尽管没逾期,但已经给银行反馈。目前,无法还款户数1337户、涉及金额1.73亿元;延期还款户数40户、涉及金额3.39亿元。实际上我们可以测算出:驻马店市受疫情影响企业实体1377个,五大行涉及金额5.12亿元,实际上五大行目前在整个2月份(疫情集中期)对公投放贷款及融资16.41亿元,等于支持实体经济受损金额的3.2倍以上,有力支持驻马店市金融抗疫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通过数据进一步分析,我们研究2月下旬以来,驻马店市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五行一季度不良贷款本月比年初不会突破逾期金额,估计会接近上报的8735万元;但到二季度不良贷款新增将在0.87亿元-1.73亿元。(二)抗疫类行业成为信贷需求新亮点。2020年国内新增贷款的增长点与本次肺炎疫情冲击部分相关,医疗、卫生、化工、物流、新基建项目级相关制造业成为贷款行业投向热点,由于1月23日武汉“封城”,抗疫类行业贷款具有时效性,1月23日-2月29日这个时间段成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和成败期,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信贷“开门红”与此叠加,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出台30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疫情防控领域,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和企业,以及社会和民生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疫情期间,国有商业银行重点资金也主要投向这些政策主导性领域,但是随着疫情的逐步解封,预计传统交通运输、水利、公用基础设施等“铁公基”领域,以及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将再度启动,公共医疗卫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信贷需求继续加大投资。从信贷投放总量看,前两个月五大国有银行投放总额50.13亿元、按总量大小依次是邮储14.12亿元、建行12.23亿元、农行10.64亿元、中行8.51亿元、工行2.14亿元。信贷投向出现“医疗、化工、科技”三多现象,行业特点与当前疫情防控密切相关。从贷款方式看,全市2月份国有银行信贷呈现“三三制”局面,信用类、保证类和抵押类分别为3.23亿元、4.52亿元和3.67亿元,依次占比为28.28%、39.58%和32.14%。结合贷款行业分类看,保证类和抵押类驻马店市资金主要集中在医药和化工制造业,建行投放3亿元于药业,农行和建行分别投放新能源科技0.4亿元和3亿元;信用类主要投放在各家医院、电力和水产业上,2月份驻马店市国有银行中的农行和邮储银行合计投放县级医院1.27亿元,中行则集中投放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水行业等1.82亿元;工行主要投放民生领域建设1.13亿元;余下基本上是线上产品,线上产品以医疗用品及器材零售、西药零售、中药零售和卫生服务为主。从企业规模等级看,五家国有银行大中型企业2月份抗疫复工类信贷资金投放9.35亿元、占比92.10%,小微企业0.80亿元、占比7.90%,大中型企业成为国有银行资金支持类重点。驻马店市投放前10家对公客户(含医院)10.37亿元,城商行1家0.6亿元,均是大中型对公客户。(三)“抗疫”贷款产品创新爆发,线上线下持续融合。从产品对象上看,目前国内推出的对公信贷产品主要针对两类群体:一是为抗击疫情提供相关物质保障的企业和医院,包括向医院提供医疗器械、医用耗材、诊断试剂的供应商,以及医用化工关联类;二是受疫情影响下经营暂遇困难的小微企业,集中在教育培训、餐饮住宿、物流运输、影视传媒、文化旅游等劳动密集行业。从总体比较看,线上信贷产品种类多资金量小,线下资金量是金融信贷抗疫的绝对主力。国有五行2月份投放线下金额11.26亿元、占比98.58%;线上金额投放0.16亿元,占比1.42%;线下资金是驻马店市金融信贷抗疫的绝对主力。2月份五家国有银行大中型企业2月份抗疫复工类信贷资金投放9.35亿元、占比92.10%,企业规模投放最多也是线下渠道。

疫情背景下县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提升的对策

(一)从短期看,提高站位、精准支持、全力以赴支持“抗疫”。1.落实政策提供专项授信支持。坚决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监管部门各项要求,主动扛起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围绕“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目标,做实支持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十项举措”,发挥国有银行金融服务平台线上对接优势、产品优势、科技优势和资金优势等四个优势,主动对接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协调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主动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信贷投放发展经济工作,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和业务发展“双线战役”。2.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以来,国内产业链上下游部分企业国有银行畅通产业链资金流,提升产业链协同整体效应。国有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与依靠互联网运营的银行间的业务合作,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科技水平,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与仓单质押融资等方式,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复工复产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供应链融资服务。3.降低对公客户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遇到暂时还款困难的客户,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调整结息频率、减免逾期利息等方式予以全力扶持;对于经营医疗耗材、医院、生产生活物资保障等抗疫相关行业的名单外客户执行利率优惠政策,采取一户一报制度,在授权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中小企业客户融资成本,主动承担与贷款相关的抵质押登记费用等,通过减费让利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4.严格控制线上线下逾期贷款。一方面,对线下贷款积极与平台行沟通做好到期贷款的转贷和回收再贷工作,贷款到期前1个月安排召开贷后跟踪会议,了解到期贷款的当前情况和下一步工作目标,制定预办理方案;对再办理的业务督促平台行收集贷款资料,争取贷款到期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线上贷款要用好系统预警工具,对出现橙色预警的客户要上门核实风险原因、对红色预警的客户在调查详实的基础上要减少额度、冻结额度、提前回收。(二)从中长期看,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应对信贷业务深化经营的必然。1.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提升综合服务赋能。疫情环境下,数字化转型对线上公司金融服务形成迫切需求,线上金融服务从零售端向公司端深度拓展或将是未来发展趋势。“非接触”信贷服务理念、需求,不会随着疫情平复而消失,反而可能进一步固化和深化,国有银行应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建立场景、技术、风险、监管四位一体的数字供应链金融网络,研发推出线上化、数字化的新产品,更要运用数字化系统深入分析产品使用情况,推动自身产品“迭代”升级、优胜劣汰的同时,也为中小企业提供非接触的融资、结算等“一揽子”服务。2.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提升平台场景赋能。一方面国有银行要联通行内行外,加强平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将金融“泛在”于平台场景之中,将B端、C端、G端的政务数据、信用数据、经营数据与银行的交易、结算等数据交互集成,融通成为客户统一视图,为客户精准“画像”、深挖客户价值、开展智能风控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大中小微信贷产品量体裁衣,在线上产品基础上扩大平台业务覆盖,把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基本信息、经营信息、资产信息、负债信息、税务信息等内外部多维数据融合,针对普惠金融小企业产品线上金额小的特点,在满足数据风控条件下,把开发推出线下大金额的产品转移到线上平台,利用“裂变式营销”、“场景式营销”,打破组织边界,扩大普惠金融和大中企业线上生态覆盖面,帮助银行获客与活客,推动业务转型与平台生态发展。3.数据化转型要推动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发展。数字金融是实体经济带动下的全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无接触”服务重要性提升,但仍将与线下模式共存。国有商业银行加强科技应用,国有商业银行在战略布局方面,仍应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着力发展线上服务,及时对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升级,借鉴股份制银行的创新产品,如平安银行推出的“小企业数字金融复工产品包”,汇集了信用、担保和抵押类多品种的融资产品,值得国有银行借鉴;另一方面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互相补位,注重优化线下服务流程和方式,协调线上线下业务发展,进而促进公私联动经营,促进对公对私业务自然融合,有效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4.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提升线上风险管控的常态化、智能化。一方面探索建立的存量大中型客户和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预监管工作模式,依托RAD预警平台、非现场审计系统、大数据和金融科技工具给对公客户风险画像,全面筛选管理过程中适用于数字化的环节,建立决策模型并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动风险管理、运营管理、项目管理、授信审批的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另一方面用数字化打法探索解决合规风控问题,处置好“发展”和“风控”的关系,提高风险研判能力,提高风险化解和处置的及时性、有效性,筑牢业务经营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疫情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及应对建议[N].金融时报,20200317(09).

[2]路岷峰,王婷婷.基于数字银行背景下数字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的战略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1):21-26.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8

1.1信贷初查环节,授信及担保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授信企业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经常提供不真实或经粉饰的财务报表,更换或联合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表造假。而信贷人员财务分析水平普遍较低,从经过加工的报表数据中分析出各项财务指标良好,较难发现存在的问题,使授信企业容易获得银行的信任,取得贷款。部分客户经理为了保证自身工作业绩,取得稳定长久的客户资源,对授信企业的造假行为采取忽视纵容的态度,甚至为其财务数据的修改出谋划策,以规避上级领导的检查和银行的信贷制度。经过简单计算,信贷员在客户五级分类工作底稿中认同该企业的营运状况,认为可以在以后期间对其放贷。但实际上我们发现,2012年度的销售利润率明显超过2013年度和同行业该指标,2012年度的利润总额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但是资产规模等资产负债表上数据却与同行业相差不大。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该授信企业提供的报表是不真实的。授信企业与担保企业相互担保已成为银行贷款之间的公开秘密,授信企业为了取得贷款但又无人愿为他担保的情况下,通常是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互为担保。在A银行,出现较多的是利益公司之间的担保,相关联的交易企业之间互为担保或是亲戚公司之间的担保。虽然他们互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但是他们在资金往来业务上通常密切关联,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由于授信企业与担保企业的利益相一致,都是为了取得银行的贷款,因此,他们往往虚增资产和收入,担保的金额往往超过了他们的自有资金。故只要一方发生资金周转问题,会使整批贷款呆滞,A银行也会因此蒙受损失。

1.2信贷审查环节。

①现有财务分析指标存在固有局限性。A银行对授信企业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依据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发展能力下的相关指标,进而为信贷业务提供决策依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企业基本面分析,如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现状及发展、企业分析却没有考虑进去,出现了财务分析指标重“量”而不重“质”。例如,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体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流动资产没有清偿能力,难以变现,因此较高的流动比率并不意味着授信企业短期清偿能力强。而速动资产虽然将变现较慢的存货进行了扣除,但是应收账款能否收回以及坏账准备是否足额计提均在很大程度上对速动资产造成影响。所以,速动资产中如果存在诸多的不良应收款项,就很难将其短期偿债能力科学合理地判断出来。②信贷员进行财务分析时习惯套用模板,容易忽视深层次原因。A银行在财务分析时,通常直接套用模板,分析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分析报告过于“八股化”,忽视了授信企业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和一些需要剔除的因素(如借款企业一些不真实的资产及负债),因而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就造成信贷人员只看到数字的表面变化,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该企业的存货2012年度为5947万元,2013年度为10399万元,存货的库存量增加了近一倍,2013年存货周转率由2012年的0.58增加到4.81;应收账款2012年度为876万元,2013年度为1330万元,应收账款周转率由4.24增长到38.32。应收账款或存货的增长速度过快,甚至超过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表层上看有两个可能,一是企业在虚增收入,二是企业的赊账政策在放松,这意味着授信企业发生坏账和资产恶化的可能性增大。然而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由于该企业改善了产品质量,使其主导产品需求旺盛,产销率迅速提高,深层次调查和表层分析的结果截然不同。

1.3贷后管理环节,对抵、质押贷款不重视,疏于贷后跟踪调查。

现如今,A银行主要采用质押的方式授信,除了仓单质押,很多质押物价值往往都是由房地产评估公司决定的。借款企业常常与评估公司联合,以增加评估费用的方式来换取更高的质押物价值。若不能将财务分析与抵、质押贷款相结合,势必形成大量的贷款坏账。在财务分析时疏于贷后跟踪调查,仅用贷后的当月报表数据与年初的财务报表数据对比是不能合理的分析出贷后的效果。贷后当月的财务指标与年初相差较大。由于所有的财务指标都是静态指标,容易受人操控,我们应该用贷后期间的数据与贷前的年平均数、不同的贷款期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对借款企业进行跟踪走访,确定本期贷款或预测此次放贷的效果。以上是笔者在工程实训时发现的A银行在信贷业务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降低授信风险,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2针对A银行在信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2.1提高信贷员的综合素质,遏制虚假报表的流通渠道。

A银行应加强人才流动制度,特别是横向流动,可从一些外贸、专业财务公司甚至是国外引进一些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的综合人才,改变信贷人员素质偏低的状况。打破不管业务好坏的“大锅饭”等不合理的分配现象,做到奖罚分明。可对贷后管理单独立项考核,不仅包含贷款运转效果,而且还应该考虑信贷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应变能力,以此激励先进,确保管理到位。对于造假企业,可以将其信用等级下调一到二级,甚至在必要时候取消授信和信用额度,使其造假结果与融资目的背道而驰。对于未认真履行其审计职能或参与造假的事务所,A银行可在系统内限制或者拒绝采纳它的审计结果,提高其造假成本。对于造假行为严重、性质恶劣并使信贷资金蒙受巨大损失的授信企业或会计事务所,可以积极主动的拿起法律武器,追究授信企业、事务所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消除信贷资产安全隐患。对于利益公司相互担保行为,A银行应运用反担保措施来加以改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方式:一是要求授信人提供反担保人,有了反担保人后,银行可以在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责任时,同时向授信人和反担保人追偿;二是要求借款人提供反担保物,担保公司发生担保责任后,可通过处置反担保物获得追偿。

2.2财务分析指标与授信企业基本面判断相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单一的财务指标很难让银行准确的掌握授信企业的财务状况,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A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授信企业基本面的判断。授信企业基本面包括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现状及发展、企业分析三个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行业发展状况、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与经营策略、企业组织结构等均会影响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财务分析的结果只有结合授信企业的基本面才能得出恰当的评价。

2.3加强对授信企业现金流量、附注、报表勾稽关系分析。

在传统财务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首先要加强对授信企业的现金流量分析,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地反映授信企业的造血功能,对银行的信贷决策起到积极作用。其次要关注授信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内容。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补充,主要是对财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披露不详尽的内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从附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授信企业利用特殊的经济业务或违背会计处理的线索,如阅读时,发现采取激进或不恰当的会计政策,多数表明授信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第三要分析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如果授信企业企图粉饰报表,只能采取无中生有或拆西墙补东墙的办法,但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是不能被破坏的,在对授信企业信贷审查时,对某一会计科目的分析同时也涉及到同一报表或不同报表的其他科目分析。

2.4重视抵、质押物,完善贷后管理工作。

A银行首先应构建贷后检查体系,建立定期常规检查、专项检查和突发事件检查的“三查”制度,建立检查结果通报和分析例会制度。尤其是强化定期常规检查的执行,按照信贷对象、贷款方式、贷款额度的差异,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和要求。其次要和授信企业协商或要求授信企业选择较为知名、信誉度高的房产评估公司对其质押物进行评估,防止授信企业与评估公司联合,虚报质押物价值。最后在贷后管理中,应将借款企业的各类财务报表与抵、质押担保材料归档,经常性的对其分析研究。

3结语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信贷;法律风险;防控措施

法律在商业银行的运作中起着约束贷款主体,规范银行内部管理和市场运行的作用。银行的法律风险,是由于法律某些地带规定的缺失和模糊,或银行本身对其理解不当陷入运行误区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问题。所以信贷业务中明确主体和客体的责任义务,正确理解法律条文,规范银行业务管理运行机制在风险的避免和防控中十分重要。法律的界限模糊和制度落后,经营者对其内容理解的扭曲,监管部门执法不当都是信贷法律风险的来源。由此我们要在“主体—行为—责任”的基础构建上合理控制和避免法律风险。[1]

一、银行信贷业务承担的法律风险

1、银行信贷业务制度存在漏洞

信贷业务的运行流程和规则遵循的是管理制度和规定,而大多数银行管理制度中所包含的只是一般化的操作情况。但业务的实际往来过程是复杂的,其中可能出现各种各样难以应付的问题。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预见和处理,管理制度中没有列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渠道,管理条例不完善,这就造成了后期发生业务和金融纠纷时没有相应完善的处理机制。管理条例中缺乏与法律条文相对应的实施措施和解决办法,在签订文件的过程中没有确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当引起法律纠纷追责时银行可能因此承担损失。

2、法律法规中细节的遗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结构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信贷纠纷的实际情况也因此越来越复杂多样,关于商业银行信贷的法律条款本身在某些地带就存在细节模糊和遗漏的问题。具体情境不断变化,一些条文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实际应用需要,缺乏操作可行性,就导致了业界短时间内出现法律规定“青黄不接”的情形。由于法规中细节规定不明确,一旦没有严格执行业务操作流程,例如在签章时混淆了责任人等,伴随而产生的就是法律风险。

3、银行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宣传

商业银行在以往的从业人员管理中只注重业务知识的强化和操作流程的检验,忽略了相关法律的宣传。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未重视银行文件内的签署条例,为追求银行效益的最大化,无意识的操作产生了法律风险。例如在所有合同中都要有相应的日期签订才具有法律效应,否则就会造成其中期限模糊,还款日期不明确或混淆等情况发生。而有的工作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但错误理解了法律规定中所诠释的内容,实行错误商业操作,陷入误区,造成风险的产生。[2]

4、信贷监管执法不当

监督管理部门不当的执法是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来源之一。监管部门在执行权利的过程中对某些不合理的商业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银行没有意识到自身问题的严重性,继续经营造成法律风险。或者监管部门过度执法,直接导致银行面临法律风险,造成损失。总的来说,监管过程中主客体不明确、监管落实不到位、监管法律界限不明确都是商业银行法律风险产生的种种原因。

二、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防控策略

1、设立专门的信贷法律风险防控机构

在法律风险产生之前预知风险可能发生的方向和构成威胁的因素,有助于减少商业银行因法律风险产生的损失。因此,银行要设立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素养的风险防控机构,为银行经营提前打好“预防针”。在业务操作的各个流程中建立专业咨询制度,避免从业人员因法律的不专业性走入误区,将强大的法律素质与业务素质有机结合,共同创造优良的信贷服务环境。同时,专业法律风防机构负责的内容还包括明确当前存在的法律风险,为其制定相应的解决和应对策略;帮助业务人员辨识风险,减少风险来源;在银行内部定期开展信贷法律知识普及宣传,加强风险控制管理。

2、加强与执法部门的沟通交流

银行在商业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及时与外部监管进行沟通交流,获取最新资讯和动态。从而对内严格要求,在经营范围内,做好自监自省工作,保证尽到法律责任和义务。加强内部操作管理监察工作,通过内部流程监控,防止内部流程漏洞引起内部人员面对巨额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同时,建立针对各个部门专门的监督办法,制定相关危机处理制度,从根本上避免法律危机的产生。

3、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商业银行信贷所涉及的法律纠纷,大部分与客户有关,因此及时与客户做好沟通,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在业务交往中向消费者宣传信贷法律知识,帮助消费者维护合理权益,完善前期的交易事宜。避免因责任不清,签署项目条款模糊,由客户产生的法律风险。

4、增强银行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

商业银行的所有信贷业务流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与法律知识打交道,所以要加强银行内部人员从上到下的法律意识。首先,信贷业务人员要有法律风险意识,认识到工作活动中法律意识的缺失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和宣传培训活动,将法律知识宣传应用列入基本的员工技能培训中,激发员工主动学习法律风控的积极性。法律法规的学习包括法律法规、贷款新规、会计制度,以及银行内部规定。其中银行内部规定是重中之重,银行内部规定的学习让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可以有效的避免合规风险。[3]在危机意识树立的前提下,由银行内部防控机构针对每一项业务流程可能产生的法律危机,制定专门的法律风防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良性循环系统。

5、优化法律诉讼途径,提高应对能力

在危机产生前要注意风险的防控,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但危机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面对法律风险时,银行风控机构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因法律诉讼造成的损失,争取维护自身权益。这就要求银行在诉讼过程中提高诉讼效益,尽可能取得最好的结果,做好前期数据资料的全面备案,及时跟进事件的发展和调查,把握诉讼进程,争取占据有利地位。事后总结经验,做好法律评估分析,避免以后同类危机的出现。

三、结语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繁杂,业务客体身份多样,涉及金额数目大小不一,业务情况复杂多变。因此,在银行运营过程中出现法律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商业银行应该加大业务法律风险防控力度,做好前期危机预防和评估工作,优化防控管理结构,为银行更好的可持续运行和经营管理构建优良环境,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李加礼 单位:北京市密云区烟草专卖局

参考文献:

银行信贷业务范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背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

在当今新形态新形势整体宏观背景之下,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运行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过去的重数量弱质量运行发展理念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现实需要,这就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高效运行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金融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行业所具有的关键核心属性特征进行把握,商业银行行业领域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说其与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进步态势相辅相成,在此过程当中,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系统标准的工作流程体系,而在当今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之下,基于商业银行行业领域与总体经济社会运行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就需要对商业银行日常所涉及具体工作的操作实践模式,进行针对性适应性地优化完善及调整匹配。现如今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并未真正改变金融行业乃至商业银行行业的底层本质,更多的是体现为互联网相关科学技术与商业银行日常操作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商业银行所涉及业务模块特别是信贷业务审批环节上,需要予以积极关注重视。

一、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主要环节剖析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涉及信用评级环节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从源头上保证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最为首要的就是需要对当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涉及的主要环节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不良情况及问题的出现发生。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具有的关键核心属性特征角度进行把握,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及优化磨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系统成熟的操作执行流程标准,涉及从接到客户贷款需求开始,到贷款放款为止的全部环节链条,这其中相对比较靠近上游的环节要属信用评级工作步骤,现阶段在进行信用评级的过程当中,普遍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根据商业银行内部预先建立的基本模型框架,结合从多渠道多维度获取的拟贷款客户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算预测出拟贷款客户的违约风险水准,进而为信贷业务后续相关具体工作的开展落地打下坚实有力基础。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涉及

尽职调查环节细节决定成败,信贷业务普遍作为

商业银行的主干性业务模块,在实际进行操作实践的过程当中,商业银行需要统筹兼顾好收益性及风险性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换句话说,如若商业银行过度关注信贷业务的收益性而忽略了风险性,即使短期内能够产生相对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预期外风险隐患的爆破就很容易导致前期产生的经济效益付诸东流,反之如若商业银行过度关注信贷业务的风险性而忽略了收益性,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到最低,但这明显违背了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追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尽职调查所具有的重要得以进一步凸显,尽职调查实际上是对拟贷款客户实际情况的深度复核验证考察,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涉及的其他上游环节工作步骤不同,尽职调查更多地会倾向于进行现场踏勘及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尽量获得关于拟贷款客户相关信息数据的第一手资料,而在尽职调研可采用的技术措施手段上,展现出比较明显的丰富多样属性特征,一般会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应用。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的优化措施建议

(一)夯实优化贷前调查核心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任何工作事项来说,如若没有坚实可靠的底层基础性工作作为背后的关键核心支撑,那就很难真正保证后续相关具体工作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具体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这个细分领域来说,最为首要的就是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夯实优化贷前调查这个关键核心基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贷前调查工作是否扎实可靠,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及其审批的科学有效及合理有序水准,给予多么大的关注重视都不过分。具体来看,主要就是需要对现有贷前调查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阶段现实情况及客观需要,针对性适应性进行调整完善,重点着眼于逐步提升贷前调查的精准细化及因地制宜,通过这种方式尽量避免执行不必要的流程步骤,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好第三方外部专业机构所具有的宝贵优势,着力于内部与外部、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深层次整合联动,唯有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取得应有的积极成效。

(二)整合强化信贷审批科学水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切实有效确保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稳健实现初始预期理想目标,需要考虑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强化信贷审批所具有的科学有效及合理有序水准,由于商业银行普遍以国有投资为主,再加上金融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行业对于经济社会运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架构设置相对比较复杂厚重,进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审批不很顺畅的实际问题,需要给予针对性应对处置。具体来看,主要就是需要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涉及信贷审批职能进行重新梳理划分,实际上就是需要进行明确权责分工,尽量做到该上移的上移、该下放的下放,着力避免信贷审批出现流程重复及口径不一等不利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用好用实绩效考核等先进成熟管理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所关联的责权利压实到个人,效率就是效益,在当今经济社会运行发展日益提速的整体大背景之下,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整体工作效能确有必要。

(三)持续提升业务总体创新程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转型的稳健落地实现,有赖于人财物等多维度资源的统筹配合及协同一致,而这些资源要素的调配安排要积极坚持更新变革的这个关键核心理念,为此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提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总体创新水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相关科学技术持续飞速发展的整体宏观大背景之下,尤其需要结合客户现实需求对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优化完善。具体来看,主要就是需要对信贷审批所需的基础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区别划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提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审批的规范化及标准化水准,在此过程当中,要充分认识仅仅依靠过去传统常规的人工操作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就需要机动灵活选择应用诸多先进成熟科学技术,积极提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人机结合程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繁杂冗余工作步骤,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积极统筹兼顾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涉及的收益性及风险性关系。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