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4:40:23

银行金融

银行金融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科技;银行治理;制度环境;关系型研究

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国的金融发展仍然处于间接融资市场(银行市场)主导,直接融资市场(证券市场)发展不足的状态。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沿革,大型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分别占据我国银行市场、实体经济的重要比重。为了在低风险运行的状态下获取高利润,银行业客户选择遵循“二八法则”,即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大型公司客户当中。大型国有企业融资成本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现象随之出现。更严重的是,由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边界不明晰,大型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严重,国有银行发放给国企的贷款被展期、被豁免的现象数见不鲜,严重降低了银行业资金配置效率。预算硬约束部门有着较强的资金需求,却承担高昂的融资成本。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呈现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型企业可以为银行提供详细的财务信息,为银行提供抵押资产信息借此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最终获取巨额银行贷款。中小企业往往缺少健全的财务制度,无法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银行获取中小企业的信息往往是一些“软信息”。运用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无法准确估量“软信息”背后所包含的中小企业偿债能力。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中小企业难以获取银行的资金支持。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公司运用大数据资源、云计算技术有效整合零散化的客户信用信息,为银行了打通了连接中小企业的信息渠道,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目前的研究,金融科技在银行资源配置、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结论是基于何种经验证据得出的,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的路径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金融科技提高银行治理效率的内在原因,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合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银行治理效率提供相关建议。

1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相关理论基础

1.1金融科技与银行要素贡献率

金融科技具有传统商业银行不具备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功能,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提高资金和劳动力两要素的生产效率。运用信息处理技术,银行的存、贷款信息能够被快速的处理,信贷资金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替代部分信贷业务审查人员的工作,解放劳动力,提高金融人员的生产效率。由于要素的生产效率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依据银行的要素投入变量、产出变量和中间变量构建DEA模型,以投入、产出和中间变量计算得到的综合指标作为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替代变量。在实证检验了2003-2012年间36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发现:金融科技会对银行产生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人员流动效应。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这四种效应缓解银行垄断程度,提高银行创新水平,最终提升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和资金配置效率。

1.2金融科技与银行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银行基本遵循“二八法则”,即用少量的客户创造大量的收益。零售业务被边缘化主要是以下原因所致,银行零售业务具有单笔金额小、数量庞大、交易成本高、客户需求多样化和风险分散化等特点。零售银行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中小客户、低净值客户的贷款需求。为了满足低净值客户的贷款需求,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逐步处理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碎片化的信息。高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得大批量的小额贷款发放成为可能,为银行减少了业务审批成本。传统银行提供服务的场景以物理网点为主,客户业务办理需求信息需要面对面传递,增加了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具备完备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业务信息畅通,客户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平台即可传递用户需求信息,银行利用信息处理系统即可完成相应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以物理网点为主的银行还存在切入客户消费、生活场景有限的弱点,不能与客户的日常消费行为联系起来,无法挖掘客户的贷款需求,客户粘性较弱。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已经搭建成熟运转的互联网消费平台。银行可以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上设置与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接口,把交易平台的客户导入银行的互联网终端,银行根据客户的消费行为来进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设计。金融科技通过与银行共享客户资源,以客户的交易行为作为贷款产品设计的基础,以交易平台为基础拓展银行的销售渠道。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产品设计方式和金融服务方式有着直接影响,其还通过影响金融服务需求方的需求来间接影响银行商业模式。商业银行为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银行可更多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客户响应融入产品设计的商业模式,具体影响路径如图1。金融科技通过其技术优势改变商业银行业务开展方式,最终影响商业模式。图1金融科技影响银行商业模式的路径

1.3金融科技与银行财务特征

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是贷款。贷款业务决定了社会闲散资金的流向,不仅是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更是社会资金配置的重要环节。以公司贷款业务为核心的商业银行往往存在信贷歧视行为,民营企业获取贷款比国有企业难。而且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的负债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以上研究均表明在存在信贷歧视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资金更多流向大型企业、国有企业。金融科技公司更加关注“长尾客户”的信贷需求,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处理客户的信用信息,加快“软信息”的处理速度。银行不必过度依赖公司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定量表述的硬信息,只需要搜集处理那些由非结构化数据组成的软信息(BergerandUdell,2002;Liberti和Petersen,2019)即可分析用户信用行为,从而针对特定行为设计贷款产品。徐晓萍等(2021)以2011-2018年220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科技的关系。研究发现运用金融科技有利于提高银行对软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升信息精度,将更多金融弱势群体纳入业务范围,扩大银行总体信贷规模,促进信贷的信用结构和客户结构调整。经验证据表明金融科技的运用会使银行贷款业务下沉,贷款结构向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倾斜,有利于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推进。商业银行最重要资金来源是存款。在宏观层面,存款承担着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责任。其通过法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比率等方式传导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存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存款结构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方面。在金融实务中,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互联网投放货币市场产品与商业银行存款竞争,运用货币市场产品的利率优势和渠道优势争夺了巨额资金。金融科技公司出于风险管理的考量,吸收的资金并未流向股票市场,而是流回银行间市场,金融科技公司实质上增加了资金的流通环节。郭品、沈悦以2003-2016年83家商业银行的截面数据为样本,分析了金融科技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结构的路径。研究发现相较于互联网存款渠道,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金融科技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体现为客户存款占比越来越低,同业负债占比越来越高。金融科技会抬高商业银行存款的付息成本,抬高商业银行成本费用率。大样本分析结论认为金融科技能够改变资金配置的结果,让资金更多流向中小企业,实现“普惠金融战略”。与此同时,金融科技会恶化存款结构,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监管层在考虑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需要在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和银行市场稳定发展间做权衡。

1.4金融科技与利率市场化

我国存贷款利率从央行统一定价逐渐过度到基准利率、浮动利率上限定价,利率市场化有序稳步推进。金融科技进一步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冲击传统金融行业。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间市场连接,市场化程度更高。存款利率仍然受到浮动利率上限的制约,并非完全市场化。存款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因此利率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化定价的银行间市场具有定价优势,其中产品利率高于存款利率。金融科技公司通过较高的利率吸收资金,使得原本流向存款市场的资金通过金融科技公司流回银行间市场。流通链的增加提高了银行付息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吸储能力。由于高昂的筹资成本,银行只能将贷款投入到高风险企业当中,增加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通过以上学者贡献的经验证据,金融科技确实会提高利率市场化水平,但是也加速了银行存款竞争和风险承担水平。银行稳健经营成为银行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科技带来的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银行风险。

1.5金融科技与流动性风险

银行流动性风险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金融科技会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还是降低流动性风险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一方面,金融科技利用技术和渠道优势能够提高存款管理效率和拓宽存款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也会与银行开展业务竞争,降低银行吸储能力。商业银行既是金融科技技术溢出效应的受益者,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竞争效应的承受者。裴平、傅顺研究了金融科技与银行流动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初期,银行流动性增加,当金融科技发展成熟,能够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时,就可以通过负债渠道传导流动性风险,降低银行流动性。为防止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及传导,监管层必须更新监管政策,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2金融科技与银行治理的潜在研究机会

银行金融范文篇2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构建“政府领导,人行主导,银监监管,主发起人配合,村镇银行落实”的工作体系,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稳定,促进九银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壮大,维护村镇银行金融稳定,推动县金融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属地管理原则。地方金融稳定工作应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属地管理。

(二)预防为主原则。维护村镇银行金融稳定关键在预防。

(三)分工负责原则。发展壮大村镇银行,维护金融稳定涉及到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机构、主发起人、村镇银行等多个单位,须明确职责分工,各负其责。

(四)保密原则。村镇银行金融稳定工作敏感性强,社会影响力大,须按照保密工作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三、职责分工

(一)县人民政府

1、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帮助和促进九银村镇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影响。

2、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3、帮助九银村镇银行争取并落实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

4、统一领导组织风险应急处置工作。一是成立风险救助领导机构;二是建立风险处置协调机制;三是确定处置风险的步骤、要求;四是协调督促有关部门配合支持风险处置工作,落实各项救助措施;五是统一宣传口径,正面宣传风险处置工作。

5、其他需要政府领导组织的工作。

(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

1、加强窗口指导,引导九银村镇银行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为村镇银行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和指导。

2、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及时了解掌握九银村镇银行风险状况,必要时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提示。

3、改善金融服务,帮助支持九银村镇银行加入清算系统和征信系统。

4、强化协调职责,定期向县人民政府汇报县域金融运行情况,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做好金融稳定信息交流、重大事项告知、风险处置协调等工作。

5、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做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6、风险处置工作职责主要有:(1)对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监测,为县人民政府决策提供依据;(2)按照县人民政府部署提出风险化解的建议和意见;(3)对已经开展自救、政府救助仍不能缓解风险的机构,在符合有关要求的情况下,按法定程序申请办理紧急再贷款发放或动用存款准备金;(4)做好处置期间的金融服务工作,确保九银村镇银行头寸正常供应、清算正常进行。

7、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三)银监局办事处

1、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组织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2、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督促九银村镇银行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风险集中度、资产流动性及关联交易等方面,促进九银村镇银行依法依规稳健经营。

3、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等有关单位建立完善风险处置制度,制定风险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职责,确定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

4、如九银村镇银行发生重大金融风险,严重影响存款人或其他客户合法权益,应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对九银村镇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5、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四)九银村镇银行

1、按照有关规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管理。建立组织基本完整、运作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有效实施。

2、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遵守银监会有关法律规定,执行人民银行金融稳定政策法规。

3、加强风险控制,主要风险监管指标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

4、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在完善内控的同时制定本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

5、建立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和银监局办事处报告。

6、按有关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和银监局办事处报送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数据和资料。

7、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职责。

(五)银行(主发起人)

1、主动履行对九银村镇银行的业务指导与监督、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等责任。

2、督促指导九银村镇银行建立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管理,完善治理结构。

3、必要时对九银村镇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

4、正确行使主发起人和控股股东职责,不利用主发起人或控股人地位,损害九银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或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5、积极配合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银监局办事处做好九银村镇银行风险处置工作,按有关法律规定履行主发起人在风险处置中应承担的责任。

四、工作步骤

(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牵头制订《促进九银村镇银行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工作方案》,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制定并执行《县村镇银行稳定性监测暂行办法》、《县村镇银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

(三)中国人民银行县支行组织开展对村镇银行金融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向九银村镇银行提示金融稳定风险点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作建议,防范金融风险。

(四)委托主发起人银行对九银村镇银行开展压力测试。

银行金融范文篇3

银行的危害搪塞社会稳固的影响要比其他产业部分高得多。银行的自有资金在其全部资产中只占很小的一个比重。当银行放贷、投资的时间,重要是在拿别人的钱做买卖。凭据国际尺度,银行的自有资金应当不少于8%。也即是说,银行中92%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如果银行的坏帐凌驾了资本金,以后再赔钱的话现实上是在亏损别人的钱。因此,一旦储户知道银行坏帐很高,为了掩护自己的产权,他们势必会尽快提出自己的存款。如果大量客户挤提存款,将使银行迅速丧失资金活动性。

一样平常企业亏损倒闭只不外影响与这个企业相干的员工,但是,银行出现题目就会影响到相当多的民众,以致破坏社会稳固。危急伸张的水平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差异部分是有差异的,但以银行领域最为紧张,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Fama以为,如果单单从事资产管理,钱币兑换和支付的话,基础不需要对银行业举行大规模的监禁。但是,由于银行还举行着把非活动资产转化成活动欠债,议决监视贷款和信号转达来低落交易资本,所以对银行业监禁是完全须要的。否则,金融市场失灵可能会让银行面临恐慌性挤兑。[3]为了停顿动荡,中心银行不得不饰演终极支付者的脚色,动用国库来稳固局面。一家大概几家银行的失误所造成的丧失着末势须要全体纳税人来包袱,这不光不公平,而且也非常倒霉于社会稳固和前进。因此应当防患于未然,严酷实验对金融机构的监禁。

对金融机构实验监禁的重要目的在于:

(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淘汰银行业的危害,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优点,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生长。

(2)确保公平而有用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制止资金的乱拨乱划,克制敲诈活动大概不适当的危害转嫁。

(3)金融监禁还可以在肯定水平上制止贷款发放太甚会集于某一行业。

(4)银行倒闭不光需要支付巨大价钱,而且会波及黎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禁可以确保金融服务到达肯定水平从而前进社会福利。

(5)中心银行议决钱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黎民经济的其他领域转达钱币政策。金融监禁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实验钱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

(6)金融监禁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转达违约危害信息。

许多文献同等以为,金融监禁可以议决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孕育发生的题目从而前进社会福利。因此,为了掩护民众的优点肯定要对金融机构实验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酷的监视管理。

美国联邦储备法明确划定,美国的银行监禁制度的目的是:维持民众对一个清静、完满和稳固的银行体系的信心;为创建一个有用的和有竞争的银行体系服务;掩护消耗者;容许银行体系顺应经济的厘革而厘革。

《日本国平凡银行法》划定金融监禁因此银行业务的公平性为条件,以维护名誉确生存款人的职权,钻营金融活动的顺遂举行,并为银行业务的健全而妥善地运营,有助于黎民经济的健全生长为目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划定金融监禁的目的是:在政府一样平常经济政策领域内促进钱币稳固及名誉,有助于经济生长。在金融管理局以为大众长地方须要时可随时对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或对该金融机构提供提倡,并要为确保该要求或提倡的效力发出指示。

比力世界列国的金融监禁目的可见,美国中心银行的金融监禁目的比力具体,确切。美国金融监禁夸大对存款者的掩护,稳固金融体系,维护有用的金融体系内的公平竞争和掩护消耗者。如果从条文上来讲,世界列国的金融监禁目的基本上都差未几,要害题目在于能不能保证所划定的监禁目的顺遂告竣。

(三)实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固的一个重要条件

实时关闭那些资不抵债的银行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固的一个重要条件。实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的重要理由如下:

(1)银行是一种特别的企业。银行危急具有一样平常企业危急所不具有的伸张性或熏染性,如果某一家银行孕育发生名誉危急,出现挤兑,储备者会同时困惑其他银行的信誉,有可能导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瓦解,造成整个金融体制的大杂乱。

(2)商业银行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钱币提供。大量资不抵债银行的存在是钱币流通体系的一大隐患,由于一旦商业银行名誉危急伸张,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倍数放大效应将使得大量钱币突然退出流通,以致可能引发经济冷落。

(3)实时关闭资不抵债银行的另一个重要缘故原由在于向现有银行发出信号:政府简直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看待,从而可以有用制止由于政府隐性补贴导致的呆坏帐进一步积累,有利于银行改进谋划管理,前进屈从。

(4)只有实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才气维系储备者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

银行的自有资本代表了银行股东的金融职权。它可以用来缓冲可能出现的丧失。应当以现有危害为基础来盘算资本富足率。商业银行的谋划一定会遭遇到种种危害。如果发放的贷款不能收回,那么就难免出现资产丧失。银行应当用一样平常的收益举行抵付。如果一样平常收益还不能支付资产丧失,那么就必须动用银行自有资产。如果银行的丧失凌驾了自有资本总量,那么就会侵害存款人的优点。因此,不能容许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状态。

在银行监禁历程中,最怕的即是银行的司理们说谎言。由于种种缘故原由,显着他们放出的贷款已经不行能收回,成为坏帐,但是他们议决种种伎俩在银行帐目上做成正常。显着是已经资不抵债,在帐目上却看不出来,宛如统统正常。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银行自有资本10亿元,吸取存款100亿。税后业务收入3亿,坏帐1亿。那么扣掉坏帐丧失,该银行的利润还有2亿。银行处于正常盈余状态。如果该银行的坏帐到达3亿,那么该银行就没有任何利润了。如果坏帐到达13亿,现实上,这家银行已经把它的资本加上利润齐全赔光了,那么这家银行就应当关门了。无论怎样,也不应当把民众储备的资金也亏掉。倘使金融监禁机构发明银行的坏帐总额已经靠近它们的自有资本,那么,实时让这家银行关门休业,不会对整个金融体制组成任何威胁。银行丧失的是股东们的自有资本,储户的钱并没有丧失。

怕就怕银行不说真话。议决造假帐,不停亏到20亿、30亿才被发明。即是叫这家银行休业,把它的司理都抓起来,它的自有资金只有10亿,赔光了之后还差几十个亿。怎么办?老黎民把他们的血汗钱放在银行里,如果不明不白地就不见了,虽然不会答应。如果政府不出面解决题目,就难免影响局面稳固。所以,一旦金融监禁失误,终极照旧要政府出面来料理场所局面。所以,在金融学中,中心银行被称为“着末贷款者”。所以,实时搞清楚银行的坏帐状态是连结金融体系稳固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果银行已经出现了较高的坏帐率,为了制止休业的运气,该银行的司理职员有可能掩盖原形。通常他们盼望再夺取一些时间,大概能够在以后的投资中赚取更高的利润来补上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就象输了的赌徒一样,孕育发生了一种勉励,为了能够再赌一把,他们一定会孕育发生报假帐的动机。同时,他们会更热衷于那些高危害、高回报的项目。如果赢了自然好,如果再输了,就要闯大祸了。

因此,必须前进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度,要求金融机构能够凭据统一的管帐准则,向监禁政府陈诉真实数据。在亚洲金融风暴当中,韩国、日本的许多金融机构掩盖了大量不良资产,直到出现了紧张的支付危急时监禁政府才发明题目,但是已经无可挽救了。我国中心银行的知情权、金融机构报表的质量、统计制度等方面都不如韩国和日本。种种金融机构做假账、说谎言的征象相当广泛。从外貌看来国有银行的各项指标都不错,但是各级金融机构的谎话掩盖了体系性危害。幸亏我们的金融体系还有较高的资本活动性,否则危急随时可能发作。

为了增强金融监禁的力度,就肯定要对违规行为有非常清楚的处罚措施。金融行业不光需要准入准则,更需要退出准则。如果银行违反规矩就要有人来出示黄牌申饬,直到出示红牌,把违章的金融机构实时罚下。在足球角逐中,出示黄牌或红牌的都是一个评判员。在金融监禁体系中,认真出示黄牌的应当是信息非常通达的民营的存款审计公司和存款保险公司,而着末出示红牌的应当是中心银行。若要维护国家金融稳固,处理那些谋划不妥的银行必须要实时、坚定。一旦银行资不抵债,立刻整理进场。否则,越拖毛病越大。

(二)银行危害

在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左券,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送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左券,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但是,银行双方的左券的“硬度”纷歧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左券比力“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执法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归来转头,只好等这家企业休业之后几多拿归来转头一些。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连就更软。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变已经屡见不鲜。但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关连就“硬”多了。除非银行休业,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谋划危害会集到了自己身上。

银行重要面临以下几种危害:

(1)名誉危害:即交易工具无力如约的危害;

(2)市场危害:是由于市场价钱的变更,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丧失的危害;

(3)利率危害:指银行的财政状态在利率出现倒霉的颠簸时所面临的危害;

(4)活动性危害:指银行无力为欠债的淘汰或资产的增长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活动性不够时,它无法以公正的资本迅速增长欠债或变现资产得到富足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余水平的情况;

(5)操作危害:重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执法危害:包括因不完满、不准确的执法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钱降落或欠债加大的危害;

(7)荣誉危害:该危害孕育发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规则和其他题目。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但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归来转头的危害。从理论上来讲,绝对制止坏帐是不行能的。坏帐是银行谋划的危害资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丧失。只要银行能够连结资金的活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贫困。但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以致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题目会被揭袒露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活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急。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这家银行储备的老黎民通常着末得到消息。当老黎民得知他们的血汗钱有可能被银行给赔掉了,他们的应声非常简略爽性:尽快把自己的钱取归来转头。由于任何银行都一定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发放中期或恒久贷款。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立刻全部返回所吸取的存款。如果众多的储户一涌而上挤兑,马上就把这家银行搞垮了。银行关门势必拖跨许多相干的企业。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种种业务讨论,一家银行出现的挤兑风潮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效果,金融风暴的打击一波连着一波,终极酿成一场社会风暴。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急,纵然政府出面过问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休业(比喻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急发作之后,纵然国际气力团结起来也未必能够克制危急的伸张(比喻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急)。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连非常庞大,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时机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比喻,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散而出现银行业危急。日本在90年月由于泡沫经济瓦解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急。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时机侵害民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孕育发生挤兑。比喻,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急。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地域金融危急中表现得非常紧张。[2]

银行业务的素质决定了它需要负担种种范例的危害,因此相识这些危害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管理危害是银行监禁的重头戏。

银行危害

在银行和贷款者之间有着左券,贷款者到期必须连本带利送还银行。银行和储户之间也有左券,到期之时银行向储户还本付息。但是,银行双方的左券的“硬度”纷歧样。银行和贷款企业之间的左券比力“软”。企业还不出钱来,银行只能靠执法手段逼债,万一贷款收不归来转头,只好等这家企业休业之后几多拿归来转头一些。我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连就更软。国有企业还不出钱来而银行一筹莫展的事变已经屡见不鲜。但是银行和储户之间的关连就“硬”多了。除非银行休业,否则储户完全有权力拿回属于自己的资金。在某种意义上,银行把许多家企业谋划危害会集到了自己身上。

银行重要面临以下几种危害:

(1)名誉危害:即交易工具无力如约的危害;

(2)市场危害:是由于市场价钱的变更,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丧失的危害;

(3)利率危害:指银行的财政状态在利率出现倒霉的颠簸时所面临的危害;

(4)活动性危害:指银行无力为欠债的淘汰或资产的增长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活动性不够时,它无法以公正的资本迅速增长欠债或变现资产得到富足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余水平的情况;

(5)操作危害:重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执法危害:包括因不完满、不准确的执法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钱降落或欠债加大的危害;

(7)荣誉危害:该危害孕育发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规则和其他题目。

银行不能不发放信贷,但是,只要资金出了银行的大门就有收不归来转头的危害。从理论上来讲,绝对制止坏帐是不行能的。坏帐是银行谋划的危害资本。在正常情况下,银行应当用自身的利润来冲销坏帐丧失。只要银行能够连结资金的活动性,资金流通链就不会出现什么大贫困。但是,如果银行的呆帐、坏帐越来越多,以致资不抵债,总有一天这个题目会被揭袒露来。一旦有一家银行失去了资金活动性,就会导发金融危急。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这家银行储备的老黎民通常着末得到消息。当老黎民得知他们的血汗钱有可能被银行给赔掉了,他们的应声非常简略爽性:尽快把自己的钱取归来转头。由于任何银行都一定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发放中期或恒久贷款。没有一家银行能够立刻全部返回所吸取的存款。如果众多的储户一涌而上挤兑,马上就把这家银行搞垮了。银行关门势必拖跨许多相干的企业。由于银行之间存在着种种业务讨论,一家银行出现的挤兑风潮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效果,金融风暴的打击一波连着一波,终极酿成一场社会风暴。

由于存在金融市场失灵的可能,一旦某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急,纵然政府出面过问也未必能够挽救这个机构休业(比喻英国的巴林银行)。当大规模金融危急发作之后,纵然国际气力团结起来也未必能够克制危急的伸张(比喻墨西哥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急)。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连非常庞大,一家金融机构出现的危时机牵连到其他金融机构,比喻,1974年英国由于房地产景气消散而出现银行业危急。日本在90年月由于泡沫经济瓦解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急。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时机侵害民众对整个金融体制的信心,孕育发生挤兑。比喻,墨西哥和泰国金融危急。这种负的外部性在地域金融危急中表现得非常紧张。[2]

银行业务的素质决定了它需要负担种种范例的危害,因此相识这些危害并确保银行能妥善地计量和管理危害是银行监禁的重头戏。

(四)金融监禁机构的独立性和多元化

金融监禁的要害是信息的真实性。如果金融监禁机构不能够连结其独立性,那么在各级政府机构的过问下就很难保证在监禁历程中取得真实信息。

巴塞尔银行监禁委员会发表的25条“有用银行监禁的焦点原则”中第一条原则夸大:“在一个有用的银行监禁体系下,加入银行构造监禁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的,而且享有事情上的自主权和充实资源”。这是国际上有关监禁机构独立性的权威表述。

依照现行执法,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心政府向导下独立行使职能,其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分、社会团体和小我私家的过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划定,中国人民银行须“在国务院向导下对金融业实验监视管理”。第六条划定:“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向天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钱币政策情况和金融监视管理情况的事情陈诉”。第七条划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向导下依法独立实验钱币政策,推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分、社会团体和小我私家的过问”。为杜绝各级地方和部分政府对中国人民银行业务的过问,保证中国人民银行在实验银行监禁时享有须要的独立性或开脱政治方面的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已转变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态,在天下设立了9个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级分行,重点增强对辖区内金融业监禁。

在革新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心银行不停在夸大真实性监禁。但是,很少有人信托各级银行的报表的真实性。其缘故原由之一即是由于金融监禁部分缺乏独立性。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法定监禁主体的权责制度,塑造真正具有独立和自主执法权的监禁主体,警备地方政府及其他部分的过问。

由于金融监禁是专业性、技能性很强的事情,也是很庞大的事情,如果不是独立性很强的专门机构,就很难有用地负担和举行这种事情。

由于金融监禁涉及社会各方面优点,如果监禁机构没有独立性,其监禁历程和目的易受种种优点团体的滋扰,那就很难做到公平、公平。

由于金融监禁机构是政府系列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如果它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其监禁行为及其目的就难以开脱政治上的过问和压力而单纯化,其监禁工具即金融机构也很难按商业化原则谋划。

金融监禁体系必须多元化。反腐倡廉的监察机制即是这样,除了规律检查委员会之外,还要有反贪局、检察院等多种监视管理机构。单一的监禁机制既不行靠,又缺乏屈从。如果只有一个监禁体系很容易出现信息渠道堵塞的题目。当前,贪污糜烂俗例甚坏,一旦认真监禁的官员无能大概受贿,就很难取得正确的信息。非法市侩、贪官污吏们塞几个红包就“搞定”了。只有金融监禁多元化才气够警备在金融监禁领域出现行贿、受贿,从而保证金融信息的真实性。

同时,我们必须创建欺压的金融机构信息表露制度。应当明确划定金融机构的信息表露品级,哪些信息应当向金融监禁部分陈诉,哪些信息必须向民众陈诉,从而保证金融监禁政府和民众的知情权。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国家都努力制止单一的金融监禁渠道。美国金融监禁体系内属于联邦政府一级的机构有四家:钱币监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储备机构监理室。克林顿政府为了精简机构,在1993年筹划建立一个新的“联邦银行委员会”以取代四家监禁机构的功效。凭据这个筹划,联邦储备银行将只认真钱币政策,不再行使金融监禁职能。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顽强阻挡这一合并,他的理由并不庞大,“单一机构的设立将使权力太甚会集,容易出现权要主义失误。”直到克日,美国的金融监禁机构仍然是多头分立,相互监视。由此可见,纵然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监禁也不能只寄托单一途径。由此可见,多元化监禁是取得正确信息、维护金融秩序的须要条件。

(五)我国金融监禁体制上的重要题目

我国金融监禁的重要毛病有:监禁要领单一,监禁部分缺乏独立性,缺乏监禁的勉励机制,由于缺乏有用的处罚手段,监禁力度不够。

第一,现在,商业银行的监禁职能重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认真。只管认真监禁的人数不少,种种监禁制度和划定的条文也很清楚,但是,由于监禁渠道单逐一定带来信息不流通的弊病,监禁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光负担着金融监禁的使命还认真实验钱币政策。在中心银行的宗旨上把促进经济生长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心银行的多重目的通常相互辩说,钱币政策目的与监禁目的相殽杂。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分,中心银行监禁部分受到各级政府的过问,在多重目的中措施不定,缺乏独立实验监禁政策的条件。

第三,靠什么勉励机制来实验有用的监禁呢?搪塞监禁部分来说,在许多情况下,它们说谎言的资本很低,说真话的价钱却很高。在当前说谎言成风的情况中,法不治众,央行监禁局以及下属的各分行、支行监禁处的人为什么要在监禁历程中得监犯呢?

第四,在1998年金融监禁的重点是违规监禁,1999年监禁重点是真实性监禁。这些都很须要。要害题目是纵然查出来违规真相,发明确谎言又能怎么样?即是明知某个银行坏帐逐渐增多,能够接纳什么措施呢?前不久,划定银行贷款认真人要对贷款终身认真。提及来容易,做起来难。倘使银行真的出现了坏帐,拿这个行长怎么办?他即是这么点人为,岂非杀了他不行?

由于国家负担了应由银行负担的危害,银行又负担了企业的危害,因此,银行优点并不取决于对危害的检测、评估等一系列财政指标,而是受监禁尺度和水平的左右。这种非量化的监禁要领给监禁部分以致监禁职员留有极大的弹性发挥余地,使其可以依附人为的裁度相机处理国家和银行、银行和企业的抵牾,并使之屈从于国家经济生长的团体优点。

现在,无论是哪一级的金融机构,只要是经过中国人民银行答应业务的,着末,出了题目齐全由中心银行来认真。其效果是,一方面,中心银行方便不会发给金融机构业务允许,弄得在许多地方融资渠道不流通,另一方面,背在中心银行身上的包袱越来越重。

金融监禁体系的题目由来已久。每当有学术讨论会,总有许多学者严正地指出上述题目,但是,大多数品评都宛如不知去向,没有下文。正是由于对金融监禁体制自己没有举行认真的革新,使得金融监禁的效果并不理想。金融体系大巨微小的危急屡见不鲜,“四面动怒,八方冒烟”。中国人民银行监禁司就象救火队一样,忙得不行开交。如果再不珍视革新金融监禁体制,只怕等到金融危害积累在了肯定水平,有朝一日会集发作出来,就要吃大亏,闯大祸了。

[1]本章综合了《民营银行二百问》中有关章节。加入这些章节写作的有陆军、史晋川、董辅仍、杨再同等人。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银行金融范文篇4

一、推动金融服务产品业务创新

农商银行在市场反应力方面迅速,同时可以获得地方上的很多支持,因而能够在金融服务营销方面获得一定的优势。但是现如今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力度方面在不断加强,并且大力提倡推动特色场景和业务的发展,实现综合化的服务,以便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假如农商银行不能够利用这样的创新发展趋势和实际要求的话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也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商银行需要改革金融服务营销模式,而改革营销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促进金融服务产品和业务的创新,确保各项服务与群众的需要相符,以便拓展市场营销渠道,扩大各项服务与产品的影响力。在信息化市场环境之下,电子金融服务的需求量逐步增多,也是金融服务改革的重要趋势。农商银行要看到这样的营销契机,在自身的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创新,提供新型服务以及金融产品,比方说发展电子业务,如发展社区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在电子银行业务推出之后,可以将线下和线上的银行服务整合起来,使得个人以及企业均可以获得个性化服务,便捷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柜台工作压力。

二、加强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

市场营销是农商银行金融服务发展以及拓展延伸的重要路径,在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市场营销当中市场细分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所谓市场细分,是营销人员利用需求差异因素将某个整体市场消费者划分成拥有差异化需要的群体。在实施了市场细分工作之后,农商银行能够更加深度全面的掌握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要以及他们需求的满足情况,把握好目前商业银行发展市场的整体环境,以便抓住机遇找准目标市场,设计和实施科学性强的营销策略,从而赢得市场优势,扩大市场占有量。农商银行需要将市场细分作为营销模式创新改革的基础,以确定和把握好目标市场为宗旨,让不同客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得到满足。比方说,农商银行可以对服务辖区当中所有的客户情况展开细致调研,并根据实际状况把整个市场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次为经济活跃,金融服务需求强烈,同业竞争情况突出;第二层是为经济比较活跃,金融服务需求比较旺盛,同业竞争情况比较激烈;第三层是使经济不够活跃,金融服务需求相对较少,同业竞争小。在细分好市场之后,农商银行则着手掌握客户需要,结合银行经营方法、营销力量、金融产品等的具体情况明确服务对象,选定目标市场,实施营销战略。

三、规范金融服务产品定价策略

在全面推进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客户对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以及相关产品的需求也有所提高,其中也特别涉及到了金融服务产品定价的问题。农商银行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当前的整个利率市场缺乏敏感度,因而难以有效应对成熟定价机制,进而影响到农商银行的整体利润。所以,农商银行要想推动营销工作的发展就必须正式产品定价策略的合理应用,立足实际,构建合理科学的定价机制,提升客户满意度,拓展银行发展空间。第一,重视服务定价策略,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认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核心的理念,明确价格是农商银行生存进步的大事。第二,改革定价模式。在对产品与服务进行定价时,要改变过去单一化的定价模式,必须综合分析融资成本、监管部门对银行业务收费项目的要求、客户忠诚度,同业竞争情况等。第三,完善成本核算。农商银行在定价方面必须改变模仿他行的状况,提升财务以及成本核算能力,明确业务和相关产品项目的成本与利润,找到成本与利润的平衡点。

四、打造综合素质过硬营销队伍

农商银行金融服务营销工作的实施会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与前景,而在整个营销模式的运行当中,营销工作队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到营销工作的质量,所以加强对营销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对营销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同时做好相关岗位的安排,并根据岗位需要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其中需要特别注意构建动态调整的人员编制长效机制,对各工作人员的配置情况进行科学调控,对网点营销团队进行发展,并打造具有合理分工、明确权责和能够协调合作的营销管理系统。这样工商银行不同的营销团队可以专门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对他们实施产品营销以及客户关系维护。第二,加大对营销队伍综合素质的培训力度,不断锻炼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营销素质,同时注意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增强他们的整体工作活力,确保营销队伍工作价值的发挥。

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在农村的发展过程当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商银行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给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能够给广大群众提供更加贴心和优质的金融服务,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农商银行在发展进程当中受到诸多限制条件的影响,在市场营销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农商银行要立足实际拓展以及创新金融服务营销模式,有效改善营销质量。

参考文献:

[1]笱永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营销问题所在和改进措施[J].现在商业,2016,(26):89-90.

[2]袁园.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研究[J].时代金融,2017,(5):3-5.

银行金融范文篇5

品牌具有鲜明的外在形象和深刻的内涵。成功的银行品牌,是银行战略决策能力、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企业文化等诸方面内容和特质的结晶,是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日趋深入和金融开放的日益扩大,重视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和发展高品质的品牌资产,是时代的呼唤,是竞争的要求,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要成功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借助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契机,使品牌建设与银行的整体定位、整体战略相结合,从根基上提升银行的品牌价值。

第一,要明确企业定位,累积品牌优质内涵。能否建立银行的强势品牌,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银行国际化品牌的塑造,要依靠持续的、有历史传承的产品和服务积累、经验积累、能力积累、社会资源的积累;要通过综合比较,实现差异化定位,改变长期以来同质化特点明显的问题;要处理好利润最大化和信誉最大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完美结合。

第二,要学习国际经验,提升品牌建设水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打造国际化品牌,就是要参照国际标准,按照国际先进银行的通行做法,引进现代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形成后发优势;培养、巩固和提高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第三,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夯实品牌建设智力基础。品牌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银行要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业务素质和创新意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系统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开发方案,为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第四,加强战略管理,增强品牌战略执行力。好的品牌战略,不只是符合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必须能渗透到银行经营的各个层面,内化到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推动,打造个性鲜明、联想丰富、高价值感、高美誉度与忠诚度的强势品牌。因此,必须重视战略管理对品牌建设的关键作用,加强品牌战略与经营管理的联结度,强化品牌战略执行力,整合银行内部资源。

二、坚持金融产品营销与服务的不断创新

银行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努力追求和发展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营销与服务。

(一)金融企业营销定位多层次化、特色化、创新化

1.多层次定位。目前,各家银行片面追求高档次,统一向“高品位”看齐,把市场目标集中定位在大企业和高端客户。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现状,大型企业和高消费者仍只是少数,而金融企业的自身特点要求客户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持久强劲的存储力。商业银行应主要把市场目标定位在广大中小企业和消费群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工薪层和中等收入者,同时,集中优势资金兼顾大企业和高端客户,实行多层次定位。

2.营销特色化。银行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在为客户提供全部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应突出自己在业务经营上的特色,从而有别于竞争对手,确定自己在市场上的最佳位置。

3.要注意创新。以动态营销取代静态营销,现代金融企业必须抛弃过去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静态营销思想,要驾驭未来,必须以变应变,随时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变化情况,调整其经营内容和服务项目。其次,以市场开发取代占有。随着金融竞争和市场细分的加剧,银行必须采取创造市场的策略,推出新举措,创造新思想。在市场定位上作调整战略调整,以期形成各自特定的客户群体和服务范围。再次,以关系建立取代产品推广。广大客户认购金融产品的决策,更多的是建立在知识、信息、信任、关系、他人赞扬等基础上。

(二)注重服务增值,开展“特色”、“名牌”、“创新”服务于文化特色之中

客户和市场的不断变化,决定不求大而全,求精尖,求规模优势,应成为服务战略上的选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银行效益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服务水平的高低。那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服务的本质在于具有文化特色。现代营销需要使买卖关系淡化为文化展示与交流,从而拉近客户与银行的关系。无论是“名牌”、“特色”还是“创新”服务,都是经营多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有鲜明个性的服务“精品”,它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在企业经济活动之中,体现在银行与客户接触的各种层面上,并赋予银行名称以特有的内涵,使其信誉倍增,极富魅力,对客户有较大的吸引力,银行也能够取得可观的效益。因此,了解银行营销面对的文化环境,了解目标客户的文化背景,消除文化障碍,争取客户的文化认同,是商业银行营销的重要任务之一。

2.服务的根本在于革新银行的服务理念。就服务本质来讲,客户从银行服务中得到结果只是一种满足感,一种方便感,一种被尊重感,一种精神愉悦感。这种感觉和感受的形成,不仅来源于服务设施、服务环境,而且更来源于服务者本身,来源于服务者所提供的超常的高于一般标准的服务。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服务者是否具有丰富的金融商品知识,娴熟的服务技能,更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而独特的服务理念,这是形成“精品服务”的关键所在。银行要注重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现代金融企业营销意识,自觉掌握金融商品有关知识和接待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取得营销交易成功。

三、坚持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由于金融营销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应采用符合其特点的多样化营销手段。这些营销手段主要有:

第一,开展知识营销。随着高新技术手段在金融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客户也越来越感到迷茫而不知如何使用这些产品。因此商业银行在努力开发出知识含量高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客户进行使用。通过知识营销,使客户了解并懂得如何使用金融产品以及使用所带来的便利。

第二,加强网络营销。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金融企业的传统业务方式提出了挑战。尤其在银行业,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和快捷的服务。它打破了时空界限,24小时服务,而且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因此必须加强网络营销来建立自己的品牌以获取更多的客户。

参考文献

[1]万后芬《金融营销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2][美]RogerA.Kerin;StevenW.Hartley;WilliamRudeliusMarketing《TheCorewithOnlineLearningCenterPremiumContentCard》,清华大学出版社

[3]交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塑国际化品牌创一流竞争力》,载《中国金融》

银行金融范文篇6

关键词: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金融市场管理

银行服务营销工作是银行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银行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各个银行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就需要提高自身金融服务营销工作质量,对以往的服务营销模式进行创新[1]。本文就对银行服务营销的概念进行阐述,并提出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营销工作的具体方法,从而提高银行金融服务营销工作质量。

一、银行服务营销的概念分析

银行服务影响工作是指银行工作人员在了解每一位可客户的内心需求的基础上,为客户开展相应的活动,对银行的服务质量进行改善,获取客户的信任,营造良好的口碑,保证银行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从而推动银行实现快速发展[2]。因此,银行服务营销工作对银行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此种工作的重视。通常情况下,银行服务营销具备异质性、无形性以及循环性这三个方面特点:首先,在异质性方面。由于不同的客户需求是不一样的,面对此种情况,银行所进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就会呈现出差异性,体现出异质性特点。其次,在无形性方面。由于银行服务营销工作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且不同的服务呈现出不用的形式,所以在工作中体现出强烈的无形性。最后,在循环性方面。客户一旦购买了银行产品,就是选择了银行的服务工作,在此种情况,银行工作人员会长期对客户提供服务工作,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循环性。

二、银行服务营销的核心目标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银行发展速度迅猛,因此,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在此种情况下,银行就需要在服务营销工作中制定核心的目标,具体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就需要保证服务营销工作的个性化,加强对银行服务营销模式的创新工作,深入研究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再根据客户的需求制定服务营销手段,保证营销服务目标的个性化[3]。其次,现阶段,各个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经常会退出不同的服务营销、产品,在此种情况下,银行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保证金融服务营销的专业化,从而获取更多客户的信任,取得客户的支持。最后,现阶段,我国银行发展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在此种情况下,银行就需要保证服务营销核心目标具有国际化特点,从而提高银行金融的交易情况,推动我国银行实现快速发展。

三、银行金融服务营销模式在新时期金融市场管理中的对策分析

1.银行加强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质量。现阶段,银行在工作过程中每天所遇到的客户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客户有有着不同的需求,也会为银行带来不同的价值[4],面对此种情况,银行要想保证客户不流失,就需要加强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银行需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对客户进行分类,然后对投资力度大的客户提高服务质量,银行服务人员可采采用上门服务等服务方法,为高端客户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其次,银行需要针对高端客户设置一些专门柜台,方便高端客户对问题进行咨询,从而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保证客户不会流失。最后,银行需要与高端客户定期进行沟通,对高端客户的内心需求进行了解,针对性为客户提供服务,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档次,从而保证银行金融服务营销工作质量。2.创新银行金融服务理念。现阶段,在我国银行快速发展的今天,对银行营销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银行企业要想保证金融服务质量,就需要创新金融服务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方面,银行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客户利益为主的原则,以客户为主要核心,提高自身服务营销质量,获取客户的信任,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银行需要对自身服务环境进行创新,保证金融服务环境,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保证服务质量。3.银行对客户经理制度进行完善。银行客户经理是银行展开金融服务营销工作的基础,因此,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就需要对客户经理制度进行完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企业需要在社会上加强对客户经理的选择,选择懂得金融知识、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内容的高素质人才,为银行金融服务营销工作奠定基础。其次,企业需要对所选择的人才进行培训工作,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沟通能力等方面内容,在培训结束后再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的人员才可以上岗工作,从而保证银行客户经理的工作质量,推动银行快速发展。最后,银行需要为客户经理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客户经理在平台上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为银行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银行发展迅猛,因此,企业要想保证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提高金融服务营销工作质量,对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创新,并转变以往的经营观念,对每一位客户的内心需求进行了解,根据客户的内心需求选择金融服务业务,从而保证金融服务工作质量,推动我国银行实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桂琴,曾勇.ING直销银行金融服务营销中的价值主张与价值共同创造研究[J].管理学报,2015,12(5):765-771.

[2]谢结云.中国农业银行G分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张莹莹.合肥市某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营销策略改进研究[D].安徽大学,2016.

银行金融范文篇7

关键词:土地金融处;初期工作;土地政策;土地金融制度

农业金融大体上分为不动产金融、动产金融及对人信用金融三种。所谓不动产金融,是指以不动产作为抵押从事放款,或以不动产抵押债权为质而从事放款。土地金融即属部门之一(另一种为建筑金融),是农业金融的重中之重[1]。“欲使农人经济地位向上,则此种金融最为必要。……得成为土地之所有者。此种金融如能圆滑施行,实为解决佃农问题一有效之办法。”[2]土地金融的重要性势必会引起当局密切关注与重视。战时为建立中国自身的土地金融制度并协助推行“平均地权”政策,中国农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农行)在1941年4月1日成立土地金融处(以下简称土金处)开办土地金融业务,向政府机关、农民以及农民团体提供长期低利的农业资金(后也向市民贷予资金)。土金处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土地金融制度诞生,其后开展的各类放款业务对解决战时农村土地问题进而支持前线抗战,发挥了一定作用,并有利于战后促进农村与城市的短暂复兴;直到1949年7月撤销,存在长达8年时间。尽管学术界对土金处的各方面情况有所研究,包括成立背景、业务办理情况及存在的不足①。但笔者以为,已有研究对土金处1941年度成立的历史背景、根本目的并未做出深入探讨。另一方面,相关论著对土金处在1941年4月1日成立后,该年内的其他基本情况也缺乏完整论述,语焉不详。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档案资料汇编与中农行发行的《中农月刊》和《本行通讯》中的有关报道,重点梳理出土金处在1941年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做一探讨,以期能够形成对它更为完整、准确的认识。

一、推行“平均地权”政策与建立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

在诸多的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是其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为直接、根本的要素。虽然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生产甚为发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农业文明,但这并不能否认传统社会土地问题的严重性。当然,主要是土地分配与占有的严重不均。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传统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农民拥有的土地为数很少。加上经常性天灾的发生,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农民土地不断被大地主、富农等兼并,最终导致绝大多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无法继续生存,引发众多的农民起义,而“均田地”则是他们经常提出的口号,甚至成为农民起义的最终目标。近代以降,受外来资本主义冲击与国内封建势力剥削等因素影响,农村大量的土地被兼并、破坏,土地上的农业生产也大受其害,致使近代中国农民极度贫困②,农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毋庸讳言,尽管在晚清与北洋政府时期政局混乱,军阀割据称雄,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对救济农村与农民则较为重视,相应地采取了部分救济措施,但均未着力改革土地占有关系,仅是一些暂时的治标举措,最终当然无法有效改善农村与农民的面貌。与此同时,农村中严重的土地问题也引起社会上一些个人、党派与其他团体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为此提出各自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方式。孙中山先生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一直关注中国的土地问题,其创建的“中国国民党之前身中国同盟会,对于解决土地问题之主张,即以‘平均地权’四字昭告天下”[3]。众所周知,解决土地问题关键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中,民生主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均有“平均地权”的要求,这成为国民党解决近代中国土地问题的指导思想,它试图以渐进改良方式推进解决中国土地问题,反对暴力没收地主土地。就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而言,其最初主张实行土地国有与耕者有其田,后来演变为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再变为定价收买,并重申耕者有其田③的主张。其目的是要使农民成为具有独立经济地位和独立人格的自耕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农村中的中产阶级[4]。但无论是实现土地国有还是耕者有其田,在此过程中均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帮助政府进行土地征收及贷放农民等活动。其后,也强调政治建设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平均地权”,对土地的处理差不多就是政治上的中心问题[5],始终坚持孙中山用和平方式改革土地制度的路线。由上述理论可知,建立必要又完善的土地金融制度,融通土地交易的长期低利资金是推行“平均地权”政策不可或缺的一步,土地金融制度将在国民党中提供最核心的资金支持,可以视作此后国民党开展的基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尤其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当时不仅国内有大规模战争以及频繁发生的各种灾害,同时还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近代农村耕地不敷利用,地权分配不良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战前土地委员会调查,全国纯粹佃农的数量约占全国农民总数的15.78%,再将兼佃农的数量加入统计,则总数约达全体农民的37.19%,即在租佃制度下讨生活者,约占全体农民总数的1/3。至于佃耕面积之广,更是令人吃惊。根据同一调查,全国佃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0.72%,尤其以西南地区与东南地区更为严重,各占60%左右。对此,政府将如何实现“平均地权”政策,是一个重大的、必须解决的课题。而此时农村中资金枯竭④,也对土地利用与分配皆产生莫大影响[6]。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的土地关系让整个中国的土地关系陷入极其严重的阶段,成为民国以来土地关系最为严重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土地高度集中,贫苦农民纷纷失去土地;地价高涨,地价与物价高涨是农民失去土地的主要原因;地租高涨;高利贷空前猖獗;捐税的增加;土地荒废。总之,抗战大后方土地关系的恶化不仅使农村经济滑至险境,整个抗战经济也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7]。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因各种内、外部因素使然,国统区政治、经济环境渐趋恶化,在农业和农村领域反映得特别突出:一是从1940年到1942年,国统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少;二是土地成为重要的投机对象,加之土地畸形集中和地权的剧烈变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最后沦为佃农或游民。这导致农村时常发生暴动,尤其在四川,农民暴动接踵而至,对农村的稳定与国民政府统治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8],进而,更不利于后方支持前线持久抗战。要想解决农村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且严峻的土地问题,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土地金融制度;而欲有完整的土地金融制度,先要成立健全的土地金融机构。建立土地金融制度首要是创设土地金融机关,当时的土地问题专家对此也有极其清楚的认识并对此长期倡导。事实上,成立专门且独立的国家土地银行筹措资金,借款给农民购买土地,农民清偿后土地归其所有,是西方各国实施土地金融制度的通行做法,如德国、法国的土地信用银行,美国联邦土地银行等。在中国近代农村危机凸显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大批从事农村金融、土地问题研究的学者就已展开有关土地金融的理论探讨,如萧铮、黄通、吴文晖、王世颖等。一方面,他们翻译并出版西方相关著作,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土地金融制度与现状[9]。另一方面,他们积极研究中国当时的土地分配情形、土地政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萧铮等人还积极倡议创设中国土地银行以建立土地金融制度,并在涉及土地政策与土地金融的会议上,都有相关的提案。1935年11月23日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召开,萧铮等人提交了《积极推行本党土地政策案》,周伯敏等人提交了《设立土地银行流通金融复兴经济案》等几项提案。他们均建议尽快设立专门的土地银行并将其作为国家专营事业,同时,会议强调了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金融制度的重要性[10]。实际上,此一时期也曾出现关于如何建立土地金融制度的多种看法。如有人提议将农本局改组为土地金融机构,但农本局除流通资金外,尚有调整农产,节制食粮的工作,均不易加以改变[6]。还有人主张直接改革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如著名学者朱通九、卫挺生等人提出,务必使其以“土地统制”为第一任务,通过发行土地债券购买地主逾额土地,再行转售给无地农民的方式实现“平均地权”[5]。在此主张的直接影响下,“在民二十五年,该银行奉财政部令,至少应以五千万经营土地及农村放款,对于救济自耕农应特别认真办理等,此实为我国政府对土地金融关切之史篇”[11]。总体看来,当时国内绝大部分时期是处在军阀混战和国共内战的环境中,既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国民政府也并未重点关注土地金融事业⑤。土地金融问题一度搁置。全面抗战爆发后,萧铮等人再次提及成立专门的土地银行以建立近代土地金融制度,并主张在各省建立土地银行分行,发行土地债券,配合。因而,1938年3月31日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战时土地政策草案》,其中第六条即规定中央应设土地银行[10],但抗战初期的紧张严峻形势致使国民政府根本无暇顾及。然而,随着沿海都市相继沦陷,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政府把目光转向农村”。1940年政府为加强集中管理金融,在四联总处内成立了农业金融处,以此强化各地的农贷工作。1940年3月,四联总处公布《中央信托局,中国、交通、中国农民三银行及农本局农贷办法纲要》,其中在“农贷种类”中有“佃农购赎耕地贷款”一项,这类似此后土地金融业务中的扶植自耕农放款;然此纲要颁布以来,此项贷款并未推动。1940年4月,手令财政部:“土地银行实为平均地权过程中重要业务,应从速着手计划筹备,或即以农民银行为基础,兼办土地银行之业务。”[12]这份来自最高领袖的指示,增加了土地问题专家们成立中国土地银行的信心。在随后的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7月1日)上,中央委员萧铮等12人再次提议:“拟请设立中国土地银行,以促进,实现平均地权,活泼农村金融,改善土地利用案。”[13]再次强调:平均地权的实施、的实行,有赖于土地金融机构成为唯一的经济源泉,详细列举土地金融机构应有的四项使命,并附具《筹设中国土地银行办法纲要》,获得大会决议通过。此纲要在会后被上报到处审议,蒋要求四联总处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尽快拿出商讨结论。四联总处随即组织来自财政部、四联总处、农本局、农民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的代表与部分土地问题专家,召开座谈会。会上就几个主要问题开展讨论:是否由银行贷款给佃农就能实现“耕者有其田”,“照价收买”政策是否应由银行机构办理,在抗战时期是否相宜,长期信用的年限到底多少年合适?[14]最终四联总处否定了萧铮等人的纲要。原因在于,众多代表除认为中国农村土地集中情形并不严重,战时不宜分化地主外,还指出由银行贷款给农民购置土地只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途径之一,需要诸多前提条件;为便利农民,也不宜将长期农贷(即土地金融)单独划分出去,可由有发行权的中农行兼办长期农贷;同时由于“照价收买”政策难以推行、低利债券不易发行等诸多问题,这些均非短期内能够解决[15]。财政部将讨论结果呈请后,蒋于1940年11月26日批示:“查平均地权为三民主义基本要政,土地银行自为推行此种政策之枢纽。惟查现在中、中、交、农四大国家银行原订规章各有主管,但实际业务并无区别,揆诸中央分别设立各银行之本旨,实有未符。所有土地银行业务,与其另行新设,不如照中正本年四月初手令责成农民银行暂行兼办,积极筹备进行,藉符七中全会之决议。”[16]随后,萧铮也获得蒋的复电:“命农民银行参照土地银行办法之要旨,先行试办,俾早日逐渐实现土地银行应有之任务。”[17]至此,设立中国土地银行的提议被完全否定,由中农行兼办土地金融业务被提上议事日程,土金处从1941年2月起开始筹办,定位是中农行所属的兼办土地金融业务的机构。

二、土金处匆忙成立、完善基础并涉及放款业务

经过大约两个月时间的筹备,于1941年4月1日中农行成立8周年纪念日,土金处即匆匆宣告成立。对此,土金处处长黄通曾说道:“我们中国商界有一句古老话叫做‘先行交易,择吉开张’,但本处的情形恰恰与此相反,是‘先行开张,择吉交易’的。”换言之,土金处并未做好成立前的筹备工作就成立了,主要是为尽快吸引已经在地政机关、学术机构服务的专才转到土金处服务,罗致人才[18]。正因为如此,从其成立到1941年9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国农民银行兼办土地金融条例》最终确定具体业务范围期间,土金处仅是完善基础,包括催促所属人员迅速到位、制定分支机构的组织规程、编定业务计划等。在兼办条例颁布后,土金处一方面相应修订完善先期制定的各类放款的专门规则与配套规则再送交审核;另一方面,此时的重点工作是涉及放款业务⑥,即业务的宣传、洽商与联系工作。直到该年12月23日,财政部最终核准五种放款具体的操作规则后,从1942年开始土金处才得以正式开展具体的放款业务。可以说,其在1941年做的基本是“书面上的工作”。(一)简单筹备,匆忙成立中农行匆忙编订土金处的业务大纲与组织规程,土金处筹备尚不充分便宣告成立。“最高当局鉴于此种需要,确属刻不容缓,乃手谕本行兼办,本行奉令后,即着手筹设土地金融处”[19]。鉴于建立土地金融机关的必要性与迫切性,1941年2月,黄通⑦等人开始积极研究实施办法,并协同财政部、中农行等部门共同商讨筹备事宜。1941年3月6日,中农行顾翊群代总经理召集各分行的负责人、秘书及处长等,同黄通举行座谈会。会上,黄通重点阐释了办理土地金融业务的重要性、业务内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规划了中农行举办土地金融业务的具体步骤。最后,顾翊群代总经理也提出若干意见。同时,此次会议还制定了九条《中国农民银行兼办土地金融业务大纲》以及土金处的组织规程,并送中农行董事会讨论审核,关于土地金融业务详细的推行计划也正在草拟中[20]。出人意料的是,3月份中农行董事会通过的业务大纲、组织规程均还在财政部审核期间,4月1日中农行土金处竟然匆匆宣告成立,筹备时间显得非常紧迫:“本行土地金融处,自由黄专员通开始筹备,按照一定程序,积极推进,其业务大纲及组织规程等重要章则,已先经董事会通过,正送请财政部核准,该处即于四月一日本行庆祝八周年纪念时正式成立……实际工作,不久即可开始云。”[21]就其制定的组织规程而言,与此后财政部核定的基本一致,对土金处的内部组织、人员构成、职责等均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如:“土地金融处设处长1人,副处长1人或2人。土地金融处的职责是推进与考核土地金融业务、审定契约、资金筹划、发行与保管债券、管理与处置担保品、业务调查统计、编拟章则及账册等。设置六课负责具体业务,各课设课长1人。”[22]至于其中六课,在战后的1947年10月,为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农行曾对此重新做出了调整,裁并成四课,并报财政部审核通过[23]。至于中农行3月拟定的“业务大纲”与9月份最终易名为“兼办条例”的两份条文,经过比较发现两者在内容方面大致相同。第一条规定为:“本条例依中国农民银行条例第十一条之规定,制定之。”并在第二条中明确指出业务宗旨:“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处办理土地金融业务,以协助政府,实施平均地权政策为宗旨。”还规定了土金处即将办理的六种土地金融放款业务;办理该业务的基金为1000万元,于资本总额内,就财政部认定的股本一次缴足,必要时,得呈请财政部核准增拨;土地金融业务的会计完全独立;发行土地债券的办法另定;在中农行内设立土地金融审议委员会审议土地金融业务,等等[24]。值得注意的是,前后两份条文在业务设置上仍稍有区别。3月份制定的业务大纲中规定土金处应该办理的六项放款业务为:扶植自耕农放款、土地征收放款、土地改良放款、土地重划放款、照价收买土地放款与地籍整理放款。而9月5日公布的《中国农民银行兼办土地金融条例》中,并不包括办理地籍整理放款(实际上,此项业务在1943年才开始办理)[25]。(二)完善组织、业务基础为奠定土金处的健全基础,以便实际工作得以开展,土金处成立前后曾多次催促各方人员迅速到位,以求尽快开展实际工作:“向各方约定专才,担任主要职务,近已陆续报道,不久当可到齐。”[26]在土金处多次催促下,终于,一课课长在5月27日报到,二课课长6月11日报道,三课课长在5月26日报道,四课课长在5月5日报到……其他人员直到7月份中旬才报到[18]。在有关人员相继报到的过程中,土金处分支机构的组织规程、发行土地债券计划与年度业务计划也正在积极草拟中。不久,分支机构的组织规程也基本制订完成,规定:中农行总处设立土金处,最高负责人为处长;中农行视情况需要,在各分支行设立土地金融股,或土地金融业务员,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各股设立主任一名,掌握股务,并设副主任辅助之;土地金融股办事细则另定[27]。发行土地债券方面,为了筹资更多资金以推进各项业务并活跃金融,土金处缜密制订详细办法,将交由审议机关审核[25]。发行土地债券,对一般农民及金融市场均有较大利益。土金处6月推出了1941年度的工作计划:一是业务依照性质不同分为普通与特别两种,其中除了扶助自耕农放款由于关系较为复杂,是特殊业务外,包括土地改良、土地征收放款等其他五项为普通业务。二是除在各省依照普通业务办理外,计划选定若干地点为实验区,协同地政机关积极推行以资示范;为了实现“机关学校化”的信条,并使理论与行动打成一片,拟与总处经济研究处配合,进行研究工作,以增强社会人士的地政及土地金融业务知识[28]。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具体的业务开展上,还是在普及土地金融知识方面,土金处在工作计划中都尤其注重开展工作的方式,这将有助于其顺利开展各种工作。与此同时,由于中农行兼办土地金融业务,“事属创举,为谋集思广益共策进行起见,特成立土地金融审议委员会,聘请各有关机关长官及地政专家担任委员,负责办理土地金融业务之审议及推进土地金融之联系事项”[29]。由于7、8月份敌人的反复轰炸,行动极为不便,首次会议直到7月29日才得以召集。8月24日,土金处为推进业务起见,召开第二次土地金融审议委员会,陈立夫等九位委员到会,会议由顾翊群委员主持。首先,顾翊群委员报告了上次会议的决议案和立法院审议兼办土地金融条例的经过;其次,讨论决定追认上次谈话会的决议,并选定川康、湘、陕、桂四区为土金处业务区域,每区至多选择三县,先行筹办,见成效后,再逐步推行[30]。虽然早些时候财政部已经核定了中农行兼办土地金融业务大纲,但“立法院于修改本行条例时,认为本处业务攸关甚大,必须以法律定之。经该院财政,土地法,商法三委员会于七月十二日、二十五日及八月六日前后三次之慎重审议,决定将业务大纲改称兼办条例,并将条文修正,于八月九日送立法院大会通过”[18]。9月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国农民银行兼办土地金融条例》。为此,再次修正了中农行条例:“本条例系二十四年六月四日颁行,曾于二十六年六月三日修正一次。兹以兼办土地金融业务,又经立法院重新修正。”[31]新的《修正中国农民银行条例》第十一条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于总管理处设土地金融处,兼办土地金融业务”一句[32],至此,土金处真正确定了其法定地位。10月24日,根据兼办条例的新规定,土金处部分修订先前制定的照价收买土地放款规则、土地征收放款等规则,先经过土地金融审议委员会审议,待董事会通过后,再把五种规则各五份,备文呈送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请求鉴核备查[33]。11月,土金处相继制定了与办理土地金融放款密切相关的诸多办法、规则,并获得中农行常董会议的通过。如:《本行土地金融处地价调查办法》9条、《本行土地金融处地价估计办法》15条、《本行土地金融处放款担保实施细则》18条、《土地金融处暂行会计规则》等[34],这将指导并促进土金处的业务顺利开展。到12月22日,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战时土地政策实施纲要》,是战时土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涉及关于办理土地金融的诸多规定。紧随其后,财政部于23日核准土金处拟定的《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处扶植自耕农放款规则》《中国农民银行土地金融处土地改良放款规则》等5个关于土地金融放款业务的具体规定,这是开展土地金融放款业务具体的、最重要的操作规范。此后,土金处得以在更广阔地区内,以更大规模推进放款业务办理,从而促进其工作在1942年进入一个新阶段。(三)宣传、洽商与联系放款业务在《中国农民银行兼办土地金融条例》公布后,涉及放款业务是此一时期土金处的重点工作,随后,土金处便积极行动起来。其业务方针,着重于扶植自耕农放款与土地改良放款,这是考虑到除调查土地分配之外,同时为了促进农业的增产。可是怎么去扶植,还找不到法律的根据,只好希望先由政府制定法令,再配合以土地金融放款,因此派了几位课长去四省政府接洽[35]。9月,土金处即派出第三、四课的课长,去桂林和成都等地,与各地省政府与其他机关商洽解决业务上的各项问题,一俟策划成熟,业务即可开始。“各省听闻本行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呆滞之土地得获资金化之便利,纷纷请求抵押贷款,不仅有农地抵押,也有部分市地抵押等”[36]。在商讨期间,土金处的工作人员提出,试验区域的选择要考虑以下方面:地权集中情况、农民的购买力、文化水准、地主阻力与地方秩序等。因这种工作同各地地主有切身利害关系,他们在社会上均是有权有势的领导者,政府往往是站在他们一边,想由政府创设扶植自耕农的法律,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后来经过反复磋商,总算在11月选定了四川与广西几县为扶植自耕农示范区[35]。“土金处准备协助政府分段收买大地主之土地并转租佃农,由政府加以扶植,使得佃农有分期偿还地价之能力。如是,则佃农在数年后便可成为自耕农”[37]。广西省政府指定北流等三县为试办扶植自耕农示范区,并拟定了《广西省扶助自耕农条例》,准备呈行政院备案[38]。在四川,最后确定北碚与巴县为扶持自耕农示范区,实际上,后来只在巴县进行了有限的间接扶植自耕农的工作,并未进行创设扶植自耕农示范区的试验[8]。为积极指导业务开展,12月1日,土金处决定在重庆和桂林两地中农行的分行内成立土地金融股。这是当时最早成立的一批分支机构,有利于直接指导并推动当地试办扶植自耕农放款业务;同时,对扩大宣传此项新型业务也不无裨益。在《中国农民银行兼办土地金融条例》公布后,由于各省政府纷纷要求在各省办理土地金融业务,土金处将意见报请董事会请示后,决议拟定第二期办理区域,经过土地金融审议委员会审核后,指定粤浙闽三省为第二期业务办理区域[39]。综上所述,土金处虽然在1941年4月1日正式成立了,但还需继续完善组织与业务基础,因此,难以实现想要尽快办理放款业务的愿望。虽然1941年已涉及放款业务工作,但仅限于联系、洽商和宣传业务,因为政府机关“议定地价、实施征收,都要土金处去协同办理。其所担负的工作是超过了本身职务以外的”[35]。这种工作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相当时间。因此在第一年内,土金处可以说没有实际的放款数字,只是在做准备的功夫。

三、结语

银行金融范文篇8

银行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拓宽业务领域,拓展业务范围,创造出更多、更新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满足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实现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最大化。

按照国际通行原则,一般在评价一家银行或一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时,主要是通过分析银行的收入结构来获得其金融创新水平高低的结论。统计数据显示,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超过50%,有的银行甚至达到80%,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利差收入,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甚至还不到30%,还有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位数徘徊。显然,从当时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水平和能力来看,与国际银行业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大背景之下,中国银监会开始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起草纳入议事日程。

金融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有银行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包括划向政策性业务转变、去除不良资产、改其结构形式以及促其上市等等。当前,在国内国际的竞争环境中,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越来越市场化,并且越来越看重金融创新的作用,他们在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全面指引下,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提升自己走向国际金融舞台的核心竞争力。例如:

工行:金融创新再造中国银行业“大哥大”

对于工行这样一家银行信贷业务长期饱满,即使不创新也饿不死的银行来说,对于“创新”难免前瞻后瞩。因此对工行而言,面对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是创新,是如何引导其广大员工改变其保守的观念。

怎样推动金融创新?工行以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突破口,改变“一人存款三人服务”的旧式储蓄模式,以电子金融创新来主导这项业务,储蓄业务实现电子化,劳动组织形式实现柜员制。2007年,工行把个人金融推向更深层次的创新和变革,利用“金融@家”个人网上银行高新技术,实现“身边银行”到“家中银行”的转变。

对老百姓而言,工行是“身边的银行”,越多越好。但对工行经营而言,过于庞大的网点数量却是巨大的成本管理压力。在面对中外股东追求最大利润的压力下,投入产出的最大边际效益,是衡量银行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各大银行全力争夺零售业务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竞争中,工行坚持把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的金融创新作为制胜“武器”,通过制定对核心客户的优惠指导价格、贷款审批流程等用精细化的创新模式来指导管理,以“创新求变”来保持国内“第一零售银行”的地位不动摇。

2007年工行在金融创新上做的另一篇好文章,是以金融产品创新来破解小企业贷款难题。

工行紧密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开展小企业信贷产品创新,实施融资产品与投资银行产品、电子银行产品等综合营销,通过打造对小企业金融产品线的融资品牌,为小企业提供融资产品系列,在满足了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多样化理财需要的同时,也为工行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市场良机。

工行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的引领下,通过金融创新能力凸显其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引导力。工行对此总结为用金融创新来保持“再造工行”的创新冲动,目标就是超越工行国内第一的极限,再造世界级的中国银行业老大

二、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思考

在西方经济学阵营中,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利弊认识存在着较大差异,因为商业银行创新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并且受制于整个经济金融环境。但是绝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商业银行创新利大于弊。从创新主体看,商业银行只有当预期创新能为其带来净收益时才会从事创新活动;从社会效果看,商业银行创新不仅增强金融活力和渗透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市场机制的灵敏度和作用力,有力推动经济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少数经济学家如亨利?西蒙斯则认为商业银行创新的弊远大于利,他们认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利是眼前的,而弊却是长远而深重的。

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大方向上看,当代商业银行创新虽然有利有弊,而且利弊作用都放大了,但其利始终占主导地位。用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分析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没有创新就没有当代商业银行所表现出来的高层次和高水平,就不可能使商业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巨大的能量和贡献。而商业银行创新过程中的弊端多是一种潜在的危险,这种弊端是可以通过不同创新活动予以克服或减轻的。

三、国外金融产品创新的趋势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利率和汇率出现了剧烈波动。金融机构的旧有经营模式和业务种类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市场,同时又给金融机构创造了新的潜在业务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长足发展及金融理论的突破促使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突飞猛进,而创新成本却日益降低。全球金融领域在强大的外部需求召唤下,在美好的盈利前景吸引下,通过大量的创新活动,冲破来自内外部的各种制约,发生了一场至今仍在继续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业务、新市场、新机构风起云涌,不仅改变了金融总量和结构,而且还对金融体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对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金融新秩序有待形成。对于金融领域内为了应对这种动荡不安的现状而发生的这些变革,我们将其统称为“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后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是一个金融体系不断成长、创新的过程。总而言之金融创新就是指是指金融机构内部要素的变革。自现代银行出现以来,无论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制度,还是银行的传统业务、银行的支付和清算系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创新。本文所涉及的金融创新是指广义的金融创新,其主要包括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以及金融机构职能的创新。金融创新的发展,以60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流动的加快为背景,以七、八十年代的放松管制为契机,一直保持常盛不变的势头。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创新围绕着表外业务、筹资证券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三个方向迅速发展,目前,国际金融创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趋势:1.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多样化。2.表外的重要性日趋增强。3.融资方式证券化。4.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

四、我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银行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最好利器便是金融产品创新。想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新产品开发上抢占先机。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想,金融产品创新的竞争形势将会十分的激烈,脚步稍有放松,就有可能被人家远远甩在脑后。纵观西方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史,从上世纪60年代的避管型创新,转嫁风险创新,防范风险创新等等,到如今西方金融产品各种各样的创新并举,可以看出历史的积淀和各个阶段创新产品的延续性对于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具有多么巨大的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仅有十多年历史,是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专业性银行转变为现在市场经济时期的商业银行,所以在经营管理方面、银行技术设备、人才储备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银行业存在着许多不良资产的问题,如自有资本金不足、坏帐、呆帐等等,承受风险能力很差。这一系列的问题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系统的内在脆弱性,十分不利于金融产品开展创新。中国加入WTO组织,全面履行对WTO的承诺,标志着中国经济金融将全面彻底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银行业将同外资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无疑会非常的激烈。创新能力的差距是中外资银行之间最大的一个差距。一般来说,银行的金融创新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其收入结构中体现出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程度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业务多元化。

从过去单一的银行业务发展为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投资基金、租赁等多种业务,这样一来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就基本上满足。银行业务也从存款、贷款、汇款三大传统业务发展为贷款、本外币存款、结算、证券、信用卡、外汇业务以及、委托、咨询、保管、评估等多种服务性业务并存的新局面;资产业务从工商企业流动资金信用贷款发展到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贷款、按揭贷款、贸易循环授信等;中间业务从传统的汇兑结算扩大到银行卡、代客理财、代收代付、代卖保险与投资基金、代售国债等新业务。

(二)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与健全。

1979年至1983年,我国恢复和成立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984年,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形成管理与运作相分离的二级银行体系,1986年,第一家以股份制形式组织起来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重新开业,1987年,第一家由企业集团发起建立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成立,此后,第一家由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开始营业,其余十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进入我国金融体系;1990年,我国先后成立了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从此证券公司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94年又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年,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民生银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新成员;1997年底,有74家城市商业银行开始营业;1999年,又先后成立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初步完善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五、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创新人才短缺,人力资源管理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金融产品研发、交易和风险管理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是需要有精通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金融复合型人才作为坚实的后盾的。例如,银行业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沟通合作是需要依靠既精通信息技术,又要懂得银行业务的人才,为客户提供个性服务,量身定制理财产品需要有专业的个人理财师。另一方面来看,银行现有的人力资源部门各项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对人力资源的运用观念淡薄。人力资源管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影响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

(二)、金融创新环境约束

一方面,作为经营主体来看,在很大的程度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四大国有银行无论在从业人员、机构数量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等方面都占有垄断地位,这种行业的垄断,是不利于金融创新的。另外,过多的金融管制抑制了金融创新,现今金融管制仍相当严格,这与在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后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情况是完全相反的。

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来看,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最大的客户群。就目前的情况来分析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够强,但消费意识、投资理财意识是较弱的,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个中介来投资理财、消费的意识淡薄。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万亿元民间手持资金约万亿元。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截至2010年上半年,居民存款已达19.7万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截止到8月份,居民户存款又相对上半年的统计增加了3404亿元,同比多增3823亿元,由此计算,目前居民在银行的储蓄存款已超过20万亿元。但长期以来国人根深蒂固的消费观念使得个人理财、消费信贷等业务至今仍不能像西方那样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社会公众金融意识的淡薄不仅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同时也助长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惰性,从而也就没有可能向消费者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零售性业务。

(三)收入结构仍然单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是以经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质推动力仍然以投资增长为主,这就决定了信贷业务在银行业方面存在着相对优势,因此,收入来源依靠利息,利润增长高度依赖利差。近几年,金融宏观调控、银行管理层和监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发展中间业务,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比例,但实际收效甚微。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达95.4%,银行净利差收入与营业利润的比例更是高达341%。2010年上半年,我市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和金融企业往来收入之和近15亿元,占全部收入的比例达80%以上。其中利息净收入占金融机构业务总收入的87%,利润增长中近九成依赖利差。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大银行利差收入只占50%左右。

对银行产品创新的约束

电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是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金融工具的创新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尽管近年来,国有银行的电子化网络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还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内的应用相比于西方金融业中经营的电子化、网络化仍有着很大的差距,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技术应用阶段。由于我国银行业务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融合还不足,各银行之间技术的标准性、规范性仍有所差距,使得银行产品通用性较差,以及使产品深层次的创新受到相对制约。

(五)商业银行体系总体上流动性依然充裕

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超储蓄率持续下滑,银行间本币利率走高,流动性过剩虽较之前两年不断有所改善,但存贷差总量的不断堆积,使得今年上半年,全市存贷差总量达80亿元。这种适当的储蓄水平、仍在堆积的存贷差总量、大幅增长的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量等一系列现象表明,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依然较为充裕。从深层次看与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密切相关。2010年二季度,央行调查结果也显示:在股市大幅下跌中,居民对储蓄存款的意愿较上季又有所增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总体过剩的产生机制将长期存在,制约着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

(六)金融法规不健全,秩序不规范

我国已出台的一些金融管理制度滞后于金融实践,这是由于金融业发展的模式是先实践后监管,这种做法故然有其优点,但不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给违规者以可乘之机。例如证券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将大量银行资金引入股市,金融机构变相提高和盲目提高存贷款利差,挪用股民保证金等违规操作,扰乱了金融秩序,不利于金融监管。

六、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对策

(一)培养和引进专家型人才,发展中坚力量

金融创新产品的交易与传统的银行业务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复杂性,需要专家型人才从事创新产品的研发管理、交易管理和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人才需要具有高素质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对创新产品的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控制。

金融市场发展之关键是专业人才,正如21世纪发展之最终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养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丰富经验的,熟悉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了解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特点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科技创新

金融创新要依托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金融创新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近八百年的时间内,经济基本上没有增长,科技进步也基本停滞。但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几次大规模的科技进步,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按实际值计算的全球人均收入在19世纪增长了21%,在20世纪增长了85%。特别是以信息处理为主的金融业而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极大的促进。这一趋势已经并且还将深刻影响金融业的发展,并且还将更加深刻的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进程,对于金融行为的改变、金融产品创新、甚至金融风险管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国金融业也要依托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紧紧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三)平衡业务间创新比重

加大存款业务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进行业务手段和存款产品的创新,要大力发展企业银行、个人银行和网上银行,推出多功能、高品位的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全方位服务,将现有的客户群稳定。一是要提高汇兑、结算业务的服务效率,保住现在已有的市场份额。二是要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经营租赁、杠杆租赁、回租租赁业务等。三是要迅速增加业务的服务种类,扩展其业务经营范围。四是要积极开展各种咨询业务,利用专业优势和不断发展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和个人开展有关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投资组合设计、风险控制和家庭理财等多种咨询服务。(四)加强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风险管理

针对外汇资金来源、运用不平衡和人民币存贷款期限结构变化的并存,以及紧缩货币带来的资金不稳定,深入分析当前资金形式和存款结构变化,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强资金流动预测预报,强化流动性管理。控制外汇贷款投放,加大外汇存款营销力度,主动防范汇率风险。

(五)加快收入结构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扩大投资交易收入比例和投资交易规模,抓住股市、债券市场及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扩容机遇,加快理财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及融资性信托产品等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电子银行、资产托管、银行卡、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提高综合收益水平。

(六)金融创新与法制完善

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必然要反映在金融法律制度上来。金融法的目的是为金融业提供完整的行为规范和构建稳定的市场秩序,因此金融法必须将金融业的发展创新纳入自己的法律框架之中。如果金融法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完整的、相对自由的法律空间,及时确认、保护金融创新的合理成果,就会导致一些合理的金融创新违法,或者在法律真空中运作。因此,金融业的创新要求金融法律制度随之发展。这样,金融法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实际,也才能与金融创新互为促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监管与创新是一对双胞胎,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利用法律手段,完善金融法规体系,保障金融业的规范发展,切实解决当前的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为金融创新提供一个有安全保障的法律环境。我国应改善金融监管的重点和金融监管的方式,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中央银行宏观监管、行业自律、金融机构自我约束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按照国际惯例,从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市场退出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以降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种种风险,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具体对策:

首先,应当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开展法律所部禁止的金融业务以及建立健全当前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金融法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有些法规的可实施性不强,监管体制存在明显缺陷,规范性文件比较混乱,多种交叉相互抵触;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于准入德规定及实施还不协调健全,而又缺乏相关配套法规或操作规程。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市场监管方面,立法相对不完善、为严格执法现象使监管工作落实的并不很有效。针对以上现象,对于我国金融业在新的时期内创新和改革,首先应当鼓励在现行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努力探索进行法律不明令禁止的金融业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探索成功的基础上对法律做适时进行修改,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并逐步地建立起既有利于发挥金融机构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又监管严密,内部协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完善先进的金融法律制度是十分紧迫的。

其次,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地方仍存在不足之处,自身的自律能力也比较薄弱,导致金融法的宏观调控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为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创造良好的自身条件。。而且各国的实践也表明,完全靠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是很难奏效的。特别是金融市场自身所带有的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法律不可能保证其在良好的金融环境下畅通无阻的运行,着就需要金融市场更加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建立一套合理灵活的自律机制。当然,由于自由竞争下的金融市场南面会出现不平等竞争和信息混乱等现象,仅仅靠自律也是难以有效运作的,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调整和规范。可见,建立有效的自律机制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都是金融业有序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再次,应当建立一种有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法律环境,以增进金融机构在开放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开放,一定要具备一个高效监管的法律制度。但是加强监管不是指加强行政对市场的过多干预,而是要从完善金融立法和执法方面营造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竞争、高度透明、富有效率和秩序的金融市场。

为此,一是要制定新法以弥补旧法空白,如出台有关市场准入,运营以及监管,金融机构的变更终止和破产,以及金融机构整顿重组等方面的立法

二是与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立法,规范各种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建立统一开放,公开公正,有序竞争,严格监管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各种法律法规,以完善金融市场结构,规范金融市场行为,促进融资活动的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尽快清理、修订、完善现有立法,以消除金融法规与金融业实际发展之间的差距,协调好法律体系内部关系,及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重要规章、条例上升为法规、法律,并增强法律规则的可操作性,以提高其在金融业发展创新中的约束力和权威性。总之,当新世纪全球金融业趋向整合的情况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创新就益发迫切和重要,而完善相应的金融法律制度亦更加急切和任重道远

银行金融范文篇9

自1994年税率调整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税收负担逐步加重,影响了银行的经营业绩。大量利润税收化不仅使得银行财务指标恶化,还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缺少充足的盈利去消化。呆账准备金计提规定不仅增加了不良资产的处置成本,而且影响了商业银行提足呆账准备金的积极性,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五虎拦路金融税制

国有商业银行税负过重。与其他行业相比,银行业边际税负处于最高水平。国家税务总局2002年行业税负测算结果表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负分别为5.2%与5.8%,不仅高于其他服务行业的营业税负担水平,也大大高于4.0%的营业税平均税负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较多,滞收利息比率较高,需用营运资金为大量应收未收利息垫付税款。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承担的税负远远高于法定税率,税负之重,居于金融保险业之首。

规定不统一,税负不公。中、外资金融企业之间比较,中资商业银行税负明显高于外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税法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同一业务也有着不同规定。比如同样从事外汇转贷业务,同样是上级行借入外汇资金后转给下级行贷给国内用户,税收处理并不一样:国有银行的外汇转贷业务,其下级行以其向借款方收的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而非国有银行的外汇转贷业务,在下级行却是以其向借款方收取的全部利息收入减去上级行核实的借款利息支出额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存在税收不公平。

对金融衍生产品征税管理滞后。现行税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征税规定仅限于期货和股票期权方面,对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是否征税没有规定,即便是现有规定也欠规范。由于规定不足,必须耗费大量精力对每种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是否征税以及如何征税一一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出补充规定,致使税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与一致性。管理滞后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新兴业务扶持力度不够。税收政策跟不上金融创新的脚步,做不到扶持政策先行,税收对金融业务的调控与政策导向作用自然难以发挥出来。

与国际惯例存在冲突,造成政策性核算体系扭曲。在计提呆账准备方面,国际通行做法是要求银行按照五级贷款分类提取呆账准备并允许在所得税前列支。但根据中国现行税法,内资银行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1%计提的部分可在所得税前扣除;外资银行可逐年按照年末放款余额计提不超过3%的坏账准备在所得税前扣除。

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杂。金融税收行政管理要求审批的事项过多,不但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纳税负担,加大了税收的征收成本,而且易使税法流于形式。以贷款呆账核销为例,按照财政部规定,国有企业贷款呆账核销须报企业所在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批,税务部门规定要报税务机关审批,否则不准税前列支。繁杂的手续造成征纳双方大量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不仅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纳税负担,增加了税收的征收成本,而且易使税法流于形式。

金融税改如何进行

在国有商业银行应税能力不断减弱的背景下,迫切需要适时改革金融税制,减轻银行税负。具体如何进行?

笔者认为,一是改革现有流转税制度。首先要降低税率。银行业的营业税税率可在5%的基础上继续逐步调低,至2008年下调至2%以下。虽然降低营业税税率会减少一部分税收,但可以规定银行用少缴的这部分营业税金补充资本金,从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从长远角度看,降低税率有利于金融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税源,扩大税基。减少税基。建议将按照营业额全额计征营业税改为按照营业净额计征营业税;对金融机构的受托收款业务按其受托收费减除支付给委托方款项后的余额计征营业税。为解决应收未收利息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可对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税收管理,即将逾期应收未收利息作为坏账处理,如果以后得以收回,再按照实际收回的利息数额征收营业税。其次是要变更税种。根据国际金融税制的情况,我们应在长期税改规划中逐步用增值税替代流转税,以期减轻税负,促进公平。改征增值税后,金融业因受利率下调因素影嫌邙多负担的很大一部分老存款利息支出能够扣除,相应地大幅度地减小了计征税基额度,金融业整体的实际税负将有所降低。此外,流转税改增值税还可以使我国金融税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便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大银行在经营绩效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是完善所得税制度。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首先,鉴于金融业务流动性极强的特点,金融企业的税收优惠不宜再实行地域区别政策。其次,内、外资企业应采用同一税种、统一计税依据和税率,取消单独对外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做法,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修订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企业所得税税前的扣除项目应当与国际通行的财务、会计准则适当衔接,与国际惯例冲突的规定应当进行修改。原则上,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支出和费用都应允许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计税工资标准之类的限制应当取消。改革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取消内资银行按提取呆账准备资产期末余额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规定,准予内资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提取贷款损失准备,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三是针对新形势不断完善金融税制。通过对国外金融衍生工具税制的考察发现,虽然各国制定的金融衍生工具税收制度各不相同,但可总结出几个基本特点:(1)不单设税种。(2)一般实行在签发、交易、收益三个环节分别征收的复合税制。(3)根据每种金融衍生工具的性质和特点确定适用的税种和具体规定。(4)根据各税种同类或类似税目确定适用税目和适用税率。(5)没有特殊规定就适用一般税收规定。通过借鉴国外对金融衍生工具税收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先在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设立金融衍生工具征税项目,根据已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形式和特点,研究确定具体的征税对象、征税环节和适用的税种、税目、计税依据、税率和征收方法等,暂免征税,待时机成熟时开征。

在税负水平设计方面,由于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税收承受能力仍十分脆弱,因而对金融衍生工具税负水平不能定得太高,应与中国目前的证券交易税收的总体税负水平基本持平或略低,体现鼓励和扶持原则。当然,差别税率级别不宜过多,以免过滥。同时,要对新业务的概念和规定做出明确界定,以杜绝偷税逃税漏洞,为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提供法律依据。

四是简化税收行政管理审批手续。改革贷款呆账核销的审批办法。贷款呆账核销的审批应按照税收、利润管理两条线原则,实行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税务部门分别审批的制度,即涉及国有金融企业利润核算问题的审批,可根据有关规定报企业所在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涉及税收问题(主要是是否允许税前列支和允许列支金额多少)的审批由税务机关负责。税务部门的审批不需等待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的审批结果。

银行金融范文篇10

在当前抗震救灾的非常时期,银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责无旁贷,已经全体动员,投身于抗震救灾的各项活动。为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金融服务工作,中国银行业协会倡议各会员、准会员单位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立即行动起来,尽全力做好人员救助及银行财产档案资料等的保全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紧急行动起来,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将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各项工作中的头等大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资源,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紧紧依靠和配合地方政府,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齐心协力,战胜灾害。一方面要积极做好本系统处于地震灾区的机构和人员的救助和支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次生灾害,尽最大可能减少伤亡损失,确保银行资产、资金、档案和信息资料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合理调配财力物力资源,恢复和保证受灾地区网点的安全,使受灾地区机构能维持正常营业,为客户办理各项金融业务。

二、合理调配资源,做好非常时期金融服务工作

各单位要合理调配资源,全力确保业务运营系统和IT系统的正常运行,科技部门要强化系统应急准备,做好隐患排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业务系统正常稳定运行,保障各类业务的正常开展。要全力做好救灾款项的支付清算服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开设抗震救灾捐款、汇款、资金汇划绿色通道,并对境内外抗震救灾资金免收结算手续费。

三、深入了解灾情,做好灾后信贷支持工作

各银行要认真做好抗震救灾信贷支持工作。要深入了解灾情,全力支持地震灾害中受损严重而又与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对于因受灾而不能还款的个人和企业,以及用于救灾的贷款需求,要区别对待。要主动了解企业实际困难,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生活的金融支持工作,对灾后恢复生产的相关信贷需求及合理资金需求要保证供应。

四、广泛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