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2:29:59

银行管理

银行管理范文篇1

本系统采用B/S结构,内容交互采用全AJAX技术实现信息交互,采用MVC三层架构的模式,在开发过程中使用SSH架构(Struts+Spring+Hibernate)来处理页面逻辑、业务控制和对象的持久化工作。本系统的开发不仅仅使用JSP+Servlet进行,还整合传统分页前台设计模式中的内容结构,并对其进行JavaScript脚本模块化设计模式的转变,即将传统的网页模板转变为JavaScript业务模块;还结合了Struts、Spring和Hibernate,这是为了使系统的结构更加清晰,同时简化开发工作。

使用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

MySQL是高性能、客户/服务器的RDBMS(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支持大吞吐量的事务处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也能与其它系统进行完好的交互操作。

2网上银行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银行管理系统涉及的面很广,而且也过于复杂,而我们主要是针对银行职员和银行客户对账户的操作这个大方面进行了设计,基本实现了汇率和利率的设置、银行业务处理(账户开户、账户注销、用户存款、取款、转账、汇款以及用户的各种操作如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报表管理、职员管理等诸多功能。

(1)利率与汇率管理。包括利率显示、汇率显示、利率与汇率的设置。功能包括:用户登录到系统主页面后,当前的定期利率和活期利率、汇率的情况将显示在页面上,系统判断登录的用户身份和权限,如果用户是银行分行经理级别,利率和汇率设置菜单就显示,可以对其进行设置。

(2)业务处理。个人的业务模块,功能包括:个人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开户、注销、存款、定转活、取款、查询及更新、转账、外汇、挂失和冻结,个人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对自己的账户做相应的操作。企业的业务模块,功能包括:企业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开户、注销、存款、定转活、取款、查询及更新、转账、外汇、挂失和冻结。企业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对企业账户做相应权限的操作。

(3)报表管理。功能包括:包括银行业务报表,利息报表和异常报表3项。报表从业务类型上来分为:个人报表和企业报表。业务报表分为日客户报表、月客户报表、年客户报表、操作报表,以及定期存款到期报表;利息报表分为日利息计算报表和月利息计算报表;异常报表是系统运行出现的异常。银行经理对报表的管理主要是对生成的报表进行打印和保存2个处理。

(4)职员管理。录入新员工功能包括:录入新员工模块,主要由经理来操作,通过该模块,当录入一个新员工时,经理可以通过该功能模块,更新数据库中的用户表。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包括: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由经理来操作。通过该模块,可以通过员工的ID号,查询某个员工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更新员工信息。全体员工信息管理,功能包括:全体员工信息管理模块。主要由经理来操作,通过该模块,可以查看银行内所有员工的相关信息,同时可以更新员工的信息。

3基于SSH的网上银行系统的构架

SSH框架是Struts+Spring+Hibernate,是目前流行的Web开发框架组合。Struts是Apache基金会Jakar-ta项目组的一个OpenSource项目,它采用MVC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java开发者利用J2EE开发Web应用。和其他的java架构一样,Struts也是面向对象设计,将MVC模式"分离显示逻辑和业务逻辑"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Structs框架的核心是一个弹性的控制层,基于如JavaServlets、JavaBeans、ResourceBundles与XML等标准技术,以及JakartaCommons的一些类库。

Struts由一组相互协作的类(组件)、Servlet以及jsptaglib组成。基于struts构架的Web应用程序基本上符合JSPModel2的设计标准,是传统MVC设计模式的一种变化类型。

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它由RodJohnson创建。它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Spring使用基本的JavaBean来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然而,Spring的用途不仅限于服务器端的开发。从简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的角度而言,任何Java应用都可以从Spring中受益。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

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最具革命意义的是,Hibernate可以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本系统采用J2EE的三层结构,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其中使用Struts作为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负责MVC的分离,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利用Hibernate框架对持久层提供支持,业务层用Spring支持。具体做法是: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根据需求提出一些模型,将这些模型实现为基本的Java对象,然后编写基本的DAO接口,并给出Hibernate的DAO实现,采用Hi-bernate架构实现的DAO类来实现Java类与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和访问,最后由Spring完成业务逻辑。

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是:在表示层中,首先通过JSP页面实现交互界面,负责传送请求(Request)和接收响应(Response),然后Struts根据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将ActionServlet接收到的Request委派给相应的Action处理。在业务层中,管理服务组件的SpringIoC容器负责向Action提供业务模型(Model)组件和该组件的协作对象数据处理(DAO)组件完成业务逻辑,并提供事务处理、缓冲池等容器组件以提升系统性能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而在持久层中,则依赖于Hibernate的对象化映射和数据库交互,处理DAO组件请求的数据,并返回处理结果。三层体系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等工作放在中间层处理,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而是通过控制器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由中间层与数据库交互。表现层禁止JSP内嵌Java脚本,JSP页面使用Struts2标签显示数据,生成页面显示效果。

除此以外,本系统还使用基于AJAX技术的ExtJS框架,极大地提升了Web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和用户体验,使服务器更加方便、快捷地和客户端进行交互。系统页面的控制使用CSS,提供统一的页面风格。数据服务层使用MySQL数据库存放数据。

银行管理范文篇2

晚上好!

我是资产风险管理部****,86年入行,先后从事会计、储蓄、信贷法律和资产风险管理等工作。1995年在职大学本科毕业,经济师。04至05年荣获省行不良资产处置“特别能战斗”先进个人、股份制改革先进个人一等奖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考核称职,现任资产风险管理部中级客户经理。

首先,汇报05年10月以来我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具体组织参与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近一年来,共组织参与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项目**个,涉及不良本金**万元;先后通过现金收回不良贷款本金***万元、呆账核销不良贷款**万元;处置抵债资产及闲置资产5户,收回现金***万元;完成了**户不良贷款客户尽职调查及处置预案、不良贷款客户清户及基本清户**户;完成了**户账销案存档案资料整理、入档,现金清收账销案存**万元;迁徙不良贷款**户,累计金额**万元。为我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作出了努力。

二是完善不良资产剥离后及闲置资产处置后续工作。继去年6月份全面完成剥离工作后,我作为剥离工作具体实施者,针对其后续工作:政策上为各方面做好指导、解释、咨询服务;数据上报准确,多次得到省行好评;档案资料已全部入库存档,规避了我行剥离后风险。已基本完成了闲置资产处置后过户手续,由于历史原因,6月份处置的闲置资产手续不完备,暇疵众多,办理过户非常困难,特别是一宗房屋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且买受人按拍卖合同小于实际过户面积,我行自留实际面积大于产权证面积,通过与买受人及省产权、房管、财政契征、税务、土地的部门多次勾通,得到理解,已基本完了过户手续,从而为我行自留房产增加面积近30平方米,实际面积与分割后新办理的产权证完全吻合。

三是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切实履行风险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各项职能,审查各项风险预案,拟定上会风险议案,主撰了《2009年度分行风险管理报告》及《2009年中期分行风险管理报告》,为提高我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二、竞聘的优势和特点

大家知道,当前困扰我行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不良贷款问题。全面建设风险管理,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划是我行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主要任务。我从事资产风险管理及不良资产处置近10年了,认为有以下优势:

一是我热爱这项工作,具有丰富的风险管理工作经历。自**年开始至现在,我始终坚守在资产风险管理这个艰巨而又神圣的工作岗位上,回顾自己取得的认识和成绩,自豪的是近十年的青春年华未虚度。近十年,我为我行的资产风险管理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曾参与全国职工再就业优化试点城市工作,为我行在阶段内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和优化奠定了基础;协助领导组织实施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及债转股工作,为全行不良资产降低及经营效益提升起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去年4月份国务院批准工商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参与实施财务重组即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工作,随着政策性及商业性剥离的签约,为我行加快财务重组步伐起到决定性作用。历年来,我担负着对全行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指导及咨询,同时参与并制定及实施不良资产处置方案,通过综合灵活运用各种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完成了多宗处置重大项目,多次得到省行部领导的高度赞赏。

二是我熟悉这项工作,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我熟悉风险管理工作的操作流程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政策规章,多次被省行抽调参于重大剥离、债转股、呆帐核销工作。具体完成了如*****等等重大企业处置工作,特别是近期有待完成的**的处置。*

三是我能做好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我业务精熟全面,一直承担了主要风险管理文件及处置预案的起草工作,牵头拟定规章制度、工作安排、考核办法及奖励办法,并独立承担了多项具有全行影响性的工作,协助组织全行二次剥离工作;仅用一星期时间,组织完成核销小额损失贷款158户,得当省行的好评;独立组织大规模闲置资产及抵债资产的拍卖工作;协助审计署对我行部分剥离及不良资产处置的延伸审计,展示了我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多方面领导好评。

我所取得这点成绩,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帮助!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银行管理范文篇3

由商业银行全资成立的村镇银行,其主办银行一般来说会对其按照类似于下属分支机构的模式进行管理,即主办银行对村镇银行的IT系统全部包办,提供全部的银行业务应用系统,有的主办银行甚至直接将村镇银行的IT接入主办银行的应用系统中,对其投资的村镇银行进行直接管理。而非主办银行全资成立的村镇银行,其IT系统建设模式则呈百花齐放、多种多样的形态。

第一种方式是:村镇银行各自建立自己的IT系统平台,各个村镇银行间没有直接联系。

第二种方式是:由主办银行提供统一的IT系统,其投资的村镇银行全部在统一的业务系统下运行。

第三种方式是:村镇银行将其IT系统托管给运行服务商,一个运行服务商一般为数家不同主办银行投资的村镇银行提供外包服务。

另外,个别村镇银行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IT系统,以半手工的方式进行业务处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或初期阶段,不同村镇银行所处的地域,经济环境等条件差别很大,业务量高低差别悬殊,银行的IT系统又以成本中心的形式存在,所以村镇银行的多种IT建设的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

村镇银行作为面向基层、面向民众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一方面应该为目前金融业还不够发达的地区提供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一方面也要将服务的内容和品质与现代化的经济环境密切结合,逐步提高服务品质。而服务品质的提高、业务处理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的IT系统建设水平。

银行管理范文篇4

二、双因素理论的研究借鉴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性地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就是“不满意”。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通过对大量企业员工心理活动的调查研究,于1959年提出了管理学中著名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彼此独立,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是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保健因素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基本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所谓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给员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发放奖金、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往往会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保健因素的改善,却难以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在现实中经常会看到类似现象,如年终给员工发福利时,往往也不见员工因此在工作上会有什么积极的反映,但若在某年取消了这一福利政策又往往会造成人们的不满甚至因此消极怠工。再比如当管理层将公司办得象家一样,照顾得面面俱到、互相间关系其乐融融、环境优美、福利良好,固然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若管理层将公司办得就象公司一样,也就不见得员工就因此而感到不足和不满了。相反,过度的保健因素的满足反倒会滋生惰性。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从而真正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给予其激励因素会使员工很积极,但不给予其激励因素也不会使员工不积极。这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从人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需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外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

双因素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告诉了管理层:尽管在需求需要与其责任目标相统一的条件下人们才会有积极主动性,但有些需要需求形式是难以完全满足或只能给予其基本满足的,而有些需要需求形式尽管不是员工内心里主动追求的,但却能最大激发其满意满足程度,进而由此最大程度激发其积极主动性。因此,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三、双因素理论对银行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

现代商业银行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本与商业资本双密集型行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构架复杂,人员众多,岗位分工非常细致,与一般企业相比,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比例较高,行业整体工资福利待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针对银行从业人员的上述特点,如何调动这些位于就业金字塔塔尖上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为企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是银行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银行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战略决策

一、管理会计的简要概述

管理会计,又称“分析报告会计”,是一个管理学名词。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财务及业务数据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履行预测、规划、控制、报告和考核的职能,目的在于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的一个会计分支。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数据的基础之上进行信息的利用,相比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更多的倾向于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决策信息,着眼于对机构内部情况的反应,而财务会计则更倾向于对机构整体情况的记录。财务会计的核算方向是过去,注重的是对历史数据的核算,反映历史经营成果。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规划,侧重于为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数据参考。管理会计的产生,帮助商业银行对未来机构内部的各项业务活动做出科学预测、严谨规划,银行管理会计重点在于支持从不同维度对成本对象进行结构分析和精细化成本管理。核算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投入和产出,为银行找出优良业务品种,支撑战略决策,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成本分摊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核算各责任中心的投入和产出,为银行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数据信息支持,为模拟利润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在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监管趋严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作为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多重约束的经营环境中,无论是对客户和产品的营销,还是对业务条线的管理和资本的配置,都需要精打细算、精耕细作。追求精细化管理、实现价值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最迫切的需求。推行管理会计体系,不仅是顺应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理念的世界潮流,也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三、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作为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多数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经营转型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将管理会计引入到机构内部的经营管理当中。虽然一些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的运用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于一些发展较快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尚存一定的差距,以下简要分析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一)管理会计架构体系有待完善。由于长期受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在实施管理会计的架构体系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责任中心划分方面存在着“责、权、利”不对等的现象,部门收入分配难以真正与部门绩效挂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比较普遍。(二)精细化管理的意识有待提升。高层重视不够,中层意识不强,一线理解不透。长期受规模致胜思想的影响,缺乏精细化管理的意识,重视规模性指标,轻视盈利性指标。从而导致管理会计在机构内部的执行推动乏力,相关投资力度不足,考核应用阻力较大,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绩。(三)缺乏完善的数据搜集体系和分析机制,基础数据质量不高,影响管理会计使用、运行质量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对于管理会计来说内部数据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至关重要,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它需要对相关产品、客户、条线、机构、客户经理等进行多维度核算分析,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撑。然而就目前中小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尚缺乏完善的数据搜集体系和分析机制,基础数据质量较差。大多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由于历史沿革原因,其隶属关系多次变更调整,自建业务系统,并经多次不同系统合并,以致历史数据缺失、字段不全现象较为突出,这会严重影响机构内部财务数据信息的质量。(四)缺乏优秀的管理运营团队。由于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多是近年来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再加上管理会计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工具,管理会计人才配备不足,人才培养对象也主要集中于对以往的财务管理人员和近年来的毕业生,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针对专业化管理、分析、运营团队尚未建成,这些都是管理会计在中小农村商业银行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提高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架构体系,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财务管理机制。第一,划分责任中心。中小农村商业银行可根据各职能部门在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并明确各中心的权责范围,通过编制责任预算、制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严格控制成本费用、评价考核工作业绩,根据成果与不足进行奖罚,以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激励与竞争并存;第二,建立责任预算和健全的绩效评价及约束机制。以各责任中心为对象,将全行预算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中心,制订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收入和利润预算,并以此作为考核责任中心绩效的依据。(二)提高全员思想意识,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经营理念。第一,要提升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加强与一些先进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使其意识到管理会计对机构自身的经营管理的推动性作用;第二,在日常管理中对内部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组织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宣讲,将效益类指标逐步应用到绩效考核,让全员树立正确的精细化、效益化经营理念。(三)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信息质量,为管理会计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机构数据信息量也随之增加。要以管理会计系统建设为抓手,以基础信息完善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数据搜集体系和分析体系,在合理区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方向的基础之上做到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类,不断完善产品、客户、机构和客户经理等信息。对于柜面业务要求柜员在办理业务前务必对客户、账户信息进行更新完善;对于信贷业务要求客户经理在贷前调查环节要详细了解客户信息并录入系统,确保数据信息准确,在审查环节要加强信息完整性审查,在贷后检查环节要及时了解客户最新情况并更新完善信息。要成立统计中心,扎口管理全行数据,解决数据质量缺失、数出多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的问题。要将数据治理工作纳入全员绩效考核与工资薪酬挂钩,确保取得实效。(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管理会计团队。人才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第一,培养人才,在自身机构内挑选相关专业对口、工作突出的业务骨干,聘请专业人员开展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参加外部培训;第二,引进人才,面向社会招聘有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经验,并有业绩支撑的专业人才;第三,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氛围让人才在工作中发挥自觉性,主观能动性,提升整体的管理能力,打造出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管理会计团队。

总之,想要全面发挥管理会计在中小农村商业银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需要机构内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要“走出去、请进来”,多向同行业先行先试的金融机构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模式,激发管理会计对经营管理的推动性潜力。针对目前管理会计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高级管理层应该积极应对,通过提高思想意识,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综合素质较强的管理会计团队,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推动自身的经营管理转型进程,不断提高数据信息质量,为管理会计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肖世练.推动管理会计建设加快中小商业银行管理转型的思考[J].区域金融研究,2014(08).

[2]廖仕馨.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8(04).

[3]刘明珠.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借鉴作用[J].西安金融,2003(05).

银行管理范文篇6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沈云岗.关于创建辩证管理学理论的构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5]周维耀等主编.管理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银行管理范文篇7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管理

我国已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若将其中某一单项技术拆分应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结果是花大钱办小事,得不偿失。

管理会计不是一门纯粹的管理技术,而是一种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就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管理讲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从这三方面着手的。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在企业管理中,一切预测活动是为决策分析服务的,决策分析的结果就是确定下一步行动目标。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确定后,必须按照管理的频率将各类预算进一步分解为月度预算或旬度预算,配之以分级核算、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实际经营管理结果。

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这就是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基本内涵。

(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无论是分级预算管理、分部门预算管理,还是分客户预算管理、分产品预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责任的落实与管理。分级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客户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客户经理(个人、组、处),分产品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每种产品的经营管理者(小组、处室、部门)等等。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企业控制管理的标准,是企业评价与考核业绩好坏的尺度。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管理技术。

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和分货币管理

推行管理会计应以引入一项管理机制为认识上的先导。同样,推行管理会计下的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是这一管理机制下的具体应用。无论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还是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管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类别的管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简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按管理级次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按级次进行预算控制,按级次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门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按部门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按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按部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门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三)分产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金融产品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产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管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按产品进行预算控制、按产品进行分析并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多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分产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难点很多,其中许多概念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商业银行“产品”概念,把工商企业的产品概念、产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方法和产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鉴到商业银行等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存款”、“贷款”、“结算”定义为金融产品,这种观念对不对,需要研究。我个人认为,“存款”、“贷款”、“结算”不具备产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户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重点客户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重点客户的经营管理目标,按重点客户进行核算,按重点客户进行预算控制,按重点客户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五)分货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货币币种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分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银行经营管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按币种进行预算控制、按币种进行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体制。分货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管理和提供数据。

(六)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的起点是预算目标的确定,而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是银行总预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进行的分预算,是总预算的分解预算。二是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与总预算之间,以及各种预算之间是互动的,任一预算项下的项目金额变动,都会影响总预算和其他分预算金额的变动。三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及其与综合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的,综合管理是以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基础的,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又与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依托,另一方面各种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就是完成总预算确定的经营管理目标。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差别的管理,侧重点不同。前文已经论述,各种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确定的分解目标有差别,管理的方法不同,责任确定的主体不同,核算计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别的。

三、还应研究分渠道管理问题

该渠道是指银行经营产品的营销渠道(Channels),又称分销渠道。前面我们谈的是分部门的管理、分产品的管理、分客户的管理、分货币的管理。但银行营销产品、服务客户都是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完成的,营销渠道的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营销渠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营销渠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客户进行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叫做有人机构网点;另一类是非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包括ATM机营销渠道、电话银行(CallCenter)营销渠道、手机银行(Wap)营销渠道、网上银行营销渠道等。传统的银行营销渠道是通过单一营销渠道棗有人机构网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银行的营销渠道多样化,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商业银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是要投入巨额资金的,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的目的是增强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并进行以责任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营销渠道管理。首先要确定每一种营销渠道的责任主体;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分渠道的预算编制体系、核算体系、控制与分析体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同理,分渠道管理与综合管理、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是既相互关联又有管理差别的关系。

四、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发展到多维核算

按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是人们对会计核算特征的常规认识,当计算机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时,一些人对会计科目产生怀疑,进而又对会计核算产生怀疑,认为进入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没了,会计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进入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并没有消失,会计核算依然存在,会计核算已从一维发展到多维,核算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实质,就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类。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而观念的总结和过程的控制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在以手工核算为主的落后时代,会计核算仅采取一种分类标准,即经济内容。所以说,传统的会计科目定义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经济内容的分类,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其他标准的分类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则通过统计来完成。但是,会计科目并不仅仅限于按经济内容标准来分类,随着核算手段的现代化,可实现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二)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可以实现多重分类。随着电算化的应用与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维空间,会计核算的分类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按经济内容分类,它已扩展到按部门分类、按产品分类、按客户分类、按货币分类、按区域分类、按行业分类、按期限分类、按风险分类。人们对会计科目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的标准上,要与时俱进。同时,会计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经济内容分类标准进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它已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事后反映,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管理需要设定的各种分类标准进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们可以实现同源数据下的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财务会计核算、按部门分类的分部门会计核算、按产品分类的分产品会计核算、按客户分类的分客户会计核算、按货币分类的分货币会计核算、按区域分类的分区域会计核算、按行业分类的分行业会计核算、按期限分类的分期限会计核算、按风险分类的分风险会计核算,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失去了实践意义,将会计分类为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条件上,都已实现会计科目从一维分类到多维分类的飞跃、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到多维核算的飞跃,这一飞跃值得理论界及时总结,更值得实务界抢抓战机。

五、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的意义仅仅是为推行管理会计提供基础

在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实务中有一项重要的逻辑关系,即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它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内容。在这一管理体制的内在逻辑中,核算仅仅是基础,核算为管理体制服务,在确定了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后,才能确立核算体系,确保核算体系为管理体制服务。这一逻辑顺序不能倒过来,不能在没有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分析体系的情况下,先行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的核算体系,这样违反了管理会计的基本规律,这样做投入大,收益小。

这里还需指出,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不是管理会计,它们是推行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属于事后核算的范畴,不能把建立与推行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简单化为管理会计在银行的应用。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处理上的简单化,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务上是有害的。

六、内部资金价格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即内部资金价格问题,也可以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问题。内部资金价格有两个范畴,一是在一个法人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二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这里讨论的是前者。

(一)内部资金价格的重要作用

1.内部资金价格是定价的依据。如信贷部门发放贷款,其定价不得低于从“内部资金市场”取得资金的价格;又如存款部门吸收存款的价格,不得高于“卖”到“内部资金市场”的价格。

2.内部资金价格是衡量内部机构业绩的“跷跷板”。如内部资金定价高,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相反,如内部资金定价低,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

3.内部资金价格是实施银行经营战略的工具。内部资金价格同样具有杠杆作用,用以引导资金的流向,是银行贯彻经营战略的工具之一。

4.内部资金价格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门将存款“卖”到“内部资金市场”时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利率缺口、期限缺口问题;又如信贷部门从“内部资金市场”买入资金发放贷款,也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问题。这些内部资金交易的过程既可以进行量化缺口风险的工作,也可以进行缺口风险的转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点列举了内部资金价格的作用,然而内部资金价格发挥其作用则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也叫做“内部资金池”;二是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

(二)内部资金定价方法

在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有成本法、市价法两类,其表现形式又有低进高出、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三种交易方式:

1.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低进高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低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高于基准价格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将部分利润强行留在内部资金池,侵占了资金供应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部分业绩,容易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平进平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基准价格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也是以同样的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不存在内部资金池截留利润问题,但这种单一价格定价的合理性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

3.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高进低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高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低于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是通过内部资金池向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让利,内部资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亏损,是一种扩张型战略取向的定价交易选择。

在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都是通过内部各经营管理单位(部门)与内部资金市场实际交易完成的,内部资金价格随着期限、风险、外部市场价格、经营战略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内部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实有资金的交易品种,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种。

(三)内部资金定价的步骤和原则

内部资金价格在推广、应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作用是广泛和重要的,然而定价的方式和实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我认为,要解决内部资金价格问题,首先,要确定是选择“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还是选择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组织架构和机构设置问题,涉及到管理体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视。应该说,上述两种交易形式各有优缺点,银行要结合经营战略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不仅能够实现内部资金价格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够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缺口风险量化和缺口风险转移的功能,而“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则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其次,在确定的交易方式下研究内部资金定价问题。概括起来,内部资金定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定价要有依据。要么以成本为依据,要么以市场为依据,要么以经营管理战略为依据,不能靠拍脑袋定价。

2.定价政策要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随意调整。

3.定价政策要透明。因为定价政策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决策。

4.定价要公平。尽量避免因价格的不公平导致一些责任主体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责任主体被迫担负政策上的损失,从而挫伤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

七、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成本信息对于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包括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体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体系基础之上的预算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对部门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分析和研判。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会计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

(一)商业银行的成本概念

对于成本,人们并不陌生。一般认为成本就是费用,就是业务费用加人事费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业务费用和人事费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门,有认为是利息支出和手续费支出,也有认为再加上折旧,还有认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认识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会影响科学管理机制的应用效果。

实际上,费用与成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成本则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将费用对象化到部门上时就是部门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产品上时就是产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客户上时就是客户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货币上时就是货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营销渠道上时就是营销渠道成本。谈成本,一定要有对象化的目标,不能泛泛而论,商业银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要与管理体制相适应,是会计工作的一项法则,不能违背。只有在确定了分部门管理体制之后,才能着手搭建分部门成本核算体系。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渠道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也是这个道理。

(二)要认真、严肃地借鉴工商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之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工商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发展比较成熟。商业银行在建设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时,需要认真地学习、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在借鉴工商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问题。

会计上有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全部费用;变动成本则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部分费用,是指在相关范围内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进行正相关变动的费用;在相关范围内不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管理会计提出变动成本的概念,意义在于经营管理决策需要边际利润(价格-变动成本)的分析与管理。同样,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不能缺少边际利润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设计、搭建成本核算体系时,要考虑经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体系,这是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在完全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变动成本核算体系。

2.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与期间费用问题。

对于工商企业的成本计算规则来说,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这些费用分摊到各项产品和劳务的成本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不参与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计算,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作为商业银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业的做法,将费用首先划分成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然后再对其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成本的计算?我认为,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但不能盲从,否则银行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会走向“死胡同”。我认为:

(1)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合商业银行。这是因为工商企业经营的是有形产品,其经营产品的资金流和物资流常常是脱节的,而工商企业的收入确认往往与物流挂钩。为了贯彻稳健性原则,会计上把与生产经营产品的物流关联度不太紧密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作为期间费用直接列入损益,不再进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说,对于一家运转着的工业或商业企业,不管它是否生产了产品,也不管它是否销售出去了产品,对于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开支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全额列入当期损益表中,避免出现企业产品大量积压,而已消耗的资金也大量挂在库存产品中,随物流的静止而停放资产负债表的库存商品项下,造成虚盈实亏的问题。但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属于服务行业,不存在经营产品的物流问题,商业银行的收入确认不与物流挂钩,因此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用商业银行。

(2)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来直接核算成本的设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这是建立成本核算体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在商业银行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套账务处理体系,在通过记录经营事项的借贷会计分录的同时,便可核算出部门成本、产品成本、客户成本等?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直接费用可以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在配加部门码、产品码、客户码、货币码的情况下,将费用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项下,但间接费用不可能通过会计分录完成成本归集的过程,因为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而且分摊的结果也不可能再通过会计分录将间接费用记录在各成本对象项下,而是通过成本计算的系统方法、通过编制成本计算表、通过编制部门损益表、产品损益表、客户损益表等工作来完成。

(3)建议的工作方向。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将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三类是无意义的,仅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来计算部门、产品、客户等对象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是有意义的。

3.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问题。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品种法是以某一种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成本的计算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商业银行,如何根据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鉴工商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银行的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在设计商业银行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一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业银行的适用性。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些产生于工商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否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门成本核算、分产品成本核算、分客户成本核算、分货币成本核算、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必须具体结合每种管理体制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确定。二是每一种管理体制下(指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分营销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在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工作中,不能仅将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为其内部各种管理体制下成本计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决定了它所对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同理,分产品、分客户、分营销渠道的管理体制都对应各自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使在一种管理体制下,由于金融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会计不能违背的几条原则

(一)主体框架不可拆分原则

如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主体框架。在此框架内,责任主体的落实、全面预算的确定、核算反映、差异分析与适时的控制、绩效的考核,一环扣一环,环与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两”,否则,将破坏管理会计作为一项科学管理机制的功效。

(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随着责任主体的确定而落实到各个经营管理的责任中心。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部门为责任中心;在分产品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产品营销的部门、处室、科组或团队为责任中心;在分客户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客户经理、客户营销服务处室或客户营销团队为责任中心等。这些责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经营决策权的同时,承担与其经营管理决策权相适应的经济责任,并且配套与其承担责任相对等的利益机制。责权利结合是运用管理会计必须遵守的原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

(三)责任认定的可控性原则

由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其责任主体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因此对其业绩的考核评价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这是因为一个责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实现的收入或控制其可发生的费用,也就无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业绩,从而也就无法合理地评价与考核其业绩。一般情况下,银行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总体上来看都是可控的,但对于每个责任中心来说,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会计要求将这些收入和费用,通过“直接收入与费用直接确认,间接收入与费用分配确认”方式,分解到各可给予其控制的责任中心。为此在设计和运行分部门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体制和分营销渠道管理体制时,须考虑如下内容:

1.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2.配合各管理体制设计的核算体系,收入的核算和费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3.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必须注意可控性原则,各责任中心不可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调控措施。

4.对责任中心的分析、评价和考核,一定要贯彻可控性原则,否则,考核的结果就不合理、不公正,会挫伤各责任人的积极性。对于因不可控因素所影响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费用,才是责任中心真正的业绩。

(四)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的原则

管理会计以责任主体落实为起点,以业绩考核为落脚点,而且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必须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不能简单将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划等号。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力较强的零售业务经理花费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与在青海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在创造同等的利润情况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所处的区域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业绩考核时,一定要区分责任中心的业绩和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这对于一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全球的商业银行而言,尤为重要。不能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如所有一级分行的公司业务部门),实施同一指标值下的利益挂钩考核。在区分责任中心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应该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相分离原则

从会计学科分类上,管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总结”,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管理循环中,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管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因为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问题,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管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的另一个好处是,强化专业化管理。管理会计专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将责任的落实工作、预算的编审与分解工作、差异分析与控制工作、业绩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细抓实抓精;核算会计专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仅仅要做好综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和分营销渠道管理的要求,组织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种专项核算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及时、完整,充分发挥核算工作应有的基础管理功能。否则,会计工作就会顾前不顾后,或者顾后不顾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无精力抓实、抓细、抓到位。

(六)效益原则

应用与推广管理会计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则。这里的效益包含两个内容:

1.推行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促进效益的提高。不是为推行管理会计而推行管理会计,也不是仅仅为加强内部管理而推行管理会计,应该是为了促进业务发展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会计,为了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广管理会计。

2.机制的选择要有成本与效益的分析。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机制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机制都有它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和适用条件,而且一种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是有成本的。因此推行管理会计之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要研究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所要花费的成本,要研究新机制的应用会给企业带来的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要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如果效益大于成本,则可行;如果成本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择。

(七)组织保障原则

银行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现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利息差变得越来越窄,利润率在逐渐降低,信贷风险日益增加,政策性银行的风险抵抗能力应进一步增强,再加上内外部环境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于银行机构来说,以往一味地扩大规模、追求效率的观念应作出一定改变,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在评价、规划、控制、决策等多个方面,管理会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价值管理水平较高,在精细化管理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政策性银行要想提升其核心竞争水平,就需要有效运用管理会计并推动其快速发展。

1政策性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逐渐变成当今社会一项不可或缺的资源,政策性银行遇到了大量的问题,如数据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处理等方面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如何使其真正的价值得到合理体现。管理会计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以便改善当前的经营状况,从而使得管理者作出合理的决策,所以管理会计应用程度的大小,将会直接影响到银行业未来的发展。1.1促进政策性银行高管决策准确性提高对于政策性银行机构而言,以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主要考虑的是其当前的经营状况,以及最终形成的经营成果如何,而管理会计进行核算时,主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充分运用统计学原理,结合银行实际的业务情况,以此建立相应的业务组合,针对每种类型的客户作出不同的审查方式和策略,以便银行管理者可以更好掌控客户的数据资料,从而不断优化现有的资源结构,使其得到最优的配置效果。1.2管理会计核算的高准确度在政策性银行机构中,净利润计划是一项重要的核心指标,对其进行有效地核算,主要通过资本成本、信贷资金、成本资金等进行反映,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经济增加值(EVA),并在税金、收入计划等财务指标的前提下,可以经过计算得到净利润计划最终数值,并通过确定不同部门、人员的职责,以谁受益谁承担作为其基本原则,逐渐优化当前的资源配置结构,保证责任落实到位,将成本费用支出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得经营效率得到不断提高。

2政策性银行管理会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性银行管理会计现状。对于管理会计来说,一般具有计划、分析、预测等多个不同的职能,现阶段在我国银行领域中,已将其进行了充分地应用,以此来制定相应的金融业务计划,并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从预算管理角度来看,在综合经营计划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预算控制手段,从而构建了我国银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不断对其作出完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配套制度,如预算执行分析和跟踪反馈系统等,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以分级实施责任会计制度为基础,逐渐建立健全责任会计体系,明确了各个不同部门的责任,并建立了相应的责任中心等,保证了责任的有效落实,而因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在管理会计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从盈利分析来看,只涉及到银行机构的分支行,没有对顾客需求作出科学地分析,且对金融产品进行的市场分析不到位;从成本核算和控制角度来看,在进行金融产品分析时,并没有合理计量其间接费用的发生,同时相应的财务人员没有先进的理念,价值链管理意识不足,对账面会计核算信息依赖程度较高,没有对隐性成本作出严格地控制,造成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一些偏差。2.2政策性银行管理会计问题所在。从管理会计自身来看,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大量的数据作为依据,需要进行科学的会计核算和分析,在银行机构的金融业务中,因其性质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基础数据信息,这对管理会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非常重要,尽管有不少银行对其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认为这样可以使数据处理效率得到大大提升,但不能全面保证数据信息质量,甚至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基础性问题。例如,信息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手工录入数据方式仍占据主要位置。这样的话,职员操作失误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得其数据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在相应的数据收集中,一些非财务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地体现,那么在采用平衡计分卡方商业会计法进行信息分析时,会因此导致分析出现偏差,或者无法作出合理地分析。从会计人才上看,政策性银行优秀的人才匮乏。管理会计涉及多个领域,如风险、IT、策略、管理、市场、财务、金融等不同方面,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政策性银行员工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需要较高的数据分析水平,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但现阶段银行员工年龄结构参差不齐且业务能力有限,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制约了银行将来的快速发展。

3政策性银行管理会计优化改进建议

3.1增强银行高层重视程度。在政策性银行机构内部,要想保证银行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管理会计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策性银行决策层应运用管理会计的观念来思考将来的发展问题。首先,要加大对管理会计的宣传力度,与其他部门进行良好地沟通,确保得到他们的配合,从而使得管理会计能够在一个适合的环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确保银行管理会计组织机制的有效运行,强化组织领导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职能。最后,在实际的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银行应为其提供大量的发展资源,不仅要做好制度保障工作,而且要为其选拔合适的优秀人才,保证管理会计在银行发展中的有效应用。3.2构建战略发展规划。对于政策性银行机构来说,应逐渐创新并建立新型的管理会计工作模式,在保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保证责任落实到位,将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使得银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从银行战略角度来考虑,应分清楚内部多个经营业务的主次,以此为不同的业务配置不一样的资源,不断创新现有的管理方式,强调量本利分析法在其中的重要意义所在,并充分发挥投资决策法的关键作用。在制定管理会计发展规划时,应分多个不同的阶段进行,且应分为多个层次,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第一个阶段中,会计核算是其首要问题;在第二个阶段中,各个部门、不同成员的经济责任划分要清楚、确定要明确;在第三个阶段中,最主要就是要解决战略决策问题,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工作体系能够不断改善和健全。3.3增强信息化管理程度。在政策性银行机构内部,提高内部信息化程度,尽量避免采用手工录入方式,且需要加强对职员的培训,逐渐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水平,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二次核对审查,保证各种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保存更加完整的数据信息。同时,要重视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各个内部部门在进行资料收集时,应保证非财务信息的收集,且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对其作出科学合理地处理,充分体现出非财务信息的重要作用。3.4强化成本控制。对于政策性银行而言,应根据自己的内部组织结构、项目、员工等多个层级,对管理成本责任主体进行合理的确定,并构建出完善的标准成本体系,对于各个层级责任主体的成本进行有效确认,并找出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计价方式来看,政策性银行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资金的供求关系作出科学的分析,不断变革当前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并确保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的定价方式,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价。对于银行机构来说,有着众多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应改善当前的成本核算手段,对金融产品作出科学的定价,这不仅要考虑产品自身的成本,而且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的价格进行综合确定。拿银行的信贷产品来说,以客户的信贷额度为基准,在经济资本回报系数的基础上,信贷成本由二者相乘的积计算所得;而中间业务类产品资本成本则与之不同,是以账面成本为基准,在经济资本回报系数的基础上,便由二者相乘的积计算所得。3.5培养高素质团队。政策性银行应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体系,确保管理会计机制的有效运行。首先,应建立业务岗位制度并不断完善,对银行职员的晋升、薪酬、职责、奖金、福利等多个同员工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充分体现。其次,应打造出高素质、强大的跨学科管理团队。另外,政策性银行应充分借鉴国外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针对内部的管理会计师,构建出专门的考评体系,选择那些具有管理实践的人员担任考评员,从而能够为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提供优越的考评环境。打造银行机构优秀人才团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制定相应的长效机制,逐渐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加大相互之间的沟通力度,并进行相关的引导工作,根据金融行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且应结合其存在多个层级的特征,使得政府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银行应促进多面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具有财会技术,而且应具备专业的业务能力,推动不同部门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出协同效应。

4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营转型迫在眉睫,战略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对于政策性银行机构来说,要充分贯彻管理会计理念,将其应用到日常经营管理中去,逐渐构建出银行自身的信息化系统,打造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团队,不断完善银行考评体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政策性银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仕军.管理会计助力政策性银行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实践[J].中国管理会计,2019(02):28-35.

银行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管理层激励与约束人力资本专用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开放步伐加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制度的竞争。其核心是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公司结构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委托——结构中的方的能动作用。而银行管理层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对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现状,本文从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人手,分析改进对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变迁又体现为金融制度的变迁。而后者是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产权的变革带有显著的转轨经济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渐进式变迁具有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其导源之一就是财政压力。在财政压力下,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的变迁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的替代.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风险的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一)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现状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为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管理经营问题。(1)中央政府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授予国资委管理。在当前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迎接国外银行的挑战,国资委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银行管理层更大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是一个显性契约。即国家通过法律上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赋予了银行管理层以完全的经营权.它的负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明显不足,表现为所有者的“缺位”;(2)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利用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的体制上的关系.过多地干预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表现为所有者的“越位”.我们将其看作一种隐性契约。总之,在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事实上存在着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两个契约。现实中,后者对银行的管理层发挥了主要作用。

隐性契约导致了管理层无法按照完全的经营权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函数(包括收入的提升、职务的晋升等)与商业银行的业绩好坏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选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贯彻政府目标的程度,而对利润等指标的考察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所有者对银行的经营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情况导致了管理者在经营中更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策略取向。被动地屈从于所有者的意愿。这种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用业绩来衡量的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使得管理层没有强烈的动力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银行业绩。现阶段银行的借贷现象就是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的例证。同时。来自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使得管理层能够为其经营上的不思进取、经营失误、甚至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寻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脱责任。这样的现状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形同虚设。所有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现存体制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激励与约束

第一,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管理层施加额外的制约;第二,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的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外部竞争机制。无法对现有的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与激励。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的现状。必然引发我们去寻找有效的改革机制。

三、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能够有效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约束弱化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所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即雇员在某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仅适用于该企业的特定环境的特殊知识,一旦雇员被解雇,其拥有的特定知识就会贬值。其损失由对企业和雇员共同承担。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投资形成特征——通过投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等)能形成专用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由人力资本投资的程度所引发,投资额越大,投资时间越长,投资锁定越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强;第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使用配置特征——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只有使用配置于适合的专业、岗位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价值低得多,或造成人力资本在使用中的闲置浪费现象:第三,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组织特征——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组织)的交易或协约关系中,专用性人力资本退出企业,会给企业及这种人力资本拥有者带来损失,为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必须重视交易的长期维持,而且这种组织特征,可通过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进一步形成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作用有以下两点:一是从它对委托人和人合同关系的影响看,会导致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垄断力、要挟(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所引发的“敲竹杠”作了专门的论述);二是人力资本专用性会带来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以及相应的报酬递增,对发达国家的CEO收人的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论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对价值贡献最大、最为稀缺的核心资源。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被“敲竹杠”的风险是能够通过适当的契约被有效控制。因而,在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上,第二种作用是主要的。

在运用中,首先,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预期的,通过估计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生产率的可能性并向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当人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委托人得到的净收益比非合作时应该更多:而对人而言,按人力资本的特点,相互合作的时间越长,专用性就越强,报酬递增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预期到这一结果时,委托人、人双方形成一个均衡解,即合作。其次,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旦形成,要么很难转移他用,要么在重新配置使用时会遭到严重的损失。

可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配置.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使用者及其雇佣关系。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所具有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企业(组织)整体收益要大于个人收益。

(二)强化国有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制度设计初探

在我国,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业受到了政府极大的关注。对照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点和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们发现银行体系的从业人员已经具有较高的退出成本,所不足的是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严格的退出机制,而人力资本专用性恰恰能够弥补现存机制的缺陷。因此,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即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角度健全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事实上,我国也开始重视银行高管人员素质,从2000年3月24日开始施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规定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本文着重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论述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制度设计,具体制度设计如下:

第一,强化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主要方式。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别强调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力分配要通过企业内的组织惯例、制度,如人事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晋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规则来进行。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经理人市场.无法通过竞争对现存的管理层产生压力,大力发展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我国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吸收日本企业的年功制的优点,如较长期的、完善的工作合同,基于资历和能力的晋升制度、优厚的退休保障制度,强调员工利益高于股东利益等,建立起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强化管理层职员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依存度。

第二,提升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在银行这一行业中,建立恰当的资格认证体系,即从业人员只有通过已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和面试测评才能取得在银行一定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层的进人门槛。同时,在各个银行内部应当设立定期的在职培训制度,不断提升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第三,组建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其实际上是对外部经理人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所谓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就是在银行业就职并且具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层人员所组成的团体。可以考虑所有具有一定职位的银行管理人员自动成为俱乐部成员,而俱乐部成员的资格将随着职位的失去被取消。俱乐部成员享有俱乐部所特有的一些权利,如一些特有的培训机会,与国内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一些同业信息资源,甚至包括一些促进经理人适当流动以提升其收人与职位的机会等。通过经理人俱乐部这一机制,有助于建立健全经理人的业绩档案;进一步通过经理人良好的业绩表现提升银行经理人的声誉,较高的声誉既有助于增加经理人的不当行为的成本,又有助于激励经理人为保持声誉甚至获得更高的声誉而更加努力。

第四,改革现存的薪酬分配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要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制度上要有国际视野,要导人国际的先进理念。一方面,提升管理层的收人,并将部分收人与经营业绩挂钩,如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来强化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层失职所造成损失的责任迫究,如建立损失赔偿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认定机制、申诉制度等,避免将一些无法预见的损失责任强加到管理层身上。

通过以上制度变革,将有助于加强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四、结论

银行管理范文篇10

所谓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主要的就是运用全新的思想、方式对银行内部进行管理调配,从而达到在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等在内的一种管理创新。首先商业银行通过改革相关的管理体制,详细划分各个机构、部分和具体人员的职责范围,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归属制。其次通过改革银行内部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建立一套以量化管理和定性管理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并不断的增添相应的指标体系。再就是调整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层次,简化管理的流程,压缩繁琐的管理步骤,实行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分别是它筹集资金的方式和经营的对象。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在竞争逐渐激烈的市场上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可持续的发现,需要加入创新的时代潮流中,革新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内部资源调配的作用,突破原先繁琐而呆滞管理模式,打开另一条创新型的管理渠道。

二、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要求它不仅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还需要实现根本的营业目标。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管理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推进的因素,还有可能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下分析出影响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方面。商业银行是金融行业中的特殊机构,它需要靠人去支配和调动各类资源,然后才能实现经营的目标。因此,在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时,首要影响因素就是银行人员的思想,包括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的思想都有可能对银行实施创新管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银行内部人员从管理层到下级人员都存在守旧思想,或是对管理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清晰,那么创新的观念一旦受到制约就无法深入银行管理核心中,因而无法实现银行的管理创新。

2.物质方面。就当前形势来看,商业银行在资金筹集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且主要表现在投资的成本数额超过获得效益的数额,在实际的经营中难以获得价高的,效益,有些时候甚至可能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信贷的业务来维持自身的日常经营,由于市场经济的突变性,商业银行仅仅依靠信贷业务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是不行的,而借助股票融资的方式去筹集资金很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银行陷入被动的局面,资金筹集不足,银行管理就会容易失效的局面。

3.利益方面。商业银行要实施的管理创新首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在保证不影响银行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和调整,才能保证银行管理上实现创新。正是由于利益的分配问题,可能会导致原有利益所属者失去既得的利益,在经过调整后仍然不满自身利益的得失而影响管理创新的后续开展工作,使得管理创新的工作打了折扣。而工作效率一旦下降,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就难以实现。

4.外界方面。商业银行在进行创新管理过程中,不仅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推进和阻碍。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金融市场上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非金融机构等一同应对经济多元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模式又是相互竞争的状态。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还需要考虑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这无疑使它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市场很可能有来自各种政策和法律等的变化和要求,这些政策和法律又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利,还有可能会阻碍其管理的创新过程。

三、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商业银行如何在保证不影响盈利的前提下有效实施管理创新,笔者根据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现况和相关数据资料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及建议:

1.吸收和引进管理创新的理念。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创新时,首先就需要扭转陈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让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学习这些观念,让创新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在职人员,从而保障管理创新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定位,将经营思想和管理哲学联系起来,打造出符合发展需要且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商业银行文化。将这些创新文化进行阐述、表达和发扬,去影响员工的观念,影响员工的态度,直到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保障银行内部人员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的一致,并且认同这些先进的理念,实现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2.创设和营造管理创新的氛围。创新从某个方面来说也可以是打破常规,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氛围,让新的、先进的思想融入进来,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优良氛围。商业银行在实施管理创新时,首先需要鼓励员工大胆创新、解决思想,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创新。商业银行在营造宽松创新环境时,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树立依法崇新的观念,让员工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创新,商业银行的管理才能得到实质的创新。

3.引进和开发创新型人才。高效、合理的人才运用同时也是管理创新上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加快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要点所在。首先在用人观念上要坚持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并重的原则,并大胆重用有创新思想的员工。其次运用多种方式引进和选拔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最后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挖掘员工内在潜力,实行激励制度,强化内部团队精神,实现管理创新的目标,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

4.实施管理制度、模式创新。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的创新无疑是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又一大法宝,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一起创新,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去影响银行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保障银行内部的组织机构形成一个大的框架,这个大的框架一旦形成就会实现高速高效的运转模式,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的创新就容易实现,且实现的效果会更好。

5.推行管理技术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技术是未来商业银行竞争和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站稳脚跟的不二武器。商业银行首先需要推行日益高新的技术,积极的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并鼓励员工自己开发新的技术,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撑。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注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让管理技术实现创新,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6.整理和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金融行业有些法律政策已经不适应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做出全面的整理和完善,从而形成一套权威的、适合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与国际法规结合的、健全的金融领域法规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的提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