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规范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2:48:50

依法规范

依法规范范文篇1

一、治安预防宣传工作是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基本职权(责)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人民警察有多种维护社会治安的职权。预防、制止和惩治(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是法律赋予人民警察的一项重要职责,与保障社会治安同时是人民警察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预防、制止和惩治(打击)违法犯罪三者共同构成人民警察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预防为主,以制止和惩治为补充的有机、辨证的关系;三者共同配合以达到控制、减少和消灭违法犯罪活动的目的。

在公交治安派出所的诸多行政执法职能中,搞好治安预防宣传工作是以预防为主的法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北京的公交治安派出所及每位人民警察,肩负着相当繁重的打击犯罪和治安保卫工作,如果仅仅靠追究违法者的行政、刑事责任为主的惩罚、打击、制裁手段,是难以完成治安保卫工作的,因为北京的公交治安保卫工作需求量太大。具体地说,目前北京市共有近500条公共汽车线路,10700多辆公共电汽车,每天的乘客流量高达990万人次。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就是公共交通工具。如此大的客流量,必然产生相应的出行安全需求。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与人民的需求相符合,才能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因此在公交治安派出所及其公安干警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大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力度;以调动人民群众共同抵制违法犯罪活动的积极性,使警民联合形成合力,更有效地预防犯罪。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要形成有序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如果仅靠公安干警的工作而没有全体人民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相对于广大乘客的人数,公安干警总是少数,要想使公共交通安全环境保持一种良好状态,必须进行和加强治安预防宣传工作。因此根据公交治安派出所的法定职责,即维护公共交通的治安秩序、打击、预防公共电汽车上的各种违法、犯罪等项工作的要求,预防宣传工作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治安预防宣传工作就是指公交治安派出所及其公安干警,在依法执行自身的法定职责的同时,积极主动向人民群众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宣传人们应当遵守的合法的、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规范。

治安预防宣传工作在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的同时,不仅可以起到教育、强化人们守法和遵守道德的意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弱化以至打消某些人的犯罪意识、消除某些人可能产生的犯罪意念的隐患,从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治安环境的稳定。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

(一)治安预防宣传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在依法治国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状况,不仅要有公交公安派出所干警的自己严格依法行政的行为给以体现,更要有全体公交司售人员和广大乘客依法办事的行为给以体现。因此必须加强治安预防宣传工作。

1.广大乘客依法办事的行为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可以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展开和加强,是提高乘客文明程度的重要条件。

在北京,由于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是各类人员组成的,情况相当复杂,且流动性很大,加之各条公交线路之间的路况差异较大等客观原因;又由于乘客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等主观原因,因此,在公共电汽车上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如椐统计,仅在2001年内公共电汽车上乘客之间,因乘车拥挤就发生纠纷5000起。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绝大部分是乘客个人的基本素质问题。如,在公共电汽车上比较拥挤时,一些乘客只注重个人得失,不懂得谦虚礼让,为些许矛盾就发生口角以至动手伤害对方,导致违法行为,可见乘客的精神文明状况对公共交通秩序和首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公共交通工具上司售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也是参差不齐,对其加强和开展治安预防宣传工作,也是提高司售人员文明程度的重要条件。

北京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司售人员,从总体上看,文化结构、心理素质、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精神文明水平是比较高的;但其中有少数司售人员,因自身的素质不太适应其自身职业的要求,在遇到与乘客发生纠纷时,盲目介入、“哥们义气”行事,人为地激化了矛盾,造成治安纠纷、甚至是治安案件。如,某日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外地男乘客问女售票员:“这车到不到前门?”售票员回答:“这是区间车,只到西四,不到前门。”男乘客因自己没听明白(估计是不知道北京有区间车的情况),就大声对售票员说:“站牌上明明写着到前门站,为什么你说不到?”又因该外地男乘客有口音,女售票员误认为他在骂自己,于是二人发生口角。这时该车上的司机一看到一位男乘客对本车女售票员不恭,不问原由,就认为男乘客要打女售票员,并盲目参与此事,对男乘客大打出手,造成男乘客的锁骨骨折。

分析少数司售人员与乘客发生纠纷并导致治安案件的原因:首先是这些司售人员对乘客的服务行为不规范,没有用文明用语,没有耐心,容易引起乘客的反感,导致不应出现的纠纷;第二是这些人的思想意识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对乘客的不平等意识,一见到同车同事与乘客有矛盾了,就不问青红皂白,想当然地认为是乘客的错,盲目参与,导致矛盾激化;第三是一些乘客的素质也与社会公德的要求和依法办事的要求不符,出现一些不如人意之处就出口不逊、恶言相向,甚至将一些其他地方的不如意的情绪在乘座公共交通工具时转嫁到司售人员处。可见,对公交司售人员和广大乘客加强治安预防宣传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治安预防宣传工作,是调动广大司售人员和乘客的积极性,配合公安工作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重要手段。

1.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中利益多元化带来的新的矛盾,一些不法之徒将公共交通工具作为违法犯罪的场所。从有关统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是扒窃,公交治安派出所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受害人的报案;其次是外地犯罪后流窜进京的嫌疑人比重加大,这就要求北京的公安密切配合;再有就是团伙犯罪的人数和能量加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因此,为保北京的社会治安,控制、打击违法犯罪仅靠现有警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加强治安预防宣传工作,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求得广大乘客和司售人员的支持和帮助。

2.必须实事求是地深入进行治安预防宣传工作在具体工作,以达到预防犯罪和保障治安的目的。

大量实践证明,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具体的治安预防宣传工作,使广大司售人员和乘客不仅在头脑中重视预防犯罪和保障治安的重要性,而且掌握相应的防范方法,才能使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目的和作用真正得以体现。

例如,2001年春天某日下午,某公共汽车行驶到六里桥附近时,售票员发现有五名扒窃分子正在作案,马上暗示司机;司机明白情况后,稳定情绪,边安全驾驶,边观察车外的情况寻求报警的机会;当看到前方有一辆警车时,立即停车报警,并与售票员一起指认嫌疑人。这个案例就是治安预防宣传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三、公交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公交公安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展开,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公交系统内部的职工进行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椐统计,北京市公交总公司职工有八万多人,而公交治安派出所内具体负责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民警只有不足其八百分之一;如此大的比例差距,更说明加强治安预防宣传工作,调动广大司售人员和乘客的积极性对保障北京的社会治安的重要了。可以对公交系统内部的职工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讲法制课的形式,向司售人员进行治安预防宣传教育工作。

由公交治安派出所对公交司售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民警直接到公交公司讲法制课,是开展治安预防宣传工作的一条有效、快捷之路。因为这样做既省时省力又能加强警民联系;尤其是遇到重大政治保卫任务时,通过民警直接到公交公司讲法制课的方式,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任务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法律知识讲清楚,而且民警可以与司售人员面对面地交流,帮助司售人员解决法律难题和具体问题。

2.利用发放治安预防宣传品的方式,向司售人员进行治安预防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公交司售人员的工作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分散,仅靠讲授法制课,总是有人因为在岗位上而不能受到教育,因此,通过发放治安预防宣传品的方式可以使治安预防宣传教育工作的内容,被司售人员随时随地的拿出来学习、记忆、运用;加强了治安预防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为了促进司售人员的学习,还可以用抽查的方法激励司售人员,同时检验治安预防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

3.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司售人员进行治安预防宣传教育工作。

利用黑板报的形式是补充上述两种形式的有效办法;黑板报的特点就是通过图文并茂、色彩缤纷的形象,夺目、抢眼刺激人们的注意,使司售人员在各个宣传点在轻松的观看中学习理解有关法律知识。

上述三种方法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与治安责任制一起保障公交治安秩序。

近几年公交系统内部开展的治安预防宣传月活动,就是既有民警深入各车队讲授法制课,又有民警们印发的“遇到治安问题八个怎么办”的宣传材料,还有司售人员与车队领导签订治安责任书等各项活动相结合,使司售人员的防范意识大大加强,掌握了处理治安问题的基本方法,大幅度降低了司售人员与乘客之间的治安纠纷。

(二)对乘客进行治安预防宣传

因为我国城市中公共交通的治安问题主要有乘客与司售人员的纠纷、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问题两大类,且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因此,不可忽视对乘客进行治安预防宣传工作。

首先,积极主动地向乘客宣传有关法律知识、解答乘客的有关问题,是公交治安派出所的民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使乘客在具备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基础上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第二,通过深入、有效地宣传反扒窃的方法,使广大乘客学会保护自己,同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正义感,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自从1998年北京某公交公安分局设立、并通过媒体公布了反扒热线“64011327”以来,有不少具有正义感的群众通过这条反扒热线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如2002年初,接电话热线举报:“在300路汽车上,扒窃活动十分猖狂。”公安机关立即组织警力进行打击,一天内共抓获扒窃嫌疑人40余起。

依法规范范文篇2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按照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动员、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向依法规范、依法管理和依法运行转变,加快全县法治化进程,为保障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平安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县各项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党委依法执政、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推动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全县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明显提高;行政、司法程序和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各项措施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法律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制约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层、行业依法治理全面深化并取得明显社会效果,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经济发展环境更加良好,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构建平安和谐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实施阶段及步骤

(一)启动阶段(年5月—年8月)

成立县创建“法治”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制定创建“法治”实施方案,召开全县创建“法治”动员大会和相关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把“法治”创建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责任,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创建“法治”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和任务。

(二)实施阶段(年9月—年12月)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法治”创建活动的投入力度,从人力、物力、机构、经费上给予保障。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实现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权利依法保障、市场规范有序、监督体系健全、民主政治完善、全民素质提升、社会平安和谐,通过创建活动使我县全面达到“法治”的要求。

(三)巩固提高阶段(年以后)

通过对《县创建“法治”责任分解表》及《县创建“法治”量化考核指标》的对照落实,巩固创建“法治”成果,全面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推进各项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完善“法治”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成开放型、法治型社会。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障和促进县乡两级人大、政府、司法机关及县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1.建立健全依法管理、高效服务的运作机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进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和提高工作效率转变的各项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推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效精干、公开透明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分级自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法定职责依法行使决策权。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决策的水平。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贯彻《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健全行政许可、检查、收费、处罚、执行等主要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科学规范执法职能,合理设置执法机构,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证件管理和培训考核制度。把县级行政执法部门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每年执法检查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纳入全县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内容,统一考评、奖惩,促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不断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4.加强政府机关的内部监督和层级监督。加强行政复议监督,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要求,完善行政复议工作的各项配套制度,及时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和审查制度,加强对县乡两级政府及县政府所属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强化对重要部门、重大事项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重大或有社会影响的审计项目,审计结果要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法定职责、廉政效能、执法执纪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提高监督实效。严格执行决策失误和违法行政行为方面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部门依法严格履行职责。

(三)坚持公正司法,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1.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便捷高效的诉讼机制,实现纠纷非诉解决机制与诉讼机制的有序衔接。深化审查逮捕方式和公诉方式改革,完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衔接机制。深化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研究侦查工作的新措施。推进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职业化、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为维护司法公正提供人才保障。

2.强化司法机关职能作用。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侦查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执行权,依法惩治犯罪、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的群众平等参与诉讼和依法得到救助。健全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保证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享有各项诉讼权利。妥善调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大案件执行全程公开力度,强化适用执行强制制裁手段,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健全完善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先导、以规范执法为核心、以规范服务为重点,完善和落实司法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健全人民评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进一步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加强司法执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对司法工作社会的评价体系,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能,依法加强对审判活动和公安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依法查处司法领域中的腐败行为,防止和惩治司法腐败。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法治化进程

1.建立完善市场机制。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依法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保护投资者、非公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优化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和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经营机制,规范企业行为。着眼解决“三农”问题,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等相关制度,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把依法治县与以德治县结合起来。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快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政府要率先加强诚信建设,努力提高公信力。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信用市场和信用中介机构,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3.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依法建立健全实施城区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运作机制,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公开审批程序,加大规划的监督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建设市场管理,强化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深化城区管理体系改革,促进城区管理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健全城区管理总体执法机制,提高城区综合管理水平,将城区管理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轨道。加强城镇及乡村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强化资源和环境生态保护。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坚持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严格环境执法,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把环境生态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轨道。

5.推进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贯彻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健全鼓励科技创新,依法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培育和完善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建设文化大县。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食品卫生和药品管理,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疾病防治与控制能力。积极培育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行为,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益。依法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障问题,促进农民共享城市化成果。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1.深入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坚持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巩固活动,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各项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不断推进农村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以社区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社会功能,推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加强企业依法治理,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各种所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健全和规范运行机制,落实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水平。继续深化依法治校,坚持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开展“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落实校务公开,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依法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2.不断强化行业依法治理。制定并认真实施行业依法治理方案,广泛开展以“法治示范单位”、“法治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为载体的行业依法治理,促进行业依法治理。各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部门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水平和能力。要加强协调与配合,整合资源,发挥行业职能优势,在加大专业法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深化行业依法治理,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3.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围绕平安和谐的要求,从广大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不断构筑以地方依法治理为主体、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基础、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专项治理为纽带,全方位开展依法治理的依法治县总体框架,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深入开展以宪法为重点内容的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在全县公民中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与群众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县公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爱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全县公民自觉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保障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2.加强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要面向全县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使公务员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观念,提高依法诚信经营能力;重点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使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夯实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

3.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服务群众中加强宣传教育。要创新工作形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到法治教育中,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各行各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使学法用法有机结合,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时效性。

4.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法治宣传教育是全县各单位的共同责任。党委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全县法治宣传教育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把握宣传方向,整合宣传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完成“五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不断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内容。

(七)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领域

1.发展法律服务队伍。深化法律服务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人才,培育和发展律师、公正、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队伍,完善组织结构,提高队伍专业化素质,努力使全县法律服务队伍基本形成并存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为实现全县法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建设,建立规范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推动法律服务介入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领域并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涉外服务水平的律师、公证员,提高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使法律服务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发挥法律服务促进经济建设、提高城区管理、推动文化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主权利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作用。

3.规范法律服务管理。坚持和完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和行业协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督,依法规范服务主体、服务行为和服务秩序,创造良好的法律服务执业环境。完善法律服务监督制约机制,建立诚信和惩戒制度,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和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质量监督、经费保障制度,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不断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效益。

(八)深化平安创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1.落实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措施。把创建法治与打造平安、构建和谐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长效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打好禁毒和防止艾滋病的人民战争,加大查禁“黄、赌、毒”的力度,深化“无毒”社区创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问题。改善司法保障条件,加强基层政法机构、案件侦查、禁毒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安全稳定工作的社会化、科技化、法治化为重点,加强社会治安检测评估、治安管理控制、新型社区治安防范、街面动态巡逻能防控和治安工作保障等五个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社会治安防范与管理。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村寨、平安单位”系列创建活动。坚持社会治安与城区管理相结合,探索建立以基层组织和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城乡治安社会化管理新机制。建立青少年犯罪防范体系。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做好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工作。

2.健全机制,突出源头抓防范。逐步完善预警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县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维稳风险评估处理机制。以及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依法调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配合机制,构建综合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发挥民间组织、仲裁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公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纠纷,努力把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面贯彻《信访条例》,畅通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规范信访行为,认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3.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公共信息制度,依法保障工作的知情权。运用法律手段,加大反恐防暴和依法严厉打击邪教等非法组织的工作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和城区安全管理法制化进程,提高城区交通、食品、居住、卫生安全保障水准和城区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依法追究失职和渎职人员的责任。

(九)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1.加强党委的组织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大防腐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加强对公职人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规范从政行为;加强对司法机关的执法监督和纪律监督,纠正、协调、解决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重大决策、重大审批项目、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调度等事项实行集体研究制度。严格实行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述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积极预防职务犯罪。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照法定职权,全面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工作,强化对“一府两院”工作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积极探索和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努力增强监督实效。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完善执法检查监督、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计划预算监督、工作评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方面的程序。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域的监督,认真受理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控告、检举。

3.发挥社会和民主监督职能。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监督。健全社会监督工作机制,拓展监督渠道,完善举报网络,健全举报制度,加强信访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实施有效监督。加强舆论监督,切实发挥和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对创建“法治”活动实行统一领导,将依法治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创建法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统一领导、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创建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和基层组织,确保“法治”创建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

(二)健全工作机制。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要高度重视“法治”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在依法治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发挥党委领导作用、人大主导作用、“一府两院”执法主体作用、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形成党委统揽全局,各方积极推进,狠抓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县委创建“法治”办公室在县委创建“法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承担“法治”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落实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创建“法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信息报送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各级党委(党组)创建“法治”机构(联络员)要加强法治理论学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抓住创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开拓新思路、提出新方法,改进和创新工作观念、工作措施、工作部署和工作方式,总结推广创建活动的先进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深化“法治”创建活动。

(三)建立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手段体系,将创建“法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综合治理考核、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考核的范畴,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性,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七、工作要求

(一)突出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把建设法治化政府和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开拓创新,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找准切入点,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与要求。

依法规范范文篇3

一、检查行为应当依法规范

执法检查是中国人民银行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监督管理对象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检查、监督行为。1一般检查规则。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对监管对象进行检查,其派出的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检查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并且,如果检查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还应当进行回避;询问和检查应当制作笔录。2取证程序。中国人民银行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机构负债人总、分、支行行长批准,可以将证据先行登记保存;中国人民银行在调查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采取记录、复制、录音等手段取得证据。3执行有关纪律。检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检查纪律,如不得向被检查单位吃、拿、卡、要,不得循私枉法,实事求是,不得随意夸大或者缩小违法事实等等。

二、处罚行为应当规范适当

处罚是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被检查单位的违法事实和情节,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并执行处罚决定的行为。

(一)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包括:警告;一定数额的罚款,责令停业整顿,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根据法律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有公安机关作出,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不能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决定;同样,暂扣、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人民银行也无权作出,而只能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出。

(二)处罚依据适当,掌握法律冲突原则。法律冲突是指不同法律规范对同一违法事实的认定和处罚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下述法律冲突原则:1.层次冲突原则,即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当以层级较高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如《商业银行法》和《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对某一行为的处罚发生冲突时,因为前者是法律,而后者则仅是一部法规,从层级上讲,前者要高于后者,因此,应当依据前者进行处罚。目前,我国的法律规范按层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性规章。2.特别冲突原则,即特别法和一般法发生冲突时,应当依据特别法进行处罚。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和《行政处罚法》发生冲突时,因为后者属于特别法,因此,应当依据后者作出处罚决定。3.实际冲突原则,即制定时间先后不一样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当依据制定较晚的法律规范处罚。掌握并熟练运用层级冲突原则,对于中国人民银行依法行使,对金融违法行为作出定性准确、轻重适当的处罚意义重大。此外,在进行处罚时,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还要注意法律废止、重新修订问题,不能依据已经废止的法律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从实施之日起,依照重新修订的法律进行处罚。

(三)遵循处罚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在执行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处罚法定原则。即没有法律依据的,处罚行为无效;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依据;违法事实不清楚或者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2一事不再罚原则。即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事实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3罪罚相当原则。即中国人银行在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应当依照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作出轻重适当的处罚。4对同一违法事实不得同时依据两部以上法律、法规处罚原则。5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原则等等。

(四)制作处罚决定书应当规范。处罚决定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作,用以裁明当事人违法事项和对其处罚情况的书面证明文件。一是规范的处罚决定书应当记载下列事项:1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2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事实和证据;3处罚决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4不服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5作出处罚决定的金融行政机关名称和日期;6处罚决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等内容。处罚决定还必须加盖作出决定的人民银行的印章。二是处罚决定书使用的法律用语必须规范。如某金融机构擅自将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出借给他人使用,并获利3万元。某人行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七十四条第八款规定,决定对其处以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在下达的处罚决定书中,却使用了“处以9万元罚金”的字眼,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罚金”是刑法中的概念,只有司法机关才可以使用,人行用“罚款”两字才准确。再如对当事人是作出“行政处分”还是“纪律处分”也要严格区分;行政处分是对国家行政人员实施的处罚,而人行在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责任人进行处罚时,因为处罚对象非国家行政人员,因此只能进行“纪律处分”。

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执法人员还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不能随意处罚。处罚决定必须严格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不能信口开河,随意设定处罚档次和处罚方式。如某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未经人行批准,某人行依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作出“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罚款,对该机构负责人给予记过的纪律处分”的处罚决定。这个处罚决定其实是个错误决定,其错误就在于随意变更处罚幅度。因为依照《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五条之规定,对于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应处以“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对机构负责人应处以“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随意设定处罚种类。如让违反《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有关规定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写出书面检讨”,这种“处罚”该办法中其实并没有,因此是一种随意设定处罚种类行为。二是不能随意更改处罚决定。处罚决定是一种非常严肃的法律文书,一经作出即应严格履行,不得随意更改。人行在处罚应坚持原则,制止讨价还价行为,坚决维护处罚决定的严肃性。三是适当运用从轻、减轻处罚原则。为了体现“重教育、轻处罚”的轻罚精神,《行政处罚法》规定了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情节,如当事人主动消除危害后果,配合执法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等,对于“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不行政处罚。这些原则,人行在执法时应慎重掌握,不要滥用职权随意减罚,也不要当减不减,重罚轻教。

三、处罚应严格履行告知、送达、听证程序

1人民银行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并告知对方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力。除非当事人放弃了该项权力,否则,如果人民银行没有履行告知义务,那么其作出的处罚决定就没有法律效力。2送达程序。人行作出处罚决定后,应当将处罚决定书当场交付给当事人,或者按《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在七日内送达并由对方回证。人民银行可选择: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公告送达六种方式之一进行送达。3听证程序。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作出责令停业整顿、吊销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资格证、较大数额的罚款“较大数额的罚款”具体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县级支行为5万元以上,中心支行为20万元以上,分行为50万元以上,总行为300万元以上,上列数额均不含本数等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被处罚对象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力;如果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作出处罚决定的人民银行应当举行听证。人民银行应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可以亲自也可以委托他人参加听证,就调查人员所列违法事实、证据和处罚建议进行申辩、质证。

依法规范范文篇4

理论上这个问题是明确的,宪法和党章也有所规定,诸如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表明在全国人大之上不能再有比它更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执政党也要服从人大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即各政党(当然包括执政党及其党员)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章也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既然宪法和党章已有明确的规定,为什么党与人大的关系仍然长期未能妥善解决呢?其主要根源,一是陈旧的观念与惯性的阻碍;二是宪法中所确定的党与政权的关系原则,没有通过宪政立法和健全的制度加以规范。

一、关于观念问题

必须承认的是,不少党政领导干部对党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还沿袭革命时期的旧观念旧制度,没有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没有从长期以来实行的以党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变。在有些地方和有些干部中,还多少存在党委和书记凌驾一切、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的习惯思维与习惯动作和对既得权力的依恋。

对党与人大关系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差,实质上是混淆了党的领导权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把党的决策权威等同于或凌驾于人大的决定权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这种领导,就其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而言,主要指方针、政策、路线的政治领导,这种领导权的性质是属于政党的政治权威和权利,而不直接是国家权力。党的这种受人民拥戴和服膺的政治权威,不同于国家权力的强制力和普遍约束力,而主要是政治号召力、说服力和政治影响力。党的领导权不是凌驾于人民主权、国家政权和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之上或与之并列的权力。中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产生的1975年宪法,曾在第16条中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无异于把党视为更高于人大的国家权力机关。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删去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语,这不是否定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而是改变党政不分,把党权置于人大权力之上的偏颇。

早在1941年4月,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批评一些同志把党的领导解释为党权高于一切,遇事干涉政府工作,随便改变上级政府的法令,甚至把党权高于一切发展成党员高于一切。他认为,党对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政策,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这是与以党治国完全相反的政策。(《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12页、19页)

在党权和政权(人大)的关系上,党政分开首先是权能分开,即在权的性质与作用上要分开,不能把党的政治权威同国家权力混同。在党权与民权关系上,列宁也讲过,苏维埃高于一切政党(《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26卷第467页)。无产阶级专政不等于党专政,必须划的机关和苏维埃机关的界限。(列宁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转引自《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6卷,第224-225页。)我国党与人大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国家事务中,人大的权力是至上的,人大也高于一切政党。党一方面要在政治上领导人大的工作,一方面又要遵守人大通过的法律与决定,亦即党的意志既要体现人民意志,又要服从人民的意志。二者有冲突而又不能说服人民群众与人大时,也应以人大或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意志为依归。

在党与人大的关系上,一个重要问题是党与法的关系。这是通常混淆不清的一个老问题,所谓党大还是法大。

列宁说过,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是不能制定法律的。(《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32卷第216页。)党规(党的章程与党内生活规则)、党的政策不能代替国法。国家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制定、并具有国家强制性与普遍约束力的。党规、党的政策不具备这一性质与法定条件。所谓不能以党代政,实质上是不能以党权代国权、以党规代国法,更不能以党权、党规压国权、国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显然应是法大。

不过,国家、政府的立法工作,又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进行的。宪法修改草案和各项重要的政治立法和经济立法,一般都要由全国人大与政府中的党组事先报党中央审查,然后才由国家机关经过立法程序,制定为法律。重要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一般事先也要经过省级党委审查(属于党内程序,非国家立法程序)。所以,宪法和法律一般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的统一。党和党员在自己的活动中遵守宪法和法律,也是遵从党的领导与人民的意志。在这个意义上,党与法是同源的,都是源于人民的意志与利益。服从党领导与依法、守法是一致的,二者无所谓谁高于谁。但当党的主张(特别是地方党委的主张)同人民的意志(法律)不一致时,则应当服从法律,服从人民的意志。这时,仍是法大于党。

地方党委在遇到人大通过的决定或选出的政府成员同党委原定方案不一致时,把党的决策权混同于人大的决定权,企图以之取代或不经法定程序擅自变更人大的决定,甚至批评人大向党闹独立性,是不服从党的领导、以法抗党等等,这显然是把党委(甚至只是党委中的个别领导人)置于人大权力之上,以党权压政权、民权,以党压法,是错误的。

强调党政分开和党不具有凌驾于国家权力(人大)之上的权威,是否会削弱党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呢?

作为一个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事务中享有一般政党所应有的政治权利(不是国家权力);特别是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还在事实上享有比其他政党和社会组织处于优位的权威与权利,如向人大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权,向政权机关推荐国家领导人选的建议权(都是权利),等等,这已成为我国不成文的宪政惯例。至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如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决策(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五年计划和十年远景规划的建议草案等等对国是的主张,都具有最高的政治权威(不是最高国家权力),一般都能得到全国人大和政府的拥护与支持,经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政府的行动纲领与法律、法规。因此,党政分开并不是削弱或否定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党在政治上对国策的领导,加强党在国家中所处的重要的政治地位与作用。

二、如何规范党与人大的关系

观念与认识问题解决后,并不意味着党与人大关系的最终解决。问题往往发生在党的决策与人大的决定产生矛盾的时候,应当怎么办?这就要求有一定的制度规范。

这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党的政策主张超越了现行立法。如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超越了现行宪法有关计划经济的规定。党的这一决策,是作为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对国是的主张,属于执政党的议政、领政(对国策的领导)权利,不属于违宪行为。但这只限于议(议政和建议权利),而不是行(执行权力),即在宪法或法律未经修改以前,不得立即强制政府去执行与现行宪法不一致的党的决定。这时,正确的程序应是立即将党的主张付诸法律程序,即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建议或立法建议(权利),再经由人大依修宪或立法程序,采纳这种建议,形成立法案,经过人大审议、表决,修改宪法或制定法律,在全国贯彻执行。当然,这里可能会出现议与行上的时差和建议与立法的时差,这是难以避免、可以暂时容许的,但必须尽快、及时按法定程序转化为修宪或立法行为。否则,长期拖延修宪或立法,而仅以党代会或党中央甚至地方党委的主张为依据去贯彻执行,也会构成违宪、违法的行为。

2、党的政策主张或推荐的人选有不适当的地方。人大党组应如实地向党中央或地方党委反映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党委修改不适当或与现行宪法、法律不一致的地方,再经人大审议通过。党中央过去有文件规定,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权对党委提出的人选提出不同的意见,党委应认真考虑。如果意见有道理,应当重新考虑人选;如果党委认为人选不宜改变,或认为代表的意见不全面或与事实有出入,应当耐心说明、解释;如果多数代表或委员不同意,不要勉强要求保证通过。

3、如果党委的决策或人事安排建议是错误的或违法的,而人大和人大的党组、党员在向党委反映意见后未能改变党委的决定时,有权按照法律和人民的意志,不予贯彻。刘少奇在1962年曾经指出:不要提政法机关绝对服从各级党委领导,违法就不能服从。如果地方党委的决定同法律、同中央的政策不一致,服从哪一个?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服从法律、服从中央的政策。(《刘少奇选集》下集第452页)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对党委向人大提出的错误或违法的决定投反对票,这也是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及中央的政策在本地的贯彻实施,并对地方保护主义或地方党委领导人的以权压法专横的抵制。地方党委对地方人大作出的决定,即使有违党委的决策,党委也应当尊重,不得擅自推翻。这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党负责,同党中央和国家法律保持一致的态度。

依法规范范文篇5

一、规范信访举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提高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信访举报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坚持注重制度建设的原则,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把信访举报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做到处理信访举报的程序依法公开,处理结果客观公正;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保障信访举报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引导他们正确履行义务;坚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原则,明确职责,严明纪律,对滥用职权和失职渎职的行为实施责任追究。

经过努力,使信访举报工作法规制度基本健全,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处理信访举报的能力切实增强,信访举报当事人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信访举报环境明显改善。

二、加强制度建设,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制定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注重适时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完善信访举报受理制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受理涉及党员、党组织及行政监察对象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认真对待,不得推诿、敷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人要经常阅处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应深入基层接待群众。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逐步推广网上举报,拓宽信访举报受理渠道。完善来信处理制度。建立健全收信登记、送阅审批、转办催办、查办结案、复信回访、立卷归档等规章制度,促进信访举报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健全信息反映制度,加强综合分析,定期向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反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完善处理重要来信的请示、报告制度,避免处理的随意性。对重复来信和人数众多的联名来信,要加强跟踪督办,必要时可直接调查核实。对署实名举报,要按照谁承办、谁答复的原则,以适当方式将处理结果答复举报人,并听取其意见。

建立健全来访接待制度。逐步建立完善首访责任制,坚持哪一级机关接谈、哪一级机关负责的原则,对应由本级纪检监察机关办理的问题,要一办到底,限期将办理结果或办理情况答复来访人;对应由下级办理的问题,要加强催办督办,直至问题妥善处理。建立健全集体访应急处理机制,明确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部门的职责,并通过信息通报、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出现重大集体访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积极疏导,妥善处理。要增强预见性,针对群众上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工作预案。对严重扰乱信访秩序的行为,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置。对重大重复集体访,要分析成因,注意查处少数党员干部可能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建立定期排查制度,对重点来访人员、集体访苗头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就地解决。在基层,对影响面较大、反映侵犯群体利益问题的集体访,经批准可吸收群众代表参与调查。

健立举报电话处理制度。耐心接听举报电话,做好记录,重要情况、情节要向举报人复述确认,并按政策规定向举报人作出解释或答复。对紧急、重要的情况要及时向领导报告,并采取措施快速处理。对应由其他部门受理的问题,引导举报人向有关部门反映。

在县和县以下基层单位逐步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公布有关法规制度、处理程序,以及其他为信访举报人提供便利的相关事项。对涉及群体性利益以及重大、复杂的信访问题,可通过适当方式将调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向信访举报人反馈。必要时可要求有关组织或人员到场说明情况,有条件的可举行听证。通过公开,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三、保障信访举报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保障检举、控告人合法权利。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保护检举、控告人的规定》。畅通受理、办理、反映、反馈渠道,严禁对检举、控告人压制、歧视、刁难。严禁泄漏检举、控告的有关情况,不得将检举、控告材料及有关情况转给被检举、控告人员或单位。严肃查处侵犯检举、控告人民主权利的行为,对打击报复检举、控告人的要严肃处理。受理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回避的,要主动提出回避。检举、控告人有正当理由要求有关工作人员回避的,受理机关应作出回避决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奖励制度,对检举、控告重大违纪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应给予奖励。

保障被检举、控告人合法权利。要探索维护被检举、控告人权利的措施和办法,认真对待被检举、控告人的解释或说明,重视被检举、控告人对承办的纪检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对未经调查或正在调查处理的举报内容,不得泄漏和扩散。对经调查未发现被检举、控告人有违纪问题的情况,澄清是非,消除影响。必要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对诬告者要严格依纪依法给以惩处,保障申诉渠道畅通。要规范申诉信访的处理办法,对属于本级纪检监察机关直接受理范围的,由本级机关申诉复查部门处理;对不属于本级机关直接受理范围的,移送有权处理的机关。对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应告知申诉人。要建立信访、审理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和处理申诉复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疑难、复杂的申诉复查案件。

四、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进行信访举报

加强信访举报宣传工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之中,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信访举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使广大群众了解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和受理范围、处理信访举报的程序和方法,明确在信访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引导信访举报人正确行使权利。要引导群众署实名举报、逐级举报。提倡实行双向承诺制度,受理机关承诺依法及时处理信访举报,信访举报人承诺维护信访秩序。对于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以及应由其他单位或部门受理的信访问题,要告知信访举报人受理的单位或部门。对少数妨碍信访秩序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要协调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规范党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访举报行为。党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按照组织原则和法定程序,负责任地进行检举、控告,实事求是地提出申诉,不得歪曲、捏造事实,诬告陷害。要正确对待组织的处理意见,不得无理纠缠。要维护信访秩序,不得带头参加集体访,严禁煽动、策划、组织集体访。对不听劝导,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要依纪依法子以严肃处理。

五、加强对信访举报工作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信访举报件内部归口管理办法,逐步实现信访举报件由信访举报部门统一受理、转办和管理。对分流到本机关其他部门的信访举报件,信访举报部门要掌握办理情况,定期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信访案件办理和管理制度,对需要发函或直接查办的信访举报件,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定期催办督办信访案件,对重大、疑难案件的催办督办要制定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对下级机关呈报的信访案件处理结果要严格审核,必要时可调卷审查或直接调查。对重要信访案件的处理,承办人和呈报单位意见不一致的,要集体研究决定。

加强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案件线索集体排查机制,重要案件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人组织纪检监察室、信访室等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研究处理意见。信访举报部门内部要合理分工,形成受理、办理、督办、审核、结案归档等环节的相互制约机制。信访举报工作人员应定期轮岗。逐步建立外部监督机制,重视群众对不依纪依法办理信访举报的反映,对违纪违法者要严肃处理。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下级机关依纪依法处理信访举报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依法规范范文篇6

××市和全省、全国一样,也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时期,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0.62亿元,同比增长15.9%,财政总收入107.29亿元,增长5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08亿元,增长7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1元,同比净增7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5元,净增242元。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经济发展和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使得利益冲突明显加剧,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的限制,各类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不断形成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在信访工作中,各级基层组织和干部接待信访人、处理信访案件时,推委、敷衍、拖延现象时有发生;信访人在提出信访事项时,情绪激烈,行为偏激,跨地域、跨行业串联集体上访,雇人上访,举状纸,打横幅标语,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违法违规行为司空见惯,严重地干扰了党政机关工作秩序,扰乱了信访工作秩序,也导致了我市信访总量大幅度增长,集体上访增势迅猛。仅有208万人口的××市,2004年,市、县区两级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37091件人次,同比上升了18.96%。其中,集体上访1230批28499人次,集体上访量同比上升了26.12%,集体上访量占信访总量的76.83%。市信访局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787件人次,同比上升了30.97%。其中,集体上访520批13299人次,同比分别增长60%和50.68%,集体上访量占信访总量的89.9%。对此,我们在规范各级组织信访工作行为,规范信访人行为,落实和追究这两方面责任主体的责任上狠下功夫,采取各种得力措施,依法规范信访活动秩序,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信访氛围

2005年新修订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信访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市委、市政府“两办”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信访条例〉的通知》。市、县(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委(组)中心学习小组都在主要领导的主持下,集中学习了新《信访条例》,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实施新《信访条例》做出了表率。我们除指派市、县主管领导和信访干部参加中、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外,市委、市政府于4月中旬在全省率先举办了三期《信访条例》培训班,对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市直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各县区主管信访工作的副书记、副县区长、法院院长、公安局长、信访局正、副局长、法制办主任,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集中培训。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分层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各级领导和专兼职信访干部,以及乡、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市信访局指派领导和干部下基层宣讲《信访条例》,部分县区还对上访老户、缠访户等上访人员也进行了集中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达500多期次。

同时,市、县区、乡镇都采取了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刷写标语、设立咨询服务站(点)、出动宣传车、开辟新闻媒体专栏、制作专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宣传《信访条例》,使《信访条例》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农户,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全市共悬挂宣传横幅300多条,刷写张贴宣传标语6500多条(张),设立宣传站(点)500多处,出动宣传车400多辆次,办宣传专栏2000多期,直接受教育群众多达60万人次。

通过上述大规模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为畅通信访渠道、依法规范各级组织和干部的信访工作行为,规范信访人行为,切实维护信访工作秩序和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责任化管理

一是实行目标量化管理,落实工作责任。按照新的《信访条例》和市委(2004)2号文件要求,自2004年,每年年初市政府都与各县区和市直重点部门签订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都结合本地方、本系统实际,也逐级签订了责任书,有力地落实了各级组织和人员的信访工作责任。结合平时检查和半年、全年考核,年终奖惩。2004年底,市委、市政府拿出34万元对考核评比出的信访工作先进县区、市直部门和乡镇,以及先进工作者给予了表彰奖励。今年全市信访工作会上,市委、市政府将再次对2005年度全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是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2004)2号、(2005)24号等文件,从加强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政策性规定。各县区和市直部门也都健全完善了领导干部接待日、联席会议和信访信息排查报送责任追究等制度。将过去领导定期接待日制度完善为定期接待与预约接待相结合制度,使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更加切合实际,注重了实效。

三是加强基层网络建设,规范信访工作程序。各县区和市直部门进一步健全了信访工作网络,在乡镇、行政村和部门、企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兼职信访工作人员,使群众来访有人接待,反映问题有人处理,信访信息有人报送,全市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访工作网络。市、县两级信访部门会同市、县信息办全力建设开通了全市信访系统计算机网站,并与中、省信访网站链接连通,为方便群众信访、互通信访信息、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信息化工作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市、县两级信访部门进一步规范信访工作程序,重新制定了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的流程图,重新制作了接访办信登记表、告知单等表册。在工作方法上,市信访局将全部副县级领导和接待科、案件科、专线办科室工作人员调整为县区和市直两个接访组,实行接访、办理、落实一条龙服务,改变了过去办案的不接访、接访的不查案的问题。在工作作风上,全市信访干部实行挂牌上岗,建立了公示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热情为群众服务。市信访局为方便群众上访,保证市委、市政府机关正常上下班和工作秩序,全体干部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推迟十分钟下班,做到上访人不离,工作人员不撤。星期天、节假日都安排领导和接待人员值班。同时,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2005年,市信访局先后指派局领导带领有关科室工作人员共200多人次,深入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调查研究,明察暗访,检查督促各县区、市直各部门信访工作情况,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落实基层的信访工作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和处理信访问题。

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增强信访工作意识。

近两年来,按照新的《信访条例》和市委(2004)2号等文件精神,对不重视信访工作、处置信访问题不力的组织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2004年以来,我们市先后对处置信访问题不力的4个县和一个市直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4个县区主要领导寄发了警告性《函告》,对1个市直部门主要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县先后对1个乡镇、1个县直部门因处置信访问题不力,给予了黄牌警告,对2个乡镇和10个部门进行了通报批评,对1个单位主要领导因工作措施不力、引发上访问题给予了通报批评。××区也先后对1个区直部门、2个乡镇因信访工作不力给予通报批评;××县先后对2个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因处置集体上访问题不力,给予就地免职。两年来,全市各县区都采取不同形式的责任追究,有效地增强了各级组织和人员的信访工作意识,规范了信访工作行为。各级组织和人员在处置信访问题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了事的行为明显减少。

三、加大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化解矛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在每个季度和全国、全省、全市“两会”期间,以及中、省领导来*视察期间,多次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工作,力争做到矛盾和问题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经排查梳理,我们市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约为十五大类。即:……。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我们采取领导包案、组织工作组调查等方法,依法依策(政策)依情予以妥善处理,各级领导采取定期接访、预约接访、上门下访等形式,接待和处理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2004年至2005年底,仅市信访局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协调会、联席会议等680多次,处理解决各种信访问题1110多件。如……。使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到了实处,基本做到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群众稳定在当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四、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惩处和打击违法违规上访行为,维护信访正常秩序

我市群众在信访活动中,有的不了解信访程序,越级上访、无序上访,还有的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态度,违规上访,扰乱了社会秩序。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宣传《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耐心教育引导自觉规范信访行为的同时,对违规、无序、过激的行为,依照《信访条例》进行劝阻教育,对少数无视劝阻教育,违反法律法规,围堵冲击党政机关,殴打工作人员,阻断堵塞交通,借上访之名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的人,坚决依法予以了打击。××县对扰乱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秩序,违犯《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上访人,由公安部门共谈话训诫17人,行政拘留7人,劳动教养2人。××区也进一步加强了公安机关维护信访秩序工作,实行公安介入制,加大了对违规上访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到区、乡政府聚众上访的人员,由公安部门严厉警告20多人次,对到市委、市政府门口聚众上访的3名组织策划者给予劳动教养,对多年来一直缠访于各级机关、并聚众冲击省委机关的××、××等11名信访人员,由司法机关依法分别判处四年、二年、一年的有期徒刑,有力地打击了非法上访行为,对规范群众的信访行为,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依法规范范文篇7

和诸多的从业资格的行政许可一样,有关行政机关对其机关工作人员或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求的职称资格认定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诸如制定的主体与程序,考试种类、标准等等。但是,对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从业资格的行政许可上,有即将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明确的法律来调整,而对于相当于内部行政行为的职称资格认定上,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来调整,大多由行政机关自行制定。然而,职称资格却也限制和影响了公民的各种待遇和发展的机遇,关系到公民的较重大的权益,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可谓不小,也需要予以规范。笔者认为职称资格认定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在制定的主体和程序上,目前职称资格认定是大多是由规章及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来制定,制定的法律文件级别都比较低,制定的程序上缺乏公开和透明,缺少听取意见的程序。而从业资格的行政许可,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级人大、省级政府来制定,同时《行政许可法》第十九条还明确规定,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

其次,职称资格认定缺乏一种可以比较明确的标准,制定随意性较大。如职称外语考试不分领域、行业,硬性要求都必须参加,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有专家就对职称外语考试提出了应坚持“三不”原则:“不一刀切”,即职称外语考试应按岗位需求,区别对待;“不一票否决”,即职称评聘应按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和能力业绩为主要标准,开展综合测评;“不一个模式”,即职称评聘应逐步与国际接轨。但这些有益的意见并没有在有关法律文件中体现。而对于从业资格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界定了应当是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的原则性标准。

依法规范范文篇8

随着县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乡村综合配套改革的逐渐完善,县乡两级行政事业单位从机构设置到职能定位均有了较大的转变,坚持依法理财,规范财政管理显得尤为主要。

一、以加强管理认识为基本,不断提高依法理财观念。增强对基层单位财政监督管理工作,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必定要求,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急迫需求,而规范基层单位财政管理工作必需首先从增强思想认识动手。一是要深入认识到增强财政管理工作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拒腐防变才能的主要手段,结实坚持“依法理财”的准确思想,不断加大对财政管理工作的注重力度。二是将提高本单位职工的财政认识作为提高管理程度的主要手段,积极应用各类大会强调财生意律,将财经法律和财政监督制度向单位职工,使他们充分调查规章制度并自觉恪守,积极维护规章制度的严格性。三是单位财政人员要进一步加强资金效益观念,充分发扬会计的监督和反映功能,完成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和“运营型”改变,努力提高财务资金的运用效益,充分发扬财政人员的顾问助手效果。

二、以增强制度建设为保证,切实增强财政监管力度。增强制度建设、健全单位各项财政制度是增强财政监督管理的主要办法和基本。从上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管治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单位的财政制度建设和执行的主要效果。一个制度健全的单位财政制度必需包括内部财政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县政府收购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要充分表现合规、效益、不变和具体的制度。因而,各单位必需从明确职责分工、受权审批、内部管理等关键点着手,针对本身财政管理的单薄环节来坚持一套完好的财政管理制度。对基层单位来说,应将财政管理重点放在部分预算的编制和支出的审核、监督上,经过制订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来对基层单位的财政进出进行事前、事中、过后全方位的监督和节制,完成从源头上管治财政问题。

三、以增强外部监督为推手,努力营建齐抓共管的监管情况。一是进一步增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节制,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充分发扬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效果。二是认真开展财政公开、民主办财工作,坚持按期将财政情况和上级审计后果向群众,承受群众监督。三是各级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税务等职能部分进一步增强对基层单位财政管理活动的监督,认真开展惯例性检查,到达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改进工作、教育干部的目标。要以扎实开展财政监督工作为推手,来促进基层单位具体提高各项管理工作程度,然后更好的实行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职责。

四、以提高业务本质为重点,不断增强财政人员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培训和制度约束,努力建设一支喜欢岗敬业、客观公平、业务纯熟的财政人员队伍,不断提高单位财政管理程度。一是相关单位应切实加大对基层财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积极开展时间短、见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组织财政人员不断加大对新原则、新制度及相关司法法律的学习,继续更新和充分业务常识,努力提高本身的综合业务程度。二是从提高四种认识(管理认识、服务认识、大局认识和理财认识)动手,积极指导财政人员提高政治思想醒悟,增强本身品德涵养,加强财会法制观念,增强职业品德和诚信教育,使财政人员可以在实践工作中坚持制度,自觉抵抗违法乱纪行为。三是要切实关怀财政人员的生长,做到政治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喜欢,让广大财政工作者安心、安心、舒心工作。

依法规范范文篇9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顺利推进,州安监局建立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和纪检组长具体抓,各科室、执法支队负责人合力抓的领导机制。把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建设作为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任务。局行政审批与法规宣传科作为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建设的常设机构,全面协调全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建设工作的开展,负责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建设的上报下达及各科室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建设的督导。局纪检监察室对行政权力运行进行监督。

二、突出工作重点,夯实基层基础

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实现阳光行政、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形式,也是进一步预防腐败和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今年重点做了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性工作。通过“回头看”的方式,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对所有行政权力和审批事项的清理、职权目录的编制和流程图的制定情况又进行了一次认真清理。特别是对重要的行政审批权力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实行重点清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遗不漏。通过清理行政职权,确定我局行使的行政权力239项,其中:行政审批11项、行政处罚215项、行政强制4项、其他行政权力9项。编制了行政职权目录和工作流程图,流程图依法载明了行使行政职权的主办机构、运行程序、办理时限、投诉举报、监管方式等内容,各科室依法行使职权,建立了行政执法管理台账。截止目前,我局已完成基础工作、行权清理、基础平台建设、电子监察点建设等工作,按时上线运行,将今年所有行政权力办件录入系统,其中:行政审批46件、其他行政权力12件,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无。

(二)创新公开载体。在广泛采取政务公开栏、办事指南等公开形式的同时,借助电子化、信息化手段,不断创新公开载体。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充分利用局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在做好政府权力和信息公开的同时实现同步电子监察。

(三)完善规章制度,实现规范运作。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要长久坚持并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我局“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通过建立健全听证论证、社会公示、工作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为工作规范、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从规范服务管理入手,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服务要求、管理办法、运行程序、投诉反馈等方面的制度,将办事项目、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服务承诺、岗位规范、纪律规定、监督渠道等公开内容融入到服务规范中,逐步建立起办事公开的长效机制。

三、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深入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促进了安全生产整体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规范了机关工作行为,转变了工作作风。通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在系统内部逐渐建立和完善了权力公开与加强机关内部管理相结合、与反腐败工作相结合、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相结合、与提高服务水平相结合的制度建设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机关工作整体水平。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责任明确,人员的职责明确,解决了由于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的现象,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工作态度进一步端正,工作作风出现了新变化,预防和消除腐败的机制更加透明和健全,实现了机关效能的“提质”、“提速”。

(二)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政风建设水平。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相衔接,以规范行政权力和服务职能为着力点,以公开透明为基本要求,逐步实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结果公正、监督有力的目标,从而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要求建立健全集体研究、社会公示、决策公开等制度,因此在重大事项决策上更加科学、民主。

依法规范范文篇10

一、工作目标

严格按照“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大企业依法治理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全市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管理的意识和理念,提高全市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全市企业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效能和作用,切实为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工作措施

(一)依法规范企业决策行为

1、对涉及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固定资产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产权收购等重大投融资决策、重大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规范决策程序,明确决策权责,完善决策机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建立依法决策、规范决策和科学决策的长效机制,坚决避免违法违规或盲目决策的行为。

(二)依法规范企业改制行为

3、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企业改制方面的法规和文件要求,明确企业改制工作的程序、权限、责任。认真制定企业改制重组方案,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4、落实企业债权债务和职工安置方案,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坚决纠正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不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行为,查处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

5、严格遵守和执行相关法规、规章和文件,严格企业产权交易进场制度,公开披露企业产权转让信息,规范资产评估和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在企业产权交易中依法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纠正和防止虚假评估、暗箱操作等违规交易行为。

(三)依法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6、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企业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会计基础管理,规范企业财务核算。

7、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制衡机制,落实财务管理工作责任。

8、建立适应企业特点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强大额资金支出管理和现金流量管理;强化信用管理,加强高风险投资业务和国有资产监管。

9、强化中介机构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坚决纠正虚假信息、设置账外账等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的行为。

(四)依法规范企业工程项目招投标和营销采购

10、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等法律法规,健全企业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加强重大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开工到验收等环节的规范运作。

11、在技术改造、重大设备和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销售中,健全制度,规范程序,严格管理。纠正企业工程项目招投标和营销采购等工作中的违规行为。

(五)依法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

12、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监管和检查体系。

13、严格实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上的法律责任,完善事故逐级报告制度,形成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机制。有效遏制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环境污染等违规现象。

(六)依法规范企业制度建设

14、建立和完善企业在生产经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制度,营造依法经营的氛围,提高企业各类人员依法经营的能力。

15、建立和健全企业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和行为,建设诚信企业。

16、建立健全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增强职工依法参与管理企业的意识,扩大职工参与管理企业的权限。

(七)依法治理企业商业贿赂行为

17、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信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自觉抵制商业贿赂,加快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有效机制,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18、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参加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坚决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

(八)积极开展各项创建活动

19、在企业中结合实际积极开展“重合同、守信用”和“六五”普法先进企业等创建活动,树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企业职工的荣誉感、责任感。

20、企业要积极落实各项创建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地开展,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依法经营意识,巩固依法经营成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各有关单位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各企业要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依法经营的第一责任人。各责任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企业依法经营的浓郁氛围。

2、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各有关单位要形成为企业营造依法经营氛围的共识,共同推进企业依法经营。各企业内部股东会、董事会、工会以及职代会要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