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办公室依法规范意见

时间:2022-03-02 11:54:00

法治办公室依法规范意见

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是进一步深化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省委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要求,现就我县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按照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动员、组织和带领全县人民,全面推进各项事业向依法规范、依法管理和依法运行转变,加快全县法治化进程,为保障和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平安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县有机统一;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县各项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党委依法执政、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和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推动全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全县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执政、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明显提高;行政、司法程序和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各项措施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法律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制约公共权力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层、行业依法治理全面深化并取得明显社会效果,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经济发展环境更加良好,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构建平安和谐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实施阶段及步骤

(一)启动阶段(年5月—年8月)

成立县创建“法治”领导小组及相关工作机构,制定创建“法治”实施方案,召开全县创建“法治”动员大会和相关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把“法治”创建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落实责任,要求各级各部门制定创建“法治”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和任务。

(二)实施阶段(年9月—年12月)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法治”创建活动的投入力度,从人力、物力、机构、经费上给予保障。大力营造舆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实现党委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义、权利依法保障、市场规范有序、监督体系健全、民主政治完善、全民素质提升、社会平安和谐,通过创建活动使我县全面达到“法治”的要求。

(三)巩固提高阶段(年以后)

通过对《县创建“法治”责任分解表》及《县创建“法治”量化考核指标》的对照落实,巩固创建“法治”成果,全面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推进各项工作制度有效落实,完善“法治”管理长效机制,基本建成开放型、法治型社会。

五、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建设

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障和促进县乡两级人大、政府、司法机关及县政协依法履行职责;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1.建立健全依法管理、高效服务的运作机制。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进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和提高工作效率转变的各项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推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努力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效精干、公开透明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分级自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法定职责依法行使决策权。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决策的水平。

3.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认真贯彻《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健全行政许可、检查、收费、处罚、执行等主要行政行为的程序制度。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科学规范执法职能,合理设置执法机构,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证件管理和培训考核制度。把县级行政执法部门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情况纳入每年执法检查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纳入全县民主评议机关作风内容,统一考评、奖惩,促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不断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4.加强政府机关的内部监督和层级监督。加强行政复议监督,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要求,完善行政复议工作的各项配套制度,及时纠正违法、明显不当的行政行为。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和审查制度,加强对县乡两级政府及县政府所属部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强化对重要部门、重大事项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重大或有社会影响的审计项目,审计结果要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法定职责、廉政效能、执法执纪情况进行监督,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提高监督实效。严格执行决策失误和违法行政行为方面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部门依法严格履行职责。

(三)坚持公正司法,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1.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便捷高效的诉讼机制,实现纠纷非诉解决机制与诉讼机制的有序衔接。深化审查逮捕方式和公诉方式改革,完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的衔接机制。深化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研究侦查工作的新措施。推进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职业化、高素质的执法队伍,为维护司法公正提供人才保障。

2.强化司法机关职能作用。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侦查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执行权,依法惩治犯罪、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维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的群众平等参与诉讼和依法得到救助。健全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保证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享有各项诉讼权利。妥善调处涉及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大案件执行全程公开力度,强化适用执行强制制裁手段,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3.健全完善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先导、以规范执法为核心、以规范服务为重点,完善和落实司法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健全人民评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进一步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加强司法执法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对司法工作社会的评价体系,接受社会监督,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维护法律的权威性。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能,依法加强对审判活动和公安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依法查处司法领域中的腐败行为,防止和惩治司法腐败。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各项事业的法治化进程

1.建立完善市场机制。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依法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私营及个体经济发展,保护投资者、非公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优化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和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经营机制,规范企业行为。着眼解决“三农”问题,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等相关制度,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经济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把依法治县与以德治县结合起来。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快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政府要率先加强诚信建设,努力提高公信力。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信用市场和信用中介机构,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3.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依法建立健全实施城区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运作机制,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公开审批程序,加大规划的监督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建设市场管理,强化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深化城区管理体系改革,促进城区管理与社区管理有机结合,健全城区管理总体执法机制,提高城区综合管理水平,将城区管理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轨道。加强城镇及乡村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强化资源和环境生态保护。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坚持从源头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严格环境执法,严格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对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把环境生态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轨道。

5.推进社会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贯彻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法律法规的实施力度,健全鼓励科技创新,依法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培育和完善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繁荣城乡文化,建设文化大县。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食品卫生和药品管理,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疾病防治与控制能力。积极培育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行为,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权益。依法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

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加大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力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障问题,促进农民共享城市化成果。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理,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1.深入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坚持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巩固活动,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村务公开各项制度,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不断推进农村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以社区服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社会功能,推进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建设;加强企业依法治理,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各种所有制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健全和规范运行机制,落实厂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维护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水平。继续深化依法治校,坚持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开展“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落实校务公开,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整治,依法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2.不断强化行业依法治理。制定并认真实施行业依法治理方案,广泛开展以“法治示范单位”、“法治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为载体的行业依法治理,促进行业依法治理。各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部门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制度,不断提高服务人民的水平和能力。要加强协调与配合,整合资源,发挥行业职能优势,在加大专业法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深化行业依法治理,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3.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围绕平安和谐的要求,从广大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治理,不断构筑以地方依法治理为主体、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基础、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专项治理为纽带,全方位开展依法治理的依法治县总体框架,努力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深入开展以宪法为重点内容的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在全县公民中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与群众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县公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爱国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全县公民自觉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保障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2.加强重点对象的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要面向全县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治宣传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使公务员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努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观念,提高依法诚信经营能力;重点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使广大农民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夯实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

3.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服务群众中加强宣传教育。要创新工作形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到法治教育中,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各行各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使学法用法有机结合,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时效性。

4.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法治宣传教育是全县各单位的共同责任。党委宣传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密切配合,搞好全县法治宣传教育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把握宣传方向,整合宣传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组织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完成“五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不断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内容。

(七)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领域

1.发展法律服务队伍。深化法律服务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人才,培育和发展律师、公正、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队伍,完善组织结构,提高队伍专业化素质,努力使全县法律服务队伍基本形成并存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为实现全县法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规模化建设,建立规范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推动法律服务介入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领域并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涉外服务水平的律师、公证员,提高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使法律服务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切实发挥法律服务促进经济建设、提高城区管理、推动文化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主权利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作用。

3.规范法律服务管理。坚持和完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和行业协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督,依法规范服务主体、服务行为和服务秩序,创造良好的法律服务执业环境。完善法律服务监督制约机制,建立诚信和惩戒制度,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和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援助质量监督、经费保障制度,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服务,不断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效益。

(八)深化平安创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1.落实社会治安长效管理措施。把创建法治与打造平安、构建和谐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长效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打好禁毒和防止艾滋病的人民战争,加大查禁“黄、赌、毒”的力度,深化“无毒”社区创建,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治安问题。改善司法保障条件,加强基层政法机构、案件侦查、禁毒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安全稳定工作的社会化、科技化、法治化为重点,加强社会治安检测评估、治安管理控制、新型社区治安防范、街面动态巡逻能防控和治安工作保障等五个体系建设,抓好农村社会治安防范与管理。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村寨、平安单位”系列创建活动。坚持社会治安与城区管理相结合,探索建立以基层组织和社区管理为基础的城乡治安社会化管理新机制。建立青少年犯罪防范体系。加强外来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管理。做好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工作。

2.健全机制,突出源头抓防范。逐步完善预警机制。进一步落实全县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维稳风险评估处理机制。以及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依法调解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和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配合机制,构建综合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发挥民间组织、仲裁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公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纠纷,努力把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面贯彻《信访条例》,畅通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规范信访行为,认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3.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公共信息制度,依法保障工作的知情权。运用法律手段,加大反恐防暴和依法严厉打击邪教等非法组织的工作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和城区安全管理法制化进程,提高城区交通、食品、居住、卫生安全保障水准和城区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依法追究失职和渎职人员的责任。

(九)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1.加强党委的组织监督,认真贯彻执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大防腐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加强对公职人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规范从政行为;加强对司法机关的执法监督和纪律监督,纠正、协调、解决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重大决策、重大审批项目、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调度等事项实行集体研究制度。严格实行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述廉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领导干部述廉、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积极预防职务犯罪。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照法定职权,全面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工作,强化对“一府两院”工作和执行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积极探索和改进监督方式方法,努力增强监督实效。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完善执法检查监督、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计划预算监督、工作评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方面的程序。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领域的监督,认真受理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控告、检举。

3.发挥社会和民主监督职能。加强人民政协以及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监督。健全社会监督工作机制,拓展监督渠道,完善举报网络,健全举报制度,加强信访工作,保障人民群众通过各种渠道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实施有效监督。加强舆论监督,切实发挥和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对创建“法治”活动实行统一领导,将依法治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创建法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明确领导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统一领导、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创建工作延伸到各个领域和基层组织,确保“法治”创建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

(二)健全工作机制。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要高度重视“法治”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在依法治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发挥党委领导作用、人大主导作用、“一府两院”执法主体作用、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形成党委统揽全局,各方积极推进,狠抓贯彻落实的工作机制。县委创建“法治”办公室在县委创建“法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具体承担“法治”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落实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建立创建“法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实行信息报送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各级党委(党组)创建“法治”机构(联络员)要加强法治理论学习,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抓住创建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开拓新思路、提出新方法,改进和创新工作观念、工作措施、工作部署和工作方式,总结推广创建活动的先进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深化“法治”创建活动。

(三)建立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完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手段体系,将创建“法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激励监督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综合治理考核、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考核的范畴,充分调动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性,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七、工作要求

(一)突出工作重点,积极稳妥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把建设法治化政府和维护司法公正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开拓创新,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找准切入点,提出阶段性工作目标与要求。

(二)加强检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要把创建活动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创建活动各项任务的落实。要研究探索科学的创建活动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评比表彰,推进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的宣传,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投入到创建活动中来,努力扩大创建活动的群众基础,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