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1:56:42

学生阅读

学生阅读范文篇1

一、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阅读的兴趣

布鲁纳指出:“我们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感兴趣,但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对一种活动保持长久的兴趣,除非他在这种活动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胜任力。”这就表明,要使学生对数学阅读产生兴趣,就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成功成为促进学生阅读的动力。例如,在探索完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AS和ASA后,出示“想一想”: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O是AB的中点,∠A=∠B,△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学生读题: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然后停下来,让学生看图,并且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观察图形得出:∠AOC=∠BOD,教师给予肯定并强调这是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在图上将相等的角用弧线标注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示范,教会方法,让学生把条件标到图上,一目了然);接着再让学生读:O是AB的中点,教师再次问学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依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出:OA=OB,教师肯定后在图上标出来;再让学生继续往下读:∠A=∠B,教师继续画弧线标出来;学生再读:△AOC与△BOD全等吗?为什么?学生立马异口同声地答出“全等”,并积极举手想说出理由,表情激动又兴奋,学生的情绪立马高涨起来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通过教材上这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即读题时要结合图形去分析,并把条件标注到图形上,当学生把题读完了,条件找出来了,结论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解题的方法,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还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内容。

二、指导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先从浅层学习开始训练,进一步发展到深度学习,有梯度、小步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慢慢就会掌握阅读的方法。

(一)教师示范阅读,学生模拟训练

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掌握好阅读数学内容的方法,不知道怎么阅读数学知识,刚开始教师要示范读,即指导学生阅读。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指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让学生先读,找出关键词,然后教师示范,逐字逐句去细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只”“一个未知数”“最高指数是1”“整式方程”等,让学生自查看自己找的对不对,估计有的学生就忽视了“整式方程”这个关键词。教师再问:像x分之一等于1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与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再引导讲解,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掌握阅读数学知识的方法,认识到阅读数学内容必须细读、细究,明白学习数学概念应像学古文一样“咬文嚼字”,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必须逐字逐句去剖析,领会其内容含义,才能提升对概念的理解,才会有所顿悟、有所启发。有了教师的示范阅读,那么在后面学到因式分解的定义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阅读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学生就会找到关键词:“多项式”“几个整式”“积”,然后出示练习题。对于(1)学生会说出虽然右边是积的形式,但左边不是多项式;对于(2)学生会说出右边不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对于(3)学生会说出是因式分解;对于(4)学生说不是因式分解,虽然等式成立,但从左到右的变形是整式乘法,而不是因式分解,学生抓住了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多项式”“几个整式”“积”,也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左到右”的变形,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透彻,学生也就掌握了阅读数学不能像阅读小说一样可以粗读,必须字斟句酌,才能真正领悟。

(二)强化数学语言的转化,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学数学离不开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做好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是学好数学的保障,学生惧怕数学阅读,也是因为缺乏将这三种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因此,注重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1.如何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时,先给出符号语言,即“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CD,BC=DA”。书上给出了图形,为了强化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转化,我有意识地没给出图形语言,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形。教师引导:题目给的是符号语言,即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我们就要画一个四边形,而且它是平行四边形,这样无形中训练了学生将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完成证明过程。完成后再让学生将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教师引导:题目已知是什么?怎么用文字语言表述?结论又是什么?最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的结论。2.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这是文字语言,让学生阅读文字语言,将文字语言先转化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即“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到隐含的条件和结论,然后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即“画一个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标上字母,告诉学生“条件部分就是已知部分,结论部分就是求证部分”,然后再结合图形,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即“已知:AB=CD,AD=BC,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完成证明过程。同样我们教会学生如何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等。

三、教师要学会“偷懒”,多给学生阅读机会

学生阅读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与兴趣;课堂形式;互联网

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主要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主线,如果学生不会有效阅读,不了解阅读内容,那么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就是缺失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语文素养下熟练地掌握阅读技巧,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与外界沟通,从而获得大量知识,提高自己的学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随着人均阅读能力的下降,新课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日益增加,而如何有效且迅速地找到符合当代生活背景的、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语文课堂形式一时之间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热门话题。

1借助课外书来增加阅读量

对于当代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来源仅仅依赖于课本,而对课外书的阅读明显出现缺失的状态。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仅仅将学生局限在课本中简单的条条框框中,让他们去学习一些没有创新的知识显然是不明智的。小学生天性贪玩,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来正确和有效地引导学生,如开展一些硬性要求来保障阅读量,进而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做到有计划地阅读,而只有通过增加阅读量的方式,他们才会少走弯路。那么教师如何做到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比如,当一篇略有难度的文章出现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来对层次进行划分,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将文章划分为几个步骤去分析,做到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地理解,并总结文章是否有启发性得出结论,只有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够真正轻松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脉络,进而对课文进行分析,最终读懂读透这篇文章。

2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2.1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教学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从实际问题出发,积极解决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2.2培养学生阅读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通过有趣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实际来培养学生阅读的阅读能力,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性教学法渲染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通过音乐、视频、小故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3培养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标注的好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及时标注,而这种优秀的做法可以使得他们在今后的阅读中,真正做到快速准确地捕捉到作者想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对课文的事情线路也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认知,有效地来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2.4培养学生阅读前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要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可以在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这种方式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理解与感悟。

3结合互联网进行学习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往往是局限在对学生进行纸上训练,通过问卷等方式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高,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从实际意义来看,这种方式并不能够做到高效地提升,反而会加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甚至使得他们降低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一改常态,建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课文相结合,通过有趣的形式如小故事、音频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合理的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将语文变得不再枯燥,使得学生在愉悦的语文课堂中获得更多的阅读知识。

4清除学生阅读中的阅读障碍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词汇量十分局限,大多数人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对文中的汉字都不能够熟练掌握,阅读理解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为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词汇量的教学,只有从基本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语文功底,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不能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网络课堂、课后复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并要求家长在课后帮助和监督孩子的方式来对课上所学的字词进行默写。

5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生没有较强的自控力,对身边等一切东西都有好奇心,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容易在阅读过程中开小差,此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参与进去,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不是依旧在用传统语文教育中的枯燥化教学方式。5.1造成生动形象、活跃的新式课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一些音频来使得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愉悦,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生动形象、活跃的新式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5.2打造立体的教学环境。学校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立体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去,不断地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加以情境引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阅读的能力,并发展个性化教学对象,使其对语文这个学科有着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体验还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有着更深一步的意义。5.3打成有声有色、精彩绝伦的有趣画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认识,从而将课文打造成一幅有声有色、精彩绝伦的有趣画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另外,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将会对学生的阅读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身处于互联网时代,但对人们而言,阅读能力始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根本抓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时代所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借助互联网,以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积极性,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我国培养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世仓.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新课程,2018(1):215.

[2]方云.浅谈如何通过互联网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中外交流,2018(13):125.

学生阅读范文篇3

[关键词]后20%阅读兴趣

一、改变后20%学生的阅读现状需要恰当的策略

曾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黑人州长》,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籍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盗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到会的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300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1961年,皮尔•保罗被聘为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走进大沙头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是奏效的。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当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

读了这篇文章笔者感触颇深:难道是这位校长真的会看手相?难道是这位校长没能感化学生,而自己却被学生同化了——相信迷信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真正明白这位皮尔•保罗校长真是用心良苦呀!他不是真的会看手相,更不是迷上了迷信,而是他运用了一。)种教育策略,那就是——教育艺术,顺着孩子喜欢的道路,适时的鼓励他们,认可他们。这样,他们才能坚守自己的信念,朝着自己的胜利之门前进。

就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来说吧: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现在的学生恰恰对阅读是望而生畏,经常有家长这样给笔者说:“我的孩子不喜欢看书,我给他买了好多书,他就是不看,我拿他也没办法!”或者是:“老师你布置的看书作业他会看,要他自觉地找书看,那是比登天还难!”

笔者曾对一个班的语文试卷做过一个调查:90%以上的丢分题就在阅读。孩子容易丢分家长就容易紧张,家长一紧张,孩子就更害怕阅读。害怕了还怎么能静下心来去思考,害怕了还怎么能谈得上去喜欢上阅读呢。课内的即是如此,更谈不上看课外的了。中上等学生况且如此,更何况是后20%学生的阅读情况了。因此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后20%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1.让后20%学生从“怕阅读”的阴影中走出来

首先,笔者当了一回“皮尔•保罗校长”,在暗地里不断了解现在的学生在课后喜欢干什么事。日子久了,从众多孩子的口中得知: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一个人在家,有很多时间都喜欢呆在电视机前看看动画片或是少儿节目。那么如何把阅读和看电视结合起来便是笔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以后的阅读课教学中,就再也没有“阅读”二字,有的只有“观看”二字。在课堂上,笔者把“看阅读”比作了“观看动画片或是少儿节目”,并把所有课文都分了类,分别把它们归类为动画和活动,同时要求学生把文字想象成活的画面。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对我新形势下的阅读课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兴趣。上课时,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理解文本。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害怕阅读的阴影。

2.让后20%学生“爱上阅读”

当孩子不再害怕阅读时,笔者感觉到引导孩子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契机到了。孩子把看阅读当成了看电视,把死的文字想象成了活的动画,笔者就把握时机介绍给孩子“观看富有童话色彩的片子”,例如:在上《丑小鸭》一课时,笔者毫不吝啬的将安徒生童话的系列丛书介绍给学生。等孩子再大点我又不失时机的把关于名人名著的“连续剧”介绍给他们,例如:在上《草船借箭》时,又把《三国演义》引荐给渴望阅读的孩子们。孩子们被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所吸引,在那时他哪里还会管到底是在看书还是看电视呀!其实,到那时已经可以证明一个事实:孩子们已经爱上了阅读,已经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3.为后20%学生搭建展示“自我进步”的平台

后20%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不管任何竞赛都和他们挂不了边,更不用说得奖的经历了,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为此,笔者特意为他们设计了一套纵向比赛获奖法。根据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我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后20%学生参加的阅读竞赛活动,例如:每月一次的“课外阅读题竞赛”、“课内段落分析竞赛”,让他们自己跟自己比,只要这次比上一次要好就算获胜,按个人进步的多少分奖项。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活动,让每一位后20%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心境下,一个不漏的都参加到活动中来,而且只要有进步就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因此,他们在快乐中竞赛,在快乐中进步。

4.让家长为后20%学生的阅读教学“推波助澜”

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见,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一般。所以,要想巩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首先,我们要向家长灌输一种思想:阅读并不可怕,甚至非常有意思,千万不要成天在孩子耳边念叨“你的阅读怎么这么差”之类的话语。其次,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丁点的进步,也要给予鼓励。鼓励方式最好是“家校一体”。还有就是家长要精心呵护孩子的阅读欲望,当他想静下心来阅读时,我们要为他创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当他想给自己的书库补给新鲜血液时,我们家长千万不要以工作忙成为不能满足孩子买新书的理由。

学生阅读范文篇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教书先生的学堂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学堂外也即今天的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这是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对写作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进行长期调查和研究后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与中国古人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然而我们既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也没有借鉴外国学者的先进理念,却走进了讲课文讲作文“唯讲是上”的死胡同,在“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具体看来,对课外阅读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硬伤:无趣和贫乏。“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闭塞中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语文课成为学生最反感和最不受欢迎的课。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为语文早早地判了死刑。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不重视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另外,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二、实践篇

基于在语文大讨论中的反思,基于对语文高考命题原则“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深圳学生(尤其是笔者所在学校生源为三类)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因广东白话的影响而语感差的现状,为适应高考改革形势,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从1998年起在高三这个敏感的雷区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四届高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其中也包含考试能力)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可概括为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

一、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二、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三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三、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1000字。一年约有3万字。

四、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6万字。

五、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阅读新空间”栏目,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共进行了如下10个专题:

1.倾心阅读(关于读书与人生)

2.音乐之声(关于音乐与人生)

3.学会倾听(关于感悟自然)

4.品读文化雕塑(关于文人与古迹)

5.风景的再造(关于唐诗宋词散文化)

6.最后的家园(关于环保)

7.感受奥运(关于奥运会与体育文化)

8.疯狂足球(关于足球、球星与人生)

9.感受余秋雨

10.语言的艺术

以上每个专题各由3篇同一话题不同角度的文章组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适于对比。每个专题约有6000字,共计6万字。利用课外辅导课进行。

阅读“五个一工程”的尝试实验取得了五大成果:

第一,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在高三读《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据班主任反映,在学习之余学生借读《读者》做调节的为最多。在调查中有50%的同学能期期必买必读,有90.2%的同学读完每期一半以上的文章。还有不少同学课桌上同时有几份杂志,阅读兴趣高涨,阅读蔚然成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选抄佳作时,有许多学生一次抄10页以上甚至20页,我劝他们不要因此而费太多时间,应适可而止时,他们竟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的权利,我喜欢,你管不了。”在学生离校前的调查中,有95.8%的同学认为经过高三一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了经常阅读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五个一工程”一年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总量达到了近400万字,有60%的同学阅读总量达到了300万字以上,有30%的同学达到200万字以上,其余同学也在100万字左右,远远超过了新大纲要求高中三年阅读300万字的要求,而在高三以前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在20万字以上的只有9.85%,10万字以下的却有70.4%,而每学期的课外阅读量在3万字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达36.6%。300万与10万之比是30倍,300万与3万之比竟达100倍,而这又是在学业最紧张繁重的高三完成的,面对如此大量的阅读要求持赞成的同学高达97.2%,认为量有些大的只有2.8%,不赞成的为0。有85%的同学认为阅读开阔了视野。有57.7%的同学认为增强了对文章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6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要习得以‘人治’为主要特征的汉语文能力,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感是一条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五个一工程”阅读中“读读—说说—抄抄—背背—写写—讲讲”的方式方法也切合了时下被语文界认同的语感培养模式。

第三,顺应了教育改革,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个一工程”阅读给予学生极大的主动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即使是“专题对比阅读”,也是以学生阅读、交流、讨论为主。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语文空间。令人惊讶的是曾经不喜欢的鲁迅成为学生的最爱,钱钟书、沈从文、托尔斯泰、余秋雨也成了学生经常谈论的作家。原先在自习课看不到学语文的状况极大地改变为人人都在学语文,致使其他学科羡慕不已。而当高三的课外辅导课在学科安排上有冲突时,学生总是以最快最急切的声音呼唤语文课。在多次问卷调查中,语文课总是我所任教班最受欢迎的课。

第四,高考结硕果。尽管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高考依然是评判老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禁得起高考检验的教改实验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同行的认可。令人欣慰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五个一工程”实验的四年中,实验学生的高考成绩年年有进步,届届有突破。1999届有4位同学突破了700分,12人在600分以上;2000届政史地班平均分达522分,最高765分,600分以上10人,其中班级9名本科生的语文成绩有7名在600分以上,是语文的受益者;2001届政史地班均分创历史新高达555分,理化生班的均分也比上年提高25分;2002届理化班和生物外语班均分均达530分,较上年提高30分,创学校理科班均分新高,600分以上12人,最高725分。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主要应归功于课外阅读,2000届几位学生戏称自己的本科是读《读者》读来的,戏言中有真意。2000届王雁声同学回北京参加高考,语文竟考了139分、北京市第二的优异成绩(最高为140分),她说坚持读《读者》,爱读余秋雨作品是成功的根本因素。由此看,以为大量阅读、少做练习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看法大可休矣。

五,提升了人生境界,强化了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人文精神”的失落是语文失去魅力的根本原因。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性、人道、善良、美好为基本标尺的《读者》作为国内最具人性、最具温情的杂志,被读者喻为“温暖灵魂的阳光”。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读者》:“它的大多数篇目,只是挖掘出了许多普通人蕴藏在心底的点滴美好;这些美好并不壮丽却纯净得不羼杂质,因此可以一篇篇、一期期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独立的精神天地;执掌这个天地的主角不是悲剧英雄,凌世超人或深思智者,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不再是呻吟者、诉苦人或抗击者,而是心灵光亮的点燃者。”难怪学生中有80%把《读者》选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杂志,人文精神的光芒使它散发出了恒久的迷人魅力。学生喜欢的作家鲁迅、沈从文、钱钟书、朱自清、巴金、托尔斯泰、哈代、莎士比亚……无不是人性的化身。10个专题阅读所选的文章也都与文化与人生相关,学生推荐的文章大多也是向真向善向美。钟锦云同学在《满溪流水香》的推荐语中写道:“柔弱的溪水尚且能不畏阻挠而勇往直前,那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的我们又有什么做不到呢?只要我们用心去把握那股冲劲,那么当深度、广度、纯熟度合并为一时,便再也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们的阻碍了。”在选抄点评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同学们更是自由地抒发出了一些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一台破旧的冰箱竟成了夫妻二人爱的结晶,物件因为爱而有了生命,世界也因为爱而充满生气,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满眼都是爱!”“文章是随性随心的东西,它的美需要共鸣和应和的。凡事只求不负心,不负心,便有了宁静;而宁静,恰是绵延的源泉。”这两段文字分别是周家荣和钟玉清两位同学对《满眼都是爱》和《缺口》写的点评,课堂是教不出这种体悟的。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时,“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选择率高达90%,学生的所得,正是我的期望,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三、启迪篇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四年的实践体会来看,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第二,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要达到400万字和3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高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30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苟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阅读要体现自由性。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语文教学班与学生达成共识突出一个“自己”:靠自己看书,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让学生自己看书,和古人对话,和外国人对话,自己升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

学生阅读范文篇5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笔者的看法,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1.引发阅读动机。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机,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引发阅读动机,首先要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端正阅读态度;其次要通过讲述、对比、训练等方式暗示习惯在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2.激发阅读兴趣。实践证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专心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启发学生自觉。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本身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坚持下去,取得成功;二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及时强化这些行动,克服懒惰的心理。

4.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阅读方法指导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科学的训练程序来实现。如通过《古井》(六年制第八册)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就可按下面程序进行训练:

第一步,初读课文。①先看题目,从题目中初步了解课文要讲的是古时候留下的一口井。②通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③谈谈初步得到的印象——课文讲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范文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旅游学生;阅读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形势,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和标志。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不仅仅是层面意义的两者相加,它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生更深度交融,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2018年11月6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时间”再次开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相融合的技术革命,它正给全世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并将永不停步。

二、我国旅游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这次会议回顾了五年来尤其是“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的发展历程,确定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围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海陆空旅游、乡村旅游等一系列热词潮语,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会议中原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李金早也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顺应新时代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就要落实人才发展新规划,注重人才培养,为优质的旅游业建设高质量旅游人才队伍。可见,旅游人才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基本和关键条件。旅游人才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最密切的纽带,也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技能是基础,也是关键,而教育是旅游人才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旅游业发展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家也同样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和动态。对于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对较弱。做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步还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从阅读中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旅游业动态,更能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为将来进入旅游业做好铺垫。

三、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和旅游部。预示着旅游和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旅游业服务基本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们更希望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民情、当地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成为旅游业人才的重要来源,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旅游业服务水平和游客满意度高低。以当前蓬勃发展的红色旅游为例,到达一个革命老区,导游不仅要能准确地讲解出当时革命老区的情况,还要能联系到当时此地留下的重要诗篇并解读出它的蕴意和情感等,让游客在旅游的行程受到深刻的感染,留下深深的红色烙印,这样才能体现红色旅游的意义并起到很好的教育和宣传作用。但是,很多导游对于景点都是死记硬背的去讲解,并不能去挖掘景点涵盖的深层蕴意,无法做到延伸和拓展,更无法应对旅客的随机性提问,使得游客的满意度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通过对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课本的基础理论学习比较偏重,文化课程偏少,喜欢课外相关文化阅读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学生对景点、对历史的掌握程度不高,都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

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阅读现状

互联网时代下,最普及的便是智能手机了,它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伴侣”,特别是学生们都是随身携带手机。手机带来了便利,但也在改变着学生们的阅读习惯。高职学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差,阅读意识淡薄,再加上手机上的各种娱乐新闻、网络游戏等使得他们分给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通过对本院200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发现如下图所示。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业余用来阅读的时间相对很少,每周大于5小时的只有16%;虽然60.5%的学生认为阅读非常重要,但是阅读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并不高,想充实自己的只有28.5%;对本专业的数字资源很了解的只占17.5%;如果举办一些读书类活动,40%的学生很愿意参加;对宣传平台经常关注的占49%,同时学生们也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倾向和对阅读方面的意见。调查问卷比较具体地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阅读现状,也为我们今后做好“互联网+”背景下本专业学生的阅读推广指明了方向。

五、“互联网+”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1.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特色数据库建设。互联网的盛行正在改变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了迎合学生的阅读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加强数字化文献的搜集、购买和整理,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并实现手机、iPad、各种阅读器的电子阅读和视频收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每年也都开始注重数据资源的采购,但图书馆采购的数据资源是否迎合各专业的口味并不好把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参与图书馆特色数据建设中去,针对本专业的数据库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采购相关数据资源。之后,专业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学生推送数据库中较好的数据资源,并定期回访学生的阅读体会,作为平时成绩也可。2.强化“互联网+”建设智能化阅读平台建设。必须加强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和激励。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库,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建设智能化经典阅读平台,并由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同图书馆一同组建阅读平台团队,负责日常的阅读推送。充分利用图书馆线上和线下资源,通过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传播方式向学生进行阅读推送,同时定期开展网上答题、有奖竞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推广活动做到常态化,这样阅读推广活动才能收到持续的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读书社团、英语角等相关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阅读情操。3.专门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文献分库。互联网时代,虽然网络阅读越来越普及和被广大读者接受,但好的纸质文献也是不可或缺的,毕竟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读者喜欢传统的阅读方式。我们可以将互联网、现代电子设备与纸质文献相结合,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建设自己的专业小分库。设专人管理并在小书库门口放置醒目的电子屏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每天滚动推荐较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图书。这样学生可以不用来图书馆,在本系就能借阅图书。同时,挑选图书也比较有针对性,也不用像在图书馆里那样“大海捞针”。4.成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微课制作室。微课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集音频、视频、文字于一体,微课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学习内容更加生动,也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微课的特点就是时间少、内容短、主题突出等。它呈现的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但是做好微课绝对不是一项纯技术活,它需要对这门课程足够了解,所学知识足够掌握,主题足够鲜明,因此做好微课的前提是翻阅相关资料,积累相关素材。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为学生建立专门的微课制作室,免费对学生开放,同时提供相关专业的数字资源和数据库。制作微课的过程也是又一次阅读和学习的机会,微课的制作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总结

“互联网+”时代下的阅读是大势所趋,它满足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断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改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阅读现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才能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满足旅游业高端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扬旅游业,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利用“互联网+”促进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J].科技传播,2018,(12):178-179.

[2]沈芸.“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阅读策略探究[J].职教通讯,2017,(10):51-52.

学生阅读范文篇7

怎样才能改变阅读教学中的低效率情况呢?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把语文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为了在课程教材整体改革中促成这一转变的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疑解惑,并从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维,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来,在课程教材改革的实践中,我着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无论组织预习抑或讲解课文,都努力启发学生质疑。对质疑多的学生给于鼓励表扬,久而久之,就有较多学生敢于质疑,甚至能提出有相当深度的问题了。

例如,在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什么在琼珊病情好转时,要加上她“躺在床上织一条无用的围巾”的细节?围绕这位同学的质疑,我组织大家展开讨论。有学生说,这说明琼珊病好了,有了精神。有学生说,这说明琼珊对活下去,重新有了信心。有的学生说,这是为了与小说开端部分医生分析琼珊病情时对苏艾说的“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问题,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能从十分之一提到五分之一”,互为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这样的质疑讨论,学生对这个细节理解更深刻,对小说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好“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给课文的结构填空)。正式上课时,有学生提出书上的结构表不科学,他们说,《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态”条目的释义是“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因此,产地、习性都应包含在“生态”之中。有的同学还指出,表中将“荔枝的形态”和“荔枝的果实”并列,这是不合逻辑的,因为这里的“荔枝的形态”是指“荔枝果实的形态”、“荔枝的果实”和“荔枝果实的形态”,是属种关系,它们是不能并列的。对学生的这一质疑,虽然是我备课时始料不及的,但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表扬了他们能将课堂上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肯定了他们看法的合理性。接着,我和他们一起讨论研究画出了更合理的课文结构表。这样的质疑讨论,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阅读范文篇8

教会质疑问难。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根据他们的知识或生活经验,通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贵知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多思善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能发现问题,从不会质疑到学会质疑,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并坚持不懈地引导,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引发学生自己探索,读懂课文,这就是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如《跳水》是一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题目的课文,学生若不认真思考,便不能发现课题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从析题入手,用较短的时间,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质疑问难,学生即可根据题目提出诸如“是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在什么地方跳水?结果怎样?”等等许多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感知课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又紧紧抓住文中难理解的语句,如:“正在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船长为什么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为什么把小孩的身体比喻成炮弹?这都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教师把握这一疑难点,及时组织边读边议,引发学生思考,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而且学会了质疑。质疑问难能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深入,且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会理解内容。

学生阅读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措施

语文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必修科目,学生的语文成绩一直是衡量语文教育程度及效果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均可以通过语文考试成绩来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其实还可以通过课堂中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及提升程度来体现,而阅读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因为阅读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与写作构成了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能够衡量和体现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在语文课堂中阅读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其阅读能力。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一)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尽管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努力改进了教学方法,但因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强调语文基础知识抄写和背诵”的层次上,这样枯燥乏味的教学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必然会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关注[1]。(二)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开展范围窄。教育事业的发展使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必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留取一定的课堂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以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阅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理应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在实践中,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范围太小,只在课堂前几分钟(5~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而其他时间都在讲解知识,且阅读的内容也仅限于课本。(三)学生本身的语文基础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配合,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这样,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但在实践中,因很多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导致高效的阅读能力培养无法顺利展开,影响了学生整体的阅读能力培养。鉴于此,教师在进行阅读能力培养之前,必须认真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以保证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得以同步进行[2]。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小学阶段,“阅读”多数是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的,少数时候在课中进行。课前阅读能使学生提前简单了解课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阅读通常在讲解完课文后进行,它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而课中阅读,通常是为了加强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进行的,其作用就是提高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能力及问题分析能力[3]。(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得到完善,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促进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指书面表达)。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阅读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新词语和新句子的理解,有时还会通过小故事的阅读来解释重点、难点及抽象的词汇、句子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新词汇和句子,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进而提高语文表达能力[3]。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第一,将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进课堂。小学生都很有想象力,他们憧憬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的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童话故事,以激发他们阅读更多课外书籍的兴趣,从而巩固课本上的知识。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创建语文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该情境中对课本及相关书籍进行阅读,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将学生感兴趣的短文、故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情境中阅读,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第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等地,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开展一些阅读讨论活动[4]。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写读后感,并设置问题,如“我们的生活与故事中的小女孩相比有什么不同”,以此激励学生去阅读整个故事。(二)营造宽松愉快的阅读环境。第一,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书籍、报纸等,作为课堂阅读的素材,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或用口头形式说出自己阅读后的所想所感。第二,教师自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在课前、课后进行阅读,并在课中融入其他的教学素材,融入的形式是让学生即兴阅读,并将教学知识与阅读内容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就可以先用朗读的形式将课文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即“又阴又冷的天,灰蒙蒙的,的灵车即将开来,长安街两旁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眼睛都望向灵车开来的方向”。教师在朗读过程中要流露出哀痛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伤感的情境中,从而调动他们更深入地阅读这篇课文。(三)教会学生更多的阅读方法。第一,教师指导学生分辨阅读内容,使学生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教育性的,对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书,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推荐一些符合学生爱好的书籍。第二,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将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谚语、格言记录下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鲍兰英.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2]杨静.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9).

[3]张海波.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学生阅读范文篇10

一、活动目的

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分解到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其次课标还要求小学阶段背诵背诵优秀诗文总计160篇(段)。并在后面附上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我们制定这一方案就是要使学生的阅读、背诵量达到这一要求的底线。

另外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热爱读书,学会读书并在读书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的开展,在班级甚至是学校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

2、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知识更新,活跃学生的思维。

4、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使学生的读书落到实处,使阅读成为我校的特色,逐步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5、能熟练背诵新课标要求背诵的70首古诗。

三、活动构想

1、制定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各班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爱好制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级读书计划,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分解到各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也就是相当于两本语文书的字数。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相当于高年级的语文课本5本书左右。各班级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个读书计划,班主任要认真督促检查,确保计划得到落实。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1)各班级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黑板报(不能一两个月都不变一次)、墙壁等,营造书香氛围。

(2)征集读书名言,可以把从各方面征集一来的名言抄在黑板报上,或是做成书签与同学交换。

(3)在黑板报的一角开辟读书方法介绍,向学生介绍科学的读书方法。(《小学生阅读报》等报刊杂志上都有介绍。)

(4)在班级里开展好书推荐的活动,可以利用阅读课让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在班级里进行交流,还可以发挥板报、墙报的作用。

(5)各班级要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个学生至少有两本图书,定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

(6)各班级要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以读书为内容的班队活动,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爱好,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

3、认真上好“阅读课”。

要充分发挥阅读课的作用,学生的大部分课外阅读时间应在平时,学校安排的这节阅读课主要可以做如下几件事:

(1)让学生进行读书交流,让每个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最近读过的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尽量安排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假如说不完,下次的阅读接着进行。

(2)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这节课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给学生阅读优秀读物出色的片断(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来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爱好。

(3)这节课还可以用来检查学生背诵“每周一诗”的情况。看看学生是否把握了本周所背诵的古诗。

4、各班级每周要指定一些必读文章或书目(如是长篇可让学生读一些片断),并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教师也要适当进行抽查,以督促学生完成。每隔一定的时间要进行考核,了解学生是否真正完成任务。

5、设立课外书阅读的“段位”评选,基本的要求如达到(即上面第一条所提到的各年级每学期所要达到的阅读量),即可以达到五段,假如学生超过此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予以段位升级,并发给证书。学生的阅读量要在学生的读书记载上予以记录。各班级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读书评价的方法,评价班级的“读书大王”、“读书小名星”等。学生将发给每班《读书成长册》,以随时记录学生的读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