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背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0:48:59

形成背景

形成背景范文篇1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奥运经济扭亏为赢的历史先河,为被经济困扰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成功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典范之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绝佳良机,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之一。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文研究目的旨在为了解、认识和把握北京奥运会的商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2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其背景分析

2.1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它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狭义的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正视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2.2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的全面赢利源自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就广义的“奥运经济”而言,1964年日本东京的第18届奥运会,应该是现代奥运经济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在1964年的奥运会上,日本实现了奥运会首次使用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的工作,对奥林匹克运动世界性的直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的经济复苏,并得以快速增长,GN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日本国人和世界经济学家称之为“奥林匹克景气”。虽然,最终东京奥运会的直接收益亏损,但间接效益的巨大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奥运经济”蕴藏潜在的巨大商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表1)

注:从25届奥运会开始启用了大量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减少了一定的就业人次。

2.3奥运经济形成的背景分析

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社会非商业性投入,致使国际奥委会经济不能独立运作,造成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窘迫,以致影响国际奥委会的生存问题。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非商业性的投入为主,且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非商业性投资形式。随着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国际奥委会的开支也日渐增多,以政府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已不能满足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的经济不能独立,只能依靠社会的投入,最终造成国际奥委会经济窘迫的尴尬局面,到1976年国际奥委会的帐面资金仅剩有2,000万美元,几乎到了组织难以维持运作的困难境地。

奥运会耗资的巨大膨胀,导致1984年前各届奥运会主办国经济亏本,甚至负债累累,以致影响奥运会的积极申办。

由于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债务影响,使美国洛杉矶成为1984年夏季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明确指出:“奥运会的财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危机,已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

美国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受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的影响,在1974-1975年间,美国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货膨胀率首次达到战后的12%的双倍数字。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急剧衰落。虽然,里根政府实施减税政策,使美国经济到1984年取得了连续回升50个月的成就。但美国经济已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走向较为困难的道路。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政府无力投资奥运会所需的巨额资金,面对巨额的资金缺口、政府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美国商业奇才尤伯罗斯先生决定承办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历史先河。本届奥运会在尤伯罗斯先生天才的策划与务实的领导下,不仅没有亏损,而且净赚2.37亿美元。

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运作的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4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奥运会已被纳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奥运经济的价值也进一步得以体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调节杠杆。《世界银行1992年发展报告》中强调指出:“经济靠市场”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

从1984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逐渐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商业精神不能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发展却永远背离不了商机无限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使奥林匹克运动从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而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各主办国(1984年以来的各届奥

运会)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奥运经济的“生产效应”已初步形成,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巨大商机再次成为世界各国众口分争的巨大“蛋糕”(指经济)。

3奥运经济的构成

奥运经济的构成分类有许多种方式,如我国学者陈放先生以时间作标划分的“奥运经济”为:①“前前奥运经济”指1999年北京决定申奥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②“前奥运经济”指2001年—2008年的迎奥运阶段;③“中奥运经济”指2008年9月15日—10月2日奥运会期间;④“后奥运经济”指2008年10月2日奥运会结束以后的经济。但无论哪种构成分类方式都必须符合奥运经济的特点。

为了更加直接地反映奥运经济的构成,本文研究采用“奥运直接经济”和“奥运间接经济”的分类方法(附图)。

附图

附图奥运直接经济与间接经济构成

3.1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

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是指奥运会期间的经济运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主要包括:①门票收入;②广告赞助;③电视转播出售;④奥运发行;⑤奥运会纪念品发售。

从直接经济收入看,大头是电视转播,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收入高达7.98亿美元,占总17.56亿美元直接经济收入的45.4%;其次是广告赞助5.36亿美元,占30.5%;门票收入是3.56亿美元,占20.3%;其余的收入占直接经济的3.8%。

3.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

筹备奥运会一般需6-7年的时间,其间要兴建大量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环保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筹备举办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环保、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中体育产业被称之为奥运经济的“阳光产业”,1999年的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而且还在以年增长6%-10%的速度增长。美国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产值大约占GDP的1%,在各大行业中位第22位;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GDP则上升为2%,排名上升至第11位。而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产值为156.37亿元,仅占GDP的0.2%。

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效应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商业手段,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成为人类世界共同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使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突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个城市。其商业行为,奥运经济利益驱使不言而喻。

4结束语

奥运经济的话题深远悠长,内容众多,但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借历届奥运会经济运作成功的范例与数据,对奥运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运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陈放主编.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5]刘语明.100名家策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形成背景范文篇2

【内容提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形成背景,奥运经济的构成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数据表明直接经济是奥运经济的基础,间接经济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摘要题】体育与经济

【【关键词】奥运经济/直接/间接

1前言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奥运经济扭亏为赢的历史先河,为被经济困扰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成功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典范之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绝佳良机,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之一。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文研究目的旨在为了解、认识和把握北京奥运会的商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2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其背景分析

2.1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它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狭义的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正视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2.2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的全面赢利源自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就广义的“奥运经济”而言,1964年日本东京的第18届奥运会,应该是现代奥运经济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在1964年的奥运会上,日本实现了奥运会首次使用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的工作,对奥林匹克运动世界性的直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的经济复苏,并得以快速增长,GN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日本国人和世界经济学家称之为“奥林匹克景气”。虽然,最终东京奥运会的直接收益亏损,但间接效益的巨大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奥运经济”蕴藏潜在的巨大商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表1)

表123-27届奥运会经济状况

届次23届24届25届26届27届

直接收益(美元)2.27亿4.7亿0.4亿0.1亿4.5亿

间接收益(美元)70亿97亿260亿51亿165亿

就业机会(人次)6.25万33.6万2万3.7万3.3万

注:从25届奥运会开始启用了大量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减少了一定的就业人次。

2.3奥运经济形成的背景分析

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社会非商业性投入,致使国际奥委会经济不能独立运作,造成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窘迫,以致影响国际奥委会的生存问题。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非商业性的投入为主,且形成了以,如我国学者陈放先生以时间作标划分的“奥运经济”为:①“前前奥运经济”指1999年北京决定申奥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②“前奥运经济”指2001年—2008年的迎奥运阶段;③“中奥运经济”指2008年9月15日—10月2日奥运会期间;④“后奥运经济”指2008年10月2日奥运会结束以后的经济。但无论哪种构成分类方式都必须符合奥运经济的特点。

为了更加直接地反映奥运经济的构成,本文研究采用“奥运直接经济”和“奥运间接经济”的分类方法(附图)。

附图

附图奥运直接经济与间接经济构成

3.1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

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是指奥运会期间的经济运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主要包括:①门票收入;②广告赞助;③电视转播出售;④奥运发行;⑤奥运会纪念品发售。

从直接经济收入看,大头是电视转播,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收入高达7.98亿美元,占总17.56亿美元直接经济收入的45.4%;其次是广告赞助5.36亿美元,占30.5%;门票收入是3.56亿美元,占20.3%;其余的收入占直接经济的3.8%。

3.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

筹备奥运会一般需6-7年的时间,其间要兴建大量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环保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筹备举办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环保、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中体育产业被称之为奥运经济的“阳光产业”,1999年的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而且还在以年增长6%-10%的速度增长。美国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产值大约占GDP的1%,在各大行业中位第22位;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GDP则上升为2%,排名上升至第11位。而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产值为156.37亿元,仅占GDP的0.2%。

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效应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商业手段,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成为人类世界共同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使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突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个城市。其商业行为,奥运经济利益驱使不言而喻。

4结束语

奥运经济的话题深远悠长,内容众多,但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借历届奥运会经济运作成功的范例与数据,对奥运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运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陈放主编.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5]刘语明.100名家策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郑界生.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M].北京:今日出版社,1998年.

[8]张圣亮.名牌制胜[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政府投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非商业性投资形式。随着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国际奥委会的开支也日渐增多,以政府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已不能满足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的经济不能独立,只能依靠社会的投入,最终造成国际奥委会经济窘迫的尴尬局面,到1976年国际奥委会的帐面资金仅剩有2,000万美元,几乎到了组织难以维持运作的困难境地。

奥运会耗资的巨大膨胀,导致1984年前各届奥运会主办国经济亏本,甚至负债累累,以致影响奥运会的积极申办。

由于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债务影响,使美国洛杉矶成为1984年夏季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明确指出:“奥运会的财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危机,已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

美国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受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的影响,在1974-1975年间,美国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货膨胀率首次达到战后的12%的双倍数字。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急剧衰落。虽然,里根政府实施减税政策,使美国经济到1984年取得了连续回升50个月的成就。但美国经济已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走向较为困难的道路。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政府无力投资奥运会所需的巨额资金,面对巨额的资金缺口、政府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美国商业奇才尤伯罗斯先生决定承办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历史先河。本届奥运会在尤伯罗斯先生天才的策划与务实的领导下,不仅没有亏损,而且净赚2.37亿美元。

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运作的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4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奥运会已被纳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奥运经济的价值也进一步得以体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调节杠杆。《世界银行1992年发展报告》中强调指出:“经济靠市场”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

从1984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逐渐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商业精神不能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发展却永远背离不了商机无限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使奥林匹克运动从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而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各主办国(1984年以来的各届奥运会)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奥运经济的“生产效应”已初步形成,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巨大商机再次成为世界各国众口分争的巨大“蛋糕”(指经济)。

3奥运经济的构成

奥运经济的构成分类有许多种方式【内容提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形成背景,奥运经济的构成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数据表明直接经济是奥运经济的基础,间接经济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摘要题】体育与经济

【【关键词】奥运经济/直接/间接

1前言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奥运经济扭亏为赢的历史先河,为被经济困扰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成功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典范之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绝佳良机,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之一。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文研究目的旨在为了解、认识和把握北京奥运会的商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2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其背景分析

2.1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它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狭义的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正视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2.2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的全面赢利源自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就广义的“奥运经济”而言,1964年日本东京的第18届奥运会,应该是现代奥运经济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在1964年的奥运会上,日本实现了奥运会首次使用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的工作,对奥林匹克运动世界性的直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的经济复苏,并得以快速增长,GN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日本国人和世界经济学家称之为“奥林匹克景气”。虽然,最终东京奥运会的直接收益亏损,但间接效益的巨大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奥运经济”蕴藏潜在的巨大商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表1)

表123-27届奥运会经济状况

届次23届24届25届26届27届

直接收益(美元)2.27亿4.7亿0.4亿0.1亿4.5亿

间接收益(美元)70亿97亿260亿51亿165亿

就业机会(人次)6.25万33.6万2万3.7万3.3万

注:从25届奥运会开始启用了大量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减少了一定的就业人次。

2.3奥运经济形成的背景分析

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社会非商业性投入,致使国际奥委会经济不能独立运作,造成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窘迫,以致影响国际奥委会的生存问题。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非商业性的投入为主,且形成了以,如我国学者陈放先生以时间作标划分的“奥运经济”为:①“前前奥运经济”指1999年北京决定申奥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②“前奥运经济”指2001年—2008年的迎奥运阶段;③“中奥运经济”指2008年9月15日—10月2日奥运会期间;④“后奥运经济”指2008年10月2日奥运会结束以后的经济。但无论哪种构成分类方式都必须符合奥运经济的特点。

为了更加直接地反映奥运经济的构成,本文研究采用“奥运直接经济”和“奥运间接经济”的分类方法(附图)。

附图

附图奥运直接经济与间接经济构成

3.1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

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是指奥运会期间的经济运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主要包括:①门票收入;②广告赞助;③电视转播出售;④奥运发行;⑤奥运会纪念品发售。

从直接经济收入看,大头是电视转播,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收入高达7.98亿美元,占总17.56亿美元直接经济收入的45.4%;其次是广告赞助5.36亿美元,占30.5%;门票收入是3.56亿美元,占20.3%;其余的收入占直接经济的3.8%。

3.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

筹备奥运会一般需6-7年的时间,其间要兴建大量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环保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筹备举办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环保、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中体育产业被称之为奥运经济的“阳光产业”,1999年的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而且还在以年增长6%-10%的速度增长。美国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产值大约占GDP的1%,在各大行业中位第22位;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GDP则上升为2%,排名上升至第11位。而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产值为156.37亿元,仅占GDP的0.2%。

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效应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商业手段,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成为人类世界共同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使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突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个城市。其商业行为,奥运经济利益驱使不言而喻。

4结束语

奥运经济的话题深远悠长,内容众多,但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借历届奥运会经济运作成功的范例与数据,对奥运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运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陈放主编.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5]刘语明.100名家策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7]郑界生.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M].北京:今日出版社,1998年.

[8]张圣亮.名牌制胜[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政府投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非商业性投资形式。随着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国际奥委会的开支也日渐增多,以政府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已不能满足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的经济不能独立,只能依靠社会的投入,最终造成国际奥委会经济窘迫的尴尬局面,到1976年国际奥委会的帐面资金仅剩有2,000万美元,几乎到了组织难以维持运作的困难境地。

奥运会耗资的巨大膨胀,导致1984年前各届奥运会主办国经济亏本,甚至负债累累,以致影响奥运会的积极申办。

由于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债务影响,使美国洛杉矶成为1984年夏季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明确指出:“奥运会的财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危机,已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

美国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受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的影响,在1974-1975年间,美国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货膨胀率首次达到战后的12%的双倍数字。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急剧衰落。虽然,里根政府实施减税政策,使美国经济到1984年取得了连续回升50个月的成就。但美国经济已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走向较为困难的道路。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政府无力投资奥运会所需的巨额资金,面对巨额的资金缺口、政府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美国商业奇才尤伯罗斯先生决定承办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历史先河。本届奥运会在尤伯罗斯先生天才的策划与务实的领导下,不仅没有亏损,而且净赚2.37亿美元。

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运作的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4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奥运会已被纳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奥运经济的价值也进一步得以体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调节杠杆。《世界银行1992年发展报告》中强调指出:“经济靠市场”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

从1984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逐渐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商业精神不能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发展却永远背离不了商机无限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使奥林匹克运动从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而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各主办国(1984年以来的各届奥运会)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奥运经济的“生产效应”已初步形成,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巨大商机再次成为世界各国众口分争的巨大“蛋糕”(指经济)。

形成背景范文篇3

【摘要题】体育与经济

【【关键词】奥运经济/直接/间接

1前言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奥运经济扭亏为赢的历史先河,为被经济困扰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成功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典范之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绝佳良机,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之一。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文研究目的旨在为了解、认识和把握北京奥运会的商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2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其背景分析

2.1奥运经济的概念

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它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狭义的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正视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2.2奥运经济的形成

奥运经济的全面赢利源自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就广义的“奥运经济”而言,1964年日本东京的第18届奥运会,应该是现代奥运经济形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在1964年的奥运会上,日本实现了奥运会首次使用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的工作,对奥林匹克运动世界性的直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的经济复苏,并得以快速增长,GN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日本国人和世界经济学家称之为“奥林匹克景气”。虽然,最终东京奥运会的直接收益亏损,但间接效益的巨大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奥运经济”蕴藏潜在的巨大商机。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表1)

表123-27届奥运会经济状况

届次23届24届25届26届27届

直接收益(美元)2.27亿4.7亿0.4亿0.1亿4.5亿

间接收益(美元)70亿97亿260亿51亿165亿

就业机会(人次)6.25万33.6万2万3.7万3.3万

注:从25届奥运会开始启用了大量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减少了一定的就业人次。

2.3奥运经济形成的背景分析

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社会非商业性投入,致使国际奥委会经济不能独立运作,造成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窘迫,以致影响国际奥委会的生存问题。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非商业性的投入为主,且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非商业性投资形式。随着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国际奥委会的开支也日渐增多,以政府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已不能满足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的经济不能独立,只能依靠社会的投入,最终造成国际奥委会经济窘迫的尴尬局面,到1976年国际奥委会的帐面资金仅剩有2,000万美元,几乎到了组织难以维持运作的困难境地。

奥运会耗资的巨大膨胀,导致1984年前各届奥运会主办国经济亏本,甚至负债累累,以致影响奥运会的积极申办。

由于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债务影响,使美国洛杉矶成为1984年夏季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明确指出:“奥运会的财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危机,已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

美国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受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的影响,在1974-1975年间,美国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货膨胀率首次达到战后的12%的双倍数字。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急剧衰落。虽然,里根政府实施减税政策,使美国经济到1984年取得了连续回升50个月的成就。但美国经济已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走向较为困难的道路。

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政府无力投资奥运会所需的巨额资金,面对巨额的资金缺口、政府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美国商业奇才尤伯罗斯先生决定承办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历史先河。本届奥运会在尤伯罗斯先生天才的策划与务实的领导下,不仅没有亏损,而且净赚2.37亿美元。

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运作的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4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奥运会已被纳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奥运经济的价值也进一步得以体现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调节杠杆。《世界银行1992年发展报告》中强调指出:“经济靠市场”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

从1984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逐渐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商业精神不能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发展却永远背离不了商机无限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使奥林匹克运动从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而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各主办国(1984年以来的各届奥运会)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奥运经济的“生产效应”已初步形成,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巨大商机再次成为世界各国众口分争的巨大“蛋糕”(指经济)。

3奥运经济的构成

奥运经济的构成分类有许多种方式,如我国学者陈放先生以时间作标划分的“奥运经济”为:①“前前奥运经济”指1999年北京决定申奥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②“前奥运经济”指2001年—2008年的迎奥运阶段;③“中奥运经济”指2008年9月15日—10月2日奥运会期间;④“后奥运经济”指2008年10月2日奥运会结束以后的经济。但无论哪种构成分类方式都必须符合奥运经济的特点。

为了更加直接地反映奥运经济的构成,本文研究采用“奥运直接经济”和“奥运间接经济”的分类方法(附图)。

附图

附图奥运直接经济与间接经济构成

3.1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

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是指奥运会期间的经济运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主要包括:①门票收入;②广告赞助;③电视转播出售;④奥运发行;⑤奥运会纪念品发售。

从直接经济收入看,大头是电视转播,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收入高达7.98亿美元,占总17.56亿美元直接经济收入的45.4%;其次是广告赞助5.36亿美元,占30.5%;门票收入是3.56亿美元,占20.3%;其余的收入占直接经济的3.8%。

3.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

筹备奥运会一般需6-7年的时间,其间要兴建大量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环保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筹备举办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环保、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中体育产业被称之为奥运经济的“阳光产业”,1999年的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而且还在以年增长6%-10%的速度增长。美国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产值大约占GDP的1%,在各大行业中位第22位;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GDP则上升为2%,排名上升至第11位。而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产值为156.37亿元,仅占GDP的0.2%。

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效应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商业手段,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成为人类世界共同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使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突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个城市。其商业行为,奥运经济利益驱使不言而喻。

4结束语

奥运经济的话题深远悠长,内容众多,但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借历届奥运会经济运作成功的范例与数据,对奥运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运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陈放主编.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

[5]刘语明.100名家策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形成背景范文篇4

【内容提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形成背景,奥运经济的构成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数据表明直接经济是奥运经济的基础,间接经济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摘要题】体育与经济【【关键词】奥运经济/直接/间接

1前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创了奥运经济扭亏为赢的历史先河,为被经济困扰的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成为成功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典范之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对外开放、促进发展的绝佳良机,因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巨大市场之一。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能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会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奥运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文研究目的旨在为了解、认识和把握北京奥运会的商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2奥运经济的概念、形成及其背景分析2.1奥运经济的概念奥运经济是指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它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狭义的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正视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2.2奥运经济的形成奥运经济的全面赢利源自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就广义的“奥运经济”而言,1964年日本东京的第18届奥运会,应该是现代奥运经济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特别是在1964年的奥运会上,日本实现了奥运会首次使用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的工作,对奥林匹克运动世界性的直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日本的经济复苏,并得以快速增长,GN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日本国人和世界经济学家称之为“奥林匹克景气”。虽然,最终东京奥运会的直接收益亏损,但间接效益的巨大成功,使人们看到了“奥运经济”蕴藏潜在的巨大商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表1)表123-27届奥运会经济状况届次23届24届25届26届27届直接收益(美元)2.27亿4.7亿0.4亿0.1亿4.5亿间接收益(美元)70亿97亿260亿51亿165亿就业机会(人次)6.25万33.6万2万3.7万3.3万注:从25届奥运会开始启用了大量的奥运志愿者服务,减少了一定的就业人次。2.3奥运经济形成的背景分析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社会非商业性投入,致使国际奥委会经济不能独立运作,造成国际奥委会的经济窘迫,以致影响国际奥委会的生存问题。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前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非商业性的投入为主,且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非商业性投资形式。随着国际奥委会组织的不断壮大,国际奥委会的开支也日渐增多,以政府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已不能满足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需要。另外,由于1985年前国际奥委会章程禁止商业行为和以职业为目的职业运动行为进入奥林匹克运动,导致国际奥委会的经济不能独立,只能依靠社会的投入,最终造成国际奥委会经济窘迫的尴尬局面,到1976年国际奥委会的帐面资金仅剩有2,000万美元,几乎到了组织难以维持运作的困难境地。奥运会耗资的巨大膨胀,导致1984年前各届奥运会主办国经济亏本,甚至负债累累,以致影响奥运会的积极申办。由于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债务影响,使美国洛杉矶成为1984年夏季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1980年,萨马兰奇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明确指出:“奥运会的财政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危机,已成为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美国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新里程碑。受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规律的影响,在1974-1975年间,美国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通货膨胀率首次达到战后的12%的双倍数字。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霸主地位也急剧衰落。虽然,里根政府实施减税政策,使美国经济到1984年取得了连续回升50个月的成就。但美国经济已使美国联邦政府债台高筑,走向较为困难的道路。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政府无力投资奥运会所需的巨额资金,面对巨额的资金缺口、政府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美国商业奇才尤伯罗斯先生决定承办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民间承办奥运会的历史先河。本届奥运会在尤伯罗斯先生天才的策划与务实的领导下,不仅没有亏损,而且净赚2.37亿美元。洛杉矶奥运会经济运作的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2.4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奥运会已被纳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奥运经济的价值也进一步得以体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不断转变,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调节杠杆。《世界银行1992年发展报告》中强调指出:“经济靠市场”是发达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经验。从1984年开始,奥林匹克运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非商业性投入,逐渐被市场经济为主的商业性投入所取代。虽然商业精神不能凌驾于奥林匹克精神之上,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存发展却永远背离不了商机无限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变,使奥林匹克运动从奥运会上获得了巨大而稳定的经济收入,为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各主办国(1984年以来的各届奥运会)的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奥运经济的“生产效应”已初步形成,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巨大商机再次成为世界各国众口分争的巨大“蛋糕”(指经济)。3奥运经济的构成奥运经济的构成分类有许多种方式,如我国学者陈放先生以时间作标划分的“奥运经济”为:①“前前奥运经济”指1999年北京决定申奥到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②“前奥运经济”指2001年—2008年的迎奥运阶段;③“中奥运经济”指2008年9月15日—10月2日奥运会期间;④“后奥运经济”指2008年10月2日奥运会结束以后的经济。但无论哪种构成分类方式都必须符合奥运经济的特点。为了更加直接地反映奥运经济的构成,本文研究采用“奥运直接经济”和“奥运间接经济”的分类方法(附图)。附图附图奥运直接经济与间接经济构成3.1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是指奥运会期间的经济运作,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的直接经济主要包括:①门票收入;②广告赞助;③电视转播出售;④奥运发行;⑤奥运会纪念品发售。从直接经济收入看,大头是电视转播,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收入高达7.98亿美元,占总17.56亿美元直接经济收入的45.4%;其次是广告赞助5.36亿美元,占30.5%;门票收入是3.56亿美元,占20.3%;其余的收入占直接经济的3.8%。3.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筹备奥运会一般需6-7年的时间,其间要兴建大量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环保等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筹备举办奥运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为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环保、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体育产业被称之为奥运经济的“阳光产业”,1999年的全球体育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而且还在以年增长6%-10%的速度增长。美国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产值大约占GDP的1%,在各大行业中位第22位;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GDP则上升为2%,排名上升至第11位。而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产值为156.37亿元,仅占GDP的0.2%。奥运经济的间接经济效应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商业手段,奥林匹克运动的经济价值成为人类世界共同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使奥运会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唯一一个申办城市,突增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10个城市。其商业行为,奥运经济利益驱使不言而喻。4结束语奥运经济的话题深远悠长,内容众多,但面对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借历届奥运会经济运作成功的范例与数据,对奥运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运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3]刘雪冰.巴赛罗那奥运会纵横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4]陈放主编.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5]刘语明.100名家策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郑界生.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M].北京:今日出版社,1998年.[8]张圣亮.名牌制胜[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8年.

形成背景范文篇5

关键词:背景墙;室内设计;材料

背景墙是室内设计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如今背景墙已成为室内设计中的重点,背景墙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体家居的档次。居室中好的背景墙首先要能够达到居室主人的审美及表现需求,其次能够区分不同背景墙间的主次关系,在风格、材料与结构上协调搭配,以此营造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家居环境。在选择背景墙材料的同时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有针对性地使用环保节能材料,把握好材料的用度,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氛围的居室环境。

1背景墙设计的必要性

背景墙的设计,首先是业主的需求。业主需求作为进行整个设计规划过程中的第一要义,必须优先考虑。业主是家庭的成员,也是居室的主人,最能评定设计成果的好坏,设计的最终标准是符合业主提出的各种需求。在设计初始,应该多去与业主交流,切实了解他们对于设计的色彩、材料、造型以及风格的要求,作为设计的参考和依据。其次作为背景墙,基本的功能是必须具有衬托性,其风格特点必须贴合整个大环境,与灯光、家具等能够完美融合。同时,作为室内设计中的一个环节,美观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2背景墙的类别

2.1电视背景墙

电视背景墙是指客厅摆放电视的那一面墙,也叫视听墙。客厅是整个家居空间中最应该作为重点的位置,它是招待客人的空间,是整个家居空间的“颜面”,居室成员与来客都是围绕客厅进行各种商谈与活动[3]。于是人们开始习惯性地把客厅当作家的设计中心,针对客厅进行重点装饰。客厅有天花板、地面及四面墙壁,对于天花板而言,无论在材料还是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可选余地较少,很难成为视觉重点;地面材料相对也较少,也不可能做出什么特别的造型,只能依靠纹样和材质营造效果;从视角上看,天花板需要仰视,地面需要俯视,都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位置;此时处于中间的墙面必然是最吸引人注意的,而位于墙面视觉中心位置的电视背景墙自然“跃居”设计第一位。

2.2沙发背景墙

客厅中除了放置电视的视听墙外,还有与之对应的一面墙,俗称沙发背景墙,其作为突出客厅亮点的装饰主体之一,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装修档次的区域,沙发背景墙虽然隐藏在沙发后面,却是进入室内的第二道风景,好比居室热情的“微笑”。相对来说,电视背景墙应该作为客厅墙面装饰的“主角”,而沙发背景墙则以“配角”的形式达到衬托呼应作用,所以在进行客厅部分的设计时,既要相对“复杂”地设计电视背景墙,也要以搭配电视背景墙为目地去设计沙发背景墙。如此设计出来的客厅空间会显得自然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两面主体墙面主次呼应,协调统一,营造出温馨自然的空间氛围。

2.3玄关背景墙

玄关是进入室内的必经区域,也称作门厅。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闪亮的开头去打开整片文章的格局,玄关也同样如此,作为进入整个室内空间的第一个区域,是进门时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幕景色,它将室内的精彩隐藏于其后,所以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玄关的设计[4]。而在以往的室内装修中,客厅才是人们关注的区域,玄关部分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事实上,玄关作为开门即见的区域,是给客人第一印象的地方,所以玄关部分就相当于主人的“脸面”。在考虑玄关部分的色彩搭配时,最好是选用暖色系的搭配,这样能够让人很快地摆脱忙碌工作带来的疲惫,形成室内外的自然过渡,更快地接受家的温暖。玄关的墙面重在点缀达意,堆砌重复易让人产生沉重感,设计必须配合整体的居室风格。

2.4卧室背景墙

卧室是居室空间中休息的主要空间,卧室背景墙也是离人们最近的一面墙,在进行卧室背景墙的设计时,自然需要稳重、温馨、和谐,贴合主人的个性喜好。而温馨且令人舒适的居室空间除了在吊顶家具上下功夫外,就只能从墙面下手,而墙面的中心自然是靠着床头的那一面背景墙。在选择卧室背景墙的色彩时,应偏向柔和淡雅,搭配形成的效果要温馨且稳重。可以以暖色调为主,穿插些许中性及冷色调,灰调子可为首选,灰蓝、灰紫、茶色等都可把优雅风范演绎到极致。对比色尽量少用,比如红色和绿色是对比色,这两个色系搭配在一起会起到互相刺激的作用,容易给人生硬的感觉,影响人的睡眠。

2.5餐厅背景墙

餐厅是人们就餐集会的区域,为了营造舒适温馨的就餐环境,餐厅背景墙的设计必须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结构,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在契合餐厅环境的同时与室内整体风格相统一,但要设计出餐厅独特的亮点。在考虑餐厅墙面的配色时,需要了解不同色彩所形成的效果与营造的情感氛围。黄色是最为光鲜明亮的颜色,是高贵与奢华的代表色,饱含成熟与喜悦,尤其是黄色有刺激消化系统,增进食欲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面包房和那些高档餐厅喜欢采用暖黄色系的原因,餐厅的背景墙适宜采用较浅的黄色系,配合暖黄色的吊灯,能够形成清新雅致的就餐环境。

3背景墙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随着各种装饰风格的出现,背景墙造型也处在不断的设计当中,同时伴随着各种装饰材料的引入,正确的使用材料的搭配,能够形成风格与魅力同源,达到风格与效果的统一。背景墙代表装饰材料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瓷砖:目前,瓷砖不仅作为铺地的常用建材,同时也作为背景墙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瓷砖背景墙相对于其他装饰背景墙更容易造就美观大气的装饰效果,最重要的一点是瓷砖背景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个性定制。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风格来设计瓷砖背景墙的样式,包括自己的照片、签名、词句等均可用于瓷砖图案样式的制作,以此形成独一无二的装饰风格。瓷砖背景墙还可以根据户型具体尺寸的需要进行“量身定做”,所以现在瓷砖背景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瓷砖作为背景墙不仅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而且易于清洁打理,永不掉色,作为背景墙装饰的首选材料,很多楼盘在精装修时都会选择瓷砖作为背景墙。石材:在进行背景墙装饰时常用的石材有大理石、砂岩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石等。相比较起来,大理石美观大气而又天然朴素,用大理石打造出来的石材背景墙给人沉着稳重的感觉,让回到居室的人们能够很快的摆脱外界带来的烦躁情绪,使人心生平静。大理石质感柔和美观,搭配清新自然的现代家具能够形成简约大气,时尚高雅的空间效果。砂岩背景墙不仅美观,纹理线条清新流畅,还具有调节空气的良好功效,但人们主要看中的还是它的美观性,砂岩背景墙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主人的文化底蕴,展现出居室独特的风格魅力和艺术气息,从而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文化石在现代背景墙中的运用也较为广泛,与砂岩相比文化石种类繁多,姿态不一,要营造具有文化韵味的室内氛围,文化石当为首选。玻璃:玻璃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材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玻璃镜面可以从视觉上扩大空间范围,使狭小的空间变大,使较浅的空间变深,这有助于改善小空间狭促的感觉,使空间变得更为通透明亮。在室内背景墙设计中,茶镜、灰镜等镜面运用则更为广泛,稳重的色调与清脆的质感给室内增添了浓厚的现代气息。壁纸:壁纸是现在家装墙面使用最多的材料,同时也最为普遍。以其施工周期短、安全方便、纹理色彩多样、效果美观大气、价格合理适中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常见的壁纸材料有PVC塑料、无纺布、纯纸、木纤维、壁布等,用壁纸来铺贴墙面是较为简单且经济的设计。同时,壁纸作为背景墙的装饰材料,能很好地融合各种室内风格,是很受欢迎的现代墙面装饰材料。金属:金属是运用到背景墙中的新材料,金属材料之所以广受欢迎,在于其独特的质感和光泽度。金属具有反光的特性,能够增强室内的采光,吸引人的注意力,给室内带来生机与十足的现代感。

装饰字画:如果居室主人喜欢传统文化,诗词、绘画以及中外各种优秀作品,不妨使用字画装饰一下自己的背景墙,可以尽显主人的才情雅致。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现代的各种抽象画也逐渐步入了家居的殿堂,这种极具现代气息的抽象装饰画不仅能够很好地提升空间的意境,还能为整个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胡卫国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雪杰.背景墙设计与运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叶柏风.居室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形成背景范文篇6

关键词: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大数据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在更为科学高效的平台上进行,管理的针对性、流畅性以及高效性得到提升,切实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需求。文章在分析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关联性的基础上,立足于过往有益经验,从多个层面出发,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本方法,明确创新环节关注的重点问题,以期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大数据在企业中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运行模式以及经营理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企业内部优秀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制定完善的员工职业培训计划,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些工作都可以借助于大数据来实现。大数据技术逐步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各项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分析,例如原始数据、能力数据、效率数据、潜力数据、忠诚度数据等,通过这些数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完成对企业每一个工作人员的量化分析,从而大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推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管理方法的完善[1]。作为对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反应,原始数据以时间轴的形式,将员工生活、学习轨迹进行呈现,真实客观呈现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

2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本方法

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求管理人员在充分理解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关联性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为框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一个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开展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规划操作,在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人员可以着眼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并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对人才招聘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从而扭转过去依靠专家预测以及趋势分析的方式,使得人力资源规划更加准确,更加贴合企业需求。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工作人员能够对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料进行全方位收集,从而为人力资源部门掌握企业员工以及应聘人员的基本情况提供详细的数据,形成原始数据,根据原始数据,将员工与岗位特点进行匹配,建立员工的合理流动以及新聘用人员的合理安排机制,形成一个完备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大数据技术有效弥补了过往人才招聘环节存在的问题,使得应聘者的信息更为全面系统地呈现出来,同时压缩了招聘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2]。这种创新实现了应聘者与招聘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对于企业与人才均有着积极作用,企业能够实现所需人才的准确发现与岗位的合理配置,人才则可以进行职业的自我选择,逐步形成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度,为后续个人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企业对于内部员工的岗位变动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充分利用员工的个人信息,实现量化考评,为员工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信息数据库。根据数据库之中存在的学习数据、效率数据等,指导企业员工的岗位调配,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规划的统一,形成双赢效果。在实际应用环节,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技术创新,逐步构建起员工职业测评系统,全面掌握员工的基本情况,为企业内部人员配置的开展创造条件[3]。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绩效考核工作往往受到考核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考核结果的准确性不足。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进行考核方式的必要调整[4]。以工作内容与岗位职责作为框架,对相关工作信息进行充分挖掘,实现考核标准的差异化,确保考核工作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3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注意事项

与传统的技术手段不同,大数据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为了确保应用效果,避免各类问题的出现,管理人员需要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切实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企业在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过程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规模与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收益与支出等方面的因素,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调控。避免出现盲目跟风的情况,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对企业正常的盈利活动产生不利影响[5]。在大数据技术使用环节,应当对数据安全以及数据共享等工作进行制度化建设,避免在大数据使用环节,出现企业员工或者应聘者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杜绝数据安全问题。在共享方面,要设立访问权限,不同人员根据职位高低以及负责工作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限,通过这种方式,避免出现个人信息共享范围过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4结语

为了切实做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企业管理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转变思路,进一步加深大数据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联性,不断吸收过往有益经验,持续推动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同时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升级。

参考文献

[1]詹彦.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创新与挑战[J].人力资源管理,2017(4):65-66.

[2]王欢.大数据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创新与挑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0):65-66.

[3]崔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7):98-99.

[4]魏星亮.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3):74-75.

形成背景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阅读教学

1文化背景图式差异与阅读理解

汉英两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各自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推理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交流和使用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带来交流中的障碍和误解甚至冲突。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知识。但建立在语言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图式认知理论对背景知识进行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论述。图式(schema)是已知事物的信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会把新事物与相关的已知事物相联系,通过大脑的能动反应,从而激发出能认识或帮助认识新事物的图式。

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或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时会很自然地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在大脑中显现出与新事物相关联的图式。这里所指的已知事物信息就是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构成图式的建筑砌块。图式是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习俗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读者可以借助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章中未表达出来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用这些背景知识来预测和解读文章内容和信息,并与大脑中预存的相关背景进行对比和修正,从而在结合文章内容和信息形成新的背景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对体裁、修辞或文章组织结构等背景知识的缺乏将会导致阅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对形式背景知识的娴熟运用是成功阅读的重要因素。

2文化语用差异与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过程并不象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一个被动的、简单的语言信息输入和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积极的、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信息解码心理行为过程。Anderson和Lynch都认为读者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是因为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仅利用必要的词汇、语法、句法、语义、篇章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对所阅读的信息进行辨认、理解和吸收,还调动了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背景知识结构,使之同所接收到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在其间影响阅读编码和解码的依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背景知识:一是语言本身的内部结构规律,即合语法性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涉及文字、词汇、句法、语法和语义等知识的复杂相互作用过程,任何单一的语言知识不能促成对阅读材料的真正理解;二是社会交际的原则,即语用背景知识,语言规则确立语言符号的字面意义,而语用原则则明确解释语言符号在交际中的实际意义。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显然都要打上他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他的思维模式、推理习惯、行为和表达方式等等,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用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以至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y将这种文化语用差异称为“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的差异。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各个言语社团都在其长期生活的社会交际中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和语篇的语义结构,是相同文化背景惯常交流的意义长期积淀的结果,并以动态和静态的方式形成在人的头脑中,既以一定的模式存在又在不断的变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认知模式,如果语篇表达的意义与认知模式的意义相符,则语篇是连贯的,如果不相符,则即使语言形式准确,语篇意义也不连贯。语言交际由人的大脑支配,而人的心理活动、性格、感情、内在的知识结构以及交流时的心态等都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语篇连贯必须要经过心理过程的推测、判断和选择。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认知模式、心理思维等都直接影响的交流的成功与否。

3阅读教学应注重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使交际双方使用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言语表达和理解对方,成功地进行交际。但由于民族文化差异,交流双方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的模式套用到所学的目的语文化上,产生文化负迁移。所以要想准确得体地理解文章,必须注重注重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加强宏观文化熏陶,建立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要想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单靠教学中随文解释地作些文化方面的解释显然是不能彻底凑效的。

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应是引导阅读者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将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主要层面从宏观上进行强化,加强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认知图式。宏观的文化认知图式包括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思维和推理模式以及交往规约等。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造成在交往规范、编译码方式、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构建了不同的交际风格和言语行为模式。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人脑中习惯成了一种固定的知识结构,作为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只有有意识地习得,加以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从有意识到无意识,运用自如,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与母语认知图式相互比较,随着文化知识的丰富而系统化,建立起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从而流利、得体、恰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在加强宏观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以外,还应该改进微观文化教学,认识文化内涵和加强文化底蕴。在目的语文化学习中,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语言学理论和交际理论对影响交际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文化内涵进行微观的分析,把文化的异同提高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文化差异,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认识事物,对交际话语进行准确的判断,这种文化认知能力正是文化教学培养的目标,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和认知图式当中,从而指导具体的文化行为。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与欧洲各国其他语言的广泛接触之中,是世界上开放性最强的语言,其词义灵活,语意丰富,涵义广泛,而汉语由于受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其词义、语意等相比之下比较严谨、执着、精确和固定,体现了汉文化诫绝生造词义,力求规范的传统文化特色。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广博,要想一朝一夕能够习得一门语言,掌握其文化精髓是完全不可能的。除了在文化习得中从宏观上建构文化认知图式,加强文化熏陶以外,还必须从微观的文化教学入手,对具体的语言词义、语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强文化教学。如具体分析英汉词组对应语意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或英汉语言中指称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的不同含义,或对具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组、习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特别是英语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突出,所谓“词本无义,义随人生”,一方面英语不是象形文字,符号与意义不挂钩,另一方面也体现英语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除了在词义、语义等方面注意其文化内涵分析以外,在话语篇章结构方面也必须注意其文化特征。

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背景知识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通过训练学生阅读大量的有关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风土人情、价值取向、语用迁移、新鲜话题、时事焦点等,鼓励学生阅读近期英文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国内外英文广播、电视,从影视音像材料中听到、学到目的语国家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看到语言交际场景以及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同时应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的阅读心理过程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强化他们的策略意识,扩大他们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语篇知识,启动他们的情感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他们阅读效率的提高,成为积极的、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成功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Ausubel,D.Petal.EducationalPsychology:ACognitiveView(2nd.)[M].N.Y:Holt,Rinehalt&Winston,1978.

[2]Callel,P.L&J.C.Eisterhold.SchemaTheoriesandESLReadingPedagogy.TESOLQuarterly1983.

形成背景范文篇8

图1为键控特技原理示意图。

一.键控特技的分类

1.按键源的性质分

内键

键源与填充(前景)信号是同一个图像信号,即用要填的图像信号一路经过键控信号处理器产生抠像电视信号,另一路作为“填充信号”填入被抠掉的部分。内键也称自键。内键特技以前常用于黑白字幕插入,键源信号通常是在黑底上的白色字符或图形,它的电平只有高低两种,且对应白色部分的电平高,如果填充信号记作a,背景信号记作b,则内键可简述为a抠b填a。这种技术现广泛地应用于色键特技。将叠加的全电视信号经消色电路和放大整形处理后,形成抠像键控信号,从而进行混合叠加。

(2)外键

相对于内键特技而言,外键特技的键信号不是由填充(前景)信号或背景信号形成的,而是由第三路视频信号作为键源所形成的,外键的键源信号也是由黑底上的白色字符或图形,填充信号通常为单一色调的彩色信号,因此外键特技通常用于彩色字幕的插入。如果填充信号记作a,背景信号记作b,键源信号记作c,则外键可简述为c抠b填a。

在计算机显示像素时,其rgb像素,一路通过电平合成得到抠像信号,另一路经过d/a变换,编码器编码产生填充信号,如图2所示。其中存储器输出为数字rgb信号(各8位),经d/a变换成模拟rgb,然后经编码器合成成为填充信号,另一路经求和电平处理器产生抠像信号。图2的键控信号叠加器输出为0和1两种状态的电平信号,随着字幕机技术的发展,现已有利用另一8位信号通道产生具有256级电平变化的alpha键,从而产生具有半透明渐变的效果(后文详述)。

2.按产生键信号的键源图象成分分

(1)亮度键

它是利用键源图像中亮度成分来形成键信号,亮度键要求键源图像要有较高的亮度反差,即要求键源中作前景的图像部分要亮,其余部分要暗(黑),要形成明显的黑白反差,亮度键又称黑白键。图3为亮度键原理示意图。

(2)色度键

又称色键,它是利用彩色幕布的前景图像(填充信号)的色度成分(主要是色度中的色调,也就是图像的颜色)与其后的彩色幕布的色调(幕布的颜色)差别来形成键信号,用键信号去抠背景图像,再填入彩色幕布的前景图像。色键也是内键的一种形式,所不同的是键信号的形成方式,内键是利用键源信号的黑底和白字符之间的亮度差别来形成键信号,而色键是利用键源信号的彩底(即彩色幕布)和前景图像(如演员图像)之间的色调差别来形成键信号,同时键源信号又作为填充信号。色键要求键源图像信号有较高的色度反差,即要求键源信号中作前景的图像不能含有其后作幕布(背景)的彩色色调相同或相近的色调,也就是要求键源信号的前景和背景的色调尽量分开,最好是补色关系,以保证两者之间的色调差别。

在电视制作中为了获得最佳视觉效果,使用色度键时应尽量满足下列要求:

.背景应平坦,照明条件要好,颜色要均匀。

.拍摄物体的照明要好,不能带有被键出的颜色。

.视频必须以分量格式拍摄。

图4为色键原理示意图。

3.按键信号波形分

硬色键

键信号波形是前后沿很陡的矩形脉冲信号,硬色键合成输出图像的前景和背景的分界处有抖动和突变现象,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自然,还存在分界处彩色闪烁和有幕布色镶边等现象。另外,对于自然景物中的半透明物体作为合成图像前景图像时,其后面的背景图像应该是部分地透明,但是硬色键在任何瞬间其键信号所控制的视频切换开关不是接通就是断开,键信号只有两种取值,不是高电平就是低电平,因此硬色键合成图像中前景图像不是全透过就是全不透过其后的背景图像,这与我们日常见到的自然景观是不同的,所以硬色键特技给人缺乏真实效果的感觉。在硬色键中,键信号为高电平时视频开关接通,前景图像全透过其后的背景图像,键信号为低电平时视频开关切断,前景图像全不透过其后的背景图像。

(2)软色键

键信号波形是与前景图像透明度相关的斜坡形(梯形)信号,键信号在上升和下降期间有一定的斜率,软色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硬色键的上述缺点,软色键中将用于硬色键的脉冲门控混合电路改成了线性混合电路。

目前,在软色键的基础上发展了线性键控特技(也称透明键或alpha键),线性键合成图像能线性地与前景图像的透明度成比例地透过背景图像。软色键和线性键扩大了色键特技的应用范围。线性键是具有半透明混合效果的键控特技,其键信号决定合成图像中前景图像(填充信号)后背景图像以什么样的透明度可见,即键信号根据前景图像的透明度而线性地成比例地决定前景信号与背景信号的合成比例或混合程度。线性键的数学模型可用下式表示:

vout=vf*k+vb*(1-k)

其中vout为前景(填充)信号和背景信号合成后的输出信号,vf为前景信号,vb背景信号,k为键信号,k值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0而小于等于1,从该式可知,当k=1时,vout=vf,此时线性键的合成输出就是前景(填充)信号,这种情况称为完全叠加。当k=0时,vout=vb,此时线性键的合成输出就是背景信号,这种情况称为完全不叠加。当大于0而小于1时,线性键的合成输出为前景(填充)信号vf和背景信号vb按照k值所决定的比例进行合成以后的图像,合成图像看上去是半透明的效果,透过前景可以看到背景,透明度的大小取决于键信号k的值。实际上,当k=0或k=1时,线性键就工作在硬色键方式,但反过来硬色键却不能达到线性键的效果,因为硬色键的键信号k的值只有0(低电平)和1(高电平)两个值,所以硬色键合成输出要么是前景信号,要么是背景信号,不可能出现半透明的混合效果。

二.色键技术应用于虚拟演播室

随着数字电视.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色键已从二维特技发展到三维特技,近几年出现的虚拟演播室技术就是三维色键视频特技的典型应用,它将活动的演播人员图象通过色键方式键入到三维立体动画背景之中。做到真实的演员能深入到虚拟的三维场景中,并能够与其中的虚拟对象实时交互。在虚拟演播室中在一间兰色屏幕代替的真实背景里进行现场表演,三维计算机图形发生器实时产生一个逼真的虚拟环境,并按照以下程序工作:摄象机采集前景视频信号,同时摄象机上的跟踪定位系统实时提供摄象机移动的信息。这些数据被送至一个实时图形计算机。从计算机的镜头视角再产生一个虚拟环境。以兰色屏幕为背景拍摄的摄象机图象,经延时后与选自计算机的虚拟背景以相同时码进行工作,并通过数字视频切换台“联合”在一起,实时产生一个组合图象。

图6给出了色键技术应用于虚拟演播室的原理示意图。

传统的色键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应用于虚拟演播室,成功解决了前景与背景之间的透视关系.比例关系,使合成的图像有了极佳的立体效果,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三.键控技术应用于电视播出系统

目前键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级电视台的播出系统,主要用于台标时钟和字幕信息的叠加,所采用的方式多为并联方式,即只将实现键控特技功能的键控混合器串接于电视播出系统视频通道中,而将台标时钟机与字幕机并接于键混合器,如图7所示。其优点在于简化了电视播出系统视频通道,提高了电视播出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了故障率和人为差错率,因为播出节目视频信号经过键混合器而不经过台标时钟机和字幕机,而且即使键控混合器出现故障,也因为其具有掉电旁路直通功能而不影响播出节目视频信号的传输。同时,采用键控混合器并接方式也方便了播出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当台标时钟机或字幕机出现故障时,可以方便地将其拆下检修,而不会影响视频通道的节目播出,只是暂时无法叠加台标时钟或字幕信息而已。

图8给出了键控混合器的原理示意。作为播出通道的关键设备,其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主信号断电直通功能(bypass)。

采用两路外键处理方式,可同时进行底行字幕游动和台标叠加处理。

视频信号通道指标满足规定的要求。

具备各种检测功能。包括主信号在线检测,填充信号与主信号的同步检测。

通过对键控信号的处理,使得键控特技的混合层次灵活可选。

具备手动/遥控功能,作为播出设备,通过相应的遥控接口很容易接入自动播出系统。

键控混合器从使用上说分为两种,即开关键和alpha键。开关键即前文提到的硬色键,其核心部分是一高速开关,开关的速度很快,一般在15ns以下,主信号和叠加信号经钳位后分别到达二选一开关一端,键信号产生的控制信号用来控制开关。

自1998年6月中央电视台率先采用半透明台标以来,已有许多地市电视台都选用了新型具有256级透明效果的alpha键代替了传统的开关键,使字幕和台标能出现半透明或浮雕等效果。

四.键控特技应用于电视后期制作

在电视节目的后期制作中怎样利用传统的键控技术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一直在进行一些尝试。我台成立于1997年,目前台里除了拥有传统的卷编设备外,还拥有avid及新奥特的非线编设备各一套。由于这两套设备均不是以字幕作为设计目标,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字幕的特技和动画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点。要想做出字幕的拖尾,碎玻璃,水波纹,双字同时游动,马赛克等效果几乎不可能。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我们利用键控特技和现有设备,却可以成功地实现这些效果,大大提高了制作人员的创作热情,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

形成背景范文篇9

一个个历史表象都不是静止不动,一个个事件人物构成一个阶段整体或局面整体,也就是说,一个个知识点构成了一定的线索,这就需要学习者充分认识单元知识点的内涵,即反映的历史线条和框架史实,学习单元知识时把它纳入线索之中,背景之中,一方面全球全方位认识掌握单元知识点,另一方面又促成对知识线索和宏观背景的了解,形成一种由点及线,由线结面的意境。

1.以点带点形成线索。

一个阶段的历史,一个国别的历史,一定性质意义的历史内涵决定了这其中的一个个事件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利用学习者的单一心理定式,由一个知识点学习及时扩展到其他的相关知识点,达到以点带点联结成线的效果。比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可以不必只拘泥于各个朝代的孤立介绍,而应该把其带入整体框架之中,形成总体感知之后针对其各自内涵进行探寻,同时利用其相同点进行有意识地擴展开达到带动的效果;再如,学习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点连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突出其实质,以点带点形成表象线索后也完成实质线索的形成。

2.以点化点构成松散的知识线索。

如果说实质线索可以构成历史主干的话,那么松散的知识线索可以从不同侧面烘托历史的主干的创建。比如:不同时期0的历史人物和性质不同的战争进行集合,可以达到以一化十的效果。集结过程的无意识活动其实也就是在进行有意识地比较与归纳。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的基础是知识的感知,而感知的过程必须以学生的能够形成线索为基点,以构建历史框架为目标,只有这样才会对知识达到真正的感知,以点化点能够较好地促使学生把不同的知识点以另一条路线集合成线索促进框架结构的形成并达到理解运用的层次。

3.点的积累过程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并强化课本知识的把握。

点的积累是点线面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训练学生点的积累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捉拣知识点的能力和对教材的掌握,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关键。实际上平时教学中的点积累是意识教学于无意学习中的反映。无意识的日积月累恰好是有意识地运用的前奏。这种方式杜绝了浩繁的专题训练等模式,为学生终身享用。

二、强化主线教学,构建宏观历史背景

历史反映社会发展过程,其必然有系统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新的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明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牲实际上就是突出了主干教学和宏观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一个时期侧面的历史特征能使学习者更加准确完整地把握这其中的历史。同是,由个别的史实演绎成综合的特征过程又是一个归纳对比和分析综合的主观思考活动过程,强化了时代的阶段性特征又会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去理解感知其具体内容,促进学生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1.注意主线下的个体学习、渗透与主线的关系。

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历史看似纷繁杂乱,但是都会从一个点一个侧面反映其中其中心背景特征。并且还会与整体知识框架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个别知识感知和理解认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阶段特征与整体框架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干意识和整体的历史观的培养。例如,世界史中的资产阶级确立这一内容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都较清楚地体现了历史学习的这一特点。初中也证明;强化主干下的特征教学会使学生容易地理解把握知识和整体历史观的形成,也有益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2.准确把握整体背景下的内涵。

一条历史主线是由其主线下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的,同时也必定反映在这诸多的历史表象之中,并且在一定的重要依据下产生延伸各辐射作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强化学生历史内涵意识,训练其把握知识内涵的能力,强化其主线与整体框架背景的衔接及通过内涵的升华、知识的感知和宏观背景框架的形成。提高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促进历史思维的形成,学会学习。

3.注意正确的主观意识培养。

历史是有生命力,必然具有多层面的特点,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学生正确的主观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接触史实的过程中能够去正确地感知理解和应用,避免由于主观意识的念头导致对主体框架的理解出现知识的盲点和误区,形成正确的主观思维,水到渠成就是其必然。

三、结语

形成背景范文篇10

[关键词]产学研;平面设计;教学例析

平面设计是一个基础性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作为一门教学实践,平面设计这一课程只有融入到产学研的背景之中,才能彰显它自身的创新价值,才能使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日趋复杂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保持一致。例析产学研背景下的平面设计及其教学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产学研背景的形成

探讨产学研视角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是一项基于时代教育教学背景,研究平面设计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首先明确了产学研背景的构成,总结出它与传统教育教学背景的差异,才能立足这一研究视角,继续探讨平面设计教学的相关问题。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背景是由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的:一是理论背景;二是实践背景。下边分别叙述之:(一)产学研的理论背景。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是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实践改革的理性思考。“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套适合产学研用平台发展的理论体系,进而为产学研合作创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补充,推动政府、学术界、企业联合开展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为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提供参考。”[1](P188)分析引文可知,产学研的理论背景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它在弥补传统人才培养弊端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体现为众多研究者结合不同教学实践对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在知网上,以“产学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获取无数的研究文献。其中涉及到产学研一体化问题、产学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问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多问题。仔细阅读这些研究性文献可知,产学研是在协同理论与现代人才培养实践的结合后产生的,产学研是协同创新理论参与人才培养实践的必然结果。(二)产学研的实践背景。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有利于产学研教育教学实践的展开。或者说,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的开展要依赖于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形成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又促进了产学研理论背景的完善。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背景是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产学研理论指导下的平面教学实践;二是产学研理论指导下的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前者而言,它似乎不用我们过多地说明。仅从梁伟所撰写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文中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平面设计教学为个案的研究结论“开放式项目课程教学、工作室教学,以及适当开发家长资源、‘专业+公司’产学融通等有效途径的实践,认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可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相长,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P70~72)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窥见。仔细分析引文,我们就能明确,产学研视角下平面教学改革是在传统项目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适当开发其他课程资源,通过“专业+公司”的融通实践,创新了传统人才的培养方式。正是对许许多多类似的经验总结,才有了本次探讨产学研视角的基础。平面设计是一项创新性实践,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在其他各学科中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参考自己的设计经验,借鉴他人的先进设计思考才能完成的。故而在其实践背景的探讨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平面设计的产学研实践,还要拓宽自己的视角,把其他学科的产学研改革实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角之中,从而在借鉴与创新中完成对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从另一个方面讲,既然平面设计与其他学科都具有共同的教育教学本质,那么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就成了研究中必然存在的一件事情。为此,我们也理应把研究的视角放宽一些,以使之更适合于对平面设计教学问题的探讨。

二、产学研探讨视角的着眼点

产学研视角是我们本次探讨平面设计教学问题的背景,为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一背景的特点有一明确的了解。如果上述探讨是为了证明产学研背景形成是我们本次探讨平面设计教学问题的客观环境的话,那么现在的说明则意在强调如何把握这一环境去促进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下边我们就对“产学研”的每一个构成及教学启示进行逐一的分析:(一)“产”就是需求。“产学研”是一个统一体,但在这个统一体里,产、学、研分别代表不同的内涵,或者说产、学、研对平面教学有着不同的指导价值。“产学研”中的“产”本质是“需求”。“产”就是“生产”。生产就需要人才,因此这里的“产”提示着我们应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另一个方面看,产学研是对以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实践的继续与发展。只有明确了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才能确定如何进行平面设计教学,如何改革平面设计教学的传统实践。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有研究者提出“‘互联网+’时代下,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建立‘专业+工作室+项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平面设计专业的新型高端人才。”[3](P91~92)从其结论中可知,“专业+工作室+项目”这一模式早已出现在上一篇引用的文献里,而这样的人才需求,既是企业发展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特点。(二)“学”就是改革。在“产学研”中,“学”的内涵应该主要指向“教学”。但这里的教学则是整合教育教学复杂化背景的实践,为此我们把其与“改革”等同。即,平面设计教学的改革。如何改革平面设计教学实践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师,他们都采取各自不同的办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法,设计什么样的改革步骤,它都必须依赖于对传统教学实践的继承,体现出对传统教学的完善。换言之,“产学研”中的“学”就是平面设计教学适合人才需求的一种教学性改变。(三)“研”就是创新。“产学研”中的“研”并非单纯地指向某一个特定领域里的科研。从字面看,“产学研”是“产”“学”“研”三个要素的统一体,三者的统一体现着一种“互惠性的思想”。“互惠”就是三个要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在彼此间的相互影响下,既推动了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实现了产、学、研间的协同发展。因而这是一种创新。只有创新了产的模式,创新了学的方法,创新了研的机制,产学研三者才能实现彼此间的互惠。因而,这里的“研”就是全面的科研实践。

三、平面设计教学例析

在明确了产学研背景的形成与其构成的特点之后,我们在此以个案例析的方式,探讨平面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既是平面设计教学复杂化背景的必然要求,又是平面设计教学继往开来,实现改革的前提。在以往的研究文献里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就业需求的文献,但在这些文献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是在分解“产学研”要素基础上的研究,他们没有把学生的就业需求与产学研的背景相互整合。“就业需求”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术语。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在产学研背景下,就业需求不再是平面设计教学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一种被动性适应,而是通过教学改革主动地适应就业环境的一种客观表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应该体现出如下表现:首先,就业需求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要培养具有传承创新人才的学生。研的基础要基于对平面设计教学传统的继承,研的表现又应体现为继承上的创新。故而,平面人才的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了平面设计教学的主要任务。“多元的民族纹样图案使平面设计的构成形式灵活多样,中华汉字独特的结构与寓意给平面设计带来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色彩组合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崇尚自然的观念。”[4](P164)从这则引文可以看出,平面设计可以从民族文化中获取元素与灵感。这里所谈及到的“元素”既存在于某一特定民族的现代文化成果里,又体现在某一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故而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就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其次,借鉴与创新。如果说继承是创新的基础,那么借鉴就是创新的动力。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成果的借鉴完成平面设计的创新。这里的借鉴与创新,既指平面设计实践自身,也指平面设计教学的实践。对于前者而言,研究者多有论述,故在此不再赘述。对于后者而言,借鉴平面教学设计的经验,创新自己的教学过程,或许更具教学意义。例如翻转课堂教学这种方法早已运用于平面设计的教学之中,但究其来源,这一教学方法不过是一个泊来品。它怎样才能融入到以突出中国文化为主的平面设计教学实践之中呢?这需要任课老师在借鉴其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平面设计教学的实践,创新性地运用这一教学改革理论,然后才能出现有实效的平面设计专业的翻转课堂教学。(二)以教学改革为特征的平面设计教学。正如前边所谈及的那样,在“产学研”这一整体中,“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为“改革”。故而在教学改革的视角下,探讨平面设计教学,不能脱离“改革”这一核心特点。平面设计教学中都需要改革什么呢?首先,改革平面设计的教学方法就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必然之路。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改方法,对此有研究者认为“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诞生了许多新事物,微课就是其中之一。”[5](P9~10)如果把微课引入到平面教学实践之中就成了许多任课老师关注的焦点。如何运用微课简化平面设计教学的难度,如何结合微课培养学生平面设计的创新能力,以及把微课与其他的教学改革理论相互整合,这些都是我们探讨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比如,平面设计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的融合,比如平面设计微课与碎片化学习理论的整合等,都是如此。其次,改革平面设计教学的学习途径。互联网+教学背景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平面设计教的具体途径,而且也更新了平面设计学的传统方式。为此,有研究者提出这样的理念“近几年,微信公众号成为大众进行互动和交流的重要媒介渠道,在教育教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6](P82~83)从引文可以看出,微信公众号被引入到平面设计的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教学途径的拓展。在以微信公众号为核心的教学途径拓展中,它涉及到微课的利用,涉及到平面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涉及到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诸多平面设计教学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学对象的层面上,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更是突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使更多愿意从事平面设计学习的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方便。(三)以创新为特点的平面设计教学研究。“产学研”中的“研”旨在创新,而创新的结果又势必会促进“产”与“学”的结合。这就势必造成以“创新”为核心的平面设计教学局面的形成。首先,创新平面设计的教学理念是产学研的重点。产、学、研的整合,在平面设计教学中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但作为一个新教学的事物,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前提。故而,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融合,这本身就是一件创新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作为是一种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它理应成为产学研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的核心。其次,产学研视角下平面设计教学实践的全面创新。若想实现产、学、研的全面结合,创新必须渗透到全面的教学实践之中。从平面设计的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再到教学效果的评价,全部教学环节都需要创新。从这一点上说,没有全面的创新,产、学、研的结合就会存在问题,平面设计教学就更不能适合产学研的教育教学背景。

总之,在产学研视角下探讨平面设计教学的相关问题,应该对其背景的形成有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总结出产学研结合视角的特点,从而为如何探讨平面设计的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此,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产学研视角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个案式的例析。

参考文献

[1]肖永军,李国茹.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1).

[2]梁伟.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与思考———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3).

[3]罗才胜.“互联网+”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8,(3).

[4]李笑颖.浅析民族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12).

[5]吴雅慧.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中微课的应用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