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效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9:07:43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范文篇1

一、品牌竞争力协同模型的提出

协同效应就是企业通过对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的功能耦合和能力整合,使企业产生的整体功能远远超出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要素的功能之和的效应,简单地说就是产生1+1>2的效果,使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各部分的价值之和。

企业品牌的竞争优势是品牌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是通过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升华,获得产品及服务的品质优势、技术优势、营销优势,并以此为依托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和获得较大的份额,以达到企业效益回报的最大化。而品牌竞争力的强弱又是企业内部的品牌基础能力(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的市场能力(偏好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每一个希望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企业都在致力于不断改善其品牌基础能力或表现能力。但是,当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偏好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这些能够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其并不仅仅只作用于品牌竞争力,同时也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若企业能够有意识的在这些影响的积极作用下对其他被影响因素协同发展,那么这些变化的因素通过协同效应的扩大就会产生1+1>2的效果,的这种隐性的、不易被识别的价值增值,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的论述,结合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品牌竞争力协同因素同心圆模型(见图1),外面的一个圆代表由外部因素所形成的协同效应,里面的圆代表由企业内部因素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中间虚线形成的圆表示的是由内部和外部共同决定的品牌的竞争力。

下面本文将根据品牌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就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内部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行探讨。

二、企业内部因素的协同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基础

品牌的基础能力是品牌竞争力的基础,由企业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及企业文化组成。企业的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绩效不仅在企业本身,对整个行业或工业领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企业的纵向生产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的技术得到了提高,与其相匹配的生产环节也会要求同步提高,横向相关的因素也要与之匹配:对实施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也要能够与新技术的应用相结合。一项新技术的运用效果常常取决于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等各种条件之间的整合与协调。

成功的技术创新都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行为模式,并在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员工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认同,从而促进企业深化改革,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精神基础。人是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建设正是把企业管理置于启迪人智,塑造人魂,激发人意,凝聚人力的人文基础上,优秀的企业文化还能够把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员工的价值观统一到企业核心价值观上来,营造技术创新的精神氛围,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目标的实现。

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企业员工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使得每一个员工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么做才能符合企业管理的内在规范要求,怎么做可能会违背企业管理的宗旨和目标。

企业内部因素之间的无形协同可以使新技术应用的成果最大化,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得以降低。

三、企业外部因素的协同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支撑

品牌的市场势力主要是从市场无形资产力量来论述,它取决于品牌能量的大小,而品牌能量与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密切相关。从内在联系上研究,知名度、美誉度、偏好度与忠诚度相互之间均存在着关联性。比如,美誉度可以影响偏好度,知名度可以影响忠诚度,当然,偏好度更可以影响忠诚度。所不同的是,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公众评价,偏好渡和忠诚度是个人评价。品牌的四个度之间存在正比例发展关系。美誉度越高,则偏好度与忠诚度就越高;知名度低则偏好度与忠诚度也低。知名度越高,美誉度与偏好度也越高;忠诚度高,美誉度与偏好度也高。

如果说知名度是品牌的宽度、广度,那么美誉度、忠诚度则是品牌的深度和力度。企业品牌要想具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很好地进行产品销售,就必须在品牌知名度达到一定条件后,加大对提高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的投入,以提高品牌的市场深度和销售力度。品牌美誉度的资产作用体现在“口碑效应”上,一些调查报告显示由口传信息所引起的购买次数三倍于广告所引起的购买次数。品牌的美誉度越高,“口碑效应”就越明显,品牌的知名度也相应就越高。所以,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偏好度、忠诚度四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有助于扩大偏好度、忠诚度,偏好度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忠诚度,而忠诚度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能发现并吸引新的潜在顾客,拓宽品牌偏好度、忠诚度能留住顾客,通过四者协同效应和良性循环的整体效果,就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四、企业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协同是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关键

品牌的美誉度反映的是用户在综合自己的使用经验和所接触到的多种品牌信息后对该品牌价值认定的程度,品牌美誉度来自四个方面:技术、质量、服务和应用行业主流客户的认可。首先要做到技术领先,这是根本,必须追求技术的领先性,能够不断地开发产品的实力,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变迁才能创建品牌的含金量。很多国际大品牌的发展轨迹,都印证了这个道理。而质量是品牌的生命,没有品质作保证,不能够生产出消费者“用得放心”的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就无从谈起。服务是品牌营销的核心,必须有急客户所急、完全对客户的承诺负责的意识,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与认同度。这些都是与客户建立长期信赖的基础,长期的信赖使企业拥有了顾客对品牌的忠诚,也就拥有了进行品牌延伸与扩张的条件和资本。如果企业有数量庞大的消费者群体,那么无疑是给品牌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被认可的产品形象,使之能够担负起支持售后服务和产品改进的任务。

品牌的核心是具有能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质量,没有扎实的品牌基础,知名度越高品牌泡沫就越大,以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者高度统一为基础的名牌,往往都是由产品质量和口碑的相互循环实现的。而领先的技术、良好的质量与服务是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人员素质(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人员的素质优异、管理科学、市场定位准确、经营目标得到具体落实、经营行为符合企业共同价值观,企业在技术、产品、市场、服务、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为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提升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同时品牌应运成功的直接体现就是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利润,更多的利润又保障了企业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源提升企业的内部条件。另外,内部与外部因素协同造成竞争优势来源的模糊性还可使竞争对手不知如何模仿。

结束语

协同效应范文篇2

论文摘要:针对中国企业并购中对溢价的分析存在着不足,采用理论与数据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了企业并购溢价陷阱,描述了企业并贮中的协同效应的特点,采用了差额现金流增量法衡量并购的溢价.给予目标企业合理的并购价值。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价虚评估;并购溢价;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成功与否,并购价格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并购价格的确定也是复杂的过程,并购的价格除了目标公司自身的价值以外,还应该包括目标公司相对于出价公司的附加价值,尤其是协同效应价值。忽视目标公司对于出价公司的协同效应价值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合并双方来说,重要的在于如何对这部分协同效应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估。

l并购的溢价

并购企业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之后,对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购的目的就是看重并购后带来的预期增长能力,因此便出现了企业价值增值,即并购的溢价。

通过分析并购企业的定价可以看到,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是基础,是目标企业可以接受的价格的最低限度,仅仅是企业并购定价时考虑的依据,往往最后的定价与它相差甚远。企业并购涉及目标企业的商誉、人力资本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因此,目标企业定价一般会高于其评估价值。对目标企业定价产生溢价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并购活动产生于二级市场,企业还具有壳资源价格,溢价收购也就在所难免。溢价包括资产的升水、预期协同效应、增长期权以及并购者之问的竞争抬高了购置价格。当企业并购开始时,市场会提供一部分升水以反映目标企业被收购的可能,因为在收购的过程中,存在市场参与者对目标企业价值的预期收益的预测,一般情况下,目标企业的价值是升水。协同效应带来的价值是企业合并之后,会带来净现金流的增长,这种增长会超出未并购时的市场预期价格。

2企业并购中定价的溢价衡量

企业并购定价过程中要考虑到溢价,溢价是由于并购所产生的,不并购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本文着重分析并购协同效应带来的溢价。

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之后,在协同效应的实现上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并购溢价进行评估,以免支付过多的溢价,造成并购企业承担过高的支付成本,这需要并购企业对协同效应是否实现进行识别,以及对协同效应的一个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衡量。并购企业对协同效应的衡量,有利于定价的范围的确定。

2.1对经营协同效应的定性分析

并购双方经营协同效应来源于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部分都对企业的整体协同效应有所贡献,因此可以借鉴“价值链”对如何识别并购双方的经营协同进行分析。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主要是分析并购双方现存业务问各种价值链联系和协同关系能否带来竞争优势。协同关系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一是并购双方是否有战略协同关系;二是目标企业是否与并购企业的长期战略方向配合良好。当并购双方具有相关的技术、相似的价值链活动、交叉的分销渠道、共同的顾客或其他一些竞争性的有价值的联系时,并购企业就可以通过并购实现获得竞争优势潜力。

2.2对经营协同效应的定量分析

(1)协同效应的溢价目标企业的价值和目标

企业并购价值是不同的,在并购的实际中,并购企业看中的就是并购价值,往往并购价值是与目标企业的价值的差额就是并购企业预期的溢价,这部分差额就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根据并购协同效应的定义,协同溢价是由协同收益产生的。

由于并购企业并购目的不同,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也不同,正如上述分析的那样,本文假定对经营协同效应的评价。经营协同效应的存在一般意味着,合并后公司将要更加有利可图,或者说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与竞争对手相比,合并后公司的绩效是否得到提高。经营协同效应在企业并购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几乎没有任何异议。然而能否评估这种协同效用,如果能评估,那么价值应是多少,这些方面存在很大争议。有一定代表性的思想认为协同效用太过模糊不清以至不能评估,并且系统性的评估需要太多假设,使得评估结果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争论的,但本文认为虽然对未来现金流量和增长率需要做很多的假设,经营协同效用还是可以被评估的。并购企业假设并购完成后,能够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协同效应.本文采用差额现金流增量法(此种方法是利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原理进行改进的)对协同效应进行评价。差额现金流增量法是利用收购前后所产的现金流的差额的增量进行折现得到的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收益。

(2)协同效应的溢价范例说明为了说明此种方法的应用,假设前提条件:①并购双方有战略协同关系;②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的长期战略方向配合良好;③并购双方经营协同效应能够实现。

经营协同效应的实现,可以表现在收入的强化当然这种效应并不是很明显,因为合并后企业的销售增量不是一时能够完成的,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是希望能够保持现有的增长率,但总体上随着整合的进度,收入增量是出于上升趋势。经营协同效应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并购后成本的下降,经营风险降低主要是消除一些重叠成本,例如销售结构的重复设置,仓库的布局以及研发的设置,还有就是规模效应的产生带来一系列降低成本的效应。

假设:①目标企业为变压器制造业,根据“十一五”电网规划测算与“十一五”新增装机测算年均各类变压器需求量比较接近,能反映“十一五”需求量实际情况,从发展看,由于“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特高压电压等级出现(750kV,l000kV),电网的建设,变压器的更新,变压器需要量越来越大,故该企业具有发展的空间,并购企业为变压器行业的领头羊,具有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

②并购前,销售收入10亿元人民币,以后年度以5%的速度增长,销售收入的增长主要体现在销售数量的增加。并购后,前三年销售收入增量维持5的速度,随着对目标公司的整合进度的完成,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融合,第四年收入的增长比例开始增加,增长率为10%,以后年度在此基础上分别保持8%、6%的增长率2013年后保持5%的增长率,后续期维持不变增长率为1%;

③并购前的成本为8.2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82%,企业在成本控制水平维持现有状况。并购后,目标企业的经营成本开始下降,下降到80%以后下降到78%,此处所讲的经营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④由于经营成本的下降,所以经营风险也下降故折现率也应下降,但是并购企业为了避免支付过高的溢价,因为协同效应的实现是预期的,所以这里还是按照原来的折现率,原折现率为l5%。采用资本资产估价模型CCAPM”)来确定目标企业折现率,本次折现率是根据变压器行业的风险系数确定的市场风险收益率。⑤在并购后第一年、第二年的整合费用分别为1亿元人民币、0.5亿元人民币,以后的整合费用忽略不计,整合费用的支出主要在于技术的更新和完善,人力资源的调整等等;在这些假设之下,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计算如下:

表中:①成本的增量:等于并购后的成本~并购前的成本;②整合费用:是并购企业在目标企业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包括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的培训等等;③并购后现金流:等于并购后的收入一并购前的收入一成本增量一资本性支出一运营资金的增加+折旧及摊销,这里没有考虑资本性支出折旧及摊销、运营资金的增加等因素,假设这些因素的和为零,因为资本性支出是一次性或几次投入,投入后的每年都是需要计提折旧的,对于并购企业在衡量溢价的大小时,在数值上大小可以相等。并购后在运营资金上的波动不大。

上述表中,并购前后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成本的下降,成本占销售收人的比率下降,在同行业中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销售的利润空间在下降,企业唯一的出路就体现在成本的控制上,而并购整合的成功正是发挥成本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盈利的可能。并购整合后,产生的协同效益是比较可观的,销售收入在并购整合完成后增长的很快,同时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率也在下降,当然这里只是实现经营协同效应,从并购的角度来说,实现协同效应都是连锁的反应,只是产生的各种效应的效果不尽相同,但最终并购者得到的预期收益从长远来说都是比较可观的。

(3)量化溢价方法的优势利用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预测参数少,计算过程简单。差额现金流增量法比传统的采用并购前后的现金流的差额法更简洁,计算更方便,需要预测分析的参数少,这样可以使计算的结果更可行。传统的计算溢价的方法不仅要预测并购前的目标企业的价值,还有预测并购后目标企业的价值,这样预测的参数量多,多的事项是并购前后的资本性支出、折旧及摊销,运营资金的增加等,如果采用差额现金流增量法这些数据不用预测,因为在增量上没有增加。另外对现金流的预测本身就是利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经营做出预测,对于未来预测参数是否实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参数越少越准确,而且企业实现协同效应后业绩是企业制定的目标,并购企业根据企业的制定目标和以往的经验数值可以得到相关参数,利用该方法一个过程就可以完成,而传统的方法需要分别计算并购前后的企业价值,然后相减得到溢价的大小,所以说差额现金流增量法对并购企业来说也是比较可行的。

协同效应范文篇3

一、海陆经济发展存在协同效应的理论依据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1971年,物理学家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论认为整个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

海陆经济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首先,海洋产业是陆域产业的延伸,在陆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海洋产业的发展广泛需要陆域产业的支撑,陆域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海洋产业促进作用越大。其次,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陆域产业的发展,海洋广阔的开发空间和丰富的蕴藏资源决定了海洋产业发展很好的前景,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海洋产业的发展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相关陆域产业的发展,因此,海洋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陆域产业发展水平一般也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地区。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又密切的相互联系,海洋经济发展可以很大程度地借鉴运用陆域经济的发展成果,包括制度形式、发展方式、科技成果等方面;与此同时,陆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如能源、原材料的提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沿海陆域地区为依托,这同样会拉动陆域经济的发展。如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陆域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进行金融服务支持,沿海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需要陆域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支持。

二、海陆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的分析

首先,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进行如下表述:以两变量为例,其他条件不变,若xt加上的滞后变量后对yt的预测精度不存在显著性改善,则称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根据以上定义,格兰杰因果检验式如下

如有必要,常数项、趋势项、季节虚拟变量等都可以包括在上式中。则检验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是:

H0=β1=β2=β3=…=βk=0

显然如果式①中的xt的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估计值全部不存在显著性,则上述假设不能被拒绝。即如果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存在显著性(不等于零),则结论应是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双数检验可通过F统计量完成。

式中,RSSr表示施加约束(零假设成立)条件后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表示RSSu不是加约束条件下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k表示模型xt中的最大滞后期,2k表示无约束模型中被估计参数的个数。T为样本容量。

在原假设成立条件下,F统计量渐进服从F(k,T-2k)分布。判断规则是: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接受原假设,即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拒绝原假设,即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考察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发展速度的因果关系情况。选择发展速度指标,主要是为考查海陆经济之间的动态效应,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因资源禀赋、地区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初始状态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产值的长期影响。

鉴于我国海洋经济数据样本空间时间的短暂性,并同时考虑到政策、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6-200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由于全国的样本数据数量较少,不能有效地进行检验,因此,选取全国11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陆域经济等数据作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对象。选择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协同效应可以简单用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为方便阐述,将以上三个指标分别记为HYZS、LYZS和HLBL。

下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的检验前提下,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的比例指标对海洋产业的增速具有明显的影响:HLBL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HYZS的格兰杰原因,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LYZS的格兰杰原因。同时LYZS也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HYZS不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经济增速与陆域经济增速之间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静态效应大于动态效应,即既定的海陆经济比例对海陆经济发展起的作用较为明显,而由于海陆经济动态增长而给陆海经济带来的拉动效应在短期内不明显。当滞后阶数=3时,仅有陆域经济增长速度与海陆产值比例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其他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均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滞后三期处于一个海陆经济协同发展的静态效应起主导作用向动态效应作用更加明显的过度阶段。当滞后阶数为4时,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增长速度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印证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的存在。

三、海陆经济协同效应的面板数据回归方程计量

为更准确地衡量海陆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拟合海陆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建立适当的模型形式,考察海陆经济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具体方程形式。选择的样本数据包括我国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关系。关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度量,本文选择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考察该解释变量对各个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

文中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考察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对海洋经济增速、陆域经济增速以及GDP增速的影响,以我国沿海11省市1997-2008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以及海陆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作为模型的样本数据。

为了增加模型的解释程度,我们同时选择各个被解释变量的之后一期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具体模型方程形式分别为:

GDPZS=α*GDPZS(-1)+β*HLBL

HYZS=α*HYZS(-1)+β*HLBL

LYZS=α*LYZS(-1)+β*HLBL

其中GDPZS表示现实我国沿海各个地区生产总值与其上年生产总值相比增加的比例;GDPZS(-1)代表上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数值;HLBL指标代表海洋生产总值与陆域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是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HYZS表示各期海洋生产总值的增加比例;LYZS表示陆域生产总值比上一年的增加比例。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之间的比例对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GDP发展速度均有正向影响,即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产值之比越大,其对于海洋经济、陆域经济、GDP发展速度的推动作用越大。

四、结论

协同效应范文篇4

关键词:银行协同效应陷阱层次分析法(AHP)

发挥协同效应是银行并购的基本理念,协同效应大于零,银行并购才是有效率的。协同效应的多少也决定着银行并购的成败。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协同效应的内在逻辑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片面地追求协同效应,最终也就导致了银行并购的无效率。

银行并购的协同效应

(一)协同效应的基本内涵

IgorAnsoff(1965)首次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他还从资源形态或资产特性的角度区别了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即“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性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蒂姆•欣德尔(2004)概括了坎贝尔等人关于企业协同的实现方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联合力量等方式实现协同。

(二)银行并购协同效应的表现形式

运营协同。运营协同往往基于各种有形资源共享,这些有形资源包括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要素,如资金、办公场所和设施、销售队伍、管理和研发人员等;客户或市场协同。银行向老客户销售新产品,能减少市场开发与搜寻的成本,增加销售收入,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使客户关系更加稳定;财务协同。银行转型为金融集团,资本和规模优势增强,经营风险和资金成本降低,通过对财务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使用,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可支持产生负向现金流的业务,内部资金运用更有效率;管理协同。由于效率差异与学习效应,集团中较高效率的公司通过技能转移方式提高较低效率的公司的研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经营成本下降和收入增加,从而提高整体收益。

(三)银行并购中的协同效应陷阱

对目标企业的出价过高不符合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溢价过高是公司难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许多并购项目根据溢价水平就可以判断出并购是否成功,而利用并购绩效补偿溢价是有难度的。但事实上,协同效应常常小于并购溢价甚至小于零,这就是协同效应的陷阱。

收购对象的选择不符合收购主体的经营方向和收购主体的发展战略。并购方通过这一并购希望目标企业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收购目标企业可以在哪里获取收益,可以在价值链上的哪些或哪个环节增值,收购完成后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等。这些问题在收购前都必须明确。

并购过程缺乏操作效率。并购完成以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目标企业出现的一些或有事项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会产生法律纠纷。购并过程完成后,企业不能进入正常运转。

并购整合失败。不能够尽快形成收购主体与目标企业的有效整合,包括生产经营的整合、各种资源的整合、管理团队的整合、企业文化的整合等。

防范银行并购协同效应陷阱的对策

(一)科学评估并购目标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价格区间

以资产为基础的评估模式。该模式以账面价值调整法为典型,即在审查账面价值的真实性后,对资产项目和负债项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资产价值减去调整后的负债所得净值即为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依据;以市场为基础的评估模式。市场比较法为该模式的代表,即选择类似企业已公开的并购案,分析采样企业的资本化市场价值=并购单价只股数债务市场价值,并计算资本化市价乘数=资本化市价税前净利等财务数值,最后以此乘数分别乘上目标企业相应的财务数值,可得目标企业市场价值;以收益为基础的评估模式。该模式尤以现金流量折现法为代表,即将企业所有的资产在未来继续经营的情况下产生的预期收益,按照设定的折扣率折算成现值,并以此来确定企业价值。

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到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去,依据各估价方法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选择几种方法分别计算价值,然后依据其权重计算目标企业的最终价值。具体过程如下:

1.建立评估方法层次结构。依据目标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对评估方法进行大致初选,目的是简化层次结构,提高可操作性。例如假设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可以选取整队性强的部分指标,获得如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可邀请专家首先判断B1、B2、B3对于目标层(A)的相对重要性,然后比较C层的六个元素对于B层的相对重要性。为提高判断精度,应采用两两比较法,借助比较方格可获得比较判断矩阵。

3.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以矩阵A为例,求方程|A-λI|=0的解,得到参数λ1,λ2,λ3,...,λn,称为矩阵A的特征根。式中A为比较判断矩阵,I为单位矩阵。从n个特征根中挑出最大解λmax,再由特征方程解出特征向量X。

4.计算各元素权重。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求得B1,B2,B3相对A层的权重ω1。

5.一致性检验。显然,所得上式符合条件,由于企业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及专家认识的局限性,专家所作判断矩阵与客观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对比较判断矩阵计算一致性比例指标并作检验。

在式(2)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根据矩阵的阶次查表得到。当C.R.≤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得到的权重向量ω1可以使用。

6.计算层元素时层的权重。同样方法可以计算C层元素对B层的权重向量ω2,由ω1•ω2即可得到C层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权重向量ω=(β1,β2,β3,β4,β5,β6)。

7.选择方法以进行价值评估。由ω=(β1,β2,β3,β4,β5,β6)可以得到各种方法的重要性排序。在实际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为了简化评估工作,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较为重要的几种方法进行评估。

8.得出最终评估价值。运用所选出的几种方法分别评估计算目标企业价值,然后分别乘以权重,相加可得到目标企业最终评估价值。

为了避免因协同效应而支付给目标企业过高的溢价,并购方应该提高自身的价值评估能力。首先,并购方必须对目标企业独立价值进行评估,这是整个并购价值评估的基础环节。通过测算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对比并购支付价格与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做出初步的支付决策;其次,对并购整体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并购双方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大小来判断并购所创造的新的价值大小,再结合前面对比的情况做出最后的决策。

(二)并购战略导向应追求可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

首先,银行在采取并购前应当做好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竞争状况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目标企业的风险分析。其次,企业应当确定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如果并购银行事先缺乏计划,没有制定一整套的经营战略,将最终导致市场竞争的失败。因此,经营战略必须明确新企业如何在行业的整个价值链中更加富有竞争力。

(三)有效系统整合是关键

系统完善的整合计划。并购战略能否成功实现其目标,能否达到其所追求的协同效应,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详细的系统整合计划,因此为了实现协同效应的目标,在目标银行确定后,收购方就要进行深入调查,对目标银行的文化、财务、技术、人事、会计、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购活动的整合。并购后整合的内容包括:战略整合,并购银行应以企业核心资源为导向,从计划、实施、控制所有环节对目标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把目标企业的经营全过程纳入主体企业的经营战略之中,实现“战略协同”。组织整合,并购完成后,并购银行应尽快熟悉被并购银行的人员信息,同时让被并购方了解和接受自己,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组织机构。财务整合,其目的是运用财务整合理论建立起一套高效健全的财务制度体系,实现对并购公司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的有效财务管理,最终达到并购收益最大化。文化整合,并购双方由于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两种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进而影响并购绩效。人力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留住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以减少因并购而引起的人员震荡,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有效的管理沟通。整个并购的沟通过程包括并购的事前沟通和并购后整合沟通,并购前就应当有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整合进行时,应当建立一个常规的沟通程序过程,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整合的原则。应该确定出明确的合并目标和战略,明确提出合并后的整合目标,并追踪目标的完成情况。

参考文献:

协同效应范文篇5

(一)协同理论

要想了解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我们首先应当熟悉“协同”这一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教授赫尔曼哈肯教授在对激光进行研究时,概括出了这样一个理论观点:不同系统中的子系统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在宏观结构上的质变行为,即由旧结构突变为新结构的机理却是类似或相同的,它们都遵循某种共同的规律。这就是协同理论的雏形。协同效应是协同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其含义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协同行为所带来的能量或者作用将远超子系统自身所带来的能量和作用,通过协同行为,从而使整个系统趋于统一和联合。这个原理的意思,其实就是指系统具有整体的规律性和有序性,这种特性是由各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共同影响和产生的,这种协同的效应适用于任何一种复杂的整体系统。

(二)体育教育的协同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在这种教育体制的结构的影响下,除了其本身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知识与训练方式之外,还存在着与德育、美育、智育这些教育因素的契合点,在进行体育教育时,不应当将其完全的割裂开来,应充分发挥其相互所具有的协同关系,通过使体育教育这一整体系统与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智育等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使体育教育乃至整个的素质教育都能被带动起来,更加完善的、快速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协同效应的内容

(一)体育与德育的协同效应

德育主要重视对人才的思想品德进行优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这一教育理念贯穿于我国数千年的教育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德育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其关乎未来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想做好德育,并非一定要拘泥于思想品德的专门教育,与体育进行协同作用,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两者本身就是联系密切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和发展的。体育是德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人体是承载一切知识、技能、观念、社会意识的基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作为思想和道德的载体,可以说,德育的前提,是以体育为物质基础的。同时,体育本身在教育过程中,也无时无刻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体育有助于学生坚忍不拔意志的形成,体育高强度的训练和对人体潜能的激发,都需要学生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困难加以克服,只有坚持不懈的训练和努力,才能最终完成训练内容,在比赛中挥洒自如。第二,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我们都知道,体育本身具有竞争性,在一些体育赛事中,除了高超的体育技艺和健康的身体外,一个积极进取、求胜心切的态度也是必要的,但又因体育能力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只有扎扎实实地训练,稳定心态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也有助于学生务实、不急功近利的良好品质的养成。第三,体育是一个集体化特别明显的教学科目,其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需要集体的合作和团队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的形成,能使其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且通过对其他人的比较,还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另外,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学生又能使其组织性和纪律性得到提升,从而间接的与集体队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体育与美育的协同效应

所谓美育,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美的感知,从而使自身的审美观得到正确地树立,然后激发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创造的欲望,是一种以重在培养人们心灵的情感教育。体育和美育都是素质教育下两大重要的子系统,二者相互区别,却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二者通过协调行为,能够大大地提高各自以及整体素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体育有助于优美体型的形成。在体育教育中,利用正确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且加以坚持,是能够很完美的塑造出一个健美、匀称的体型的,人体的健康的肤色、坚实的骨骼、流畅的线条以及强健的肌肉都是人体的美感的体现,这让人在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还能使自身得到“美化”。这也正是“健美”一词的含义,因“健”而“美”,才是真正的人体美。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竞赛技巧和运动员的体育能力,都能为自身和观赏者带来美的视觉体验。我们刚刚提到,美育着重于对人们审美观的树立,其实这也是体育的一种教育目的。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观赏性,人们通过对体育运动的观赏,能够从中获取充足的审美体验,很多体育项目都有这样的作用,比如篮球,其华丽的运球技巧、精准的投篮、激烈的对抗、让人热血沸腾的扣篮以及观众高声的欢呼,都透着一种让人不忍割舍的独特魅力;体操比赛中,则带给观众一种婀娜、柔和、灵巧、妩媚的美等等,这些运动都是美的实体表现,无不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和审美的盛宴,是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

(三)体育与智育的协同效应

智力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一种能力。所谓智育,也就是对于人们智力的培养和教育。简单说明,智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察、记忆、想象、分析、推理等思想行为的综合表现。我们都知道,大脑是人们意识思维的载体,同样也是智力的物质承担者,一个人的智力发达与否,也与这个大脑的主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相关的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脑细胞的成长和发育,并且使其富有活力,从而能够更加机敏的、准确地对机体进行协调和指挥,使得工作和学习更加的有效率。可见,体育对于人体智力的影响是巨大的,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身体能够有助于智力的发育,同样,智力对体育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体育知识能够使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和竞技能力得到提升,所以说,二者是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的。这种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的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相应中枢的发育,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得到改善,从而使神经的灵活性和均衡性以及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得到综合的提升。其次,体育有助于人体疲劳的恢复。目前,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无时不困扰着人们,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往往使得人们疲劳不堪,通常来讲,持续的工作和学习超过两个小时,大脑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以至于学习工作任务不能充分的完成。有研究表示,如果在大脑过度负荷,并且感觉疲劳时,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说,体育运动对日常的工作生活还是十分有利的。

三、完善体育教育协同效应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的制度制定

制度的制定和推广,是体育教育协同效应发展的前提和依据。首先,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尝试,总结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使体育能够与其他教育形式完美契合,然后以制度形式加以落实。其次,设立专门监督评估机制,对体育教育协同效应中产生的负效应加以规避。通过定期的评估监督协同效应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保体育的协同效应的正效应得到最优化。

(二)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同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重文轻体”是被广泛认识的思想,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或陈旧不堪、或长期不使用,使得体育教育变成了空谈。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涵义,通过加大对体育的重视,并且做好与其相匹配的协同教育,使体育的协同效应最大化,使得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贯彻和落实,真正的培养出,全面的、综合素质高的体育人才。

协同效应范文篇6

关键词:银行协同效应陷阱层次分析法(AHP)

发挥协同效应是银行并购的基本理念,协同效应大于零,银行并购才是有效率的。协同效应的多少也决定着银行并购的成败。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协同效应的内在逻辑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片面地追求协同效应,最终也就导致了银行并购的无效率。

银行并购的协同效应

(一)协同效应的基本内涵

IgorAnsoff(1965)首次提出了协同战略的理念。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在《战略协同》一书中说:“通俗地讲,协同就是‘搭便车’。当从公司一个部分中积累的资源可以被同时且无成本地应用于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时候,协同效应就发生了”。他还从资源形态或资产特性的角度区别了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即“互补效应主要是通过对可见资源的使用来实现的,而协同效应则主要是通过对隐性资产的使用来实现的”。蒂姆•欣德尔(2004)概括了坎贝尔等人关于企业协同的实现方式,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资源、协调的战略、垂直整合、与供应商的谈判和联合力量等方式实现协同。

(二)银行并购协同效应的表现形式

运营协同。运营协同往往基于各种有形资源共享,这些有形资源包括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要素,如资金、办公场所和设施、销售队伍、管理和研发人员等;客户或市场协同。银行向老客户销售新产品,能减少市场开发与搜寻的成本,增加销售收入,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使客户关系更加稳定;财务协同。银行转型为金融集团,资本和规模优势增强,经营风险和资金成本降低,通过对财务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使用,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可支持产生负向现金流的业务,内部资金运用更有效率;管理协同。由于效率差异与学习效应,集团中较高效率的公司通过技能转移方式提高较低效率的公司的研发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经营成本下降和收入增加,从而提高整体收益。

(三)银行并购中的协同效应陷阱

对目标企业的出价过高不符合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溢价过高是公司难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许多并购项目根据溢价水平就可以判断出并购是否成功,而利用并购绩效补偿溢价是有难度的。但事实上,协同效应常常小于并购溢价甚至小于零,这就是协同效应的陷阱。

收购对象的选择不符合收购主体的经营方向和收购主体的发展战略。并购方通过这一并购希望目标企业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标,收购目标企业可以在哪里获取收益,可以在价值链上的哪些或哪个环节增值,收购完成后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战略等。这些问题在收购前都必须明确。

并购过程缺乏操作效率。并购完成以后,会留下一些“后遗症”,目标企业出现的一些或有事项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会产生法律纠纷。购并过程完成后,企业不能进入正常运转。

并购整合失败。不能够尽快形成收购主体与目标企业的有效整合,包括生产经营的整合、各种资源的整合、管理团队的整合、企业文化的整合等。

防范银行并购协同效应陷阱的对策

(一)科学评估并购目标的价值并制定合理的价格区间

以资产为基础的评估模式。该模式以账面价值调整法为典型,即在审查账面价值的真实性后,对资产项目和负债项进行调整,调整后的资产价值减去调整后的负债所得净值即为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依据;以市场为基础的评估模式。市场比较法为该模式的代表,即选择类似企业已公开的并购案,分析采样企业的资本化市场价值=并购单价只股数债务市场价值,并计算资本化市价乘数=资本化市价税前净利等财务数值,最后以此乘数分别乘上目标企业相应的财务数值,可得目标企业市场价值;以收益为基础的评估模式。该模式尤以现金流量折现法为代表,即将企业所有的资产在未来继续经营的情况下产生的预期收益,按照设定的折扣率折算成现值,并以此来确定企业价值。

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层次分析法(AHP)运用到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去,依据各估价方法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选择几种方法分别计算价值,然后依据其权重计算目标企业的最终价值。具体过程如下:

1.建立评估方法层次结构。依据目标企业的性质、企业规模对评估方法进行大致初选,目的是简化层次结构,提高可操作性。例如假设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可以选取整队性强的部分指标,获得如图1所示的层次结构。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可邀请专家首先判断B1、B2、B3对于目标层(A)的相对重要性,然后比较C层的六个元素对于B层的相对重要性。为提高判断精度,应采用两两比较法,借助比较方格可获得比较判断矩阵

.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以矩阵A为例,求方程|A-λI|=0的解,得到参数λ1,λ2,λ3,...,λn,称为矩阵A的特征根。式中A为比较判断矩阵,I为单位矩阵。从n个特征根中挑出最大解λmax,再由特征方程解出特征向量X。

4.计算各元素权重。将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求得B1,B2,B3相对A层的权重ω1。

5.一致性检验。显然,所得上式符合条件,由于企业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及专家认识的局限性,专家所作判断矩阵与客观可能不一致,因此需要对比较判断矩阵计算一致性比例指标并作检验。

在式(2)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根据矩阵的阶次查表得到。当C.R.≤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由此得到的权重向量ω1可以使用。

6.计算层元素时层的权重。同样方法可以计算C层元素对B层的权重向量ω2,由ω1•ω2即可得到C层种方法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权重向量ω=(β1,β2,β3,β4,β5,β6)。

7.选择方法以进行价值评估。由ω=(β1,β2,β3,β4,β5,β6)可以得到各种方法的重要性排序。在实际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时,为了简化评估工作,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择较为重要的几种方法进行评估。

8.得出最终评估价值。运用所选出的几种方法分别评估计算目标企业价值,然后分别乘以权重,相加可得到目标企业最终评估价值。

为了避免因协同效应而支付给目标企业过高的溢价,并购方应该提高自身的价值评估能力。首先,并购方必须对目标企业独立价值进行评估,这是整个并购价值评估的基础环节。通过测算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对比并购支付价格与目标企业的合理价值做出初步的支付决策;其次,对并购整体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并购双方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大小来判断并购所创造的新的价值大小,再结合前面对比的情况做出最后的决策。

(二)并购战略导向应追求可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

首先,银行在采取并购前应当做好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竞争状况分析、内部环境分析、目标企业的风险分析。其次,企业应当确定经营目标和经营战略。如果并购银行事先缺乏计划,没有制定一整套的经营战略,将最终导致市场竞争的失败。因此,经营战略必须明确新企业如何在行业的整个价值链中更加富有竞争力。

协同效应范文篇7

企业管理层不同的并购动机对并购协同效应的大小有极大影响。正确的并购动机是公司并购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错误的并购动机容易把公司并购引向歧途。畸形的并购动机会使公司并购脱离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产生并购低效率的现象。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的并购将沿着最初的行政撮合型到现在的混合推动型直至到市场驱动型的发展轨迹。由于我国企业的并购是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并购动机早期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消灭亏损企业和安置职工就业,组建企业集团从而强壮民族工业,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等。这些企业实施并购主要因为政府的推动,因而将其称之为行政撮合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政府干预的减少,目前并购已进入了由市场力量和政府行政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的混合推动型政府介入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由于历史原因,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资产主导的企业,国有股比重过高,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常常放在了企业肩上。比如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把企业做大做强,最好能进入世界500强,为了实现此目标,因而许多企业盲目并购劣势企业,追求规模效应,而这种企业规模的拼接式扩大不但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反而损害了企业长期增长的潜力,破坏了企业的价值,产生并购低效率的现象。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并购后实现规模扩张或降低企业的内部经营成本,其实施并购的焦点仍在于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以便获取上市公司的未来股权再融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大多并不在于行业整合或发展战略重组,更可能在于利用上市公司资格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如再融资。此结论说明了我国目前实施并购动机是买壳上市。此外,我国并购还有另一个特殊动机——产权炒作,它同样不能为实现协同效应提供支撑条件。2002年3月发生的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之间控制权之争先河的丽珠集团股权争夺案就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对丽珠股权收购案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丽珠集团股权之争并没有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二级市场反应比较正常,这说明整个收购过程没有出现内幕人操纵和二级市场炒作和虚假收购现象。把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并购前后的市值,并加以比较,发现并购前后市值在不同时间段均有所增长,说明并购综合效应显著,取得了显著的协同效益。通过对丽珠收购的主要参与方的进一步剖析,发现丽珠股权之争与以往的股权炒作有明显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并购行为的真实性和并购后的协同性大大增强。

西方企业并购理论中的非价值最大化动机如过度自信和动机这两个假设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有一定解释力。一方面,我国的企业家尚不成熟,喜欢炒概念,追求时髦,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相信自己的“错误判断”,使得并购重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最终结果往往是摧毁收购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治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内部人控制普遍,问题在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也尤为普遍。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比如为了显示领导能力,通过并购扩大规模进而提高对现任管理层的依赖程度而实施的并购。

无论是在特殊的环境下的消灭亏损企业、安置职工就业等动机,还是目前的混合推动下的并购,都与并购后实现协同效应的所需要的支撑条件有差距,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

二、忽视并购后的整合

在我国企业并购实践中,许多企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并购的谈判和交易上,而对于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并购成败及企业战略成败的并购后整合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并购后控制不利,投入的资源被浪费,甚至优势企业被拖垮,就如同MarkSirpwer一份关于并购的研究《协同陷阱》中所描述的一样。大量的跟踪研究表明,我国并购的失败率是较高的,有人估计,我国并购的失败率在80%以上,对并购失败原因的深入探讨,形成一个一致的观点:并购整合是并购失败的关键。

从目前我国的并购实践来看,大多企业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正确把握协同。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只注意到了有形资产的协同,而误解了隐形资产的协同,同时忽视了企业外部关系的协同。实际上,隐形资产的协同才能为公司带动新的产业增长点和提供持久的独特竞争优势,使企业保持并扩大竞争优势,实现协同效应。企业外部关系(包括并购后新公司对参与并购各方的客户、供应商、股东、债权人、贷款人、员工及社区的关系)的协同决定着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并购后新公司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因而必须加以重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隐形资产都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很强的带动和孵化非相关的产品能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隐形资产的协同所“可能”产生的竞争优势误解成了“一定”产生的竞争优势,因而大大地高估“名牌”的带动能力和孵化能力,以为不管什么产业,只要配上公司的“知名品牌”或“驰名商标”,产品就有市场就有销路,因而盲目地发展相关的甚至是非相关的多元化产品。有的企业以无形资产控股并购一个弱势企业后,忽视被并购企业的产品质量控制,使质量差的甚至是不合格的“名牌”产品损害了并购方辛辛苦苦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品牌资源。

此外,在整合过程中,还要注意管理风格、评估与薪酬系统、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方面的协调程度对协同效应的实现的影响。如果并购企业对这些并购的软性因素的整合处理得当,就可为协同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否则,将阻碍协同效应对企业价值增值影响的发挥。

正如HaspeslaphandJemison(1991)指出:“购并的价值都是在购并交易后创造出来的,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来付诸实现。”也就是说,无论事先对外宣称的并购动机是什么,比如获得某些协同效应、进入新市场,都必须通过整合过程付诸实现。只有并购后对企业进行整合发展,在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并购。因而我国企业在追求并购协同效应时,必须研究它的适用性,重视并购后的整合,从而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当然,阻碍协同效应实现的因素除了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政府干涉过多、并购交易条件不合理、并购缺乏可行性研究和财务分析等其他方面。协同效应是的实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各方面处理得当,并购后就可以实现预期的协同效应,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摘要:并购通过协同来创造价值,实现协同效应是企业实现并购预期和战略目标的基础。针对我国并购协同效应没有实现的现状,本文从并购前动机、并购后整合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希冀为我国并购实践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协同效应动机整合

参考文献:

[1][1]陈珠明,赵永伟.企业并购:成本效益与价值评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2]李京.中外企业并购动机的比较分析[J].并购论坛,2005

[3][3]屠巧平.公司控制权转移与股东收益的实证研究——丽珠集团股权之争案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2005(1)

协同效应范文篇8

一、海陆经济发展存在协同效应的理论依据

协同效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1971年,物理学家提出了协同的概念。协同论认为整个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现象亦如此。

海陆经济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协同效应:首先,海洋产业是陆域产业的延伸,在陆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海洋产业的发展广泛需要陆域产业的支撑,陆域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对海洋产业促进作用越大。其次,海洋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陆域产业的发展,海洋广阔的开发空间和丰富的蕴藏资源决定了海洋产业发展很好的前景,近年来,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海洋产业的发展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相关陆域产业的发展,因此,海洋产业较发达的地区,陆域产业发展水平一般也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地区。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又密切的相互联系,海洋经济发展可以很大程度地借鉴运用陆域经济的发展成果,包括制度形式、发展方式、科技成果等方面;与此同时,陆域经济的发展也受到海洋经济发展的推动,如能源、原材料的提供,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以沿海陆域地区为依托,这同样会拉动陆域经济的发展。如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陆域交通运输、仓储等物流行业,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进行金融服务支持,沿海旅游业的发展同时需要陆域餐饮、住宿等行业的支持。

二、海陆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的分析

首先,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进行如下表述:以两变量为例,其他条件不变,若xt加上的滞后变量后对yt的预测精度不存在显著性改善,则称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根据以上定义,格兰杰因果检验式如下

如有必要,常数项、趋势项、季节虚拟变量等都可以包括在上式中。则检验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原假设是:

H0=β1=β2=β3=…=βk=0

显然如果式①中的xt的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估计值全部不存在显著性,则上述假设不能被拒绝。即如果xt的任何一个滞后变量的回归参数的估计值存在显著性(不等于零),则结论应是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双数检验可通过F统计量完成。

式中,RSSr表示施加约束(零假设成立)条件后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表示RSSu不是加约束条件下的模型的残差平方和,k表示模型xt中的最大滞后期,2k表示无约束模型中被估计参数的个数。T为样本容量。

在原假设成立条件下,F统计量渐进服从F(k,T-2k)分布。判断规则是: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接受原假设,即xt-1对yt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若用样本计算的F>Fα(k,T-2k),拒绝原假设,即xt-1对yt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考察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发展速度的因果关系情况。选择发展速度指标,主要是为考查海陆经济之间的动态效应,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因资源禀赋、地区差异等因素导致的初始状态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产值的长期影响。

鉴于我国海洋经济数据样本空间时间的短暂性,并同时考虑到政策、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1996-200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由于全国的样本数据数量较少,不能有效地进行检验,因此,选取全国11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陆域经济等数据作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对象。选择的指标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协同效应可以简单用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对海洋经济及陆域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为方便阐述,将以上三个指标分别记为HYZS、LYZS和HLBL。

下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阶数为2的检验前提下,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的比例指标对海洋产业的增速具有明显的影响:HLBL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HYZS的格兰杰原因,在1%的置信水平下是LYZS的格兰杰原因。同时LYZS也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HYZS不是HLBL的格兰杰原因;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经济增速与陆域经济增速之间并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说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静态效应大于动态效应,即既定的海陆经济比例对海陆经济发展起的作用较为明显,而由于海陆经济动态增长而给陆海经济带来的拉动效应在短期内不明显。当滞后阶数=3时,仅有陆域经济增长速度与海陆产值比例之间存在相互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其他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均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滞后三期处于一个海陆经济协同发展的静态效应起主导作用向动态效应作用更加明显的过度阶段。当滞后阶数为4时,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增长速度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相互的因果关系,印证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的存在。

三、海陆经济协同效应的面板数据回归方程计量

为更准确地衡量海陆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拟合海陆经济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建立适当的模型形式,考察海陆经济之间存在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具体方程形式。选择的样本数据包括我国沿海11省市的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关系。关于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度量,本文选择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的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考察该解释变量对各个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

文中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考察海洋经济产值与陆域经济产值对海洋经济增速、陆域经济增速以及GDP增速的影响,以我国沿海11省市1997-2008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陆域经济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以及海陆经济产值之间的比例作为模型的样本数据。

为了增加模型的解释程度,我们同时选择各个被解释变量的之后一期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具体模型方程形式分别为:

GDPZS=α*GDPZS(-1)+β*HLBL

HYZS=α*HYZS(-1)+β*HLBL

LYZS=α*LYZS(-1)+β*HLBL

其中GDPZS表示现实我国沿海各个地区生产总值与其上年生产总值相比增加的比例;GDPZS(-1)代表上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数值;HLBL指标代表海洋生产总值与陆域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是衡量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指标;HYZS表示各期海洋生产总值的增加比例;LYZS表示陆域生产总值比上一年的增加比例。

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海洋产值与陆域产值之间的比例对海洋经济发展速度、陆域经济发展速度以及GDP发展速度均有正向影响,即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产值之比越大,其对于海洋经济、陆域经济、GDP发展速度的推动作用越大。

四、结论

协同效应范文篇9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及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特别是海外业务、国际化战略的推行,使得原始的、分散式的财务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以中兴通讯、海尔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为代表的财务共享中心的搭建已经走在行业的前列,为企业决策层、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了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也将财务人员从重复、人为出错率高的业务中解放出来,为智慧财税体系的建立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也为同样重要的税务共享中心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指引。财务共享中心的成效显著,运行渐趋成熟,但是,税务共享中心因其服务主体以及税务管辖的特殊性都有别于财务体系,因此,并不适合直接嵌入传统的财务系统中,应当独立出来,在集成财务系统数据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内控,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税收环境。

二、税务共享中心搭建的大环境分析

税务大环境的变革,从税务局端来说,原本国税、地税双重机构合二为一,使征管部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办税流程,降低企业遵从税务管理过程中的双重作业成本。在税务行政裁量权的规范方面,借此或许可以达到减少各地方政府与税务机构对市场主体的干预行为。从企业端来看,由于国地税的合并,将企业目前需要遵从两个征管机构的约束改为面对一个税收征管机构,此时,企业的涉税成本较低。从税务局与企业的数据交互层面来讲,如果企业建立税务共享中心并将部分数据与税务局的系统对接,那么,纳税申报系统的数据以及税务局其他系统(比如千户集团系统)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可为税务管理部门突破当前的数据瓶颈和指标体系的功能制约提供依据。因此,“国地税合并”事宜是当前企业筹划税务共享中心的最大利好,也是最佳的启动时机。

三、企业税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根据四大的相关统计,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税务管理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借助Excel电子表格进行税务管理,甚至仅使用手工处理方式。在企业对业务系统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的同时,更显示出企业对税务管理系统的不重视。(一)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税务信息化系统。没有建立税务信息化系统的企业,大多面临以下的问题。1.企业涉税操作流程不规范,税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涉税事项多而杂、涉及面广且税务政策更新较快,使企业对于税务政策的整理及税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难度较大。同时,由于行业不同、涉税环境不一致,使企业在制定税务制度时无标杆企业参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地。2.税务风险管理模式落后,涉税风险提示不足。目前,很多企业虽然成立了税务部门或设置了税务岗位,但其职能倾向于最基本的开票、纳税申报等。对于日常经营活动风险的管理、监督不到位,对涉税风险的起点、合同签订环节没有把控也没有跟踪,对突发事件没有对应的应急程序,因此,企业应对税务风险的方式是被动的、应急的。3.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通。集团公司都存在诸多子、分公司,地理位置较为分散,经营范围、税种及税率多种多样。财务信息尚可通过财务软件以合并报表的方式传达,但其涉税信息最多通过一张报表来反映,或者通过特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手工统计。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纳税主体之间的差别、集团公司整体性的筹划都不能直观的展现,了解情况仅限于税务管理人员,决策人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了解集团整体的情况。(二)已经建立税务信息化的企业,仅处理基础涉税业务。目前,一部分企业已经着手建立或者已经建立税务信息化平台,但仅局限于发票管理方面。比如,实现由纸质发票向电子发票的转移,由扫描认证发票向网上勾选认证发票转移。更先进的大型企业可能会与税务服务商合作,建立针对发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商以企业增值税发票为核心,为企业提供从销项开票、进项抵扣到纳税申报的涉税业务服务。以上税务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作为税务共享中心的雏形,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税务风险防控服务,也让企业对涉税风险的控制方式从“被动”逐渐转为“主动”,提升了对税务风险的监控能力。

四、税务共享中心职能框架的搭建构想

从涉税基石部分的开票、抵扣、申报及税务数据管理,到直接支持业务的税务筹划和税务风险管控,再到针对企业集团已发生的业务,利用大数据进行深度的税收政策研究,这些都是税务共享中心实现的职能。在与其他系统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将企业税务管理从线下移到线上,税务共享中心能够实现的不仅是流程共享、业务共享,更是含金量极高的大数据共享。税务共享中心职能框架的搭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税务专人专岗设置。依托“互联网+”思维及共享组织研究,在企业内部组建专业的税务组织,配备既懂得财务又熟悉税务的人员,并对其进行考核激励和财务、税务技能的培训,以此向企业提供全面的涉税服务,以横向专业化的思路提升企业的税务服务水平,对于企业集团可以实现纵向集中化的管理,以控制并服务于下属公司。(二)税基来源控制。税务共享中心体系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支持业务,既要实现管控,但更多的时候要倾向于服务。所有的涉税业务只有靠近业务前端,才有可能把服务工作做好,掌握一手的数据与资料。所谓税基来源控制即从业务流程的源头之合同签订环节控制涉税信息,每一份合同的签订,都需要在税务共享中心录入(或者通过OA、FSSC等企业的现有板块集成)甲乙双方的基本信息,合同涉及的资金流转、对账开票等其他信息。这部分工作可能需要在业务部门与财税部门之间流转完成,由税务专业人员从源头上把握和控制涉税风险。(三)涉税制度的建立和管理。税务专岗需要企业对税务法规有充分了解,熟悉各项纳税义务,这也是定期培训的意义所在。以此建立与企业自身情况相适应的税务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涉税事项符合税法的规定。在合同签订和录入环节,可供一线业务人员方便快捷的查询到。在符合税务要求的同时,也要求相关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会计准则。(四)建立税务会计理念。因为税收相关规律法规与会计法等存在诸多不一致的核算,比如企业所得税的汇缴,需要在财务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得出;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产生时点可能与会计上收入的确认时点不一致;企业并购可能会产生评估增减值的因素,由此导致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不一致。通过税务共享中心,从税务会计的角度实现税费自动计算,精确的反映业务的税务实质。税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应当涵盖企业的经营收入、成本费用、经营成果、应纳税额、税收减免等。(五)税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税务共享中心的建立要具有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特点,同时,应当实现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的要求。对所有可能的涉税信息全面反应,支撑对各项风险进行的量化分析。与企业设置的相关指标比对后,能够实现对税务风险的预警提示。(六)税务全生命周期的流程设立。按以上关键节点的设置,企业税务管理要完成闭环,必须设置完善的传递流程。涉税业务的循环应当包括核算、开发票、认证抵扣、纳税申报、税务筹划以及税务局对企业的税务检查。税务共享中心应当包括企业涉税全生命周期所需的数据、组织关系。总体来讲,税务共享中心职能框架搭建之后,应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和数据共享,将原来手工的税务计算和管理过程转化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为管理层提供直观、动态的涉税数据,对税务岗由保证税务合规性的基础职能转向面对企业战略的税务管理高级职能。

五、税务共享中心协同效应分析

随着数据共享的实现,税务领域交易环节产生的原始数据,可以实现多维度、各种交叉的比对。对企业来讲,可以获得更直观的运营分析和更有效的洞察能力,对税务局来讲,可以分析各行各业的税负、合理的费用水平以及抵扣或减免比例,以此规范新生行业,比如互联网公司;也可以规范行业内运行不够规范的行业,比如物流行业。(一)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同效应分析。以统计与税务部门的信息共享为例,可以利用双方部门提供的企业名录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实现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查漏补缺,动态维护。税务信息的共享可以对统计数据的实效性、准确性提供数据校验或者取数工作,比如,GDP作为社会公众各层次最为关注的数据,被用来与税收收入进行联动分析,对全行业、某大类行业或者细分市场进行宏观分析。(二)对产业链金融附加协同效应。税务信息的共享会形成产业大数据库,由此形成的产业数据基础可以对产业数据的资产化提供依据。产业链金融作为产业链信息化过程中新的赢利点,早已被视为在产业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信息互联程度、数据规模的大小以及数据的准确性等各种原因导致风控薄弱、坏账频发。通过税务信息共享提供的产业数据库,税收的特征使得其具备天然的准确性,这就为产业供应链金融提供了风控模型的基础,为产业链金融附加了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田茂永.税务共享中心能否冲出“三峡”?[J].首席财务官,2018(08).

[2]赵金梅.走出互联网时代大企业税务管理困境--税务共享服务中心[J].财会学习,2018(17).

[3]中兴新云•财务云.FSSC视角下的税务共享[J].首席财务官,2018(08).

[4]陈仁,吴宗明.互联网+税务时代税务共享中心构建研究[J].发展研究,2018(02).

协同效应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环境带给中国企业海内外并购重组最佳时机本文重点研究了企业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阐述了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针对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购重组是企业进行快速扩张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方式。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并购重组更是国内企业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引入外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救活劣势企业的大好机遇。

一、金触危机环境带给中国企业海外并助盆组最佳时机

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利经济合作,海外并购规模越来越大。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组的现状

金融危机虽然令经济不景气,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迎来了新的海外并购投资机会。仅2009年1-8月,中国海外并购就达76起,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如2009年3月31日武钢集团以2.4亿美元并购加拿大矿业公司(ConsolidatedThompson)19.9%的股权。2009年4月1日,华菱钢铁集团以8.26亿美元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公司FMG集团17.4%的股权。2009年4月14日,中国五矿有色以12.06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矿企OZMinerals公司部分资产。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涉足两大方向:一是自然资源类;二是技术产权类。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重组的原因分析

进入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在持续影响着全球经济,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甚至趋向增速的热潮。究其原因:

1.大部分中国企业已具备走出境外的条件。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中国内地已经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一些已经走出国门的企业,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2.有利于中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可以通过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拉动和增加产品的出口量,用外需带动内需,带动境内商品和劳务输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更有实力的国际型企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使中国境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进一步熟悉国际市场,培养锻炼更多的通晓引入外资和国际投资的专业人才,学习国外先进的技能和管理经验,提高国际竞争力。

3金融危机使海外企业的并购价格偏低。

从长期的时间段上来看,被并购企业的价格,金融危机这个时间点的企业并购价格最低。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类股价大幅下降,整个市场估值相对比较低,除了大量企业破产和倒闭,国外资产价格下降外,还有许多企业的市盈率大幅下降,生产经营能力快速削减,只有降低企业的价格才能通过被并购重组而走出困境。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迎来境内“企业井购,组年”

企业并购重组本来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是一种市场机制下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但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影响,为了实现我国政府“保增长、调结构”政策取向下的行业与区域经济振兴规划,为了尽快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之目的,2009年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迎来了境内并购重组的高峰期。特别是近期出台的上市公司收购与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鼓励行业整合、发放并购贷款、财税减免等实质性扶持政策,更是为企业并购重组带来了最佳的政策环境。2009年也就成为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并购重组年”。

以上海为例:2009年3月份召开的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提出的上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目标是“形成2-3家充分发挥投融资和国资流动平台功能的资本经营公司;3-5家在全球布局、跨国运营的企业;8-10家在全国布局、综合实力领先国内同行业的企业;20-30家主业竞争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蓝筹上市公司。”要求资产证券化比例从2008年的18%提高到40%,实现2500亿资产的并购重组。

三、企业井的贡组的协同效应分析

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首选战略是并购重组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因为企业并购重组会产生以下协同效应:

(一)节税效应

政府部门为了鼓励某些行业的发展,通常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如果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再通过税务筹划,可达到节税的目的。另外,由于不同行业的营业收益、资本收益,以及股息收入、利息收入的相关税率存在差异,在企业并购重组中采取恰当的、合法的会计处理,也可以达到节税的效果。例如:W公司并购E企业,公允价值确认为1800万元,E企业账面净资产为1500万元。如果W公司全部用股票支付,则E企业的股东在被并购时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可节税75万元。如果W公司用现金支付,则E企业在被并购时应按资产转让所得300万元(1800一1500),缴纳企业所得税75万元(300x25%)。

(二)筹资效应

金融危机环境下,被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属于有较多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且被并购重组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确认较低。通过并购重组,新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以股份购买的被并购重组方的卖出价值和上涨的股票市场价值,增加新企业资金。对于经营稳定,收益水平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并购重组时,还可以以被并购重组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信贷资金。

(三)增值效应

企业并购重组,对交易双方都是价值增值的投资。通过企业并购重组,可以进行业务和管理层调整,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运营效率;可以通过资源要素的有效运用、重新整合和具体协调,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达到1+1>2的增值效应。这就决定了企业并购重组有创造和增加价值的空间。成功的企业并购重组可以使被并购重组企业的原有投资者避免企业破产而导致丧失全部投人的资本,如果是上市公司还有股票升值的收获。

五、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截至2009年8月底,至少有金融、地产、商业、汽车、设备制造、信息和医药七个板块受益于企业并购重组。但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一)政府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要减少有负面影响的干预

国有企业主要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归政府所有,这就决定了政府以企业所有者身份,运用其行政权力干预和支配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一切行为。加之政府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不愿意放弃为掌管企业经营管理权而拥有的经济利益,更是使国有企业难以在政府主导型干预下进入市场主导型的并购重组。政府部门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介入和干预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很有必要,但下列三方面的干预会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不准跨地区并购重组;二是某些地方政府将实际控制的国有资产存量变现,作为摆脱本地财政困境的路径;三是有些政府官员视企业并购重组为政府行为,并购重组全过程都要由政府包办代替。

按照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本级人民政府对国有企业履行出资职责,即做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管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有关国有资产总量、结构、变动、收益等汇总分析的情况;保障出资人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损失。国资委是一个“纯粹的”、“干净的”出资人,应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不应当承担以政府名义的监督管理职能。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并购重组是一种市场主导型的行为。各级政府应当严格遵循市场化原则,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利用其政治资源和信息资源,促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并购重组。让企业自行其事,以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企业并购重组要防止债权债务纠纷

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无论是整体并购重组,还是股权转让重组,其并购重组前企业的债权、债务纠纷,都转移给了重组后的企业。它包括:1.继受债权债务纠纷;2稳瞒债权债务纠纷;3遗漏债权债务纠纷;4.隐性债权债务纠纷。

债权债务纠纷是没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而造成的。并购重组企业的债权债务一定要在并购重组前给予解决,账面上未到期的债权债务要通过协议方式对债权债务作出约定。对继受的债权债务,在并购重组约定的协议书上要明确规定谁来偿还,怎样偿还,什么时候偿还;对隐形债权债务,并购重组企业事先要提供保证和担保,并购重组后如有发生,均由债权人向提供保证和担保的当事人追偿或有债务损失;对隐瞒或遗漏的债权债务纠纷,如果导致被并购重组企业的评估价值高于净资产价值,并购重组后的新企业要减少原评估价值,依法进行追偿。

(三)引入外资并购重组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金融危机环境下,由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意志或地方政府对政绩的非理性追逐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外资参与国有企业并购重组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可能未将国有企业长期经营中形成的无形资产价值计入企业总价值;二是有可能将国有企业拥有的劳动力技术价值未记入企业总价值;三是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忽略国有企业的市场增值,没有做到等价评估。四是地方政府为了较多获得外资,有可能不惜降低土地等资源性国有资产的价值。

引入外资实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一定要贯彻落实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中规定: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实现保值增值。国有企业在应对引入外资的并购重组时,要运用现金流量法来改进和完善资产评估制度;要参照拍卖价格来确认无形资产评估的价值;要参照土地的市场价格对参与并购重组企业的土地进行定价;要改进定价方法,严格按照公允价值来全面确认参与并购重组企业的总价值。

(四)针对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要制定防范措施

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并购重组是一项复杂而且专业性又非常强的工作。无论是并购重组前的准备阶段,并购重组中的运营阶段,还是并购重组后的管理阶段,都会伴随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为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并购重组双方规避和减少风险,需要依靠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评估师来规范运作企业并购重组的全过程。一是在实施企业并购重组前,由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对该项目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出具并购重组方案和法律意见书,以避免企业并购重组项目遭受法律和政策上的风险;二是对企业并购重组项目进行合法性审查合格之后,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调查、核实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并会同资产评估师确认其价值,以防范企业并购重组项目遭受财务上的风险;三是企业并购重组作为一种市场交易行为,需要依靠中介组织和参与并购重组的各方反复地进行谈判和切磋;四是企业并购重组需要专业律师起草或审核资产置换协议、股权转让决议、增资合同、债务承担合同、债转股协议和变更劳动合同等法律文件,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五)并购重组企业的员工安置要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