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特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9:40:08

效能特征

效能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4].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环境、认知、行为)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着名创业学者Krueger(2007)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正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综合了来自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和他人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动机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会根据新的经验和信息不断地变化.自我效能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预期,这一预期又会决定下列过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执行特定任务的决策(选择行为).(2)将会投入多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动机性努力),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下去,即使出现问题、不利的证据和逆境(坚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响[10]:(1)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人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三)创业自我效能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Chen等人(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9].创业自我效能由于个体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差异性,目前有关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来自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与之有较大文化差异的社会是否同样适用?本研究在总结理论研究及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对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4类11个统计变量,以在校高年级(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这11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这11个变量是否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与测量工具

调研对象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个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学生),回收率为71%,共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一些结果,并进一步对其中一部分被调研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

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是借鉴DeNoble开发的量表,经修订后题项为12个;对认知风格的测量选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开发表的改编版,共13个题项;对学习风格的测量采用科尔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学习风格量表(version3.1),共12个题项;对环境劝导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问卷(version3.0)的相关项目,为8个题项[11].使用以上量表均为公开发表或得到了开发者或版权公司的许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测量项目均为五点李克特式量表.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回收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学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专业、是否受过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亲属有过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认知风格上存在显着差异.

(一)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着,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乡镇最低,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调查中,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着差异,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着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个体特征因素中,专业(是否经济管理专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着正相关;(2)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和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3)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着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由外到内分别为:(1)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2)社会导向的强化,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3)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反之则缺乏信心,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认知风格)和认知输出(如学习风格等)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曾认为创业者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因为教育的内容是体系化、结构化的管理知识.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个体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创业教育通过替代经验、劝导方式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来讲,其最终的目标或实现的结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认知风格)和培养出适合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风格).

结合本文的研究,创业教育的重心需要在传统教育对认知风格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扩大认知资源与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主体经验,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及个人作品展示等,这些会对丰富主体经验产生良好正向影响.(2)增加替代性经验,如充分借鉴MBA案例教育、研讨会、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通过情境融入和体会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经验.(3)优化认知资源结构.认知资源的优化包括认知干预与正确归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进行个体归因.个体归因可以通过内省或讨论方式,深入讨论"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并与自己进行比较,调整个体归因方式、引导个体自我调控、提高个体的能力观.

参考文献:

[1]Pretorius,M.,NEiman,G.andvanVuuren,J.Criticalevaluationoftwomodelsforengtrepreneurialeducation-Animprovedmodelthroughintegration[J].

.[2]Baron,R.A.Thecognitiveperspective:avaluabletoolforansweringentrepreneurship''''sbasic"why"questions[J].

[3]Shane,S.and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

[4]Krueger,Jr.,N.FThecognitiveinfrastructureofopportunityemergence[J].

[5]Mitchell,R.K.,Busenitz,L.W.,Bird,B.etal.Thecentralquestioninentrepreneurialcognitionresearch2007[J].

[6]Bandura,A.Humanagencyinsocialcognitivetheory[J].

[7]KruegerJr,N.F.Whatliesbeneath?Theexperientialessenceofentrepreneurialthinking[J].

[8]Luthans,F.Stajkovic,A.D.andEnvick,B.Effectsofgeneralandsocialself-efficacyonentrepreneurialbehaviorsandperformance[C].

[9]Chen.C.C.,Greene,P.G.andCrickA.Does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distinguishentrepreneursfromentrepreneursfrommanagers?[J].

[10]Bandura,A.The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M].

[11]Li

效能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4].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环境、认知、行为)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着名创业学者Krueger(2007)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正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综合了来自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和他人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动机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会根据新的经验和信息不断地变化.自我效能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预期,这一预期又会决定下列过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执行特定任务的决策(选择行为).(2)将会投入多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动机性努力),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下去,即使出现问题、不利的证据和逆境(坚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响[10]:(1)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人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三)创业自我效能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Chen等人(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9].创业自我效能由于个体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差异性,目前有关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来自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与之有较大文化差异的社会是否同样适用?本研究在总结理论研究及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对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4类11个统计变量,以在校高年级(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这11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这11个变量是否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与测量工具

调研对象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个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学生),回收率为71%,共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一些结果,并进一步对其中一部分被调研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

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是借鉴DeNoble开发的量表,经修订后题项为12个对认知风格的测量选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开发表的改编版,共13个题项对学习风格的测量采用科尔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学习风格量表(version3.1),共12个题项对环境劝导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问卷(version3.0)的相关项目,为8个题项[11].使用以上量表均为公开发表或得到了开发者或版权公司的许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测量项目均为五点李克特式量表.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回收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学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专业、是否受过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亲属有过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认知风格上存在显着差异.

(一)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着,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乡镇最低,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调查中,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着差异,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着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个体特征因素中,专业(是否经济管理专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着正相关(2)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和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3)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着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由外到内分别为:(1)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2)社会导向的强化,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3)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反之则缺乏信心,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认知风格)和认知输出(如学习风格等)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曾认为创业者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因为教育的内容是体系化、结构化的管理知识.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个体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创业教育通过替代经验、劝导方式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来讲,其最终的目标或实现的结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认知风格)和培养出适合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风格).

结合本文的研究,创业教育的重心需要在传统教育对认知风格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扩大认知资源与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主体经验,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及个人作品展示等,这些会对丰富主体经验产生良好正向影响.(2)增加替代性经验,如充分借鉴MBA案例教育、研讨会、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通过情境融入和体会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经验.(3)优化认知资源结构.认知资源的优化包括认知干预与正确归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进行个体归因.个体归因可以通过内省或讨论方式,深入讨论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并与自己进行比较,调整个体归因方式、引导个体自我调控、提高个体的能力观.

参考文献:

[1]Pretorius,M.,NEiman,G.andvanVuuren,J.Criticalevaluationoftwomodelsforengtrepreneurialeducation-Animprovedmodelthroughintegration[J].

.[2]Baron,R.A.Thecognitiveperspective:avaluabletoolforansweringentrepreneurshipsbasicwhyquestions[J].

[3]Shane,S.and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

[4]Krueger,Jr.,N.FThecognitiveinfrastructureofopportunityemergence[J].

[5]Mitchell,R.K.,Busenitz,L.W.,Bird,B.etal.Thecentralquestioninentrepreneurialcognitionresearch2007[J].

[6]Bandura,A.Humanagencyinsocialcognitivetheory[J].

[7]KruegerJr,N.F.Whatliesbeneath?Theexperientialessenceofentrepreneurialthinking[J].

[8]Luthans,F.Stajkovic,A.D.andEnvick,B.Effectsofgeneralandsocialself-efficacyonentrepreneurialbehaviorsandperformance[C].

[9]Chen.C.C.,Greene,P.G.andCrickA.Does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distinguishentrepreneursfromentrepreneursfrommanagers?[J].

[10]Bandura,A.The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M].

[11]Liá

效能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4]。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环境、认知、行为)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著名创业学者Krueger(2007)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正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综合了来自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和他人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动机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会根据新的经验和信息不断地变化。自我效能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预期,这一预期又会决定下列过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执行特定任务的决策(选择行为)。(2)将会投入多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动机性努力),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下去,即使出现问题、不利的证据和逆境(坚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响[10]:(1)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人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三)创业自我效能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Chen等人(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9]。创业自我效能由于个体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差异性,目前有关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来自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与之有较大文化差异的社会是否同样适用?本研究在总结理论研究及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对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4类11个统计变量,以在校高年级(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这11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这11个变量是否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著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与测量工具

调研对象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个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学生),回收率为71%,共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一些结果,并进一步对其中一部分被调研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

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是借鉴DeNoble开发的量表,经修订后题项为12个;对认知风格的测量选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开发表的改编版,共13个题项;对学习风格的测量采用科尔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学习风格量表(version3.1),共12个题项;对环境劝导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问卷(version3.0)的相关项目,为8个题项[11]。使用以上量表均为公开发表或得到了开发者或版权公司的许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测量项目均为五点李克特式量表。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回收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学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专业、是否受过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亲属有过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认知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著,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乡镇最低,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调查中,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著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个体特征因素中,专业(是否经济管理专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著影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著正相关;(2)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和认知风格的显著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3)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著影响,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著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由外到内分别为:(1)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2)社会导向的强化,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3)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反之则缺乏信心,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认知风格)和认知输出(如学习风格等)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曾认为创业者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因为教育的内容是体系化、结构化的管理知识。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个体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创业教育通过替代经验、劝导方式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来讲,其最终的目标或实现的结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认知风格)和培养出适合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风格)。

结合本文的研究,创业教育的重心需要在传统教育对认知风格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扩大认知资源与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主体经验,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及个人作品展示等,这些会对丰富主体经验产生良好正向影响。(2)增加替代性经验,如充分借鉴MBA案例教育、研讨会、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通过情境融入和体会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经验。(3)优化认知资源结构。认知资源的优化包括认知干预与正确归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进行个体归因。个体归因可以通过内省或讨论方式,深入讨论“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并与自己进行比较,调整个体归因方式、引导个体自我调控、提高个体的能力观。

参考文献:

[1Pretorius,M.,NEiman,G.andvanVuuren,J.Criticalevaluationoftwomodelsforengtrepreneurialeducation-Animprovedmodelthrough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Management,2005(19).

[2]Baron,R.A.Thecognitiveperspective:avaluabletoolforansweringentrepreneurship’sbasic“why”question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2004(19).

[3]Shane,S.and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0,25(1).

[4]Krueger,Jr.,N.FThecognitiveinfrastructureofopportunityemergence[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0,24(3).

[5]Mitchell,R.K.,Busenitz,L.W.,Bird,B.etal.Thecentralquestioninentrepreneurialcognitionresearch2007[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7,31(1).

[6]Bandura,A.Humanagencyinsocialcognitivetheory[J].AmericanPsychologist,1989(44).

[7]KruegerJr,N.F.Whatliesbeneath?Theexperientialessenceofentrepreneurialthinking[J].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7,31(1).

[8]Luthans,F.Stajkovic,A.D.andEnvick,B.Effectsofgeneralandsocialself-efficacyonentrepreneurialbehaviorsandperformance[C].

ProceedingsofAnnualMeetingoftheDecisionSciencesInstitute,SanDiego,CA,Nov.22-25,1997.

[9]Chen.C.C.,Greene,P.G.andCrickA.Does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distinguishentrepreneursfromentrepreneursfrommanagers?[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8(13).

[10]Bandura,A.The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M].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1986.

[11]LiánF,ChenYW.Developmentandcross-culturalapplicationofaspecificinstrumenttomeasureentrepreneurialintentions.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2009,33(3).

效能特征范文篇4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12]。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2]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3]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张强.都市农业发展到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10]黄卫东等.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15]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

效能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经营形式多效能特征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世界的许多城市面临着生态、食品安全以及持续发展的危机。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给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良的生活空间、保护农耕文化,现代社会开发了都市农业。都市农业就是在城市经营农业,这种经营模式是在近代都市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古代都市农业有很大不同。古代都市农业的经营项目多为城郊猎场和城市园林景观,故它只有休闲娱乐功能。在古代人类尚未形成在城市发展农业和利用农业发展都市的观念,也没有意识到城郊种养、猎场经营、园林景观建植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行为。真正的现代都市农业源于1898年美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概念和“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经营观念,真正的都市农业生产始于1919年的德国。1919年德国政府开始建立“市民农园”,在城里开发供市民自给自足的小菜园,并制定了“市民农园法”。[1]为了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们将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普适性经营形式以及多效能特征介绍如下。

一、现代都市农业的定义

(一)都市农业的定义回顾

现代的都市农业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但作为学术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理论,最早把都市农业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在《日本农业模式》中,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Agriculture)概念[2]。都市农业术语出现后,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学者纷纷探索都市农业的本义。(1)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欧文·霍尼(1950)认为都市农业是在都市周边地区的都市楔形农田上进行的绿地建设和发展园艺业、果林业[3]。(2)德国学者史密特(1996)将都市农业定义为一种位于城内或环城区的产业,它生产或养殖、加工或运输各种食用和非食用的产品,然后使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为该城市地区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以及产品和服务[3]。(3)德国学者穆斯蒂尔(1998)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4]。(4)中国学者俞菊生(1999)认为都市农业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要的农业[5]。(5)中国学者张强(1999)认为都市农业是地处城市郊区的农业以及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6]。(6)中国学者宋金平(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7]。(7)中国学者张林成(2005)认为都市农业是分布在城市内及其周围地区或者大都市经济圈内,紧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特殊形态的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要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8]。

如上定义有个共性,就是强调都市农业的地域性和经济活动类型。从这个角度讲,可以把德国学者穆斯蒂尔的定义看成是这类定义的高度概括。但是,如果从概念体系的内部结构完整性和外部功能配合性的要求来衡量,这这些定义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内部结构完整性来看,这些定义都丢失了都市农业的主体、生产目的、生产种类、产品等核心内涵;从外部功能配合性来看,都没有与城市生态环境、食物供应系统、乡村农业等相关概念建立配合关系。为此,需要对都市农业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二)都市农业的新定义

受如上定义的启发和满足概念界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要求以及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我们将都市农业界定为:一种发生在市内或市外周边地区的,由城乡居民经营的,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能为市民提供劳动就业和农业教育机会、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效能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界定现代都市农业,能引导都市农业朝着多效能方向发展,使都市农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其合理性如下。

(1)这种定义强调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人只有转变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消除农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现代社会在都市区域开展农业生产,就是要转变农村地区破坏生态环境、缺乏人文关怀的常规农业经营方式,挖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人文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农业成为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安全食品和优质生活空间的产业系统。

(2)涵括了目前出现的都市农业的所有经营类型。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市农业出现了种植农业、养殖农业、楼宇农业、园林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等经营类型。都市农业概念应该涵括这些经营类型。

(3)概括了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现在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不仅是城郊农民,还有市内的园林园艺工人、居家赋闲的退休市民、城市家庭主妇等。我们在定义中用“城乡居民”一词概括了这些都市农业经营者,强调了都市农业的经营主体。

(4)规范了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都市农业应该特指在城市区域进行的各种农业生产。界定都市农业概念必须确定其区位范围和地理空间。如果都市农业定义不限定在城市区域,在实践上会产生许多误解,在操作上难以与乡村农业划定边界,也不便于都市农业的行政管理。所以,在定义中突出都市农业的生产区域是必要的。

(5)突出了都市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产品特性。都市农业能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劳动就业、休闲娱乐场所、环境与农业知识教育场所;提供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缓解精神压力、陶冶情趣的生活方式。这些产品与服务以及生产功能是都市农业区别乡村农业的一个根本特点。

二、现代都市农业的经营形式和经营现状

作为城市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式,都市农业应该成为一种产生经济、生态、人文、社会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和发挥经济、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的农业发展方式。自现代都市农业兴起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奇各异的多效能的都市农业经营形式。

(一)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形式

(1)郊外生态防护林业。这是人类为了调节城市气温、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洪涝灾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城郊地区开发的一种都市农业。这类经营领域在食物短缺的时空环境里不受重视。在过去,许多城市郊区本应成为生态防护地带,但被一座座工厂、养殖场和一块块蔬菜基地所占领。结果造成城市周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和地下水枯竭、空气质量下降。有了这些教训以后,人类才重视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如近年,法国用财政在一些城郊山区和岛屿建立了7个无住户的部级自然生态保护区[9]。近些年我国一些特大城市也开始重视这种都市农业。如北京,在2005年制定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提出,将重点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建立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营造水源保护林;又如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上海城郊结合部建设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安全空间、城市生态补充基地。(2)郊外食物农业。这是建在生态防护林业带和城市之间的,给市民提供安全粮食、蔬菜、水果、肉食蛋禽、奶制品等食物的一种都市农业。其经营领域包括蔬菜种植、粮食生产、家禽家畜养殖、水果种植、食品加工等。由于市民需要足量的、安全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郊外食物农业将向生态化、优质化、集约化、工厂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发展郊外食物农业,要以都市市场为轴心、要注重资金、智力、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要注意引进工业生产管理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尤其要以生产优质安全的高档农产品为经营目标。只有这样郊外食物农业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城市园林园艺农业。这是都市农业服务城市的主要表现,也是人类通过农业手段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园林景观、绿色公共活动场所、优质空气的重要领域。这种农业活动有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人类就重视城市园林园艺建设。现代市民把城市园林园艺美化视为都市农业的重要领域,并利用园林园艺工程美化城市空间。如法国,用绿篱带将住区与工厂、高速公路及污染区隔开,以营造宁静、清洁的人居环境;一些新城刻意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在城内种植蔬菜和花卉,制造农业景观。巴黎大区在城市规划中划定了自然保护区和农业保护区,提出要将农田、河谷、森林、公园等绿色空间联结起来,形成贯穿整个大区的绿色脉络[10]。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包括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和市内绿化、美化工程两大领域。前者是城市园林园艺农业的初级产品生产过程或原材料供应过程,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农村。后者是城市园林单位或郊区园林园艺公司将郊区的林木、草皮等其他植被移栽到城市住宅区、街道和道路两旁、街心花园、市内公园以及其他绿化地带的过程。两者是园林园艺市场的供求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是市内绿化美化工程的基础,为城市绿化和美化生产源源不断地供应原材料;市内绿化美化工程是郊外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的价值体现,为郊区景观林木、草业、花卉生产提供了强大需求。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发展过程就是这两种生产的协同过程。

(4)城郊旅游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属旅游农业,源于西方市民乡村旅游,在国外有70多年历史、在中国有30年历史。但世界各国对其称呼不同,德国叫“度假农庄”;日本叫“度假农业园”;澳大利亚叫“休闲牧场”;奥地利叫“农家旅游”;韩国叫“观光休闲农园”。它有农业公园、观光农园、体验农园、教育农业等四种经营形式。农业公园就是经营者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经营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转变为城乡居民观赏、游览的城郊公园;观光农园就是城郊农户将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以及农产品观赏或采摘活动成片开发为供市民旅游的场所;体验农园就是城郊农户用租种方式将耕地转化为供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劳动乐趣的场所;教育农业是郊区农业经营者或市政府为了给城市孩子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知识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会而开发出来的都市农业经营模式。城郊教育农业是在城市传播农业文化的主要形式,但经营方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是把城市子女送到郊区农户家寄宿并参加农业劳动;法国将其作为农业职业培训方式。法国政府规定凡从事农业者都要在教育农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为此建有1000多家教育农场,并受制国家农业部门职业培训中心。法国的城郊教育农业效果比较好。

(5)市内楼宇农业。这是城市内的居民在城市楼宇间可用空间里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楼宇农业的产生源自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和对住区生态环境的高要求。世界上解决了食物保障问题的市民一般把从事楼宇农业作为调节和美化生活的手段,而处于食物供应短缺状态的市民一般把发展楼宇农业作为家庭食物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在农业生产受到工业化污染的情况下,一些市民也重视楼宇农业生产,将它作为解决食物安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市内的楼宇农业成为城市食物农业的一部分。市内楼宇农业根据生产地点不同,有多种经营方式:第一,自家庭院、阳台、楼顶甚至外墙等狭小空间的绿化与美化种植,包括室内、阳台、庭院种植观赏性植物和水果植物、盘载蔬菜、小动物饲养,室外墙壁植草和藤蔓植物种植;第二,楼盘间空的绿化和美化种植,包括种草、植树;第三,旅馆饭店接待大厅的美化种植,包括移动的盆载植物和固定的植物装饰;第四,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绿色种植,包括街道绿化美化种植和钢架吊盆蔬菜种植。

(6)都市文化农业。这是农业经管者借用文化产业经营技术,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和利用农村文化资源,给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文化旅游服务、农业手工艺品、农村文化产品,从而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农业经营形式。主要有四种经营方式:第一,民俗旅游。这是经营者以民俗事象为经营内容、以文化旅游社区为经营空间,为市民提供旅游服务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都市发展民俗旅游具有优势,因为都市人多,旅游服务需求量大,而且交通区位好,所以都市民俗旅游发展比较快。第二,农耕文化展览。这是经管者按照农业发展历史线索通过实物和文字资料将农业文化在展览馆展示出来的文化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项目具有较强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我国已出现这种都市农业经营方式。第三,农产品展览。这是经管者借助会展文化,在城市空间和特定时段,举行的农产品交易活动。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年年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第四,节庆农业。这是经营者利用节庆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发展农业经济的经营形式。举办农产品文化节的目的不在于做博物馆式的陈列展示,而在于将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农业社会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情境氛围分享给市民和外地来客。

(二)都市农业经营现状

国外比较重视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快,形成了一定规模,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出特殊功效。有专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有8亿人口从事都市农业经营,其中的2亿人口从事销售,他们中有1.5亿人是全职的(Smitetal,1998)[11]。由于世界各国的食物供应水平不一样,各国经营都市农业的重点领域不同。

在农业欠发达国家,不仅从事都市农业的家庭很多,而且主要从事食物生产。如生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等国城市中的6.5亿市民中,就有2.5亿人通过都市农业获得部分食物。都市农业不仅是粮食短缺国家的市民解决食物自给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他们提高农业食物品质的办法。如有专家称,在哈瓦那,城市菜园明显提高了农户家庭及其所在社区的食物数量和质量(尼科·巴克,2005);在低收入家庭消费的食品中,城市家庭食物自产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统计,在东雅加达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18%;在坎帕拉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达到60%;在内罗毕市,市民家庭食物自产已达到50%(Mougeot,1994)[11]。

在发达国家,都市农业的重点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如英国想通过发展都市生态防护和园林园艺农业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目前英国在20多个城市的原用于工业生产的土地上实施所谓的“城市农庄计划”。如德国采用生态保护农业措施恢复城郊矿山废地生态,如埃森市将城市内原来用于煤矿开采的土地转变成为都市农业规划用地,在废地上发展都市农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如城市国家新加坡就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改善了国家生态环境,把新加坡变成了世界著名的花园国家,而且已经改变了国家农业食物生产短缺的现象,实现了肉类供应完全自给和25%的蔬菜的自给(Smitetal,1995)[12]。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比较全面。郊外生态防护林业、郊外食物农业、城市园林园艺农业、城郊旅游农业、市内楼宇农业、都市文化农业等具体经营领域,在我国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发展。我国的省会城市都建有郊外蔬菜生产基地,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甚至为城市超市提供一定数量的有机农产食品。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还建设了郊外生态防护林体系。基本上所有大城市都兴办了旅游农业,尤其是农家乐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一些特大城市还发展了文化农业,如北京有316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接待户达13819户。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村于2003年就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兴区的庞各庄镇于2004年建起了占地面积2.3万余平方米的国内首家西瓜博物馆。大兴区于1988年首创性举办了西瓜节,到此已举办18届;大孙各庄镇举办葡萄采摘节;北务镇举办蔬菜采摘节;李桥镇举办西甜瓜采摘节;北石槽镇举办鲜杏采摘节;龙湾屯镇举办果品采摘节,他们以节庆方式招揽人气,以城区市民的广泛参来实现农产品的促销。现在北京农产品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各市仿效的范式。

三、都市农业的多效能特征

都市农业是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一种,能产生经济、人文、生态、社会效益,能发挥经济、人文、生态、社会功能,具有多效能特征。

(一)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与生态功能

都市农业的郊外生态防护林业、园林园艺业、农作物种植,向城市提供绿色生态环境、绿色的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带,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都市农业还可以防止和减轻都市外来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都市农业与市内园林绿化美化农业一起还扮演着城市清道夫的角色,不仅大量地、持续地接受、储存、消纳、降解、净化都市排出的气、水、固体废气物,而且将城市中大量排出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生活垃圾通过农业的有效利用变为资源,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损害,保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同时都市农业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防止市区无限制地扩张,维护了农村地面自然景观。市内楼宇农业还扩大了城市种植空间,促使室内氧气与二氧化碳得到平衡、能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室内温度、吸收空气中被污染的灰尘和废气,帮助市民建立了一个宜居的小气候。就北京城郊食物农业产生的生态效能来说,2002年仅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在调节大气成分方面就产生了49.3亿元生态价值;在净化环境方面产生了109.63亿元生态价值;在蓄水方面产生了6.03亿元生态价值;在生态服务方面产生了293.4亿元生态价值[13]。

(二)都市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经济功能

由于都市农业具有经济上的区位优势、接近城市市场、拥有庞大的购买力旺盛的消费群体、具备走集约经营和发展设施农业所需的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而且产业分工比较发达,所以,都市农业的经济效能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1)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增收能力。根据文化等人的研究,北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2002年为5880.1元,2003年为6496.3元,其增幅为约91%。这种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根据近些年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统计,我国农民的年均人平纯收入不过3000元,只有北京郊区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的50%;全国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增幅约为20%,其增幅能力不到北京郊区农民的一半[14]。(2)促进了城郊第三产业发展。都市农业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旅游业、物流业、畜牧业、种植业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郊区农村交通运输、通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郊区农村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对周遍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辐射作用。更主要的是都市农业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在农业走上设施化生产、精确化生产、优质化生产轨道方面起了促进作用,改变了农业经营落后面貌。以北京都市农业为例,到2003年为止,农机化程度达到70.4%;设施农业面积达到9.06%;节水设施控制面积达到81.2%;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16%。这是乡村农业无法达到的[15]。

(三)都市农业的人文效益与人文功能

都市农业的环保生产相对常规农业的化学化生产,使农业具有了人文关怀特点和人文效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了享受田园生活和从事养生劳动的机会,丰富了市民精神生活、锻炼了市民身体,加强了市民生活保健,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2)改善了市民生活环境。都市农业通过农业生产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降低了城市污染,促进了室内外的碳氧平衡,为市民创造了宜居环境。(3)满足了市民的食物安全需求。都市农业为市民提供蔬菜、粮食、肉奶、水果等食物,丰富了城市食物供应。同时通过生产无公害的、绿色的甚至有机产品,为市民提供了安全的、优质的、有营养的农业食物,减少了“病从口入”的概率,为市民身体健康建立起了食物保护屏障,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4)传播了农耕文化、改变了市民文化结构。都市农业通过发展会展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较好地向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传输了农业知识、农艺、农耕精神,直接促进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同时也提高市民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另外都市农业通过发展楼宇农业、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活动,使市民的审美文化和认知文化发生结构性变化。

(四)都市农业的社会效益与社会功能

都市农业是沟通城乡的产业形式,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1)都市农业利用工业社会提供的物质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在工厂内从事园林园艺生产,使得社会的第一、第二产业得到有机结合。(2)都市农业使农民进城,在城市内部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市民下乡旅游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体验农业提供耕地,促进了城乡居民的直接互动,有利于市民与农民的结合。(3)都市农业加速了工业文化和农业文化、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交流,这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的文化隔阂,为城乡一体化奠定了文化基础。(4)都市农业为城市家庭妇女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使她们通过都市农业更好地控制家庭资源,提高了低收入城市家庭妇女的地位。(5)都市的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吸收了城市剩余劳力,如达累斯萨拉姆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35000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内罗毕的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15万个家庭提供了工作机会;哈瓦拉都市农业在1999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3万个带薪工作机会,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16]。(6)都市农业加速了逆城市化进程。逆城市化是城市居民把自己的居住地向城市郊区转移的现象,这有利于对缓解城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问题。都市农业为市郊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加速了市郊交通、教育、供排水系统、电力、公共休闲场所的建设速度,有利地吸引着市民向郊区转移。所以,都市农业是我们解决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生态恶化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2]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3]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

[5][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蔡建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9

[6]俞菊生.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创新体系构筑[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4):207-210

[7]张强.都市农业发展到社会学意义[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64-68

[8]宋金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3):199-203

[9]张成林.都市型农业讲座[Z].北京市顺义区三农研究会网.2005,10,17

[10]黄卫东等.中国都市农业探索与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2

[11]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8

[12][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

[13][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5

[14][德]尼科·巴克等.增长的城市,增长的食物都市农业之政策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7

[15]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7

[16]文化、王爱玲、陈俊红.聚焦都市农业农业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

效能特征范文篇6

教育部一项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北京作为全国的“人才大本营”,在2009年17.5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也仅有146人,不到毕业生总数的0.1%[2]。种种数据都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还不强,尚不适应扩大就业的要求。

作为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创业与创业教育提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上来。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其创业行动便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

从理论角度而言,创业意愿研究对解决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以往对于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不同学者根据所关注问题的不同构建了相应的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然而,关注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的研究较少,关于创业意愿的测度方法略显单一,且缺乏以国内大学生为对象的大样本采集的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一)创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到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的信念。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活动选择过程和活动内容的主体性因素,它并非个体的行为本身,是一种介于个体动机和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具有动机的行为驱动性质;同时又是建立在个体的综合认知评价之上,具有认知性质,自我效能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创业研究学者Kruege(r2000)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

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与机会识别、风险承担及职业选择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被用来预测创业者的行为选择、坚持和绩效。由于创业者面临的环境和任务的特殊性,创业自我效能感被认为是导致创业意向的重要前提,在同样的环境下,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的眼中是充满机会的,而低效能感者眼中则是代价和风险;即使感觉到同样不确定、风险和艰难的环境,高自我效能者也比低自我效能者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竞争力。

此外,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对结果的期望也与他人有所不同[3]。Jung(2001)的研究结果验证了一个重要结论: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直接的正向影响[4]。HaoZhao等人(2005)的研究进而揭示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创业课程体会、创业经验、风险倾向、性别四类因素与创业意向的中介变量[5]。范巍、王重鸣(2004)通过问卷调查了个人特征以及环境、人口统计因素对个体创业倾向的影响,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创业意愿的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6]

(二)创业教育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和创业能力,从狭义上讲是针对大学生就业,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

2000年彭刚出版的《创业教育学》一书中总结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创业意愿、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7]。在全球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可以培养创业意愿为主的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实际管理经验为主的哈佛大学和以培养系统的创业知识为主的斯坦福大学三种典型创业教育模式。

Cluoes做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其决定创业与否有着显著的差异。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易于承担风险、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定[8]。此外,还有很多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也证明了大学教育对创业的影响是可以观察的。

(三)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是针对潜在创业者而言的,只有具备创业意愿的潜在创业者才有可能真正从事创业活动。

Bird(1988)把创业意愿定义为“引导创业者追求创业目标,并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和资源等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且认为个人或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创业识向来影响创业行为[9]。Krueger等(2000)认为,创业是具有意向性的,创业意愿针对有计划的行为,是创业行为唯一、最好的预测变量,实证研究验证了创业意愿是导致创业行为的关键[10]。探索导致个体产生创业意愿的因素,一直是创业研究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个体层面的创业意愿往往是一个国家创新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创业知识,Chen(1998)在对一个美国学校MBA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上过创业类课程的数目与创业意愿正相关[11]。知识不等于能力,但能力的形成依靠一定知识的占有量,创业知识作为创业教育实施内容的一个部分与创业能力有着天然的联系,即知识的不断增加及经验的不断积累可将使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大量有关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证明,年龄、性别、教育水平都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

组织行为学家Bateman等人在1993年的一项经典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前瞻性人格的概念,将之看作是决定个体主动性和前瞻行为的主要因素[12]。Deborah(1994)将前瞻性人格引入其对创业意愿及可能性的研究中,并指出其余人格测量的方法也许对创业意愿有影响,但是用前瞻性人格来测量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13]。

Grant(1995)对大学生和MBA学员的研究则发现,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愿有关,在控制了性别、教育水平以及父母一方为企业家等额外变量之后,前瞻性人格解释了创业意愿17%的变异[14]。

在对创业者的研究中,有关创业者个人特征的研究又占了相当一部分的内容,一般认为创业者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个人特征,如:乐观、审时度势,有创造力、冒险精神、领导能力等等。

假设1:个人特征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

假设2:个人特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DeNoble等人(1999)的研究证实了接受创业教育的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创业者,而且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不同学科的学生间存在着差异,创业专业的学生(受过创业教育)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大部分维度上的得分远高于非创业专业的学生[15]。

Chen等人(1998)的研究还发现所学的管理课程数量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强度呈正相关,HaoZhao等人(2005)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创业经历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出现了相关(Lindsay,2007)和无关(Forbes,2005)两种不同的结论,以往创业成败的经历会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程度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

假设3: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

假设4: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BoydandVozikis(1994)的研究发现,在同样的环境下,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的眼中是充满机会的,而低自我效能感者眼中则是代价和风险;即使感觉到同样不确定、风险和艰难的环境,高自我效能感者也比低自我效能感者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竞争力。此外,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对结果的期望也与他人有所不同[16]。

假设5:个体创业自我效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根据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构建出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见图1):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根据上述文献综述和分析,借鉴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编制了个人特征、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量表,并邀请了20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5名关注创业研究的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对原始量表进行了修正,得到预调研问卷。

问卷分三个部分:(1)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学历、性格、接受创业教育与否;(2)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在参考Chen等人公开发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DeNoble开发的ESE量表为蓝本进行增减;(3)创业意愿量表。问卷采用1—5级的李克特(Likert)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分值的高低反映了被试的取向。

正式调研以杭州、青岛、南京、郑州等地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为样本选取点,调查样本包含在校和毕业的学生。调查方法基于人力、物力有限,采用非随机抽样中的便利抽样为原则。多数抽样调查采用的可靠度介于99%~95%之间,而95%的信赖标准是较常被采用的标准。本研究采用95%的信赖标准,假设误差不大于5%(e<0.05),信赖区间为95%。根据预调研问卷回收率,实际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8份,有效回收效率为72.9%。上述过程在2010年1-3月间完成。表1列出了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背景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龄、学历上不存在差异,在是否接受创业教育等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尤其是性别差异,国外大多数研究中女性普遍显著低于男性。在学生样本中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群体其创业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见表2。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问卷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等于1为因子抽取的原则并参照碎石图,来确定项目抽取因子的有效数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表明: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提取了管理事务性工作(创业管理)、应对各类挑战(创业风险承受)、领导团队与应对挑战(创业领导)、把握自我与坚持创业(创业坚持)四个因子。KMO(抽样适度测定值)为0.69,一致性系数为0.734,累积解释了65.331%的变异,见表3。

(三)回归分析

这部分主要分析的是个人特征、创业教育对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的影响。具体结果见下表。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见表4。

(四)设定模型评价和假设检验

利用LISREL8.51软件来计算设定模型拟合系数,个人特征、创业教育、创业自我效能感感与创业意愿四者之间路径系数和t检验值。分析结果显示:

卡方值χ2=488.56

(df=241,p=0.000;χ2/df=2.1),

NFI=0.92

AGFI=0.879

GFI=0.91

RMR=0.041

对照一般研究中拟合指标的标准,表示整体模式有良好的适配度。

模型中各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如表5所示。

个人特征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未达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创业意愿虽然也有正向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标准。

创业教育同时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最显著,见表5。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和创业意愿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实证研究的视角,探讨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的创业意愿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1.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主要有4大类。

管理事务性工作(创业管理)、应对各类挑战(创业风险承受)、领导团队与应对挑战(创业领导)、把握自我与坚持创业(创业坚持)。

2.个人特征对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意愿虽然也有正向作用,但未达到显著标准。

创业教育同时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大、最显著。

(二)研究启示

首先,可以从个人特征来识别大学生创业回避的原因,许多人回避创业可能不是因为确实缺乏必要的技能,而是因为他们自己认为缺乏必要的技能。

其次,可以从个人特征来评价个体创业潜能,识别优势和劣势,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和运用资源来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最终提升他们的创业意愿。

在创业教育方面,不但要培训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能力,也要强化大学生的创业认知和信念,还要培训大学生运用各种技能减少认知偏差,以增加成功的机会。

效能特征范文篇7

1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指标集的建立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分解方法,将某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进行三级分层,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的系统效能即为目标层。在准则层的确定上,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因素进行划分。

(1)作为无线电子通信系统,在机载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及对其他电子设备的影响,即适用性;

(2)对特定的通信系统,应具备的通用和特有的通信相关指标的集合,即业务能力;

(3)考虑到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军事方面的应用,构建其效能指标集时需融人相应的军事应用特征,即安全性。将影响系统效能的各种因素和属性分别划归到对应的准则内。机载超短波通信系统效能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其中适用性指标包括电磁兼容性、设备稳定性及天线方向性。业务能力指标主要是指系统的话音、数据、抗干扰及其他相关能力,其中救生能力是具备发送和接收超短波救生信号的能力,中继能力是配置两套及以上电台具备的话音中继能力,频率管理能力是管理配置多台超短波电台同时工作而不相互干扰的能力。该系统还具备防入侵能力、信息保密能力和毁钥能力等军事特征的安全性指标。

2模糊综合模型下的效能分析

2.1模糊综合模型毁钥能力

(1)根据建立的效能指标体系,确定效能分析的评估因子集合PP={p1,p2,…,p}(1)即P是由n个准则层,每个准则层又包含若干指标因子组成的评估集合。

(2)拟定合理长度的因子评价等级集合QQ={q,g,…,q}(2)式中,m为评价等级集合Q的量化阶数。通常将Q进行归一化处理。

(3)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反映各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程度)集合w,且保证对其求和等于1。即W={1,2,…,}(3)∑=1i=1,2,…,根据因素集合P通过AHP法得到指标的权重矩阵A,和A(i=1,2,…n),即先通过比较的方法,构造比较矩阵;然后计算权重比较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对特征向量进行层次单排序的归一化处理;最后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Ⅲ5],否则就要对判决矩阵作相应修正,直到符合条件位置。

(4)确定评价矩阵R,由评价等级集合Q做出准则层评估因子评价矩阵足iR:()zi=1,2…,n(4)式中,是与P对应的准则层评价矩阵;为准则数目;Z为相应准则包含指标因子的个数;m为评价等级集合Q的长度。在准则层上,将对应的权系数矩阵w和评价矩阵R进行模糊变换,得到准则层模糊评判集,即目标层的评价矩阵R。R=(。R)i=1,2,…,n(5)式中,“。’为模糊合成算子;n为准则数目;m为评价等级集合Q的长度。为充分利用矩阵R信息,并具有较大综合性,且保证具有权向量性质,这里选乘以有界模糊算子(•,①)J。M(•,0)算子的简单运算规则如下。令=()i=1,2,…,f6)Y=(Y)i=1,2,…,n=1,2,…,m对与l,进行(•,0)的模糊运算,得到zz=X。Y=(=1,2,…,m(7)=(l•Yl)(2•y2f)…(•Y)八1=min(1,1。Yu+2。y2,+…+‘Y聊)=1,2,…,m(8)。

(5)求解系统效能通过目标层权系数矩阵w与评价矩阵的模糊变换得到模糊评判集S。S=W。R=(s,2,…s)(9)将模糊评判集S按照其权重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目标层即系统的效能评估结果。

2.2应用分析

根据上面的模糊综合模型和确立的系统指标集,对某机载超短波通信分系统的效能进行分析评估。

(1)确定评判的因素集合由建立的效能体指标系,得到系统的评价因子集合。系统效能P={适用性p。,业务能力p,安全性P3};适用性P。:{电磁兼容性P设备稳定性p。,天线方向性P};业务能力P={话音通信能力P,数据通信能力P,抗干扰能力P,,救生能力P,中继能力P筠,频率管理能力P};安全性P,={防入侵能力P,。,保密能力P,:,毁钥能力P,,}。

(2)拟定评判的等级判决集Q用集合{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其取值为{0.9,0.7,0.5,0.3,0.1}。

(3)构造权重比较矩阵,计算比较矩阵的权重根据事先确定的两两比较的重要性标度关系,见表1,构造准则层P上和指标因子层P-p上的比较矩阵。

效能特征范文篇8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4].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环境、认知、行为)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着名创业学者Krueger(2007)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正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综合了来自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和他人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动机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会根据新的经验和信息不断地变化.自我效能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预期,这一预期又会决定下列过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执行特定任务的决策(选择行为).(2)将会投入多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动机性努力),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下去,即使出现问题、不利的证据和逆境(坚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响[10]:(1)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人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三)创业自我效能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Chen等人(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9].创业自我效能由于个体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差异性,目前有关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来自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与之有较大文化差异的社会是否同样适用?本研究在总结理论研究及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对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4类11个统计变量,以在校高年级(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这11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这11个变量是否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与测量工具

调研对象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个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学生),回收率为71%,共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一些结果,并进一步对其中一部分被调研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

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是借鉴DeNoble开发的量表,经修订后题项为12个对认知风格的测量选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开发表的改编版,共13个题项对学习风格的测量采用科尔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学习风格量表(version3.1),共12个题项对环境劝导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问卷(version3.0)的相关项目,为8个题项[11].使用以上量表均为公开发表或得到了开发者或版权公司的许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测量项目均为五点李克特式量表.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回收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学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专业、是否受过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亲属有过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认知风格上存在显着差异.

(一)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着,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乡镇最低,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调查中,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着差异,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着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个体特征因素中,专业(是否经济管理专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着正相关(2)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和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3)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着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由外到内分别为:(1)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2)社会导向的强化,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3)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反之则缺乏信心,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认知风格)和认知输出(如学习风格等)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曾认为创业者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因为教育的内容是体系化、结构化的管理知识.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个体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创业教育通过替代经验、劝导方式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来讲,其最终的目标或实现的结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认知风格)和培养出适合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风格).

结合本文的研究,创业教育的重心需要在传统教育对认知风格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扩大认知资源与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主体经验,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及个人作品展示等,这些会对丰富主体经验产生良好正向影响.(2)增加替代性经验,如充分借鉴MBA案例教育、研讨会、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通过情境融入和体会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经验.(3)优化认知资源结构.认知资源的优化包括认知干预与正确归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进行个体归因.个体归因可以通过内省或讨论方式,深入讨论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并与自己进行比较,调整个体归因方式、引导个体自我调控、提高个体的能力观.

参考文献:

[1]Pretorius,M.,NEiman,G.andvanVuuren,J.Criticalevaluationoftwomodelsforengtrepreneurialeducation-Animprovedmodelthroughintegration[J].

.[2]Baron,R.A.Thecognitiveperspective:avaluabletoolforansweringentrepreneurshipsbasicwhyquestions[J].

[3]Shane,S.and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

[4]Krueger,Jr.,N.FThecognitiveinfrastructureofopportunityemergence[J].

[5]Mitchell,R.K.,Busenitz,L.W.,Bird,B.etal.Thecentralquestioninentrepreneurialcognitionresearch2007[J].

[6]Bandura,A.Humanagencyinsocialcognitivetheory[J].

[7]KruegerJr,N.F.Whatliesbeneath?Theexperientialessenceofentrepreneurialthinking[J].

[8]Luthans,F.Stajkovic,A.D.andEnvick,B.Effectsofgeneralandsocialself-efficacyonentrepreneurialbehaviorsandperformance[C].

[9]Chen.C.C.,Greene,P.G.andCrickA.Does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distinguishentrepreneursfromentrepreneursfrommanagers?[J].

[10]Bandura,A.The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M].

[11]Liá

效能特征范文篇9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4].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环境、认知、行为)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着名创业学者Krueger(2007)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正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综合了来自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和他人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动机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会根据新的经验和信息不断地变化.自我效能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预期,这一预期又会决定下列过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执行特定任务的决策(选择行为).(2)将会投入多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动机性努力),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下去,即使出现问题、不利的证据和逆境(坚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响[10]:(1)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人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三)创业自我效能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Chen等人(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9].创业自我效能由于个体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差异性,目前有关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来自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与之有较大文化差异的社会是否同样适用?本研究在总结理论研究及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对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4类11个统计变量,以在校高年级(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这11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这11个变量是否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与测量工具

调研对象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个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学生),回收率为71%,共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一些结果,并进一步对其中一部分被调研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

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是借鉴DeNoble开发的量表,经修订后题项为12个;对认知风格的测量选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开发表的改编版,共13个题项;对学习风格的测量采用科尔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学习风格量表(version3.1),共12个题项;对环境劝导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问卷(version3.0)的相关项目,为8个题项[11].使用以上量表均为公开发表或得到了开发者或版权公司的许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测量项目均为五点李克特式量表.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回收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学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专业、是否受过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亲属有过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认知风格上存在显着差异.

(一)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着,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乡镇最低,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调查中,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着差异,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着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个体特征因素中,专业(是否经济管理专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着正相关;(2)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和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3)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着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由外到内分别为:(1)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2)社会导向的强化,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3)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反之则缺乏信心,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认知风格)和认知输出(如学习风格等)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效能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教育;社会认知

创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概念.创业精神也是组织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和变革环境中生存、竞争、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对创业的影响,是促进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元素[1],提高全社会创业水平,发展创业型经济与构建创新创业型社会,关键在于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内容结构.创业教育不仅是促进创业行动的重要途径,同时其重心和关键是培育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这在实质上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创业政策和措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创业行动是一个引起社会各方面所关注的问题,并提到了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工作日程.而关键之一在于对创业者为何选择创业的心理认知机制以及动力源的洞悉.本研究将以高年级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业自我效能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创业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关注的内容、重点和方式等问题.

一、创业自我效能溯源与特征研究

(一)社会认知与自我效能理论

"什么是创业者的原动力","创业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创业"等始终是创业教育研究充满魅力的几个命题.早期的研究者试图通过对创业者人格、态度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考察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特质差别,在解释创业行为和创业过程时只能获得有限的结论,难以用一些稳定的个人特质对创业做出普遍意义上的解释.

创业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反映了认知的过程[2-4].从认知角度出发,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点和研究创业者的新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创业者思维,解释创业原因、动机与意向,为创业教育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理论及观点引入创业研究,并在90年代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Mitchell、Busenitz、Bird等学者在2007年共同建议未来的创业研究应围绕社会认知的范畴展开[5].

三元交互决定论和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思想.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动因是在一个包含三元(环境、认知、行为)交互因果关系的相互依赖的因果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人的心理预期或信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在行为中起着主导作用.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6],这种信念一般是针对新的、无法预测的、困难的情形.

着名创业学者Krueger(2007)指出,"一个理解创业背后涵义的关键是对认知结构、创业吸引、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行动背后深层信念的探索"[7].自我效能作为这样一种深层信念,正是揭示关键创业活动的重要概念[4,8-9].自我效能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自我效能是在综合了来自行动者本人、特定任务和他人等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而产生的;(2)自我效能涉及到动机成分;(3)自我效能是一种动力结构,会根据新的经验和信息不断地变化.自我效能会导致对个人效能的预期,这一预期又会决定下列过程因素:(1)在特定背景下执行特定任务的决策(选择行为).(2)将会投入多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任务(动机性努力),以及会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下去,即使出现问题、不利的证据和逆境(坚持不懈).(3)自我效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

(二)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受到四方面信息的影响[10]:(1)个体行为的结果/个人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但不同的人受影响的程度并不一样.(2)人们从观察别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影响也很大.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成功能促进自我效能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已相近的人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3)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自我效能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4)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比如紧张、焦虑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三)创业自我效能研究

创业自我效能(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ESE)是自我效能理论在创业领域的应用,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用来很好的预测创业行为的选择、维持和最终结果.Chen等人(1998)定义创业自我效能为:创业者对自身能够胜任不同创业角色和任务的信念[9].创业自我效能由于个体和个体所处环境的不同显示出差异性,目前有关的观点或结论主要来自于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的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与之有较大文化差异的社会是否同样适用?本研究在总结理论研究及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对创业自我效能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归纳为4类11个统计变量,以在校高年级(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在这11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这11个变量是否对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描述与测量工具

调研对象为河北、天津四所高校(6个院系)抽取的在校高年级本科生(三、四年级学生),回收率为71%,共回收有效问卷659份.根据问卷调研得到的一些结果,并进一步对其中一部分被调研者进行了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

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是借鉴DeNoble开发的量表,经修订后题项为12个;对认知风格的测量选用了Kirton的KAI(KirtonAdaption-innovationInventory)量表,Bagozzi和Foxall在1995年公开发表的改编版,共13个题项;对学习风格的测量采用科尔伯的LSI(LearningStyleInventory)学习风格量表(version3.1),共12个题项;对环境劝导采用Lián等人在2009年的EiQ问卷(version3.0)的相关项目,为8个题项[11].使用以上量表均为公开发表或得到了开发者或版权公司的许可.除LSI量表外,其他测量项目均为五点李克特式量表.

(二)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对高年级大学生样本的创业自我效能差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使用Excel和SPSS13.0软件作为主要的统计分析工具.

三、研究结果

根据对回收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学习风格、家庭人均月收入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在专业、是否受过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及其他亲属有过创业或下岗再就业经历、亲朋好友劝导、社会环境劝导、认知风格上存在显着差异.

(一)个体特征因素

创业自我效能在性别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这与国外的同类研究有所差异,在国外的大多数研究中女性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男性.本研究中,创业自我效能的专业差别显着,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要高于工科背景样本,其原因可能在于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创业相关课程教育,从而提高了其创业自我效能程度.同样,受过创业教育或培训的样本其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样本,这其中原因也可能由于学生样本主要受到替代性经验的影响,而创业教育或培训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家庭因素

1.生源.来自农村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水平最高,其次是城市,而乡镇最低,出现了"分离效应".经过进一步访谈调研,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由于经济水平与城市存在差异,来自农村学生和乡镇学生到大城市求学后所体验到的心理落差有关,农村学生体验到的心理落差高于乡镇学生,从而对情绪和身心状态的影响要更高一些,情绪和身心状态信息是自我效能的来源之一,这种落差感可能带来的是一种正向的强化作用,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强度要高于其他两类学生;而城市学生虽然没有农村学生或乡镇学生所体会的心理落差,但在城市中接触到更多信息,对自我和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受到替代经验信息相对更多一些,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高于来自乡镇的学生.

2.父母、亲属创业相关经历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在调查中,父母及其他亲属有创业、下岗再就业行为高低组在创业自我效能上存在显着差异,可以解释这是由于替代性经验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低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样本,在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中,父母文化程度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其原因的解释需要结合对生源和替代性经验的解释,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低收入人群,而城市中低收入者也正是失业下岗的主要人群.来自于这类家庭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因此比较高.

(三)环境劝导与认知因素

1.环境劝导.创业自我效能在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环境劝导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社会环境劝导、亲朋好友劝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这与国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

2.认知因素.在代表认知控制的认知风格水平上,创新型认知风格的样本创业自我效能要高于适应型认知风格的样本;而在代表认知输出的学习风格上,四种不同学习类型的样本,顺应型、发散型、聚敛型和同化型不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检验也证明了认知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而学习风格与创业自我效能不存在显着相关.

四、创业自我效能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1)在个体特征因素中,专业(是否经济管理专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着影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的是个体所受到的创业教育水平,创业教育与创业自我效能强度显着正相关;(2)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环境劝导(包括亲朋好友劝导和社会劝导)和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环境劝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所体现的是一种与社会的互动,因此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劝导和亲朋好友劝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劝导的影响要高于亲朋好友劝导.(3)创业自我效能的水平和强度受到认知风格的显着影响,而环境劝导与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对创业自我效能没有显着影响.

通过对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手段之一,尤其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育,是他们获得替代经验、了解各类信息、树立良好情绪和心态、坚定创业决心的重要途径.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而创业教育也是其根本所在,关系到国家民族腾飞大计.以创业教育为中心,与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及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密切相关.

1.社会层面的创业文化塑造.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社会环境劝导,代表了社会舆论、社会文化对创业的一种承认和赞许,它是推动创业的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创业由一个个的个体行为上升到全社会的热潮.创业文化的塑造,需要三层力量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由外到内分别为:(1)创业者的"社会典范作用",其基础在于创业者自身的业绩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2)社会导向的强化,社会导向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社会价值观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深层原因简言之就是要将创业放在何种位置的问题;(3)社会机制的改革和构建,不仅仅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应包括社会信任机制、教育和政府机制等等.

2.个体层面的创业认知形成.创业过程充满了各种未知情况和问题,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和变革.认知风格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正向影响说明个人对各种问题处理方式越多,越适应创业的复杂情况,从而更加有信心去应对,反之则缺乏信心,降低创业自我效能.由于创业任务的复杂性,在适应--创新的认知连续区间内,创业者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认知状态.

五、创业自我效能研究对创业教育的启示

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并非将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个"齿轮",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精神[12].结合Ridding的认知模型和教育理论[13],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对个体认知的促进是通过认知资源、认知控制(认知风格)和认知输出(如学习风格等)三个层次进行提高的.而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意义的素质教育或专业技能教育.从提高创业自我效能的角度出发,创业教育的重心在于对受众认知风格形成与塑造;丰富受教育者的认知资源、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信念,它是可塑的,其形成和发展有其信息源,包括主体经验、替代性经验、劝导信息和情绪心理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源是构个体认知资源的重要部分.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最终也是一种信息方式对个体认知资源的构成产生影响.

一些学者曾认为创业者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因为教育的内容是体系化、结构化的管理知识.本文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个体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复杂性,提高个体的创业自我效能具有直接的作用,而且创业教育通过替代经验、劝导方式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进而影响创业意向.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来讲,其最终的目标或实现的结果就包括形成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认知风格)和培养出适合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风格).

结合本文的研究,创业教育的重心需要在传统教育对认知风格培养的基础上,还要扩大认知资源与优化认知资源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主体经验,如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及个人作品展示等,这些会对丰富主体经验产生良好正向影响.(2)增加替代性经验,如充分借鉴MBA案例教育、研讨会、互动交流等方式方法,通过情境融入和体会增加受教育者的替代经验.(3)优化认知资源结构.认知资源的优化包括认知干预与正确归因.其中有效的手段是进行个体归因.个体归因可以通过内省或讨论方式,深入讨论"成功案例"的关键因素,并与自己进行比较,调整个体归因方式、引导个体自我调控、提高个体的能力观.

参考文献:

[1]Pretorius,M.,NEiman,G.andvanVuuren,J.Criticalevaluationoftwomodelsforengtrepreneurialeducation-Animprovedmodelthroughintegration[J].

.[2]Baron,R.A.Thecognitiveperspective:avaluabletoolforansweringentrepreneurship''''sbasic"why"questions[J].

[3]Shane,S.andVenkataraman,S.Thepromiseofentrepreneurshipasafieldofresearch[J].

[4]Krueger,Jr.,N.FThecognitiveinfrastructureofopportunityemergence[J].

[5]Mitchell,R.K.,Busenitz,L.W.,Bird,B.etal.Thecentralquestioninentrepreneurialcognitionresearch2007[J].

[6]Bandura,A.Humanagencyinsocialcognitivetheory[J].

[7]KruegerJr,N.F.Whatliesbeneath?Theexperientialessenceofentrepreneurialthinking[J].

[8]Luthans,F.Stajkovic,A.D.andEnvick,B.Effectsofgeneralandsocialself-efficacyonentrepreneurialbehaviorsandperformance[C].

[9]Chen.C.C.,Greene,P.G.andCrickA.Doesentrepreneurialself-efficacydistinguishentrepreneursfromentrepreneursfrommanagers?[J].

[10]Bandura,A.Thesocialfoundationsofthoughtandaction[M].

[11]Li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