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低下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9:31:26

效能低下

效能低下范文篇1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效能低下范文篇2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2.4建立健全统一可比的价格指数统计体系。

要尽快完善和协调投入类、产出类和支出类等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健全进出口和第三产业中非市场的货物与服务部分的价格指数体系,适当增加和细划统计样本,合理确定样本价值权数,尽量统一权数基期,并适时进行调整,为全面推行价格指数缩减法创造条件。

效能低下范文篇3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2.4建立健全统一可比的价格指数统计体系。

要尽快完善和协调投入类、产出类和支出类等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健全进出口和第三产业中非市场的货物与服务部分的价格指数体系,适当增加和细划统计样本,合理确定样本价值权数,尽量统一权数基期,并适时进行调整,为全面推行价格指数缩减法创造条件。

效能低下范文篇4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效能低下范文篇5

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2.统计部门受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较多。目前,除负责城镇、农村和服务业的地方调查总队直属国家统计局管理外,各级统计部门仍是各级政府的组成单位,其人事和预算归口地方政府管理。在缺乏科学政绩观和绩效考核指标不合理的情况下,如果相关指标达不到考核目标时地方往往不顾违反《统计法》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人为调整统计数据,以达到获得奖赏和晋升的目的。因此有人说“领导出数据数据出领导”。可见,基础统计数据本来就不真实,加上地方政府的人为调整,其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3.核算体系的渐进转轨,两套核算体系的长期并存,使得相关概念、指标需要进行转换和比较说明。这给国际比较和统计分析增加了难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研究逐步采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制定的国民账户体系(SNA,1968年版),即西方体系,但仍以前经互会统计合作常设委员会制定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为主。该体系又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即东方体系。由于推行SNA需先试点,再推广,很多统计制度、统计方法需重新拟定,统计数据需推算衔接,再加之囿于经济理论上的禁锢,所以直到1992年我国才拟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但该方案仍保留了一部分MPS的内容,“中国特色”较浓。经过7年的试行,1999年国家统计局决定以1993年版SNA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试行方案进行全面修订。2003年5月7日,国家统计局公告要求,从该年开始实行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即《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与试行方案相比,新体系取消了其中的MPS核算内容,澄清了某些基本概念,修订了机构部门和产业部门分类,调整了基本框架,增加了核算内容,修改和细划了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基本与1993年版SNA相衔接。可见,我国核算体系转轨的时间过长,也影响了统计的效率。

4.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5.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6.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效能低下范文篇6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效能低下范文篇7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2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效能低下范文篇8

论文摘要:统计效能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统计管理模式下,采用相应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与统计指标获得统计信息的能力、质量、成本和对统计信息需求主体的满足程度。我国已建立了与国际规范基本接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大体满足了政府、企业、居民、研究机构等方面的统计信息需求。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统计效能低下仍是我国目前统计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统计效能低下的成因分析

1.1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不够。

企业为了少缴税、或争取国家补贴、或获得银行贷款、或多退税,往往瞒报或虚报,以至于一个企业有多套账,有的是应付财税部门的;有的是应付银行的;有的是应付海关的。这多发生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国有企业中。相对而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的整体真实状况要好于非上市公司,但10多年来财务丑闻也不绝于耳。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从内部原因看,主要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因为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覆盖面不足,且执业不严;二是我国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的业务统计信息尚未联网,难以起到校验作用。三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差。四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基础数据的不真实是导致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1.2相关统计指标设置不合理分类不科学,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与新的核算体系不相适应。

比如GDP支出法中资本形成和居民消费的核算依据,目前我国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者是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的进度进行统计,与资本形成的相关度较低,并且我国按资金来源、按构成(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器具购置、其他费用)划分既不容易准确统计,又与国际上通常按住宅、厂房与建筑物、设备等的分类标准不符。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主要依据有明显的不合理性。一是在商业企业所有制多元化后,统计资料难以准确收集,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零售额的统计更为困难。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和机关团体购买的,从支付环节来作划分是难以做到的。如有大量的个人购买、单位报销的现象。单位购买和支付的部分按会计核算原则计入其经营成本,即中间投入。三是该指标仅包括有形的商品消费,而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在由温饱向小康迈进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住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均不在之列。这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不符。

1.3统计方法不一致,直接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目前我国的价格指数由于建立时间不一致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采用拉氏指数;有的采用帕氏指数;有的采用定基指数;有的采用环比指数;从定基指数看,又有1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从环比指数看,有的以上期为基期,有的以前三年的平均数为基期。由于企业投入产出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出口结构等引起的权重变化,使得各类价格指数统计结果差别较大,影响了价格指数的分析运用。又如GDP按照生产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与按支出法缩减后的增长速度就有明显的差异。

1.4常规的月度、季度和年度统计核算的覆盖面明显不足,统计数据的修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济普查。

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与企业主业活动不同的附属产业往往被忽视。二是非正规部门,如家政服务和自有房屋出租等也未纳入统计核算的范围。这在国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向下不可小视。2005年经济普查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GDP比年度统计结果增加2.3万亿元,增加了16.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了2.13万亿元,占GDP总增加量的92.6%。

总之,我国统计效能低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决定的。但具体分析,既有被统计主体和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政府监督管理不力、统计执法不严、核算体系转轨时间过长,也有统计管理体制、统计制度与方法、统计指标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二、提高我国统计效能的政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要提高我国的统计效能,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合理借鉴与运用联合国199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现行统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完善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同时强化部门协作,加大统计违法处理力度,着力提高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建立低成本、高效率、能满足各方面需求的现代统计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2.1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提高基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一是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减少乃至杜绝地方政府对统计工作的干预,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统计机构的职责。国家统计局直接负责各级地方统计部门的预算经费和人事任免与管理等事项,实施垂直管理,并重点负责统计制度与方法的制定、宏观和总量统计核算;地方统计部门按照上一级的要求重点负责基础统计和专业统计。二是企业要大力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高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杜绝做假账。三是运用“金卡”、“金财”“金税”、“金关”等信息工程,实现财政、税务、银行、计划、海关、工商、环保、证券、保险等部门信息共享,杜绝虚报瞒报。四是要充分发挥审计、会计、税务、法律、资产评估、公证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第二政府的作用,通过严格执法,使之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提高统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五是加快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诚实信用度。六是按照《统计法》的要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

2.2构建以政府为主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社会专业统计服务机构为补充的统计机构体系。

借鉴国际规范,改革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由企业发起和共同缴纳会费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执业的自律性中介服务机构,以充分发挥其在行业统计信息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许可或授权一些知名研究所等机构依法从事某些专项的经济和社会调查。

2.3按照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调整统计指标,将生产、分配、使用、融资核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使核算结果相互验证,提高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公务员之家

一是按照GDP核算以支出法为主的要求,加强居民消费、总投资和进出口的核算,并逐步形成季度核算制度。居民消费核算,要由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主要依据,转到以居民家计调查为主要依据,以准确把握居民服务消费的状况。目前,我国居民家计调查的数据一般偏小,难以直接作为计算居民消费的依据。为此,要通过收入分配的货币化改革和金融的实名制,加强银行、税务、证券、保险、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交叉审计,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储蓄、总消费和总投资的准确性。资本形成核算要转向以企业财务核算和政府预算为主要依据,科学划分固定资本类别。同时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原则,加强资产和库存的重置核算,以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运行风险。二是适应经济结构快速变动和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新趋势,以缩短基期为突破口,将固定基期由10年缩短为5年,完善以不变价为计量单位的生产法核算。三是在分配核算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核算。初次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突出规范化和货币化建设;再分配核算的重点是细划社会保障(包括失业、医疗、养老、抚恤、救济等)、财政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缴纳、社会捐赠与救助等方面。四是在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加强对资金流量的核算与分析非常必要。它可把生产、分配、使用与资金融通、国际国内融为一体,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全社会资金的流动格局与趋向。

效能低下范文篇9

[摘要]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建立效能建设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效能,为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持续保障。

[关键词]政府职能行政效能

一、政府行政效能低下的主要表现

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广大机关干部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机关干部思想观念保守陈旧,甚至还有一些“左”的僵化的东西,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思想的陈旧,管理观念的滞后,服务理念的落后,影响了机关职能的发挥,破坏了地区和部门的形象,使投资软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2.机关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由于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造成行政管理成本巨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到目前为止,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冗员过多的问题还没能得到根本解决。

3.形式主义现象较为严重。有的部门和一些干部工作飘浮,不求实效,只热衷于做表面文章,不顾条件,搞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好大喜功,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缺乏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4.腐化堕落的思想和行为屡禁不止。跑官卖官、徇私枉法、以权谋私、变相公款消费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民心和社会风气,浪费了大量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也严重地影响了机关效能的正常发挥。

二、政府行政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

1.主观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提高机关效能的认识不清。部分机关干部还没有认识到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机关行政效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加速器,是新形势下服务大局、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反作用的有效体现。加上机关缺乏竞争机制,干部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对改进工作、提高机关效能是一种极大的阻力。第二,部分机关干部道德不正、作风不纯。个别机关干部在道德上信奉极端利已主义,在作风上表现为官僚主义,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把职位、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途径和手段。第三,机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从总体上讲,机关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客观方面的原因

第一,行政机关结构、职责的配置还不尽科学。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第二,人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我们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几个环节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是造成行政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行政人员分类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流动,使得某些人不能人尽其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考核任用制度不健全,也会使某些真正有觉悟、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第三,不正之风尚待进一步治理。目前,机关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特别是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行业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效能和行政效率。如果党风、政风不正,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徇情枉法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就会严重影响广大行政人员的积极性,腐蚀机关工作人员队伍,影响国家机关内部组织的健康,不仅影响机关效能的提高,还会影响到整个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

三、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的措施

1.加强服务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不断革新行政体制,建设一个政府职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相符合的行政框架,是最基本的效能建设,这种在宏观层面的效能建设,主要将体现在立法上。在我国,许多法律的执行是通过政府行政行为来实现的,有什么样的法律体系,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职能,在这一层面上的效能建设首先就是需要赋予政府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职责,也就是对传统的政府职责根据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发展的新阶段赋予更新的内容。

2.构建企业化政府体制

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时政府效能建设作为社会不变的主题,将随着我们对公共行政管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效能建设的模式也必然会不断变化。效能建设作为一种管理技术,实际上所反映的内在诉求是管理者对公共行政管理普遍规律的探索和追求。然而,这种普遍规律的适用是有特定条件的,随着时间、空间、技术等条件不同,在实践中,效能建设措施也将随之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万能措施,必须要根据我们效能建设最终目的—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不断发展的需求,来调整我们的公共行政行为,追求公众最大的满意度。

3.设立专门的行政效能监督机构

在今后和行政效能监督中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整合行政监察、审计、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相关资源组建一个专门从事行政效能监督的机构。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传递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交接过程提高监督效能;在美国的行政内向监督中,就机构设置而言,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将行政监察与审计监督合二为一的总监察长办公室。这一机构将审计与调查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常规性的审计与间断性的调查结合在一起,有效地提高了监察的效果。

4.适当扩大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监督部门的权力

给行政效能监督部门“升格”,让他们从行政级别上高于其他的政府组成部门,利用级别优势对其他部门构成监督的强势。就目前而言,“升格”有两种路径可以选择:一是单位整体升格,二是由更高级别的政府官员担任审计部门的行政首长。对相关专业部门级别“升格”,并不违反现有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来说是可行的。通过提高他们的级别,使其尽可能减少行政掣肘,从而更独立地开展工作,这样的设想无疑值得期待,将会大大提高行政效能监督的权威和效果。

效能低下范文篇10

说到政府效能低下的问题,有一个现成的事例,海南省省长卫留成在近日开会时发了火,原因是一份“表扬六名援藏干部的文件”在机关里旅行了两年半的时间,才递到了他的手里。说实话,如果这个事例不是出自省长之口、最后又由海南省委机关报刊登出来,人们是不敢置信的,因为它比较夸张,带有明显的“段子”色彩。然而,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恰恰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并且很难把它归结为偶然和极端的个案,它反映出我们政府里的确存在着一种正如卫省长所说的“机关病”。这种病的典型症结是眼中只有自我利益和本位利益,罔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全局,最终导致推诿拖拉、敷衍塞责、执行不力、效能低下。在这种缺乏责任感的“病人”的手里,一份公文旅行两年,也实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推行“效能革命”以来,各地频频告捷,比如,浙江省在10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惩治了2390名庸官,仅仅温州市就有400多名庸官栽了跟斗,广东省也在一年时间里处理了6000名庸官,这些数字无疑是相当惊人的!按道理讲,设置了禁区和高压线,又惩治了这么多的庸官,政府的行政效率就应该大幅度提高了吧?政风也应该焕然一新了吧?然而,事情未必就这么简单。

首先,庸官是一个模糊的、不尽科学的概念。比如说,一个老老实实坐机关、严格按照章程办事的公务员,他接待群众的时候谦和有礼,但做起事来又缺乏激情与活力,这样的公务员算不算庸官呢?如果这类庸官也要受到惩处,公务员们想必不知道如何才能在机关里呆下去。但事实是,政府效率低下并不是由少数特别怠惰的官员造成的,恰恰是多数这类老实的、守规矩的、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公务员共同营造的行政氛围。惩治庸官固然能把少数极端怠惰者扫地出门,但未必能让多数平庸者积极起来。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一则新闻,说的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有一条小巷子,里面有30多家无照歌厅,半年前,政府有关部门曾联合下文且联合执法,要求依法限期取缔,但半年过去之后,这些歌厅依然故我、照旧营业和照旧扰民。在接受采访时,该区文化、公安和工商部门都有一套说法,总之是让这些歌厅关门“不现实”,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政府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是软弱无能的呢?显然不是。如果按照“效能革命”的逻辑,把办事不力的几个部门领导撤职处理,会不会就能彻底拿下歌厅一条街了?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对歌厅这样的娱乐产业,政府是实行联合管理和多头执法的,文化、公安和工商都有责任去管,但哪家单位也无权或无力单独作出取缔的行政决定,于是就形成了越治越乱的怪圈,显现为典型的效能低下局面。这个问题的形成,并非缘于庸官太多,而是机制陈旧、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