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债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7:02:43

乡村债务

乡村债务范文篇1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村债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工作进展缓慢,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问题。一些地方债务底数不清,责任不明确;一些地方新债不断发生,屡禁不止;一些地方化解债务主动性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有效解决乡村债务的办法;一些地方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矛盾尖锐,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沉重的乡村债务影响了基层政权组织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并成为诱发农民负担反弹的严重隐患。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清理核实,锁定债务数额

清理核实乡村债务的原则和要求:一是摸清底数。要对**年12月31日以前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包括以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等名义担保形成的债务,尤其是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进行全面核实,分类清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债权保全措施,严厉制止和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严格审核。地方各级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相关部门,结合清理和规范乡村财政财务,对乡村债务进行认真审核,逐项核实认定,锁定债务数额。三是明确责任。根据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明确债务偿还的责任,落实到单位或个人。四是分类处理。要区分乡镇债务和村级债务的不同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化解措施和办法,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要在认真清理核实的基础上,按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债务动态监控机制。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掌握债务变化情况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严格执行政策,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39号)的各项规定,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要组织财政、审计、农业、监察、金融、教育等部门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顶风违纪的,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曝光;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要求都要符合当地实际,不能强求一律,不能盲目攀比,不得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更不得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严防产生新的乡村债务。各地区、各部门在安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乡村的承受能力和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得违背农民意愿,不得让乡村负债搞建设,更不能搞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

三、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确定化解乡村债务试点范围和顺序

已经具备较好工作基础的省(区、市),可以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在全省(区、市)范围内进行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继续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化解乡村债务要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着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属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财政部要会同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积极探索并制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等公益事业债务的具体办法。

四、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增收节支偿还政府债务

各地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财力。要积极稳妥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财政支出可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落实财政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水平,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集成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还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负债和其他应优先化解的乡村债务。省级财政要结合中央“三奖一补”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偿债奖励机制,对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债务成效突出的县乡村给予奖励,支持基层推进化解乡村债务工作。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化解乡村债务的激励措施。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促进乡镇增收节支偿还债务。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县、乡政府采购制度和乡镇政府公共投资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

五、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村级收支行为

要建立村级资产台账,加强村级资产管理,严防村级资产流失。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坚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制,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完善财务公开制度,确保村级民主理财制度落到实处。要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做好村级财务年度预决算,并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的处置、拍卖、发包等重大财务事项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完善村民议事规则,规范村级行为。兴办村内公益事业,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的有关规定,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切实落实取消村级招待费有关规定,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防止出现村级债务前清后欠的问题。

六、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为化解乡村债务创造良好环境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严格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不得超编进人,坚决清退临时人员,切实制止借债养人;积极推行乡镇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坚决杜绝“吃空饷”现象,减轻不合理的财政负担。要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乡镇政府对农业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乡村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扩大乡村债务清偿能力。在乡村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要做好乡镇撤并、村组合并工作中原乡村债务的清算、移交、处置等工作。

乡村债务范文篇2

一、新疆乡村负债的现状

截至2007年末,全疆共有966个乡镇,8965个行政村,新疆农村几乎是乡乡有债,村村欠钱。对新疆乡村两级债务规模的估算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由于数据不足,我们很难运用统计方法做出准确的定量分析。只能在现有的资料基础上,做一个大致的测算。

根据自治区税改办2004年度全区乡村两级债务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如下:乡镇债权总额36.35亿元,债务总额58.23亿元,其中:

1.乡级:债权总额10.35亿元,乡均为120.77万元;债务总额24.23亿元,乡均为282.73亿元,债权债务相抵后,净债务为13.88亿元。

2.村级:债权总额为26亿元,村均为26.9万元;债务总额34亿元,村均为35.16亿元,债权债务相抵后,净债务为8亿元。

按照这个调查资料,截至2004年底,新疆乡村净负债总额为21.88亿元。乡均净负债162.72万元,村均净负债8.28万元。在2005年7月至2006年10月,全疆新增债务25847万元,增幅为11.81%。

二、新疆乡村债务形成的行政体制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政府重建后,乡镇行政体制、政府职能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政府的权力有所加强。特别是在财政实行包干体制后,财政体制的改革及财政紧缺和需求的压力给基层干部谋求发展和利益提供了条件、机会和动力,从而驱使基层政府及干部投身于经济建设中。政府本身变成了一种追求经济目标和利益的“政府公司”。机构的扩充、职能的扩大、自主财政的聚敛、自有财产的经营,一方面强化了国家政权对农村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乡镇地方本位、乡镇官员阶层的利益、乡镇政府的独立性浮出水面。

20世纪80年展乡镇企业,要求“村村办企业,户户上项目”,甚至提出“消灭无工(业)村”,90年代以后,各地出台了不少地方政策法规,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土地;减免税;为企业融资,甚至提供融资担保,鼓励乃至强制基层政府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仍然依靠行政命令、直接管理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各种名目的达标、评比、学习等层出不穷。

政绩考核办法促使乡村两级政府难以实现长期的发展规划。今天中国的县乡政治体制也是一种“压力型体制”,这种“压力型体制”通过将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硬指标分解下达,从县、乡(镇),再到村,村再将每一个指标落实到每个农民身上。这样,县、乡两级首尾连贯的经济承包制演化为“政治承包制”,形成了县党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书(村长)连坐制。而完成这些任务和指标是评价每一个组织和个人“政绩”的主要指标,进而与干部的荣辱、升迁挂钩,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乡镇政府和基层干部投入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中,导致政府职能的越位。另一方面,政府该干的事(公益事业、公共产品的提供)又存在严重的失职,“缺位与越位并存”。在新疆,导致乡村增加公益事业和办公设施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上级政府下令的小城镇建设、村建运动以及“普九”等各类达标活动。公益事业和办公设施建设的数量和标准通常由上级决定,但是资金主要由乡村自筹。由于规定的规模、数量和质量通常高于乡村的实际需求以及政府的财力,导致借贷或者拖欠工程款项的行为大量发生。在调研的乡村债务中,这段时间的债务占到了债务总额的70%以上。

三、新疆乡村债务形成的财政体制原因

1.分税制财政体制乡村两级政府没有稳定财源

税费改革前,乡村就存在着财政收支缺口,但是当时农村税费制度不规范,基层政府通过税外收费、借债、寅收卯粮勉强维持,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原先属于乡镇财政预算的收入项目,乡镇可用财力一下变得更加捉襟见肘。目前主体税种收入归中央(如消费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但仅限于省级财政,营业税实行省级和地方共享,留给县级及以下的只有房产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税源少、征收难的税种,县级以下无自有财源,乡镇政府只有上级转移支付唯一的收入来源,但乡村债务并没有随着收入的锐减有丝毫的减少,债务全部留在乡村。例如,沙湾县某乡在税费改革前,乡级财政收入每年约为500万元左右,税费改革后除人员工资外,基本运转经费每年仅20万元左右,基本运转都难以维系,根本没有力量化解巨额乡级债务。

2.农村公共品供求的缺口与乡村债务

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匾乏以及乡镇村财务管理混乱,是造成乡村高额债务的经济体制根源。根据《农业法》,农村公共产品筹集应该由中央、地方和农民三方共同负担,但由于中央财力有限,支农支出长期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本应由国家财政负担的项目只好压给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只好以同样的方式压给乡村社区,乡村社区只好高息举债,使得乡村社区债务负担进一步增加。

分税制改革后,省级政府的财力集中程度从1994年的16.8%,提高到2000年的28.8%,平均每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市、县两级政府也想方设法加大财力集中力度,这种状况必然会对基层财政造成负面影响。越到基层,财政收入状况就越困难,到了乡村,债务负担重是必然的。

乡村债务范文篇3

调查的4个乡镇和3个村都存在规模庞大的债务。从表1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4个乡镇的债务增长速度都很快,到2001年底平均债务余额已高达545.7万元。B乡6年内债务规模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20.1%;A乡增长了5.4倍,年均增长32.4%;C镇增长了11.6倍,年均增长50.5%。表2显示,1990--2002年,F村和G村借款总额都超过100万元。到2002年底这两个村的借款余额分别为30.4万元和16.5万元,如果加上应付款,债务规模会更大。

调查表明,债务用途对债务规模产生了较大影响。办公场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兴办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这些项目的兴办一般会急剧增加乡村负债的规模。如C镇1999---2002年债务规模剧增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园区的拆迁与建设,A乡1999年债务规模剧增的原因是修建了宏伟的乡政府办公楼。一般而言,从用途来看,发达地区乡镇的负债主要用于兴办企业,提供投资额较大的公共产品,如C镇所有的债务都用于举办企业和工业园建设,负债额较大。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乡村债务用于发工资、上缴税费任务,负债额因而较发达地区低。

二、债务结构

(一)债权人结构

乡村债务的债权主体主要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非正规金融组织,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上级财政,单位和私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乡镇干部)等。表3为样本乡镇2001年底的债权人构成表。表4为调查村1990--2001年借款的债权人构成表。

上述情况及我们所掌握的其他地方的材料表明,正规金融机构是乡村债务中最主要的债权人,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基层政府或者组织的重要资金供给者。

对乡镇政府而言,县级财政也是借贷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向县级财政借贷包括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用于弥补预算内资金的不足或者应付突发事件,比如D乡的清盘借款,因为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取缔后,债务必须由乡政府财政兜底,县财政先垫借出来,然后逐年在下拨款里面扣除,年息3%;二是项目贷款,资金跟着项目走,比如B乡的林业开发贷款。

非正规金融组织主要是农村合作基金会。1996--2002年B乡累计从基金会贷款304.9万元,用于发工资、建办公大楼和上缴税费任务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私人成为乡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借贷渠道。私人主要指的是乡村干部、个体工商户。乡村对私人的债务有借款和应付款两种形式,借款包括各种名目的集资、临时周转借款,应付款则是因为拖欠工资和工程建设款而发生。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债权人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发达地区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资金都比较充裕,金融机构和私人成为负债的主要债权人。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除了正规金融机构和私人以外,上级财政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组织也是重要的债权人。

实际上,乡村债务正在经历一个由公共债权向私人债权的重大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的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乡村建设等主要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乡村借贷的主渠道是农行和信用社,基本上没有单位和个人债务。1993年开始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实际上加快了金融业的市场化进程,资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使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和农村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乡村获得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急剧减少。到1998年以后,广大乡村尤其是村级组织几乎不可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同时,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以“九五”时期为例,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8.82%,1997年为8.30%,1998年为10.69%,1999年为8.23%,2000年为7.75%。其中1998年的比重有所提高,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特大水灾。这五年中,国家财政收入从1996年的7400亿元增至2000年的16386亿元,增幅达121%;但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只从700亿元增至1231亿元,增幅仅为75%。因此,乡村融资不得不依赖主要由私人组成的民间借贷市场。

(二)债务用途结构

乡村借贷款主要用于兴办乡村集体企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从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设施建设,发工资以及上缴税费任务等。表5为样本乡镇2001年底累计发生债务的用途结构。

从表5可以看出,在2001年D乡的债务余额中,用于兴办企业的债务占总量的35.3%。另据我们调查,从1991年以来C镇发生的5笔借款中有1笔直接用于兴办企业,3笔用于工业园建设,也与兴办企业有关。其他地区的调查也表明,发展乡村集体企业等生产性支出是形成乡村债务的一个主要原因。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两级债务的1/3用于生产性支出(云德奎,2000),河南50%的乡村债务是在兴办乡村集体企业的过程中发生的(河南省财政厅,2001)。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兴办乡村集体企业的法律法规,鼓励乃至强制基层政府推动乡村集体企业的发展。在上级政府的强制压力下,集体企业得到了非常规发展。由于自有资金不足,集体企业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财政优惠资金。D乡兴办的乡村集体企业主要是建一座水电站,项目总投资为337.9万元,其中负债为213.9万元,占到了其债务总余额的1/3。

农业综合开发指的是围绕农业增产增效而开展的各项建设,比如兴国县搞的所谓“三冬一改”和优化种植结构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贷款来源于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国际农发基金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等非正规金融组织。这些资金通常由乡镇政府统一承贷,然后转贷给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户,或者为他们提供担保。粮食主产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一般比较大,在其债务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D乡,这类用途的负债占到1/3强。不过,“在城市偏向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要求,经常只是为了得到贷款或者援助而表面敷衍,并没有落到实处。”(林毅夫,2002)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也是如此,解决资金紧缺的激励刺激基层政府向国外资本借贷。D乡向国际农发项目贷款218.7万元,借贷时用的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名义,但借款的实际用途并不仅仅是农业开发,这使得农业综合开发大打折扣。

对债务的使用作历史性的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乡村负债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从债务的表现形式来说是融资性债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税费任务以及发工资成为乡镇的沉重负担,债务的用途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发生了由生产性负债到非生产性负债或者说由融资性负债到赤字性负债的根本性变化。由于绝大部分乡村集体企业停产、倒闭或者转制,政府从生产竞争性领域退出,转向通过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等手段吸引外部资本,推动个体和私人企业的发展,东部地区的负债由生产性投资转向基础设施建设。

表5乡镇政府负债的用途结构(万元,%)

注:用途中的其他主要指的是偿还债务以及乡镇财政周转金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整理

(三)期限结构和利率水平

负债的债权人及其用途决定了债务的期限和利率。一般来说,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绝大部分属于一年之内的短期贷款,利率比较确定。4个样本乡镇自1996年以来一共向金融机构贷款16笔,其中只有A乡和D乡各有1笔贷款为长期贷款,其余皆为短期贷款。金融机构的利率由国家规定,由于央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银行利率,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变化比较大,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来源于诸如各种基金会等非正式金融组织的借款都在一年以内,利率非常高,比如B乡从1996--1998年一共向基金会借款13笔,期限短则3个月,长则1年,月利率高达千分之19.8。

单位和私人的债务由借款和应付款两部分构成。中西部地区的单位和私人的借款绝大多数具有应急性质,比如用于完成税费任务。从期限来看,基本上属于短期借贷,利率比较高。借款期限短则一个星期、半个月,长则6个月。这是因为大部分乡镇的拖欠都是短期性质的,能够周转过来就会结清税费。东部地区的借款则主要以集资的形式发生,用于兴办企业。政府和单位以及私人之间的借贷是借贷关系里面最敏感的话题,利率是借贷的焦点。从样本乡镇以及我们掌握的其他案例来看,单位和私人借款的利率弹性大,低则不用还利,高则成为高利贷,月利率高达千分之30。

从我们所掌握的案例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应付款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拖欠干部教师的工资,迫于各种压力,虽然经常发生拖欠现象,但是一般都是短期的,更准确地说是常欠常清。另一部分是拖欠各种工程款。建设款拖欠时间一般都比较长。A乡1998年拖欠工程款45万元,到2003年都没有偿清。发达地区的应付款绝大多数属于工程建设款,拖欠时间也比较长,一般都在3-4年以上。

三、债务变化趋势

对债务的走势做预测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由于数据不足,我们很难运用统计方法,比如时间序列分析法做出定量分析。这里我们只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依据宏观经济走势,定性地对负债增长速度、债权人结构以及用途做一些分析。

乡镇负债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乡镇财政的收支缺口。由于经济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相对稳定性,故负债增长速度又主要取决于支出的增长速度。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支出的主体是干部教师工资,负债增长速度取决于工资增长速度。如果工资增长速度过快,乡镇的债务也增长快,反之亦然。很多地区推行的“工资由县级统筹”的做法缓解了乡镇财政支出的压力,这些地区乡镇债务的很大一部分源头应该可以得到遏制。发达地区乡镇的债务主要是基础设施融资性债务,其增长速度主要由公共产品投资额的增长速度决定。从目前形势来看,雄心勃勃的“东南沿海”工业园区建设、大路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势头正方兴未艾,这可能会刺激债务的增长。发达地区大搞投资环境建设,实行“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战略,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则普遍推行“赶超”发达地区的战略。在这种战略的主导下,中西部地区乡镇政府被迫效仿发达地区,提供大量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以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高且经济效益见效慢,如果乡镇受到的强制性压力不能够得到减弱,便有可能重蹈覆辙,像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办乡镇企业一样,导致负债急剧增长。一言以蔽之,“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有可能刺激乡镇政府(既包括中西部地区的,也包括东部地区的)举债,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从负债用途来看,短时期内,乡村债务的结构不会改变,即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完成上级政府规定的税费任务和发工资为主,东部地区的负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不过,正如上面所言,中西部地区的乡村负债用途还涉及一个竞争压力的变量,在强外部压力下,其使用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从债权人来看,由于国家支农力度的减弱,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乡村的资金将越来越依赖非正式渠道。乡村债务的债权人主体逐渐由银行向私人转变,拥有雄厚资本的个人谈判地位将逐步升高,对社区事务的控制权日益扩大,这是我们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

四、债务风险分析

(一)风险分析指标

由于目前还没有用于乡村债务风险分析的通用指标体系,这里借鉴国债风险分析指标,然后对国债风险分析与乡村债务风险分析之间的差异做出说明。

1.债务依存度。指当年债务收入占财政(财务)支出总量的比重,反映财政(财务)支出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财务)支出过分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财务)处于脆弱的状态,并对财政(财务)的未来发展构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常用这一指标衡量国债规模的合理性,认为债务依存度不能超过20%。

2.债务率。指一定时期内债务余额相对于财政(财务)收入的比例。该指标可以衡量财政(财务)的偿债压力。比例越高,说明乡村的还债压力越大。

3.偿债率。指年度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财务)收入的比率。对于乡镇来说,偿债率等于年度债务还本付息额与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对村级组织而言,村偿债率等于当年村级组织还本付息额/该村级组织财务收入总额。

除了借用3个国债指标之外,结合乡村实际,还应该计算农民人均负债额和债务负担率。农民人均负债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乡级或村级债务余额农民人均额;个人债务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乡级或者村级债务余额人均额相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有学者提出,个人负担率(乡村两级)不宜超过10%(牛竹梅,2002)。

(二)风险分析结果

偿债率是按已支付的还本付息额计算,由于所调查乡镇实际还本付息很少,这个指标对乡镇没有多大意义。本文主要用债务依存度、债务率、农民人均负债额、农民个人负担率分析其债务风险。对村一级还使用偿债率指标。

1.乡村财政(财务)支出,尤其是乡镇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较高,不少年份超出警戒线。根据农业部的调查,1998年乡镇政府债务依存度为10.98%,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还没有超出20%的警戒线。但从我们的调查样本来看,每个乡镇都在一些财政年度超出警戒线。B乡年年都借债,债务依存度总体非常高,平均为39.6%,1996年以来,有4个年度大大超过了警戒线,其中1999年更是高达92.4%,这意味着该年度B乡基本上依靠举债度日。A乡有2个年度的债务依存度大大超出了警戒线。C镇有2个年度超出了警戒线。但是从总体上看,财政收入差的乡镇比财政收入好的乡镇债务依存度高,超出警戒线的年份也多。村级财务的债务依存度有些年份也很高,大大超出了警戒线。

资料来源:根据实地调查资料计算

2.乡村债务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债务清偿能力高低不等。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债务率都比较高,尤其是B乡,1999和2000年债务余额连续两年超出财政总收入的2倍。A乡从1996年以来,年年借新债,没有偿还任何债务,债务率逐年上升,4年时间内负债率提高了35倍,年增长143.2%。C镇的债务余额很大,但由于财政收入基数大,收支状况好,故债务率相对较低,有很强的债务清偿能力。依据债务率,我们可以对乡村进行划分,像B乡和F村这样的乡村,债务余额超出年财政(财务)收入数倍的地方,属于根本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乡村;C镇和G村债务量虽然大,但是财政(财务)收入基数也大,可以安排债务清偿资金,属于完全有能力偿还所欠债务的乡村;A乡和E村介于两者之间,属于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可以偿还部分债务的乡村。

3.村偿债率反映出欠发达地区村级偿债负担更重。在村偿债率上,除了个别年份,E村和F村两村都要高于G村,近几年更是如此。从实际情况看,G村还款能力强,目前只有16.5万元债务余额,而F村债务余额则高达30.4万元,再加上F村的财务收入仅为C村的1/5-1/4,所以F村的债务负担更重。

4.农民人均负债额和负担率大幅度提高,负担比较重。由于债务增长速度过快,农民人均负债额迅速增加。B乡6年内人均负债额增加了3倍,年均增长20.1%;A乡年均增长39.5%;C镇年均增长57%。由于债务增长速度高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所调查乡镇农民个人的负担率提高得非常快。A乡在短短4年内,负担率提高了6.5倍,年均增长59.7%。结合其他地方的统计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乡级财政和村级财务对债务形成了较高的依存度,且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有些乡镇已经到了“不举债难以为继”的地步,称其为“负债财政”或者“讨饭财政”丝毫不为过。在这些地区,债务对乡村组织形成了沉重的负担,迫使乡村负责人纠缠于债务事务当中。乡村债务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债务清偿能力有高有低。有些乡村完全没有能力偿还所欠债务,有些乡村通过努力可以偿还部分债务,有些乡村则完全有能力偿还所欠债务。从农民个人负担率来看,总体的负担都较重。这就是说如果债务不能够通过其他渠道化解的话,债务将对社区农民构成严重威胁。从几个指标的发展趋势来看,都呈现出增长态势。这说明,无论是东南沿海,还是中西部地区,乡村债务的风险都在增加。债务危机的苗头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年份都已经出现,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理,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在内的广大乡村势必陷入深重的债务危机当中,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挑战。这个判断的政策含义是,治理乡村债务迫在眉睫!

根据国债衡量指标,我们对乡村债务的风险做出了上述分析。不过,无论是债务结构还是债务约束,乡村与国家都存在本质的差别,比如:(1)乡镇可以向上级政府转嫁债务。(2)乡村组织有可能找机会和借口逃避债务,而国家一般不能这样做。(3)也许更为重要的是,银行是乡村债务的主要债权人,而金融部门本身预算软约束以及银行和政府的特殊关系导致银行贷款对乡镇政府部门形成的约束力很弱。调查中发现,很多乡村干部甚至不把金融部门贷款计算在乡级债务之内。所以,债务所产生的压力以及风险都可能要比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出来的要小。这些差异也为分析乡村债务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即如何确定乡村债务的适度规模,以及建立乡镇(更广泛一点讲是地方)公共债务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五、负债效应分析

现有不少关于债务问题的研究内含了乡村负债都是不良债务的假设,把负债看作是一种导致地方社会福利恶化因而必须加以禁止的现象。但事实上,对负债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分析可能并非那么简单。乡村债务的大量发生与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基层政府推动现代化的责任增大有关。资金稀缺长期以来一直是制约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负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资金不足的困难,成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融资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仅靠市场的力量已远远不够,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后进的国家,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和作用,而适度的赤字和债务政策则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不能举债,而是债务必须保持适度规模。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债务规模过大,导致债务风险不断加大。债务依存度太高,表明乡级财政和村级财务的运转越来越依赖负债筹措资金。偿债率和债务率过重,则表明财政的偿还压力太大,影响正常的公共支出活动。农民个人负担率高,会对农民负担构成威胁。沉重的债务压力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顺利运转,减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以及投入。乡村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跑借贷、应付支出,或者被迫用于应付债权人的逼债、告状、上访和打官司,导致公共管理工作投入的减少。同时,由于负债过度,教师、干部的工资难以及时足额发放,影响了广大教师、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可能会导致乡村公共权力机构或组织的瘫痪。还有,在没有偿还渠道的情况下,负债便对社区农民构成了严重威胁,可能导致农民负担反弹,侵蚀税费改革的成果,或者持续拖欠,导致政府的信用和形象受到严重损坏。

【关键字】债务规模债务结构债务风险负债效应

乡村债务范文篇4

全区乡镇间接债务,总额为291万元,乡镇平均8.82万元。其中:为个人担保债务额172万元,占59.1%;为其他单位担保债务数额84万元,占28.9%;为所属企业担保债务数额35万元,占12.0%.乡镇债务构成:一是兴建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支出形成的债务,为7564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57.4%.其中:学校建设欠债4875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64.4%;道路修建欠债2176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28.8%;民政优抚欠债91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1.2%;计划生育欠债57万元,占0.8%.二是弥补基金会资金缺口3015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22.9%.其中:历年乡镇政府借款1884万元,占62.5%,呆坏账1131万元,占37.5%.三是兴建政府办公楼、住宿楼等其它开支1154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8.7%.四是借款兴办企业972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7.4%.五是弥补日常开支476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3.6%.(二)村级债务基本情况在村级债务总额5070万元中,直接债务为4959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97.53%,担保债务为111万元,占2.47%.村级债务分布。全区村级直接债务总额4959万元,村平均债务9.9万元。如果以乡为单位分类,村级债务最多的乡总额高达1070万元,最少债务的乡总额为4万元。表2是以乡镇为单位计算的村级债务分布情况。

表2以乡镇为单位的村级债务分布情况负债额(万元)50以下50~100101~200201~300301~4001000以上总额平均

乡镇数(个)10866214959万元9.9万元

乡村债务范文篇5

一、乡村债务的现状和特点

大体说来,我国的乡村债务形成于20世纪后20年到农村税费改革前。1999年,中央提出把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的清理作为当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乡村债务化解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部分地区,乡村债务还有蔓延和增加之势。至于全国乡村债务总额是多少,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2003年有关研究机构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估计全国乡村债务总额不低于6000亿,其中村级债务有4000亿,全国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50万,每个村负债57万元。许多个案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个估计。

从构成上分析,乡村债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乡村负债面广。有资料显示:全国65%以上的乡村负债,中西部不发达地区负债面更大;二是债务规模大。据测算,2004年全国乡村债务总额已经超过长期建设国债总额,债务严重的地方,不仅旧债无力偿还,而且新债还在不断增加;三是不良债务多。债权中有超过60%的不良债务,尤其是村级债权中80%左右为农户欠款和村办企业欠款,回收难度大,有相当部分已成为呆账、坏账;四是借债利息高。除了部分按国家规定金融利率借款外,还有大量的集资借款,年息一般在1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30%;五是债务结构复杂。债权人涉及个人、上下级单位、企业、金融部门等,涵盖许多方位。债务类别有借款上项目的,有兴办公益事业的,有应付达标竞赛的,有垫付税费的,有拖欠乡村干部和教师的工资等等;六是逾期债务多。乡村债务有2000年以后形成的,但绝大多数是2000年以前形成的,且所占比例较大。新帐旧债,日积月累,数额越积越大;七是依存程度高。据专家测算,2004年全国乡村债务占当年GDP的比重已经接近10%,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了30%;八是化解难度大。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村两级收入减少,尤其是村级缺少了重要的收入来源,许多村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尚有困难,根本无力化债。

二、乡村债务的影响和危害

乡村债务问题,表面看它是乡村经济问题,其实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对整个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危害不可低估。

1、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大量的债权不能回收,大量的债务不能偿还,导致日益增长的乡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与不断萎缩的乡村财政供给能力的矛盾,削弱了乡村发展的潜力。由于大量贷款不能按期偿还,金融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放贷形成信用危机,许多利民生产项目因资金制约得不到启动和建设。

2、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由于乡村债务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诱因,很多潜藏、累积的矛盾在这个诱因下不时显露出来,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上访、冲突、诉讼事件数量增多。

3、削弱了乡村组织的战斗力。严重的债务,使一些农民对乡村组织能力的怀疑和不满加重,政府的信誉下降,一些乡村组织的威望大打折扣,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降低,村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有边缘化的倾向。

4、挫伤了干部工作激情。许多干部深感“穷”家难当,劳心劳力劳神,工资报酬低,办公经费捉襟见肘,开展工作处处受制。债主的频繁追讨,牵扯了乡村干部的大量精力。

5、降低了农民的建设热情。许多农民欠缴税费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积极纳税的农民认为政策有失公平,老实人吃亏,消极欠税户占了便宜,建设村庄的积极性下降,致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工作难以开展。

三、乡村债务的成因分析

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既有政策层面的,也有管理层面的,包括了体制、政策、管理以及经济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直接原因和体制原因两个方面。

(一)乡村债务形成的直接原因

1、盲目投资负债。一些乡村组织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盲目举债上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兴办企业,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2、垫付税费举债。由于农户拖欠税费逐年增加,乡村集体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刚性任务,高息集资或向银行借款垫付上交税费。

3、竞赛达标欠债。农村“普九”、义教、后进村转化、小康村验收、计划生育、党建、乡村卫生等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活动,硬件指标较高,乡村无资可投,只能向农民集资或高息借贷。

4、班子无力借债。一些乡村班子软弱无力,班子成员素质较低,工作开展不起来,对上级布置的任务消极应付,不惜借债,甚至有极少数乡村干部为一己私利,借机举债,中饱私囊。

5、收不抵支生债。乡村集体收入越来越少,支出却有增无减,财政转移支付又杯水车薪,加之乡村财务缺乏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以至入不敷出。

6、高额利息增债。乡村债务中有50%以上为高息借贷,因不能及时还款,导致息转本,“利”越滚越多,债越积越大。

(二)乡村债务形成的体制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导致形成了城镇由政府供给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农村以农民自给为主导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从一些地区的乡村债务构成可以看出,兴建公共设施和提供公共产品形成的债务约占债务总量60%以上,表明乡村运转收支缺口很大。随着分税制实施,上级政府在财权“强干弱枝”的政策导向下,纷纷将财权上收,基本事权下移,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极不对称。据首都经贸大学有关学者测算,2006年我国县乡两级以38%的财政份额,来提供94%的国土面积和71%人口比重的公共服务。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农村税费改革前,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村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乡村组织担负着更多超过其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职责。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只能走向农民摊派和负债的路子。

其次,农村税费改革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不断加大。上级政府的摊派不仅体现在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对基层政府下达兴办企业和财税收入等经济硬指标上。有些地方是要求乡乡办厂、村村冒烟,消灭“空壳村”,乡村只好举债兴办企业。除此之外,为了改善经济环境,上级政府对农村公共基础建设往往也下指标、泼任务,搞行政命令,虽然是“国家投一点,地方出一点,群众集一点”,但因财力有限,前一点杯水车薪,后两点也只好举债。

第三,乡镇机构改革前,臃肿的乡村机构,庞大的乡村干部队伍,沉重的农民负担,也是导致乡村债务剧增的一个重要因素。税费改革前,农民除了上缴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外,还有各种集资摊派,特别是县乡机构的膨胀,财政供养人员包括村组干部的过度增长,远远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于是分摊到农民头上的负担逐年增加,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税赋都远远超过了其经济承受能力,自然,农民拖欠、尾欠税费现象就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当时体制原因,乡村组织为了完成任务,只有向信用社和民间大举借贷垫付税费款。

第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应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但从农村实践看,政府始终起着主导性作用。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政府可以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不断增加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使财政本身有自我扩张的需要。同样,政府自身利益也有膨胀和扩张的需要。从我国政治体制方面的制度安排来看,农村还缺乏本辖区公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偏好表达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乡村组织往往就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志为主,上级政府摊派的大量事务,无论是否适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下级都必须想办法完成。为了完成任务,在资金短缺条件下的负债运行就成为常态。

四、乡村债务的化解对策与途径

为了实现化解工作的突破,明确债务偿还主体、理清偿债责任、规范债务清偿行为成为必需。而从债务发生原因出发,探析债务承担主体及化解方法则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一)用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村债务化解

用发展的手段化解乡村债务是最积极的办法。只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镇财政收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乡村债务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发展乡村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应坚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效益,打造特色,提升竞争能力的原则。突出发展工业,用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挖掘工业经济的发展空间,释放工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大幅度提高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壮大经济实力。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要用工业的发展来带动农业,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加销一条龙的地方特色,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乡村干部积极发挥“双带”作用,实行富民工程。在工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更多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群众,促进财政增收,推动乡村债务的进一步化解。

敖汉旗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旗现有15个乡镇(乡镇机构改革前30个),225个行政村(改革前318个),60万人口。本世纪初期,经济比较困难,截止2002年,乡村两级负债较为严重,其中乡级负债近1.3亿元,村级负债近1.5亿元,财政更是捉襟见肘,2001年全旗财政收入只有5373万元,仅旗乡两级欠发干部和教师工资近1.2亿元。几年来,通过全旗上下准确认识和把握旗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实施了以群众增收和财政增收为根本目标,突出招商引资,突出项目建设,突出工业经济,突出科技推广,突出社会和谐,突出打造强乡强镇,强力促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实现旗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农业经济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生态建设由生态效益主导型向经济效益主导型的转变,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GDP完成了38.6亿元,财政收入实现2.48亿元。一批强乡强镇开始涌现,有5个乡镇的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元,2个乡镇的财政收入超过4000万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乡村债务化解工作,2002年以来,三次制定化解债务方案,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截至目前,全旗乡级债务已化解近48%,村级债务已化解近46%。在上级的支持下,除全部补发了旗级欠发工资外,旗乡两级财政投入53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乡镇因欠发工资形成的债务。目前全旗已有近30%的乡镇和近35%的村实现了无债务。乡村两级工作不仅实现了正常运转,而且有能力贯彻落实旗委政府各项工作部署,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旗上下干事创业谋发展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发展的后劲越来越强,社会事业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快,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必须把化解乡村债务作为一个地区的重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只有最大限度地化解乡村债务,乡村才能摆脱包袱,轻装上阵,加快发展。

(二)用政府的惠农政策扶持推动乡村债务化解

在分清债务责任的前提下,上级政府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乡村债务的化解。

1、切实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只能维持乡村干部的基本工资及日常办公支出,这种状况不改变,乡村债务化解工作将很难走出困境。要使村一级的收入不仅可以吸引农村能人出来担任村干部,而且有维持乡村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经费。对乡村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展农田水利、道路建设以及兴办公益事业所形成的债务,应逐年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专项用于化解债务。相应地,应由地市以上政府统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包括教师工资。有条件的地方,应由县级统筹发放五保户供养、村主要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民兵训练和征兵费用等。

2、出台化债金融政策。对乡村原借贷银行和信用社资金、财政周转金、农发基金等形成的债务,进行分类核定登记,用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建设投入形成的负债,要在同金融等相关部门妥善协商的基础上,逐步给予扶持性豁免;其余部分停息挂账,签定协议,待乡村经济发展后逐步偿还。

3、明确乡村产权上划与债务随转政策。教育上,因“普九”建校、义教达标、配套仪器等形成的乡村债务,应随教育事权和学校产权的上划全部划转。电力上,由乡村两级集资和借贷置办的电力资产,也应随着产权的划转而划归电力部门,由其负责偿还。

4、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入政策。中央、省级政府应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重点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公共财政在城乡之间具有“普惠性”。在“三农”支持上,应改变过去“达标升级”、“资金配套,上级补贴”的传统做法,分区域、分步骤、求实效地扶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安排项目时,上级部门须足额安排资金,不能留有缺口,不再要求乡村组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不再给乡村增加经济负担。

(三)用灵活的思维和方法推动乡村债务化解

要加快乡村债务化解速度,就要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充分挖掘各具特色的化债办法。

1、清算核销化债。认真开展财务清理,逐笔核实债务,对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侵占集体资产、收入不入帐和重报、虚报支出等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清退,挤掉债务水分。债权单位已经撤销,不存在或者债权人主动放弃追索的债务,应按规定程序予以核销。

2、清收债权化债。对单位和干部职工拖欠乡村集体款项、乡村企业承包款等加大清收力度。同时,积极稳妥做好税费尾欠的清收工作。要对农户税费尾欠进行核实、归类、登记,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坚决予以核销;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确无完税能力的贫困农户,履行法定程序予以减免;对一次性缴清有困难的,制定分期缴纳计划;对确有偿还能力,但仍无理拒缴的,进行说服教育,并辅之必要的法律手段,依法清收。

3、盘活资产化债。对乡村企业、基地、闲置房产、小型水利设施和机动地、林地、“四荒”等资产资源,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等法定程序,进行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综合开发利用,盘活存量资产,变“死”为“活”,变“废”为“宝”。

4、降息免息化债。乡村集体所欠的高息借款,按规定调低利率,本息剥离,不计复利,重新换据,分期偿还。以往已付息的高息部分,应抵冲本金。对既不重新办理借据、也不退息的个人,应制定相应政策强行减本下账;对乡村借款实行先还本后付息;对债权人自愿放弃借款利息的,优先安排偿还本金。

5、划转债务化债。对以乡村集体名义为企业借款形成的债务,将相关债务直接落实到企业。企业已合并、转制的,债务应随之划转,或从租赁收入中划转偿还;对挂靠乡村集体的民营企业,应与脱钩,其债权债务由民营企业承担处理;企业已倒闭而形成呆死帐,按政策申请核销,或先行挂账。

6、结对抵冲化债。对乡村集体、乡村干部、农户、企业、金融部门等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三角债、多角债,要通过沟通协调,在共同认可的基础上,自愿协商,结对重组,将乡村集体从债务链中解脱出来。

(四)用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乡村债务的化解和防范

1、调整政府事权财权。政府转变职能,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再参与或干预兴办企业,不再给乡村组织下达招商办企业等硬性经济任务指标。重新划分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上的供给责任。把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全国性公共产品供给责任从乡村两级收归上级政府,尤其是要强化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供给责任。兴办公益事业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举债搞建设。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在强调重德才、重政绩、重民意前提下,大胆选拔懂经营、会管理、能带头致富,特别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进入乡村班子。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建立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决策程序,特别是乡村重大决策、投资建设项目等,坚持实行“一事一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3、切实减轻乡村负担。明令禁止向乡村集体摊派和强行征订各种报刊书籍,取消各类由乡村集体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要求乡村组干部参加的培训班和各种会议,其学习、培训、会议费用应由举办单位承担,禁止一切向乡村乱收费和转嫁负担的行为。

4、深入推行减员节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超编人员,严格控制村组干部的职数。巩固撤乡并镇成果,积极开展撤村并组工作,推行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和村干部兼任村民组长。规范村组干部报酬,减少乡村管理费用。

乡村债务范文篇6

一、核实债务数额

1.核实村级债务。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去年村级债权债务清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特别是截至20*年12月31日的村级债权债务项目和数额,要逐村逐项审核,切实明确债权债务数额。

2.全面清理乡镇债务。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对20*年12月31日以前乡镇政府(含“七站八所”)的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并分级审核。

3.严密监测乡村债务。市、区县(市)、乡镇财政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分别对乡镇债权债务和村级债权债务进行分类,逐项登记造册,建立债权债务台账和电子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建立乡村债权债务数据电子管理系统,设立债务警戒线,及时记录和反映乡村债务动态,对乡村债务及其风险进行监控和评估。

二、坚决制止新增债务

1.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行为。不准以任何名义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弥补收支缺口;不准为任何单位贷款提供担保或抵押;不准采取由施工企业垫支等手段上项目;不得举债兴建工程;不得滞留、挪用对村级组织的补助资金;不得举债发放干部职工工资、津贴、补贴及解决办公经费不足;不准铺张浪费或随意增加非经常性支出;不准直接或变相向村级组织转嫁负担。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一经查实,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2.严格乡村财务管理。要精简人员,压缩开支。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切实精简机构和人员。严格控制村组干部人数,提倡村支两委交叉任职、村干部兼任片、组长。各地要以县为单位建立规范的村组干部误工补贴制度。要深化和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按照“保工资、保重点”原则,严格乡镇支出程序,严格控制开支标准,规范支出范围。要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行“村账乡代管”制度,实行会计电算化,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重点抓好村级民主理财相关制度建设。要严格财务预决算管理,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原则,做好乡村财务预决算,强化乡村预算约束。要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不准超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上限控制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不得强行以资代劳。

3.确保乡村组织低限运转。市、区县(市)财政严禁截留挪用乡镇和村级的转移支付资金,确保及时足额落实和拨付到位。从今年起,进一步加大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村级低限运转保障机制,保障乡镇低限运转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办公、维修、会议、交通等公用支出,进一步完善乡镇控制开支的具体措施。具体标准是:小规模村3万元以上,中等规模村4万元以上,大规模村5万元以上。

4.切实减轻基层经济负担。各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严格按照“谁办事,谁拿钱”的原则办事,不留资金缺口。对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排的涉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开发项目,必须足额安排资金,原则上不得要求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安排项目配套资金。区县(市)、乡镇要建立项目预审机制,凡超出乡村承受能力和当地农民收入水平、违背农民意愿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上马”;不得让乡村负债搞建设,更不能搞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不得开展要求乡村和农民出钱出物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验收活动;不得面向乡村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和部门庆典活动;不得对乡镇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不得向乡村摊派报刊、书籍征订任务,每个村500元报刊订阅费用采取由县财政统一付款的方式,禁止村级超标准订阅报刊、书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计划生育、维稳、民兵训练、征兵、强制性动植物防疫等涉及基层的具体工作,要足额安排工作经费,不得把经济负担转嫁给村级组织,也不得额外增加村级组织的经济负担。

三、积极稳妥地化解债务

1.明确乡村债务处理原则。处理乡村债务要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着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村干部工资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属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具体问题处理中,对拖欠乡村干部的工资、补贴和奖金,个人垫付的办公、差旅、接待、租车等费用,一律只还本不付息;对自立项目、超标准为干部职工发放福利、补贴和奖金所欠的个人款项,应在清理核实后冲销,不列入债务范围。

2.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制订化解乡村债务的工作规划,继续采取清收还债、核销减债、结转冲债、剥离消债、降息压债、筹资抵债、变现还债、节支化债等多种办法,多策并举,积极开展债务化解工作,确保化解乡村债务目标落到实处。

3.妥善处置乡村债权。要运用组织纪律和司法手段清收单位和个人对乡村的借款或占用的流动资金,严厉打击逃债行为。要稳妥清收历年农业税及其附加尾欠,对农户认可的农业税及其附加尾欠,经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该减免的要坚决减免,能豁免的应予豁免,应该清收的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组织清收。在中央关于处置乡统筹村提留尾欠新的政策出台前,要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暂停清收乡统筹村提留尾欠的有关规定。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今年起,区县(市)政府要利用现有政策,整合现有资金,从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建立偿债基金,对乡村化解债务的重点项目按比例予以补助。市财政从今年起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专项奖励资金,奖励在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中取得突出成效的单位和个人。各区县(市)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奖励资金。

四、切实加强对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领导

1.强化组织协调。市委、市政府成立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分管领导、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农村办、市财政局、市农村经营管理局、市委组织部、市纠风办、市审计局、市人事局、市发改委、市法制办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农村办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市财政局、市农村经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并从相关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日常工作班子,负责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的日常综合协调、检查、督导和考核工作。各区县(市)也要组建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部门配合。市、区县(市)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扎实做好这项工作。农村办、财政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指导、督查作用,推动各项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纠风部门要严肃查处乡村违规举债行为;财政部门要足额安排和督促对乡村各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及时拨付,保障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偿债基金、奖励资金、债务监测经费和日常工作经费,实施对乡镇财政收支的监督管理,落实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专项基金;组织人事部门要建立和推动落实控债、化债综合考核机制,并负责将考核结果与县乡党委、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晋级、晋职、评岗、评优紧密挂钩;审计部门负责乡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对下拨到乡村的专项资金审计;经管部门负责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和村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发展和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开发项目的审核;法制部门要负责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处理涉及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问题的行政复议。

乡村债务范文篇7

各乡镇党委、各有关部门:

根据党的**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中“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措施和办法”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将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决策,纳入发展大局通盘考虑。近期将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清查认定、审计核实,在锁定乡村负债的基础上,狠抓化债目标任务的落实,全面展开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工作。为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现就“化解乡村债务”调研阶段工作安排如下:

一、充分认识化债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化债工作的领导

当前,乡村两级债务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县委责成组织部门牵头,成立了由监察、财政、审计、农业、信访及八个乡镇参加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摸清底数、分类推进、控制新增、积极化解”的方针,统一领导“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在各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组,集中精力,专门开展此项工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化债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消除账多不愁的消极思想和新官不理旧帐的错误观念,从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出发,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减债就是政绩”,“还债就是树造和谐、打造诚信”的观念,建立工作组织,落实责任人,抽调工作人员,保证工作经费,积极主动配合,确保顺利开展化债工作。

二、明确工作目标及时间,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村级债务核定调研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对全县101个行政村的村级债权债务进行一次全面的彻底清查梳理、核实认定、细化分类;在此基础之上,逐类研究并分别提出化解建议,供县委、县政府参考决策。

村级债务核定调研下乡工作4月2日启动,要求于4月末之前完成。

三、调研方式由点及面,全面掌握村级债务基本情况

调研采取点上剖析,面上清查,逐项研究化解措施,形成统一建议性意见的方式进行。即工作组在全县101个村中,选择部分负债较多、问题较多、债务较为复杂的村和近年以来在村级债务化解工作中措施较为得力、成效较为突出的村作为试点,先期集中对村级债权、债务形成的原因、现状、类别等进行集中剖析、清查、研究、梳理,掌握基本情况后,制定统一方案、表册,分组按乡镇逐村分类核对、彻底清查,归类汇总;同时将就化债问题组织各种形式座谈会,发挥政府职能,启用民间智慧,汲取化债效果好的经验作法,研究制定统一的化解建议意见。

四、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确保调研工作步调协调一致

“化解乡村债务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中既有主要职责,又有具体分工,各单位在工作中,既要强调分工,又要突出合作,围绕调研工作的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及具体分工为:

组织部负责全面工作。具体负责工作总体安排部署,抽调人员,组织会议,调度、协调各部门工作。财政局全面负责业务工作。具体负责拟定方案、制作表格,划分小组、业务分工,提出要求、明确职责,细化分类、核实认定。负责进行汇总,掌握乡村债务全面情况,结合财政工作组织研究化解措施,逐类提出具体化解方案。监察局负责对乡村债务核实认定和化解工作公平公正的监督。审计局负责对乡村债务核实认定的监督。农业局负责对乡村债务核实认定和研究化解工作。信访办负责研究解决在乡村债务核实认定和研究化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信访及苗头。

同时各部门抽调的具体工作人员,要按分工要求具体从事对乡村债务的核实和研究化解工作,结合本部门工作要负责提供相关资料及信息,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主动高效完成本部门分担的业务工作。工作人员要绝对服从此项工作业务负责部门的领导,并确保高质量完成分担工作。

各工作组在核查过程中要注重对每类债务化解措施的收集、研究和总结,要对各村债务及各组的调研情况进行总结汇总,并提出本组统计债务的初步化解方案。

各乡镇负责积极主动与“工作组”对接,按工作组要求抽调精干力量,提供翔实、准确资料,对债务的真实性负责;按要求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及届时的组织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具体参与对乡村债务的核实和研究化解工作,结合本乡镇实际要积极提出参考意见建议,主动高效完成本乡镇分担的业务工作,工作人员要绝对服从此项工作业务负责部门的领导,并确保完成分担工作。

五、严肃纪律,保证效率

工作组要克服一切困难(星期不休),按时完成分担任务。工作人员在从事此项工作期间,原则上脱离原工作岗位,听从工作组安排,有事须向此项工作业务负责领导请假,不得擅自脱岗。对工作不利和不遵守纪律的工作人员,工作组将要求该单位及时招回,另换人员。

要保持低调调研态度,本次统计核实村级债务,只是为制定化解村级债务责任目标而进行的一次前期调研活动,不涉及查任何人、查任何事,同时县里及乡镇目前尚没有任何相关化解资金及政策。对群众询问,要客观解释,确保当前平稳状态,避免引起群众骚动及上访现象。

要保持严谨负责的调研态度,核实工作要辨伪求真,分类登记工作要细致耐心,不得擅自篡改数字,不得有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工作人员要对了解的情况保密,不得传播、透露、散布除“领导小组”定性并公布以外的任何数据及信息。

工作人员要讲究工作态度和方法,不要给行政村和村干部造成负担和压力。

乡村债务范文篇8

一、乡村债务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2173个自然村,全区人口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耕地面积163亩,2006年,全区粮食总产9.69万吨,农业总产值7.1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8元。截止2000年底,8个街道办事处债务总额53295.70万元,村级债务总额14369.92万元。乡村债务的特点:一是涉及范围广。全区214个村委中有193个村委负债,占总村委数的90.2%,无债村委只有21个,仅占总村委数的9.8%。二是负担额度大。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都有负责,村委平均负债66.22万元。人平均负债659元,亩平均负债1210元。三是来源结构复杂。既有向银行、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的借款,又有向单位、个人的借款,还有拖欠村干部工资等。债务类别主要包括兴办企业、垫付税费、管理费用、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及突发事件支出等。四是债务利息高。除了部分按国家规定的金融利率借款外,还有部分借款借贷率较高。

二、村级债务产生的原因

(一)村级经营性投入形成的债务。主要是原村集体投资兴办企业以及企业亏损、倒闭形成的历史欠账,再加上企业改制时村办企业银行贷款、集资、举债等形成的债务最终划归村集体承担,这些债务给村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全区村级经营性负债5356.58万元,占总债务的26.08%。

(二)完成上级要求达标任务形成的负债。村级为完成“普九教育、文明村建设”等各种上级达标任务及村级兴办公益事业形成的负债。如册山街道办事处沙沟小学投资100余万元,资金大部分由村支付,上级补助很少,至今仍有1/3以上的欠款。

(三)村级支付管理费用形成的负债。多年来村集体为保持自身运转形成的欠账,特别是免收农业税附加“三提五统”后,有的村居无收入来源,只能靠借款维持正常业务。主要包括:一是村级为支付村干部、代课教师工资和支付干部退休金形成的挂帐负债;二是会议费、办公经费等非生产性开支造成的负债;三是发放给村民的福利等,共计1422.82万元,占总债务的6.9%。

(四)支付信贷利息等其他形成的债务。村级经营形成的债务及其它借贷利息又转成新的债务。村集体承担高额借贷利息,从而加大了村级经营成本,增加了村级债务。

除此之外,国家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与加快农村发展客观需求反差大,村级债权清收不力,集体经济薄弱等都是造成村级负债的重要原因。

三、村级债务的危害性

农村债务对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对农村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在:

(一)大量债务的存在,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产生信用危机。由于村级债务长期得不到化解,欠下金融部门的贷款不能按期偿还,形成金融部门不良贷款,使金融部门不愿向农村继续放贷,农村因资金制约而许多利民工程项目得不到启动和发展。二是投入不足。村级多方筹措资金首要是进行偿还债务,连维持村级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更谈不上对农业投入和发展村级经济。投入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没有投入,农村经济只会退不会进,后果堪忧。

(二)大量债务的存在,影响村级正常运转。村级存在大量的债务长期得不到化解,村干部经常被法院围追堵截,导致村级无法正常运转,严重影响农村工作的正常秩序。村级干部疲于应付债务,心中不免泛起烦乱不安和畏难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大量债务的存在,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村中的形象。村级债务是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缩影,如长期存在得不到化解,就会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不到贯彻落实,就会使政府在农民中的威望受损,使农村工作陷入被动。

四、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搞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区全面减免农业税后,村级还债能力相对弱化。为此,对核实后的村级债权债务,要积极稳妥地逐步化解,具体化解方式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要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大胆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决不能通过增加农民负担来化解债务,而是要通过发展与改革,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等途经来解决村级债务问题。就当前村级债务形成的原因、现状和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村级债务:一是防范村级新债务的产生;二是化解旧债务。

(一)防范新债的途径

1、夯实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建立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发挥村民代表作用,严格规范决策程序,坚持实行“一事一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健全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债权、债务、资产全面锁定,坚决杜绝新债的产生。

2、规范政府行为。兴办任何企业,不应有政府行为,政府只能是从政策上扶持、从环境上创造、从工作上协调。同时进行集镇建设和其他公益事业要更多考虑自身的承受能力。另外,政府及部门不能再以“达标升级”、“资金配套”等要求迫使村级组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3、强化村级财务监督机制。严格坚持农村财务“四监管”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拒绝不合理支出。

(二)化解旧债务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村级债务化解的好坏关系着农村基层组织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各级和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人到各村居调查了解,对每项债务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办法,根据各自村居不同情况,制订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责任到人,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抓出成效。

2、认真清理核实,分类化解债务。首先对非常债务要进行剥离。对村级直接借贷形成的历史债务,凡不是为农民办事的,应当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债务人,不能将债务转嫁给村集体。如村集体为村办企业借(贷)款形成的债务应直接落实到企业,村集体为村办企业或个人担保形成的债务,经债权人同意可解除村集体担保责任;对确属用于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借贷手续齐备、使用开支合理的,可用村集体经济收入逐步偿还;其次,对不正常的高息要按国家规定的同期利率重新计算债务利息,由此可甩掉部分不合理的农村债务。

3、加大清收力度,化解部分债务。对村民欠村的欠款进行核实、登记、归类,对不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要予以核销,不得再向农民收缴,对符合减免规定的税费尾欠,要给予减免。对挂靠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个人或外单位兴办的企业,要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脱钩,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对企业有经营能力却拒不偿还欠款的,可采取依法清收的方式,强制清收。

4、以村级资源化解债务。在征得绝大多数村民同意的前提下,公开拍卖、租赁、承包机动地、荒地、荒山、林地等集体土地资源的经营权,以拍卖、租赁、承包所得的资金用于清偿村级债务。

5、通过债权债务划转、整合、重组或依法核销等办法化解债务。对由于完成国家下达的达标任务所形成的债务,应有国家承担一部分债务,由国家财政出资负责化解。如“普九”债务可以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由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款项来偿还。由于多年沉积,对于确定形成无头账的,建议金融部门给核销一部分债务。

乡村债务范文篇9

一、主要成效及作法

梓潼县是我市典型的丘区农业县。截止2001年底,全县审计锁定的乡村两级债务额为22169万元,平均每个乡镇693万元。至2004年底,已化解债务3197万元,占锁定债务的14.4%,平均每年化债5.3%,乡镇平均化债99.9万元,化债实绩名列全市前茅。

1、党政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梓潼县乡村两级债务负担水平在全市相对较低,但债务矛盾却非常突出,绝大多数都是欠单位和个人的款项。为解决好这个问题,维护好农村稳定,梓潼县委、政府从2002年开始,即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每年初对化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下达目标任务,平时检查督促,年终逗硬考核。今年4月,县委政府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工作的意见》,召开了专门会议,对绵委发〔2004〕13号文件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具体安排,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乡村债务的审计锁定。各乡镇党委、政府也普遍敢于正视问题和压力,主动工作,千方百计在增收节支、收回债权、发展经济等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

2、创新工作方法,努力回收债权。

化解债务必须首先回收债权。在具体工作上,他们将农户历欠、单位欠款、合作基金会借款作为清收重点。在具体方式上,一是对欠款项目进行清理,取消了不合理项目,对确有困难的农户实行了减缓免;二是通过加强宣传,帮助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增加农民和集体经济收入等措施,赢得干部群众的理解,自觉交纳欠款。三是通过与信用社联手,对暂无能力交纳欠款但又有一定偿还能力的债务人,由信用社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用于归还乡村两级的欠款。通过这些措施,全县共收回欠款1400万元,偿还债务1250万元。

3、加快发展,增加收入。

“发展是硬道理”,化解债务、催收欠款,其根本途径还在于加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化债的经济基础和工作基础。因此,他们十分注重利用信息优势、组织优势,组织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运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打好发展基础。三泉乡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帮助引进“中种公司”进行水稻制种,并成立“水稻制种协会”,制种面积达到3500亩,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主动归还欠款。仅2004年全乡就化解村级债务65万元,欠款万元户由过去的123户减少为58户,尤其是白雀村由32户减少为12户,全村36万元的债务可望在今年全部化解。双板乡通过帮助农民发展蚕桑和畜牧业,信用社协助清欠,招商引资进行公路和街道建设,2004年全乡化解债务203.38万元,其中村级123.35万元。文昌镇通过开发两街一路,将获得的193万元收益全部用于还债。

4、盘活存量,用活资产。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及效益,梓潼各地对集体的经营办公用房、果园、渔塘、水库、加工房、机动地等资产,都普遍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拍卖和租赁,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有效地化解了债务。文昌镇在已化解的8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中,盘活各类存量资产就达63万元。一些地方还对农民外出打工荒芜的土地,实行了集体统一管理,有意识地将这些土地租给欠款大户种植或公开承包,将获得的收入用于还债。

5、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为切实减轻债务负担,梓潼县还普遍采取核销、划转、降息、追扣高息、停息等多种方式化解债务。通过对债务核实、对债权人不存在或放弃债权的债务核减,全县共减少债务380多万元。文昌镇将一小、二小和两所幼儿园划归县上管理,划转债务181万元;争取核减财政周转金和其它款项71万元,用债权抵顶道路建设欠款40多万元。马呜乡与高息借款者充分协商,通过减息、停息挂帐等方式,化解债务15万元。

6、规范管理,节约开支。

在收入渠道不多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梓潼各地普遍能从规范财务管理入手,切实倡导过紧日子,最大限度地挤出资金用于还债。各地都制定了严格的费用管理规定,实行了定项限额,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费、电话费、燃油费,甚至对每年应当兑现的政策性奖励,必须的办公设施购置修缮,也都从严控制,一切均以化债作为前提。对各类开支普遍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监督。文昌镇先锋村根据群众意见和审计结果,剔出了应由个人承担的开支3.6万元。

二、建议

近年来,县乡债务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六部委组织了重点调研,财政部今年又安排150亿元重点解决财政困难县运转问题。从有关方面反馈的情况看,国家有可能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地方化债,但绝不可能把县乡债务采用注资的形式包揽下来,多数债务还得靠地方自身努力进行化解。因此,无论从履行地方政府职能职责来看,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看,积极主动、切实化解债务都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鉴于我市当前化债工作和农村改革的实际,建议:

一是尽快对全市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文件下发已近半年,面上许多工作还没正式推开,需要市上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组织和落实,为乡村化债工作的开展正确导向。

二是尽快出台配套制度。债务化解的有关政策措施,绵委发〔2004〕13号文件已经作了明确规定,需要出台的《绵阳市化解乡村不良债务工作考核和奖励办法》、《绵阳市违反化解乡村不良债务有关规定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绵阳市乡镇资产管理办法》,已经市化债办多次组织讨论,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审定印发。

三是各级财政部门要尽快承担起日常工作。绵委发〔2004〕13号文件已明确将各级化债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设在财政部门。各地应按要求尽快组建机构、落实人员,具体介入,切实承担起组织管理职责,推动工作开展。

乡村债务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着眼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潜力,依靠群众,积极探索,逐步解决乡村债务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目标

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强化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乡村债务。在坚决防止产生新债务的同时,争取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化解截止年底全县乡村集体承担的债务(不含经营性债务)。

二、债务清理的范围和内容

(一)清理的范围:年底前乡镇财政预算内、外债务,乡镇直属站所债务,以及乡镇办企业债务,村(居)委会债务。

(二)清理的内容:商业银行贷款;欠财政周转金;社会借款;借欠职工款项;欠财政调度资金;欠乡村和项目单位的各类专项资金;其他债务。

三、债务清理的时间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1月1日—1月30日)

为加强对债务化解工作的领导,县级成立由组织、纪检、财政、审计、农业和金融等部门组成的清理化解债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财政局。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有组织地开展化解债务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化解债务工作顺利开展。

(二)清查审核阶段(年2月1日—4月20日)

清查工作以会计帐簿为依据,清帐和调查相结合,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重点清查。清查工作要以乡村自查为主,按照有关要求严格掌握政策界限,按照清理的范围和内容,逐笔清查,登记债权、债务,防止漏查、漏登,确保债权债务真实性。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审核,按债务性质、来源、用途、现状分类进行填表,于年4月20日前上报县税改办。

(三)检查督促阶段(年5月1日—6月30日)

在乡村搞好自清自查的基础上,县领导小组对各乡镇清理情况进行检查,县级对乡镇的抽查面不低于50%。村级的抽查以乡镇为主,县级对村级的抽查面不低于10%。

(四)组织清还阶段(年7月1日—年12月31日)

乡村在核实确认债务的基础上,根据债务的不同性质,先急后缓,先还本后付息,先个人后集体,先群众后干部,按照程序积极慎重稳妥进行,确保如期实现化解目标。

四、清偿债务的基本政策与措施

(一)收欠还债

对有一定偿还能力的债务人,要加大清收力度,不折不扣地进行清收;对有偿还能力,但拒不履行还款义务的债务人,要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困难,暂时无法偿还债务的欠债人,办理相关手续,先作挂帐处理,并订出还款计划,待有偿还能力时逐年进行清收。

(二)划转消债

在债务化解过程中,对那些乡村与单位、单位与个人、乡村与个人之间存在的三角债权关系,采取由县化解办协调,债权债务双方自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不同债务、债权人之间转移抵帐,促成债权债务相互转换顶抵,减少债务额度。以乡政府或村集体经济名义为企业直接或担保借贷形成的债务,一律依法划转给企业自行偿还。

(三)拍卖还债

鼓励乡村将所属闲置固定资产、水面、林木资源、土地、荒山荒地、场地、机械等使用权,采取公开转让、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以资低债。

(四)降息止债

社会高利借贷的利息一律按金融政策规定执行,超出规定标准的部分应予以取消。

(五)核销减债

对于债权单位已核销或债权人主动放弃追债要求的债务,应按法律程序核销。对陈年呆帐、死帐,按有关政策规定,能核减的尽量核减,切实做到呆帐不空挂。

(六)建立与债务规模相适应的还款准备金

各乡镇从年开始建立还债准备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专项用于还债。

五、奖惩措施

(一)乡村按照村镇规划,经批准实施的土地开发项目,所产生的效益用于还债,其上缴的土地出让金和行政性规费构成地方财力部分,全额返还乡镇用于还债。

(二)县级要建立化减债务奖励基金,对化减债务工作成绩突出,达到年度目标的,给予奖励。

(三)至年底未完成当年还款计划的乡镇、村,要找准原因,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主要领导,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四)要严肃组织纪律,做到“三个不准”:即乡村不准举债搞建设,不准超财力搞政绩工程,不准负债超前消费。事关乡村经济发展后劲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必须按照程序报批,乡镇的发展建设项目报县政府审批,村(居)委会的发展建设项目报乡镇政府审批,违反规定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五)对化解债务不明显,新增不良债务,在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要追究乡镇主要领导责任,严重的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六、加强领导,同心协力,努力实现减债目标

县化解债务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乡镇乡镇长为化解债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各乡镇要根据化解债务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4月30日前报县税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