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3:12:08

乡村文明

乡村文明范文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振兴;绿色发展

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此,提出“五个振兴”,即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起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而实施乡村振兴本质上就是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基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乡村生态振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地位和路径选择。

一、生态环境———美好生活的栖息地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除了富足的物质保证,更需要优质生态产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告别了物质短缺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人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于自然界?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恩格斯也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560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应是对立存在,不然会招致自然的报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性开发、利用自然,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3]。尤其是20世纪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凸显,工业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基本上是以牺牲自然生态换来的。人类在破坏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和威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559-560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周易•系辞下》记载“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4],把人包括在天地之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统一。《老子》中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周易》中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6],《庄子》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7]。这些都揭示了天地万物有其自身变化发展规律,人的活动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不能违逆自然功能。儒学集大成者朱熹进一步指出,人和天各自有各自分内之事,天有天所要做的事,人有人所要做的事,而人要做的事就是“赞天地之化育”[8]32,顺从万物本性,取之以时,用之以节,达到“与天地参”[8]32,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生态自然观不同于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发展。直至今日,中华大地上处处彰显着这种生态智慧。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9]一切生命都起源于大自然、从属于大自然;一切事物的产生都需要合乎自然演化、宇宙运行规律。只有遵循自然的实践活动,人们才能获得诗意般的生活。

二、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0]“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0]等新观点、新思想,为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起点,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以优美环境带动乡村其他领域的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乡村生态振兴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之路,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建设和保护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十八大以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乡村生态环境建设都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以生态振兴为依托,将环境因素融入农村建设各领域,实现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和谐共进、人与自然融洽共生的新农村。可以说,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农村生态文明就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其次,乡村生态振兴是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的必由之路。尽管近年来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长期形成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农村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意处置生活、生产垃圾现象突出。由于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已经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突出问题。随着农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不充分,秸秆过剩随意堆放、随意焚烧现象依然存在。第二,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造成水土资源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优质土壤资源被肆意占用,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导致农面资源污染。第三,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被弱化,过多地掺入现代化符号和城市元素,在新农村改造“拆村并点”的过程中,导致“千村一景”现象,从而失去了“乡土味”。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乡村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0]。最后,乡村生态振兴是普惠民生福祉的根本体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没有替代品,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自然的产出、生态服务都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的过程,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然而,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程度地损害自然,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实行野蛮的征服与蹂躏,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改革开放40年,我国物质财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大大滞后于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当今中国,开启了生态文明新时代,从消费的角度,人们消费由温饱型向品质型转变,更注重消费的质量和健康内涵;从市场的供求看,生态产品供不应求:一方面,城市里的人们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去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走走看看,在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体验“乡情”,找回“乡愁”;另一方面,农民也渴望人居环境更加舒适、优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绿色环境,就是民生的最大福祉。

三、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必然之路

乡村文明范文篇2

一、乡村文明的历史变迁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形式,中国乡村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所具备的功能及蕴含的价值也存在巨大差异。在农业文明时代,自然资源富集的乡村是一个巨大的生产力系统,形成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有效的治理机制,从而保障了民众的生活生计,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统一,支持了民族的繁衍生息。工业文明的崛起使传统乡村文明受到挤压和解构,尤其是随着工业化主导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文明的主体性地位跌落,其价值降格为满足工业化、城市化需要的客体和工具。通观历史与现实,乡村文明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落的过程,乡村文明的价值地位和功能蕴含也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工业文明在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中属于现代的概念,因此,按照工业文明的逻辑,乡村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无法成为工业化的载体,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必然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参照系,以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内容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乡村文明必然会受到冲击。然而,当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出现拐点,地球的能源和环境却再也无法承载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走西方式工业化之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高风险的传统工业文明模式已不可持续。此时,时代向中国开启了另一条文明之路,即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中国乡村具备的诸多禀赋具有高度契合性,为乡村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也为乡村文明价值重构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时空。党的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论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定了新的内容和目标,开启了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乡村文明所具有的自然、健康、低碳、绿色等生态特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因此,乡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地的最大载体。

二、从生态文明视角看乡村文明的价值

(一)支持绿色发展的生产价值。在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指导下形成的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的农耕方式,对目前探索生态农业之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农业生产属于生物圈时空中的生产活动,以天地构成的自然力为主导,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富含生态智慧的农业技术和文化,对拯救现代农业危机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在便捷的交通设施、发达的信息技术支撑下,在文化消费、低碳消费等理念的推动下,乡村逐渐具备了承载现代产业经济的条件和市场,生态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手工业、乡村新能源产业等具有成长性的乡村新兴产业,将成为支持乡村文明复兴的经济基础。(二)接近自然田园的生活价值。生态文明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乡村生活突出的特点是自我服务、自给自足,恰恰符合了生态文明价值的低能耗、低成本且健康、安全的文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情况下,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而大自然赐予乡村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多元化生命和谐相处的环境福利,使农民拥有了城市市民不能获得的有利身心健康、怡情养性的生态财富。这些生态财富虽然无法通过市场定价变成货币财富计入农民的收入中,但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下,显得更加珍贵。当下人们倡导的极简生活,就是摆脱被物质过度包裹的生活,从而寻求一份回归自然、遵从生命本真的宁静与自由。(三)维护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生态文明有一个核心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经历了长期的对立甚至扭曲后才得以矫正。在刚刚开启的生态文明时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现实,乡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环境污染积重难返的今天,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清新空气、安全食品成为了最难得的奢侈品。所以,绿色生态就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二是“美丽经济”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民利用自然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旅游+”促进农业增效、引导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增绿,把“美丽资源”变成“美丽经济”。

三、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乡村文明的复兴

乡村文明范文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工程;路径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则是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形式,已经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应给予重视,因此要加快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变迁。

一、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并提到战略高度,是党中央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不仅要求农民富,农业强,更要求农村美,其关键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乡村振兴既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乡村振兴既要为农民提供“安居、乐业、增收”的生活环境,又要为农民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自然环境,从而实现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的和谐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乡村振兴总的战略指导下改善乡村自然环境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既要保留原有的乡土风情,保护好乡村生态系统,又要将这种生态理念运用于乡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与环境携手共进,切实让乡村人居环境美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习指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当前要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一步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态宜居”就是强调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宜居”贯穿于“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的全过程,并为其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而这四大要求也只有在“生态宜居”的基础上才能建设得更好。将生态理念贯穿于“产业兴旺”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经济;贯穿于“乡风文明”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文化;贯穿于“治理有效”的要求中可发展乡村生态政治和乡村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就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乡村现代化、生态化建设。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乡村生态治理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无论是资金投入力度还是科技、政策方面的倾斜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都弱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建设只靠农民自己发展是不行的,没有政府物力、财力的支持很难出效果。乡村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尤其是垃圾处理设施和废水处理设施。农民生活垃圾、家禽粪便等随处可见,没有统一集中的垃圾中转站,造成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有些乡镇村庄设有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净化厂,但由于成本高、人员少、村民自觉性差等多种因素而停止运转,形同虚设。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向池塘、沟渠,既污染水源又污染空气。(二)乡村生态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民生态意识淡薄。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关注的焦点仍是经济利益的获得,对生态效益的作用却不够重视。首先,一些乡村领导干部只拿政绩说话,甚至为了获得政绩效益大搞形象工程,单纯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领导干部,自身缺乏这种生态意识,就很难向下面群众做好宣传工作。其次,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较慢,再加上生态文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明显,短时期内让村民感觉不到它所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大部分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只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久利益。(三)乡村生态制度政策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由于乡村发展的滞后性,乡村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也存在缺陷,尤其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不健全。如: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推进机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缺少相对的监督机制等。这些都造成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

三、扎实推进四大“生态工程”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乡村文明范文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明;乡风

1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过程,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引导农村发展精神文明的过程。经济可称之为乡村振兴之形,精神才是乡村振兴之魂[1]。所以,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塑形,更好重视铸魂。基于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务必要重视文明乡风的培育。

2文明乡风的作用

2.1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农民群众既是战略实施的主体,也是战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在实施乡村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群众的素质的提升。文明乡风建设,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的人心向善、行为规范、团结协作等等,对于鼓励农民群众克服困难、坚定信心、发展经济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农村地区抛弃陋习陋规,转变落后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水平。此外,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还能够更好的团结人心、激发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2为农村民主建设奠定基础。农村民主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其前提条件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民主意识以及民主生活习惯[2]。通过文明乡风建设,有助于农民群众增强农村发展的主人翁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能够积极主动的遵守各种民约乡规,另一方面在参与各种公共事务方面具有更高的热情,这都是良好民主作风的体现。所以说,在文明乡风的引导下,我国农村地区的民主建设速度必然会不断加快。2.3是农民精神文明需求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更要塑造良好的精神文明。具体来说,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集中体现在健康生活方式、和谐的邻里关系、安定的村落生活、有序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文明乡风建设来逐渐引导。对于广大农村群众来说,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具有良好社会风尚,且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环境。所以,文明乡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明乡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领导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过程中,一些基层领导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够全面。其中集中体现在几方面,一是希望一蹴而就,所以过分看重各种指标提升;而文明乡风建设短时间之内看不到成效,并且其成果难以考核,所以往往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源。二是过于看重经济建设,认为经济建设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所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缺乏重视。基层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对文明乡风建设有很大的制约。(2)社会风气缺乏正确引导。就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来看,存在着诸多不良社会风气,需要实施强有力的引导和改变。农村地区一方面文化生活单调,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不高,很多地方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成风、天价彩礼、盲目攀比等等,使得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3)缺乏文化建设动力。广大基层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人才严重匮乏,所以能够提供的文化支持不足。同时,对广大农村群众文化需求的引导力度较弱,也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得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缺乏动力。人们在农闲的业余时间,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活动都非常有限,除了看电视,就是麻将打牌,其他方面几乎无可选择。有限的文化活动,大多是基于上级要求而举行的,农民群众没有自发展开文化活动的热情。上级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诸如较为常见的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等,虽然群众非常喜欢,但对于引领文化建设难以发挥显著效果。文化建设的不足,对文明乡风的培育是不利的。

4文明乡风建设策略

4.1坚持党建引领。文明乡风培育,属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我国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基层党组织,他们是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3]。文明乡风建设是乡村振兴策略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展开建设。因此,必须要持续强化农村悸等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4.2加强思想引导。就国家的涉农政策,必须要在农村地区展开全面的宣导和普及,尤其针对热点问题,务必要帮助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政策的指导思想,排除心中的疑惑,建立坚定的发展信念;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从而是农民群众坚定的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乡村振兴。在思想宣导的过程中,要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地区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另外好重视科技下乡、知识下乡,逐步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4.3培育文明新风。文明乡风的培育,就是树新风的过程,就是移风易俗的过程。所以必须要针对陈规陋习予以摒弃。比如,务必要在农村地区扭转成风的局面,遏制天价彩礼的习俗,消除封建迷信的影响。这些不良习俗必须要从根本上予以改变,才能够让文明新风吹进农村。古语有云“求治之道,先正风俗。”在扭转陈规陋习的同时,通过签订《村民公约》、文明协议等方式,逐步树立良好的农村新风尚。4.4强化实践养成文明乡风建设的实践养成,一方面要通过活动养成,另一方面要通过文化养成。组织和引导农村群众开展各种农民喜闻乐见,且易于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深化乡风文明实践。同时,重视各种文化阵地的作用,诸如科技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等,是农村群众能够充分接受新思想、新意识;这对于除陋规、树新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育乡风文明,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所以,务必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思想引导,培育文明新风,强化实践养成的策略,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冯俊玲.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J].甘肃农业,2019(05):52-53.

乡村文明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以建设“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为目标,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村庄,倡树文明新风,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建设,全力建设生态美丽宜居新。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和人文风貌;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村庄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依靠农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任务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力促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有质的提升。到2017年底,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基本达标。

(一)近期目标(2013—2014年)。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镇村创建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到2013年底,建成生态文明镇;建成生态文明村31个,占35%。到2014年底,建成生态文明样板镇;建成生态文明村40个,占45%。

(二)中期目标(2015—2016年)。加快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村生态文明创建步伐,并达到生态文明标准。同时,兼顾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创建工作,到2015年底,建成生态文生态文明村50个,占56%。到2016年底,建成生态文明村60个,占67%。

(三)远期目标(2017年)。巩固通过考评的镇、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保持复查通过率达100%。到2017年底,全镇89个村基本达到文明生态村创建标准。

四、创建内容

1.完善镇村规划方案。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镇村规划方案,提高规划标准,努力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人口增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公共基础设施在规划中作出明确安排。注意搞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生态修复建设规划的衔接,增强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注意保持和体现好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的特点,注意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充分体现创建特色。

2.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强化农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推广,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搞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努力建成一批以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民俗风情、红色旅游、自然景观为特色的休闲旅游群落。大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充分就业和转移就业,形成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多元化收入结构。

3.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内全面达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标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现“户收集、村集中分类、镇中转、市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村内无污水横流和直接排放现象,无“土小”企业存在,畜禽生态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有效处理,真正实现水清、路净、村美。

4.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推动各类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村村有综合服务中心、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有“两委”办公场所、有便民超市、有互助合作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队伍。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农村新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工程、路灯太阳能供电、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综合利用进村入户,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更舒适、便利。

5.倡树文明新风。坚持经常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农民思想道德和家庭美德普遍提高。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培训活动,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繁荣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明卫生示范户、示范村创建活动,破除陈规陋习,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俗。

6.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及社会组织健全配套,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党组织工作制度、村民自治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等各项制度健全,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落实。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知法守法水平。健全农村治保、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镇将成立具体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工作。各部门、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创建工作职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工作。

(二)精心组织。镇领导小组要科学谋划,全面统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创建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创建格局。

(三)加大投入。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发动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引导群众“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

乡村文明范文篇6

今年,X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重点解决乡村建设脏乱差、人无厕、畜无圈、饮食不卫生等问题。

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村,全省投资10亿多元。随着这项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村得以建成,许多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怀着想要深入了解身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心情,我来到了位于海口演丰镇的**生态文明村。从海口驱车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丰镇的路标。演丰**片区,包括环东寨港的演东、山尾、演中、演海、边海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1841户、6163人,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这里,就像进了乡村公园,连路边的路牌都花费了一番心思,木头做成的各种路牌不仅美观、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采用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将海边农村的特色展现了出来。

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住所。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真的不相信该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居然这样好,甚至可以与城市相比较。红白砖瓦所砌的两层小楼,楼前种植的绿树,二者交相辉映,显得非常协调。进入楼内细细观看,可以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配有电视、音响、DVD等全套的家用电器设备。茶余饭后,三两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便成了他们的消遣方式之一。漫步于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尽情嬉戏,有的人在织渔网,而有的人则出海捕鱼。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鱼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下来,村民们每户年收入约为3~5万。如此而来,每个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对比于过去,这里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缺水、缺电、出入交通不便成了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村民们可以正常用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可以通过笔直的公路来往于城乡之间。

在演丰镇,无人不知红树林。当我来到红树林时,我立刻就被红树林的天然美所震撼。一丛丛浓密的树叶覆盖在水面上,每当微风吹拂,树冠的那一抹翠绿便随波荡漾。当地人亲昵地称其为“海底森林”。据介绍,红树林是奇特的植物景观,是生长在海南热带海边滩涂的一种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航,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由于该地红树林生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所以不少游人听说红树林后都慕名前来观看。演丰镇就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当地400年前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底村庄”等独特历史、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为旅游资源。游览红树林、吃着海鲜,看着乡村美景,城里人乐了,村里人腰包鼓了。我不得不佩服演丰镇人的商业头脑。

**盛产膏蟹、虾、剪刀贝、泥蚶、石斑鱼、牡蛎和黄蟮等多种名优海鲜,“**海鲜”成为宾宴上的佳肴,名声远播。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演丰镇在2005年开展生态游后,海口市演丰镇接待客人在30万人左右,海外客人1.5万人次。旅游全收入3050万元,农家乐和渔家乐收入200万元,旅行社收入500万元,政府第三产业税收达5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8元,比开发前净增收达500多元。解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500人以上就业,从事旅游项目经营的农户达300户,全镇直接参加旅游就业的人数200人。

经过此次游览**生态文明村,我受益匪浅。从中我不仅感受到村民纯朴、好客的真性情,更领略到了乡村自然优美的景色。

“远看山水美,近看脏乱差”,这就是以往人们对海南传统农村的看法。而如今,人们对海南农村的想法已改观,这得益于乡村生态的建设。但是,在乡村生态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我提出一些建议:

一提高村民对环保资源重要性的意识,加强对红树林、动物、生物的保护,促进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

乡村文明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美丽乡村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时指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并指出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1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乡村旅游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关联的产业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具有天然的交融性与耦合性,共同促进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1.1生态文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旅游发展以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天然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人文遗迹、浓郁的民俗风情、优美的农村环境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为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对山、水、林、田、路、村落的生态保育,对荒山、荒地和废弃的矿山的生态修复和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环境资源和优质的物质要素,创造了核心吸引物。生态文明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能促使乡村旅游的参与者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并践行“生态消费”“低碳消费”观念。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越高,越能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1]。1.2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风景资源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带有天然的生态属性。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对乡村环境进行绿化、净化、美化,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能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增强了乡村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能为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整治提供资金保障,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另外,乡村旅游是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向游客和村民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带给游客一定的审美体验,让游客感受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所带来的价值,能加深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2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武陵山区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包括71个县(市、区),总面积17.18万km2,人口3600多万,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独特的自然资源景观,山水呼应,绿林环抱,生态环境极佳。武陵山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少数民族聚集人数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是保护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武陵山区拥有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琳琅满目的特色旅游产品等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条件和基础。近年来,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业飞速发展,片区各地通过各种途径,改进乡村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立足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了梵净山、仙女山、摩围山、坐龙峡和乌龙山大峡谷等风景名胜地;结合当地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特色建筑,打造了黎平古镇、黔东南古城、湘西凤凰古城、老家寨—苗人谷和苗王城等多个特色民俗旅游村寨;依托数量可观的革命根据地及革命英雄故事,发展红色旅游等,在景区打造、环境改善、贫困居民观念转变、收入增加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2]。比如,位于重庆市渝东南的彭水县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建成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8个,其中部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部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打造了近30个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采摘体验园、农耕体验基地等,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乡村旅游活动,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近6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20余家,总床位数达7000余张,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年均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4000余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3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生态缺位现象

虽然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一直立足生态定位,但是在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生态缺位现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3.1生态环境污染。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基础建设,道路、住宿、餐饮、园林绿化都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易产生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和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武陵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比如,一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没有达到生态化标准,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较高,造成面源污染;一些游客在乡村旅游时随意丢弃垃圾,排放的汽车尾气和生活污水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造成水、空气、废弃物等污染;一些经营者为了吸引游客,盲目引进外来动植物,造成了生物入侵等。3.2开发机制生态缺位。武陵山区乡村旅游还处于市场培育期,一些地方开发模式生态缺位。由于政府引导不足,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资源开发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方面,个别地方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包装,反而平山伐林、大兴土木、乱搭乱建,开发过度商业化,乡村旅游产品的人工痕迹浓重。例如,花垣县磨老村修建多栋现代小洋房,破坏了乡村自然景观;一些具有旅游价值的传统村寨古建筑破损拆毁十分严重,如古丈县老司岩村多栋古建筑腐朽坍塌;还有一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了与外部社会交往,不再穿着民族服装,不再交流民族语言,不再热衷民族节庆,不再传承民族手工艺术,不再欢唱民族歌舞,使得乡村的原有文化失真变味,减弱了乡土氛围。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市场化程度低,经营方式同质化情况严重,同一项目遍地开花,没有将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产品开发初级,依然停留在“观光游”阶段,缺少发展亮点,缺乏度假、养生、自驾等“深度游”衍生产品,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3]。3.3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缺位。武陵山区一些地方缺少乡村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没有将乡村旅游设施及相关资源与农民日常生产、农村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结合,按传统景区景点的方式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及生态性。例如,一些地区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水泥路、游客中心、停车场,破坏了乡村生态,而且道路标准低且没有形成旅游环线,交通、饮水、网络等基本旅游服务设施仍不完善,食宿卫生条件差,停车困难,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无法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与生态化发展要求相差较远。另外,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4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路径

4.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各级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命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乡村旅游生态化发展。政府要积极推动相关立法,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生态占用破坏补偿制度,加大治理空气、水、废弃物等污染的力度,为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奠定基础。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要秉持“生态”观念,坚持“低碳”发展,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彰显乡村的生态内涵和绿色韵味。开发乡村旅游时,对“山、水、林、田、湖、草”等景观要素进行生态优化、美化,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防止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比如,采取加强对传统古村落建筑格局和风貌的保护,植树造林、生态保育,园林绿化采用本土植物,功能房屋建设就地取材,利用沼气、太阳能等资源发电,蓄水池承接雨水循环使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措施,提升乡村旅游的生态品质[4]。另外,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升旅游经营者和游客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广大旅游参与者的生态行为。通过在景区设置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保知识科普的指示牌、劝诫牌和讲解牌等形式,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引导广大游客自觉遵守环保公约,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行为,自觉维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4.2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武陵山区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区域协作、合力推动,共建旅游基础设施、共享旅游营销平台、共酿旅游品牌,从打造“全域旅游”,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从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角度,将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各类专项规划、资金、市场、人员进行整合,定期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扶持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应围绕“乡愁”“乡情”来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激发游客对儿时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怀念。比如,回归和亲近大自然,感受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通过参与传统农耕、民族歌舞、手工艺品制作、传统节日等各种体验活动与游客产生共鸣,突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色和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创意性,让乡村成为人们所怀念、憧憬的地方和精神家园[5]。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不同的县市乡镇、规模、主题的旅游景点应构建统一的生态网路,在资源调查与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乡村旅游的总体定位、主题形象,进行差异化市场细分。以“休闲农庄、度假社区、景区依托、古村聚落、主题庄园、绿道建设”等模式,努力打造差异特色,省、市、县、镇、村旅游品牌协同一致,将分布零散但有类同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的乡村进行整合,集中连片开发高生态性、高附加值、高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相关产品,在传承保护中发展,协作共享,逐步建立起一个以乡村自然生态旅游和人文生态旅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改变同质化发展困境,打造大园林型乡村旅游目的地。4.3夯实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要从生态化、绿色化、环保化、持续化“四化”入手,要与农民日常生产、农村产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体现在构建科学的绿色交通网络,营造舒适、美观、安静、卫生的吃住环境,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合理设置功能布局与游览路线,科学安排游览时间,开发丰富的游览项目及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商品或纪念品等方面[6]。比如,建立多元立体交通网络,每个县市规划建设徒步行绿道、自行车骑行绿道、自驾游绿道,将乡村内外进行连接,形成武陵山区特色的生态文化景观大廊道,将乡村行进的路线称为旅游景观产品,既体现乡村旅游特色,同时可以实现生态保护、绿色旅游和低碳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定珍,张琰飞,鲁明勇,等.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2]向延平.武陵山区旅游扶贫生态绩效模糊分析:以湘鄂渝黔6个市州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131-133.

[3]熊正贤,吴黎围.进程与展望: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30年[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45-53.

[4]王涌涛.生态文明视域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J].农业经济,2016(6):43-45.

[5]许黎,曹诗图,柳德才.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7(6):110-115,128.

乡村文明范文篇8

一、投身环境综合整治,创优农村生态环境

以“村在绿中”、“绿在路上”、“花村”建设及节能减排等活动为切入点,按照“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的总体要求,组织发动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大环境整治,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今年以来,共植树41万棵,清理“三大堆”33870处,拆除乱搭乱建7235处。同时,面向基层,设计妇女群众乐于参与、便于操作的节能减排实践活动,大力普及家庭节能减排知识和技能,动员她们争当“绿色低碳家庭”。已有1万多名巾帼志愿者参与了“清洁家园·巾帼志愿我先行”活动。

二、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创优农村人居环境

将家庭美德建设与“五个好”家庭成员、“美在家庭”、“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有机融合,赋予了创建活动新特色,使家庭美德建设有了新载体。全市各级妇女组织围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要求,以和谐家庭建设为主题,动员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文明户、文明村、文明镇、文明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系列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传统美德,倡导了社会良好风气。目前,全市已有6万多农户达到市级文明户标准。同时,荣成市妇联还在广大农村家庭开展学习型家庭、节约型家庭等以家庭为主体的各类特色家庭评选活动,吸引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引导家庭成员增强学习意识、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让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科学致富、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创优农村文化环境

围绕全市“幸福四季·好运荣成”群众文化活动主线,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实践活动,弘扬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组织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巾帼文明队开展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倡树新风,增强体质。年内先后举办了“展风采·倡文明·促和谐”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千人舞蹈表演大赛和迎国庆广场健身舞表演赛等多项大型赛事,在全市营造了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各基层妇联组织通过举办“邻居节”、“家庭风采展”、“社区趣味运动会”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陶冶了家庭成员情操,弘扬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推进创业就业行动,创优农村生产环境

以促进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妇女创业就业为重点,积极实施巾帼创业就业培训工程,提高她们的创业成功率。今年,已与人社局举办了6期“巾帼创业就业行动”培训班,为近千名妇女系统讲解了开办企业程序、开办企业可行性研究、创业扶持政策等系列创业知识;与就业办和爱心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开展的家政免费培训班,1000多名妇女正在分批分期接受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为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难题,荣成市妇联联合人社局、财政局等单位开展了“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活动,现已为50多名妇女放贷300多万元。此外,各基层妇女组织利用大众读书点和妇女之家,以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争做新女性为目标,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组织妇女学习养殖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提高妇女致富本领,增强广大妇女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

五、普及科学教育理念,创优农村家教环境

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营造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针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强化家长学校建设,积极指导家长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全面开展了“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活动,突出“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主题,实施母亲教育工程,在广大妇女群众中掀起“亲子共读”学习热潮。荣成市妇联还邀请专家在各镇街开设家庭教育、妇幼保健、青春期特点等知识讲座。广大农村妇女通过学习,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从而通过家长引导孩子知感恩、懂礼仪。此外,妇联开展的“社会妈妈虹桥拉手”、“朝霞情系夕阳红”等活动,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荣成市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区。

六、实施巾帼关爱行动,创优农村稳定环境

乡村文明范文篇9

1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思想价值

在农村各项产业建设中,农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对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国务院在早在2014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出台了明确乡村旅游地区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为各地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指明的方向。将旅游资源开发和《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在一起,对乡村规划中“提升旅游发展动力”、“强化旅游产业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增进智慧旅游”等项目做出了指示和部署。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决定了乡村建设的发展情况。生态文明主要分为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技术文明四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了农民生产的各项条件。如果说实施幸福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乡村发展的具体表现,那么幸福乡村建设也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价值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的血肉,它以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拓宽小消费途径,引导人们走上和谐发展的致富道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以“幸福乡村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措施逐步出台。各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山、水、林、田、村”的政治要求,分别在房屋建设、水源设施、交通道理、电力线路、通讯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村民的经济收入高了、精神生活好了,文化修养也随之提高。使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致力于打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2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2.1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环境生态工作不容乐观。由于我国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的发展特点,一二线城市无论是在生态环境还是经济建设上,都存在一定的发展优势。而农村生态环境因为生态形式和生产污染上的问题,很多村落出现了空心村和老年村,导致农村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显著。

2.2环境污染的效果加剧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污染量有所上升。除了单纯的农业生产,在化肥销售量和家禽畜牧类养殖模式中,因为大多数家禽都处于放养模式,所以导致有害病毒传播,成为影响村民身体健康的污染根源。除了这些农业上的污染源,在乡村文明建设中,还存在环保工作不达标、治理设施的发展意识较为淡薄等现象。同时,在污染设施的治理过程中,企业负责人的环保意识不够科学,难以实现乡村环境发展和治理。

2.3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从表面上看,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发。但是,无论是兴建土木工程还是目的占地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占地风险。矿产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企业、开放商、村民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使农村各项资源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水、空气、环境等资源的污染加剧。同时,在河流、山川、矿产等其他资源中,在我国农村还普遍存在着掠夺式开采、挖河取沙、毁田取土、开矿破林等行为,导致乡村各项生态功能遭到了破坏。

3如何完善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3.1树立全面参与的服务意识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首要措施就是为全体公民树立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我国地广人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相比较来说,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够深入。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对推进城乡居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思想水平和生态意识,要将生态文明宣传融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充分完善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各项举措,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健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本着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开展形式各样的文明法制宣传活动。例如借助于相关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通过悬挂标语、指示牌等形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在“乡村绿色旅游业”的思想观念、发展形式和资金筹措上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通过“组合”、“协调”、“低碳”的发展手法,督促广大村民自发的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3.2积极促进政府和社会的融合

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广大工作者要树立全面参与的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协调作用。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通过出台、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法律规章,进一步引导社会大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活动中。从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等团体上入手,努力提高大家对资源的浪费。通过政府和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融合,树立良好的生态风尚。积极发挥村党支部的作用,通过讲座、论坛、环保等各项互动,使政府、企业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引导作用。广东地区地处我国大陆南部,内陆江河资源、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广东地区不但历史人物众多,曲艺资源、文化艺术也十分丰富。为此,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大力开展广东乡村特色游项目,打造多元化的生态旅游项目,并通过《乡村旅游振兴规划》等文件条文的形式,树立以“粤”为代表的地区品牌意识,以“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养农”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乡村环境规划,以旅游业带动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

3.3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除了要在生态文明的源头上树立环保意识,各级政府和企业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协调多项发展力量,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主”的可续发展核心,将环境治理工作精益求精。在环境治理经费上,定期定时的进行规划和统计。要在乡村环保工作的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排污、减污,通过绿色产品的组织和生产,充分开拓利用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资源。在环境保护经费上,实现开源节流的发展模式,采取“谁污染、谁治理”、“资源有偿使用”的发展方法,加快环境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资源的增收和改革。同时,建立新的补偿措施,通过市场化的发展途径,解决各项污染损害,立足于生态文明的发展视域,进一步增强农村地区对污染事件、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对于已经造成环境或资源污染实施的受害者,要扎实推进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增加生态建设中涵盖的含金量,充分谋划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环保资源开发等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科学性的发展成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我国改革时期攻坚克难的重要需求,也是推进我国经济、文化等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大工作者要立足于现代生态文明视域的发展表现,使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相得益彰,更好的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和先驱作用。

作者:陈颂文

参考文献:

[1]李海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抉择研究[D].江汉论坛,2010(23).

[2]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乡村文明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生态治理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的,我国的农村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也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使得农村生态文明逐步走进了公众视野,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党和国家在规划和投资上作出了大量努力,也收获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难以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背景下考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推动农村生态治理的绿色转型。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价值

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通过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投资、留住人才,可以让农村发挥出巨大的振兴潜力。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若得不到深入地分析和妥善地解决,势必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影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在此战略背景下,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建设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自十六届五中全会美丽乡村的提出,到贯彻落实两山理念,再到乡村振兴战略,可以看到的是党和国家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但在基层政府实际执行过程中,农村生态治理的资金仍存在着缺口。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与生态并重的困境,而二者的区别在于“吃饱”与“吃好”。在经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更注重于城市的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对于城市的资金投入远远高于农村,据第一次中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中国的水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业而非工业,农业面源污染更是超过工业。但无论与城市还是工业相比,农村与农业的生态治理资金投入以及资金渠道都十分有限。据统计,至今全国近82%的村生活污水没有得到处理,近1/4的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许多地方“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场景依旧存在。1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足,中央财政的拨款有限,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重城市轻农村,导致了农村生态治理的资金投入缺口,致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缓慢。(二)经济发展缺失生态考量。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这一宏观战略并没有明确的实施要求和量化的考核标准,也就使一些地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具体标准,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而缺失生态考量。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在乡村振兴上的工作点是扶贫。乡村振兴的短期目标也被定在贫困户危房改造以及贫困人口就业和收入提升上,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缺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量。比如贫困户危房改造拆迁造成的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脱贫人口就业中畜牧业扩建造成的水污染。在全面脱贫的大环境下,更有地方政府过度引进能源型、资源消耗型产业或在乡村进行重工业建设,忽略乡村生态的承载力,追求短时间内的经济增长,这种透支乡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是注定不能长久的,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更无法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三)制度供给不足执行受阻。当前,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制度等都明显不足且执行无力,法律规范少,执行性不强,规章、政策多为号召性或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部分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治理中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建设了生态治理的基础设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设施管理和维护制度,出现了农村环保设施闲置的状况。此外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未落实,污染监管甚至实行“一刀切”,搞“无猪区”“无鸡区”,只堵不疏,也就导致在制度执行过程中,部分地区的乡风乡俗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碰撞,挫伤了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如何避免在这些地区制度执行无力或执行冲突的状况,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四)公众治理参与意识淡薄。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主要受益者,当前,我国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还远远不足,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也不高。主要由于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其不同于城市的特殊性,农村人口以农民为主,客观上农民的文化素养不及城市,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有限。大多数农民对生态环保的认识局限于不烧秸秆、不乱丢垃圾、节约水电等等。而基层政府对于农民的生态意识培养也是远远不够的,其手段单一,局限于张贴公共、刷标识语等简单做法。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与儿童,这部分人除了没有生态文明的意识,也缺乏参与生态治理的能力,这也就导致了农民整体上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淡薄,参与度低。

三、乡村振兴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