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卫生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8:18:00

乡村卫生事业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1

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09]9号),加快我县乡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经2009年6月8日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作为加强卫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改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二、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一)乡镇卫生院定位、设置和规划乡镇卫生院是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的中间枢纽,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所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管理服务职能。除此之外,中心卫生院还承担着对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和医务人员的培训职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应满足预防保健工作及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当地乡镇建设总体规划。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原则是:布局紧凑、交通便利、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要体现以人为本、方

便群众,选址要靠近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并分步实施。2、规模适度,功能合理。建设规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情况在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乡镇卫生院的床位和人员一般可按每千人口0.6张病床、人员每千人口比1人的标准设置。业务用房建设规模:1万人以下的乡镇控制在450—700m2,1万—4万人的乡镇控制在700—1000m2。3、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的人员配置由县编委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服务范围、交通条件等因素提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意见,报州编办、州人事局和州卫生局核定人员编制数。新进入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要清理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到2009年底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医、药、护、技人员要转岗分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必须达到90%以上。4、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应根据其不同的规模功能、业务技术项目、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工作量,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器械。首先装备常规需要的基本设备器械,逐步达到装备标准。一般卫生院应配置常规检验设备、x光机、心电图机和超声诊断仪;中心卫生院可根据业务技术项目开展情况适当增加设备配置。(二)村卫生所设置每个村委会设一个卫生所,原则上每个卫生所设2名乡村医生,其中一名为女村医。三、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卫生投入的主渠道。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整体增加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根据县、乡医疗机构不同性质和特点,调整卫生事业支出结构,逐步增

加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确保乡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一)确保人员经费1、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根据卫生院的不同情况实行全额或差额预算管理。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补助办法及标准由县财政局会同县卫生局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县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标准统一核拔到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2、乡村医生补助。每个村委会配置2名乡村医生,其报酬为每人每月200元。村医生实行编制管理。3、乡村医生管理。各乡镇空岗的乡村医生必须尽快补齐,所选用的乡村医生要符合资历条件,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乡村医生补助考核管理办法,具体考核工作由县卫生局委托各乡镇卫生院组织进行,卫生局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乡村医生补助。(二)基础设施建设1、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逐年安排。所需经费以州、县投入为主,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国家实施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各级要积极争取并给予配套资金补助。2、村卫生所房屋建设。村卫生所房屋建设纳入村委会建设一并统筹解决,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乡、村负责落实建设用地。(三)切实解决村卫生所药品垫本资金不足问题对药品垫本资金不足的村卫生所,按州级有关规定执行。四、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要在确保卫生院服务功能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

革探索,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增强其发展活力。(一)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切实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基础上,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院长的经营自主权。在核定编制内,合理确定岗位,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双向选择。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机制。拿出工资构成中津贴部分的100%作为绩效工资,进行再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责权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医方式。(二)强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乡村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即: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发放补助、统一药品采购。村委会不得向村卫生所收取房租费、管理费。(三)转变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深入农村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彝医药等价格低廉而又行之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为群众防病治病。(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药品逐步纳入全州统一招(跟)标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切实减轻农民群众医药负担。五、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农村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一)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3年内到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2

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09]9号),加快我县乡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经2009年6月8日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作为加强卫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改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二、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一)乡镇卫生院定位、设置和规划乡镇卫生院是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的中间枢纽,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所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管理服务职能。除此之外,中心卫生院还承担着对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和医务人员的培训职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应满足预防保健工作及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当地乡镇建设总体规划。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原则是:布局紧凑、交通便利、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要体现以人为本、方

便群众,选址要靠近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并分步实施。2、规模适度,功能合理。建设规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情况在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乡镇卫生院的床位和人员一般可按每千人口0.6张病床、人员每千人口比1人的标准设置。业务用房建设规模:1万人以下的乡镇控制在450—700m2,1万—4万人的乡镇控制在700—1000m2。3、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的人员配置由县编委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服务范围、交通条件等因素提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意见,报州编办、州人事局和州卫生局核定人员编制数。新进入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要清理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到2009年底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医、药、护、技人员要转岗分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必须达到90%以上。4、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应根据其不同的规模功能、业务技术项目、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工作量,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器械。首先装备常规需要的基本设备器械,逐步达到装备标准。一般卫生院应配置常规检验设备、x光机、心电图机和超声诊断仪;中心卫生院可根据业务技术项目开展情况适当增加设备配置。(二)村卫生所设置每个村委会设一个卫生所,原则上每个卫生所设2名乡村医生,其中一名为女村医。三、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卫生投入的主渠道。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整体增加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根据县、乡医疗机构不同性质和特点,调整卫生事业支出结构,逐步增

加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确保乡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一)确保人员经费1、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根据卫生院的不同情况实行全额或差额预算管理。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补助办法及标准由县财政局会同县卫生局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县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标准统一核拔到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2、乡村医生补助。每个村委会配置2名乡村医生,其报酬为每人每月200元。村医生实行编制管理。3、乡村医生管理。各乡镇空岗的乡村医生必须尽快补齐,所选用的乡村医生要符合资历条件,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乡村医生补助考核管理办法,具体考核工作由县卫生局委托各乡镇卫生院组织进行,卫生局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乡村医生补助。(二)基础设施建设1、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逐年安排。所需经费以州、县投入为主,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国家实施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各级要积极争取并给予配套资金补助。2、村卫生所房屋建设。村卫生所房屋建设纳入村委会建设一并统筹解决,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乡、村负责落实建设用地。(三)切实解决村卫生所药品垫本资金不足问题对药品垫本资金不足的村卫生所,按州级有关规定执行。四、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要在确保卫生院服务功能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

革探索,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增强其发展活力。(一)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切实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基础上,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院长的经营自主权。在核定编制内,合理确定岗位,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双向选择。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机制。拿出工资构成中津贴部分的100%作为绩效工资,进行再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责权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医方式。(二)强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乡村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即: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发放补助、统一药品采购。村委会不得向村卫生所收取房租费、管理费。(三)转变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深入农村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彝医药等价格低廉而又行之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为群众防病治病。(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药品逐步纳入全州统一招(跟)标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切实减轻农民群众医药负担。五、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农村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一)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3年内到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3

(一)推进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抓住“十二五”规划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时机,加大卫生基本设备项目投资和施行力度,科学、合理地规划结构,切实抓好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加大财务投入力度,有方案地安排村卫生室建设资金。每年建设10个村卫生室,争夺用3-5年时间完成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室。依照《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评审标准》的要求,结合乡村基层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的实践状况,合理装备医疗设备、仪器等基本医疗卫生资源,保证广大农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促进城乡医疗卫惹事业平衡发展。

(二)推进乡村卫生工作平台信息化。明确当前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的功能重点,逐渐坚持支持新农合医疗资金即时结算治理、基本药物装备及运用、流行症和突发公共卫惹事件实时申报、村卫生室绩效审核等重点工作的信息平台,完成村卫生室与各级卫生行政部分、医疗卫活力构、新农合经办机构、公共卫活力构和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的互联互通,最后坚持系统安全、标准统一、治理标准、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平台,完成大家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三)推进乡村卫生人才培育多元化。探究增强卫生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施行以全科医学常识为重点的基层医疗队伍引进和定向培育、在职乡村大夫轮岗培训等项目,科学编制乡村大夫队伍建设规划,坚持乡村大夫后备人才库,增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才能。启动乡村大夫全员培训方案,将村卫生室人才培育纳入县县政府社会发展人才培育规划,出台优惠政策,每年落实必然的乡村卫生人员培训经费,按期免费开展医疗技能培训,并恰当赐与误工、交通、食宿等津贴费用,为乡村大夫创立“无经济担负”的培育情况,保证乡村大夫参训率和培训质量,提高村医专业技能程度,推进全县乡村卫生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四)推进乡村卫生工作治理一体化。以施行基本药物准则为抓手,推进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系统建设。具体施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治理,理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一切制关系,明确村卫生室及从业者的从属关系,增强乡镇卫生院的治理本能机能,依照“六统一、两自力”的标准具体履行一体化治理工作,完善治理监督机制,标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具体履行乡村卫生绩效考评鼓励机制,以乡村一体化治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群众称心度及指令性任务等内容为主,制订切实可行的乡村大夫绩效审核方案,由卫生行政部分组织,卫生院牵头,严格乡村大夫审核。探究坚持全新的用人机制,结合乡镇卫生院人事准则改革,完善现行体制下符合村级卫活力构的运转形式,坚持以乡村大夫供应服务数目和质量为目标的“优胜劣汰、奖勤惩懒”用人机制,调动村医积极性。切实维护好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完好,逐渐完成“小病轻病不出村、经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乡)”的乡村卫生改革目的。

(五)推进乡村大夫待遇保证准则化。理顺各类关系,坚持健全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顺应的保证系统。完善以县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资赔偿机制,制订和落实乡村大夫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的工资标准,逐渐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津贴标准,保证乡村大夫基本待遇。依据全县乡村实践,结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准则的推进,探究坚持掩盖一切乡村大夫的养老保险准则,对符合社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前提的乡村大夫发放养老金,以解除村医后顾之忧。履行乡村大夫医疗责任保险,坚持医疗风险社会分管机制,经过村卫生室和保险公司协作开展医疗执业责任保险营业,降低村医执业风险,维护医患两边的正当权益。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4

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村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意见》(楚政发[2009]9号),加快我县乡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经2009年6月8日县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快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作为加强卫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不断改善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促进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二、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一)乡镇卫生院定位、设置和规划乡镇卫生院是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的中间枢纽,在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等服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受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卫生所的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管理服务职能。除此之外,中心卫生院还承担着对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和医务人员的培训职能。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应满足预防保健工作及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当地乡镇建设总体规划。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原则是:布局紧凑、交通便利、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要体现以人为本、方

便群众,选址要靠近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情况制定中长期规划,并分步实施。2、规模适度,功能合理。建设规模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人口情况在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乡镇卫生院的床位和人员一般可按每千人口0.6张病床、人员每千人口比1人的标准设置。业务用房建设规模:1万人以下的乡镇控制在450—700m2,1万—4万人的乡镇控制在700—1000m2。3、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的人员配置由县编委和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服务范围、交通条件等因素提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意见,报州编办、州人事局和州卫生局核定人员编制数。新进入乡镇卫生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执业资格条件。要清理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严格控制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乡镇卫生院,到2009年底达不到执业资格的医、药、护、技人员要转岗分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必须达到90%以上。4、设备配置。乡镇卫生院设备装备,应根据其不同的规模功能、业务技术项目、医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工作量,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器械。首先装备常规需要的基本设备器械,逐步达到装备标准。一般卫生院应配置常规检验设备、x光机、心电图机和超声诊断仪;中心卫生院可根据业务技术项目开展情况适当增加设备配置。(二)村卫生所设置每个村委会设一个卫生所,原则上每个卫生所设2名乡村医生,其中一名为女村医。三、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卫生投入的主渠道。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整体增加对卫生事业投入的同时,根据县、乡医疗机构不同性质和特点,调整卫生事业支出结构,逐步增

加对乡村卫生机构的投入,确保乡村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一)确保人员经费1、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和各种津贴、补贴)根据卫生院的不同情况实行全额或差额预算管理。各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补助办法及标准由县财政局会同县卫生局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县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标准统一核拔到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兑现工资和奖惩。2、乡村医生补助。每个村委会配置2名乡村医生,其报酬为每人每月200元。村医生实行编制管理。3、乡村医生管理。各乡镇空岗的乡村医生必须尽快补齐,所选用的乡村医生要符合资历条件,并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乡村医生补助考核管理办法,具体考核工作由县卫生局委托各乡镇卫生院组织进行,卫生局要做好监督指导工作,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乡村医生补助。(二)基础设施建设1、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确定,逐年安排。所需经费以州、县投入为主,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国家实施的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各级要积极争取并给予配套资金补助。2、村卫生所房屋建设。村卫生所房屋建设纳入村委会建设一并统筹解决,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村卫生所的建设项目,乡、村负责落实建设用地。(三)切实解决村卫生所药品垫本资金不足问题对药品垫本资金不足的村卫生所,按州级有关规定执行。四、进一步增强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活力乡镇卫生院的改革,要在确保卫生院服务功能不变、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改

革探索,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增强其发展活力。(一)深化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切实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全县范围内完成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基础上,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和扩大院长的经营自主权。在核定编制内,合理确定岗位,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双向选择。县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机制。拿出工资构成中津贴部分的100%作为绩效工资,进行再分配,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建立责权明确,民主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医方式。(二)强化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乡村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即: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发放补助、统一药品采购。村委会不得向村卫生所收取房租费、管理费。(三)转变服务模式,积极推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深入农村家庭、学校,提供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要充分利用中医药、彝医药等价格低廉而又行之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为群众防病治病。(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的药品逐步纳入全州统一招(跟)标采购,以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切实减轻农民群众医药负担。五、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卫生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农村卫生人才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乡镇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一)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卫生技术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3年内到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6个月,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5

大家好!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天大药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资助,**省卫生厅主办的“**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已于去年11月11日正式启动。按照项目计划和既定方案,第一个项目**省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已于去年11月24日结束,第二个项目**省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正在韶关学院医学院举办。今天在这里举行第三个项目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开班仪式。籍此机会,我代表省卫生厅对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天大药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支持我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承担这次培训组织管理、教学工作的市、县(区)卫生局、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好医生网站和**新兴中药学校的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对首批参加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全体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省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厅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把农村卫生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加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卫生人才匮乏,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要求在卫生方面办好三件事,一是给全省每个行政村的乡村医生补贴一万元;二是今年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革,把乡镇卫生院定为按财政全额拨款的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医生只管看病,成为农村基层的廉价医院;三是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去年11月中旬,德江书记到梅州调研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建设情况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心里最惦记的是农民看病难问题。**经过努力,有条件有能力解决农民看病难。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看病难,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这项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就是在张德江书记的关怀和重视下达成的。我们把“**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合作项目”称之为“6161”工程,即培训600名卫生管理干部,1000名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6000名乡村医生,**等市超过1千万农村人口。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要求,重视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每两年对乡村医生进行至少一次的岗位培训。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乡村医生培训班开班仪式,就是要对**三市6000名乡村医生进行10天的免费培训。我相信,培训合作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我省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各有关部门、有关领导抓住机遇,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培训单位,落实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对象能按时、按计划参加学习。希望全体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珍惜学习机会,妥善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之间的关系,安心学习,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你们的期望,努力提高对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力,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健康保健做出新的贡献。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6

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需要着重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低,个别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同时,吉林省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与专业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乃至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成为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省有12314个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共19774名[1]。针对我省农村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吉林省卫生厅与吉林省人才办、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决定从2006年起,依托吉林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医药学院、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医学高等专科等高校,采取脱产与半脱产两种方式,对在岗乡村医生和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医疗卫生专业培训,力争通过7年努力,使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每年计划培养不少于2000名,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不少于15%,全脱产定向专科班招生不少于15%[2]。截至2010年,全省已累计培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学生5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我省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仍然存在培训重数量轻质量、重理论轻技能、专业结构不合理、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城乡联系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弊端,要想较好地解决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医药院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入手进行改革,政府有关部门给予长期的政策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并将医药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提高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药院校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分析

地域性优势:医药院校虽然身处市区,但距离所辖范围内的农村相对较近,在医疗培训、医疗服务方面,具有距离近、可及性强的优势。不但可以就近招募生源,而且可以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便利条件。从培养人才和提供培训的各方面成本效益考虑,本地区医药院校无疑是培养本地农村医疗服务人才的最好选择。人才科技优势:高等医学院校是医疗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医学科学的前沿阵地,医药院校是医学科学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医药院校不但明确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和重点,而且肩负着培养地区医疗人才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医药院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等优势,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服务,也是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医药院校所拥有的医学科研人员和科研条件,都能为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供技术和硬件支持。医疗资源优势:众所周知,医药院校拥有相对集中的医疗资源,其所拥有的直属及附属医院等,是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不但具备良好的设备等硬件条件,而且拥有技术过硬的医师和专家等软件条件,是培养医学人才和乡村医师培训的良好平台,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吉林医药学院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成果

作为我省“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的重点依托单位,我校在近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并在人才培养与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制定适合乡村医生特点的培养方案:针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特点,结合基层医疗工作的实际,学院将重点放在乡村医生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培训上,要求学生毕业后应明确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人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分类鉴别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以及预防医学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构建适合于乡村医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学院制定了吉林省乡村医生脱产培训统一教学计划,共开设必修课程20门,总学时620学时。①专业基础课程276学时,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诊断学基础等。②专业课程344学时,主要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五官科学、急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常见医疗技术操作、卫生法学(讲座)、英语及拉丁语药物名称(讲座)、合理用药(讲座)、医学伦理学(讲座)等。③选修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皮肤性病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心理学等。④毕业实习26周。选用或编写适合乡村医生使用的专业教材:针对村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缺乏系统性的特点,为适应教学需要,学院编写了《实用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学》两部专业教材。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乡村医生的特殊性,制定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实习内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优先自选”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工作单位附近的符合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对于那些没有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医院的学生,学院将为其安排省内具备临床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进行实习,确保临床实习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方便乡村医生学习:为方便乡村医疗、在校学生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工作学习需要,我院建立了乡村卫生医学网络教学资源网。卫生资源应用系统以乡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断治疗为重点内容,充分体现乡村医疗卫生特色。本系统划分22个子系统,涵盖了医学各个领域,集普及性、实时性、前瞻性、科学性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易学易用、互动性较强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学历后教育提供科学、丰富的医学网络资源。

医药院校为农村医疗服务的对策研究

明确办学定位:办学定位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的问题。根据目前我省农村医疗服务的现状,结合我省提出的相关政策,医药院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办学定位。①办学目标定位:我国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界定,在培养规格、层次和类型上区分度不高,缺乏特色[3]。我校正处于各方面提升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办学与科研实力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应着眼于生存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按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创建名校”总体办学思路和“依法治院、质量立院、特色建院、科技强院”的办学理念,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②办学类型定位:作为吉林省惟一一所独立的医药综合类本科院校,我校在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药院校类型的定位有利于高校找准落脚点,以更好的作出发展规划。作为国家高教系统的基础部分,我校类型应定位于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一般地方院校。③人才层次定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及当前所面临的实际任务,培养层次应定位为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兼顾专科生和成人教育,培养人才方向应是实用性技术人才。④服务对象定位:面向地级市和所辖区域农村地区办学。医药院校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医疗人才以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不但要服务城市,更要面向广大农村。⑤办学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某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医药院校以兴办特色专业为主,增强服务针对性,如我校开办的药学市场营销及英语护理专业等,同时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班开办很好地解决了招生和就业的问题,使之能够取之于农村,服务于农村,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7

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今天召开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全面总结“十五”期间全县卫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安排年的卫生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布置,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发展卫生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期间。全县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保证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先后胜利应对了非典等疫情的挑战。二是项目建设效果显著,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县医院住院部、污染病区建设,等7所乡镇卫生院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1250多万元,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顺利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各受援卫生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较大提高。三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扎实开展,肺结核、碘缺乏病等污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重大效果。四是医疗卫生改革不时深化,医疗质量管理、无偿献血、紧急救援等工作得到加强。五是中医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所提高,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此外,人才培养、行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卫生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结果。此,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卫生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也清醒地认识到县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示在一是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突发应急机制尚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污染病救治机构装备落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防治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严重缺乏,农村卫生基础单薄,乡、村卫生条件简陋,医疗设备差,人才匮乏。三是卫生执法监督还有许多单薄环节,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职权不分的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四是公立医疗机构仍然存在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导致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医疗机构改革和医疗质量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五是中医药工作发展缓慢,中医药的应用同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同步,其特色和优势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必需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息息相关。发展卫生事业、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志们卫生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家和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党中央要将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乡村社区卫生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十一五”规划。省长在省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演讲》中,要依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县委x书记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县政府工作会议上,多次,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切实抓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为我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十一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一五”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全县卫生系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五中全会和全县经济工作政府工作会议精神,依照全县“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秩序,不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全县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深化改革。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县上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加大了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贴规范,解决了多年来乡镇卫生院财政转移支付少、技术人员待遇低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此,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加强资金和人员的管理,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制,重视乡镇卫生骨干医生的培养教育,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考试和职称晋升,对多余的非专业人员要通过有偿补助的方式逐步解除劳动关系,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考核制度和资金向优秀人才及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防止“坐闲人,养懒人,亏能人”现象的发生,通过评比考核、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促进公平、引入竞争,使乡镇卫生院增添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同时要深入研究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适应社会发展方向,全县卫生系统逐步探索和实施医务人员养老平安和医疗平安制度,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减轻政府压力。

(二)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工作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实行药品统一推销和调拨;采取校所合一、村所合一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村卫生所,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采取委托培养,进修提高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卫生队伍的技术水平,提高工资待遇和报酬补助,调动工作积极性,形成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使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用房、设备、人员、经费满足正常运转要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力争做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乡村一体化的新型卫生管理体制。

(三)争取与实施并重。卫生主管部门和各有关乡镇政府要与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配合,统筹考虑,建立项目责任制,加强项目督导和资金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两不误”基础建设与业务开展“两不误”同时要加快县医院住院部、污染病区的建设进度,确保年内交工使用。二是要抢抓机遇,合理规划,研究谁和贮藏一批符合国家投资意向,能全面带动和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大项目,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项目,努力提高全县卫生工作水平。三是继续实施好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卫生主管部门和各受援卫生院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继续完善措施,探索长效机制,建立临时合作关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县乡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培养一批留得住、靠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

(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当前急需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县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初步具备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基本完成基础建设的情况下,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设备装备,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水平、素质上下功夫,强化培训,落实责任,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科学确定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明确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承当的责任,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科学、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信息监测网络体系,完善重大污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反应、救治、监督和指挥决策能力。

(五)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认真分析地方病发病原因,制订有效防治战略,依法做好宣传教育、疫情监测、救治等工作。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和政府公共卫生工作的核心责任目标,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计划免疫项目,加强规范化管理,努力达到项目预定目标。三是要切实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采取果断的干预措施,阻断艾滋病传达途径,杜绝艾滋病在县的发生和蔓延。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战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坚持高治愈率。有效加强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四是要大力开展维护国家利益卫生运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改变农民生活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六)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二是要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医疗机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趋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公立医院设立一定数量的扶贫病房,切实解决好经济困难人群的就医问题。三是要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活动,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坚决整治和规范那些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下、医患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单位,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七)坚持中西医偏重。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中医院要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救治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加强中医专科建设,争取在短期内创建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重点中医专科,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平安有效的中医药医疗服务,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要积极开展中研究,拓展服务范围,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手段,大力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笔下重点监督、纠正和打击无证行医、非法采血、虚假医药广告等有损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和事,来查“地下性病诊所”依法取缔“坐堂行医”或以“义诊”为名义非法开展的医疗活动,切实把好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准入关,整顿医疗服务和药品购销市场,为老百姓发明平安的就医环境。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食品药品平安。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各乡镇领导要深入基层,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协助解决卫生工作中的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8

(一)现我院没有固定的业务用房和住院用房致使各项业务难以开展,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下降。现我院职工工资需自苦10%,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等一切业务费都由单位自苦,上级未投入任何业务办公费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我院及村卫生室等农村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人才、医技、设备)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财政投入资金少。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我院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几年来,我院卫生事业经费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卫生室的急危重抢救设备及基本医疗设施显著不足,设备日渐残旧和老化。

(三)卫生人力不足。综合性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存在重医轻护现象,待遇较低;乡镇卫生院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卫生人才严重短缺,护理、放射、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均偏低,存在专业性差异。医务人员收入虽逐年有所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其他部门职工工资,乡村医生养老等问题缺乏具体政策和办法。待遇偏低和生活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了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

(四)部分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一是新农合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此项工作了解不够,部分地区农民对新农合政策及报销问题不够了解。

(五)医患纠纷调处机制不健全。少数病人因治疗效果不尽人意,表现出一些过激行为,甚至形成“医闹”;医疗保险机制不健全、医疗纠纷的调处没有法规依循。

(六)改革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领导和职工对“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认识不足,仍未跳出“以卫生办卫生”的传统思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致使一些工作停留在规划和讨论中,并未付诸实际。少数干部职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

(七)工作效率不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不够强;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服务理念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少数职工工作中推诿扯皮、畏难观望、效率低下;极个别医护人员甚至以貌取人,对待病人特别是农村病人态度生硬,服务质量较差。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9

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今天召开全县卫生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全面总结“十五”期间全县卫生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布置年的卫生工作下面,根据会议布置,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发展卫生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五”期间。全县卫生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保证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先后胜利应对了非典等疫情的挑战。二是项目建设效果显著,县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县医院住院部、污染病区建设,xx等7所乡镇卫生院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1250多万元,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顺利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各受援卫生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较大提高。三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扎实开展,肺结核、碘缺乏病等污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重大效果。四是医疗卫生改革不时深化,医疗质量管理、无偿献血、紧急救援等工作得到加强。五是中医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所提高,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此外,人才培养、行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卫生工作者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结果。此,代表县政府向全县卫生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也清醒地认识到县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示在一是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突发应急机制尚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污染病救治机构装备落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防治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农村卫生投入严重缺乏,农村卫生基础单薄,乡、村卫生条件简陋,医疗设备差,人才匮乏。三是卫生执法监督还有许多单薄环节,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的问题仍然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职权不分的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四是公立医疗机构仍然存在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导致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加重,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医疗机构改革和医疗质量管理需要进一步深化。五是中医药工作发展缓慢,中医药的应用同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同步,其特色和优势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必需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息息相关。发展卫生事业、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志们卫生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局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家和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的发展。党中央提出要将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乡村社区卫生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十一五”规划。xx省长在省人大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演讲》中提出,要依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县委x书记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县政府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切实抓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为我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定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努力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十一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一五”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一年。全县卫生系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县经济工作政府工作会议精神,依照全县“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秩序,不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全县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深化改革。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县上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加大了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贴规范,解决了多年来乡镇卫生院财政转移支付少、技术人员待遇低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此,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加强资金和人员的管理,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院长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制,重视乡镇卫生骨干医生的培养教育,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考试和职称晋升,对多余的非专业人员要通过有偿补助的方式逐步解除劳动关系,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考核制度和资金向优秀人才及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防止“坐闲人,养懒人,亏能人”现象的发生,通过评比考核、以奖代补等有效形式促进公平、引入竞争,使乡镇卫生院增添新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同时要深入研究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适应社会发展方向,全县卫生系统逐步探索和实施医务人员养老平安和医疗平安制度,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减轻政府压力。

(二)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工作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实行药品统一推销和调拨;采取校所合一、村所合一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设置村卫生所,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采取委托培养,进修提高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卫生队伍的技术水平,提高工资待遇和报酬补助,调动工作积极性,形成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使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用房、设备、人员、经费满足正常运转要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力争做到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形成乡村一体化的新型卫生管理体制。

(三)争取与实施并重。卫生主管部门和各有关乡镇政府要与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配合,统筹考虑,建立项目责任制,加强项目督导和资金管理,确保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两不误”基础建设与业务开展“两不误”同时要加快县医院住院部、污染病区的建设进度,确保年内交工使用。二是要抢抓机遇,合理规划,研究谁和贮藏一批符合国家投资意向,能全面带动和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大项目,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等项目,努力提高全县卫生工作水平。三是继续实施好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卫生主管部门和各受援卫生院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继续完善措施,探索长效机制,建立临时合作关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县乡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培养一批留得住、靠得住卫生人才队伍。

(四)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当前急需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县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初步具备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基本完成基础建设的情况下,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设备装备,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水平、素质上下功夫,强化培训,落实责任,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科学确定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明确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承当的责任,逐步建立健全规范、科学、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信息监测网络体系,完善重大污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反应、救治、监督和指挥决策能力。

(五)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认真分析地方病发病原因,制订有效防治战略,依法做好宣传教育、疫情监测、救治等工作。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和政府公共卫生工作的核心责任目标,切实组织实施好各项计划免疫项目,加强规范化管理,努力达到项目预定目标。三是要切实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采取果断的干预措施,阻断艾滋病传达途径,杜绝艾滋病在县的发生和蔓延。加大力度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战略,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坚持高治愈率。有效加强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四是要大力开展维护国家利益卫生运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改变农民生活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六)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二是要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医疗机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趋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同时要积极探索在公立医院设立一定数量的扶贫病房,切实解决好经济困难人群的就医问题。三是要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活动,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单位的管理经验,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坚决整治和规范那些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下、医患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卫生单位,切实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七)坚持中西医偏重。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中医院要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救治能力,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切实加强中医专科建设,争取在短期内创建有特色优势和规模效益的重点中医专科,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平安有效的中医药医疗服务,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要积极开展中研究,拓展服务范围,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健全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手段,大力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笔下重点监督、纠正和打击无证行医、非法采血、虚假医药广告等有损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人和事,来查“地下性病诊所”依法取缔“坐堂行医或以“义诊”为名义非法开展的医疗活动,切实把好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准入关,整顿医疗服务和药品购销市场,为老百姓发明平安的就医环境。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食品药品平安。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关心群众疾苦、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各乡镇领导要深入基层,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协助解决卫生工作中的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

乡村卫生事业范文篇10

1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于2002年10月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1]。2003年新农合医疗试点开始启动,到2005年6月为止,新农合医疗试点在全国共有641个县(市、区),覆盖范围达2.25亿农民,参合率为72.6%(1.63亿/2.25亿),同时全国补偿人次达1.19亿,补偿率为73.01%,共支出补偿金50.38亿元。2006年8月,卫生部等部委又制定了《农村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正式实施,这项投资216.8亿元的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覆盖范围最广、投资力度最大的一项农村卫生建设规划,有力支持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008年全国普遍试行,至2009年底,全国2003个县(县级市)共设有县级医院9238所、县级妇幼保健机构1987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43所、县级卫生监督所1821所。全国3.42万个乡镇共设3.8万个乡镇卫生院,床位93.3万张。全国59.9万个行政村共设63.3万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0.4%。总的看来,实现了一村一卫生所、一乡镇一个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的情况[2]。截至2011年,全国参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全年受益13.15亿人次。2012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240元。自新农合制度推行以来,确实为大部分农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减轻其经济负担。在农村很多地区进行医疗卫生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健康质量,完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有效地改变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小病不治、大病硬抗”的状况,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受经济基础差、筹资机制不健全、管理经办机构建设滞后、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特别是业务经费偏少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府投入不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尽管我国的卫生总经费在逐年增加,但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按照IMF的统计,2007年人均GDP为3000~6000美元的国家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卫生和住房)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41.4%,而2007年我国此比重只有25.1%,我国在医疗卫生上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低了55%。另外,卫生部统计年鉴显示,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百分比一直是呈下降趋势的,1997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44.59%,到2000年降为42.79%,到2004年占34.93%,2008年仅占22.57%[3]。政府卫生投入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用于农村卫生费用的比例却在下降,加上县乡财政相对比较困难,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极其有限。这就导致了农村医疗卫生缺乏发展的支持动力。没有资金就很难建设基础医疗设施,没场地、没设备就无法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很难留住技术人才,这样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民“看病贵”的问题不得解决。

2.2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随着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的全国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但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尚有待形成。目前仍存在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不完善,防保机构面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薄弱,基本药物制度不健全,监管体制不顺,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均等化严重,以及医院乱收费、收小费、吃回扣、私自接诊等管理混乱的现象。就基本医疗的不均等化现象来说,不同人群的制度安排差别较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采取的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模式,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实行的是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模式,而农民工大病保险只建统筹基金不设个人账户,严重影响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

2.3乡村医生技术水平低下从农村医生的来源看,有的是原来的赤脚医生,后来通过培训进修取得了乡村行医资格,有的是卫生学校或者医学院毕业后在农村行医。从村医培训的渠道看,比例最大的是乡镇和县级部门的培训。乡村医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医疗技术也比较差,他们大多没有职称,只能治疗一些小病和常见病,并且还经常出现医种混用,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更为广泛的医疗需求,成为制约农村医卫工作发展的瓶颈。加上乡村医生收入过低,生活待遇差,工作量大,条件又艰苦,导致原本就少有的技术较好并有职称的乡村医生也大都去了大城市的私立医院。近年来,专业医学院毕业生也不愿留在农村开诊所,最终导致了乡村医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群众对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不满意,不利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2.4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基础医疗设施薄弱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80%的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也就是说只有20%的医疗卫生资源用来服务于占我国人口65%的广大农民。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政府投入有限,加之乡村医院收入微薄,这就很难更新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每1000人口卫生技术人数城市为7.62人,农村只有3.04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医院为3387437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有1192242张。由此可见,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农民患病在农村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要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看病困难,也增加了农民的就医成本[4],拉大了贫富差距。另外乡镇卫生救护车的配备,重大疾病的应急、转诊能力等都有待加强。

3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政策运行过程的透明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关爱患者的风气,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5]。让农民清楚“新农合”现阶段主要是防止因病返贫,而不是全面实行免费医疗。加强农民的风险共担意识,做到风险共担,利己利人。使农民彻底放弃“小病拖,大病扛,羞于看病”的错误观念。在此基础上要充分考察民情、体察民意,实现信息与农民之间的双向流动[6]。

3.2强化人才管理全科的医疗人才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强人才战略,引进技术人才,对原有乡村医生分批组织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委托专业医学院校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充实到农村基层,全面实行凭证上岗、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淘汰体制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现阶段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运用经济激励政策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除提高基层医卫人员的福利待遇外,其核心在于建立长期的城市支援农村、专家支援村医机制,用经济和职称等激励手段促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农村形成医疗共同体。采取专家轮流下乡,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和帮扶乡村医生,最终形成不断提高医卫人员技术服务水平的良性循环。

3.3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是发展农村医卫事业的强劲动力。一方面,应在原有的医疗卫生财政资金拨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和补贴的力度,提高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加大对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的财政倾斜;确保购置一定质量和数量的卫生医疗仪器和农村医务人员工资的支付资金落实到位[7]。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作为一种纯粹的补贴性消费资金投入,这样能够增加农民的个人收益率,改善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使农民获得质量可靠的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得到保障,从而减少农民的负担,使社会总福利增加。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各种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慈善基金、团体组织、爱心人士等对农村医疗事业无偿投入和技术帮扶,发展各种医疗社会保险基金项目,从而实现资金的多渠道持续投入。

3.4完善基本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是发展医卫事业的基本保障。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制度和经验,活学活用,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具体途径如下:一是明确社会保障的法律关系,建立完善的、系统化的医保法律体系。将医保内容全部纳入法制管理范畴,在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的同时,惩罚违规行为,树立医保法律的权威性[8]。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通过降低药品价格,合理确定补偿(报销)比例,保证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平衡。三是强化管理,规范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监督。一方面,要杜绝基金被挪用;另一方面,要维护基金使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避免出现干部与群众之间在交纳费用、享受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9],推进医卫工作的均等化进程。